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障碍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

认知障碍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

一、认知障碍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结局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汤文洁,张云,崔广梅,赵婷婷[1](2022)在《脑卒中患者专科康复后离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专科康复后离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海安市某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专科康复后离院时对ADL状况进行评估,并采用单、多因素方法对ADL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23例脑卒中患者专科康复后的ADL评分为(62.23±18.27)分,其中ADL评分(<60分)较差的脑卒中患者比例为28.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861)、BMI<18.5 kg/m2(OR=1.379)和≥24.0 kg/m2(OR=1.119)、家庭月收入(OR=0.666)、康复疗程(OR=0.870)、康复介入时间(OR=4.740)、抑郁情况(OR=6.123)、认知障碍(OR=3.031)、康复参与度(OR=0.123)、医患关系一般(OR=0.393)和医患关系好(OR=0.264)均是脑卒中患者专科康复后ADL评分<60分的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专科康复离院时ADL仍较差,早期提前预防和干预影响脑卒中患者专科康复结局的影响因素,是提高脑卒中患者专科康复后ADL效果的有效手段。

朱晓萍[2](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闫梦凡[3](2021)在《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吞咽障碍(Dysphagia)是指因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输送到胃内的过程。吞咽障碍不仅损害患者的吞咽-摄食功能,还能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心理和社交障碍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受医疗条件和人文观念影响,多数吞咽障碍患者经过短暂的医院内治疗,就会转回家中康复。家庭照顾者成为患者的主要照护人员,其照顾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生活质量和疾病康复。现阶段,对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的评估缺乏统一规范的测量工具。为充分了解即将回归家庭的吞咽障碍患者的照顾状况,保障吞咽障碍患者出院后的进食安全,减少并发症,本研究欲构建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同时运用问卷对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进行调查,深入分析照顾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为了对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状况进行评估,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问卷,第二部分应用问卷调查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分析评估照顾能力现状、探讨照顾能力影响因素。第一部分方法:基于相关文献回顾分析,以Farran的“照顾者技能模型”为架构,通过文献研究、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与专家及与照顾者面对面交流探讨,形成问卷的维度和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对初步形成的问卷进行两轮专家咨询,通过分析计算专家意见和评分,对问卷进行修改,初步构建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问卷。运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0月至12月对武汉市二所三甲医院和一所三乙医院就诊的209名吞咽障碍患者的照顾者进行调查,对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信效度分析等检验。项目分析主要采用离散趋势法、条目分布法、区分度分析法、相关系数法、Cronbach’s a系数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作为评价指标,效度分析主要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内容效度指数作为评价指标,信度分析主要采用Cronbach’s a系数、折半系数和重测信度作为评价指标。最终确立问卷的维度及条目,构建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问卷。第二部分方法:应用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问卷,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调查武汉市二所三甲医院和一所三乙医院即将出院的173名吞咽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运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照顾能力现状,采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照顾能力影响因素。结果第一部分结果:经文献分析回顾、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法、与专家及与照顾者面对面交流探讨,形成4个维度、44个条目。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945,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283、0.206,形成4个维度、39个条目的测试问卷。对209名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进行临床调查,经项目分析后删除部分不达标的条目。对问卷进行效度、信度分析:经四次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出4个公因子、保留34个条目;问卷四个维度间相关系数为0.605~0.812,四个维度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68~0.959;问卷各条目I-CVI为0.857~1,问卷总体S-CVI/UA为0.824,问卷平均S-CVI/Ave为0.975;问卷总Cronbach’s a系数为0.957,各维度Cronbach’s a系数为0.755~0.922;问卷总折半系数为0.960,各维度折半系数为0.739~0.948;问卷总重测信度为0.886,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711~0.828。最终确定的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问卷共4维度、34个条目,具体为:吞咽障碍相关知识维度含7个条目、日常照顾技能维度含17个条目、资源利用维度含5个条目、自我管理维度含5个条目。第二部分结果:对173名吞咽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调查,照顾能力总分为(90.82±12.31)分,得分率为60.55%,其中日常照顾技能维度得分率最高为68.03%,吞咽障碍相关知识维度的得分率最低为49.2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照顾者的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自我效能、总照顾时间、主观支持、工作状况、经济负担、对支持的利用度为照顾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本研究基于Farran的“照顾者技能模型”编制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问卷包含吞咽障碍相关知识、日常照顾技能、资源利用、自我管理4个维度,共34个条目,问卷显示了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调查显示: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尚需提升,照顾者的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自我效能、总照顾时间、主观支持、工作状况、经济负担、对支持的利用度8个自变量为照顾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可参考以上8个影响因素制订个性化指导方案。

