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生态公路建设的思考

锡林郭勒盟生态公路建设的思考

一、对锡林郭勒盟生态公路建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乌云嘎[1](2020)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草原生态保护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锡林郭勒盟总面积为20.3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总面积为19万多平方公里,占到锡林郭勒盟总面积的将近95%,同时也占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近25%的总面积。草原是锡林郭勒盟的生命线,滋养了锡林郭勒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人民从草原上获取食物给养、开发财富,锡林郭勒草原不仅养育了锡林郭勒盟的万物,而且还为周边地区,及首都北京提供绿色屏障。因此,维护锡林郭勒盟草原对于维护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不断健全与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制度,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不断增加,草原生态保护成效显着,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功能得到恢复和好转。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以及不正确开发方式的破坏,如牲畜数量超出草原承载力、农牧民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工业化进程等诸多因素的作用,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较为脆弱,人与自然矛盾,生态环境历史遗留问题等,造成当前的草原生态保护形势还比较严峻,草原生态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理论角度”出发,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在探究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有益之处的同时,分析了锡林郭勒盟社会经济发展对牧区和牧民的生活的重要性,深化了本文研究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历史上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和管理措施、不同时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近年来锡林郭勒盟草原保护的一些举措和成效。在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总结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后,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最后,在针对问题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

房阿曼[2](2020)在《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东部草原区既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大型煤炭基地和煤电基地的分布区。煤炭资源开采引起草场退化、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经过长期累积和空间外扩,对矿区及周边地区生态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论文以内蒙古东部草原矿区为例,结合遥感影像、实验检测等数据,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大型矿区植被演变、土地覆被变化及场地地表生态质量变化的累积效应进行时空尺度的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矿区发展与草原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草原矿区生态效应累积特征及关键生态要素累积响应等方面总结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机理。煤矿全生命周期可归纳为发展初期、加速发展期、稳定发展期和发展衰退期,各时期通过不同扰动方式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空间演变。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具有时间累积性、空间扩展性、累积源叠加或协同、隐性与显性、间接效应、阈值敏感性和生态功能可恢复性差的特征。(2)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及趋势线法分析1981-2015年内蒙古东部25个大型矿区植被演变生态效应。近35年,对比内蒙古东部五盟市植被覆盖度增长趋势,通辽市植被生长状况较好,兴安盟、赤峰市次之,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植被生长状况相对较差。比较25矿开采前后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60%矿区开采后植被覆盖度呈现减少的趋势,40%矿区开采后植被覆盖度呈现增长的趋势。除胜利一号矿外,45.83%矿区植被生长受降水量影响较为明显,25%矿区人类活动促进了植被生长,8.34%矿区人类活动导致植被呈现退化趋势,20.83%矿区植被生长与降水量、人类活动无明显相关性。(3)划定宝日希勒露天矿(开采近20年)、伊敏露天矿(开采近36年)、胜利一号露天矿(开采近45年)生态敏感区,结合生态储存状态、过程、格局等指标综合评价三个大型露天矿区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累积效应。(1)宝矿、敏矿、胜利矿矿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幅度分别为-4212.19元/a、1915.68元/a、-2491.49元/a。(2)生态储存状态指标显示,宝矿、敏矿、胜利矿的矿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以83.68元/hm2·a、75.38元/hm2·a、48.01元/hm2·a的速度发生退化;三个矿生态储存转化率均为负值,生态系统呈现高服务功能向低服务功能转换的过程,生态储存过程均呈现消极转化趋势;宝矿、敏矿、胜利矿生态储存能力值分别为-410元/hm2·a、-310元/hm2·a、-240元/hm2·a,其中胜利矿具有相对较好的生态储存能力;三个矿的生态储存格局值较为接近;宝矿、敏矿、胜利矿生态储存条件值分别为0.37%、0.69%、0.62%。(3)生态储存效应综合指数显示,伊敏矿综合指数相对较高为4.37,宝矿次之、胜利矿相对较低为1.65,表明土地利用对区域生态储存影响伊敏矿最小,胜利矿最大。(4)根据宝矿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矿区场地生态质量空间变化及土壤质量状况,评估矿区地表生态累积效应,划定矿区地表生态影响范围:第一,投产阶段生态状况趋于良好,达产阶段生态状况有所恶化,丰产阶段生态状况有所好转,稳产阶段生态状况轻微恶化。第二,矿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Cr、Cd、Pb、Zn、Cu、As、Ni含量低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但Cr、Cd、Zn、Cu、As、Ni超过内蒙古土壤背景值,土壤中Cr、Zn累积明显;土壤重金属危害整体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Cd是重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元素。第三,矿区场地及土壤生态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矿区东南部0-2 km缓冲区范围受采矿活动影响较为明显,2-5 km缓冲区可能受采矿活动影响。第四,针对宝矿生态状况,提出“动态修复”及分区域、分阶段的重点治理及种植土壤修复植物如紫花苜蓿、披碱草、落叶松、胡枝子等生态响应策略。该论文有图63幅,表55个,参考文献235篇。

李晓玲[3](2020)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草原作为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其本身就是生态系统。而且草原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锡林郭勒草原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地资源。锡林郭勒草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锡林郭勒草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目前大部分对治理草原生态的研究局限在技术层面,多数研究是从环境、土地、草业、灌溉等技术角度开展的,而从公共管理角度的研究明显不足,尤其是对草原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研究甚少。本文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公共治理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对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等与文章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系统介绍了加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梳理锡林郭勒盟草原治理现状,总结了锡林郭勒盟草原治理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剖析出政策制定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政策易交叉、政策考核不完善,绩效评价不健全、生态治理监管政策不到位,监管部门监管能力弱、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从政策制定行政壁垒依然存在、政策制定前调研不足,政策实施时易出偏差、相关治理政策机制不健全、草原生态文明理念未深入人心,政策制定参与制度不完善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建议,即在健全政策制度保障方面,完善治理政策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创新治理政策管理模式;在推进政策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明确相关部门政策职、能在构建多元治理结构方面,通过科学政策指引,增强企业环保职责、强化草原治理政策和草原生态文明理念和保障公民参与机制。

