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 台机器运行 Windows 98

486 台机器运行 Windows 98

一、486机运行Windows 98(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1](2015)在《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无参评估模型》文中指出如今,人们越来越喜欢观看高清视频,无论是综艺还是电影电视。同时,又都为从网络终端也就是用户电脑观看到的网络视频质量无法满足用户自身需求而感到倍加的苦恼。因此,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大专业人士的思考,什么原因导致视频质量下降以及如何评估网络视频的质量并且去改善我们观看到的网络视频的质量呢?众所周知,网络视频传输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延迟、丢包和抖动。其中,延迟几乎对视频的质量没有影响,而网络的抖动所导致的效果就是丢包。因此,我们围绕丢包进行研究。最终,本文立足于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的研究,用来满足用户的终端需求,也就是用户的体验质量QoE。本文主要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PTV视频质量的多源特征提取与融合评价模型研究”的资助下展开的,论文在充分调研现有的视频质量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围绕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无参评估模型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影响网络丢包的长相关性的因素对丢包率的影响。本章主要内容是讨论叠加源个数N,形状参数,Hurst参数,输出链路速度对长相关性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丢包率。最后得出不同的输出链路速度对长相关性有显着的影响,并且会进一步去影响丢包率。同时,这个结论将会应用到第三部分内容,选取输出链路速度作为建立模型的参数。(2)丢包对QoE影响之上的丢包率到用户体验质量QoE的映射模型。本章主要内容是使用MPEG4编码器和高清视频在MyEvalvid平台上研究丢包对QoE影响并且在matlab环境下建立丢包率到QoE的映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内容复杂度和不同的丢包率对用户体验质量有显着的影响。同时,这个结论将会应用到第三部分内容,选取内容复杂度和丢包率作为建立模型的参数。(3)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无参评估。在上面两个内容的基础上,本章主要内容是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建立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无参评估模型,考虑的参数主要是输出链路速度,不同丢包率和不同的视频内容复杂度和量化参数等等。最后实验表明LS-SVM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而且训练的速度要快。本文立足于视频编解码,网络视频传输失真,视频质量评价方法,信息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致力于丢包对网络视频质量的影响,研究得到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的无参评估模型。首先,研究影响网络丢包的长相关性的因素以及它们对丢包率的影响。然后,建立丢包对QoE影响之上的丢包率到QoE的映射模型。最后,在上面两部分的基础上,建立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无参评估模型。最终使用户获得良好的视觉上的体验,从而在网络中用QoE来驱动资源控制和服务优化。通过对QoS参数和编解码参数的合理设置,不仅使用户得到视觉上的享受,而且提高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效率,有利于数字视频评估系统的优化,通信质量的监控,消费媒体定级领域的发展。

陈川[2](2013)在《虚拟化技术在智能软件加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虚拟化技术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尤其在目前云计算成为研究热点之后,虚拟化技术的研究更成为热点中的热点。虚拟化技术在出现之初,主要是为了能够将大型主机进行逻辑分区以构建多个独立的虚拟机,实现在大型机上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和进程,以提高大型机的利用率。虚拟化技术还用于服务器加固,利用虚拟化技术让不同的应用程序运行在不同的虚拟机上,以实现应用程序之间性能的完全隔离,避免各个进程之间的互相影响。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灾难恢复领域也有快速发展,虚拟化技术的虚拟机能够在某一时刻保存状态或者对状态进行恢复,在将整个虚拟机某一时刻的运行状态保存下来之后,当虚拟机遇到灾难性事件而无法正常运行时,只需将最近保存的虚拟机状态进行恢复,就能使其重新运行。虚拟化技术在硬件的应用得到快速的发展之后,虚拟化技术在软件加固领域的应用还没有长足发展。因此,研究虚拟化技术在软件加固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虚拟化在软件加固方面应用,本文从几个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并把研究重点放在利用虚拟机动态迁移来实现软件加固方面。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对虚拟化技术的起源发展、虚拟化技术目前的应用情况和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不同层次上的实现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2)对目前虚拟化技术在软件加固方面的应用做了介绍。虚拟化技术在软件开发,软件保护上都起到很大作用;本文在软件运行环境方面,做出努力,通过对虚拟机迁移的创新对软件运行环境进行有效优化,防止软件因为运行环境而出现错误,从而实现对软件的加固。(3)首先对虚拟机模型、虚拟机迁移的分类等进行概述,并重点介绍虚拟机动态迁移以及Xen虚拟机动态迁移。(4)针对现有虚拟机动态迁移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虚拟机动态迁移策略,并阐述了实现过程,且通过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迁移策略实现了设计原则,达到了优化软件运行环境,实现智能软件加固的目的。