和意娴[4](2021)在《集束化护理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循证医学方法论,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通过Delphi构建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并验证该方案的干预效果。【方法】1.理论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在导师团队指导下成立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系统检索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萃取最新、最佳证据并经三轮Delphi后为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构建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2.临床研究采用非同期随机对照实验,选择某三甲医院康复科2019年10月~2020年9月60例首次确诊为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洼田饮水等级为Ⅲ级)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周期为12天,以患者洼田饮水等级、误吸率和简要吞咽康复评定结果作为吞咽功能好转率的观察指标,并结合血液生化指标、体格检查结果来评价吞咽功能,使用SPSS 20.0软件对以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干预效果。【结果】1.本研究针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最终纳入了20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循证指南8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指南3篇,共包括24项证据。2.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试验组简要吞咽康复评定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发生误吸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试验组肺部感染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试验组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后,试验组SWAL-QOL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后,两组NRS 2002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基于科学证据,比传统护理更加优化。循证护理实践结合临床护士经验和患者意愿,使科学证据更具可行性和针对性。本研究构建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基于循证护理和Delphi法,并通过临床实践,改善了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结局,促进了吞咽功能恢复,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TOR-BSST?的使用预警了患者的误吸风险,降低了其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李敏[5](2021)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一线护理人员的临床人文护理举措,为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提供相关策略及依据。(2)构建适用于卒中病房的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以期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现象学研究法,在文献研究、课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来自13个市的18位卒中专科人员(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通过Colaizzi主题聚类分析数据。(2)通过现象学研究法,运用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分别对21名脑卒中患者和21名家属进行调查,深度挖掘其关怀需求。(3)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24个城市65所医疗机构的10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在照护脑卒中患者过程中的人文护理举措,并用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处理数据。(4)通过专题研讨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以圆桌讨论形式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构建草案修改讨论,形成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5)通过横断面调查,以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为内容制定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卒中平台二、三级综合医院卒中病房的265名护士和250名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该指引具体内容的重要性认知情况,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患双方重要性认知差异。(6)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目的抽样,采用函询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15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校的25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以最终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结果(1)医、护、技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具体为:(1)卒中病房工作人员对卒中患者的关怀行为逐步提升(卒中救治理念发生改变、关注解决患者的现存问题、主动营造关怀氛围)、(2)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者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职业价值感不强、主动关怀行为落实不够、全程康复欠重视)、(3)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医疗机构现行管理与需求有差距、康复条件与需求存在差距)、(4)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增设专职岗位、有效的人文关怀培训、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2)脑卒中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具体为:(1)生理关怀、(2)安全关怀(专业操守、应答及时)、(3)情感关怀(服务意识、正性激励、同理心、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个性化关怀)、(4)尊重权利、(5)康复关怀(康复计划、专业指导、康复配置、延续服务)、(6)家属关怀(身心支持、照护指导)。(3)共计收到610条临床人文护理举措,经主题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康复五大方面。排名前20的高频词组分别聚焦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卒中康复、环境改造、出院随访等方面,其中:(1)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开展和不同指导形式;(2)心理护理多体现在言语沟通和服务态度;(3)康复多为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早期康复;(4)环境改造多为增设保护性安全措施;(5)出院随访集中在居家访视和居家改装,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部分是关怀中的短板。(4)专题研讨会共收到86条文字性建议,涉及45个条目。根据讨论意见,意见归类、主题分析,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合并指标20项,修改语言描述36项,删除指标49项,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案,其中包含5个维度(生命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共46个条目。(5)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中,护患双方各条目得分分别为(4.75±0.32)分和(4.50±0.35)分,在B2(安全管理方案)、B6(安全设置)、B7(辅具性能良好)、C4(认知障碍管理)、C6(亲属陪伴)、D2(知情告知)、D3(参与决策)、D6(不敬言行)、D7(满足需求)、E8(专业指导)等10个条目无统计学差异,余36个条目均有显着差异(P<0.05)。(6)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实践条目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2、0.10和0.09、0.11。2轮的修改建议分别为95和42条,分别修改条目36条和21条。2轮咨询后,所有指标赋值均在4.5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0.17之间。最终确立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结构框架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包含5个维度,共46条目。结论(1)人文关怀实践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并不乐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亦无法满足,临床护士眼中的人文护理多集中对患者的常规指导和日常护理操作,缺乏对患者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对人文护理实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关怀实践的整体概念,建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迫在眉睫。