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旅游的春天

迎接旅游的春天

一、迎接旅游业的春天(论文文献综述)

杨晋林,任慧文[1](2021)在《山间连翘花复黄》文中认为翠微深处几人家,风轻烟雨拂沙。半片野桃开较晚,向阳才有两三花。明朝的陵川县,有个叫张凝的进士,他在春日陵川的山野里闲逛,他眼里的陵川,一定满是醉人的风景,轻烟软雨,野桃人家,很唯美的意境,很闲适的心情。当我们来到台北村时,恰好赶上这个季节,山中树木多是苍翠的松柏,也有吐了浅浅一层绿意的杨柳,还有耐着性子依旧干枯的榆槐,山桃花倒是艳艳地开了,这里一棵,那里一棵,凌乱着,不成风景。

巴都木加甫[2](2021)在《博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畅[3](2021)在《《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文中研究说明《扬州画舫录》是清代人李斗撰写的着名笔记文集,在明清两代种类繁多的稗史笔记中,它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全书共十八卷,注重“以类相从”,在“仿《水经注》之例,分其地而载之”的总的体例安排下,每卷的结构上遵循“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的组织形式,内中交织着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诸种因素,广涉而有系统地缕叙了清代康乾时期,尤为乾隆全盛时期扬州大量社会现实生活之记载,既是扬州地方的,又是当时主流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作为清代中国社会的总体观照,是考据清代社会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画舫”指形制多样、装饰精美,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上交通工具和生活游乐场所。清代扬州“画舫”是中国古代民间游船发展的极盛点,并处在自身内涵集中凸显并被赋予新意义的转折点。“画舫”作为贯穿全书的交通工具和引子,出现在《扬州画舫录》的书名和记载风物的方方面面,载着作者李斗、帝王、官商、市民,引导他们游览于扬州的各地名胜,体会城市的风土人情,投射出人们对城市景观、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的态度,体现了清代扬州社会风气的呈现与演进。本文以史学探究为指针,以《扬州画舫录》作为研究的文献原典进行解读,形成三条路径:首先,《扬州画舫录》文献记载本身的描述线,细读和剖析文献中对于清代扬州画舫和相关市井风物的记载;其次,通过文献寻求更多的佐证线,特别是佐证画舫的前缘,说明文献中记载内容的依据所在;最后,通过文献延伸关于文献阐述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对清代扬州市井生活、画舫的形式结构、画舫游的兴起对当时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是串联起对文献的诠释,以设计学视阈解读画舫背后呈现的清代扬州风物中的社会生活轨迹、思想观念转变、造物设计形态与功能的流变与演进,从而梳理出古代风物设计史线索。以此,观照“画舫”在古代中国设计史进程中,作为解读清代扬州市井风物的角色和意义,以至于《扬州画舫录》成为了明清时期,尤其是乾清时期的扬州风物志。

王新洁[4](2021)在《龙泉镇乡村旅游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旅游作为乡镇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新型旅游形式,在满足游客感受自然、休闲康养、舒缓压力的旅游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农业资源的利用、各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不断成熟,乡村地区与之相关的各种产业多产融合态势逐步显现,乡村旅游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产旅融合模式对于完善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乡村地区要由美好生活转变为产业兴旺就必须抓住产业转型机遇。本文选取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作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旅游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模式的核心环节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龙泉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理论分析。以国内外产业融合示范地区的发展经验为基础,结合镇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多视角、多层次提出优化龙泉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思路与对策。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研究进程进行了阐述,并且梳理了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由一、二章构成。第二部分主要是本文的第三章,根据实地调研与走访情况,总结出龙泉镇四种乡村旅游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模式,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详细介绍。第三部分为本文第四章,就上文中的龙泉镇乡村旅游与传统产业融合模式中涉及的旅游市场情况与现存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主要包括对龙泉镇的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对龙泉镇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龙泉镇乡村与产业融合的必然趋势。本部分还以访谈为基础,对龙泉镇的乡村旅游市场进行分析。找寻该镇在实践该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本文第五章,乡村旅游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虽然为当地带来了很多红利,但是任何一种模式都有不足。本章主要是总结上述案例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龙泉镇“旅游+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并从政府主导、产业协作、科学编排、培养人才、设施完善、积极宣传、资源保护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产业融合新形势下,龙泉镇产旅融合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第五部分为本文的总结与展望。

