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公共财政理论”发展“国民分配理论”

借鉴“公共财政理论”发展“国民分配理论”

一、借鉴“公共财政论” 发展“国家分配论”(论文文献综述)

朱军[1](2021)在《“系统平衡财政观”是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新综合》文中研究表明财政基础理论问题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财政收支和经济社会负担的重要因素。"系统平衡财政观"是在综合分析现有财政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财政基础理论。该理论的内涵包括:财政是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的连接点、财政与金融的协调配合是宏观政策的系统平衡前提、财政与税收的对称是经济系统平衡的基本要求、财政以项目支出执行经济政策的同时反馈经济政策、短期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受到长期系统平衡的可持续性要求、财政政策本身也应该是一个自适应的动态演化过程。因此,未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以收定支、合理定位税收负担;从系统平衡的视角考虑财政与金融的协调;从综合和长远的视角安排项目支出;"赤字货币化"是非常态时期不得已的选择;在相对稳定中不断推进财税改革。

龚浩[2](2021)在《国家治理视角下中国财政理论的嬗变(1949-2018)》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从根本上阐明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为实现国家治理目标,中国财政先后形成高度集中财政和公共财政,并正在构建现代财政。财政理论研究也以解答"财政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目标"为核心命题,先后形成体现财政集中化内涵的国家分配论和体现财政公共化内涵的公共财政论,并正在构建体现财政现代化内涵的国家治理论。中国财政理论是财政实践的理论抽象,并随财政实践的演进而不断演进。

崔潮[3](2020)在《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财政学理论的发展既受到外来理论的深刻影响,又在解释和指导中国财政实践中打上了中国国情烙印和时代特征。"国家分配论"受到来自苏联理论的深刻影响,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运用计划模式追求工业化紧密相关,强调中国财政的生产建设性。"公共财政论"借鉴西方现代财政理论,又与改革开放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快经济增长相对应,强调现代财政弥补市场失灵的公共性。国家治理财政学将是中国汲取中外财政相关理论成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的财政理论探索。该理论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互动视角对财政现象进行观察,对财政主体、财政客体、财政目标和财政过程进行全面研究,为新时代发挥财政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崔潮[4](2019)在《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国财政学理论的发展既受到外来理论的深刻影响,又在解释和指导我国财政实践中,打上了我国国情烙印和时代特征。"国家分配论"受到来自苏联理论的深刻影响,又与新中国初期运用计划模式追求工业化紧密相关,强调财政的生产建设性。"公共财政论"借鉴西方现代财政理论,又与改革开放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快经济增长相对应,强调财政弥补市场失灵的公共性。国家治理财政学将是我国汲取中外财政相关理论成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的财政理论探索。该理论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互动视角对财政现象进行观察,对财政主体、财政客体、财政目标、财政过程进行全面研究,为新时代发挥财政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吕炜,靳继东[5](2019)在《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文中研究说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制度安排服从于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的需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财政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了财政实践的内容和财政理论的进展。本文立足于这一历史逻辑,分析财政发展各阶段的实践特征和理论演进的实质,总结创新性的财政制度设计对于特定阶段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对各阶段中不同财政思想的内在联系做出新的理解和思考。这种基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研究框架同时也为研究一个国家的财政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上的贡献。

杨志勇[6](2019)在《新中国财政学70年发展的基本脉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财政学70年的发展过程,是社会主义财政学的探索过程。新中国财政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可以从三方面加以把握:一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相适应的财政学;二是构建与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的财政学;三是构建与财政实践发展相适应的财政学。新中国财政学在财政本质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现代财政制度理论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正在构建之中。

刘太刚[7](2018)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财政本质与财政公共性——需求溢出理论的公权保障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需求溢出理论提出了财政本质的公权保障论,主张财政的本质是为公共权力的价值实现提供经济或物质保障。作为一种以公共性为旨归的财政形态,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一方面受公共权力的公共性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形塑着公共权力的公共性。公权保障论秉持需求溢出理论的公共观——以利他性为公共性的本质、以循义利他(依据需求价值解决人的需求溢出)为公共性的实现路径或行动逻辑。这种公共观与中国儒家"居仁由义"的仁政逻辑一脉相承。

