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换之日起重新计算

从更换之日起重新计算

一、从更换之日起重新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朱鑫娟[1](2021)在《上市公司关键审计事项持续信息增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审计报告存在格式统一、意见范围和类型内容逐渐同质化等问题,2013年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修订了对审计报告的要求;2015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发布了一个全新的国际审计报告准则,要求所有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审计报告中与会计人员沟通其他关键的审计事项;2016年我国财政部正式颁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事项》,这次审计报告的重大改革是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为报告预期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公司信息,减少使用者期望与审计报告实际提供信息之间的差距。但随着时间推移,关键审计事项的持续信息增量是同初始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所带来的信息增量一样,还是逐渐趋于标准化,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关键审计事项的文献进行综述,主要从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以及它的披露质量、影响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因素以及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等三个角度进行归纳。接着重点从2017-2019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事务所特征、行业特征、股权性质特征等角度对关键审计事项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前后两年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确定影响关键审计事项持续信息增量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比不更换事务所的企业关键审计事项的文本相似度更低,关键审计事项更具持续的信息增量;在未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下,非“四大”审计的企业关键审计事项的持续信息增量更高。第二,不同行业的关键审计事项的持续信息增量存在明显差别,关键审计事项具有一定行业特征;但引入行业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交叉因素后发现,当公司为批发与零售业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下降的幅度更大,而其他行业并未出现类似结论。第三,公司的股权性质对关键审计事项的文本相似度有显着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关键审计事项更具有持续信息增量。同时,国有企业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会加深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下降的程度。本研究丰富了审计理论,以最新沪深主板的大量数据分析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持续信息增量,并探讨影响关键审计事项持续信息增量的因素,对改变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格式化和单一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王洋[2](2020)在《财政视角下的中国烟草消费致贫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我国即将于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然而,在绝对贫困得以全面消除的“后贫困时代”,多维贫困、相对贫困以及潜在的贫困脆弱性问题依然存在。疾病是中国当前最主要的贫困诱因,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在因病致贫的“病”中,慢性病因其病因复杂、病程时间长、迁延不愈、易引发并发症等特点,成为拖累家庭因病陷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因素。众多医学证据表明,吸烟是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病等众多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是全球烟草流行重灾区,是世界最大的烟草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烟草使用给中国公共卫生带来巨大危害,与此同时,购买烟草产品的支出约占吸烟者生活消费支出的1/5,这一挤占效应对贫困群体生活质量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国内外已有针对贫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搭建适用于烟草这一特殊消费品的致贫效应研究框架,并尝试探究其内在传导机制,以期弥补我国基于消费行为视角的致贫效应研究的不足,对我国“后贫困时代”的新型减贫政策体系构建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本文共8章,除了第1章引言之外,其他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在第2章规范研究中,首先,本章基于贫困理论的发展脉络,按照绝对贫困论、相对贫困论、社会排斥论、可行能力论和多维贫困论的理论演进梳理并评述相关文献;其次,对本文主要探讨的收入贫困、多维贫困、资产贫困和贫困脆弱性四个概念,界定其含义范畴,总结其主要测度方法和研究框架,并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总结评述;最后,从健康人力资本、灾难性健康冲击和对生活支出挤占的角度,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索烟草消费的致贫机制,并提出本文实证部分的主要研究假设。对于烟草消费致贫效应和机制的研究主要从以下4个章节展开:第3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本章基于衡量收入贫困的FGT指数,利用CFPS2010—2018年五期面板数据,探究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以及贫困强度的影响,并探索其主要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烟草消费会显着增加个人陷入收入贫困的风险,且会加深已经贫困群体的贫困深度以及贫困强度。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可能的传导机制为健康人力资本,即烟草消费会导致个人患病概率增加进而导致劳动报酬降低,并且这一影响在私营企业以及外企等以绩效工资为主的单位尤其显着。第4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本章基于衡量多维贫困的A-F双界限法,利用CFPS2010—2018年五期面板数据,选取消费、健康、医保和福利四个维度,探究我国吸烟群体的单维及多维贫困状况,估计烟草消费对单维、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对多维贫困的分解分析,探索吸烟群体多维贫困的主要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烟草消费会显着增加男性健康维度和福利维度的单维贫困发生率,而对消费和医保维度未发现显着影响;进一步对女性的估计结果表明,烟草消费对女性单维及多维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与男性一致,仅在医保维度存在异质性。烟草消费会导致男性和女性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增加,且对女性的影响更为严重。对多维贫困贡献率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健康和福利两个维度是吸烟者多维贫困的主要组成部分。第5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城乡家庭资产贫困的影响。为保证家庭资产变量统计口径一致且观测期长度合适,本章选取CFPS2012和2016年两期面板数据,估计基于家庭生计和资产束的家庭资产指数,并基于两期资产指数构建家庭贫困动态转移矩阵,估计家庭资产动态变化路径,进一步探究烟草消费对家庭资产积累的影响。