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用能力的认知与综合理解

对语用能力的认知与综合理解

一、对语用能力的认知与综合知解(论文文献综述)

朱小满[1](2016)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探微》文中指出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而伴随着英语在我国的不断普及以及英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也开始逐渐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应试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判,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只会考试不会交流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且,即便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比较令人满意,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够正常的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是因为学生的语用能力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如果仅仅掌握单词和语法而不知道文化差异的话,有时候甚至会闹出"驴唇不对马嘴"的笑话。所以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初中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则更应当受到重视。

陈艳兰[2](2015)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文中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起作用的不仅是词汇、句法等知识,也包括语用能力,语用能力的匮乏常常使得交际不能顺利进行,所以,必须在基础的初中阶段,就着手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

周之畅[3](2013)在《对外汉语教材中言外之意现象的考察》文中认为通过总结汉语教材中的例子,发现汉语中常用来传达言外之意的途径和手段是:采用修辞、使用熟语、使用本身具有某种语用含义的词语或句式、采取某些特定的会话策略。要想提高学生对汉语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就要将重点放在使用修辞和熟语这两大类途径上。

王琼[4](2012)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言能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国内外相关语言学中有关语言能力的理论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探讨在第二语言的实际教学和语言能力培养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外,更要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对目的语的文化理解和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祝瑞[5](2011)在《留学生使用汉语招呼语的语用失误研究》文中认为招呼语是人际交往的开始,在日常交际中必不可少。如果招呼语使用不当就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汉语招呼语可分为称谓型、叹词型、问候型、恭维型和戏谑型等。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招呼语时,常常会产生一些语用失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本文基于《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的汉语招呼语的统计情况以及笔者的教学经验,设计了针对留学生汉语招呼语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考察了初、中、高三个水平阶段的留学生使用汉语招呼语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招呼语时会出现因照搬母语中的习惯表达方式而产生的交际不当、一句“你好”走遍天下等语用失误,汉语问候型和称谓型招呼语的语用失误也表现得很突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采用开设趣味主题讲座的方式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汉语招呼语;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对比法、归类法、文化引入法、情景操练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帮助留学生掌握和练习招呼语。

晁代金[6](2009)在《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把”字句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出现了很多关于"把"字句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把"字句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深化了认识,促进了教学。为使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从语用篇章、偏误分析及习得顺序、教材编写及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综述。

胡云鹏[7](2007)在《课外阅读对提高初中生语用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本能,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事实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简称语用能力,以下论文中提到的亦同)在语言交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良好的语言能力只是语言交际成功的基础,而出色的语用能力则是工作生活中语言交际成功的保证。在《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NCS)中,也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确定为总体发展目标。因此,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我国外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回顾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及教材、追求升学率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初中生语用能力较低。鉴于这种情况,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能够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的。因此,本文提出了对培养初中生语用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外阅读。本文作者对长春市东光中学的英语教学现状以及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水平进行了调查,并在此中学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学阶段有必要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同时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可以有效可行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水平。结合相关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在中学阶段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的建议,并对中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刘蕊[8](2007)在《美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社交语用失误的考察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目的语学习者受到母语文化背景、文化规约和目的语文化背景、文化规约的影响,产生非语言本身因素的语用失误。本文从汉语言语行为入手,描写了美国人汉语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现象,并进一步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形成此类语用失误的深层文化原因。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写作的缘由和研究的价值;第二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现状,并对六种教材语用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了考察,指出教材对语用问题处理的不当是造成学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之一;第三、第四部分为论文主体。第三部分从七个方面描写和分析了美国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现象及原因;在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师语用敏感度的调查,提出唤醒、提高汉语教师的语用意识才是最终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关键;第五部分是“结论”。

周之畅[9](2007)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言外之意现象的考察》文中提出话语中的言外之意现象在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汉语也不例外。国内外前贤大都从语用学的角度把言外之意大致划分为“规约性言外之意”和“非规约性言外之意”,但这样的分类很难直接进入对外汉语教学,也很难让留学生理解。因此,本文考察了16种中高级对外汉语听力和口语教材,以及4本HSK相关辅导书籍,以期发现言外之意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存在情况,并从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这个视角对言外之意进行归纳和整理。另外,在教材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份旨在考察留学生对汉语言外之意的理解情况的问卷,一方面考察他们的理解,另一方面考察他们主观认为各类型的言外之意的难度如何,同时考察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和他们的汉语语用理解能力(即对汉语中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是否相关,相关性如何。考察后发现了451个具有言外之意的例子,表明言外之意现象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不低,教材语言的安排比较符合自然语言。对这451个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后,发现有四大类传达言外之意的途径,分别是使用修辞、使用熟语、使用本身具有某种语用含义的词语或句式和采取某些特定的会话策略。其中前两种在教材中出现的数量非常多,其下属的子手段也非常丰富。另一方面,本文通过对57名留学生被试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学生对汉语言外之意的理解情况总体来说比较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一些。但是从问卷成绩和他们对题目难度的主观判断来说,使用修辞和使用熟语这两大类途径是他们的难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和他们对汉语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相关性较差。本文从一个更加实用的视角对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和手段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以期使汉语的言外之意变得易于被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文也首次通过问卷对留学生对汉语言外之意的理解情况做了调查,得出了一点浅显的结论,同时尝试提出一些可能有利于进一步培养留学生汉语语用理解能力的办法。