(2)构建了包含生理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5个维度、46个条目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等主要结果均体现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高、可靠性强,表明本研究方案有较高科学性,可规范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内容,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张良[6](2021)在《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与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和其预后有关的因素,旨在为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和预后发展提供一些可信的客观指标,进而为脑卒中病人提供最佳的护理和治疗方案,同时为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奠定了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了461例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中心住院接受康复治疗并出院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我院电子病志系统查询脑卒中患者的基本信息,收集患者相关的康复评定信息,并记录是否存在相关的影响因素。应用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作为患者康复预后的评判标准,以出院评分60分为界限,分为:MBI≥60分的康复预后组与MBI<60分的康复预后组。结果: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的P值=0.024,OR值提示46-65岁年龄段患者预后不良的概率是18-45岁年龄段患者的2.72倍,66-85岁年龄段患者预后不良的概率是18-45岁年龄段患者的2.758倍;病变部位的P值=0.005,OR值提示不包含基底节的多发病灶患者预后不良的概率是不包含基底节的单发病灶患者的0.495倍,包含基底节的单一病灶患者预后不良的概率是不包含基底节的单发病灶患者的1.224倍,包含基底节的多发病灶患者预后不良的概率是不包含基底节的单发病灶患者的2.842倍;康复介入的时间的P值=0.020,OR值提示发病14-30天内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预后不良的概率是发病14天内接受康复治疗患者的1.422倍,发病大于等于30天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预后不良的概率是发病14天内接受康复治疗患者的3.130倍;康复疗程的P值=0.000,OR值提示康复疗程为1-3个月的患者预后不良的概率是康复疗程小于1个月的患者的0.259倍,康复疗程大于等于3个月的患者预后不良的概率是康复疗程小于1个月的患者的0.129倍;认知障碍的P值=0.001,OR值提示有认知障碍的患者预后不良的概率是没有认知障碍患者的2.608倍;血清白蛋白的P值=0.001,OR值提示血清白蛋白存在异常的患者预后不良的概率是血清白蛋白正常患者的2.612倍,入院时MBI分值的P值=0.000,OR值提示在小于60分且大于等于40分区间的患者预后不良的概率是小于40分且大于等于0分患者的0.08倍,以上影响因素对应的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病变部位、康复介入的时间、康复疗程、认知障碍、血清白蛋白及入院时MBI分值可能是患者康复预后能否够达到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患者入院时应对这些影响因素予以关注,提供个体化治疗,以期得到更好的康复预后。

武彩庆[7](2021)在《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指出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中风,其中近6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残疾。随着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多元主体下的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硕果,面对中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理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在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影响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个案介入及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路径和方式,并从系统评价证据、社工工作方法、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风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探讨当社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问题后,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案主自身的情况,帮助案主扭转不合理认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伤事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分析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采取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社区康复对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并选取L市A社区内中风后于社区康复一年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中风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面临的负性情绪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协助案主建立面临疾病的正确应对方式,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模式,改善案主因中风引发的负性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下的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案主缓解情绪问题、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自我认同、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同时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能够延伸个案介入效果的长效性,对于案主的后续康复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

翁瑛丽[8](2020)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索将脑卒中吞咽障碍循证护理干预系统化应用于临床情境的实施方法,科学地推广应用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证据、改善患者结局。研究内容与方法课题组前期基于循证证据总结,构建了脑卒中吞咽障碍循证实践方案(Post-Stroke Dysphagia Evidence-Based Practice Program,PSD-EBPP),为本研究奠定了实施基础。本研究遵循实施科学的基本原则,以实施性研究荟萃框架(Consolidated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Research,CFIR)为理论指导识别影响临床应用PSD-EBPP的因素,以再造有效项目实施框架(Replicating Effective Programs,REP)为指导制订实施方案,基于RE-AIM框架(Reach,Efficacy,Adoption,Implementation,and Maintenance Framework)评价PSD-EBPP的实施效果。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面向全国51家医院,招募愿意参与实施PSD-EBPP并具备实施资质的医院,为应用PSD-EBPP提供有效平台及实施场所。1.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以CFIR框架为指导评估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促进、障碍因素):(1)采用问卷调查法,从CFIR框架的三个领域出发,以拟实施PSD-EBPP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科等科室为研究对象,评估结构特征、实施准备度等因素;以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证据适用性;以科室护士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2)采用质性访谈法,从CFIR框架的四个领域出发、了解科室管理者及护士对实施PSD-EBPP的看法,补充和发掘决定因素。将上述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决定因素为制订实施方案提供依据。2.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邀请临床科室的管理者及护士,基于决定因素评估结果,依据REP框架的指导,制订PSD-EBPP的实施方案,为推动PSD-EBPP临床转化提供实施方法。3.PSD-EBPP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于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采用阶梯设计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法实施PSD-EBPP。