我国东西部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差异比较分析

我国东西部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差异比较分析

一、我国东西部地区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差异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静,刘梦冉,邵晓颖,戴政,梁晓峰,王彤,张文平,罗会明[1](2021)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在全民健康上升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背景下, 加快公共卫生人才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战略研究", 从公共卫生3个阶段教育基础上, 分析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建设问题, 要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不同人群, 设计不同的培养模式, 全方位提高公共卫生人员能力。

胡伟斌[2](2020)在《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村庄作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问题关乎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村庄治理是农村集体制度与村民自治制度耦合下的治理,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村庄治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村庄的公共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使用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以满足农民群众高质量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作为农村产权制度的一次重要变迁,不仅涉及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的财产权益,而且对村庄治理改善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更是意义重大。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要内容展开研究。第一,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总体影响研究。主要通过对杭州市江干区的案例剖析来考察这些影响。首先,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了村庄治理结构的优化,构建了治理主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的村庄治理体系。其次,改革促进了村庄治理主体的强化,促进村庄代理人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再是,改革促进了村庄治理机制的完善,对村庄流失的信任机制和民主机制具有较好的修复与增强作用。最后,改革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村民满意度,实现了村庄治理绩效的提高。第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信任的影响研究。信任作为一种非契约性互动机制,是村庄治理的关键向度。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将信任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研究发现,就制度信任而言,除县乡政府信任外,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党支部信任、村委会信任和司法部门信任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对村党支部的信任最强,村委会的信任次之;从人际信任来看,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亲友信任、近邻信任、同村人信任和外来人信任的影响也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同村人信任影响最大。第三,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民主的影响研究。民主作为一种契约性互动,是村庄治理的另一关键向度。研究发现,股份合作制改革具有民主增进效应,能显着促进村庄民主化治理。从村庄层面看,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新型村庄或是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更强的村庄里,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户民主参与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农户层面看,发现在低年龄、低教育程度以及有跨县外出务工经历组中,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户民主参与的正向影响更显着。通过机制分析发现,除了直接影响外,股份合作制还通过提高农户的民主认知来促进其民主参与行为。第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均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就公共品类型而言,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医疗、环境卫生等关乎民生的公共产品的促进作用更加显着;从村庄类型来看,改革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的传统村庄更加明显。此外,股份合作制改革还通过民主效应与信任效应来间接影响村庄公共品的供给效率。本文研究的贡献在于:首先,本研究主题为当下中国“三农”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产权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村庄治理问题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主攻方向之一,以往研究大多只关注股份合作制改革对经济层面的影响,而本文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改革对村庄治理影响上,将两个焦点命题进行实证研究是本文主要贡献。其次,本文跳出了传统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来探讨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最后,以往对该问题的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而本研究在案例研究基础上,并运用基于较大样本的调研数据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使研究更具科学性。但囿于村庄样本量与数据结构等因素,本研究也存在较多不足之外。基于上述研究,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与村庄治理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并根据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局限进行了研究展望。

张妍彦[3](2019)在《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来自居民满意度的实证测度、微观影响与优化路径》文中认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核心体现。经过多年的改革努力,中国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取得了显着成效,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城镇医疗养老体系以及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保政策的实施及全覆盖,有力缩小了我国地区间、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改善了我国整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已有文献也从地区间、城乡间的视角探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安体富和任强,2008;曾红颖,2012;武力超等,2014;缪小林等,2017)。毫无疑问,缩小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是中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但事实上,城市内部居民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也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内部居民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平等体现在不同居民间获取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居民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观评价出现分化,是反映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重要维度。城市内部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平等不仅会影响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效果,也会对城市和谐稳定以及居民主观态度产生重要影响(史宇鹏和李新荣,2016)。但目前较少有研究关注城市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因此实证测度中国城市的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呈现不同城市间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特征事实,考察其对居民态度和行为的微观影响,并探究影响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文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基于此,本文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克服数据限制及可能的测度偏误,利用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数据和回归残差性质,实证测度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呈现不同城市的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差异,刻画城市内部均等化的特征事实。二是实证考察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居民主观态度的微观影响,分别从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居民社会信任水平、居民政府信任水平三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微观影响,为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提供了微观证据。三是探究了影响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分别从城市自然特征、经济特征及城市治理水平三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其对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并据此考察了实现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化路径。首先,在中国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证测度与比较分析方面。