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潜艇仍有需求

小型潜艇仍有需求

一、小型潜艇 依然走俏(论文文献综述)

藏狐[1](2020)在《德州仪器的“罗生门”》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德州仪器从地质勘探转型半导体,对战中屡次取得超越,最后却被迫放弃微处理器市场,专注信号处理器与模拟IC领域。本世纪初,德州仪器不得不告别3G业务,将重心从手机处理器转移到汽车+工业等toB领域。

李虹[2](2018)在《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的经营与管理(1931-1945)》文中指出十九世纪末以前,亿万中国人唯一的照明方法,是用小碗盛载菜油和动物油,燃点灯芯。美孚石油被船运到中国贩卖后,百姓开始使用新的照明燃料,开辟了中国燃料市场的新篇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政府在中国沦陷区,垄断当地农业、金融和工业的发展。作为比黄金还要宝贵的石油,是抗战时期核心作战武器的血液,成为日军争抢的首要资源。美孚公司占据中国石油市场30%的份额,成为日本重要的的排挤目标。沦陷区的美孚石油公司办公室和经销店,都被日军或炸毁,或侵占。为了维持在战时的销售网,美孚对管理模式进行了变革。本文依托已有文献资料,研究在中国经营一百多年的美孚石油公司,分析它在抗战时期的经营管理模式。这一特殊时期的经营,与战前又有怎样的差异,美孚公司与中国战场的胜利之间又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于研究近代外商企业在华的发展经营,有着一定的学术意义,这对抗日战争史乃至中美关系史的研究均有所裨益。

王小妍[3](2018)在《生态学视野下当代产品设计新价值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应对人类生存危机的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思考,从生态设计的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展开,实践价值包括设计师的生态伦理理念、设计反思下的设计流派、信息与科技对生态设计的促进,概括了产品生态设计的实践方法和经验。理论价值基于美学审美价值观的树立、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和民艺人文价值的启示,设计新价值体现在将生态设计与生态美学、生态文化与民艺人文三方面的结合与交叉。生态设计助力绿化发展、生态文明进程,生态设计类型的产品开发是长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从产品生态设计作为生态学理论分支出发,对生态学、生态思想的发展、时代变迁下的生态问题、产品生态设计的演变等理念和原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结合生态设计影响下的当代产品设计实践,根据生态理论与设计实践结合并将其运用于产品生态设计的领域:从产品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民艺人文价值三方面进行理论、方法、新价值的探寻,期望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之下获取这些领域的技术经验、方法途径和新价值观的确立,总结出这些领域在产品生态设计中具有革新价值,以及实行推广的设计方法与发展模式。在产品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领域,生态美学以审美关系为中心,具体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系统的感性理解。基于生态领域下的美学情怀,对产品的技术理性的局限进行论述,提出在美学思想情怀下的生态意识形态,论证了生态意识与设计导向的紧密联系、生态意识的特征和生态意识的视野方面,总结得出了产品设计中生态审美原则的意识指导作用,构建生态美学新价值。在产品生态设计的文化价值领域,文化可以更有约束性的形式推进自然人化的过程,更有渗透性的形式进行改造世界,更高效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设计不应只是限于关注产品本身,还需要文化维度的关照。针对绝对技术理性的重新审视,提出产品生态文化价值体现在对大众消费意识的引导和对风尚潮流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地域文化、造物智慧、社会变迁构建下的产品生态文化新价值。在民艺生态设计再生的人文价值领域,民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是对工业产品使用周期的延伸和对好产品更多的发现。民艺的人文价值与生态观念在对生活的感悟、关注人与自然环境、提倡技术理性的反思、注重设计责任感、文化品质、生存与生活态度有着相似性。分析民艺在生态助力下的新发展,更通过民艺的发源地之日本民艺的借鉴,基于日本民艺思想对产品生态设计的启示,论证了保护到优化、守艺到生艺的未来民艺生态发展模式的可实践性,提出了在一定范围内民艺与工业产品相结合,具人文价值的生态设计方案。最后是本文结论,对产品生态学理论与设计新价值研究得出了三个主要结论:第一,美学价值是从根源层面改变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和审美方式;第二,文化价值是产品生态设计新价值观的核心理念;第三,民艺人文价值是生态生活态度的载体和生态文化符号的体现。

刘征鲁[4](2016)在《军贸市场崛起的“太极虎” 韩国武器出口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2015年10月,持续20年之久的印度自行榴弹炮选购项目终于结束,来自韩国的K9型52倍口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击败了俄罗斯竞标火炮,赢得价值8亿美元总计100辆的自行榴弹炮订单。此项军售大单,让韩国军工企业信心大振,成为韩国军贸又一出彩之笔。

