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纺织业将走向何方?

美国纺织业将走向何方?

一、美国纺织业 将走向何方(论文文献综述)

邓美薇,张季风[1](2022)在《中日科技合作:演进历程、新挑战与破解路径》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在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框架下,双方在产学研联合研究、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促进了中日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长期的合作与磨合,中日科技合作形成了完善的合作机制与渠道,具有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泛、潜力巨大、双赢共赢效果突出等基本特点,结出了累累硕果。但是,随着国际政治与大国间博弈的加剧,日本对华科技竞争与防范意识提升已然影响双方高科技领域的合作。鉴于此,中国应立足双方互补性,系牢与日本在前沿与关键科技领域的利益链条,降低日本对华局部"脱钩"的可能性;聚焦双方共同利益,力争在碳中和领域深化中日合作,拓宽科技合作的领域边界。

郝懿[2](2021)在《YT化工有限公司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

包钰[3](2020)在《新疆富丽震纶棉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当前正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转型升级阶段,纺织企业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纺织行业企业发展压力增大。纺织企业必须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谋求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新疆富丽震纶棉纺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的年轻纺织企业,在当前发展初期阶段,执行的是总公司的发展战略,而公司自身尚未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本文以新疆富丽震纶棉纺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纺织行业发展的背景,为公司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并根据明确的战略方案,指导公司后续生产运行,实现公司转型升级和持续良好的发展。首先,分析新疆富丽震纶棉纺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的背景,从战略理论、纺织行业战略两方面,对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进行归纳,阐述行业结构和资源能力理论相关内容,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公司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明确公司发展的机会和威胁;分析公司所处的内部发展环境,明确公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建立SWOT组合矩阵,从四种发展战略中为公司选取SO战略。再次,结合公司发展的使命和愿景,为公司制定了战略目标,明确不同阶段公司战略重点,制定公司战略具体内容:一是产品差异化战略,包括产品工艺差异化、产品功能差异化、产品“绿色、环保”差异化;二是品牌战略,打造中高端品牌形象;三是国际化战略,包括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重点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最后,从组织架构、资金、人员、企业文化等六个方面制定保障措施,包括获取领导支持,成立战略管理委员会;提供资金保障并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建立“以人为本”、“积极进取”、“重责任,有担当”的企业文化;完善营销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处理好公共关系;实现生产智能化和互联化。

康瑞英[4](2020)在《融资约束、生产率分布与中国企业国际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身为外向型经济体,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经济高度依赖海外出口,但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形势不明朗,都为中国贸易的进一步扩张埋下了隐患。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国家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并提出了“一带一路”等政策措施。但盲目的对外投资扩张也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隐患,如资本外逃,产业转移等。与出口相比,OFDI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前景并不明确。部分研究认为OFDI可以促进母国就业和经济增长,另一部分研究则认为OFDI是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适度控制OFDI,促进产业升级,避免产业空心化是国内政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有研究表明,生产率和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但既往研究多将两者视为两种独立的研究,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两者纳入同一理论模型框架下,分析生产率、融资约束如何影响企业国际化选择,这种选择如何影响影响不同产业的国际化结构,进而影响宏观经济中出口和OFDI的结构?首先,在HMY模型的框架下,加入融资约束的假设条件,重构理论模型,得到如下结论:第一,融资约束通过提高出口和OFDI的生产率门槛抑制企业出口和OFDI;第二,融资约束对OFDI生产率门槛的影响大于对出口生产率门槛的影响;第三,融资约束会减少出口和OFDI的企业数量,具体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行业的生产率分布情况,行业生产率分布越分散,受影响的出口企业和OFDI企业数量越少。第四,内源融资约束和外源融资约束一起会提高企业的相对出口销售比,行业生产率越分散,替代弹性越大,融资约束对相对出口销售比的影响越小;第五,金融发展程度对企业出口和OFDI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结构具有调节作用,金融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企业以OFDI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的比重越大。其次,分别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和宏观国家多个层面层层递进,证明理论模型的结论。发现我们的理论模型主要适用于具有OFDI能力的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理论模型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第一,融资约束会抑制企业的出口和OFDI,对企业出口和OFDI的影响呈倒U型,即在生产率门槛附近最大,其他区间依次减小。第二,融资约束会提高企业出口销售比例,降低海外子公司销售占比。第三,生产率分布在上述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生产率分布越分散,融资约束的上述影响越小。最后,根据理论模型和实证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控制金融发展速度,保证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第二,根据不同行业特征,采取差异性金融政策;第三,适当采用金融抑制政策,调整出口和OFDI结构。