吴成业[5](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刘双[6](2021)在《《秘境旅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翻译实践的对象为《秘境旅行》的前5章,作者芳贺日出男是位摄影家,致力于风俗文化研究。本文中作者到访之处都是一些边陲之地、海角渔村、部落孤岛等地,在喧嚣的都市之中,人们不免心灵蒙尘、疲惫交加,而在节假日去往大众景点又会有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的困扰。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平时劳心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人们,也产生了很多旅游消费的需求。该篇中所到之处能给人带来娴静优雅的体验、清新奇特的活动以及身心灵魂的抚慰。本文文化背景知识较多,文化特征突出,语言形式、行文构造上中日文差异较大,因此笔者选用生态翻译学中的环境适应论,从语言维度上通过增译、减译等进行形式上的变化,文化维度上对文化负载词和歌谣咒语等进行转译,最后根据交际目的,通过改译等方式追求通顺和意境效果。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大部分,首先从选题意义与价值、翻译实践报告的主要内容以及选用实践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理论原则来叙述;然后是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部分;接下来是核心部分案例分析,针对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三个方面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上从语言形式的调整和动态静态的平衡上探究,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上则从文化负载词和歌谣祷告词的处理上开展论述,交际维度上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追求表达效果的实现,分别从感情色彩的转换和交际意图的突出两个方面来举例分析。最后针对此次实践做出总结和反思。

吴欣越[7](2021)在《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乡村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习近平在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新时代以来,各大电视台和网络平台涌现出诸如《中国村落》、《了不起的村落》、《春去冬来》等一系列农村题材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从乡景乡民乡情等角度建构起新时代的乡村形象,勾画出新时代乡村的生活风貌。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符号学、叙事学等理论为研究基础,以新时代(2017年)至今的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该题材纪录片呈现的乡村形象、乡村形象的建构方法、乡村形象的建构原因及乡村形象的建构问题与反思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乡村形象呈现。以形象的概念为基础,从“乡村家园”、“乡村人物”、“乡村文化”三个方面分析,认为该题材纪录片不仅为受众呈现了美丽生动的乡村景物,也刻画出一批安于乡村、为乡村建设而奋斗的人民,更展现出以乡愁文化为主导的、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乡村文化。第二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乡村形象建构方法。结合符号学、修辞学和叙事学相关理论,从符号表征建构、影像修辞建构和多种叙述视角建构三个角度分析,认为以上建构方法使乡村形象的视听呈现更加唯美而富有诗意。第三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乡村形象建构原因分析。认为该题材纪录片建构乡村形象既由创作主体的主观探询所导致,也由社会意识形态的客观规制所导致。第四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乡村形象建构的问题及反思。该题材纪录片虽展现了新时代的乡村面貌,但在“乡村家园”、“乡村人物”和“乡村文化”三类形象的建构上均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在于建构的乡村图景无法遮蔽真实乡村景观、建构的乡村人物无法掩盖村民对城市的张望、建构的乡愁文化无法掩映多元乡村精神这三个方面,并对其进行反思。

白元宝(BACH NGUYEN BAO)[8](2020)在《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除了要解决旅游景点数量增加的问题以外,还需要探讨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深度问题,以便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被认为是每个国家创造独特旅游景点的宝贵资源。为了在越南实践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发挥遗产的价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河内对许多游客来说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文庙·国子监是河内一个文化旅游体验胜地,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参观。一到越南河内旅游,几乎所有游客都会去参观文庙·国子监。文庙·国子监一直是给越南国内外的游客提供具有学习传统教育和保留文化的必游之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文庙·国子监参观的游客量日益增长,因此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维护和适当地利用文庙·国子监的文化遗产价值,并将这些价值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旅游。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介绍了选题理由、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有关的概念,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并对越南和中国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方法。第一章是文庙·国子监景区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收集材料,介绍文庙·国子监的地理位置、历史概况和建造、维修的过程。第二章是文庙·国子监的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包括三大内容:第一是以大成殿和进士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资源;第二是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第三是文庙·国子监景区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三章是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与现状,对文庙·国子监在保护和旅游开发取得的成就和不足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提出了文庙·国子监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些相关对策。最后,对本文的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