贫困动态转移矩阵结果表明,城市吸烟家庭的贫困动态转移更容易受资产多寡驱动,农村吸烟家庭因资产匮乏而陷贫的比例高于通过资产积累脱贫的比例;家庭资产动态变化路径表明,城乡吸烟家庭均不存在多重均衡的贫困陷阱,但农村吸烟家庭从贫困向非贫困的稳态均衡点收敛速度较慢。烟草消费会显着导致城市和农村家庭资产积累增速下降,可能的传导机制为健康冲击。第6章为研究烟草消费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为保证家庭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统计口径一致且卷烟价格可得,本章选取CFPS2010和2012年两期面板数据,首先基于期望贫困脆弱性衡量方法估计家庭脆弱性指标,然后检验烟草消费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最后对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烟草消费会显着导致家庭脆弱性程度增加,且对于期初即为吸烟状态的家庭影响更为显着,而对期初未吸烟的家庭未呈现显着影响,表明烟草消费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显现。对于贫困脆弱性指标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吸烟家庭的贫困脆弱程度较高一部分来自于较低的预期消费支出,一部分来自于较高的预期消费波动;烟草消费导致的较低预期消费支出主要体现为对家庭食品和医疗保健支出的挤占,较高消费波动则是由于烟草消费对家庭储蓄的挤占,导致家庭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外在风险时,平滑消费的能力较差。鉴于烟草消费会对个人和家庭贫困带来多层次的影响,本文在第7章进一步从政策干预的角度出发,探究作为控制烟草消费,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烟草消费最有效的控烟手段—价格和税收政策—对降低吸烟量的作用,对由烟草消费支出导致的城乡居民相对贫困状况的缓解,以及对个人和政府成本收益变动的影响。对卷烟价格需求弹性的测算结果表明,无论全样本还是分城乡的子样本,贫困群体价格敏感度更高,表明提高烟草税进而提高卷烟价格对降低贫困群体卷烟消费量的作用效果更大。模拟提税的结果表明,提高卷烟消费税并且考虑戒烟行为的情况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由于卷烟消费带来的相对贫困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以达到“健康中国2030”吸烟率为目标的模拟提税提价结果表明,提税提价带来的吸烟量下降可以释放低收入吸烟家庭被烟草消费挤占的收入,带来的戒烟效果可以节省低收入吸烟家庭的疾病医疗支出,二者均可减小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而提高个人及家庭的福利水平;提税提价后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高收入组,节省的医疗支出则主要来源于低收入组,提税提价增加的税收收入和节省的医疗开支可以覆盖约2/3的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是国家“健康扶贫”医疗补助支出的20倍以上。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在贫困治理手段上,本文建议综合利用现代财税制度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提高卷烟消费税进而提高卷烟价格,可以促使吸烟者减少吸烟量甚至戒烟,从而缓解因烟草消费导致的各类可行能力剥夺,提高个人或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减轻政府在保障国民健康方面的公共医疗支出;同时,如果能将增加的卷烟消费税收入,专项应用于健康促进项目,形成良性政策循环机制,对于贫困治理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其次,在贫困识别机制上,本文建议将烟草消费行为纳入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基于贫困脆弱性理论,本文建议应建立基于家庭贫困脆弱性的预防性扶贫机制,定位脆弱家庭,并建立贫困脆弱性数据监测体系,动态追踪脆弱性程度较高的贫困边缘家庭,在此过程中,将家庭的烟草消费行为纳入家庭脆弱性考评机制,从预防性扶贫的角度提高精准扶贫瞄准机制的有效性。最后,在减贫政策体系构建上,本文建议通过对现代化财政政策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的综合运用,来构建新型的减贫政策体系。将视角前移并拓宽至预防性的公共卫生政策、具有行为矫正功能的财税政策,使得潜在瞄准群体能够受到多维度政策辐射,减弱甚至避免其对补贴性扶贫政策的深度依赖,鼓励其提高自我发展意愿和能力,督促其通过内在动力摆脱贫困处境。通过患病率下降而节省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可以用于对低收入人群的医保覆盖,进一步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

乔林炎[3](2020)在《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 GDI)汽油机相比于传统的汽油机,具有优异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在当前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其燃烧方式与柴油机更加类似,相比于传统汽油机,尾气中的颗粒物更多。随着国六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不仅增加了排放限值,而且对颗粒物质量(Particulate Mass,PM)和颗粒物数量(Particulate Number,PN)提出了要求,传统的尾气后处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法规的要求,在尾气后处理系统中增加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GPF)是最有效的手段。本文基于某在研车型进行汽油机颗粒捕集器的研究与开发。在汽油机排气系统中增加颗粒捕集器这一部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排气背压问题,另外增加颗粒捕集器的主要目的是捕集尾气中的颗粒物,但是当捕集超过一定量的碳烟颗粒物时,也会引起排气背压问题,因此为避免出现排气背压增高、燃油经济性降低的问题,就需要对内部含有碳烟颗粒物的GPF进行再生处理。颗粒捕集器中碳烟的多少无法在行车时进行拆卸测量,因此为了准确的判断GPF中碳载量的多少,需要通过建立模型进行计算预估,本文参考柴油机颗粒捕集器的研究方法,关于碳载量预估模型介绍了压差法,重点介绍了压差法的物理模型及实车验证。为了解决由于颗粒捕集器引起的排气背压增高、燃油经济性降低等问题,准确预估模型碳载量后需要进行再生,本文介绍了再生的两种模式:主动再生和被动再生,在整车实际驾驶时,主动再生和被动再生并不是完全分离的,满足再生条件后,根据所处环境状况进行相应GPF再生。最后在实车试验测试中,为验证模型精度,分为调整标定过程和三高验证两部分。采取组合形式进行,即仅被动再生(仅减速断油),仅主动再生(仅减稀空燃比)和综合再生(两者同时存在)。设计了试验方法,并分析试验结果,模型精度满足使用要求;为满足法规要求,在整车排放实验室测试颗粒捕集器的排放性能。在研究开发过程中,通过对颗粒捕集器的逻辑分析构建模型,并通过大量的整车试验对模型进行校准,通过多轮次的标定并验证,模型预测偏差满足设计的要求,再生过程能够正常进行并未出现影响整车性能的问题。

韩东[4](2019)在《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 ——基于与城镇职工的比较》文中认为近年来,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88亿人。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与农民工稳定增长的就业数量相比,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却不容乐观,工资水平低、工作时间长、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小、劳动合同缺失、就业满意度低等问题已成为常态化,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工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因此,对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高”与“低”是相对的,需要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进行比较方能得出定论。然而,现有研究多是关注农民工群体本身的就业质量,而对于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差异的关注尚显不足。