孙坚[5](2014)在《当代苏格兰民族问题研究 ——以苏格兰国民党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将举行独立公投,自1707年建立的联盟将经受严重的考验。独立公投的举行是苏格兰民族运动发展的一个高峰,苏格兰民族运动是如何发展到举行独立公投的程度?为何建立了300多年的联盟政体将面临如此大的挑战?这些既是引发本文写作的缘由,也是本文想要回答的问题。从中世纪早期开始,在苏格兰的形成过程中,苏格兰的民族意识在教会,王朝等国家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逐渐形成。在历史上,苏格兰与南部的强邻英格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王国。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发生了绵长的战争,苏格兰称之为“独立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苏格兰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条约宣誓了自己的独立主权。通过王室联姻,苏格兰和英格兰王室之间具有姻亲关系,160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逝后无嗣,表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了英格兰王位,建立了英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两个王国间实现了王朝联合。在两个王国间建立更加紧密联系的意图一直存在,终因英格兰一方的消极懈怠而无果。17世纪末苏格兰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两个王国间的联合王朝也出现继承危机,在协商谈判后,双方签订协议于1707年5月实现了议会联合,建立了新的联盟国家大不列颠,最终实现了两个王国间的完全合并。合并后的苏格兰取消了自身的议会,改派议员参加设立在伦敦的新议会,但是却保留了包括宗教、教育、法律、地方政府等在内的市民社会的自治系统,为民族认同的留存提供了基础。相对落后的苏格兰,在联盟建立后,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也为英帝国的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此过程中,不列颠认同也在苏格兰人中得到发展。在19世纪末,随着爱尔兰自治运动的发展,苏格兰也出现了要求自治的政治诉求。然而,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影响力上看,苏格兰的自治运动明显要弱很多。一战后,苏格兰因经济结构不合理而逐渐陷入发展困境,而要求自治的力量却在继续加强。支持自治者原先依托于自由党的推动,现在却把希望寄托在工党身上,虽然工党对苏格兰自治持积极态度,但是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在20年代,经过两次自治法案的失败,苏格兰支持自治的民族势力开始对主流政党产生不满,并且开始寻求其他推动自治的途径。在这一时期,苏格兰兴起了多个民族团体,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格兰人民族联盟(SNL), SNL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组建民族政党,通过政治选举的方式推动民族诉求的理念。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几个民族团体在1928年组建了苏格兰民族党,首开建立民族政党的先河。1932年,部分与民族党观念相左的民族主义者,组建了与之相对的苏格兰党。在民族党的重要人物约翰·麦考密克的周旋下,及民族党对自身主张和政策有所妥协的前提下,两个民族政党在1934年合并成立苏格兰国民党。在国民党的成立初期,因各种因素的限制,其在政治选举中的表现很差,因此激发了内部潜在的多种矛盾。在1942年召开的国民党年会上,国民党内部产生了分裂,一部分温和派的自治主义者离开国民党,国民党的纲领方针重新调整为类似原民族党的左倾独立路线。在二战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国民党只是一个微弱的边缘政治团体,勉强维持生存。经过60年代初的内部发展,逐渐壮大的国民党抓住了60年代下半叶的有利外部环境,在1967年的汉密尔顿补选中实现了选举突破。随后保守党和工党都因国民党的兴起,加大了对苏格兰民族议题的关注。国民党在1974年的两次大选中,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直接促使工党推动苏格兰的分权进程,以抑制国民党对自身选票的挤压。1979年举行的苏格兰分权公投,因没有达到规定的支持比例而失败。支持公投的工党和国民党在随后都经历了内部的分裂和调整时期,保守党成为公投失败的最大赢家。然而1979年上台执政的撒切尔政府,实行了对苏格兰伤害较大的私有化改革,并且反对对苏格兰的分权,激起了苏格兰人对保守党和撒切尔本人的反感。即使苏格兰人在接下来的几次大选中都选择了工党,保守党仍然凭借其在英格兰地区的选举优势,连续执政了18年。在“民主赤字”和民族情绪高涨的前提下,权力空间受到挤压的苏格兰市民社会和支持分权的政党一起推动了苏格兰分权的发展。1997年上台的新工党,快速地兑现了分权承诺,于9月举行了苏格兰分权公投,在获得高比例的支持下,进而推动了1998年苏格兰法案在议会的通过。在此基础上,苏格兰议会在1999年建立,自此以后,苏格兰的民族运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苏格兰议会建立后,受益于新选举体制的实行,国民党在前两次苏格兰议会的选举中都取得了仅次于工党的好成绩,成为苏格兰议会中的最大反对党。然而国民党在21世纪初的几次选举中都遭遇了失利,国民党领袖约翰·斯温尼在2003年对政党实行了内部改革,使之变得更加专业和适应选举及执政的需要,其后,国民党内部经历了新一轮的发展壮大。2007年,在亚历克斯·萨尔蒙德的带领下,国民党以微弱多数取得了苏格兰议会选举的胜利,并在随后组建了少数派政府。在四年的执政中,国民党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接下来的连任奠定了基础。在2011年举行的苏格兰议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新选举制度抑制一党独大的初衷被打破,国民党令人惊奇地组建了多数派政府。从90年代便致力于推动独立公投的国民党,终于有机会在任内推动这一具有决定性的重大举措。2012年初,英国政府和苏格兰政府纷纷发布关于苏格兰独立公投的政策意向,经过双方的协商谈判,在10月15日,关于公投大致原则的“爱丁堡协议”签订,2014年秋举行苏格兰独立公投得到双方政府的认可。