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基竞相举办供应链论坛

明基竞相举办供应链论坛

一、明基逐鹿举办供应链论坛(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怡[1](2020)在《圣·迪奥服饰品牌的设计经营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圣·迪奥品牌创建于1994年,是南京的本土品牌。圣·迪奥始终秉持高雅内敛的艺术态度,将其融入于设计中,创造并传播了一种新的服饰文化,从根本上彰显企业的核心价值。圣·迪奥至今已经有25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了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际化服装企业。其自身崇尚自然性设计的理念,不仅渗透延展于服装设计之中,也表现在商业空间、陈列设计、雕塑绘画、服务售后等方面。如今的市场经济从一定的角度来看便是“品牌经济”,而市场经济竞争本质就是品牌的竞争。企业经营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占上风,从品牌就能集中体现。面对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圣·迪奥公司更加注重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通过品牌实现企业的价值,在企业战略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优化企业内部资源、提高市场份额。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圣·迪奥公司的经营管理战略由三种模式组成。跨界合作模式——一种想要对生活和世界有更广泛的认知的态度和思维模式;协同营销模式——通过各个部门的协同运作的强强联合,实现结构性失衡资源的互补;系统管理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公司高层了解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建立了圣·迪奥的ERP经营管理系统。最后,从圣·迪奥的设计经营管理模式可以看出,为了充分展示品牌的核心价值,圣·迪奥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进行认真研究探讨,将那些对企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素的条件嵌入到企业管理模式中,切实保障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资源。研究圣·迪奥品牌这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中国服饰企业的生存发展、跻身世界时尚潮流的前沿做出了理论上的探讨,希望能为中国服饰的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些启发或思路。

杨晶[2](2018)在《HTRJ公司SRM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生产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信息化程度也得到不断提升。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国企业之间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地发展起来。本文将HTRJ公司SRM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HTRJ公司SRM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对本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加以说明,列举国内外相关营销策略理论的文献,并介绍与本理论研究相关的方法,从而确定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做好本篇论文研究工作的前期准备。其次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通过对营销分析相关理论及相关概念的介绍,为分析企业背景及现有营销策略做好理论准备。再次结合营销策略分析的相关理论,对HTRJ公司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分析过程中使用PEST分析法分析HTRJ公司的外部宏观环境;然后使用波特五力分析理论分析HTRJ公司的外部微观环境;最后利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在对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HTRJ公司SRM产品现有营销策略的现状和不足,结合本篇论文作者在HTRJ公司担任市场经理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对SRM产品市场情况的了解,根据营销STP理论和4P营销组合理论对现有营销策略进行优化.并根据所选择的策略给予实施保障建议,以确保上述的营销优化策略可以顺利实施。

谢卫国[3](2012)在《QSD公司“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企业通过信息化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已然成为大趋势。虽然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市场近几年快速发展,其服务对象却是企业管理的计划层,对于生产车间层的管理流程一般是不提供支持的。一个制造型企业能否良性运营,关键是通过“计划”与“生产”信息数据密切配合,让企业和车间管理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生产现场的变化。本文就是为制造型企业车间现场管理所开发的管理系统软件(MES)项目而制定的商业计划书。文章以行业竞争理论、企业战略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创业企业融资和营销策略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家政策、行业增长趋势、行业结构及竞争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了在广东地区进行的大量市场调研,科学系统地分析了MES系统的市场可行性,让投资方更详细了解MES系统市场前景,增强投资信心,同时帮助创业人员梳理了经营思路和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对QSD公司团队、组织结构及MES车间管理系统进行介绍,其次着重对MES车间管理系统的市场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不但详细回顾了MES系统发展历程和当前的宏观环境,而且重点对软件行业的增长和结构进行细致分析;紧接着还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结合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对MES领域竞争对手进行系统解析,以及MES系统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法对QSD公司发展战略重新修正;并且详细制定相关的营销策略。最后,文章详细介绍了MES车间管理系统资金需求的情况,对整个项目的费用、成本和未来收益做了计算和预测,通过相关财务分析,对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了评估。通过对MES车间管理系统软件开发项目的市场规模、竞争对手分析、产品策略规划、盈利预测、风险分析等方面的评估,得出了系统软件开发项目实施可行性的结论。

