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铝赤泥堆坝体防渗系统的设置与探讨

氧化铝赤泥堆坝体防渗系统的设置与探讨

一、氧化铝赤泥堆场坝体排渗系统的设置与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梁辉[1](2020)在《酒糟对赤泥的土壤化改良及其工程应用》文中提出

尤星源[2](2020)在《赤泥渗滤液作用下土工合成材料黏土衬垫防渗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赤泥堆场渗滤液具有高碱性和富含铝离子的特征,渗入地下不仅会污染地下水,也会影响赤泥堆场下覆地基土土体工程特性。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农药污染场地易迁移污染物源阻控技术遴选与研发》(2018YFC1803100)、《填埋场地多层长效抗侵蚀阻隔技术》(2018YFC1802300)与课题《赤泥堆场环境下膨润土防水毯性能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对赤泥渗滤液作用下,商用土工合成材料黏土衬垫材料(GCL)的工程特性、化学相容性和内部膨润土防渗性能和物理化学属性做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六偏磷酸钠(SHMP)、黄原胶(XG)改性膨润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和膨润土泥浆的施工和易性。结果表明,CMC显着提升了膨润土在去离子水中的膨胀性能,与商用GCL中膨润土的膨胀性能一致,达到40 m L/2g。(2)通过自由膨胀试验、改进API滤失试验和柔性壁试验,研究了预水化过程、水力梯度对GCL材料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以及赤泥渗滤液对GCL材料化学相容性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GCL预水化对渗透系数影响较大,但预水化溶液种类对渗透系数影响不显着;GCL材料在赤泥渗滤液作用下化学相容性良好,在自来水与赤泥渗滤液中渗透系数比值kc/kw小于15;柔性壁试验周期内,GCL试样中无细颗粒被带出,试样结构完整,GCL材料在赤泥渗滤液作用下防渗性能卓越。(3)通过自由膨胀试验、改进滤失试验,研究了GCL中的膨润土、CMC聚合物改性膨润土、XG聚合物改性膨润土、SHMP聚合物改性膨润土在赤泥渗滤液作用下的化学相容性。各改性膨润土在赤泥渗滤液中膨胀指数变化明显,I值达到473 mmol/L的赤泥渗滤液作用最明显;钠化改性膨润土(Na B)在赤泥渗滤液环境中的和易性、膨胀性、防渗性均较差;各改性膨润土相比未改性时,膨胀性、防渗性均有明显提升;CMC聚合物改性膨润土在赤泥渗滤液环境中的膨胀性、防渗性均与GCL中的膨润土接近;SHMP聚合物改性膨润土以及XG聚合物改性膨润土在赤泥渗滤液环境中,防渗性能优于GCL试验所用的膨润土。(4)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扫描电镜分析(SEM),研究了赤泥渗滤液污染前后GCL膨润土的微观结构、表面官能团。XRD试验表明,经过150天的赤泥渗滤液渗透,GCL膨润土片层结构破坏;FTIR试验表明,经过150天赤泥渗滤液渗透,膨润土中层间结合水无明显变化;SEM试验表明,赤泥渗滤液渗透后,膨润土颗粒孔隙尺寸增大,颗粒发生絮凝;赤泥渗滤渗透后的微观试验结果表明,离子强度大的赤泥渗滤液对于GCL材料的微观性能影响明显,与宏观试验结果一致。

张利祥[3](2020)在《拜耳法赤泥硫酸铁脱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赤泥是氧化铝生产工艺中产生的大宗固废,因其具有产生量大、碱性强、综合利用难度大的特点,目前仍以堆存处理方式为主。赤泥堆场存在地下水及周边土壤污染风险,赤泥的综合利用一直是学者们探索的重要领域之一。赤泥脱碱是其资源化与降低赤泥堆场环境风险的关键环节。国内外学者对赤泥脱碱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脱碱技术有水洗法、酸浸法、石灰水热法、CO2碳化法、盐浸法、生物法等。综合来看,均存在脱碱效果差或成本高等问题。本研究利用硫酸铁盐对赤泥进行脱碱,由于提高了赤泥铁含量,为回收赤泥铁资源或赤泥脱碱后的再利用提供有力条件。本研究利用硫酸铁水解呈酸性的特性对赤泥进行脱碱,硫酸铁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的铁系混凝剂,廉价易得。从而达到脱碱过程中实现Fe向赤泥富集,提高赤泥铁品位,增加赤泥的团聚性,利于后续赤泥Fe回收资源化利用的目的;通过考察赤泥脱碱的优化条件,结合XRD、SEM等材料表征方法,分析Fe向赤泥转移形态以及对赤泥形貌变化的影响,并研究了硫酸铁赤泥脱碱机理及动力学。结论如下:(1)与硫酸亚铁相比,由于Fe3+的水解效果优于Fe2+,硫酸铁脱碱效率更高;温度对赤泥的脱碱率影响较小,当赤泥硫酸铁质量比1:1,室温下反应1 h后,脱碱率达到70%。然而,当Na/Fe摩尔比大于1:1时,脱碱率几乎无变化。赤泥焙烧后可以提升水洗脱碱效果,当硫酸铁与赤泥混合焙烧后,随焙烧温度升高脱碱效果降低,原因在于硫酸铁受热分解导致脱碱组分含量降低。上清液与碱渣的重复使用对脱碱率与Fe离子富集率影响较低,首次脱碱便能达到预期脱碱率与铁富集率。上清液中SO42-、Fe3+在脱碱前30 min基本消耗完,Fe浓度与p H显着相关(R2=0.998),Fe富集率可用于评价赤泥碱溶出效果。(2)赤泥脱碱过程中Fe3+水解生成的Fe(OH)3等络合物能促进赤泥微粒团聚沉降,同时,碱渣脱水后形成的Fe2O3具有一定的水稳性,加强了团聚体的结构强度,保证赤泥粒度能够稳定集中在5.02μm范围内。硫酸铁脱碱使得赤泥的铁品位从8%提升至18%,而SO42-主要与赤泥中的Ca CO3反应生成Ca SO4进入到赤泥。赤泥中结合Na主要固定在Na6(Al Si O4)6等硅酸盐的Al-O-Si键三维骨架中,此类结合碱难以通过水洗方式脱除,然而,硫酸铁水解过程产生H+与SO42-,H+通过黏附到氧的弧电子对上削弱Al-O-Si键,SO42-进而与含Al基团反应,从而破坏Na6(Al Si O4)6晶体结构,达到释放赤泥中结合碱的效果。硫酸铁赤泥脱碱符合多相液固区域反应动力学特征,使用Avrami(阿弗拉密)方程进行硫酸铁对赤泥Na溶出动力学分析。通过拟合求得活化能Ea=9.94 k J/mol,在不同赤泥硫酸铁质量比的浸出过程中,特征参数n=0.151,反应级数N=0.7207,指前因子k0=536.2,浸出过程受扩散控制。

