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型——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型——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一、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林晓慧[1](2021)在《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文中提出在油气地球化学领域,描述地学信息的参数种类多样,各种参数相互影响、关联,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难以兼顾各类参数。而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可以从大量数据集中挖掘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地球化学信息,揭示其中蕴含的地球化学意义,为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提供可靠依据。在研究中,要根据地质背景、原油特征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济阳坳陷是一个多期多源成藏的复杂含油气系统,以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油气最为丰富,它们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与沉积背景,同时各自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点和油气富集规律。本论文是在总结前人对济阳坳陷中部凹陷油气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的原油样品分别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区域的原油特征,采用不同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和混源解析。东营凹陷主要有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两套烃源岩。其中,沙四上段烃源岩沉积时期湖水盐度较高、密度分层稳定,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经历了多期生烃过程,可产生大量低熟至成熟的原油。而沙三下段烃源岩沉积时期湖水盐度降低,还原条件变弱,但水体深度较大、湖泊的生产率较高;且生烃过程单一,仅产生成熟原油。对来自东营凹陷不同油田的57个原油样品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选取了原油的18个生物标志物参数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东营凹陷的原油可以分为四组。I组原油主要来自于南部缓坡带王家岗油田孔店组储层,其烃源岩较为特殊,沉积于还原性咸水分层水体环境,有机质中有大量经微生物改造的陆源高等植物或特殊藻类输入,能产生大量蜡质,目前未发现与之对应的烃源岩,该组可能为来自于沙四上段和东营组烃源岩的混源油。II组原油主要来自牛庄洼陷附近和南部斜坡带东部的沙河街组,烃源岩沉积于强还原分层的咸水环境,有机质来源中真核生物(主要是藻类)多于原核生物(细菌),成熟度低于其他组,是典型的低熟油;根据地质背景和油源分析结果,推测该组原油来自于沙四上段烃源岩。III组原油主要来自于东营凹陷西部,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淡水、次氧化-氧化的湖相环境,生源为藻类物质和原核生物或者是微生物改造过的陆源有机质,与沙三下段烃源岩呈现相似特征。IV组原油分布范围较广,原油中与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相关的参数变化较大,在生物标志物参数散点图上较为分散,成熟度相关的参数变化范围也比较大,属于混原油;利用交替最小二乘法计算发现,该组混源油有三个端元,分别对应于沙四上段低熟烃源岩、沙四上段成熟烃源岩和沙三下段烃源岩,对混原油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46%和43%。沾化凹陷位于济阳坳陷东北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凹陷内的渤南、孤北和孤南洼陷。对来自沾化凹陷中部和南部不同构造单元的65个原油进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通过交替最小二乘法对原油进行混源解析发现,沙四上段和沙三下段烃源岩对渤南洼陷中部原油的贡献比例接近于1:1,渤南洼陷南部、西部和孤北洼陷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下段烃源岩;义和庄凸起的原油埋藏深度浅,两套烃源岩对该地区原油的贡献率接近于1:1;孤岛凸起的原油多处于成熟阶段,但来源变化较大;罗家凸起和陈家庄凸起的原油埋藏深度浅,成熟度较低,主要来自于沙四上段烃源岩。孤东油田位于沾化凹陷的东北部边缘地区,油气来源复杂。在孤东油田选取了31个样品进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对原油进行分类,发现该地区原油可分为四类,I类原油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微咸水还原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与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相一致;II组原油的成熟度较高,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中有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与黄河口洼陷东三段烃源岩呈现相似特征;III组原油的分布最广,已基本达到成熟阶段,烃源岩沉积于微咸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且经历过细菌改造,对应于黄河口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IV组原油属于低熟油,烃源岩沉积于咸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主要为藻类,可能是黄河口洼陷沙一段烃源岩。本研究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或混源解析,为济阳坳陷中部油气勘探提供更多资料,对研究区的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孟潇凡[2](2020)在《济阳坳陷桩海地区馆上段河流相储层精细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济阳坳陷桩海地区馆上段为典型的河流相沉积。河流相沉积砂岩是一种常见的陆相储层类型,其内部砂体的分布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由于河流相砂岩厚度薄,常见砂泥岩薄互层,并且砂体横向变化大,接触关系复杂多样,造成砂体储层预测难度大。对于厚度较薄的单砂体,受限于常规地震资料较低的分辨率,地震上的反射强轴与单砂体并不具有单一的对应关系,而是一套砂泥岩体的综合反映,因此常规地震解释技术对河道砂体识别困难。论文首先应用井孔高频层序划分方法对河流相砂岩分布进行预测,其次采用改进的Morlet小波对地震资料进行分频重构处理,使得优势频段内的地震反射波形变得清晰,地震分辨率显着提高,达到了改善地震资料品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利用地震相分析方法对河道的大体位置进行预测,然后优选敏感地震属性对河道分布进行研究,并利用地层切片技术对河道的发育形态进行精细刻画,再通过储层含油性判识分析,综合确定河流相薄砂岩储层的分布特征。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研究区馆上段可划分出五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目的层所在中期旋回划分出两个短期旋回,并确定研究区河流相发育三种典型模式,即单河道模式、双河道叠置模式以及多期复合叠置模式;(2)确定馆上段常规三维数据优势成像频率为45Hz,并通过地震分频重构处理提高地震资料的纵向分辨率;(3)确定研究区优势地震相为充填相,馆上段河道砂体主要呈条带状,以北东—南西向展布。确定瞬时振幅为砂岩厚度的敏感属性,并利用地层切片技术确定目的层河道纵向与横向分布特征。确定砂岩、泥岩波阻抗范围,利用有色反演技术所获得的反映波阻抗预测砂岩体的分布特征;(4)探索地震油气检测技术,完善河流相地震砂岩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新体系,指出了馆上段三个有利区块,提出了三个有利目标。通过地质-地震综合研究,提高了河流相薄砂岩储层的预测精度,并提出了有利含油气区域和目标,具有重要的勘探指导意义。

