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造纸”将在三年内关闭

河南“小造纸”将在三年内关闭

一、河南“小造纸”三年内将全部关闭(论文文献综述)

裔兆宏[1](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徐政华[2](2010)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 ——以青岛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以建设区域生态经济作为试点并逐步向更大范围扩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全球范围广泛推广,各国、各地都在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进行尝试。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打破了原有的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区域发展模式,而转向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区域发展模式正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所以探讨有效的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特点的生态经济模式,是十分必要和意义深远的。除了技术因素外,要在区域生态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克服因“市场失灵”导致的负外部性,需要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主动引导和积极参与,因此政策因素在推动我国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作为重要宏观调控手段的财税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体现社会公平、促进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本文着重对区域和区域经济的特征,生态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财税政策与生态经济建设的耦合关系进行探讨,探索政府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对生态经济建设的主动参与,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更具成效的模式,实现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自然协调融合,推动区域从传统经济功能向生态经济功能的逐步转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建设中面临的经济与环境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瓶颈,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研究、比较研究、规范与实证等研究方法,在生态经济理论、区域发展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财税应用理论的基础上,从建设生态经济的政策路径出发,界定了区域生态经济和财税政策的相关概念,对国内外区域生态经济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建设区域生态经济的模式、运行机制及支撑体系,并结合青岛区域生态经济建设实践,提出了建设区域生态经济中,财税政策综合运用的干预模式及相关问题分析,这将有助于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本文首先对区域、区域生态经济、生态经济、财税政策等相关概念和辩证关系进行了阐述,包括区域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概念界定,生态与生态经济的相关概念界定,财税与财税政策的相关概念界定,相关概念的辩证关系以及区域生态经济的类别分析。其中重点在于梳理三个辩证关系:区域经济与生态经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与国家生态经济的耦合。其次重点对区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演变进行了阐述,从区域功能的自身演变,当代区域发展的五大特征,财税与财税政策的演变,区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演变等。重点阐述了大演变形成的生态经济型产业结构,财税政策向生态经济发展深度倾斜,构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以及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动向。其中还对城市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以及城市与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关联关系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城市是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和全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农村与城市经济相互配合,以互补、分工、转移为特征,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建设。重点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准则,促进科技进步是突破口,遏制生态环境破坏是要务以及全面惠及民生是根本目标论述了全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的重要性。本文还重点研究了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中财税政策不可逆演进,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中财税政策的五个不可逆: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不可逆,科技进步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不可逆,五大资本体系良性生态运行不可逆,城乡生态经济社会融合一体化不可逆以及经济危机后的财税政策创新不可逆,从而为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研究提供了验证。最后,本文从国内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财税政策创新经验和青岛城乡区域生态经济财税政策创新发展的实证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国内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中财税政策改革经验,通过对国内外的实例进行比较,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可以借鉴的区域生态经济建设之路。本文的主要结论: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财税政策是推动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必须加大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财税政策创新力度和实施力度,通过政策的强力推动,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结合青岛实际,作为经济开放度较高,拥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财税分配自主权的城市,青岛有条件率先在区域生态经济建设中实现突破,通过国家和地方财税政策的配合以及财税政策倒逼和激励作用,实现青岛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推进。

