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浙江省林业科技总目录

2001年浙江省林业科技总目录

一、浙江林业科技2001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占云[1](2021)在《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探索 ——以江郎山景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独特类型,也是我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对风景名胜区进行整体价值评价,提出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精神价值纳入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中,选取适宜的评价指标构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江郎山景区进行整体价值评价实践应用,并得出景区整体价值分布图及景区保护建议。一方面有助于更好的认识风景名胜区,丰富了现有风景名胜区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分级划定及科学管理提供价值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将整体性思想运用于风景名胜区评价及保护实践中,创新性地提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基于Cite Space量化分析已有的风景名胜区评价研究文献,发现大多是对景观资源进行分级评价应用于分级保护规划中,其结果弱化了历史、文化等内在精神价值,因此提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2)构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丰富了现有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梳理大量文献,将精神价值纳入整体价值评价体系中,利用层次分析法、1-9标度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并计算权重,构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以期望评价结果可以应用于其保护规划实践。(3)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评价应用,为其保护管理提供一些价值参考:基于评价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江郎山景区进行各因子赋值量化评价,按权重叠加并进行重分类分析,将江郎山景区划定为整体价值极高、高、一般、低、极低五级分区,最终根据整体价值评价结果提出景区保护建议。

唐茜[2](2021)在《城市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评价研究 ——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并已成为社会问题。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数量将会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三分之一。而社区公园作为老年人日常活动较为频繁的场所,其适老性建设和研究均不足。因此,如何打造适老性景观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将重点进行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评价研究,并构建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本文利用案例剖析、文献归纳、SPSS25.0统计软件因子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包含安全性、舒适便捷性、观赏性、易于交往性4个准则层和16个指标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发放专家问卷确定各指标权重,在一级因子中,安全性权重最高,为0.576,舒适便捷性、观赏性和易于交往性依次随后。在二级因子中,园路安全无障碍权重(0.230)最高;最后,引入灰色评价法,详细阐述评价原理和步骤,建立了以灰色层次分析法为评价方法的城市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评价体系,同时以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公园为例,证实了该体系的科学性和该方法的有效性。基于评价模型,采用灰色评价法对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公园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横河公园总评价分数为3.075,处于4个评价等级中的第3等级;馒头山社区公园总评价分数为3.164,处于第2等级。馒头山社区公园的结果要优于横河公园。通过比较研究发现这两个公园在安全性上均表现较好,但也存在适老性设计不足、养护管理不足和主题文化缺失等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较为科学合理的方式构建了城市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评价体系。(2)靠近主干道、方便居民通行来往的平地型社区公园更能吸引居民。(3)不同老年人群体对社区公园景观需求具有差异性。最后,提出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设计策略和公园管理模式的优化方案,积极探索适老性景观设计方法和技术,为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的改造和建设提供较全面的指导。

朱静怡[3](2021)在《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公园作为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城市绿地,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追求城市公园建设数量和效率的同时,景观雷同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评价有助于提高景观质量,优化游客游赏体验,为更好地管理和改善公园景观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相关理论,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杭州市太子湾公园、花港观鱼公园以及柳浪闻莺公园进行景观评价,结合定性分析检验模型合理性,为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第一步,以观赏需求、生态需求和活动需求为准则层,景观形象、空间组织等6项指标为子准则层,景观丰富度、景观协调性等18项指标为因子层,构建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步,咨询专家意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第三步,运用语义差异法(SD)选取因子层18项指标对应的形容词对设计问卷,对公园使用者进行调查,分析问卷结果;第四步,结合AHP得出的权重对SD法得分结果进行加权计算,将最终得分进行百分化处理,得出三个城市公园的最终得分,并结合实地调研分析结果合理性。这样一套结合了专家权重和使用者感受的评价模型,使得评价结果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其次,基于景观评价模型得出三个城市公园的景观评价结果如下:花港观鱼公园(89.38)>柳浪闻莺公园(87.94)>太子湾公园(82.54)。