王傲林[3](2020)在《济阳坳陷桩海地区馆下段河流相砂体分布地震预测》文中认为河流相沉积砂岩是一种常见的陆相储集层类型,也是非常重要的含油气储集层。济阳坳陷河流相常发育砂泥岩薄互层,单砂层厚度薄且横向变化快,砂体分布特征难以预测。同时,由于原始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应用常规地震解释技术对河道砂岩储层预测效果不好,制约了该类型储集层的有效勘探。本文应用了一套系统性改进的河流相薄砂层地震预测方法,首先利用改进的Morlet小波对地震资料进行分频重构处理,在此基础上利用地震相分析、地震敏感属性分析和地层切片分析等地震解释技术对河道砂层分布进行定量解释,并结合砂体含油性特征为勘探部署提供直接的有利储集体目标。论文主要取得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确定了馆下段三维地震数据优势成像频率,对全区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了分频重构处理,提高了地震资料分辨率;(2)利用井孔资料和地震资料划分馆下段河流相砂岩高频旋回,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同时识别出两种典型地震相,并利用充填相确定了砂体大致发育位置,为河流相砂体精细解释奠定了基础;(3)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和地震分频重构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地震敏感属性试验,确定瞬时振幅属性作为河道砂体预测的敏感属性,砂岩厚度预测精度较原始地震数据相比提高了12%;(4)利用多切片融合技术,预测骨架砂体发育位置;(5)利用“双断层控藏机制”,对河道砂体含油性进行研究,划分出三种成藏模式,并提出三个有利储集体目标。

孟涛[4](2019)在《济阳坳陷义和庄—渤南地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构造演化及对沉积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济阳坳陷义和庄-渤南地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由于资料缺乏、地质情况复杂,长期以来未能获得勘探的足够重视,研究程度较低,是胜利油田油气勘探的“三新领域”,是“十三五”期间实现储量增长最为现实的层系之一。但这一地区缺乏系统的地质研究,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尚不明确、物源体系及沉积体系认识不清、构造活动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研究薄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进程。本论文以义和庄-渤南地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录井及相关分析测试资料,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与储层地质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了地层划分工作,总结并重现了不同层系沉积期的构造样式及构造演化过程,恢复了原型盆地格局,厘定了物源体系及沉积体系类型,建立了不同时期的沉积体系发育模式,阐明了构造活动对沉积体系的控制机理,以期解决上述阻碍勘探进展的基础性问题,带动济阳坳陷“三新领域”的油气勘探。研究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红层地层发育。通过地震反射界面识别宏观地层界面、应用古生物资料反映的气候变化界面对地层界面进行检验、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测井资料小波变换分析在宏观地层内部识别小尺度的地层界面,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尺度到小尺度逐级划分,识别了义和庄-渤南地区孔二段、孔一段和沙四下亚段的地层界面,并将沙四下亚段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砂组。孔二段至沙四下亚段残余地层呈北西向展布,其分布范围呈逐渐扩大趋势。整体上残余地层厚度中心分布于北西向断层的下降盘,但受中、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在沙四下亚段沉积时期残余地层厚度中心表现出一定的北东向展布的趋势。研究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时期主要存在北西、北东及近东西向三组断裂,平面上组成平行、斜交和网格等多种构造样式,剖面上以“Y”字形、翘倾断块、滑动断阶和堑垒断块等伸展构造样式为主;主干断裂的发育及演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北西向断裂活动时间最早,北东向断裂后期开始活动;北西向断层在晚三叠世挤压逆冲,早白垩世发生负反转,孤西、埕南断层在红层沉积期活动强烈,除埕南断层外,其余北西向断层在古近纪逐渐消亡。盆地经历了红层沉积前北东向挤压—北东向伸展应力场转换、红层沉积期北东向伸展—北西向伸展应力场转换、红层沉积后北西向伸展逐渐消亡并往坳陷沉降阶段转换的三期构造演化过程。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时期义和庄-渤南地区红层原型盆地遭受了强烈的后期改造,剥蚀作用主要受控于断块翘倾作用和断阶的差异升降作用,总体展现出北断南超、北厚南薄的特征。原型盆地格局由孔店组沉积期的北西向断层单一控制逐渐转变沙四下亚段沉积期的北西、北东向断层联合控制,后期北东向断层活动性逐渐加强,沉积中心由北西向断层下降盘向北东向断层下降盘迁移。研究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主干断裂的发育及演化控制了研究区整体的沉积格局,孔店组-沙四下亚段红层沉积期,盆地四周凸起皆提供物源,其中南部陈家庄凸起为主,孤岛凸起、埕东凸起次之,义和庄凸起为次要物源区。凸起中古冲沟广泛发育,其和扇体之间关系可概括为“沟扇对应”和“大沟对大扇、小沟对小扇”。孢粉分析表明研究区红层沉积期具有干旱的古气候环境特征,综合古地貌、古物源、古气候特征,恢复了研究区红层沉积期的沉积背景。义和庄-渤南地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等五种沉积相类型,具有典型的水上暴露环境下的红色沉积物特征。构造活动对沉积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不同时期断裂活动的差异改变了古地貌形态,在断裂和古地貌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六种不同的物质输送通道类型,控制了红层沉积边界的分布及沉积地层的展布,也导致了后期红层的差异剥蚀。