陈少强[8](2017)在《以国家分配论为核心的财政思想》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分配论是许毅最重要的财政学术思想成果之一。国家分配论把分配置于马克思再生产原理四个环节的中介地位,把财政置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中。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财政学,突破了过去那种收、支、平、管的旧体系,形成了一个财政与经济相互交织、分配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制约、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新的财政学体系。时至今日,国家分配论仍有强大的影响力。

刘晔[9](2017)在《邓子基资深教授育人理念与学术思想述要——庆祝邓子基资深教授荣获首届“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暨从教七十周年》文中指出邓子基资深教授是新中国财政学教育和财政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在其从教七十周年之际,本文概述了其基于立德树人、言传身教的育人理念;以及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财政基础理论、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科体系、对接和服务国家财税改革重大需求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与理论贡献。

关健[10](2016)在《“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两种财政本质观的比较》文中指出本文从梳理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本质观的演变过程入手,介绍了我国财政本质观所经历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针对目前具有争议的两种主流财政本质观——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分析了两者理论基础及主要观点,阐述了这两种国家本质观的区别和联系。旨在找到一种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财政本质观念,认为应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公共财政论以发展国家分配论。

二、借鉴“公共财政论” 发展“国家分配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借鉴“公共财政论” 发展“国家分配论”(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平衡财政观”是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新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财政基础理论讨论的基本脉络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观点
    (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重要观点
    (三)进入21世纪后的重要观点
    (四)简要述评
三、从“系统平衡视角”构建财政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
    (一)“系统平衡财政观”的基本内涵
    (二)“系统平衡财政观”的内在逻辑
        1.财政是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的连接点
        2. 财政与税收的对称是经济系统平衡的基本要求
        3. 财政与金融的协调配合是宏观治理系统平衡的前提
        4. 财政以项目支出“执行”经济政策的同时“反馈”经济政策
        5. 短期“财政赤字货币化”受到长期系统平衡的可持续性要求
        6.财政政策本身也应该是一个自适应的动态演化过程
        7. 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耦合财政研究的科学化
四、基于“系统平衡财政观”展望未来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坚持以收定支、合理定位税负负担
    (二)从系统平衡的视角考虑财政与金融的协调
    (三)“赤字货币化”是经济非常时期不得已的选择
    (四)从综合和长远的视角规划财政项目支出
    (五)在相对稳定中不断推进财税改革
五、结论与启示

(2)国家治理视角下中国财政理论的嬗变(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国家工业化、财政集中化与国家分配论的形成(1949-1978)
    (一)国家工业化要求财政集中化
    (二)财政集中化与高度集中财政的体现
        1.财政收支集中于国有部门。
        2.财政范围主要覆盖城市区域。
        3.财政支出集中用于生产建设。
        4.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三)国家分配论的形成:对高度集中财政的理论总结
三、经济市场化、财政公共化与公共财政论的形成(1978-2012)
    (一)经济市场化要求财政公共化
    (二)财政公共化与公共财政的体现
        1.就财政运行格局而言:
        2.就财政管理体制而言:
    (三)公共财政论的形成:对公共财政的理论总结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财政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论的构建(2012-2018)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财政现代化
    (二)财政现代化下现代财政的体现
        1.就财政运行格局而言:
        2.就财政管理体制而言:
    (三)国家治理论的构建:对现代财政的理论总结
五、中国财政理论嬗变的内在逻辑:解答“财政如何实现国家治理”

(3)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说渊源
    (一)“国家分配论”重视财政主体的变化
    (二)“公共财政论”强调财政客体的公共性
    (三)国家治理对财政主体结构研究提出新要求
二、理论基础
    (一)现代化理论
    (二)国家治理论
    (三)财政主体结构论
    (四)公共产品论
三、主要特征
    (一)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分工协作
    (二)公共性
    (三)法治性
    (四)追求绩效性
结 语

(4)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说渊源
    (一)“国家分配论”重视财政主体的变化
    (二)“公共财政论”强调财政客体的公共性
    (三)国家治理财政学重视对财政过程的探索
二、理论基础
    (一)现代化理论
    (二)国家治理论
    (三)财政主体结构论
    (四)公共产品论
三、主要特征
    (一)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分工协作
    (二)公共性
    (三)法治性
    (四)追求绩效性
结语:

(6)新中国财政学70年发展的基本脉络(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构建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相适应的财政学
三、构建与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的财政学
四、构建与财政实践发展相适应的财政学
    (一)财政学范围的演变
    (二)财政学研究方法的演变
五、不同时期财政基础理论的发展
    (一)对财政本质理论的探索
    (二)从中国式公共财政论到现代财政制度论
        1. 中国式公共财政论
        2. 现代财政制度论
六、结语

(7)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财政本质与财政公共性——需求溢出理论的公权保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流财政学对财政本质的争论及评析
    (一) 财政学界关于财政本质的争论
    (二) 关于财政本质的评价标准
    (三) 对财政学界关于财政本质的主流观点的评析
二、需求溢出理论的财政本质论:公权保障论
三、公权保障论的公共观:一种新公共财政论

(8)以国家分配论为核心的财政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分配论财政思想的形成
    (一) 古代财政思想的影响
    (二) 国外财政思想的影响
    (三) 国内财政学界的探索
二、国家分配论财政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一) 80年代初期发展国家分配论
    (二) 90年代初期倡导以国家分配论为基础的广义财政学
    (三) 90年代末期与相关财政理论主张的论争
        1. 与公共产品论和双元结构论的论争
        2. 对公共财政论的批判吸收
三、国家分配论财政思想的影响力
    (一) 国家分配论的理论意义
    (二) 国家分配论的政治影响
    (三) 国家分配论的政策影响

(9)邓子基资深教授育人理念与学术思想述要——庆祝邓子基资深教授荣获首届“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暨从教七十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基于立德树人、言传身教的育人理念:春风化雨师道恢弘
    (一) 立德为先的育人理念
    (二) 立志为本的育人理念
    (三) 身教重于言传的育人理念
    (四) 注重方法论引导的育人理念
    (五) 爱生如子的育人情怀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财政基础理论贡献:阐幽发微、立论求真
    (一) 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马克思的财政思想
    (二) “国家分配论”的论证与确立
    (三) “国家分配论”的争鸣与发展
    (四) 财政职能、范围、属性的研究
        1. 财政职能论。
        2. 财政范围论。
        3. 财政属性论。
四、基于现实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科体系:全面系统、兼容并蓄
    (一) “一体五重”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基本框架
    (二) 对中国特色财政收支理论的探索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方法论研究
        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 比较借鉴、兼容并蓄
        3. 立足国情、联系实际
五、基于服务国家财税改革重大需求的研究:研以致用、与时俱进
    (一) 从“利改税”到“税利分流”:基于国家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研究
    (二) 从“国企改革”到“国有资本预算”:基于国有资本财政的研究
    (三) 从“特区税收”到“国际税收”:基于服务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
    (四) 从“财政平衡”到“财政宏观调控”:基于宏观管理重大需求的研究
六、结语

(10)“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两种财政本质观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财政本质观的演变
二、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理论基础、主要观点及比较分析
    (一)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理论基础及主要观点
    (二)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比较分析
        1、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差异
        2、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联系
三、应以公共财政论发展国家分配论

四、借鉴“公共财政论” 发展“国家分配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平衡财政观”是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新综合[J]. 朱军. 云南社会科学, 2021(05)
  • [2]国家治理视角下中国财政理论的嬗变(1949-2018)[J]. 龚浩. 上海经济研究, 2021(08)
  • [3]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J]. 崔潮.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4]国家治理财政学:学说渊源、理论基础及主要特征[A]. 崔潮. 中国财政学会2019年年会暨第22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集(第一册), 2019
  • [5]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J]. 吕炜,靳继东. 管理世界, 2019(09)
  • [6]新中国财政学70年发展的基本脉络[J]. 杨志勇. 财政研究, 2019(06)
  • [7]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财政本质与财政公共性——需求溢出理论的公权保障论[J]. 刘太刚.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4)
  • [8]以国家分配论为核心的财政思想[J]. 陈少强. 财政科学, 2017(12)
  • [9]邓子基资深教授育人理念与学术思想述要——庆祝邓子基资深教授荣获首届“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暨从教七十周年[J]. 刘晔. 中国经济问题, 2017(05)
  • [10]“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两种财政本质观的比较[J]. 关健. 知识经济, 2016(20)

标签:;  ;  ;  ;  ;  

借鉴“公共财政理论”发展“国民分配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