刘谦[3](2012)在《分布式仿真平台资源管理及任务调度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分布式计算是一门计算机科学,它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分配给多个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的结果;仿真则是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实际系统发生的过程,并通过项目模型将项目某一具体层次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它们对目标的影响。分布式仿真则是通过分布式系统来实现系统的仿真,以达到提高系统仿真速度之目的。通常,在分布式计算中,仿真模型比较复杂,因此,对仿真的操作也十分复杂,这就需要仿真系统具有一个直观、实用的人机接口,图形操作界面是个合理的选择。本论文在研究高速列车数字化仿真平台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一套专用的资源管理及任务调度子系统。该系统采用图形化建模方式对整个系统进行建模,并对建模后的系统进行分布式系统仿真。该仿真系统为客户/服务器模式,其中包括:资源管理及任务调度服务器,耦合器,执行机。执行机为仿真运算单元,所有仿真计算都由执行机完成;而执行机运算所需要的数据和运算结果都由耦合器统一存取;资源管理及任务调度服务器则负责管理仿真任务,并将仿真任务指派给执行机。本设计主要完成了其中的资源管理及任务调度子系统,包括仿真系统的图形化建模。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讨论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理论与实际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为需求分析,介绍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子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及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第三部分为总体设计,介绍系统软件架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第四部分为系统详细设计,介绍总体设计中各部分功能的具体实现过程以及实现结果;最后对设计的子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对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

何衍兴[4](2010)在《金属矿山主提升设备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矿产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矿产资源能否安全开发,也就成了影响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矿井主提升设备作为矿井安全生产运输的主要通道,其能否在工作期间正常运行,直接影响着矿山的安全生产和矿产资源的产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矿井提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53年抚顺重型机械厂制造出的第一台仿苏型单绳缠绕式提升机开始到今天的井塔式、落地式、多绳缠绕式等各种大滚筒提升机,短短的50年间,我国的矿井提升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在此期间,尽管矿井提升技术发展迅猛,提升设备逐渐大型化、一体化,但是矿井提升事故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伤亡人数逐年递增,财产损失也在逐年增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金属矿山已达到1多万家,在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金属矿山每年发生的有关矿井提升运输的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各类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仅次于煤矿。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伤亡事故造成的总损失数目十分惊人,已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而目前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表明:矿井提升设备的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矿井提升技术发展的步伐,出现了严重滞后的现象,此种情况在我国显得尤为明显,如当前国内还没有能够实现主提升设备全面监测的监测系统。尽管如此,我国的矿井提升设备安全监测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先后出现了如"KTA-UP系列矿井提升安全监控系统装置”、“M12-3B提升机综合后备保护仪”等一大批安全监测装置。这些监测系统或装置在局部监测方面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大都存在着以下不足:(1)提升设备的监测系统很零碎,缺乏系统性,都是针对矿井提升设备的某一部件或几个部件的监测,如针对提升钢丝绳的监测系统;(2)监测系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低;(3)监测系统的可移植性差,不利于推广。(4)软件界面不友好,操作复杂,容易导致操作失误;(5)开发工具选择和设计不合理,各系统之间无法兼容或兼容性差;(6)系统无扩展功能或扩展功能差。基于我国矿井提升设备安全监测技术的严峻形势,本课题以程潮铁矿为载体,在充分研究国内矿井提升设备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矿井主提升设备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以期能为金属矿山主提升设备的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的发展提供一种参考。论文是基于上述课题展开的,所作的研究工作主要如下:1、前期准备本阶段所作的工作主要如下:①现场调研,熟悉提升设备的结构,收集矿井主提升设备及监控技术相关的资料;②文献查阅,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当前提升设备的监测水平及最新发展趋势,找出当前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③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及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2、课题研发本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主提升设备的故障分析率先将安全工程中的专业故障分析方法应用到主提升设备的故障分析中,采用故障树分析法(FTA)和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方法(FMEA)分别对制动系统、提升钢丝绳、提升容器、电气控制设备以及井架和天轮的故障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了导致各顶上事件(主提升设备的故障)发生的的基本事件(诱发故障的原因),为监测系统的建立作铺垫。(2)系统总体设计系统总体设计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有:①选取了系统的开发工具和软件应用平台。监测系统采用组态软件MCGS6.0和Microsoft Visual Basic6.0来进行系统开发,以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系统数据库的开发平台;监测系统将能应用于Windows98、WindowsNT4.0 (sp3)及其以上系统的操作平台。②进行了系统硬件框架的设计。③软件系统总体设计。软件系统总体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系统需求分析。根据程潮铁矿主提升设备的安全现状和矿方要求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令监测参数选择。基于需求分析,进行了系统的监测参数的选择。(?)监测方案设计。系统从主提升设备的运行状态、主提升钢丝绳以及主提升设备制动系统三个方面来实现对主提升设备的安全监测;令进行了监测系统的软件总体结构设计。(3)系统的实现系统实现所作的主要工作有:①硬件选择。