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艺发展的设计与愿景——“赵树理方向”在学界的建构与反思

一种文艺发展的设计与愿景——“赵树理方向”在学界的建构与反思

一、文艺发展的一种设计与瞩望——学术界关于“赵树理方向”的构建与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董筱琳[1](2019)在《“文学场”视域下“赵树理方向”的再思考》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40年代“赵树理方向”作为写作标杆被树立起来,引导着解放区文学的走向。本文以“文学场”为切入点,结合作家习性、作品的传播等方面,从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方面出发,对“赵树理方向”的发生原因做整体观照。对任何个体的研究都应放在具体历史语境中。1940年代的解放区,“五四”新文学的启蒙精神在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民群体中遭到碰壁,加之“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和政治权力话语《讲话》的发声,解放区亟待看到一种既继承五四精神,又能让农民读懂的新文学范式。这是“赵树理方向”发生的外在场域。赵树理的独特性在于:他的农村生活习性和后期积累的文化资本,使他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农民身份和知识分子身份,从而在以后的创作中能自觉地将农民作为接受主体,并选用“可听性”的农民语言,典型的农民形象以及叙事性的结构。赵树理的小说继承的是“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完成了“大众化”的写作范式。这是“赵树理方向”形成的内在驱动。本文把赵树理的自身习性、文本特点放在1940年代解放区特定的文学场域历史背景中,以史料为佐证,力图回归1947年前的历史现场。从布迪厄“场域”理论视域看,“赵树理方向”的确立是政治场对文学场的合法化要求,也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呼应。过去,“赵树理方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今天,我们仍需抱有“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去重新看待“赵树理方向”。

王容美[2](2016)在《周扬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周扬感时代之风起而应之,青年时期以打破旧制度,建设新中国为理想,从此致力于我国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政治实践。周扬早在左联时期就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深受列宁主义影响,列宁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文艺非自发性的理论成为周扬领导我国文艺的直接理论来源。他最早引入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并以此主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运动;延安时期,周扬亲历党管理文艺的范式的创建,一方面,进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尝试,将毛泽东列入马列谱系,另一方面,也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讲话》中获得了政治认可;新中国成立后,周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艺的具体领导者,他以《讲话》为纲领,以阶级斗争为理论基础,通过自觉推广和建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体系的方式贯彻毛泽东的文艺路线,强调用辩证的观念指导文艺管理实践,造就了我国十七时期特有的文艺现象。研究周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管理思想,解读他对我国文化艺术管理实践经验的理论思考和启示,是研究我国文艺管理不能回避的问题。

朱君青[3](2012)在《周扬与中国“鲁迅传统”》文中研究表明“鲁迅传统”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它的构建与嬗变,是一个宏大复杂的话题。周扬是鲁迅生前最后的对立面,而在鲁迅逝世之后,却又成为“鲁迅旗帜”的主旗手。从“四条汉子”到鲁迅的权威纪念者与阐释者,再到“围攻鲁迅”的“文艺黑线祖师爷”,周扬一生的文化界起落总与“鲁迅”戏剧性地纠缠在一起。也正是“牵动着半世纪文坛风云”的周扬,既有力推动了“官方鲁迅传统”的构建,又开启了“人文鲁迅传统”的启蒙嬗变。本文以周扬与“鲁迅传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材料梳理的方式,希望能够跳出人事纷争与孤立历史事件的狭窄圈子,从历史文化角度,着力探讨周扬与中国“鲁迅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周扬为线索,纵向延伸,探寻“鲁迅传统”在时代背景下的构建与嬗变轨迹;横向剖析,透视这一过程中,围绕着“鲁迅传统”,官方意识形态与人文知识分子之间的复杂纠葛,以极富研究魅力的“周扬现象”,撞击幽深浩瀚的“鲁迅传统”,期待可以触及更为深远的历史文化层面。

朱凌[4](2009)在《赵树理阐释史 ——赵树理创作价值变迁与时代文化思潮之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赵树理与‘现代启蒙传统’”、“赵树理与‘大众化’”、“赵树理与‘民间’”、“赵树理与‘时代政治’”、“赵树理与‘现代性’”、“赵树理与山药蛋派”等几个重要问题,全面梳理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赵树理的阐释历史,重点考察了赵树理在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过程中其身份与角色的复杂位移和其文化意义的生成与变迁。“赵树理”是20世纪每一次时代转折的独特映像,对他的褒贬毁誉都和不同语境下历史转折的复杂性密切关联着,赵树理有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文化姿态,也同时便在每一次历史转折所依托的文化资源和知识谱系中被凸现。赵树理与“现代启蒙传统”关系的复杂性,具体呈现为他对这一传统继承与超越的叠加状态。“赵树理方向”中被规约的“大众化”与赵树理创作中所呈现的“大众化”价值取向有着重大差异。赵树理以其对“自我民间”的一以贯之的坚守,从而使自己的“民间意义”归属既超越了左翼范畴,又实现了在“现代性”中对民间意义的重构;赵树理创作所表征的文化精神,显然有着鲜明的“五四”以来的“现代”胎记,但同时他又以貌似传统的方式对精英化写作姿态进行了自觉解构。将“赵树理阐释史”作为一个独特现象置于“现代性”视野中进行考察,真正实现对赵树理文学史价值的客观衡定。

