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一面——自私人格分析——《呼啸山庄》主题新探

人性的一面——自私人格分析——《呼啸山庄》主题新探

一、人性的一面——自私个性的剖析——《呼啸山庄》主题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朱容欣,王旭霞[1](2020)在《《呼啸山庄》中的哥特书写》文中提出《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描写了弃儿希斯克利夫对呼啸山庄进行报复的故事。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运用娴熟的写作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超自然现象与现实相结合,塑造出独特的哥特式恐怖、阴暗的氛围。本文从哥特文学特点的角度分析《呼啸山庄》中的哥特书写,剖析其典型的哥特特征,深入探讨该小说在背景、人物、情节和主题四方面展现出的哥特文学独有的阴森、恐怖和黑暗的特点,以此让读者深入了解《呼啸山庄》独特的文学魅力以及艾米莉·勃朗特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与创作技巧。

汪顺来[2](2019)在《《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悖论从哲学到文学批评,经历了跨界发展的历程。它源自哲学和修辞话语,指与人们的期待、现存的思想或见解相反的陈述,其观点与结论是自相矛盾的,甚至荒谬的,但里面隐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艾布拉姆斯将悖论定义为表面上看来是逻辑矛盾或荒谬的陈述,结果却赋予有意义的解释。显然悖论是一组矛盾的二元对立项,看似荒谬却存在于现实之中,具有积极的阐释意义。悖论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形式上有一定的关联。结构主义着眼于文本的叙述方式和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而解构主义旨在瓦解结构主义传统的二元对立的等级秩序,形成新的悖论。解构主义理论家米勒在《解读叙事》中指出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观点与结论之间有自相矛盾的悖论性,并对此提出质疑。米勒的叙事理论运用到小说阐释上就是积极寻找小说内部相冲突的因素,质疑其观点与结论自相矛盾之处,即寻找悖论,因为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矛盾是最基本元素,揭示小说中的矛盾和冲突,可达到反讽社会现实的作用,因此研究小说中的悖论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19世纪女性小说的代表,《简·爱》和《呼啸山庄》是两部充满悖论的文本,隐喻了19世纪英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体现了英国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或二者交融期的伟大艺术成就。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非常关注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命运,积极反映女性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身份认同和审美意识,分别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奇特想象构建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小说世界。她们不是简单模仿男性小说的传统,而是更加注重艺术的创新,她们以悖论作为创作策略和艺术手段,重构“她们自己的文学”。虽生于同一家庭,但她们具有不同的生活阅历、道德观和人生观等,二人小说中体现的悖论观点和表现方法也各有千秋。本文坚持在细读文本中寻找悖论,在比较中寻找她们表现悖论的差异性,以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为指导,多维阐释《简·爱》和《呼啸山庄》中悖论的价值和理论意义,通过比较各自在主题、人物、场景和故事结局等方面的悖论关系,尝试探究夏洛蒂在《简·爱》中表现出的温和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和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体现的激进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指出悖论艺术不仅是夏洛蒂和艾米莉的创作策略,而且还表达了她们面对理想和现实时的矛盾心态。本文结构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并评述19世纪中期英国女性小说繁荣的成因,以及国内外学者对《简·爱》和《呼啸山庄》的研究现状,并阐述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一章研究悖论的特性及其文学意义,主要探索悖论的神秘性、矛盾性和修辞性特性以及悖论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指出悖论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本质,而且是文学理论创新的内核。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主题、人物、场景、小说结局四个方面阐释两部小说中的悖论关系,并作相应的对比研究,指出夏洛蒂的《简·爱》以理性、激情和精神平等的模式构建了温和的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而艾米莉以疯狂、暴力和绝望的极端形式展现了激进的女性主义小说悖论艺术。第四章分析夏洛蒂和艾米莉悖论写作的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原因,总结她们悖论写作的基本特征:女性自我的悖论性表达以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悖论书写。结论部分指出两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场景等方面的悖论关系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悖论性结局升华了女性主义小说的艺术魅力;由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语境下,夏洛蒂和艾米莉的写作面对着内外交困的压力以及她们个性的差异,她们的小说悖论艺术呈现保守和激进的两面性特征。

