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沙子和卵石工业化制备级配碎石的工艺

用沙子和卵石工业化制备级配碎石的工艺

一、用砂卵石工厂化制备级配碎石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马永刚[1](2021)在《蒸汽养护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渗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各地天然砂的供应的减少,机制砂的使用必将覆盖更广阔的建筑施工领域,对各种工况下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研究有助于为机制砂的推广使用奠定基础。本文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研究了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孔结构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以及石粉对以上性能的调控作用;(2)建立了基于恒温时间和成熟度理论的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模型和抗渗性回归模型;(3)给出了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渗性影响的评价。本文的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1)不同石粉掺量的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2)蒸汽养护方案的设计和不同恒温温度下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随恒温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3)标准养护和蒸汽养护方式下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对比研究;(4)蒸汽养护和标准养护方式下机制砂混凝土和天然砂混凝土性能的对比研究;(5)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6)建立了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抗渗性回归模型。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在机制砂中掺入适量的石粉,可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流动性;在相同水胶比的情况下,天然砂混凝土的流动性要明显优于机制砂混凝土,相同水泥(或胶凝材料)用量时,若要配置与天然砂混凝土相同流动性的机制砂混凝土,应适当增加拌合用水量或减水剂用量。(2)蒸汽养护恒温过程中,机制砂混凝土与天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随恒温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大,且恒温温度越高,其各个恒温时段的抗压强度越高,达到混凝土设计养护强度所需要的恒温时间越短。(3)蒸汽养护方式下混凝土28d的抗压强度与标准养护方式下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基本相同;但其动弹性模量、抗氯离子渗透性、孔隙率均劣于标准养护方式下的混凝土,且蒸汽养护阶段恒温温度越高,这种影响越明显。(4)蒸汽养护和标准养护两种方式下,配合比较合理的机制砂混凝土和天然砂混凝土各龄期的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孔结构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均相差较小,即在合理配合比下,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与河砂混凝土相近。(5)机制砂中掺入适量的石粉,可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孔结构,提高其动弹性模量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中,四种机制砂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孔结构和抗渗性从优到劣依次是:A2机制砂混凝土(石粉掺量为5%)>A3机制砂混凝土(石粉掺量为10%)>A1机制砂混凝土(石粉掺量为0%)>A4机制砂混凝土(石粉掺量为15%),也即C50机制砂混凝土中,5%石粉掺量的混凝土各项性能最好。(6)基于恒温时间和成熟度理论建立的蒸汽养护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归模型,能较好的反映蒸汽养护过程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蒸汽养护时间的关系;同时考虑骨料和汽养护温度影响建立的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渗性回归模型,也能很好的契合试验结果。

彭健秋[2](2021)在《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具备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施工简便、经济效益显着等优点,在复杂山区桥梁建设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钢管混凝土良好力学性能的关键在于钢管与管内混凝土紧密结合,由于管内混凝土的收缩特性以及现有灌注工艺原因,管内混凝土与钢管之间难免存在脱粘甚至脱空。预填骨料混凝土是现在模板内预置粗集料,再灌注高流动性浆体而形成的混凝土,粗集料体积含量高、骨料相互嵌锁,可充分发挥粗集料的骨架作用,且胶材用量少,体积稳定性能较常规混凝土有显着改善。将预填集料混凝土用作钢管管内混凝土,形成钢管预填集料混凝土,增加管内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保障钢管与管内混凝土共同工作,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土与预填集料混凝土的优势,促进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与应用。目前工程应用的预填集料混凝土的强度普遍较低,其与钢管结合不能较好发挥钢管混凝土高承载的力学性能优势,需要开发高强预填集料混凝土。本文重点探讨了粗集料组成与灌浆料特性对预填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粗集料级配组成、空隙率要求,以及高强高流态低收缩灌浆料制备方法,并成功制备出超高强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具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如下:(1)预填粗集料组成与特性要求:研究了预填粗集料的组成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提出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用粗集料的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级配类型越连续、粒级范围10~25mm、空隙率越低的粗集料,制备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越高;考虑到空隙率对灌注难度和强度的影响,空隙率宜控制在34.7%~40.7%。级配设计为10~16mm:16~25mm=3:7、空隙率为34.7%时,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可达到较高水平。此外采用母岩强度较高的粗集料,成型方式采用分层、振动灌浆,有利于提高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2)高性能灌浆料性能要求与制备方法:研究了矿物掺合料体系、配合比参数、膨胀剂掺量、水泥强度等级对灌浆料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用高性能灌浆料的制备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选取粒级范围10~25mm的破碎卵石、空隙率34.7%的粗集料,采用高性能砂浆作为灌浆料,一次免振成型可制得28d抗压强度115.9MPa、90d干燥收缩率165×10-6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单方原材料成本较常规C100混凝土约减少46.4%。