郑家建,汪岚[5](2007)在《“两种话语”与“矛盾心态”的意义建构——黄科安先生与博士后出站报告“延安文学研究”》文中认为延安文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范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受到关注。黄科安先生转换新的思维观念,挖掘新的价值内涵,并在不富足的历史研究资料中去粗取精,大胆抛弃陈腐而失真的历史偏见,挖掘延安文学本身所饱含的多面性,复杂性。文章从作者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两种话语”和“矛盾心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作者在延安文学研究中所体现的新的价值和意义。

黄科安[6](2004)在《文艺发展的一种设计与瞩望——学术界关于“赵树理方向”的构建与反思》文中指出在延安文艺整风后,"赵树理方向"的提出,是党和政策执行者对特定历史条件下文艺发展的一种设计和瞩望。其基本内涵:一、反映时代精神和崭新的革命主题;二、民间语言和民族形式;三、农民的立场和革命的功利主义。建国后的"十七"年学界几乎沿着这一基本内涵加以引申和阐释。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学界开始质疑和反思"赵树理方向"的提法。尤其是在重写"文学史"思潮影响下,更出现了强烈否定和解构"赵树理方向"的文章,这在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二、文艺发展的一种设计与瞩望——学术界关于“赵树理方向”的构建与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艺发展的一种设计与瞩望——学术界关于“赵树理方向”的构建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场”视域下“赵树理方向”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现状
    2.研究目的和意义
    3.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学场域:“赵树理方向”的时代呼唤
    1.1 “赵树理方向”的提出、确立与内涵
        1.1.1 “赵树理方向”的提出与确立过程
        1.1.2 “赵树理方向”的内涵
    1.2 读者与启蒙者之间对话的断裂
        1.2.1 读者:解放区农民文化落后
        1.2.2 启蒙者的失语:新文学传播受阻
    1.3 从讨论到合法化:文艺与政治诉求
        1.3.1 “大众化”的呼声
        1.3.2 权力话语的文艺构想
第二章 文学场域中赵树理的“习性”及占位
    2.1 农民出身:自身位置和接受主体的明确定位
        2.1.1 “习性”的自觉:为农民写作
        2.1.2 寓庄于谐:人物背后的严肃性
    2.2 知识分子:文化资本的继承与配置
        2.2.1 “说——听”式的农民语言
        2.2.2 “重事轻人”的故事结构
第三章 场域理论下“赵树理方向”的合理与制约
    3.1 “赵树理方向”生成的另一种言说
        3.1.1 同源性:文学与权力
        3.1.2 一种“供给与需求”
    3.2 历史阐释与现实价值的观照
        3.2.1 回到历史语境:“赵树理方向”的合理性
        3.2.2 回到当下语境:新时代下的增值点
    3.3 文学场视域下“赵树理方向”的局限
        3.3.1 文学自主性的遮蔽
        3.3.2 作家身份的遮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周扬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周扬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第一节 周扬文化艺术管理的思想基础
        一、知识体系的渊源
        二、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周扬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二、苏联社会主义理论
    小结
第二章 探索与初创(1930-1937)
    第一节 奠定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基石
        一、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纠结
        二、确立文艺的党性原则
    第二节 引入苏联文化艺术管理理论
        一、对阶级斗争理论的高度认同
        二、关注与引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三节 左翼运动中文化艺术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想
        一、对普罗文学理论的接受与宣传
        二、对左翼文艺组织与系统的基本构想
    小结
第三章 积蕴与深化(1937-1949)
    第一节 确立“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理念
        一、新民主主义政治为基石的文艺管理思想的形成
        二、强调政治对艺术的制导与管控
    第二节 为确立党领导文艺的基本范式进行理论探索
        一、强调以党的思想统领文艺思想
        二、对文艺家管理基本思想的形成
        三、对列宁及苏联文化艺术管理理论的汲取
    第三节 文艺大众化的初探
        一、普及与提高
        二、对民间艺术的利用与改造
        三、推广大众化的创作模式
