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Ⅱ型糖尿病血清骨钙素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海灼[1](2021)在《不同骨量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的骨转换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骨量2型糖尿病(T2DM)痰湿证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碱性磷酸酶(ALP)和骨转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分析痰湿证T2DM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糖脂代谢、骨代谢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10例符合T2DM痰湿证诊断标准的患者,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骨密度(BMD),根据T值结果将T≥-1.0SD的患者纳入骨量正常组(n=36),T值在-1.0SD~-2.5SD的患者纳入骨量减少组(n=37),T≤-2.5SD的患者纳入骨质疏松组(n=37)。分别采集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测定糖代谢指标(FPG、FCP、HbA1c),脂代谢指标(TC、TG、LDL、HDL),ALP和骨转换指标(BALP、OC、PINP)。分析不同骨量T2DM痰湿证患者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和T2DM痰湿证患者糖脂代谢指标、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10例T2DM痰湿证患者,其中骨量正常组36例,骨量减少组37例,骨质疏松组37例,三组性别、年龄、病程、糖尿病并发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FPG、FCP、HbA1c比较,骨质疏松组的HbA1c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FBG、FC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TC、TG、LDL、HDL比较,骨质疏松组的TG显着高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TG高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TG高于骨量减少组,但两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三组间TC、LDL、HD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AL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腰椎L1-L4BMD、股骨颈BMD比较。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三组间OC比较,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三组间PINP比较,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2.相关性分析:L1-L4 BMD、股骨颈BMD与FCP呈正相关关系。L1-L4 BMD、股骨颈BMD与HbA1c呈负相关关系。L1-L4 BMD、股骨颈BMD与FBG无相关关系。L1-L4 BMD、股骨颈BMD与TG呈负相关关系。L1-L4 BMD、股骨颈BMD与TC、LDL、HDL无相关关系。L1-L4 BMD、股骨颈BMD与ALP无明显相关关系。L1-L4 BMD、股骨颈BMD与OC、PINP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T2DM痰湿证患者骨密度与FCP、HbA1c、TG、OC、PINP存在相关性。2.FCP降低,HbA1c、TG升高的T2DM痰湿证患者骨量流失更严重。3.T2DM痰湿证患者发生骨质疏松会出现OC、PINP的升高。

郑超[2](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鸢尾素和骨钙素水平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鸢尾素(Irisin)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水平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并期望通过本研究,为临床中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拓展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5月-1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50例作为T2DM组,T2DM合并OP患者50例作为T2DM合并OP组,并以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N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3组每位受试者的Irisin、OCN水平,再测定并计算其他相关指标,比较组间各指标结果,分析Irisin和OCN在各组间的水平变化及Irisin和OCN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情况,并分析T2DM合并OP组Irisin和OCN的相关性情况。结果:(1)T2DM合并OP组Irisin和OCN水平变化:T2DM合并OP组血清Irisin水平低于T2DM组和NC组[(2328.52±299.02)VS(2458.26±329.35)VS(2655.97±403.25)pg·m L-1,t=-2.857、-5.317,P<0.05];T2DM合并OP组血清OCN水平低于T2DM组和NC组[(46.55±19.58)VS(62.49±18.17)VS(80.20±15.33)ng·m L-1,t=-4.219、-9.567,P<0.05];(2)T2DM合并OP组Irisin和OCN相关性情况:Irisin和OCN、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r=0.354、0.392,P<0.05),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lc)、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ence,HOMA-IR)、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呈负相关(r=-0.326、-0.504、-0.457、-0.719,P<0.05);OCN和Irisin、C-肽(C-Peptide,C-P)、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呈正相关(r=0.354、0.291、0.305,P<0.05),和Hb A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病程呈负相关(r=-0.513、-0.297、-0.285,P<0.05);(3)线性回归分析示:FPG(t=-3.860,p=0.000)是Irisin的独立影响因素;Hb Alc(t=-2.475,p=0.017)是OCN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Irisin和OCN在T2DM合并OP组水平降低,二者水平的降低可能与2型糖尿病合并OP相关;(2)Irisin和OCN呈正相关,且FPG是Irisin的独立影响因素,Hb Alc是OCN的独立影响因素。

王颖[3](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糖尿病并发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引起的严重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表明在慢性炎症状态刺激下,肝脏和脂肪组织等局部靶器官与组织中11 β-羟类固醇脱氢酶1型(11 β-HSD1)活性增加,将无活性的11脱氢皮质酮转化为有活性的皮质酮增多,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目前临床尚缺乏作用持久、副作用小、治疗方法简单的针对性药物。中医药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作用靶点丰富、不良反应少,且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通过临床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以抗炎与抑制11 β-HSD1活性为靶点,探讨葛根素干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一、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资料96例。按照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的T2DM组(45例)及合并骨质疏松组(51例)。探索两组患者中医证型的特点,并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Ca、P、ALP、25(0H)VD、PTH、骨钙素、T-P1NP、β-CTX、骨密度值等相关指标,为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①两组患者主证型比例,T2DM组气阴两虚证>肺胃热盛证>阴虚火旺证,合并骨质疏松组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肺胃热盛证,两组主证型分布不同,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兼证均是瘀血阻络证>痰湿内蕴证,具有显着差异(P<0.05);合并骨质疏松组三组主证型的骨密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男女性别分布不同,T2DM组男性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组女性患者多,具有显着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年龄分布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高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④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病程较T2DM组长,具有显着差异(P<0.05)。