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系数法优化开采方法初探

综合评价系数法优化开采方法初探

一、综合评价系数法优化采矿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霞[1](2021)在《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交口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太行山西部,地质条件复杂,岩体完整性差,同时,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开采活动频繁,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区,因此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较高,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社会发展。对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可以为灾害防治、人类工程活动建设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交口县高精度地质灾害专项排查”项目,以交口县为研究区,在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分析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建立了易发性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分别求得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再利用距离函数法进行组合赋权,得到研究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分区结果并进行验证,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研究区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进行野外实地调查,总结和分析了该区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2)选取地貌、坡度、高程、岩土体类型、水系、降雨、采矿活动、道路和村庄9个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主观和客观权重的判断,再利用距离函数法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3)基于信息量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别完成主观模型、客观模型和组合赋权模型下的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的分析,由自然间断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区,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4)对三种模型得出的评价结果运用灾害点密度和ROC曲线两种方法进行双重验证,最终选用组合赋权模型作为研究区最终的易发性评价模型,得到研究区相应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分区图。

田凡凡[2](2021)在《苗庄煤矿15-3号煤层顶底板突水危险性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浅部煤炭资源逐渐消耗殆尽,不少煤矿已转入深部开采,矿井所面临的水害也更加复杂。苗庄煤矿属于华北型煤田,目前采掘部署集中在下组深部煤层,其开采条件不仅面临底板奥灰高承压水的威胁,而且存在着顶板采动裂隙沟通上组煤采空区积水的危险。本文以苗庄煤矿15-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的方法进行煤层采动裂隙发育预测研究,在此基础上,基于采动裂隙破坏隔水层的观点,对15-3号煤层存在的顶板采空区积水和底板奥灰承压水水害进行危险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论文在分析煤层赋存、地质构造、含(隔)水层及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对15-3号煤层主要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进行了探讨,认为由采动裂隙形成的贯穿式导水通道是诱发突水的主要因素。(2)运用FLAC3D建立了煤层开采数值模型,分析了工作面不同推进步距下的覆岩塑性区、应力以及位移动态演化特征,得出当工作面推进320m,煤层达到充分采动,覆岩裂隙带高度达到稳定;结合数值模拟、经验公式以及相邻矿井开采实测值,确定15-3煤层的导水裂隙带高度为95m,裂采比为25.2。(3)分析了底板破坏深度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权重分析,最后对样本数据的相关性和冗余度进行处理,并结合遗传算法建立了底板破坏深度预测模型。最终得出15-3煤层和上组煤采空区的底板采动破坏深度分别为23.22m和20.04m。(4)结合15-3煤层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钻孔数据和顶板采空积水区底板采动破坏深度预测值,绘制了 15-3号煤层与顶板采空区有效隔水层等值线图,得出15-3号煤层顶板采动裂隙不能沟通顶板采空区积水;结合钻孔数据、突水系数法和15-3号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预测值,对15-3煤层底板进行了突水危险性预测,绘制了 15-3号煤层底板综合危险性分级分区预测图,将15-3号煤层底板分为8个相对突水风险区。研究成果可为该矿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丰富我国现阶段下组深部煤层安全开采的研究内容。

胡建非[3](2021)在《暮阳铅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采矿方法的优选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的非线性的系统工程。合理的采矿方法是矿山安全生产和资源最大化回收的前提。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回收率,保证采空区的稳定。本文以暮阳铅矿开采急倾斜薄矿体为研究背景,为了解决在开采急倾斜薄矿体时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针对采矿方法优选困难,考虑因素不全面等问题,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采矿方法进行优选。针对采场结构参数方案评价中指标复杂多样,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利用该评价模型对其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各个采场结构参数方案进行采场稳定性分析,模拟结果验证了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现场取样分析及结构面调查,对样本进行加工并进行室内力学试验,得出岩石力学参数。(2)以岩体体积节理数(?)值表征岩体完整性,以结构面条件因子值(?)值表征结构面条件,利用二者来量化GSI值。采用体积节理数(?)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GSI估算法,通过试验数据计算得到GSI值。两者相互验证,提出修正GSI值方法。(3)根据矿区地质、水文特征、矿岩体的岩体力学参数以及相关专家建议等因素,初选三种采矿方法。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采用博弈论综合优化的两方权重,构建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利用TOPSIS评价方法优选出最优采矿方法。(4)运用顶板四边固支力学模型和顶板四边简支力学模型分析计算采场结构参数,初选三个采场结构参数方案,采用本文建立的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方案进行优选,选择出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方案,利用FLAC3D软件对各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与评价结果相互验证。确定最优采场结构参数方案。研究表明:该评价模型在采矿方法和采场结构参数优选中过程中,能够在多因素、多目标等复杂评价指标中优选出最优的采矿方法和采场结构参数,研究成果对类似矿山采矿方法优选和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何泽正[4](2021)在《迤纳厂铁铜矿东方红矿段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消耗也在与日俱增。