以筛选出的医院相关科室为实施场所,选取科室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实施效果以RE-AIM框架为指导,从过程和结局两方面评价:(1)过程评价:评价干预措施的采纳度、执行率;(2)结局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护理行为改变情况;聚焦干预的有效性评价患者健康结局,包括吞咽功能(主要指标)及口腔卫生情况(次要指标)等。研究结果成功招募4家医院作为PSD-EBPP的实施场所。1.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识别出4家医院科室推动PSD-EBPP临床转化的6个促进因素、13个障碍因素。其中,促进因素包括:大部分证据具良好适用性,已有临床实践为PSD-EBPP实施奠定基础等;阻碍因素包括:患者知识储备不足、康复意愿不强,组织未明责授权,PSD-EBPP的实施环节不明确,护士欠缺相关知识和技能等。2.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应用PSD-EBPP的实施方案,内容涵盖组建实施小组,开展多中心、多样化方式持续培训,厘清吞咽障碍护理流程等实施策略。从干预实施流程、人员、方法等方面将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等六个类别的循证证据具体化,设计出配套表单包括吞咽功能护理评估记录单、经口进食护理记录单及其他表单共12个工具。3.PSD-EBPP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1)过程评价:4家医院的采纳度分别为63.63%~90.90%,35.71%~71.43%,58.62%~96.55%,77.77%~100.00%。执行率评价结果为,吞咽障碍筛查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执行率达85.71%~100.00%、在实施干预期间达70.90%~100.00%;各项干预中口腔护理执行率仅为42.60%~58.30%,而营养风险筛查执行率高达96.20%~100.00%。(2)结局评价:4家医院共纳入63名护士,S-1、S-3医院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S-4医院护士吞咽障碍知识水平显着提高(P<0.05),S-2医院组织文化、护士吞咽障碍知识和技能水平等方面无明显改变。与实施PSD-EBPP前相比,4家医院吞咽障碍护理行为显着提升(P<0.05)。干预有效性评价共纳入4家医院患者339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显着改善、营养不良风险显着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显着改善、患者吞咽障碍相关知识及生活质量水平显着提高(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的住院时间,吸入性肺炎、窒息发生情况无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制订的PSD-EBPP实施方案有助于推进临床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实践,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口腔卫生情况、吞咽障碍相关知识水平及生活质量。以CFIR及RE-AIM框架为代表的实施科学理论方法可为有效识别证据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制订推动证据临床转化的实施方案,以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有效、系统的指导。本研究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方法借鉴,也为运用实施科学理论方法引导其他护理领域循证证据应用提供了示范。

曾颖鑫[9](2020)在《积极心理干预在首次脑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首次脑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为改善脑梗死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达到最佳康复状态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2019年2月-2019年10月符合纳入和排出标准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为30例,对照组进行脑病科常规护理,包括活动指导、饮食指导、安全护理、心理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心理干预,在患者住院期间给与6次不同主题的活动,活动形式是“一对一干预”结合团体干预,干预内容是基于积极心理干预进行的发泄疗法、回忆疗法、希望疗法等,出院后2次随访,于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收集相关评价指标,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创伤后成长水平(CPTGI)、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幸福度(Ryff心理幸福量表)的改善情况。结果:(1)干预结束后,共收集53例患者的全部研究数据资料,其中对照组流失4例,试验组流失3例,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样本流失率有无差异,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样本流失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后即刻,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C-PTGI得分和Ryff心理幸福感得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I得分提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试验组C-PTGI得分、BI得分、Ryff心理幸福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对照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C-PTGI得分、BI得分、Ryff心理幸福感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试验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C-PTGI得分、BI得分、Ryff心理幸福感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在时间效应。(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患者的PTGI和Ryff心理幸福感得分干预主效应、时间效应两者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首次脑梗死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提升患者的心理幸福感和日常生活能力。积极心理干预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任金鑫[10](2020)在《普通话版牛津认知筛查量表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观察性研究,应用普通话版牛津认知筛查量表评估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并探讨特定领域认知功能对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在入院时进行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同时收集治疗师对患者的评估及患者自评的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病程、身高、体重等;评估内容包括认知功能采用普通话版牛津认知筛查量表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估,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的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抑郁水平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参与水平采用匹兹堡康复参与量表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估量表评估。在出院时再进行匹兹堡康复参与量表、改良RANKIN量表和改良巴氏指数评估,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同时校正教育程度、卒中类型、住院天数、参与水平、入院MBI、入院FMA。使用赤池信息量准则、贝叶斯信息度量衡量统计模型拟合优良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衡量统计模型诊断效能,使用重分类改善指标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判断引入新指标后,新模型的改善程度。出院时改良巴氏分数≥60分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良好,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分数≤2分为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果:1.整体认知功能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本研究中用OCS-P量表任务受损数量作为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将患者OCS-P量表任务受损数量进入到一个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教育程度、卒中类型、住院天数、参与水平、入院MBI分数、入院FMA分数。