艾少伟[4](2009)在《中国开发区技术学习通道研究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各类开发区,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是全球化力量、地方化力量和政府力量等多种力量交互作用最为密集的空间地域。地方网络通道和全球网络通道以及通道之间的“全球-地方”联结,其作为区域学习创新或区域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日益变得更加重要。学习场理论作为高层次综合的前沿理论,是全文进行开发区技术学习通道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论文在学习场框架下界定了“技术学习通道”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论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调研访谈、归纳演绎、对比分析、数理统计分析以及ArcGIS等多种研究方法,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要案例,对开发区多样化的学习场类型、跨国公司的地方化结网及本地嵌入过程与机制、开发区对全球生产网络等外部联结通道的嵌入、开发区转型的通道及未来发展模式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技术学习通道”概念,不仅与“关系/网络”和“嵌入”等概念工具具有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而且技术学习通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塑造了学习场的类型和演化。通过深入调研访谈所识别的开发区内多样化共存的学习场类型,验证和深化了学习场理论。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创新载体具有显着趋向性和空间邻近性且高度集聚的跨国公司,其地方化结网和本地嵌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开发区在不同层面上与外部联结通道存在着互动与演化的过程。就技术学习通道本身而言,跨国公司、本地企业和政府是开发区通道创造的主要力量。由于开发区主要行为主体的技术学习创新活动依赖于“内部通道”和“外部通道”以及内外部“通道”的联结,其动态竞争优势的维持与提升取决于不断向全球和地方两端拓展的创新网络,即取决于对原有路径的突破和不断创造新的发展路径/通道。因此,开发区转型的未来演化模式取决于多样化联结通道的创造与杂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技术学习通道研究深化和丰富了对学习场的认识;(2)开发区中存在多样化共存的学习场;(3)跨国公司的地方化结网和本地嵌入过程具有复杂性,其发生过程机制则存在由“地理接近”到“关系/网络接近”再到“制度接近”基本认识过程的逆向性特征;(4)技术学习通道本身具有多样性,且与开发区存在互动演化和升级的过程;(5)跨国公司、本地企业和政府是开发区通道创造的主要驱动力量;(6)开发区未来演化模式取决于多样化联结通道的创造与杂合。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技术学习通道”概念的界定和典型案例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了学习场理论;(2)形成了对地方化结网、本地嵌入过程与机制的重新认识;(3)深化了对开发区转型的认识。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是对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介绍。同时提出了在全球化快速发展以及开发区普遍面临转型的背景下,“通道”作为开发区关系网络建构和学习创新的媒介,对开发区学习创新和转型越来越重要。并以此为切入点,把开发区学习创新和转型问题凝炼为若干理论问题。第二章对开发区及其理论视角、技术学习创新研究和技术学习模式研究以及技术学习通道研究等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文献分析表明,“通道”在研究中虽然经常被使用,但实际上又经常被忽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第三章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其中,“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本文研究开发区技术学习通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而“学习场理论”则为本文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理论基础。以这两个前沿理论为重要基础,本文提出了基于技术学习通道的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着重分析和界定了“技术学习通道”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并着重分析了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结构及类型的之间的关系。第五章辨析了“关系/网络”、“嵌入”与“技术学习通道”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描述了苏州工业园区内多样化共存的“学习场”类型。整体而言,苏州工业园区的“外嵌型”特征十分突出,但其作为“生产基地”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从技术学习通道视角以及演进的角度看,“政府/政策通道”、“关联通道”和“价值链通道”主导了跨国公司在开发区内地方化结网和本地嵌入的主要过程。第六章主要关注开发区的外部联结通道。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是开发区进行技术学习创新活动所必须依赖的外部联结通道。跨国公司本身作为开发区重要的外部联结纽带和技术升级的重要通道,其在开发区内具有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开发区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存在基于“外生性”嵌入的“OEM型”和基于“内生性”嵌入的“内源型”两种学习场类型。而我国各类开发区在不同程度上所嵌入的全球生产网络,则是由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并实现其战略意图的重要“通道”。第七章主要探讨了开发区由“制造基地”转向“创新基地”的通道和模式。技术学习通道的创造是开发区由“制造基地”转向“创新基地”的关键。一方面,政府是“技术学习通道”创造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开发区技术学习模式的转变,需要全球生产网络和地方生产网络的联结以及全球生产网络、地方生产网络和政府之间的“战略协同”。另外,对于开发区而言,“路径创新”的核心是开发区当地政府以及本地企业(家)共同努力下对原来路径的“有意偏移”,使新的组织和技术路径在开发区内不断涌现出来,进而使开发区本地企业逐渐摆脱对所“嵌入”的跨国公司主导的战略意图型生产网络的依赖。第八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并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秀中[5](2004)在《明基二次发现苏州》文中研究表明在苏州整体升级的背景下,明基从品牌入手再次从苏州出发。"在全部参展商中,台商超过60%以上,更有18%的企业来自台湾本岛。"苏州市市长杨卫泽在第三届苏州电子博览会(eMex)上致开幕辞,站在主席台上的李焜耀有力的点了一下头。从这一细微的动作,人们不难理解李焜耀的心情。 早在1993年,李焜耀慧眼独具地"发现苏州",率先在苏州设厂,并以旗舰姿态吸引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苏州;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外IT厂家的到来,苏州这座新兴国际高科技重镇的IT产业链也逐渐形成。事实上,正是十年前李焜耀的大胆举措,使得后来从台湾新竹到苏州的产业链转移。

成晓东[6](2004)在《明基逐鹿举办供应链论坛》文中认为本报讯:明基逐鹿软件(苏州)有限公司日前在上海举办以“协同运作,高效运营”为主题的供应链论坛。 来自上海各大公司的采购经理和生产经理,共同探讨如何打造高效协同的供应模式,使处在供应链核心企业快速协调与组织物料供?