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现场的环境等因素,为本系统选择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工控机等一整套监测设备,并对各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介绍。②软件实现。软件的实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基于总体设计,从主提升设备的运行状态、主提升钢丝绳以及主提升设备制动系统三方面对本系统的监测方案进行了细化,并对各监测功能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报警处理。针对四种不同情况下的故障,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报警处理方法。(?)功能模块设计。分别从故障诊断、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检测、工矿动画显示等八个方面对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③抗干扰技术。系统通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实现对监测系统的干扰信号的有效屏蔽,达到抗干扰的目的。3、现场调试及应用本阶段所作的主要工作有:在系统开发完成后,进行了系统的现场安装,组建了金属矿山主提升设备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系统的现场试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现场环境的要求,能够实现预期的监测目标。

高巍[5](2009)在《Windows CE在纯电动汽车电源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使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下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适应性,本文对Windows CE.net操作系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BMS系统主控机的Windos CE解决方案。BMS从功能上可分为两个层面:上层完成数据处理、分析与控制;下层完成数据采集,即电源信息采集系统。在电源信息采集系统中,主控机的作用是对数据采集进行控制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然后显示给用户。首先,在已有电源信息采集系统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对主控机操作系统和上层应用软件进行了需求分析,最终确立了软件设计方案。通过建立宿主机-目标机嵌入式平台开发模式,在宿主机上完成适合主控机需求的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内核和主控机上层应用程序的开发,并最终移植到目标机上运行。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内核的开发包括操作系统Boot Loader的引导和加载、CE下串口驱动程序设计、相关组件的添加和创建。其次,在C语言环境下完成了前端数据采集模块P87C591单片机程序设计,实现了串口通信,温度、电压数据的读写和相应的控制功能。最后,对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行了测试及上车试验。结果表明,操作系统加载运行正常,主控机上层应用程序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前端数据采集模块单片机程序采集数据正确,实现了设计目标。研究结果可使电源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动汽车复杂恶劣的工作条件下,获得更佳的工作性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吴意琴[6](2009)在《集中协调式信号机控制方案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适应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道路通行能力,以嵌入式PC104作为处理器,以Windows Me作为操作系统,选用Visual C++作为开发平台,采用内联汇编和多线程技术,设计了一款集行人过街触发式信号机、多时段定时式信号机、感应式信号机于一体的集中协调式信号机。该信号机既可以独立组成一个交叉口的信号控制系统,也可以联网组成干线协调控制,应用方式灵活,适用范围广泛。可单独运行在两种模式下:其中一种模式是行人过街触发式信号机,另一种模式是集中协调式信号机模式。实现了交通数据自动采集、方案及数据存储、网络校时和GPS校时、故障检测、自动降级、方案平滑过渡及黄闪、关灯、多时段控制、无电缆协调控制、手动控制、行人过街模式控制、单点感应控制、节假日控制等先进功能。提出的控制方案文件采用.ini文件格式,文件大小不受限制,至少可以设置32种相位+相序划分方案、32种时段划分方案,能实现32个相位控制。提供了RS232C串口通信和基于TCP/IP的以太网两种通信方式。通过这两种通信方式,中央控制服务器或手持终端设备可以和信号机实现数据双向实时传输以及下达控制命令。该集中协调式信号机依照国家标准设计,并得到厂家认可。实验结果表明:信号机系统运行稳定,控制准确可靠,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汤泉[7](2008)在《基于文件的Xen虚拟磁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软件兼容性和可移植性需求剧增,虚拟机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根据虚拟机管理器(VMM:Virtual Machine Monitor)抽象的虚拟机架构的不同,或根据是否需要修改客户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可以分为准虚拟化和完全虚拟化。Xen作为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组提出的一个虚拟化实现方案,最初采用准虚拟化的实现。I/O性能始终是虚拟化技术的一个薄弱环节。作为I/O虚拟化技术的重要一环,本论文对准虚拟化下Xen的磁盘虚拟化做了深入的研究,详细分析了虚拟机访问磁盘的流程、特征和工作原理,探讨了不同的访问模式和读写方式对虚拟机访问虚拟磁盘速度的影响,阐述了不同格式的虚拟磁盘文件作为虚拟存储设备的优劣。同时,着重选择功能最强大,Xen最常用的Qcow格式文件作为研究对象,在原有Qcow虚拟磁盘访问模型的基础上,引入TLB和Cache技术,同时针对该格式本身的特点,在异步访问的模型上加入了特殊的预读机制,使得虚拟机对虚拟磁盘的I/O操作部分转化为直接对内存的读写操作,减少通过Xen访问物理磁盘的开销来提高系统磁盘I/O性能。最后通过搭建实验环境对改进后的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改进后的虚拟磁盘访问模型可以稳定的运行,其性能比原有模型有较大的提高。这些改进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通用性,稍加改动后即可适用于其他不同的磁盘文件格式和不同的I/O虚拟化方式,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波[8](2008)在《基于MiniGUI的燃料电池车车载信息平台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车载信息平台是汽车仪表系统功能的扩展,是汽车与驾驶员进行信息交流的窗口,也是汽车高精尖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配备一个优秀的图形用户界面,利用现代MCU的高可靠性、高控制性和高执行速度等特点,对车内各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采集、显示、监测和记录,从而直观便捷地帮助驾驶员或从事汽车研究的工作人员了解车内各部件的工作状况,并且能进行友善可靠地交互已成为开发工作中非常紧迫的要求。