刘俐[4](2020)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锡林郭勒草原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东部,是距离我国首都最近的草原牧区,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其草原系统、典型草甸、溪边湿地等生态系统,都举世闻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构建政府为核心的环境治理体系。可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但是目前,锡林郭勒盟的草原生态治理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优化其生态治理,对其进行生态保护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在对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现状进行考察研究后,了解到当前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锡林郭勒草原仍然存在着草原面积退化严重,草原违法案件多,非法侵占草原面积广,牧民收入不高,牧民执行草原补奖政策的积极性弱,政府不合理“招商引资”带来污染等问题。通过对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存在草原生态法律法规不健全、草原补奖机制不完善、政府利益推动下的唯GDP政绩观、基层政府草原生态治理监管缺位、政府部门草原生态执法保护不足、“乡财县管”背景下的基层财政活力不足等原因严重制约了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的发展。本文运用马克思生态理论、善治理论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治理进行审视,认为当前情形下,应尽快完善草原生态法律体系,优化生态草原补奖机制,此外政府应该树立科学绿色的政绩观,不断强化草原执法监督,提高基层乡镇政府的财政活力,完善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不断优化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这对于全盟、全自治区乃至全国的草原生态治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俊文[5](2019)在《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锡林郭勒盟牧区地处祖国正北方,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重要生态屏障。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肩负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维护草原生态环境,吸纳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的责任和使命。锡林郭勒盟牧区具有文化多样性、生态多样性、资源多样性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特点。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特殊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使得锡林郭勒盟牧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地区,锡林郭勒盟牧区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性城镇化模式。作为集边疆、生态脆弱和少数民族几重特点的地区之一,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始终要坚持把实现经济、生态安全以及社会同步发展作为其城镇化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探寻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实地问卷调查和逻辑推理等方法,从以下主要几个方面对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模式开展研究:一、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基础与特征。对锡林郭勒盟牧区推行城镇化发展基底条件和城镇化特征进行介绍和分析;二、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的驱动力和制动力。解析了推动和制约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三、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应评价。对锡林郭勒盟过去牧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总结;四、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研究。结合前面的分析,提出几种关于锡林郭勒盟牧区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模式是城镇化驱动力与牧区自身的特殊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体来看,政府调控和主体行为是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推进的主要动力。同时,锡林郭勒盟牧区以资本密集的重工业和资源密集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由于“资本排斥劳动”的内在机制导致牧区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不足,没有为牧区城镇化提供必要的就业条件。这即导致城镇对劳动人口吸纳能力不强,又不利于锡林郭勒盟草原牧区健康持续发展。此外,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存在自我发展的能力还不足,城镇产业发展拉力没有成为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存在城镇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带动作用不充分问题。由于锡林郭勒盟牧区区位条件的劣势,草原资源的重要的生态作用,人口密度低,人口资本存量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以及第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弱等客观因素制约着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2)锡林郭勒盟牧区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效益明显下降,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增强,但带动能力整体不强,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带动能力差异明显。锡林郭勒盟牧区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不足,这说明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经济增长还有待时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是城镇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瓶颈性问题。(3)依托于丰富的矿产资源,锡林郭勒盟牧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沿袭的粗放式路径破坏了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锡林郭勒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依然处于低水平的协调发展状态,传统的城镇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完全改变,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较大。同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一直处于勉强持续阶段,过去长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城镇化,已经给锡林郭勒盟积累了严重的环境问题。(4)从实地调查来看,锡林郭勒盟牧区在推行城镇化的过程中,牧民的融入过程和政府的接纳过程并没有做好有效衔接。牧民融入层面,大部分进城牧民主要从事着低技能的职业,收入过低,缺少社会保障让进城牧民难以在经济层面上融入到城市生活。心理上大部分移居城镇的牧民对于现阶段的自我认同还停留在牧民或者牧民与市民之间,并没有因为搬到城镇居住就认为自己是市民,并且大部分人认为以后要回到牧区生活。(5)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的模式要服务于城镇化的不同功能,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锡林郭勒盟牧区各地的城镇化模式主要有边贸口岸型小城镇,以西部荒漠草原区为主、旅游驱动型小城镇,以南部农牧交错区为主、畜牧业产业化型小城镇,以东部典型草原区为主;从生态安全的角度主要有中心集聚型城镇和限制开发型城镇,中心集聚型城镇以中部典型-荒漠草原过度区锡林浩特市为主,限制开发型城镇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作为城镇建设和布局的指导依据;从促进牧民社会融合的角度主要有综合服务型城镇,以各旗县的县域中心城镇地区为首选。

