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5大教育应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络项目通过验收

实现5大教育应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络项目通过验收

一、实现五大教育应用——中科院研究生院网络工程通过验收(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1](202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建立了系统完备的科研院所或类似的组织架构体系,经济发达国家更是借助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信息加工与传播等领域获得的竞争优势,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对科研院所实行计划式管理体制,迅速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短时间内提升了科技实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对科技体制进行调整,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入融合,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了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特有的科学技术积淀、国民经济结构、人才与资源优势为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由此陕西科技资源逐渐丰富,科研院所的聚集程度和发展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改革开放前很长时间陕西并未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陕西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不够。因而,深入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转型,正确评价省内各类科研院所的历史贡献,辨析科研院所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为新时期陕西科研院所创新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与经验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陕西科研院所改革与创新中的科技引领作用进行剖析,探讨如何将地区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进而增强陕西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战略意义。因此,在研究中,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历史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力求进行全面考察,从而较为详实地阐明陕西科研院所的历史基础与发展现状,总结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的特点,把握科研院所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而分析陕西科研院所的结构与分布、资源开放共享程度、科研绩效评价机制、科研创新环境、院所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层面,揭示陕西科研院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最终提出和构建适宜于陕西现代科研院所发展的相应对策与建议。纵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历程,国民经济恢复之初,陕西积极改造和创建科研院所;党中央“向现代科学进军”号召发出后,陕西科研院所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为平衡全国工业布局,促进内地经济开发,又向陕西迁移、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院所,进一步充实和提高了陕西科研院所的综合实力,奠定了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地位。改革开放后,陕西科研院所围绕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制度变革与体制调整的全新发展阶段,建立了完整的科研院所体系,形成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壮大了陕西的科研人才队伍,从宏观、微观层面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发展经验。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历程呈现出鲜明的发展特点:科研院所在省内形成西安、杨凌两个区域中心;自身发展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阶段性特征显着;外部整建制嵌入式的集中迁建;遵循非完全市场化的科研院所转型路径。陕西科研院所与陕西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着紧密联系,陕西科研院所为地方经济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科研院所改革与市场接轨不够,评价机制存在缺陷,发展呈现结构性失衡与流动性不足,院所的创新与发展环境改善滞后,科研院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陕西科研院所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化发展中,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新的变化,将自身所拥有的科学技术优势转化为价值创造优势,并利用科技资源实现对各类传统资产的配置和优化,形成能够顺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新型资产结构,从依靠技术和管理的发展模式,转向依靠技术、管理与资本运作的发展道路;从顶层设计上建立新型现代化的科研院所制度,加快陕西科研院所自身调整的步伐,克服自身发展中的种种障碍,为陕西科研院所实现更高等级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有:第一、总结并提炼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转型的主要特点。国民经济恢复之初,陕西积极改造、迁移、创建科研院所,充实和提高了陕西科研院所的综合实力,奠定了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陕西科研院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制度变革与体制调整的全新发展阶段。经过70年的发展,陕西科研院所具有鲜明的发展特点,在省内形成西安、杨凌两个科研院所高度聚集的区域中心;科研院所发展与陕西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表现出较为显着的阶段性特征;科研院所从省外整建制嵌入式的集中迁建特点非常突出;遵循非完全市场化的科研院所转型发展路径。第二、在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成就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实证分析模型,定量分析和测度了陕西科研院所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已构建完整的科学研究与管理体系,形成门类齐全且覆盖领域广泛的学科体系,形成丰硕的科技体制改革成果,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成熟思路和成功经验。在科研院所恢复与发展中,陕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显着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越资本和劳动投入,成为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此同时,陕西科研院所的经济效率也随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调整,科研院所经济效率的提升会受到科研院所类型、行业景气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三、揭示了陕西科研院所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并实证分析和检验了这些问题对科研院所创新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主要包括:科研院所改革与市场接轨不够,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存在缺陷,难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发展呈现结构性失衡与流动性不足,开放与共享机制不健全;各类要素供给相对不足,科研院所创新与发展环境改善滞后;科技进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研院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待提高。第四、阐明陕西科研院所在改革、创新与发展进程中,要着力促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研院所的运营模式和研究模式正逐步从低级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科研院所需要要将自身所拥有的科学技术优势转化为价值创造优势,并利用科技资源实现对各类传统资产的配置和优化,形成能够顺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新型资产结构;逐步从依靠技术和管理的发展模式,转向依靠技术、管理与资本运作的发展道路上,并从顶层设计上建立新型现代化的科研院所制度,以促进陕西科研院所加快自身调整的步伐,从而为陕西科研院实现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张永成[2](2019)在《地铁深基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知识重用建模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高风险活动。安全事故的发生既有施工环境复杂、风险突发等等客观因素,也有施工方案不合理等主观原因。作为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依据文件,安全专项方案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知识密集型活动,具有涉及面广、技术体系内容庞杂、富含经验性知识等特点,而以往的工程方案蕴藏了宝贵的知识信息,使得在新方案编制过程中对以往方案价值知识信息的需求尤为强烈。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将安全专项方案知识信息与工程信息模型有机结合,运用案例推理、贝叶斯网络以及多目标优化等方法,进行安全专项方案知识信息的表达、重用和优化研究,以支持新建工程安全专项方案的制定与运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施工安全专项方案知识信息表达建模研究。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安全专项方案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多场景知识信息集合。首先,通过对知识信息表达的需求分析,提出了面向重用的知识信息建模要求和建模原则。然后,分析了深基坑工程安全专项方案知识信息构成内容,基于知识元模型,研究了专项方案知识信息内容元素的组织与表达。最后,结合知识信息建模要求和原则,构建了基于知识元的安全专项方案框架表达模型,为专项方案重用及优化提供基础。(2)施工前安全专项方案知识信息重用推理研究。专项方案知识信息重用的核心是方案知识信息的检索推理。针对方案推理中影响方案检索效果的三个重要参数:属性取值、相似度函数和案例参考权值,并行优化以支持最优相似方案检索。引入区间二型模糊集法以考虑表征专项方案属性的不确定性特点;提出相似度集成计算方法以避免传统数值统一转化而选择单一函数计算相似度造成信息损失的缺点;提出基于前馈调整权重的k近邻法以考虑检索案例对新工程案例影响度的差异。然后,分析了基于相似度的知识信息相似融合方法,以进一步精炼方案知识信息。最后,基于规则对检索得到的案例方案进行调整,以支持新建工程安全专项方案的制定。(3)施工中基于现场信息的安全专项方案深化优化研究。首先,以地铁车站深基坑为对象,构建施工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贝叶斯网络模型,系统地辨识影响风险发生的关键因素,基于工程现场获取风险因素信息以开展项目安全抗风险能力评价。其次,系统分析了专项方案现场运用中安全风险控制措施选择的决策过程,得到影响安全措施选择决策的三个主要因素:风险控制措施效果、措施费用和措施工期影响。基于此,构建了满足施工现场安全抗风险能力要求的安全措施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引入遗传算法求取该模型的最优解,支持安全专项方案的动态深化优化。本文将知识管理中的相关分析模型与方法贯穿应用于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安全专项方案制定与优化的过程中,期望为安全专项方案制定和优化提供良好的方法,而高质量的安全专项方案有助于更好地保障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安全建设。