马学文[3](2008)在《城市污泥干燥特性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污水产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大量的污泥也同时产生。污泥具有高含水率高体积的特点,而且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处置城市污泥,将会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影响污水厂的正常运行。如何经济而有效地处理处置污泥是目前国内外共同研究的重点。目前常见的污泥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土地利用、热干燥和焚烧,热干燥已经成为污泥处理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对污泥干燥特性的研究,结合利用烟气余热处理污泥发明专利技术的工程实践,提出了污泥干燥工艺的改进方法,并建立了一套新的污泥干燥工艺。4种不同质量等级的污泥颗粒在100~200℃的条件下进行了恒温干燥实验。结果表明,污泥干燥过程包括预热阶段、恒速干燥阶段、第一降速干燥阶段、第二降速干燥阶段4个阶段。在100~120℃时,污泥为弱强度干燥,临界含水率受温度和颗粒大小影响不明显;在140~200℃时为高强度干燥,临界含水率随温度升高或颗粒变大而增大。污泥干燥速率不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污泥颗粒表面单位面积上实际用于蒸发水分的热量:减小污泥颗粒不仅可以增大比表面积,而且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干燥速率:而污泥的干燥时间与温度呈二次方关系,与污泥的表面积呈线性关系。污泥颗粒在200~500℃条件下干燥时,经历了预热阶段、类恒速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类恒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并不是恒定的,而是呈波动型的,其中类恒速干燥阶段占据了总干燥时间和总失重率的70%左右。干燥过程中会产生裂纹,且前期由小变大而后期由大变小,主要是由于内外层失水不均匀所致。干污泥的粒径主要为砂级、粉砂级和粘土级,实际工程中干污泥产生的灰尘可以通过水膜除尘去除,结合污泥的热重分析确定了污泥的干燥温度可以在100~300℃,该温度范围内干燥冷凝水中最主要的有机物是链状烷烃、芳香烃和含氮杂环化合物,苯、邻二甲苯和苯酚是主要污染物。通过对江阴污泥处理工程的实际经验总结,并结合实验结论,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低温干燥、自然干燥、太阳能干燥和余热回收利用等途径,利用热管和热泵等先进技术,对现有的污泥干燥工艺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工艺可以将煤的热利用率从44.62%提高到64.60%,并且将每吨湿污泥的能耗成本从104.07元/吨降到42.61元/吨,并且可以大大地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刘琴,林洛圻[4](2007)在《工业节能减排 三大压力六大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8月底9月初,我区开展2007广西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本报记者跟随采访团前往贵港、玉林、南宁、百色等地采访,察看了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情况,城市生活水处理厂建设情况,工业废水治理设施

王朝明[5](2004)在《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配合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中国的扶贫计划,已经推进了 10 多个年头,其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主要体现在农村反贫困行动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贫困人口由 20世纪 80 年代初的 2 亿多人,锐减到目前的 3000 万人左右。虽然如此,中国反贫困的任务仍是十分艰巨的。当前,贫困现象不仅表现在农村,而且随着体制转轨,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重新组合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可避免,企业下岗职工人数和城市失业者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城市就业压力不轻,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尚有相当困难,以贫困职工和城市长期下岗失业者以及部分农村流动人口为主体的城镇新贫困人群正在形成,原来不为人们关注的城镇贫困问题,正快速地凸显起来。政府、社会各界均已意识到城镇贫困问题的治理已迫在眉睫,中国扶贫事业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对中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战略进行重新的反思和定位。本论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背景,对骤然而起的城镇贫困问题进行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等多视角的深入考察和系统研究,即主要是从基本概念,贫困测度,致贫因素,反贫对策,目标和趋势以及国际比较上对城镇贫困问题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认识分析。并力求通过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反贫困战略体系,冀望能有助于缓解当前城镇贫困的蔓延,以便在继续推动改革深化的同时,统筹兼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切实维护好贫困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使他们能够分享到改革与发展的利益和成果,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论文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及观点如下:第一章,作为全论文的引论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贯穿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思路的理论主线是人文关怀的精神,由此点明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意义,并为后面各章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注入了灵魂和精髓。而全论文这个研究内核的提炼:一方面,是基于对经济学研究贫困的历史梳理,从而发现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关于人的研究和人文关怀精神已经逐步地丢失。这样,对涉及到人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主流经济学建树不多。相反,始终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类解放作为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地分析和深刻地洞见了自工业化以来资本主义社会贫困存在的根源,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制度变革方式,在这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这也正是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力对当前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根本所在。因此,笔者在引论中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与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为指针,重新诠释现代人文关怀精神,从而铸造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理论内核。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工业化社会以来反贫困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要突破过去仅仅将贫困视为一种低经济收入和物质匮乏现象(当然这是贫困最基本的现象,但贫困的表现不止于此)的理解,扭转将反贫困囿 1 <WP=5>于临时性、施舍性的给钱送物的简单做法,提高扶贫的效果和效率,促使反贫困行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人文化的轨道,必须张扬人文精神的旗帜(这也是当前一些国际机构将物质贫困上升为人类贫困来治理的理由所在)。这样,才能从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反贫困的战略框架、政策体系和组织结构;这也为我们在后面各章的研究中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边缘交叉分析的理论框架。此外,引论部分还界定了众说纷纭的贫困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反贫困的要义,提出了关于贫困类型的划分,给出了测量贫困程度的指标体系;同时从文献的角度,重点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学说和社会主义国家及其转型过程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以及经济学、社会学中关于贫困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并且确立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即框架结构。这一切为下文的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和学术准备。第二章,从现实客观的角度描述了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存在的状况。由于当前城镇贫困问题的突显,直接反映在城镇贫困人口构成的变化上。而说明这个变迁,我们运用了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分析了伴随着转型,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享有资源占有的阶层出现了分化,中国社会分层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在社会分层加剧的条件下,城镇贫困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识别这个变化的规模,探讨了尚无法统一的中国城镇贫困线标准,以及按照不同贫困线标准测算的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其中包括笔者提出的应把从农村进城的流动贫困人口估算在内的规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和生存状况,运用英国学者汤森关于“贫困三分法”的理论,将当前城镇贫困归结为界于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间的“基本贫困”状态。最后,归纳出转型期城镇贫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影响。第三章,基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背景,全面探讨了 20 世纪 90 年

