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以需求为导向

林业:以需求为导向

一、林业:以需求为导向(论文文献综述)

杨军,张旭东,郑传刚,刘永碧,林巧[1](2021)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订单式林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文中指出校地融合的内涵是通过深化地方政府、院校合作,把教学、生产、服务、应用与高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校地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西昌学院通过订单式培养"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林业生态产业人才模式"的实践,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

丁娜,陈立桥[2](2021)在《林草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的实践探索与反思》文中提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行业干部培训院校作为实施培训的主要机构,应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紧扣主责主业设计策划培训方案。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涵盖课程安排、教学方法选择、执行过程以及效果评估等内容,受培训需求、项目目标以及多元参与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优秀的教学策划方案需符合培训需求、要与培训目标具备一定的契合性、要能够确保培训顺利实施、要有一定的反馈和评估。在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中,林草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出现了一些需认真反思的问题:(1)培训目标的总体表述不够具体,目标设定比较宏观和宽泛,培训项目难以实现;实际参训学员与培训目标表述的目标实现主体不符,培训目标很难由参训学员实现;培训目标的表述中个别词语使用不准确;组织内训或主管单位委托举办的系统内部培训时,很容易将"培训目标"的表述与"工作目标"混淆。(2)培训项目教学策划方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有以培训需求为导向;教学方案呈现拼凑式特点,课程之间缺乏逻辑联系。为此,针对存在的问题,遵循导向性、针对性、灵活性等原则,从培训目标设定、培训班名称策划、培训课程名称设计、授课师资筛选和教学内容安排等5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优化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的建议。

王彩霞[3](2021)在《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在国际发展合作中实现不同需求层次的内外协调?本研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在当前时代条件下,这项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就发展战略而言,成为现代化强国是中国预计于2050年实现的目标。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增强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国实现该目标的信心,然而,中国当前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有鉴于此,明确现代化的引领性地位是中国今后坚定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基础与方向,这也为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理论研究提供框架与目标。为此,本文化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搭建国家需求层次分析框架,分析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国际发展合作历程,探讨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性路径。在分析框架创建方面,本文以人为标准,衡量国家建构,分别结合历史、时代与文化三种情境,推演出国家具备权力、利益与道德三类人格。由这一多元人格属性可见,国家是包含主权象征、利益集成与人本关切的复合体。因此,国家行为受多重因素制约,具有一定可观察性,可外化国家基本需求。考虑到,人的需求与国家需求具有通约性,故此,可借助人的需求类比国家需求,这构成跨学科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前提。据此,国家需求分为主权需求、发展需求、国际责任需求、国际地位需求与现代化需求,不同需求层次的内涵因时因事因国别因形势而异。在需求正向转化上,后一需求以前一需求的实现为前提;在个别情况下,可能出现由较高层次需求向较低层次需求的逆转。在国际社会化情境中,国家对自身需求的调节以及国家间需求的调和,同属国家间互动与需求协调的研究议题,这构成本文的基本架构与主要内容。具体至案例选择,本文以中国自建国至今的国际发展合作进程与转型为研究重点。改革开放是分析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演化的时间分界线,受时代认知、路径抉择与规范扩散影响,自改革开放后,国家优先需求发生调整,由主权需求优先调整为发展需求优先。当前,在中美大国竞争升级、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发展格局亟需重塑等背景下,中国进入不同层次需求均需兼顾的新时期。由此,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亟待转型。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面临多重压力。新冠疫情引发全球公共危机,百年变局变数增多,全球化逆潮与民粹主义叠加。受此冲击,新多边主义秩序重塑难度加大。面对这一外部环境变化,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处境相同,既遭受外界对于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质疑,也承受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除环境不确定性、身份被质疑以及竞争多元化的外部挑战外,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外界过度关注特定经济发展指标,这会干扰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理性认识;历史已存的发展失衡程度与时剧增,这不仅阻碍国家发展模式调整,也会制约国际发展合作水平提升;国内与海外利益人为划界,这会固化国家对长远利益的统筹布局。总之,诸多因素导致国家发展需求界定滞后。其次,国家自身需求认知失调。受主客观因素所限,国内与国际需求的分化大于整合;受国内外舆论影响,国际责任与国际地位需求所获关注不均;因目标宽泛,现代化需求与其他需求关联不足。再次,国际社会对国家需求的认可不足。外界在关注中国发展的同时,对多边发展倡议存疑;制度性话语不足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外交在由双边互动向多边参与拓展的进程中,缺乏社会基础。最后,国家多元需求实现存在制度建设欠缺,长期延续的优惠型国际发展合作原则、实践与主流国际发展话语体系存在张力,尚无应对全策;在管理上,专业机构尚待加强能力建设;多边合作的路径选择受到既有经验的制约。为推进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稳慎转型,本文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应对举措。其一,为明确发展需求,基于科学了解的实际,创新发展质量评估;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不同区域人力资源积累;基于海内外利益关联性,增拓中国利益;基于对内生性需求的关注,培养随时而动的定力。其二,为整合需求层次,将国际责任需求及时适度纳入可持续发展范畴;将维护主权完整与坚定发展需求作为追求大国地位的前提;将国民理性培育与大国崛起难度,用于协调内外对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认知。其三,为提升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以切实的合作成效,破除外界疑虑;以运用话语扩散规律为前提,提升多边参与话语效能;以实际互动,消除各方假想,通过国际组织积累正向互动资源;以应对气候变化与疫情为契机,开展国际公共外交。其四,为完善国家需求实现机制,结合自身实际,针对性采纳国际发展规范;结合已有条件,开展国际发展合作全面评估;结合能力与时机,推进三方合作制度化;结合内外机制现状,提高国际竞争抗风险能力。综上,这些路径有助于中国通过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向现代化目标稳健迈进。