司书岩[5](2020)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邵琪[6](2019)在《智慧教育史论》文中指出智慧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根本存在方式。首先,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以来,旨在培养知识人的知识教育大行其道。但知识与知识教育远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尤其是关涉价值判断、伦理道德与意义建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智慧教育。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人类拥有更多闲暇,但同时也会加剧人的异化与片面发展,因此呼唤智慧教育。再次,智慧具有本体论价值,智慧教育可以使人成就智慧人生、走向美好生活。因此,教育要从培养知识人转向培养智慧人,要超越知识教育追求智慧教育。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理论是本研究重要的理论基础。智慧伴随着人类实践的诞生而诞生、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技发明、制度变革、文化创新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智慧和智慧教育都是具有历时性的概念。智慧教育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样态与阶段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智慧是人基于个体的需要,在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三个领域内达到真、善、美相统一的实践活动。智慧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的需要出发,通过启迪与影响受教育者,使其能够在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三个领域中求真、求善、求美,从而培养人的智慧,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通过深入考察与分析古代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智慧教育的诸多典型案例,归纳出古代的智慧教育更加关注人的道德修养、人文情怀,强调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从深层根源上讲,这是由于传统小农经济制约下的匮乏经济、官僚政体下的专制政治统治以及儒家文化主导下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造成的。古代的智慧教育充满了浓郁的人文精神,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道德要求过于理想化、压抑人的个性自由与创造性的问题。同理,通过深入考察与分析近现代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智慧教育的诸多典型案例,归纳出近现代的智慧教育更加关注国计民生、富民强国,注重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从深层根源上讲,这是由于近现代商品经济体制下经济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以及以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为中心的多元文化造成的。近现代的智慧教育倡导科学精神,但也应该避免走向标准化、机械化和极端功利主义的极端化倾向。展望未来,在对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和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提出,未来的智慧教育将走向引导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和谐发展的智慧教育,即和谐的智慧教育。和谐的智慧教育既要培养人的实践技能与生存能力,又要致力于人的精神成长与境界提升,既强调人生的物质性与现实性,又重视生命的精神性与价值性,既要满足与丰富人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与提升人的精神需要,从而使人在天地间更好地安身立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总之,古代的智慧教育关注人的道德修养、人文情怀,强调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近现代的智慧教育更加关心国计民生、富民强国,注重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未来将走向引导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和谐共生的智慧教育,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与演变逻辑。

ZHAKISHEVA LAZZAT[7](2017)在《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研究》文中提出能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能源可以说是人类血液的第二层。最近十多年来,世界变化速度快、范围大、层次多、影响深,世界秩序和格局日益复杂与多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今世界,能源是各国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世界能源发展面临着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大挑战。能源对世界各国的格局和政治文化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影响仍在继续。中亚的油气、煤、水能、风能、太阳能非常丰富,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能源基地。中亚一直是世界大国博弈的焦点,而该地区丰富的能源储备,更是吸引了各个大国追逐,由此成为世界的能源政治的中心。同时,中亚各国将能源视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独立和安全的基础,发展大国关系的保证。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但中亚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开采利用价值低、在能源开发方面的急功近利致使地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国家之间常因能源供求产生矛盾,能源发展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等。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石油世界消费国,已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的国内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消费的需求,能源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中国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世界能源合作,扩大国际能源贸易,促进对外投资和跨国能源公司发展,积极参与世界能源战略对话,取得了显着的效果。积极向外发展,到外国投资开发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血液支持”,使得中国的能源安全得到了保障。当中国鼓励能源公司发展海外能源市场时,中亚国家现实地选择与中国开展互补的能源合作。进入本世纪,中亚和中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提出了合作共赢,建立区域合作共同体,始终坚持深化友好合作机制。坚持与中亚五国建立利益共同体,化解矛盾,增进互信,实现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自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三年多来,五十多个国家积极响应,亚欧大陆共同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中亚-中国的合作保持“先行一步、一马当先”的势头。中亚各国期望与中国共同发展,为发展地区经济和改善民生谋求外部援助。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先后与中国签署双边合作协议。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塔吉克斯坦的“能源交通粮食”以及土库曼斯坦的“强盛幸福时代”等发展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高度吻合,这为中亚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本研究先对世界、中亚以及中国的能源形势作简单分析,然后叙述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现状和机制,阐述双方未来能源合作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介绍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指出能源博弈与合作并存,然后概述中亚能源和中国能源状况,再介绍能源是沟通中亚和中国的桥梁,双方之间近二十年的能源合作历程。第二章先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管道建设、油气加工、油气贸易、油气相关工程服务、技术合作、能源金融合作阐述了中亚与中国的能源合作领域,然后分别介绍了中亚五国的能源状况以及各国与中国的合作情况。第三章探讨了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法律机制、安全机制、争端机制以及协调机制。第四章论述了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需面对诸多挑战,如各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民族宗教斗争、“三股势力”、生态环境恶化、里海划分等。第五章则是在分析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机遇基础上,对双方合作提供中肯的建议。

