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00年梧州市食物中毒情况及防治措施

1996—2000年梧州市食物中毒情况及防治措施

一、梧州市1996~2000年食物中毒情况及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玉[1](2021)在《玉林市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的特征分析及病原耐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沙门菌感染、耐药等问题已成为一项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过去沙门菌越来越多的在腹泻病人、家禽、肉类中检出,现在健康人群的粪便中也被检出沙门菌。健康服务从业人员作为国家重点监测人群,其携带沙门菌具有流行病学意义。而目前的研究对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的研究较少,且缺少相关的耐药及耐药基因信息。本研究旨在揭示玉林市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耐药研究,为防控沙门菌感染提出意见。方法:选取玉林市2013-2019连续7年健康服务从业人员体检粪便样本,对检出的3993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析及耐药研究。首先将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析确定血清型,然后进行2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实验全面了解沙门菌的耐药情况,对多重耐药的沙门菌进行核酸提取实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重点分析喹诺酮、ESBL以及mcr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1)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沙门菌携带率特征:2013-2019年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共携带3993株沙门菌。其中,2013年检出率为1.38%(275/19959);2014年检出率为2.13%(444/20845);2015年检出率为2.32%(536/23103);2016年检出率为1.93%(443/22937);2017年检出率为2.15%(697/32482);2018年检出率为1.59%(649/40941);2019年检出率为1.90%(949/50010);七年平均检出率为1.90%(3993/210277)。不同性别沙门菌检出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同年龄组的沙门菌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别(P<0.05)。其中30~、40~、50~69年龄段之间沙门菌检出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18~年龄段相比,40~年龄段沙门菌检出率高(P<0.05),50~69年龄段沙门菌检出率高(P<0.05)。比较两类职业沙门菌检出率,食品从业人员检出率为2.02%(3471/171990),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检出率为1.36%(522/38287),两类职业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食品从业人员沙门菌检出率高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沙门菌检出率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因变量为是否检出沙门菌,以性别、年龄、职业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沙门菌检出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中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类职业之间存在差异(P<0.05),食品从业人员的沙门菌携带风险是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1.492倍。(2)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血清型特征: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血清型种类复杂多样,2013-2019年食品从业人员共分离出106类沙门菌血清型,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共分离出51种沙门菌血清型,食品从业人员与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共有血清型47种,有57种血清型只出现在食品从业人员中,其中5株以上包含圣保罗沙门菌14株、巴雷利沙门菌9株、旺兹沃思沙门菌9株、利物浦沙门菌6株、哈瓦那沙门菌6株、克雷米尤沙门菌5株,其他均在5株以下。2013-2019年占比总和大于10%的前20种血清型分别为:罗森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阿贡纳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科瓦利斯沙门菌、哈达尔沙门菌、山夫登堡沙门菌、科特布斯沙门菌、阿尔巴尼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肯塔基沙门菌、火鸡沙门菌、韦太夫雷登沙门菌、伦敦沙门菌、波茨坦沙门菌、鸭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姆班达卡沙门菌、汤卜逊沙门菌、塞罗沙门菌。食品从业人员优势血清型占比大,且各年份间血清型波动较大;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每年各血清型构成比分布均匀。前20种血清型两类职业携带率c2检验显示,鼠伤寒沙门菌、阿贡纳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罗森沙门菌、肯塔基沙门菌、伦敦沙门菌、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山夫登堡沙门菌携带率在两职业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食品从业人员携带率高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3)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耐药表型特征: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耐药实验结果显示,沙门菌对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类耐药率在30%以下,对阿米卡星在2018年之前均为敏感,2019年出现耐药性,对莫西沙星耐药率随年份呈逐渐上升趋势,对头孢曲松耐药率在2016年接近30%。对四环素以及头孢西丁与头孢呋辛耐药情况严重,对氯霉素耐药率超过30%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应谨慎用药。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耐药谱复杂,耐抗生素个数一般集中在3-7种。随年份增加出现更复杂的耐药谱,出现一株菌对20个抗生素耐药情况。食品从业人员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携带的沙门菌对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对头孢西丁、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食品从业人员对头孢唑林、头孢西丁的耐药率高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其他类抗生素,例如:氨曲南,氯霉素、磷霉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食品从业人员的耐药率高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对2013-2019年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抗菌药物多重耐药率进行统计,总多重耐药率在37.3%-56.8%之间波动,多重耐药情况严重。食品从业人员的多重耐药率为46.24%(1605/3471),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多重耐药率为41.57%(217/522),食品从业人员多重耐药情况更严重(P<0.05)。不同血清型多重耐药情况不同,前20位血清型中,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阿贡纳沙门菌等13种沙门菌血清型多重耐药率超过30%、斯坦利沙门菌、韦太弗雷登沙门菌等7种平均多重耐药不超过30%。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耐药谱组合共652种,沙门菌株数大于10株的优势多重耐药谱共20种,组合频率最高的为氯霉素—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耐药。食品从业人员的耐药谱组合共610种,沙门菌株数大于10株的优势多重耐药谱共19种,组合频率最高的为氯霉素—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耐药。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耐药谱组合共121种,沙门菌株数大于10株的优势多重耐药谱共3种,组合频率最高的为氯霉素—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耐药。(4)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多重耐药沙门菌基因型特征: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2013-2019年玉林健康人群服务从业人员携带多重耐药沙门菌含有17种喹诺酮耐药基因。aac(6’)-Ib-cr,、qnr S1、oqx A、oqx B、qnr B6、qnr S2每年均出现,qep A、qnr B60、qnr B19、qnr S10、qnr S3基因则不常见,且占比较低。两类从业人员携带的沙门菌中喹诺酮基因的携带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的多重耐药沙门菌含ESBL以及mcr基因。共检出51种ESBL基因,其中bla TEM-1B、bla OXA-1、bla TEM-1A、bla CARB-2连续7年均出现,其他基因型占比较低。其中bla TEM-1A基因检出率在两职业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检出率高于食品从业人员。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的多耐药沙门菌mcr-like基因携带率总体小于5%,且从2016-2019年呈下降趋势。基因型为mcr-1.1,mcr-1.6和mcr-9三种,主要携带mcr-1.1基因。3种mcr基因检出率在两职业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3株沙门菌同时存在喹诺酮、ESBL与mcr基因,主要为bla OXA-1、mcr-1.1、oqx A和oqx B基因的共存,且均来自食品从业人员。结论:经过7年对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的监测,玉林地区的沙门菌检出率较高,食品从业人员具有较大携带沙门菌的风险。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相比,食品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的血清型种类更复杂,耐药情况更严重。粘菌素禁令在沙门菌的粘菌素耐药问题上起到良好效果。因此,要加强对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的监测尤其是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监测,严控食品卫生,防止沙门菌感染。

