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中学习冲浪——法国房地产市场的看法

在危机中学习冲浪——法国房地产市场的看法

一、在危机中学会冲浪——法国房地产市场管见(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忠[1](2012)在《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协同治理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政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以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以既存的法律法规为共同规范,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广泛参与、平等协商、通力合作和共同行动,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协同治理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如今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治道变革的路径选择。从全球范围看,它是政府治理绩效不彰、公民社会不断壮大、公民民主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电子政务日益发展等背景下的产物。从中国实际看,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发展、政治改革的渐趋深入、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民众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和加剧。近十年来,党和政府虽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但成效尚未得到全面体现,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客观地说,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地方政府还未能摆脱政府单极治理的桎梏,府际间、政府与社会和公民间不仅没有形成足够的共识与协同,相反时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而难以自救。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根本指引,以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治理实践为研究基础,从行为、制度、利益等视角系统研究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的协同趋向,既是对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论体系的丰富和拓展,也可对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协同治理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治理的命题,是社会治理模式自反性认同中的一个基本趋向。在现代性社会重建进程中,协同治理理论的生成及其在中国社会的生根成长有其丰富的理论渊源。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合作思想不仅拓宽了协同治理研究的视野,为我们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更为深入地研究协同治理提供了经典准则,而且也为我们开展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合作思想中所体现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无疑为我们研究我国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其次,协同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横断学科,协同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范围,它不仅为人们解决社会与经济、工程与管理、科研与生产等诸多领域中所存在的大量的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途径,也为地方政府协同治理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协同转换过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协同学原理中关于自组织和人工装置的统一性理论为协同治理机制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指导。再次,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对现代代议制民主和西方利益集团政治的描述,用分权来保障民主,反对权力垄断的主张,认为在一个民主社会的政治体系中,多样并独立存在的团体有效参与政策过程,是维持民主政治存在的极为重要的条件等观点为协同治理提供了理论借鉴。此外,晚近兴起的政策网络理论试图对单元行动者途径和多元行动者途径的整合,其所强调的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民间社会中的目标团体都可能在某项公共政策议题中形成密切的交互依赖、共生共荣的网络关系;这种共生共荣的网络关系是基于相互的需要,各自拥有其目标与资源,因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取得不同的优势地位;这种网络关系可能来自于个别行动者之间的人际互动,也可能来自于中央政府某部门与某工业领域的结构互动,更可能是国家机关与民间社会的互动等观点为协同治理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我国地方政府的协同治理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重要的时代价值。面对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典范的变革,需要我国政府的治理范式从效率行政转向民主行政、从控制导向转向服务导向、从政府的单独治理转向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治理、从权力集中转向适度分权、从人治转向法治。治理范式的转换为我国地方政府走向协同治理提供了契机。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过程中,现代公民的培养、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和政府优质服务的提供等既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内容,也为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不仅推动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执政理念的创新,也推动着我国政府治理范式的转换以及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它既为改革我国传统的政府单极治理模式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也为走向地方政府的协同治理准备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地方政府治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政策执行阻滞的现象,不仅导致政策既定的目标无法得到很好实现,有时还会产生与政策目标相反的社会效应,进而致使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政府权威流失,甚至产生合法性危机。通过协同治理改革现有的政策执行模式,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也为地方政府走向协同治理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集中体现在协同治理有助于社会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民主参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政府职能转换的推进和服务型政府的达成、有助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优质提供、有助于公共政策的优化和政策效能的实现。府际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是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府际协同基本目标在于增进公共政策的传输,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透过治理过程的协同建构社会资本并发展更为多样优质的备选治理工具。地方政府的府际协同一般包含纵横两个向度。从我国目前的纵向府际协同来看,存在着中央协调机制缺乏和地方协同的意愿及能力不足、地方政府的财政不足、中央与地方权职不清,本位主义严重、公共事务的复杂化导致中央与地方协同的困难等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纵向协同的实现需强化结构、利益和信息间的协同。由于地方间利益的冲突、合作机制的不完善、制度环境的缺乏、考核目标的偏向以及政绩观的扭曲等原因,导致我国地方政府间呈现出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的博弈日益趋强,而相互合作的协同关系却日趋衰弱的态势,严重影响了国家整体治理的综合效应的实现。要降减我国府际间横向协同过程中存在的“公用地悲剧”与“集体行动的困境”,在地方政府间通过重复博弈形成良性的竞合关系,最终达成有效的协同,需要提升中央政府的调控功能、建构长效的府际协同机制、厘清利益分享及补偿机制、修正地方考核与晋升机制。政府治理的实践已然证明:政府单极治理,或者说仅仅依赖于政府的内部协同显然无法很好解决当下复杂化与多样性的社会公共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的治理在体制内有效协同的基础上进行外向性拓展,寻求与政府之外的市场、非营利组织及公民间的有效协同,即实现跨域协同。首先要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政府与市场都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不可避免性以及政府与市场的互补性成为政府与市场协同的现实根源。以我国具体国情为依据,以国外成功实践为借鉴,我国地方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协同可以优先选择公共部门民营化、政府契约外包、特许经营等方式。其次,要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协同。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按照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都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两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公共管理效能的提升。我国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协同要遵循国情为本、政府主导、渐次推进的原则,通过合理区分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职能领域、协调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利益关系、界定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责任关系、建立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互信关系等途径来实现。再次,要实现政府与公民的协同。中国作为一个千年文明古国,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上经历了“统御”、“管制”到走向“互动”的历史嬗变。在现实中,我国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存在着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够明晰、政府与公民间的沟通交流不畅、相互协同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在人民主权与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下,政府与公民的协同要以相互平等、相互信任和良好合作为前提,藉由重塑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权能、完善政府与公民协同的制度安排、培养公民主动参与协同的意识和能力等路径增进地方政府与公民的协同。不可回避的是,地方政府在协同治理的展开过程中亦如统治或管制型模式下政府管理会遭遇诸多困境一般,也会存有可治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问责难等许多问题与障碍。因此,对协同治理可能出现的失灵必须从信任与社会资本、参与和包容、领导和赋能等治理元素进行元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协同治理未来的趋势与作为主要依重于制度的重构,在协同治理体制变革方面,主要在于迈向多层次治理体制、建构协同合作机制、建立整体型政府及发展多中心治理体制;在协同治理网络架构方面主要侧重于协同治理工具的转移与建立伙伴协同的治理网络;在协同治理发展上则进一步扩大地方分权程度、强化地方政府治理(执政)能力、构建地方事务的参与治理结构等;同时将不断创新和打造完备的地方治理问责机制。

