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高校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论文文献综述)

宋超[1](2022)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理念的实施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该文以高校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理念的实施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健康第一"理念的概念和优势,随后深入分析了"健康第一"体育教学理念内容架构,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学入手,针对当前体育教育工作开展,提出新的要求,强调体育教育应回归"健康第一"的教育本位,提出了一些"健康第一"体育教学理念实施的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汪永声[2](2021)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越来越激烈,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对体育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越来越给予了高度的注重。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的可行性,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旨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以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协同发展,并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性的借鉴。

杨凤英,孙延林,王炜华,宋珏[3](2021)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应然取向和实践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新要求,体育教师是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的任务。文章对新文科建设内涵要义进行阐释,提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应然取向。基于上述认识,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立德树人落实、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教师绩效评价改革、多主体合作共建、实践教学效能发挥等方面阐释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

何伟[4](2021)在《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

任大路[5](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陈鹏生[6](2021)在《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文中提出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趋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与严格化,而更多的人由于社会各个方面压力,逐步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而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人才的基础,高校大学生既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又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据此,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详细分析。

李赟鹏[7](2021)在《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自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健康中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地深入推进,体医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决定着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的质量。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济宁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软硬件设施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这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国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成功经验来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体医融合教学的优势以及可行性,从而为山东省各高校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为山东省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这八所学校的培养方案缺少健康要素,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要求中对于“健康”很少提及。个别学校的培养目标几乎粘贴复制,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2)在课程方面,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类课程已经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有涉及,但将体医融合类课程作为课程方案的一部分,并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的高校屈指可数,师范型高校比综合型高校设置的体医融合类课程更加丰富。(3)从教学师资方面,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师资已经具备实施“体医融合”教学的能力,但仍需要不断提高师资的职业素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需加强对于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增加对教师有关“体医融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山东省各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已基本满足“体医融合”实施的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4)在实践教学方面,山东省各高校还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且论文准备时间短,不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5)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对于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积极性很高,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与医学院或医院达成合作意愿。这给未来山东省各高校培养体医融合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来为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1)进一步推广“体医融合”,加强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宣称力度,可利用校内广播、校园报纸、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体医融合相关知识,提高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重视程度,定期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开展“体医融合”知识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医融合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什么是体医融合,为今后的体医融合教学打下基础,从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2)丰富“体医融合”课程,完善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课程比重,适当添加医学方面的选修课。目前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类课程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正在趋于完善当中,可适当添加一些与体育康复、体育保健相关的临床医学课程。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将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健康教育的培养,从而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3)明确“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开展,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顺应国家政策做出积极改革,将健康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当中,将健康纳入培养方案中,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明确“体医融合”培养目标,制定“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师资力量,培养“体医融合”人才。(4)加强与医学院和医学部门的交流合作,要加强学术交流,可定期请专业医学专家来体育院校展开运动医学相关的知识讲座,双方也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来强强联手,合作育人,培养出符合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5)培养“体医融合”师资,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关键一环,学校应定期组织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及体育教学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实施“体医融合”教学改革。师资力量不够的学校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同时提高师资待遇。(6)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完善场地设施。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山东省各校要积极开放现有的实验室以供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不能让现有的实验室和设备成为摆设,要加大实验室老化的设备和缺失器材的资金投入,及时做好引进和更新。有了好的实验室以及设施器械,才能为“体医融合”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曾潇[8](2021)在《甘肃省高校体育类研究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体育类研究生作为大学生群体,又是硕士研究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发展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尽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为其身心的协调发展,但仍不能阻止作为在高压环境下人群的焦虑情绪,2020年10月《人民日报》报道中提出,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病,已成为人类第二大“杀手”,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高于抑郁症患病率占4.98%。为深入了解体育类研究生的焦虑整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会、国家政府以及学校对研究生的焦虑情况有整体性的认识并逐步改善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焦虑水平和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依据和支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甘肃省高校(天水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在内的全日制体育在读硕士研究生共计347名研究生为被试者,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和自编问卷《焦虑影响因素》,毕业班级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非毕业班均采用纸质版问卷。施测时间于2020年六月的第一周开展。计数表示采以和实际人数百分比,计量选择平均数和标准差,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WPS和SPSS22.0版本进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问卷主考察甘肃省高校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整体焦虑水平及其焦虑影响因素在性别、学制、户籍、校别区分条件下的差异性,研究调查结果显示:(1)甘肃省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焦虑水平整体情况不容乐观,约80%以上甘肃省高校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有着不同水平的焦虑,四分之一以上的体育类研究生有着中度及以上的焦虑水平。(2)二年制学生较三年制学生相比焦虑水平更高;体育女硕士研究生比男性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焦虑水平更高;城镇户籍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焦虑水平略高于农村户籍体育类硕士研究生;不同校际焦虑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天水师范学院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兰州理工大学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和西北民族大学体育类硕士研究生。(3)就影响焦虑情绪水平的五大因素而言,最高来源于对未来就业方面的焦虑,第二是对信心、合理自我认知方面的焦虑,第三是对人际关系方面的焦虑,第四是学业方面的焦虑,最后是经济方面的焦虑。针对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整体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促进体育类研究生心理健康提供了以下方面的建议:第一是个人层面的建议,轻微的焦虑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改善的,学生在学习阶段首先要保证充足睡眠,其次是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学生个体都有着不同的压力,当自我感觉精神状态紧绷时就不要继续给自己施加压力,给自己放个短暂的假期,在高压环境中要懂得自我解救。第二是学校层面的建议,学校层面应当完善评价机制,由单一评价体系慢慢向全面评价转变,学校应该助人成功,以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为目标,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长此以往树立其自信心。为提高学校老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或座谈会,定期汇报交流以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和老师心理状态。本研究的焦虑水平是一种亚健康状态,不属于病症范畴。生如果能正视自己的焦虑情绪,及时疏导或矫正,将短期焦虑情绪扼杀于摇篮之中,这对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推进意义。第三是社会层面的建议,社会层面最重要是利用大数据时代及时发现不同焦虑水平的学生,追踪有过高焦虑水平的学生并及时引导矫正。学生在不同时期都有亦高亦低的短期焦虑水平,不仅仅是体育硕士研究生这个群体,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应该关注学生、我们祖国未来花朵的心理健康问题。理想中健康的人应该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那样:“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有道德”的人。不同焦虑水平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长期以往过低或过高的焦虑水平都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更能激发人的潜能。