刘妍卿[9](2020)在《网络乡村的“新三农”图景 ——对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志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本篇论文选择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作为调查地点,运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网络乡村、农场新经济以及经济生产方式进行调查分析。时代的变迁造就不同时期的农场经济形势。在我孩童时期农场的土地属于个人包产到户的模式,村民们会去实体店购买东西,去菜市场购买食物等实体经济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场人们对于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购买时的需求、购买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打破了以往的实体购买的固定化。研究发现,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发展,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发生彻底的改变,尤其是“网生代”(90-00后)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改变。网络的运用让条山农场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农场为了促进农产品的外销,发展旅游业,设置旅游景点条山农庄,农庄内以农业旅游为主,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住宿和独具风格的四合院,还有不定期的篝火晚会和生态放养等旅游项目。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条山农场的种植基地、生产基地等等。不管是“网生代(90-00后)”还是移动网络用户运用时下火热的朋友圈或者小视频软件比如快手,抖音等将活动内容传递给观众,吸引受众。农场除了运用旅游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场经济发展之外,还有线上销售平台,根据条山农场农产品的种类,将产品加工生产出售。他们在淘宝天猫、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销售,电商销售取名为条山农场食品旗舰店,主要经营条场农产品。微信公众号可以准确定位用户,以产品链接的方式销售。农产品销售以前全部是线下的消费模式,他们会邀请外地的收购采购人员来当地勘察,收购时将农产品按照等级划分,以原材料的方式销售。现在农场的销售者根据网络运用和生产方式的改变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下会根据原材料加工技术生产食品,线上销售这些加工食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旅游与新媒体相融合的宣传方式,促进农场新经济的发展。

郑佳佳[10](2018)在《哈尼梯田景观标识的人类学研究》文中提出哈尼梯田因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而得以塑造。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发展使得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地景观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景观变化过程往往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程。景观不断变化的特性决定了认识景观、呈现景观的困难。面对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呈现具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哈尼梯田景观,协助游客建立对梯田文化景观的审美、释读与尊重就成为了实现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任务。引导人们进一步行动或进一步理解其代表的事物意义的物象即是标识。标识以静态及动态的形式存在。文字书写可以是标识,人们的一些行为在特定的如旅游的场域中也可能转换为文化的标识。景观标识是景观呈现的浓缩,同时也可以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景观标识是引导人们认识、理解与欣赏景观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的指示性符号。景观标识之所以是重要的,就在于若没有此类符号,深刻而丰富的景观文化内涵就难以为大众游客所理解。因而,景观标识的设立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新形式的文化书写行为,对当地社会文化景观等进行言说的目的在于让潜在的读者即游客能够通过对这些言说的理解去认识当地的文化。哈尼梯田的景观标识可分为提供介绍性信息的公共标识、提供专门化信息的旅游标识、作为程式化表现的文化展演以及得到片段式呈现的日常生活四类。当前的景观标识系统中,公共标识的解释力不足、旅游标识的信息错漏、文化展演对文化神圣性的消解以及日常生活的被误读是景观标识存在的四类主要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公共标识、旅游标识等文字标识高比率地出现表述错误,这使得肩负着指示和引导游客进行文化理解、文化释读功能的景观标识难以实现其预设目的。标识信息传递出现错误并不会因为其普遍常见而成为人们必须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问题。这类被人们视为“常识”的现象必须得到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景观标识是纽结着地方与世界、传统与现代、行动与表征的符号系统。准确建立景观标识对于标识设立者、游客及村民三种人群的意义重大。然而,标识设立中存在认知误区,设立标识的目的模糊,文本缺乏整合,规训阐释随意,文化信息的加工实践中出现大量纰缪。游客在场却在景观标识中缺位,放弃了对景观标识的阅读与理解将促使视觉陷阱制造更多的理解困难,互动中的游客、村民等不同群体尝试实现文化理解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只有准确的景观标识才能使传统村落文化得以恰当的显现,使过去服务于内部的信息在对外进行表述时能够通畅传递,也可以使缺乏逻辑的景观解读得以避免。由于反映世界变化的知识及信息存在延时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准确建立景观标识需要传播方式的创新。各式各样的景观标识都起着指述、表现与传递信息的功能。对于包含了生态多样性、历史悠久性、文化多元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等多重要素的哈尼梯田而言,仅仅依靠某一种景观标识或者说某一个群体单独对梯田景观进行呈现都是难以实现的。事实上,由于卷入到这场全新的文化书写中的标识设立者、游客以及村民的多样性,又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节律性,多种社会行动主体共同对哈尼梯田景观采取复调式呈现就是必须的。只有当各类景观标识之间建立起互补、对比、照应等多重协作关系,哈尼梯田的景观标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引导和帮助游客对梯田文化景观进行理解与释读,才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