郑家昊[2](2012)在《论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人类社会治理而言,“政府职能及其模式”的问题得到了人们持续的关注,公共行政学甚至政治学的研究集中了很大的精力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在人类社会治理的历史脉络中去研究政府职能模式,试图描绘出一幅政府职能模式的历史演进图谱。研究目标决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因而,这篇论文是以历史主义反思性阐释为研究的基本取向的。通过反思性阐释,本文对诞生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于中国的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进行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叙述,力求作出理论提炼,确立起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理论范畴,用以作用于中国的行政改革实践。如果将人类社会模糊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人类的社会治理也先后经历(或正在经历着)统治型、管理型和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在这三种模式的结构图中,处在核心地位的是三种基本的政府类型: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农业社会的“统治型政府”本质上就是“王朝”,所拥有的是一种阶级统治的职能。这种阶级统治职能是统治型政府藉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基本途径,并且呈现出“混元一体”的特性。也就是说,在这种政府职能中尚未分化和离析出其他的职能。这是因为,在整个农业社会中,尚未实现领域分化,政治与经济都尚未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领域,社会的同质性决定了它必然以“家长制”(或类似于家长制)的形式出现,社会的等级关系决定了它必然借助于权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治理。总之,农业社会的治理体系并没有实现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化,统治与管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统治过程与管理过程是同一个过程。“职能分化是职能模式化的前提”,所以,在农业社会还不存在政府职能模式的问题,在这个社会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仅仅是王朝的阶级统治职能(在现代意义上,或称为“统治型政府职能”)。近代早期,西方国家率先借助于市场经济和工业革命的推动而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在每一个方面都呈现出迅速分化的特征,工业与农业的分化之下,政治与经济的分化、科学与生产的分化、人群的分化等等,构成了工业社会凯歌行进的主旋律。与社会的分化一道成长起来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也在结构和职能上进入了与社会同步发展的过程,农业社会那种“混元一体”的阶级统治职能也逐渐分化为政府自身的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而且,社会管理也是以领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当然,历史的进步虽然可以在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发现“结构性断裂”(阿尔都塞语)的痕迹,而在逻辑上却并不存在这种“断裂”,从阶级统治职能到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直至这一过程走到了“质变”的关节点的时候,才呈现出社会管理职能模式确立的特征。而且,由于社会管理职能模式的确立而使政府的性质实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即实现了从统治型政府向管理型政府的转变。历史地看,管理型政府的职能模式先后出现过两种典型形式:保护型政府职能模式和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保护型政府职能模式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产物,是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政府职能模式,它主张政府担任“保护人”或“守夜人”的角色,尽量少干预或不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任由市场机制去调节经济活动,让市场自己在运行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换言之,保护型政府职能模式的产生,源于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对“自由竞争”原则的信奉,源于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对“市场力量的自由运动可以造就经济的均衡状态”的广泛认同。这一模式终止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将“市场万能主义”彻底击翻,让人们明白了“市场失灵”的客观事实,人们必须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用另一种政府职能模式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因而,一场倡导政府干预主义的思潮随之兴起,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也因此而产生。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是由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做出的政治设计,它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来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实现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以弥补市场自身力量的不足和达到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目标。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的这一段时期内,欧美各发达国家普遍选择了这种类型的政府职能模式。但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起,特别是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事件之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膨胀。这种“滞胀”意味着“政府失灵”,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于纠正市场失灵的能力的有限,这也直接促使人们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及其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以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学派、合理预期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全面干预论,通过分析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和政府失灵的成因及表现,提出限制甚至取消政府干预的要求,希望再度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这一思潮一经流行就得到了实践的响应,其中,“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实践这些理论的典型代表。事实上,“新公共管理运动”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新公共管理运动所代表的只是对“保护型”和“干预型”模式不断地进行随机性选择的实用主义倾向。当人类社会走出工业社会这个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的历史阶段,这种在两种过往的职能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随机性选择的做法也暴露出了其缺陷。因而,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即使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成功地实现了行政改革的西方国家,也经常性地陷入方向不明的盲动主义状态,以至于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显得无所适从。正值西方政府陷入盲动主义的时候,东方世界出现了“东亚崛起”的景象。以“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实现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政府职能模式的“第三条道路”,对属于管理型政府的保护型和干预型职能模式造成了冲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出现了对“第三条道路”的研究热潮,代表性的解读有:现代化理论、依附关系论、发展型国家、新古典论、市场增进论和治理式互赖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批判性审视和对实践中的“第三条道路”的考察,可以发现:所谓“第三条道路”,实际上就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管理型政府在其制度框架下对政府职能模式的创新实践,属于向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靠拢”。遗憾的是,这些亚洲国家(地区)由于缺乏服务型政府理论基础而未能实现对这种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政府职能模式的理论认识,当这些国家(地区)实现了经济腾飞之后,在西方话语霸权的影响下纷纷放弃了这一创新性实践。这也就意味着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初次尝试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戛然而止。可喜的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政府在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时自觉地发展了这一模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当中国开始尝试运用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作用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时,迅速展现出了它的巨大魅力,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强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与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中国政府不是在实践中走出了建立和应用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之路的话,我们很难想像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在“亚洲四小龙”实现经济腾飞的时候,大致有三个因素发挥了助力作用,其一,这些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其二,这些国家和地区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也恰好处在西方国家资本剩余而急需开拓新兴市场的时机;其三,处在冷战决战期的西方发达国家希望通过促进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扶植起遏制“东方”的力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是缺乏后两项因素的。而且,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恰恰是人类社会开始转型的时刻——一场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开始兴起,从而使中国制定的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未付诸实施便已失效。所以,中国改革开放后所面对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开启了后工业化进程,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陡增。在这种历史大转型的条件下,亚洲四小龙所走的道路已经不适应于中国了,尽管中国一度认真地研究了他们的经验。这是因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实现经济腾飞的时候所面对仅仅是实现工业化的单一课题,而中国政府则必须面对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面对后工业化。正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在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1)经济领域:实现领导力制度化和建立政商合作体系,制定战略性规划和构建“全方位、大开放”战略发展格局,建立“现代防护墙”下的金融运行体制;(2)社会领域:实施旨在改善民生的“惠农政策”,加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维稳系统,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而且,中国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实践先行凸显了政府变革。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服务型政府”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实践。从此,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获得了服务型政府理论的支撑,并且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一种“面向后工业社会”的政府职能模式。如果用“主体—功能”的框架来窥察,可以发现:服务型政府是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主体归属,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服务型政府的功能体现。必须申明的是,无论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还是在中国出现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都是一种实践成就,还没有得到理论证明。一种实践成就如果得不到理论证明是很容易被忽视和抛弃的。关于这一点,“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腾飞后屈从于西方话语霸权体系而弃用引导型模式的事实足以证实。中国政府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正“处在十字路口”——之前过度强调经济领域的发展而相对地忽视了社会领域的进步,致使中国社会出现了“片面性”发展的失衡局面,使中国社会面临着一场新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其一,就是抛弃了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其二,需要对引导型政府职能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实现理论自觉,使其科学化。我们希望推荐的是后一种选择,那就是致力于实现对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理论确认。如果在社会治理的意义上对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进行理论描述,可以概括为: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一种面向后工业社会的、自觉的、旨在通过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而引导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总的说来,本文将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放入社会治理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进行批判性阐释,试图拓展以往关于政府职能及其模式研究的视角,力求建立起适应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政府职能及其模式理论。我们的设定是: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服务型政府所特有的政府职能模式,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自觉建构是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自觉建构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处于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随着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的深入,中国的一切积极性的创造都会影响世界,如果我们能够在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理论建构方面取得建设性成就的话,也将会作用于世界,会成为中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中国对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进步,所作出的一项伟大贡献。

李继伟[3](2010)在《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中的风险预警研究》文中认为加入WTO后,我国金融、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在提速。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需要,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不断推进,可兑换程度显着提高。但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的金融动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和金融的负面影响,因此构建资本项目开放中的风险预警系统是涉及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稳定的重大课题。本文系统综述了资本项目危机理论以及传统的和创新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详细介绍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现状,并分析了我国现行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成果与问题。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优缺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要考虑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和监管现状,优化监测指标的选取方法,增强计量方法的适用性,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面向资本项目开放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本文改进了货币危机压力指数的合成方法,并借鉴该方法合成了银行危机压力指数和资产泡沫危机压力指数以刻画中国的金融风险状况。本文在比较分析以往研究选取预警指标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尚未发生金融危机的现实,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选取预警指标。本文采用非线性MS-VAR模型分别构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和资产泡沫危机三个分市场金融风险预警模型,考察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中的分市场金融风险区制状态。在对三个分市场风险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和SWARCH系列模型考察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中的整体金融风险状况,并对未来金融风险进行预警。本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事实上的多目标、金融资产价格扭曲、FDI流出的异常变化以及外债余额的高速增长及剧烈波动是可能引发货币危机的重要原因。而我国经济的高货币化率倾向、房价持续快速上涨、银行信贷资金聚集于房地产业以及短期外债的大进大出是诱发银行危机的潜在原因。资产泡沫危机风险的主要来源则是FDI的集中流出、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大幅波动和股市的暴涨暴跌。我国整体金融风险受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影响较大,货币危机预警模型和银行危机预警模型发出的“高风险状态”信号叠加区域易引发整体金融风险预警。本文最后对2010年上半年的整体金融风险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时间段发生较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彭文平[4](2010)在《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 ——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经济安全因素对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区域外部经济压力是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的动力,应对外部挑战是东盟国家在地区层面的经济安全,是各国的共同利益;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分配及其对各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则往往对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程起到延缓作用。本论文以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为个案研究来论证上述观点。首先,外部经济威胁对AFTA进程起着推动作用。欧洲统一大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地区经济集团化压力及其导致的经济保护主义对东盟国家的国际市场带来不确定性,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东盟开始形成经济的竞争关系,以上因素促使了AFTA的快速出台;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取得的成果、亚太经合组织在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的进展、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促使AFTA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速。其次,区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与各国经济安全的冲突则对AFTA进程起着阻碍作用。农业、汽车产业和石化产业领域的自由化倒退现象,是东盟各国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压力下对本国经济安全的维护。21世纪初AFTA初步形成后,东盟提出的经济共同体建设目标仍是经济安全因素对地区经济合作进程的促进结果。