结果表明任务受损数量是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OR=1.32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患者任务受损数量每增加一项,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增加1.325倍。2.整体认知功能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局的预测价值:将患者OCS-P量表任务受损数量进入到一个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教育程度、卒中类型、住院天数、参与水平、入院MBI分数、入院FMA分数,结果表明任务受损数量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局无关(P>0.05)。3.OCS-P量表各维度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执行功能、执行功能-混合、句子朗读、定向力、言语记忆、情节记忆、数字书写、数字计算、模仿共9个因素构建模型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一般资料(教育年限)、疾病特征(卒中类型、住院天数)、参与水平、入院时功能水平(入院MBI、入院FMA),结果表明执行功能障碍是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OR=6.088),执行功能障碍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是执行功能正常患者的6.088倍。4.OCS-P量表各维度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局的预测价值:本研究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执行功能构建模型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一般资料(教育年限)、疾病特征(卒中类型、住院天数)、参与水平、入院时功能水平(入院MBI、入院FMA)。结果表明执行功能障碍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OR=3.351),执行功能障碍患者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局不良的风险是执行功能正常患者的3.351倍。结论:普通话版牛津认知筛查量表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康复结局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分维度中的执行功能是预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不良的风险因素。

二、认知障碍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结局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知障碍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脑卒中患者专科康复后离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ADL评分情况
    2.3 ADL活动能力影响因素
    2.4 专科康复后ADL评分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2)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的照顾能力
        1.2.2 照顾能力的测量工具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和理论依据
        1.4.1 核心概念
        1.4.2 理论依据
    1.5 技术路线图
2 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问卷的构建
    2.1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1 文献研究
        2.1.2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
        2.1.3 问卷调查法
        2.1.4 质量控制
        2.1.5 伦理原则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文献研究
        2.2.2 专家咨询
        2.2.3 问卷调查
    2.3 讨论
        2.3.1 问卷编制的合理性
        2.3.2 问卷信效度
    2.4 结论
3 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对象与方法
        3.1.1 对象
        3.1.2 研究工具
        3.1.3 资料收集
        3.1.4 统计学方法
        3.1.5 质量控制
        3.1.6 伦理原则
    3.2 结果
        3.2.1 吞咽障碍患者和家庭照顾者一般资料
        3.2.2 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状况
        3.2.3 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的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3.2.4 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能力与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3.2.5 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的影响因素
    3.3 讨论
        3.3.1 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有待提升
        3.3.2 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的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
        3.3.3 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能力与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呈正相关
        3.3.4 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的影响因素
        3.3.5 建议与对策
    3.4 结论
        3.4.1 结论
        3.4.2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问卷第一轮专家咨询
    附录 B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问卷第二轮专家咨询
    附录 C调查问卷
        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调查问卷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集束化护理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综述一集束化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
第二部分 构建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
    一、临床护理问题的提出
    二、证据的检索
    三、证据的质量评价
    四、初步构建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
    五、制订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
    综述二 影响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Meta分析
第三部分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
        2.干预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优于与对照组
        3.干预后试验组的吞咽康复评定优于与对照组
        4.干预后试验组的肺部感染指标优于对照组
        5.干预后试验组的SWAL-QOL评分优于对照组
        6.干预后试验组的NRS2002 评分与对照组无差别
    三、讨论
        1.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于IS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可行性分析
        1.1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1.2 组建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确保了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
        2.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分析
        2.1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改善吞咽功能
        2.2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
        2.3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2.4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5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不明显
    四、结论
    综述三 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误吸研究进展