该结果显示,游客对三个城市公园景观的整体评价较高,其中得分最高的公园是花港观鱼公园,该公园作为杭州市最知名公园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结合实地调研,笔者认为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验证了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再次,以得分最低的太子湾公园为例,对景观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基于游客的观赏需求、生态需求和活动需求笔者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景观提升建议:(1)优化空间结构,彰显景观特色;(2)增加乡土树种,提高物种多样性;(3)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活动空间,完善公共设施。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实地调研,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与提升建议:(1)注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主题;(2)合理配置植物,平衡生态系统;(3)设计以人为本,丰富休闲空间;(4)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公园品质。本文构建的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可为其他城市公园的景观评价提供参考,该套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由于研究对象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他地域城市公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乔婧[4](2021)在《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与景观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典型河网城市,杭州主城区内有河道470条。依托于纵横河网的滨河绿道与城市空间紧密交融,是服务人群范围最广的绿道类型,有分明的时空使用特征,如何协调绿道环境与人的游憩行为,合理匹配游憩机会,将成为绿道提质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中选取10个样本,以游憩机会谱理论为指导,从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管理环境3个维度、18个指标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Arc GIS分析等方法清查因子,确定各绿道的游憩机会等级:综合游憩型滨河绿道包括运河绿道1、运河绿道2,日常休闲型滨河绿道包括贴沙河绿道、西塘河绿道、上塘河绿道、余杭塘河绿道、塘河片区环河绿道、东河绿道,一般交通型滨河绿道包括中河绿道、古新河绿道。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绿道的游憩行为特征,发现环境与行为的内在关系:从一般交通型绿道到综合游憩型滨河绿道,到达成本逐渐提高,游憩等级与市外游客比例、平均出行时间、停留时间、游憩活动丰富度呈正相关,与到达频次呈负相关。构建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游憩机会谱,面向周边居民、杭州市内非周边居民和杭州市外游客,分别讨论5个时间段主要的游憩活动。最后,以提供丰富、优质的游憩机会的目标为导向,提出各类绿道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综合游憩型滨河绿道要加密交通站点,提高路网联通程度,节点空间形态差异化,增加文化记忆点,开展多元可参与式游憩活动,丰富休息设施的形式,丰富运动场地和设施,增设智能化服务设施,提高环境卫生维护水平;日常休闲型滨河绿道要提高绿廊建设水平,提高大尺度灰空间利用率,控制活动丰富度,增设无障碍设施,增设日常基础性配套运动设施,增设亲水休息设施;一般交通型滨河绿道要适当拓宽慢行道宽度,延长照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标识系统信息完整度与丰富度。

张爽[5](2021)在《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曾经,博物馆是精英阶级的专属,如今它已走入寻常百姓的文化生活,成为开展公共教育、传递文化内涵、满足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愈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迫切需要提质升级,寻求更全面更优化的设计方法。回顾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建筑设计,而景观环境设计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其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以博物馆景观环境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以往类似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相关概念,结合景观叙事学、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和园林美学等相关理论,从空间布局和文化表达两个维度搭建起博物馆景观环境的设计框架,明确设计内容。在空间布局方面,细分出环境基底、布局类型、空间构成要素、空间序列和游览路线等五大设计内容;在文化表达方面,明确了博物馆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思想文化等文化内涵,提炼出主体建筑、景观建构筑物、水景、植物、铺装、服务设施等六大文化表达载体。随后,在上述设计框架基础上,提出博物馆景观环境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完善设计理论体系。本文选取成都市为研究区域,开展博物馆景观环境现状调查,按综合类、社会历史类、自然科技类、文化艺术类等四种类型进行系统研究,基于田野考察,选取了8个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具体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了解游客的空间偏好、景观环境满意度以及再访与推荐意愿。结合主观观察和客观反馈,总结出成都市的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经验启示和现存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的博物馆建设提供参考,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陈依艺[6](2018)在《花园设计与营造手法研究 ——以杭州湾秘密花园设计为例》文中指出花园是以营造丰富色彩、质感、季相等植物景观为特色的园林表现形式之一。在西方,以英国为代表的自然风景园中,花园经过长期发展,在设计与营建方面已具备相对稳定的营造模式及景观效果。同时,19世纪受“中国造园热”的影响,英国花园大量引用来自中国的丰富园林植物资源,并在设计与营建过程中借鉴了中国自然山水园的造园思想。我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以展现丰富观花植物景观为主旨的花园却不多见,对花园的专类研究也较缺失。