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中的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数据,作为度量居民实际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效用的指标。在客观讨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标的主观性和不可比较性的基础上,我们借鉴Bertrand等(2004)和Guiso等(2009)的做法,利用回归残差性质消除个体特征对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构造了标准化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进而通过比较标准化居民的满意度差异,刻画了同一城市内部居民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从而有效克服居民层面基本公共服务数据难以获得以及难以横向比较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比较了不同城市的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呈现了中国城市间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异的特征事实。其次,在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微观影响方面。本文认为,相较于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更容易够被居民所感知的,因此城市内部的均等化程度会对居民主观态度产生系统性影响,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和谐稳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别针对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居民社会信任、居民政府信任三个维度,考察了城市内部均等化程度所带来的影响,这三个维度的居民主观态度较为系统了反映居民对社会整体环境的评价。通过将之前测度的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数据与城市宏观数据和个人微观数据相匹配,本文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不平等会显着降低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水平、居民间的社会信任水平,以及居民政府的信任和评价水平。这从微观视角反映了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也意味着致力于推进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显着提升居民满意度和信任水平,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居民满意度的提高。再次,在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方面。本文认为,城市的多方面因素均会影响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为此分别从城市自然特征、经济特征以及城市治理水平三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城市特征对其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自然特征方面,本文重点考察了城市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城市行政级别以及是否民族地区等因素对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发现人口规模大以及民族地区的城市其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普遍较高,而城市的人口密度和行政级别高则会抑制其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经济特征方面,本文重点考察了城市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财政规模对内部均等化的影响,发现人均GDP水平和三产占比会抑制城市内部均等化的实现,而财政规模的扩大则有助于实现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市治理水平方面,本文重点考察了地区市场化指数、政府干预指标、财政透明度指数以及廉洁指数四个政府治理指数对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除市场化指数会抑制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外,其他三类治理水平指数的提高则均会显着促进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上述三方面工作,系统回答了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什么,为何重要以及如何改进的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总结了实证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可能的政策建议和改进路径。值得强调的是,本论文的研究全部建立在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客观的实证分析基础之上,利用宏观城市与微观个人相匹配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致力于厘清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真实情况和影响因素,并为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聚焦了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战略命题,有助于回应国家“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中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需求,拓展了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视域,具有相应的实践和理论价值。从研究创新性的角度看,虽然本论文所关注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题是一个有着丰富研究基础的热点话题,但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却是这个热点中较少有人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具有一定边际上的贡献。一是本文将均等化问题研究聚焦于城市内部,这不同于已有文献更多对地区和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注,具有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二是本文将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作为计算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指标,更加强调了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获得感的公平,是关于测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种有益尝试。三是鉴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具有较强的主观特征,个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无法直接进行比较,本文利用回归残差性质消除个体特征对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构造标准化个体的满意度得分,有效从而有效克服了居民层面基本公共服务数据难以获得以及难以横向比较的难题。四是由于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较少受到人们关注,为了验证这种均等化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实证分析了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对辖区内居民的微观影响。这有助于发现和强调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重要性,为下一步政府相关决策提供相关建议和参考。

黄超凡[4](2019)在《性别差异下机构养老设施内公共空间场景模式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增加,针对养老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的层面,对设施内设计的标准规范进行了一定的量化,也考虑到部分细部的精细化设计,但缺少对部分特殊空间的思考,不同群体的老人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目前普遍仅根据身心健康状况对老年人进行分类剖析,更多的特征差异被忽视,养老设施越来越无法满足更多元化的需求。本文选取武汉市三所养老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从性别视角入手,对设施内老人的行为特征进行记录和分析,探究不同性别老人行为和空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主要采用“行为—场景”理论的研究方法,创新性的加入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不同的群体的研究更加全面和立体。首先从空间和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来看,本研究将老年人的行为主要分为五大类,从性别差异的角度看,设施内的不同类型空间中老年人的行为具有时域性、空间性的差异,公共空间聚集程度、老人间的互动频率也具有差异。发现设施内存在正式公共空间与非正式公共空间存在不同性别老人的行为特征与位置分布的差异,并对老年人行为和空间之间的交互关系做出一定的分析。然后以不同性别老人的一日空间行为序列和行为—场景数为依据,分析公共空间停留持续时间和位置差异,解析不同行为场景内的空间属性、社会群体特点、行为特征,位置分布,总结得到不同性别老人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行为场景、组织性活动与自发性活动行为场景内的行为与空间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场景模式特征。最后通过对不同性别老年人的行为分析,提出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特征需求的空间设计策略,营造一个舒适舒心的休养环境。

杨蕊[5](2019)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分析研究 ——以S省C市为例》文中提出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和保障教学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培训需求调研是取得理想培训效果的保证,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分析准确性,不仅是对班主任培训目标确定、课程设置及实施的前提,更是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培训需求分析对小学班主任培训效果提升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从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思路、理论建构,将S省C市小学班主任作为研究对象,改编调查问卷、设计访谈提纲进行说明。第三部分展示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问卷分析结果,分为人口学变量对培训需求存在与否及各维度下培训需求内容的群体差异检验结果分析。第四部分从班主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的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结果,突出小学班主任在自然人文通识知识,家校合作与学科教师沟通的能力,班主任职业倦怠与心理调试等题项的培训需求。并从班主任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需求自我认知的教师层面;班主任工作界限模糊,晋升发展阻滞,津贴激励机制低的学校层面;家庭教育责任移向学校,班主任污名化现象,培训数量级别低的社会层面进行需求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从个人、社会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三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提升小学班主任在职培训效果。最后部分陈述本文研究结论、局限并提出研究展望。

