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流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落户大连

临界流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落户大连

一、临界流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落户大连(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仪垂杰,孙启栋,赵韩非,刘松[1](2021)在《高炉渣余热裂解轮胎颗粒流化床的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抗降解性很强的废旧轮胎与余热利用不充分的高炉渣,设计一种利用高炉渣余热裂解废旧轮胎颗粒的流化床;根据废旧轮胎颗粒与高炉渣颗粒的特性确定流化床的操作气速与尺寸大小;通过冷态实验确定流化床的操作气速为2 m/s。热态实验表明高炉渣余热裂解轮胎颗粒流化床的产油率可以达到42%。通过冷态与热态实验验证流化床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陈天宇[2](2020)在《农业生物质气化关键问题及区域气化利用模式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我国全年的秸秆产量高达5.7亿吨标准煤,这部分能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可以较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目前的能源紧缺。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具有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率和环保效益,在农业生物质利用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但由于农业生物质高含量的碱金属、氯元素,热处理过程中容易引起设备腐蚀,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且农业生物质能量密度低,随季节变化大,分布分散,收集、运输、储存困难,如何提高单位产能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论文对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过程中碱金属(主要为K、Na)以及Cl元素的迁移特性、分布规律和形态转化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工艺与常用的沼气集中供气工艺从能值和区域利用模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大规模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为获得特定床料下不同运行参数下流化床富氧气化的规律和最佳工况,为农业生物质气化规模化利用提供参考,分别采用煅烧白云石和高铝矾土作为床料研究并获得了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规律。气化反应温度和氧体积浓度对煅烧白云石和高铝矾土两种床料下的秸秆气化特性影响规律一致;随当量比增加,当床料为煅烧白云石时,H2、CO及CH4浓度先增大后减小,CO2浓度先减小后增大,产气热值和气化效率均在当量比为0.22时达到最大值;当床料为高铝矾土时,气体组分浓度等均呈现单一变化趋势;采用煅烧白云石作为气化床料时,对焦油热裂解的催化效果更佳,并可吸附气体组分中的CO2,可燃气体的含量和气化效率更高,因而煅烧白云石比高铝矾土更有利于提高可燃气的品质。为有效防止床料结渣、实现HCl的深度脱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并获得了气化过程中碱金属、氯元素的赋存形态和迁移规律。Na、K在生物质低温灰中赋存形态含量按照水溶态、醋酸溶解态、盐酸溶解态、硅铝酸盐结合态依次递减,Na的总释放率与反应温度关系较复杂,释放率在50.2%~70.8%之间。700℃之前K受温度影响不大,当温度高于700℃,K释放率急剧增加;反应气氛对Na和K的迁移特性有着明显的影响,气化气氛下Na和K的释放量均高于热解气氛下Na和K的释放量,气氛对K元素释放量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对Na元素释放量的影响程度;随着氧体积浓度的升高,水溶态和醋酸铵态Na、K转化为其他两种形态。Cl元素在温度低于700℃对Na的释放具有明显的作用,而在高于700℃后对K的释放的影响比较明显。为避免农业生物质气化产生HCl对装置构件造成高温腐蚀和低温腐毁,研究并实现了中高温条件下气化气氛中HCl的深度脱除。选用自制类水滑石作为脱氯剂,在各焙烧温度下自制类水滑石脱氯剂均具有明显的层状水滑石结构,金属离子在层状结构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层间规整性;脱氯剂属于典型的介孔材料,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脱氯剂结构发生了部分改变,生成金属混合氧化物,碳氧化物以及少量的金属氧化物,且有部分结构稳定的尖晶石结构出现。在气化反应气氛下,当反应温度窗口在350~650℃时,脱氯剂对HCl的脱除效率均高于90%,在550℃达到最高,为95.12%。为进一步为农业生物质资源工业化推广提供理论参考,采用能值分析法评价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工艺和常用的农业生物质沼气集中供气工艺,并基于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和能值指标,从生产效率、自然环境支持力以及可持续性三个角度对两种工艺进行全面评估和比较,并通过分析能值指标构建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工艺的优化方案。富氧气化产气工艺和沼气集中供气工艺两种系统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小。富氧气化工艺的产出为1.50×1019 sej/a(太阳能焦耳/年),与能值总投入量一致,此系统处于稳定系统中。而沼气集中供气工艺产出为9.59×1018 sej/a,略低于能值的总投入量,需要借助于其他能值实现系统的稳定。为进一步提升生物质富氧气化工艺,引入了生物质两段式富氧气化系统优化方案。优化方案受自然环境的支持,对环境的依赖性降低、产气率升高,因此优化方案的可持续发展性更好。为秸秆气化利用工程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在能值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详尽考虑了人工费、燃气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研究沼气供气与两段式富氧气化工艺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获得了不同影响因素分别对两个系统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秸秆两段式高温气化的财务净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分别为:31.30万元,16.13%和6.47年,是区域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的优选方案。在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影响因素中,运行成本和燃气价格对财务净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的影响较大,意味着在推动秸秆利用市场化过程中,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补贴,为生物质气化大规模的工程应用提供指导和支持。