曾妍[6](2018)在《锡林郭勒盟财政收支预算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锡林郭勒盟财政面对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只有通过财政收支预算管理这个有力抓手,不断创新,完善制度,才能够达到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合理解决财政收支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完善财政收支预算管理制度,从各环节着手全面促进锡林郭勒盟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缓解锡林郭勒盟现阶段的财政压力,进而促进锡林郭勒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让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笔者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在借鉴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地方政府债务、“营改增”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对锡林郭勒盟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近几年锡林郭勒盟财政收支数据比较分析,分析当前财政收入减少对锡林郭勒盟财政收支预算管理的影响。提出了由此导致的预算编制不规范、预算执行随意性强、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及监督不到位等几个方面中存在的问题。对锡林郭勒盟公共财政收支预算管理问题成因进行研究。针对财政预算压力增加、支出结构不合理、绩效管理建设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几个方面的原因,借鉴国内外经验、新《预算法》及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财政收入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以及强化预算监督管理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锡林郭勒盟公共财政收支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阿荣[7](2017)在《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文中认为区域空间差异揭示了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因地制宜是地理学在实际应用服务领域发挥自身价值的核心理念。通常情况下,区域发展追求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空间配置模式,这往往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存在忽略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问题。空间均衡状态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空间配置及其空间组合,即区域空间开发与空间保护供给能力匹配状态。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是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状态,是区域发展追求的最终期望。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根据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评价空间承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适宜程度。关于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已经成为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领域之一。区域空间差异基本规律及空间差异形成的基本机理是什么?区域空间开发不平衡状态如何及驱动机制有哪些?甚至如何缩小区域发展空间差异性?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重点关注的学术问题。随着区域空间开发失控与无序竞争等问题日益突出,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实践命题,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是研究解决命题的重要基础。锡林郭勒盟位于蒙古高原南段,是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草原生态生态环境系统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干扰,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到破坏。同时,锡林郭勒盟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且煤炭资源大部分适合以露天形式开采。锡林郭勒盟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生态安全”战略并存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与大力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均具有必要。忽略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进行不合理开发甚至过度开发,导致工业低效―农牧业停滞―生态环境更差的恶性循环,影响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研究,实现了在空间均衡视角下,探讨了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及工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空间配置组合,试图回答锡林郭勒盟地区在哪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哪里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真正意义上实现区域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匹配?等问题。本文以锡林郭勒盟为主要研究靶区,分析区域发展空间差异和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空间匹配和协调状态,通过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状态的空间匹配与关联分析,判断区域空间匹配程度,并探索空间不匹配的原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空间均衡视角下的锡林郭勒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模式及其路径选择。全文共6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交代了文章主要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对人地关系理论、空间均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内外关于区域发展空间差异性、空间开发适宜性、空间开发强度及资源城市发展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锡林郭勒盟区域开发模式及路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交代了锡林郭勒区域开发理论框架的构建,对空间均衡、区域开发强度及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并说明了主要内容结构和基本逻辑框架。第三章:锡林郭勒区域发展基本概况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包括锡林郭勒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第四章: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和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的空间匹配度分析与评价。首先构建生态敏感性和煤炭资源开发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全盘评价研究区生态敏感水平和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其次,通过确定研究区生态敏感性与空间开发强度、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的空间组合特征来分析两者的空间耦合关系;最后,从狭窄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政府绩效考核及开发和保护职权分离不够明确等三个方面探讨区域发展空间失衡的根本原因。第五章:锡林郭勒盟地区空间开发适宜性发展模式及其路径选择,首先,总结国内外典型地区开发模式实践借鉴,得出区域空间开发模式的重要启示,为锡林郭勒盟空间适宜性开发模式与路径研究奠定实践基础;其次,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锡林郭勒盟地区空间适宜性进行评价;最后,对区域空间适宜性进行分区,并探讨如何实现不同类型地区的空间均衡发展问题。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从主要结论、研究特色和主要创新点、以及文章不足之处与展望等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汇总。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一)锡林郭勒盟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未出现资源诅咒现象,但缺乏产业支撑,未能有效带动城镇化的质量提升。(二)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草原植被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三)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开发强度整体水平较低,空间分布整体上呈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特征。(四)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整体上较高,分布规律为从东向西由轻到高过渡排列的特征。(五)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失匹配现象明显,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而制度安排是空间失匹配的根源因素之一。(六)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较低,需要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七)要实现区域空间均衡状态下的空间适宜性开发模式,则需要区域促进以工业化开发为主导的政策制度向以注重可持续发展主导特征的发展制度安排转移。