梁莹[4](2021)在《基于朴门永续理念的莲花坪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朴门永续理念是遵循自然运行模式,指导规划重建可持续生命系统的设计方法。田园综合体作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功能农业资源建设发展复合模式,助力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本文以桂阳县莲花坪农场为例,探究朴门永续理念与田园综合体的理论相关性,通过层次分析法调查分析朴门永续理念指导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的主导影响因子,并针对构建莲花坪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农业系统进行应用分析,最后通过莲花坪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实践,归纳总结出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农业系统构建的基本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从朴门永续理念及田园综合体理论体系出发,分析探讨朴门永续理念的核心理念、基本原理、经营模式以及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主要特征、基本内容。经过理论部分的对比分析发现,朴门永续核心理念与田园综合体的内涵存在高度相似性,为构建莲花坪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农业支持系统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2)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以朴门永续理念指导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主导影响因子为目标进行调查分析,根据权重排序明确主导影响因子。发现农业生产占田园综合体规划权重最高为0.5695,其次是系统规划权重为0.1896。因此,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应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注重系统的整体规划。在方案层要素中权重占比由高到低前6位依次为生态性0.2200、可持续性0.1982、集约化0.1516、生物资源0.0644、企业产业支持0.0638、多样化0.0629。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当重视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及集约化生产,结合朴门永续理念的基本原理,提出朴门永续理念在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应用策略。(3)对朴门永续农业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其的成功经验及创新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采用社区支持型农业;注重生态环境构建的种植方式;及时创立特色品牌、开发体验式的活动和科普课程等方式,将其应用于莲花坪农场的规划设计当中。(4)莲花坪田园综合体案例实践部分,以主导影响因子调查分析结论为主要依据,结合朴门永续基本原理从功能区划分、生产种植形式、经营模式等提出具体建设策略,并总结出朴门永续理念应用于田园综合体的基本模式。本文通过对朴门永续理念及田园综合体的理论分析,以及明确其主导影响因子,结合朴门永续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中,并总结出朴门永续理念应用于田园综合体的基本模式,期望通过研究为今后农业生产、农村产业转型提供新思路。