⑤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⑥两组患者血Ca、血P、25(OH)VD、PTH、β-CTX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ALP、T-P1NP水平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ALP、T-P1NP水平高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骨钙素水平不同,合并骨质疏松组骨钙素水平低于T2DM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①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证型最多的是气阴两虚证,兼证最多的是瘀血阻络证;主证阴虚火旺证占比较T2DM组明显升高。为临床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了一定的思路。②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与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③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血ALP、T-P1NP水平较高,骨钙素水平较低。为临床更早发现骨质疏松及针对性有效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二、动物实验目的:使用葛根素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以抗炎与抑制11 β-HSD1活性为靶点,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与机制。方法: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用不同剂量葛根素进行干预,采用生化法、酶联免疫法(ELISA)及相关仪器检测大鼠血糖、胰岛素,骨代谢相关指标(血钙、25羟维生素D、TRACP5b、CTX-1、ALP-B、OC、骨密度),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2)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炎性相关细胞因子与皮质酮代谢相关指标:MCP-1、TNF-α、IL-1、IL-6以及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的hs-CRP,血清糖皮质激素活性形式皮质酮;通过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肝脏、脂肪、骨组织中11 β-HSD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以及酶活性,阐明葛根素对炎性反应及11 β-HSD1活性的影响,明确葛根素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结果:①糖代谢方面,葛根素(低、中、高剂量)三组大鼠血糖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其中高剂组血糖水平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胰岛素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剂组胰岛素水平最高(P<0.05)。②骨代谢方面,葛根素三组大鼠血钙、25(OH)VD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高剂组血钙、25(OH)VD水平最高(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TRACP5b、CTX-1、ALP-B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其中中剂组血清TRACP5b、CTX-1、ALP-B水平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0C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剂组血清OC水平最高(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骨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炎症指标:葛根素三组大鼠MCP-1、TNF-α、IL-1、hs-CRP与模型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其中中剂组MCP-1、TNF-α、IL-1、hs-CRP水平最低(P<0.05)。④皮质酮代谢方面,葛根素三组大鼠血清中皮质酮浓度与模型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其中中剂组皮质酮浓度最低(P<0.05);葛根素三组大鼠肝脏、脂肪、骨组织中11 β-HSD1蛋白及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P<0.05),其中中剂组11 β-HSD1蛋白及mRNA表达最低(P<0.05)。结论:①在糖代谢、骨代谢方面,葛根素具有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水平的作用;葛根素具有升高血钙、25(OH)VD、OC及骨密度,降低TRACP5b、CTX-1、ALP-B的作用。说明葛根素能够调节血糖、胰岛素、钙、25(OH)VD代谢,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调节骨转化,改善糖尿病大鼠的骨质疏松。②在炎症反应及皮质酮代谢方面,葛根素具有降低MCP-1、TNF-α、IL-1、hs-CRP、皮质酮水平,降低11 β-HSD1在肝脏、脂肪、骨组织中活性的作用;说明葛根素可能通过抗炎与抑制11β-HSD1活性,降低皮质酮活化,达到改善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③不同剂量葛根素比较,中剂量组在提高胰岛素水平、调节骨代谢、抗炎及抑制11 β-HSD1活性方面效果最佳。

范媛媛,李子玲[4](2021)在《血清骨钙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于内蒙古包钢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120例,将其分为2型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n=60)、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n=60)。同时从医院体检中心选取非糖尿病健康人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收集受试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钙、25羟维生素D、空腹胰岛素,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测定骨钙素水平。结果(1)DPN组血清骨钙素水平均低于NDPN组及NC组,骨钙素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DPN组<NDPN<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8±4.12)、(17.84±7.42)、(18.07±3.41)ng/mL(F=16.983,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骨钙素水平与DPN的发生相关(OR=0.584,95%CI 0.447~0.764)。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骨钙素缺乏可能与DPN的发生相关。

吴艳婷[5](2020)在《血清瘦素、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瘦素、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入院的患者261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以1994年WHO推荐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选取其中70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病例组(骨质疏松组),191例非骨质疏松患者为对照组(非骨质疏松组),应用SPSS22.0进行正态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间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碱性磷酸酶(ALP)、高密度脂蛋白(HDL-C)、日照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骨质疏松组瘦素、骨钙素(BGP)、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1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组;甲状旁腺素(PTH)、I型胶原羟基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以瘦素≥25 ug/L、PTH≥55 ng/l、β-CTX≥40 nmol/l、BGP≥50 ng/l、PINP≥45 ug/l、1,25(OH)2D3≥50 ng/l为暴露组,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Leptin、PTH、PINP、1,25(OH)2D3、年龄、日照时间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有关联,瘦素、PTH、PINP、1,25(OH)2D3暴露可增加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年龄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日照时间的增加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结论1瘦素、PTH、PINP、1,25(OH)2D3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有关。PTH升高,瘦素、1,25(OH)2D3、PINP的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增加。2没有发现β-CTX、BGP与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有关联。图0幅;表8个;参162篇。