因此,本研究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进行横向比较,探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考察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探讨上述因素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是否相似。首先,基于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20082018年期间发布的宏观数据,从宏观层面考察近十年间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变动趋势,发现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某些维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某些维度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从工资收入来看,农民工工资收入在过去的十年间提升最为明显,但与城镇职工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工作时间来看,农民工超时劳动情况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劳动时间长、超时劳动仍然是常态。从社会保障来看,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障的人数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游离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从劳动关系来看,农民工劳动合同缺失现象尚未得到有效改善,近年来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甚至有所下降。从就业满意度来看,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整体较低,但相对高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其次,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相较于城镇职工,农民工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农民工超时劳动现象也相对更为严重,农民工长时间的劳动供给与其较低的工资收入形成鲜明的反差。就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而言,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就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呈现出高度相似性。然而,就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时间的影响因素而言,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就业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时间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工会作为组织型社会资本,仅降低了城镇职工超时劳动的可能性,而未对农民工工作时间带来保障。第三,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障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相较于城镇职工,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更为突出。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就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障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健康状况仅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情况有显着影响,单位性质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障情况的影响略有不同。第四,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相较于城镇职工,农民工劳动合同缺失现象更为突出,劳动合同短期化特征也更为明显。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就业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性别仅对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有显着影响,单位性质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影响略有不同。第五,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参照群体不同,农民工对于就业的预期与其实际的就业状况相对较为匹配,因此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相对高于城镇职工。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就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层次仅对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层次越高的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越高;工作时间仅对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超时劳动仅制约了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提升;务工地区仅对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的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高于东部地区的城镇职工。最后,基于研究的主要结论,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加强非公单位的工会建设力度、完善建筑业劳务用工模式等对策建议。

黎韬[5](2018)在《大型隔震建筑的沉降观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各种不同类型、结构的大型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建(构)筑物的建造、运营过程中各阶段的安全保障已日益成为人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对建筑实施变形观测,是保障建筑物在整个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所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而在所有的变形观测中,竖直方向上的变形观测(即沉降观测)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这一课题,相关领域的人们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产生出了众多严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相关操作规范。目前,沉降观测已成为测绘工程领域里运用极其广泛的一个分支。云南位于地震高发区,各类建筑特别是人员密度较高的公共建筑的抗震安全性能就格外重要。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一些针对建筑物实施减震、隔震的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实践的结果表明,那些应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的大型、复杂、高层的建筑物在抗震性能及整体安全性方面可以显现巨大的优势,且成本低廉,故大范围的推广普及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隔震建筑自然都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然而,应用隔震技术会改变建筑物的很多结构和特性,给沉降观测带来一定的技术操作上的困难,并且目前对此类建筑的沉降观测的实践尚少,还缺乏对有效方法的系统化的探究。本文旨在结合本人参与的工程实例,阐述针对大型隔震建筑实施沉降观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系统探讨总结其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技术手段、实施方法流程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的问题。