姚进[3](2018)在《德州铁塔公司动力环境监控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州铁塔公司目前从三家运营商接收存量铁塔和新建铁塔数量达到6700余座。鉴于铁塔具有分布区域广、地理位置多样化、保障要求高等特点,为了管理好众多的铁塔资源,德州铁塔公司开始实施动力环境监控工程项目的建设,以便及时发现现场故障点、风险点,解决分布各地铁塔的管理问题。本文对德州铁塔公司动力环境监控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德州铁塔动力环境监控工程的管理流程和融合铁塔标准项目流程,总结了动力环境监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通用公司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动力环境监控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从六大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分别为到货采购验收环节、工程施工准备环节、工程施工环节、工程入网调测环节、工程验收环节、系统推送环节。令这六个关键环节的质量管理层层相扣,中间不发生中断情况,保证了铁塔公司动力环境监控工程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动力环境监控工程质量的全流程管控,按时顺利的完成铁塔集团交代的建设任务,保障德州全市铁塔的监控网络组建完毕,为下一步的管理维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欧玉芳[4](2017)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式发展、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同时推进阶段,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也进入了攻坚期。本文积极响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号召,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公共政策评价学的影响评价理论、管理学的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计量经济学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结合教育评价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围绕我国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211工程”和“985工程”政策,展开探索性研究。本文的内容除了“引言”和“研究总结与展望”外,主要包括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各为一章:第一部分(第2章)政策效应评价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界定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所涉及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和政策效应等核心概念,探讨了适用于本研究的影响评价理论和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政策效应评价的内涵、意义、原则和步骤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第3章)政策效应评价模型选择。本章探析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政策的理论架构、发展过程、内在联系和固有差异,结合前沿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双重差分模型、随机评价、工具变量和断点回归等政策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分别为“211工程”和“985工程”政策效应的评价选择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第三部分(第4章)“211工程”政策效应评价。本章选取71所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作为实验组样本,171所非“211工程”高校作为对照组样本,以校舍建筑面积、图书馆藏书、固定资产、专任教师和科技收入等作为协变量,以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中与世界一流大学密切相关的变量作为结果变量,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评价“211工程”对结果变量产生的数量效应。结果发现:①相比直接将“211工程”高校与非“211工程”高校比较的传统做法,倾向得分匹配法的估计结果相对较低;②“211工程”政策对建设高校科学研究职能下的学术论文和研发课题,人才培养职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产生了积极效应,但对科学研究职能的学术专着产生的效应不显着,甚至对社会服务职能的技术转让合同和技术转让收入产生了消极效应;③“211工程”政策对理工类建设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相关变量产生的效应均要高于综合类建设高校相应变量产生的效应。第四部分(第5章)“985工程”政策效应评价。本章将38所“985工程”高校作为实验组,71所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作为对照组,选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中与世界一流大学密切相关的变量作为结果变量,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价结果变量的数量效应。研究发现:①“985工程”政策对建设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关变量产生了积极效应,但对社会服务相关变量产生的效应不显着。②“985工程”政策的阶段效应,不管是科学研究相关变量的积极效应,还是社会服务相关变量的消极效应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③“985工程”政策对综合类建设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职能中相关变量产生的效应大于理工类建设高校相应变量产生的效应,但对社会服务职能相关变量产生的效应要低于理工类相应变量产生的效应。第五部分(第6章)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的经验和启示。本章在第4章和第5章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得到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的经验和启示。本章在总结两大工程政策效应的积极经验和消极经验后,得到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建设目标、建设策略和评价机制三方面的启示。建设目标的启示其一为构建“三阶一流”建设目标,分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其二为建立均衡的目标激励制度,力争同时改善高校三大职能。建设策略的启示其一为权衡合并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策略的利弊,促进院校合并的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化;其二为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建设多元世界一流大学;其三为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压力和动力,避免夸大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和重要性。评价机制的启示其一为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政策评价机制,共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其二为采用科学的政策效应评价方法,保障评价的客观性。本文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进行评价,从理论、方法和实证应用三个层面系统、深入地对建设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关变量产生的效应进行评价,弥补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政策效应评价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成果既可以为国家相关部门在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方面提供基础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又可进一步拓宽教育政策评价和院校评价的研究范围和应用服务能力。不管是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层面,还是在教育政策评价或院校评价领域,本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都是有价值的。

余建胜[5](2016)在《龙门山地区GPS和InSAR震后形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全球陆地地震频发地区,主要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导致青藏高原周缘区域地震活动异常剧烈,其复杂的地质结构以及断裂带上异常活跃的构造活动,使得地表形变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是用来研究地震孕育环境、发生机理以及地球演化的理想区域。龙门山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地带。近年来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相继发生2008年汶川Mw7.9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Mw6.6级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以及震后引发的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地震后因岩石圈应力变化引发的震后形变可以达到与同震量级相当,因此,震后形变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及其下属省局在龙门山区域内布设的109个GPS连续站点和区域站点的观测资料,采用国际上使用的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Bernese,对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至2015年期间收集到的GPS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得到各站点的坐标时间序列。通过对坐标时间序列分析,求得测站的震后松弛时间为34天,并利用对数衰减函数的震后松弛模型,获取了GPS测站点在2010-2015年期间累积的震后位移,显示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区域地壳运动趋势。其中,龙门山断裂带上盘近场有25cm的大幅度变形,且向东南方向的运动趋势;分布在下盘稳定的华南块体上的震后形变相对较小,基本在10mm以下;断裂带东北段有12cm左右的震后形变,且有向北方向逆时针旋转的运动趋势;西南段站点形变量级也比较小,且没有固定的运动方向和变化趋势。本文根据JAXA提供的5个相邻条带共32景L波段ALOS/PALSAR原始格式影像数据,以最新版的SRTM V4.1为外部DEM,利用InSAR处理软件,基于两轨法进行差分干涉,获取了覆盖汶川震中及其周边区域、时间间隔一年左右的LOS震后形变场。并用部分可靠性较好的高精度GPS站点数据对其进行校正,获取了条带间连续性和一致性得到改善后的LOS形变场。震后一年时间尺度,LOS形变值在-1515cm范围内变化,形变变化较大的区域是龙门山断裂带上盘,这与GPS时序分析得到的结果相一致。本文利用青藏高原地区的介质分层模型以及USGS以汶川地震同震研究反演得到的断层模型,基于震后粘弹性松弛理论,研究震后形变机理。利用PSGRN/PSCMP程序模拟了汶川地震后随时间变化的震后形变,得到了2010-2015年间的震后形变模拟值。与GPS时间序列分析获取的震后形变值进行比较,发现当弹性层厚度为45km,粘滞系数取1.0×10199 Pa·s时,两者拟合情况较好。