梁摞[8](2016)在《国有企业股权改革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上市公司业绩的视角》文中认为2015年,中央政府制定了混改意见,要求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性国有企业吸收民间以及国外资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多元化。同时,要求逐步开放某些垄断的领域,让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使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此要求一出,大型垄断国企纷纷响应。中石化等企业率先推出了改革方案,在出售一部分股权的同时,开放下游产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并逐步向上游开放。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其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股权改革的历程进行回顾,进而总结出以往在股权改革中的利弊得失,以及对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现状的大体轮廓;其次,用股权构成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对国有企业股权改革进行总体评价;再次,测算行业集中度,试图找出国有企业在不同竞争环境下,股权改革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上市企业总体样本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股占比与公司业绩负相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可以说国有企业的股权改革不是很成功。而从分行业实证的结果中可以得出:竞争性领域国有股占比不对公司业绩构成影响,半垄断性领域国有股占比与公司业绩成明显反比,行政垄断领域则另当别论。在缺乏外部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各方面改革相对迟缓,远没有达到市场的要求。所以,接下来国有企业的改革要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营造。国有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首先,逐步破除行政壁垒;其次,健全相关法律,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再次,推动行业内整合,通过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李权[9](2013)在《民生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构建逻辑》文中提出十七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从而使民生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目前,可以说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我国的政治生活已经进入到了民生政治时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民生政治问题,形成了关于民生政治的各种学说认识和理念,但是随着民生政治实践的不断深化,需要人们进一步深化认识民生政治是什么、为了谁、怎么办及其为什么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民生政治的一般性规律,系统回答民生政治实践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就民生政治的基本问题予以探讨。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论部分大概说明了本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国内关于民生政治的研究现状、民生政治的研究方法、本文的基本内容等,总体上回答了本选题的意义、为什么研究本选题及其以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民生政治的学理解读》。民生政治既不同于以往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民生思想,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的民生建设实践,它是人类社会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及其政治实践,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民生思想及其实践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论文回答了什么是民生政治、民生政治的应然诉求以及可能出现的类型。第二章《中国政治的当代转向》。中国政治的当代转向部分试图从民生政治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形态中提炼出民生政治的一般性规律,主要回答民生政治在当代的本质是什么即民生政治的实践主体是谁以及为了谁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以及民生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的问题。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在人民主体性为根本前提条件下、以公平正义为追求的民生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三章《民生政治理论形态的比较》。民生政治作为新型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其理论形态与以往的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政治意识有所区别,也与我国1949-1999年的民生建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民生政治理论形态的比较部分试图重点说明民生政治与封建社会的民生思想、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以及生活政治理论的本质区别与联系,从理论形态的角度回答了不同社会形态对民生问题的本质解读以及区别与联系,进一步说明了民生政治的本质以及在当代中国构建的现实意义。第四章《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的多维建构》。理论研究要关照现实生活,这是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本文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四位一体全景式地展现了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的建构,说明了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如何实践的问题。其中重点是寻求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实践的普遍性规律,提出普遍性建议。第五章《民生政治的全球性趋势》。从横向角度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潮流。民生政治的全球性趋势部分试图说明全球政治发展由统治阶级或者部分政治集团决定的政治态势已经成为过去,而由民众决定的政治及其对民众的公平正义问题的关注成为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一个主流。民生政治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第六章《民生政治的未来发展样态》。作为新型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形态,民生政治将走向何方、目的何在等问题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该部分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民生政治的未来发展样态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是理想与现实的高度结合,主要回答的是民生政治的走向及其为何实现的问题。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升华。进一步总结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及其深化研究的基本思路,并再次强调民生政治构建的基础是公平正义,重申了民生政治构建的逻辑基础。并呼吁更多的人关心民生政治、实践民生政治、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出自己及其当下的努力。