在同样粗集料组成条件下,采用高性能净浆作为浆体材料,一次免振成型可制得28d抗压强度114.2MPa、90d干燥收缩率264×10-6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单方原材料成本较常规C100混凝土约减少25.7%,灌注难度小,且无需机制砂,可有效缓解砂石资源短缺问题,两者均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协调性。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3](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建康[4](2020)在《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护坡是防止堤岸被流水冲刷侵蚀破坏,确保坝坡稳定的重要结构,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砂石资源价格的攀升,采用传统抛石、块石、混凝土等材料的护坡工程其材料成本大幅提高,因此,满足工程应用且兼具绿色环保功能的新型护坡材料的研发已成为当下的热点内容。与此同时,建筑拆迁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砖块、废弃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和煤炭锅炉烟气中含有的粉煤灰不仅占据城市空间,更易造成环境污染。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材料的不同配比,采用室内试验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对不同粉煤灰和碎砖骨料替代率下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研究,并依托实际工程,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设计了合理的新型护坡砌块结构外形,并最终确定护坡砌块材料的最佳配比。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掺料种类和替代率对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总体随粉煤灰及碎砖骨料替代率的增加而降低。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较低,后期增长速率加快,其强度值基本能达到或超过基准再生混凝土,粉煤灰替代率为20%时,28d抗压强度略有提升。粉煤灰含量超过20%或碎砖骨料含量超过10%时,抗压及抗折强度下降速率明显加快。(2)探究了粉煤灰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在不同掺料种类及替代率下的变化规律。粉煤灰再生混凝土中粉煤灰和碎砖骨料掺量的增加使其碳化性能降低,抗冻性能变化规律与其相似,但在20%粉煤灰掺量时抗冻性能有小幅提升。在现有配合比下,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高于碎砖骨料。(3)设计了新型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结构及外形尺寸。通过对波浪作用下护坡结构破坏机理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经典护坡砌块设计公式,设计了新型开孔水平联锁护坡砌块,并对护坡稳定安全系数K进行了校验,计算结果表明护坡面层稳定性良好。(4)分析了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砌块护坡在波浪影响下稳定性。依托于黄河下游险工护坡工程,采用ABAQUS软件对波浪荷载作用下不同砌块排布方式的护坡结构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砌块应力及位移结果确定了适合新型护坡砌块的排布方式及材料的最佳配比。

王宣懿[5](2020)在《装配式无砂浆再生砌块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砌体模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建筑垃圾通过一定配合比制备的新型无砂浆再生混凝土砌块,在利用固废、节约成本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用于工程实践中;并且有着装配简单、砌筑效率高、降低施工成本、稳定施工质量、绿色节能等优点。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再生骨料制作的新型无砂浆砌块的设计方案,并在不同配合比设计的情况下对再生混凝土砌块的抗压性能和抗折性能进行了试验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型无砂浆砌块砌体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有限元模拟与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了一种采用几何互锁机制的新型无砂浆再生混凝土砌块。新型无砂浆砌块上表面为规则的矩形凸起剪力键,下表面为对称的半矩形凹槽,通过剪力键与凹槽的几何互锁可以使砌体进行无砂浆砌筑,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砌体的抗剪性能;无砂浆砌块简单的结构构造可以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简单统一的连接方式可以提高砌筑效率与砌筑质量。(2)对新型无砂浆再生混凝土砌块进行了7种配合比设计,将21个再生混凝土砌块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和21个再生混凝土砌块的抗折强度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得出:全部采用再生骨料的再生混凝土砌块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与抗折性能,在一定范围内的粉煤灰取代率可以提升砌块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承重砌块的要求;得出最优力学性能下的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在该配合比下砌块的抗压强度为19.1MPa,抗折强度为6.0MPa。(3)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新型无砂浆再生混凝土砌块砌体进行模拟与分析。对再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做出分析研究,通过对无砂浆再生混凝土砌块抗压强度与抗剪强度的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构对比,进行了本构关系的验证与分析;通过新型无砂浆再生混凝土砌块砌体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了规范设计承载力时的砌体抗压性能与抗剪性能,并通过设立位移荷载得出了极限承载力下的砌体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分别为3.03MPa和0.807MPa。最终得出该砌体形式可以满足规范要求,并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将建筑垃圾制作成再生混凝土砌块,可实现废物利用,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响应了可持续发展政策,并有一定经济价值。新型无砂浆再生混凝土砌体的研究有利于砌体结构的墙体以及装配式建筑的预制墙体的革新与发展,有良好的综合效益。

