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对维吾尔社会文化的影响

西迁对维吾尔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西迁对回鹘社会文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萍[1](2021)在《敦煌石窟回鹘佛教艺术研究》文中提出

吴飞[2](2020)在《漠北回纥兴起历程若干问题研究 ——以回纥与唐朝关系史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回纥于隋唐之际开始见诸史书,是为该部族初兴于漠北的标志。此后直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回纥汗国中衰,漠北回纥经历了长达两百年的兴起过程。在导致回纥兴起的诸多原因中,以唐朝对漠北政局的影响,以及唐朝与回纥之间的交往发挥的作用最为重要,也最为明显。通过分析这段历史,对于研究回纥史、唐代民族关系史会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尽管传统文献对于漠北回纥历史的记载十分简略,但通过分析史料当中的若干细节,仍然可以有不少新的发现。记载回纥历史的三篇重要文献《唐会要·回纥》《旧唐书·回纥传》《新唐书·回鹘传》,其史源出自多书。《唐会要·回纥》是王溥在综合唐人《会要》《续会要》相关内容后写成,并没有参考《旧唐书·回纥传》,因此两书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旧唐书·回纥传》的史源比较驳杂,存在前后抵牾之弊,一些错讹误导了后人,但也保存了大量历史细节。《新唐书·回鹘传》是宋朝人对以往回纥史料精心整理后写成,其史料价值不亚于《旧唐书·回纥传》,但也有不如后者的地方。充分辨析回纥基本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往往能得出新的结论。根据文献记载,回纥初兴与其首领菩萨有较大关联。菩萨通过与薛延陀联盟,击溃东突厥汗国,俘获大量人口而使得回纥部落迅速壮大起来。“十姓回纥”联盟有可能形成于这一时期。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漠北诸部均与唐朝建立了贸易联系。通过分析史料可以看出,经济贸易深刻影响了唐朝、薛延陀汗国、漠北铁勒诸部间的三方博弈。漠北政局发展变化与诸部同唐朝的贸易存在深刻的联系。薛延陀汗国灭亡后,回纥首领吐迷度试图建立新的漠北政权。但经过与唐朝的一系列较量之后,回纥人的这一企图落空,成为唐朝恭顺的属部。后突厥汗国兴起后,回纥与唐朝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从最初的羁縻关系变为脱离唐朝控制。天宝初年唐朝曾与回纥一度恢复了羁縻关系。但旋即因为回纥汗国建立,双方变为宗藩关系,安史之乱后又转为“兄弟之国”。直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双方又恢复了宗藩关系。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文献中关于回纥“十一都督”的记载源于唐德宗广德元年对回纥贵族的册封名单。回纥改名也与对唐贸易有关。唐朝与突厥人、薛延陀人的斗争为回纥壮大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唐高宗后期以后唐朝军事实力衰退也是回纥汗国兴起的重要原因。唐朝与回纥间的贸易则是回纥强盛的经济基础。由于王族内讧,回纥的兴起历程终结于唐德宗贞元年间。通过分析唐朝对回纥兴起过程的影响,可以看出古代中原与蒙古高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历史。

安语梵[3](2020)在《唐与回鹘绢马贸易及其实质》文中指出关于回鹘与唐朝的绢马互市,学界研究不少。但多致力于民族关系与马价绢价格的高低,而很少关注绢马互市背后所掩盖的实质问题。回鹘马价常常要高出普通价格的2—3倍,回鹘甚至以次充好,将病马、死马都输入唐朝。而当时唐朝尽管财政拮据,也不需要那么多马,但依然如数付绢。这些已经超出了贸易应遵循的各取所需原则,究其实,互市的本质应不在于贸易自身,而在于唐朝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对回鹘施行羁縻,以对抗吐蕃。漠北地区气候寒冷,居民多经营牧业,不适宜穿戴丝绸,且漠北人口少,不超过30万。而每年要通过绢马互市从唐朝易回大量的绢,有时一年即多达50余万匹。这些巨量绢除了少数自用外,多数都由回鹘及粟特摩尼僧倒卖了。有的以高价卖于周边民族,有的通过“参天可汗道”和“回鹘路”售往西域,有的则通过长安西市或洛阳某场所转卖给唐人或当地的胡商了。绢马贸易表面上来说是贸易,究其实质,却不在“贸易”上,而是贸易掩盖下的唐朝对回鹘的一种羁縻手段,这种贸易尽管是以回鹘的名义进行的,表面上回鹘汗国获利颇丰,而真正获利最多者当为粟特商人和摩尼僧,这才是唐与回鹘绢马贸易的实质。