荣思睿[4](2020)在《pH影响条件下赤泥中稀有金属的浸出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氧化铝工业的尾矿废渣通常被称为赤泥,以湿法堆存的方式大量堆积在田间土地,由于赤泥本身具有的强碱性盐和重金属,会污染堆场周边的土壤环境、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另一方面,由于赤泥孔隙率大,具有相对较优的吸附性能,并且赤泥中稀有金属种类较为丰富,可作为新型环保工程材料或金属资源进行二次回收,从而达到资源化利用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在赤泥中稀有金属的回收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在不同pH条件下对赤泥中稀有金属的浸出行为研究较少。本论文以来自五个不同铝厂的赤泥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工实验、化学成分实验和固定pH浸出实验结合地球化学平衡模型分析研究了五种赤泥中稀有金属在全pH条件下的浸出率和浸出行为。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采用定量X射线衍射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四酸联合消解法研究了五种赤泥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以及化学元素组成。结果表明:五种赤泥含水率较高,粒径分布在0.075mm-2mm之间,主要矿物成分包括石英、方解石、赤铁矿、水榴石、方钠石、无水石膏、钙霞石和三水铝矿,化学成分主要有SiO2、TiO2、Al2O3、Fe2O3、CaO和Na2O,Al、Ca、Fe、Na、Ti和Si是赤泥中的主要元素。(2)采用EPAMethod 1313序批式固定pH浸出法,研究了在固定pH值浸出条件下五种赤泥中稀有轻金属Li、Rb,稀有稀土金属Sc、Y、La、Ce,稀有难熔金属V、Mo和稀有分散金属Ga的浸出特性。结果表明:五种赤泥的天然pH值在10.5-11.0范围内,碱性较高,浸出实验中得到的酸中和容量曲线说明了五种赤泥样品均容易受酸性条件影响。离子浸出模式分析说明稀有轻金属Li、稀有稀土金属Sc、Y、La、Ce呈阳离子浸出模式,稀有轻金属Rb、稀有难熔金属V和稀有分散金属Ga呈V字形两性浸出模式,稀有难熔金属Mo呈现出阴离子浸出模式。(3)采用地球化学平衡模型研究了五种赤泥中稀有金属Sc、Ga、V、Li、Rb、Mo在不同pH条件下的浸出行为。结果表明:在12.5<pH<13.5、6.5<pH<7.5和1.5<pH<2.5三种不同pH范围下,赤泥中的Sc存在形式以其氢氧化物为主;Ga以Ga(OH)4-的形式在中性至碱性的条件下存在,酸性条件以Ga3+的形式存在;V在三种pH条件下分别以H2V2O42+、V2+和VO2+的形式存在;Li和Rb均以稳定的Li+、Rb+形式存在;Mo在碱性条件下以难溶钼盐Ca MoO4形式存在,在中性条件下主要形态为MoO42-,在酸性条件下主要以钼酸MoO3(H2O)3的形式存在。由以上结论可知,由于环境中的pH条件通常会影响浸出率和浸出成分,赤泥中的稀有金属Li、Rb、Sc、Y、La、Ce、V、Ga和Mo在最佳pH条件下呈现出较高的浸出率,数值模拟结果对于资源化回收赤泥中稀有金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婉滢[5](2019)在《赤泥不同组分特征及其处理含铀废水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铀废水具有高毒高放的危险特性,释放到环境中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健康,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于开发氧化铝生产过程的固体废弃物——赤泥作为酸性含铀废水的潜在应急材料。赤泥的物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赤泥对处理酸性金属废水存在不良性能,因此研究利用硝酸盐类酸性试剂对赤泥进行了改性,所得改性赤泥对U(VI)的处理能力稍有上升。为了进一步了解赤泥金属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材料的铀处理能力,研究根据赤泥组分进一步合成了相似的合成材料用作比对。根据对合成材料中各组分的影响作用研究,确定固定化改良方案对赤泥的处理铀能力进行改善。此外,研究还利用SEM、XRD、FTIR等表征手段对各材料的性能进行探究。在对赤泥的初步性能探究中,分别考察了赤泥的固体pH、比表面积、孔隙分布特性和组成特点。原始赤泥对U(VI)的吸附容量有限,仅为1.32 mg/g。而后,利用硝酸、硝酸铁和硝酸铝分别制备了硝酸脱碱赤泥(DRM)、硝酸铁脱碱赤泥(FRM)和硝酸铝脱碱赤泥(ARM),能对低、中、高浓度范围的酸性含铀溶液的特定处理能力,其中DRM、ARM和FRM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1.24 mg/g,12.74 mg/g和32.92 mg/g。通过SEM分析可知,改性后赤泥材料表面形成了疏松状形貌,而在处理酸性含铀溶液后改性赤泥材料均出现了颗粒变小、组分分散的现象。当含铀溶液体系的溶液pH上升至5.5以上,赤泥中所含碳酸钙成分将对赤泥的铀处理能力起到抑制作用。据赤泥组分铁铝硅钙锰合成材料的实验结果可知,含铁模拟赤泥合成材料(FOA)在投入酸性废水中会展现出吸附容量波动的处理现象,反之,含铝模拟赤泥合成材料(AOA)波动不明显。结合对材料的表征结果可以知道,含铁铝硅模拟赤泥合成材料(AFSOA)具备了多孔骨架结构,而含铁铝硅钙模拟赤泥合成材料(AFSCOA)在骨架上形成孔封闭。由AFSOA和AFSCOA系列材料的准二级动力学的线型回归方程拟合结果可得,合成材料中钙组分的存在会随着合成材料铁铝比的增加而逐渐展现出对材料整体较大的吸附抑制特性,在铁铝比达50:1时,钙组分的存在对赤泥的吸附抑制达到最小值;AFSOA和AFSCOA系列材料分别在80 min和120 min时表现出42.58 mg/g和18.10mg/g的饱和模拟吸附容量。与此同时,合成的含锰组分合成材料则大多数表现出了更优良的抗溶出性能和吸附容量,含铁铝硅锰模拟赤泥合成材料(AFSMOA)能在60 min内达到反应平衡,其吸附容量达29.04 mg/g。在对赤泥进行固定化改良实验中,分别选取了煅烧固定化和鳌合固定化改良方式。从材料表征结果可知,煅烧改良后的赤泥材料比原赤泥的比表面积增加约一倍。当煅烧温度为600°C、含铀初始含铀溶液浓度为250 mg/L时,600°C碳煅烧赤泥(C-RM-600)和600°C铁碳煅烧赤泥(FeC-RM-600)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可达48.85 mg/g和59.45mg/g。虽然煅烧固定赤泥能有效对赤泥的处理能力进行提高,并能抑制短时间(5 h)内材料吸附容量波动的问题,但煅烧改良赤泥在长时间(24 h)的反应中仍然存在吸附容量稍有下降的不良性状。从两种鳌合改良赤泥的吸附行为中可知,经过鳌合改良后的赤泥在反应时间条件延长为24 h、反应温度为55°C时也能表现出吸附稳定性较佳的性能。当反应时间为60 min时,螯合剂EGTA处理赤泥(ET-RM)和螯合剂PESA处理赤泥(PT-RM)的反应平衡容量分别达38.54 mg/g和28.30 mg/g。改变EGTA螯合剂加入的比例制备ET-RM系列处理材料,当螯合剂与赤泥比值为1:20时,螯合改良ET-RM赤泥可以在含铀初始溶液浓度为200 mg/L时达到吸附容量46.64 mg/g的吸附饱和状态。通过对赤泥及其改性材料、合成材料、改良赤泥的研究,本文分别展示了赤泥中铁铝钙组分对赤泥整体处理能力、吸附行为和形貌表征的影响,并建立了赤泥处理酸性含铀废水的初步机理。赤泥处理含铀溶液具有处理潜力大、速度快、以废治废等优点,能为有效处理水中含铀污染物和赤泥综合利用的工程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包惠明,傅涛[6](2018)在《赤泥的综合利用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赤泥是氧化铝生产的工业废渣,每年数百万吨的赤泥废渣大量占地堆放,引发环境污染、安全等敏感社会问题。针对赤泥的迅速增长趋势以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本文根据分析赤泥的基本性质,分析总结了赤泥的综合利用现状。另外针对赤泥现阶段仍无法大范围的利用,笔者创新性的提出,利用赤泥中富含能改善沥青粘度和降低沥青混合料拌合温度等功能的铝硅酸盐矿物的特点,将赤泥应用于温拌改性沥青中,一旦研究取得成功,将对道路的改造和修建提供一条新思路。