文章通过探讨花园的概念、花园的外延及花园的分类,将中外花园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并以花园的项目实践为例,进一步分析与总结花园的造园要素及设计手法,以期为我国的花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文章对花园的概念进行了追溯,并对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探讨花园概念的内含以及它的外延。并以主题为线索,对花园的分类进行了探讨。其次,通过中外花园案例分析和杭州湾秘密花园设计的项目实践,对花园的造园要素及设计手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1)花园是集植物、地形与水系、建筑与小品等要素为一体的园林形式,且以可持续、多层次、品种丰富的植物景观为主导。(2)根据植物的色彩、型式、质感、视觉比重、季相、芳香等,结合统一、平衡、韵律、强调等设计手法进行混合种植,并结合流动的草坪空间,营造视线可游之景。同时,注重新优品种植物的引种、栽培及应用推广,为花园的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植物材料。(3)花园应通过合理布局营造转承有序的植物空间,并结合竖向设计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立面。同时,运用障景、框景、借景等创造起伏错落、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4)设计的同时注重文化思想与意境的表达。设计结合绘画、散文、诗词、音乐等艺术手法,以提升花园的文化与精神价值。

高健[7](2014)在《新疆方志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方志即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持续千年不间断编纂的历史文献。新疆(西域)地处祖国西陲,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自汉代中央政府统一西域以来,西域与内地的交流日益紧密,而方志的编纂正是这种紧密联系的文化纽带。西域的古方志兴起于汉代张骞、班勇等人所纂的西域地记或风土记,这类带有考察性质的文献也正是中国传统方志的源头之一——两汉地记、风土记。新疆方志的兴起与祖国内地方志的兴起是同步的。也正是依靠采择这些早期西域方志材料,《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籍中的“西域传”才有了丰富而生动的记述,才最终确立了我国正史史籍中“西域传”的应有地位。因此,新疆方志从一开始就具有备了实地考察和关系国家利益的独特特征。隋唐时期是新疆方志编纂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阶段。这些新疆方志虽然大多亡佚,但从仅存的敦煌图经残卷来看,其种类多而体例严谨,记述内容注重当地实际情况,改变了两汉西域地记中志怪传闻较多的局面。宋代及元、明是中国方志的定型和繁盛时期,但与之相反,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西域孤悬塞外,新疆的方志编纂进入了长期的低潮期,宋、元两朝基本没有,明代仅有几种根据出使或行记改编的准方志。归根结底,新疆方志的盛衰与中央王朝国力的盛衰一脉相承。尽管如此,在屈指可数的这几部准方志中,中原对西域的交流和影响随处可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方志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传播功能。自清代乾隆朝重新统一西域后,新疆方志的编纂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高峰阶段。这个大的高峰阶段不是瞬间的,而是由持续脉冲式的几个高峰所组成。其成就不仅表现在质量高、数量多、种类繁、规模大、体例新等诸多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与西北史地学的完美结合,赋予了方志新内容、新思想,提高了方志的学术地位。这种成就和地位是民国时期乃至今天的新疆方志编纂所难以企及的。本文论题《新疆方志文献研究》将上述自汉代至民国间新疆的方志编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汉、唐、明时期西域古方志文献概况;梳理分析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概况;总结了民国时期新疆新方志的特点。其中重点是围绕方志文献来研究,对清代各个细分阶段的代表方志进行了详细探讨,总结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的编纂体例、类型、特征,并对新疆方志文献中的舆图予以了特别分析。最后对全部新疆方志作了提要解题。本文首次对新疆方志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在分析和论述中,笔者发现并运用了一些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运用辑佚、考据等传统文献学方法对两汉时期部分西域古方志进行了文献考证,提出了新观点;首次将新疆方志与史学、西北史地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方志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首次系统论述了清代新疆方志的编纂特点;提出了清代新疆方志的分期问题;首次对清代新疆方志舆图进行了总结分析:首次对民国新疆方志作了全面总结,并发现了一批新的民国方志文献。此外对日本所编新疆方志也首次予以了总结分析。新疆方志历史久远,内容独特,编纂和流传特别复杂,还有许多空白需要研究填补。笔者所论所述也难以全面,还很不完善,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吴伟根,章晓光[8](1990)在《浙江林学院学报编排规范》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和法规,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规定了《浙江林学院学报》的基本构成、编辑规则和编排格式。

周丽威[9](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研究表明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蒋旖旎[10](2020)在《文化生态理论指导下的旅游型乡村空间规划 ——以河南省温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热潮的高涨,乡村空间规划研究逐渐发展。但现有的乡村空间规划并不能准确落到实处,无法对文化生态系统起到保护作用。对于旅游型乡村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进行合理准确的乡村空间规划有利于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特色。这促使我们从文化生态理论的角度出发,系统性研究乡村文化生态系统与旅游型乡村空间的关系,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使文化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全面促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本文通过文献综合法对文化生态理论、旅游型乡村、乡村空间规划等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学习、整理,并了解了河南省温县在乡村振兴、乡村空间规划方面的政策、战略,再通过实地调研法了解温县当地发展现状,以访谈、调研纪要、文献资料等形式记录温县自然资源、乡风文明、历史沿革、社会经济条件等内容。然后运用归纳总结法将理论知识结合到温县现状情况中,归纳总结温县现有自然与人文基础。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空间分析模式,分析温县空间构成要素,帮助梳理温县文化生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从整体空间形态、线性空间特征、特色文化场所、传统建筑特征等方面归纳文化生态理论下的温县空间现状特征。然后提出文化生态理论下温县空间存在文化生态景观短缺、文化生态建筑衰败、文化生态氛围淡化、文化发展策略缺乏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运用文化生态视角下的空间优化理论,提出温县空间规划原则,并结合温县实际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温县乡村空间规划:构建文化生态网络空间系统并提出保护策略;通过保护线性空间和发展生态廊道来优化文化生态线性空间;通过修复温县文化生态景观、保护特色文化场所、提升文化生态氛围、改进文化发展策略来重塑特色文化场所;通过延续乡村建筑风貌和塑造乡村重要节点来强化文化生态建筑特征。