岳婷婷[6](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文中提出1847年,容闳、黄宽、黄胜三位中国少年在美国教师布朗的资助下,由香港马礼逊学校前往美国留学,掀开了中国近代留美教育的序幕。此后的百余年间,留美教育几经潮起潮落,绵延不断。近代留美生大多以潜心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己任,文化品位高、知识结构新,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迫于当时的国际局势与中美关系,中国政府决定停止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留美教育被迫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中美关系的改善,特别是邓小平做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留美教育得以恢复。1978年底首批公派访问学者启程赴美,标志着留美教育正式重启。改革开放以来,留美教育持续稳步发展,中国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新一轮留美热潮。伴随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与两国留学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的留美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迅速发展(1978-1988年)、遭遇顿挫与回暖(1989-1997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1998-2006年)、深入发展与繁荣(2007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留美教育的发展虽偶有挫折,但总趋势是向上发展的。美国始终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国,中国也逐渐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之一。总体而言,留美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是中美两国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留美教育恢复之初,两国间的学术联系因长期封闭而一时难以建立起来,为了解决留学生派遣渠道不畅的问题,两国政府、一批中美热心教育事业的科学家以及民间各种基金会组织,都承担起牵线搭桥的工作,发起实施了多个赴美留学项目,选送了数千名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赴美深造,从而使赴美留学工作打开了局面。当代留美生的数量多、质量高、领域广。从留学规模看,1978年以来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的学生和学者已逾146万人,占同期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近一半;从留学层次看,留美生中攻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多数,学历水平整体较高;从留学领域看,选择读科学、技术、工程、商科等专业的留美生人数最多。此外,中美两国趋向宽松的留学政策及中国国内出国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留美生的队伍日益庞大,人员构成日益复杂,留美教育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留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群体的专利,赴美留学成为许多学生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留美本科生人数激增,留美中学生也显着增加;留美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更加注重从自身需求和兴趣出发;留学渠道从单一的国家选拔资助,发展为自行申请、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等多种选择。总之,留美教育正朝向大众化、低龄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留美教育的持续发展、留美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二者与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留美生为美国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为推动美国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留美生的学费和日常消费促进了所在学校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良多;大量留美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创新创业,成为当今美国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提升了华裔族群在美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留美回国人员凭借其在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海归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奋战在中国教育、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作为沟通中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留美生已经成为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刘小华[7](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文中提出教育关乎国民素质的高下,决定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及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任何怀有希望的民族,都必须重视教育发展。作为教育顶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论文选取湖南省为个案研究对象,该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可视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文献法、调查访谈法、图表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层次解读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为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作必要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社会流动的内在关联;将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行纵向比较;将湖南高等教育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凝炼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评析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总结其历史经验,展望其未来发展,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条件类似的其他省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该部分重点在于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客观评论。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首先,论文从历史根基、社会氛围、人才压力及政策保障等四个层面阐述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在此背景下,详细考察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遵循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将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分为拨乱反正(1978—1984)、探索改革(1985—1991)、深化改革(1992—1998)及“弯道超车”(1999至今)等四个历史阶段。第二章主要探讨湖南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文章以办学定位为视角,论述了湖南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抽样选取湖南18所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文本,探析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在详细剖析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探寻湖南高校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第三章探究了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与湖湘文化的双向互动。研究得出: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强的正相关性;长沙“堕落街”与“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密切关联的典型案例;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之间交互耦合,共生共存。第四章主要探究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联。论文首先介绍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接着,论文从宏观角度研究,指出:在“精英”时代,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最佳途径,在“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大为减弱。最后,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三个时期的毕业生就业为例,微观剖析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关联。第五章探析了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文章介绍了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论;从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对湖南高等教育的不公进行现状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公平之路径。第六章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从教育属性、人才培养、战略地位、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及投资方式等方面纵向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而将其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以此为基础,凝练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第七章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问题。首先,论文从宏观层面解析了湖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辉煌业绩;接着,以吉首大学为例,从微观层面探析湖南高等教育所取得的绩效;最后,对湖南高校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进行一番客观评价。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不能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高校办学要科学定位;高等教育要稳步发展、“本土化”发展;并探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湖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