宋建[7](2018)在《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在赤泥改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铝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具有战略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氧化铝是铝制品生产的的主要原材料,目前生产氧化铝有拜耳法、烧结法和联合法三种工艺,其中拜耳法是主流生产工艺,每生产1t铝消耗2t左右的氧化铝,而每生产1t氧化铝将会产生12t赤泥。在氧化铝生产过程中SiO2、Fe2O3、TiO2等杂质和添加剂石灰等会以复杂化合物的形式进入渣中形成赤泥,赤泥以其强碱性、高含盐量,而使其资源化利用困难,大量外排赤泥以堆存为主。2015年全世界累积赤泥堆存量逾40亿t,并以每年1.2亿t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国和消费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氧化铝工业体系,年产生赤泥6000多万t,堆存量逾4亿t,赤泥堆场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严重威胁着我国氧化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针对赤泥处置技术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仍是以添加修复剂、资源化利用、自然恢复等为主,面临成本过高、潜在风险难以预测和恢复期过长导致环境危害持久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赤泥堆场内耐盐碱微生物菌株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够深入,相关机理还不太清楚,鉴于微生物本身的特性,微生物改良将大大减少投资、提高改良效率。另外,微生物修复带来的环境风险也将较之其他方法小得多。因而,开展耐盐碱微生物筛选及其在赤泥堆场改良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生态效益。本研究从赤泥堆场中筛选出耐盐碱细菌菌株,确定相关菌株的产酸种类以及产酸量,利用耐盐碱菌株进行赤泥改良研究,评估耐盐碱微生物在赤泥改良及赤泥盐分溶出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从赤泥堆场成功筛选出了22株耐盐碱细菌菌株,其中两株高产有机酸的耐盐碱细菌菌株,分别命名为W1和W22,16S rRNA基因鉴定显示,两株耐盐碱细菌菌株都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2)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耐盐碱细菌菌株W1和W22的最优产酸条件。W1最优产酸条件为:葡萄糖8g·L-1,酵母膏3g·L-1,磷酸二氢钾0.3g·L-1,氯化镁0.3g·L-1;W22的最优产酸条件为:葡萄糖5g·L-1,酵母膏4g·L-1,磷酸二氢钾0.3g·L-1,氯化镁0.3g·L-1。在最优产酸条件下,W1生长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酒石酸,大量酒石酸产生也是培养液pH值下降的主要原因;W22生长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有机酸,且主要是柠檬酸、丁二酸和酒石酸,大量柠檬酸、丁二酸和酒石酸产生也是培养液pH值下降的主要原因。W1通过产酸的方式使培养液pH值从接近12降至6.0左右,振荡培养时间可比静置培养提前72h;W22通过产酸的方式使培养液pH值从接近12降至6.6左右,振荡培养时间可比静置培养提前96h;振荡培养与静置培养条件下,W1和W22生长状况与产酸情况存在巨大差异,即供氧量对其生长影响显着,而W22对供氧量要求更高。(3)利用W1和W22培养液对赤泥进行淋洗,赤泥钠离子溶出效率,相比水洗溶出,各个固液比条件下都有一定提升,总溶出效率明显提高。同时,W1和W22处理后,赤泥可溶性盐总量增加显着。W1和W22处理后,在45d内,赤泥pH从11.57降至9左右,并保持基本稳定;有机质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有较大增加,且二者变化基本一致;微生物量碳与脱氢酶活性也有很大提升,且二者变化也基本一致。W1和W22添加后,促进了赤泥中有机质与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加以及过氧化氢酶与脱氢酶酶活性升高。(4)W1和W22处理后,在30d内,赤泥团聚体稳定性明显提高,且W22处理后提升更明显。W1、W22有利于赤泥物理结构的改善,增加其稳定性,且W22对赤泥物理结构的影响更为明显。赤泥处理前后主要矿物组成无甚变化,主要有钙霞石、水化石榴石、伊利石、绿泥石、方解石、赤铁矿、钙钛矿等,还含有少量生石膏。(5)细菌群落变化分析显示,在30d实验确认期内,W1和W22在赤泥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从5.06%和2.71%增加到23.52%和12.03%,生长情况良好;30d时外加碳源诱导复活,半月后在30d基础上相对丰度增加,外加碳源诱导复活方法有效,且W22效果更佳。

张裕海[8](2018)在《利用钙化-碳化赤泥制备水泥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铝工业的高速发展,铝土矿品位的逐年降低,氧化铝生产所排放的赤泥量也日益增加,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目前其大规模的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本文围绕利用钙化-碳化赤泥制备硅酸盐水泥和铝铁硫酸盐水泥的过程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钙化-碳化赤泥矿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赤泥中主要矿相为碳酸钙、硅酸盐、三氧化二铁,并含有少量的铝铁石榴石,其化学组成与水泥原料相似,从成分角度适用于作为水泥原料。(2)模拟钙化-碳化赤泥成分进行纯物质合成实验,最终确定适宜的物料配比为66.28%CaO、22.52%SiO2、6.15%Al2O3 和 3.56%Fe2O3,该组分在 1500℃下煅烧,保温1h,冷却方式为急冷的条件下,熟料粉磨至比表面积为350 m2/kg,熟料的强度可以达到525号水泥。(3)同样,以钙化-碳化赤泥为原料,经过调配原料组分至66.33%CaO、22.66%SiO2、5.33%Al2O3和3.71%Fe2O3,在1450℃下煅烧,保温1h,熟料空冷,并粉磨至比表面积为264 m2/kg,水泥熟料强度超过425号水泥,达到525号水泥,其中赤泥的添加量是42.37%,较现有研究提高了 20%。(4)最后,进行了以钙化-碳化赤泥制备铝铁酸盐水泥过程的探索性研究,发现在煅烧温度为1300℃,保温1 h,空冷的条件下,当物料组成为43.2%CaO、10.47%SiO2、26.8%Al2O3、7.9%Fe2O3和8.4%SO3时,煅烧后熟料粉磨至比表面积为228m2/kg,熟料的强度满足325号水泥,此时赤泥添加比例为65%。