王欣[3](2020)在《生物质固定床气化燃烧过程模拟及热风装置的设计与运行》文中认为随着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能源短缺及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物质作为世界第四大能源,以其产量巨大、分布广泛、碳循环等优点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生物质气化及气化燃烧是解决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鉴于生物质气化过程最优工况难确定,且目前生物质气化燃烧装置主要针对流化床及炉排炉,对固定床研究较少,对气化、燃烧过程温度及过量空气系数控制也未有深入研究,本论文先通过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对生物质气化及气化燃烧过程进行模拟,构建多因素条件下的最优工况,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生物质固定床气化燃烧热风装置的设计及实验工作,通过调控过量空气系数、气化及燃烧温度,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Gibbs自由能最小化原理,通过限制部分化学反应的平衡及考虑碳的不完全转化因素,建立Aspen Plus气化模型,模拟所得结果与对比实验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本模型可对固体燃料的气化过程进行合理预测。(2)考察了单因素变化对气化结果的影响,随着空气当量比(ER)、水蒸汽与生物质原料质量比(S/B)的增加,气化温度逐渐升高,而冷煤气效率、有效气体积分数及气体热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CO含量在ER=0.25时最高,为25.64%,H2含量在ER=0.3时最高,为14.71%;随着S/B比的增加,气化温度逐渐降低,有效气中CO含量不断减少,H2和CH4含量不断增加;而随着气化剂温度的提升,冷煤气效率、有效气体积分数及气体热值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气化剂温度的升高,致使气化温度逐渐升高,有效气中CO、H2含量不断增加,CH4含量不断降低。当气化剂温度为700oC时,气化过程产生的CO含量可达21.16%,H2含量可达19.83%,CH4含量不断降低;随着气化压力的升高,气化温度呈现小幅度升高,冷煤气效率、有效气体积分数呈现小幅度下降,气体热值呈小幅度上升趋势;氧气体积份额的提升,冷煤气效率有小幅度下降,有效气体积分数及气体热值呈幅度上升趋势,气化气热值由6.41 MJ/Nm3提高至10.86 MJ/Nm3。(3)考察了多因素共同作用对气化指标的影响,其中空气当量比对煤气热值、冷煤气效率、气化气产率及有效气体积影响均占首位,选择合适的空气当量比有利于气化反应的顺利进行;在不同气化指标要求下,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有所不同,优水平也有所不同。在本次正交实验的范围内,整套气化工艺最优水平为ER=0.2,S/B=0.05,气化剂温度700℃,O2体积份额为95%。(4)通过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气化燃烧过程模拟得出,在不限制气化、燃烧温度的前提下,采用气化-燃烧的方式,不能有效解决烟气中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状况;而通过控制过量空气系数及气化、燃烧温度,烟气中NOx、CO含量均有大幅降低,控制气化燃烧温度或适当减少过量空气系数,烟气中NOx在无任何额外处理的情况下即可达标排放。气化燃烧方式会减少部分SOx的排放量,但烟气中SOx含量仍超标,需进一步处理。(5)对生物质固定床热风装置进行设计及实验工作证明,将气化与燃烧分区进行,加上低温燃烧,可降低由于生物质灰熔点过低造成的炉内结焦等危害,以及减少NOx等污染物排放,这与采用Aspen Plus对气化燃烧过程的模拟结果一致,在装置内添加了脱硫剂之后,烟气中的SO2明显降低,满足国家相应排放标准,但距超低排放标准仍有待提高。

杜天宙[4](2020)在《热流场温度和粉尘对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高温热解煤气的高效除尘对热解系统的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热解煤气中的气相焦油在除尘系统的热流场中还会继续发生二次反应生成积碳,气相焦油组成、热流场条件、夹带粉尘对高温除尘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气相焦油的二次反应及积碳有着显着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一种格金收率较高的长焰煤,利用自行设计搭建的小型流化床热解反应装置,分别考察了热解温度、挥发分反应温度对气相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的影响规律,探讨了流化床高温气相焦油中夹带焦粉和夹带煤灰对气相焦油二次反应和积碳行为的作用机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煤颗粒在不同温度下热解产生的挥发分组成不同,其通过相同热流场时具有显着不同的反应行为。热解温度决定了煤热解时共价键的断裂程度,对热解产物产率、气相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影响显着。热解温度升高,半焦产率降低,焦油产率先升高后降低,在600 oC时达到最大为13.24%,热解气产率升高。热解温度升高会加剧气相焦油的二次反应,可以提高焦油中沸点低于420°C组分的相对含量,降低沥青的相对含量,但是同时也会形成更多的积碳。对于焦油的组成而言,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焦油中脂肪烃的含量明显减少,多环芳烃含量会明显增多。(2)挥发分反应程度决定了热解产物的最终分布和焦油组成,挥发分反应温度升高会加剧挥发分之间的反应,明显影响热解产物产率、气相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挥发分反应温度升高,焦油产率不断降低,热解气产率不断升高,焦油中脂肪烃含量有所减少,多环芳烃含量有所增加,但增减幅度不大。当挥发分反应温度≤450 oC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轻油的相对含量不断减少,沥青、蒽油的相对含量不断增加,积碳含量变化很小,主要是因为挥发分反应温度升高,轻油裂解生成了小分子气体,大分子有机质缩聚生成了可溶于四氢呋喃的蒽油、沥青等;当挥发分反应温度>450 oC时,随着挥发分反应温度的升高,挥发分的裂解反应加剧生成更多的轻油和热解气,同时通过显着的缩聚反应形成更多大分子量的积碳,导致轻油的相对含量和积碳产率明显增加,蒽油、沥青的相对含量减少。(3)夹带粉尘对粉煤热解过程中气相焦油的二次反应及积碳影响显着。加入焦粉后,在不同热流场温度下,热解焦油产率均低于未加焦粉时的焦油产率,热解气产率均高于未加焦粉时的气体产率。焦粉和煤灰在热流场中对气相焦油有一定的催化裂解作用,使得焦油中轻质组分的相对含量显着增高,沥青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具有一定的提质作用。热流场温度低于450oC时,焦粉和煤灰对气相焦油二次反应的催化作用比较显着,焦油组分变化明显,随着热流场温度的升高,焦粉和煤灰的催化作用不断减弱。粉尘的夹带会产生更多的积碳,相比于煤灰,焦粉作用更明显。

周胜阳[5](2020)在《低功耗气体超声流量计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天然气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之一,具有清洁、高发热量、价格低廉的优点,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然气产供储销的各个环节中,科学的高效的计量手段都是重中之重。随着流量计的发展,在众多流量计中,超声波流量计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随着超声流量计的广泛应用,其功耗大、数据传输困难等问题也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超声波流量计的未来发展。目前,超声波流量计市场常年被外国产品占据。国产流量计的测量精度相对偏低,功耗偏高,在高精度测量领域有所不足。本文设计了一款低功耗、高精度的超声波气体流量计,用于低压燃气测量领域。流量计拥有两个型号,分别针对于DN50与DN80管径。本论文采用时差法测量原理,采用双通道测量的方式。使用C8051F960单片机作为控制模块核心,TDC-GP22作为时间测量芯片,设计了超声波流量计。在流量计设计中,本文提出了低功耗设计方案,并根据该方案完成了芯片的选型与硬件电路的设计。根据各信号的大小与性质不同,本文采用三个PCB板,分别是主控板、收发板与接口板。此外,为便于维护,本文单独设计了超声波获取与发射电路和信号处理电路,将其放置在独立的PCB板上,通过可插拔的接口连接至收发板。论文采用了分时程序结构,将整个程序在分割为了多个模块,在每一个时间间隔内,仅运行一个功能,降低了程序间的耦合,使各部分功耗可以直观的显示出来。并且预留了多个时间间隔,以便于后续的系统升级。使用实验平台对流量计进行验证与测试,并对功耗进行了测量。通过误差分析,采用数学手段对流量计进行校准。经校准后,流量计的精准度等级达到国家标准1.0级,工作电流1.265mA,符合设计指标。