当矿石被采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有的地应力平衡,使采空区周围的应力重新分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重分布后的应力超过了围岩所能承受的极限,采空区就会发生冒落甚至坍塌,对于矿山安全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本文以武定县迤纳厂铁铜矿东方红矿段采空区为研究对象,该矿山由于开采年限长,开采所形成的采空区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采空区的存在对于矿山来说始终是一个安全隐患,因此亟需对采空区进行稳定性分析,并制定经济有效的治理方案,为矿山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本文针对迤纳厂铁铜矿东方红矿段采空区现状,对该矿段的采空区稳定性展开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通过对采空区的实地调查,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调查结果显示该矿段遗留下的采空区存在年限长,采空区整体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但是采空区的下部仍有采矿活动,采空区的稳定性会受到干扰。(2)通过博弈论-云模型采空区稳定性判别模型、尖点突变理论对采空区的稳定性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探讨,最终通过博弈论-云模型采空区稳定性判别模型分析得到矿段内的5个采空区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通尖点突变理论计算得到采空区顶板-矿柱系统处于稳定的状态,说明采空区处于安全状态。(3)根据采空区的空间赋存状态,运用MIDAS建立采空区数值模拟分析模型,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运算,对矿体开挖后采空区的应力场、位移场以及地表沉降展开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矿石被采出后采空区仍处于稳定状态,地表沉降不明显,对地表危害较小。(4)结合判别模型分析、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三者的结果,分析表明,当矿体被采出后,采空区地表的最大沉降约为6毫米,对地表影响较小,采空区处于稳定的状态。但采空区暴露时间长存在冒落的风险,本文对采空区可能发生的冒落危害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了采用崩落围岩处理空区、已有矿柱支撑空区和隔离封闭采空区三种方法综合治理的方式,为矿山提出了一个经济有效的采空区治理方案。

田睿[5](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爆是大型地下岩土和深部资源开采工程面临的难题之一,准确预测岩爆烈度等级具有重要工程意义和学术价值。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是岩爆防控的重要科学依据,准确实用的预测模型可有效地指导岩爆防控。然而,传统预测模型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在指标权重确定和实际工程应用等方面,其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本文基于建立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数据库,采用机器学习技术,针对岩爆预测数据的随机性、模糊性、有限性、非线性、离散性等特点,提出了3种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并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将预测模型应用于内蒙古赤峰某金矿深部开采岩爆工程实践。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1)建立了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数据库。通过分析4个岩爆工程实例,综合考虑岩爆的影响因素、特点以及内外因条件,选取洞壁围岩最大切向应力、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石单轴抗拉强度和岩石弹性能量指数作为岩爆预测评价指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现有的岩爆烈度等级方案,考虑岩爆发生的强弱程度和主要影响因素,将岩爆烈度分为4级:I级(无岩爆)、II级(轻微岩爆)、III级(中级岩爆)、IV级(强烈岩爆);根据所确定的岩爆评价指标和岩爆烈度等级,建立了一个包含301组岩爆工程实例的数据库,作为岩爆烈度等级预测的样本数据。(2)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优化层次分析法-云模型(RF-AHP-CM)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考虑岩爆预测的时效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岩爆评价指标权重;并采用能够有效处理数据特征模糊的随机森林(RF)算法,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的岩爆评价指标重要性分析模型;根据指标重要性量化分析结果,构造层次分析法中的分析矩阵,优化层次分析法,构建了RF-AHP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结合云模型(CM),构建了RF-AHP-CM岩爆预测模型,其预测准确率可达85%。该预测模型可判断主要发生的岩爆烈度等级,并可同时判断可能发生的岩爆烈度等级,有效地解决了具有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模糊性的岩爆预测问题。(3)提出了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IGSO-SVM)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针对岩爆预测数据的有限性、非线性等特征,采用基于佳点集变步长策略的萤火虫算法(IGSO),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惩罚参数C和径向基函数参数g,构建了IGSO-SVM岩爆预测模型,其预测准确率可达90%。该预测模型避免了指标权重确定问题,通过直接学习岩爆工程实例数据,有效地解决了有限样本条件下非线性的岩爆预测问题。(4)提出了基于Dropout和改进Adam算法优化深度神经网络(DADNN)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为适应更大规模的岩爆数据处理需求,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针对岩爆预测数据的离散性、有限性等特征,采用Dropout对模型进行正则化以防止发生过拟合,同时,为了提高预测模型的时效性和效稳性,采用改进Adam算法优化参数,构建了DA-DNN岩爆预测模型,其预测准确率可达98.3%。该预测模型有效地解决了更大数据规模的岩爆预测问题。(5)不同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与工程实例应用。对RF-AHPCM岩爆预测模型、IGSO-SVM岩爆预测模型和DA-DNN岩爆预测模型从预测准确率、时效性和适用范围3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3个岩爆预测模型各具优势,从不同角度有效地解决了岩爆预测问题。采用所构建的3个岩爆预测模型对内蒙古赤峰某金矿深部开采进行了岩爆预测,预测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最后根据岩爆预测结果和矿山生产实际,提出了8项相应的岩爆防治措施。