李博[10](2012)在《体系积累周期的比较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视角》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因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重新激活了学术界对经济危机理论的讨论。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次的学术交锋中,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在对危机根源解释上的闪烁其辞引发了自身的“理论危机”,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和周期理论的价值得以再次彰显,国内外涌现出大量具有创新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强调金融化在触发当前危机中的核心作用;部分学者甚至由此断定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现实地看,金融化的确构成了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但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乔万尼·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和演变所做的详尽的历史梳理来看,金融扩张并不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而是自世界资本主义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萌芽以来,不断地周期性重现的现象。阿瑞吉进一步地将这种周期性现象进行理论化的解读,构建起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周期理论。该理论也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体系积累周期理论以资本积累为中心,体系规模的资本积累进程则由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核心地位的国家(政府)及企业所组成的综合体所推动。每一个周期按资本积累方式和积累来源的不同可划分为物质扩张和金融扩张两个阶段;并且在每一个阶段的结束阶段都将发生显着的危机。具体而言,在物质扩张的结束阶段,将发生一次“信号危机”。信号危机的爆发表明贸易和生产领域已经不能将资本积累进程继续向前推进,因而积累的主要方式从剥削式积累向剥夺式积累转化,资本活动的主要领域从物质扩张向金融扩张转化。这种转化,一方面使现有的积累中心能够把对自身霸权形成挑战的竞争加剧的负担,转嫁到国内外从属群体的身上,从而延续了当时的积累周期;但另一方面,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当时积累体系矛盾的解诀,只是延缓和恶化,其结果就是在金融扩张的结束阶段爆发当时积累周期的“临终危机”。这一危机与“信号危机”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它将导致当时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秩序的崩溃。体系秩序的重建要求体系结构和权力分配在世界范围内的重组,形成新的积累中心、体系秩序和积累机制。正是通过这种前后相继的体系积累周期,资本主义从中世纪末期在西欧萌芽以来,已经延续了5个多世纪。因此,要对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矛盾总爆发的危机作出透彻的理解,就必须从历史和体系的层面来展开;并且分析的范围也将超越单纯的经济层面,涉及政治和经济及其他社会历史进程的互动。因而,在本文的写作框架中,当前的危机、甚至危机本身就成为一个切入点,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相应地转换为以体系积累周期为中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历史进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当前危机根源的探讨则包含在了周期分析之中。作者期待这样一种分析路径在揭示危机的动因和未来发展趋势方面,其收益能够更甚于对某一次危机单独展开的分析,也期望通过这种方法,能在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和周期理论中增加一种新的视角。围绕上述内容,本文主要按照以下两条逻辑线索展开:一是在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各周期中,资本逻辑-领土逻辑(或者经济逻辑-政治逻辑)在不同阶段的融合、冲突与矛盾关系。通过这种辩证的互动,在每一个体系积累周期中都形成了特定的积累中心及其起主导作用的政府和企业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而非单纯的资本主义企业推动着资本主义向全球的扩张,最终使之从西欧之一隅发展为一种全球性的存在。在论文的第3章中,我们对历史资本主义前三大体系积累周期中各自形成的这种综合体及其积累战略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对其演变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揭示;通过这一过程,资本逻辑(资本权力)逐渐地凌驾于政治逻辑(国家权力)之上,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转化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张的工具。而在本文的最后两章中则将这种分析运用于对美国和中国积累体制的分析,并着重指出了中国积累体制的独特性。另一条逻辑线索以资本积累为中心展开,也是本文对体系积累周期理论中缺失环节所做的理论补充。虽然阿瑞吉的资本积累理论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但其理论体系却更多地受主要作为历史学家的布罗代尔的启发。因此,在阿瑞吉对资本积累的相关分析中,其深度和力度都出现了倒退。在涉及到体系内跨国家的资本转移时,主要通过论证资本的“灵活性”和“兼容性”来解释,与沃勒斯坦的“中心-半边缘-边缘”三层次模型比较起来都显得薄弱。对于不同阶段资本积累机制、积累方式的变化和积累中心的转移如何实现等缺乏系统的分析。在本文的第4章中,我们以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为基础,对体系积累周期各阶段占主导地位的积累方式、积累机制,以及从一种方式向另一种方式的转移逻辑,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上的补充和完善。本文将资本积累划分为剥削式积累和剥夺式积累两大类,其中剥削式积累又分为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国内剥削和主要通过不平等交换进行的国际剥削两种。它们构成了英国体系积累周期及之后物质扩张阶段最主要的积累方式。对于国内剥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依附论,尤其是伊曼纽尔、阿明和弗兰克等学者则对国际剥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文在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不平等交换的数理模型,在更一般化的条件下讨论了外围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向中心国家进行的剩余转移。阿瑞吉的体系积累周期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体系积累周期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但不能很好地解释体系向外部的扩张。我们的理论补充则较好地解释了这种扩张的机制。在第4章中,还通过对金融资本变化多端的行为的分析,实现了体系积累周期理论与新熊彼特长波理论的协调。一方面弥补了体系积累周期理论对技术进步的忽视,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新熊彼特长波理论的适用范围。在该章的其余部分,则讨论了建立在武力和殖民主义基础上的剥夺式积累。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这类剥夺式积累被称为“原始积累”,具有资本主义“史前史”的性质,但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它是与资本主义相伴始终的。第5章集中于对美国体系积累周期的考察,是前述两条逻辑线索的进一步展开。在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危机的根源时,着重强调了金融化剥夺机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但与现有多数针对当前危机的研究成果不同,我们坚持,在对当前危机的性质和根源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中,必须从体系和历史的角度来展开,对金融化进行解读时也同样如此。在本章的最后,依据金融剥夺的不可持续性得出了当前危机很可能是美国体系积累周期“临终危机”的结论。文章的最后一章则聚焦于对中国崛起以及世界体系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上。它以中国为中心,但却是将中国经济的发展放置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之下而得以展开。一方面,我们希望从这种视角出发,能够更加全面而客观地审视这个国家,在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现代世界体系30多年后的成败得失。既强调中国资本积累进程中有别于西方资本积累的内在特性;也分析了中国在与世界体系发生联系时其积累体制所经历的深刻变化,以及由之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产生的相关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发展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阿瑞吉将中国的崛起视为改变当前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积累机制而走向一个更加平等的世界格局的关键性力量。在文章的结束部分,我们将回到这一命题,但与阿瑞吉不同的是,本文提供了一种建立在区域化基础上的世界体系来作为对当前不平等的世界体系的替代,以响应其创建一个更加平等的世界体系的倡议。