孙千茹[3](2019)在《“双性同体”“阴阳和谐”—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人物形象研究》文中指出《红楼梦》是我国小说长河中璀璨的明星,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与讨论的焦点,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是作品中各具形态的人物形象,笔者从这些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中发现了一些共同点,便是“双性同体”人物的塑造。这与西方着名小说《呼啸山庄》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呼啸山庄》中的人物或离奇或乖张,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双性同体”气质的人物。鉴于此,笔者以英国女性主义理论家伍尔夫有关“双性同体”的人物气质理论为出发点,以相似于“双性同体”的人物气质理论——中国道家“阴阳和谐”学说中有关男女气质搭配的论述为补充理论,来研究《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中“双性同体”人物的塑造,以期在两部作品的人物研究上有新的认识。本文针对在《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中都出现的具有男性与女性气质的人物群做了比较研究,发现这些人物不仅有相似的表现,并且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首先,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家伍尔夫关于人物男性与女性气质的研究理论——“双性同体”理论与中国道家“阴阳和谐”的理论为切入点来研究两部作品中男性与女性气质兼具的人物,分析并总结了这种人物的具体表现;其次,在面对这种人物表现时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背景做了分析,发现在相同人物塑造下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引导,从而产生一些方面的差异,比如在男女地位的平等与互补上,两部作品因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表现;最后,对“双性同体”式人物的塑造在小说创作历史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做了详细说明,并对相应产生的社会与现代意义做了说明。

陈玲[4](2019)在《荒原与文明的融合——论《呼啸山庄》的理想文化人格》文中研究指明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从小居住在荒野和城市边缘,对荒原充满了热爱,其小说《呼啸山庄》构建了分别代表荒原与文明的两大庄园,文中的理想文化人格倾注了作者对人本质的思考。两大庄园从对立斗争到融合统一,彰显了两大家族性格的改变与融合,也体现了艾米莉渴望建构的理想文化人格:原始生命力与文明法制的和谐共融。

陈智颖[5](2017)在《《外国文学评论》创刊三十年总目录》文中指出

朱雁芳[6](2015)在《《呼啸山庄》中类型化人物的形象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描述了一场人间惨剧,深刻地揭露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揭示了人性的黑暗与扭曲。但是本文笔者另辟蹊径,对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和埃德加进行解读,阐释与以往不同的意义,给文明社会注入最美的解读。下面笔者就对小说中的类型化人物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焦窈瑶[7](2014)在《论《呼啸山庄》中理性与激情的博弈》文中指出在英国19世纪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奇书《呼啸山庄》中,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博弈贯穿文本的始终。无论是理性与激情呈现在“外故事”层面的对立,还是理性与激情在“内故事”层面中由交锋走向延宕的和解,都包含着作者对自然与文明,情感与理智等二元对立元素的思考,和对处在激情叛逆与理性归顺中的人性真实的揭露。理性与激情的对立停留在《呼啸山庄》的“外故事”层面。文明绅士洛克伍德与呼啸山庄中原始、狂野的气氛格格不入,其被理性压抑的激情在做出残忍行径的噩梦中暴露无遗,隐含了作者对理性文明的批判;而艾米莉·勃朗特通过设置这一带有喜剧色彩的戏谑叙述者,减轻了“内故事”中的激情对读者的心理冲击,同时体现作者反讽的理性观照。理性与激情在第一代的“内故事”中展开了激烈的交锋。首先表现为理性叙述者奈丽与激情主人公之间的冲突。理性与激情的交锋还突出表现在“呼啸山庄”与“画眉农庄”两个世界的对立,以及寄居其中人物性格的水火不容之中,艾米莉·勃朗特借凯瑟琳的人格分裂表达渴望逃离文明枷锁的束缚,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激情。与此同时,艾米莉·勃朗特又借理性与激情在伊莎贝拉身上的博弈表现了对理性文明的眷恋。理性与激情在第二代“内故事”中的和解渐趋明朗化,第二代人物的性格不似第一代人的色差鲜明,而是呈现混沌的杂糅状态,小凯瑟琳在对哈顿的理性启蒙和开化的同时提升了自我,两人化身兼具激情的自然活力与理性的文明教养的理想人格。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鬼魂的出现使得理性与激情的博弈延宕到文本之外。艾米莉·勃朗特继续渴望颠覆理性的文明秩序,而又试图在自然和文明,激情和理性之间寻求平衡,最终她在理性与激情开放式的和解构想中追求生命诗意的自由和超越。