李炳锋[5](2008)在《基于波浪理论的上证指数运行及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正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投资渠道,增加资产性收入;同时,企业也需要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来进行融资,拓展企业的经营,以获取利润最大化,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正好满足了二者的需要。现阶段,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广大投资者入市时间短,还不能很快具备成熟的证券投资经验;另一方面,我国在证券投资方面的相关教育还没有跟上。如何提高我国证券投资者特别是广大股民的证券投资水平,是理论和实践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认真分析波浪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仔细研究了具有很强代表性的上证指数的历史走势,并运用波浪理论来进行走势浪形的划分,发现上证指数的运行以及走势完全符合艾略特的波浪理论。现阶段,上证指数正处于第Ⅲ大浪的第3浪的第(2)浪调整中,指数已经出现2267点的低点,但是按照波浪理论的基本原理,第(2)浪调整不会有效跌穿998点(第(1)浪的起点,998点),随即会展开新一轮上涨行情。以上述的分析为基础,综合考察基本面和其它技术指标对上证指数进行研究,对上证指数未来的走势作了一个大致判断,得出短期内(2009-2012年),上证指数将会走完第Ⅲ大浪的第3浪上升,股指会达到6124点以上;未来中期(2012-2020年),股指会进行一个深幅的第Ⅳ浪调整;未来长期(2020-2035年),上证指数进入第V大浪,股指最高可以达到约10000点以上。

陈洪[6](2004)在《《周易》与《孙子》战略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着作,它通过神秘的“占筮”外衣,焕发出蕴蓄丰富的变化哲理。《孙子兵法》虽是一本六千字左右的小书,却被公推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兵学经典。我们试图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理、解、行”三个维度来阐述《周易》和《孙子》战略思想的哲学理念,决策特点以及它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报告属于郎立君老师总裁班课程开发的一部分。《周易》认为“阴、阳”是世界的本源:阴阳是宇宙中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宇宙中一切现象都是又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这就是万物“变易”之道。“阴”、“阳”的关系体现了辨证法的哲学思想。《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基础之上。孙子认为事物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人的行动应当符合事物变化的规律并能动地利用规律。“变易”、“二元论”、“未来学”、“行动学”形成了《孙子》思想的四维一体的锥体钻石模型。这就是《周易》、《孙子》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础。从战略决策方法的角度考察,《周易》、《孙子》的战略决策都有其科学性、形象性和创造性。《周易》决策的科学性体现在卦的逻辑性以及占筮客观统计资料的累积。《周易》的决策思维方式有其独特性:在理智、反思、批判的理性光辉中夹杂着情感、联想、人生理念等非理性因素,这就形成了《周易》决策的“形象性”和“创造性”; 《孙子》一书的语言极具艺术性,而其知识和经验已经升华为智慧,从而进入了艺术境界。从决策的科学性看,《孙子》则更具有理性决策的特点:总体性、能动性、前瞻性、务实性。从管理实践的应用层面看,《周易》和《孙子》思想和管理原理有相通性。我们探讨了竞争的本源性,即竞争源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本能和世界变化的本质,并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合作,然后,我们强调以人文的精神关照经济的功利性,提出了企业求善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出了“竞争本质、合作境界、求善价值、修身治业、识人为上、顺势而为、断机为先、正合奇胜、水无恒形”九条指导原则,并强调这些原则的运用应当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变。

祝年贵[7](2004)在《招商引资论》文中提出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强国之路,闪现出我国改革开放的亮丽轨迹。招商引资则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显着标志。依靠招商引资,我国促进了对外、对内开放和经济发展。伴随并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招商引资,对于我国的现代化伟业贡献巨大:在发展的早期,招商引资为我们带来了稀缺的资金、技术和广阔的市场:随着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提高,招商引资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维、管理模式,推动了中国的改革以及制度变迁。 中国的现代化和强国之路,已经由当初的“数量”阶段进入“质量”阶段。同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新的平台上展开。与这种变化甚至变革相适应,人们对招商引资也有了不同的认识。认真研究我国招商引资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论文从三个层面上构建了我国招商引资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框架。 首先,论文通过概念、演变历史以及经典作家的阐述和学者的研究等建筑了招商引资的研究平台。 本文对我国招商引资的历史进行了大跨度的回顾,对招商引资的概念、类型和特点进行了理论剖析,力图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招商引资的作用,同时也期望从历史和理论的脉络来把握招商引资的变化,从而力图建立论文对招商引资研究的坚实基础。 论文还分别对共产主义经典作家、新中国三代领导人以及国内外学者的招商引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对招商引资的起源、理论基础(包括流行于西方的各种理论流派)、形式、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阐述,建立论文对招商引资研究的理论基石。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认为,不同地域之间利润率存在差异,虽然这个差异最终趋于平均化,然而毕竟存在着获取高利润率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西方经济学者则阐述了投资国对外投资和东道国吸引外资的动因,主要有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韦伯的工业投资区位理论和钱钠里和斯特劳特的两缺口理论,这些西方国际投资理论不仅能够解释东道国大力吸引外资的原因,能够解释一国内部各地区之间的招商引资。特别是韦伯的工业投资区位理论告诉我们成功的招商引资必须具有一定基础设施和一定的工业基础,才能形成集聚效应.只有充分挖潜拥有劳动力、技术、管理等独特优势,创造一定的集聚基础,进而才能产生出集聚招商引资效应。通过对马克思经典作家和西方经济学者关于外资理论的比较研究,本文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率的理论,认为区域平均利润理论是招商引资的主要理论基础. 其次,在进行了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详尽而深入地研究了招商引资主体,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环境塑造,招商引资的风险与防范等招商引资“范畴”.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研究招商引资的主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招商引资主体的演变,实质上是一个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变革过程。论文改变了单一的招商引资主体的传统,构建了一个以政府规制主体、企业为核心主体、开发区为媒介主体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集成主体。新型招商引资主体的确立,既是中国国情的招商引资的需要,也是在新的背景下,持续推进招商引资,从而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伟业的需要。 本文把内资和外资有机地融合,不仅探讨了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探讨了国内资金尤其是民间资金跨地区、跨部门的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作用不只是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方面,更重要的是拉动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 论文探讨了招商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抉择的影响。招商引资弥补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资金缺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和高效化。但与此同时,招商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影响了我国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本文对投资环境的分析主要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投资环境的优劣对于招商引资的重要性.塑造优越的投资环境,降低外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来投资者的风险是招商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招商引资的集成主体,政府、企业及开发区应着力加强投资环境的塑造,营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投资环境。 论文研究指出,招商引资在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会引发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因此,我们在利用外来资金的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文章提出了招商引资中防范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对策措施。 最后,论文通过对招商引资案例的剖析,来验证、支撑和完善论文的理论研究成果。 论文密切结合笔者长期从事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以开发区为个案,深入探讨了招商引资制度安排和创新取向。针对目前开发区多头管理、政出多「1、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小机构、大服务”为理念来构造一种相对独立的、扁平式的宏观管理体制。在微观方面则提出了开发公司按企业化运作,实行自主经营,为园区企业提供商业化