本文分析了车载信息平台的软件系统需求,制定出车载信息平台的软件设计与实现流程。硬件平台采用目前流行的ARM系统,提高了系统功能扩展性、先进性和系统的集成度,同时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μClinux和嵌入式图形系统MiniGUI来进行系统应用软件设计提高系统实时性和稳定性。本文简要介绍了本系统的车载信息平台采用的硬件结构,是由ARM7内核控制器S3C44BOX,以及CAN控制器MCP2510,USB控制器SL811HS等设备构成的,并针对该硬件平台开发了基于μClinux的底层驱动程序,其中包括鼠标驱动程序、键盘输入程序和图形驱动程序。本文研究并设计了车载信息平台的软件系统,首先分析了μClinux和MiniGUI的特点及其结构,然后利用MiniGUI开发了车载信息平台的应用程序并对设计思想进行了说明,针对以S3C44BOX为主控芯片的硬件平台进行了交叉编译,设计了相应的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完成了μClinux内核和文件系统的配置编译,最后成功实现了在ARM7开发板上的移植。本文从产品结构的角度提出采用嵌入式系统μClinux,应用MiniGUI编写界面的方法来加快设计开发,设计的车载信息平台软件系统经在实验室测试具备良好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鸦明忠[9](2007)在《基于PCI总线的轴角信号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高性能的数字采集技术是提高信号处理能力的关键。本文详细讨论了基于计算机PCI总线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主要包括数据传输卡的系统设计、硬件实现、驱动软件开发以及轴角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本文围绕PCI总线突出的数据传输能力,给出了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介绍了总线控制器PCI9054的桥接作用、传输卡硬件设计、用可编程逻辑器件逻辑控制设计、EEPROM的配置以及总线的数据传输功能实现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轴角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主要介绍了采集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设计以及电路设计中一些关键问题。最后叙述了采用DDK开发包进行PCI设备驱动软件的开发。

王成[10](2007)在《硬质材料的激光三维雕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技术,激光雕刻成形加工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综观现有的几种激光立体雕刻工艺,主要局限在高分子聚合物和几种透明材料,很少见到能在陶瓷、钢铁等硬质材料表面直接加工三维图形的激光雕刻技术的相关报道。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用激光在材料表面雕刻真正三维图形的新工艺、新技术——采用分层制造原理的激光三维雕刻技术,并从三维雕刻软件开发、控制系统设计、雕刻工艺实践与探索等方面入手,系统研究了激光三维雕刻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采用STL文件作为该系统与通用CAD造型软件之间的模型数据接口,实现了STL模型的拓扑重建、实时切片、区域扫描填充、加工仿真、过程控制、人机交互等模块,并从提高数据处理速度的角度对切片算法和扫描填充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STL文件几何信息有余、拓扑信息不足的特点,通过对各几何元素先排序、再归并、然后建立邻接边表的策略来为切片赢得时间。为保证切片时对邻接三角形的顺利追踪,将切平面与三角形相交出现的5种位置关系统一成切平面与三角形两条边相交的情形。在扫描算法中,充分利用边连贯性和扫描线连贯性来建立活性边表,以减少求交量和提高排序效率,从而提高扫描线的生成速度。针对带有岛屿的轮廓截面,提出并实现分区直线扫描算法以优化扫描路径。通过对现有三维工作台进行改造,建立起激光三维雕刻硬质材料的硬件平台。在研究分析现有的几种计算机控制模式和操作系统实时性的基础上,确定以Windows2000作为软件平台、采用PC+智能控制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作为激光三维雕刻系统的总体控制方案。重点分析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电机回路及系统性能,并详细阐述了设备驱动程序及控制接口类的设计思想和实现过程。建立激光三维雕刻工艺,并利用该系统进行激光三维雕刻。主要以陶瓷作为雕刻材料,研究探索雕刻深度随激光功率、扫描速度、脉冲重复频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工艺参数对雕刻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激光雕刻的物理过程,揭示激光雕刻过程中多余物质的转移规律。建立雕刻深度数学模型,揭示雕刻深度和激光功率、扫描速度、脉冲重复频率三个主要工艺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为快速获得加工参数数据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为便于仿真雕刻深度数学模型,采用平均值估算法替代积分精确计算法来计算数学模型中单个激光光斑区域内的能量。雕刻深度的数学模型为:此外,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构建雕刻深度和工艺参数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将试验获取的有限数据泛化扩展到各参数取值的全局范围,以提高雕刻试验中参数设置的命中率,并为激光三维雕刻建立优化工艺参数数据库。从原理、设备及工艺等方面分析激光三维雕刻的成形误差,为激光三维雕刻建立完整的误差评价体系。通过分析CAD模型误差、切片误差、扫描机构的运动误差、扫描方式误差、雕刻面粗糙度及断面垂直度误差的形成机理,为提高雕刻精度和质量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建立雕刻平面粗糙度理想模型和雕刻断面粗糙度理想模型揭示雕刻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为加工参数的优选提供理论指导。以现有瞬间点热源温度场模型和热应力计算方法为基础,根据激光三维雕刻去除材料的特点,通过一系列近似假设,初步建立激光雕刻过程中的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理论模型,并对其分布和变化情况进行数值仿真。本文研究开发的硬质材料激光三维雕刻工艺与装备开辟了一门崭新的激光加工技术,具有快速、柔性、高精度、雕刻成本与模型复杂程度无关等优点,不仅可以雕刻微细图形,也可以雕刻常规方法难以加工的硬脆性材料,在模具、工艺品制作、立体标刻、防伪、MEMS/MEOMS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二、486机运行Windows 98(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86机运行Windows 98(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无参评估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影响网络丢包长相关性的因素对丢包率的影响
        1.2.2 丢包对QoE影响之上的丢包率到QoE的映射模型