杨超[7](2003)在《SCM是0与1游戏》文中研究指明 企业的库存为何高居不下?市场、渠道信息,销售状况如何实时抓取?企业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了解这些问题的源头所在,从而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4月11日,明基逐鹿总经理洪宜幸先生在上海举办的“透过e化构建高效分销供应链”管理论坛上透露,明基逐鹿就是要帮助企业解决上述问题。而副总经理郑正中认为,与ERP不同,SCM是0与1的游戏,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而ERP的模块即使不能被全部应用,也可以部分应用。他同时谈到,供应链管理中有一个可怕的恶魔,就是“不确定性”。供应链中问题的发生都是

张斌[8](2014)在《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零售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并呈现出日趋繁盛之景象;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国外先进零售商的倒逼之下,零售服务企业呈现出集团化发展的趋势。然而集团化在带来规模化、多元化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对大规模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员工诉求和个性多样化、人力资源管理高度复杂、成本提升及工作量巨大等问题。同时,管理界公认,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企业特别是服务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另据研究,信息化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高效率、流程化、可复制、规范化的特点很适合大规模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并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因此,本文通过理论研究、数据和案例分析,在对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特点、人力资源信息化现状的全面分析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源信息化是破解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题,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理念、信息化规划误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薄弱、建设投资不合理、实施准备不足、长期应用不合理、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等七大方面问题,同时得出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诸多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需要采用系统化的方案解决的论断。鉴于此,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要从明确信息化实施的总体思路、充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方案实施的前期准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做好人力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实施、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方案长效实施机制等五方面健全部署与实施,并对其他问题比如硬件环境、财物力投资情况也提出了简要的改进意见。旨在以此指导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更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切实提升综合竞争力。

赵寰[9](2013)在《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本质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国际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永葆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在角逐市场化的竞争中,中国企业也逐渐开始了探索国际化的历程,多年过后,中国已经拥有世界级的产品,还成长起来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但却始终没有诞生令人尊敬的、拥有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的世界级顶尖品牌,甚至于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依然堪忧。显然,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拓进与传播仍存在很多尚待挖掘与解决的深层困境与问题。本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力求从原点出发,立足中国企业的发展现实,回归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与现状,深入探析中国企业品牌建设与品牌传播的问题与困境,力求在寻根溯源中理清中国企业品牌发展的核心基因,旨在为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提供解决思路与策略路径。就论文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言,本文将中国企业的成长空间置于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场域下,考察中国企业进行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必要性,阐述其对企业自身发展及对国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与践行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及传播现状做全景式考察,探寻制约当前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通过构筑影响因素分析的三维视角,搭建了国际知名品牌培育的三维模型,并在此分析框架下,探讨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策略路径及对策。具体写作思路遵循以下逻辑结构展开:1)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这一章主要明晰品牌国际化传播的背景及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历程,在详尽阐述经济全球化与品牌国际化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本文将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划分为前国际化传播时期(1984-1994)、品牌国际化传播酝酿期(1995-2001)、品牌国际化传播试水期(2002-2008)、品牌国际化传播融入期(2009至今)等几个阶段,并得出结论:到目前为止,由于品牌影响力极低,尚未形成有行业领导性的全球性品牌,目前中国企业品牌传播的全球化进程,还未能进入全球化品牌发展期;2)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这一章主要对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现状进行考察,并明确传播进程中的困境及问题。历经十几年艰辛的探索,先行的一部分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已初见成效,但就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品牌价值还远远不能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肩,中国在世界顶级品牌中没有位置,中国企业在品牌战中依然居于劣势。现代品牌的本质是在消费者和产品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深度关系的构筑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建立起来。