王平[6](2020)在《新型海砂淡化成套技术、政策及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河砂供需严重失衡,市场价格飙升,一度导致非法采砂猖獗和海砂滥用现象,给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带来严重危害。海砂作为河砂的替代资源之一,储量丰富,但海砂中过量的氯离子和贝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强度,需经过淡化处理才能满足建筑用砂标准。沿海省份涌现不少海砂淡化企业,但从事此产业的绝大多数为个体或民营企业,海砂开采、运输、淡化和销售等产业链环节比较分散,呈现“小、杂、乱”的特点,导致成品砂质量和尾水排放不达标。因此,有必要研究海砂淡化的技术、政策和标准,以产品产业化方式推广,对解决沿海建筑用砂紧缺和建筑市场稳定发展具有主要意义。本文以三亚南山港海砂淡化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海砂淡化技术及运用情况,分析新型海砂淡化成套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艺设备,并对成品砂氯离子含量变化进行定期检测。针对海砂淡化现有政策与标准的梳理和研判,从原料供应、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分析了海砂淡化产业化布局与延伸的可行性和意义。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河砂资源紧缺,储量丰富的海砂可作为河砂的替代资源,只要降低海砂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特别是氯离子和贝壳含量,使其质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2)新型海砂淡化成套关键技术能有效深层去除海砂中的氯离子含量,经长期氯离子含量检测,淡化海砂质量满足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14684-2011)》Ⅰ类砂的要求,同时尾水排放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3)根据海砂淡化的相关鼓励与支持政策,结合三亚南山港海砂淡化新型海砂淡化成套技术和生产线设备的示范效应,将有效推动海砂淡化在沿海地区的产业化布局与延伸,协助政府平抑砂价,保障建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黄文聪[7](2019)在《机制砂沉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连湾海底隧道是我国在建的一条海底沉管隧道,主线全长约5098m,其中海底沉管段长3080m,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隧道处于北方寒冷地区的海洋腐蚀环境,服役条件恶劣,氯盐与冻融的侵蚀作用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有较大负面影响。此外,大连本地河砂质量普遍较差且资源稀缺,采用机制砂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但机制砂制备沉管混凝土没有工程应用的经验。本文主要以机制砂和机制砂混凝土为研究对象,以沉管混凝土设计及施工要求为导向,完成了机制砂沉管混凝土的制备。本文试验研究了胶凝材料用量、胶凝材料组成、水胶比、砂率和含气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优选后的机制砂沉管混凝土配合比参数,比较了同条件下河砂所配混凝土的性能。研究了机制砂石粉含量对胶凝材料水化放热、沉管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强度、早期抗裂性以及耐久性的影响,浇筑了位于沉管管节倒角处的小模型块,监测了模型温度。揭示的基本规律如下:(1)优选的机制砂沉管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如下:胶凝材料用量420kg/m3,水胶比0.33,胶凝材料组成5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15%的Ι级粉煤灰和30%的S95级矿粉,体积砂率41%,含气量46%,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掺量1.0%,皂苷类引气剂掺量为0.5%。按上述原材料和配合比所配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水化热、收缩、早期抗裂性以及耐久性均能满足沉管混凝土设计要求。(2)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沉管混凝土工作性、抗裂性和耐久性有重要影响。石粉含量在5%18%范围内,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随机制砂石粉含量的提高先得到改善,但当石粉含量大于12%后混凝土和易性逐渐变差,含气量随机制砂石粉含量的提高而降低,相同含气量条件下抗冻性随着石粉含量的提高逐渐降低。石粉含量在7%13%范围内,机制砂沉管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随着石粉含量的提高逐渐降低,抗氯离子渗透性随着石粉含量的提高而提高。机制砂中石粉加速了胶凝材料的水化,早期放热量提高。(3)浇筑温度为31.5℃时,模型内部最高温度为73.6℃,已超出规范70℃的要求。管节侧面与中心点温差最大为31.4℃,上表面采用土工布覆盖后最大温差为19.4℃,管节实际生产时应考虑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和进行有效的保温养护。

高峰[8](2019)在《引气混凝土物理力学试验研究及其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国内引气混凝土使用过程中的现状,找到引气混凝土使用年限短,容易破坏的原因主要由混凝土中含气量不足所致。经过系统的分析找到导致混凝土含气量不足的原因,并模拟施工现场条件进行了引气剂选用试验,新拌混凝土坍落度与含气量关系试验,水泥稳定性监测试验,引含气量对碎石/卵石混凝土强度及抗冻性能的对比试验,掺合料比例对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低品位原材料的引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引气剂种类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和引气量及两者的经时损失有很大影响,这可能与引气剂与原材料的适应性有关,使用前应进行验证。(2)引气混凝土的引气量随坍落度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坍落度范围在140-220mm之间混凝土拌合物的含气量最高。混凝土拌合物1h含气量损失率在初始坍落度160-220mm范围内达到最小值。混凝土初始坍落度在160mm以下时,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较差;混凝土初始坍落度在220mm以上时,由于浆体粘度较低,导致气泡容易溢出破碎;以上原因造成含气量降低。控制坍落度在160-220mm之间会得到比较好的混凝土入模含气量;(3)在引气量为3~10%范围内,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引气量增加而降低,抗冻性随引气量增加而提高。设计强度较低时,碎石骨料和卵石骨料均可达到设计强度,碎石混凝土的抗冻性优于卵石混凝土,随着引气量增加两者性能差距变化较小;当设计强度较高时,卵石骨料制备的混凝土强度低于碎石骨料,随引气量增加而卵石混凝土强度降低幅度更多。卵石混凝土的抗冻性低于碎石混凝土,随着引气量的增加,卵石混凝土的抗冻性总体上增加,但波动性较大,并且抗冻性能存在上限。(4)在工程实际中,市售水泥的质量有一定波动,制备引气混凝土应尽量使用大厂的水泥,质量相对稳定;北方地区低温环境下,混凝土引气量偏低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提高胶材中水泥使用比例,外加剂增稠,提高混凝土浆量,降低骨料粒径,提高砂率,增加系统温度等方法对引气混凝土的配比进行调整,使混凝土的入模含气量达到设计要求。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施工阶段造成引气混凝土入模含气量不足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对比,模拟,监测及现场调节等方式进行了针对性试验,对低品位原材的使用提出了方案,为引气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提出了新思路。