布仁巴图[8](2017)在《内蒙古草原聚落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研究 ——以锡林郭勒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已成为保障民生和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公共设施是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和核心物质基础。对各类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是实现居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益性公共设施的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内涵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无论居住在哪里,都应该有公平、平等地享受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是一种“以人为本”规划理念的体现。但在内蒙古草原牧区,由于地域辽阔,草原城镇呈现出松散、规模较小等“离散型”地域特征,以教育、医疗、文体、社区服务为主的公共设施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城市地区,很难满足当地城镇居民及周边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求。尤其像苏木(镇)、嘎查(村)级别的牧区村镇,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公共设施无法进行集中建设和高效使用,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对于公共设施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内蒙古地区草原城镇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处于基层的苏木、嘎查级别的公共设施研究更是少有涉猎。因此,本文选取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城镇东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东乌旗)、正镶白旗、多伦县作为研究范围,以其所辖苏木、嘎查、浩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以及三个地区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分析与研究,对其公共设施使用现状和居民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公共设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制约因素进行总结,结合我国现行公共设施规划相关规划标准及指标体系,尝试提出一套适合于锡林郭勒地区草原聚落的公共设施级配体系、配建标准、营造方法及控制指标,以推动该地区建立符地域特征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逐步推进该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城乡统筹均等化发展。

王伟栋[9](2017)在《游牧到定牧—生态恢复视野下草原聚落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牧民长期居住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是游牧生活中的主要特征,他们继承了祖先的习俗同时也孕育出了草原文化,过着“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生活。随着草场和畜牧业一系列管理政策的出台,部分生态退化严重的草原实行了“封限制牧”政策,进入了一个生态自然恢复时期。而在广大牧区,牧民由游牧变为“定牧”,草场畜牧压力随之增大。家庭草场成为草原生态保护的重点,牧户规模和分布因畜牧方式的变化而改变,影响了草原的生态承载力。本文将内蒙古中部地区草原聚落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草原(家庭草场)生态恢复为主线,结合当前建设可持续草原人居环境系列工程的背景,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科的专业背景出发,综合运用生态学、社会学、蒙古民俗学、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对如下问题进行研究:(1)对游牧业的形成背景、定牧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揭示在此过程中草原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2)对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的本质进行研究,从居住建筑、祭祀建筑、聚落单元三个方面揭示草原聚落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试图揭示其蕴涵着的科学生态内涵。(3)分析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特征,对主体因子、文化因子、环境因子的组成及属性进行研究,力求探索草原生态退化的表征和内涵,进一步揭示牧区草场生态退化机理,提出了生态恢复视野下草原聚落重构思路,即“一条主线、两条脉络、三个层次”的研究思路。从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构建定牧牧民生态观。(4)通过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定牧草场人居环境进行调研,对草场牧户单元的定居现状进行分解研究。对草场牧户和公共设施的生态格局、牧户单元的生态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本文基于生态恢复视野下的草原聚落重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及民族意义。构建了一条适合牧区可持续发展的草原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建立了生态恢复视野下的草原聚落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

刘龙龙[10](2016)在《锡林郭勒盟牧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突显出的问题不断地被重视与反思,我国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创新性的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新型城镇化一经提出即刻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响应。合理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做了精准的定位与表述,同时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了尊重意愿原则。锡林郭勒盟牧区作为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同时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贫困旗县连片区、水资源匮乏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生态脆弱区域。在今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合理实施推进锡林郭勒盟牧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对于锡林郭勒盟牧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锡林郭勒盟牧区10个生态较为脆弱的旗、市、区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调研和问卷调查得知,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年龄段在20-29岁进城生活意愿最强,牧区居民文化程度越高进城生活意愿越强,并且得出医疗和教育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布局是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正向推力的主要因素,牧区居民劳动技能低和牧区小城镇、嘎查、村生活成本低是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反向拉力的主要因素,财政收入少和人口外流严重是锡林郭勒盟牧区小城镇发展限制的主要因素等结论。通过构建包含经济发展系统、社会发展系统、资源环境系统和城乡统筹系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锡林郭勒盟牧区10个旗、市、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水平前三位的是锡林浩特市、镶黄旗和东乌珠穆沁旗,后三位的是苏尼特右旗、正蓝旗和正镶白旗。通过选取水资源禀赋、生态敏感程度、人口密度、新型城镇化水平、现有工业化基础等五种模式基底,定性区分锡林郭勒盟牧区10个旗、市、区区域内部差异性,最后提出文化提升模式、生态优化模式和低碳循环模式等三种锡林郭勒盟牧区新型城镇化模式。

二、对锡林郭勒盟生态公路建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锡林郭勒盟生态公路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草原生态保护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3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现状
    3.1 锡林郭勒盟概况
    3.2 历史上的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和管理措施
    3.3 不同时期的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3.4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举措和成效
        3.4.1 建立健全制度,层层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责任
        3.4.2 严格落实保护措施,确保草原资源科学合理利用
        3.4.3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减轻草原生态承载压力
        3.4.4 实施重大修复治理工程,恢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
        3.4.5 不断提升监管执法水平,震慑草原生态破坏行为
4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问题
        4.1.1 草原环保管理制度缺陷,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4.1.2 草原生产经营活动过度,破坏草原修复能力