王望波[8](2004)在《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研究》文中提出1980年代以来,有关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大陆的问题素为学界所关注。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虽然从数额上来说并不是非常多,但是他们与港商的投资是中国引进外资的开路先锋,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研究探讨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现状以及他们进行投资的方式与特点、如何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东南亚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东南亚华商投资的动机,认为东南亚华商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总体上说是以寻利为主、情感为辅,但也有相当部分东南亚华商带有家乡情感因素的投资,他们的投资集中于祖籍地。通过利用宗亲关系及其他人文优势,东南亚华商成功地把社会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以较少资本实现了跨国经营。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大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通过香港对中国大陆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既避免了华人投资中国的敏感性,又充分利用了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航运中心的便利条件,也更易于吸收处理大陆事务的人才。香港已成为东南亚华人企业投资中国大陆的中介和桥梁,不少东南亚华人财团都以香港为基地,把中国大陆作为其拓展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首先是集中于经济特区与沿海侨乡,进而扩展到内地,成功地把中国导入国际市场,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众多中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东南亚华商投资企业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自身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加强。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进行海外投资。东南亚华商作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中介者与合作者,又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陈恩[9](2003)在《台湾经济的结构分析 ——从产业结构角度切入》文中认为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台湾产业结构演化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互动关系,剖析了台湾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服务型经济有序演进和合规律发展的过程,研究了台湾产业结构演化与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和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依存关系,分析了当前台湾经济陷入衰退的结构性原因与出路,提出了通过促进台湾产业结构转换,推动两岸产业资源整合,来加快台湾产业结构转型和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绪论和正文7章。 第一章重点阐释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而构造了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产业结构演化—产业结构转换—区域产业合作为主要理论框架的本论文研究平台和分析工具;第二章从国际和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与岛内产业结构互动入手,研究台湾产业结构演化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动的相互关系。第三章以产业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结构理论为指导,探讨岛内宏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的依存关系,分析了台湾工业化的基本进程和产业结构演化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从台湾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及其结构变化的角度,研究了台湾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演变特点,揭示了台湾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服务型经济的有序演化和合规律发展过程,分析了台湾产业结构变化与消费需求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当前台湾经济衰退的结构性原因与进未来出路。第五章运用垄断优势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来分析台湾经济从引进海外资本投资台湾到岛内产业大规模外移投资发展过程。第六章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区域产业合作理论来研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海峡两岸间的产业资源互动和经济整合,分析了两岸入世后对加快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新动力,提出了加快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促进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若干管见。第七章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提出了贯穿全文的几个基本结论。

楚先锋[10](2002)在《中国住房商品化时期的城市住宅设计观念及发展趋势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问题一直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历来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但是我国多年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又受到“先生产后生活”观念的影响,城市住宅的设计也受到职务级别以及住房分配的面积指标的种种限制,我国城市住房的发展严重滞后,城市居民的住房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1998年实行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一下子将人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压抑情绪释放了出来,住房的商品化使居民的购房热情很高,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在住房商品化的初始阶段,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混乱:房地产开发商热衷于引进各种居住理念,居民在掌握了购房主动权的同时,却被各种概念弄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设计者一定要保持清醒,负起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本论文以设计者的眼光对中国城市住房商品化时期住宅开发与设计的观念及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探讨。首先在第一章介绍了一下论文工作的背景——中国城市住房的商品化及房地产开发与设计的现状,然后在第二章详细剖析了目前商品住宅市场上流行的一些新概念的起源、特点、利弊,并对它们的设计方法加以总结,如SOHO居住办公模式、CBD内的居住、联排别墅TOWNHOUSE、“藏酷房”(仓库房)LOFT、新型复合型商业和居住形态MALL、亲水住宅、DINK一族和CEO家庭的居住理念等,同时也分析了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如社区会所、社区商业、社区园林等。第三章则以第二章的内容为基础,对我国住宅商品化时期城市住宅的发展趋势予以探讨,归纳为“五性和五化”,即:健康性、生态性、经济性、适应性、文化性、智能化、无障碍化、郊区化、个性化、产业化。最后,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无论是第二章里的哪一种概念,也无论是第三章里的哪一种发展趋势,它们的要旨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健康、为了人住得舒适、为了每一个人也为了人类的子孙后代,“以人为本”的概念扩展为“广义的人文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居住。文后还附了两个我曾经参与设计的实例——兰州康乐花园和烟台锦绣新城A区,以为佐证。

二、在危机中学会冲浪——法国房地产市场管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危机中学会冲浪——法国房地产市场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学界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协同治理的理论诠释
    一、协同治理的理论溯源
        (一) 马克思主义合作思想
        (二) 协同学理论
        (三) 多元主义民主理论
        (四) 政策网络理论
    二、协同治理的理论检视
        (一) 协同治理释义
        (二) 协同治理的价值与挑战
        (三) 协同治理与政策执行的契合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现实需求
    一、政府治理范式的转换
        (一) 传统政府治理范式的反省
        (二) 治理范式转换与协同治理
    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一) 现代公民的培养:协同治理的前提
        (二) 民主法治的推进:协同治理的保障
        (三) 执政能力的提升:协同治理的基础
        (四) 优质服务的提供:协同治理的目标
    三、公民社会的兴起
        (一) 中国公民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二) 中国公民社会的特色
        (三) 公民社会的协同价值
    四、政策执行的阻滞
        (一) 政策执行阻滞的特征
        (二) 政策执行阻滞的表现
        (三) 政策执行阻滞的危害
第三章 府际协同: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内聚性透视
    一、府际协同理论述要
        (一) 府际关系理论的生成与发展
        (二) 府际协同的意涵与功能
        (三) 府际协同的目标与属性
    二、我国地方政府府际协同的纵向考察
        (一) 府际间纵向协同的类型区分
        (二) 府际间纵向协同的现实困境
        (三) 府际间纵向协同的国际视野
        (四) 府际间纵向协同的主要进路
    三、我国地方政府府际协同的横向考察
        (一) 府际间横向协同的理据述要
        (二) 府际间横向协同的障碍考量
        (三) 府际间横向协同的经验学习
        (四) 府际问横向协同的理性选择
第四章 跨域协同: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外向性拓展
    一、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协同
        (一) 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演进
        (二) 地方政府与市场协同的现实根源
        (三) 地方政府与市场协同的工具选择
    二、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协同
        (一) 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的理论与典范
        (二) 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的功能与阻滞
        (三) 地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同的原则与路径
    三、地方政府与公民的协同
        (一) 地方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二) 地方政府与公民协同的逻辑基础
        (三) 地方政府与公民协同的现代重塑
第五章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内省、后顾与前瞻
    一、协同治理的内省:问题与对策
        (一) 可治理问题
        (二) 合法性问题
        (三) 有效性问题
        (四) 问责问题
    二、协同治理的后顾:治理失灵与制度设计
        (一) 协同治理失灵的关键面向
        (二) 协同治理的制度设计
    三、协同治理的前瞻:发展趋势与积极作为
        (一) 协同治理体制面
        (二) 协同治理网络面
        (三) 协同治理发展面
        (四) 协同治理问责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论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主题陈述与意义省察
        1.1.1 主题陈述
        1.1.2 意义省察
    1.2 解释框架与概念描述
        1.2.1 解释框架
        1.2.2 概念描述
    1.3 文献综述
        1.3.1 模糊性尝试:农业社会的“政府职能”和“国家职能”等同化研究
        1.3.2 真实化剖析:管理型政府及其职能模式的研究
        1.3.3 实质性推进:走向“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研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逻辑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逻辑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管理型政府的职能模式更替
    2.1 从统治型政府到管理型政府
        2.1.1 统治型政府及其治理模式
        2.1.2 统治型政府的职能
        2.1.3 管理型政府的滥觞
        2.1.4 管理型政府的特征与职能
    2.2 “原子化社会”与保护型政府职能模式
        2.2.1 “原子化社会”与自由主义的孕育
        2.2.2 古典自由主义的发生史
        2.2.3 保护型政府职能模式的产生和特征
        2.2.4 “市场失灵”与政府职能的扩张
    2.3 “组织化社会”与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
        2.3.1 “组织化社会”与国家干预主义的降生
        2.3.2 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勃兴
        2.3.3 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产生与失效
        2.3.4 批判与挑战:新自由主义思潮与新公共管理运动
第3章 政府职能模式的“第三条道路”
    3.1 光荣与梦想:“四小龙”之快速工业化
        3.1.1 韩国的“江汉奇迹”
        3.1.2 “新加坡之谜”
        3.1.3 中国香港“积极不干预式”起飞
        3.1.4 中国台湾的“计划式发展”
    3.2 对“四小龙”腾飞的传统解读
        3.2.1 现代化理论与依附关系论
        3.2.2 发展型国家与新古典理论
        3.2.3 市场增进论与治理式互赖理论
        3.2.4 对“传统解读”的批判性审视
    3.3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视角下的“第三条道路”
        3.3.1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论点
        3.3.2 领导力制度化及其社会动员能力
        3.3.3 经济发展中的引导功能
        3.3.4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弃用
第4章 “中国道路”: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不自觉前行
    4.1 实存的“中国道路”
        4.1.1 “大转型”与“双重使命”
        4.1.2 中国之震撼崛起
        4.1.3 “中国经验”的学术探寻
    4.2 政府引导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4.2.1 领导力制度化与政商合作体系
        4.2.2 战略规划制定与战略格局形成
        4.2.3 “现代防护墙”下的金融运行体制
    4.3 政府引导下的中国社会进步
        4.3.1 “惠农政策”助力改善民生
        4.3.2 文明建设的精神和生态之维
        4.3.3 中国特色的社会维稳系统
        4.3.4 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第5章 服务型政府建设视野下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
    5.1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5.1.1 后工业社会的初步特征
        5.1.2 社会自治力量的生成与政府的重新定位
        5.1.3 社会治理走向合作治理
    5.2 服务型政府建设:从理论到现实
        5.2.1 服务型政府理论的提出
        5.2.2 四小龙的“第三条道路”缺乏服务型政府理论基础
        5.2.3 中国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实践先行凸显政府变革
    5.3 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关联性
        5.3.1 服务型政府的政府职能体系
        5.3.2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主体归属于服务型政府
        5.3.3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点:政府职能模式转变为“引导型”
第6章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理论确认
    6.1 理论确认的必要性
        6.1.1 “中心-边缘”结构的客观存在
        6.1.2 经济领域的“中心-边缘”格局
        6.1.3 文化领域的话语霸权主义
        6.1.4 中国的引导型模式“处在十字路口”
    6.2 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
        6.2.1 历史属性:面向后工业社会
        6.2.2 实然特性:自觉而非自然
        6.2.3 想追求: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6.3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世界意义与理性实现
        6.3.1 世界意义:全球的推广价值
        6.3.2 理性完善: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6.3.3 “典型化”实现:呼唤伦理精神的启蒙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