此后,支持和反对公投的两派竞选团队,就苏格兰独立后的多个重大议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从90年代开始,支持苏格兰独立的民众约有三成,但正式的公投竞选开始后,支持独立者的比例一直处于低位,随着公投日期的临近,该数据出现了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而不确定者的比例却在明显上升。根据民调走势判断,苏格兰公投通过的可能很小,但这一事件仍将在苏格兰民族运动的历史、甚至英国国体的未来走向上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的主体部分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主要从苏格兰建立早期的历史、与英格兰联盟的建立及联盟建立后苏格兰的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苏格兰民族历史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主要从苏格兰地方自治的发展、苏格兰民族政党的建立及国民党在建立初期的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当代苏格兰民族运动的起源与初期发展;第三章主要从国民党在六七十年代的兴起与发展、主流政党对苏格兰分权运动的操弄及撒切尔执政对分权建立的促进三个方面论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民族运动发展的主要脉络及苏格兰议会的最终建立;第四章主要论述后分权时代为国民党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发展平台,经过内部的改革及优秀政党领袖的领导,在竞争对手变弱的前提下,国民党不仅从2007年开始上台执政,而且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连任。在此情形下,苏格兰独立议题也成为热点话题。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分析了影响当代苏格兰民族运动发展的内外因素,并论述了苏格兰独立公投将产生的影响,最后对苏格兰民族问题作了概要总结。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作者认为,当代苏格兰民族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是受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内因即苏格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留存为民族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苏格兰国民党的建立及发展,通过选举政治的途径把苏格兰的经济、社会等议题民族化,直接推动了苏格兰民族运动的发展;外因主要是英国缺乏规范民族运动发展的宪法文本,而且选举政治的弊端也容易让主流政党为了选举利益而对民族事务进行妥协,同时政治领袖也很难形成一贯的民族政策。区域化和地区化的发展,及民族国家的式微也为苏格兰民族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背景。通过对当代苏格兰民族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对当下苏格兰独立公投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对英国的政体发展及内部民族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也可以对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出现的相似民族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反观我们国内的民族问题,希望对这种相对“高级”的民族问题的研究,能够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楚鹏[6](2014)在《冰融危机下的机遇 ——探究北极航道对中国海运的潜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变暖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步入大众的视野。这一问题并不仅仅涉及生态环境领域,它之所以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还由于它所带有的国际政治经济色彩。全球变暖问题从来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现,受到国际社会的抨击,但在另一领域,全球变暖造成的危机竟也成为了极具潜在价值的重大机遇。这一隐藏机遇的危机便是北极地区在全球温度上升的境况下产生的冰盖融化。这一冰融危机使得人迹罕至的极地显露出了从未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航道。北极航道的开通使得这一地球的极寒区瞬间成为地球的热焦点,北极地区丰沛的自然资源和潜在的商业价值由于新航道的开通而变得更为触手可及,国际纷争的愁云也逐渐在北极上空聚集。作为近北极的发展中海运大国,既存在参与北极事务的主权限制,又与北极事务息息相关,尤其是北极航道对于中国海运的巨大潜在价值不容忽视。本文即从冰融危机下的机遇出发,探究北极航道对于中国海运的潜在价值。文章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北极航道开通的气候背景,并对北极航道的概念及法律地位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分别从运行成本、运行安全、设施建设和多功能性几方面阐述了北极航道对中国海运的潜在价值;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国就利用北极航道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的制约,国际环境的制约以及国家自身海运现状的制约;最后一部分根据前文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应对举措,一方面是积极的战略应对,另一方面是积极的建设应对,只有双管齐下,中国海运才能充分把握北极航道开通这一重大机遇。中国在北极航道的问题上要广泛调动国内各种资源和力量,致力于构建我国的近北极国家身份,积极参与北极航道国际管理机制,担当好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的重要角色,关注北极航道,关注北极事务,让中国由海运大国成为海运强国的那天更加指日可待。