二、美国纺织业 将走向何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纺织业 将走向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科技合作:演进历程、新挑战与破解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日科技合作的演进历程与基本特点
    (一)中日科技合作的演进历程
        1.第一阶段:民间交流期(1950—1971年)
        2.第二阶段:官民并举启动期(1972—1980年)
        3.第三阶段:全方位合作期(1981—2009年)
        4.第四阶段:调整期(2010—2019年)
    (二)中日科技合作的基本特点
        1.科技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渠道丰富
        2.科技合作互补性强
        3.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扩展
        4.科技合作双赢效果显着
二、中日科技合作的新变化与新挑战
    (一)美国拉拢日本对华“科技围堵”
    (二)日本升级对华科技竞争与防范举措
    (三)值得关注的日美对华科技战略联动新动向
三、破解难题的路径分析
    (一)立足双方互补性,降低日本对华局部“脱钩”可能性
    (二)聚焦共同利益,强化碳中和领域的中日科技合作
结 语

(3)新疆富丽震纶棉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发展战略概述
        2.1.1 发展战略类型
        2.1.2 发展战略制定过程
    2.2 战略管理理论
        2.2.1 行业结构理论
        2.2.2 资源能力理论
    2.3 战略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
        2.3.2 SWOT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疆富丽震纶棉纺织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现有竞争者威胁
        3.2.2 潜在进入者威胁
        3.2.3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3.2.4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
        3.2.5 替代品威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富丽震纶棉纺织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基本概况
    4.2 公司资源分析
        4.2.1 信誉资源
        4.2.2 人力资源
        4.2.3 客户资源
        4.2.4 设备资源
    4.3 公司能力分析
        4.3.1 组织管理能力
        4.3.2 生产能力
        4.3.3 研发技术能力
        4.3.4 市场拓展能力
        4.3.5 原材料供应保障能力
        4.3.6 产品质量管理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富丽震纶棉纺织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和制定
    5.1 公司发展使命和愿景
    5.2 公司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
        5.2.1 公司的机会和威胁
        5.2.2 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5.2.3 SWOT战略选择
    5.3 公司战略目标制定
        5.3.1 总体战略构想
        5.3.2 公司战略目标制定
        5.3.3 公司战略地图绘制
    5.4 公司战略期规划和战略重点
    5.5 公司具体战略内容
        5.5.1 产品差异化战略
        5.5.2 品牌战略
        5.5.3 国际化战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疆富丽震纶棉纺织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1.1 寻求组织各方支持
        6.1.2 完善战略组织架构
    6.2 资金保障
        6.2.1 多方获取资金支持
        6.2.2 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6.3 市场营销保障
    6.4 企业文化保障
    6.5 人力资源保障
    6.6 信息化保障
        6.6.1 实现生产智能化
        6.6.2 实现管理互联化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融资约束、生产率分布与中国企业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不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
        1.1.2 全球贸易增长前景不确定性增大
        1.1.3 全球投资大幅下滑
        1.1.4 中国对外贸易稳步增长,进一步增长空间收窄
        1.1.5 中国对外投资逆势提高
        1.1.6 对外直接投资正在取代出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政策意义
    1.3 概念的界定、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1.3.1 概念的界定
        1.3.2 相关理论
        1.3.3 文献综述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1.5 研究框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融资约束、生产率分布、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出口贸易的历史演变
        2.1.1 中国出口企业所有制类型
        2.1.2 中国出口产品行业
        2.1.3 中国出口市场分布
        2.1.4 中国出口产品生产地区分布
    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演变
        2.2.1 国家地区分布
        2.2.2 行业分布
        2.2.3 境内投资者注册类型
        2.2.4 省市分布
    2.3 中国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历史演变
        2.3.1 按行业分类
        2.3.2 按地区分类
        2.3.3 按企业注册类型分类
    2.4 中国生产率分布情况的历史演变
        2.4.1 按行业分类
        2.4.2 按地区分类
        2.4.3 按企业注册类型分类
    2.5 中国企业融资约束历史演变
        2.5.1 按行业分类
        2.5.2 按地区分类
        2.5.3 按企业注册类型分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基准模型
    3.2 加入融资约束的假设条件
    3.3 融资约束、行业生产率分布与国际化企业数量
    3.4 融资约束、行业生产率分布与行业国际化销售结构
第4章 融资约束对出口和OFDI生产率门槛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4.1.1 模型设定
        4.1.2 数据来源
    4.2 变量描述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出口生产率门槛的识别
        4.3.2 出口生产率门槛的进一步识别
        4.3.3 中国海外投资生产率门槛的识别
    4.4 稳健性检验
        4.4.1 稳健性检验——实证方法
        4.4.2 稳健性检验——生产率变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融资约束、行业生产率分布与国际化企业数量
    5.1 模型设定、变量描述和数据来源
        5.1.1 模型设定
        5.1.2 数据来源