(3)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中的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表和插图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资本项目开放的内涵及动因
    2.2 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危机
    2.3 资本项目危机理论
    2.4 金融危机预警模型述评
3 我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及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
    3.1 我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
    3.2 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
4 资本项目开放中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4.1 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经验
    4.2 资本项目开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分市场压力指数的构建
    4.4 资本项目开放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
5 资本项目开放的分市场风险预警模型
    5.1 构建思路及计量经济模型
    5.2 货币危机预警研究
    5.3 银行危机预警研究
    5.4 资产泡沫危机预警研究
6 资本项目开放的整体风险预警模型
    6.1 计量经济模型
    6.2 金融脆弱性指标的合成
    6.3 整体金融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6.4 未来金融风险整体状况预警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建议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4)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 ——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背景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核心概念——经济安全含义的界定
    五 研究意义和创新
    六 研究内容、结构安排
    七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盟的经济安全观
    第一节 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问题的升温
        一 冷战时期对经济安全重要性的认知
        二 后冷战时期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安全
    第二节 东盟国家的安全观及经济安全地位的上升
        一 东盟国家安全观念及其演变
        二 东盟对经济安全的重视及各国的看法
    第三节 东盟经济安全观的特征
        一 经济增长与政治合法性的紧密联系
        二 以自由化改革增强各国经济竞争力
        三 以开放的地区主义应对外部挑战和威胁
    小结
第二章 AFTA出台背景:经济安全面临的外部压力
    第一节 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衰退带来的压力
        一 世界经济的衰退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二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东盟国家的影响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挑战
        一 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东盟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
        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NAFTA)对东盟经济安全的威胁
        三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对东盟经济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东盟的竞争关系
        一 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 中国经济的开放对东盟经济安全的挑战
    小结
第三章 东盟区域合作方案及AFTA的经济安全功能
    第一节 东盟应对经济挑战的几种构想
        一 东盟与区域外的经济合作构想——东亚经济集团(EAEG)
        二 东盟内部合作构想
    第二节 东盟自由贸易区维护经济安全的不同功能
        一 争夺外资说
        二 增加区域内贸易,摆脱依赖说
        三 提供公共产品,提高竞争力说
    第三节 经济安全视角下的东盟自由贸易区条款
        一 CEPT关于降低关税的规定
        二 降税条款中的经济安全考虑
    小结
第四章 CEPT协定执行过程中的经济安全问题
    第一节 外部压力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时间表的调整
        一 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取得的成果
        二 亚太经合组织在贸易投资领域取得的进展
        三 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加快
    第二节 各国对相关产业的贸易保护
        一 相关理论的介绍和评析
        二 东盟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安全
        三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和产业安全
    小结
第五章 金融危机时期的AFTA建设与区域经济安全
    第一节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造成的危害
        一 金融危机对经济的损害
        二 金融危机引发的东盟国家政治和社会危机
        三 金融危机对东盟国际地位的影响
    第二节 对外部援助的依赖和经济主权的丧失
        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救援活动
        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东盟国家经济主权侵犯
    第三节 金融危机下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一 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几个文件
        二 金融领域的合作
        三 东盟投资区建设
    小结
第六章 从东盟自由贸易区到东盟经济共同体
    第一节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的效果
        一 东盟新成员国对AFTA的承诺
        二 AFTA建设所取得的绩效
    第二节 东盟经济共同体设想提出的背景
        一 世界范围内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
        二 中国经济崛起和东盟经济共同体
    第三节 超越AFTA:东盟经济共同体与新世纪的经济安全
        一 东盟经济共同体构想的提出
        二 东盟经济共同体与地区经济安全
    小结
结论
    一 "经济安全"的国际关系理论阐释
    二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的国家经济安全考量
    三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波浪理论的上证指数运行及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论文研究框架
2 理论概述
    2.1 艾略特的波浪理论
    2.2 神奇数字系列
        2.2.1 费波纳齐数列和黄金比率
        2.2.2 神奇数字与指数走势
    2.3 股票指数的基本面分析
    2.4 股票指数的技术分析
3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概述
    3.1 中国证券市场及海外证券市场
    3.2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
    3.3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3.4 波浪理论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可行性
4 上证指数历史走势的波浪理论分析
    4.1 上证指数的长期历史走势分析
        4.1.1 上证指数第Ⅰ大浪
        4.1.2 上证指数第Ⅱ大浪
        4.1.3 上证指数第Ⅲ大浪
    4.2 上证指数的中期历史走势分析
        4.2.1 上证指数第Ⅲ浪的第1浪
        4.2.2 上证指数第Ⅲ浪的第2浪
        4.2.3 上证指数第Ⅲ浪的第3浪
    4.3 上证走势的短期历史趋势分析
5 上证指数未来趋势的波浪理论预测
    5.1 上证指数未来短期趋势预测
        5.1.1 未来短期基本面
        5.1.2 波浪理论对未来短期的上证趋势预测
    5.2 上证指数未来中期趋势预测
        5.2.1 未来中期基本面
        5.2.2 波浪理论对未来中期的上证趋势预测
    5.3 上证指数未来长期趋势预测
        5.3.1 未来长期基本面
        5.3.2 波浪理论对未来长期的上证趋势预测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6)《周易》与《孙子》战略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周易》与《孙子》战略思想比较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周易》和《孙子》的简介
        2.1 关于《周易》
        2.2 关于《孙子》
        2.3 《周易》和《孙子》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周易》与《孙子》战略思想的哲学境界
        3.1 《周易》的哲理
        3.2 《孙子》战略思想的哲理
        3.3 大智慧的相通性
    第四章 《周易》、《孙子》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4.1 《周易》之决策浅析
        4.2 《孙子》之决策浅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周易》、《孙子》战略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5.1 《周易》和《孙子》思想和管理原理的相通性
        5.2 关于《周易》和《孙子》决策思想与管理实践的思考
    第六章 结论
第二篇 ANALYSIS OF IMPORTED AUTOMOBILE MARKET
    CHAPTER 1BACKGROUND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CAR MARKET
    CHAPTER 2THE EFFECT OF ENTRY WTO ON CHINA AUTOMOBILE MARKET
    CHAPTER 3BRIEF INTRODUCTION OF IMPORTED AUTOMOBILE MARKET
        3.1 Price increase instead of decline
        3.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ed automobile market in
    CHAPTER 4MODEL OF IMPORTED AUTOMOBILE MARKET
    CHAPTER 5V FACTORS THAT AFFECT IMPORTED AUTOMOBILE MARKET
        5.1 Import Tariff
        5.2 Currency-exchange Rate
        5.3 Quota
        5.4 Substitution and Competition
    CHAPTER 6THE COMPET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 AND IMPORTED AUTOMOBILE
    CHAPTER 7VII THE PRICE TREND IN THE NEXT SEVERAL YEARS
    CHAPTER 8VIII THE IMPACT OF THE IMPORTED AUTOMOBILE WHEN THE PROTECTION IS CANCELLED AND OUR COUNTERMEASURES
第三篇 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CHINA
    CHAPTER 1 OVERVIEW
        1.1 Executive Summary
        1.2 Introduction
    CHAPTER 2 BACKGROUND INFORMATION
        2.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Samsung Electronics
        2.2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Samsung Electronics China
    CHAPTER 3 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CHINA’S STRATEGIES IN CHINA
        3.1 Market Coverage Strategy
        3.2 Positioning Strategy
        3.3 Product Strategy
        3.4 Pricing Strategy
        3.5 Placement Strategy
        3.6 Promotion Strategy
    CHAPTER 4 EFFECTIVENESS OF SECC’S CHINA STRATEGIES
        4.1 Samsung Electronics’ Performance To-Date
        4.2 Recommenda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Conclusion
第四篇 美菱电器公司的并购价值分析
    第一章 公司背景和行业背景
        1.1 公司背景
        1.2 行业背景
    第二章 竞争分析
    第三章 并购前美菱电器公司价值的折现现金流法计算
        3.1 现金流分析