李海波[6](2020)在《中国六城市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与骨骼和心血管健康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儿童期健康是生命周期健康的关键,儿童期的维生素D(vitamin D,Vit D)缺乏更值得关注,目前关于中国学龄儿童Vit D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全国范围的大型研究调查数据依然较少,其中肥胖是体内Vit D营养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肥胖和体脂肪分布与Vit D营养状况的关系仍存在争议。Vit D在骨矿盐代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提示Vit D水平和儿童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呈正向关联,但研究结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仍不一致,同时研究Vit D和骨代谢指标如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等的关系对明确Vit D的骨健康效应同样至关重要,而儿童中这方面的研究鲜见于报道。除了传统的骨内生物效应外,Vit D的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也备受关注,虽然两者因果关系仍不明确,但是Vit D缺乏和心血管代谢异常均会造成儿童期的健康负担,且这些慢性疾病的损害存在轨迹效应,增加成年期慢病风险。研究儿童中Vit D营养状况与心血管代谢指标的关系对于慢病的防控窗口的前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当前广泛使用的Vit D缺乏诊断标准其研制基于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高加索人群,对于亚洲人群,特别是儿童来说可能并不适用。考虑到Vit D和BMD、PTH和心血管代谢之间的关系,基于不同Vit D水平下这些指标变化趋势,进而评价儿童适宜的Vit D水平具有一定实用参考价值。[目的](1)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Vit D的营养状况及分布特征;(2)明确肥胖与Vit D营养状况的关系;(3)探索Vit D与骨骼和心血管健康的关系;(4)探讨基于骨骼和心血管健康的儿童适宜Vit D水平。[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2013年-2015年开展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心血管健康调查”(China Child and Adolescent Cardiovascular Health,CCACH),是一项以学校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本研究分析纳入6个城市的10,696名6~18岁儿童青少年,其中男童5,517名。收集研究儿童的人口社会学信息,生活行为习惯,疾病史和家族史,体格检测指标: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舒张压,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的全身和各部位体成分:体脂肪、瘦体重、BMD,血液学检查:25-羟基维生素 D(25-hydroxyvitaminD,25[OH]D)、PTH、骨钙素(osteocalcin,OC)、血钙、血磷、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血脂(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和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脂肪率(fat mass percentage,FMP)、全身及各部位脂肪质量指数(body fat mass index,FMI)和脂肪比值,并按照相应诊断标准诊断Vit D不足/缺乏、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统计学分析中根据数据分布类型选择统计描述和推断方法,多因素线性回归、二项Logistic回归、多分类Logistic回归和广义相加模型用于关联性分析,同时运用ROC分析、趋势性检验和交互作用检验,两阶段分段回归模型用于探索基于骨骼和心血管健康的儿童适宜Vit D水平。BMI、FMI、FMP、体脂肪分布指标和BMD在进入分析时均进行性别-年龄别z-score转换。[结果]1.中国六城市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人群中25(OH)D平均水平为39.20±15.51 nmol/L,78.2%的儿童存在Vit D的不足或缺乏。在6个研究城市中,北方的济南25(OH)D水平最高为44.23±16.54 nmol/L,重庆最低为30.59±13.12 nmol/L。季节方面夏季的25(OH)D水平最高为47.39±16.17 nmol/L,春季最低为 36.68±14.34 nmol/L。男童中 25(OH)D水平高于女童(40.60±15.45 nmol/L vs.37.72±15.44 nmol/L,P<0.001)。年龄与 25(OH)D 水平均呈“L”型关系,在年龄在14岁以前,25(OH)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14岁以后,25(OH)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或不变,12~14岁组Vit D不足和缺乏率最高(85%)。多因素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相对于蛋类和水产品的低摄入频率组,相对应的高摄入频率组Vit D缺乏的患病风险分别降低17%和 27%,P 值均<0.05。2.肥胖评价指标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25(OH)D水平随BMI增加呈近似的倒“U”型关系,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总体人群中相对于BMI正常组儿童,消瘦组、超重组、肥胖组和严重肥胖组的25(OH)D水平分别低 0.94 nmol/L、0.57 nmol/L、0.89 nmol/L 和 1.98 nmol/L,P值均<0.05。男童中得到类似结果,但在女童中未观察到统计学差异。与BMI不同,不论男童或女童,FMI z-score与25(OH)D水平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但在男童中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童中FMI z-score与25(OH)D水平回归系数为-0.86(P<0.001),而女童为-0.27(P=0.231)。使用FMP得到与FMI相类似的结果。另外ROC分析显示FMI和FMP对于Vit D不足/缺乏的预测能力均强于BMI,P<0.05。在体脂肪分布方面,多因素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和相对应部位的脂肪后,男童中躯干FMI和腹部FMI每增加1个z-score与Vit D不足和缺乏的患病风险上升相关[OR(95%CI):2.14(1.58~2.89)和 1.87(1.41~2.48)],而四肢 FMI 和臀部 FMI 每增加 1个z-score与Vit D不足和缺乏的患病风险下降相关[OR(95%CI):0.63(0.47~0.83)和0.71(0.55~0.92)],P值均<0.05;在女童中观察到有类似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3.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总体人群中25(OH)D水平与全身及各部位BMD均呈正相关关系,25(OH)D每改变1 0nmol/L,各BMD的z-score分别增加0.041~0.065。同时Vit D和BMI与BMD的关联中存在交互作用,除腰椎BMD外P值均<0.05。此外,25(OH)D与PTH、血磷和OC呈负相关关系,而与血钙和FGF-23呈正相关:25(OH)D 每改变 10nmol/L,Log-PTH、血磷和 OC 分别 下降 0.056pg/mL、0.011mmol/L和 4.149ng/mL,血钙和 Log-FGF-23 分别增加 0.002mmol/L 和 0.018pg/mL,除Log-FGF-23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性别分析也观察到类似趋势和结果。使用两阶段分段回归分析基于BMD z-score和PTH水平的儿童25(OH)D适宜切点值。结果显示对于全身去头BMD的25(OH)D切点值在总体人群、男童和女童中分别是51.6 nmol/L、50.8 nmol/L和36.8 nmol/L。对于上肢、下肢、肋骨、胸椎、腰椎和盆骨的BMD,其切点值与全身去头BMD类似。对于PTH的25(OH)D切点值在总体人群、男童和女童中分别为46.4nmol/L、47.2 nmol/L和29.6nmol/L。4.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心血管代谢指标在总体人群中,多因素二项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25(OH)D与各心血管相关指标异常患病风险均呈负相关关系,但仅IFG、高TG、高Non-HDL-C和MS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 每改变 10nmol/L,IFG、高 TG、高 Non-HDL-C 和 MS患病风险分别下降12%、12%、10%和9%。在男童和女童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果。此外,总体人群中,Vit D和超重肥胖与IFG的关系存在交互作用(P=0.034),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为33%,归因比为21%。分性别分析时仅在男童中观察到一致的结果。进一步使用两阶段分段回归分析基于高TG、高Non-HDL-C、IFG和MS患病情况的儿童25(OH)D适宜切点值,结果观察到对于以上4项指标25(OH)D切点值在总体人群中分别是 39.4 nmol/L、77.3 nmol/L、42.4 nmol/L 和 45.7nmol/L,男童中分别是 52.7 nmol/L、65.9 nmol/L、45.8 nmol/L 和 59.6 nmol/L,女童中分别是 36.9 nmol/L、73.8 nmol/L、41.8 nmol/L 和 43.3nmol/L。[结论](1)调查的中国六城市6-18岁儿童青少年Vit D不足状态较为常见,女童和高年龄段儿童中更为普遍。(2)体脂肪过多和中心性脂肪分布的儿童体内Vit D水平较低。(3)儿童Vit D水平与BMD呈正向关联,且与骨代谢指标密切相关。Vit D不足和超重肥胖在与BMD关系上存在联合交互作用。(4)Vit D不足或缺乏与儿童较高的心血管代谢异常患病风险有关。未来在Vit D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应考虑肥胖在其中的影响。(5)基于BMD的适宜25(OH)D水平切点值在男童中约为50nmol/L~55nmol/L,女童约为35nmol/L~40nmol/L;更高的Vit D切点值或适用于心血管代谢健康。