邢文明[8](2014)在《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保障研究》文中指出科研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资料,以及按照不同需求而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它既是科技活动的产物,又是支撑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的基本资源,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科研数据的管理与共享已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受到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通过制定完善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以规范、引导和推动科研数据的管理与共享实践是国外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均已制定了较完善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供我国参考借鉴。本文的目的是在调查了解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政策需求和分析借鉴国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进行研究探讨,从而为我国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实践提供政策保障。论文共包括7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0章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有关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研究与实践,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章理论基础。考察了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理论、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对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实践的指导意义。科研数据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源,应运用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理论对其进行良好管理、开发利用和共享,以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同时,科研数据在产生和利用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应根据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数据采取不同的管理和利用策略,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第2章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政策需求调查。为了解我国科研人员对科研数据收集、管理、保存和共享的现状及对政策的需求,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笔者对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政策需求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科研人员缺少数据管理的意识和专业技能,科研数据保存与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国科研人员共享数据的途径以人际关系为主,由于科研数据共享不充分给科研人员获取数据带来了较大困难。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赞成制定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但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存在着一些担心和顾虑。第3章国内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调查。为了解国内外有关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现状,笔者对国内外的科研数据政策法规进行了调查。其中国外的调查对象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主,分别调查了国内外科研资助管理机构、科研单位及其他部门和机构制定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调查结果表明,英美两国的科研资助管理机构和科研单位都制定了较完善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有效地保障了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实践。而我国大多数科研资助管理机构和科研单位尚未制定相关政策,不利于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实践的发展。第4章国内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分析。在第三章的调查基础上,笔者分别对国内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国外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大都要求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开始前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管理计划,并以数据管理计划为基础推动科研数据的管理与共享,同时这些政策有着较强的可执行与可实施性。我国已有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主要是由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各数据共享中心制定的。与国外的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相比,我国的科研数据政策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管理轻共享”的特点。第5章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制定。在调查了解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政策需求和对比分析国内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笔者基于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政策的体系包括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科研资助管理机构的数据政策及指南、科研单位的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等三个层面的政策。其中,国家层面的政策包括“科研数据共享法”、“政府信息公开法”、“保密法”、“隐私保护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科研资助与管理机构层面的政策包括“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数据汇交政策”等;科研单位的政策包括“本单位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学术规范政策”、“数据保密政策”等。第6章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实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我国科研数据的管理与共享,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因而,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实施是关键。本章提出了政策实施的保障措施: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建立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支持与服务机制、多途径的经费投入与支持机制以及建立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考核与评价机制等,从而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第7章结语。对全文进行梳理,提炼观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我国科学数据共享保障机制研究”(201210401020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科学数据集成与共享的保障研究”(13YJA870016)课题成果之一。

张伟[9](2014)在《大连高新区动漫游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认为产业政策作为政府扶持和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举措,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利用有效的税收、资金、人才、土地等综合政策,为动漫游戏产业及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政府产业推动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工作实际内容和研究生专业方向,将毕业论文题目定为“大连高新区动漫游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重点研究国内外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及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过公共政策等理论的运用,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新区现有税收、资金扶持、招商、公共技术平台等方面的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大连高新区动漫游产业基地建于2004年,是首批国家级“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大连动漫游产业在原创动漫、3D技术应用、网络网页游戏开发等多个领域已居国内领先地位,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都颇具规模。然而,随着成都、西安中国内地城市动漫游戏产业的迅速崛起,大连等最早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城市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保持原有的市场优势,开拓产业上游领域,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研究的课题。论文重点研究国内外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及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围绕大连高新区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对税收政策、资金扶持政策及产业配套政策进行了设计。