        3.2 现金流Pro forma 分析
        3.3 收购前美菱电器公司的价值计算
    第四章 并购后美菱电器公司价值的折现现金流法计算
        4.1 格林柯尔并购美菱简介
        4.2 格林柯尔的收购战略
        4.3 美菱被收购后的竞争分析
        4.4 美菱被收购后的现金流Pro forma 分析
    第五章 敏感性分析
    第六章 附录
        6.1 附录一 历史自由现金流量表
        6.2 附录二 历史自由现金流量比率表
        6.3 附录三 收购前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比率预测表
        6.4 附录四 收购前未来自由现金流量预测表
        6.5 附表五 收购后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比率预测表
        6.6 附表六 收购后未来自由现金流量预测表
        6.7 附表七 财务数据行业对比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招商引资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1.2 本课题研究动态
        1.2.1 外商投资理论基础
        1.2.2 招商引资的效应研究
        1.2.3 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1.4 论文研究主要创新点
2 招商引资历史沿革及相关范畴解析
    2.1 招商引资的历史沿革
        2.1.1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之前的招商引资
        2.1.2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的招商引资(1840年—1949年)
        2.1.3 第三阶段——建国后的招商引资
        2.1.4 我国各阶段招商引资的特点比较
    2.2 招商引资概念释解
        2.2.1 招商引资概念解析
        2.2.2 招商引资与利用外资的比较分析
    2.3 招商引资的基本类型
        2.3.1 招商引资分类的意义
        2.3.2 招商引资分类的标准
        2.3.3 招商引资具体分类
    2.4 我国招商引资的特点分析
        2.4.1 我国外资招商的特点
        2.4.2 我国内资招商呈现的特点
3 招商引资的理论思考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招商引资的理论贡献
        3.1.1 马克思区域平均利润率——招商引资的主要理论基础
        3.1.2 经典作家关于招商引资条件的论述
        3.1.3 经典作家关于招商引资的形式的概括
        3.1.4 典作家关于招商引资意义的阐述
    3.2 现代西方招商引资理论述评
        3.2.1 投资者对外投资的理论基础
        3.2.2 招商者吸引外资的理论基础
    3.3 新中国领导人的招商引资思想
        3.3.1 毛泽东的招商引资思想
        3.3.2 邓小平招商引资思想
        3.3.3 江泽民招商引资思想
4 招商引资集成主体
    4.1 政府规制主体
        4.1.1 政府规制与招商引资
        4.1.2 政府主体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
        4.1.3 政府主体的负面效应及原因
        4.1.4 政府规制主体的职能定位及转变
    4.2 企业核心主体
        4.2.1 企业的内涵及特征
        4.2.2 企业—招商引资的核心主体
        4.2.3 企业作为招商引资核心主体的新思路
    4.3 开发区媒介主体
        4.3.1 开发区依托的理论内涵
        4.3.2 开发区媒介主体的特点
        4.3.3 开发区媒介主体的职能
        4.3.4 开发区招商引资经济动机分析——以四川某开发区为例
5 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
    5.1 招商引资与经济增长
        5.1.1 招商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5.1.2 招商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1.3 招商引资对国内消费的影响
        5.1.4 招商引资对净出口的影响
    5.2 招商引资与技术进步
        5.2.1 外商投资的技术意义
        5.2.2 招商引资促进技术进步的理论研讨
        5.2.3 招商引资促进技术进步的效应分析
        5.2.4 招商引资中技术进步的主要缺陷
    5.3 招商引资与经济体制
        5.3.1 招商引资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5.3.2 招商引资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影响
        5.3.3 招商引资对企业制度的影响
        5.3.4 外商投资对经济体制变迁的拉动效应
6 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抉择
    6.1 招商引资对优化产业结构的总体影响
        6.1.1 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的机理研究
        6.1.2 招商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积极作用
        6.1.3 招商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障碍评析
    6.2 招商引资产业导向的分析
        6.2.1 外商投资在我国的产业分布现状
        6.2.2 外商投资方向选择与我国引资目标错位的原因分析
        6.2.3 加大对外资的导向力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6.3 开发区的产业特色抉择
        6.3.1 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的产业问题
        6.3.2 开发区产业特色的政策建议
7 招商引资的环境塑造
    7.1 招商引资环境的内涵
        7.1.1 招商引资环境的涵义
        7.1.2 招商引资环境的分类
        7.1.3 招商引资环境的主要内容
    7.2 招商引资环境评价
        7.2.1 等级评分法
        7.2.2 因素评分法
        7.2.3 “冷热国”对比法
        7.2.4 投资环境准数法
        7.2.5 多因素加权法
        7.2.6 关键因素评价法
        7.2.7 动态分析法
        7.2.8 我国大陆投资环境的评估
    7.3 我国招商引资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7.3.1 我国投资环境的状况
        7.3.2 我国招商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
    7.4 治理和完善我国的招商引资环境
        7.4.1 塑造招商引资环境的原则
        7.4.2 塑造招商引资环境的举措
8 招商引资的风险与防范
    8.1 招商引资风险的涵义及类型
        8.1.1 招商引资风险的涵义
        8.1.2 招商引资风险的类型
    8.2 招商引资的政治风险与防范
        8.2.1 政治风险内涵
        8.2.2 我国招商引资中的政治风险
        8.2.3 招商引资中政治风险的防范
    8.3 招商引资的经济风险与防范
        8.3.1 招商引资经济风险的涵义
        8.3.2 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8.3.3 招商引资经济风险的防范
    8.4 利用外资与中国产业安全问题评析
        8.4.1 国内学者对国家产业安全内涵相关争鸣评析
        8.4.2 利用外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评价
        8.4.3 国际产业安全的理论与实践
        8.4.4 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对策与举措
    8.5 金融业利用外资的风险与防范
        8.5.1 关于金融安全内涵的各种学术观点
        8.5.2 招商引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8.5.3 招商引资金融风险的防范
9 招商引资制度安排与创新——以开发区为例
    9.1 开发区:一种典型的招商引资制度安排
        9.1.1 开发区的定义及历程
        9.1.2 关于开发区的制度安排述评
        9.1.3 开发区制度安排的效率
        9.1.4 开发区制度安排的国际比较
        9.1.5 我国开发区管理模式
    9.2 开发区招商引资制度设置的时弊
        9.2.1 我国开发区制度时弊形成的背景
        9.2.2 中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弊端
        9.2.3 开发区“三农”制度存在的问题
        9.2.4 开发区招商引资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9.3 开发区招商引资制度创新的取向
        9.3.1 开发区招商引资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9.3.2 开发区招商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
        9.3.3 开发区招商引资“三农”制度的创新
        9.3.4 开发区招商引资土地制度的创新
        9.3.5 开发区招商引资法律制度的创新
        9.3.6 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退出制度的创新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技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8)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本文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介 第一章 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经济关系的回顾
第一节 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发展状况回顾
    一、 二战前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发展
    二、 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发展
    三、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华人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东南亚华商与中国经济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 清末东南亚华侨在中国的投资
    二、 民国时期东南亚华侨在中国的投资
    三、 1949年以后东南亚华侨在中国的投资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
第一节 东南亚华商在中国投资状况分析
    一、 投资的两个主要阶段与地区分布
    二、 华商企业的具体投资状况
第二节 东南亚华商投资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对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
    二、 对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 在中国引进外资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香港在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东南亚华商在香港的经济活动分析
    一、 二战以来东南亚华商在香港的投资
    二、 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华商在港企业的影响
第二节 香港在东南亚华商对华投资中的重要作用
    一、 东南亚华商通过香港对华投资
    二、 东南亚华商与港商合作对华投资 第四章 东南亚华商与中国经济特区和侨乡的高速发展
第一节 东南亚华商在福建经济特区与侨乡的投资
    一、 厦门经济特区
    二、 晋江侨乡
    三、 福清侨乡
第二节 东南亚华商在广东经济特区与侨乡的投资
    一、 汕头经济特区与潮汕侨乡
    二、 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
第三节 经济特区与侨乡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经济特区与侨乡的飞速发展
    二、 经济特区与侨乡对其他地区的带动作用 第五章 东南亚华商投资企业对中国企业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第一节 东南亚华商的经营管理对中国企业的借鉴作用
    一、 东南亚华商对家族经营的改造
    二、 东南亚华商富于创新与冒险精神
    三、 东南亚华商在华投资企业的优势
第二节 东南亚华商对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促进作用
    一、 中策现象
    二、 正大集团与希望集团的成长 第六章 东南亚华商与中国外贸和旅游业的发展及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
第一节 东南亚华商与中国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
    一、 东南亚华商与中国的对外贸易
    二、 东南亚华商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节 东南亚华商与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
    一、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飞跃发展
    二、 东南亚华商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合作者与中介者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台湾经济的结构分析 ——从产业结构角度切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依据和研究现状评述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的研究现状与资料综述
    