郭梦[5](2021)在《老年友好导向下哈尔滨市公园绿地布局均衡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的老龄化形势可以概括为“总量多、增速快、差异大、任务重”,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5%。老年友好理念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新手段,其核心内涵是尊重、重视老年群体的需求,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公园绿地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满足老年人心理、生理、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幸福感。公园绿地的配置数量和空间布局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是否能够得到与需求相应的公园绿地供给,也是其能否发挥对老年人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老年友好化发展的关键。鉴于上述背景,本文以老年友好理念为导向,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数据、居住区人口数据、道路网络数据等实际基础数据,通过ArcGIS平台构建均衡性评价模型,对哈尔滨市主城区老年人的公园绿地供需空间匹配状态进行评价。首先采用问卷访谈的形式,了解老年人的出行模式与公园绿地等级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引入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空间多准则分析模型,对多种交通方式下的公园绿地空间上的供需差异进行量化分析,识别当前公园绿地供需失衡的区域。从城市发展、规划治理机制、市场机制、供给制度四个角度对供需失衡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上述评价结果与研究结论,以老年友好理念为导向从意识层面、制度层面和规划层面三个宏观角度对公园绿地空间布局提出策略与建议。并进一步探讨规划层面提出的公园绿地增量建议所带来的选址问题,通过算法流程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给出了新增公绿地选址方案。研究发现公园绿地的等级会影响老年人的出行模式,步行是较为普遍的出行方式,此外老年人还会通过非机动车、公共交通的方式到达大规模的社区公园和综合公园;且不同交通方式下能接受的最大出行时间存在差异。哈尔滨市主城区游园、社区公园、综合公园的空间分布与老年群体需求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失配现象,其中综合公园的分布于老年群体需求最契合,均衡性最好;游园布局均衡性最差。将公园绿地等级和出行模式赋予相应权重后得到的均衡性综合结果表明,仅有11.5%的老年人处于供需均衡的状态,20.35%的老年人无法获得公园绿地提供的服务,40.11%的老年人无法得到充足的公园绿地供给。各行政区之间的供需水平差异性较大,南岗区、道里区等均衡性较好的区域都位于以松花江沿线和马家沟河岸绿化为主体的“J”型总体规划建设绿地主体上。定性分析于定量分析相结合得出的公园绿地选址方案对于提升公园绿地供需均衡性有积极作用,供给缺乏的老年人比重由原来的27.34%降至0%,供需均衡状态的老年人由11.50%升至 39.37%。研究依托问卷调研与ArcGIS平台展开,将老年人的出行模式和选择偏好纳入空间多准则模型,更客观、真实的对公园绿地空间布局进行评价。为后续的公园绿地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评价优化思路有助于政府和规划部门制定更科学的优化配置决策,提升社会资源的服务效率,促进城市老年友好环境的建成。

颜云青[6](2021)在《高职《新型职业农民导论》模块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大力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全面职业农民制度的建立,以达到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的目的”。涉农类高职院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力军,通过扩招生教育扩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量。课程是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虽然新型职业农民课程在不断的改革中得以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类型多为专业课程,缺乏导论类课程,无法使学生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能力素质和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认识。学生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效果不达标,难以适应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所以开发一门《新型职业农民导论》课程对新时代涉农类高等职业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来讲意义重大。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是选择适切的课程开发模式,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了模块化课程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使用模块化课程模式开发的课程有利于培养适应不同岗位并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基于模块化课程模式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导论》课程的开发更有利于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本研究通过调查和访谈,以甘肃省N学院高职扩招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新型职业农民导论》课程需求问卷、《新型职业农民导论》课程满意度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对学生的课程需求和课程实施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新型职业农民导论》课程的开发需求上,学生对三农现状、职业素养等内容需求较多,在教学与评价上,学生对参观调研、小组协作解决问题等教学设计和考试、作业的考评方式比较赞同。在课程的实施效果调查上,学生的课程满意度比较高,课程实施结束后学生的职业意愿和成绩有了显着提升,任课教师的认可程度也比较高,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导论》模块化课程开发与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导论》课程开发过程和教学实施的反思,本研究归纳出了以下六条基于模块化的新型职业农民课程开发建议:一是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促进课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二是积极参与培训与教研,提升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三是促进校本教材的开发和课程模块库的建设,提供资源平台;四是积极构建课程开发共同体,促进共同进步;五是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六是构建互助共赢的深度校企合作体系,加强人员流通。

袁雅琪,袁小军,钟秋平[7](2021)在《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状,探讨了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相关措施建议,旨在提高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转移转化率。