郝赛[7](2020)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NF-α、骨硬化蛋白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文中提出背景:2型糖尿病对骨代谢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糖基化终产物(AGE)、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过氧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PPARγ)、肠促胰岛素(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GIP)、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2(GLP-1和GLP-2))、骨源性激素(骨钙素和骨硬化蛋白)。多项研究证实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硬化蛋白与骨密度呈明显相关,但正负相关性报道不一。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疾病,且已证实TNF-α与2型糖尿病明显相关,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TNF-α是否对骨密度有影响,TNF-α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也仍待进一步研究。骨硬化蛋白通过Wnt不仅对骨代谢有影响,还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硬化蛋白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关系尚无临床数据分析。目的:本研究对90例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骨硬化蛋白、TNF-α及其相关骨代谢指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硬化蛋白、TNF-α与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产物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本研究收集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老年病科在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住院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其中女性53例,男性37例。2型糖尿病的诊断参照2018版《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制定的标准。从住院病历中获得身高、体重、BMI、糖尿病病程等基本资料。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BMD,根据性别划分后将研究人群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分组参照2011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制定的标准。入选对象抽血前至少空腹8小时,次日空腹取血。主要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PL)的水平。离心获取血浆,至-20℃冰箱保存。ELISA方法检测骨硬化蛋白、TNF-α、1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血清1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人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人甲状旁腺素(PTH)。统计分析使用SPSS 22.0版软件分析数据。如数据为连续变量是正态分布的,则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偏差(SD),非正态分布的则表示为中位数,四分位数中值,和P值。通过非配对t检验分析平均值。使用SPSS软件通过单向ANOVA分析分类数据。使用Pearson或Spearman的检验来验证双变量相关性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逐步模型来分别识别血清骨硬化蛋白或TNF-α的独立预测因子。使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了T2DM患者90例,其中女性患者53例,其中骨质正常6例,骨量减少17例,骨质疏松30例。男性患者37例,骨量正常11例,骨量减少20例,骨质疏松6例。将2型糖尿病人群是否合并下肢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分为AD组59例(合并)其中女性36例,男性17例,和NAD组34例(不合并)其中女性17例,男性17例。2、女性糖尿病患者中骨质疏松组年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两两组间比较,骨量正常组(58.6±6.4)与骨质疏松组(68.3±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骨量减少组(62.1±7.3)与骨质疏松组(68.3±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人群中,BMI、病程、身高、体重、年龄在三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性别骨密度值比较在腰椎L1-L4、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全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骨密度值均高于女性。且以腰椎L1-L4骨密度值最高(男:1.1±0.20 g/cm2;女:0.90±0.13 g/cm2)。4、女性人群三组在CTX-1骨质疏松组较骨量正常、骨量减少组明显降低(P=0.028)。骨硬化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1.25二羟维生素D3骨质疏松组较其他两组降低(P=0.028)。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钙、磷、碱性磷酸酶、P1NP、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钙、碱性磷酸酶、P1NP、CTX-1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硬化蛋白、1.25二羟维生素D3、PTH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指标CRP及TNF-α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差异(P>0.05)。5、骨硬化蛋白与相关临床指标及骨代谢标志物之间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person)。在女性人群中骨硬化蛋白和P1NP、CTX-1、PTH血清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64、0.446、0.477,P<0.01;骨硬化蛋白与1.25(OH)2D3血清水平呈负相关,其系数为:r=-0.518,P<0.01。TNF-α也显示于P1NP、CTX-1、PTH血清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88、0.305、0.388,P<0.05,与1.25(OH)2D3血清水平呈负相关,其系数为:r=-0.518,P<0.01.但骨硬化蛋白与TNF-α无明显相关。在男性人群中,骨硬化蛋白亦显示与P1NP、CTX-1、PTH血清水平呈正相关,r=0.709、0.513、0.563,P<0.01;与1.25(OH)2D3血清水平呈负相关,其系数为:r=-0.560,P<0.01,而在男性人群中无明显无TNF-α明显相关性指标。6、P1NP及CTX-1与各指标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女性P1NP与1.25-二羟VD3负相关(r=-0.768,P<0.01),与骨硬化蛋白、PTH、TNF-α呈正相关(r=0.368、0.648、0.388,P<0.01)。CTX-1与1.25-二羟VD3呈负相关(r=-0.427),与PTH、wards三角、大粗隆、全髋的骨密度值呈正相关(r=0.439、0.314、0.298、0.281,P<0.05)。P1NP与1.25-二羟VD3负相关(r=-0.602,P<0.01),与骨硬化蛋白、PTH、腰椎L1-L4呈正相关(r=0.709、0.677、0.343,P<0.01)。CTX-1与1.25-二羟VD3呈负相关(r=-0.391,P=0.017),与PTH、骨硬化蛋白呈正相关(r=0.437、0.513、0.298、0.281,P<0.05)。7、女性模型中以骨硬化蛋白为应变量,以PINP、1.25(OH)2D3、PTH、腰椎L1-L4及股骨颈BMD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硬化蛋白与1.25(OH)2VD3呈负相关(β=-0.524,调整R2=0.26,P<0.001)。线性回顾方程为Y=137.692-0.26X1.25(OH)2VD3。以TNF-α为应变量,以P1NP、1.25(OH)2D3、PTH、Hb A1c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硬化蛋白与1.25(OH)2VD3呈负相关,与Hb A1c呈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Y=357.895-5.348X1.25(OH)2VD3+12.784XHb A1c。男性模型中进一步以骨硬化蛋白为应变量,以PINP、CTX-1、1.25(OH)2D3、PTH、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硬化蛋白与P1NP呈线性正相关(β=0.709,调整R2=0.489,P<0.001),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8.529+4.005XP1NP。8、女性AD组与NAD组相比较在wards三角(.54±.14)、大粗隆(.64±.11)和全髋(.83±.12)的骨密度值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D组骨密度值较NAD组明显偏低。年龄、BMI、P1NP在AD组和NA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66.7±8.3)年龄较NAD组(62.0±8.1)高。P1NP及BMIA组较NAD组低。而骨硬化蛋白、TNF-α、1.25二羟VD3在两组中未见明显差异。P1NP(OR=1.630,95%CI:1.021-2.601,P=0.40)和年龄(OR=0.670,95%CI:0.461-0.972,P=0.035)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独立危险因素。9、男性AD组与NAD组骨密度资料分析示AD组与NAD组相比较在腰椎L1-L4、wards三角、股骨颈大粗隆和全髋的骨密度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AD组和NA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63.1±6.4)年龄较NAD组(56.2±8.5)高。余指标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OR=1.179,95%CI:1.029-1.351,P=0.018)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在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人群中骨硬化蛋白水平较高2、骨硬化蛋白与TNF-α无明显相关性。女性患者骨硬化蛋白、TNF-α与1.25(OH)2VD3呈负相关,TNF-α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男性患者骨硬化蛋白与P1NP呈正相关3、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骨硬化蛋白水平较非合并无明显差异