刘超冉[6](2020)在《自调式狭缝型分布板流化床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流态化技术由于其有效的传质传热特点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能源、材料、环境等领域,采用流态化技术制成的流化床设备多应用于干燥、燃烧等过程中。对于流化床来说,气固流化床应用则更为普遍,而气体分布板,是气固流化床中的关键部件,既起到支撑物料的作用,又实现了均匀分布气体等多方面的功能。在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大多对于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气体分布板进行研究,鲜有实现动态变化的分布板形式出现。为了使气体分布板更好地均匀布风,并可以根据实际流化需要,在流化过程中实现自动调节,适应更广的流化介质,本研究自主设计了新型的气体分布板—可变开孔率狭缝型分布板。该分布板采用双层结构,通过导轨结构使下层分布板实现对上层板的相对运动,从而改变分布板的开孔率,到达动态变化的效果。测量气体通过空床的压降,发现:分布板的压降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分布板的开孔率2.9%时,气体通过分布板时产生的压降较大。当分布板的开孔率从2.9%逐渐增大到11.4%时,在不同的风速下,分布板的压降随着分布板开孔率增大而减小。基于可变开孔率狭缝型分布板,利用流化床研究其对GeldartD类颗粒(核桃砂)的流化效果,发现:在不同开孔率下,颗粒进入流化床阶段的最小流化速度略有不同,在固定床阶段,分布板开孔率为8.6%时,床层压降最大且临界流化速度最小,约为0.9m/s。当开孔率为2.9%时,床层压降最低且临界流化速度最大,约为1.1m/s。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不仅定性地分析了不同分布板开孔率下压力降与气速的变化关系,还定量地得出Ergun公式的修正方程,并设计出自调节控制系统。

付恒谦[7](2019)在《镇海炼油厂90×104m3油库扩容工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油库在石油工业产业中的作用也越发突出和重要。油库是原油生产、原油加工、成品油供应及运输的纽带,是国家石油储备和供应的基地,它对于保障国防和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对于成品油需求的规模逐年增长,油库的发展和规模也相当迅速;为了节约用地与操作方便,油库的规模与油罐单罐趋于大型化发展。本文综述了新建油库设计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油库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油库油气回收的重要性。结合宁波镇海化工园区的发展建设规划、周边化工厂对下游原材料的市场需求和资源供应能力,通过对新建油库地理位置、当地气象水文条件及交通运输状况、不同油气回收方法的经济性、技术性、先进性等各个方面分析比较,根据既要满足炼厂油品加工周转和华东地区油品的供应转输以及日常生产对成品油库址的基本要求,我们确定了油品出厂运输方式、库区平面布置方案及油气回收方案,并对库区油品周转数据进行了核算,设计出合理的工艺流程,编写了可行性报告。在工艺设计过程中,本文对工艺流程的设计方案、工艺计算和设备的选型等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并根据各类油品周转数据对库区各类油品进行了物料衡算,计算确定油库扩容罐区共需新增14座油罐,其中包含4座10×104 m3外浮顶储罐、4座5×104 m3外浮顶储罐以及6座5×104 m3内浮顶储罐;进而对油罐、机泵、油气回收系统、泡沫喷淋系统进行设计和选型,确定其相关参数,并进行了消防与RTO油气回收处理等安全、环保设施设计。对管道进行了设计计算,确定各种油品管道的管径、扬程等工艺参数,并绘制了油罐安装示意图、工艺管道流程布置图、平面布置图、带控制点工艺系统流程图、带控制点消防系统工艺流程图、消防工艺流程图、带控制点RTO油气回收系统工艺流程图、带控制点蓄热氧化系统工艺流程图。本设计的创新性或优势主要体现在,采用了RTO油气回收处理系统代替传统的柴油尾气吸收装置,有效降低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解决了现有贮存罐区的废气排放问题,达到了国家《石油化学工业污染排放标准》(GB31571-2015)和《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采用消防水罐装置替代了消防水池,不仅解决了消防水池占地面积大的问题,而且检修更简便,操作更简捷;本设计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455亿元,投资回收周期2-4年;项目建成投用后可有效降低储罐周转率和工人的劳动强度,解决公司库容紧张问题,使其既能满足新建炼油装置原料贮存需求,又可以有效缓解炼化基地的原料和成品周转矛盾以及周边化工业园区企业原料供需矛盾。新油库后续配套设施投资较少,可有效减少项目建设投资及后期投用运营成本,更有利于实现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产能集群化、规模化、一体化,为打造集经济、环保的原油加工、低硫原料油供应、基础化工原料及高端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生产于一体的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提供基础数据。