王慧敏[8](2021)在《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建设工程所涉及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人身健康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工程建设控制性底线要求。在工程建设领域,对强制性标准的研究比较薄弱,对其评价体系、实证分析的匮乏,制约其作用效果的进一步发挥。因此,确定科学合理地方法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进行评价是全面掌握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实施情况,促进强制性标准有效实施和动态提升的前提和保证。以往研究大多从质量、安全等某一层面探讨工程建设标准对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而这些方面不足以进行对其实施绩效的评估。评价方法的选择侧重于指标权重的确定,仅考虑方法本身,忽略导向性原则下的实际问题。本文基于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理论分析,从全流程视角提出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的评价框架,并对其四大应用主体及其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以强制性标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法性作为自身有效性的评价要素;将实践过程的活动体现于日常工作状态、实际应用状态和执行效果等层面;综合工程建设标准的效益评价,以及强制性标准技术扩散的价值性,将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效益产出的评价要素。结合综合评价理论,分析、识别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的核心构成要素,构建多维度不同层级的指标体系框架。提出系统化的指标筛减流程,通过三轮指标筛减,最终建立了涵盖三大主维度、九大子范畴共34个指标的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指标体系。根据评价实际需求,在双重视角下设计了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综合测度模型。以需求驱动和竞争差异两个视角分别对其实施绩效进行评价,需求驱动视角下的评价值用以反映强制性标准的整体实施绩效,在竞争差异视角下可以体现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差异性,并衡量其实施绩效的均衡程度。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以《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该项规范的整体实施绩效为“一般”水平。并对调研项目抽样分析,发现66.67%的调研项目对该项规范的实施绩效处于一般水平,实施情况较差和较好的分别仅占13.33%和20%,虽与样本总体的统计分析结果存在些许差异,但并不影响对整体实施情况的判断结果。进而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对构成核心要素的三大维度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表明三大维度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和关联强度,证明了从三大维度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进行评价是合理的。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加强规范实施的建议。本文的研究为规范实施情况的评价以及对规范完善与修订工作提供参考,为决策者提高规范实施绩效提供了评估检验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柴青宇[9](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林昆仑,周晓光[10](2020)在《需求视角下科技社团精准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路径研究——以中国林学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科技社团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是科技社团的基本职责和根本使命。该文以中国林学会为例,分析了学会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的主要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人才队伍素质提升、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畅通信息交流渠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充实基层组织力量等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六大需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二、林业:以需求为导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业:以需求为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订单式林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校地合作背景
2 校地产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3 基本做法及相关经验
    3.1 校地深度融合,搭建高效运行的工作体系
    3.2 高度重视,建立良好运行机制
    3.3 对接地方需求,制定培养方案
4 严格学生管理,立德树人
5 师资配备强,教学水平高
6 搭建实训平台,提升实践能力
7 开展“六维”实践模式,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8 校地产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2)林草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的实践探索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的内容和特点
二、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1.培训目标的设定和表述
    2.教学方案的设计与策划
        (1)教学内容没有以培训需求为导向
        (2)教学方案呈现拼凑式特点,课程之间缺乏逻辑联系
三、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遵循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三)灵活性原则
四、进一步优化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的建议
    (一)培训目标的设定
    (二)培训班名称的策划
        1.培训班
        2.进修班
        3.研讨班/专题研讨班
        4.研修班
    (三)培训课程名称的设计
        1.参训学员
        2.授课内容
        3.教学方法
    (四)授课师资的筛选
    (五)教学内容的安排