但就目前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现状而言,问题依然凸显。打造世界级品牌、探寻国际品牌形象构筑与传播的方法与路径仍是中国企业未来参与全球竞争面临的头等战略任务;3)影响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这一章首先通过对品牌本质的探源以及对国际知名品牌打造所需相关因素的整一化思考,构筑了分析影响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三维视角,即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同时受到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就微观层面而言,目前的传播困境首先受制于中国企业自身基础能力体系的制约,由中观层面观之,政府政策支持的不完备及国家品牌形象的背书因素,构成国际化传播的主要障碍因素;而从宏观层次分析,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还受到国际社会品牌竞争体系的制约。这三方面的制约因素构成了对策内容的整体分析路径。4)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路径分析。主要就以上三方面维度展开具体的阐释与分析,包括:构建扎实的基础能力体系:中国企业的升级换代与竞争力提升;营造健康有利的环境支撑体系:国家政策体系完善与新国家形象的构建;构造高效的品牌国际化传播体系:国际化传播理念重建与传播能力提升。最后,结语部分再次重申对中国尚未诞生世界级品牌的遗憾与期待,对其中原因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其诞生条件及可能性进行了展望。

程聪[10](2013)在《战略生态、制度创业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创企业成长过程受到其所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相关组织战略决策模式、战略作用机制及其所构成的互动系统的深刻影响。作为关联企业之间的战略组合及其决策系统,战略生态在整合组织资源、激发组织潜力以应对新创企业面临的成长困境时具有显着的优势。然而,商业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战略定位的组织之间的战略生态系统演进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约束。对于新创企业来说,就是制度创业行为活动对于战略生态演进的引导和规制作用。因此,本文以商业生态系统中新创企业成长为对象来探讨战略生态与制度创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其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我国MMORPG产业和TFT-LCD产业进行了全面分析,深入剖析了产业制度变革情境下MMORPG产业和TFT-LCD产业战略生态的演进规律,并通过对MMORPG产业中的盛大网络和TFT-LCD产业中的友达光电企业案例进行探讨,初步总结出了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之间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演绎的方法,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战略生态演进与制度创业之间的互动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关于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影响关系的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下,本文着重对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创业家和创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理论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其次,通过对我国深交所创业板企业的数据收集,对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战略生态是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及其他相关组织所采取的战略组合以及企业战略组合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企业战略生态决策模式包括泛组织垂直决策模式和企业水平决策模式。企业战略群是战略生态中关联企业由于目标导向不同、组织结构差异等需要进行协调、组合所构建的,具备特定战略功能的战略集合。第二,在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战略生态与新创企业具有内在的互动机制,战略生态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主要通过战略生态的组织惯性、新创企业战略聚焦水平和新创企业战略群构建与实施来实现。而制度创业家能力和产业组织场域特征则对降低战略生态的组织惯性、提升新创企业战略聚焦水平和战略群构建与实施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新创企业成长受到战略生态和制度创业的双重影响。第三,基于Meta分析的理论综述结果表明:(1)创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创业绩效产生显着的影响;(2)创业家学习能力对企业创业绩效产生显着的影响;(3)创业家创业活动所在外部环境对企业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也非常显着。第四,制度创业对于新创企业绩效产生显着的影响作用。具体包括:(1)制度创业家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高超的社交技巧对于新创企业绩效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2)组织场域类型和组织场域制度矛盾在制度创业家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对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拓展与深化战略理论和制度理论,指导新创企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拓展了战略生态的研究内涵,明确了战略生态演进规律和决策模式,并强调了战略群在战略生态演进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战略生态理论的研究。其次,阐释了制度创业家和组织场域在新创企业制度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证实了制度创业家社会地位和社交技巧、组织场域类型和组织场域制度矛盾对于提升新创企业绩效的重要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战略生态和制度创业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对于新创企业如何制定企业成长战略和提高战略决策效率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明基逐鹿举办供应链论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基逐鹿举办供应链论坛(论文提纲范文)

(1)圣·迪奥服饰品牌的设计经营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阅读法
        1.2.2 调查研究法
        1.2.3 案例分析法
    1.3 研究框架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品牌管理研究历史综述
        1.4.2 国内品牌管理研究历史综述
第二章 圣·迪奥服饰品牌的简介
    2.1 圣·迪奥服饰品牌的概述
    2.2 圣·迪奥服饰品牌的经营SWOT分析
        2.2.1 圣·迪奥服饰品牌的优势分析(S)
        2.2.2 圣·迪奥服饰品牌的劣势分析(W)
        2.2.3 圣·迪奥服饰品牌的机遇分析(O)
        2.2.4 圣·迪奥服饰品牌的威胁分析(T)
第三章 圣·迪奥服饰品牌的设计跨界经营管理模式
    3.1 跨界的概念
    3.2 时间维度上的跨界
        3.2.1 与传统美学的跨界
        3.2.2 与传统哲学的跨界
        3.2.3 与传统文化的跨界
    3.3 空间领域上的跨界
        3.3.1 与文学界的跨界
        3.3.2 与音乐界的跨界
        3.3.3 与建筑界的跨界
        3.3.4 与书画界的跨界
第四章 圣·迪奥服饰品牌的ERP系统管理模式