黄瑞[6](2015)在《某机电设备买卖合同质保金和质量争议仲裁案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某化工机电设备买卖合同质保金和质量争议仲裁案件审理为例,对于机电设备买卖合同关于质量保证期约定不一致的解释、项目延期导致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迟延的风险承担、采购方超过质量保证期进行质量异议的效力以及质保金的仲裁时效等问题,结合具体案情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于采购方和供货方在设备买卖合同的谈判签约、合同管理以及索赔和案件处理,提出了相关评论和建议。

苏玉欣[7](2014)在《20世纪30年代胶济铁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余年前,德国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取得了在山东修筑铁路的特权。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作为山东境内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铁路之一,它不仅成为横贯山东腹地的交通命脉,同时也是旧中国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缩影。在传统农业文明的重重包裹和笼罩中,胶济铁路伴着种种质疑与阻碍,顽强地展露着技术文明的锋芒和生命力,在山东境内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其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轴。几经沉浮,胶济铁路的沧桑历程也见证着一个多世纪以来山东的兴衰荣辱。近代中国铁路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解放前的四十多年里,胶济铁路曾是德、日帝国主义侵略山东和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人民的工具,给山东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西方列强不仅攫取了胶济铁路的筑路权、经营权,还获取了对铁路沿线的管理权,侵夺铁路沿线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等方面的特权。收归国有以后,胶济铁路的命运并无根本好转,本文共分十章着重介绍其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状况和艰难发展历程。第一章概述了胶济铁路在德日占领下和北洋政府管理时期的营运情况及工人境遇。第二章介绍了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的成立过程、机构设置、管理规章及路务整顿措施等内容。第三章对胶济铁路收归国有后铁路线路、桥梁、站场、机车、电务、机厂等各项设备的技术改造作了简单回顾。第四、五章重点论述了胶济铁路在南京国民政府管理期间的客货运输情况、铁路联运事宜以及运价和运行时刻的修订等事项。第六、七两章分别介绍了胶济铁路医院、消费合作社、学校、机厂等附设事业的设立和发展状况。第八章对胶济铁路和民国政治的相互关系作了简单梳理,详述了胶济铁路在军阀纷争和日本干涉下的艰难处境以及铁路工人顽强抗争。第九、十两章分别总结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胶济铁路对山东治安情况和沿线社会发展的影响。总体来说,胶济铁路的发展虽然困难重重,但在20世纪30年代还是处于平稳进步状态。尽管有数据显示其发展速度不及以往,但它从没有停止过在摸索中前进的脚步。从制度和管理改革、设备更新、运输成绩、附设事业的设立到工人的奋起自救等方面,都显示出了胶济铁路在南京国民政府管理时期的独特特点。无奈抗日战争爆发后,胶济铁路再次被日本侵占。直到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历经殖民侵略和饱受战火洗礼的胶济铁路才最终回到人民的怀抱。从此,胶济铁路在几近瘫痪的基础上获得新生,迈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李韶华[8](2013)在《美国航空产品责任的抗辩事由研究》文中提出航空运输业的日益发展有目共睹,但航空运输业的风险也随之加大。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或修改相关法律以应对这些意外的事故。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航空运输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在航空立法方面历史悠久,日臻完善,逐渐构筑起完备的航空法律体系,有效促进了通用航空工业的发展。在该体系中,由产品责任引起的航空侵权备受关注。为有效解决航空产品责任问题,正确处理航空器的制造商、承运人和乘客之间的航空法律关系,美国先后制定了《商事航空法》、《联邦航空法》、《航空公司放松管制法》和《通用航空振兴法》。这些立法保障了航空运输的正常运行,实现了对航空工业由严格监管到放松监管的演变。本文依据这些立法,以航空产品责任的抗辩事由问题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司法实践,深刻分析各抗辩事由的含义、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等问题。全文除了引言,共分5章,约27万字。第一章分析了以优先适用为由提出的抗辩问题。美国的优先适用制度历史悠久,从宪法最初做出至上条款的规定之后,为有效保障航空安全,在航空法领域先后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制航空业,促进通用航空工业的发展,最后形成了有效的举措。在立法中,美国将优先适用分为2种类型,即明示优先适用和默示优先适用,默示优先适用又进一步分为领域优先适用和冲突优先适用。司法实践主要表现为州法和联邦法的划分及其优先适用情况,其中更多的是联邦法的优先适用。这表明美国对航空产品责任的监管已由以前的联邦法完全控制变为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管航空工业的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对航空工业的放松监管。第二章探讨了以政府缔约人为由提出的抗辩问题。政府缔约人抗辩在经历了数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法院逐步明确其含义,确定其适用基础。在典型案例(博伊尔案)之前,美国法院对此制度的适用条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高法院在做出典型案例的决定时明确了适用条件。此后,司法实践不断扩大适用范围,促进该制度的发展。但是,还有不少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未能解决。因此,本章分析典型案例形成的具体要件,阐述其内涵、要素、具体含义等问题不仅有必要性,而且对司法实践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府缔约人抗辩从主体方面体现了美国在航空产品责任案件中通过政府的豁免权使缔约人减轻或免除责任,以实现对航空工业的放松监管。第三章阐述了以失权时效为由提出的抗辩问题。本章从美国通用航空器制造业的现状入手,分析《通用航空振兴法》的必要性、目的和对规定失权时效的不同看法,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失权时效的开始时间、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和例外情形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该法广泛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体现了美国通过制定法律缩短航空器制造商承担责任的时间,减轻他们的责任,促进航空器制造业的发展,逐步实现放松监管。第四章概括和论证了抗辩事由的理论基础。该章从法理学和宪法基础探究前3个具体抗辩事由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文章认为,在美国特殊的宪政结构下,宪法规定了不同的法律适用情形,恰当运用了主权豁免原则,在正当法律程序的前提下促进了公平利益,维护了商事习惯,这也体现了美国在航空产品责任领域贯穿了权力分立的宪政原则,使这些抗辩事由在对政府行为和权力进行检验和审查的同时,保障了个人权利。第五章提炼了该课题研究的结论。本章结合各抗辩事由分别总结其精神实质,探寻其规律性,提炼和分析美国航空产品责任领域的监管制度。文章认为,美国通过规定优先适用联邦法律、免除或减轻缔约人的责任和缩短航空器制造商承担责任的时间实现对航空器制造业由严格监管变为放松监管。最后,文章结合我国民航发展的需要和立法现状,分析了我国现存的相关法律、规章和规定的不足,并拟定相关条文为促成我国修订《民用航空法》或对航空产品责任单独立法提出建议。

谢莉葳[9](2011)在《这些霸王条款该不该改?(下)》文中研究说明维修逾期保修里程不顺延 尽管多数车辆承诺提供两年或行驶里程六万公里的新车质量担保期,时间数和里程数两项以先到达者为准,但有时由于备件库配件不足、维修较为复杂等原因,可能会导致车主长时间等待,有的甚至要等几周或一两个月,不但影响车主用车,而且造成质?