马振林[4](2020)在《柏孜克里克石窟高昌回鹘时期供养人图像研究》文中指出供养人,指信仰佛教、开窟造像的施主。他们为表达虔诚之心或展示功德,请画师将自己的相貌或画或塑在佛教石窟艺术作品的边角处。供养人来源于现实生活,他们的形象、衣冠服饰、榜题文字体现了所处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高昌回鹘时期壁画中出现的供养人图像数量多,主要包括王室贵族、世俗信徒、僧官比丘等,他们的艺术形象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以前两类为主要研究对象。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中涉及供养人的研究;其次,论述回鹘人西迁高昌的历史原因及高昌本就是佛教圣地的历史。回鹘人西迁后全面接受佛教信仰并加以发扬光大,他们大力开凿新石窟扩建原有洞窟,绘制具有回鹘风格的壁画。在此基础上对柏孜克里克石窟展开实地考察,包括石窟的形制、面积大小、具体位置及壁画内容;再次在实地调查遗存至今的世俗供养人图像,对其进行客观的描述,包括图像出现在石窟内的具体位置和艺术形象特征,再以回鹘男子和女子所穿着的服装式样,头冠类型进行分类;以最具代表性的头冠式样为主,说明回鹘男子尖顶花瓣形冠、三叉形冠、扇形冠。回鹘女子桃形冠、花蕾冠都源于早期信仰的摩尼教时期所戴冠式;然后将历史文献中记录的有关回鹘人形象的内容结合石窟壁画中出现的具体供养人图像特征,从考古学和历史学角度进行解读,将石窟建造和壁画绘制的年代分为回鹘西迁初期(9世纪中叶到10世纪)、回鹘西迁中期(11世纪到12世纪)、回鹘西迁末期(13世纪)三个阶段。对高昌回鹘后期各方面势力减弱无力开凿新的石窟,但为了满足信仰需求只在石窟内重新绘制了供养人图像的第9窟、第18窟为例进行探讨,补充以往学者忽视蒙元时期回鹘人重绘供养人像的事实。根据所统计的供养人图像中穿着蒙古服装的情况来说明回鹘后期归顺蒙古统治的事实;最后阐述影响供养人造像的本土文化因素及供养人画像所体现的多元文化特征。供养人画像中线条和色彩的应用对当代新疆人物画创作的启示。

张正阳[5](2019)在《突回时代漠北游牧社会定居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漠北地区对游牧民族来说意义非凡。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先后称雄漠北。在唐王朝农耕文明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这两个民族社会内部逐渐出现了定居化趋势。但这一现象并非只出现在突回时代,在此之前,漠北游牧社会内部就已存在定居化因素,具体表现为农业实践与筑城。漠北回鹘承袭突厥时代的定居观念,从而出现半定居化生活倾向。这一现象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可视作是漠北游牧社会内部定居化因素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因此对突回时代漠北地区定居化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北方游牧社会内部生计方式的发展变迁。漠北游牧社会内部的定居化因素其来有自,匈奴、鲜卑拓跋代、柔然等游牧政权内部都曾出现不同程度的定居化因素。而从文献和碑铭的相关记载可推知,第一汗国时期突厥极有可能已受到定居化因素的影响,第二汗国默啜和毗伽可汗时期的农业实践和筑城构想可视作是这一影响的延续。而突厥对游牧文化的坚守和对农耕文化的被动接受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社会内部定居化因素的发展。漠北回鹘汗国时代定居化趋势的加强其具体表现为回鹘的生计方式从游牧逐渐转向半定居化生活。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汉地农耕文明、粟特绿洲城邦文明以及漠北游牧社会内部不断发展变化的定居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区佩仪[6](2019)在《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佛教早在汉魏时期东传西域,从此开展延绵千年辉煌的西域佛教史。公元十世纪中叶伊斯兰文化进入后西域佛教开始衰落,但近世纪出土的大量考古遗存显示,佛教在高昌地区直至九世纪中叶回鹘从蒙古高原西迁建立高昌回鹘王国时依然盛行不衰,到约十五世纪始被伊斯兰文化完全取代。高昌地区在南北朝以后流行汉传佛教,有学者甚至认为这里基本上是汉传佛教的翻版。然而目前文献资料揭示这种论断未必是高昌回鹘佛教的真实反映,例如糅合佛教大、小乘思想的弥勒信仰在西域的传承和发展与汉地就有着不一样的轨迹。弥勒信仰虽从大乘净土思想发展出来,却是唯一结合原始教义、部派念天生天修持,以致大乘菩萨思想,同时包含着上生兜率净土与下生人间净土的信仰系统,在佛教思想史与传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十六国尤其北凉前后此信仰随着西域僧人传入,在中国西北地区广为传播。中国的弥勒信仰在唐中叶以后已见式微并逐渐被阿弥陀净土信仰取代,但前者在西域尤其北道的发展似仍持续兴盛并延展至回鹘王国时期。大量出土的回鹘佛教遗存如着名说唱文学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和回鹘皇家寺院西大寺等的发现,在在显示回鹘入主高昌前后西域北道仍有不少弥勒信仰流布的痕迹。本文以横跨近五百年的回鹘王国为立足点,通过对前后时代及周围地域的考察,研究弥勒信仰进入西域的源流脉络及此信仰在传入西域后的内涵演变和传承发展,尝试为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重塑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面貌。