杨洋[6](2020)在《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预警研究及支护方式可靠性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程潮铁矿的开采深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矿井采场巷道的地压活动越来越频繁,对矿井的施工效率和工作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矿山地压显现的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程潮铁矿概况,建立深部采场地压显现的预警模型,结合能量支护理论,提出合理的支护方式,并对支护方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可靠性分析,验证支护方式是否满足支护工程的可靠性要求,从而达到节约支护成本,提高施工效率、以及预防和控制巷道地压显现的目的。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巷道地压显现易发性的预警工作以及支护方式的可靠性分析,运用现场监测、理论模型等手段进行相关分析,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第一,基于程潮铁矿的现场概况,将密切值法模型应用在程潮铁矿的地下油库和5-1工作面,预测得到地下油库地压显现具有低易发的危险,5-1工作面地压显现有中易发的危险,预警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因此采用密切值法模型对采场地压显现进行预警研究是可行的,可以用来指导矿山的安全生产。第二,基于密切值法模型预测地下油库地压显现和5-1工作面地压显现的预警结果,结合程潮铁矿的实际概况,运用能量支护理论指导巷道油库和5-1工作面的支护方式。第三,针对对地下油库地压显现有低易发的风险,结合巷道顶板锚杆支护和两帮支护的三个极限状态方程,运用Rosenblueth方法分析回采巷道整体锚杆支护系统的稳定性,针对5-1工作面地压显现有中易发的风险,结合巷道锚喷网支护结构的的极限状态方程,运用Rosenblueth方法进行巷道锚喷网支护的可靠度计算。Rosenblueth方法不必掌握各类变量的概率分布,正确应用各类变量的均值和方差得到状态函数的各阶矩,从而可求解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该方法理解简单,科学合理,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

胡彦博[7](2020)在《深部开采底板破裂分布动态演化规律及突水危险性评价》文中提出在全国煤炭资源开发布局调整阶段,为了保证国家煤炭供给安全,东部矿区仍需保持20年左右的稳产期,许多矿井进入深部开采不可避免。围绕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通道动态形成过程机理、水害评价防治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华北型煤田东缘代表矿井为例,采用野外调研、理论分析、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按照华北煤田东缘矿区的赋煤地质结构特征→深部煤层开采底板变形破坏的动态监测方法→深部煤层开采底板岩层变形破坏的时空演化特征和突水模式→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预测方法和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深部煤层开采底板水害治理模式和治理效果序列验证评价方法的思路开展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了利用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BOTDR)对深部煤层开采底板变形破坏的动态监测方法。根据研究表明BOTDR系统监测的动态变形量及应变分布状态与煤层底板岩层应力应变特征具有一致性,是有效监测煤层底板岩层变形破坏的新方案。BOTDR系统对煤层底板岩层监测显示,在采动过程中煤层底板岩层从上向下是呈现压-拉-压的应变趋势;同时获得了有效的煤层底板岩层的最大破坏深度,为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的精准预测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原位测试数据。(2)揭示了深部煤层开采完整底板破坏的时空演化特征:a.采前高应力区超前影响范围大约在煤壁前方38 m附近;b.开采底板岩层第一破断点的位置在采煤工作面煤壁前方29.07 m,煤层下方垂距9.24 m处,煤层底板破坏是从脆性岩层开始破断;c.开采底板破断发展趋势是从第一破断点首先向上发展破断,然后再同步向下破断。d.煤层开采底板破断的最大深度处于采前高应力区内,并且最大破断深度在采前高应力区内的峰值应力传播线附近(一般情况下)。根据煤层开采底板破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比分析了完整底板和含断层底板两种条件下煤层开采底板岩层破坏特点;同时对煤层开采底板进行横向分区,区域名称依次为原岩应力平衡区、采前高应力区、采后应力释放区、采后应力再平衡区。(3)利用BP神经网络、煤层开采底板应力螺旋线解析、气囊-溶液测漏法、经验公式法、多因素回归及分布式光纤实测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得到了对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进行有效的预测模型及方法;研究表明,多因素回归中模型III预测值更接近分布式光纤监测和气囊-溶液测漏法等实测数据,预测误差较小的预测方法依次为新的数学理论模型解析法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4)利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结合深部煤层开采破坏后有效隔水层厚度和其他多种影响底板突水的因素,对深度煤层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得到了层次分析和熵权法(AHP-EWM)综合算法评价模型和基于改进型层次分析脆弱性指数(IAHP-VI)法两种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模型,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择优选其一,也可以根据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取并集,能够进一步提高评价安全程度。(5)基于华北型煤田东缘矿区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通道的形成机理和突水模式,提出了“充水含水层和导水构造协同超前块段治理”模式并进行了定义。在现有的深部煤层开采水害的治理技术上,根据注浆改造目的层的构造、区域地应力、原岩水动力场等因素对地面受控定向钻进顺层钻孔方位和钻孔展布间距的设定进行科学有效的优化研究。(6)提出了“深部煤层开采底板水害治理效果序列验证评价方法”,利用对改造目的层的渗透系数和透水率、煤层底板阻水能力、矿井电法检测、检查钻孔数据等结合GIS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科学系统化的评价方法。(7)利用“充水含水层和导水构造协同超前块段治理”模式对华北型煤田东缘矿区深部煤层底板水害进行了治理,结果显示治理效果良好,研究矿区深部煤层工作面实现了安全回采。本论文研究成果可为华北型煤田东缘矿区下组煤开采底板水害防治提供参考。

徐维[8](2020)在《龙王沟煤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关于承压水体上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这一特殊开采条件下的底板防治水相关研究较少,为保证同类矿井的安全开采和可持续发展,论文以龙王沟煤矿地质资料为依托,研究该矿6#煤层承压水体上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底板突水危险性。根据土力学、矿山压力等理论分析得到煤层厚度与底板破坏深度为线性关系,煤层越厚,底板破坏深度越大;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61601工作面的回采过程进行模拟,从底板岩移演化特征、底板应力演化特征、塑性变形特征三个方面分析特厚煤层采动影响下煤层底板隔水层的破坏过程、破坏深度和破坏规律;针对龙王沟矿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特征,建立了底板突水主控指标体系,共计11个主控因素,包括富水性、渗透性、水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构造交点、隔水层厚度、等效隔水层厚度和脆塑岩厚度比、煤层厚度、煤层埋深和底板破坏深度,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运用插值方法建立各主控因素专题图;通过不确定性数学中的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数学,提出了适用于龙王沟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的新型方法——区间灰色最优聚类模型,以底板突水主控指标体系为基础,以GIS的强大的空间信息处理能力为技术支撑,得到龙王沟6#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分区图,获得安全、较安全、较危险和危险四个等级的位置和面积信息;采用“五图双系数法”以“带压系数”和“突水系数”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三级判别”以及矿区实际情况,建立四个评价标准对煤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最后得到了龙王沟6#煤层带压开采评价分区图,从图中得到出各区域的底板突水类型以及整个矿井各评价标准的范围和面积信息;分别运用GM(1,1)模型和基于振荡序列的GM(1,1)模型建立矿井涌水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振荡序列的GM(1,1)模型精度较高,更适用于龙王沟煤矿矿井涌水量预测;用“大井法”预测61601工作面回采期间底板奥灰水涌水量,得到Q(28)550.71m3/d=22.95m3/h;提出“分区评价、明确隐患,精细探查、先探后掘,注浆改造、先治后采,全程监控、全面设防”的底板防治水总体思路,重点做好奥灰超前区域性治理工作,达到矿井安全开采的要求,并提出了底板奥灰水探查治理层次注浆加固方案。该论文有图36幅,表21个,参考文献90篇。