肖景红[9](2019)在《不良地质体土性改良对盾构施工的影响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武汉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一期工程第三标段项目江城大道站-老关村站区间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区间为依托,针对区间遇到的不良土层的施工影响问题,开展土性泡沫剂改良及其对盾构施工的影响效果研究。论文通过开展不良土层的室内基本物理力学特性与强度试验,研究土体的不良力学特性;通过采用泡沫添加剂进行改良试验,开展了泡沫改良角砾和粘土的流塑性试验,提出了泡沫剂特性指标量化标准和以塌落度值为评价标准的不良地质体改良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现场开展了应用分析,研究了盾构施工参数和泡沫添加剂之间的关系,有效验证了室内试验结果的合理性。通过本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影响泡沫剂气泡衰变的主要原因为半衰期和膨胀率,提出了泡沫剂质量评价的实验室量化指标,即泡沫剂所生成的泡沫在常压下3min内消泡率不大于10%,且半衰期大于等于5min,同时泡沫发泡率膨胀率大于等于8倍,针对本研究的对象“江城大道站-老关村站区间”的不良土层泡沫改良剂的合适配比为3%5%;(2)泡沫能显着增强角砾和粘土的流塑性,含水率是影响角砾粘土塌落度值的关键因素,提出了针对依托工程的改良土流塑性的实验室标准,即塌落度值范围为1115cm。(3)采用室内试验提供的泡沫剂配比,开展了土压平衡盾构现场施工应用,综合分析了盾构施工现场监测参数与泡沫剂间的关系,给出了依托工程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时泡沫剂的使用参数,即浓度为3%,掺入比在30%40%。

丁新新[10](2018)在《钢纤维混凝土高效能化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开展和建筑产业结构调整,混凝土结构建造方式由现浇结构体系向新型预制装配结构体系转变,传统的振捣成型混凝土(VCC)生产工艺和性能在新型结构体系的一些关键部位不能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因此具有自密实性能和良好抗拉性能的复合型高性能混凝土需求迫切。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自密实SFRC)兼具自密实混凝土(SCC)的免振捣施工性能和传统钢纤维混凝土(SFRC)增强增韧的力学性能,是复合型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的热点之一。匹配的钢纤维-基体粘结性能、合理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完整的制备工艺、系统的机理研究是实现SFRC高效能化和工业化应用的基本条件。钢纤维混凝土的高效能化即汇集以下优良特性的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一是拌合物的高性能,具有免振捣自密实以及优异的黏聚性与保水性;二是施工过程中钢纤维保持良好的分布规律;三是硬化后的基本性能符合或优于现行《钢纤维混凝土》标准规定。本课题采用试验研究为主,数理统计为辅的方法,建立了自密实SFRC配合比设计方法体系,系统研究了钢纤维-自密实基体粘结性能、自密实SFRC的工作性能、力学特性和浇筑质量形体效应。所完成的具体研究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钢纤维拔出试验,研究了不同基体强度、纤维类型、埋置长度、埋置角度的纤维-自密实基体粘结性能,根数叠加和角度混杂等纤维间交互作用对纤维-自密实基体粘结性能的影响,以及纤维-自密实基体粘结性能的时变特性。结果表明:纤维粘结性能、纤维抗拉强度和基体强度之间存在匹配关系;纤维对基体的增强效果受纤维类型、埋置角度和纤维间距的影响;端钩型纤维在构件正常使用阶段具有优异的裂缝限制性能;波浪型纤维在构件极限承载阶段具有良好的粘结耗能。养护龄期对纤维与自密实基体的粘结性能影响的本质是基体强度的增长。机制砂基体在抗折强度和纤维-基体粘结性能方面均优于标准砂基体。基于试验结果,量化了垂直埋置纤维的极限粘结强度、剩余粘结强度、峰值位移与基体抗折强度的关系,提出了考虑埋置角度影响的倾斜端钩型纤维和波浪型纤维极限粘结强度和峰值位移的预测公式。(2)结合自密实SFRC配合比、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试验数据统计和纤维-骨料骨架堆积试验,确定了自密实SFRC水胶比与抗压强度关系,量化了纤维含量特征值分别与抗拉强度、纤维-骨架空隙率、最优砂率的关系,提出了自密实SFRC配合比直接设计法。基于配合比直接设计法和增大用水量设计法分别制作不同纤维类型和掺量的自密实SFRC,进行工作性能和基本力学性能测试。综合考虑工作性能、密度、力学特性等各方面结果,自密实SFRC配合比直接设计法对钢纤维含量特征值的包容性显着优于增大用水量法。SCC拌合物坍落扩展度及流动时间T500的测试方法和指标适于评定自密实SFRC填充性。以2倍纤维长度为圆钢间距的变间距J环坍落扩展度试验和SCC间隙通过性指标适于评定自密实SFRC的间隙通过性。SCC规范中建议的振动离析率试验结合修正的振动离析率指标等同于静态离析试验结果,适于评价自密实SFRC的抗离析性能。(3)采用配合比直接设计法制作自密实SFRC标准试件,进行长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的加入不利于龄期小于90d的抗压强度,有益于龄期大于90d的抗压强度。钢纤维对自密实SFRC抗拉性能的增强效果受纤维含量特征值和基体强度的共同影响,钢纤维在不同龄期和水胶比的混凝土中增强效果不同。自密实SFRC的劈裂抗拉强度、微开裂后的弯拉性能和弯曲韧度均与钢纤维含量特征值正相关。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自密实SFRC、SCC和VCC的长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自密实SFRC弯拉强度、第1剩余弯拉强度、第2剩余弯拉强度预测模型,自密实SFRC弯拉荷载-挠度曲线分段预测模型。各预测模型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4)设计并制作中心浇筑的一维梁式构件和二维圆形板式构件,进行切割、纤维统计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构件中不同位置处纤维的分布形态、抗压强度和受弯性能。结果表明,自密实SFRC在梁式和板式构件中的施工性能和力学特性均满足设计要求。梁式构件中纤维多平行于模板和流动方向分布。板式构件中随流动距离的增大纤维倾向于垂直于流动方向分布,切向纤维分布律随流动距离增大线性增加,径向纤维分布律随流动距离增大线性减小,纤维总分布律不受流动距离影响。纤维的加入改善了梁式和板式构件受压力学特性的均匀性,且改善程度随纤维掺量增加而增大。梁式构件中自密实SFRC沿流动方向的弯拉性能和板式构件中自密实SFRC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弯拉性能在正常使用阶段与伴随成型试件相当,在极限承载力阶段优于伴随成型试件。标准试件的弯拉强度和第1剩余弯拉强度与纤维有效含量特征值λte的关系模型适于梁式构件和板式构件不同位置处弯拉性能预测。考虑纤维分布特性,自密实SFRC一维梁式构件施工浇筑口宜布置在弯矩较小的位置,二维构件的浇筑口位置和流动方向的设计需考虑抗弯性能的方向性。基于试验结果,量化了板式构件中自密实SFRC切向纤维和径向纤维含量特征值和流动距离的关系。

二、用砂卵石工厂化制备级配碎石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砂卵石工厂化制备级配碎石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蒸汽养护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渗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机制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 混凝土蒸汽养护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2.1 原材料
    2.2 配合比设计
    2.3 蒸汽养护方案设计
    2.4 试验测试方法及结果评价指标
        2.4.1 试验测试方法