        5.1.3 变量描述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融资约束、生产率分布与出口企业数量
        5.2.2 融资约束、生产率分布与OFDI企业数量
        5.2.3 生产率分布对企业出口和OFDI影响的比较
    5.3 稳健性检验
        5.3.1 稳健性检验——生产率分布变量
        5.3.2 稳健性检验——回归方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融资约束、行业生产率分布与行业国际化销售结构
    6.1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模型设定
    6.2 变量描述及说明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相关系数检验
        6.3.2 逐步回归结果
        6.3.3 代理变量的引入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发展与母国企业国际化结构
    7.1 模型设定和变量描述
    7.2 数据来源及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基础回归结果
        7.3.2 异质性分析——按照国家发展水平分类
    7.4 稳健性检验
    7.5 内生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结论
        8.1.1 理论模型结论
        8.1.2 实证模型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控制金融发展速度,保证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8.2.2 根据不同行业特征,采取差异性金融政策
        8.2.3 适当采用金融抑制政策,调整出口和OFDI结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智慧教育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知识教育与智慧教育
        1.1.2 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
        1.1.3 智慧人生、美好生活与智慧教育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智慧”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智慧教育”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1.4.2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理论
2 智慧与智慧教育
    2.1 智慧的思想源流
        2.1.1 哲学领域的智慧
        2.1.2 心理学领域的智慧
        2.1.3 佛学领域的智慧
    2.2 智慧的概念界定
        2.2.1 智慧的本质属性
        2.2.2 智慧的类型划分
    2.3 智慧教育的概念界定
3 古代的智慧教育
    3.1 古代智慧教育的历史考察与总体特征
        3.1.1 古代学校中的智慧教育
        3.1.2 古代家庭中的智慧教育
        3.1.3 古代社会中的智慧教育
    3.2 古代智慧教育形成的深层根源探究
        3.2.1 传统小农经济制约下的匮乏经济
        3.2.2 官僚政体下的专制政治统治
        3.2.3 儒家文化主导下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
    3.3 古代智慧教育的评价
        3.3.1 古代智慧教育的闪光点
        3.3.2 古代智慧教育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4 近现代的智慧教育
    4.1 近现代智慧教育的历史考察与总体特征
        4.1.1 近现代学校中的智慧教育
        4.1.2 近现代家庭中的智慧教育
        4.1.3 近现代社会中的智慧教育
    4.2 近现代智慧教育形成的深层根源探究
        4.2.1 商品经济体制下经济的蓬勃发展
        4.2.2 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
        4.2.3 以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为中心的多元文化发展
    4.3 近现代智慧教育的评价
        4.3.1 近现代智慧教育的闪光点
        4.3.2 近现代智慧教育应避免的极端化倾向
5 智慧教育的未来展望
    5.1 走向和谐的智慧教育
    5.2 和谐智慧教育的目的
    5.3 和谐智慧教育的构成内容
        5.3.1 未来以求真为旨趣的知识教育
        5.3.2 未来以求善为旨趣的道德教育
        5.3.3 未来以求美为旨趣的审美教育
    5.4 和谐智慧教育的可能之路
    5.5 和谐智慧教育的保障条件
        5.5.1 充足的闲暇
        5.5.2 文化土壤的孕育
        5.5.3 自由的生命律动
6 结语
    6.1 主要内容与结论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7)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价值
    二 研究现状
    三 论文构架
    四 主要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概述
    第一节 能源与国际关系
        1.1 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1.1.1 世界人口和GDP总量
        1.1.2 世界能源需求总量
        1.1.3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1.1.4 世界石油发展趋势
        1.1.5 世界天然气发展趋势
        1.1.6 世界煤炭发展趋势
        1.1.7 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
        1.2 世界能源格局走势
        1.2.1 能源贸易重心将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
        1.2.2 能源供应趋向多极化和多元化
        1.2.3 能源价格将逐步回升
        1.3 能源竞争与合作
    第二节 中亚能源概述
    第三节 中国能源概述
        3.1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3.2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3.3 中国能耗强度
        3.4 中国能源安全
        3.4.1 能源禀赋不足
        3.4.2 能源储备不足
        3.4.3 能源供给风险
        3.4.4 能源价格风险
        3.4.5 能源通道风险
        3.4.6 新能源在总能源中所占比例偏低
        3.5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
        3.5.1 能源供给侧改革
        3.5.2 电力需求改革
        3.5.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5.4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3.5.5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第四节 能源与中亚和中国的关系
    第五节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历程
第2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现状
    第一节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领域
        1.1 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1.2 油气管道建设
        1.3 油气加工
        1.4 油气贸易
        1.5 油气相关工程服务、技术合作
        1.6 能源金融合作
    第二节 中亚五国与中国能源合作概述
        2.1 哈萨克斯坦
        2.2 乌兹别克斯坦
        2.3 塔吉克斯坦
        2.4 土库曼斯坦
        2.5 吉尔吉斯斯坦
第3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机制
    第一节 法律机制
        1.1 法律基础
        1.2 法律缺陷
    第二节 安全机制
        2.1 参与国际能源署联盟
        2.2 建立能源安全应急制度
        2.3 保障跨国油气管道安全
        2.4 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
    第三节 争端机制
        3.1 争端类型
        3.1.1 技术性争端
        3.1.2 商务类争端