张立萌[8](2020)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超重青年循环骨钙素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探讨6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超重青年循环骨钙素水平及其相关骨代谢和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旨在确定HIIT能否促进超重青年的循环骨钙素水平以及超重青年的循环骨钙素水平是否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为揭示运动促进健康的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从首都体育学院共筛选了103名符合实验要求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其中男性54名,女性49名。进一步依据BMI选出40名自愿参加HIIT干预实验的超重(24≤BMI<28 kg/m2)受试者,其中男性20名,女性20名。将入选的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即男性运动组、男性对照组、女性运动组和女性对照组,每组各10名。男、女运动组受试者需进行6周HIIT训练。前三周,采用1min高强度蹬功率自行车运动(90%VO2max)和1min完全间歇的训练方式,共15组,每次30min,每周3次。第4周开始至实验结束,采用3min高强度蹬功率车运动(90%VO2max)和2min低强度蹬功率车运动(25%VO2max)交替的训练方式,共6组,每次30min,每周3次。运动干预时要求受试者佩戴心率带监测运动强度。对照组受试者不进行运动干预。运动干预前和末次运动干预结束48小时后检测四组受试者基本指标和选择的血液指标。抽取受试者10ml静脉血,提取血清后,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骨钙素、胰岛素含量;采用终点法检测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含量;通过公式计算BMI值、HOMA-IR。实验结果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运动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1.青年人群血清OC水平与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25羟基维生素D3和空腹血糖水平正相关,而与BMI负相关。2.实验后组间比较:男运动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女运动组血钙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后组内比较:男运动组受试者实验前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P<0.01)、总胆固醇水平(P<0.05)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5)显着下降,骨钙素水平则显着增加(P<0.05),而其他检测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对照组实验后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显着下降(P<0.01),而其他检测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女运动组受试者实验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着升高(P<0.05);女对照组实验后体重、BMI水平显着升高(P<0.01),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显着降低(P<0.01),其他检测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增加超重男青年的循环骨钙素水平,降低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降低超重女青年舒张压,增加其血清甲状旁腺激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钙水平。

陈健华[9](2020)在《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骨代谢性疾病,在老年人中较常见,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可怕的结果,是许多老年人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概率在大于50岁的人群中达到了50%以上,骨质疏松骨折后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比例高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因其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了沉重的家庭、社会和经济负担。绝经和2型糖尿病做为骨质疏松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经常共患于老年女性,伴随着近年来2型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导致这部分高危人群的数量也大幅上涨。目前临床指南建议的骨质疏松初筛年龄为65岁,加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查设备的普遍缺乏,导致了绝大多数65岁及以下绝经早期的2型糖尿病女性不了解自身的骨质情况,增加了脆性骨折发生的风险。临床现有的一些针对一般人群骨质疏松的预测工具方法在这一类特殊人群的骨质疏松预测方面均未取得理想效果。因此,临床及流行病学筛查迫切需要对于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骨质疏松预测模型工具。本研究旨在探讨:1)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的高危风险因素。2)筛选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具有预测诊断功能的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3)制定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简便有效的预测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概率的预测模型工具。方法:本研究是以沈阳及下属共十个市辖区内居民为基础的横断面病例研究,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为研究中心,招募年龄在50-65岁之间的绝经2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自愿参与项目。研究对象无重大疾病史、无特殊用药史、非糖尿病极高危或存在严重并发症,最终入组病例123例。实验设计使用收集到的调查问卷结果及血液样本,统计人口学、行为习惯指标,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及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指标作为参考变量池,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筛选研究对象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风险因素,共同构建应用于不同场景下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完整病例资料包含:一般自然信息表,FRAX骨质疏松及骨折预测量表、FI老年衰弱指数调查问卷、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问卷、MNA微缩营养调查问卷,检验指标包含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清钙磷镁离子浓度、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白蛋白系列、25羟基维生素D、脂蛋白胆固醇系列、乳酸脱氢酶系列、甲功三项、乙肝五项、尿常规、便常规等,骨质疏松诊断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录入、整理和核查。对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连续性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反之采用非参数检验;离散型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自变量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法,用优势比(Odds ratio,OR)与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筛选使用Agilent 1290(Agilent Technologies)超高效液相色谱仪,通过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2.1 mm×100mm,1.8μm)液相色谱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色谱分离。Thermo Q Exactive Orbitrap质谱仪在控制软件(Xcalibur,版本:4.0.27,Thermo)控制下进行一级、二级质谱数据采集。使用自主编写的R程序包(内核为XCMS)进行峰识别、峰提取、峰对齐和积分等处理。预测模型构建部分将风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逐步向前回归分析,计算研究人群的临床特征和检验指标与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关系。