王锋[9](2015)在《基于多因素影响的赤泥压滤系统效率提升研究》文中指出最大限度满足客户要求是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提升服务和盈利水平的途径就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过程。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设备运转率结合起来研究,追求生产系统的最佳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工业工程管理的重要特点。本文针对中铝山东分公司赤泥压滤系统无法满足赤泥堆存要求的实际问题,以确保赤泥堆场安全为前提,以提升赤泥压滤系统效率为目标,运用工业工程管理理论、试验设计方法及质量功能展开工具,分析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制定相应质量措施,得出高重要度的技术指标,提出技术指标提升对策与方案,设计实施试验、方案,并验证了赤泥压滤系统的效率提升。具体内容如下:(1)介绍了客户满意度分析理论、方法,及过滤与压榨理论原理;(2)解析赤泥压滤流程,对赤泥压滤系统客户满意度进行调研,分析影响因素,判别主次因,制定相应质量措施;(3)分析质量措施相对权重,确定技术指标重要程度,分析技术指标提升可行性;(4)提出并实施技术指标提升对策及方案:包括压滤机台时产量和赤泥滤饼水分的正交试验设计实施;对压滤机卸料斗改造,节约非计划性停车时间,提高压滤机的运转率;新增一条循环水输送管路,对渣浆泵冷却水系统进行改造,提高渣浆泵运转率以满足赤泥堆存的要求。上述分析、试验及改造方案的实施提高了中铝山东分公司赤泥压滤系统的生产效率,满足了赤泥堆存的要求,降低了赤泥压滤系统运行成本,公司盈利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冯燕博[10](2015)在《混合赤泥胶结硬化机理研究及其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赤泥是铝土矿经各种物理化学处理,制取氧化铝后所剩余的一种黄色或褐色粉泥状、高含水量的强碱性固体废料。由于赤泥的强碱性,使其重复利用受到限制,露天筑坝堆存是我国现处理赤泥的主要措施。随着制铝工业的大发展,赤泥量不断增加,现有的赤泥库库容已经达到饱和,修建新的赤泥库又受到各种限制,就需要利用现有坝体继续向上堆存新产赤泥。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新堆载赤泥在堆存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特性、力学特性和水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为利用现有赤泥堆场继续安全向上堆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论文在贵州省教育厅《赤泥堆载固结特性理论及试验研究》黔科教(2011)007号项目的支持下,选用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生产的烧结法赤泥和拜耳法赤泥按照配合比1:1混合的混合赤泥为试验试样,对混合赤泥进行了室内常规试验及微观分析试验,以确定混合赤泥在堆存过程中其物理力学特性、微观结构组成及水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混合赤泥结构性定量化参数mc的计算公式,修正了邓肯-张模型,完成了在不同降雨工况下、不同堆存高度混合赤泥堆体的稳定性分析。论文针对贵州铝厂赤泥堆存特点,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1)在充分了解贵州铝厂堆存历史和堆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选取了符合试验目的、具有代表性的烧结法赤泥、拜耳法赤泥和两者按照配合比1:1混合的干法堆存的混合赤泥。并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CD)测定了干法混合赤泥在自然风干、浸水浸泡、非饱和-饱和干湿循环三种工况条件下随着堆存龄期的增长,其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为了突出混合赤泥的工程特性的特殊性,同时研究了拜耳法赤泥和烧结法赤泥的强度特性。(2)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微观测试手段分析了自然风干混合赤泥试样在5个龄期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变化情况,揭示了混合赤泥胶结强度形成的微观机理。同时在分析了混合赤泥胶结强度形成的物理化学反应的基础上,通过对混合赤泥浸泡不同类型、不同浓度的酸溶液,研究了碳酸钙矿物质对混合赤泥胶结强度形成的作用机理。(3)利用非饱和土瞬态水力特性循环试验系统研究了烧结法赤泥、拜耳法赤泥和混合赤泥的水力学特性,得到了三者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和水力传导率特性曲线(HCFC),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三种赤泥不同滞后效应产生的微观机理,为研究赤泥堆体在降雨条件下的稳定性提供一定依据。(4)在通过三轴剪切试验得到混合赤泥不同工况、不同龄期应力-应变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饱和混合赤泥的结构性参数mc,建立了适用于非饱和混合赤泥含结构性参数的邓肯-张修正模型,得到了邓肯-张模型基本参数Kc、nc、cc、φc与龄期t的拟合关系式,建立了切线弹性模量Ect与龄期t的关系表达式,并通过反算验证了结构性本构关系的正确性。(5)利用加拿大GEO-SLOPE公司开发的Geo Studio系列有限元软件SLOPE/W、SEEP/W和SIGMA/W三个模块对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堆存高度的混合赤泥堆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耦合分析,对赤泥堆体在三种不同降雨工况下,堆体高程分别为1380 m、1390 m时的安全系数进行了计算。

二、氧化铝赤泥堆场坝体排渗系统的设置与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铝赤泥堆场坝体排渗系统的设置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赤泥渗滤液作用下土工合成材料黏土衬垫防渗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赤泥堆场污染现状