桑雪骐[10](2010)在《家电维修保质期大不同》文中研究指明争论多年的平板电视显示屏包修期问题尚无官方定论,日前,又有调查显示,过了包修期后更换显示屏,不同品牌的包修期竟然存在12倍的巨大差异。记者调查了解到,对于家电维修后的保质期,目前大多以企业自定为主。 产品在包修期内 新换零部件包修期多从购机日算?

二、从更换之日起重新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更换之日起重新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关键审计事项持续信息增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披露
        2.1.1 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披露情况
        2.1.2 关键审计事项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
        2.2.1 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2.2.2 行业特征方面
        2.2.3 其他方面
    2.3 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有用性研究
        2.3.1 理论分析法
        2.3.2 实验研究法
        2.3.3 实证法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关键审计事项和信号传递理论
    3.2 关键审计事项和委托代理理论
    3.3 关键审计事项和有效市场假说
    3.4 研究假设
        3.4.1 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3.4.2 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特征的影响
        3.4.3 上市公司股权性质的影响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变量选取
        4.1.1 被解释变量
        4.1.2 解释变量
        4.1.3 控制变量
    4.2 模型设定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五章 实证检验及分析
    5.1 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统计分析
        5.1.1 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事务所方面的单因素分析
        5.1.2 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行业分析
        5.1.3 公司特征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分析
        5.1.4 股权性质不同企业关键审计事项文本相似度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3.1 模型1 的回归结果
        5.3.2 模型2 的回归结果
        5.3.3 模型3 的回归结果
        5.3.4 模型4 的回归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5.4.1 事务所特征的稳健性检验
        5.4.2 行业特征的稳健性检验
        5.4.3 控制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财政视角下的中国烟草消费致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分析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数据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局限性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2.1 贫困理论的演进
        2.1.1 绝对贫困论
        2.1.2 相对贫困论
        2.1.3 社会排斥论
        2.1.4 可行能力论
        2.1.5 多维贫困论
    2.2 贫困的概念界定、测度方法与理论框架
        2.2.1 收入贫困
        2.2.2 多维贫困
        2.2.3 资产贫困
        2.2.4 贫困脆弱性
    2.3 烟草消费的致贫机制:文献综述
        2.3.1 健康人力资本角度
        2.3.2 健康冲击角度
        2.3.3 支出挤占角度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烟草消费对收入贫困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3.1 基准回归结果
        3.3.2 稳健性检验
        3.3.3 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草消费对多维贫困的影响
    4.1 问题的提出
    4.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4.2.1 理论模型
        4.2.2 数据与变量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单维贫困发生率
        4.3.2 多维贫困发生率
        4.3.3 基准回归结果
        4.3.4 稳健性检验
        4.3.5 多维贫困的分解分析
        4.3.6 进一步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烟草消费对资产贫困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5.2.1 理论模型
        5.2.2 数据与变量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吸烟、城市家庭资产贫困与贫困陷阱
        5.3.2 吸烟、农村家庭资产贫困与贫困陷阱
        5.3.3 稳健性检验
        5.3.4 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烟草消费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烟草消费与贫困的动态转移
        6.3.2 基准回归结果
        6.3.3 稳健性检验
        6.3.4 机制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烟草税政策效应与贫困缓解
    7.1 引言
    7.2 实证策略、模型与变量
        7.2.1 理论基础
        7.2.2 模型、数据与变量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中国卷烟价格需求弹性估计
        7.3.2 模拟提高烟草税对相对贫困的影响
        7.3.3 基于“健康中国2030”吸烟率目标的政策效果模拟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综合利用现代财税制度提升贫困治理能力
        8.2.2 将烟草消费行为纳入精准扶贫识别机制
        8.2.3 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公共卫生政策构建新型减贫政策体系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汽油机排放法规介绍
        1.2.1 美国排放法规介绍
        1.2.2 欧洲排放法规介绍
    1.3 GPF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颗粒捕集器介绍
    2.1 颗粒捕集器材料
    2.2 颗粒捕集器的结构和过滤原理
    2.3 颗粒捕集器布置方式
    2.4 颗粒捕集器位置对过滤效率的影响
    2.5 颗粒捕集器传感器介绍
第三章 颗粒捕集器累碳模型
    3.1 搭建模型目的
    3.2 GPF碳载量预估模型(压差法)原理分析
    3.3 GPF碳载量预估模型的硬件
    3.4 GPF碳载量预估模型的建立
        3.4.1 模型概述
        3.4.2 GPF碳载量预估计算模型开发
        3.4.3 软件代码生成集成
        3.4.4 GPF碳载量模型的标定和实车验证
    3.5 EO(Engine Out)模型
    3.6 模型最终碳载量确定
第四章 颗粒捕集器再生控制研究
    4.1 再生条件
    4.2 被动再生
    4.3 主动再生
    4.4 灰分对汽车颗粒捕集器的影响
第五章 颗粒捕集器再生模型标定
    5.1 GPF载体温度预估
    5.2 整车转毂再生储备扭矩调整