二、浙江林业科技2001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林业科技2001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探索 ——以江郎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1.1.1 风景名胜区评价意义重大
        1.1.2 风景名胜区评价需重视整体性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1.2.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概况及基本思路
        1.4.1 风景名胜区评价概况
        1.4.2 研究基本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调查方法
        1.5.2 分析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风景名胜区景源评价与整体价值研究综述
    2.1 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评价综述
        2.1.1 国内外景观资源评价
        2.1.2 景源评价形式及方法
        2.1.3 景源评价内容及指标
    2.2 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研究综述
        2.3.1 整体价值相关研究内容
        2.3.2 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
    2.3 结论及启示
        2.3.1 景源评价研究趋向综合化
        2.3.2 景源评价重要性和局限性
        2.3.3 研究启示
3 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原则
        3.1.1 构建方法
        3.1.2 构建原则
    3.2 整体价值评价指标选取
    3.3 整体价值评价判断矩阵构建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3.2 构造判断矩阵
    3.4 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体系
4 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评价应用
    4.1 江郎山景区整体概况
        4.1.1 历史沿革
        4.1.2 自然人文
        4.1.3 评价及保护现状
    4.2 江郎山景区景源价值评价
        4.2.1 资源价值
        4.2.2 环境水平
        4.2.3 利用条件
        4.2.4 规模范围
    4.3 江郎山景区视觉景观价值评价
        4.3.1 视域范围
        4.3.2 观赏视距
        4.3.3 醒目景观
    4.4 江郎山景区生态价值评价
        4.4.1 高程
        4.4.2 坡度
        4.4.3 坡向
        4.4.4 水文
        4.4.5 用地性质
    4.5 江郎山景区历史价值评价
        4.5.1 神话传说
        4.5.2 名人事迹
    4.6 江郎山景区文化价值评价
        4.6.1 优良传统
        4.6.2 精神信仰
    4.7 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评价
    4.8 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保护建议
        4.8.1 江郎山景区整体价值分区保护
        4.8.2 江郎山景区价值保护原则
        4.8.3 景源价值与整体价值再探讨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结果
    5.2 本文创新与不足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专家调查报告
附录Ⅱ 江郎山景区风景资源分级表
附录Ⅲ 江郎山景区风景资源分类表
附录Ⅳ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指标
附录Ⅴ 江郎山景区风景资源评分表
附录Ⅵ 作者简历

(2)城市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评价研究 ——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归纳法
        1.2.2 现场调研法
        1.2.3 数据统计分析法
        1.2.4 灰色层次分析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城市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社区公园
        2.1.1 社区和社区公园定义
        2.1.2 社区公园特征
        2.1.3 国内外社区公园研究进展
        2.1.4 杭州市社区公园现状
    2.2 老年人
        2.2.1 人口老龄化现状
        2.2.2 老年人群体划分
        2.2.3 当代老年人群体特征
    2.3 适老性设计及评价
        2.3.1 适老性设计的定义及概念辨析
        2.3.2 国内外适老性设计研究进展
        2.3.3 国内外适老性评价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3 适老性景观评价研究基础
    3.1 相关术语和评价研究
        3.1.1 评价的概念和过程
        3.1.2 评价方法
    3.2 本文研究方法—灰色层次分析法
        3.2.1 灰色层次分析法的概念和运用
        3.2.2 灰色层次分析法的技术路线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评价指标筛选
    4.1 评价指标筛选的依据和思路
    4.2 评价指标初选
        4.2.1 实践案例梳理
        4.2.2 相关文献资料梳理
        4.2.3 指标初选结果
    4.3 评价指标遴选
        4.3.1 指标遴选的问卷设计
        4.3.2 指标遴选的问卷结果分析
        4.3.3 指标遴选结果
    4.4 评价指标说明
        4.4.1 安全性
        4.4.2 舒适便捷性
        4.4.3 观赏性
        4.4.4 易于交往性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评价指标层次结构
    5.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2.1 前期工作