弥勒信仰最早是由印度西北通过西域地区再传入中国,后在西域北道直至回鹘王国时仍然盛行,可是能依据考证回鹘时期的弥勒信仰形态、传承和发展情况的东西方文献资料却十分有限而且零散。本研究涉及较大的时代、地域跨度,以及大、小乘佛学思想与佛教传播历史等,因此笔者主要运用历史文献考证法,检索利用的文献包括汉文历史文献、汉文经录、高僧传记及游记、佛教经典主要为汉文佛典和沿线出土文物文献等。本文同时运用考古资料比对法,利用与本研究题目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出土实物遗存的考古资料作辅助考证。为了更好厘清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形态与面貌,本文首先溯源此信仰形成、发展与东传西域的传布脉络。从弥勒经典及图像考察,包含上生、下生思想的成熟“弥勒信仰”是经过一段漫长多阶段的过程而逐步演变、发展形成的。种种资料显示,弥勒信仰与以乌仗那为中心的法藏部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它也最有可能是弥勒信仰兴起与传播的关键。至于弥勒信仰东传西域的时限及路线范围,考察显示塔里木北缘、西域北道的龟兹和焉耆与弥勒信仰传播的联系甚为明显,传承为扇宾及法藏部一脉。然而弥勒信仰尤其上生崇拜作为一个独立信仰体系而在西域北道流行的应该始自北凉高昌。麹氏高昌和西州时期明显流行汉地回传的大乘佛教,亦见有多元净土信仰出现,并与属宾-龟兹-北凉一脉的佛教传统杂行。笔者从回鹘文经籍文书、回鹘佛教实物遗存包括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等来考察在高昌回鹘时期弥勒信仰的形态内涵及流布情况。综合资料分析,可以相信早期弥勒上生信仰是约于公元三世纪中由罽宾的法藏部及/或其支系,通过罽宾道经疏勒传入龟兹地区;成熟的弥勒信仰于四世纪初至中在龟兹地区开始流布,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传入中国河西地区再回传高昌。这个传承过程中,西域北道的弥勒信仰由最初纯粹的罽宾-龟兹法藏系的涅盘-禅观-生天传统,逐渐转向为包括上、下生及多元思想的信仰系统。因此,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或可被视为中西合璧、大小乘及多元思想磨合与融和而出现的一种崭新信仰体系。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现存可资查证的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其中涉及的材料有局限性,所得考察和推论也未必能反映事实的全部,只是希望借着本研究能稍为填补有重要和持续影响力的佛教净土系统弥勒信仰和部派法藏部在西域佛教史上的空白,为日后对西域佛教更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

陈忠珊[7](2019)在《9-11世纪甘州回鹘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回鹘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它兴起于八世纪中叶,以漠北的乌德鞬山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回鹘民族政权。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被黠戛斯攻破,政权覆亡,诸部南下或西迁。在西迁的回鹘中,其中有一支迁到河西走廊,其牙帐设在甘州,通常称这部分回鹘为甘州回鹘。由于甘州回鹘地区处河西走廊,其四周被各个民族政权所包围,所以如何处理好与周边民族关系、更好的生存显得极为重要。一部回鹘史同时也是一部西域史,9-11世纪是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的时期,河西走廊的各民族政权不断地发生分异与重组,此时的中原王朝同样也是动荡不安,但丝绸之路上仍是十分繁荣的景象,往来于回鹘道的商人络绎不绝,甘州回鹘为中西贸易和西北边疆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见,探讨甘州回鹘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是了解9-11世纪西北历史文化一把钥匙,而揭示西北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这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增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韩莹[8](2019)在《高昌出土回鹘文法律文书研究—兼与其他地区文书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鹘文借贷文书可分为粮食借贷和非粮食借贷两种。粮食借贷存在“春借秋还”型和“非春借秋还”型两种,前者严格的规定借贷时间和还贷时间,在中原地区和敦煌地区也广泛存在该类型粮食借贷。后者则较为随机,是一种相对宽松的粮食借贷。粮食借贷的利息方面,回鹘社会按总和计息,不按月算息,严格遵守“借一还二”的标准,总息为100%。回鹘文非粮食借贷有有息和无息之分。大部分契约担保方式为人保,极个别契约出现物保,和敦煌地区和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的借贷多采取物保和人保并存的担保方式相比,差异较大。