        1.2.3 建立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无参评估模型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实验环境和相关理论技术
    2.1 引言
    2.2 cygwin详解
        2.2.1 cygwin的概述
        2.2.2 cygwin的特点
        2.2.3 cygwin的工作机制
    2.3 NS2详解
        2.3.1 NS2的介绍
        2.3.2 NS2仿真的基本流程
        2.3.3 NS2主要构件
        2.3.4 NS2原理
        2.3.5 NS2仿真的一般过程
    2.4 MyEvalvid详解
        2.4.1 Evalvid的优点
        2.4.2 Evalvid的不足
        2.4.3 整合Evalvid和NS2所得MyEvalvid及其系统结构
        2.4.4 MyEvalvid的系统结构
    2.5 使用AWK分析模拟结果
        2.5.1 AWK语言
        2.5.1.1 AWK简介
        2.5.1.2 Awk是如何运作的
        2.5.2 端点到端点的延迟
        2.5.2.1 分析模拟结果
        2.5.2.2 呈现模拟结果
        2.5.3 抖动率
        2.5.4 封包遗失率
    2.6 实验步骤简介
    2.7 预实验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网络丢包长相关性的因素对丢包率的影响
    3.1 单路复用网络模型的介绍
    3.2 长相关性介绍以及原理
        3.2.1 自相似过程的定义
        3.2.2 自相似过程的性质
        3.2.3 自相似过程的原理
    3.3 影响网络丢包的长相关性的因素
        3.3.1 叠加源个数N对长相关性的影响
        3.3.2 形状参数对长相关性的影响
        3.3.3 Hurst参数对长相关性的影响
        3.3.4 输出链路速度对长相关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丢包对QoE影响之上的丢包率到QoE的映射模型
    4.1 实验环境
    4.2 实验拓扑描述和高清视频选择
    4.3 普通视频库下丢包对QoE的影响以及丢包率到QoE的映射
        4.3.1 普通视频库下丢包对QoE的影响
        4.3.2 普通视频库下丢包率到QoE的映射
        4.3.3 普通视频的实验结果的分析
        4.3.4 普通视频的后处理
    4.4 高清视频库下丢包对QoE的影响
        4.4.1 仿真实验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高清视频库下建立丢包率到QoE的映射
        4.5.1 相关理论
        4.5.2 仿真实验
        4.5.2.1 回归方程的系数及其置信区间
        4.5.2.2 拟合曲线图
        4.5.3 模型的分析
    4.6 普通视频库和高清视频库的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立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无参评估模型
    5.1 丢包率对用户体验质量的影响
    5.2 包丢失集中度对用户体验质量的影响
    5.3 不同类型帧对用户体验质量的影响
    5.4 量化参数对用户体验质量的影响
    5.5 视频的内容复杂度
    5.6 参数选择
    5.7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理论
        5.7.1 支持向量机理论
        5.7.1.1 最优分类面与广义最优分类面
        5.7.1.2 支持向量机
        5.7.1.3 核函数
        5.7.2 支持向量机回归
        5.7.2.1 支持向量机回归理论
        5.7.2.2 支持向量机回归
        5.7.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5.8 LS-SVM方法建立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无参评估模型的建立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虚拟化技术在智能软件加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工作及创新点
    1.3 全文结构
第二章 虚拟化技术综述
    2.1 虚拟化技术简介
        2.1.1 虚拟化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2.1.2 虚拟化技术的应用
    2.2 虚拟化技术实现层次
        2.2.1 指令集虚拟化
        2.2.2 程序库级虚拟化
        2.2.3 操作系统级虚拟化
        2.2.4 硬件级虚拟化
第三章 虚拟化技术在软件加固上的应用
    3.1 软件开发方面
        3.1.1 软件可靠性
        3.1.2 基于虚拟化的软件调试
    3.2 软件保护方面
        3.2.1 软件盗版
        3.2.2 恶意软件分析
    3.3 软件运行环境方面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虚拟机迁移技术
    4.1 虚拟机基本模型
    4.2 虚拟机迁移概述
        4.2.1 虚拟机迁移分类
        4.2.2 虚拟机迁移性能指标
    4.3 Xen 虚拟机动态迁移
第五章 虚拟机动态迁移架构设计与实现
    5.1 虚拟机迁移策略
        5.1.1 定义
        5.1.2 热点主机检测策略
        5.1.3 被迁移虚拟机的选择策略
        5.1.4 目的主机的选择策略
    5.2 框架设计
    5.3 实验与结果分析
        5.3.1 实验环境
        5.3.2 实验设计及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致谢

(3)分布式仿真平台资源管理及任务调度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仿真体系结构
        1.2.2 仿真系统建模
        1.2.3 分布式仿真系统的资源管理和调度
    1.3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关键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1.4 课题研究方法
第2章 需求分析
    2.1 需求概况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2.1 系统功能描述
        2.2.2 系统功能分析
    2.3 系统外部接口需求
        2.3.1 用户接口
        2.3.2 硬件环境
        2.3.3 软件接口
        2.3.4 通信接口
        2.3.5 性能需求
第3章 总体设计
    3.1 系统基本概念与运行流程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功能设计
        3.2.2 人工处理过程
        3.2.3 接口设计
    3.3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第4章 资源管理及任务调度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初始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1 界面主窗体的设计与实现