1.2.1 论文的研究现状
    
1.2.2 论文的资料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2.1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2.2 论文的主要内容
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3.2 论文的主要创新
    
3.2.1 论文的选题具有新意
    
3.2.2 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有创意
    
3.2.3 在研究内容上本文提出了几个具独创性的观点 1 产业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产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分类
    1.1.1 产业的界定及分类
    1.1.2 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含义与岐义
    1.1.3 主要的产业分类方法
1.2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1.2.1 配第-克拉克定理
    1.2.2 西蒙.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1.2.3 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
    1.2.4 工业结构变动的“霍夫曼比例”
1.3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
    1.3.1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1.3.2 经济增长与结构转换
    1.3.3 结构成长与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1.4 产业结构与消费需求和对外贸易结构
    1.4.1 消费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4.2 外贸发展和外贸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5 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合作
    1.5.1 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
    1.5.2 产业转移和国际与区域产业合作
    1.5.3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产业合作发展趋势 2 国际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台湾在亚太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2.1 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进程
    2.1.1 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态势
    2.1.2 “美国世纪”和美国“新经济”增长方式
    2.1.3 日本经济发展和德国的崛起不能改变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1.4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2.2 “东亚模式”和东亚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
    2.2.1 从“停滞的亚洲”到“东亚奇迹”
    2.2.2 东亚经济的“联动式发展”和东亚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
    2.2.3 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关联性和经济互动性
2.3 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3.1 东亚模式的局限性与东亚经济的结构性瓶颈
    2.3.2 东亚产业结构调整与东亚经济发展前景
2.4 台湾在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2.4.1 从“依附理论”到“依附发展理论”
    2.4.2 二战前的日本-台湾-东南亚国家间的产业分工体系
    2.4.3 二战后的美、日-台湾-东南亚国家间的产业分工体系
    2.4.4 新世纪初的美国-台湾-中国大陆间的新产业分工体系 3 台湾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
3.1 台湾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
    3.1.1 台湾的经济增长与人均国民收水平的提高
    3.1.2 台湾的总需求变化与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3.1.3 台湾的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变阶段
3.2 台湾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
    3.2.1 实行按农、轻、重次序安排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进程
    3.2.2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3.2.3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产业政策导向
    3.2.4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整体经济的跳跃性、跨越式发展
    3.2.5 民营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的主导力量
    3.2.6 增加教育投入,加快科技进步是台湾产业结构提升的关健因素 4 台湾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
4.1 台湾农业的发展与结构变化
    4.1.1 台湾农业发展概况
    4.1.2 台湾农业的结构变化
    4.1.3 台湾农业的就业结构演变
4.2 台湾的工业发展与结构变化
    4.2.1 台湾工业化的基本进程
    4.2.2 台湾工业的结构变化
    4.2.3 台湾工业的就业结构变动
4.3 台湾服务业发展与结构变化
    4.3.1 台湾服务业发展概况
    4.3.2 台湾服务业的结构变化
    4.3.3 台湾服务业的就业结构变动
4.4 台湾的产业结构演化与消费需求、对外贸易结构变动
    4.4.1 台湾的消费需求结构演变
    4.4.2 台湾的贸易结构变化
    4.4.3 台湾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4.5 新世纪台湾经济衰退的结构性原因分析
    4.5.1 新世纪台湾经济衰退的主要表现
    4.5.2 台湾经济衰退的结构性原因分析
    4.5.3 新世纪台湾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出路 5 台湾引进海外产业投资与岛内产业外移投资
5.1 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与产业外移投资
    5.1.1 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5.1.2 产业国际化和产业外移投资的主要理论基础
5.2 台湾引进海外产业投资的演变与结构变化
    5.2.1 台湾引进海外(侨外)资本投资的发展过程
    5.2.2 侨外资本在台湾的投资结构与投资分布
    5.2.3 台湾从引进海外投资到对外直接投资
5.3 台湾岛内产业对外投资的演变和发展
    5.3.1 台湾对外投资的地区分布
    5.3.2 台湾对外投资的结构变化
5.4 台湾产业对大陆的投资分布和投资结构
    5.4.1 台湾产业对大陆投资的演变和发展
    5.4.2 台湾对大陆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布
    5.4.3 台湾资讯电子业对大陆的投资结构与投资分布 6 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两岸产业合作与两岸经济一体化
6.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
    6.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和理论解释
    6.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6.2 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基础与理论构想
    6.2.1 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6.2.2 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6.2.3 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构想
6.3 “入世”后两岸实现经济整合的契机与建议
    6.3.1 “入世”为两岸产业合作和两岸经济一体化提供契机
    6.3.2 “入世”后加快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7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的基本思路
7.2 本文的几点基本结论
7.3 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资料
1 中文部分
2 英文部分
3 主要网站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住房商品化时期的城市住宅设计观念及发展趋势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中国城市住房的商品化及房地产开发与设计的现状
    1.1 中国原有的住房制度及住房建设
    1.2 中国城市住房的商品化
    1.3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与设计现状
        1.3.1 房地产的概念
        1.3.2 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现状
        1.3.3. 中国的住宅产业
第二章 中国城市商品住宅开发与设计领域的新概念浅析
    2.1 SOHO:居住办公模式
        2.1.1. SOHO的涵义
        2.1.2. 居家办公
        2.1.3. SOHO的社会影响
        2.1.4. SOHO的设计
        2.1.5. 北京SOHO现代城
        2.1.6. 对SOHO的反思
    2.2 CBD:中心商务区内的居住概念
        2.2.1. CBD的发展史
        2.2.2. CBD项目的开发
        2.2.3. 北京的CBD
        2.2.4. CBD内的住宅建设