杨德胜[9](2020)在《陕西省宁陕县三河口水库7号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陕西省宁陕县三河口水库7号路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勘查以及资料收集等手段,对滑坡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评价滑坡稳定性,并给出3种不同的滑坡治理方案,最后利用灰色模糊多属性群决策和未确知测度理论的方法对滑坡治理方案进行优选。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研究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现场勘查,分析了滑坡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钻探、坑探及室内土工试验等手段获取滑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为分析滑坡稳定性及滑坡治理提供依据。(2)依据勘察报告并结合滑坡当前的变形破坏特征,运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分析得出7号路滑坡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遭受大暴雨和持续降雨时,滑坡将处于不稳定状态;运用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并得出稳定性:天然工况下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饱和工况下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3)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滑坡的稳定性,所得结果与自然历史分析法、传递系数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4)考虑7号路滑坡自身特点,设计了3种不同的治理方案。选取安全性、施工难易程度、工程造价、工期、环境协调性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灰色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未确知测度的方法,分别构建滑坡治理方案优选模型,对3种治理方案进行优选,最终均得到方案2为最优治理方案。

马晨霞[10](2020)在《自走铁矿深部通风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井通风系统是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各个因素相互关联。通风系统对于矿井的安全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矿井通风系统安全生产为切入点,以自走铁矿通风系统优化为背景,分析优化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的评价决策及及矿井通风网络系统可靠性分析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自走铁矿开拓方式、采矿方法构建矿井通风系统,进行实际需风量的计算及井巷断面优化的计算,拟定了四个符合《金属非金属矿安全规程》且满足矿井实际需求的可行通风方案,运用3D Vent软件对拟定方案进行模拟解算、优化。(2)运用评价决策方法分析拟定通风系统优化方案,选出最佳方案。依据拟定的四个可行方案,根据该矿井通风系统的特点,建立通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矩估计赋权的改进面积灰关联决策模型IAGRD-OCW决策模型进行方案优选,得出最佳方案为方案三。(3)针对方案三的通风网络参数,对其进行通风网络可靠度分析。基于网络流理论及最小路径集不交和原理相结合,运用Matlab数据处理,对方案三通风网络系统进行可靠度计算,经计算方案三通风网络系统的可靠度为0.965。(4)针对矿井通风系统的特点以箕斗斜井、1430m中段机电硐室作为可能突发火灾地点,运用3D Vent软件对有毒有害气体、烟尘颗粒等矿井火灾污染物的行径路径进行模拟分析,分析这两个地点突发火灾时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影响。并结合通风网络系统可靠性分析,当箕斗斜井突发火灾时,通风网络系统可靠度为0;当1430m中段机电硐室突发火灾时,在未蔓延至其他巷道时,通风网络系统的可靠度为0.655,当蔓延至其他巷道时,通风网络系统的可靠度为0。通过上述分析对矿井提出防范措施。

二、综合评价系数法优化采矿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评价系数法优化采矿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交口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条件
        2.1.3 水文条件
        2.1.4 人类工程活动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5 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特征和发育规律研究
    3.1 研究区易发性评价数据来源
    3.2 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3.2.1 滑坡及滑坡隐患
        3.2.2 崩塌及崩塌隐患
        3.2.3 地面塌陷
        3.2.4 泥石流
    3.3 地质灾害地理位置分布规律
    3.4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
        3.4.1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
        3.4.2 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
        3.4.3 岩土体类型与地质灾害
        3.4.4 降雨与地质灾害
        3.4.5 水系与地质灾害
        3.4.6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
        3.4.7 植被覆盖率与地质灾害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2 评价单元的划分
    4.3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量化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3.3 评价指标的量化
    4.4 评价模型的选取及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4.1 层次分析法求主观权重
        4.4.2 变异系数法求客观权重
        4.4.3 距离函数法求组合权重
        4.4.4 加权信息量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5.1 评价模型结果对比
    5.2 评价模型结果可靠性分析
        5.2.1 灾害点密度对比验证
        5.2.2 ROC曲线对比验证
    5.3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苗庄煤矿15-3号煤层顶底板突水危险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底板采动破坏深度研究现状
        1.2.2 采动覆岩破坏研究现状