吕明臣[10](2005)在《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文中研究表明话语意义建构是语言学、语言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语言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从跨学科的视角,尤其是从当代认知心理学角度,采用史论结合、虚实并举的方法讨论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本文认为,话语意义具有心理学的内涵,是在言语交际主体认知加工的过程中,围绕交际意图建构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意义成分都会由于言语交际主体的认知策略(选择原则)和实现途径而融合在一起,成为话语意义。话语意义建构过程体现为说话人和听话人相互联系的过程:相关知识的激活、假设的形成和选择决定。话语意义的建构是言语交际中主体间互动的生成物,其实质是主体内在知识的激活、连接和重组的过程。

二、对语用能力的认知与综合知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语用能力的认知与综合知解(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对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培养存在有问题的地方
二、怎样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2)初中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中英语在语用能力教学上的疏失
二、于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

(3)对外汉语教材中言外之意现象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传达言外之意的途径和手段
    (一) 言外之意的传达途经一:采用修辞
        1. 采用婉曲
        2. 采用反问
        3. 采用反语
        4. 采用夸张
        5. 采用比喻
        6. 采用比拟
        7. 采用双关
        8. 采用主宾重复判断句
    (二) 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二:使用熟语
        1. 使用惯用语
        2. 使用口语习用语
        3. 使用俗语
    (三) 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三:使用本身具有某种语用含义的词语或句式
    (四) 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四:采取某些特定的会话策略
        1. 不直接回答而举出相关事实
        2. 提出假设
        3. 做比较
        4. 欲言又止
        5. 转移话题
二、本次考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 使用修辞手法
    (二) 使用熟语

(5)留学生使用汉语招呼语的语用失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0 绪论
    0.1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0.2 研究现状
        0.2.1 招呼语的研究现状
        0.2.2 语用失误的概念界定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研究法
        0.3.2 统计法
        0.3.3 问卷调查的方法
    第1章 教材中招呼语情况的统计
        1.1 招呼语的分类
        1.1.1 称谓型
        1.1.2 叹词型
        1.1.3 问候型
        1.1.4 恭维型
        1.1.5 戏谑型
        1.2 教材中招呼语的涉及情况统计
        1.3 教材中招呼语的涉及情况统计结果分析
第2章 招呼语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2.1 留学生招呼语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对象
        2.1.3 调查设计
        2.1.4 调查实施
        2.1.5 数据处理
        2.1.6 调查结果
    2.2 留学生使用汉语招呼语的语用失误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2.2.1 留学生照搬母语中的习惯表达方式造成的语用失误
        2.2.2 留学生一句"你好"走遍天下的语用失误
        2.2.3 留学生使用汉语问候型招呼语的语用失误
        2.2.4 留学生使用汉语称谓型招呼语的语用失误
第3章 对外汉语招呼语教学建议
    3.1 开设趣味主题讲座
    3.2 对外汉语招呼语课堂教学方法
        3.2.1 对比法
        3.2.2 归类法
        3.2.3 文化引入法
        3.2.4 情景操练法
        3.2.5 多媒体教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留学生招呼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6)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把”字句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用篇章方面的研究
二、偏误分析及习得顺序方面的研究
三、教材编写及练习设计方面的研究
四、结语

(7)课外阅读对提高初中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的提出
    1.1 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论文的结构
2 研究的背景和相关理论
    2.1 语用能力的研究背景
        2.1.1 语用能力定义
        2.1.2 新课标对初中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2.1.3 对学生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
    2.2 英语阅读理论
        2.2.1 阅读的定义
        2.2.2 英语课外阅读的意义
        2.2.3 阅读理论对于提高语用能力的指导
3 课外阅读对提高初中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阶段和步骤
        3.4.1 实验准备
        3.4.2 实验阶段
        3.4.3 数据整理
    3.5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美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社交语用失误的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写作缘起和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情况
    2.2 国内研究情况
        2.2.1 整体性研究
        2.2.2 局部性研究
        2.2.3 与教学有关的研究
    2.3 研究方法
    2.4 教学考察
        2.4.1 教材中语用问题处理的失误
        2.4.2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语用问题处理的失误
三、美国留学生汉语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3.1 招呼语语用失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3.2 称呼语语用失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3.3 敬谦语语用失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3.4 委婉语与忌讳话题语用失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3.5 邀请语语用失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3.6 告别与关切语语用失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3.7 感谢与致歉语语用失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四、对教学的建议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对外汉语教学中言外之意现象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一) 选题缘由
    (二)理论背景
        1.2.1 古典会话含义理论
        1.2.2 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三) 含义的类型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 国内外对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和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
    (二) 国内语言学界对“言外之意”的研究
    (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语用路向上的探索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3.2.1 “言外之意”的操作性定义
        3.2.2 教材考察
        3.2.3 问卷调查
四、 研究发现
    (一)教材考察
        4.1.1 考察范围
        4.1.2 考察方法
        4.1.3 考察发现
    (二)问卷调查
        4.2.1 调查形式、对象和方法
        4.2.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三) 考察存在的不足
五、 本次考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 使用修辞手段
    (二) 使用熟语
六、结语
附注
参考文献