海芬蕾[7](2012)在《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苏东剧变是上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世纪性的悲剧。二十多年来,国际学术界从不同的领域、不同视角对苏东剧变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通过研究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来梳理苏联从建立到解体七十四年间的历史脉络、制度沿革、改革进程,社会变化,系统分析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深远影响,探讨苏联解体的制度因素、历史因素、政策因素、国际因素、民族因素、思想因素、社会因素等诸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镜,总结苏联解体以及苏联模式失败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的教训和启发。对苏联解体原因、教训的研究本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我们认识到了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性,系统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坚持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决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路径与机制问题;警惕全盘西化和民主主义的侵蚀,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不断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政府职能的变革,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和建设,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具体国情,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文章首先从列宁领导的伟大的十月革命开始,对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以及“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影响和弊端进行论述;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的运行、成就和历史作用做出了深刻的分析;第二章全面系统的探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执政时期奉行的思想理论体系、以及以此为依据进行的改革、外交政策;第三章对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新思维”改革,从理论、改革背景、改革内容及其影响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第四章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教训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析总结,尤其对苏东剧变的原因透析方面,本文全面总结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欧美学者以及我们理论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并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得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几点理论思考;最后一章进一步论述了后苏联时代在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的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发展。

段延峰[8](2011)在《微型观光潜艇壳体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下旅游观光开始成为一个有前景的新领域。为了开发利用湖泊和近海等浅水区域的水资源,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微型观光潜艇。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潜艇壳体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微型观光潜艇壳体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具体设计了壳体系统的结构。壳体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功能要求设计了潜艇的外形,以外形为基础设计了外壳和骨架结构。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外壳的厚度,然后对外壳结构进行了强度校核。潜艇的骨架结构包括纬向环肋和经向肋骨两部分。对不同参数的骨架和外壳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比分析结果之后,确定纬向环肋的最佳剖面形状。潜艇的外壳和骨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起来,分析了不同螺栓间距下螺栓连接处的应力变化情况,确定了螺栓连接时的最佳间距。其次,设计了吊环和支座结构。根据实际起吊工况下的受力设计了吊环结构,并在最大拉力状态下对吊环结构进行了强度校核及以质量最小为目标的拓扑优化,减少了加工过程中的原料消耗。然后又参照深潜器结构设计了微型观光潜艇的支座结构,并对不同参数的支座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在对比了分析结果之后确定了最优的支座结构。最后,根据设计结果建立了潜艇整体壳体系统模型,并对实际工况下的壳体骨架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是在考虑了骨架结构对内部仪器设备的支撑后,针对起吊和系固两种工况进行的。目前国内的微型观光潜艇开发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设计的微型观光潜艇壳体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娟[9](2010)在《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拉 ——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文中提出吸血鬼是一个联系着古老传说和现代银幕观看的形象,从传说走上银幕,以德古拉的形象最为典型。自1896年第一部吸血鬼影片问世以来,吸血鬼影片的生产几乎从未间断过,与世界电影史等长。发展至今,以300部影片的客观数量、数十位鲜活的银幕形象,跨越了几乎所有的影片类型,具有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史,是世界电影史上非常特殊的现象。吸血鬼影片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逐渐被发现和认识的过程,从最初的银幕恐怖形象发展至2000年,《德古拉》(1931)由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被选作美国文化的标志。吸血鬼影片的相关研究在国外已延续半个多世纪,涉及类型片发展与电影审查制的推进、电影技术的革新与进步诸方面问题,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大众文化、神秘学等领域加以研究,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以“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拉”的银幕形象研究带动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以形象研究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试图在吸血鬼影片发展史、电影史与大众文化发展史基础上,把握这一形象的银幕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国外吸血鬼影片研究多是专题性研究,基于影像分析的文化学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内迄今为止更为稀缺。研究以影像分析为切入角度,借鉴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德古拉的形象演变进行了梳理分析,以文化学的广阔视野关注引起变化的深层动因,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其一,德古拉银幕形象形成及演变过程;其二,从影像表现角度对德古拉形象的影像符号系统分析;其三,对吸血鬼影片内涵的文化学美学分析。围绕这三个方面,全文体现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吸血鬼形象如何进入影像,展现吸血鬼与吸血鬼影片研究的前景与背景;第二、三部分系统梳理了德古拉形象的形成的过程及原因;第四、五部分分析德古拉形象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及银幕进化的新趋向;第六部分更深入分析德古拉为代表的吸血鬼形象的影像符号及其隐喻系统;第七部分由“审美的中间状态”对银幕上的德古拉家族的身份符码进行整体把握,剖析这一形象具有经久不衰银幕魅力的深层原因;第八部分由观看行为分析入手,探索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关怀。全文以影像分析和文化学分析的双重维度,对德古拉的形象及吸血鬼影片的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和大众审美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选题是迄今为止文化学的全面研究。国内这方面的选题极少,在国外吸血鬼影片研究中也很少有立足影像的文化学研究选题。(2)新材料的发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研究资料,例如将第一部吸血鬼影片诞生的年代由原先的1909年推前至1896年。(3)提出了新观点。用“审美的中间状态”来概括银幕上的吸血鬼形象的美学特征,这种状态是其他影片、其他银幕形象所无法表现,也是吸血鬼影片被无数次推向银幕却总会有所创新的根本所在。通过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银幕上的德古拉行走的足迹遍布影片各类型,银幕形象的塑造尝试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与大众文化产生良好的互动,是人类自身表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补充角色,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是人类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批判者。德古拉的银幕进化过程恰是这一恐怖形象与人类逐步接近的过程,不同时代,凝聚在这一形象上的要素的变动一方面显示出社会、文化及时代心理状态的变化,也反映出观看行为对电影形象的复杂作用。本文分析表明促使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在于以德古拉为代表的吸血鬼特殊的身份被转化为影像符码之后,其“审美的中间状态”借助电影的光影艺术得到了充足的表现,从视觉和心理两方面迎合了人类内心不同层面的需要。本文研究旨在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银幕形象的分析,探索大众文化与德古拉形象之间是如何作用与反作用,选取这一研究对象来推动我们对影像文化的认识,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消除文化隔阂,客观、深入地认识吸血鬼影片对人类的意义。本选题是恐怖片银幕形象的文化学研究的一次新尝试。今日之电影研究正逐渐朝向多元化发展,由认识银幕形象而认识影像文化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文化隔阂限制了传统电影观念对恐怖片的认识,使得恐怖电影研究在中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万茹[10](2009)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修订计量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计量研究的方式,描写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的修订,具体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义项的修订,包括义项的增补、删减、分合;(二)释义表述的修订,包括释义表述的增补、删减、置换等方面;(三)用例的修订,包括用例的增加、删减、置换、位置调整等方面;(四)词目修订,包括词目的增加、删减等方面。由于两个版本词典的编纂过程是如此复杂,涉及的修订的的情况不能一刀切,因此,我们对每项内容的修订都有系统的分类以及细致的描写。《现代汉语词典》的历次修订对汉语辞书编纂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也会给汉语规范史的研究提供素材。本文希望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反映上述情况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共时层面中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脉络。

二、小型潜艇 依然走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潜艇 依然走俏(论文提纲范文)

(1)德州仪器的“罗生门”(论文提纲范文)