        5.2.2 权重计算过程
        5.2.3 评价权重分析
    5.3 灰色综合评价
        5.3.1 评价灰类确定及数据集处理
        5.3.2 三角白化权函数白化处理~([143,144])
        5.3.3 灰色评价权向量和灰色评价矩阵
        5.3.4 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公园实证研究
    6.1 调查问卷设计
        6.1.1 调查内容
        6.1.2 调查对象
        6.1.3 调查地点及时间
    6.2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6.2.1 杭州市基本情况
        6.2.2 上城区基本情况
        6.2.3 上城区社区公园基本情况
    6.3 灰色分析法评价分析
        6.3.1 横河公园灰色综合评价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3.3 馒头山公园灰色综合评价
        6.3.4 评价结果分析
        6.3.5 比较研究
        6.3.6 相关性研究——单因子方差分析
    6.4 实证研究总结与启示
        6.4.1 问题总结
        6.4.2 经验启示
    6.5 本章小结
7 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设计思考与建议
    7.1 设计原则
    7.2 设计要点
        7.2.1 打造安全无障碍的园路环境
        7.2.2 营造丰富多彩的功能性植物景观
        7.2.3 提供利于康养和交往的活动空间
        7.2.4 配套舒适独特的游憩设施
    7.3 管理模式
        7.3.1 公众参与式景观管理模式
        7.3.2 智慧化运营管理模式
    7.4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与不足
        8.2.1 创新
        8.2.2 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指标满意度大众问卷
附录二:专家问卷
附录三:权重计算过程及结果
附录四:公园评价大众问卷
附录五:公园灰色评价过程及结果

(3)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有待改善
        1.1.2 环境质量受到重视,公园建设有待加强
        1.1.3 城市公园千篇一律,景观质量有待提高
        1.1.4 景观审美差异明显,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公园
        2.1.2 景观评价
        2.1.3 层次分析法(AHP)
        2.1.4 语义差异法(SD)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景观美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环境心理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评价方法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1.1 杭州市概况
        3.1.2 杭州市城市公园发展现状
        3.1.3 研究对象选取
    3.2 研究评价的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
    4.1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
        4.1.2 系统性
        4.1.3 可操作性
    4.2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依据
    4.3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的选取
        4.3.2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4.3.3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指标描述
    4.4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4.1 专家意见咨询及判断矩阵构建
        4.4.2 各项指标相对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4.4.3 各项指标综合权重计算及确定
    4.5 语义差异法景观评价
        4.5.1 评价者选取
        4.5.2 语义差异法问卷调查
        4.5.3 景观评价数据整理
    4.6 本章小结
5 城市公园景观评价实例研究
    5.1 调研计划
        5.1.1 调查问卷设计
        5.1.2 评价者选取
        5.1.3 调研时间及地点
    5.2 太子湾公园实例调查与分析
        5.2.1 公园概况
        5.2.2 数据调查与处理
        5.2.3 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5.3 花港观鱼公园实例调查与分析
        5.3.1 公园概况
        5.3.2 数据调查与处理
        5.3.3 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5.4 柳浪闻莺公园实例调查与分析
        5.4.1 公园概况
        5.4.2 问卷调查与处理
        5.4.3 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5.5 综合对比分析
        5.5.1 观赏需求
        5.5.2 生态需求
        5.5.3 活动需求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景观评价结果的太子湾公园景观提升建议
    6.1 太子湾公园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6.1.1 观赏需求
        6.1.2 生态需求
        6.1.3 活动需求
    6.2 太子湾公园景观提升建议
        6.2.1 基于观赏需求,优化空间结构,彰显景观特色
        6.2.2 基于生态需求,增加乡土树种,提高物种多样性
        6.2.3 基于活动需求,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活动空间,完善公共设施
    6.3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公园景观评价预调研打分问卷
附录二 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三
附录四 公园景观评价打分问卷
作者简历

(4)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与景观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
    2.1 城市滨河绿道研究综述
        2.1.1 概念界定
        2.1.2 国外研究综述
        2.1.3 国内研究综述
    2.2 游憩机会谱研究综述
        2.2.1 概念界定
        2.2.2 纵向时间纬度——发展历程
        2.2.3 横向研究广度——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滨河绿道游憩机会评价体系构建
    3.1 指标因子的选取