使用SPSS 25.0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其他统计方法均使用R 3.6.0进行分析。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123例研究对象整体骨质疏松症发病率33.3%。通过对全部分析结果有显着意义的单因素项目,加入年龄、民族、婚姻状态、家庭收入、是否长期服用糖尿病治疗药物、家族骨折史等因素进行调整,最终多因素综合筛选出10个临床特征与检验指标。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患者的血小板(Platelet)计数(OR=0.985,95%CI=0.975-0.996,P=0.005)、25羟基维生素D(25-(OH)-D)(OR=0.851,95%CI=0.776-0.933,P=0.001)、BMI(OR=0.296,95%CI=0.116-0.760,P=0.011)、血清钾浓度(OR=0.030,95%CI=0.004-0.242,P=0.001)、钙浓度(OR<0.001,95%CI=0.000-0.010,P=0.001)均明显低于骨质正常患者,与此相反的是前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OR=1.396,95%CI=1.084-1.797,P=0.010)、总胆红素(TBil)浓度(OR=1.283,95%CI=1.120-1.469,P<0.001)、γ-谷氨酰胺转移酶浓度(OR=1.026,95%CI=1.010-1.043,P=0.001)均明显高于后者(全部P<0.05)。FI-70衰弱指数超过或等于0.25(量化为衰弱人群)的研究对象患骨质疏松的概率明显高于衰弱指数低于0.25的研究对象(OR=3.266,95%CI=1.318-8.091,P=0.011);充足运动活动的研究对象患骨质疏松的概率明显低于缺乏运动活动的研究对象(OR=0.365,95%CI=0.138-0.963,P=0.042)。其余特征因素均未显示显着统计学差异。通过对30例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血清样本进行骨质疏松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筛选得到新蝶呤(Neopterin)作为本研究模型预测因子。选取另55例研究对象血清样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新碟呤、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osteocalcin,OC)、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疾病程度水平指标脂联素(Adiponectin/ADPN)进行了交叉验证实验。结果证明新碟呤是有效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生物标志物。第三部分通过整合前两部分筛选出的有效预测变量,构建并验证了适合不同场景应用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1)社区筛查应用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Logit(P)=7.748-0.358×(BMI)+1.511×(FI-70)-1.489×(文化程度)-0.954×(运动),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特异度为72.0%,灵敏度为85.4%。2)临床筛查应用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Logit(P)=1.109-0.076×(25羟基维生素D)-0.011×(Platelet)+0.165×(TBil),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特异度为80.5%,灵敏度为68.3%。3)临床筛查应用(包含Neopterin)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Logit(P)=-6.330-0.142×(25羟基维生素D)+0.959×(Neopterin)+0.187×(TBil),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7,特异度为95.1%,灵敏度为82.9%。4)精准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Logit(P)=40.735-0.678×(BMI)-0.225×(25羟基维生素D)-13.906×(钙浓度)+0.173×(TBil)+1.136×(Neopterin),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7,特异度为93.9%,灵敏度为87.8%。结论:1.临床特征与检验指标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中,其BMI、钙浓度、血小板计数、血清钾浓度、25羟基维生素D较低,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总胆红素浓度、γ-谷氨酰胺转移酶浓度较高将明显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FI-70衰弱指数超过0.25、缺乏运动性体育活动是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2.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新碟呤(Neopterin)是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诊断的有效指标。3.应用于不同场景的骨质疏松预测模型及评分列线图均得到了较高的预测能力,为临床和流行病学筛查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工具参考。

白婷婷[10](2020)在《男性超重及肥胖人群血清骨钙素水平与糖脂代谢及睾酮水平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在过去三十年中,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明显上升。根据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报告新闻发布会公布,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约为30%和12%,因此超重和肥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肥胖是一种因体内脂肪储备增加所导致的慢性疾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低度炎性状态及性激素分泌异常,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癌症、性腺功能减退等众多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既往研究发现睾酮是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病理过程中的关键激素,睾酮缺乏与能量失衡、血糖血脂调节受损有关,低睾酮水平是男性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最新研究发现,骨钙素(osteocalcin,OC)可作为一种骨骼的内分泌激素作用于胰腺、脂肪组织、肌肉及睾丸等多个器官,与胰岛β细胞增殖、胰岛素分泌、血糖、血脂水平及睾酮水平密切相关,可能在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及雄激素水平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为男性肥胖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指出新方向。然而,关于男性超重及肥胖患者血清OC水平与糖脂代谢及睾酮水平之间关系的数据仍非常有限,本研究通过分析超重及肥胖男性患者血清OC水平与相关代谢指标以及血睾酮水平的关系,为男性超重及肥胖患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1.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及干部病房住院的115例男性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0至60岁之间。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所有研究对象划分3组,将18kg/m2≤BMI≤23.9kg/m2的受试者纳入正常对照组(40例),将24.0kg/m2≤BMI≤27.9kg/m2的受试者纳入超重组(40例),将BMI≥28kg/m2的受试者纳入肥胖组(35例)。收集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腰围(WC)等一般人体测量学数据。采集受试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睾酮和OC水平等血生化指标。根据公式计算出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β)。2. 通过检测三组受试者血清OC水平、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以及睾酮水平,来探讨肥胖及超重人群中OC与各代谢指标及睾酮水平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OC对于能量代谢及肥胖的影响。数据的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来完成。结果1.肥胖组BMI、WC、2h PG、Fins、TG、TC水平较另外两组明显升高(P<0.05);肥胖组FPG、HOMA-IR、LDL-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三组中年龄、血压、HDL-C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肥胖组血清OC及总睾酮水平较另外两组明显降低(P<0.05),且OC及睾酮水平在对照组、超重组、肥胖组呈递减趋势。2. 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超重组及肥胖组中血清OC与BMI(r=-0.190,P=0.042)、WC(r=-0.246,P=0.007)、FPG(r=-0.191,P=0.035)、2h PG(r=-0.126,P=0.017)、TG(r=-0.125,P=0.033)及HOMA-IR(r=-0.183,P=0.031)呈负相关(P<0.05),与睾酮(r=0.304,P=0.001)呈正相关(P<0.05);在对照组中血清OC与WC(r=-0.478,P=0.032)、HOMA-IR(r=-0.369,P=0.019)呈负相关(P<0.05)。3.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超重及肥胖患者中WC、2h PG、HOMA-IR、TG及睾酮水平为血清OC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1.男性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血清OC水平及睾酮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其中肥胖组下降更明显,OC、睾酮均可能是肥胖的保护性因素。2.男性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血清OC水平与WC、2h PG、HOMA-IR、TG呈负相关,OC可能通过参与调控人体能量代谢直接影响肥胖。3. 男性超重及肥胖患者中,血清OC水平与血睾酮水平呈正相关,OC可能通过正性调节睾酮水平进而间接影响肥胖。