高辉[8](2014)在《互文视角下《呼啸山庄》(2011版)的改编与重写》文中认为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奇书。出版之初,备受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渐现。继1939年美国导演威廉·惠勒将其改编为同名黑白电影后,《呼啸山庄》改编史的序幕便被拉开。各路导演以锐利的眼光、个性化的处理风格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解读着这部经典。2011年英国新锐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以一种独特、现代的方式再次改编《呼啸山庄》,以文本符号的重新分配与组合,演绎出一部既保留原着精髓又极具个人印记的个性化影片。互文性理论的出现以及其广谱性的学说优势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关于电影改编的新的审美视域,本论文就是立足于从小说到电影,进而从电影到电影的多重视角链接不同的文本,并在它们之间建构起于承载中又有创造的互文性关系。从主题内涵上说,这版电影既沿袭了原着中爱情与人性的内核,同时还大胆地掺入种族意识及自然等现代元素;从艺术形式看,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小说向以图像为基础的电影的转化中,叙事视角的转变、情节的删减及时空概念的转化印证了两种艺术在形式上的互文性关系,从而更好地为主题服务;从小说出版到阿诺德改编一个多世纪中,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文化语境的变迁必然决定改编需在原着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情趣,以发展的眼光重新解读原着;而另一方面,时代的变迁势必影响受众的审美期待,在受众已成为影片成功与否的试金石的语境下,电影的改编不得不考虑受众的不同审美期待。可见,电影为人们研读、欣赏这部经典提供了新的视角。电影文本在获得文学文本抽象、内涵的支撑后再将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直观的影像,语言和结构等重新整合后,文本之间的互涉意义便产生了。无论是从两种艺术的内容思想,还是从艺术形式,文化语境或是受众的审美期待看,电影文本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学文本的影响,或承继或升华或转化。文学的当代价值也正是在不断改编、批判的过程中越发闪耀着光辉,改编电影在提高文学知名度的同时,也给文学解读带来了新视角。与2011年安德里亚·阿诺德改编版本相比,惠勒的改编更倾向于一部爱情片,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文本呈现出迥异的意义。那些曾经在惠勒影片中出现的文本符号也因主题内涵的变化或被承继或被替代,主题的偏向、时代的差异赋予了两位改编者最终选择了不同的影像风格。阿诺德以迥异的文本意义与个性化的影像风格重新解读的同时,难免会留下前电影文本与原着文本的印记,这印证了“文本是一种生产力”的论断。不同电影版本间的互文性,为电影改编与重写提供了更广阔的阐释空间,也为我们破解电影背后的编码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方法。随着破解的逐渐深入,文学文本的深层涵义也逐渐被挖掘出来。

董娜[9](2014)在《《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文化意蕴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楼梦》和《呼啸山庄》作为中西两大经典着作,长期以来吸引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爱情主题,还是叙事技巧,专家学者们都做了犀利深刻的分析和精彩纷呈的评论。然而,把两部着作放在一起对其爱情主题进行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研究的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意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大背景下,将《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两部经典作为个案,以爱情主题为契机,运用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理论,从叙述时空观、爱情悖论、拉康三角结构的超级能指三个方面,比较这两部巨着所呈现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意蕴。论文由绪论、正文、余论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综述《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比较研究概况,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正文分三章阐述:第一章,在中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从神话参与性叙述以及时空观两个方面,比较《红楼梦》与《呼啸山庄》叙述方式上的差异性。即《呼啸山庄》所代表的西方以空间主导的时空观所拥有的哥特式神秘色彩和《红楼梦》具有的轮回的神话色彩上的差异,以及《呼啸山庄》和《红楼梦》所代表的中国以时间主导的时空观之间的差异。最后得出《呼啸山庄》偏空间化的时空观带来的写实叙事风格的他者—哥特风格;《红楼梦》偏时间化的时空观带来的叙事风格他者为佛道轮回色彩。第二章以柏拉图《会饮篇》中的爱情观点为基础,从爱自己还是爱他人的爱情悖论性角度阐述中西方的爱情模式,并从他者—雌雄同体作者观角度分析两者爱情主题学悖论性的原因。爱是一种使世界和谐的能力,由爱自己的爱情和爱他人的爱情两种类型构成,在《呼啸山庄》中体现为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在《红楼梦》中体现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爱他人的爱情,在《呼啸山庄》中体现出凯瑟琳对埃德加的爱,在《红楼梦》中体现出贾宝玉对薛宝钗的爱。最后得出爱情悖论性他者的不同之处,即《呼啸山庄》爱情悖论的他者是女性的雌雄同体观,而《红楼梦》爱情悖论的他者是男性的雌雄同体观。第三章则是运用西方的拉康的三角结构理论与中国的五行观比较两部着作,以《呼啸山庄》代表的他者—荒原文化超级能指与《红楼梦》代表的他者—僧道文化超级能指,分析其爱情悲剧性。另外,本章将《红楼梦》所蕴含的阴阳五行观与拉康的三角结构做比对分析,获得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内涵意蕴。第三部分为结语,对全文做出总结,阐述两大着作所代表的中西文化在当下仍具有的意义。