        2.4.2 试验结果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1.1 蒸汽养护温度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1.2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2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3.3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3.4 蒸汽养护对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1.1 蒸汽养护温度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1.2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4.3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4.4 蒸汽养护对河砂与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1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5.2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2.1 石粉掺量对蒸汽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2.2 石粉掺量对标准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3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5.3.1 石粉掺量对蒸汽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5.3.2 石粉掺量对标准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5.4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5.4.1 石粉掺量对蒸汽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5.4.2 石粉掺量对标准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5.5 石粉掺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5.5.1 石粉掺量对蒸汽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5.5.2 石粉掺量对标准养护下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抗渗性回归模型
    6.1 基于恒温时间的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归模型
    6.2 基于成熟度的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归模型
    6.3 蒸汽养护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渗性回归模型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1.3.1 预填集料混凝土发展与应用
        1.3.2 钢管混凝土发展与应用
    1.4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
        1.4.1 灌浆料研究现状
        1.4.2 预填粗集料研究现状
        1.4.3 小结
    1.5 主要存在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原材料参数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参数
    2.2 试验方法
3 预填粗集料组成研究
    3.1 粗集料级配类型研究
    3.2 粗集料粒级范围研究
    3.3 粗集料空隙率研究
        3.3.1 空隙率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3.2 空隙率对灌浆料流动度要求的影响
    3.4 粗集料种类研究
    3.5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成型方式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高性能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4.1 复合砂浆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影响
        4.1.1 复合砂浆工作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4.1.2 复合砂浆力学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4.1.3 复合砂浆体积稳定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4.2 高性能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4.2.1 单掺粉煤灰体系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4.2.2 双掺微珠、硅灰体系对水泥砂浆性能影响
        4.2.3 胶砂比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4.2.4 低水胶比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4.2.5 水泥强度等级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4.2.6 膨胀剂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4.3 C100 超高强复合砂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高性能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5.1 复合净浆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影响
        5.1.1 复合净浆工作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5.1.2 复合净浆力学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5.1.3 复合净浆体积稳定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5.2 高性能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5.2.1 单掺粉煤灰体系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5.2.2 双掺粉煤灰、硅灰体系对水泥净浆性能影响
        5.2.3 低水胶比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5.2.4 水泥强度等级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5.2.5 膨胀剂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5.3 C100 超高强复合净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4)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粉煤灰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 护坡砌块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材料基本性能及配合比设计
    2.1 常规材料基本性能
        2.1.1 水泥
        2.1.2 水
        2.1.3 碎石