石萌萌,蒋玉艳,谢艺红,钟延旭,苏奕成,赵鹏[2](2017)在《2016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2016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掌握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时间、发生场所、致病因子、引发疾病的食品种类和发病地区等方面的分析。结果 2016年广西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7起,累计发病733人,死亡5人,罹患率为11.07%。发生地区以南宁市、梧州市、钦州市为主,占事件总数的50.7%(34/67);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时间段是5—10月,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占事件总数的44.8%(30/67);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食品类别是有毒动、植物类,占事件总数的68.7%(46/67)。结论有毒动植物中毒是目前广西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应有针对性的加大监测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及疾控人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培训。

石国宁[3](2016)在《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自然各类自然灾害集中爆发的时期,瘟疫灾害流行十分频繁,危害严重。该时期,两广地区年年有疫灾发生,疫灾频度为1000%,其中,民国前期疫灾流行频繁,中期疫灾流行减弱,后期又复频繁起来。春、夏两季是疫灾流行最主要的季节,且延续时间长。疫情主要以鼠疫、霍乱和天花为主,且鼠疫疫情最为严重。在空间分布上,疫灾的省际、区际和县际空间差异明显,总体特征上来讲,疫灾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并形成一条自粤东北至桂西南的东北-西南走向的疫灾分布带。就主要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言,鼠疫与疫灾的总体分布特征相似,霍乱以几大城市为中心组团分布特征显着,天花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区,而疟疾局限分布于边陲山区。同时,这一时期,该区域疫灾的发生、流行及分布,深受区域自然环境因素如地理区位、地形、气候、自然灾害、自然疫源地和社会环境因素如人口、交通、对外贸易、生活习俗的影响,与二者存在紧密的联系。公共卫生体系由卫生行政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防疫体系构成。民国时期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初创时期,两广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多不完善,在频繁地疫灾流行冲击下,一方面由于公共卫生体系的效能无法正常发挥,导致疫情危害严重,另一方面,在应对疫灾流行的过程中,两广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也逐步走向完善。疫灾流行会对民众心理产生冲击,从而引起民众的疾病、生命、卫生等观念的改变,这种观念的改变促使着社会各阶层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的社会精英积极提倡公共卫生建设,宣传公共卫生建设的内容和重要性。两广地区政府的卫生行政意识实现由不作为向主动作为、由无序化向制度化、由封建迷信向科学先进的转变。而普通民众逐步接受和认可公共卫生的观念,并积极改变自身行为。公共卫生意识的变化是无形和漫长的,但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推动我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刘世花[4](2012)在《熟菜品冷藏与分离菌的相关性分析及家用微波炉对熟菜品杀菌时效研究》文中提出食源性疾病是由于摄入食品在人体内引起感染和中毒的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食物中毒是最典型的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居各类食物中毒的首位,在我国过去对食物中致病菌的研究中,重点多放在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用药上,对于食物中致病菌的耐药性研究相对较少,有必要对食物中致病菌的耐药现状进行研究。PFGE分型能有效地反映出受试菌的流行病学相关性。微波对食物的灭菌应用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将熟食物冷藏在冰箱中,食用前将其用微波炉加热。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熟食物在冰箱中有效地冷藏时间,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情况,同种菌的相关性,家用微波炉日常加热杀菌时效,对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及有效地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一、熟菜品冷藏时间与分离菌的相关性分析目的:1.了解熟菜品在冰箱冷藏(4-8℃)下有细菌生长的时间;2.了解分离菌的药敏情况;3.了解分离的同种细菌的相关性。方法:1.60份熟热菜品取自2010~2011年6-8月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食堂,每份约300g,放入密闭高压灭菌饭盒中,置于冰箱中冷藏0、24、48、72小时分离细菌,细菌分离及菌落总数测定参见《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国家标准(GB4789-2010),细菌鉴定采用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2.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试分离出的革兰氏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头孢氨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庆大霉素共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加替沙星、氯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红霉素共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3.对分离的同种细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限制性内切酶XbaI、SfiI分别酶切15株大肠杆菌和8株普通变形杆菌基因组DNA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1.在室内环境平均温度26℃,平均湿度75%下,冰箱冷藏条件下,有16份(26.67%)、17份(28.33%)、17份(28.33%)、10份(16.67%)熟菜品分别于冷藏0、24、48、72小时分离出细菌;7份西胡肉(100%)、7份茄子肉(100%)、7份木须肉(87.50%)、7份芹菜肉(87.50%)在冷藏24小时内即可分离出细菌;共分离出60株细菌,以肠杆菌科(63.33%)为主,其次是葡萄球菌属(11.67%),微球菌属(10.00%),假单胞菌属(8.33%)和枯草芽孢杆菌(6.67%);菌落总数测定为0.32x105~12.00x105cfu/g,共有31份(51.67%)熟菜品菌落总数超过GB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的规定(≤8.0×104cfu/g)。2.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15株大肠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哌酮、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3.33%、13.33%、13.33%、6.67%、6.67%、13.33%;8株普通变形杆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12.50%。3.PFGE显示15株大肠杆菌分为14型,每株有9-18条带型,菌株间相似性系数为21.10%~91.20%;8株普通变形杆菌分为7型,每株有14~19条带型,菌株间相似性系数为34.50%-100%。3.结论:熟菜品在冰箱冷藏72小时即全部有细菌生长;分离出的细菌对药物的耐药率较低;PFGE显示菌株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二、家用微波炉对熟菜品杀菌时效分析目的:探讨家用微波炉对熟菜品的杀菌时效。方法:用微波炉对300g熟菜品进行不同时间的加热,对加热后的熟菜品分离细菌。结果:家用微波炉对300g熟菜品加热1分钟和2分钟,经培养后均有细菌生长,加热3分钟,温度达75℃以上,经培养后未分离到细菌。结论:家用微波炉对300g熟菜品加热3分钟,温度达75℃及以上可达有效地灭菌效果。