第四部分 总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的创新、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BC临床观察量表
    附录4 文献质量具体评分情况
    附录5 支持推荐意见形成的决策表格
    附录6 TOR-BSST?授权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5)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相关理论阐述
    1.4 文献回顾
        1.4.1 人文护理的含义
        1.4.2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
        1.4.3 人文护理实践的学者研究倾向
        1.4.4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模式、标准、指引
        1.4.5 卒中专科人文护理实践
        1.4.6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初步制定
    2.1 医、护、技对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体验的质性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临床人文护理举措调查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构建研讨会
        2.4.1 参会对象
        2.4.2 实施过程
        2.4.3 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第三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计算
        3.1.3 研究工具
        3.1.4 研究过程
        3.1.5 质量控制
        3.1.6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2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情况
        3.2.3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前后5 位的条目
        3.2.4 Cronbach'sα系数
    3.3 讨论
        3.3.1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认同度高
        3.3.2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3.3.3 对卒中病房人文护理实践的启示
    3.4 小结
第四章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
    4.1 研究过程
        4.1.1 形成函询问卷
        4.1.2 专家遴选
        4.1.3 调查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积极系数和意见权威程度
        4.3.3 意见集中与协调程度
        4.3.4 数据汇总分析
    4.4 讨论
        4.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4.4.2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的科学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人文护理实践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同意书(医护版)
附录2 访谈同意书(患者及家属版)
附录3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举措调查问卷
附录4 专题研讨会知情同意书
附录5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护士版)
附录6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患者版)
附录7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
附录8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2 轮)
附录9
附录10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 实验方法
        2.2.1 研究方法
        2.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实验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中风问题日益严重
        (二)社区康复发展迅速
        (三)中风患者缺乏社区康复支持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系统评价法
        (二)访谈法
        (三)研究思路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运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二、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三、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系统评价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五、已解决的问题及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一、文献检索策略
        (一)纳入排除标准
        (二)数据提取
        (三)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四)研究数据的合成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一)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三、森林图
        (一)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二)抑郁水平
    四、偏倚检验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四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诊断
    一、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
        (一)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二)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案主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一)案主的选择
        (二)案主自述
        (三)案主家属描述
    三、案主的问题评估
        (一)负性情绪严重
        (二)日常生活失序
        (三)社会支持不足
    四、小结
第五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个案介入
    一、介入过程
        (一)前期准备
        (二)建立专业关系、会谈及接案
        (三)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目标及计划
        (四)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过程
        (五)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评估
    二、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研究结论
    二、本文研究局限
        (一)证据与实务的结合有待加强
        (二)理论应用存在不足
        (三)实务内容较为单一
        (四)介入经验具有局限性
    三、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一)规范社区康复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
        (二)研究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技术化手段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一、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实施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三)实施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在本研究的应用
    二、文献回顾
        (一)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危害
        (二)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证据及临床转化现状
        (三)文献回顾小结与启示
第二章 研究方案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PSD-EBPP的来源及概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三章 PSD-EBPP实施医院的评估与纳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四章 基于实施科学的PSD-EBPP临床转化的决定因素研究
    一、PSD-EBPP临床转化决定因素的调查研究
        (一)PSD-EBPP临床转化内部环境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二)PSD-EBPP临床转化干预特征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三)PSD-EBPP临床转化个体特征领域决定因素的研究