    3.2 因子分析
        3.2.1 效度分析
        3.2.2 信度分析
        3.2.3 主成分提取
    3.3 评分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各指标评价准则
        3.4.1 物质环境
        3.4.2 社会环境
        3.4.3 管理环境
    3.5 游憩机会值分级体系
    3.6 本章小结
4 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
    4.1 研究对象概况
    4.2 研究数据来源
    4.3 物质环境要素清查
        4.3.1 沿线环境特征
        4.3.2 周边环境特征
    4.4 社会环境要素清查
        4.4.1 活动项目水准
        4.4.2 人文资源特征
    4.5 管理环境要素清查
        4.5.1 维护管理水平
        4.5.2 服务设施质量
    4.6 游憩机会值层级划分
    4.7 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游憩行为特征
    4.8 本章小结
5 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的景观优化策略
    5.1 环境因子理想状态与现实情况比较
    5.2 景观优化设计原则
    5.3 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5.3.1 综合游憩型滨河绿道
        5.3.2 日常休闲型滨河绿道
        5.3.3 一般交通型滨河绿道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5)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博物馆热潮悄然兴起
        1.1.2 博物馆功能更加多元
        1.1.3 博物馆需要景观解读
        1.1.4 博物馆设计需求旺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理论研究
        1.4.2 实证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概念
        2.1.1 博物馆
        2.1.2 博物馆景观环境
    2.2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理论
        2.2.1 景观叙事学
        2.2.2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2.2.3 环境心理学
        2.2.4 环境行为学
        2.2.5 园林美学
    2.3 本章小结
3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空间布局
    3.1 环境基底
        3.1.1 遗迹原址
        3.1.2 风景区
        3.1.3 城市广场
        3.1.4 城市近郊
        3.1.5 商铺、办公建筑
    3.2 布局类型
        3.2.1 建筑中心式
        3.2.2 建筑围合式
        3.2.3 建筑轴线式
        3.2.4 建筑散点式
    3.3 空间构成要素
        3.3.1 边界
        3.3.2 入口
        3.3.3 广场与庭院
        3.3.4 通道
    3.4 空间序列
        3.4.1 叙事结构
        3.4.2 叙事顺序
    3.5 游览路线
        3.5.1 单线游览
        3.5.2 双线游览
        3.5.3 多线游览
    3.6 本章小结
4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文化表达
    4.1 文化内涵
        4.1.1 地域文化
        4.1.2 历史文化
        4.1.3 产业文化
        4.1.4 思想文化
    4.2 博物馆景观环境中的文化表达载体
        4.2.1 主体建筑
        4.2.2 景观建构筑物
        4.2.3 水景
        4.2.4 植物
        4.2.5 铺装
        4.2.6 服务设施
    4.3 本章小结
5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协调统一
        5.1.2 服务大众
        5.1.3 深入阐释
        5.1.4 突出特质
    5.2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空间布局策略
        5.2.1 发挥资源优势
        5.2.2 柔和内外边界
        5.2.3 营造场所精神
        5.2.4 强化叙事逻辑
        5.2.5 畅通参观流线
    5.3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文化表达策略
        5.3.1 符号提炼
        5.3.2 情景再现
        5.3.3 乡土材料应用
        5.3.4 题词命名
        5.3.5 植物造景
        5.3.6 细节强化
    5.4 本章小结
6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现状调查与优化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
        6.1.1 成都市基本情况
        6.1.2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6.2 成都市博物馆行业概况
        6.2.1 成都市博物馆数量
        6.2.2 成都市博物馆质量
        6.2.3 成都市博物馆分布情况
    6.3 成都市各类博物馆景观环境调查
        6.3.1 综合类博物馆
        6.3.2 社会历史类博物馆
        6.3.3 自然科技类博物馆
        6.3.4 文化艺术类博物馆
    6.4 成都市博物馆游客问卷调查
        6.4.1 受访者基本信息
        6.4.2 景观重要性评价
        6.4.3 受访者空间偏好
        6.4.4 景观环境满意度
        6.4.5 再访与推荐意愿
    6.5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经验启示与现存问题
        6.5.1 经验启示
        6.5.2 现存问题
    6.6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优化建议
        6.6.1 满足本地空间需求
        6.6.2 增强文化表达力度
        6.6.3 丰富互动参与形式
        6.6.4 提升民办场馆质量
        6.6.5 提高配套服务水平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创新
        7.2.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成都市博物馆一览表
附录二 成都市各区县博物馆数量
附录三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四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作者简历

(6)花园设计与营造手法研究 ——以杭州湾秘密花园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归纳法
        1.3.3 案例调研法