周慧[5](2011)在《突发事件问责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视角》文中提出我国近年来推行的问责制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遏制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方面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因此,将问责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结合起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突发事件问责问题。第一部分是关于问责的历史、规范和概念,包含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研究,包含本文的第三、四、五章;第三部分关于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研究,包含本文的第六、七章,各章主要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是有关问责的历史和规范的研究。问责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历史问题。对问责历史的考察是从实践史、制度史和观念史三个层面分别着手的。问责史的考察范围围绕“问责制”的建设来确定。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详细考察我国地方政府近年来颁布的问责法规,不仅了解到我国地方政府在问责问题上的态度,也为突发事件问责研究带来启示和思考。第二章是关于“accountability”的概念及其理论趋向的研究。依据英文相关文献,本章首先考察了accountability作为问责这层含义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和中文“问责”之间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其次还考察了问责的定义、问责类型和关系、问责的功能、不足与界限;第三,主要考察了问责理论基础及其新的理论趋向。基于民主宪政理论,现在平行问责、协商问责、事前问责、基于公共安全的个体问责等问责新观念比较流行。第三章是有关“问责”观念的重新解释。我国传统问责主要是一种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垂直问责,它是以事后的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这种观念不仅与accountability概念内涵大异其趣,而且也不利于本文的进一步研究。第四章是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的研究。突发事件应对是一种过程应对。以事后责任追究为主要形式的现行问责制度不能有效监督突发事件应对过程责任的落实,构建突发事件应对问责制并将之作为法律追责的前置程序,不仅能弥补这一缺憾,而且有利于应急管理体制的完善。转变问责观念的直接动因是突发事件应对的现实困境。“问责”的核心内涵在于问责主体对责任主体履职过程的监督、过问,以及责任主体对监督、过问的回应,仅将问责制理解为责任追究制不可避免会带来诸多问题,突发事件事后问责不利于突发事件的整体应对,也难以保证应对过程责任的层层落实。构建应对问责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应急管理和落实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责任,因而应对问责应遵循三大原则;应对问责的法律关系是应对问责制的核心内容,它与应对问责制的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客体、问责情形和方式等概念密切相连,主要表现为性质不同的三类问责主体与四类问责对象之间的五大关系;应对问责程序是以“责任实现”为中心而设计的,应遵循“闭合原则”和“效率原则”,但实践中程序模式的选择,应以非正式简易程序为原则,正式的普通程序为例外。第五章是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法制化研究。在现有的有关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来构建突发事件应对制是本章研究的出发点。因此,本章详细分析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责任条款,分析其中的不足并给出相关的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并结合上一章的内容,试拟了《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暂行办法》。第六章是有关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的整体考察。我国有关突发事件的安全监管的最大问题是监管主体过于复杂。因此本章主要考察了安全监管的机构及监管体制,并对突发事件安全监管的事前问责给予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第七章是有关事故灾难的安全监管问责研究。突发事件问责案例表明,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除有关企业不落实主体责任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监管责任没有落实。