    5.3 怠速再生控制
    5.4 压差模型验证
        5.4.1 压差传感器读值
        5.4.2 压差传感器学习值分布
        5.4.3 干净的颗粒捕集器的压差测试
        5.4.4 存在碳载量时的压差模型验证
    5.5 EO模型再生速率验证
        5.5.1 仅减稀空燃比再生速率验证
        5.5.2 仅减速断油再生速率验证
        5.5.3 综合清碳再生速率验证
    5.6 EO模型碳载量产生验证
    5.7 SI分布及调整
第六章 三高验证
    6.1 怠速再生控制验证
        6.1.1 干净GPF原地怠速再生测试方法
        6.1.2 实际累碳后GPF原地怠速再生测试方法
        6.1.3 高温干净GPF原地怠速再生测试结果
        6.1.4 高温累碳后GPF原地怠速再生测试结果
        6.1.5 高原干净 GPF 原地怠速再生测试结果
        6.1.6 高原累碳后GPF原地怠速再生测试结果
        6.1.7 高寒干净GPF原地再生
        6.1.8 高寒累碳后GPF原地怠速再生
    6.2 DP模型验证
        6.2.1 压差传感器零位读值分布
        6.2.2 GPF压差传感器零位学习
        6.2.3 干净GPF压差分布验证
        6.2.4 不同碳载量对应的GPF压差分布
    6.3 EO模型清碳速率验证
        6.3.1 再生速率测试验证
        6.3.2 Soot产生量-1000公里测试
    6.4 冷启动测试
        6.4.1 冷启动测试流程
        6.4.2 冷启动测试结果汇总及标定设置
        6.4.3 压差管路结冰状态检查
    6.5 高温状态下特殊测试
        6.5.1 高温状态下激烈驾驶工况再生排温控制验证
        6.5.2 激烈驾驶工况再生排温控制验证结果
        6.5.3 GPF管路热损坏状态检查
    6.6 再生驾驶性验证
        6.6.1 正常再生模式验证方法
        6.6.2 正常再生模式验证结果
        6.6.3 Hi Soot再生模式验证方法
        6.6.4 Hi Soot再生模式验证结果
        6.6.5 Critical再生模式验证方法
        6.6.6 Critical再生模式验证结果
第七章 颗粒捕集器整车排放测试
    7.1 排放测试设备
    7.2 颗粒物质量(PM)测试设备
    7.3 颗粒物数量(PN)排放测量设备
    7.4 排放测试结果
第八章 总结和工作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4)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 ——基于与城镇职工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就业质量的概念与内涵
        1.2.2 就业质量的评价方法
        1.2.3 农民工就业质量现状
        1.2.4 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1.2.5 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对策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数据来源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就业质量
        2.1.3 农民工就业质量
        2.1.4 城镇职工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口迁移理论
        2.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社会资本理论
        2.2.5 社会保障理论
        2.2.6 相对剥夺感理论
第3章 农民工就业质量变动趋势的宏观考察
    3.1 农民工就业特征
        3.1.1 农民工就业数量稳定增长
        3.1.2 农民工就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3.1.3 农民工就业方式以受雇为主
        3.1.4 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低
        3.1.5 农民工维权途径呈现出一定的新特征
        3.1.6 农民工求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3.2 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变动趋势
        3.2.1 农民工工作条件的变动趋势
        3.2.2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变动趋势
        3.2.3 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变动趋势
        3.2.4 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变动趋势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民工工作条件:与城镇职工的比较
    4.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条件的比较
        4.1.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比较
        4.1.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作时间的比较
    4.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4.2.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OLS回归结果
        4.2.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4.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超时劳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农民工超时劳动的群体差异
        4.3.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超时劳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3.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超时劳动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城镇职工的比较
    5.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状况的比较
    5.2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群体差异
        5.2.1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个体特征差异
        5.2.2 不同人力资本状况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差异
        5.2.3 不同就业特征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差异
        5.2.4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区域差异
    5.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3.1 变量选择
        5.3.2 实证分析结果
    5.4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民工劳动关系:与城镇职工的比较
    6.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比较
    6.2 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群体差异
        6.2.1 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个体特征差异
        6.2.2 不同人力资本状况的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6.2.3 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6.2.4 不同就业特征的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6.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3.1 变量选择