夏梦雪[6](2018)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面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学龄前人口最先受该政策影响,由此对学前教育资源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经费是学前教育核心的资源,基于“全面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经费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为未来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提出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利用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和相关方法对我国以及各省市的适龄幼儿数和在园幼儿数进行预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与在园幼儿数之间的回归方程,最后利用方程计算出我国及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口预测方面,2018至2021年期间,我国及各省市的在园幼儿数呈不断增长趋势。于2021至2022年间达到需求量的峰值,之后开始有所降低。(2)在经费预测方面,我国学前教育经费需求也在2021至2022年间达到最大值,其中大部分省市的学前教育经费需求在2018至2021年期间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而后便开始出现下降态势。但有些省市在2021年峰值年之后,学前教育经费需求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其中又以西部地区的省市居多。(3)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需求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学前教育经费需求最高,中部地区的需求明显凹陷,而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经费需求虽然不如东部地区,但一直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应该精准监测适龄幼儿数的动态,科学统筹学前教育经费供给;(2)保障国家财政性投入,凸显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性;(3)制定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并实施“生均经费递增法”;(4)实行多元化财政投入政策,坚持“扩容量与优结构”两条脚走路。政府尤其需要加大未来学前经费需求峰值年份的投入,优化分配结构,缩小区域差异,保证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稳步增长,以应对“全面二孩”政策为我国学前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郭裕湘[7](2018)在《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及其学术竞争力的提升对推动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被认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在学术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优势能力,在支撑西部地区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国防创新、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实是,西部地方高校发展速度和学术水平都难以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责任,因而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及其学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就成为一个理论和现实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试图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和研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和概括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要素系统,在辨析和借鉴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从起点、路径、关键点、外部引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价值;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起点——要素禀赋结构,发展路径——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关键环节——学术自生能力获得,以及外部引擎——政府和市场作用发挥等四个方面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并运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在“EASV-MG”框架下对案例高校——广西H学院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在总结案例高校渐进式发展路径经验的同时,也从理论上厘清了比较优势发展路径与特色化发展路径的异同。论文深入探讨了案例高校遵循基于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角度提出了发展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学术生产活动的特点,从资源、成果、过程三个层面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系统进行了诠释。从资源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学者、学术物力、学术财力有机结合的综合优势能力;从成果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表现为学术发现、综合、传播和应用知识的综合优势能力;从过程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等要素协同作用所体现出的综合优势能力。以上三个层面的十个要素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一般要素子系统。而西部地方高校所拥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自然性特殊要素则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特殊要素子系统。基于此,本文提出,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是西部地方高校学者获取和利用学术设施、资金、设备,以及西部地区特有学术资源等,在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的影响下,以学科为基本单元,在发展知识的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集学术发现竞争力、学术综合竞争力、学术传播竞争力和学术应用竞争力为一体的综合优势能力。本文尝试运用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研究的视角,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发展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境进行解析。新结构经济学是建立在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成败经验总结基础上的一门发展经济学理论,它也可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为同样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在“先决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快速提升学术竞争力,提供一条可供选择借鉴的新路径。该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与过往的趋同模仿的发展模式相比,该理论视角更重视内在要素禀赋在提升学术竞争力过程中的作用;与当前的特色化发展理论视角相比,它在研究起点、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根本差别。而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来说,这一来源于欠发达经验总结的新研究视角显然对其学术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运用该视角研究欠发达高校学术发展的研究非常少,研究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专题研究基本没有。因而,将该理论视角应用于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和发展,是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尝试。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本文借鉴了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核心概念思想,以“要素禀赋结构(E)—比较优势(A)—发展战略(S)—学术自生能力(V)”为内生路径,以有效市场(M)和有为政府(G)为外引两翼,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通过广西H学院的案例分析发现,“EASV—MG”框架,它既是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一个新理论框架,也是引导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一条新实践路径。在实践中,“EASV—MG”框架不仅为西部地方高校提供了一条遵循基于自身学术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合理路径,还为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指明了一条“欠发达”追赶“发达”高校的渐进式“结构变迁”路径。这条渐进式的“结构变迁”路径,既包含因学校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带来的比较优势结构及其比较优势战略、学科专业结构的升级和变化,还伴随有政府制度结构的变化。在循序渐进的“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的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可实现向发达高校的渐进式追赶和提升。从广西H学院的案例出发,运用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理论分析了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存在政府作用过度、市场作用不足,以及西部地方高校学术自主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政府、市场和西部地方高校三个主体间关系的不和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权力过大,而政府权力过大则是政府计划思维惯性制约、有效学术市场机制缺失,以及高校学术竞争意识不足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西部地方高校要摆脱学术竞争力的落后状况,一方面需要遵循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学术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学术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学校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完善软硬基础设施、解决外部性问题等作用。就我国当前转型发展时期而言,政府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合理定位角色因势利导学校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有效学术市场机制、改革高校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等,以帮助西部地方高校更快更好地提升和发展学术竞争力。