    二、PSD-EBPP临床转化决定因素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三、小结
    四、结论
第五章 PSD-EBPP实施方案的制订
    一、目的
    二、制订实施策略的基本原则
    三、制订实施策略
    四、实施方案的评价和调整
    五、讨论
    六、结论
第六章 PSD-EBPP 实施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设计
        (三)PSD-EBPP临床转化干预方案的实施内容
        (四)PSD-EBPP实施后效果评价内容与方法
        (五)资料收集
        (六)资料分析
        (七)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PSD-EBPP实施前准备及培训结果
        (二)过程评价结果
        (三)结局评价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9)积极心理干预在首次脑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脑卒中流行病学
    2.脑卒中患者存在心理问题
    3.调动积极情绪的重要性
        3.1 积极心理体验的产生
        3.2 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
    4.积极心理干预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剔除标准
        1.1.4 样本量估算
        1.1.5 抽样分组方法
        1.2 干预方法
        1.2.1 成立干预小组
        1.2.2 制定干预方案
        1.2.3 干预内容
        1.2.3.1 对照组
        1.2.3.2 试验组
        (1)首次干预,干预形式“一对一”
        (2)第二次干预,干预形式“团体干预”
        (3)第三次干预,干预形式“一对一”
        (4)第四次干预,干预形式“一对一”
        (5)第五次干预,干预形式“一对一”
        (6)第六次干预,干预形式“一对一”
        1.3 研究工具
        1.4 资料收集方法
        1.5 结局指标及监测频率
        1.6 数据统计分析
        1.7 伦理原则
        1.8 质量控制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基线资料比较
        2.3 干预后两组效果评价
        2.3.1 两组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
        2.3.1.1 两组患者人生感悟维度得分比较
        2.3.1.2 两组患者个人力量维度得分比较
        2.3.1.3 两组患者新的可能性维度得分比较
        2.3.1.4 两组患者与他人关系维度得分比较
        2.3.1.5 两组患者自我转变维度得分比较
        2.3.2 两组患者BI得分比较
        2.3.3 两组患者Ryff心理幸福感得分比较
        2.3.3.1 两组患者自主性得分比较
        2.3.3.2 两组患者掌控环境得分比较
        2.3.3.3 两组患者个人成长得分比较
        2.3.3.4 两组患者与他人积极关系得分比较
        2.3.3.5 两组患者生活目标得分比较
        2.3.3.6 两组患者自我接纳得分比较
    3 讨论
        3.1 积极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
        3.2 积极心理干预可改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3.3 积极心理干预可提高脑梗死患者心理幸福感
        3.4 积极心理干预方案评价
    4 结论
        4.1 研究结论
        4.2 创新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三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国版)
    附录四 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C-PTGI)
    附录五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BI)
    附录六 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
缩略词表
综述 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普通话版牛津认知筛查量表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样本量
    3 结局指标的测量
        3.1 一般资料
        3.2 评估指标
    4 质量控制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 伦理原则及审查
研究结果
    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入院时一般资料与功能恢复的关系研究
        2.1 一般资料与住院期间MBI分数改善单因素分析
        2.2 一般资料与MRS分数改善单因素分析
    3 整体认知功能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
        3.1 整体认知功能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3.2 整体认知功能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出院时ADL结局的预测价值
    4 OCS-P量表各维度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
        4.1 OCS-P量表各维度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4.2 OCS-P量表各维度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预测价值
讨论
    1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损害的特点
    2 整体认知功能对患者出院时结局的预测价值
        2.1 一般资料与功能恢复的关系
        2.2 整体认知功能对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2.3 整体认知功能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预测价值
        2.4 认知功能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原因
    3 OCS-P量表各维度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3.1 OCS-P量表各维度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3.2 OCS-P量表各维度对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预测价值
        3.3 特定认知领域对功能恢复预测的现状
        3.4 OCS-P量表中执行功能的测验
        3.5 执行功能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原因
        3.6 临床预测模型的应用
    4 特色及创新之处
    5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认知障碍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结局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卒中患者专科康复后离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J]. 汤文洁,张云,崔广梅,赵婷婷. 华南预防医学, 2022(01)
  • [2]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3]吞咽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闫梦凡.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集束化护理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研究[D]. 和意娴.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D]. 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6]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D]. 张良.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武彩庆. 兰州大学, 2021(02)
  • [8]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研究[D]. 翁瑛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9]积极心理干预在首次脑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中的应用研究[D]. 曾颖鑫.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普通话版牛津认知筛查量表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预测价值[D]. 任金鑫.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认知障碍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