二、迎接旅游业的春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接旅游业的春天(论文提纲范文)

(1)山间连翘花复黄(论文提纲范文)

一、穷归山,富下川
    A
    B
    C
    D
二、郭建平出了一身虚汗
    A
    B
三、他在大腿上,狠狠掐了自己一把
    A
    B
    C
    D
四、郭建平架在鼻梁上的眼镜,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A
    B
    C
五、小郭书记像她父亲
    A
    B
    C
    D
六、这才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呢
    A
    B
    C
七、李克强总理对郭子涵说:你是女承父业的第一书记
    A
    B
    C

(3)《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范畴、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论述思路
第一章 《扬州画舫录》文献诠释
    第一节 画舫录记
        一、李斗生平
        二、行旅历程
        三、文心会友
    第二节 历史背景
        一、城池水系
        二、盐商富庶
        三、文化繁荣
        四、天子南巡
        五、社会风尚
        六、方志编修
    第三节 文献述考
        一、版本辑要
        二、版本考订
        三、辑录实例
        四、佐证考辩
第二章 画舫前缘——画舫陈迹演变探寻
    第一节 “舫”的解字
        一、“水”与“舟”的哲学
        二、“方”“舟”解字
        三、“舫”的象形会意
    第二节 “舫”的由变
        一、从“并木”到“并舟”
        二、“双体画舫”的产生
        三、“舫”的内涵转变
    第三节 画舫遗存
        一、实物遗存
        二、图像遗存
    第四节 外籍载录
        一、外籍友人访华游记
        二、中外游船比较
第三章 扬州画舫——“画舫”的百态生活
    第一节 扬州“舫”源
        一、驳船改造
        二、当地制造
        三、域外引进
    第二节 名号牌匾
        一、画舫雅称
        二、画舫舫扁
    第三节 功能种类
        一、座船与水上交通
        二、御舟与天子南巡
        三、酒船与湖上盛宴
        四、灯船与湖上夜游
        五、花船与扬州花市
        六、歌船与笙歌戏曲
        七、堂客船与清代女性
        八、妓舸与小秦淮风月
        九、龙船与龙船市
        十、买卖船与湖上商业
        十一、书画船
    第四节 画舫形制
        一、画舫之“形”
        二、画舫之“饰”
        三、画舫之“具”
    第五节 画舫游路
        一、城门水关
        二、画舫码头
        三、景点聚集
第四章 画舫游事——与游人雅趣的互相映照
    第一节 李斗游记
        一、江园七夕夜游
        二、秋思山房水行避暑
    第二节 游事雅趣
        一、画舫礼仪
        二、画舫娱乐
        三、游事服务
    第三节 画舫交游
        一、诗会雅集
        二、湖上交游
        三、湖上叫化
    第四节 画舫泛游
        一、西湖舟游
        二、秦淮画舫
        三、苏州画舫
第五章 画舫游“兴”——风物风貌的流变兴衰
    第一节 画舫“市”
        一、“市”“会”习俗
        二、花市、庙会与朝山进香游
        三、百业竞驰
    第二节 陆上画舫
        一、造园中的“画舫”记载
        二、从舫居到舫屋
        三、别致陆地游
    第三节 奢靡之游
        一、清扬之“奢”
        二、上行下效与炫耀性消费
        三、游宴奢靡
    第四节 画舫禁游
    第五节 画舫游衰
结语
附件一: 李斗行旅年谱
附件二: 《扬州画舫录》版本对照表
附录三: 《扬州画舫录》记载画舫相关内容一览表
附件四: 佐证文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龙泉镇乡村旅游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 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乡村旅游
        二 传统产业
        三 产业融合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旅游经济理论
        二 区域协同论
        三 产旅融合模式
第三章 龙泉镇产旅融合模式现状
    第一节 龙泉镇产旅融合基础条件分析
        一 龙泉镇旅游资源现状
        二 龙泉镇产旅融合模式出现的必然趋势
        三 龙泉镇产旅融合发展的现有模式
    第二节 产旅融合模式对龙泉镇发展的影响
        一 产旅融合模式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二 产旅融合模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 龙泉镇乡村旅游融合模式实例分析
    第一节 乡村旅游业与农业融合模式
        一 乡村旅游与农业融合模式
        二 东汤绿茶基地发展历程
        三 东汤绿茶基地现状
        四 东汤绿茶基地经营特色
        五 东汤绿茶基地发展经验与不足
    第二节 乡村旅游业与康养业融合模式
        一 乡村旅游与康养业融合模式
        二 崑龙温泉发展历程
        三 崑龙温泉基地现状
        四 崑龙温泉经营特色
        五 崑龙温泉发展经验与不足
    第三节 乡村旅游业与自然人文融合模式