    4.1 ERP的概念
    4.2 圣·迪奥建造了自己的ERP经营管理系统
    4.3 圣·迪奥资源整合的协同性战略
        4.3.1 资源引入式协同模式
        4.3.2 品牌输出式协同模式
    4.4 圣·迪奥管理系统的整体性战略
        4.4.1 圣·迪奥品牌的自主化运营系统
        4.4.2 圣·迪奥品牌的整合营销系统
        4.4.3 圣·迪奥陈列设计的标准化策略
        4.4.4 圣·迪奥的数字化经营管理模式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HTRJ公司SRM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方法
    2.1 营销策略基本理论
        2.1.1 营销STP理论
        2.1.2 营销组合策略的发展
    2.2 PEST模型
    2.3 波特五力模型
    2.4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HTRJ公司SRM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3.1.1 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微观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3.2.1 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3 替代产品的威胁
        3.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 HTRJ公司内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法)
        3.3.1 公司介绍
        3.3.2 优势分析
        3.3.3 劣势分析
        3.3.4 机会分析
        3.3.5 威胁分析
第四章 HTRJ公司SRM产品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产品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4.2 价格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4.3 促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4.4 渠道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五章 HTRJ公司SRM产品营销策略的优化
    5.1 市场细分
    5.2 目标市场的选择
    5.3 市场定位
    5.4 营销组合策略优化
        5.4.1 产品策略优化
        5.4.2 价格策略优化
        5.4.3 促销策略优化
        5.4.4 渠道策略优化
第六章 HTRJ公司SRM产品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6.1 加大产品研发投入
    6.2 组建专业营销团队
    6.3 发扬企业文化
    6.4 完善销售人才培养
    6.5 完善并提升渠道建设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QSD公司“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行业竞争理论——波特五力模形分析
        1.2.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SWOT分析
        1.2.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司概况
    2.1 QSD公司简介
    2.2 QSD公司发展战略
        2.2.1 融资战略
        2.2.2 成本领先战略
        2.2.3 产品差异化战略
        2.2.4 兼营战略
    2.3 QSD公司团队介绍和组织结构
第三章 公司产品介绍
    3.1 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描述
    3.2 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特色
        3.2.1 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领域历史与前景
        3.2.2 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特色
    3.3 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
        3.3.1 系统模型
        3.3.2 系统开发
第四章 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市场和竞争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策环境分析
        4.1.2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4.2 软件行业分析
        4.2.1 软件行业规模、增长分析
        4.2.2 行业收入结构分析
        4.2.3 广东地区软件业分析
        4.2.4 MES细分领域现状、特性分析
    4.3 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领域竞争对手分析
        4.3.1 MES领域竞争结构分析
        4.3.2 广东地区竞争对手分析
    4.4 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领域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4.4.1 广东地区高新技术电子行业
        4.4.2 广东地区家电行业
    4.5 未来3年市场销售预测
        4.5.1 广东地区企业信息建设调查
        4.5.2 市场销售预测
第五章 营销策略
    5.1 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产品策略
        5.1.1 流程分析及规划服务
        5.1.2 产品量身定制
        5.1.3 系统集成业务
    5.2 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价格策略
        5.2.1 组合定价和市场渗透定价策略
        5.2.2 软件免费上线试用策略
    5.3 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渠道策略
        5.3.1 区域渠道策略
        5.3.2 电话营销策略
        5.3.3 网络营销策略
    5.4 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促销策略
        5.4.1 网络广告
        5.4.2 社团关系
第六章 财务规划和融资
    6.1 QSD公司融资需求与投向
    6.2 QSD公司融资方案
    6.3 盈利预测
        6.3.1 财务收入预测
        6.3.2 成本、费用预测
        6.3.3 财务报表预测
    6.4 风险分析
        6.4.1 经营风险及规避
        6.4.2 人力风险及规避
        6.4.3 财务风险及规避
    6.5 退出机制
        6.5.1 回购
        6.5.2 收购兼并
        6.5.3 IPO上市
        6.5.4 清算
第七章 结论
    7.1 论文研究结论
    7.2 论文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开发区技术学习通道研究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开发区:创新的制高点
        1.2.2 开发区发展状况
        1.2.3 理论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开发区研究综述
        2.1.1 开发区概念界定及类型
        2.1.2 开发区发展历程及态势
        2.1.3 开发区研究的理论视角
        2.1.4 创新型开发区的成功之道
        2.1.5 后发型开发区的模仿之路
        2.1.6 开发区相关研究进展
        2.1.7 小结及简评
    2.2 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
        2.2.1 技术学习研究
        2.2.2 技术创新理论脉络