康海波[10](2014)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物形象的全新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近十年来《呼啸山庄》研究简析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也是最具才华的一位,不但是天才的小说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虽然女作家30岁就英年早逝,但一部《呼啸山庄》足可以让她流芳千古。本文简要地梳理了近十年艾米莉及《呼啸山庄》在中国的研究状况,在总结国内艾米莉研究的特点的同时,对书中主人公凯瑟琳的形象做出新的阐释。21世纪前十年,国内学界对艾米莉及其作品《呼啸山庄》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具体归纳为以

二、人性的一面——自私个性的剖析——《呼啸山庄》主题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性的一面——自私个性的剖析——《呼啸山庄》主题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呼啸山庄》中的哥特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1《呼啸山庄》的哥特式背景
2《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人物
3《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情节
4《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主题
5结语

(2)《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悖论的特性及其文学意义
    第一节 悖论的特性
        一、悖论的神秘性
        二、悖论的矛盾性
        三、悖论的修辞性
    第二节 悖论的文学意义
        一、文学的悖论范式
        二、文学的理论悖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简·爱》的悖论艺术
    第一节 《简·爱》的主题悖论
        一、爱情的两难选择
        二、婚姻范式的悖论
        三、“善”与“善”的道德悖论
        四、福音派教义的悖论性
    第二节 《简·爱》的人物悖论
        一、身份悖论
        二、性格悖论
    第三节 《简·爱》的场景悖论
        一、矛盾的社会空间
        二、“第三空间”的悖论
    第四节 《简·爱》的结局悖论
        一、两性关系的悖论
        二、对“英国性”的反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呼啸山庄》的悖论艺术
    第一节 《呼啸山庄》的主题悖论
        一、对世俗爱情的反讽
        二、对婚姻本质的隐喻
        三、“善”与“恶”的道德悖论
        四、“自然”神学的二律背反
    第二节 《呼啸山庄》的人物悖论
        一、男性自我的迷失
        二、女性自我的分裂
    第三节 《呼啸山庄》的场景悖论
        一、家的空间悖论
        二、两种文化的空间悖论
    第四节 《呼啸山庄》的结局悖论
        一、阶级关系的悖论
        二、家庭领导权的悖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勃朗特姐妹悖论写作的成因及其特征
    第一节 勃朗特姐妹悖论写作的缘起
        一、社会传统的压制
        二、宗教家庭的影响
        三、个人的矛盾心态
    第二节 勃朗特姐妹悖论写作的特征
        一、对女性自我的矛盾表达
        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悖论书写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3)“双性同体”“阴阳和谐”—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S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双性同体”与“阴阳和谐”的涵义及其应用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一、《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人物形象比较
    (一)具有双性气质的女性人物形象
        1.率性果敢的女性人物
        2.隐忍稳重的女性人物
        3.忠于自我的女性人物
        4.霸气掌权的女性人物
    (二)具有双性气质的男性人物形象
        1.心思细腻的男性人物
        2.温柔内敛的男性人物
        3.娇气羸弱的男性人物
二、双性气质人物文化背景探源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双性气质意蕴比较
        1.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双性同体”
        2.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阴阳和谐”
    (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关系比较
        1.爱情关系比较
        2.话语权力关系比较
三、《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人物形象研究意义
    (一)不同文化背景相似人物气质诠释的文学意义
        1.曹雪芹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多面重塑
        2.艾米丽·勃朗特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动态描写
        3.人物形象塑造的多样性
    (二)不同性别个体双性人物共同塑造的社会意义
        1.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肯定
        2.反抗封建传统,对人性的解放
    (三)历时文化现象与共时性别观交错的现代意义
        1.历时文化现象对个体的启示
        2.共时性别观对两性的启示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4)荒原与文明的融合——论《呼啸山庄》的理想文化人格(论文提纲范文)

一、《呼啸山庄》故事梗概
二、拒斥与融合
    (一) 会咬人的“狗”与被吊死的“狗”
    (二) 向往的“窗”与紧闭的“门”
    (三) “荒原”与“书”
三、理想文化人格
    (一) 三代人的融合之路
    (二) 艾米莉的理想人格
四、结语