程子健[5](2018)在《东营凹陷单家寺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在对岩心观察、分析以及描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震沉积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以及层序地层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测井、录井、地震、岩心以及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单家寺地区馆陶组进行了基准面旋回及界面的识别、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相类型的识别、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规律的分析,并结合该区的构造特征及试油资料优选出了有效储层的展布范围。将研究区馆陶组分为Ng1、Ng2、Ng3、Ng4共四个砂层组,并对各个砂层组进一步细分,将Ng1砂层组划分为Ng1-1、Ng1-2;Ng2砂层组划分为Ng2-1、Ng2-2;Ng3砂层组划分为Ng3-1、Ng3-2、Ng3-3;Ng4砂层组划分为Ng4-1、Ng4-2、Ng4-3、Ng4-4,共11个小层。馆陶组主要发育有砾岩、含砂砾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以及泥岩等岩石类型,Ng1砂层组及Ng2砂层组砂泥组合为典型的“泥包砂”特征,Ng3砂层组砂泥组合特征为“泥砂各半”,Ng4砂层组则为“砂包泥”特征。发育有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以及冲刷面等沉积构造。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为近源冲积-河流沉积体系。Ng4砂层组及Ng3砂层组以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为主,冲积扇发育有扇根泥石流、扇根主河道、扇中辫状河道、扇中漫流沉积、扇缘漫流沉积五种沉积微相,辫状河发育辫状河河道间、心滩、河床滞留沉积三种微相;Ng2砂层组表现为辫状河-曲流河沉积过渡,曲流河发育有边滩、河床滞留沉积、决口扇、天然堤、河漫滩五种微相,Ng1砂层组主要发育曲流河。馆陶组在纵向上,发育有多期冲积扇砂体、河道砂体,且单层厚度较大,垂向叠置频繁;平面上,砂体在低凸起周缘呈环状,整体呈条带状和片状分布,全区发育多个砂体高值带,整体展布形态为西南-东北向。根据砂体形态、物性及沉积相展布特征,分析单家寺地区馆陶组有效储层的展布规律,认为单家寺地区馆陶组Ng4砂层组为潜在含油气目标,并预测研究区滨县凸起周缘鼻状构造高部位的古地貌沟槽为有效储层砂体的展布范围。

赵晓梦[6](2018)在《东营凹陷高青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青地区的大断层为基底断层,长期继承性活动,构造复杂,分析构造演化难度大;河流相沉积,纵向期次多,横向变化快,沉积类型划分有分歧;缺乏等时地层格架,前人的分析认识差异较大。本论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以及层序地层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高青地区馆陶组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高青地区馆陶组4个砂层组进行了标准层的识别和标定、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相类型的识别、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规律的分析,并结合该区的沉积相进行了有利储层预测。在高青地区馆陶组地层中确定了8个标准层,以标准层为依据,使用逐级细分、等高程切片对比、河流叠加砂体对比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划分了4个中期旋回和11个短期旋回。馆陶组泥岩分布较广,砂体多集中于馆四段,地层自下而上砂岩含量逐渐降低。研究区主要发育有中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等岩石类型,沉积发育有冲刷面、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块状层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研究区内砂体在剖面上,多期河道砂体叠置;平面展布为条带状和片状砂体,多个砂体高值带。馆下段为辫状河沉积,上段为曲流河沉积,发育有河道侧缘、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微相,物源为南部鲁西隆起及西方青城凸起方向。沉积相控制砂体展布,是储层物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区储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三种类型,心滩微相发育Ⅰ类储层,河道微相发育Ⅱ类储层,泛滥平原发育Ⅲ储层,Ⅰ类、Ⅱ类储层为有利储层。

俎荣华[7](2018)在《东营凹陷林樊家-尚店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针对东营凹陷林樊家—尚店地区馆陶组开展沉积相以及有利储层的研究。运用层序地层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利用测井、录井、地震、岩心以及相关背景文献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识别出工区馆陶组的基准面旋回界面,对馆陶组地层进行精细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分析沉积相特征,识别沉积相类型,对砂体展布规律以及沉积相带进行分析,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工区内砂岩的物性特征推测出有利区带。馆陶组顶界面对应T0反射层,底界面对应T1反射层,可识别出1个长期,4个中期以及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Ng4、Ng3、Ng2和Ng1共4个砂层组,Ng4-4至Ng1-1共13个小层。馆陶组主要发育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紫红色、棕红色泥岩以及灰色含砾砂岩等岩石类型,垂向上主要呈正旋回。Ng3、Ng2、Ng1砂层组以及Ng4-2和Ng4-1小层具有明显的“泥包砂”特征,Ng4-4和Ng4-3小层“砂包泥”特征明显。砂岩发育有冲刷面、水平层理、波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岩石的结构成熟度中等,测井曲线可见箱型、钟型、漏斗型、指型、齿型以及它们的组合形态。馆陶组Ng4-4和Ng4-3小层发育辫状河沉积,主要存在心滩、辫状河道侧缘和河道间等微相;馆陶组上部发育曲流河沉积,主要包括边滩、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和牛轭湖等微相。Ng4-3至Ng4-1三个小层的砂体平面展布形态主要呈条带状,Ng4-4小层砂体连片发育,砂体高值区呈透镜状,整体为近南北向展布,物源主要为北方向。在纵向上,发育多期次砂体且砂体厚度普遍较薄,向四周变化较快。根据砂体的展布形态以及沉积微相类型,结合工区的物性资料,将工区内的储层分为三类,I、II类储层为有利储层,I类储层在工区内零星分布,II类储层分布范围广泛且呈条带状分布。

陈蓉,王峰,李勇[8](2016)在《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缓坡带新近系河流相层序发育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文中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缓坡带新近系是以陆相河流沉积为主的地层,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寻找该类沉积中特征的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以黄骅坳陷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已有的岩心、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1个超长期旋回层序、7个长期旋回层序和若干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馆陶组发育多断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式,层序结构为仅保留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非对称型,沉积充填以切割叠置的辫状河砂体为主;明化镇组发育稳定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式,层序结构为上升半旋回大于下降半旋回的不完全对称型,沉积充填为泥包砂的曲流河沉积。层序发育早期的多断坡折带内侧辫状河复合砂体是研究区新近系最有利的储集砂体。