        4.1.3 草场承包工作开展不畅,公用草场退化严重
        4.1.4 公众参与环保效果甚微,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4.2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问题原因分析
        4.2.1 相关政策机制不健全
        4.2.2 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4.2.3 公共草场管理权限不清晰
        4.2.4 多方参与制度不完善
5 促进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和管理体系
    5.2 树立完善草原保护绿色新型政绩观
    5.3 规范管理草原牧区的工业开发行为
    5.4 建立有激励性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
    5.5 发展新型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
    5.6 建立通畅的相关联者信息反馈机制
    5.7 加大强化科技支撑及科技投入力度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生态累积效应相关研究进展
    1.3 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演变研究评述
    1.4 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热点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2.1 蒙东草原矿区整体状况
    2.2 25个矿区开采现状
    2.3 研究方法
    2.4 影像数据
    2.5 实测及其他数据
3 草原矿区煤炭开采生态累积效应机理研究
    3.1 矿区发展过程与草原生态演变关系
    3.2 草原矿区生态效应累积特征及内容
    3.3 草原矿区生态要素累积效应机理分析
    3.4 草原矿区生态承载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蒙东25矿植被演变生态效应分析
    4.1 研究方法选择与确定
    4.2 蒙东地区植被覆盖总体变化
    4.3 蒙东25矿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4.4 气温、降水量与矿区植被覆盖变化相关性
    4.5 人类活动与矿区植被覆盖变化相关性
    4.6 本章小结
5 大型露天矿宝矿、敏矿、胜利矿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累积效应研究
    5.1 生态储存与生态累积
    5.2 矿区生态敏感区确定
    5.3 生态储存评价指标体系
    5.4 三个大型露天矿生态储存的状态过程分析
    5.5 三个大型露天矿生态储存响应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生态效应定量解析与响应策略:以宝矿为例
    6.1 评价技术框架与方案
    6.2 矿区场地类型与空间格局变化
    6.3 矿区场地土壤质量实验研究
    6.4 矿区地表生态响应趋势
    6.5 矿区地表生态影响范围划定
    6.6 矿区生态响应策略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宝日希勒露天矿采样实验方案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生态环境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念
    2.2 生态文明建设与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
        2.2.1 生态文明建设为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机遇
        2.2.2 草原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2.3 相关理论
        2.3.1 责任政府理论
        2.3.2 公共物品理论
        2.3.3 公共治理理论
3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3.1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
        3.1.1 草原生态状况调查
        3.1.2 草原退化状况
    3.2 锡林郭勒草原现有的治理举措
        3.2.1 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管理体制
        3.2.2 加强约束机制政策,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3.2.3 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政策体系,加强治理
        3.2.4 强化激励政策手段,严格落实生态补奖政策
        3.2.5 强化执法监管政策,提升综合监测监管能力
        3.2.6 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3.2.7 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3.3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成就
        3.3.1 草原生态环境总体好转
        3.3.2 草原生态环境风险得以管控
        3.3.3 草原生态环境总体监管能力提高
4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存在的问题
    4.1 政策制定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政策易交叉
    4.2 政策考核不完善,绩效评价不健全
    4.3 部分政策的实用性比较弱
    4.4 生态治理监管政策不到位,监管部门监管能力弱
    4.5 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政策认知度和参与不足
    4.6 多种因素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5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5.1 政策制定行政壁垒依然存在
    5.2 政策制定前调研不足,政策实施时易出偏差
    5.3 部分治理政策内容和程序不健全
    5.4 草原生态文明理念未深入人心,政策制定参与不完善
6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建议
    6.1 健全政策制度保障
        6.1.1 完善治理政策体系,增强执法能力
        6.1.2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创新治理政策管理模式
        6.1.3 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协调共进
    6.2 推进政策制定实施行政体制改革
    6.3 强化政策支撑,加大政策的完善和执行力度
    6.4 构建多元治理结构
        6.4.1 通过科学政策指引,增强企业环保职责
        6.4.2 强化草原治理政策和草原生态文明理念
        6.4.3 保障公民参与机制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态治理
        二、草原生态治理
        三、生态治理优化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二、善治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第一节 锡林郭勒盟政府草原生态治理的主要做法
        一、成立生态保护机构,强化组织保障
        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三、统筹开展“三牧”试点,强化措施保障
        四、加强草原综合执法监管
        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的成效
        一、草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二、草原畜牧业发展更加可持续
        三、牧民收入普遍增加
第三章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面临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草原面积退化严重
        二、破坏草原的违法案件较多
        三、非法侵占草地面积广
        四、牧民收入水平不高
        五、牧民执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积极性弱
        六、政府部门不合理的“招商引资”带来大量污染
    第二节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利益推动下唯GDP的政绩观
        二、草原生态治理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三、基层政府生态治理监管责任缺位
        四、草原生态执法保护不足
        五、“乡财县管”政策下基层政府的财政活力不足
        六、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不健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其他地区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内其他地区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一、新疆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
        二、塞罕坝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
        三、黑龙江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
    第二节 国外其他地区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
        一、澳大利亚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
        二、新西兰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
    第三节 国内外其他地区政府草原治理对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进一步优化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的对策