        2.1.4 河砂
        2.1.5 外加剂
    2.2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材料基本性能
        2.2.1 粉煤灰
        2.2.2 碎砖
        2.2.3 再生粗骨料
        2.2.4 粗细骨料筛分试验
    2.3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材料配合比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3.1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材料抗压性能研究
        3.1.1 抗压试验方案设计
        3.1.2 抗压试验试块破坏过程及结果
        3.1.3 掺合料替代率对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1.4 配合比优选
        3.1.5 龄期对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2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材料抗折性能研究
        3.2.1 抗折试验方案设计
        3.2.2 抗折试验试块破坏过程及结果
        3.2.3 粉煤灰混凝土抗折强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材料耐久性能研究
    4.1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材料抗碳化性能研究
        4.1.1 混凝土碳化机理分析
        4.1.2 碳化试验方案设计
        4.1.3 碳化试验过程及结果
        4.1.4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分析
    4.2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材料抗冻融性能研究
        4.2.1 混凝土冻害机理分析
        4.2.2 冻融试验方案设计
        4.2.3 冻融试验过程及结果
        4.2.4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抗冻融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外形尺寸设计
    5.1 波浪作用下护坡的破坏机理
    5.2 波浪要素计算
        5.2.1 风浪计算方法
        5.2.2 船行波影响及主要计算方法
    5.3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外形尺设计
        5.3.1 护坡砌块厚度设计方法
        5.3.2 护坡砌块开孔及联锁设计
        5.3.3 护坡砌块外形尺寸计算
    5.4 护坡面层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砌块护坡在波浪影响下稳定性分析
    6.1 计算模型基本描述
    6.2 荷载和边界条件
        6.2.1 荷载计算
        6.2.2 边界条件
        6.2.3 接触作用
    6.3 工况划分
    6.4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砌块护坡稳定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装配式无砂浆再生砌块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砌体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再生混凝土砌块研究现状
        1.2.1 再生混凝土砌块配合比研究现状
        1.2.2 再生混凝土砌块性能研究现状
    1.3 再生混凝土在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与发展
    1.4 无砂浆砌块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无砂浆再生混凝土砌块设计与制作
    2.1 原材料和配合比
        2.1.1 原材料
        2.1.2 试验所用配合比
    2.2 无砂浆再生混凝土砌块设计与制作
        2.2.1 无砂浆再生混凝土砌块设计
        2.2.2 再生混凝土砌块制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无砂浆砌块力学性能试验
    3.1 新型无砂浆砌块抗压强度试验
        3.1.1 试验方案
        3.1.2 试验步骤
        3.1.3 试验结果
    3.2 新型砌块抗折强度试验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步骤
        3.2.3 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无砂浆砌块砌体力学性能模拟分析
    4.1 砌体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与验证
        4.1.1 本构关系
        4.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1.3 分析步的建立
        4.1.4 荷载设置
        4.1.5 网格划分
        4.1.6 模型验证
    4.2 砌体抗压强度模拟结果与分析
        4.2.1 规范设计值承载力下砌体抗压性能
        4.2.2 砌体结构极限抗压强度模拟与分析
    4.3 砌体抗剪强度结果模拟与分析
        4.3.1 规范设计值承载力下砌体抗剪性能
        4.3.2 砌体结构极限抗剪强度模拟与分析
    4.4 无砂浆再生砌块砌体应用分析
        4.4.1 无砂浆再生砌块砌体工程应用(低层)适应性分析
        4.4.2 无砂浆砌体应用于轻钢结构可行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新型海砂淡化成套技术、政策及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海砂淡化现状
        1.2.1 国外现状及趋势
        1.2.2 国内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海砂淡化成套关键技术及设备
    2.1 海砂的特点及不正当使用的危害
    2.2 海砂淡化技术
    2.3 机械冲洗法
        2.3.1 工艺
        2.3.2 案例
    2.4 新型海砂淡化技术
        2.4.1 深层除氯技术
        2.4.2 尾水净化技术
        2.4.3 海水淡化技术
        2.4.4 光伏微电网节能技术
        2.4.5 其他技术
    2.5 工程示范
        2.5.1 工艺与设备
        2.5.2 实际效果
    2.6 海砂淡化智能化控制系统
        2.6.1 设备监控系统方案
        2.6.2 生产智能管理系统方案
        2.6.3 智能安防系统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砂淡化相关政策与标准研究
    3.1 现有政策与标准
        3.1.1 国家部委颁布的政策
        3.1.2 地方政府颁布的政策
        3.1.3 现行国家、行业标准
    3.2 海砂淡化相关政策分析
    3.3 海砂淡化相关标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砂淡化产业化研究
    4.1 国内海砂资源及疏浚物分析
        4.1.1 国内海砂资源总量
        4.1.2 砂源地出让
        4.1.3 疏浚物利用
    4.2 建筑市场分析
        4.2.1 沿海地区建筑用砂需求量
        4.2.2 沿海地区建筑市场价格分析
    4.3 产业化商业模式分析
        4.3.1 国、民企结合的三亚模式
        4.3.2 与民企的“参股+分成”模式