        2.2.3 经济地理学范式下的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
        2.2.4 小结及简评
    2.3 技术学习模式研究
        2.3.1 技术创新模式的“三代论”
        2.3.2 技术创新模式的“五代论”和“六代论”
        2.3.3 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模式
        2.3.4 小结与简评
    2.4 技术学习通道研究
        2.4.1 “通道”对科技进步和世界文明的作用
        2.4.2 技术学习“通道”相关研究进展
        2.4.3 小结与简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3.1 全球/地方生产网络理论
        3.1.1 全球价值链理论:“链式”隐喻
        3.1.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网络”隐喻
        3.1.3 全球/地方生产网络理论与技术学习通道
    3.2 “学习场”理论
        3.2.1 区域发展思想演变轨迹及“学习场”理论
        3.2.2 学习场结构的基本分析维度:关系与嵌入
        3.2.3 学习场与技术学习通道
    3.3 本文理论分析框架
        3.3.1 理论构思
        3.3.2 分析框架
第四章 技术学习通道的诠释与解读——学习场视角
    4.1 从地方空间、流动空间到行动者网络空间
        4.1.1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一般纲领、基本理论及对空间的认识
        4.1.2 “行动者网络空间”对“地方空间”和“流动空间”的整合
    4.2 行动者网络空间中的技术学习通道
        4.2.1 行动者网络空间与技术学习通道
        4.2.2 技术学习通道的内涵
        4.2.3 技术学习通道的特征
        4.2.4 技术学习通道的类型
    4.3 技术学习通道与技术学习模式
    4.4 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结构
        4.4.1 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关系网络的多样性——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4.4.2 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的关联互动与嵌入——以硅谷、新竹和浦东IC 产业网络为例
    4.5 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类型和演化
        4.5.1 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的类型
        4.5.2 技术学习通道与学习场的演化
    4.6 本章主要结论
第五章 开发区的内部联结通道
    5.1 概念辨析及逻辑关系
        5.1.1 关系/网络与技术学习通道
        5.1.2 嵌入、本地嵌入与技术学习通道
        5.1.3 知识、学习创新与接近
        5.1.4 全球地方化
        5.1.5 全球/地方生产网络及联结通道
        5.1.6 跨国公司网络化、地方化结网与本地嵌入
    5.2 开发区案例选择
        5.2.1 案例选择
        5.2.2 案例区调研情况
    5.3 开发区技术学习特征分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5.3.1 苏州经济发展及开发区的贡献
        5.3.2 苏州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5.3.3 苏州工业园区技术学习总体特征
        5.3.4 小结
    5.4 技术学习通道与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地方化结网
        5.4.1 技术学习通道与跨国公司地方化结网
        5.4.2 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地方化结网过程
        5.4.3 案例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5.4.4 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5.5 技术学习通道与跨国公司对开发区的本地嵌入
        5.5.1 “企业-地域”关系与跨国公司本地嵌入
        5.5.2 跨国公司开发区本地嵌入的影响因素
        5.5.3 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本地嵌入过程
        5.5.4 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本地嵌入机制
    5.6 本章主要结论
第六章 开发区的外部联结通道
    6.1 开发区的外部联结通道——跨国公司
        6.1.1 跨国公司在开发区外部联结中的作用
        6.1.2 跨国公司在开发区集聚的区域背景——以长三角为例
        6.1.3 跨国公司在开发区的空间集聚——以苏州工业园区电子产业为例
    6.2 开发区外部联结通道——全球价值链
        6.2.1 地方生产网络对全球价值链的嵌入
        6.2.2 开发区与价值链环节空间重组的互动演进
        6.2.3 开发区对全球价值链通道的嵌入模式
    6.3 开发区的外部联结通道——全球生产网络
        6.3.1 全球生产网络通道与开发区战略空间集聚
        6.3.2 战略隔绝机制与战略意图型学习场
        6.3.3 开发区本地学习场在全球生产网络通道中的升级过程
        6.3.4 案例研究
    6.4 本章主要结论
第七章 开发区转向“创新基地”的通道及模式
    7.1 技术学习通道与开发区空间转型
        7.1.1 “转型的空间”与“空间的转型”
        7.1.2 技术学习通道与开发区“地理-经济-制度”三维空间互动
    7.2 开发区转向“创新基地”的通道
        7.2.1 政府力量与“通道”建设——从“硬环境”到“软环境”
        7.2.2 全球生产网络和地方生产网络的联结与战略协同
        7.2.3 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
    7.3 开发区转向“创新基地”的模式
        7.3.1 基于技术学习通道的技术学习演变模式
        7.3.2 案例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7.4 本章主要结论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技术学习通道研究深化和丰富了对学习场的认识
        8.1.2 多样化共存的开发区学习场
        8.1.3 地方化结网、本地嵌入的复杂性与发生过程机制的逆向性
        8.1.4 外部联结通道的多层次性与开发区的互动演化和升级
        8.1.5 跨国公司、本地企业和政府是开发区通道创造的主要力量
        8.1.6 开发区未来演化模式取决于多样化联结通道的创造与杂合
    8.2 本文创新点
        8.2.1 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了学习场理论
        8.2.2 对地方化结网、本地嵌入过程与机制的再认识
        8.2.3 深化了对开发区转型的认识
    8.3 局限及展望
        8.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2 进一步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致谢

(8)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学术构想与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理论
    2.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基础理论
        2.1.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提出与内涵
        2.1.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特征
    2.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务理论
        2.2.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目的
