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一、5例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汪昊,陈东,董方[1](2021)在《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较为罕见, 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手术无法完全切除或已有远处转移的患者, 靶向药物的使用是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手段。目前, 此类疾病的分子特征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对常见的几种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余方,陈琼荣,向远航,徐剑[2](2021)在《原发性腮腺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腮腺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LM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两例原发性腮腺LMS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并对该疾病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男性患者腮腺区肿块,镜下肿瘤细胞均呈长梭形平行或交织条束状排列,侵及周围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SMA、Caldesmon。两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及术后放射治疗,随访两年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原发性腮腺LMS是颌面部罕见恶性肿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祖力皮卡尔·赛都拉[3](2021)在《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Renal mesenchymal malignancy)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治疗手段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8例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6~79岁,男29例,女19例。首诊主诉腰痛31例,腹胀8例,体检发现6例,血尿2例,还有1例以上臂痛就诊骨科,完善检查提示肾脏来源肿瘤。根据初诊时的影像学结果进行临床分期,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获得随访的48例患者,17例(17/48)行根治性肾切除术(radical nephrectomy,RN),22例(22/48)行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9例(9/48)未接受手术治疗。将相关因素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法检验各预后因素组间生存率的差异,将有意义的变量引入COX风险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8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临床T1期7例,T2期16例,T3期20例,T4期5例。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17例(17/48)为平滑肌肉瘤,17例(17/48)脂肪肉瘤,14例为其他类型间叶来源恶性肿瘤。17例(17/48)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2例(22/48)行肾部分切除术,9例(9/48)未行手术治疗。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36.8%)高于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患者(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肉瘤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30.8%)高于平滑肌肉瘤患者(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44.6%)高于肾部分切除术患者(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较罕见,恶性程度高。肾脂肪肉瘤相比其他类型肾间叶恶性肿瘤生存时间更长。对于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术前行穿刺活检并不会对其预后产生影响,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患者预后较差,初诊时临床分期,越早期患者预后越好。结合影像学检查及穿刺活检术,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的选择根治性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郭锦辉[4](2020)在《单中心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原发性腹膜后肉瘤术后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并分析其生物学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临床病理数据及随访资料,评估各种因素对腹膜后肉瘤患者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通过Log-rank得出数值评估是否对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具有意义。单变量分析中p<0.05的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75例原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共包括55例腹膜后脂肪肉瘤和20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肿瘤直径为12(7-33)cm,男性36例(48%),女性39例(52%),身体质量指数(24.1±3.4)。诊断平均年龄为58岁,最高年龄为76岁,最低年龄为36岁,肉瘤黏附主要大血管者15例(20%),肉瘤发生在左侧位置的有39例(52%),右侧位置36例(48%)。腹膜后肉瘤的手术时间为245(180-300)min,术中出血量550(100-1500)ml,术后住院天数为11(9-18)days。75例患者其中45例成功实现了完整切除,48例中至少切除1个邻近器官,20例切除3个及以上邻近脏器。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9.7%、72.4%、55.2%,总生存率为50%。单因素与生存期的Log-rank分析显示,年龄(X2=0.048,p=0.827)、性别(X2=0.113,p=0.737)、术前白蛋白(X2=0.195,p=0.443)、切除的相邻器官是否受侵犯(X2=0.881,P=0.348)、肿瘤直径大小(X2=0.063,p=0.802)对腹膜后肉瘤患者的生存期没有影响,而手术切除方式(X2=9.783,p=0.002)、组织学类型(X2=27.127,p=0.000)、肿瘤分级(X2=22.874,p=0.000)、多灶性(X2=6.293,p=0.012)与生存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灶性不是腹膜后肉瘤生存期的预测因素(X2=0.063,p=0.801),组织学类型能够影响腹膜后肉瘤的生存期(HR=3.24,95%CI 1.45-7.24,p=0.004)。另外手术切除方式(HR=4.58,95%CI 1.5-13.77,p=0.007)、肿瘤分级(HR=2.73,95%CI 1.06-7.05,p=0.038)也是生存期的重要预测因素。关于腹膜后肉瘤无进展期生存期预测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为,年龄(X2=0.222,p=0.638)、多灶性(X2=0.791,P=0.374)、性别(X2=0.313,p=0.576)、术前白蛋白(X2=0.132,p=0.716)、切除的相邻器官是否受侵犯(X2=0.814,p=0.367)、肿瘤直径大小(X2=0.076,p=0.783)对腹膜后肉瘤的无进展生存期没有影响。手术切除方式(X2=5.277,p=0.001)、组织学类型(X2=7.507,p=0.006)、肿瘤分级(X2=9.593,p=0.002)是重要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中显示,肿瘤分级不是独立危险预测要素(X2=2.21,p=0.137),而手术切除方式(HR=3.24,95%CI 1.55-6.79,p=0.002)和组织学类型(HR=2.24,95%CI1.18-5.06,p=0.016)是影响腹膜后肉瘤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腹膜后肉瘤患者的诊断年龄较大(平均年龄58岁),但是腹膜后肉瘤可以在任何年龄段的患者中发生,其性别分布没有差异。肿瘤分级、手术切除方式和组织学类型是腹膜后肉瘤生存期的重要影响因素。手术切除方式和组织学类型是腹膜后肉瘤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