        4.1.2 绘图窗口的设计与实现
        4.1.3 网络拓扑图显示窗口的设计与实现
    4.2 参数查看模块与任务调度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菜单与快捷栏的设计与实现
        4.2.2 执行机资源显示窗口
        4.2.3 历史信息显示窗口
        4.2.4 任务添加窗口
        4.2.5 仿真任务设置调度窗口
        4.2.6 模块间耦合关系窗口
        4.2.7 仿真步长设置窗口
    4.3 仿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 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流程
    5.3 测试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界面主要实现代码

(4)金属矿山主提升设备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主提升设备简介
        1.2.1 矿井提升系统简介
        1.2.2 主提升设备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主提升设备故障分析
    2.1 主提升设备故障分析概述
    2.2 主提升钢丝绳故障分析
    2.3 制动系统故障分析
    2.4 井架、天轮故障分析
    2.5 提升容器故障分析
    2.6 电气控制设备故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开发工具及应用平台
        3.1.1 MCGS组态软件
        3.1.2 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
        3.1.3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3.1.4 系统应用平台
    3.2 系统的硬件框架构成
    3.3 系统总体设计
        3.3.1 主提升设备的技术参数
        3.3.2 系统需求分析
        3.3.3 监测参数的选择
        3.3.4 监测方案设计
        3.3.5 监测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实现
    4.1 硬件选择
        4.1.1 传感器
        4.1.2 信号调理
        4.1.3 信号采集及处理
        4.1.4 工控机及输入输出设备
    4.2 软件实现
        4.2.1 主提升设备安全监测方案设计与实现
        4.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3 主提升设备安全监测的报警处理
    4.3 抗干扰技术
        4.3.1 硬件抗干扰技术
        4.3.2 软件抗干扰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现场调试及运行
    5.1 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安装
    5.2 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Windows CE在纯电动汽车电源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嵌入式Windows CE操作系统介绍
        1.1.2 电动汽车及其电池管理系统简介
    1.2 电池管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电源信息采集系统硬件平台概述
    2.1 电源信息采集系统硬件平台体系结构
        2.1.1 UNO-2052工控机
        2.1.2 P87C591单片机
        2.1.3 温度传感器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源信息采集系统软件平台需求分析
    3.1 主控机操作系统层面需求分析
    3.2 主控机应用软件层面需求分析
    3.3 前端信息采集模块应用软件层面需求分析
    3.4 电源信息采集系统软件开发工具简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indows CE操作系统内核定制与移植
    4.1 Windows CE操作系统开发方案概述
    4.2 BSP包的制作
        4.2.1 Boot Loader的引导和加载
    4.3 串口驱动的开发
        4.3.1 Windows CE下串口工作原理
        4.3.2 串口驱动分层结构
        4.3.3 串口驱动关键函数的实现
        4.3.4 串口驱动配置文件的修改
    4.4 创建和添加相关组件
    4.5 编译和生成.bin镜像文件
    4.6 操作系统内核测试
        4.6.1 测试步骤
        4.6.2 测试结果
    4.7 生成SDK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源信息采集系统应用软件分析和实现
    5.1 主控机应用软件分析与实现
        5.1.1 用例分析
        5.1.2 静态结构模型
        5.1.3 建立类图
        5.1.4 主控机应用软件具体实现
        5.1.5 主控机应用软件实现小结
    5.2 前端信息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5.2.1 电压温度采集模块
        5.2.2 串口通信模块
        5.2.3 看门狗的运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源信息采集系统应用软件的测试
    6.1 主控机应用软件测试
        6.1.1 测试环境
        6.1.2 测试步骤
        6.1.3 测试结果分析
    6.2 前端数据采集模块应用软件的测试
        6.2.1 测试环境
        6.2.2 测试步骤
        6.2.3 测试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集中协调式信号机控制方案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城市交通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1.2.1 城市交通智能信号控制系统
        1.2.2 国外城市交通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1.2.3 我国城市交通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交通信号控制概论
    2.1 交通信号及交通信号灯
        2.1.1 信号灯的种类
        2.1.2 信号灯的含义
        2.1.3 各式信号灯的次序安排
    2.2 信号灯控制类别
        2.2.1 按控制范围分类
        2.2.2 按控制方法分类
    2.3 交通信号控制参数
        2.3.1 步与步长
        2.3.2 周期
        2.3.3 相位
        2.3.4 绿信比
        2.3.5 相位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中协调式信号机硬件构成
    3.1 嵌入式PC104工控机简介
    3.2 集中协调式信号机硬件组成
        3.2.1 控制板
        3.2.2 电源板
        3.2.3 灯驱板
        3.2.4 车辆检测板