        2.2.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原则
        2.2.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模式
        2.2.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
        2.2.5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评价方法
    2.3 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2.3.1 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界定
        2.3.2 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征
        2.3.3 信息化对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作用
3. 我国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
    3.1 我国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3.1.1 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发展现状
        3.1.2 我国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历程
        3.1.3 目前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总体现状
    3.2 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分析
        3.2.1 企业人力资管理信息化理念存在偏差
        3.2.2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规划存在误区
        3.2.3.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不成熟
        3.2.4 信息化建设投资不合理
        3.2.5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准备不足
        3.2.6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长期应用不合理
        3.2.7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缺乏长效管理机制
4. 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方案
    4.1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的总体思路
    4.2 充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方案实施的前期准备
        4.2.1 项目团队组成与权责确定
        4.2.2 前期情况调查与工作改进
        4.2.3 做好人力资源信息化规划
        4.2.4 全面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前期动员与培训
    4.3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4.3.1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总体集成设计
        4.3.2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技术结构设计
        4.3.3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部署模式设计
        4.3.4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核心模块设计
    4.4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实施
        4.4.1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模式
        4.4.2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分阶段应用
        4.4.3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维护
    4.5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方案长效实施机制
        4.5.1 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跟踪评价与反馈长效机制
        4.5.2 通过人力资源信息化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升级
        4.5.3 构建长效企业信息化文化
        4.5.4 构建长效培训机制
5. 南京中央商场(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5.1 基本情况
        5.1.1 南京中央商场(集团)有限公司情况简介
        5.1.2 中央商场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动因
        5.1.3 中央商场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
    5.2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
        5.2.1 中央商场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体系总体设计
        5.2.2 中央商场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历程
    5.3 中央商场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成效
        5.3.1 准确及时全面掌控集团人力资源管理
        5.3.2 强化培训管理确保高标准储备高素质人才
        5.3.3 准确快速进行人工成本分析统计
        5.3.4 自助服务实现了全员参与
6. 总结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依照时间脉络的品牌研究的发展与演进
        1.2.2 依照内容划分的品牌理论的分析维度
        1.2.3 品牌国际化传播相关研究综述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中国企业
        1.3.2 品牌国际化
        1.3.3 国际化传播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总体思路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2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程
    2.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
        2.1.1 经济全球化及其特征
        2.1.2 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
        2.1.3 品牌国际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历时性分析
        2.2.1 1984-1994,中国企业品牌前国际化传播时期
        2.2.2 1995-2001,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酝酿期
        2.2.3 2002-2008,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试水期
        2.2.4 2009今,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融入期
    本章小结
3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
    3.1 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状
        3.1.1 品牌国际化传播初见成效