这是构建安全监管问责制度的直接动因。实施安全监管问责不仅有重要政治意义,也是现实的需要。安全监管体制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监管事项众多、监管主体多元、监管职责交叉重叠上。安全监管体制直接关系到监管问责的主体、对象和客体。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重要性,安全监管问责应当考虑事前问责的必要和可能,借助“责任链”假说,可对此予以成功论证。安全监管责任的规定分散于不同层级的各类法规当中,它关系到安全监管问责情形的拟定和具体制度设计。基于防范同类事件发生的目的,拟定安全监管问责情形必须考虑以前的相关问责案例。“多头监管”是目前我国安全监管中的最大问题,解决此问题可构建“一头督查、多头分管”问责主体制度。

单丽[6](2011)在《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清代全国霍乱大流行,复原霍乱流行状况,分析霍乱疫区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探究民众的病因感知及流行原因,并以霍乱作为历史进程指标透视其时的社会环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1961年前共有6次古典霍乱大流行。就清代的霍乱疫情而言,霍乱大流行共有4次、2种类型:1820-1822年,1862-1864年,1902年疫情为爆发型霍乱大流行,峰值显着,其中尤以1821年霍乱疫情最为严重;1888-1895年疫情是持续型霍乱流行,疫情连续但峰值不显着。霍乱传入后,受社会环境及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数次霍乱流行蔓延的速度、疫点分布区域都差异甚大。从历史疫情的月份分布来看,区域温度等气候因素对霍乱蔓延影响较大,阳历8月是霍乱流行的高峰期,该高峰不仅表现为疫死人数最多,疫区亦是最广。这也意味着霍乱极可能与副霍乱一样,其流行强度与高温、高湿环境密切相关。从霍乱疫区来看,南方沿海的山地地形极大地限制了霍乱的内陆蔓延,而直隶、山东地区大片平原的存在为霍乱内传提供生态结构平台,使得中国北方的霍乱要远严重于南方。对照世界霍乱大流行年份可知,几乎每次世界霍乱大流行之时,中国都会有或强或弱的霍乱疫情发生,表现为霍乱大流行或霍乱散发,显示出中国社会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对世界情势的敏感性。作为变化的因素,气候异常对霍乱流行影响甚大,这也是嘉道之际霍乱突破原先恒河三角洲疫源地并造成世界霍乱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就中国霍乱大流行时的旱涝干湿定量分析来看,早灾相比涝灾更易诱发霍乱。河道交通缓冲区的分析显示河流对霍乱疫区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均质,而是以南方受影响更大。普通民众不洁的饮食习惯、脏乱的生活环境是霍乱流行的结构性影响因素,霍乱人群的易感性不仅取决于其暴露程度,更取决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及日常生活习惯。相对于现代医疗机构和体系的建立,清代霍乱对中国的触动更体现在民众心理的冲击上,国家对霍乱的反应相当迟钝。自嘉道之际古典霍乱传入至清末壬寅年最后一次霍乱大流行,其传播模式的变化及疫区变迁反映出开埠通商后随着沿海港口的次第开放,区域港口与腹地的商业体系轮廓逐渐成型,人口交往密度的沿海大倾斜和以海路为主的交往模式使得沿海地区的开发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钟有光,梁炳健,冼桂江,林宇,盘珍梅[7](2010)在《1997~2009年梧州市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梧州市近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状况、特征,为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梧州市区19972009年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样品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09年共发生21起共749人食物中毒,检出病原茵11种,样品总检出率44.3%(90/203)。单一致病菌引发16起、混合菌3起、不明致病菌2起,分别占76.2%、14.3%、9.5%;致病菌查明率90.5%(19/21)。中毒病原构成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23.8%);变形杆菌、混合菌均为14.3%;蜡样芽胞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不明致病菌均为9.5%;沙门菌、志贺菌均为5.3%。发生季节第三季度占52.4%,其他季节在14.3%19.0%。发生场所以托幼、学校饭堂为首位(28.6%),酒家及农村办喜宴23.8%,单位集体饭堂、家庭均为19.0%,建筑工地饭堂、糕点店4.8%。结论该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为主;多发场所为托幼及学校饭堂、酒家及农村办喜宴;第三季度为高发季节。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预控措施,将能有效降低中毒的发生。