拜存星,陈元[6](2003)在《河南“小造纸”三年内将全部关闭》文中研究指明

二、河南“小造纸”三年内将全部关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小造纸”三年内将全部关闭(论文提纲范文)

(2)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 ——以青岛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际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拟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难点
        1.4.3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与区域经济
        2.1.2 生态与生态经济学
        2.1.3 财税与财税政策
        2.1.4 相关概念的辩证关系
        2.1.5 区域生态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2.1.6 财税政策作用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撑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生态经济理论
    2.4 财政税收理论
        2.4.1 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
        2.4.2 补偿税收政策
        2.4.3 自动稳定器理论
    2.5 外部性及公共产品理论
        2.5.1 外部性理论
        2.5.2 公共产品理论
第3章 区域生态经济与财税政策演变
    3.1 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
    3.2 区域生态经济的自身演变
        3.2.1 产生演变的可持续发展背景
        3.2.2 大演变遵循的生态经济规律
        3.2.3 大演变形成的城乡生态经济统筹发展结构
        3.2.4 财税政策向生态经济发展深度倾斜
        3.2.5 构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
        3.2.6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取向
    3.3 财税与财税政策的演变
        3.3.1 财税政策作用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3.3.2 财税的源和流
        3.3.3 财税政策的演变
        3.3.4 财税投向的演变
        3.3.5 政府干预区域生态经济的方式
    3.4 区域生态经济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分析
        3.4.1 政府角色的内涵及演进
        3.4.2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角色定位
        3.4.3 当代区域发展的五大特征
        3.4.4 区域生态经济下的政府角色定位
        3.4.5 发展区域生态经济中政府定位需要注意的问题
    3.5 区域生态经济与财税政策演变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3.5.1 环境保护财税政策演变中存在的问题
        3.5.2 主要原因分析
第4章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中的财税政策发展
    4.1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及功能
        4.1.1 城市是区域及区域经济的中心枢钮
        4.1.2 城市是五大资本流汇集的动感地带
        4.1.3 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动机
    4.2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4.2.1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的目标体系
        4.2.2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的构建
        4.2.3 区域生态经济财税政策设计及其原则
        4.2.4 城市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4.3 农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4.3.1 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4.3.2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业
        4.3.3 城市农村财税政策的一体化
    4.4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中财税政策不可逆演进
        4.4.1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不可逆
        4.4.2 科技进步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不可逆
        4.4.3 五大资本体系良性循环运行不可逆
        4.4.4 城乡生态经济社会融合一体化不可逆
        4.4.5 经济危机后的财税政策创新不可逆
第5章 OECD成员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经验借鉴
    5.1 日本财税政策的改革
        5.1.1 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
        5.1.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
        5.1.3 日本循环经济的成效与经验
    5.2 美国财税政策的改革
    5.3 德国财税政策的改革
        5.3.1 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
        5.3.2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
        5.3.3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与经验
    5.4 荷兰财税政策的改革
    5.5 国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中财税政策改革经验
        5.5.1 财政补贴政策
        5.5.2 购买性支出政策
        5.5.3 财政信贷政策
        5.5.4 税收政策
        5.5.5 收费政策
        5.5.6 OECD成员国生态经济财税政策实践的启示
第6章 青岛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6.1 青岛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6.1.1 青岛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6.1.2 青岛区域经济发展的几大变化
        6.1.3 青岛区域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
        6.1.4 走向生态经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6.2 青岛向生态经济发展演进
        6.2.1 青岛市发展生态经济的目标
        6.2.2 青岛市发展生态经济取得的成效
        6.2.3 推进青岛市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6.3 青岛地区可持续发展中财税政策改革取向
        6.3.1 促进科技进步的财税政策
        6.3.2 强化财政纵向生态补偿方式
        6.3.3 完善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
        6.3.4 完善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
        6.3.5 财税政策工具合理运用安排
        6.3.6 优化财税政策实施的配套措施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观点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与科研研究
致谢