李颖[5](2020)在《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MRI表现,研究CT及MRI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病理类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01月-2019年10月经我院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8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CT及MRI表现,结合肿瘤的生长方式、部位、血供特点及其某些特征性成分(钙化、囊变坏死、脂肪、黏液基质),并对照病理结果,比较CT、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和病理类型估计的差异性。所有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内容包括:(1)计算CT或MRI征象对部分病理类型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计算公式为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2)使用卡方检验对肿瘤形态学(形态、边界)及肿瘤内部成分(脂肪、钙化、黏液基质等)与良恶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诊断能力使用敏感性、特异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使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肿瘤的长径、短径进行统计,然后制作ROC曲线,得出最佳的诊断阈值、特异度、灵敏度。结果:1.在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良性肿瘤44例(53%),恶性肿瘤39例(47%),其中间叶源性肿瘤25例(30.1%)、神经源性肿瘤38例(45.8%)、淋巴来源肿瘤9例(10.8%)、生殖细胞源性肿瘤4例(4.8%),其他来源不明肿瘤7例(8.4%)。2、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7例被误诊为肾上腺来源,2例被误诊为肾脏来源,4例被误诊为腹腔来源。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及病理类型估计方面无统计学差异(x2=1.578,P=0.372;x2=1.391;P=0.474;x2=0.576,P=0.748)。3.病变形态、边界、周围组织有无侵犯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有统计学意义(x2=25.984、87.596;x2=32.435、93.676;x2=17.508、91.646,P<0.001);钙化、囊变或坏死及脂质的有无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的长径、短径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诊断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得出长径>7.6 cm,短径>6.25 cm为最佳诊断阈值,此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4.6%、69.2%,特异度分别为75.0%、79.5%。综合评分≥2.5时诊断病变恶性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6%、90.9%(x2=47.732,P=0.000)。4、囊变或坏死对于副神经节瘤及神经鞘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52.1%及76.9%、52.1%;明显强化副神经节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71%;脂肪或脂质对脂肪肉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7%、93.3%;所有神经源性肿瘤均位于脊柱两旁或骶前交感神经链区;包绕血管生长对于淋巴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98.7%。结论:1.CT及MRI对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及病理类型估计方面价值相同,但是对于肿瘤内部成分的识别上,两者优势互补。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及对周围组织结构是否侵犯对良恶性的判断有价值,而肿瘤内部成分(钙化、囊变或坏死、脂肪)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无价值,但是其可以缩小鉴别诊断。3、综合评分能够提高良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赵丹[6](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孙茜,刘双,张向峰[7](2018)在《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2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医生对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原发性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及"primary,pulmonary leiomyosarcoma"为关键词检索1980年1月至2017年7月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共获得文献57篇,其中中文37篇,英文20篇。结果:病例1:患者,男性,76岁,因"气短3个月,咳嗽、咳痰1个月"就诊。临床症状为气短、咳嗽、咳痰。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纵隔淋巴结增大。支气管镜检查见主气道中段至隆突、右主支气管外压性狭窄,狭窄处活检病理未见肿瘤细胞。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平滑肌肉瘤。行气管、支气管金属支架植入,姑息治疗,术后1个月死亡。病例2:患者,男性,57岁,因"咳嗽、咳痰伴气短1个月余,发热1周"就诊。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气短、发热。胸部CT平扫示右肺下叶不张。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中间干肿物,活检病理未见肿瘤细胞。行右肺中下叶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平滑肌肉瘤。术后9个月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病灶。文献检索报道了75例肺内型及腔内型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其中临床资料完整的23例,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1880岁;资料不全的52例,其中预后不明的49例,未描述年龄、性别的3例。结论: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该病易漏诊或误诊,依靠病理活检确诊,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李艳青,方三高,肖华亮[8](2018)在《原发性颅内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观察(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颅内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检查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HE染色形态学观察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血管丰富,局部可见坏死及钙化灶;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交错分布的梭形细胞,细胞狭长,胞质丰富,嗜伊红,核呈雪茄状,两端钝圆,另一种为上皮样细胞,呈类圆形或多角形,胞质较空,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平滑肌肌动蛋白、钙结合蛋白、波形蛋白及CD99呈弥漫强阳性;钙调理蛋白呈灶性阳性;Ki-67约30%;EB病毒编码小RNA原位杂交检测阴性。结论颅内原发性平滑肌肉瘤非常罕见,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预后比较差。