董泽[8](2019)在《反应体系热失控压力泄放的实验及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应失控(也称反应热失控)是指放热化学反应系统因热平衡被打破而使温度升高,在经过“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加速-温度再升高-再加速-再升高……”的过程,以至超过了反应器冷却能力的控制极限后,反应物、产物分解生成大量气体,压力急剧升高,最后导致喷料、反应器破坏,甚至燃烧、热爆炸的现象。安全泄放系统作为防止工艺设备因反应热失控而发生事故的重要防护措施,可以独立运行降低事故发生时的严重度,对人员、财产、环境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对反应体系开展热失控条件下压力泄放的实验及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3种泄放体系(气体体系、蒸气体系及混合体系)各选取2个具有代表性的物料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1)为了确定泄放过程的最危险情景,需要对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情景与物料进行识别,而物料是否具有自催化特性及其自催化强度是判断物料危险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通过热安全分析软件(TSS)对绝热条件下自催化分解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Benito-Perez模型中的动力学、热力学参数,得到了25组自催化分解特性曲线,结合统计学方法和无量纲化方法,提出了两种划分自催化强度的方法(即能量比值分级法和无量纲标准曲线分级法),分别以B-P模型两步反应能量比与其自催化因子为判定依据,将自催化强度划分为弱(或者无)、较弱、中等、较强、强自催化5个等级。(2)为了获得泄放设计的相关数据,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绝热修正,其原因在于实验室规模下的热惰性因子往往大于实际过程的值。在对实验数据进行绝热修正时,物料的动力学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本文根据6组物料的特点,选用了几种不同设备进行了动力学量热测试与研究,包括反应量热仪(RC1)、绝热加速量热仪(ARC)、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和泄放尺寸设计仪(VSP2)等设备。采用基于模型的准确动力学求取方法及一些常见的动力学求取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处理与计算,获得了6组物料的动力学表达式,包括活化能、指前因子、机理函数。通过结合6组物料的动力学与其VSP2测试数据,研究提出了基于动力学的绝热修正方法,弥补了传统绝热修正方法仅适用于单步N级分解反应的不足。(3)采用ARC对20%DTBP的甲苯溶液进行了装载率的影响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该物料在分解过程中的压力组成,结合绝热修正方法建立了一套压力数据的修正方法与流程(称压力修正),为其余5组物料的压力修正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此,获得了6组物料的压升速率、产气速率等修正结果。(4)为了获得合理的泄放设计结果,对3种体系的单相流、两相流泄放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假设不同设定压力,获取相应设定压力下修正后的相关泄放参数,选择合适的泄放设计方法,计算并判断得到了泄放的流动状态、流动模型、所需泄放面积、临界装载率等信息。结果表明:1)对于3种体系的单相流泄放设计,设定压力的增大都会使得所需的泄放面积减小,区别在于蒸气体系会在减小后快速达到一个稳定值,气体体系会持续减小,而混合体系则会逐渐缓慢达到一个稳定值;2)而对于3种体系的两相流泄放设计,只有蒸气体系的泄放面积会随着设定压力的增大而缓慢增大,气体体系与混合体系的结果(顶部泄放)都随着设定压力增大而持续减小;3)反应体系热失控两相流泄放所需面积均大于单相流所需面积,说明两相流泄放比单相流更危险。(5)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体系间泄放设计的区别,对比3种体系的设计结果发现:不可调节体系(气体体系与部分混合体系)单相流与两相流泄放所需的面积往往大于可调节体系(蒸气体系与部分混合体系),说明蒸气的移热能力在泄放过程中起到了削弱泄放流量的功能。不可调节体系的底部泄放设计远小于顶部泄放设计结果,在工程可实现的前提下,对不可调节体系进行底部泄放设计可以极大地减少泄放面积,为工程人员选择合适的泄放设备提供了帮助。本文可以为反应体系热失控危险性的分析与判定、泄放参数的获取与修正、泄放系统设计与应用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与指导。

王超[9](2019)在《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及煤液化残渣热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及煤炭相关资源为主要能源结构的国家之一,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耗的模式使得我国无论是国民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将煤炭清洁化、高效化地利用是各种煤炭利用技术所面临的巨大考验,发展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现代煤化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煤快速热解和煤加氢液化工艺作为煤制油过程在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与安全、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尖锐敏感问题上提供了有力的解决途径。但现有煤快速热解制油工艺仍面临小粒径粉煤利用率低、含油热解煤气夹带粉尘导致焦油质量差等瓶颈问题,而煤加氢液化工艺末端产出的液化残渣的再加工利用成为难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固体热载体法的双循环固体燃料热解制油工艺,设计构建了新型固体燃料热解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期为解决制约煤热解工艺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以及为煤液化残渣高效连续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实现双组分颗粒快速分级颗粒分级器为纽带,有序地连接其他反应单元构成两个独立的循环回路,将热解工艺过程中的热解、过滤、燃烧从空间上完全独立开来,为固体燃料的热化学转化提供了独立可控的优选工艺参数。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开展了煤及煤液化残渣的热解实验,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构建的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主要单元结构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与冷态调试。颗粒分级器中进料气与分级气形成两路互不干扰的流动线路,基于双组分颗粒终端速度的差异,在合适的分级气速下可实现双组分颗粒高效快速地分级;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中具有文丘里效应的颗粒提升文丘里管、文丘里进料器以及文丘里洗涤器实现了固体热载体颗粒的循环、原料颗粒的快速进料以及废烟气快速冷却,还保证了固体热载体输送管路的料封性能,为DLRS双循环系统提供了相对独立并互不窜气的反应空间;采用径向移动颗粒层过滤器用于热解产物的除尘,其同心的双百叶窗结构具有优先排出堆积于内流道细颗粒的特点,为热解器采用流化床操作提供了较为宽泛的操作缓冲空间,循环滤料的连续排出与补入使得其具有操作压降小、过滤效率高等优点。(2)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了神木煤(SM)和榆阳煤(YY)的热解,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热解温度、流化气速、溢流比、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煤热解焦油产率均随热解温度升高先增加而后降低,均在热解温度为515℃时达极值,产率分别为3.5%和11.9%,分别为铝甑实验值的89.7%和108.2%,热解加热速率的差异对于有着更高挥发分的YY煤的影响更为有利;提高流化气速有利于热解油的产出;在较高床料溢流比操作时,尤其在高流化气速下对热解不利;提高过滤器的操作温度对于热解油的获得是不利的。热解油分析表明:热解油中粉尘含量只有0.2%左右,在较高的流化气速下仍有较好的过滤效果;热解油萃取分析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两种煤热解焦油的正己烷可溶物(HS)均有所降低;轻质组分HS随流化气速和过滤器温度升高而降低。热解油的GC/MS分析表明:两种煤的热解油中稠环芳烃类物质的含量最高且相差不大,SM煤热解油中的轻芳烃与脂肪烃含量高于YY煤热解油中的含量,相反地SM煤热解油中的酚类与杂环类含量小于YY煤热解油中的含量。(3)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了煤液化残渣的热解,探索通过固体热载体法热解方式提取残渣中重质有机质资源的方法,探究了降低残渣粘结性和残渣连续进料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热解温度、流化气速、溢流比、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残渣中含有的芳香烃等高分子量有机物使其具有加热易软化熔融以及强粘结性,热解极易结焦。通过向残渣中掺混一定比例的掺混物料,可降低残渣的粘结性,在相同掺混体积比条件下石英砂的破粘效果最佳,当掺混体积比高于3及以上时,残渣的粘结性基本消除。采用螺旋进料器与文丘里进料器组合进料,并配合双层导管水冷却的方式可以避免残渣提前软化、实现以粉体状态快速连续地进料。热解实验结果表明:热解油产率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后趋于平缓,在热解温度550℃左右,热解油产率可达20%,明显高于慢速加热的铝甑热解油产率;流化操作气速比U/Umf由1.2升高至2.8时,热解油产率由20%增加至23%,提高流化气速有利于热解油的产出;残渣热解油产率并不随残渣粒径变小而单调增加。热解油产率随过滤器温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热解气产率随过滤器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提高过滤器的操作温度对于通过热解方式来获得热解油的过程是不利的。热解油分析表明:残渣热解油中粉尘含量仅为0.2%~0.5%左右,在较高流化气速下过滤效果仍然较好;热解过程中残渣中大部分的液化重质油正己烷可溶物(HS)得到回收转移进入了热解油中,而大部分的沥青烯A和前沥青烯PA则在热解过程经历缩聚等反应形成了热解半焦等重质产物;热解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残渣中沥青烯A转变为HS;过滤器温度的升高会降低热解油的品质。热解油HS组分的GC/MS以及热解油的红外分析表明,残渣萃取组分与热解油的组成在热解前后没有发生较明显的变化。