(10)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1.1 话语意义的心理学内涵
    1.2 相关理论方法的回顾与本文研究的问题
        1.2.1 语言理解研究
        1.2.2 认知语言学研究
        1.2.3 本文研究的问题
    1.3 话语意义研究的价值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有关话语意义研究的理论演进
    2.1 结构语言学的话语意义研究
        2.1.1 修辞学框架内的话语意义研究
        2.1.2 语法学框架内的话语意义研究
    2.2 语用学的话语意义研究
        2.2.1 指示、预设和语境问题研究
        2.2.2 言语行为理论
        2.2.3 会话含义理论
        2.2.4 关联理论
    2.3 话语意义研究理论的演进方向
        2.3.1 从结构语言学走向语用学
        2.3.2 从语言学、哲学走向认知心理学
        2.3.3 从静态解释走向动态解释
三、话语意义的构成
    3.1 话语意义的性质
    3.2 话语意义的来源
        3.2.1 来源之一——主体需要
        3.2.2 来源之二——交际主体的状态
        3.2.3 来源之三——交际背景
        3.2.4 来源之四——交际情境
        3.2.5 来源之五——语言结构
        3.2.6 来源之六——副语言
        3.2.7 不同来源的意义在话语意义建构中的地位
    3.3 话语意义的构成成分
        3.3.1 表意成分
        3.3.2 表事成分
        3.3.3 表情成分
        3.3.4 表象成分
        3.3.5 不同意义成分在话语意义建构中的地位
    3.4 话语意义是以意图为核心的认知建构
        3.4.1 言语意义与言语交际目的
        3.4.2 交际意图
        3.4.3 核心意义和衍生意义
        3.4.4 话语意义是一种动态的认知建构
四、话语意义建构的相关要素、原则和途径
    4.1 相关要素及其关系
        4.1.1 交际意图的类型
        4.1.2 交际主体
        4.1.3 背景知识
        4.1.4 交际情境
        4.1.5 话语形式
        4.1.6 认知能力和经验
        4.1.7 相关要素的关系
    4.2 选择原则
        4.2.1 关联性原则
        4.2.2 显着性原则
        4.2.3 简洁性原则
        4.2.4 适宜性原则
        4.2.5 原则的制约力
    4.3 实现途径
        4.3.1 明示途径
        4.3.2 暗示途径
        4.3.3 隐喻途径
五、话语意义建构的过程
    5.1 说话人的认知加工过程
        5.1.1 说话人认知加工的步骤
        5.1.2 假设形成阶段
        5.1.3 选择决定阶段
    5.2 听话人的认知加工过程
        5.2.1 听话人的认知加工步骤
        5.2.2 假设形成阶段
        5.2.3 选择决定阶段
    5.3 主体的动态认知过程
    5.4 话语意义建构是主体知识的重组过程
        5.4.1 话语意义是主体的认知建构
        5.4.2 相关知识的激活
        5.4.3 相关知识的连接
        5.4.4 相关知识的重组
六、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 记

四、对语用能力的认知与综合知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探微[J]. 朱小满. 校园英语, 2016(09)
  • [2]初中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J]. 陈艳兰. 校园英语, 2015(34)
  • [3]对外汉语教材中言外之意现象的考察[J]. 周之畅.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3(09)
  • [4]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言能力[J]. 王琼.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05)
  • [5]留学生使用汉语招呼语的语用失误研究[D]. 祝瑞.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6]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把”字句研究述评[J]. 晁代金. 河西学院学报, 2009(06)
  • [7]课外阅读对提高初中生语用能力的研究[D]. 胡云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4)
  • [8]美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社交语用失误的考察与分析[D]. 刘蕊. 北京语言大学, 2007(05)
  • [9]对外汉语教学中言外之意现象的考察[D]. 周之畅. 北京语言大学, 2007(05)
  • [10]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 吕明臣. 吉林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对语用能力的认知与综合理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