田辉[9](2016)在《原发性肺动脉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归纳原发性肺动脉平滑肌肉瘤的发病情况和临床诊治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罕见病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以干咳、活动后胸闷为临床表现,经EBUS-TBNA确诊的原发性肺动脉平滑肌肉瘤,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以“平滑肌肉瘤”为关键词,通过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文献并复习。结果:患者女性,47岁,因“干咳、活动后胸闷半年”收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内科,入院诊断为“肺动脉栓塞”。入院后辅助检查:G试验、GM试验、结核菌感染T细胞检查、风湿系列、ANCA、女性肿瘤系列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动静脉超声检查未见静脉血栓形成。PET-CT示肺动脉内病变部位葡聚糖高摄取率。先后3次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获取组织,病理确诊肺动脉平滑肌肉瘤。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近16年报道平滑肌肉瘤文献,获得中文文献1225篇,外文文献1198篇,共报道病例8089例,其中肺动脉平滑肌肉瘤63例。肺动脉平滑肌肉瘤病例中资料完整者58例,男性23例,女性35例,年龄范围21-79岁,平均年龄52.5+12.5岁。原发性肺动脉平滑肌肉瘤常见症状为活动后胸闷/气短、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咯血、晕厥。上述患者均经组织病理确诊,其中手术活检病理确诊53例,尸检确诊4例,EBUS-TBNA检查确诊1例。患者自起病至确诊时间范围为0.2-24个月,中位确诊时间为5月。报道病例首诊为肺动脉栓塞者有39例,占78%。结论:原发性肺动脉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特别注意与肺动脉栓塞相鉴别,临床确诊困难,需依靠组织病理。

宋欣,宋晖[10](2015)在《肺平滑肌肉瘤6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肺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肺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6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胸痛;胸片示肺野肿块影或团块影最常见;肺部CT检查常可发现肿块影,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等改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病理需结合免疫组化检查确诊;手术治疗5例,放疗1例。结论:肺平滑肌肉瘤发病率低,纤维支气管镜和经皮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同时应结合放疗、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

二、5例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例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原发性腮腺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1.1 临床病史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巨检
    2.2 镜检
    2.3 免疫组化
    2.4 治疗结果
3 讨论

(3)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资料
    3 手术方式
    4 随访
    5 统计学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单中心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临床情况
    1.4 实验室检查
    1.5 影像学检查
    1.6 联合器官切除
    1.7 随访
    1.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临床特征
    2.2 总生存期预测因素分析
    2.3 无进展生存期的预测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CT及MRI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2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文献复习
讨论

(8)原发性颅内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观察(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大体标本
    2.2 组织形态学
    2.3 免疫表型
    2.4 分子病理学检测
    2.5 病理诊断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病理特点
    3.3 鉴别诊断
    3.4 治疗及预后

(9)原发性肺动脉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例报告
文献复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肺平滑肌肉瘤6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2.2 胸片资料
    2.3 胸部CT资料
    2.4 病理学类型
    2.5 治疗
    2.6 随访
3讨论

四、5例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J]. 汪昊,陈东,董方.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11)
  • [2]原发性腮腺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J]. 余方,陈琼荣,向远航,徐剑. 口腔医学研究, 2021(06)
  • [3]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祖力皮卡尔·赛都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单中心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预后分析[D]. 郭锦辉. 青岛大学, 2020(01)
  • [5]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D]. 李颖.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6]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2例并文献复习[J]. 孙茜,刘双,张向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04)
  • [8]原发性颅内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观察(附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李艳青,方三高,肖华亮.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04)
  • [9]原发性肺动脉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田辉. 山东大学, 2016(02)
  • [10]肺平滑肌肉瘤6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 宋欣,宋晖. 临床医药实践, 2015(10)

标签:;  ;  ;  ;  ;  

原发性肺平滑肌肉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