        2.2.5. CBD内住宅实例
        2.2.6. 相关概念:CLD
    2.3 TOWNHOUSE:中产阶级的“别墅”梦
        2.3.1. TOWNHOUSE概念解析
        2.3.2. TOWNHOUSE在欧美的发展
        2.3.3. TOWNHOUSE在中国
        2.3.4. TOWNHOUSE的规划设计
        2.3.4.1 Townhouse规划与设计的客观条件
        2.3.4.2 Townhouse规划与设计的要点
        2.3.5. 康城TownHouse
        2.3.6. 关于TOWNHOUSE可居住性、便利性、经济性和适应性的探讨
        2.3.6.1 可居住性
        2.3.6.2 便利性
        2.3.6.3 经济性
        2.3.6.4 适应性
        2.3.7. 结束语
    2.4 LOFT:给你一个个性空间
        2.4.1. 西方的LOFT——“藏酷房”(仓库房
        2.4.2. LOFT常见的设计手法及实例
        2.4.3. LOFT、SOHO以及MORE
        2.4.4. LOFT房地产项目实例:北京远洋天地
    2.5 MALL:一种新型复合型商业和居住形态,兼论社区商业模式
        2.5.1. 关于MALL
        2.5.2. 国内的MALL
        2.5.3. 中国第一商城(THEGREATMALL
        2.5.4. 社区商业的出现
        2.5.5. 社区商业的形式
        2.5.6. 社区商业形式的更新
    2.6 社区会所:社区大客厅
        2.6.1. 会所的起源
        2.6.2. 会所有哪些功能?
        2.6.3. 会所的适用性问题
        2.6.4. 会所的管理
        2.6.5. 各种各样的社区会所
        2.6.5.1 LOFT形式的“远洋艺术中心”
        2.6.5.2 华远房地产的连锁商务会所
        2.6.5.3 都会华庭“儿童IT会所”
        2.6.5.4 万科星园的亮点——社区双会所
        2.6.5.5 天创世缘“亲商主题社区会所”城市精英会
        2.6.5.6 风林绿洲的泛会所,以外保内,只为业主收益
        2.6.5.7 万泉新新家园的健康会所
    2.7 社区园林: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创造
        2.7.1. 我国风水学中的居住环境
        2.7.2. 现代居住区的景观环境
        2.7.3. 居住区的绿化与社区园林
        2.7.4. 风林绿洲的景观环境设计
        2.7.5 北京华腾园:都市居住公园(ResidentalPark
        2.7.6. 北京阳春光华家园:加拿大居住文化主题公园(CanadaCommunity
    2.8 亲水住宅:满足人的天性
        2.8.1. 亲水:人的天性
        2.8.2. 亲水住宅和水景住宅
        2.8.3. 亲水住宅和水景住宅实例
        2.8.3.1 德国科隆贝多芬园
        2.8.3.2 北京天兆家园:半岛新生活
        2.8.3.3 上海阳光爱琴海:阳光水景
        2.8.3.4 北京当代万国城:第三代水景住宅
        2.8.4. 建亲水住宅、水景住宅应慎重
    2.9 从DINK一族和CEO家庭的居住理念看人们居住需求的变化
        2.9.1. DINK一族的居住理念
        2.9.2. CEO家庭的居住理念
        2.9.3. 楼市呈现贫富分化
        2.9.4. 家庭模式和结构的变化
        2.9.5. 家庭模式和结构的变化对人们居住需求的影响
        2.9.5.1 购房者趋向年轻化
        2.9.5.2 家庭结构核心化,住房理念趋于理性化
        2.9.5.3 老龄化社区的需求增长
第三章 中国城市商品住宅开发与设计观念的发展趋势探讨
    3.1 健康性
        3.1.1. 住宅的健康性
        3.1.2. 健康住宅的开发与建设
        3.1.3. 健康住宅:考克斯一林德西宅邸
        3.1.4. 崇尚新时代“健康社区生活”的光大花园
        3.1.5.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的制定
    3.2 生态性
        3.2.1. 当代城市问题
        3.2.2. 生态住宅概念的内涵
        3.2.3. 生态住宅的营造
        3.2.3.1 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的引导
        3.2.3.2 发展商和规划设计部门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3.2.3.3节 能的途径
        3.2.4.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实例:北京北潞园绿色生态居住区
    3.3 经济性
        3.3.1. 低造价住宅,使人人都有适当的住房
        3.3.2. 低造价住宅的设计与建造
        3.3.3. 适宜技术的应用
    3.4 适应性
        3.4.1. 住宅适应性的重要性
        3.4.2. 适应性住宅设计的基本方法
        3.4.3. 开放性的住宅概念
        3.4.4. 被动适应性住宅和主动适应性住宅
        3.4.4.1 被动适应式住宅
        3.4.4.2 主动适应式住宅
        3.4.5.一 生的家
    3.5 文化性
        3.5.1 社区及社区文化的概念
        3.5.2 社区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3.5.2.1 物质环境方面
        3.5.2.2 人文环境方面
        3.5.3 塑造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意识
    3.6 智能化
        3.6.1. 智能化小区
        3.6.2. 网络化住宅
        3.6.3. 电脑管家
        3.6.4. 网络社区实例:美国的庆典市
    3.7 无障碍化
        3.7.1. 无障碍设计及其必要性
        3.7.2. 我国无障碍设计的现状
        3.7.3. 无障碍建筑设计
        3.7.4. 普适设计
        3.7.5. 老年居住建筑
        3.7.6. 国外老年居住社区实例
        3.7.6.1 美国太阳城中心
        3.7.6.2 新加坡的乐龄公寓
    3.8 郊区化
        3.8.1. 城市郊区化(Suburbanization
        3.8.2. 住宅郊区化与造镇运动
        3.8.3. 住宅郊区化造成的问题与新都市主义的兴起
        3.8.4. 中国的住宅郊区化与造镇运动
        3.8.5. 北京新新小镇(龙山新新家园
    3.9 个性化
        3.9.1. 住宅的个性化
        3.9.2. 住宅的“多样性”
        3.9.3. “概念”炒作的误区
        3.9.4. 住宅“DIY”
        3.9.5. 关于装修的个性化
        3.9.5.1 商品房的发展:从毛胚房到全装修房
        3.9.5.2 住宅全装修势在必行
        3.9.5.3 居室陈设与装饰
        3.9.6. ”阳光100”及其”米娅计划”
    3.10 产业化
        3.10.1. 住宅产业的概念
        3.10.2. 国外的住宅产业化
        3.10.3. 国内的住宅产业化
        3.10.4. 天津太平洋村
第四章 结论:创造广义的“人文主义”住宅
    4.1. 人文主义建筑思想的概念
    4.2. 全过程的住宅设计创造住宅的人文价值
    4.3. 广泛的居民参与保证住宅的人文内涵
    4.4. 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体现住宅的人文精神
    4.5. 创造新时代广义的人文主义住宅——《住宅指南》
第五章 实例
    5.1 康居示范工程——兰州康乐花园规划设计方案
        5.1.1. 设计目标
        5.1.2. 规划设计特点
        5.1.2.1 规划结构
        5.1.2.2 道路结构和交通组织
        5.1.2.3 公建配置
        5.1.2.4 绿化系统
        5.1.2.5 环境设计
        5.1.3. 建筑设计说明
        5.1.4. 小区智能化系统
        5.1.5. 附表与附图
    5.2. 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烟台锦绣新城A区规划设计方案
        5.2.1. 用地综述
        5.2.2. 设计理念
        5.2.3. 规划设计
        5.2.3.1 总体布局
        5.2.3.2 景观绿化系统
        5.2.3.3 交通系统
        5.2.4. 建筑设计
        5.2.4.1 住宅设计新思路
        5.2.4.2 户型设计
        5.2.4.3 立面设计
        5.2.4.4 剖面设计
        5.2.4.5 配套公建设计
        5.2.5 附表与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论文工作期间的相关活动
二、 作者简历

四、在危机中学会冲浪——法国房地产市场管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研究[D]. 刘伟忠. 山东大学, 2012(05)
  • [2]论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D]. 郑家昊.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3]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中的风险预警研究[D]. 李继伟. 暨南大学, 2010(07)
  • [4]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 ——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个案[D]. 彭文平. 暨南大学, 2010(10)
  • [5]基于波浪理论的上证指数运行及趋势研究[D]. 李炳锋.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6]《周易》与《孙子》战略思想比较研究[D]. 陈洪. 清华大学, 2004(03)
  • [7]招商引资论[D]. 祝年贵. 四川大学, 2004(02)
  • [8]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研究[D]. 王望波. 厦门大学, 2004(04)
  • [9]台湾经济的结构分析 ——从产业结构角度切入[D]. 陈恩. 暨南大学, 2003(03)
  • [10]中国住房商品化时期的城市住宅设计观念及发展趋势探讨[D]. 楚先锋. 清华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在危机中学习冲浪——法国房地产市场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