        6.3.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6.4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与城镇职工的比较
    7.1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的比较
    7.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2.1 模型与变量
        7.2.2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Probit回归分析
    7.3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农民工就业质量各维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8.1.2 农民工就业质量各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8.1.3 农民工劳动合同缺失问题更具一般性
        8.1.4 农民工就业质量呈现出一定的行业分割,其中建筑业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最为突出
        8.1.5 人力资本的提升整体上能够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
        8.1.6 社会资本在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8.1.7 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就业质量存在的共性问题
    8.2 对策建议
        8.2.1 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缩小农民工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
        8.2.2 合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权利
        8.2.3 提高城镇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的覆盖率,建立与农民工特点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8.2.4 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发挥劳动合同对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保障效应
        8.2.5 加强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
        8.2.6 加强非公单位的工会建设力度,对《工会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强农民工维权能力
        8.2.7 完善建筑业劳务用工模式,提升建筑业农民工就业质量
        8.2.8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大型隔震建筑的沉降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沉降观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沉降观测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1 水准测量的原理方法
        2.1.1 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原理
        2.1.2 精密水准测量的要求
    2.2 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
        2.2.1 测量检核
        2.2.2 闭合差的分配
    2.3 水准仪的检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隔震建筑沉降观测的实施
    3.1 建筑隔震技术的原理和特性
    3.2 监测网的布设
        3.2.1 点位布设原则
        3.2.2 点位的埋设
    3.3 基础沉降观测的实施方法和要求
        3.3.1 人员要求
        3.3.2 观测精度与设备要求
        3.3.3 操作流程及观测周期
    3.4 隔震层上部建筑主体的沉降观测
    3.5 数据资料的处理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某大型机场航站楼核心区的沉降观测
    4.1 项目的质量控制
        4.1.1 方案设计依据
        4.1.2 设备和技术指标
    4.2 监测网的布设
        4.2.1 基准网布设
        4.2.2 沉降监测网布设
        4.2.3 隔震层上部沉降监测点布设
    4.3 观测的实施
        4.3.1 基准网联测
        4.3.2 基础沉降观测
        4.3.3 隔震层上部建筑主体沉降观测
    4.4 观测资料的整理和数据的分析
        4.4.1 基准网数据计算
        4.4.2 沉降观测数据的计算和分析
    4.5 局部的特殊沉降观测与分析
        4.5.1 部分区域的动态沉降观测
        4.5.2 部分区域的对比观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一些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某机电设备买卖合同质保金和质量争议仲裁案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案情要点
     (一) 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及答辩要点
        1. A公司向B公司支付货款×××万元;
        2. A公司支付B公司逾期付款利息××万元;
        3. A公司支付B公司律师费××万元;
        4. A公司承担仲裁费用。
     (二) 仲裁反请求、事实和理由及答辩要点
        1. B公司向A公司赔偿×××万元;
        2. B公司承担A公司所支付的律师费××万元;
        3. B公司承担本案全部仲裁费用。
     (三) 仲裁庭认定的主要事实
        1. 关于本案合同
        2. 关于本案设备交付、安装、调试、验收和运行使用
        3. 关于本案合同价款支付
        4. 关于本案合同设备及双方就质量问题的沟通和处理
三、本案主要争议焦点及仲裁庭意见
四、裁决结果
五、评论与建议

(7)20世纪30年代胶济铁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简介
    二、选题论证
        (一)理论意义
        (二)学术价值
        (三)现实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一)铁路史的相关研究
        1、报刊杂志类
        2、资料的整理
        3、相关专着
        4、相关论文
        (二)胶济铁路的相关研究
        1、报刊杂志类
        2、资料的整理
        3、地方史志
        4、相关专着
        5、相关论文
    四、学术要点
        (一)选题切入点
        (二)选题的重点
        (三)选题的难点
        (四)学术创新点
    五、相关界定
        (一)时间
        (二)空间
一、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前胶济铁路概况
    (一)德、日占领期间对胶济铁路的经营与掠夺
        1、德帝国主义的强行修建与经营
        (1)德国修筑始末
        (2)利用胶济铁路谋取暴利
        (3)对铁路工人的压迫
        2、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占与压榨
        (1)日本强占始末
        (2)日本对胶济铁路的经济掠夺
        (3)日本对铁路职工的剥削
    (二)北洋政府收回胶济铁路及其惨淡经营
        1、胶济铁路收归国有
        2、北洋军阀对路权的出卖
        3、北洋军阀的经济剥削
二、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及其路政整顿
    (一)成立背景
    (二)机构设置及职责
    (三)路务整顿及职员设置
    (四)管理委员会规章
    (五)铁路职工管理办法
        1、国有铁路抚恤员工通则
        2、员工奖惩制
        3、员工教育
        4、举办员工养老储金