李雪梅[9](2015)在《济阳坳陷长堤东部滩海区分层系油气潜力目标评价》文中指出长堤东部滩海区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北部,目前探明该区纵向上共有5套含油层系(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沙三段、中生界)。研究区浅海滩涂的地面条件和复杂的地质情况制约了该区的勘探开发,导致探明范围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部的长堤断裂带周围,勘探程度西部明显高于东部,甚至在东北部还存在着一尚未开发的油气空白带。目前研究区在勘探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对沉积充填史的研究与构造演化史的结合存在模糊认识;主要目的层系馆下段的辫状河砂体非常发育,连通性好,油气难以保存,寻找有效的圈闭难度较大,而馆上段与沙一段储层薄且变化快,描述难度大。由此导致对勘探目标的认识不清,造成失利井和低产低效井多。针对研究区目前的勘探研究现状,本论文在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纵向高分辨率的井点资料(包括录井、测井、岩心、生产资料等)和横向连续的地震资料等各方面资料,开展长堤东部滩海区构造特征、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相、地震储层横向预测等研究,对目标油气藏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价。主要取得以下的成果:(1)对研究区目的层沙河街组、东营组和馆陶组进行了层位的精细标定、全三维断层解释和层位追踪,对断裂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有了新的认识。利用相干技术对整个三维地震数据体逐点逐线逐道的进行处理,得到三维相干数据体。三维相干数据体是断层解释最直观的方法。相干体技术突出相邻地震道之间的非相似性,这个相似系数与相邻地震道的地震波振幅大小和形状有关,对地层中存在的微小构造、断层等地质异常能够更加有效、更加准确和更高精度的识别。长堤东部滩海区的主干断层长堤断层和孤东断层的形成发展,主要控制了长堤滩海区的构造特征,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和“东西分带,北东分块”的构造格局。断层活动是形成断层两侧局部圈闭的关键控制因素。断裂活动受到“济阳运动”和“东营运动”的影响,具有幕式活动的特征。受其影响构造演化划分为褶皱隆升、伸展断陷和稳定沉降3个主要阶段,其中伸展断陷阶段进一步分为沙三期-沙二期的断陷Ⅰ幕,沙一期-东营期的断陷Ⅱ幕。长堤断裂带就是两期活动发育的断层叠置而成。长堤东部滩海区规模较大的两期不整合界面的形成与断裂的幕式活动关系密切。沉积地层中形成的多期不整合界面,体现了长堤东部滩海区在新生代演化中经历了多旋回断陷作用。东营组沉积末期到馆陶组沉积初期是盆地的断拗转换期,研究区多发育雁列式断层。构造运动的不均衡造成了长堤凸起构造高点的南移,呈现出自深部构造层向浅部构造层构造高部位逐渐向南部迁移的特点,长堤凸起向北倾伏。(2)依据层序地层学基础理论,来建立研究区沙河街组、东营组和馆陶组的层序地层格架。采用测井曲线频谱属性分析、瞬时振幅属性分析和测井曲线剖面分析等地层分层新技术对研究区测井分层进行研究,针对问题较大的东营组内部东一段、东二段、东三段之间的界线,以及东营组顶界的划分提出了调整方案,最终得到一套比较合理的地层分层方案。对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进行了调整,认为东营组的东二段+东一段并不是一套二级或三级层序,只是三级层序中的高位体系域部分。将研究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古近系东营组及新近系馆陶组地层划分为三个二级层序(ⅠⅢ)、五个三级层序(sq1sq5)。Ⅰ层序包括2个三级层序,相当于沙河街组三段(sq1)和二段(sq2)。Ⅱ层序包括1个三级层序,相当于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sq3)。Ⅲ层序包括2个三级层序,相当于馆陶组下段(sq4)和上段(sq5)。(3)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利用岩心、测井录井资料进行单井沉积相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较厚地层采用沿层均分切片,提取敏感地震体属性的研究,来分析研究区沉积演化特征。沙三段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近岸水下扇为残余扇体,顶部遭受强烈剥蚀。沙二段地层在研究区大部分缺失,只在研究区西部边缘位置钻遇,仍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沙一段地层在研究区稳定分布,发育生物滩坝沉积。东营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东三段是扇三角洲主体进入研究区的前奏,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外侧远端的细粒沉积,如沙坝、浊积扇等;东二段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东一段以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馆下段水进域发育砂质游荡河沉积,而非传统上认为的辫状河沉积。馆上段底部砂岩含量较高,厚度较大,明显不属于曲流河沉积,认为此时研究区发育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4)通过对研究区原油甾烷和萜烷分布特征的对比以及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桩303井至桩47井一带的含油区块的油气来源于西部的五号桩洼陷,而非原来认为的东部黄河口凹陷。从已钻探井的含油气情况来看,研究区的油气分布具有两个主要特征:油气集中分布于“一边-两隆-斜坡”;油气的富集层位呈现出由南向北埋藏深度依次抬升的趋势。(5)研究区为正向构造带,有利的储盖配置和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富集。沙三段、沙二段发育的近岸水下扇扇中水道砂体,为油气的聚集的有利场所。沙一段发育的较厚滩坝,可以形成有效储层并与构造匹配形成岩性—构造油藏。馆下段低位域的块状砂岩可以作为有利的油气网络运载层,所以,纵向上在河道边缘、河道间与河道叠置,且断层较发育的馆下段低位域块状砂体的上部是形成良好圈闭的有利位置。馆上段下部发育小型扇三角洲沉积,在构造位置合适的部位可以形成有利圈闭。(6)通过井约束地震反演来预测馆陶组砂组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已发现的油藏特征,来寻找有利储层的发育部位。对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储层主要通过寻找油气运移路径上的构造高点,来预测有利目标区。建议部署井位5口。通过以上研究主要获得了两项创新认识:(1)采用测井曲线频谱属性分析、瞬时振幅属性分析和测井曲线剖面分析等地层分层新技术对研究区测井分层进行研究,重新调整划分了东营组内部东一段、东二段、东三段之间的界线,以及东营组顶界。(2)在馆下段中部存在砂泥岩互层的沉积,通过沉积相分析,认为是辫状河与曲流河的过渡类型;馆上段底部发育的砂岩含量较高,厚度较大,认为此时研究区发育小型扇三角洲沉积。针对馆陶组下部辫状河近源沉积体系和上部曲流河远源沉积体系的巨大差别,提出了馆陶组上、下段之间应当存在一个更高级别层序界面的设想,应当划为三级层序界面。