刘梦冉,马静,罗会明,戴政,苏夏雯,邵晓颖,张睿,陈慕磊[8](2018)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来自全国疾控机构的78名管理者对疾控机构继续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及需求,为今后做好疾控领域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访谈方法,分别对来自东、中、西部的6个省、6个市、12个县区的78名疾控管理者进行一对一现场访谈,收集、分析当前疾控机构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和建议等。结果继续教育现状满意度的调查中,认为满意的人数占53.02%,认为不满意的人数占46.98%,东部地区认为不满意的人数占30.43%,中部地区占38.10%,西部地区占72.73%,西部地区的继续教育满意度最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对继续教育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被提频数最高的前三位问题分别为: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或专业性的培训、培训质量不佳且效果不明;被提频数最高的前三个需求和建议分别为:内容实用且贴合实际工作、探索多种授课方式和分层次进行课程设置。结论疾控机构的继续教育总体满意度不高,缺乏统一的系统性、长远性规划。东、中、西部地区继续教育发展不均衡,存在诸多问题。应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模式,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模式的继续教育。

黄礼红[9](2017)在《江西省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对改善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因此,城乡家庭都有着强烈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而且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城乡家庭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家庭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需要承担人才培养成本,支付学费,自然也就导致城乡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存在差异,而且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问题,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城乡家庭对高等教育成本的承担能力不同,进而会影响到城乡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本文旨在研究江西省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满足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进行扶持,缩小城乡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本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根据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和高等教育理论,以江西省城乡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到3050份有效问卷的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江西省城乡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调查研究表明,江西省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现状如下:第一,城乡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意愿都非常强烈,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子女可以就读大学;第二,城乡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存在显着差异,城市家庭的需求优于农村家庭,具体表现在高等教育区域需求、高等教育层次需求、高等教育类型需求和高等教育专业需求四个方面,高等教育形式需求除外。在区域需求方面,城市家庭对国外高校、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和省会城市及首都北京的高校需求超过了农村家庭;在层次需求方面,城市家庭对研究生的学历层次需求和重点本科高校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农村家庭;在类型需求方面,城市家庭对学术型本科高校的需求超过了农村家庭;在专业需求方面,城市家庭对工科类、军事类等专业的需求比例大于农村家庭的比例。家庭资本和高等教育需求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城乡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存在显着差异。总体上,城市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要比农村家庭更丰富;二是不同的家庭资本有不同的高等教育需求。家庭经济资本对高等教育区域需求、学历层次需求与类型需求有影响,家庭社会资本会影响其高等教育区域需求、层次需求和专业需求,家庭文化资本决定着家庭对高等教育的区域需求、层次与类型需求、专业需求。通过对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第一,农村家庭认为家庭经济资本因素、文化资本因素和社会资本因素对其高等教育需求影响程度大,而城市家庭认为子女因素、高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其高等教育需求影响程度大;第二,资本不同的家庭,其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显着差异。资本丰富的家庭在进行高等教育需求选择时受子女因素、高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大。针对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差异现状及影响因素,需要进行高等教育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满足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一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家庭资本差异;二是缩小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三是加大高等教育有效供给,满足家庭需求;四是深化改革高校收费制度,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五是转变家庭高等教育观念,形成有效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城乡家庭高等教育的需求差异,保障高等教育公平。

郭婧[10](2016)在《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研究 ——基于伦敦和上海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化大都市的弱势学生群体通常处于城市空间的边缘化位置。在讨论国际化大都市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问题时,不能仅在教育系统内部探寻答案,还需要考虑大都市社会结构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关键影响要素。特别是在应对弱势阶层出身的孩子们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问题上,大都市的教育服务有必要与城市的公共治理寻找契合,将对不同社会阶层出身子女的各类教育资源分配与补偿机制反映到大都市的教育战略和公共治理规划中。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较历史分析法和访谈法,以伦敦和上海两个国际化大都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框架下对英国和中国国家层面、伦敦和上海城市层面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进行梳理;对伦敦和上海中小学层面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实践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本研究发现:1.伦敦和上海弱势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不同,伦敦聚集了大批的少数族裔国际移民,而上海吸引了大量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从事密集型劳务行业的国内移民。但是,弱势学生群体形成的原因都要归咎于其家庭在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占有量上的差异。因此,在对弱势学生群体进行补偿性教育支持时需要考虑其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缺失情况。2.伦敦和上海地方政府层面在支持弱势学生群体发展时,都呈现“扶弱又培优”的趋势。在经济资本的补偿上,上海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高于伦敦,且更倾向于均衡发展。在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补偿上,由于伦敦人口结构和社会阶层更为复杂性,大伦敦政府启动的教育行动更丰富且具有针对性。3.伦敦和上海中小学对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实践中,都特别关注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的潜在影响,重视通过家校合作活动提升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在其他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教育补偿活动中,伦敦中小学在经费使用、项目设计、与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等方面比上海中小学的实践更灵活、更贴近弱势学生群体的需求。4.伦敦和上海对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的政策与实践表明,国际化大都市教育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服务多样化,来满足弱势学生群体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基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补偿的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治理模式的设想,有助于通过提高弱势学生群体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量,促进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公平和弱势阶层的社会流动。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差异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东西部地区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差异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5.1 案例研究数据