        1.1.2 本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赤泥碱性调控现状
        1.2.2 GCL在防渗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2.3 GCL的渗透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4 GCL材料化学相容性研究现状
        1.2.5 膨润土的改性方法与常用改性剂介绍
        1.2.6 改性膨润土材料的化学相容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现状的进一步总结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改性膨润土基本工程特性研究
    2.1 概述
    2.2 试验材料
    2.3 改性膨润土基本物理性质
        2.3.1 试验方案
        2.3.2 试验方法
        2.3.3 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赤泥渗滤液作用下GCL材料防渗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
        3.2.1 赤泥渗滤液性质
        3.2.2 工业污染地下水性质
        3.2.3 GCL材料基本性质
    3.3 赤泥场地渗滤液对GCL内膨润土膨胀性能影响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结果
    3.4 基于改进滤失试验的GCL材料渗透性研究
        3.4.1 试验原理简介
        3.4.2 预备试验
        3.4.3 赤泥渗滤液作用下GCL材料防渗性能研究
    3.5 基于柔性壁渗透试验的GCL材料渗透性研究
        3.5.1 试验简介
        3.5.2 预备试验
        3.5.3 赤泥渗滤液作用下GCL材料防渗性能研究
        3.5.4 改进滤失试验与柔性壁渗透试验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泥渗滤液作用下改性膨润土化学相容性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材料
        4.2.1 赤泥渗滤液性质
        4.2.2 改性膨润土性质
    4.3 赤泥渗滤液对改性膨润土膨胀性影响
        4.3.1 试验方案与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
    4.4 基于膨润土浆液滤失试验的改性膨润土防渗性能研究
        4.4.1 试验方法
        4.4.2 改进滤失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泥渗滤液对GCL膨润土微观结构影响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GCL材料微观机理分析
        5.3.1 X射线衍射分析
        5.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3.3 扫描电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拜耳法赤泥硫酸铁脱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赤泥来源及种类
        1.1.1 拜耳法赤泥
        1.1.2 烧结法赤泥
        1.1.3 联合法赤泥
    1.2 赤泥的危害及处理现状
        1.2.1 赤泥的危害
        1.2.2 赤泥的处理现状
    1.3 赤泥资源化研究进展
        1.3.1 有价元素回收
        1.3.2 赤泥建材研究进展
        1.3.3 赤泥土壤化研究进展
    1.4 赤泥在环境保护中研究进展
        1.4.1 赤泥作为土壤修复剂的研究进展
        1.4.2 赤泥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3 赤泥在烟气脱硫脱硝过程研究进展
    1.5 赤泥脱碱研究进展
        1.5.1 水洗脱碱法
        1.5.2 湿法碳化脱碱法
        1.5.3 盐类脱碱法
        1.5.4 生物质脱碱法
    1.6 研究意义及目的
    1.7 拜耳法赤泥硫酸铁脱碱的研究路线
    1.8 研究内容
        1.8.1 拜耳法赤泥硫酸铁脱碱因素研究
        1.8.2 拜耳法赤泥硫酸铁脱碱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1.9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拜耳法赤泥硫酸铁脱碱因素研究
        2.3.2 拜耳法赤泥硫酸铁脱碱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2.4 分析方法
        2.4.1 钠离子浓度测量
        2.4.2 总铁浓度测量
        2.4.3 二价铁浓度测量
        2.4.4 硫酸根浓度测量
第三章 拜耳法赤泥硫酸铁脱碱因素研究
    3.1 结果讨论
        3.1.1 硫酸铁与硫酸亚铁对赤泥脱碱影响
        3.1.2 赤泥硫酸铁质量比对脱碱的影响
        3.1.3 Na/Fe摩尔比对赤泥脱碱的影响
        3.1.4 温度对赤泥脱碱的影响因素研究
        3.1.5 混合焙烧对赤泥脱碱影响研究
        3.1.6 重复脱碱对赤泥碱溶出率的影响
        3.1.7 碱溶出过程脱碱组分变化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拜耳法赤泥硫酸铁脱碱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4.1 结果与讨论
        4.1.1 赤泥脱碱后粒径变化研究
        4.1.2 脱碱前后赤泥形貌变化研究
        4.1.3 脱碱前后赤泥矿物晶体结构变化
        4.1.4 赤泥矿物晶体Na离子迁移机理推测
        4.1.5 硫酸铁对赤泥脱碱动力学研究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pH影响条件下赤泥中稀有金属的浸出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赤泥的产生和处理处置现状
        1.2.2 赤泥中稀有金属的回收现状
        1.2.3 地球化学平衡模型模拟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赤泥基本理化性质研究
    2.1 赤泥的来源与样品采集
    2.2 赤泥的基本物理特性
        2.2.1 含水率