房煦[10](2014)在《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探讨——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国对于河流相层序的研究大多套用国外近海冲积平原环境下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该模式认为海平面升降为河流相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对于中国陆相盆地中发育的不受海平面升降影响的河流相地层来说,应用以海平面变化作为主要控制因素的近海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解释其层序发育不具备客观前提。借鉴中外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遵循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基本原理,在掌握层序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同时结合济阳坳陷新近系河流相地层沉积模式,探讨并建立了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指出了可能存在的资源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地形坡度和气候,存在初始体系域、发展体系域、衰退体系域,若基底发生差异性抬升,还可发育抬升体系域。

二、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论文纲要及工作量
        1.3.1 论文纲要
        1.3.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进展
    2.1 济阳坳陷构造发育和烃源岩特征
    2.2 化学计量学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方法
    3.1 谱系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
    3.2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3.3 多维标度(MDS)
    3.4 交替最小二乘法(ALS)
    3.5 Circos
    3.6 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计算的注意事项
        3.6.1 样品选择和数量要求
        3.6.2 参数的选择
        3.6.3 数据预处理方法
第4章 东营凹陷原油分类与解析
    4.1 东营凹陷石油地质背景
        4.1.1 东营凹陷构造形成与演化
        4.1.2 东营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4.2 样品与实验
        4.2.1 研究目的
        4.2.2 样品来源与分布
        4.2.3 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3.1 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4.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4.3.3 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分布
        4.3.4 芳烃化合物分布与组成
        4.3.5 原油生物降解程度
    4.4 东营凹陷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4.4.1 不同组原油热成熟度
        4.4.2 从原油组成预测烃源岩特征
    4.5 混原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4.6 地质模型推测
    4.7 小结
第5章 沾化凹陷中南部原油解析
    5.1 沾化凹陷石油地质背景
        5.1.1 沾化凹陷构造形成与演化
        5.1.2 沾化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5.2 样品与实验
        5.2.1 研究目的
        5.2.2 样品来源与分布
        5.2.3 实验分析方法
        5.2.4 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
    5.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3.1 稳定碳同位素
        5.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5.3.3 生物降解程度
        5.3.4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5.3.5 小结
    5.4 混原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5.4.1 ALS反褶积
        5.4.2 多维标度(MDS)
        5.4.3 Circos
    5.5 原油成熟度分析
    5.6 地质模型推测
    5.7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原油分类解析
    6.1 孤东油田石油地质背景
        6.1.1 主要构造单元
        6.1.2 构造演化
        6.1.3 地层沉积序列
        6.1.4 油气来源
        6.1.5 油气成藏条件
        6.1.6 烃源岩特征
    6.2 样品与实验
        6.2.1 样品收集
        6.2.2 实验方法
        6.2.3 化学计量学方法
    6.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3.1 稳定碳同位素
        6.3.2 原油链烷烃组成和分布
        6.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6.3.4 芳烃化合物对的组成和分布
    6.4 基于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的油-油对比
        6.4.1 不同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6.4.2 油-源对比
    6.5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认识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济阳坳陷桩海地区馆上段河流相储层精细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及选题目的
        1.1.1 题目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流相储层高频层序划分
        1.2.2 提高地震分辨率处理
        1.2.3 地震薄层定量解释
        1.2.4 储层地震烃类检测
    1.3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三维地震资料分频重构处理
        1.4.2 河流相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
        1.4.3 河道砂岩体储层平面分布预测
        1.4.4 河道砂岩储层含油性判识分析
        1.4.5 河道砂岩体有利区块评价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1.6.1 实物工作量
        1.6.2 编制成果图件
    1.7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工区概况
    2.1 工区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岩性特征