二、Ⅱ型糖尿病血清骨钙素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Ⅱ型糖尿病血清骨钙素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骨量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的骨转换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不同骨量分组
        2.2 一般情况收集
        2.3 糖代谢指标收集
        2.4 脂代谢指标收集
        2.5 碱性磷酸酶收集
        2.6 骨代谢指标收集
        2.7 骨密度测定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骨量间数据分析
        1.1 不同骨量间一般资料、并发症比较
        1.2 不同骨量间FBG、FCP、HbA1c比较
        1.3 不同骨量间TC、TG、LDL、HDL比较
        1.4 不同骨量间ALP比较
        1.5 不同骨量间OC、PINP比较
    2 L1-L4 BMD,股骨颈BMD与糖脂代谢指标、骨转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1 L1-L4 BMD,股骨颈BMD与 FBG、FCP、HbA1c的相关性分析
        2.2 L1-L4 BMD,股骨颈BMD与 TC、TG、LDL、HDL的相关性分析
        2.3 L1-L4 BMD,股骨颈BMD与 ALP的相关性分析
        2.4 L1-L4 BMD,股骨颈BMD与 OC、PINP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痰湿对T2DM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2 糖、脂代谢对T2DM合并OP的影响
    3 痰湿对T2DM合并OP的影响
    4 骨转换指标在T2DM合并OP中的作用
    5 实验过程相关细节的讨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病例报告表(CRF)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附录C 福州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中西医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鸢尾素和骨钙素水平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鸢尾素和骨钙素与糖代谢和骨代谢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中药治疗
        4.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资料收集
        2.2 一般情况收集
        2.3 调查内容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实验室指标比较
        4.3 骨密度值比较
        4.4 中医证型比较
        4.5 合并骨质疏松组主证型间骨密度值比较
    5. 讨论
        5.1 临床特征
        5.2 中医证型特点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炎性反应及皮质酮代谢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改善机制
    1. 实验资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
        2.2 分组处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4.3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4.4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4.5 不同剂量葛根素对皮质酮代谢的影响
    5. 讨论
        5.1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建立
        5.2 血糖、胰岛素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5.3 骨代谢标记物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5.4 炎症指标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5.5 皮质酮代谢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5.6 葛根素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血清骨钙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生化指标和骨钙素检测
        1.2.2 DPN的诊断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受试者各项指标比较
    2.2 各组间血清骨钙素水平比较
    2.3 骨钙素与DPN关系分析
3 讨论

(5)血清瘦素、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选择
        1.1.2 资料收集与调查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基本临床特征比较
        1.2.2 血清瘦素、骨代谢指标与骨质疏松患者的相关性分析
        1.2.3 影响2 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瘦素与T2DM合并OP
        1.3.2 骨代谢与T2DM合并OP
        1.3.3 其他相关因素与T2DM合并OP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 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
        2.1.1 高血糖毒性
        2.1.2 胰岛素及胰岛素生长因子(IGF)缺乏
        2.1.3 钙、磷代谢紊乱
        2.1.4 维生素D合成障碍
        2.1.5 肾脏病变
        2.1.6 瘦素水平
        2.1.7 肿瘤坏死因子
        2.1.8 性激素水平
        2.1.9 体重(BMI)
        2.1.10 遗传因素
    2.2 骨代谢标志物与BMD的相关性
    2.3 治疗进展
        2.3.1 运动、饮食联合
        2.3.2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2.3.3 口服降糖药和应用胰岛素
        2.3.4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偏差
        2.3.5 避免使用致OP药物
        2.3.6 对症治疗
        2.3.7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2.3.8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A 2型糖尿病调查表
附录B 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C 试剂盒说明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中国六城市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与骨骼和心血管健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中国六城市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1.1 研究人群基本特征
        1.2 不同地区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1.3 季节与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1.4 性别与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1.5 年龄与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1.6 生活行为习惯与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2. 肥胖评价指标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
        2.1 研究人群基本特征
        2.2 不同维生素D营养状况儿童的BMI、FMI和FMP水平
        2.3 BMI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
        2.4 FMI、FMP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
        2.5 BMI、FMI和FMP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ROC分析
        2.6 男女童中体脂肪分布情况
        2.7 不同维生素D营养状况下的身体脂肪分布情况
        2.8 身体各部位的脂肪质量指数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
        2.9 身体各部位脂肪比值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
    3. 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关系
        3.1 不同性别中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水平的情况