        1.5.2 计量研究数据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研究的不足
2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集体经济
        2.1.2 股份合作制
        2.1.3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
        2.1.4 村庄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村股份合作制研究
        2.3.2 村庄治理
        2.3.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村庄治理关系研究
        2.3.4 文献述评
    2.4 分析框架
3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与村庄治理发展
    3.1 农村集体产权变革与村庄治理的历史演进
        3.1.1 农业合作化时期(1951-1957):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萌芽阶段
        3.1.2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强化阶段
        3.1.3 改革开放早期(1978 至 1992 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变革阶段
        3.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 年至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阶段
    3.2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动因与实施
        3.2.1 制度变迁视角下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动因
        3.2.2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内容
        3.2.3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发展与问题
    3.3 村庄治理视角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度的改革绩效
        3.3.1 改革效率评价:基于一致性同意的分析
        3.3.2 村庄治理视角下的改革绩效
    3.4 本章结论
4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与村庄治理改进:杭州市江干区的案例研究
    4.1 杭州市江干区基本概况及案例选择理由
        4.1.1 江干区基本概况
        4.1.2 案例选择理由
    4.2 江干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历程
        4.2.1 第一轮改革(2002-2010):实施改革、建构制度
        4.2.2 第二轮改革(2011-2016):完善改革、双向探索
        4.2.3 第三阶段改革(2017年至今):深化改革、股社分离
    4.3 江干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社治理的影响
        4.3.1 村庄(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
        4.3.2 村庄(社区)治理主体的强化
        4.3.3 村庄(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
        4.3.4 村庄(社区)治理绩效的提升
    4.4 治理改进的一个例证:农村集体资金民主管理的制度创新
        4.4.1 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问题解析
        4.4.2 农村集体资金民主管理的制度创新
        4.4.3 江干区农村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的制度设计及绩效
    4.5 本章结论
5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信任的影响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3 理论分析框架
        5.3.1 股份合作制改革与制度信任
        5.3.2 股份合作制改革与人际信任
    5.4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5.4.1 数据来源
        5.4.2 变量设置与说明
        5.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4 模型构建与内生性探讨
    5.5 实证分析
        5.5.1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制度信任的影响
        5.5.2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5.5.3 稳健性检验
    5.6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信任的影响差异
        5.6.1 村庄层面的影响差异分析
        5.6.2 农户层面的影响差异分析
    5.7 进一步讨论:代理人角色增强与村庄信任增进
    5.8 本章结论
6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民主的影响
    6.1 引言
    6.2 文献综述
    6.3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6.3.1 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民主增进效应
        6.3.2 民主认知的中介效应
    6.4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4.1 数据来源
        6.4.2 变量设置与说明
        6.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4 模型构建与内生性讨论
    6.5 实证分析
        6.5.1 基准回归
        6.5.2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民主的影响差异分析
        6.5.3 中介效应分析
        6.5.4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结论
7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绩效的影响——基于公共品供给的视角
    7.1 引言
    7.2 文献综述:历史维度的分析
    7.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3.1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公共品效率的影响
        7.3.2 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
        7.3.3 村庄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的调节作用
        7.3.4 股份合作制改革影响村庄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内在机理
    7.4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7.4.1 数据来源
        7.4.2 变量设置与说明
        7.4.3 描述性统计
        7.4.4 基本模型构建
    7.5 实证分析
        7.5.1 基准回归
        7.5.2 稳健性检验
        7.5.3 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
        7.5.4 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的调节效应
    7.6 影响差异分析
        7.6.1 公共品类型差异的比较分析
        7.6.2 村庄类型差异的比较分析
    7.7 影响机制分析
    7.8 本章结论
8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3)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来自居民满意度的实证测度、微观影响与优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的实践背景
        1.1.2 选题的理论背景
    1.2 核心问题的提出
        1.2.1 如何观察和认识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不平等现象
        1.2.2 如何理解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重要性
        1.2.3 如何改善和优化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意度视角下的实证测度与特征事实
        1.3.2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居民主观态度的影响
        1.3.3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路径
    1.4 研究意义
        1.4.1 实践价值
        1.4.2 理论价值
    1.5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2.1.1 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
        2.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2.2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测度方法与特征事实
        2.2.1 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资金均等化
        2.2.2 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均等化
        2.2.3 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均等化
    2.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外在影响
        2.3.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3.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个体主观态度的影响
        2.3.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社会信任的影响
        2.3.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居民政府评价的影响
    2.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
        2.4.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2.4.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化路径
    2.5 文献评述与总结
3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证测度与比较分析