    2.4 构造特征
    2.5 成藏特征
    2.6 勘探概况
        2.6.1 油气聚集条件
        2.6.2 勘探潜力
第3章 河流相砂岩发育模式研究
    3.1 馆上段井孔高频层序划分对比
        3.1.1 馆陶组层序整体特征
        3.1.2 研究区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3.1.3 联井层序地层对比
    3.2 目的层沉积旋回划分及联井对比
        3.2.1 目的层内部单井旋回划分
        3.2.2 目的层内部旋回联井对比
    3.3 河流相砂岩沉积模式分析
        3.3.1 馆陶组砂体储层发育特征
        3.3.2 馆陶组砂泥岩薄互层储层成因
        3.3.3 馆陶组目的层砂体沉积模式分析
第4章 地震资料分频重构处理
    4.1 确定研究区地震资料峰值频率
        4.1.1 研究区目的层频谱分析
        4.1.2 峰值频率确定
    4.2 常规三维数据体分频重构处理
        4.2.1 常规三维数据体分频试验
        4.2.2 优势成像频率统计确定
        4.2.3 分频前后地震资料分辨能力对比
    4.3 分频处理后井震结合对比精细解释
        4.3.1 层位标定与微调
        4.3.2 分频前后地层层序和地震层位调整对比
        4.3.3 地震层位基干测网闭合解释
第5章 河流相砂岩分布特征地震综合解释
    5.1 地震相分析
        5.1.1 充填相
        5.1.2 席状相
        5.1.3 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
    5.2 地震敏感属性分析
        5.2.1 优选瞬时振幅属性为敏感属性
        5.2.2 不同层位敏感属性对比分析
        5.2.3 地震敏感属性效果分析
    5.3 地震地层切片分析
        5.3.1 四砂组河道砂岩分布特征
        5.3.2 五砂组河道砂岩分布特征
    5.4 波阻抗有色反演分析
        5.4.1 地震波阻抗有色反演原理与步骤
        5.4.2 波阻抗有色反演预测河道砂体分布
第6章 河流相砂岩储层含油性判识分析
    6.1 建立阻抗-反射波形-反射频谱综合模式
        6.2.1 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6.2.2 油层井频谱特征分析
        6.2.3 非油层井频谱特征分析
    6.2 油气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6.3 馆上段河流相砂岩储层含油性检测效果
        6.3.1 井孔储层含油性检测应用效果
        6.3.2 储层含油性检测平面分布
第7章 储层有利区块预测
    7.1 确定馆上段储层发育有利区块
    7.2 优选馆上段储层发育有利目标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济阳坳陷桩海地区馆下段河流相砂体分布地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2.1 年代地层格架识别技术研究
        1.2.2 地震分频重构技术研究
        1.2.3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研究
        1.2.4 地震地层切片分析技术研究
        1.2.5 地震波阻抗反演分析技术研究
        1.2.6 河流相砂岩体含油性特征研究
        1.2.7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工区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油藏特征
        2.3.1 储集层特征
        2.3.2 油藏基本特征
第3章 河流相砂岩发育模式分析
    3.1 单井高频层序划分
        3.1.1 馆下段高频层序划分
        3.1.2 重点层段高频层序划分
    3.2 联井高频层序对比
        3.2.1 馆下段联井层序地层对比
        3.2.2 重点层段联井层序地层对比
    3.3 等时地层格架建立
    3.4 河流相砂岩沉积模式研究
        3.4.1 单井砂体沉积模式
        3.4.2 联井砂体叠置类型
第4章 地震资料分频重构处理
    4.1 地震分频重构处理技术原理
    4.2 地震分频优势频段综合选取与确定
        4.2.1 地震资料频谱分析
        4.2.2 典型地震剖面分频试验
        4.2.3 地震优势频率综合确定
        4.2.4 分频前后地震分辨能力对比
    4.3 地震分频处理后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4.3.1 分频处理后断层调整解释
        4.3.2 分频处理后层位标定与微调
        4.3.3 分频处理后地震层位方案对比
        4.3.4 分频处理后地震层位基干测网闭合
第5章 河流相薄砂层地震综合预测
    5.1 地震相分析
        5.1.1 充填相识别
        5.1.2 席状相识别
        5.1.3 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
    5.2 地震敏感属性分析
        5.2.1 地震敏感属性对比试验
        5.2.2 地震敏感属性优选与效果分析
    5.3 地震地层切片分析
        5.3.1 地层单切片分析
        5.3.2 地层多切片融合分析
    5.4 地震波阻抗反演分析
        5.4.1 地震资料波阻抗有色反演原理
        5.4.2 有色反演岩性标定
        5.4.3 低频速度模型建立
        5.4.4 波阻抗反演特征
    5.5 河流相薄砂岩地震预测新体系
第6章 河流相砂岩体含油性特征分析及有利区块预测
    6.1 油气来源分析
    6.2 “双断层控藏机制”原理
    6.3 典型油藏解剖
        6.3.1 埕北158-埕北305油藏解剖
        6.3.2 埕北352-埕北351-埕北306油藏解剖
        6.3.3 桩海111-桩海104油藏解剖
    6.4 联井剖面砂体含油性特征研究
        6.4.1 西南部砂体含油性特征分析
        6.4.2 中部砂体含油性特征分析
        6.4.3 东北部砂体含油性特征分析
    6.5 落空井失利原因分析
        6.5.1 埕北154 井落空原因分析
        6.5.2 桩海112 井落空原因分析
    6.6 典型成藏模式划分
        6.6.1 同向双断层成藏模式
        6.6.2 断垒带成藏模式
        6.6.3 三断层成藏模式
    6.7 河道砂体发育有利区块预测
        6.7.1 有利砂体发育区块确定
        6.7.2 有利钻探目标预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济阳坳陷义和庄—渤南地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构造演化及对沉积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工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关键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的工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前古近系
        2.2.2 古近系
        2.2.3 新近系
    2.3 区域构造特征
第三章 红色层系地层发育特征
    3.1 红层地层划分
        3.1.1 红层地层划分思路
        3.1.2 地层界面识别标志
    3.2 残留地层发育及展布特征
        3.2.1 地层格架建立