张锐[10](2019)在《基于时差法的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超声波气体流量计以其高精度、无压损、量程比大等优良的特性,在气体流量测量领域优势明显,随着我国天然气、沼气、煤层气等清洁型能源应用市场的不断发展扩大,具有高性能气体流量计量装置的需求也变得越发迫切。目前,市场上性能优良的超声波气体流量计几乎全部需要进口,而国外对于其核心技术依旧保持封锁的态度,因此早日实现超声波气体流量计的生产自主化意义重大。为此,本文以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为研究目标,通过对气体流量测量技术的相关理论展开深入研究,根据超声波信号特点,并结合实际应需求,研制了一款基于时差法的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该系统具有流量、温度、压力三参数的数据采集、数据实时显示、数据存储及数据远程通讯等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气体流量测量产品的市场调研,论述了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技术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从原理出发,对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技术的相关理论展开对比研究,确定了本系统设计的测量原理和时间计量方法。其次,针对超声波传播时间的准确计量问题,本文提出利用高精度时间计量芯片TDC-GP22的性能优势,保证时间计量的精度;设计高效的激励信号驱动电路,提高发射信号的输出功率;设计合理的接收电路,有效的实现回波信号的提取与噪声干扰的抑制;同时,接收信号中采用自动增益控制电路,保证接收信号不易受测量环境变化的影响,为时间计量的准确性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还设计了温压补偿电路、数据显示、数据存储、数据上传及电源管理等功能性模块。最终完成了一套完整的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硬件系统的设计。再次,根据硬件电路的相关要求,本文完成了超声波气体流量采集电路与控制电路的运行软件程序,并利用LCD段码屏与红外遥控器配合开发了友好的人机交互模块。系统研制完成后,对研制完成的测量系统进行了功能调试与性能验证。并通过临界流喷嘴、数字压力计,恒温水槽三个标准装置分别对流量、压力、温度三个参数进行了实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流量参数符合1.5级的准确度标准、压力参数符合准确度0.5级标准、温度参数符合准确度B级标准,系统性能优良,达到了单声道超声波气体流量计的较高水平。

二、临界流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落户大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界流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落户大连(论文提纲范文)

(1)高炉渣余热裂解轮胎颗粒流化床的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流程
2 流化床的设计
    2.1 轮胎颗粒热裂解反应原理
    2.2 操作条件
    2.3 床体的设计及计算
        2.3.1 操作气速的确定
        2.3.2 流化床筒体直径的确定
        2.3.3 扩大段直径的确定
        2.3.4 流化床高度的计算
    2.4 流化床裂解炉的主要构件
3 实验验证
    3.1 冷态实验
    3.2 热态实验
4 结论

(2)农业生物质气化关键问题及区域气化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农业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现状研究
        1.2.1 生物质利用现状研究
        1.2.2 生物质气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碱金属/氯元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农业生物质利用能值分析研究现状
        1.2.5 区域农业生物质利用模式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农业生物质流化床富氧气化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农业生物质流化床气化反应系统
        2.2.1 气体反应单元
        2.2.2 采样单元
        2.2.3 实验材料
        2.2.4 实验流程
        2.2.5 气化过程特性参数及气化效果评价指标
    2.3 实验工况对农业生物质气化特性的影响
        2.3.1 冷态运行实验确定关键参数
        2.3.1.1 加料速率标定
        2.3.1.2 布风板阻力
        2.3.1.3 临界流化速度
        2.3.2 气化温度对气化特性的影响
        2.3.3 当量比对气化特性的影响
        2.3.4 氧体积浓度对气化特性的影响
        2.3.5 床料对残炭的影响
        2.3.6 床料对焦油组分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气化过程中碱金属及氯元素的迁移特性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碱金属赋存形态测定
        3.2.4 氯元素测定
        3.2.5 释放率定义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农业生物质中碱金属赋存形态分析
        3.3.2 气化温度对碱金属释放率和赋存形态的影响
        3.3.3 反应气氛对碱金属释放率和赋存形态的影响
        3.3.4 气化温度对氯赋存形态的影响
        3.3.5 Cl元素在不同气化温度与碱金属释放关系
        3.3.6 Cl元素在不同气化气氛与碱金属释放关系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气化气氛中HCl气体的脱除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材料表征分析
        4.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脱氯脱氯剂表征结果分析
        4.3.1.1 脱氯剂SEM-EDX分析
        4.3.1.2 脱氯剂在不同焙烧温度下的XRD分析
        4.3.1.3 脱氯剂在不同焙烧温度下的傅里叶红外分析
        4.3.1.4 脱氯剂在不同焙烧温度下的孔隙结构表征分析
        4.3.2 脱氯剂脱氯热重结果分析
        4.3.3 脱氯剂气化条件下脱氯特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农业生物质富氧气化工艺能值分析
    5.1 引言
    5.2 能值理论
        5.2.1 系统能值流图和系统符号语言
        5.2.2 评价指标
        5.2.3 能值分析方法及步骤
        5.2.4 能值分析的优化途径分析
    5.3 能值分析计算
        5.3.1 数据资源
        5.3.2 能值分析表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能值投入产出分析
        5.4.2 能值指标分析
    5.5 秸秆富氧气化产气优化方案的能值分析
        5.5.1 秸秆两段式富氧气化
        5.5.2 优化方案的能值分析
        5.5.3 优化方案能值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区域秸秆气化利用模式研究
    6.1 引言
    6.2 秸秆资源化系统经济评价指标
        6.2.1 工程净现值计算
        6.2.2 工程内部收益率计算
        6.2.3 工程投资回收期
    6.3 秸秆资源化成本估算模型
    6.4 秸秆资源化单位经济半径模型构建
    6.5 秸秆资源化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6.5.1 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6.5.1.1 工程成本与收益分析
        6.5.1.2 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经济性影响因素研究
        6.5.1.2.1 固定成本对工程经济性影响
        6.5.1.2.2 运行成本对工程经济性影响
        6.5.1.2.3 沼气价格
        6.5.2 秸秆两段式富氧气化工艺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6.5.3 秸秆富氧气化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6.5.4 政策建议
    6.6 秸秆两段式气化工程实例概算
        6.6.1 秸秆收储成本
        6.6.2 秸秆两段式气化系统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论文不足之处及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资助文/基金
致谢