        1.2.3 矿井水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位置和交通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4 矿井生产概况
    2.5 地层和可采煤层
        2.5.1 地层
        2.5.2 可采煤层
    2.6 地质构造
        2.6.1 断层
        2.6.2 褶皱
    2.7 主要含(隔)水层
        2.7.1 含水层
        2.7.2 隔水层
3 15~(-3)煤层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3.1 充水水源分析
        3.1.1 大气降水及地表水
        3.1.2 主要含水层水
        3.1.3 顶板采空区积水
    3.2 主要充水通道分析
        3.2.1 顶底板采动裂隙
        3.2.2 采动裂隙和断层组合式导水通道
        3.2.3 陷落柱
        3.2.4 封闭不良钻孔
    3.3 本章小结
4 15~(-3)煤层覆岩采动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拟概述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工作面概况
        4.2.2 单元模型参数和边界
        4.2.3 模型地层物理参数
        4.2.4 数值模型模拟过程
    4.3 模型结果分析
        4.3.1 覆岩塑性变化特征分析
        4.3.2 覆岩应力变化特征分析
        4.3.3 覆岩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4.4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
        4.4.1 煤层开采两带发育高度理论计算
        4.4.2 相邻煤矿导水裂隙带实测值
        4.4.3 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煤层底板破坏深度预测
    5.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5.2 模型原理
        5.2.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5.2.2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5.2.3 PCA-GA-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
    5.3 底板破坏深度影响因素选取和分析
        5.3.1 底板破坏深度影响因素
        5.3.2 样本数据获取
        5.3.3 数据归一化
    5.4 数据优化
        5.4.1 单因素方差分析
        5.4.2 因素相关性分析
        5.4.3 因素权重分析
        5.4.4 因素冗余度处理
        5.4.5 主成分变量可行性分析
    5.5 BP神经网络的优化和训练
        5.5.1 BP神经网络参数优化
        5.5.2 BP神经网络的建立和训练
        5.5.3 BP神经网络的检验
    5.6 煤层底板破坏深度预测
    5.7 本章小结
6 15~(-3)号煤层顶板和底板突水危险性分析
    6.1 顶板采空区水害危险性预测
        6.1.1 安全性分区原则
        6.1.2 煤层顶板隔水层分析
        6.1.3 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分析
        6.1.4 顶板有效隔水层
        6.1.5 顶板采动冒裂安全性分析
    6.2 底板奥灰含水层水害危险性预测
        6.2.1 煤层带压范围
        6.2.2 评价准则
        6.2.3 评价参数
        6.2.4 突水系数法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6.2.5 底板有效隔水层
        6.2.6 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分区分级预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3)暮阳铅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采矿方法优选的必要性
        1.1.2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重要性
    1.2 采矿方法优选研究现状
        1.2.1 主观优先方法
        1.2.2 客观优先方法
        1.2.3 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
        1.2.4 多目标决策权重
    1.3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3.1 经验类比法
        1.3.2 力学理论计算法
        1.3.3 数值模拟法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区概况
    2.1 矿区位置与交通
    2.2 矿区开采现状
    2.3 矿区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矿床地质特征
        2.3.4 矿体赋存情况
    2.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4.1 水文地质
        2.4.2 工程地质
        2.4.3 环境地质
第三章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
    3.1 岩石力学性质实验
    3.2 试验结果分析
    3.3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
        3.3.1 Hoek-Brown强度准则
        3.3.2 围岩GSI值的定量化方法
        3.3.3 H-B准则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3.3.4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的采矿方法优选
    4.1 采矿方法初选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4.1.1 采矿方法初选
        4.1.2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4.1.3 定量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4.1.4 定性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4.2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设计
        4.2.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4.2.2 熵权法基本原理
        4.2.3 博弈论集结模型
        4.2.4 改进TOPSIS的评判模型
    4.3 采矿方法优选工程应用
        4.3.1 运用AHP法计算各指标主观权重
        4.3.2 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客观权重
        4.3.3 博弈论集结权重
        4.3.4 改进TOPSIS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5.1 采场稳定性分析及主要参数计算
        5.1.1 顶板四边固支力学模型
        5.1.2 顶板四边简支力学模型
        5.1.3 间柱尺寸计算
    5.2 采场结构参数综合优化
        5.2.1 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计算
        5.2.2 改进TOPSIS评价优选
    5.3 数值模拟分析
        5.3.1 模型建立
        5.3.2 地应力场拟合
        5.3.3 判断采场失稳的方法
        5.3.4 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B 矿区构造纲要图

(4)迤纳厂铁铜矿东方红矿段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治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矿山概况及采空区现状