从地质勘探队到半导体领军者
从移动霸主到B端王者
年轻的灵魂与不息的奋斗
    技术产品多元化
    市场推广效能化
    技术支持生态化

(2)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的经营与管理(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的成立与发展
    第一节 美孚石油公司的成立与发展
    第二节 美孚石油传入中国
第二章 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的经营
    第一节 销售领域
    第二节 价格战
    第三节 销售数量
    第四节 促销手段
    第五节 特许权
第三章 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的管理
    第一节 重组合并
    第二节 经理制
    第三节 员工安排
第四章 美孚石油公司的管理特色
    第一节 管理模式灵活化
    第二节 抗战支援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生态学视野下当代产品设计新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生态学理论
        (二)生态设计
        (三)生态设计学科属性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路径与思路
        (一)研究路径
        (二)研究思路
    五、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学理论与生态设计的提出
    第一节 生态学理论的溯源
        一、国外生态思想的两栖发展
        二、中国古代朴素生态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 工业发展伴随下的生态问题
        一、生态问题与时代发展的冲突
        二、民族差异与设计策略的结合
    第三节 生态设计的国家策略
    第四节 当代产品生态设计的演变
        一、产品生态设计概念
        二、产品生态设计要素指标
        三、产品生态设计中文化意识的兴起
        四、产品生态设计中历史情感的认同
第二章 生态设计影响下的当代产品设计
    第一节 设计师的生态伦理理念
        一、设计师的生态立场
        二、设计师的设计态度
        三、设计师的匠人品质
    第二节 生态反思下的当代产品设计方法
        一、批判性反思设计方法
        二、生长型乐趣设计方法
        三、量化型节能设计方法
        四、温情型持续设计方法
    第三节 信息与科技对生态设计的促进和推动
        一、信息时代下的潜力转型
        二、科技时代下的生态治理
第三章 产品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
    第一节 技术审美局限性的思考
        一、忽视点与链技术并重的思考
        二、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第二节 生态视域下的美学情怀
    第三节 生态美学情怀下的设计生态意识
        一、生态意识与设计导向
        二、生态意识的属性特征
        三、生态意识的视野探寻
    第四节 产品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构建
        一、“适”“时”为度的产品生态审美原则
        二、语意认知下的产品生态美学形态
        三、生态美学新价值的模型构建
第四章 产品生态设计的文化价值
    第一节 绝对技术理性价值观的辨析
        一、绝对技术理性的重新审视
        二、绝对技术理性中的科技植入
        三、技术的“非理性”与“文化约束性”
    第二节 产品生态文化的价值体现
        一、产品生态文化的核心要求
        二、产品生态文化对消费意识的引导
        三、产品生态文化对风尚潮流的影响
    第三节 产品生态设计的文化价值构建
        一、服务于地域历史文化的价值
        二、积累于造物智慧文化的价值
        三、顺应于社会变迁文化的价值
        四、生态文化新价值的模型构建
第五章 民艺生态设计再生的人文价值
    第一节 生态与民艺相互关联的启发
    第二节 民艺的生态助力发展
        一、设计变革的持续发展
        二、自然悦享的选择发展
        三、尝试创造的乐趣发展
    第三节 日本民艺的借鉴
        一、日本民艺思想的产生与参考价值
        二、日本民艺思想对生态设计的启示
    第四节 民艺生态转变模式的价值构建
        一、民艺的传播方式和地域发展
        二、保护到优化的生态转变模式
        三、“守”艺到“生”艺的生态转变模式
        四、民艺生态设计再生人文价值的模型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军贸市场崛起的“太极虎” 韩国武器出口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韩国军贸明星武器
韩国武器出口的客观优势
韩国推动军工出口的措施
韩国军工存在的短板
未来展望