        3.2.2 残留地层展布特征
第四章 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
    4.1 断裂发育特征
        4.1.1 断裂几何学特征
        4.1.2 断裂时空差异性分析
    4.2 构造样式发育特征
        4.2.1 伸展构造样式
        4.2.2 伸展-走滑构造样式
        4.2.3 构造样式差异性分析
    4.3 断层活动性分析
    4.4 构造演化特征
        4.4.1 平衡剖面恢复
        4.4.2 构造演化分析
第五章 古地貌与古物源分析
    5.1 古地貌背景
        5.1.1 地层剥蚀量恢复
        5.1.2 地层原始厚度的恢复
        5.1.3 古地貌背景恢复
    5.2 古物源背景
        5.2.1 物源方向
        5.2.2 物源通道
第六章 沉积特征及构造-沉积耦合关系
    6.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6.1.1 相标志特征
        6.1.2 单井相特征
        6.1.3 沉积相类型
        6.1.4 沉积相特征
    6.2 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
        6.2.1 沉积相剖面展布特征
        6.2.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6.3 构造控沉积作用及沉积模式
        6.3.1 构造格局控制古地貌形态
        6.3.2 构造活动控制物质输送通道
        6.3.3 构造活动控制沉积相展布
        6.3.4 构造活动控制后期剥蚀
        6.3.5 沉积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东营凹陷单家寺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冲积扇相研究现状
        1.3.2 河流相研究现状
        1.3.3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6.1 完成的工作量
        1.6.2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及构造位置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单元的划分
        2.2.2 构造演化过程
    2.3 沉积特征
    2.4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和对比
    3.1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思路
    3.2 地层划分对比流程
        3.2.1 基准面旋回及界面的识别
        3.2.2 关键井选取及骨架剖面建立
        3.2.3 地震层位标定
        3.2.4 剖面地层对比
        3.2.5 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结构特征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1.4 测井相标志
        4.1.5 地震相特征
        4.1.6 相类型及特征
    4.2 单井相
        4.2.1 单气17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2.2 滨2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3 连井剖面相分析
第五章 砂体展布及平面相特征
    5.1 物源分析
        5.1.1 区域构造背景
        5.1.2 成分成熟度分析
    5.2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5.2.1 均方根振幅属性约束下的砂体展布
        5.2.2 馆4-4 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5.2.3 馆4-3 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5.2.4 馆4-2 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5.2.5 馆4-1 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5.3 砂体纵向展布特征
        5.3.1 相干技术识别砂体
        5.3.2 单家寺地区馆陶组东—西向砂体连井剖面
        5.3.3 单家寺地区馆陶组南—北向砂体连井剖面
    5.4 沉积相的展布特征
        5.4.1 馆4-4 小层沉积相图
        5.4.2 馆4-3 小层沉积相图
        5.4.3 馆4-2 小层沉积相图
        5.4.4 馆4-1 小层沉积相图
    5.5 沉积模式
第六章 有效储层预测
    6.1 储层有效性分析
    6.2 有效储层范围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东营凹陷高青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层序划分方面的认识
        1.2.2 沉积类型方面的认识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工区范围
        1.3.2 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4.1 主要工作
        1.4.2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工区位置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沉积特征
    2.5 油气地质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思路
    3.2 地层划分与对比流程
        3.2.1 标准层的识别及特征
        3.2.2 沉积旋回的确定
        3.2.3 标准井及骨架剖面选取
        3.2.4 地震层位标定
        3.2.5 剖面地层对比
        3.2.6 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
    4.1 相标志
        4.1.1 岩心观察特征
        4.1.2 沉积构造特征
        4.1.3 结构特征
        4.1.4 测井相分析
        4.1.5 地震相分析
        4.1.6 相类型及其特征
        4.1.7 单井沉积学分析
    4.2 沉积连井剖面相
第五章 砂体展布及平面相特征
    5.1 物源分析
        5.1.1 区域背景分析
        5.1.2 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分析
    5.2 砂体连井剖面
    5.3 砂体平面展布
    5.4 沉积相的展布特征
    5.5 地震属性约束下的砂体展布
第六章 有利储层预测
    6.1 储层类型划分
    6.2 有利储层展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东营凹陷林樊家-尚店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沉积相研究现状
        1.2.2 河流相研究现状
        1.2.3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及构造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思路
    3.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流程