    第一节 政府应树立科学绿色的政绩观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转变政府生态治理的传统观念
        三、优化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标准
    第二节 优化草原生态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一、完善草原生态治理法律法规
        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相关法律
        三、加大对草原生态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第三节 强化草原执法监督
        一、严厉打击猎捕采集野生动植物行为
        二、规范征用草原和临时占用草原的行为
        三、提高草原执法监督效率
    第四节 规范“乡财县管”工作,提高基层财政活力
        一、给与乡镇财政更多的财政自由权
        二、防止乡镇政府债务增加
        三、拓宽乡镇政府财政融资渠道
    第五节 进一步健全完善草原补奖机制
        一、加大对草原补奖政策的宣传
        二、因地制宜提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补偿标准
        三、拓宽生态补偿的筹集渠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1.3.2 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
        1.3.3 国内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综述
    1.4 论文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1.4.1 基本结构
        1.4.2 研究方法
2 牧区城镇化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2 相关理论
3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基础与特征
    3.1 牧区城镇化的基础背景条件
        3.1.1 区位条件
        3.1.2 资源条件
        3.1.3 生态环境条件
        3.1.4 社会经济条件
    3.2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3.2.1 牧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3.2.2 牧区城镇化水平
    3.3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的特征
        3.3.1 牧区城镇化的分布特征
        3.3.2 牧区城镇化的职能特征
        3.3.3 牧区城镇化的产业特征
    3.4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分类情况
        3.4.1 城镇化分类指标体系选取
        3.4.2 聚类与结果分析
        3.4.3 牧区城镇化的分类特征
    3.5 小结
4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的驱动力与制动力
    4.1 牧区城镇化驱动力
        4.1.1 牧区城镇化动力系统指标选取
        4.1.2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指标合成
        4.1.3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比较与排序
    4.2 牧区城镇化的制动力
        4.2.1 牧区区位的特殊性对城镇化的制约
        4.2.2 牧区草原资源的特殊性对城镇化的制约
        4.2.3 牧区人口的特殊性对城镇化的制约
        4.2.4 牧区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对城镇化的制约
    4.3 小结
5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效应评价
    5.1 牧区城镇化经济效应评价—基于面板数据分析
        5.1.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5.1.2 牧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时空效应评价分析
    5.2 牧区城镇化生态效应评价—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
        5.2.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实证分析
    5.3 牧区城镇化社会效应评价—基于田野调查分析
        5.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5.3.2 牧区牧民进城原因调查分析
        5.3.3 牧区进城牧民经济融合情况
        5.3.4 牧区进城牧民心理融合情况
    5.4 牧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6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6.1 牧区城镇化发展策略
    6.2 牧区城镇化发展目标
    6.3 基于经济发展的牧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6.3.1 边贸口岸型城镇
        6.3.2 旅游驱动型城镇
        6.3.3 畜牧业产业化型城镇
    6.4 基于生态安全的牧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6.4.1 中心集聚型城镇
        6.4.2 限制开发型城镇
    6.5 基于社会融合的牧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综合服务型城镇
    6.6 小结
7 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锡林郭勒盟财政收支预算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一、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公共财政收支预算管理
        2.地方政府性债务
        3.预算硬约束
        4.全口径预算管理
    (二)理论基础
        1.公共财政预算管理
        2.“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3.绩效管理理论
二、锡林郭勒盟财政收支预算管理现状
    (一)锡林郭勒盟经济现状
    (二)锡林郭勒盟财政收入预算管理现状
        1.锡林郭勒盟财政收入现状
        2.锡林郭勒盟财政收入现状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3.锡林郭勒盟财政收入预算管理现状
    (三)锡林郭勒盟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现状
        1.锡林郭勒盟财政支出现状
        2.锡林郭勒盟财政支出现状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3.锡林郭勒盟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现状
三、锡林郭勒盟财政收支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锡林郭勒盟财政收入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债务包袱沉重,财务风险增大
        2.“营改增”政策导致地方税收下降,预算收入增速放缓
    (二)锡林郭勒盟财政支出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预算压力增大,预算编制不规范
        2.预算支出的结构不合理,执行随意性强
        3.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4.对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不到位
四、改善锡林郭勒盟财政收支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预算编制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1.统筹预算编制管理,严控预算调整
        2.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二)强化财政收入管理,规范财税政策
        1.加强税收收入管理
        2.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3.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
        4.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融资机制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余及闲置资金的管理
        1.进一步压缩经济建设支出
        2.进一步压缩行政管理支出
        3.加强结余及闲置资金管理
    (四)完善预算执行管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1.明确绩效考评目标,硬化预算约束
        2.扩大绩效评价范围,量化绩效考核指标
        3.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落实绩效评价结果
    (五)强化预算监督管理工作
        1.建立财政内部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制度
        2.加强外部监督的力度,提高预算公开透明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区域均衡理论
        四、地域分工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关于区域发展空间差异性相关研究
        二、关于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
        三、关于资源开发空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
        四、关于空间开发强度的研究