2 花园的概念辨析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花园的概念及相关概念辨析
        2.1.1 花园的概念及释义
        2.1.2 庭院的概念
        2.1.3 庭园的概念
        2.1.4 庭院、庭园、花园的概念辨析
    2.2 花园的产生与发展
        2.2.1 西方花园的产生与发展
        2.2.2 中国花园的产生与发展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4 以主题为线索的花园分类探讨
        2.4.1 以植物特性为主题
        2.4.2 以造园环境为主题
        2.4.3 以动物元素为主题
        2.4.4 以人的体验为主题
        2.4.5 以造园形式为主题
3 中外花园案例分析
    3.1 国外花园案例分析
        3.1.1 专类品种主题——布查特花园玫瑰园
        3.1.2 植物芳香主题——西辛赫斯特花园香草园
        3.1.3 造园环境主题——曼斯特德·伍德花园林下花园
        3.1.4 造园环境主题——莫奈花园与水园
    3.2 中国花园案例分析
        3.2.1 植物芳香主题——台湾士林官邸香草园
        3.2.2 专类品种主题——北京植物园月季园
        3.2.3 以专类品种为主题——上海上房园艺 铁线莲花园
        3.2.4 植物色彩主题——上海溢柯花园花境园
    3.3 相同主题的中外花园案例分析
        3.3.1 以植物专类品种为主题:温哥华布查特花园玫瑰园与北京植物园月季园
        3.3.2 以植物芳香为主题:英格兰西辛赫斯特花园香草园与台湾士林官邸香草园
    3.4 小结
4 花园的项目实践——杭州湾海上花田及秘密花园设计
    4.1 上位规划:海上花田景区改造方案概念设计
        4.1.1 项目概况
        4.1.2 场地现状分析
        4.1.3 转型思路:花海+花园的发展模式
        4.1.4 设计理念:阡陌花田+四季花园
        4.1.5 空间结构:花园环与花海飘带串联趣味空间
        4.1.6 道路系统:设置游线系统及观光车环线
        4.1.7 节点系统:花海与花园特色+盐碱地植物景观
        4.1.8 功能分区:打造“花”、“海”特色
        4.1.9 耐盐碱植物选择
    4.2 花园实践:秘密花园景观设计
        4.2.1 场地现状分析
        4.2.2 秘密花园设计理念
        4.2.2.1 营造以植物景观为主导的主题花园
        4.2.2.2 营造错落有致的空间、立面及景观序列
        4.2.2.3 盐碱地花园营建及植物选择
        4.2.3 空间布局
        4.2.3.1 秘密花园总平图
        4.2.3.2 景观结构
        4.2.3.3 主题花园分区
        4.2.3.4 交通及游线组织
        4.2.4 植物配置及设计手法
        4.2.4.1 运用植物色彩,营造列式花境的统一性
        4.2.4.2 利用植物型式,引导游览视线
        4.2.4.3 根据植物型式,运用交替手法创造韵律
        4.2.4.4 利用植物组合的视觉比重,营造不对称平衡
        4.2.4.5 利用植物质感,营造视线的可游性
        4.2.4.6 利用植物的季相进行强调
        4.2.4.7 秘密花园植物名录与花期表
        4.2.5 地形塑造
        4.2.5.1 营造层次丰富的立面
        4.2.5.2 景观序列的“起承转合”
        4.2.5.3 地形改造结合土壤改良,缓解土壤反碱现象
        4.2.6 水景营造
        4.2.7 园林建筑及小品设计
        4.2.8 盐碱地花园营建及植物选择
        4.2.8.1 土壤改良
        4.2.8.2 给排水系统
        4.2.8.3 水土保持与养护
        4.2.8.4 耐盐碱植物选择
    4.3 小结
5 花园的造园要素分析
    5.1 植物配置分析
        5.1.1 型式及设计原则
        5.1.2 色彩及设计原则
        5.1.3 质感及设计原则
        5.1.4 季相及设计原则
        5.1.5 视觉比重的设计原则
    5.2 水景与地形塑造
        5.2.1 水景的营造
        5.2.1.1 水景类型
        5.2.1.2 水景的空间布局
        5.2.2 地形的塑造
        5.2.2.1 自然起伏的地形
        5.2.2.2 岩石园与点景石
    5.3 园林建筑与小品
        5.3.1 花园中的园林建筑
        5.3.1.1 园林建筑类型
        5.3.1.2 园林建筑的布局特点
        5.3.2 花园小品
        5.3.2.1 花园小品与主题的统一性
        5.3.2.2 适宜的尺寸与比例
    5.4 小结
6 花园的设计手法分析
    6.1 立意
    6.2 选址
    6.3 空间布局
        6.3.1 空间结构
        6.3.2 景观序列
        6.3.3 立面营造
    6.4 设计手法
        6.4.1 强调
        6.4.2 韵律
        6.4.3 尺寸与比例
        6.4.4 平衡
        6.4.5 “看”与“被看”
        6.4.6 变化与谐调
        6.4.7 简单
        6.4.8 统一
        6.4.9 寻求意境
    6.5 小结
7 结语与展望
    7.1 研究创新点
    7.2 花园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7.3 结合自身优势,营建中国特色的花园
    7.4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题花园表
附录2 秘密花园植物名录
附录3 秘密花园观赏期统计表
附录4 主题花园列举
附录5
作者简历

(7)新疆方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背景概况
    第一节 新疆自然与历史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节 新疆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一、汉唐至元明新疆行政体制
        二、清代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三、民国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 新疆方志概况
        一、新疆方志数量
        二、新疆方志类型
        三、新疆方志名称
        四、新疆方志体例
第二章 西域古方志
    第一节 汉晋西域佚志
        一、《出关志》
        二、班勇《西域风土记》
        三、道安《西域志》
    第二节 隋唐西域图经与地志
        一、隋唐西域佚志
        二、敦煌文献中的西域图经和地志
        三、隋唐西域方志的编纂体例
        四、隋唐西域方志的价值
    第三节 宋元明西域方志
        一、宋元西域方志
        二、明代西域方志
    小结
第三章 清代新疆方志的编撰与发展
    第一节 开端与创新:乾隆年间西域方志编纂的繁荣
        一、《西域图志》的编纂
        二、南疆区域志的编纂
        三、事宜类方志的繁荣
    第二节 发展与融合:方志与西北史地学的交融
        一、和宁及其所编方志
        二、徐松及其所编方志
        三、《大清一统志》与“新疆统部”的编纂
        四、清代新疆方志与西北史地学之关系
    第三节 普及与完善:清末乡土志与《新疆图志》
        一、建省后的首部通志《新疆四道志》