邓红进[8](2010)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回顾性研究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消费者在外就餐的越来越多,餐饮业食品卫生状况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餐饮行业历来是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高发行业。重庆市沙坪坝区(以下简称“我区”)食物中毒事件几乎每年都有发生,餐饮业食品安全不容乐观。因此做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对餐饮单位进行量化分级管理、卫生许可证发放、从业人员健康证管理、食品及餐具检测、群众举报投诉查办、行政处罚、食物中毒事件处置等工作,是我区餐饮业食品安全的保障,同时也是维护全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障现代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也是避免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是以我国《食品安全法》和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2007年版)》为依据,在充分考虑我区当前经济发展和公众食品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展开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复习法、资料分析等。本研究针对我区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整理出现阶段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对策,为保证我区未来期间食品安全,为政府和上级部门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出当前我区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质量不高。2、无证经营单位较多。3、监测覆盖率较低。4、群众举报投诉增多。5、行政处罚实施较少6、食物中毒事件几乎每年均有发生。通过调研,对我区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情况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评价,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1、建立健全量化分级管理评定机制,降低餐饮业风险度。2、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加大对无证经营的整治力度。3、激励与惩罚机制并重,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4、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突出三个重点,加大行政处罚力度。5、积极探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共同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整合。6、建立并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控制手段。

许磊[9](2006)在《无锡市食物中毒与食品卫生细菌学监测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为了解无锡市食物中毒发生情况,探讨食物中毒与食品种类、食品行业以及与季节等关系,进一步掌握本市食物中毒发生特点及规律,抓住每个关键控制环节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防制对策,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2)进一步掌握无锡市市售酱品及散装熟肉制品的真实卫生质量状况,为加强酱品、散装熟食的食品卫生管理、减少本市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资料来源于1986~2002年食物中毒年报资料及食物中毒个案调查报告、食物中毒调查处理资料等;分别对1986~2002年食物中毒基本情况、季节分析、行业分布、食物中毒致病原及中毒食品种类等作统计分析,其中本市历年人口数由无锡市统计局提供。市场购买各类酱品38份,熟肉制品220份。(2)细菌总数检验,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检验国家标准(GB4789.2-1994)的操作步骤;大肠杆菌检验,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大肠菌群检验国家标准(GB4789.3-1994)的操作步骤;腊样芽胞杆菌检验,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腊样芽胞杆菌检验国家标准(GB4789.14-1994)的操作步骤。(3)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χ2检验。结果:(1)基本情况:无锡市自1986~2002年共发生食物中毒389起,中毒人数8496人,年平均罹患率为11.84/10万,死亡8人,病死率0.09%。平均每年发生22.88起,平均每次中毒人数22人。(2)季节分布:食物中毒在本市全年每月皆有发生,但无论从食物中毒发生的起数还是中毒人数来看,都以6~10月为多。(3)行业分布:1986~2002年期间饮食单位发生食物中毒起数位居第一位;其次为城乡居民家庭办酒席和集体食堂。(4)中毒食品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按其品种分析,肉禽畜类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位居第一位;由蔬菜引起的中毒主要是由于有机磷农药污染所致。(5)中毒致病原分析:食物中毒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中毒人数最多;化学性中毒以有机磷农药、亚硝酸盐中毒为主。有毒动植物中毒均为河豚鱼中毒。(6)各类酱品38份。12份豆腐乳样品,腊样芽胞杆菌带菌率为100%,其中,5份样品含菌量>104/g,2份样品含菌量>105/g;11