        2.2.2 极配
        2.2.3 液塑限
        2.2.4 结果与讨论
    2.3 赤泥的成分分析
        2.3.1 分析方法
        2.3.2 赤泥矿物成分分析
        2.3.3 赤泥化学成分分析
        2.3.4 赤泥化学元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pH条件下赤泥稀有金属的浸出特性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实验设计及流程
    3.3 实验过程
        3.3.1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3.3.2 固定pH浸出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赤泥的酸中和容量
        3.4.2 氧化还原电位
        3.4.3 稀有金属浸出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地球化学平衡模型的赤泥中稀有金属浸出行为研究
    4.1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4.1.1 visual MINTEQ软件介绍
        4.1.2 理论基础
        4.1.3 操作步骤
    4.2 结果分析
        4.2.1 存在形态及其主要赋存物相
        4.2.2 自然pH条件下稀有金属元素浸出行为分析
        4.2.3 不同pH条件下稀有金属元素浸出行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赤泥不同组分特征及其处理含铀废水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铀废水的研究概述
        1.1.1 含铀废水的污染背景和研究现状
        1.1.2 国内外处理酸性金属废水的技术和材料研究综述
    1.2 赤泥的研究进展
        1.2.1 赤泥产生和处置现状
        1.2.2 赤泥的综合利用发展趋势
    1.3 选题意义与创新点
        1.3.1 选题意义
        1.3.2 创新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溶液的配制与测定
        2.2.1 实验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2.2.2 铀浓度的测定
    2.3 材料的制备
        2.3.1 赤泥的改性方法
        2.3.2 赤泥组分合成材料制作方法
        2.3.3 赤泥组分改良方法
    2.4 实验数据的处理
        2.4.1 实验的步骤
        2.4.2 材料的相关计算公式
第三章 赤泥对含铀废水的处理能力
    3.1 赤泥的处理能力
        3.1.1 赤泥的表征
        3.1.2 赤泥对含铀废水的处理效果
        3.1.3 赤泥处理能力中几点待探究的问题
    3.2 改性赤泥的处理能力
        3.2.1 改性赤泥对含铀废水的处理效果
        3.2.2 改性赤泥吸附的机理
        3.2.3 改性赤泥处理能力中几点待探究的问题
    3.3 小结
第四章 赤泥组分对处理铀的影响作用
    4.1 赤泥中主要组分的互相影响机制
        4.1.1 合成材料的形态表征分析
        4.1.2 合成材料对含铀废水处理能力
        4.1.3 合成材料处理后的表征
    4.2 赤泥中少量组分的互相影响机制
        4.2.1 含锰合成材料对含铀废水处理能力
        4.2.2 含锰合成材料处理前后的表征
        4.2.3 赤泥组分合成材料作用的模型拟合
    4.3 小结
第五章 对赤泥的固定化改良探究
    5.1 赤泥的煅烧固定化改良
        5.1.1 煅烧赤泥对含铀废水处理能力的探究
        5.1.2 煅烧赤泥处理前的表征
    5.2 赤泥的螯合固定化改良
        5.2.1 螯合赤泥对含铀废水处理能力的探究
        5.2.2 螯合赤泥处理后的表征
    5.3 工程应用前景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赤泥的综合利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赤泥的性质
2 赤泥目前的堆存处置技术及安全隐患
    2.1 赤泥的堆存
    2.2 赤泥的处置及安全隐患
3 赤泥的利用现状
    3.1 赤泥中有价物质的回收
        3.1.1 铁的回收
        3.1.2 钪的回收
        3.1.3 硅的回收
        3.1.4 钛的回收
    3.2 赤泥在建材领域利用现状
        3.2.1 水泥
        3.2.2 微晶玻璃
        3.2.3 混凝土
        3.2.4 免烧砖
        3.2.5 道路材料
        3.2.6 利用烧结法赤泥作新型墙材、充填料
    3.3 赤泥在环境保护领域利用现状
        3.3.1 环境修复
        3.3.2 硅肥
        3.3.3 脱磷、硫剂
4 结论与建议

(7)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在赤泥改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赤泥及其危害
    1.2 赤泥处置现状
    1.3 赤泥综合利用
        1.3.1 建材制备
        1.3.2 有价金属回收
        1.3.3 环保材料
    1.4 赤泥生态化改良
    1.5 赤泥脱碱现状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细菌菌株的筛选
        2.2.2 细菌菌株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筛选
        2.3.2 细菌菌株DNA提取及扩增
        2.3.3 细菌菌株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耐盐碱细菌菌株产酸特性优化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培养液pH测定
        3.2.2 优化产酸条件
        3.2.3 耐盐碱细菌菌株的生长状况与产酸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培养液pH变化
        3.3.2 W1和W22产酸条件优化
        3.3.3 W1和W22培养液的OD_(600)与pH变化
        3.3.4 产酸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W1和W22对赤泥改良的效果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钠离子溶出效率与可溶性盐