    3.1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解析
        3.1.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认知与拓展
        3.1.2 满意度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1.3 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可比性与标准化
    3.2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证测度
        3.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2 标准化处理的研究设计
        3.2.3 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标准化处理
        3.2.4 结果分析
    3.3 不同基本公共服务类别的均等化实证测度与比较分析
        3.3.1 分类别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标准化处理
        3.3.2 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满意度的均等化
        3.3.3 城市公共教育满意度的均等化
        3.3.4 城市公共医疗满意度的均等化
        3.3.5 城市公共住房满意度的均等化
        3.3.6 城市社会保障满意度的均等化
        3.3.7 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的均等化
        3.3.8 不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内在关系
    3.4 小结
4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微观影响
    4.1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
    4.2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
        4.2.1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微观机理
        4.2.2 模型设定
        4.2.3 基准估计结果
        4.2.4 异质性分析
        4.2.5 稳健性检验
        4.2.6 研究结论
    4.3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信任
        4.3.1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影响社会信任的微观机理
        4.3.2 模型设定
        4.3.3 基准估计结果
        4.3.4 异质性分析
        4.3.5 稳健性检验
        4.3.6 研究结论
    4.4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信任
        4.4.1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不平等影响政府信任的微观机理
        4.4.2 模型设定
        4.4.3 基准估计结果
        4.4.4 异质性分析
        4.4.5 稳健性检验
        4.4.6 研究结论
    4.5 三个分析维度的内在逻辑
        4.5.1 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与居民社会信任
        4.5.2 居民社会信任与居民政府信任
    4.6 小结
5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
    5.1 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5.1.1 城市自然区位特征与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1.2 城市经济特征与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1.3 城市治理水平与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2 城市自然区位特征对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证影响
        5.2.1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5.2.2 模型设定
        5.2.3 基准回归结果
        5.2.4 异质性分析
        5.2.5 稳健性检验
        5.2.6 研究结论
    5.3 城市经济财政特征对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证影响
        5.3.1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5.3.2 模型设定
        5.3.3 基准回归结果
        5.3.4 异质性分析
        5.3.5 稳健性检验
        5.3.6 研究结论
    5.4 政府治理水平对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分析
        5.4.1 政府治理水平的度量与解释
        5.4.2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5.4.3 基准估计结果
        5.4.4 稳健性检验
        5.4.5 异质性分析
        5.4.6 研究结论
    5.5 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文章结论
        6.1.1 刻画了中国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特征事实
        6.1.2 实证检验了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的微观影响
        6.1.3 呈现了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路径
    6.2 政策建议
        6.2.1 通过全方位战略的实施,推进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2.2 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切实满足公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6.2.3 推进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化解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4)性别差异下机构养老设施内公共空间场景模式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现状和研究背景
        1.2.1 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
        1.2.2 国内机构养老设施发展现状
        1.2.3 研究背景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机构养老设施相关研究
        1.4.2 性别与空间相关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7.1 研究意义
        1.7.2 创新点
2 不同性别老人生理和心理特征与空间需求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1.2 “行为—场景”理论
        2.1.3 媒介场景理论
        2.1.4 性别差异理论
    2.2 老年人一般生理、心理特征概述
        2.2.1 老年人普遍生理特征
        2.2.2 老年人普遍心理特征
    2.3 不同性别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差异
        2.3.1 不同性别老人生理特征差异
        2.3.2 不同性别老人心理特征差异
    2.4 不同性别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对空间需求
    2.5 本章小结
3 武汉市机构养老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武汉市机构养老设施现状
        3.1.1 武汉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3.1.2 武汉市机构养老设施发展
    3.2 调研对象
        3.2.1 案例代表性分析
        3.2.2 调研对象简述
    3.3 调研内容
        3.3.1 被观察老年人基本属性
        3.3.2 不同性别老年人行为特征与空间使用特征
        3.3.3 事件发生场所与参与情况
    3.4 具体调研方法
        3.4.1 定点观察
        3.4.2 半结构访谈
        3.4.3 照片观察
    3.5 机构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模式
        3.5.1 必需行为
        3.5.2 静养行为
        3.5.3 休闲行为
        3.5.4 交往行为
        3.5.5 移动与等候
    3.6 本章小结
4 不同类型室内公共空间与老年人行为关联性分析
    4.1 养老设施内公共空间属性分析
        4.1.1 公共空间特征属性
        4.1.2 公共空间组织模式
        4.1.3 公共空间层级分析
    4.2 不同性别老年人公共空间行为的时间特性
        4.2.1 不同种类行为发生时段比较
        4.2.2 不同种类行为持续时间比较
    4.3 不同性别老年人公共空间行为的空间特性
        4.3.1 老年人公共空间使用率差异
        4.3.2 特定行为触发的位置选择差异
        4.3.3 空间分布差异
    4.4 不同性别老年人公共空间聚集程度
        4.4.1 居住楼层内公共空间聚集程度
        4.4.2 公共活动楼层内公共空间聚集程度
    4.5 不同性别老年人群体间互动频率
    4.6 不同属性公共空间使用特性比较
        4.6.1 正式公共空间与非正式公共空间的进一步界定
        4.6.2 空间使用频率差异
        4.6.3 位置分布差异
        4.6.4 行为特征差异
    4.7 本章小结
5 机构养老设施内“行为-场景”特征分析
    5.1 不同性别老年人公共空间行为序列
        5.1.1 不同性别老人公共空间行为序列展开
        5.1.2 不同性别老人空间停留分析
    5.2 具体“行为-场景”内空间特征和行为特征
        5.2.1 棋牌室场景研究
        5.2.2 音乐教室场景研究
        5.2.3 阅览室场景研究
        5.2.4 网吧场景研究
    5.3 设施内公共空间“行为-场景”类型分析
        5.3.1 个体活动行为-场景与群体活动行为-场景
        5.3.2 组织性活动行为-场景与自发性活动行为-场景
    5.4 公共空间内场景模式分析
        5.4.1 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场景模式
        5.4.2 组织性活动与自发性活动场景模式
    5.5 本章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1.1 不同性别老人养老设施内公共空间中行为特征差异
        6.1.2 性别差异下正式与非正式公共空间内行为特征与位置分布
        6.1.3 不同性别老人空间行为序列丰富度差异
        6.1.4 设施内不同活动行为-场景中的性别差异
        6.1.5 设施内公共空间场景模式和性别差异
    6.2 基于性别差异机构养老设施内公共空间设计启示
        6.2.1 基于性别差异机构养老设施内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6.2.2 基于性别差异养老设施内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6.3 本文理论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楼层及部分访谈老人基本信息