        4.3.3 地方国企成立合资公司
        4.3.4 政府招商模式
        4.3.5 代加工模式
        4.3.6 整合改造现有砂厂
    4.4 产业化布局及产业延伸
        4.4.1 总体布局
        4.4.2 打造品牌化淡化砂
        4.4.3 砂源地的模式考虑
        4.4.4 产业延伸
        4.4.5 风险分析
        4.4.6 产业化推广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机制砂沉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沉管隧道简介
        1.1.1 沉管隧道结构形式
        1.1.2 沉管隧道施工工法
    1.2 沉管隧道使用机制砂的技术可行性
        1.2.1 沉管混凝土性能
        1.2.2 机制砂标准及工程应用
        1.2.3 机制砂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提出
        1.3.1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矿物掺合料
        2.1.3 细集料
        2.1.4 粗骨料
        2.1.5 外加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2.2.2 混凝土抗压强度
        2.2.3 胶凝材料水化热
        2.2.4 混凝土收缩开裂
        2.2.5 混凝土耐久性
3 机制砂沉管混凝土配合比优选
    3.1 设计要求及配合比参数取值
    3.2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3.3 混凝土强度
        3.3.1 胶凝材料组成及水胶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3.2 胶凝材料用量及砂率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3.3 含气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3.4 机制砂与河砂混凝土强度对比
    3.4 胶凝材料水化放热行为
    3.5 混凝土收缩开裂及耐久性
        3.5.1 混凝土早期抗裂性
        3.5.2 混凝土抗渗性
        3.5.3 混凝土干燥收缩
        3.5.4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
        3.5.5 混凝土抗冻性
    3.6 小结
4 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沉管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 石粉含量对胶凝材料水化热的影响
    4.2 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沉管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
    4.3 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沉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4.4 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沉管混凝土早期抗裂性的影响
    4.5 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沉管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4.6 小结
5 机制砂沉管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分析
    5.1 含气量控制分析
        5.1.1 室内含气量控制分析
        5.1.2 现场拌合物含气量
    5.2 温度应力控制分析
        5.2.1 温度应力仿真计算思路
        5.2.3 模型构建与温度监测
        5.2.4 温度应力计算边界参数优化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引气混凝土物理力学试验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引气剂研究现状
        1.2.2 国内引气剂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方案
2 原材料性能及试验设备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矿粉
        2.1.4 粗集料
        2.1.5 细集料(砂)
        2.1.6 水
        2.1.7 减水剂
        2.1.8 引气剂
    2.2 试验设备及型号
    2.3 试验方法
        2.3.1 混凝土强度试验
        2.3.2 混凝土工作性能的试验
        2.3.3 混凝土抗冻性能的试验
        2.3.4 混凝土抗渗性试验
3 引气剂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 不同引气剂对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的影响
        3.1.1 试验配合比
        3.1.2 试验方法
        3.1.3 试验数据分析
    3.2 新拌混凝土坍落度与含气量关系
        3.2.1 试验配合比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数据分析
    3.3 引气混凝土的含气量的影响因素
        3.3.1 胶凝材料用量对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
        3.3.2 掺合料比例对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
        3.3.3 其他因素对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引气剂对硬化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 引含气量对碎石/卵石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对比
        4.1.1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4.1.2 含气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1.3 含气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4.2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
    5.1 水泥稳定性监测试验
        5.1.1 试验方法
        5.1.2 试验数据及试验结果分析
    5.2 低品位原材料制备引气混凝土要点
        5.2.1 工程现场原材料问题整理分类
        5.2.2 原材料问题的解决方法
    5.3 低温状态下,提高混凝土含气量的方法
        5.3.1 试验方法
        5.3.2 试验数据分析
        5.3.3 低温环境下提高混凝土的含气量有效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
致谢

(9)不良地质体土性改良对盾构施工的影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泡沫改良剂质量控制研究现在
        1.2.2 改良土体的性质研究现状
        1.2.3 泡沫改良土体在盾构施工中的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工程概述和不良土层地质特性研究
    2.1 工程概述
        2.1.1 工程场地概述
        2.1.2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简介