        4.2.2 赤泥改良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钠离子溶出效率与可溶性盐测定
        4.3.2 pH变化
        4.3.3 有机质与过氧化氢酶变化
        4.3.4 微生物量碳与脱氢酶变化
        4.3.5 赤泥团聚体粒径变化
        4.3.6 改良过程中赤泥微生物群落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利用钙化-碳化赤泥制备水泥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赤泥的性质及危害
    1.2 赤泥国内外综合利用现状
        1.2.1 赤泥作为矿物原料整体利用
        1.2.2 从赤泥中提取和回收有用成分
        1.2.3 赤泥应用于其他领域
    1.3 赤泥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4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4.1 钙化-碳化赤泥的特点
        1.4.2 水泥工业对原料的要求
        1.4.3 工业废渣制备水泥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赤泥渣洗涤
        2.3.2 生料制备及预均匀化
        2.3.3 熟料率值及矿物组成设计
    2.4 熟料煅烧过程
        2.4.1 纯物质煅烧制备水泥熟料
        2.4.2 钙化-碳化赤泥煅烧制备水泥熟料
    2.5 检测分析方法
        2.5.1 CFC-5型水泥游离钙快速测定仪
        2.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5.3 水泥胶砂强度的检测
    2.6 配料计算
        2.6.1 配料依据
        2.6.2 配料计算方法
第3章 CaO-SiO_2-Al_2O_3-Fe_2O_3系水泥熟料烧成过程研究
    3.1 配料
    3.2 熟料煅烧条件的确定
        3.2.1 生料的易烧性
        3.2.2 碳酸盐分解过程
        3.2.3 煅烧温度及保温时间对矿物转型过程的影响
        3.2.4 冷却方式对熟料性能的影响
        3.2.5 粉磨细度对熟料性能的影响
    3.3 熟料表观形貌分析
        3.3.1 熟料宏观形貌
        3.3.2 SEM分析
    3.4 强度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钙化-碳化赤泥制备水泥的转型过程研究
    4.1 钙化-碳化赤泥的矿物学分析
        4.1.1 低温焙烧钙化-碳化赤泥的XRD分析
        4.1.2 钙化-碳化赤泥经焙烧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4.2 钙化-碳化赤泥制备水泥的相转变过程
        4.2.1 以钙化-碳化赤泥为水泥原料配料
        4.2.2 生料易烧性的检测分析
        4.2.3 熟料煅烧温度及保温时间对物相转变过程的影响
        4.2.4 赤泥渣煅烧的熟料与水泥厂熟料的对比
    4.3 焙烧后熟料的形貌分析
        4.3.1 熟料的表观形貌分析
        4.3.2 熟料的SEM分析
    4.4 水泥力学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钙化-碳化赤泥制备铁铝酸盐水泥的探索研究
    5.1 配料方案及矿物组成设计
    5.2 熟料的XRD分析
    5.3 强度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多因素影响的赤泥压滤系统效率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概况与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5.1 客户满意度
        1.5.2 质量功能展开
        1.5.3 赤泥压滤效率
    1.6 论文架构
第二章 赤泥压滤系统现状分析
    2.1 赤泥压滤系统概述
    2.2 赤泥料浆掺混流程
    2.3 赤泥压(过)滤流程
        2.3.1 压滤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2.3.1.1 自动压紧
        2.3.1.2 自动补压
        2.3.1.3 高压卸荷及松开
        2.3.1.4 压滤系统卸料
    2.4 赤泥压滤系统干法堆存流程
    2.5 赤泥压滤运营现状分析
        2.5.1 参与人员基本情况
        2.5.2 认可度与满意度调查
        2.5.3 影响因素调查
        2.5.4 问卷调查分析及结果
第三章 影响赤泥干堆因素测定、评价、分析
    3.1 确定质量措施判断矩阵
    3.2 确定改进技术指标
    3.3 技术指标影响因素及现状
        3.3.1 台时产量、滤饼水分
        3.3.2 设备运转率
第四章 赤泥压滤系统效率改进方案设计及实施
    4.1 台时产量、滤饼水分优化试验及实施
        4.1.1 台时产量、滤饼水分优化试验目的及目标
        4.1.2 制定因素水平表
        4.1.2.1 进料时间的确定
        4.1.2.2 来料液固比的确定
        4.1.2.3 滤布使用时间的确定
        4.1.2.4 小车调整时间的确定
        4.1.2.5 反吹风时间的确定
        4.1.2.6 喂料泵频率水平的确定
        4.1.2.7 来料温度的确定
        4.1.3 选取正交试验表及试验
        4.1.4 试验结果分析
    4.2 设备运转率提升改造
        4.2.1 压滤机卸料口改造
        4.2.1.1 卸料口改造主要依据
        4.2.1.2 压滤机卸料口改造
        4.2.2 循环水输送管路改造
        4.2.2.1 循环水输送管路改造主要依据
        4.2.2.2 循环水输送管路改造
第五章 赤泥压滤系统效率改进方案效果评价
    5.1 台时产量、滤饼水份优化试验效果
    5.2 设备运转率提升改造效果
    5.3 社会、经济效益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混合赤泥胶结硬化机理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烧结法赤泥的工程特性
        1.2.2 拜耳法赤泥的工程特性
        1.2.3 混合赤泥的工程特性
        1.2.4 赤泥附液对环境的影响
        1.2.5 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
        1.2.6 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实际工程概况及样本采集