(3)城市污泥干燥特性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污泥的产生及环境问题
        1.1.1 污泥的定义与分类
        1.1.2 城市污泥的产生
        1.1.3 污泥的环境问题
    1.2 国内外污泥处理方法
        1.2.1 国外污泥处理技术
        1.2.2 国外污泥处理现状
        1.2.3 我国污泥处理现状
    1.3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污泥干燥研究进展
    2.1 污泥干燥机理
    2.2 污泥干燥工艺
    2.3 污泥干燥热源
    2.4 污泥干燥设备
        2.4.1 三通式回转圆通干燥机
        2.4.2 普通回转圆通干燥机
        2.4.3 间接加热式回转圆通干燥机
        2.4.4 带粉碎装置的回转圆通干燥机
        2.4.5 带式干燥机
        2.4.6 浆叶式干燥机
        2.4.7 盘式干燥机
        2.4.8 流化床干燥工艺
第三章 城市污泥的理化性质
    3.1 污泥的含水率
    3.2 污泥化学组成
    3.3 污泥矿物组成
    3.4 污泥重金属
    3.5 污泥中的PAHs
第四章 污泥低温干燥特性
    4.1 低温干燥实验
        4.1.1.实验过程
        4.1.2 实验材料
        4.1.3 数据分析
    4.2 低温干燥过程的变化
    4.3 低温干燥速率的变化
    4.4 干燥温度与干燥时间的相互关系
    4.5 颗粒大小与干燥时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污泥高温干燥特性
    5.1 高温干燥实验
        5.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2 数据分析
    5.2 高温干燥过程的变化
    5.3 高温干燥速率的变化
    5.4 高温干燥时污泥颗粒的表观变化
第六章 污泥的粒径分析与热重分析
    6.1 污泥的粒径分析
        6.1.1 污泥样品及测试方法
        6.1.2 污泥的粒径分布
        6.1.3 不同种类污泥粒径分布特征分析
        6.1.4 干燥工艺中除尘设备的选择
    6.2 污泥的热重分析
        6.2.1 污泥样品及测试方法
        6.2.2 不同种类污泥的热重分析及特征分析
        6.2.3 污泥干燥工艺温度的确定
第七章 污泥干燥冷凝液性质分析
    7.1 冷凝液的收集
        7.1.1 污泥来源
        7.1.2 主要仪器
        7.1.3 实验步骤
    7.2 各温度下污泥干燥冷凝液成分
    7.3 冷凝液的污染性
第八章 污泥低温干燥工程的参数分析
    8.1 实例工程概况
    8.2 实例工程设计
        8.2.1 基本工艺流程
        8.2.2 污泥堆场设计
        8.2.3 能量平衡计算
        8.2.4 系统分段设计
    8.3 实例工程运行参数
        8.3.1 含水率和体积变化
        8.3.2 热量平衡
        8.3.3 投资和运行成本
第九章 污泥干燥工艺的改进
    9.1 独立热源污泥干燥工艺的改进
        9.1.1 传统工艺不足
        9.1.2 工艺改进途径
        9.1.3 改进式独立热源污泥干燥工艺
    9.2 烟气余热污泥干燥工艺改进
结论
    一、论文总结
    二、论文工作的不足之处
    三、对今后实验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的主题和意义:反贫困——经济学的人文关怀
        1.1.1 叩问千年贫困:自然之物抑或社会“怪物”
        1.1.2 经济学的追寻:治理贫困与人文关怀
    1.2 若干基本范畴的诠释和辨析
        1.2.1 贫困的涵义和分类
        1.2.2 贫困的测量及其标准
        1.2.3 “反贫困”的释义
    1.3 理论回顾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贫困理论文献述评
        1.3.2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第二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的现状:规模、分布与特征
    2.1 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的嬗变与城镇贫困人口的变迁
        2.1.1 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的基本状况
        2.1.2 转型时期城镇贫困人口构成的变迁
    2.2 当前中国城镇贫困的识别与规模
        2.2.1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
        2.2.2 关于城镇贫困人口规模的各种估计
    2.3 当前中国城镇人口的分布与生存状态
        2.3.1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
        2.3.2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状态
    2.4 转型期城镇贫困的主要特征与社会影响
        2.4.1 城镇贫困的主要特征
        2.4.2 城镇贫困存在的社会影响
第三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的致因分析
    3.1 背景分析: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
        3.1.1 “转型”的涵义与中国转型的过程
        3.1.2 城镇贫困:一个转型进程中的问题
    3.2 支配城镇贫困变化的三大因素: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失业状况
        3.2.1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城镇贫困显露
        3.2.2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失业与城镇贫困
    3.3 制约城镇贫困发生的若干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分析
        3.3.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对城镇贫困的影响
        3.3.2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贫困问题
        3.3.3 新型社会保障体制建立滞后与城镇贫困
        3.3.4 人力资本脆弱性对城镇贫困深化的原因分析
    3.4 城镇贫困运行的沼泽地:城镇贫困陷阱解读
第四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与战略构架
    4.1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4.1.1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
        4.1.2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方针
    4.2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构架
    4.3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推进阶段