回鹘文买卖契约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问题,又蕴含一定的法律制度。商品买卖和土地交易及奴隶买卖的规范性显示出私有制在当时已发展成熟。回鹘文买卖契约的担保制度健全,中人担保和标的物的瑕疵担保在文书中表述明确。通过比对中原法典和吐蕃文书,发现在标的物的“听悔”期限上,回鹘文买卖契有终生“听悔权”的特例存在。违约责罚条款方面,其中“纳罚入官”型并非回鹘文书特有,唐代敦煌地区和西夏黑水城地区都出现类似的违约责罚条款,两者的内容和回鹘文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回鹘文租佃契约具有一定的格式,契约签订遵循固定章程。回鹘文租佃契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麴氏高昌和唐代时期契约的格式,契约精简成熟,很多契约的基本原则已成为社会共识。与同时期元代中原地区的租佃文书相比,二者在立契时间的位置有和大差异。租佃契约反映了多样化的租佃关系,其中所涉及的和土地税收相关的信息,进一步帮助了解高昌回鹘统治时期的土地赋税制度。租佃双方所需负责的地税,契约中都会予以规定,地主交纳的地税多少,也客观反映了租佃关系的剥削程度。高昌出土的回鹘文书反映了高昌回鹘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既与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制度有相似的地方,又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基于回鹘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定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回鹘文法律文书多样性和同一性并存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赵倩[9](2018)在《回鹘西迁问题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推翻后,回鹘部众纷纷流亡逃散,或南逃,或西迁。通过对回鹘西迁研究着述的归纳和总结,发现学界在西迁回鹘的分支、落脚点和主体方面众说纷纭。关于西迁回鹘的分支,有三支说、两支说和一支说;关于落脚点葛逻禄、安西和吐蕃的具体位置也存在很大争议;由于学者对葛逻禄、安西的所在位置有争议,导致对西迁回鹘的主体部分亦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主体是迁到葛逻禄的一支,也有人认为是到达吐鲁番盆地的,还有观点是落脚到北庭、安西地区的。

张田芳[10](2018)在《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探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界所谓的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回鹘文题作xin(k?ngül)t?zin uq?tta??nom bitig,册子本,存405行。根据该文献的书写特点,尤其是作者译经地点在元大都高粱河岸之元代皇家寺院大护国仁王寺,故可以确定该文献为元代遗物无误,有可能于元代后期蒙古豳王家族统治敦煌时期传入。写本原文中夹写汉字,但在汉文《大藏经》中却一直找不到对应的底本,职是之故,学术界对其来源争论不已。关于回鹘人之佛学思想,史书未载,回鹘文写本《说心性经》发现后,有的认为是汉文本梵文本的译本,但一直找不到底本,故而学界又有人推定其为原作,但也不能给出证据。该文献究由何来,长期困扰国内外学术界。通过比对可以发现,该文献与敦煌早期禅宗文献《观心论》《修心要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楞伽师资记》以及与对禅宗影响较深《圆觉经》《楞严经》《华严经》等汉文佛典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和五代永明延寿撰的《宗镜录》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回鹘文《说心性经》的很多内容在上述禅宗文献中都可找到来源,有的直接取自汉文禅籍,也有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故而从文献说而言,其主要的思想来自禅宗,是根据禅学着作而撰写的一部禅学着作。以往,国内外学者对《说心性经》来源的研究大多依赖《大正藏》,而早期的禅宗文献多已遗失,未收录于《大正藏》中,是以始终难觅其源。今大部分禅宗早期文献已被发现,故在这些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回鹘文《说心性经》属性问题才逐渐显露出来。学术界所谓的《说心性经》,其实不属《经》部,应为《论》部,确切名称应为《心性经疏》。但由于该文献在学界已成为定名,这里姑且采其旧名,仍称《说心性经》。不仅如此,随着莫高窟北区文献的不断挖掘与刊布,该文献的作者,亦即学界通常误认的抄写者智泉(回鹘文写作?isuya,?is?n或?isuin),其名尚见于Or.8212-108尾跋和哲理诗中。通过对现有智泉法师相关资料的整理与爬梳,可以认为,智泉乃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的撰写者,而非通常所谓的抄写者。