    3.3 集中协调式信号机内部寄存器定义
        3.3.1 灯驱板接口与数据定义
        3.3.2 主控板接口与数据定义
        3.3.3 电源板接口与数据定义
        3.3.4 检测板接口与数据定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中协调式信号机控制方案设计与实现
    4.1 INI文件操作
        4.1.1 INI文件的设计结构和数据类型
        4.1.2 读取和写入.INI文件
    4.2 控制方案文件说明
    4.3 控制方案文件解析
    4.4 控制方案文件传输
        4.4.1 通信接口设计
        4.4.2 通信接口协议设计
        4.4.3 基于TCP/IP的以太网通信设计
        4.4.4 RS232C串口通信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中协调式信号机控制方法设计与实现
    5.1 内联汇编在集中协调式信号机中的应用
        5.1.1 内联汇编的优点
        5.1.2 内联汇编关键字
        5.1.3 在_asm块中使用内联汇编
        5.1.4 在_asm块中使用C/C++语言元素
        5.1.5 寄存器使用及跳转
    5.2 多线程在集中协调式信号机中的应用
        5.2.1 多线程概述
        5.2.2 线程间通信
        5.2.3 线程的同步
    5.3 看门狗技术在集中协调式信号机系统中的应用
    5.4 GPS模块在集中协调式信号机系统中的应用
    5.5 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5.5.1 行人过街触发式信号机软件设计
        5.5.2 集中协调式信号机系统设计
    5.6 系统主要控制方式设计
        5.6.1 黄闪控制方式
        5.6.2 关灯控制方式
        5.6.3 多时段控制方式
        5.6.4 无电缆协调控制方式
        5.6.5 单点自适应控制方式
        5.6.6 手动控制方式
    5.7 方案平滑过渡
    5.8 反馈检测
        5.8.1 故障检测
        5.8.2 故障处理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集中协调式信号机功能测试
    6.1 测试环境要求
    6.2 板卡寄存器接口测试
        6.2.1 板卡在位检测
        6.2.2 电源板寄存器接口测试
        6.2.3 灯驱板寄存器接口测试
    6.3 时序测试
    6.4 手动控制方式测试
    6.5 通信接口测试
    6.6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信号机主控程序代码
致谢

(7)基于文件的Xen虚拟磁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的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虚拟机的发展
        1.2.2 完全虚拟化和准虚拟化
        1.2.3 其他典型的虚拟机
        1.2.4 设备虚拟化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虚拟机磁盘相关技术
    2.1 虚拟机磁盘实现机制
        2.1.1 虚拟机Xen
        2.1.2 重要实现机制
    2.2 虚拟磁盘存储技术
    2.3 传统的TLB 与CACHE
        2.3.1 TLB
        2.3.2 Cache
    2.4 文件预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EN 磁盘虚拟化模型
    3.1 磁盘虚拟化原理
        3.1.1 准虚拟化下虚拟磁盘访问
        3.1.2 全虚拟化下虚拟磁盘访问
        3.1.3 加入PV Driver
    3.2 驱动BLKTAP 实现基于文件
    3.3 引入异步IO 机制
    3.4 虚拟磁盘文件
        3.4.1 常用虚拟磁盘文件格式
        3.4.2 Qcow 格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磁盘访问策略改进设计与实现
    4.1 引入TLB 寻址机制
        4.1.1 TLB 设计
        4.1.2 TLB 实现
    4.2 引入CACHE 缓存机制
        4.2.1 Cache 设计
        4.2.2 Cache 实现
    4.3 引入文件预取策略
        4.3.1 预取策略设计
        4.3.2 预取策略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虚拟磁盘访问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工具及环境
    5.2 同步异步性能比较
    5.3 使用不同文件格式性能比较
    5.4 加入缓存预取等策略后的性能改进
        5.4.1 小块顺序读写
        5.4.2 大块顺序读写
        5.4.3 小块乱序读写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基于MiniGUI的燃料电池车车载信息平台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车载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1.4 嵌入式Linux下的GUI概况
        1.4.1 GUI在嵌入式或实时系统中的地位
        1.4.2 目前实时嵌入式系统GUI的实现方法
        1.4.3 各种嵌入式GUI系统之比较
    1.5 课题的任务和目标
    1.6 本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2章 系统硬件平台简介
    2.1 硬件平台的总体结构
    2.2 ARM7微处理器
    2.3 S3C44BOX简介
第3章 系统软件设计需求分析
    3.1 系统的软件设计需求分析
    3.2 系统的软件方案选择
    3.3 系统的软件设计任务
第4章 车载信息平台的数据处理部分
    4.1 CAN总线接收模块
        4.1.1 数据接收
        4.1.2 数据分离
    4.2 数据显示模块
    4.3 数据采集与显示过程说明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嵌入式GUI系统MiniGUI概述
        5.1.1 产生背景
        5.1.2 重要特色
        5.1.3 体系结构
    5.2 构建软件开发环境
        5.2.1 设置MiniGUI的PC机运行环境
        5.2.2 在运行Linux的PC机上安装并运行MiniGUI
    5.3 MiniGUI应用程序的设计
    5.4 MiniGUI应用程序的编译与实现
        5.4.1 MiniGUI应用程序的编译
        5.4.2 MiniGUI应用程序的运行实现
第6章 MiniGUI应用程序在硬件平台上的移植
    6.1 μClinux概述
        6.1.1 μClinux文件系统简介
        6.1.2 μClinux内核源代码结构
    6.2 μClinux下驱动程序的设计
        6.2.1 鼠标驱动程序
        6.2.2 键盘驱动程序
        6.2.3 实现LCD显示屏的Framebuffer驱动程序
    6.3 系统引导程序(Boot Loader)的设计
        6.3.1 Stage1的具体实现过程
        6.3.2 Stage2的具体实现过程
    6.4 MiniGUI在ARM7开发板上的移植
        6.4.1 移植方案比较
        6.4.2 建立嵌入式开发环境