        4.3.1 对 21 世纪前期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走势的基本判断
        4.3.2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推进阶段
    4.4 中国农村扶贫与城镇反贫困的比较与整合
        4.4.1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
        4.4.2 中国农村扶贫战略的政策措施及其绩效评析
        4.4.3 中国城镇反贫困与农村扶贫的比较整合
第五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模式选择(Ⅰ)——经济战略类型
    5.1 加强宏观调控与城镇反贫困
        5.1.1 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宏观经济波动对城镇贫困的影响
        5.1.2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宏观经济政策
    5.2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反贫困
        5.2.1 东、西部地区经济互动中的反贫困透视
        5.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城镇反贫困政策选择:以西部城市为例。
    5.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城镇反贫困
        5.3.1 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在城镇反贫困中的战略位置
        5.3.2 困境与突围:国企改革攻坚初见成效
        5.3.3 探索和建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推进城镇减贫的良性互动机制
    5.4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与城镇反贫困
        5.4.1 基于反贫困的分析:分配中的效率与平等
        5.4.2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与缓解贫困的政策框架
    5.5 充分扩大就业与城镇反贫困
        5.5.1 反失业支撑城镇反贫困的理论定位
        5.5.2 城镇反贫困战略中的就业政策组合
第六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战略的
    模式选择(Ⅱ)——综合战略类型
    6.1 可持续发展中的城镇反贫困
        6.1.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检视
        6.1.2 一个现实的研判——中国矿产资源枯竭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
    6.2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城镇反贫困
        6.2.1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一个重大思路:综合协调发展、多元复合型城镇化模式的选择
        6.2.2 发展多元复合型城镇化模式与防止流动性边缘贫困的蔓延
        6.2.3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与有效治理城市失业性贫困
    6.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反贫困
        6.3.1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保障制度设计及政策工具
        6.3.2 中国城镇反贫困保障制度及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6.4 人力资本积累与城镇反贫困
        6.4.1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概念及其投资要素
        6.4.2 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缓解城镇贫困的政策设计
第七章 国际城市反贫困的经验与启示
    7.1 世界贫困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7.2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反贫困及其制度安排
        7.2.1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济贫方案
        7.2.2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反贫安排
        7.2.3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家庭及公共救助方案
        7.2.4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以立法为基础的社会照顾体系
        7.2.5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家救助的宗旨与内容
        7.2.6 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困线”(Poverty Line)制度
    7.3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反贫困行动
        7.3.1 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的状况及其特征
        7.3.2 发展中国家城市反贫困的战略模式及其政策取向
    7.4 经济转型国家城市反贫困的对策
        7.4.1 经济制度向市场化和私有化激进转变过程中的贫困问题
        7.4.2 应对贫困:转型调整与制度重建
    7.5 经验与启示
        7.5.1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概括
        7.5.2 发展中国家的艰难探索
        7.5.3 转型国家的应急反应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四、河南“小造纸”三年内将全部关闭(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2]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 ——以青岛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为例[D]. 徐政华. 青岛大学, 2010(06)
  • [3]城市污泥干燥特性及工艺研究[D]. 马学文. 浙江大学, 2008(03)
  • [4]工业节能减排 三大压力六大措施[N]. 刘琴,林洛圻. 广西日报, 2007
  • [5]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朝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04(04)
  • [6]河南“小造纸”三年内将全部关闭[J]. 拜存星,陈元. 造纸信息, 2003(01)

标签:;  ;  ;  ;  ;  

河南“小造纸”将在三年内关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