        3.2.1 基准面旋回及其界面的识别
        3.2.2 关键井及骨架剖面的选取
        3.2.3 地震层位标定
        3.2.4 剖面地层对比
        3.2.5 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及相类型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结构特征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1.4 测井相特征
        4.1.5 地震相特征
        4.1.6 相类型及其特征
    4.2 单井相
        4.2.1 滨269 井单井相分析
        4.2.2 林气4 井单井相分析
        4.2.3 林17 井单井相分析
        4.2.4 林中27 井单井相分析
    4.3 连井剖面相
        4.3.1 林樊家—尚店地区馆陶组东西向沉积连井剖面
        4.3.2 林樊家—尚店地区馆陶组南北向沉积连井剖面
第五章 砂体展布及平面相特征
    5.1 物源分析
        5.1.1 区域背景分析
        5.1.2 成分成熟度分析
    5.2 砂体展布特征
        5.2.1 纵向砂体展布特征
        5.2.2 平面砂体展布特征
    5.3 沉积相的展布特征
        5.3.1 林樊家—尚店地区馆四砂层组小层沉积相展布图
        5.3.2 地震属性约束下的沉积相展布
第六章 有利储层预测
    6.1 储层类型划分
    6.2 有利储层的平面展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缓坡带新近系河流相层序发育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层序发育特征
    2.1 层序界面
    2.2 层序地层格架
3 层序地层模式与沉积充填特征
    3.1 层序地层模式
    3.2 沉积充填特征
4 结论

(9)济阳坳陷长堤东部滩海区分层系油气潜力目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1.2.2 储层地震预测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认识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构造演化
        2.2.1 白垩纪褶皱隆升阶段
        2.2.2 古近纪伸展断陷阶段
        2.2.3 新近纪到现今的稳定沉降阶段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3.1.1 层位标定
        3.1.2 构造解释
    3.2 断裂特征
        3.2.1 断裂级序
        3.2.2 断裂组合类型
        3.2.3 断裂系统
    3.3 构造特征
        3.3.1 基底面(Tr)构造特征
        3.3.2 沙一段底界面(T2)构造特征
        3.3.3 东三段顶界面构造特征
        3.3.4 馆陶组底界面(T1)构造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层序地层特征
    4.1 层序地层的划分
        4.1.1 地层分层研究
        4.1.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4.2 二级层序界面特征
        4.2.1 Ⅰ层序底界面特征
        4.2.2 Ⅱ层序底界面特征
        4.2.3 Ⅲ层序底界面特征
    4.3 三级层序特征
        4.3.1 SQ1层序特征
        4.3.2 SQ2层序特征
        4.3.3 SQ3层序特征
        4.3.4 SQ4层序特征
        4.3.5 SQ5层序特征
    4.4 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沉积相特征
    5.1 沉积相单井分析
        5.1.1 沙三段单井相分析
        5.1.2 沙二段单井相分析
        5.1.3 沙一段单井相分析
        5.1.4 东营组单井相分析
        5.1.5 馆陶组单井相分析
    5.2 沉积相连井剖面分析
    5.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5.3.1 物源分析
        5.3.2 平面相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藏因素分析及有利目标评价
    6.1 成藏因素分析
        6.1.1 油源条件分析
        6.1.2 储层分析
        6.1.3 盖层分析
        6.1.4 油气运、聚分析
    6.2 油气藏分布特征
    6.3 有利目标评价
        6.3.1 沙河街组
        6.3.2 东营组
        6.3.3 馆陶组
    6.4 井位部署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 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探讨——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
2 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模式
    2.1 体系域划分
    2.2 沉积演化
3 结论

四、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D]. 林晓慧.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
  • [2]济阳坳陷桩海地区馆上段河流相储层精细预测[D]. 孟潇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3]济阳坳陷桩海地区馆下段河流相砂体分布地震预测[D]. 王傲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4]济阳坳陷义和庄—渤南地区孔店组—沙四下亚段构造演化及对沉积控制作用[D]. 孟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5]东营凹陷单家寺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研究[D]. 程子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东营凹陷高青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特征研究[D]. 赵晓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东营凹陷林樊家-尚店地区馆陶组沉积相研究[D]. 俎荣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缓坡带新近系河流相层序发育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J]. 陈蓉,王峰,李勇. 古地理学报, 2016(06)
  • [9]济阳坳陷长堤东部滩海区分层系油气潜力目标评价[D]. 李雪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 [10]非近海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探讨——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J]. 房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4(06)

标签:;  ;  ;  ;  ;  

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型——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