附录二 设施内各区域基本属性记录
附录三 调查问卷与半结构式访谈

(5)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分析研究 ——以S省C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需求
        1.1.2 小学班主任培训的政策法规要求
        1.1.3 小学班主任培训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小学班主任
        1.3.2 班主任培训
        1.3.3 培训需求分析
    1.4 理论基础
        1.4.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1.5 研究综述
        1.5.1 关于教师培训的研究
        1.5.2 关于小学班主任培训的研究
        1.5.3 班主任培训需求的研究概述
        1.5.4 研究评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对象
        2.4.1 问卷访谈对象
        2.4.2 访谈调查对象
    2.5 研究工具
        2.5.1 调查问卷编制
        2.5.2 访谈提纲编制
3 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3.1 人口学变量对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的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3.2 人口学变量对班主任培训需求群体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3.2.1 不同性别的班主任培训需求
        3.2.2 不同教龄的班主任培训需求
        3.2.3 不同毕业专业的班主任培训需求
        3.2.4 不同学历的班主任培训需求
        3.2.5 不同津贴的班主任培训需求
        3.2.6 不同学校区位的班主任培训需求
4 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4.1 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
        4.1.1 班主任专业知识
        4.1.2 班主任专业能力
        4.1.3 班主任专业情意
    4.2 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班主任层面
        4.2.2 学校层面
        4.2.3 社会层面
5 小学班主任培训质量提高策略
    5.1 班主任个人层面
        5.1.1 小学班主任自身提高专业发展意识
        5.1.2 合理认知及调整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
        5.1.3 教育行动研究中进行班主任培训需求分析
    5.2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层面
        5.2.1 组织小学班主任课例设计体系及资源库建立,引导培训需求
        5.2.2 推动跨区域小学班主任培训合作,拓宽班主任培训承担方来源
        5.2.3 整合既有各级培训,完善小学班主任培训体系及分级管理
    5.3 社会组织层面
        5.3.1 建立健全小学班主任在职培训政策及体系
        5.3.2 营造包容开放的小学班主任培训社会氛围
6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6)“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二、“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在园幼儿数的预测
    (一)预测思路
    (二)预测结果
        1.适龄幼儿数的预测结果
        2.在园幼儿数的预测结果
三、“全面二孩”背景下全国学前教育经费的预测
    (一)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预测
    (二)公共财政预算学前教育事业费支出的预测
四、“全面二孩”背景下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的预测
    (一)各省市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预测
    (二)各省市公共财政预算学前教育事业费支出的预测
    (三)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分析
        1.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差异分析
        2.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走势分析
        3.东中西部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比较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未来适龄幼儿数呈先增后降的走势
        2.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3.东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经费需求差异明显
        4.未来峰值年份的学前教育经费需求巨大
    (二)对策建议
        1.精准监测适龄人数,科学统筹学前经费
        2.保障国家财政性投入,凸显学前公益普惠性
        3.制定学前生均经费标准,实施“生均经费递增法”
        4.实行多元化投入政策,坚持“扩总量与优结构”并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设计
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基本概念与内涵
    2.1 西部地方高校
    2.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
3 新结构经济学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理论分析
    3.1 新结构经济学的产生与影响
    3.2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概述
    3.3 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的理论价值
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
    4.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
    4.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战略选择
    4.3 西部地方高校的学术自生能力
    4.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市场和政府作用
    4.5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EASV-MG发展路径
5 基于EASV-MG框架的案例分析——以广西H学院为例
    5.1 案例对象及其选择缘由
    5.2 广西H学院学术竞争力发展案例分析
6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6.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
    6.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6.3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方法
    1.3 调查内容
    1.4 资料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现状
        2.2.1 满意度情况
        2.2.2 存在问题
    2.3 需求和建议
3 讨论
    3.1 疾控机构继续教育现状总体满意度不高, 缺乏系统性、长远性规划, 质量不高, 效果不明
    3.2 地区间继续教育发展不均衡
    3.3 建议
        3.3.1 做好顶层设计, 建立需求导向的继续教育模式
        3.3.2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模式的继续教育

(9)江西省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研究综述
        1.2.1 高等教育需求的研究现状
        1.2.2 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需求的关系
        1.2.3 小结
    1.3 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研究设计
        1.3.1 研究假设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3.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城乡家庭
        2.1.2 家庭资本
        2.1.3 高等教育需求
    2.2 相关理论
        2.2.1 社会分层理论
        2.2.2 需求理论
        2.2.3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2.4 教育公平理论
第3章 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调查问卷设计
    3.1 问卷的设计与试调查
        3.1.1 问卷的编制及试测
        3.1.1.1 问卷的编制
        3.1.1.2 预试问卷试测
        3.1.2 预试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3.1.3 预试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3.1.4 预试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3.1.4.1 信度分析
        3.1.4.2 效度分析
        3.1.5 问卷的修正与正式问卷形成
    3.2 正式问卷的实施
    3.3 正式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3.3.1 信度分析
        3.3.2 效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的实证分析
    4.1 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现状
    4.2 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城乡差异
        4.2.1 区域需求的城乡差异
        4.2.2 层次需求的城乡差异
        4.2.3 形式需求的城乡差异
        4.2.4 类型需求的城乡差异
        4.2.5 专业需求的城乡差异
        4.2.6 本节小结
    4.3 城乡家庭资本差异与高等教育需求的关系分析
        4.3.1 城乡家庭经济资本
        4.3.1.1 城乡家庭的经济资本差异
        4.3.1.2 不同经济资本的高等教育需求差异
        4.3.2 城乡家庭社会资本
        4.3.2.1 城乡家庭的社会资本差异
        4.3.2.2 不同社会资本的高等教育需求差异
        4.3.3 城乡家庭文化资本
        4.3.3.1 城乡家庭的文化资本差异
        4.3.3.2 不同文化资本的高等教育需求差异
        4.3.4 本节小结
    4.4 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
        4.4.1“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
        4.4.2 家庭资本与“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4.4.3 本节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研究 ——基于伦敦和上海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1.1 为什么关注国际化大都市问题?