        四、构建典型引路的示范机制
    小结
第四章 拓展与困惑(1949-1978)
    第一节 确立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的文艺与政治关系
        一、文艺为政治服务基本理念的持续强化
        二、强调党对文艺的绝对领导
        三、“双百”方针的贯彻与终止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推广与消解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强化与高扬
        二、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两结合”
        三、对苏联理论的学习照搬到全面批判
    第三节 党的工具与政治使命的强化
        一、对文艺干部管理的核心理念
        二、对文艺家管理的基本策略
    第四节 工农兵方向与文艺大众化
        一、工农兵方向的坚守及其绝对化
        二、文艺大众化的推进与偏颇
    第五节 强调以辩证的观念指导管理实践
        一、普及与提高的不断深化
        二、文化遗产的继承与改造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周扬与中国“鲁迅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左联恩怨录——“横站的士兵”与“职业革命家”
    第一节 :左联队伍中“横站的士兵”与“职业革命家”
        一、 “横站的士兵”——左联鲁迅
        二、 “职业革命家”——左联周扬
    第二节 :围绕文艺的纷杂争论——“四条汉子”缘起
        一、 《汉奸的供状》引发的按语和回信
        二、 “秘密起来,不寄给我看”的《文学生活》
        三、 左联解散——“一条战线”的悄然消亡
        四、 “两个口号”之争——左联矛盾沉默后的爆发
    第三节 宗派主义的溯源——周扬与鲁迅矛盾探源
        一、 现实存在的宗派主义
        二、 左联内部的异质性
        三、 从“作家联盟”到“第二党”——左联的政治化渐变
第二章 :周扬与“鲁迅传统”的构建
    第一节 :“官方鲁迅传统”的发端
        一、 鲁迅吊唁——鲁迅话语权的选择
        二、 “官方鲁迅传统”的核心理论构建
    第二节 周扬鲁迅话语权的奠定
        一、 周扬官方话语权的确立
        二、 周扬鲁迅话语权的奠定
        三、 周扬话语权的扩大和巩固
    第三节 周扬对“鲁迅传统”的阐释和构建
        一、 延安时期周扬对“鲁迅传统”的阐释与构建
        二、 十七年时期周扬对“鲁迅传统”的阐释与构建
    第四节 “官方鲁迅传统”的反戈
        一、 文革中周扬批判的话语背景
        二、 文革中的周扬批判——“官方鲁迅传统”的反戈
        三、 走在“金光大道”上的“鲁迅传统”
        四、 文革时期周扬与“鲁迅传统”构建小结
第三章 :周扬与“鲁迅传统”的嬗变
    第一节 周扬曲折的文艺界复出之途
        一、 在粉碎“四人帮”中完成自我辩诬
        二、 在道歉忏悔中完成情感“洗罪”
        三、 审时度势,再立潮头——重掌官方文艺话语权
    第二节 知识分子立场复归,个人化“鲁迅”解冻
        一、 周扬悬而未断的知识分子立场复归
        二、 周扬开启的个人化鲁迅话语
    第三节 人道主义探索中周扬鲁迅话语的变更及影响
        一、 周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之路
        二、 从“科学精神”到“人”——为“人文鲁迅传统”破冰
        三、 “新时期”周扬“鲁迅传统”探索的局限和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4)赵树理阐释史 ——赵树理创作价值变迁与时代文化思潮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关于"赵树理阐释史"的阶段划分
        1、赵树理崛起的历史机缘
        2、文学激进思潮中赵树理被价值化过程的复杂性
        3、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赵树理研究的恢复与开拓
        4、80年代至90年代末,赵树理研究的困境与突围
        5、新世纪以来,赵树理研究的新景观
        6、国外研究文献评述
    二、关于赵树理研究的几个重要范畴
        1、赵树理与"启蒙"
        2、赵树理与"大众化"
        3、赵树理与"民间"
        4、传统与现代的互融
        5、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三、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 五四文化精神的承继与对“五四”精英化写作姿态的反叛
    第一节 不同语境对赵树理价值的择取
        1、解放区语境对赵树理“阶级”价值的选择
        2、赵树理“启蒙”价值在80年代的变迁
        3、90年代以来“启蒙”退隐下的多元化历史语境对赵树理的选择
    第二节 赵树理的选择
        1、启蒙:"姿态"与"精神"
        2、自我"身份"的选择与重构
        3、语境:"契合"与"冲突"
    第三节 新的"现代性"
        1、赵树理对"五四"现代性的拓展
        2、赵树理创作"现代性"的复杂性
    小结
第二章 多重话语中的大众化选择
    第一节 关于"赵树理方向"的"问题"
        1、关于"赵树理方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解读