(3)生物质固定床气化燃烧过程模拟及热风装置的设计与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质及生物质能源
    1.2 生物质能源转换利用途径
        1.2.1 物理转换技术
        1.2.2 直接燃烧技术
        1.2.3 化学转换技术
        1.2.4 生物转换技术
    1.3 生物质气化燃烧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固定床气化Aspen Plus模拟研究
    2.1 引言
    2.2 Aspen Plus气化模型的验证
    2.3 单因素对气化模拟结果的影响
        2.3.1 气化指标
        2.3.2 ER对气化模拟结果的影响
        2.3.3 S/B比对气化模拟结果的影响
        2.3.4 气化剂温度对气化模拟结果的影响
        2.3.5 气化压力对气化模拟结果的影响
        2.3.6 O_2体积份额比对气化模拟结果的影响
    2.4 多因素对气化模拟结果的影响
        2.4.1 正交试验设计
        2.4.2 极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固定床气化燃烧Aspen Plus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Aspen Plus气化燃烧模型构建
    3.3 控制过量空气系数及气化燃烧温度条件下的污染物分布情况
    3.4 燃烧装置内添加脱硫剂条件下的污染物分布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生物质固定床气化燃烧装置的设计及实验
    4.1 气化燃烧反应器的结构设计
    4.2 基本参数设计
        4.2.1 理论空气量及风量配比
        4.2.2 烟气量
        4.2.3 颗粒输送速度
        4.2.4 气化段床层截面积及装置尺寸计算
    4.3 固定床气化燃烧热风装置实验
        4.3.1 设定炉膛温度的气化燃烧实验
        4.3.2 炉内脱硫实验
    4.4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热流场温度和粉尘对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煤热解
        1.2.1 煤热解过程
        1.2.2 煤热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1.2.3 典型固体热载体粉煤热解工艺
        1.2.4 粉煤热解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1.3 挥发分二次反应研究现状
    1.4 粉尘的来源及影响粉尘中积碳形成的因素
        1.4.1 粉尘的来源
        1.4.2 影响粉尘中积碳形成的因素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的搭建
    2.1 试验装置的要求
    2.2 流化床基本工艺参数计算
        2.2.1 临界流化速度W_临
        2.2.2 带出速度W_t
        2.2.3 操作速度W
        2.2.4 气体分布板开孔率
    2.3 冷凝装置的选择
    2.4 试验装置概述与重复性测试
        2.4.1 试验装置概述
        2.4.2 试验装置的稳定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样品
    3.2 实验过程简介
    3.3 产物的收集和分析
        3.3.1 液体产物的收集和分析
        3.3.2 气体产物的收集和分析
        3.3.3 固体产物的收集和分析
    3.4 产物产率的计算
第四章 热解温度和挥发分反应温度对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的影响
    4.1 热解温度对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的影响
        4.1.1 热解温度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4.1.2 热解温度对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的影响
    4.2 不同挥发分反应温度对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的影响
        4.2.1 不同挥发分反应温度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4.2.2 不同挥发分反应温度对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尘对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的影响
    5.1 焦粉对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的影响
        5.1.1 焦粉对焦油二次反应的影响
        5.1.2 焦粉对焦油积碳的影响
    5.2 煤灰对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的影响
        5.2.1 煤灰对焦油二次反应的影响
        5.2.2 煤灰对焦油积碳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实践成果
致谢

(5)低功耗气体超声流量计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超声波流量计的计量标准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础原理与方案设计
    2.1 气体流量计的测量原理
        2.1.1 时差法测量原理
        2.1.2 多声道测量原理
    2.2 整体方案设计
        2.2.1 低功耗设计原则
        2.2.2 测量装置设计
        2.2.3 硬件系统设计
    2.3 影响测量的因素
        2.3.1 流态分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3.2 温度压力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3.3 换能器安装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控板与接口板设计
    3.1 主控板设计
        3.1.1 控制模块
        3.1.2 时间测量芯片
        3.1.3 存储器
        3.1.4 时钟芯片
        3.1.5 NB-IoT
    3.2 接口板
        3.2.1 RS485 通信
        3.2.2 电源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收发板设计
    4.1 超声波获取与发射电路
        4.1.1 获取与发射单元设计
        4.1.2 通道选择电路设计
    4.2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2.1 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4.2.2 第一波比较功能实现
        4.2.3 信号截取功能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功能组成
    5.2 主程序结构设计
    5.3 主要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5.3.1 自检程序
        5.3.2 时间测量程序
        5.3.3 数据处理程序
        5.3.4 存储程序
        5.3.5 RS485 通讯程序
        5.3.6 NB-IoT程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实验平台搭建
        6.1.1 流量计指标
        6.1.2 实验平台
    6.2 初次测量结果与误差分析
        6.2.1 初次测量结果
        6.2.2 实验误差分析
    6.3 补偿与校正
        6.3.1 零点校准
        6.3.2 分段线性拟合
        6.3.3 二次测量结果
    6.4 流量计功耗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自调式狭缝型分布板流化床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流态化概述
        1.1.2 流态化技术的应用
    1.2 流化床简介
        1.2.1 常见流化床分布板的类型与应用
        1.2.2 现有流化床分布板的优缺点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2 自调式狭缝型分布板流化床及控制系统设计
    2.1 实验装置与流程
        2.1.1 床体
        2.1.2 气体预分布室
        2.1.3 气体分布板
        2.1.4 附属设备
    2.2 自调节控制系统设计
        2.2.1 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
        2.2.2 数据采集模块
        2.2.3 运动控制模块
        2.2.4 控制系统编程环境
    2.3 实验物料与方法
        2.3.1 实验物料
        2.3.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Geldart D类颗粒的冷态流化特性
        3.1.1 空床时分布板压力降
        3.1.2 核桃砂颗粒物料的冷态流化特性
        3.1.3 床层膨胀比
        3.1.4 床层压降关系式的修正
    3.2 系统功能分析
        3.2.1 固定床阶段最小流化速度的识别
        3.2.2 流化床阶段床层流型的识别
        3.2.3 自调节控制流程图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附录