        6.4.3 MiniGUI的交叉编译
        6.4.4 添加MiniGUI应用程序到μClinux内核根文件系统
        6.4.5 μClinux内核的配置编译
        6.4.6 MiniGUI的移植实现
第7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PCI总线的轴角信号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数据采集和计算机总线技术的历史和现状
    1.2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PCI总线技术概述及其控制器的实现
    2.1 引言
    2.2 PCI总线简介
        2.2.1 PCI总线特点
        2.2.2 PCI总线的系统结构
        2.2.3 PCI总线的信号组
    2.3 PCI总线操作
        2.3.1 PCI总线时钟
        2.3.2 PCI总线命令
        2.3.3 PCI总线交易
    2.4 PCI接口控制器的实现
        2.4.1 PCI接口的实现方案选择
        2.4.2 接口芯片的选择
        2.4.3 专用接口芯片PCI9054
    2.5 小结
3. 基于PCI总线的数据传输卡设计
    3.1 引言
    3.2 传输卡系统结构
    3.3 数据传输卡的硬件设计
        3.3.1 PCI接口板
        3.3.2 控制逻辑板
    3.4 传输功能实现
        3.4.1 C模式下的目标模式(Target)传输
        3.4.2 DMA传输
        3.4.3 PCI9054内部寄存器访问
    3.5 传输卡控制逻辑VerilogHDL设计
        3.5.1 状态转换图的建立与编码
        3.5.2 用VerilogHDL描述状态机
    3.6 应用程序设计
    3.7 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理解
        3.7.1 突发传输
        3.7.2 地址映射
        3.7.3 Big/Little Endian
    3.8 小结
4. 轴角信号采集系统
    4.1 引言
    4.2 系统结构
    4.3 功能模块的设计
        4.3.1 电源设计
        4.3.2 时钟设计
        4.3.3 模数转换模块
        4.3.4 FIFO缓存模块
        4.3.5 逻辑控制模块(Local端控制器)
        4.3.6 总线接口模块
        4.3.7 配置模块
        4.3.8 CPLD编程接口JTAG
    4.4 电路设计中的一些说明
    4.5 小结
5. PCI设备WINDOWS平台驱动开发
    5.1 引言
    5.2 Windows驱动开发模式
        5.2.1 常用开发模式简介
        5.2.2 WDM驱动开发模型
        5.2.3 PCI设备驱动特点
    5.3 驱动开发工具比较和选择
        5.3.1 DDK(Driver Development Kits)
        5.3.2 DriverStdio
        5.3.3 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5.3.4 WinDriver
    5.4 使用DDK开发PCI总线驱动程序
        5.4.1 开发环境的建立
        5.4.2 PCI设备驱动程序组成
        5.4.3 PCI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5.4.4 驱动程序的安装
        5.4.5 驱动程序的调试
    5.5 小结
结束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传输卡接口板电路原理图
附录B: 传输卡控制板电路原理图
附录C: 轴角信号采集系统电路原理图
附录D: VERILOGHDL源码

(10)硬质材料的激光三维雕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激光雕刻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硬质材料的激光三维雕刻
    1.4 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概况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2 激光三维雕刻软件的研究与实现
    2.1 前言
    2.2 STL 模型拓扑结构重建
    2.3 STL 模型的切片处理
    2.4 截面轮廓区域的扫描填充
    2.5 三维雕刻的加工仿真
    2.6 本章小结
3 激光三维雕刻控制系统的设计
    3.1 前言
    3.2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3.3 控制系统硬件设备结构
    3.4 控制软件的研究开发
    3.5 本章小结
4 激光三维雕刻工艺及试验研究
    4.1 前言
    4.2 陶瓷的激光三维雕刻试验
    4.3 其它材料的三维雕刻试验
    4.4 雕刻深度的数理模型
    4.5 基于神经网络的参数优化预测
    4.6 本章小结
5 激光三维雕刻精度及质量控制
    5.1 前言
    5.2 分层雕刻原理形成的误差
    5.3 系统设备造成的机器误差
    5.4 激光雕刻工艺产生的误差
    5.5 本章小结
6 激光三维雕刻温度场及热应力场
    6.1 前言
    6.2 雕刻材料表面温度变化
    6.3 雕刻区域的温度场模型
    6.4 雕刻区域热应力场模型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486机运行Windows 98(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网络丢包的视频质量无参评估模型[D]. 王进.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5(04)
  • [2]虚拟化技术在智能软件加固中的应用研究[D]. 陈川.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3]分布式仿真平台资源管理及任务调度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刘谦.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4]金属矿山主提升设备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D]. 何衍兴. 中国地质大学, 2010(04)
  • [5]Windows CE在纯电动汽车电源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高巍. 长安大学, 2009(12)
  • [6]集中协调式信号机控制方案及控制方法研究[D]. 吴意琴. 长安大学, 2009(02)
  • [7]基于文件的Xen虚拟磁盘研究[D]. 汤泉. 上海交通大学, 2008(12)
  • [8]基于MiniGUI的燃料电池车车载信息平台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张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9)
  • [9]基于PCI总线的轴角信号采集系统设计[D]. 鸦明忠.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 [10]硬质材料的激光三维雕刻技术研究[D]. 王成.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486 台机器运行 Windows 9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