        3.1.3 生态保护类争端
        3.1.4 合同类争端
        3.2 争端解决机制
        3.2.1 国内法争端解决机制
        3.2.2 双边条约争端解决机制
        3.2.3 多边条约争端解决机制
        3.2.4 WTO争端解决机制
    第四节 协调机制
第4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挑战
    第一节 地缘政治博弈
    第二节 民族宗教冲突
        2.1 中亚民族问题
        2.2 中亚宗教问题
        2.3 中亚民族和宗教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非传统安全因素
    第四节 政局因素
    第五节 里海的划分问题
    第六节 中亚的投资环境
    第七节 生态环境保护
        7.1 世界倡导低碳发展
        7.2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之要求
        7.3 哈萨克斯坦环境保护制度
第5章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机遇
    第一节 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
    第二节 能源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
    第四节 中国加入《能源宪章条约》
    第五节 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
    第六节 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的建议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局限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8)国有企业股权改革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上市公司业绩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有企业股权改革历程回顾
    2.1 国企股权改革的起步阶段(1978~1992)
    2.2 国企股权改革的推进阶段(1993~2003)
    2.3 国企股权改革的深化阶段(2004年至今)
第三章 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理论框架
    3.2 模型构建
    3.3 样本数据的说明及初步统计
        3.3.1 关于选取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的说明
        3.3.2 样本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3.3.3 样本数据的简单统计
    3.4 股权结构各因素对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四章 行业集中度测算
    4.1 行业集中度测算方式的选取
    4.2 没有子项目的行业集中度测算
    4.3 只有一级子项目的行业集中度测算
    4.4 有二级子项目的行业集中度测算
    4.5 行业集中度测算结果汇总
第五章 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影响程度与各行业集中度关系分析
    5.1 各行业股权结构与业绩的简单统计
    5.2 分行业股权构成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5.3 不同行业集中度下股权改革有效性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六章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民生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构建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民生政治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民生政治研究的缘起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民生政治研究现状
        1.2.1 民生政治确认的研究路径
        1.2.2 民生政治的理论渊源及其涵义
        1.2.3 民生政治的理论维度
        1.2.4 民生政治研究需要突破的几个问题
    1.3 民生政治的研究方法及其视角
        1.3.1 人本分析法
        1.3.2 劳动人本分析法
        1.3.3 利益分析法
        1.3.4 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
    1.4 本文的基本逻辑及其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文的基本逻辑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民生政治的学理解读
    2.1 民生政治的要义
        2.1.1 民生政治问题的提出
        2.1.2 民生政治的内涵
        2.1.3 民生政治的实现
    2.2 民生政治的应然诉求
        2.2.1 主体的人民性
        2.2.2 前提是人民政权
        2.2.3 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2.2.4 实践指向以人为本
    2.3 民生政治的类型
        2.3.1 人本政治
        2.3.2 人民政治
        2.3.3 公民政治
第3章 中国政治的当代转向
    3.1 当代中国政治的转向表征
        3.1.1 政治转向对人的关照
        3.1.2 政治转向了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关照
        3.1.3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2 民生的一般特性
        3.2.1 民生的经济特性
        3.2.2 民生的政治特性
        3.2.3 民生的文化特性
        3.2.4 民生的生活特性
    3.3 民生与政治本质的相关性
        3.3.1 民生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
        3.3.2 民生与政治合法性
        3.3.3 民生与利益配置
        3.3.4 民生与人权
第4章 民生政治理论形态的比较
    4.1 民生政治与儒家民生思想的比较
        4.1.1 民生政治与儒家民生思想时代背景的比较
        4.1.2 民生政治与儒家民生思想实践主体的比较
        4.1.3 民生政治与儒家民生思想政治前提的比较
        4.1.4 儒家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4.2 民生政治与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比较
        4.2.1 民生政治与孙中山民生思想的联系
        4.2.2 民生政治与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区别
        4.2.3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启示
    4.3 民生政治与生活政治的比较
        4.3.1 理论逻辑起点的比较
        4.3.2 核心命题的比较
        4.3.3 逻辑归宿的比较
    4.4 民生政治与我国1949-1999年民生建设的比较
        4.4.1 民生政治与我国1949-1999年民生建设的联系
        4.4.2 民生政治与我国1949-1999年民生建设的区别
第5章 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的多维建构
    5.1 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构建的经济维度
        5.1.1 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构建的经济诉求
        5.1.2 经济在民生政治构建中的价值取向
        5.1.3 经济在民生政治构建中的实现
    5.2 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构建的政治维度
        5.2.1 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构建的政治诉求
        5.2.2 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构建的政治价值取向
        5.2.3 民生政治实现的具体路径
    5.3 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构建的文化维度
        5.3.1 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构建的文化诉求
        5.3.2 文化在民生政治构建中的价值取向