(3)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国家需求层次的理论建构
    一、国家人格化:以人的视角建构国家
        (一)国家建构的多维逻辑
        (二)国家行为与动机的人格属性
    二、人与国家的需求通约性
        (一)人与国家的多元需求
        (二)人与国家需求相通约的依据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国家应用
        (一)“需求层次论”的理论内涵
        (二)“需求层次论”的应用考量
        (三)国家需求视角下的国际合作
        (四)国际发展合作中的国家需求
    四、国家需求层次的分析框架
        (一)国家需求的界定与层次
        (二)多层需求的平衡与均衡
第二章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进展与方向
    一、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历程
        (一)主权需求优先的阶段(1949-1978年)
        (二)发展需求优先的阶段(1979-2018年)
        (三)多层需求兼顾的新时期(2019年至今)
    二、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动因
        (一)时代主题判断
        (二)改革开放实践
        (三)国际规范内化
    三、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方向
        (一)由选择自立走向逐步开放
        (二)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倡导
        (三)由双边互动趋向多方参与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一)后疫情时代百年变局变数增多
        (二)逆全球化下疫情民粹主义兴起
        (三)新多边主义秩序重塑尚需时间
    二、发展中国家身份引发质疑
        (一)中国的身份定位存在分歧
        (二)外界混淆中国的需求层次
        (三)身份质疑导致行为的误判
    三、新发展格局面临多重国际竞争压力
        (一)权力转移下的大国竞争
        (二)新兴崛起国群体内竞争
        (三)区域强国间的机制竞争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发展需求界定滞后
        (一)过度聚焦规模与速度
        (二)地域差距的不断扩大
        (三)跨国利益边界模糊化
    二、国家需求层次的认知失调
        (一)国内需求与国际需求相分隔
        (二)国际不同层次需求关注不均
        (三)现代化需求与其他需求疏离
    三、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不足
        (一)战略设计引发外界疑惑
        (二)国际制度话语处于劣势
        (三)国际社会交往基础薄弱
    四、实现国家需求缺乏制度保障
        (一)国际发展体系规范压力
        (二)专业机构管理经验欠缺
        (三)多边合作路径选择受限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路径抉择
    一、明确发展需求优先方针
        (一)重视发展质量创新评估
        (二)均衡各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全方位调和海内外利益
        (四)增强环境变化中的定力
    二、统合国内外需求层次
        (一)发展与国际责任适度关联
        (二)国际地位基于主权与发展
        (三)现代化需求贯穿于其他需求
        (四)坚定发展中国家身份立场
    三、增进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
        (一)提升发展战略释疑成效
        (二)提高多边外交话语效能
        (三)积累国际社会互动资源
        (四)长效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四、完善国家需求的实现机制
        (一)善用国际体系部分规范
        (二)健全机构建设全面评估
        (三)推进三方合作机制建设
        (四)夯实国际竞争的制度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4)基于朴门永续理念的莲花坪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
    1.3 相关概念辨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朴门永续理念的理论研究
    2.1 朴门永续理念的基本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思想层面——哲学
        2.2.2 系统本身——学科综合
        2.2.3 外部环境层面——经济学
    2.3 朴门永续理念的核心理念及基本原理
        2.3.1 朴门永续核心理念
        2.3.2 基本原理
    2.4 核心观点
    2.5 运营模式
        2.5.1 社区支持型农业CSA概念
        2.5.2 运营模式
        2.5.3 发展意义
    2.6 朴门永续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6.1 国外研究现状
        2.6.2 国内研究现状
3 田园综合体发展概况及规划要点分析
    3.1 田园综合体概念
    3.2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
        3.2.1 合作共享
        3.2.2 融合发展
    3.3 主要特征
        3.3.1 以农业产业为重心
        3.3.2 以休闲体验为核心
        3.3.3 以综合发展为支撑
        3.3.4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
    3.4 基本内容
        3.4.1 主要功能分区
        3.4.2 规划重点
        3.4.3 发展意义
    3.5 国内外研究进展
        3.5.1 国外研究现状
        3.5.2 国内研究现状
4 案例借鉴
    4.1 美国森林生态农场“Forested”
    4.2 奥地利——科梅霍夫农场
    4.3 福建漳州“光照人有机茶园”
    4.4 经验借鉴
5 朴门永续理念与田园综合体影响因子评价
    5.1 朴门永续理念对田园综合体的指导意义
        5.1.1 核心理念的相关性
        5.1.2 基本原理的借鉴意义
    5.2 朴门永续理念应用于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意义
    5.3 朴门永续理念指导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主导影响因子调查分析
        5.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5.3.2 确立评价体系指标
        5.3.3 权重计算结果
        5.3.4 准则层权重分析
        5.3.5 指标层权重分析
    5.4 小结
6 莲花坪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6.1 应用策略分析
    6.2 项目概况
    6.3 场地现状及资源分析
        6.3.1 建筑现状
        6.3.2 道路现状
        6.3.3 生态环境现状
        6.3.4 产业概况
    6.4 规划目标及定位
    6.5 规划原则
        6.5.1 注重生态恢复
        6.5.2 发展农业经济
        6.5.3 提升文化吸引力
        6.5.4 丰富体验活动
    6.6 总体布局
        6.6.1 布局理念
        6.6.2 总体布局
    6.7 分区规划
        6.7.1 入口服务区
        6.7.2 生态保育区
        6.7.3 景观休闲区
        6.7.4 农事体验区
        6.7.5 农业生产区
    6.8 文化融合
    6.9 专项设计
        6.9.1 种植设计
        6.9.2 道路系统规划
    6.10 运营模式
    6.11 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朴门永续理念指导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的主导影响因子评价调査表
致谢