(7)镇海炼油厂90×104m3油库扩容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设计背景
    1.2 油库未来的发展趋势
        1.2.1 油罐的大型化
        1.2.2 油品管道配套建设加快
        1.2.3 油库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1.3 本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3.1 本设计的目的
        1.3.2 本设计的意义
    1.4 油库扩容工程基本情况及遵循的主要规范
        1.4.1 工程基本情况
        1.4.2 工程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规范
第二章 工程总图概况
    2.1 油库地理位置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地下水情况
    2.2 当地气象及自然条件
    2.3 交通运输条件
        2.3.1 管道运输
        2.3.2 水运运输
        2.3.3 铁路运输
        2.3.4 公路运输
    2.4 公用工程条件
第三章 镇海油库建设规模与罐型设计
    3.1 油品物性
    3.2 各油品周转量及输送方式
    3.3 库容的确定
        3.3.1 储罐罐容计算
        3.3.2 库容与罐型确定
        3.3.3 各罐区面积确定
        3.3.4 防火堤计算
第四章 镇海油库罐区总平面布置方案设计
    4.1 总平面布置原则
    4.2 总平面布置
    4.3 总平面布置爆炸危险源分析
        4.3.1 库区爆炸危险源分析
        4.3.2 油品泄漏分析
        4.3.3 油库火灾及爆炸危害范围
        4.3.4 本设计相应防爆、防漏、防火的措施
        4.3.5 含油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第五章 镇海油库输油管线工艺设计
    5.1 油库工艺流程综述
    5.2 输油管径的确定
        5.2.1 经济流速选取
        5.2.2 水路发油系统管径
        5.2.3 管道输油系统管径计算
        5.2.4 铁路发油系统管径
    5.3 铁路油台装车设施的确定
        5.3.1 鹤管参数的确定
        5.3.2 栈桥的布置
    5.4 输油管路摩阻计算
        5.4.1 计算水路发油泵的吸入管路摩阻
        5.4.2 计算管道输送泵的吸入管路摩阻
        5.4.3 计算铁路发油中泵的排出管路摩阻
    5.5 机泵的选择
第六章 消防系统工艺设计
    6.1 概述
    6.2 消防系统工艺
第七章 油气回收处理系统设计
    7.1 公司废气处理现状
    7.2 油气处理方案简介
    7.3 油气回收方案的确定
    7.4 油气回收治理系统工艺
        7.4.1 油气回收治理系统工艺
        7.4.2 系统工艺控制要求
        7.4.3 蓄热氧化(RTO)单元
        7.4.4 压缩机组描述及功能介绍
        7.4.5 油气回收主要静设备参数
第八章 职业安全与卫生
    8.1 危害因素分析
        8.1.1 有毒有害危害
        8.1.2 噪声危害
        8.1.3 其他危害
    8.2 劳动安全卫生设计中的防护措施
    8.3 预期效果及评价
第九章 项目投资与节能分析
    9.1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9.2 建设投资估算方法
    9.3 投资预算
    9.4 能耗分析
        9.4.1 节能和用能的原则
        9.4.2 节能措施综述
第十章 结论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反应体系热失控压力泄放的实验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压力泄放设计简介
        1.2.1 压力泄放的分类
        1.2.2 泄放设备泄放过程简介
        1.2.3 泄放系统设计与验证过程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本论文的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对象的确定
        1.4.3 研究思路
2 最危险情景的判定及物质自催化特性的研究
    2.1 热失控反应最危险情景的确定
    2.2 物质自催化特性的研究
        2.2.1 物质自催化特性的鉴别
        2.2.2 物质自催化特性强弱的分级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泄放相关参数获取方法的研究
    3.1 热分析动力学获取方法的研究
        3.1.1 常见动力学求取方法
        3.1.2 基于模型的准确动力学求取方法研究
        3.1.3 物料测试与动力学结果分析
    3.2 传统绝热修正方法
        3.2.1 Townsend方法
        3.2.2 Fisher方法
    3.3 绝热修正方法的改进
        3.3.1 Enhanced Fisher方法
        3.3.2 基于动力学的绝热修正方法研究
    3.4 压力的绝热修正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蒸气体系的热失控泄放设计
    4.1 甲醇乙酸酐反应热失控的泄放设计
        4.1.1 VSP2 实验结果的绝热修正及物性参数拟合
        4.1.2 体系临界装载率的预计算
        4.1.3 不同设定压力下的单相流泄放计算
        4.1.4 不同设定压力下的两相流泄放计算
    4.2 醋酸乙烯酯聚合过程热失控的泄放设计
        4.2.1 VSP2 实验数据的绝热修正及物性参数拟合
        4.2.2 体系临界装载率的预计算
        4.2.3 不同设定压力下的单相流泄放计算
        4.2.4 不同设定压力下的两相流泄放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气体体系的热失控泄放设计
    5.1 3#物料(20%DTBP的 DIB溶液)热失控的泄放设计
        5.1.1 VSP2 实验结果的绝热修正及物性参数拟合
        5.1.2 体系临界装载率的预计算
        5.1.3 不同设定压力下的单相流泄放计算
        5.1.4 不同设定压力下的两相流泄放计算
    5.2 4#物料(40%DCP的 DIB溶液)热失控的泄放设计
        5.2.1 VSP2 实验数据的绝热修正及物性参数拟合
        5.2.2 体系临界装载率的预计算
        5.2.3 不同设定压力下的单相流泄放计算
        5.2.4 不同设定压力下的两相流泄放计算
    5.3 本章小结
6 混合体系的热失控泄放设计
    6.1 5#物料(20%DTBP的甲苯溶液)热失控的泄放设计
        6.1.1 体系是否可调节的判断
        6.1.2 VSP2 实验结果的绝热修正及物性参数拟合
        6.1.3 体系临界装载率的预计算
        6.1.4 不同设定压力下的单相流泄放计算
        6.1.5 不同设定压力下的两相流泄放计算
    6.2 6#物料(40%DCP的甲苯溶液)热失控的泄放设计
        6.2.1 体系是否可调节的判断
        6.2.2 VSP2 实验数据的绝热修正及物性参数拟合
        6.2.3 体系临界装载率的预计算
        6.2.4 不同设定压力下的单相流泄放计算
        6.2.5 不同设定压力下的两相流泄放计算
    6.3 本章小结
7 三种体系泄放设计的比较
    7.1 同种体系单相流与两相流设计结果的比较
        7.1.1 蒸气体系单相流与两相流设计结果的比较
        7.1.2 气体体系单相流与两相流设计结果的比较
        7.1.3 混合体系单相流与两相流设计结果的比较
    7.2 不同体系间单相流与两相流设计的比较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9)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及煤液化残渣热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煤的热解及煤热解工艺
        1.2.1 煤热解过程及影响因素
        1.2.2 煤热解工艺
        1.2.3 热解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1.3 煤液化残渣及其利用
        1.3.1 煤液化残渣的由来
        1.3.2 煤液化残渣的组成
        1.3.3 煤液化残渣的粘结性
        1.3.4 煤液化残渣的利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双循环反应系统的单元结构功能特性及原理
    2.1 双循环反应系统原理、装置结构及工艺流程
    2.2 颗粒分级器颗粒快速分级特性
        2.1.1 实验设备、参数计算及模拟方法
        2.1.2 Flow Simulation气流模拟分析结果
        2.1.3 一级旋风分离器的气固分离效果
        2.1.4 分级气速对颗粒分级的影响
        2.1.5 粗细颗粒进料比例对颗粒分级的影响
        2.1.6 不同物性颗粒对颗粒分级的影响