汤彬[10](2013)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库区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质量是指满足业主、设计资料和工程合同及国家现行的工程建设的法规和标准要求的特性综合。如何对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实施管理是本篇论文的核心内容。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库区项目建设质量管理的的实践研究。从明确项目质量目标、制定计划、建立组织机构,完善质量保证措施等一系列质量策划工作开始,以业主方角度对项目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中各种关键质量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后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的质量改进,以保证项目质量符合目标要求,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质量策划,过程控制,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目标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结果也为业主方在今后类似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实现五大教育应用——中科院研究生院网络工程通过验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五大教育应用——中科院研究生院网络工程通过验收(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回顾
        (一)分析科研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效率提升的因素
        (二)探讨科研院所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三)阐述科研院所科技协同的方式及作用
        (四)揭示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方式和途径
        (五)研究陕西科研院所的改革与发展
    三、研究目标、思路和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界定
        (二)研究的主要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四、史料与理论依据
        (一)史料依据
        (二)理论依据
第一章 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一、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的历史基础
        (一)近代陕西科学技术事业和科研院所的雏形
        (二)民国时期陕西科学技术与科研院所的发展
        (三)陕甘宁边区科学技术与科研院所的发展
    二、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的现实条件
        (一)陕西农业生产发展对科研院所存在刚性需求
        (二)雄厚的制造业引领陕西科研院所的创建与发展
        (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为陕西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撑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与转型
    一、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科研院所的恢复和建设(1949-1963)
        (一)对旧有科研院所的接收和改造
        (二)“重点建设”带动下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
        (三)“向现代科学进军”的提出与陕西科研院所的兴起
    二、“三线”建设时期陕西科研院所的充实和提高(1964-1977)
        (一)陕西“三线”建设的背景
        (二)“三线”建设时期陕西科研院所的建设高潮
        (三)“三线”建设时期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陕西科研院所的调整和探索(1978-1991)
        (一)改革开放初期陕西科研院所的恢复与整顿
        (二)科技体制调整后陕西科研院所发展探索
    四、市场经济下陕西科研院所的改制和转型(1992-2015)
        (一)市场化改革下陕西科研院所的改革与发展
        (二)“科技强省”战略实施与陕西科研院所的转型与发展
        (三)“一院一所”模式下陕西科研院所的创新发展
第三章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成就与经济贡献
    一、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成就
        (一)建立完整的科学研究与管理体系
        (二)形成了门类齐全且覆盖领域广泛的学科体系
        (三)形成了丰硕的科技体制改革成果
        (四)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获得举世瞩目成就
        (五)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成熟思路和成功经验
    二、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一)生产函数的构建
        (二)相关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三)陕西科研院所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三、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的经济效率分析
        (一)DEA及 Malmquist指数的构建
        (二)指标选择及DEA效果评价
        (三)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分析
    四、影响陕西科研院所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FAVAR模型的构建
        (二)变量的选择与分析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的特点
    一、陕西科研院所逐步分化并形成两个区域聚集中心
        (一)陕西主要科研机构集中在西安
        (二)陕西农业科研院所集中于杨凌
        (三)陕北与陕南科研院所聚集区正在形成
    二、陕西科研院所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农业科研院所在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居于优先发展位置
        (二)工业与国防科研院所在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得到壮大
        (三)新时期陕西科研院所得到全面发展
    三、陕西科研院所具有“嵌入式”发展的特点
    四、陕西科研院所呈现非完全市场化改革模式
第五章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陕西科研院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院所改革与市场接轨不够
        (二)陕西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三)陕西科研院所发展呈现结构性失衡与流动性不足
        (四)陕西科研院所创新与发展环境改善滞后
        (五)陕西科研院所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有待提高
    二、陕西科研院所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陕西科研院所改革滞后的原因分析
        (二)陕西科研院所评价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陕西科研院所存在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分析
        (四)陕西科研院所科技资源流动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五)陕西科研院所创新与发展环境改善滞后的原因分析
        (六)陕西科研院所对地方经济贡献有限的原因分析
    三、陕西科研院所存在问题的影响及实证检验
        (一)数据指标的选择
        (二)实证分析模型的构建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第六章 新形势下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科研院所制度
        (一)推动陕西科研成果实现其价值转化
        (二)加快陕西科研项目运行的市场化进程
        (三)促使陕西科研管理实现资产化
        (四)推动陕西科研院所资产的证券化进程
    二、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化科研院所评价体系
        (二)建立符合现代科研院所发展要求的市场化人事管理体制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收入分配体系
    三、统筹全省科研院所,推进科技资源融合发展
        (一)统筹管理科研院所,实现各类资源的渗透与融合
        (二)整合地方科研院所,实现体制机制的融合与创新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并发展全产业链,推动科技资源在高层次融合
    四、改善外部发展环境,提升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的潜力
        (一)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增强科研院所内在活力
        (二)发展科技金融,增强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的潜力
结语
    一、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历程回顾
    二、陕西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展望
        (一)转制科研院所的“主体类型”演变趋势明显
        (二)传统科研院所将根据功能与定位进行重新划分
        (三)科研院所呈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态势
        (四)科研院所参与区域合作,科技资源实现广度和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地铁深基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知识重用建模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地铁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知识信息表达建模
    2.1 地铁深基坑专项方案知识信息
    2.2 地铁深基坑知识信息表达需求及原则
    2.3 地铁深基坑安全专项方案知识元模型
    2.4 基于知识元的专项方案框架表达模型构建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安全的深基坑专项方案知识信息重用推理机制
    3.1 k邻近法检索方法
    3.2 基于k邻近法优化的方案检索模型
    3.3 检索方案知识元相似融合方法
    3.4 基于规则推理的案例知识调整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现场信息的深基坑专项方案深化优化研究
    4.1 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动态优化决策过程分析