        五、相关文献的述评
    第三节 区域开发理论分析框架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区域开发适宜性理论分析
第三章 锡林郭勒盟区域发展差异性分析
    第一节 锡林郭勒盟自然环境本底特征
        一、研究区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差异
        三、气象气候条件差异
        四、水文条件差异
        四、土壤类型空间分布
        五、植被类型空间分布
    第二节 资源禀赋条件
        一、畜牧业资源
        二、煤炭资源分布
        三、旅游资源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地区差异
        一、区域经济总量
        二、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布局
        三、交通网络及基础设施
        四、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区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及现状特征分析
        一、区域空间开发格局历史溯源
        二、锡林郭勒盟牧区人地关系演变
        三、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
        四、锡林郭勒盟城镇空间特征分析
第四章 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匹配格局
    第一节 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指数及其分区评价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流程
        三、评价方法及模型
        四、区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
    第二节 锡林郭勒盟区域煤炭资源开发强度评价
        一、煤炭资源开发及其影响
        二、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内涵
        三、煤炭资源开发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
        四、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分级分区分析
    第三节 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匹配度
        一、空间匹配度模型介绍
        二、生态敏感度与煤炭开发强度的空间关联性
        三、生态敏感性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匹配度分析
    第四节 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与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匹配机理
        一、缺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认识的科学性
        二、开发与保护的职权不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三、政府制度安排与政绩考核的不合理
第五章 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模式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国内外经典区域适宜性开发模式经验与借鉴
        一、国外典型区域开发模式的实践
        二、国内典型区域开发模式的实践
        三、对锡林郭勒盟区域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启示
    第二节 锡林郭勒盟区域开发中存在问题剖析
        一、生态环境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二、社会经济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三、城镇空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锡林郭勒区域开发适宜性分区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
        一、锡林郭勒盟区域开发适宜性分区
        二、锡林郭勒盟区域空间开发与保护需求分析
        三、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发展模式
        四、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发展路径选择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之处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内蒙古草原聚落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研究 ——以锡林郭勒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宏观背景
        1.2.2 微观背景
    1.3 相关概念释义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现行规划标准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1.3 草原城镇公共设施相关研究
    2.2 我国公共设施现行规划标准研究
        2.2.1 现行分级标准
        2.2.2 现行分类标准
        2.2.3 现行相关指标体系研究
    2.3 现行指标体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锡林郭勒地区草原聚落发展概况及人居环境特征分析
    3.1 传统草原聚落研究
        3.1.1 草原聚落的历史变迁
        3.1.2 草原聚落等级结构特点
    3.2 锡林郭勒盟区域环境概况
        3.2.1 自然地理条件
        3.2.2 人口民族构成
        3.2.3 资源能源条件
        3.2.4 经济社会发展
    3.3 锡林郭勒地区草原聚落人居环境特征
        3.3.1 生产生活方式
        3.3.2 传统文化习俗
        3.3.3 自然环境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锡林郭勒地区草原聚落公共设施现状调查
    4.1 典型草原聚落选择及调研情况
        4.1.1 典型草原聚落选择
        4.1.2 典型草原聚落现状概述
    4.2 调研地公共设施现状分析
        4.2.1 公共设施配置现状
        4.2.2 公共设施使用现状及满意度调查
        4.2.3 公共设施需求情况调查
        4.2.4 公共设施现状管理及运行机制
    4.3 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4.3.1 现状存在问题
        4.3.2 发展制约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锡林郭勒地区草原聚落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研究
    5.1 影响因素分析
        5.1.1 草原聚落空间布局特征
        5.1.2 经济收入及消费水平
        5.1.3 生产生活和地域文化
        5.1.4 相关政策与制度
    5.2 规划原则
        5.2.1 协调发展原则
        5.2.2 分级配置原则
        5.2.3 因地制宜原则
        5.2.4 弹性指标原则
    5.3 草原聚落公共设施级配体系研究
        5.3.1 层级现状分析
        5.3.2 发展趋势分析
        5.3.3 合理级配体系构建
        5.3.4 配建标准及营造方法研究
    5.4 草原聚落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指标探讨
        5.4.1 教育设施规划指标探讨
        5.4.2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指标探讨
        5.4.3 文化体育设施规划指标探讨
    5.5 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5.5.1 教育设施
        5.5.2 医疗卫生设施
        5.5.3 文化设施
        5.5.4 体育设施
    5.6 本章小结
结语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游牧到定牧—生态恢复视野下草原聚落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1.1.2 草原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1.1.3 问题的提出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生态恢复、重构
        1.2.2 草原聚落、牧区、牧户
        1.2.3 内蒙古中部地区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3 既往学术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
    1.5 论文写作说明
    1.6 小结
第2章 从游牧到定牧的草原生态环境变迁
    2.1 游牧的形成背景
        2.1.1 自然环境特征
        2.1.2 游牧业的形成
    2.2 定牧的形成过程
        2.2.1 草场范围内的“游居”
        2.2.2 一定范围内的定居轮牧
        2.2.3 完全意义的定牧
    2.3 草原生态现状特征
        2.3.1 整体生态退化
        2.3.2 局部出现改善
        2.3.3 保护重点转移
    2.4 小结
第3章 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的生态特点
    3.1 游牧聚落的本质
        3.1.1 游牧的载体
        3.1.2 游牧的特点
    3.2 游牧聚落的形式
        3.2.1 居住建筑
        3.2.2 祭祀建筑
        3.2.3 聚落单元
    3.3 游牧聚落的生态体现
        3.3.1 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态观
        3.3.2 朴素实用的低技生态观