智泉法师出生于吐鲁番ü?Lük?ünɡ(鲁克沁),即柳中,此地自汉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地,佛教文化发达,直至元代,在畏兀儿佛教徒心目中依然地位尊贵、神圣。文献中提到ɡao lenhua(高莲花,高粱河),学界长期莫名其状,究其实地,当为高粱河畔的元代皇家寺院大护国仁王寺。智泉法师生前译经10部,翻译地点极有可能就在此地。因此,回鹘文《说心性经》是以敦煌禅籍为主,撰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具有回鹘文化特点的四行诗,而且都押首韵,这是古代回鹘特有的文学形式。观其行文风格,具有非常高的文学水准,堪称古代回鹘文文献中唯一留存的禅学原着,也是回鹘文佛教文学的代表作,不啻为汉文化和回鹘文化高度融合的结晶。

二、西迁对回鹘社会文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迁对回鹘社会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漠北回纥兴起历程若干问题研究 ——以回纥与唐朝关系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意义及研究思路
    二、相关研究回顾与成果概述
    三、主要内容
第一章 涉及漠北回纥兴起历程及回、唐关系史事的基本史料的简介与辨析
    第一节 汉文史籍中涉及漠北回纥兴起历史的专条
        一、《通典·回纥》
        二、从《旧唐书·回纥传》看《唐会要·回纥》内容的形成
        三、《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中的回纥专条
    第二节 《旧唐书·回纥传》史料价值及其史源分析
        一、抄自《隋书·铁勒传》
        二、抄自苏冕《会要》
        三、抄自其他史书
    第三节 《新唐书·回鹘传》与《旧传》的对比
    第四节 汉文史料中其他相关散见史料
        一、《册府元龟》中的散见回纥史料
        二、《资治通鉴》相关散见史料的价值
        三、其他值得注意的汉文史料
第二章 隋唐之际回纥的初兴
    第一节 菩萨与回纥崛起
        一、菩萨的家族世系、继位的背景与时间
        二、菩萨与薛延陀结盟
        三、菩萨与十姓回纥联盟
    第二节 回纥等部与唐朝、薛延陀汗国的三角关系
        一、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唐朝、薛延陀汗国与漠北诸部间的微妙态势
        二、贞观十三年后的唐朝、薛延陀及回纥等部间的博弈
        三、回纥与唐朝初期的交往
第三章 唐朝羁縻漠北各族时期回纥部的历史发展—以回纥首领政治活动为线索
    第一节 吐迷度时代回纥与唐朝的关系
        一、吐迷度在漠北历史地位的变化
        二、吐迷度之死以及此后回纥与唐朝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回纥逐步脱离唐朝的羁縻统治
        一、回纥南迁及其历史背景
        二、药罗葛氏护输北返
        三、漠北回纥与唐朝由羁縻关系转变为宗藩关系
        四、简析唐朝丧失对漠北回纥羁縻统治
第四章 安史之乱后回纥与唐朝关系史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回纥“十一都督”考辩
        一、“内九族”“外九部”之说商兑
        二、关于中原史料中“九姓”“十一都督”记载的史源探讨
        三、从“胡禄都督”看广德元年受封的回纥汗国都督数量
        四、“十一都督”说形成过程刍议
    第二节 回纥改名回鹘原因新探
        一、问题的缘起
        二、关于“回纥”字义与绢马贸易
        三、关于《旧传》出现元和四年回纥改名记载原因之蠡测
    第三节 从“群胡辅以强”看回、唐贸易对于回纥汗国兴盛的重要性
    第四节 漠北回纥兴起历程的终结
结语——回纥兴起的更广阔时空背景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今人着作
    三、相关论文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3)唐与回鹘绢马贸易及其实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基本史料
    二、唐与回鹘绢马贸易之研究动态
    三、选题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与回鹘绢马贸易的展开
    第一节 回鹘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与回鹘绢马贸易的展开及其特点
第二章 唐与回鹘绢马贸易的实质
    第一节 唐与回鹘绢马贸易之非贸易因素
    第二节 唐与回鹘绢马贸易的主旨在于羁縻
第三章 回鹘马价绢去向及其与粟特之关系
    第一节 漠北地理环境与回鹘马价绢之用途
    第二节 回鹘马价绢西流与粟特商人