孟军,谭春梅,董柏青,黄林,杨美才,陈岳波[10](2005)在《广西20022003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广西食物中毒发生情况,探讨食物中毒与地区、季节、城乡分布以及与致病因素等关系,进一步掌握广西食物中毒发生特点及规律。经分析广西2003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起数比2002年有所减少;高峰出现在每年的5月份;两年中发生起数最多的地区是来宾市;食物中毒事件易发生在农村地区;致病因素以化学性中毒为主,化学性食物中毒也是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提示,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加强食品卫生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报告及时率和加强有毒化学物品的监管是预防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

二、梧州市1996~2000年食物中毒情况及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梧州市1996~2000年食物中毒情况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玉林市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的特征分析及病原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沙门菌感染
        1.1.2 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
        1.1.3 沙门菌血清型
        1.1.4 沙门菌耐药
        1.1.5 沙门菌携带耐药基因
        1.1.6 小结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体检沙门菌检出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本来源
        2.1.2 纳入排除标准
        2.1.3 主要试剂耗材
        2.1.4 实验方法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玉林市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沙门菌检出结果
        2.2.2 玉林市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沙门菌检出率单因素分析
        2.2.3 玉林市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沙门菌检出率logistic回归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沙门菌血清型鉴定
    3.1 材料及方法
        3.1.1 主要试剂耗材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2013-2019 年玉林市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沙门菌血清型种类
        3.2.2 2013-2019 年玉林各年份之间血清型构成比
        3.2.3 2013-2019 年玉林前20 位血清型两类职业携带率差异
    3.3 讨论
第4章 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沙门菌耐药表型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仪器试剂耗材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2013-2019 年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抗菌药物耐药率
        4.2.2 2013-2019 年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抗菌药物MDR率
        4.2.3 2013-2019 年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MDR沙门菌血清型
        4.2.4 2013-2019 年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MDR沙门菌耐药谱
    4.3 讨论
第5章 玉林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沙门菌基因型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本来源
        5.1.2 主要仪器试剂
        5.1.3 实验方法
        5.1.4 样品测序
    5.2 结果
        5.2.1 喹诺酮基因检出情况
        5.2.2 ESBL基因与mcr基因检出情况
    5.3 讨论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人携带沙门菌流行趋势与耐药情况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2016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事件定义
    1.2 资料来源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事件发生概况
    2.2 事件发生时间分布
    2.3 事件发生场所分布
    2.4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分布
    2.5 致病因素分布
    2.6 事件发生原因
3 讨论