葛忠鹏[9](2021)在《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学校体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体育更是肩负着国家的重要使命、社会的重要职责、家长的满怀希望、学生的健康发展。高校体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达成度对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审视当前高校体育工作实际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体育课效果不佳,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度不够,课余训练不严谨,课余竞赛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体育工作效果不好。因此,提高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已迫在眉睫。鉴于此,为实现高校体育工作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必备技能和具备的意志品质。本文借助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构建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进行实践研究。揭示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供相应建议。同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指出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此为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提供有益建议,从而促进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有效发展。本研究结论如下:(1)借助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体育工作规划发展、体育课程设置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健康发展评价),11个二级指标(体育工作发展规划、体育工作指导思想、体育工作计划、体育课准备、体育课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和46个三级指标。(2)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学生健康发展评价0.4605、体育工作规划发展0.2098、体育课程设置与开展0.1907,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0.1771。二级指标中权重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体育工作指导思想0.6806、运动能力0.6473、体育课程计划0.6308、课外体育活动0.5676、体育工作规划发展0.3194、健康行为0.2404等。三级指标权重占比从大到为场地器材0.7024、体育课程学年计划0.6439、运动认知与技战术掌握0.6232、体育精神0.5101、体育师资储备0.4966、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0.4392、队伍管理0.3935、设备与经费投入0.3932、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度0.3678、体育道德0.3085等。(3)根据研究所构建的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进行模糊评价,最终整体得分为79.722,处在及格及良好之间。分析得出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存在体育工作目标制定不明确、场地建设不全等问题,进而提出了高校体育工作目标应结合该校发展预期去制定,该校场地应投入大量经费建设等建议。