        3.1.2 品牌国际竞争力困境依然凸显
    3.2 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具体问题及表现
        3.2.1 品牌营销意识普遍不足,缺乏有效的海外市场推广
        3.2.2 品牌推广可持续性、系统性差,品牌打造亟需战略思维
        3.2.3 品牌核心价值模糊,不善于通过品牌来实现差异化
        3.2.4 品牌缺乏国际化沟通视野,难以与利益相关者达成价值认同
    本章小结
4 制约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微观层次分析:中国企业自身基础能力体系制约
        4.1.1 品牌战略短视,缺乏长远规划与管理能力
        4.1.2 人文环境浮躁,缺乏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4.1.3 国际化运作经验匮乏,跨文化管理无策
        4.1.4 国际化传播经验不足,在地化传播能力薄弱
    4.2 中观层次分析:政府政策及国家形象环境支撑体系制约
        4.2.1 国家尚未形成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完善制度体系
        4.2.2 国家品牌形象背书障碍及我国对外形象传播能力的制约
    4.3 宏观层次分析:国际社会品牌竞争体系制约
        4.3.1 制度差异及国家利益冲突
        4.3.2 文化差异与文化障碍
    本章小结
5 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效果的路径分析
    5.1 构建扎实的基础能力体系:中国企业的升级换代与竞争力提升
        5.1.1 建立清晰高效的品牌战略规划和管理机制
        5.1.2 从追求降低生产成本转向自主创新战略
        5.1.3. 加强国际化人才建设,提升跨文化管理运作水平
        5.1.4 国际化经营战略先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5.2 营造健康有利的环境支撑体系:国家政策体系完善与新国家形象的构建
        5.2.1 改进政府职能,为世界级品牌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5.2.2 提升国家品牌形象,构筑国家品牌软实力
    5.3 构造高效的品牌国际化传播体系:国际化传播理念重建与传播能力提升
        5.3.1 战略性运筹,确定全球品牌决策
        5.3.2 策略性分析,确立品牌价值与国际化识别系统
        5.3.3 本土化营销,创建品牌国际化沟通方式
        5.3.4 整合传播,构筑国际化品牌认同
    本章小结
6 结语 中国呼唤世界级品牌的诞生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战略生态、制度创业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特别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内容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组织生态与商业生态系统
        2.1.1 组织生态
        2.1.2 商业生态系统
    2.2 战略生态
        2.2.1 战略生态内涵
        2.2.2 战略生态演化
        2.2.3 企业战略群
        2.2.4 战略群动态性
    2.3 制度创业
        2.3.1 制度创业原动力
        2.3.2 组织场域
        2.3.3 制度创业过程机制
    2.4 制度创业家
        2.4.1 制度创业家的概念
        2.4.2 制度创业家社会地位
        2.4.3 制度创业家场域嵌入
    2.5 本章小结
3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1:MMORPG产业案例分析
        3.1.1 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综述
        3.1.2 MMORPG游戏战略生态
        3.1.3 盛大网络成长案例
    3.2 案例2:TFT-LCD产业案例分析
        3.2.1 液晶显示器产业综述
        3.2.2 TFT-LCD战略生态
        3.2.3 友达光电TFT-LCD产业成长案例
    3.3 案例研究结果与讨论
        3.3.1 战略生态的决策模式
        3.3.2 制度创业的推动作用
        3.3.3 战略生态与制度创业的综合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战略生态、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理论框架
    4.1 战略生态与制度创业
        4.1.1 制度创业对战略生态的影响
        4.1.2 战略生态的反馈作用
    4.2 战略生态与新创企业成长
    4.3 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成长
    4.4 理论框架
    4.5 本章小结
5 创业家与创业绩效关系理论分析
    5.1 Meta分析简介
    5.2 研究设计
        5.2.1 理论回顾
        5.2.2 数据收集
    5.3 定量分析
        5.3.1 Meta异质性检验
        5.3.2 Meta回归分析
    5.4 研究结论
    5.5 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5.5.1 制度创业家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
        5.5.2 组织场域的调节作用
    5.6 本章小结
6 制度创业与新创企业绩效实证分析
    6.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6.1.1 样本选择
        6.1.2 数据收集
    6.2 变量测度
        6.2.1 自变量测度
        6.2.2 因变量测度
        6.2.3 调节变量测度
        6.2.4 控制变量
    6.3 实证研究
        6.3.1 制度创业家与新创企业绩效
        6.3.2 组织场域类型的调节作用
        6.3.3 组织场域矛盾的调节作用
    6.4 研究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7.2.1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7.2.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7.3 研究局限性
    7.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四、明基逐鹿举办供应链论坛(论文参考文献)

  • [1]圣·迪奥服饰品牌的设计经营管理模式研究[D]. 吴静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2]HTRJ公司SRM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杨晶. 山东理工大学, 2018(01)
  • [3]QSD公司“MES车间现场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D]. 谢卫国. 兰州大学, 2012(10)
  • [4]中国开发区技术学习通道研究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D]. 艾少伟. 河南大学, 2009(10)
  • [5]明基二次发现苏州[J]. 李秀中. 知识经济, 2004(11)
  • [6]明基逐鹿举办供应链论坛[N]. 成晓东. 国际商报, 2004
  • [7]SCM是0与1游戏[J]. 杨超. 每周电脑报, 2003(13)
  • [8]我国集团化零售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D]. 张斌.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9]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研究[D]. 赵寰. 武汉大学, 2013(01)
  • [10]战略生态、制度创业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 程聪.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明基竞相举办供应链论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