    2.1 赤泥的基本特征
        2.1.1 赤泥的分类
        2.1.2 赤泥的堆存工艺
        2.1.3 赤泥对环境的影响
    2.2 贵州铝厂赤泥堆场概况
        2.2.1 堆场工程地质条件
        2.2.2 堆场水文地质条件
        2.2.3 赤泥堆场堆存历史
        2.2.4 赤泥堆场发展趋势
    2.3 赤泥样品采集
        2.3.1 混合赤泥取样
        2.3.2 拜耳法赤泥取样
        2.3.3 烧结法赤泥取样
    2.4 本章小结
3 混合赤泥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
    3.1 试样制备及试验设计
    3.2 赤泥的基础参数测试
        3.2.1 赤泥的基本物理参数指标
        3.2.2 赤泥颗粒级配的测定
    3.3 风干混合赤泥的强度特性
        3.3.1 风干混合赤泥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2 风干混合赤泥三轴剪切试验
        3.3.3 风干混合赤泥的强度特性
    3.4 浸水混合赤泥的强度特性
        3.4.1 浸水混合赤泥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4.2 浸水混合赤泥三轴剪切试验
        3.4.3 浸水混合赤泥强度特性
    3.5 干湿循环混合赤泥的强度特性
        3.5.1 干湿循环混合赤泥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5.2 干湿循环混合赤泥三轴剪切试验
        3.5.3 干湿循环赤泥强度特性
    3.6 拜耳法赤泥和烧结法赤泥的强度试验
        3.6.1 拜耳法赤泥的力学特性试验
        3.6.2 烧结法赤泥的力学特性试验
    3.7 本章小结
4 混合赤泥的微观特性及对其强度的影响
    4.1 试样制备及试验设计
    4.2 混合赤泥的微观结构组成及化学反应机理
        4.2.1 混合赤泥的微观结构组成
        4.2.2 拜耳法赤泥和烧结法赤泥的微观结构组成
        4.2.3 混合赤泥胶结硬化物理化学反应机理
    4.3 微观结构变化对混合赤泥强度特性的影响
        4.3.1 微观结构变化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3.2 微观结构的变化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4.4 碳酸钙矿物质对混合赤泥胶结特性的影响
        4.4.1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案
        4.4.2 混合赤泥的酸浸泡试验及结果分析
        4.4.3 拜耳法赤泥的酸浸泡试验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非饱和赤泥的水力特性试验
    5.1 试样制备及试验设计
        5.1.1 试验方法和试验仪器的选择
        5.1.2 试样制备
    5.2 瞬态水力特性循环测试原理
        5.2.1 土-水特征曲线的测量原理
        5.2.2 渗透系数的测量原理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试验数据的采集
        5.3.2 试验数据的拟合
        5.3.3 赤泥的水力特征曲线
    5.4 本章小结
6 非饱和混合赤泥的结构性本构关系
    6.1 混合赤泥结构性定量化参数的提出
        6.1.1 土结构性的研究进展
        6.1.2 非饱和混合赤泥的结构性定量化参数
    6.2 土的结构性本构模型
        6.2.1 结构性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6.2.2 邓肯-张模型
    6.3 考虑非饱和混合赤泥结构性的修正邓肯-张模型
        6.3.1 混合赤泥结构性定量化参数mc与变形强度的关系
        6.3.2 非饱和混合赤泥结构性本构模型的建立
        6.3.3 混合赤泥结构性邓肯-张模型的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降雨条件下混合赤泥堆体的稳定性分析
    7.1 赤泥堆体稳定性计算模型
        7.1.1 赤泥堆体区域概况
        7.1.2 赤泥堆体计算断面简图
    7.2 计算理论与计算参数的选取
        7.2.1 数值计算程序的选取
        7.2.2 模型计算的基本理论
        7.2.3 计算参数的选取
    7.3 赤泥堆体不同高度、不同降雨条件下耦合数值模拟
        7.3.1 赤泥堆体的分析模型
        7.3.2 赤泥堆体渗流数值模拟
        7.3.3 赤泥堆体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
        7.3.4 赤泥堆体潜在滑移面的数值模拟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氧化铝赤泥堆场坝体排渗系统的设置与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酒糟对赤泥的土壤化改良及其工程应用[D]. 梁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赤泥渗滤液作用下土工合成材料黏土衬垫防渗性能试验研究[D]. 尤星源. 东南大学, 2020(01)
  • [3]拜耳法赤泥硫酸铁脱碱研究[D]. 张利祥.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pH影响条件下赤泥中稀有金属的浸出行为研究[D]. 荣思睿.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赤泥不同组分特征及其处理含铀废水的机理研究[D]. 吴婉滢. 广州大学, 2019(01)
  • [6]赤泥的综合利用现状分析[J]. 包惠明,傅涛. 矿产综合利用, 2018(05)
  • [7]耐盐碱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在赤泥改良中的应用[D]. 宋建. 河南大学, 2018(01)
  • [8]利用钙化-碳化赤泥制备水泥过程的研究[D]. 张裕海. 东北大学, 2018(02)
  • [9]基于多因素影响的赤泥压滤系统效率提升研究[D]. 王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10]混合赤泥胶结硬化机理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 冯燕博. 重庆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氧化铝赤泥堆坝体防渗系统的设置与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