    2.3 气力输送文丘里结构供料特性
        2.3.1 颗粒提升文丘里管
        2.3.2 文丘里进料器
        2.3.3 文丘里洗涤器
    2.4 径向移动颗粒层过滤器过滤特性
        2.4.1 实验装置与实验过程
        2.4.2 内外百叶窗排料口距对排料的影响
        2.4.3 不同操作条件对过滤器压降的影响规律
        2.4.4 无滤料空床状态下粉尘收集效果
        2.4.5 移动颗粒层粉尘过滤效果
    2.5 瞬时气量对颗粒物料进料以及颗粒层操作的影响
        2.5.1 瞬时气量对文丘里供料器的影响
        2.5.2 瞬时气量对颗粒层操作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的热解研究
    3.1 实验原料及实验流程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3.1.3 产物分析
    3.2 煤的基本热解特性
        3.2.1 热重分析仪中煤的热失重
        3.2.2 等温快速加热管式炉反应器中煤的热解研究
    3.3 双循环反应系统煤热解稳定性考察
        3.3.1 进料速率的标定
        3.3.2 双循环系统热态实验温度与压力的变化曲线
        3.3.3 煤热解稳定性考察实验中气体组成的变化
    3.4 不同因素对煤在双循环反应系统中热解的影响
        3.4.1 热解温度
        3.4.2 流化气速
        3.4.3 流化床溢流比
        3.4.4 过滤器温度
    3.5 热解油分析
        3.5.1 热解焦油THF不溶物与粉尘含量
        3.5.2 热解油的萃取分析
        3.5.3 热解油的GC-MS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液化残渣的热解研究
    4.1 实验原料及实验流程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4.1.3 产物分析
    4.2 残渣基本物性分析
    4.3 残渣粘结性与粘结物的表征
        4.3.1 不同标煤掺混比例下残渣粘结指数的变化
        4.3.2 不同种类掺混物料对残渣粘结性的影响
        4.3.3 不同石英砂掺混比例下残渣的落下强度
        4.3.4 残渣粘结物的SEM表征
    4.4 双循环系统中残渣的连续进料
        4.4.1 气体冷却效果
        4.4.2 水冷却效果
    4.5 双循环反应系统中残渣热解的粘结性
        4.5.1 不同热解模式操作对残渣热解固体产物的影响
        4.5.2 弱粘结性煤流化床热解的固体产物
        4.5.3 石英砂掺混比例对残渣热解固体产物的影响
        4.5.4 预氧化处理对残渣粘结性的影响
    4.6 不同因素对残渣在双循环反应系统中热解的影响
        4.6.1 热解温度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4.6.2 流化气速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4.6.3 原料粒度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4.6.4 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4.7 热解油分析
        4.7.1 热解油THF不溶物与粉尘含量
        4.7.2 热解油的萃取分析
        4.7.3 HS组分气质联用与红外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时差法的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超声波气体流量计的组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时差法的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原理
    2.1 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原理
        2.1.1 多普勒效应检测法
        2.1.2 波速偏移检测法
        2.1.3 互相关性检测法
        2.1.4 传播速度差检测法
    2.2 超声波信号时间计量技术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
        3.1.1 总体方案介绍
        3.1.2 方案设计要求
    3.2 超声波换能器的选型
        3.2.1 超声波换能器工作原理
        3.2.2 超声波换能器安装方式
        3.2.3 换能器的定型
    3.3 超声波气体流量采集电路设计
        3.3.1 微处理器的选型
        3.3.2 高精度时间计量芯片
        3.3.3 超声波发射电路
        3.3.4 超声波接收电路
    3.4 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3.4.1 微处理器的选型
        3.4.2 温度采集电路
        3.4.3 压力采集电路
        3.4.4 数据通讯电路
        3.4.5 数据存储电路
        3.4.6 LCD液晶驱动电路
        3.4.7 电源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MDK开发环境介绍
    4.2 控制电路运行软件设计
        4.2.1 控制电路运行流程
        4.2.2 数据显示器驱动设计
    4.3 流量采集电路运行软件设计
        4.3.1 TDC-GP22配置程序
        4.3.2 流量采集电路运行流程
        4.3.3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程序
    4.4 人机交互界软件
        4.4.1 遥控按键介绍
        4.4.2 显示界面介绍
        4.4.3 软件功能介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的测试与实验
    5.1 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的测试
        5.1.1 激励信号放大电路
        5.1.2 信道切换电路
        5.1.3 接收信号调理电路
        5.1.4 峰值保持电路
        5.1.5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5.1.6 激励信号脉冲个数测试
    5.2 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的实验
        5.2.1 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流量参数标定实验
        5.2.2 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温度参数标定实验
        5.2.3 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压力参数标定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临界流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落户大连(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炉渣余热裂解轮胎颗粒流化床的设计及实验研究[J]. 张浩,仪垂杰,孙启栋,赵韩非,刘松. 中国粉体技术, 2021(03)
  • [2]农业生物质气化关键问题及区域气化利用模式研究[D]. 陈天宇. 东南大学, 2020
  • [3]生物质固定床气化燃烧过程模拟及热风装置的设计与运行[D]. 王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热流场温度和粉尘对焦油二次反应及积碳的影响[D]. 杜天宙.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低功耗气体超声流量计设计与实现[D]. 周胜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自调式狭缝型分布板流化床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 刘超冉.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7]镇海炼油厂90×104m3油库扩容工程设计[D]. 付恒谦. 江苏大学, 2019(05)
  • [8]反应体系热失控压力泄放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 董泽.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及煤液化残渣热解研究[D]. 王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10]基于时差法的超声波气体流量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临界流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落户大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