    2.1 矿山概况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水文地质条件
        2.1.3 环境地质条件
    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3 采空区现状
    2.4 采空区对地表塌陷的影响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采空区稳定性判别
    3.1 采空区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1.1 空区因素
        3.1.2 水文地质因素
        3.1.3 其他因素
    3.2 博弈论—云模型构成部分介绍
        3.2.1 云模型介绍
        3.2.2 层次分析法介绍
        3.2.3 变异系数法介绍
        3.2.4 博弈论介绍
    3.3 博弈论-云模型的采空区评价模型的建立
        3.3.1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3.3.2 稳定性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3.3.4 基于云模型的隶属度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4.1 突变理论概述
    4.2 尖点突变模型
    4.3 建立采空区顶板-矿柱模型
        4.3.1 采空区顶板-矿柱力学模型构建
        4.3.2 采空区顶板-矿柱尖点突变模型
    4.4 采空区顶板-矿柱系统能量突变分析
    4.5 采空区顶板-矿柱系统稳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
    5.1 MIDAS/GTS-FLAC3D简介
    5.2 FLAC3D软件分析流程
    5.3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3.1 岩体力学参数
        5.3.2 简化边界条件
        5.3.3 模型建立
        5.3.4 初始应力场
    5.4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
        5.4.1 应力场分析
        5.4.2 位移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迤纳厂铁铜矿采空区治理
    6.1 采空区冒落分析
        6.1.1 采空区冒落的危害
        6.1.2 采空区冒落冲击波计算
    6.2 采空区处理方法的选择
    6.3 处理方案参数计算与设计
        6.3.1 封堵墙厚度计算与布置
        6.3.2 崩落缓冲垫层厚度的确定
    6.4 采空区监测
    6.5 空区治理时应注意事项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5)基于机器学习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爆机理研究现状
        1.2.2 岩爆预测研究现状
        1.2.3 岩爆防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点、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2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数据库建立
    2.1 岩爆评价指标选取
        2.1.1 岩爆工程实例分析
        2.1.2 岩爆评价指标确定
    2.2 岩爆烈度等级确定
    2.3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数据库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随机森林优化层次分析法-云模型的岩爆预测模型研究
    3.1 随机森林优化层次分析法-云模型的理论依据
        3.1.1 正向高斯云算法
        3.1.2 随机森林算法
    3.2 基于随机森林-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3.2.1 基本的层次分析法
        3.2.2 基于随机森林的岩爆评价指标重要性分析
        3.2.3 随机森林-层次分析法构建
    3.3 基于随机森林优化层次分析法-云模型的岩爆预测模型
        3.3.1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构建
        3.3.2 岩爆烈度等级标准确定
        3.3.3 岩爆评价指标云模型生成
        3.3.4 岩爆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3.5 岩爆综合确定度计算
    3.4 模型有效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岩爆预测模型研究
    4.1 改进萤火虫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理论依据
        4.1.1 间隔与支持向量
        4.1.2 支持向量机模型
        4.1.3 核函数
    4.2 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岩爆预测模型
        4.2.1 基本的萤火虫算法
        4.2.2 改进的萤火虫算法
        4.2.3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构建
        4.2.4 岩爆样本数据准备
        4.2.5 模型主要参数及实现
    4.3 模型有效性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Dropout和改进Adam算法优化深度神经网络的岩爆预测模型研究
    5.1 Dropout和改进Adam算法优化深度神经网络的理论依据
        5.1.1 深度学习技术
        5.1.2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
        5.1.3 Dropout正则化
        5.1.4 参数优化算法
    5.2 基于Dropout和改进Adam算法优化深度神经网络的岩爆预测模型
        5.2.1 基本的Adam算法
        5.2.2 改进的Adam算法
        5.2.3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构建
        5.2.4 岩爆样本数据准备
        5.2.5 深度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5.2.6 模型主要参数及实现
    5.3 模型有效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不同岩爆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及工程实例应用
    6.1 三种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6.1.1 预测准确率的对比分析
        6.1.2 时效性的对比分析
        6.1.3 适用范围的对比分析
        6.1.4 对比分析小结
    6.2 内蒙古赤峰某金矿的岩爆预测与防治
        6.2.1 岩爆评价指标值确定
        6.2.2 岩爆预测
        6.2.3 岩爆防治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数据库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预警研究及支护方式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采场地压显现预警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现场监测
        1.2.2 理论模型
        1.2.3 其他研究手段
    1.3 国内外可靠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1.3.1 可靠性概述
        1.3.2 可靠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可靠性理论在矿山巷道支护结构中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程潮铁矿地质概况及地压显现现状调查