    第三节 回鹘马价绢与中原粟特摩尼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柏孜克里克石窟高昌回鹘时期供养人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依据
    研究现状
        (一)国外部分
        (二)国内部分
    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价值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创新之处
1 高昌回鹘时期的佛教与柏孜克里克石窟概况
    1.1 高昌回鹘时期佛教发展
    1.2 柏孜克里克石窟概述
        1.2.1 柏孜克里克石窟形制
        1.2.2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内容
    1.3 本章小结
2 柏孜克里克石窟供养人画像调查与服饰分类
    2.1 柏孜克里克石窟供养人画像调查
    2.2 柏孜克里克石窟供养人服饰分类
        2.2.1 回鹘男子供养人服饰
        2.2.2 回鹘女子供养人服饰
    2.3 本章小结
3 柏孜克里克石窟供养人画像的考古学和历史学意义解读
    3.1 高昌回鹘早期(9 世纪中叶至10 世纪)供养人图像特征解读
    3.2 高昌回鹘中期(11 世纪至12 世纪)供养人图像特征解读
    3.3 高昌回鹘晚期(13 世纪)供养人图像特征解读
    3.4 本章小结
4 供养人肖像画艺术风格及价值
    4.1 供养人肖像画写真性
    4.2 影响供养人画像的本土因素
    4.3 供养人肖像画体现的多元文化现象
    4.4 供养人肖像画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结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突回时代漠北游牧社会定居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突回时代漠北游牧社会定居化因素溯源
    第一节 匈奴时代的定居化因素
        一、匈奴及其先民的农业实践
        二、匈奴定居遗存、城址及其用途
        三、匈奴定居化因素的特点
    第二节 代国时期拓跋鲜卑的定居化因素
        一、拓跋鲜卑早期迁徙过程中经济形态的某些变化
        二、拓跋代国的农业实践及城郭兴建
        三、拓跋代国时期鲜卑社会内部定居化因素的特点
    第三节 柔然汗国的农业尝试与城郭兴建
        一、殖田自供与阿那瓌上表
        二、木末城的修建
        三、柔然汗国的农业活动与筑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古时期漠北突厥的定居化问题
    第一节 第一突厥汗国内部定居化因素产生之可能
    第二节 第二突厥汗国内部定居化因素的产生
        一、默啜可汗的农业实践
        二、毗伽可汗的筑城设想
    第三节 第二突厥汗国内部定居化因素的来源
        一、唐王朝的羁縻统治
        二、来自粟特城邦文明因素的影响
        三、对柔然汗国定居化因素的承袭
        四、突厥自身的文化坚守
    第四节 突厥定居化趋势发展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漠北回鹘汗国时代定居化趋势的加强
    第一节 漠北回鹘汗国境内的农业发展
        一、文献记载所见漠北回鹘汗国的农业
        二、回鹘碑铭所见漠北农业相关信息
    第二节 漠北回鹘汗国的城市兴建
        一、文献、碑铭所见回鹘城市
        二、考古所见回鹘城市遗址
    第三节 漠北回鹘汗国生计方式转变的原因
        一、唐回关系的影响
        二、粟特文明的渗透
        三、第二突厥汗国的影响
    第四节 漠北回鹘汗国半定居生活的特点
        一、东西方文明的影响
        二、漠北游牧社会内部定居化因素不断变化的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 论文选题背景
        二. 论文研究意义
    第二节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选题的内容和凡例
        一. 论文内容
        二. 范围界定
        三. 格式规范
第一章 弥勒信仰—起源及传播
    第一节 弥勒净土信仰
        一. 净土信仰的兴起
        二. 弥勒净土与修定的关系
        三. 弥勒净土与大乘思想的关系
        四. 弥勒角色的演变
    第二节 弥勒六部经
        一. 成佛经类
        二. 下生经类
        三. 上生经类
    第三节 弥勒图像的出现
        一. 佛教艺术的起源
        二. 弥勒图像的出现
        三. 弥勒图像的各种形式
        四. 弥勒图像与大、小乘佛教的关系
    第四节 部派与弥勒信仰
        一. 弥勒信仰形成的年代与地域
        二. 与弥勒信仰有关的小乘部派
    第五节 弥勒信仰的东传
        一. 佛教初传西域时序
        二. 弥勒信仰初传西域
        三. 初传西域路线
    小结