(5)当代苏格兰民族问题研究 ——以苏格兰国民党的发展演变为主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苏格兰民族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苏格兰形成早期的历史
    第二节 苏格兰与英格兰的联盟关系
    第三节 苏格兰在联盟中的发展
    结语 苏格兰民族历史的重复构建
第二章 苏格兰国民党的建立及其初期表现
    第一节 苏格兰地方自治
    第二节 苏格兰国民党的成立
    第三节 苏格兰国民党在初期的发展
第三章 地方分权及苏格兰国民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在60年代下半叶的兴起
    第二节 国民党的崛起及地方分权的发展
    第三节 苏格兰民族运动的发展及议会的恢复
    结语
第四章 分权后的苏格兰民族问题
    第一节 国民党在分权初期的政治表现
    第二节 国民党在分权后的政治突破
    第三节 分权后苏格兰宪政议题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 对当代苏格兰民族运动的分析及评判
    第一节 当代苏格兰民族运动发展中的内部因素
    第二节 影响当代苏格兰民族运动发展的外部因素
    第三节 对当代苏格兰民族运动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6)冰融危机下的机遇 ——探究北极航道对中国海运的潜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 课题学术研究现状
        (一)北极航道法律问题的研究
        (二)北极航道战略意义及经济价值的研究
        (三)北极航道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四)北极国家的北极战略研究
        (五)中国的战略应对研究
        (六)中国海运的现状研究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北极冰融下的危机与机遇
    第一节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融危机
        一 全球气候变暖现象
        二 北极出现冰融危机
    第二节 危机下的机遇:北极航道的开通
        一 北极航道的界定与划分概况
        二 东北航道与北方海航道的概念厘清
        三 东北航道与西北航道的比较
    第三节 北极航道的法律地位及主权纷争问题
第二章 北极航道对中国海运的潜在价值
    第一节 北极航道对中国海运运行成本的影响
        一 缩短航程,降低成本
        二 避开日益拥堵的传统国际航道,摆脱吨位限制
    第二节 北极航道对中国海运运行安全的影响
        一 降低政治敏感区域的航经风险
        二 避开活动猖獗的索马里海盗
    第三节 北极航道对中国海运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 引起我国港口重心的北移
        二 促进我国船舶制造业的提升
    第四节 北极航道对中国海运发展新前景的影响
        一 北极航道开通将催生极地旅游
        二 新航道开通催生多功能性港口
第三章 中国海运利用北极航道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及极地环境的制约
        一 通航时段受限,时间较短
        二 航运及旅游活动受环境保护的制约
    第二节 国际法及国际机制的制约
        一 国际机制的缺失及北极国家的主权纷争
        二 中国缺乏北极话语权
    第三节 中国海运现状的制约
        一 船舶制造业水平偏低
        二 缺乏有经验的极地航海人员
第四章 中国的积极应对
    第一节 积极的战略应对
        一 构建“近北极国家”身份,提高北极事务发言权
        二 推动建立完善的北极航道国际管理机制
        三 制定出台中国北极战略
    第二节 积极的建设应对
        一 加大科考力度,建立完善的北极航道数据信息库
        二 加大研发力度,制造新概念集合功能破冰船
        三 借鉴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培养大批合格极地航海人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不足与创新
第2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2.1 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2.1.1 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演变及其具体实践
        2.1.2 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与十月革命
        2.1.3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2.2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2.2.1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及其运行模式
        2.2.2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及其运行模式
        2.2.3 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建立
    2.3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成就和历史作用
        2.3.1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
        2.3.2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民主的内在紧张关系
        2.3.3 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无效的理论反思
第3章 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的苏联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
    3.1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3.1.1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及其影响
        3.1.2 赫鲁晓夫的社会主义观
        3.1.3 赫鲁晓夫的经济体制改革
        3.1.4 赫鲁晓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3.1.5 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及其国际影响
    3.2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3.2.1 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3.2.2 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构建
        3.2.3 勃列日涅夫的政治建设与调整
        3.2.4 勃列日涅夫的对外扩张政策及其国际影响
    3.3 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执政时期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3.3.1 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3.3.2 契尔年科时期的理论新变化
        3.3.3 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4章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及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4.1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维理论体系——“新思维”
        4.1.1 戈尔巴乔夫对苏联 70 年建设历史的全盘否定
        4.1.2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4.2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后果
        4.2.1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背景
        4.2.2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构想和方案
        4.2.3 戈尔巴乔夫市场经济改革的失败及其原因分析
    4.3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后果
        4.3.1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
        4.3.2 “民主化”、“公开性”的推行及其影响
        4.3.3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反思
    4.4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政策
        4.4.1 对西方欧美国家的政策,以改善缓和为主