薄潇男[10](202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体育生活化是新时代发展的趋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理念,激发运动动机,强化课内外体育活动,最终养成健康体育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大学体育教育事业应充分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带动全民体质的稳步增长。鼓励大学生走出静态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更好的发挥体育活动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安市六所高校普通大学生通过问卷形式展开调查,以了解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状况。对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做出阐述,并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及表现形式。从系统理论角度出发,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做出系统分析,构建西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系统模型。明确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内容指标,最终建立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线,家庭、社会协同培养的路线,从而构建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健康向上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具有目的性、多样性、稳定性、规律性、长期性等特征。以大学生活构成、体育动机、参与主体人数为划分标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呈现多种表现形式。(2)西安市大学生对健康中国战略了解不足,对健康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半数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体育动机中选择增强体质、健美塑形、保持健康的人数较多。多数学生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下,且每周参加2次以下锻炼,大多数学生运动强度都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大学生参加跑步、健步走、篮球的人数比较多,每学期体育消费中运动服装所占比例最大。(3)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要素由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身体、心理、能力、时间等方面构成个体要素,而与大学生相关的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构成学校要素,家庭要素包括家庭经济和代际传递,社会要素包括赛事举办、同伴效应、自然环境。影响要素系统内部相互作用,进而构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系统模型。(4)以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为目的,明确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内容指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培养路径。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线,家庭与社会作为补充,形成协同联动效应。并提出革新学校教育理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改善课程评价标准、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校园体育环境、改进家庭教育观念、加强社会组织引导等培养对策。

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理念的实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第一”理念的概念和优势
    1.1“健康第一”理念的概念
    1.2“健康第一”理念的优势
        1.2.1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教育核心目标
        1.2.2提升了体育教育质量水平
        1.2.3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理念的实施
    2.1 内容架构
        2.1.1 运动参与
        2.1.2 运动技能
        2.1.3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2.1.4 身体健康
    2.2 实施要点
        2.2.1 创设趣味体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过程中
        2.2.2 加强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创新,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要领
        2.2.3 注重加强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2.2.4 注重提高体育教育评价合理性,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素养全面发展
3 结语

(2)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要求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的可行性
    (一)体育教学需要职业心理教学教育作为支撑
    (二)两者之间可以形成动态性教学
    (三)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作为载体
三、高校体育教学渗透职业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应用情景创设缓解大学生压力
    (二)强化师生互动以身作则
    (三)应用游戏竞赛提高大学生兴趣
    (四)应用考核评价激发大学生动力
    (五)应用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激励式教育
    (六)应用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
    (七)利用体育社会化教学方式提升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四、结语

(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应然取向和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价值论和方法论维度下新文科建设的内涵
    1.1 价值论维度
        1.1.1 为学:为学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1.2 致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
    1.2 方法论维度
        1.2.1 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内外交叉融合
        1.2.2 坚持研究的问题导向,重视成果的应用价值
        1.2.3 采纳新技术和新方法,创新机制和模式
        1.2.4 善于总结和学习,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
2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应然取向
    2.1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福祉所依,明确专业建设的价值
    2.2 规避对学校体育属性认知偏差,校准专业建设内容
    2.3 打破固化思维和模式,创新专业建设路径和方法
        2.3.1 融合多学科成果,搭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知识支撑
        2.3.2 开发和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多主体合作共建
        2.3.3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激发师生双主体活力
        2.3.4 借鉴国际经验,创建中国方案
3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发挥目标导向作用,确立“一专两会”为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3.2 坚持“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3.3 依据复合型人才知能结构要求,构建“一体两翼”层级递进课程体系
    3.4 实施“课内+课外”双轮驱动教学模式,发挥课内外学习联动效应
    3.5 改革完善绩效评价制度,重视教师教学学术水平提升
    3.6 打破主体间区隔,建立多种形式的发展共同体
    3.7 发挥实践教学的聚成作用,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 结语

(5)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2.1.1 “工匠”的定义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2.利于调整情绪,消除内心障碍
    3.利于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分析
    1.兴趣法
    2.疏导法
    3.冷却法
    4.沟通法
    5.互助法
    6.情感温暖法
    7.鼓励表扬法
    8.磨炼意志法
    9.自我暗示法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策略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2.创新教学方法
    3.丰富教学内容
    4.开展课外活动
    5.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结语

(7)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加强体医融合,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
        1.1.2 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1.1.3 体医融合能有效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2.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2.1.3 关于学校体医融合的研究
        2.1.4 关于运动处方的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案例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4.1.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1.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要求分析
        4.1.4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软硬设施分析
        4.1.5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实践环节分析
        4.1.6 小结
    4.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4.2.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分析
        4.2.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劣势分析
    4.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师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3.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3.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4.4 “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人才培养优秀案例分析
        4.4.1 成都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分析
        4.4.2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人才培养分析
        4.4.3 两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4.4.4 建设山东“体医融合”代表性高校
    4.5 体医融合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4.5.1 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
        4.5.2 完善体医融合课程
        4.5.3 构建体医融合教育平台
        4.5.4 建立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4.5.5 建立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Ⅱ 专家访谈问卷
致谢