        2、关于"赵树理方向"与"工农兵方向"的辨析
        3、被规约的"赵树理方向"与赵树理的审美期待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多义化解读
        1、社会主义文化情境中的"现实主义"
        2、被分裂的"现实主义"
        3、赵树理与中国现当代现实主义的复杂关系
    第三节 "大众化"视阈与赵树理研究的浮沉
        1、政治规约下的"大众化"方向与赵树理的"大众化"创作道路
        2、接受视野下的"大众化"与赵树理的"大众化"创作道路
    小结
第三章 民间智慧与自由精神
    第一节 时代的"民间"
        1、赵树理的"民间"构成
        2、"被规约的民间"与"纯民间"
    第二节 赵树理的"民间"选择
        1、赵树理对"民间形式"的自由选择
        2、赵树理对"民间"自由精神的吸纳
        3、赵树理选择"民间"的意义
    第三节 赵树理"民间"的"现代性"问题
        1、赵树理"民间"品格与中国文学"现代性"
        2、赵树理"民间"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小结
第四章 "传统"与"现代"的互融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与俗文化
        1、雅文化的精神与俗文化的形式
        2、"雅俗共赏"与赵树理的"传统"观
    第二节 "五四"精神与传统儒学师教
        1、"五四"启蒙的现代精神与传统儒学师教
        2、赵树理现代"启蒙"意识与传统师教"育人"观念的兼容性
    第三节 赵树理的"女性"观
        1、在"传统"与"现代"中挣扎的"妇女"
        2、解放区语境下的妇女观“现代”与赵树理女性观的矛盾与契合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的选择中定位赵树理及赵树理研究的“现 代性”价值
        1、赵树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视阈扩大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范畴
        2、传统与现代的互融视角推动了赵树理研究的“现代”价值视阈的扩充
        3、传统与现代的选择对赵树理身份复杂性的确认
    小结
第五章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第一节 主体的拒绝与客体的归入
        1、作为"流散星团"的"山药蛋派"
        2、各种文学评价对赵树理归入性选择的演绎
    第二节 地域归属、时代感认同与文化身份交错的复杂性而引起的流派认同与质疑
        1、地域归属、创作风格等认同引起的赵树理与"山药蛋"派不可拒绝的相关性
        2、文化归属的复杂性、文化身份的多元性引发的赵树理与"山药蛋派"质疑
    第三节 赵树理对"山药蛋派"的价值和意义
        1、时代语境中的起伏的现代意义
        2、对五四现代文化传统承继独特价值
        3、传统走向现代的"民间"的现代价值
    小结
结语
附录:赵树理阐释文献资料汇编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两种话语”与“矛盾心态”的意义建构——黄科安先生与博士后出站报告“延安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拨:“两种话语”的区别与意义
    (一) 重新认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价值和意义
    (二) 对“红色经典”《白毛女》别具匠心的全新解读
    (三) 关注周立波的革命想象与意识形态的修辞策略
二、突围:对“颂歌”与“孤愤”的矛盾心态的关注
    (一) 丁玲创作的蜕变与转化
    (二) 赵树理——“五四”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对话者
    (三) 孙犁的人道主义与潜在的心理矛盾

(6)文艺发展的一种设计与瞩望——学术界关于“赵树理方向”的构建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映时代精神和崭新的革命主题
二、民间语言和民族形式
三、农民的立场和革命的功利主义

四、文艺发展的一种设计与瞩望——学术界关于“赵树理方向”的构建与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场”视域下“赵树理方向”的再思考[D]. 董筱琳. 河北大学, 2019(08)
  • [2]周扬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研究[D]. 王容美. 南京艺术学院, 2016(12)
  • [3]周扬与中国“鲁迅传统”[D]. 朱君青. 苏州大学, 2012(10)
  • [4]赵树理阐释史 ——赵树理创作价值变迁与时代文化思潮之关系[D]. 朱凌. 福建师范大学, 2009(01)
  • [5]“两种话语”与“矛盾心态”的意义建构——黄科安先生与博士后出站报告“延安文学研究”[J]. 郑家建,汪岚.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03)
  • [6]文艺发展的一种设计与瞩望——学术界关于“赵树理方向”的构建与反思[J]. 黄科安.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标签:;  ;  ;  ;  ;  

一种文艺发展的设计与愿景——“赵树理方向”在学界的建构与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