    2.2 现场地质勘查与取样
        2.2.1 现场钻孔与地质调查
        2.2.2 现场取样
    2.3 基本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2.3.1 比重试验
        2.3.2 颗粒分析试验
        2.3.3 界限含水率试验
        2.3.4 密度、含水率试验
        2.3.5 渗透试验
    2.4 土体强度试验
        2.4.1 粘土剪切强度试验
        2.4.2 角砾土层的剪切强度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泡沫改良剂性能测试研究
    3.1 泡沫改良剂性能评价指标
        3.1.1 泡沫的稳定性
        3.1.2 泡沫的发泡率
        3.1.3 泡沫性能的评价方法
    3.2 泡沫性能测试试验
        3.2.1 试验设备
        3.2.2 测量发泡率试验
        3.2.3 泡沫稳定性试验
        3.2.4 泡沫剂性能室内评价标准建议
    3.3 本章小结
4 泡沫混合土特性试验研究
    4.1 泡沫混合土的性质
    4.2 泡沫混合土改良试验评价指标
        4.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2 泡沫混合土性质室内试验设计
    4.3 泡沫混合土的塑流性改良试验研究
        4.3.1 泡沫改良粘土流动性试验研究
        4.3.2 泡沫改良角砾流动性试验研究
        4.3.3 泡沫改良角砾粘土流动性试验研究
        4.3.4 改良土流动性实验室试验标准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5.1 工程施工概况简介
        5.1.1 盾构机选型
        5.1.2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5.2 土体改良后依托工程掘进参数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钢纤维混凝土高效能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钢纤维-基体的粘结性能
        1.2.2 配合比设计方法和自密实性能测试方法
        1.2.3 强度、韧性与本构关系
        1.2.4 构件中纤维分布和基本性能均匀性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钢纤维-自密实基体的粘结性能
    2.1 试验概况
        2.1.1 原材料
        2.1.2 试验设计和配合比
        2.1.3 试验方法与加载装置
        2.1.4 粘结性能评价指标
    2.2 单因素拔出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基体强度
        2.2.2 纤维类型
        2.2.3 埋置长度
        2.2.4 埋置角度
    2.3 纤维间交互影响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纤维根数的叠加
        2.3.2 纤维角度的混杂
    2.4 纤维-自密实基体粘结性能的时变特性
        2.4.1 自密实基体力学特性的时变特性
        2.4.2 纤维拔出荷载-位移全曲线的时变特性
        2.4.3 纤维-自密实基体粘结性能与基体力学特性的关系
    2.5 小结
3 自密实SFRC配合比直接设计法
    3.1 自密实SFRC组分分析
        3.1.1 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
        3.1.2 骨料和砂率
        3.1.3 钢纤维
        3.1.4 化学外加剂
    3.2 自密实SFRC配合比直接设计法
        3.2.1 水胶比
        3.2.2 抗拉强度
        3.2.3 用水量、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
    3.3 试验验证
        3.3.1 试验概况
        3.3.2 自密实SFRC拌合物的性能
        3.3.3 自密实SFRC的基本性能
    3.4 小结
4 自密实SFRC的力学、韧性和本构关系
    4.1 试验概况
        4.1.1 原材料和配合比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2 长期抗压强度
        4.2.1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2 预测模型
    4.3 劈裂抗拉强度和直拉性能
        4.3.1 试验破坏形态
        4.3.2 劈裂抗拉强度和轴拉强度
        4.3.3 拉伸功和轴拉韧性
    4.4 弯拉性能
        4.4.1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2 抗弯荷载-挠度曲线的预测模型
        4.4.3 弯曲韧性
        4.4.4 弯拉性能的时变特性
    4.5 小结
5 自密实SFRC浇筑质量的形体效应
    5.1 试验概况
        5.1.1 原材料及配合比
        5.1.2 试验设计
        5.1.3 试验方法
    5.2 一维梁式构件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流动形态
        5.2.2 纤维分布
        5.2.3 抗压强度
        5.2.4 弯拉性能
    5.3 二维板式构件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流动形态
        5.3.2 纤维分布
        5.3.3 抗压强度
        5.3.4 弯拉性能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用砂卵石工厂化制备级配碎石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蒸汽养护对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抗渗性影响研究[D]. 马永刚.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D]. 彭健秋. 西华大学, 2021(02)
  • [3]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4]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护坡砌块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李建康. 山东大学, 2020(10)
  • [5]装配式无砂浆再生砌块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砌体模拟分析[D]. 王宣懿.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新型海砂淡化成套技术、政策及产业化研究[D]. 王平.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机制砂沉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研究[D]. 黄文聪. 重庆大学, 2019(01)
  • [8]引气混凝土物理力学试验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 高峰.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不良地质体土性改良对盾构施工的影响效果研究[D]. 肖景红.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10]钢纤维混凝土高效能化机理研究[D]. 丁新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用沙子和卵石工业化制备级配碎石的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