        5、胶济铁路员工出差津贴及因公搭乘货车办法
        6、关注员工身心健康
三、胶济铁路技术改造
    (一)线路修整
    (二)桥梁的改造与更换
    (三)站场的扩建
    (四)机务设备与机车车辆的增加
    (五)电务设备的更新
    (六)机厂的扩充
四、胶济铁路客货运营(一)
    (一)各站概况
    (二)铁路货运
        1、货运量
        2、货物列车及车辆状况
        3、铁路负责货运
    (三)铁路客运
        1、客运量
        2、旅客运输事项
        3、其它客运事项
五、胶济铁路客货运营(二)
    (一)铁路联运事宜
        1、国内各路旅客联运
        2、中日旅客联运
        3、胶济、津浦货物联运及全国货物联运
        4、水陆货物联运
    (二)铁路运价
        1、货物运价
        2、客运票价
        3、特殊运价
    (三)行车时刻
六、胶济铁路附设事业(一)
    (一)胶济铁路学校
        1、各校简况
        2、路设中小学校规则
        3、各路设中小学校组织大纲
        4、学生考核办法
        5、学生乘车规则及就业安排
    (二)胶济铁路消费合作社
        1、成立经过及内部组织
        2、消费合作社章程
        (1)国有铁路员工消费合作社通则
        (2)胶济铁路消费合作社章程
        3、创办初期营业情形
        4、消费合作社进展概况
七、胶济铁路附设事业(二)
    (一)胶济铁路医院
        1、胶济铁路医务委员会
        2、各院、所办事通则
        3、各院、所医疗规则
        4、各院、所看护服务细则
        5、全线各、院所视察规则
        6、各院、所医务卫生实施情况
    (二)四方机厂概况
        1、四方机厂组织概况
        2、机厂工人惩罚规则
        3、四方机厂附设营业部
    (三)其它路办产业
        1、农林改良事项
        (1)农林改进委员会
        (2)农事试验场
        (3)植树造林
        (4)烟叶试验场
        2、胶济铁路同仁俱乐部
        3、宾馆、饭店
        (1)胶济铁路潍县宾馆
        (2)胶济铁路餐车、饭店
八、胶济铁路与民国政治
    (一)军阀纷争中的胶济铁路
        1、经济盘剥
        2、军事破坏
        3、夹缝中生存的胶济铁路
    (二)日本对胶济铁路的控制与胶济铁路日债的偿还
        1、日本对胶济铁路的控制
        2、民间筹款赎路计划
        3、利用铁路自身收益赎路
        (1)赎路利息的支付
        (2)赎路本金的支付
    (三)对工人运动的管控
        1、20 世纪 20 年代胶济铁路工人运动的勃兴
        2、20 世纪 30 年代胶济铁路工人运动的蛰伏
九、胶济铁路与山东社会治安
    (一)铁路影响治安的因素
        1、铁路事故
        2、胶济铁路沿线匪患的猖獗
        (1)土匪蜂起
        (2)土匪对铁路的影响
    (二)路局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及成效
        1、肃清匪患
        2、行车事变处理办法
        3、训练员工
        4、禁止私运
        5、普及安全知识
十、胶济铁路与沿线社会发展
    (一)胶济铁路对沿线市镇的影响
    (二)胶济铁路沿线生活方式的变化
    (三)胶济铁路影响下社会观念的变迁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8)美国航空产品责任的抗辩事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
        1.2.2 国外
        1.2.3 研究方法
        1.2.4 术语界定
        1.2.5 问题意识
        1.2.6 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2 以优先适用为由提出抗辩
    2.1 历史演变
        2.1.1 1926年《航空商事法》
        2.1.2 1938年《民用航空法》
        2.1.3 1958年《联邦航空法》
        2.1.4 1978年《航空公司放松管制法》
    2.2 立法条文解读
        2.2.1 适用基础
        2.2.2 一般规定
    2.3 基本形式
        2.3.1 明示优先适用
        2.3.2 默示优先适用
    2.4 司法实践分析
        2.4.1 州法优先适用
        2.4.2 联邦法优先适用
    2.5 小结
3 以政府缔约人为由提出抗辩
    3.1 基本问题
        3.1.1 含义
        3.1.2 与相关术语的区别
        3.1.3 历史渊源
        3.1.4 适用基础
    3.2 司法实践分析
        3.2.1 典型案例之前的适用情况
        3.2.2 典型案例的决定与影响
        3.2.3 典型案例之后的适用情况
        3.2.4 法院的不同态度
        3.2.5 未决问题
    3.3 适用条件
        3.3.1 政府批准合理具体的标准
        3.3.2 设备符合标准
        3.3.3 政府没有对已知的危险做出警示
        3.3.4 具体适用
    3.4 适用范围
        3.4.1 适用范围的限制
        3.4.2 适用范围的扩大
        3.4.3 适用范围的例外
    3.5 小结
4 以失权时效为由提出抗辩
    4.1 基本问题
        4.1.1 规定失权时效的原因
        4.1.2 失权时效的不同评价
        4.1.3 失权时效与消减时效期间的区别
    4.2 一般适用
        4.2.1 适用对象
        4.2.2 适用范围
    4.3 例外情形
        4.3.1 虚假陈述和欺诈
        4.3.2 紧急情况
        4.3.3 事故发生时未登机
        4.3.4 担保
    4.4 失权时效的计算
        4.4.1 开始时间
        4.4.2 重新计算
        4.4.3 不能重新计算的情形
    4.5 小结
5 抗辩事由的理论基础
    5.1 法理基础
        5.1.1 公平正义
        5.1.2 正当程序
        5.1.3 平等保护
    5.2 宪法基础
        5.2.1 权力分立
        5.2.2 主权豁免
        5.2.3 商事习惯
    5.3 小结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1.1 优先适用联邦法律
        6.1.2 免除或减轻缔约人的产品责任
        6.1.3 缩短制造商承担责任的时间
        6.1.4 由严格监管变为放松监管
    6.2 立法建议
        6.2.1 存在的问题
        6.2.2 适时立法
        6.2.3 具体内容
附录一 外国人名表
附录二 专业术语中英对照表
附录三 主要法律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已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从更换之日起重新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关键审计事项持续信息增量研究[D]. 朱鑫娟.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2)
  • [2]财政视角下的中国烟草消费致贫效应研究[D]. 王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3]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的研究与开发[D]. 乔林炎.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 ——基于与城镇职工的比较[D]. 韩东. 吉林大学, 2019(02)
  • [5]大型隔震建筑的沉降观测研究[D]. 黎韬.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6]某机电设备买卖合同质保金和质量争议仲裁案述评[J]. 黄瑞. 北京仲裁, 2015(04)
  • [7]20世纪30年代胶济铁路研究[D]. 苏玉欣.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8]美国航空产品责任的抗辩事由研究[D]. 李韶华. 武汉大学, 2013(07)
  • [9]这些霸王条款该不该改?(下)[N]. 谢莉葳. 中国消费者报, 2011
  • [10]家电维修保质期大不同[N]. 桑雪骐. 中国消费者报, 2010

标签:;  ;  ;  ;  ;  

从更换之日起重新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