        4.4.2 对于世界敏感地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途径
        4.4.3 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干涉政策
第5章 对苏联解体的影响、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
    5.1 苏联解体与苏联政权的演变
        5.1.1 民族矛盾的激化与联盟解体
        5.1.2 民主派的夺权和苏联的演变
    5.2 苏联解体的国际影响
        5.2.1 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5.2.2 苏联解体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深远影响
    5.3 对苏联解体原因的透析
        5.3.1 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自我反思
        5.3.2 西方欧美学者对苏联解体的探究
        5.3.3 中国理论界对苏联剧变的全面研究
    5.4 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
        5.4.1 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4.2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路径与机制创新问题
        5.4.3 警惕全盘西化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5.4.4 不断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政府职能的变革
        5.4.5 坚持从国情出发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6章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6.1 叶利钦的西化政治改革
        6.1.1 叶利钦政权的确立
        6.1.2 叶利钦的西化政治理念
        6.1.3 叶利钦对俄罗斯政治体制的构建
    6.2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及其经济体制改革
        6.2.1 叶利钦的西化经济改革思想与新自由主义思潮
        6.2.2 叶利钦“休克疗法”的基本内容及其改革的实质
        6.2.3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的直接后果
    6.3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6.3.1 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内政与外交调整
        6.3.2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俄罗斯的经济与政治
        6.3.3 当今俄罗斯社会经济与政治状况的总体评价与理论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微型观光潜艇壳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观光潜艇研究现状
        1.2.1 国外观光潜艇研究现状
        1.2.2 国内观光潜艇研究现状
    1.3 观光潜艇壳体系统研究现状
        1.3.1 单壳体结构潜艇研究现状
        1.3.2 壳体结构潜艇研究现状
        1.3.3 单、双壳体结构潜艇对比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壳体系统设计方案
    2.1 潜艇设计要求
        2.1.1 潜艇功能要求
        2.1.2 潜艇技术要求
        2.1.3 潜艇设计参数
    2.2 壳体系统方案选择
        2.2.1 加筋壳体结构
        2.2.2 立体框架结构
    2.3 艇型方案优选
        2.3.1 选用流线型艇体的依据
        2.3.2 四种艇型设计方案
        2.3.3 艇型方案选择
    2.4 艇体壳体系统总体方案
        2.4.1 潜艇外壳方案
        2.4.2 潜艇骨架方案
        2.4.3 潜艇外壳和骨架连接方案
        2.4.4 潜艇密封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外壳结构设计
    3.1 外壳结构设计参数
    3.2 外壳结构设计计算
        3.2.1 作用在潜艇外壳上外载荷的量值
        3.2.2 外壳厚度计算
    3.3 外壳结构水下受力模拟
        3.3.1 平行舯体外壳受力模拟
        3.3.2 艏部和艉部外壳受力模拟
    3.4 艏部和艉部骨架结构分布
        3.4.1 艏部骨架结构分布
        3.4.2 艉部骨架结构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骨架结构设计
    4.1 骨架结构设计方案
        4.1.1 骨架结构设计要求
        4.1.2 骨架结构设计思路
    4.2 平行舯体骨架结构设计
        4.2.1 纬向环肋形式及间距确定
        4.2.2 纬向环肋剖面面积计算
        4.2.3 不同剖面形状的纬向环肋对外壳的支撑性分析
        4.2.4 纬向环肋剖面形状优选
    4.3 艏部和艉部骨架结构设计
        4.3.1 艏部骨架结构设计
        4.3.2 艉部骨架架构设计
    4.4 螺栓最优间距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吊环和支座结构设计
    5.1 吊环结构设计
        5.1.1 吊环受力分析
        5.1.2 吊环结构尺寸初步确定
    5.2 吊环结构强度分析
        5.2.1 吊环强度分析
        5.2.2 连接螺栓强度分析
    5.3 吊环结构拓扑优化
        5.3.1 拓扑优化法简介
        5.3.2 吊环结构拓扑优化模型
        5.3.3 吊环结构拓扑优化结果
    5.4 优化后吊环结构强度分析
    5.5 支座结构设计
        5.5.1 支座结构受力分析
        5.5.2 不同参数的支座结构有限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潜艇整体骨架结构分析
    6.1 潜艇整体模型
    6.2 潜艇内部仪器设备布置
    6.3 潜艇起吊工况下骨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6.3.1 起吊工况下潜艇艇体边界条件
        6.3.2 起吊工况下骨架结构有限元模型
        6.3.3 起吊工况下骨架结构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6.4 潜艇系固工况下骨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6.4.1 系固工况下潜艇艇体边界条件
        6.4.2 系固工况下骨架结构有限元模型
        6.4.3 系固工况下骨架结构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拉 ——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德古拉与吸血鬼影片
        1. 西方文化视域中的吸血鬼
        2. 吸血鬼影片的界定
    (二)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特殊的银幕形象
        2. 与时代文化的交叉与互动
        3. 文化学的价值和意义
        4. 对中国电影的启发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五) 难点及对策
一、从坟墓到银幕
    (一) 传说中的吸血鬼
        1. 民间传说中的几个关键词
        2. 教会及其他官方卷宗记载的吸血鬼
        3. 科学视野中的吸血鬼
    (二) 文学中的吸血鬼
        1. 哥特角色的早期定位
        2. 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小说与电影
    (三) 行走银幕的吸血鬼
        1. 无声的嗜血者
        2. 以德古拉之名复活
二、德古拉的黑白派对
    (一) 环球公司的恐怖形象
        1. 环球公司早期的恐怖片
        2. 德古拉与横行银幕的怪物
    (二) 死亡与复活的奇观
        1. 宗教与科学的双重幻想
        2. 恐怖原型的观看
    (三) 黑白影像的死亡派对
        1. 《诺斯费拉图》:“德古拉”的神秘主义影像
        2. 贝拉?卢戈西与好莱坞的德古拉
        3. 范·海辛及其他男性角色
        4. 德古拉的命运与B 级片的发展
    (四) 德古拉与大众文化的契合
        1. 德古拉形象的“脸谱”特性
        2. 跨类型的尝试与演绎
        3. 德古拉形象的媒介渗透
        4. 叛逆的大众文化角色
三、德古拉“多彩”的银幕进化
    (一) 时代背景与恐怖片的分流
        1. 嬉皮文化对恐怕片创作观念的影响
        2. 辉煌年代的多元化视角
    (二) 汉莫公司出品的吸血鬼
        1. 克里斯托弗·李的德古拉
        2. 汉莫公司的情色吸血鬼
    (三) “多彩”的吸血鬼家族
        1. 桃色吸血鬼
        2. 缤纷哥特风
        3. 浪漫德古拉