第二章 回鹘以前西域及周边地区的弥勒信仰
    第一节 塔里木西缘的绿洲佛国
        一. 疏勒
        二. 莎车、斫句迦
    第二节 塔里木南缘的绿洲佛国
        一. 于阗
        二. 鄯善
    第三节 塔里木北缘的绿洲佛国
        一. 龟兹初传佛教
        二. 龟兹佛教的承传与流布
        三. 弥勒信仰足迹
    第四节 河西走廊
        一. 凉州
        二. 敦煌
    小结
第三章 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
    第一节 回鹘前后时期的高昌佛教
        一. 北凉高昌
        二. 麴氏高昌
        三. 西州高昌
        四. 高昌回鹘
    第二节 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从回鹘文经籍文书考察
        一. 回鹘文佛经残卷
        二. 回鹘文礼忏文书
        三. 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
        四.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
    第三节 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从佛教实物遗存考察
        一. 高昌地区遗存
        二. 龟兹地区遗存
        三. 北庭回鹘大寺
    第四节 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从其他相关的佛教思想考察
        一. 忏悔灭罪
        二. 天王护国
        三. 王法正理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9-11世纪甘州回鹘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甘州回鹘的民族政权
    第一节 甘州回鹘的政权特点
        一、甘州回鹘雏形
        二、甘州回鹘的三次迁徙
        三、甘州回鹘政权形成
    第二节 甘州回鹘的民族特点
        一、语言文字
        二、服饰
        三、历法
第二章 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第一节 甘州回鹘与五代
        一、甘州回鹘与后梁的关系
        二、甘州回鹘与后唐的关系
        三、甘州回鹘与后晋的关系
        四、甘州回鹘与后汉、后周的关系
    第二节 甘州回鹘与北宋
        一、甘州回鹘与北宋的政治结盟
        二、甘州回鹘与北宋的经济往来
第三章 甘州回鹘与西夏的关系
    第一节 甘州回鹘与西夏的政治关系
        一、甘州回鹘与西夏的对立
        二、甘州回鹘与西夏的战争
    第二节 甘州回鹘与西夏的经济往来
        一、甘州回鹘与西夏的贸易摩擦
        二、甘州回鹘与西夏的商业贸易
    第三节 甘州回鹘与西夏的文化交往
        一、回鹘文在西夏境内的推广
        二、甘州回鹘与西夏的佛教交往
        三、甘州回鹘佛教艺术对西夏的影响
        四、甘州回鹘的装束对西夏的影响
第四章 甘州回鹘与回鹘路的开辟
    第一节 回鹘路开辟的历史贡献
        一、回鹘路的开辟
        二、回鹘路开辟与甘州回鹘的壮大
    第二节 甘州回鹘与丝路贸易
        一、甘州回鹘经济体的形成
        二、上京回鹘营与回鹘商旅
        三、东西方贸易中的甘州回鹘商人
第五章 甘州回鹘与丝路文明
    第一节 甘州回鹘的宗教文化
        一、摩尼教
        二、佛教
    第二节 甘州回鹘与丝路文化
        一、回鹘使用语言的发展历程
        二、回鹘文的创制
        三、回鹘文化的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回鹘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高昌出土回鹘文法律文书研究—兼与其他地区文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于选题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研究范围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手段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借贷文书
    第一节 粮食借贷
        一、粮食借贷契约的借贷类型
        二、粮食借贷契约的利息
    第二节 非粮食借贷
        一、无息借银契约与有息借银契约之辨析
        二、借棉布契与借官布契的异同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买卖契约
    第一节 买卖契约反映的社会经济问题
        一、买卖的支付与价格