(6)《呼啸山庄》中类型化人物的形象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希斯克利夫的形象解析
二、凯瑟琳的人物形象解读
三、好男人埃德加
结语

(7)论《呼啸山庄》中理性与激情的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理性与激情博弈的背景
二、理性与激情的对立
    (一) 郁闷的洛克伍德:理性的受挫
    (二) 戏谑的洛克伍德:理性的反讽
三、理性与激情的交锋
    (一) 理性奈丽的成功与失败
    (二) “烈火”与“冰霜”的较量
    (三) 伊莎贝拉的激情成长和理性回归
四、理性与激情的和解
    (一) 理性与激情和谐的统一:艾米莉的理想化人格塑造
    (二) 理性与激情延宕的博弈:艾米莉的开放式和解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后记

(8)互文视角下《呼啸山庄》(2011版)的改编与重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写作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互文性理论梳理及《呼啸山庄》的历史命运
    一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
    二 《呼啸山庄》的历史命运
第二章 小说与 2011 版改编电影间的互文性关系
    一 主题思想的沿袭与深化
    二 艺术形式的创造性转化
        (一) 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
        (二) 叙事视角与情节删减
        (三) 时空观念的转化
    三 文化语境的变迁
    四 受众的审美期待
第三章 不同电影版本的互文性关系
    一 文本意义的演绎与不同呈现
    二 文本符号的承接与个性解读
    三 个人选择下的影像风格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9)《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文化意蕴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1 《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比较的可行性分析
        1.1 相似的社会背景
        1.2 相似的人物形象
        1.3 相似的艺术手法
    2 综述《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比较研究的概况及本文的重点
        2.1 《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比较研究概况
        2.2 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 叙述时空观之中西比较
    1 “神秘性”叙述参与之比较
        1.1 《呼啸山庄》之哥特神秘色彩
        1.2 《红楼梦》之轮回神话色彩
    2. 时空观叙述线索之比较
        2.1 《呼啸山庄》时间映衬下的空间格局
        2.2 《红楼梦》时间贯穿下的空间意识
二 爱情悖论观之中西比较
    1 “爱自己还是爱他人”之爱情悖论
        1.1 爱自己的爱情
        1.2 爱他人的爱情
    2 爱情悖论观之作家雌雄同体观比较
        2.1 女性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超性别爱情观
        2.2 男性作家曹雪芹的雌雄同体爱情观
三 超级能指三界结构之中西比较
    1 拉康的三界理论(ISR)
        1.1 想象的异化
        1.2 象征的建构
        1.3 实在的虚幻
    2 漂浮能指的移位
        2.1 凯瑟琳爱情的漂浮能指
        2.2 贾宝玉爱情的漂浮能指
    3 拉康三角结构与中国阴阳五行观之比较
        3.1 中国的阴阳五行观
        3.2 拉康的三界理论与《红楼梦》中的五行观
        3.3 五行相生相克中的三角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物形象的全新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十年来 《呼啸山庄》研究简析
二、凯瑟琳人物形象的全新阐释
    ( 一) 真情的凯瑟琳
    ( 二) 悲情的凯瑟琳
    ( 三) 无情的凯瑟琳
三、结语

四、人性的一面——自私个性的剖析——《呼啸山庄》主题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啸山庄》中的哥特书写[J]. 朱容欣,王旭霞. 英语广场, 2020(11)
  • [2]《简·爱》与《呼啸山庄》中的悖论艺术研究[D]. 汪顺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3]“双性同体”“阴阳和谐”—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人物形象研究[D]. 孙千茹.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4]荒原与文明的融合——论《呼啸山庄》的理想文化人格[J]. 陈玲.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9(02)
  • [5]《外国文学评论》创刊三十年总目录[J]. 陈智颖. 外国文学评论, 2017(04)
  • [6]《呼啸山庄》中类型化人物的形象解析[J]. 朱雁芳. 芒种, 2015(18)
  • [7]论《呼啸山庄》中理性与激情的博弈[D]. 焦窈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8]互文视角下《呼啸山庄》(2011版)的改编与重写[D]. 高辉. 海南师范大学, 2014(03)
  • [9]《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文化意蕴之比较研究[D]. 董娜. 温州大学, 2014(04)
  • [10]《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物形象的全新阐释[J]. 康海波.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02)

标签:;  ;  ;  ;  ;  

人性的一面——自私人格分析——《呼啸山庄》主题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