        5.3.3 文化在民生政治构建中的实现
    5.4 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构建的社会维度
        5.4.1 民生政治在当代中国构建的社会诉求
        5.4.2 社会在民生政治构建中的价值取向
        5.4.3 社会在民生政治构建中的实现路径
第6章 民生政治的全球性趋势
    6.1 美国构建民生政治的趋势及其历史进程
        6.1.1 美国构建民生政治的趋势
        6.1.2 美国构建民生政治的历史进程
        6.1.3 美国构建民生政治的主要经验
    6.2 英国构建民生政治的趋势及其历史进程
        6.2.1 英国构建民生政治的趋势
        6.2.2 英国构建民生政治的历史进程
        6.2.3 英国构建民生政治的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6.3 欧洲大陆民生政治构建的趋势及其历史进程
        6.3.1 欧洲大陆构建民生政治的趋势
        6.3.2 欧洲大陆构建民生政治的历史进程
    6.4 部分发展中国家构建民生政治的趋势
        6.4.1 巴西民生政治构建的趋势
        6.4.2 埃及民生政治构建的趋势
        6.4.3 印度民生政治构建的趋势
    6.5 原苏联民生政治转向的失败及其教训
        6.5.1 原苏联民生政治转向的困境
        6.5.2 原苏联民生政治转向的失败
第7章 民生政治的未来发展样态
    7.1 未来民生政治的实践模式
        7.1.1 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民生政治实践只能分阶段推进
        7.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决定民生政治内在规定性
        7.1.3 共产主义实现的阶段性规定民生政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
        7.1.4 我国民生政治始终必须坚持人民性的政治逻辑
    7.2 民生政治的终极目标
        7.2.1 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7.2.2 人类的解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体系积累周期的比较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文章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危机、周期、资本积累与体系积累周期
    2.1 马克思的危机和周期理论及其遗产
        2.1.1 有关马克思危机和周期理论的争议
        2.1.2 马克思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遗产
    2.2 马克思主义危机和周期理论史
        2.2.1 马克思主义危机和周期理论问题域的转换
        2.2.2 马克思主义危机和周期理论核心范畴的转换
        2.2.3 马克思主义危机和周期理论组织方法的转换
        2.2.4 对马克思主义危机和周期理论的一个简单总结
    2.3 世界体系理论概观
        2.3.1 世界体系理论的理论渊源
        2.3.2 世界体系及其结构
    2.4 沃勒斯坦的周期和趋势理论
        2.4.1 沃勒斯坦的周期理论
        2.4.2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趋势理论
    2.5 阿瑞吉——体系积累周期
        2.5.1 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周期的理论渊源
        2.5.2 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周期
3. 历史资本主义的三大体系积累周期
    3.1 资本的崛起与热那亚体系积累周期
        3.1.1 历史资本主义的起点:意大利城市国家
        3.1.2 热那亚体系积累周期
    3.2 现代国际体系与荷兰体系积累周期
        3.2.1 荷兰积累体制的战略
        3.2.2 荷兰体系积累周期的贸易扩张
        3.2.3 荷兰体系积累周期的金融扩张
    3.3 工业、帝国和自由贸易:英国体系积累周期
        3.3.1 英国积累周期的积累战略
        3.3.2 英国体系积累周期的物质扩张
        3.3.3 英国体系积累周期的金融扩张
4. 体系积累周期演进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4.1 扩大再生产模型与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
        4.1.1 马克思再生产模型的基本假定
        4.1.2 基本模型
        4.1.3 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
    4.2 技术革命与体系积累周期
        4.2.1 长波理论与体系积累周期
        4.2.2 技术革命、金融资本与体系扩张
    4.3 不平等交换与国际剥削
        4.3.1 中心和外围的两种积累方式及其统一
        4.3.2 不平等交换与国际剥削
        4.3.3 国际分工与资本主义的体系扩张
    4.4 剥夺式积累
5. 美国体系积累周期与当前的危机
    5.1 德国对英国霸权的挑战
    5.2 美国周期的积累战略
        5.2.1 跨国公司成为新的积累机构的主体
        5.2.2 冷战秩序的形成
        5.2.3 美国主导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
    5.3 美国周期的物质扩张
        5.3.1 军事凯恩斯与美国周期的物质扩张
        5.3.2 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
    5.4 美国周期的金融扩张与当前的危机
        5.4.1 全球危机的动力
        5.4.2 金融化的资本主义
        5.4.3 当前危机的性质
6. 世界体系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6.1 东亚与世界——一个历史的分析
        6.1.1 作为世界区域的东亚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段
        6.1.2 东西方发展的大分流
    6.2 中国的资本积累:1949-1978
        6.2.1 剥夺式积累与新民主主义改造
        6.2.2 社会主义改造阶段的和平赎买
        6.2.3 苏联对华援助
        6.2.4 “计划式积累”与中国的工业化
    6.3 中国崛起的根源:1978-2012
        6.3.1 中国崛起的社会根源
        6.3.2 中国崛起的政治根源
        6.3.3 中国崛起的体系环境
    6.4 经济成功的社会矛盾:资本积累的视角
        6.4.1 市场化条件下的资本积累
        6.4.2 化解资本积累的风险
    6.5 中国与世界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美国纺织业 将走向何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科技合作:演进历程、新挑战与破解路径[J]. 邓美薇,张季风. 现代日本经济, 2022(01)
  • [2]YT化工有限公司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研究[D]. 郝懿.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3]新疆富丽震纶棉纺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包钰. 燕山大学, 2020(06)
  • [4]融资约束、生产率分布与中国企业国际化[D]. 康瑞英. 辽宁大学, 2020(07)
  • [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研究[D]. 司书岩. 辽宁大学, 2020
  • [6]智慧教育史论[D]. 邵琪. 浙江大学, 2019(04)
  • [7]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研究[D]. ZHAKISHEVA LAZZAT.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8]国有企业股权改革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上市公司业绩的视角[D]. 梁摞. 兰州大学, 2016(11)
  • [9]民生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构建逻辑[D]. 李权.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10]体系积累周期的比较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视角[D]. 李博.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美国纺织业将走向何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