        二、土地与奴隶私有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买卖契约的担保制度和违约责罚
        一、担保制度
        二、违约责罚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租佃契约
    第一节 契约之格式
        一、契约格式的归纳
        二、与中原、西域地区民汉文契租佃契约的格式比较
    第二节 回鹘文租佃契约的经济内容分析
        一、租佃关系
        二、土地税收
    第三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9)回鹘西迁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迁回鹘的分支
    (一) 三支说
    (二) 两支说
    (三) 一支说
二、西迁回鹘的落脚点
    (一) 葛逻禄
        1. 楚河流域说 (葱岭西)
        2. 北庭地区说
        3. 塔里木盆地北、西边缘说
        4. 其他
    (二) 安西
    (三) 吐蕃
三、西迁回鹘的主体
    (一) 葛逻禄
    (二) 吐鲁番盆地
    (三) 北庭
    (四) 安西

(10)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探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的发现与研究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回鹘文《说心性经》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第一节 《说心性经》的结构
    第二节 《说心性经》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回鹘文《说心性经》作者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说心性经》作者智泉及其身份考辨
    第二节 智泉与元大都畏兀儿佛教
    第三节 智泉与柳中佛教
第三章 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与敦煌禅籍之关联
    第一节 《说心性经》与敦煌禅籍《观心论》
    第二节 《说心性经》与敦煌禅籍《修心要论》
    第三节 《说心性经》与敦煌其他禅籍之关联
    小结
第四章 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与其他佛典之关联
    第一节 《说心性经》与《圆觉经》
    第二节 《说心性经》与《首楞严经》
    第三节 《说心性经》与《华严经》
    小结
第五章 从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看回鹘对禅宗的受容
    第一节 元代禅宗对回鹘的影响
    第二节 《说心性经》对禅宗的受容
    第三节 《说心性经》所见金轮王之梦及其文化意蕴
    结语
第六章 回鹘文《说心性经》形成的历史原委
    第一节 佛教在回鹘中的盛行
    第二节 回鹘佛教对“中土所撰”的偏爱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西迁对回鹘社会文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敦煌石窟回鹘佛教艺术研究[D]. 周晓萍. 兰州大学, 2021
  • [2]漠北回纥兴起历程若干问题研究 ——以回纥与唐朝关系史为中心[D]. 吴飞.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唐与回鹘绢马贸易及其实质[D]. 安语梵.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4]柏孜克里克石窟高昌回鹘时期供养人图像研究[D]. 马振林. 新疆艺术学院, 2020(08)
  • [5]突回时代漠北游牧社会定居化问题研究[D]. 张正阳. 西北大学, 2019(01)
  • [6]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研究[D]. 区佩仪.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1)
  • [7]9-11世纪甘州回鹘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 陈忠珊. 淮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高昌出土回鹘文法律文书研究—兼与其他地区文书比较[D]. 韩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回鹘西迁问题研究综述[J]. 赵倩. 河西学院学报, 2018(06)
  • [10]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探原[D]. 张田芳. 兰州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西迁对维吾尔社会文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