    4.2 基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抗风险能力模型构建
    4.3 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动态优化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工程案例背景
    5.2 地铁深基坑专项方案知识信息重用推理分析
    5.3 专项方案安全保障措施深化优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坑坍塌风险事件风险因素发生概率调查表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3)德州铁塔公司动力环境监控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质量管理概念
    2.2 通用公司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2.1 通用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定义
        2.2.2 通用公司全面质量管理框架体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力环境监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3.1 动力环境监控工程项目概述
    3.2 动力环境监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3.3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项目质量管理的工作绩效效率不高
        3.3.2 质量管理工作缺少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
    3.4 存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力环境监控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
    4.1 动力环境监控项目质量管理的制度保障
        4.1.1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框架结构
        4.1.2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绩效机制评价体系
    4.2 基于动力环境监控工程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
        4.2.1 项目需求规划质量管理阶段
        4.2.2 到货采购验收质量管理阶段
        4.2.3 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阶段
        4.2.4 工程入网调测阶段质量管理
        4.2.5 工程验收阶段质量管理阶段
        4.2.6 系统推送阶段
    4.3 德州铁塔动力环境监控工程质量管理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述评
        1.2.1 国内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评价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评价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难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难点
    1.4 研究创新点
2 政策效应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世界一流大学
        2.1.2 建设政策
        2.1.3 政策效应
    2.2 政策效应评价的核心理论
        2.2.1 影响评价理论
        2.2.2 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
    2.3 政策效应评价基本问题
        2.3.1 政策效应评价的内涵
        2.3.2 政策效应评价的意义
        2.3.3 政策效应评价的原则
        2.3.4 政策效应评价的步骤
    2.4 本章小结
3 政策效应评价模型选择
    3.1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的理论架构和发展过程
        3.1.1 “211工程”政策的理论架构和发展过程
        3.1.2 “985工程”政策的理论架构和发展过程
    3.2 “211工程”和“985工程”政策的内在联系
        3.2.1 建设周期和对象的交叉性
        3.2.2 建设目标的递进性
        3.2.3 建设策略的趋同性
    3.3 “211工程”和“985工程”政策的固有差异
        3.3.1 遴选条件的有无
        3.3.2 建设目标的高低
        3.3.3 资助资金的多寡
    3.4 “211工程”和“985工程”效应评价模型选择
        3.4.1 PSM模型概述及适用性分析
        3.4.2 DID模型概述及适用性分析
        3.4.3 其他模型概述及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211工程”政策效应评价
    4.1 “211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研究假设及PSM模型构建
        4.1.1 H1和H2研究假设
        4.1.2 PSM模型构建
        4.1.3 样本及变量的选取
    4.2 PSM模型研究结果及分析
        4.2.1 倾向得分计算结果
        4.2.2 样本匹配结果
        4.2.3 PSM模型结果分析
    4.3 “211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985工程”政策效应评价
    5.1 “985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研究假设及DID模型构建
        5.1.1 H3和H4研究假设
        5.1.2 DID模型构建
        5.1.3 样本及变量的选取
    5.2 DID模型研究结果及分析
        5.2.1 DID模型H3假设研究结果及分析
        5.2.2 DID模型H4假设研究结果及分析
    5.3 “985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研究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的经验和启示
    6.1 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的经验
        6.1.1 积极政策效应的经验
        6.1.2 消极政策效应的经验
    6.2 建设政策的目标启示
        6.2.1 构建“三阶一流”建设目标,分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6.2.2 建立均衡的目标激励制度,力争同时改善高校三大职能
    6.3 建设政策的策略启示
        6.3.1 权衡合并式建设策略的利弊,促进合并优势转化
        6.3.2 联系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建设多元世界一流大学
        6.3.3 探索建设压力和动力,避免夸大价值和重要性
    6.4 建设政策的评价机制启示
        6.4.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政策评价机制,共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6.4.2 采用科学的政策效应评价方法,保障评价的客观性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附录
    附录1“211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研究171所对照组高校
    附录2“211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研究71所实验组高校
    附录3“985工程”政策效应评价研究38所实验组高校
    附录4 PSM模型DO文档
    附录5 DID模型Do文档
    附录6“211工程”高校合并情况
    附录7“985工程”高校合并情况
致谢

(5)龙门山地区GPS和InSAR震后形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GPS和InSAR基本原理
    2.1 GPS定位基本原理
        2.1.1 GPS概述
        2.1.2 GPS伪距测量
        2.1.3 GPS载波相位测量
    2.2 InSAR基本原理
        2.2.1 SAR概述
        2.2.2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2.2.3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第三章 GPS时间序列分析与震后形变场
    3.1 GPS数据处理
        3.1.1 数据处理软件
        3.1.2 数据来源
        3.1.3 数据处理流程
    3.2 GPS时间序列分析
        3.2.1 坐标时间序列
        3.2.2 时间序列分析
    3.3 GPS震后形变场分布
        3.3.1 震后形变理论
        3.3.2 震后形变分析
第四章 InSAR震后形变检验和校正
    4.1 InSAR数据处理平台简介
        4.1.1 InSAR商业应用软件
        4.1.2 InSAR非商业开源软件
    4.2 差分干涉测量数据选取
        4.2.1 PALSAR影像数据选取
        4.2.2 DEM数据选取
    4.3 差分干涉处理
        4.3.1 数据转换和拼接
        4.3.2 差分干涉和相位解缠
        4.3.3 差分干涉相位图
    4.4 InSAR形变的校检
    4.5 InSAR震后形变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震后形变模拟研究
    5.1 地壳分层结构和断层模型
        5.1.1 地壳分层结构
        5.1.2 断层模型
    5.2 震后形变模拟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及总结
        6.1.1 GPS震后形变场
        6.1.2 InSAR震后形变场
        6.1.3 震后形变模拟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回声——改革开放之前的留美教育概述
    一、近代留美教育发展概况(1847-1949)
    二、近代留美教育和留美生的特点
    三、建国初期的归国留美生与留美教育的中断
第三章 复兴——改革开放以后留美教育的重启
    第一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动因
        一、大时代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美建交
        二、中国决定恢复派遣留美生的内驱力
        三、美国愿意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内驱力
    第二节 留美教育恢复的过程
        一、邓小平关于留学问题的若干重要指示
        二、扩大派遣留学人员政策的出台
        三、中美会谈与两国教育交流文件的签署
    第三节 首批公派留美人员的派遣及意义
        一、选派过程
        二、留学实践
        三、历史影响
第四章 轨迹——留学政策与留美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政策沿革
        一、1978-1985 年:恢复与起步阶段
        二、1986-1991 年:调整与完善阶段
        三、1992 年至今:规范与加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 赴美留学相关政策的变革与发展
        一、在华举办“赴美留学考试”政策及其实施
        二、美国留学政策演变及其对留美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新时期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1978-1988 年:恢复与快速发展时期
        二、1989-1997 年:遭遇顿挫与回暖时期