(8)甘肃省高校体育类研究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1.3.1 国外焦虑问题研究现状
        1.3.2 国内焦虑问题研究现状
        1.3.2.1 大学生焦虑状况的研究
        1.3.2.2 硕士研究生焦虑状况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2.1 访谈目的
        2.2.2.2 访谈对象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焦虑水平量表选取与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
        2.2.3.2 调查问卷设计效度专家评价表
        2.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3.4 问卷评分标准制定
        2.2.4 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甘肃省高校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焦虑水平调查结果分析
        3.1.1 焦虑水平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3.1.2 焦虑水平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3.1.2.1 轻度焦虑水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
        3.1.2.2 中度焦虑水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
        3.1.2.3 重度焦虑水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
    3.2 甘肃省高校体育类硕士研究生不同属性焦虑水平对比分析
        3.2.1 焦虑水平性别区分条件下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3.2.1.1 焦虑水平性别区分条件下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3.2.2 焦虑水平学制区分条件下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3.2.2.1 焦虑水平学制区分条件下影响因素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3.2.3 焦虑水平户籍区分条件下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3.2.3.1 焦虑水平户籍区分条件下影响因素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3.2.4 焦虑水平校别区分条件下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3.2.4.1 焦虑水平校别区分条件下影响因素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甘肃省高校体育研究生心理状态影响来源调查问卷
附录2 焦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问卷效度检验的专家问卷
附录4 甘肃省高校体育类研究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访谈提纲
附录5 研究生阶段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9)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理论基础
        1.4.1 学校效能理论
        1.4.2 泰勒目标评价理论
        1.4.3 多元智力理论
        1.4.4 核心素养理论
    1.5 概念界定
        1.5.1 学校体育工作
        1.5.2 实效性
        1.5.3 评价指标体系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层次分析法
        2.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2.3.1 研究特色
        2.3.2 研究创新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高校体育工作一级指标构建依据
        3.1.2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3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问卷结果与分析
        3.1.4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的应用研究
        3.2.1 确定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性指标集、评价集、权重集
        3.2.2 制定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观测点
        3.2.3 构建评价隶属度矩阵
        3.2.4 权重集与评价隶属度矩阵的合成
        3.2.5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模糊综合评价
        3.2.6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整体情况分析
        3.2.7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提升建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B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C 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权重表
附录D 大连市某高校体育工作评价调查问卷(体育教师、体育领导、体育教练员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健康中国背景下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健康中国政策导向
        1.1.2 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
        1.1.3 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足,体育生活方式亟待改进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生活方式
        2.1.2 体育生活方式构建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状况研究
        2.2.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2.2.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对策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系统分析法
        3.2.6 德尔菲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分析
        4.1.1 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4.1.2 满足多层次需要,构建新时代大学美好生活
        4.1.3 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助力三大国家健康战略
    4.2 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4.2.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
        4.2.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
    4.3 健康中国背景下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状况分析
        4.3.1 大学生基本信息与健康认知情况
        4.3.2 体育活动重要性
        4.3.3 体育活动兴趣与动机
        4.3.4 体育活动持续时间、频率、强度
        4.3.5 体育项目的选择
        4.3.6 体育活动的场地
        4.3.7 体育活动参与形式
        4.3.8 体育消费情况
        4.3.9 体育生活方式的整体满意度
    4.4 健康中国背景下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要素的系统分析
        4.4.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要素的系统构成
        4.4.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要素分析
        4.4.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要素与要素的关系分析
        4.4.4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分析
    4.5 健康中国背景下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分析
        4.5.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系统模型理论构建——演化基础
        4.5.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内容构建——着力点
        4.5.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对策构建——实施过程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理念的实施探析[J]. 宋超. 当代体育科技, 2022(03)
  • [2]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J]. 汪永声. 体育风尚, 2021(11)
  • [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应然取向和实践路径[J]. 杨凤英,孙延林,王炜华,宋珏.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05)
  • [4]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 何伟.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5]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 陈鹏生. 陕西教育(高教), 2021(06)
  • [7]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李赟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甘肃省高校体育类研究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曾潇.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9]高校体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D]. 葛忠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健康中国背景下西安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构建研究[D]. 薄潇男.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标签:;  ;  ;  ;  ;  

高校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