(3)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1 国外研究述评
        1.4.2 国内研究述评
2.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区域概况与行政沿革
    2.1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行政沿革
        2.2.1 民国时期广东省行政沿革
        2.2.2 民国时期广西省行政沿革
3.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流行的时空变迁
    3.1 疫灾数据一览表及相关概念界定
        3.1.1 疫灾数据一览表
        3.1.2 相关概念界定
    3.2 疫灾的时间分布
        3.2.1 年际变化
        3.2.2 季节变化
        3.2.3 疫种及其时间分布
    3.3 疫灾的地域分布规律
        3.3.1 省际差异
        3.3.2 区际差异
        3.3.3 县际差异
        3.3.4 总体特征
    3.4 主要致灾疫病的空间分布特征
        3.4.1 鼠疫的空间分布特征
        3.4.2 霍乱的空间分布特征
        3.4.3 天花的空间分布特征
        3.4.4 疟疾的空间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流行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地理环境
        4.1.1 地理区位与地形
        4.1.2 气候
        4.1.3 自然灾害
        4.1.4 自然疫源地
    4.2 社会环境
        4.2.1 人口
        4.2.2 交通
        4.2.3 对外贸易
        4.2.4 战乱
        4.2.5 地方风俗
    4.3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体系的互动
    5.1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
        5.1.1 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5.1.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1.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5.2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冲击
        5.2.1 疫灾对公共卫生行政体系的冲击
        5.2.2 疫灾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冲击
        5.2.3 疫灾对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冲击
    5.3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对疫灾的应对
        5.3.1 卫生行政体系对疫灾的应对
        5.3.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疫灾的应对
        5.3.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对疫灾的应对
    5.4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影响下的公共卫生意识变迁
    6.1 社会精英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6.1.1 对公共卫生及卫生行政意义的认识
        6.1.2 对公共卫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6.1.3 对公共卫生建设内容的认识
    6.2 政府公共卫生行政及建设意识的变迁
        6.2.1 由不作为向主动作为转变
        6.2.2 由无序化向制度化转变
        6.2.3 由封建落后向科学先进转变
    6.3 普通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6.3.1 民众原有的卫生观和疾病观
        6.3.2 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变化
    6.4 本章小结
7. 民国时期广西公共卫生“模范省”建设的专题考察
    7.1 广西“模范省”之谓的由来
    7.2 20世纪30年代广西的建设
    7.3 20世纪30年代广西的公共卫生事业建设
        7.3.1 卫生行政事业建设—勇于创新
        7.3.2 卫生建设经费—重点投入
        7.3.3 公共卫生及防疫工作开展—务实高效
    7.4 启示与反思
8 结论与不足
    8.1 结论
    8.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熟菜品冷藏与分离菌的相关性分析及家用微波炉对熟菜品杀菌时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熟菜品冷藏时间与分离菌的相关性分析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熟菜品在冰箱冷藏下不同时间点分离的细菌的情况
        1.2.2 熟菜品中分离菌的菌相构成
        1.2.3 熟菜品中细菌的菌落总数测定
        1.2.4 分离的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2.5 PFGE分析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家用微波炉对熟菜品杀菌时效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突发事件问责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提出
    二、本文拟题及关键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意义和前提
    四、研究方法和目标
    五、整体研究思路和框架
    六、本文创新点及其应用价值
第一部分 问责的历史、规范和概念
    第一章 问责的历史和规范
        一、“问责”简史
        (一) 实践史
        (二) 制度史
        (三) 观念史
        二、地方问责规范的实证调查分析
        (一) 引言
        (二) 地方问责法规文本量化解读与简要分析
    第二章 ACCOUNTABILITY:概念及理论趋向
        一、概念
        (一) 从ACCOUNTABILITY 到问责
        (二) 作为“问责”的ACCOUNTABILITY
        二、问责理论新趋向
        (一) 问责的民主宪政理论基础
        (二) 问责理论的新走向
第二部分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
    第三章 “问责”观念的重新阐释
        一、“问责”并不等于“事后责任追究”
        二、“问责”重在对责任的“过问”
        三、“问责”重在对“过问”的回应
        四、“问责”应该是一种侧重“预防”的管理机制
    第四章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
        一、当前我国突发事件问责的特点、现状和问题
        (一) 突发事件问责的特点
        (二) 突发事件问责的现状
        (三) 突发事件问责存在的问题
        二、构建全方位突发事件应对问责体系
        (一)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目的和原则
        (二)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法律关系
        (三)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程序
    第五章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法制化
        一、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条款
        (一)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体系考察
        (二) 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体系的问题与建议
        二、构建突发事件应对问责制度
第三部分 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
    第六章 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概述
        一、安全监管问责的政治意义与现实基础
        (一) 政治意义
        (二) 现实基础
        二、监管机构和体制
        (一) 安全生产类
        (二) 公共卫生类
        (三) 自然灾害类
        (四) 社会安全类
        三、“责任链”假说与监管责任
        (一) 责任倒查机制与“责任链”假说
        (二) 监管责任事前问责的必要和可行
    第七章 事故灾难的安全监管问责
        一、典型问责案例调查分析
        (一) 典型问责案例基本情况
        (二) 影响问责的有关因素分析
        (三) 安全监管责任单位及问责原因分析
        二、相关法规对安全监管责任的规定
        (一) 一般规定
        (二) 特别规定:针对不同事项
        (三) 特别规定:针对不同领域
        三、事故灾难安全监管问责情形拟定及主要制度设计
        (一) 监管问责情形拟定
        (二) 安全监管问责的制度设计
结语
    一、有关问题的说明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地方政府发布的综合性问责法规目录
    附录二:突发事件问责案例表
后记