        4. 黑色科幻潮
    (四) 德古拉的时代危机
        1. 与现代生活相接
        2. “年轻化”的尝试
        3. 德古拉与现代文明
四、新一代的吸血鬼
    1. 德古拉的沉寂
    2. 大众文化对类型片的解构
    3. 吸血鬼新生代的变革与定位
    4. 变异的东洋面孔
五、德古拉家族的复兴
    (一) 史诗片的惊艳复归与吸血鬼故事的深度讲述
        1. 深情诠释的巅峰形象:科波拉的德古拉
        2. 人性的深刻批判者:吸血王子莱斯塔
    (二) 动作恐怖片的泛滥与动漫、游戏改编的潮流
        1. 血浆片的华丽变身
        2. 游戏改编的同步化
    (三) 城市生存危机与吸血鬼灾难片亚类型的形成
        1. 城市危机题材迅速的类型化
        2. 吸血僵尸的新形象
    (四) 另类爱情故事与吸血鬼校园题材的热播
        1. 由坏人到恋人
        2. 由恶魔到天使
六、影像符号系统与隐喻
    (一) 形象的隐喻功能
        1. 形象的符号化
        2. 隐喻的生成与观看
    (二) 内在符号隐喻
        1. 影像的此在:唇齿和眼睛
        2. 自我的幻灭:镜子与斗篷
        3. 超我的神话:血液与十字架
    (三) 外在符号喻示
        1. 罪恶的空间喻示:古堡与城市
        2. 欲望的场所展现:酒吧与实验室
        3. 本我的光影折射:阳光与阴影
七、审美的中间状态
    (一) 身份的中间状态
        1. 人鬼拼接的自由身份
        2. 生者与死者的对话
        3. 善与恶之间的徘徊
        4. 雌雄莫辩的午夜情挑
    (二) 经验与超验
        1. 身与影:犹在镜中
        2. 形与神:短暂悬置
    (三) 观看的中间状态
        1. 在场与不在场
        2. 记忆与幻象的中间状态
八、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关怀
    (一) 被设计的观众
        1. 仪式化的黑暗角色
        2. 移情与观看
        3. 暴力、秩序与男性视角
        4. 影院“惊吓”的吸引力
    (二) 死亡景观与情爱幻想
        1. 肉身的迷恋
        2. 身体变形与死亡表演
        3. 颈上的死神之吻
    (三) 人性的寓言和心灵的阴影
        1. 原罪与赎罪:吸血鬼不可抗拒的命运
        2. 神秘与孤独:身份对抗与精神放逐
        3. 死亡与永生:对生命超越的幻想
    (四) 现实阴影与自我指涉
        1. 战争的阴影与德古拉系列影片
        2. 意识形态反抗与僵尸电影的繁荣
        3. 科技焦虑、生存危机和吸血僵尸科幻恐怖片
结语
附录
    一、参考文献
        (一) 专着
        1. 英文书目
        2. 中文书目
        (二) 论文
        1. 英文论文
        2. 中文论文
    二、参考影片目录
        1. 吸血鬼影片目录
        2. 恐怖片目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修订计量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与选题价值
    1.2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义项修订计量考察
    2.1 义项的增加
        2.1.1 实词义项的增加
        2.1.2 虚词义项的增加
        2.1.3 不成词语素义项的增加
        2.1.4 短语义项的增加
        2.1.5 义项的增加小结
    2.2 义项的删减
        2.2.1 不常用的古义、旧义的删减
        2.2.2 适用范围不广的方言义项的删减
        2.2.3 过于专业、冷僻义项的删减
        2.2.4 社会生活各领域中不常用义项的删减
        2.2.5 功能义项的删减
        2.2.6 不规范或不独立使用的义项的删减
        2.2.7 异体字、异形词类义项的删减
        2.2.8 义项删减小结
    2.3 义项的分立与合并
        2.3.1 条目内部义项的分立与合并
        2.3.2 条目分合引起的义项的分立与合并
第三章 释义表述修订计量考察
    3.1 名词性词语释义的修订
        3.1.1 定义式释义的修订
        3.1.2 语词式释义的修订
        3.1.3 特殊类型的修订
        3.1.4 释义模式的修订
        3.1.5 名词性词语释义结构的修订
        3.1.6 名词性词语释义修订小结
    3.2 动词性词语释义的修订
        3.2.1 扩展式释义的修订
        3.2.2 语词式释义的修订
        3.2.3 特殊类型的修订
        3.2.4 释义模式的修订
        3.2.5 动词性词语释义结构的修订
        3.2.6 动词性词语释义修订小结
    3.3 形容词性词语释义的修订
        3.3.1 “(适用对象)+性状的说明描写”式释义的修订
        3.3.2 “形容……”式释义的修订
        3.3.3 “……的”式释义的修订
        3.3.4 语词式释义的修订
        3.3.5 准定义式释义的修订
        3.3.6 定义式释义的修订
        3.3.7 特殊类型的修订
        3.3.8 释义模式的修订
        3.3.9 形容词性词语释义结构的修订
        3.3.10 形容词性词语释义修订小结
    3.4 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释义中括注的修订
        3.4.1 搭配型括注的修订
        3.4.2 附加型括注的修订
        3.4.3 搭配型括注与附加型括注的转换
        3.4.4 括注修订小结
第四章 用例修订计量考察
    4.1 用例修订的方式
        4.1.1 新用例的增补
        4.1.2 旧用例的删汰
        4.1.3 旧用例的置换
        4.1.4 旧用例位置的调整
        4.1.5 旧用例的局部修订
        4.1.6 用例的综合调整
        4.1.7 用例修订小结
    4.2 新版用例修订的特点
        4.2.1 新版用例修订所体现的时代性
        4.2.2 新版用例所创设的词语语义背景
        4.2.3 新版用例所揭示的词语搭配关系
        4.2.4 新版用例所展现的单字条目的层级性
        4.2.5 新版用例所具有的与释义的高度一致性
        4.2.6 新版用例所体现的简洁自然的风格
        4.2.7 新版用例所蕴含的倡导性
第五章 条目增删概况与动因
    5.1 条目增加概貌
        5.1.1 具有现代性、当代性的新词语的增补
        5.1.2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用词语的增补
        5.1.3 新版为平衡收词释义而补收的条目
        5.1.4 配套词条的增补
        5.1.5 一些未标注词性的单字条目的增补
    5.2 删减条目概貌
        5.2.1 旧词语的删除
        5.2.2 不能广泛使用的方言词、书面语词、外来词的删除
        5.2.3 不常用、冷僻的百科性词语的删除
        5.2.4 不太规范、使用频率不高的词语的删除
    5.3 条目增删的动因
        5.3.1 社会发展推动词语新陈代谢
        5.3.2 人们的主观性给词语更新带来的影响
        5.3.3 语言发展的类推作用促进词语的发展
        5.3.4 《现汉》本身的规范性作用
第六章 余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小型潜艇 依然走俏(论文参考文献)

  • [1]德州仪器的“罗生门”[J]. 藏狐.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20(10)
  • [2]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的经营与管理(1931-1945)[D]. 李虹.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3]生态学视野下当代产品设计新价值研究[D]. 王小妍. 苏州大学, 2018(01)
  • [4]军贸市场崛起的“太极虎” 韩国武器出口探析[J]. 刘征鲁. 坦克装甲车辆, 2016(06)
  • [5]当代苏格兰民族问题研究 ——以苏格兰国民党的发展演变为主线[D]. 孙坚. 南京大学, 2014(08)
  • [6]冰融危机下的机遇 ——探究北极航道对中国海运的潜在价值[D]. 楚鹏.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7]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D]. 海芬蕾. 吉林大学, 2012(08)
  • [8]微型观光潜艇壳体系统研究[D]. 段延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9]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古拉 ——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D]. 陈娟. 上海大学, 2010(01)
  • [10]《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修订计量考察[D]. 万茹. 苏州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小型潜艇仍有需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