        1.1.1.1 国际化大都市在全球经济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领袖角色
        1.1.1.2 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过程充满复杂的社会阶层区隔与矛盾
        1.1.1.3 国际化大都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必须回应弱势阶层平等的利益诉求
        1.1.2 为什么关注国际化大都市中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
        1.1.2.1 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资源分配对大都市教育服务与治理提出挑战
        1.1.2.2 国际化大都市需扩大教育服务与治理范畴以促进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公平
        1.1.2.3 伦敦和上海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探索促进大都市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假设
        1.2.1.1 研究假设
        1.2.1.2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方法
        1.2.2.1 比较历史分析法
        1.2.2.2 访谈法
        1.2.3 研究路线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价值
        1.3.2 应用价值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核心概念及文献述评
    2.1 弱势学生群体
        2.1.1 弱势与弱势群体
        2.1.1.1 社会分层的多种方式
        2.1.1.2 社会分层中的弱势群体
        2.1.2 弱势学生群体与教育公平
        2.1.2.1 谁是弱势学生群体
        2.1.2.2 弱势学生群体、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
    2.2 都市教育
        2.2.1 都市教育及其空间下弱势学生群体教育需求
        2.2.1.1 中外都市教育研究的不同倾向
        2.2.1.2 中外都市弱势群体教育研究的时空错位
        2.2.2 伦敦与上海两大都市教育相关研究
        2.2.2.1 关于伦敦教育的研究梳理
        2.2.2.2 关于上海教育的研究述评
第3章 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溯源及应用
    3.1 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
        3.1.1 布迪厄的经历及其理论发展
        3.1.2 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
        3.1.2.1 场域(Field)
        3.1.2.2 惯习(Habitus)
        3.1.2.3 资本(Capital)
    3.2 布迪厄资本理论与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研究
        3.2.1 布迪厄资本理论在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3.2.2 布迪厄资本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方式
        3.2.2.1 布迪厄资本理论用于教育政策分析的设计依据
        3.2.2.2 本研究对布迪厄资本理论技术化的原理和路径
第4章 伦敦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
    4.1 英国国家层面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4.1.1 英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
        4.1.1.1 新工党上台前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关注
        4.1.1.2 新工党上台后对弱势学生群体范围的延展
        4.1.1.3 苏格兰对弱势学生群体的一些特殊教育支持政策
        4.1.2 英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主要措施
        4.1.2.1 教育行动区
        4.1.2.2 城市卓越计划
        4.1.2.3 免费学校午餐
        4.1.2.4 教育津贴
        4.1.2.5 健康成长项目
        4.1.2.6 免费学校交通
    4.2 伦敦城市层面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4.2.1 伦敦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
        4.2.1.1 内伦敦教育局(ILEA)期间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
        4.2.1.2 大伦敦政府(GLA)成立后的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
        4.2.2 伦敦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典型措施
        4.2.2.1 伦敦的“城市卓越计划”
        4.2.2.2 “伦敦挑战”行动
        4.2.2.3 免费学校午餐在伦敦的实施
        4.2.2.4 教育津贴在伦敦的实施
        4.2.2.5 “夺取金牌”行动
    4.3 伦敦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的资本补偿特征
        4.3.1 英国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的资本补偿特征
        4.3.2 伦敦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的资本补偿特征
第5章 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
    5.1 中国国家层面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5.1.1 中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
        5.1.1.1 2002年前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注
        5.1.1.2 2002年对弱势学生群体范围的延展
        5.1.2 中国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主要措施
        5.1.2.1 财政上:减免学费,转移支付,提供助学奖学资助
        5.1.2.2 环境上:校舍改造、建设标准化
        5.1.2.3 区域间:加强教育对口支援
        5.1.2.4 城乡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2 上海城市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行动
        5.2.1 上海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
        5.2.1.1 2000年以前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
        5.2.1.2 2000年以后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
        5.2.2 上海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的典型措施
        5.2.2.1 中小学标准建设工程
        5.2.2.2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行动
        5.2.2.3 “委托管理”项目
        5.2.2.4 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试点
        5.2.2.5 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工程
    5.3 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的资本补偿特征
        5.3.1 中国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的资本补偿特征
        5.3.2 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的资本补偿特征
第6章 伦敦和上海中小学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的教育实践
    6.1 伦敦中小学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的教育实践
        6.1.1 伦敦校长们眼中的弱势学生群体
        6.1.2 伦敦校长们对弱势学生群体形成原因的探索
        6.1.3 伦敦中小学针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实践
        6.1.3.1 依托中央政府的经济补偿
        6.1.3.2 应对多种族多阶层的文化补偿
        6.1.3.3 对接社区和外部机构的社会补偿
    6.2 上海中小学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的教育实践
        6.2.1 上海校长们眼中的弱势学生群体
        6.2.2 上海校长们对弱势学生群体形成原因的探索
        6.2.3 上海中小学针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实践
        6.2.3.1 依靠区县政府投入的经济补偿
        6.2.3.2 弥合家庭背景差异的文化补偿
        6.2.3.3 受限于户籍制度影响的社会补偿
    6.3 伦敦和上海中小学对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实践的比较
        6.3.1 基于经济资本补偿实践的比较
        6.3.2 基于文化资本补偿实践的比较
        6.3.3 基于社会资本补偿实践的比较
第7章 比较与思考: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补偿及治理
    7.1 教育棱镜:伦敦和上海弱势学生群体资本补偿诉求的表达
    7.2 三种资本:伦敦和上海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的补偿映射
    7.3 教育场域的资本补偿: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治理模式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中小学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 C 政府教育官员/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D 访谈对象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四、我国东西部地区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差异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思考[J]. 马静,刘梦冉,邵晓颖,戴政,梁晓峰,王彤,张文平,罗会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10)
  • [2]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研究[D]. 胡伟斌. 浙江大学, 2020(01)
  • [3]城市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来自居民满意度的实证测度、微观影响与优化路径[D]. 张妍彦.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4]性别差异下机构养老设施内公共空间场景模式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黄超凡.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小学班主任培训需求分析研究 ——以S省C市为例[D]. 杨蕊.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预测研究[D]. 夏梦雪.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D]. 郭裕湘.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8]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J]. 刘梦冉,马静,罗会明,戴政,苏夏雯,邵晓颖,张睿,陈慕磊.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8(02)
  • [9]江西省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研究[D]. 黄礼红.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7)
  • [10]国际化大都市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支持政策与措施研究 ——基于伦敦和上海的比较[D]. 郭婧.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我国东西部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差异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