        三、1998-2006 年:持续发展与短暂低潮
        四、2007 年至今:深入发展与繁荣时期
第五章 拓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项目留学
    第一节 政府留学项目——富布赖特项目的恢复
    第二节 学科留学项目
        一、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
        二、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
        三、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
        四、数学与经济学留学项目
        五、学科留学项目的影响
    第三节 基金留学项目
        一、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留美项目
        二、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
第六章 数据——留美学人的规模与结构之分析
    第一节 留美学人的规模
        一、中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二、美方关于留美人数的记录
    第二节 留美学人的内部构成
        一、留学性质
        二、经费财源
        三、个人情况——性别、年龄、来源城市、婚姻状况
    第三节 留美学人的文化结构
        一、研习科系
        二、留学层次与学术水平
        三、地域分布
    第四节 精英群体—留美博士
        一、规模
        二、内部构成
        三、毕业去向
第七章 调适——跨文化留学实践的酸甜苦辣咸
    第一节 最初的美国印象
    第二节 文化碰撞下的留学实践
        一、语言关
        二、生活关
        三、学业关
        四、社交关
        五、情感关
第八章 抉择——新时期留美学人的滞留与回归
    第一节 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留美人员的滞留概况
        二、滞留原因及影响分析
    第二节 异邦之龙——从留学生到新移民
        一、以留美学人为主的专业团体
        二、风云人物——海外留美学子杰出代表
    第三节 留学回国政策与归国留美生
        一、1978 年后留学归国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概况
        三、留美回国人员对国内环境的认知与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第九章 互动——留美归国学人与当代中国发展
    第一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高等教育
        一、高等院校的归国留美学人概况
        二、留美学人与高校发展
        三、留美学人与大学管理
    第二节 留美学人与中国科技
        一、留美学人的科技创业
        二、留美学人的科技角色
        三、留美精英与两院院士
    第三节 留美学人与创业中国
        一、漫漫归国创业路
        二、创业园中的留美学人
        三、留美学人归国创业的评价
    第四节 留美学人与人文社会科学
        一、部分优秀留美学人分析
        二、留美学人的角色定位——部分学科统计
        三、留美学人与当代艺术
结论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
        一、根基:改革开放前湖南高教发展的历史概况
        二、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生态的确立
        三、压力:改革开放初湖南人才缺乏的严峻事实
        四、保障:制定多方位推进高教发展的法律法规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湖南高教的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4)
        二、湖南高教的探索改革时期(1985—1991)
        三、湖南高教的深化改革时期(1992—1998)
        四、湖南高教的“弯道超车”时期(1999—至今)
第二章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探究——兼论特色人才之培养
    第一节 办学定位:湖南高校发展之“瓶颈”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丛生
        二、办学定位: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瓶颈”
    第二节 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
        一、办学定位:一种历史的动态系统
        二、典型案例:湖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
    第三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的问题表征——基于18所本科院校发展规划文本的分析
        一、发展规模上“求大、求全”
        二、发展目标上“求高、求综”
        三、学科发展上“大干、快上”
        四、专业设置上“模仿、趋同”
    第四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路径选择
        一、基本要求:精准适中
        二、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可行路径
第三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互动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互动发展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联
        二、湖南高校资源地理分布的描述
        三、经济视域下湖南高校存在问题及其归因
        四、“两型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径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的交互耦合
        一、湖湘文化及其内涵
        二、湖湘文化与湖南高等教育的交互耦合
第四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探究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宏观解析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二、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微观探析——以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师专)为例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依据
        二、三个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第一节 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涵义
        一、公平的涵义
        二、高等教育公平的意蕴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考察
        一、高等教育不公平之表征
        二、湖南高等教育的起点不公
        三、湖南高等教育的过程不公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路径之构建
        一、国家政策层面
        二、民众自身层面
第六章 湖南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后湖南高教发展之比较
        一、教育属性:从“政治属性”转为“多重属性”
        二、人才培养:从“专才”转向“通才”
        三、战略地位:从“从属地位”转为“战略地位”
        四、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转向“自主办学”
        五、发展模式:从“粗放式”转向“内涵式”
        六、投资方式:从“统收统支”转向“成本分担”
    第二节 湘鄂赣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一、湘鄂赣三地比较之缘由
        二、湘鄂赣高等教育若干指标之比较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特征
        一、起步晚,发展快,高校数量多,教育总量大
        二、民办高校创办最早,发展迅速,影响全国
        三、湖南女性高等教育颇具特色,走在全国前列
        四、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良性互动
        五、湖南高等教育与湖南经济发展稳步协调
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绩效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宏观成效之表征
        一、形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学科体系
        二、高校地理布局日趋合理,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三、高等教育各项改革齐头并进,有序推进
        四、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显着擢升
        五、高校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绩效的微观解析——以吉首大学为例
        一、选择吉首大学的理由阐释
        二、吉首大学办学绩效之描述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成效评价
        一、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整体评估
        二、湖南高等教育取得辉煌业绩之缘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相关术语界定
        0.2.1 科学数据
        0.2.2 科研数据
        0.2.3 科研数据
        0.2.4 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
    0.3 国内外研究进展
        0.3.1 国际组织有关科研数据共享的研究与实践
        0.3.2 各国有关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研究与实践
        0.3.3 我国有关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研究与实践
    0.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内容
        0.4.3 研究方法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0.5.1 研究难点
        0.5.2 研究创新点
1 理论基础
    1.1 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理论
        1.1.1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1.1.2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1.2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2 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政策需求调查
    2.1 调查目的与方法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2.2 调查问卷设计
    2.3 调查结果
        2.3.1 问卷回收情况
        2.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3.3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2.4 调查结论