        二、新疆乡土志的编纂与流传
        三、《新疆图志》及其各分志的编纂
        四、新疆乡土志与《新疆图志》文献关系
    小结
第四章 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特点
    第一节 清代新疆方志纂修者之特点
        一、满族人士的广泛参与
        二、遣员和流寓文人的参与
        三、纂修者身份分析
    第二节 清代新疆方志编纂特点
        一、体例严谨,体裁多样
        二、事宜类方志独具风采
        三、区域性方志多而州县志少
        四、官修少而私纂多
    第三节 清代新疆方志内容特点
        一、多收御制诗文
        二、门类独特
        三、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并重
    第四节 清代新疆方志版本流传特点
        一、多以稿抄本传世
        二、总志与分志、单行本并行
        三、版本系统复杂
        四、同书异名混乱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新疆方志
    第一节 民国新疆方志的变革
        一、传统方志的艰难维系
        二、新方志的兴起
        三、民国新疆兵要地志
    第二节 民国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一、设局修志未成
        二、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第三节 民国时期日本所编新疆方志
        一、日本对新疆方志的收集
        二、日本所编新疆方志概述
        三、日本所编新疆方志特点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方志舆图
    第一节 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一、中国古代方志舆图概况
        二、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三、主要方志舆图介绍
    第二节 新疆方志舆图的内容和类型、特点
        一、新疆方志舆图内容、类型
        二、编纂体例特点
    第三节 新疆方志舆图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方志学价值
    小结
结语
附录新疆方志提要
    一、西域古方志
    二、清代方志
    三、新疆乡土志
    四、民国方志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文化生态理论指导下的旅游型乡村空间规划 ——以河南省温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空间规划发展
        1.1.2 河南省温县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开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归纳总结法
        1.4.4 学科交叉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研究发展概述
    2.1 文化生态理论
        2.1.1 文化生态理论概念
        2.1.2 文化生态系统
        2.1.3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空间优化理论
        2.1.4 文化生态理论国外发展概况
        2.1.5 文化生态理论国内发展概况
    2.2 旅游型乡村
        2.2.1 旅游型乡村概念
        2.2.2 旅游型乡村国外发展概况
        2.2.3 旅游型乡村国内发展概况
    2.3 乡村空间规划
        2.3.1 乡村空间规划概念
        2.3.2 乡村空间规划国外发展概况
        2.3.3 乡村空间规划国内发展概况
    2.4 本章小结
3 温县文化生态与空间分析
    3.1 温县概况
    3.2 温县文化生态基础
        3.2.1 自然基础
        3.2.2 人文基础
    3.3 文化生态理论下温县空间现状特征
        3.3.1 温县空间构成要素
        3.3.2 整体空间形态
        3.3.3 线性空间特征
        3.3.4 特色文化场所
        3.3.5 传统建筑特征
    3.4 文化生态理论下温县空间问题分析
        3.4.1 文化生态景观短缺
        3.4.2 文化生态建筑衰败
        3.4.3 文化生态氛围淡化
        3.4.4 文化发展策略缺乏
4 文化生态理论下的温县乡村空间规划
    4.1 文化生态理论下的温县乡村空间规划原则
        4.1.1 系统共生原则
        4.1.2 多元原则
        4.1.3 生态进化原则
    4.2 构建温县文化生态的网络空间系统
        4.2.1 建立温县文化生态的网络空间系统
        4.2.2 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乡村空间整体保护策略
    4.3 优化温县文化生态线性空间
        4.3.1 保护温县线性空间
        4.3.2 发展温县文化生态廊道
    4.4 重塑温县特色文化场所
        4.4.1 修复温县文化生态景观
        4.4.2 保护温县特色文化场所
        4.4.3 提升温县文化生态氛围
        4.4.4 改进温县文化发展策略
    4.5 强化温县文化生态建筑特征
        4.5.1 延续乡村建筑风貌
        4.5.2 塑造重要空间节点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四、浙江林业科技2001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评价探索 ——以江郎山景区为例[D]. 李占云.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城市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评价研究 ——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D]. 唐茜. 浙江大学, 2021(01)
  • [3]基于AHP与SD法的城市公园景观评价研究[D]. 朱静怡. 浙江大学, 2021(01)
  • [4]杭州主城区滨河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与景观优化研究[D]. 乔婧. 浙江大学, 2021(01)
  • [5]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张爽. 浙江大学, 2021(01)
  • [6]花园设计与营造手法研究 ——以杭州湾秘密花园设计为例[D]. 陈依艺. 浙江大学, 2018(04)
  • [7]新疆方志文献研究[D]. 高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8]浙江林学院学报编排规范[J]. 吴伟根,章晓光.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0(04)
  • [9]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10]文化生态理论指导下的旅游型乡村空间规划 ——以河南省温县为例[D]. 蒋旖旎. 浙江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2001年浙江省林业科技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