    2.1 矿山概况
    2.2 矿山工程地质特征
    2.3 矿区构造概况
        2.3.1 断层
        2.3.2 破碎带
        2.3.3 节理构造
    2.4 程潮铁矿巷道地压显现现状调查
        2.4.1 程潮铁矿巷道地压显现特征
        2.4.2 程潮铁矿各水平区的地压显现概况
        2.4.3 巷道破坏现象及原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预警研究
    3.1 深部采场地压显现概述
    3.2 预警方法的选择
    3.3 权重的确定
        3.3.1 指标规范化处理
        3.3.2 求解各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和权重
    3.4 密切值法理论
        3.4.1 建立评价单元初始指标矩阵
        3.4.2 初始指标矩阵规范化
        3.4.3 计算最优解和最劣解
        3.4.4 利用欧式距离法确定各评价单元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
        3.4.5 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密切值
        3.4.6 根据D_i对各评价单元进行综合排序
    3.5 密切值法的采场地压显现预警模型
        3.5.1 选取评价指标
        3.5.2 评价指标的量化
        3.5.3 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指标评价标准
        3.5.4 地压显现预警的判断依据
    3.6 预警模型的应用
        3.6.1 程潮铁矿概况
        3.6.2 构造初始指标矩阵
        3.6.3 初始指标矩阵的量化
        3.6.4 最优解和最劣解的确定
        3.6.5 求解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3.6.6 确定各评价单元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
        3.6.7 密切值计算结果及排序
        3.6.8 结果分析
        3.6.9 密切值法模型的优越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能量支护理论的巷道支护方式设计分析
    4.1 能量支护理论的概述
    4.2 确定巷道地压显现的震级
    4.3 巷道支护方法的概述
    4.4 求解巷道地压显现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5 巷道支护方式设计实例分析
        4.5.1 地下油库
        4.5.2 5-1工作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巷道工程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5.1 巷道工程支护结构可靠性分析的概述
    5.2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5.2.1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变量
        5.2.2 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5.3 计算可靠度的常用方法
        5.3.1 一次二阶矩法
        5.3.2 蒙特卡罗法
    5.4 计算可靠度的新方法
        5.4.1 选取新方法的依据及内容简介
        5.4.2 选定取值点
        5.4.3 求解状态方程的均值
        5.4.4 求解状态函数Z的各阶矩
        5.4.5 求解可靠度P
    5.5 常见可靠度模型
        5.5.1 串联可靠度模型
        5.5.2 并联可靠度模型
        5.5.3 n中之r模型
        5.5.4 相关单元系统的可靠度模型
        5.5.5 等相关单元系统的可靠度模型
        5.5.6 条件概率的可靠度模型
    5.6 基于Rosenblueth方法的巷道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5.6.1 巷道顶板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5.6.2 巷道两帮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5.6.3 锚杆支护回采巷道整体的可靠度
    5.7 基于Rosenblueth方法的巷道锚喷网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5.7.1 锚喷网支护结构力学分析
        5.7.2 锚喷网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实例应用
    6.1 巷道顶板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计算
        6.1.1 巷道顶板锚杆支护结构计算分析
        6.1.2 相关参数对顶板锚杆支护结构可靠度的影响
    6.2 巷道两帮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计算
    6.3 锚杆支护回采巷道整体的可靠度计算
    6.4 巷道锚喷网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计算
    6.5 巷道支护效果的评定
        6.5.1 数显收敛仪的特点
        6.5.2 数显收敛仪的结构
        6.5.3 数显收敛仪的使用方法
        6.5.4 监测记录与数据处理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深部开采底板破裂分布动态演化规律及突水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华北型煤田东缘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区域赋煤构造及含水层
    2.2 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水源水文地质特征
    2.3 煤系基底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深部开采底板变形破坏原位动态监测
    3.1 分布式光纤动态监测底板采动变形破坏
    3.2 对比分析光纤实测与传统解析和原位探查
    3.3 本章小结
4 深部开采煤层底板破坏机理和突水模式研究
    4.1 深部开采煤层底板破裂分布动态演化规律
    4.2 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模式
    4.3 本章小结
5 深部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非线性预测评价方法
    5.1 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预测
    5.2 下组煤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及应用
    5.3 本章小结
6 深部开采底板水害治理模式及关键技术
    6.1 底板水害治理模式和效果评价方法
    6.2 底板水害治理模式和治理效果评价的应用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性成果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龙王沟煤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井田概况
    2.2 地层构造
    2.3 井田水文地质
    2.4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评价
3 底板破坏分析
    3.1 工作面概况
    3.2 力学分析
    3.3 Flac~(3D)数值模拟
4 区间灰色最优聚类模型预测底板突水危险性
    4.1 区间灰色最优聚类模型简介
    4.2 白化权函数的确定
    4.3 底板突水主控指标体系
    4.4 主控因素的权重和区间划分
    4.5 区间灰色最优聚类模型评价结果
5 基于“五图双系数法”的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5.1 “五图双系数法”简介
    5.2 各评价指标的数据采集、量化及其等值线图的建立
    5.3 “五图双系数法”评价结果
    5.4 与区间灰色最优聚类模型的对比