3 国内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调查
    3.1 国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调查
        3.1.1 科研资助机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调查
        3.1.2 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调查
        3.1.3 其他机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调查
    3.2 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调查
        3.2.1 科研资助机构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调查
        3.2.2 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调查
        3.2.3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相关政策调查
        3.2.4 其他部门或机构的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调查
4 国内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分析
    4.1 国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分析
        4.1.1 科研资助机构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分析
        4.1.2 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分析
    4.2 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分析
        4.2.1 科研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分析
        4.2.2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相关政策分析
    4.3 国内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比较分析
        4.3.1 国内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体系比较
        4.3.2 国内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指导思想比较
        4.3.3 国内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内容比较
    4.4 国外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特点与借鉴
5 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制定
    5.1 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
    5.2 政策制定的原则与目标
    5.3 政策制定的基础
        5.3.1 政策的理论基础
        5.3.2 政策的实践基础
    5.4 政策的构建
        5.4.1 政策体系的构成
        5.4.2 政策的主要内容
        5.4.3 政策制定者
6 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实施
    6.1 完善相关支持政策
        6.1.1 制定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指南
        6.1.2 完善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标准规范体系
    6.2 建立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服务机制
        6.2.1 构建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基础设施
        6.2.2 为科研人员管理和共享科研数据提供支持服务
        6.2.3 加强对科研人员管理与共享数据的指导与培训
    6.3 多途径的经费投入与支持机制
        6.3.1 明确政府对于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财政投入责任
        6.3.2 资助有关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研究
        6.3.3 鼓励公益性机构和组织资助科研数据共享
    6.4 建立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英国研究理事会关于数据政策的共同原则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大连高新区动漫游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言
    (一) 研究背景介绍
    (二) 相关概念
    (三) 研究方法
二、国内外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现状
    (一) 国外发展现状
    (二) 国内发展现状
三、国内外动漫游产业政策典型案例分析
    (一) 国外动漫游产业发展及政策简析
    (二) 国内市动漫游戏产业政策简析
四、大连高新区动漫游产业政策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政策构成
    (二) 现有政策存在的问题
    (三) 原因分析
五、大连高新区动漫游产业发展政策完善措施
    (一) 产业发展目标
    (二) 政策调整思路
    (三) 政策调整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库区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2.1 质量管理概念
        2.1.1 质量
        2.1.2 工程质量
        2.1.3 质量管理
    2.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与原理
        2.2.1 工程项目质量的特点
        2.2.2 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
        2.2.3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原理
    2.3 工程项目的质量策划
    2.4 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2.4.1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依据
        2.4.2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2.4.3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3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库区项目的质量策划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施工内容
        3.1.2 项目的工期要求
        3.1.3 项目的主要机械计划
        3.1.4 项目的人力资源投入计划
    3.2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3.2.1 成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3.2.2 对承包和监理单位的评价和选择
        3.2.3 项目业主工作流程
    3.3 项目的质量要求和目标
        3.3.1 项目设计质量要求和目标
        3.3.2 项目施工质量要求和目标
    3.4 项目的质量计划
        3.4.1 组织计划
        3.4.2 施工计划
        3.4.3 管理计划
4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库区项目的质量控制
    4.1 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4.1.1 项目设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4.1.2 项目设计展开阶段的质量控制
        4.1.3 项目设计成果验收的质量控制
        4.1.4 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
    4.2 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4.2.1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
        4.2.2 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一般要素
        4.2.3 项目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
        4.2.4 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4.2.5 项目施工阶段通用的质量控制手段
    4.3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4.3.1 项目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4.3.2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主要成因
        4.3.3 项目质量改进措施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体会
    5.2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实现五大教育应用——中科院研究生院网络工程通过验收(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科研院所发展研究[D]. 王勇. 西北大学, 2020
  • [2]地铁深基坑施工安全专项方案知识重用建模及优化研究[D]. 张永成.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5)
  • [3]德州铁塔公司动力环境监控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D]. 姚进.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4]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效应评价研究[D]. 欧玉芳. 武汉大学, 2017(06)
  • [5]龙门山地区GPS和InSAR震后形变分析[D]. 余建胜.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016(04)
  • [6]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D]. 岳婷婷. 南开大学, 2015(01)
  • [7]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D]. 刘小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8]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保障研究[D]. 邢文明. 武汉大学, 2014(06)
  • [9]大连高新区动漫游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 张伟.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6)
  • [10]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库区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汤彬.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实现5大教育应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络项目通过验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