(5)老年友好导向下哈尔滨市公园绿地布局均衡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老年友好理念
        1.1.2 公园绿地成为老年人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
        1.1.3 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对“人的需求”的关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析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老年人相关概述
        2.1.1 老年人的概念
        2.1.2 人口老龄化
        2.1.3 老年友好理论
    2.2 公园绿地相关概述
        2.2.1 公园绿地的概念
        2.2.2 公园绿地的分类
    2.3 供需均衡相关概述
        2.3.1 供需均衡概念
        2.3.2 供需均衡的评价方法
    2.4 出行模式的概念
    2.5 公园绿地布局相关理论
        2.5.1 行为地理学理论
        2.5.2 公共设施区位论
    2.6 本章小结
3 公园绿地布局均衡性评价模型构建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城市概况
        3.1.2 公园绿地建设现状
        3.1.3 人口老龄化状况
    3.2 老年人的公园绿地出行模式调研
        3.2.1 调研结果描述及分析
        3.2.2 调研结果对指标采集的影响
    3.3 研究区数据库建立
        3.3.1 公园绿地数据
        3.3.2 居住区及人口数据
        3.3.3 道路交通数据
    3.4 评价模型构建
        3.4.1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
        3.4.2 均衡性计算
        3.4.3 综合均衡性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公园绿地布局均衡性分析及其形成机制
    4.1 不同等级公园绿地均衡性分析
        4.1.1 综合公园均衡性分析
        4.1.2 社区公园均衡性分析
        4.1.3 游园均衡性分析
    4.2 公园绿地综合均衡性分析
    4.3 均衡性视角下公园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4.3.1 供给总量不足
        4.3.2 主城区外围公园绿地交通通达性不足
        4.3.3 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空间失配
        4.3.4 行政区之间均衡性差异较大
    4.4 公园绿地供需失衡的形成机制
        4.4.1 城市发展的历史沉积
        4.4.2 城市规划的引导调控
        4.4.3 市场机制的主导影响
        4.4.4 需求的动态变化与供给机制固化
    4.5 本章小结
5 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
    5.1 公园绿地布局优化框架构建
        5.1.1 意识层面
        5.1.2 制度层面
        5.1.3 规划层面
    5.2 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的目标及原则
        5.2.1 优化目标
        5.2.2 优化原则
    5.3 公园绿地布局优化选址方法
        5.3.1 K-means聚类算法
        5.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5.4 公园绿地布局优化选址方案
        5.4.1 区位修正
        5.4.2 新增公园绿地选址结果
    5.5 公园绿地布局优化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高职《新型职业农民导论》模块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培育现状
        (二)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现状及改革需求
        (三)N学院扩招及其课程建设现状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设计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新型职业农民课程开发
    二、模块化课程开发
    三、研究述评
第三章 《新型职业农民导论》模块化课程开发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课程开发需求分析
        (一)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二)职业能力需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课程需求调查
    三、课程开发原则及理念
    四、小结
第四章 《新型职业农民导论》模块化课程开发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教学设计
    四、课程评价
    五、课程教学案例——法律与政策常识
第五章 《新型职业农民导论》模块化课程实施研究
    一、教学对象
    二、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一)学生课程满意度较高
        (二)学生测试成绩显着提升
        (三)学生职业意愿显着增强
        (四)教师调查效果良好
    三、小结
第六章 新型职业农民模块化课程开发策略
    一、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促进课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积极参与培训与教研,提升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三、促进校本教材的开发和课程模块库的建设,提供资源平台
    四、积极构建课程开发共同体,促进共同进步
    五、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六、构建互助共赢的深度校企合作体系,加强人员流通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发展现状
    1.1 国外发展现状
    1.2 国内发展现状
2 我国林业领域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成效和工作经验
    2.1 建立林业科技成果库并发布先进适用林业科技成果
    2.2 开展林业科技成果项目示范
    2.3 联合共建林业科研平台,产学研协同推进成果转移转化
    2.4 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规章制度
    2.5 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和队伍
    2.6 打造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3 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的原因分析
4 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4.1 优化政策环境
    4.2 拓宽资金渠道
    4.3 强化市场对接
    4.4 壮大人才队伍
    4.5 加强典型宣传