6 涌水量预测及底板防治水技术措施
    6.1 矿井涌水量预测
    6.2 61601工作面回采过程底板涌水量预计
    6.3 底板防治水技术措施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陕西省宁陕县三河口水库7号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滑坡治理方案研究现状
        1.2.3 滑坡治理方案优选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坡区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交通概况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区域地质背景
        2.3.1 区域地质构造
        2.3.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4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4.1 地形地貌
        2.4.2 地层岩性
        2.4.3 地质构造
        2.4.4 水文地质条件
        2.4.5 人类工程活动
第三章 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3.1 滑坡特征
        3.1.1 滑坡形态特征
        3.1.2 滑体特征
        3.1.3 滑带特征
        3.1.4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3.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3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
    4.1 定性分析
    4.2 定量计算
        4.2.1 传递系数法介绍
        4.2.2 计算工况与参数的选择
        4.2.3 滑坡剖面及滑体分条
        4.2.4 计算结果及稳定性分析
    4.3 基于FLAC~(3D)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4.3.1 FLAC~(3D)介绍
        4.3.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滑坡治理方案优选
    5.1 滑坡治理的主要原则及措施
        5.1.1 滑坡治理的主要原则
        5.1.2 滑坡治理措施
    5.2 滑坡治理方案设计
        5.2.1治理方案1
        5.2.2治理方案2
        5.2.3治理方案3
        5.2.4 方案总结
    5.3 基于灰色模糊多属性群决策的滑坡治理方案优选
        5.3.1 灰色模糊多属性群决策理论
        5.3.2 基于灰色模糊多属性群决策的滑坡治理方案优选模型
        5.3.3 滑坡治理方案优选过程
    5.4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滑坡治理方案优选
        5.4.1 未确知测度理论
        5.4.2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滑坡治理方案优选模型
        5.4.3 滑坡治理方案优选过程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自走铁矿深部通风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
        1.2.2 矿井通风优化方案评价决策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自走铁矿通风系统概况
    2.1 采矿方法
    2.2 矿井开拓方式
    2.3 提升运输
    2.4 通风系统
        2.4.1 现有通风系统
        2.4.2 设计通风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风系统方案设计
    3.1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
    3.2 矿井需风量计算
        3.2.1 回采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3.2.2 采场备用工作面需风量
        3.2.3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3.2.4 硐室需风量计算
        3.2.5 总需风量计算
    3.3 井巷经济断面优化
        3.3.1 井巷经济断面优化理论
        3.3.2 自走铁矿巷道最优断面
    3.4 可行方案的拟定
        3.4.1 方案一
        3.4.2 方案二
        3.4.3 方案三
        3.4.4 方案四
        3.4.5 方案的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案评价及决策分析
    4.1 矿井通风评价体系的建立
        4.1.1 技术可行性指标
        4.1.2 经济合理性指标
        4.1.3 安全可靠性指标
    4.2 基于矩估计赋权的改进面积灰关联决策
        4.2.1 面积灰关联决策
        4.2.2 主客观权重计算
        4.2.3 基于矩估计计算组合权重
        4.2.4 IAGRD-OCW决策
    4.3 应用实例
        4.3.1 组合权重计算
        4.3.2 优化方案评价与决策
        4.3.3 决策模型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分析
    5.1 通风网络系统可靠性分析
        5.1.1 风路可靠度计算
        5.1.2 通风网络可靠度计算
        5.1.3 应用实例
    5.2 突发火灾通风网络系统可靠性分析
        5.2.1 危害因素
        5.2.2 通风网络可靠性分析
        5.2.3 防范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四、综合评价系数法优化采矿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交口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D]. 曹文霞.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苗庄煤矿15-3号煤层顶底板突水危险性预测[D]. 田凡凡.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暮阳铅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D]. 胡建非.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迤纳厂铁铜矿东方红矿段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治理[D]. 何泽正.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机器学习的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D]. 田睿.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5)
  • [6]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预警研究及支护方式可靠性分析[D]. 杨洋.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7]深部开采底板破裂分布动态演化规律及突水危险性评价[D]. 胡彦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龙王沟煤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D]. 徐维.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9]陕西省宁陕县三河口水库7号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选[D]. 杨德胜. 长安大学, 2020(06)
  • [10]自走铁矿深部通风系统优化研究[D]. 马晨霞.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综合评价系数法优化开采方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