        3.2 不同维生素D营养状况下全身及身体各部位BMD水平
        3.3 不同维生素D营养状况下的骨代谢指标水平
        3.4 维生素D与全身及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
        3.5 维生素D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
        3.6 维生素D和超重肥胖与骨密度的交互作用
        3.7 基于骨密度和PTH水平的儿童适宜维生素D水平诊断切点探索
    4. 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心血管代谢指标的关系
        4.1 男女童中心血管代谢指标水平及异常状况分布
        4.2 不同维生素D状态下心血管代谢指标水平及异常检出率
        4.3 维生素D与心血管代谢指标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4.4 维生素D与心血管代谢指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5 维生素D和超重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指标关系的交互作用
        4.6 基于心血管代谢指标评估儿童适宜维生素D水平诊断切点探索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维生素D与儿童肥胖及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NF-α、骨硬化蛋白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研究方法
    1.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女性骨质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基线及实验室资料分析
    1.2.2 男性骨质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基线及实验室资料分析
    1.2.3 骨硬化蛋白、TNF-α与骨密度及骨转换标记物的相关性
    1.2.4 P1NP/CTX-1 与其他生化数据之间的双变量相关性
    1.2.5 影响骨硬化蛋白及 TNF-α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
    1.2.6 2型糖尿病患者女性人群骨硬化蛋白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对骨代谢的影响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超重青年循环骨钙素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超重与肥胖
        1.4.2 高强度间歇训练
        1.4.3 骨钙素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2.1.3 参与运动干预的受试者及其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主要测试仪器和试剂
        2.2.2 实验流程(图)
        2.2.3 HIIT运动方案
        2.2.4 基本指标检测方法
        2.2.5 身体机能指标检测方法
        2.2.6 血液采集和指标检测方法
    2.3 数据统计
3.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资料
    3.2 受试者循环骨钙素水平与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HIIT干预对超重青年循环骨钙素水平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
        3.3.1 HIIT干预对超重男青年循环骨钙素水平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
        3.3.2 HIIT干预对超重女青年循环骨钙素水平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
4.讨论
    4.1 青年人群循环骨钙素水平与其他检测指标相关性的分析
        4.1.1 青年人群循环骨钙素水平与基本指标相关性的分析
        4.1.2 青年人群循环骨钙素水平与其他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的分析
        4.1.3 青年人群循环骨钙素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的分析
    4.2 HIIT干预对超重青年循环骨钙素水平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
        4.2.1 HIIT干预对超重男青年循环骨钙素水平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
        4.2.2 HIIT干预对超重女青年循环骨钙素水平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
    4.3 研究的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9)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流行病学风险因素筛选与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对象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3 伦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诊断标准
        2.2.2 流行病学调查问卷信息
        2.2.3 血液检验指标
        2.3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研究对象入组情况
        3.1.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3 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
        3.1.4 研究对象多因素综合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筛选与验证
    1 前言
    2 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筛选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对象
        2.1.2 生物样本采集
        2.1.3 实验流程
        2.1.4 仪器与试剂
        2.1.5 生物样本处理方法
        2.1.6 生物样本检测流程
        2.1.7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代谢物筛选结果
        2.2.2 数据分析与差异性代谢物筛选
        2.2.3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3 讨论
    3 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验证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社区筛查应用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3.2 临床筛查应用的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3.3 精准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10)男性超重及肥胖人群血清骨钙素水平与糖脂代谢及睾酮水平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不足与展望
7.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骨钙素与性激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Ⅱ型糖尿病血清骨钙素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骨量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的骨转换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D]. 许海灼.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鸢尾素和骨钙素水平及相关性研究[D]. 郑超.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3]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证型分析及葛根素对DOP的改善机制[D]. 王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血清骨钙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J]. 范媛媛,李子玲. 糖尿病新世界, 2021(04)
  • [5]血清瘦素、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D]. 吴艳婷.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中国六城市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与骨骼和心血管健康的研究[D]. 李海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NF-α、骨硬化蛋白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D]. 郝赛.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超重青年循环骨钙素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D]. 张立萌.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9]绝经早期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研究[D]. 陈健华.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男性超重及肥胖人群血清骨钙素水平与糖脂代谢及睾酮水平相关性研究[D]. 白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