(8)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发展状况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标准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1.3.2 实施绩效评价研究
        1.3.3 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属性分析及实施绩效评价框架
    2.1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基本概念界定
        2.1.1 标准
        2.1.2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2.1.3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
    2.2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特征
    2.3 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现状分析
        2.3.1 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面临的问题
        2.3.2 我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现实情况
    2.4 基于全流程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框架
        2.4.1 任务准备阶段
        2.4.2 组织及过程阶段
        2.4.3 统计分析阶段
    2.5 本章小结
3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3.1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总体构想
    3.2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指标体系设计
        3.2.1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构成要素
        3.2.2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与依据
        3.2.3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3.3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指标体系合理性判定
        3.3.1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指标体系科学性验证
        3.3.2 与同类相关代表性指标体系对比
        3.3.3 与工程建设标准实施评价规范指标体系对比
    3.4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指标分析
        3.4.1 工程建设规范自身有效性维度
        3.4.2 工程建设规范过程维度
        3.4.3 工程建设规范效益维度
    3.5 本章小结
4 双重视角下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模型
    4.1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原理
    4.2 基于优势数与转换函数的G1法的规范实施绩效测度方法
        4.2.1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
        4.2.2 基于优势数与转换函数的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值
    4.3 考虑竞争性的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方法
        4.3.1 所调研项目在各实施绩效指标上的竞争性
        4.3.2 竞争差异下规范实施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考虑竞争性的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值
    4.4 双重视角下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值
    4.5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等级划分
    4.6 本章小节
5 实证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数据收集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综合测度
        5.3.1 原始数据整理
        5.3.2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5.3.3 基于优势数与转换函数的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值计算
        5.3.4 竞争差异视角下规范实施绩效测度值的计算
    5.4 规范实施绩效综合测度值
    5.5 规范实施绩效评价分析
        5.5.1 规范实施情况总体特征分析
        5.5.2 典型规范实施绩效特征分析
        5.5.3 维度层关联关系分析
    5.6 加强规范实施的建议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绩效各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B 工程建设规范实施情况评价调査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需求视角下科技社团精准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路径研究——以中国林学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会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现状
    (一)学术交流品牌化
    (二)奖励举荐规范化
    (三)建言献策专业化
        1.精心选题,增强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的针对性。
        2.打造平台,畅通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渠道。
        3.创新模式,提高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效率。
    (四)服务发展精准化
        1.积极打造地方服务站。
        2.积极实施林业乡土专家行动计划。
    (五)期刊建设精品化
二、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服务需求分析
    (一)人才队伍素质提升需求
        1.加大林业乡土人才培养。
        2.加大对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培训。
        3.加大对基层青年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支持。
    (二)资源整合协同创新需求
        1.搭建桥梁纽带。
        2.整合项目申报目录。
        3.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三)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的需求
        1.设立技术推广奖。
        2.奖励向基层适当倾斜。
    (四)畅通基层信息交流渠道的需求
        1.创新服务渠道。
        2.构建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五)搭建学术交流展示平台的需求
        1.创造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
        2.创办面向基层的应用型刊物。
    (六)充实基层组织机构力量的需求
        1.实体化的秘书处。
        2.专职化的工作人员。
        3.专项工作经费支持。市、县(市、区)
三、中国林学会精准服务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建议
    (一)积极打造类型丰富的人才服务队伍
    (二)构建创新协同的资源整合模式
    (三)有序承接能力匹配的政府转移职能
    (四)不断提高参谋助手的建言献策能力
    (五)完善面向基层的学术交流机制
    (六)夯实提升能力的组织建设基础

四、林业:以需求为导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订单式林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 杨军,张旭东,郑传刚,刘永碧,林巧.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11)
  • [2]林草行业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教学策划的实践探索与反思[J]. 丁娜,陈立桥. 中国林业教育, 2021(05)
  • [3]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D]. 王彩霞.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朴门永续理念的莲花坪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D]. 梁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老年友好导向下哈尔滨市公园绿地布局均衡性研究[D]. 郭梦.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6]高职《新型职业农民导论》模块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 颜云青.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J]. 袁雅琪,袁小军,钟秋平. 林业科技通讯, 2021(04)
  • [8]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绩效评价研究[D]. 王慧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9]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10]需求视角下科技社团精准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路径研究——以中国林学会为例[J]. 林昆仑,周晓光. 学会, 2020(09)

标签:;  ;  ;  ;  ;  

林业:以需求为导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