        3.3.3 互助合作的实践生态观
        3.3.4 敬畏自然的信仰生态观
    3.4 小结
第4章 定牧时期草原聚落的生态视野
    4.1 草原聚落生态系统
        4.1.1 生态系统的概念
        4.1.2 生态系统的特点
        4.1.3 草原聚落生态系统
    4.2 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组成因子
        4.2.1 主体因子及其属性
        4.2.2 文化因子及其属性
        4.2.3 环境因子及其属性
    4.3 草原生态退化机理
        4.3.1 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4.3.2 生态退化的影响因素
    4.4 小结
第5章 定牧时期草原聚落重构与生态恢复
    5.1 定牧草原聚落重构的思路
        5.1.1 定牧牧民的生态观构建
        5.1.2 牧户与公共设施的生态格局
        5.1.3 牧户单元的生态化设计
    5.2 定牧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5.2.1 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5.2.2 定牧生活方式的转变
        5.2.3 定牧生产方式的转变
    5.3 继承——游牧生态意识的升华
        5.3.1 “互相善待”的生存之道
        5.3.2 人畜草三位一体的生态意识
        5.3.3 定牧新型合作社的建立
    5.4 创新——定牧生态技术的提升
        5.4.1 游牧技术手段的特点
        5.4.2 定牧生态技术的现状
        5.4.3 定牧技术手段的改进
    5.5 小结
第6章 定牧草场牧户与公共设施的生态格局
    6.1 萨麦苏木调研
        6.1.1 萨麦苏木基本现状
        6.1.2 萨麦苏木公共设施现状
    6.2 草场牧户现状特征
        6.2.1 草原聚落等级的梯度性
        6.2.2 牧户单元的分散、集聚性
        6.2.3 牧户单元的动态迁移性
        6.2.4 牧户单元的生态、和谐性
    6.3 草场牧户的适宜规模
        6.3.1 人畜草的生态平衡
        6.3.2 适宜人口规模分析
        6.3.4 适宜牧户规模分析
    6.4 草场牧户的生态化分布
        6.4.1 基本原则
        6.4.2 整体大分散
        6.4.3 局部大聚居
    6.5 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
        6.5.1 公共设施分布特征
        6.5.2 公共设施合理分布
        6.5.3 嘎查“牧民之家”设计
    6.6 小结
第7章 定牧草场牧户单元的生态化设计
    7.1 定牧草场牧户单元现状
        7.1.1 七个嘎查基本情况
        7.1.2 牧户单元定居现状
        7.1.3 牧户单元存在的问题
    7.2 牧户单元建筑模式分析
        7.2.1 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7.2.2 尊重牧民生活习惯的居住空间
        7.2.3 定牧状态下牲畜适应的使用空间
        7.2.4 人畜草平衡下的院落空间
    7.3 牧户单元的生态技术
        7.3.1 适应性地域生态技术
        7.3.2 牧区可再生能源利用
    7.4 牧户单元生态设计构思
        7.4.1 牧户单元设计的构思
        7.4.2 节能设计的考虑
        7.4.3 生态效果的体现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8.1.1 研究结论
        8.1.2 研究创新点
    8.2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草原牧区(嘎查)人居环境现状调研
附录B 生态移民定居点(牧民)基本状况调研
附录C 内蒙古草原牧区调研完成情况
附录D 嘎查“牧民之家”公共建设设计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锡林郭勒盟牧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1.1.2 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1.1.3 牧区城镇化提出的新要求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述评
    1.5 理论基础
        1.5.1 人口迁移理论
        1.5.2 中心地理论
        1.5.3 集聚经济理论
        1.5.4 新古典城市化理论
    1.6 研究区概况
        1.6.1 地理位置
        1.6.2 自然环境
    1.7 研究方法
    1.8 技术路线
    1.9 论文创新点、难点和不足之处
        1.9.1 创新点
        1.9.2 难点
        1.9.3 不足之处
2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特征分析
    2.1 锡林郭勒盟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2.2 锡林郭勒盟城镇化进程
    2.3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率与人口结构
        2.3.1 城镇化率
        2.3.2 人口数量
        2.3.3 性别构成
        2.3.4 年龄构成
        2.3.5 民族构成
    2.4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体系现状特征
        2.4.1 地广人稀,城镇规模普遍偏小
        2.4.2 人口首位分布,城镇沿交通干线分布
        2.4.3 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有限
        2.4.4 旗县经济联系较弱,板块经济格局明显
        2.4.5 南北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
        2.4.6 产城分离明显,产业投资对城镇带动弱
3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实证分析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3.2 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3.3 进城生活意愿分析
        3.3.1 年龄段与进城生活意愿分析
        3.3.2 民族成分与进城生活意愿分析
        3.3.3 文化程度与进城生活意愿分析
    3.4 城镇化正向推力因素分析
    3.5 城镇化反向拉力因素分析
    3.6 小城镇发展限制因素分析
4 锡林郭勒盟牧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
    4.1 锡林郭勒盟牧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构建
        4.1.1 指标与指标体系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4.2 指标体系的计算
        4.2.1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4.2.2 确定权重与计算
    4.3 结果分析与评价
        4.3.1 经济发展系统评价
        4.3.2 社会发展系统评价
        4.3.3 资源环境系统评价
        4.3.4 城乡统筹系统评价
        4.3.5 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
5 锡林郭勒盟牧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
    5.1 锡林郭勒盟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5.1.1 核心带动,相对集聚策略
        5.1.2 服务设施引导策略
        5.1.3 旅游城镇化策略
        5.1.4 制度政策保障策略
    5.2 锡林郭勒盟牧区十个全覆盖五种模式
    5.3 锡林郭勒盟牧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
        5.3.1 文化提升模式
        5.3.2 生态优化模式
        5.3.3 低碳循环模式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对锡林郭勒盟生态公路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草原生态保护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D]. 乌云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2]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研究[D]. 房阿曼.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D]. 李晓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优化研究[D]. 刘俐.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 张俊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6]锡林郭勒盟财政收支预算管理研究[D]. 曾妍.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3)
  • [7]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D]. 阿荣.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8]内蒙古草原聚落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研究 ——以锡林郭勒地区为例[D]. 布仁巴图.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7(02)
  • [9]游牧到定牧—生态恢复视野下草原聚落重构研究[D]. 王伟栋. 天津大学, 2017(01)
  • [10]锡林郭勒盟牧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 刘龙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锡林郭勒盟生态公路建设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