(6)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三节 资料情况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方志疾病谱与霍乱年代
    第一节 古典霍乱始发问题探讨
    第二节 嘉庆元年至清末疾病谱
        一、医学体系中的主要传染病
        二、正史方志史料中的疾病谱
    第三节 霍乱病理、病症与异名
        一、医书中的霍乱异名
        二、方志中的霍乱异名与病症
        三、方志体系的霍乱年代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方志看中国古典霍乱大流行的次数
    第一节 嘉庆初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
    第二节 分省疫情
    第三节 疫情高峰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霍乱大流行的地域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1820-1822年的霍乱疫情
    第二节 1862-1864年霍乱疫情
    第三节 1888年与1895年霍乱疫情
    第四节 1901-1902年霍乱疫情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霍乱流行因素分析
    第一节 疫情季节分布与流行路线
        一、总体疫情季节分布情况
        二、单次霍乱大流行的季节分布
        三、流行路线
    第二节 疫情烈度与易感人群
        一、疫情烈度变化
        二、易感人群
    第三节 流行原因
        一、霍乱大流行时的反常气候
        二、饮食习惯与生活环境
        三、河道交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霍乱病因认识
    第一节 传统"霍乱"症候与中医病因解释
    第二节 中医对古典霍乱的认知
    第三节 民间的霍乱病因感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霍乱与社会(一):1820年赣南周边霍乱重疫区的形成与变迁
    第一节 嘉道之际异常疫区的出现
    第二节 五口通商前的赣南周边商贸
    第三节 商贸重心的转移与霍乱疫情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霍乱与社会(二):1902年广西霍乱大流行探析
    第一节 时疫的考辨与流行情况
    第二节 流行因素分析
    第三节 各界应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霍乱与社会(三):从1902年霍乱传播模式看清末北方社会
    第一节 海路港口的传入与埠内外的小区域传播
    第二节 向内蔓延——重疫区的形成
    第三节 强弩之末——内陆疫点霍乱流行情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本文结论
附录一: 中国霍乱流行年录
附录二: 嘉庆元年至清末方志系统疾病谱
附录三: 嘉庆初至清末霍乱年代表
附录四: 嘉庆元年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分布表
附录五: 嘉庆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三级对照表
附录六: 方志参考资料
附录七: 霍乱流行月份表
参考文献
后记

(7)1997~2009年梧州市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构成
    2.3 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构成
    2.4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季节与场所分布
    2.5 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的检出情况
    2.6 中毒食品中细菌污染情况
3 讨论

(8)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回顾性研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概述
    一、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的基本概念
    二、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的内容
    三、食品卫生安全法律体系与监管体系
第二部分 国外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系
    一、分散式管理模式
    二、集中管理模式
第三部分 国内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系
    一、国内食品卫生监管体系演变
    二、国内食品卫生监管体系现状
    三、国内食品卫生监管体系与国外食品卫生监管体系机制比较
第四部分 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情况回顾性研究及问题分析
    一、调查方法
    二、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数据汇总
    三、讨论与分析
    四、结论
第五部分 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量化分级管理评定机制,降低餐饮业风险度
    二、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加大对无证经营的整治力度
    三、激励与惩罚机制并重,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
    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突出三个重点,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五、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共同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整合
    六、建立并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控制手段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表

(9)无锡市食物中毒与食品卫生细菌学监测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 文 提 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食物中毒情况调查与分析
第二部分 食品卫生细菌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10)广西20022003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分布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2.2 时间分布
        2.2.3 城乡分布
    2.3按致病因素分类
3讨论

四、梧州市1996~2000年食物中毒情况及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玉林市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的特征分析及病原耐药研究[D]. 王梦玉. 南昌大学, 2021(01)
  • [2]2016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石萌萌,蒋玉艳,谢艺红,钟延旭,苏奕成,赵鹏. 应用预防医学, 2017(06)
  • [3]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D]. 石国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4]熟菜品冷藏与分离菌的相关性分析及家用微波炉对熟菜品杀菌时效研究[D]. 刘世花.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5]突发事件问责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视角[D]. 周慧.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6)
  • [6]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 单丽. 复旦大学, 2011(12)
  • [7]1997~2009年梧州市细菌性食物中毒检测分析[J]. 钟有光,梁炳健,冼桂江,林宇,盘珍梅. 应用预防医学, 2010(04)
  • [8]重庆市沙坪坝区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回顾性研究及对策分析[D]. 邓红进. 第三军医大学, 2010(05)
  • [9]无锡市食物中毒与食品卫生细菌学监测情况调查与分析[D]. 许磊. 苏州大学, 2006(12)
  • [10]广西20022003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 孟军,谭春梅,董柏青,黄林,杨美才,陈岳波. 实用预防医学, 2005(06)

标签:;  ;  ;  ;  ;  

1996—2000年梧州市食物中毒情况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