        一 乡村旅游与自然人文融合模式
        二 “胡同村”发展历程
        三 “胡同村”现状
        四 “胡同村”经营特色
        五 “胡同村”发展经验与不足
    第四节 乡村旅游业与采摘业融合模式
        一 乡村旅游与采摘业融合模式
        二 汤西采摘园发展历程
        三 汤西采摘园现状
        四 汤西采摘园经营特色
        五 汤西采摘园发展经验与不足
    第五节 龙泉镇产旅融合模式发展问题
        一 产品结构单一,产业融合模式简单
        二 缺乏合理规划与引导,基础设施落后
        三 旅游带动能力弱,产业协作不够紧密
        四 旅游信息滞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第五章 龙泉镇产旅融合模式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开拓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融合
        一 打造乡村旅游发展全产业链
        二 多产融合,跨区合作
    第二节 丰富项目内容,创新融合发展
        一 以创新为动力
        二 以项目为统领
        三 以品牌为重点
    第三节 整合旅游资源,增强旅游拉力
        一 拓宽宣传渠道,增加项目吸引力
        二 创新发展理念,整合旅游资源
        三 加快产业协作,促进产业融合
    第四节 完善旅游环节,提高景区质量
        一 加强政府引导服务
        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三 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四 提高景区景点的服务质量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5)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秘境旅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实践报告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文本简介与文本分析
    2.1 文本简介
    2.2 文本分析
第3章 生态翻译学理论与译前准备
    3.1 生态翻译学理论
    3.2 译前准备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语言维度转换
        4.1.1 语言形式的调整
        4.1.2 动态静态的平衡
    4.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维度转换
        4.2.1 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4.2.2 歌谣祷告词的处理
    4.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交际维度转换
        4.3.1 感情色彩的转换
        4.3.2 交际意图的突出
第5章 结语
    5.1 实践总结与感想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7)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乡村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农村题材纪录片研究综述
        (二) 影像中国的乡村形象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文本分析法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乡村形象呈现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家园形象
        一、生活场所和生活物件
        二、生产区域和生产工具
        三、生态环境和自然生灵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人物形象
        一、传统乡民:安生乐业的留守者
        二、新派乡民:多样谋生的还乡者
        三、“吟游”乡民:新农村建设的支援者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文化形象
        一、传统文化的承继
        二、现代文化的介入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乡村形象建构方法
    第一节 乡村形象的符号表征建构
        一、像似符:乡村现实的直观造像
        二、指示符:乡村时空的坐标定位
        三、象征符:乡村文化的含蓄显现
    第二节 乡村形象的影像修辞建构
        一、视觉修辞的使用
        二、听觉修辞的辅助
    第三节 乡村形象的多种叙述视角建构
        一、内视角:参与者的自我叙述
        二、外视角:“他者”的客观记录
        三、全知全能视角:整体脉络的把握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乡村形象建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主观探询
        一、返乡者:感性审视的都市立场
        二、城市人:人文关怀的探索深挖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态的客观规制
        一、对国家政策的呼应
        二、对经济市场的应变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乡村形象建构的问题与反思
    第一节 建构的乡村图景无法遮蔽真实乡村景观
        一、知识精英的“美颜”想象:夸大乡村美景
        二、迎合市场的“村设”建构:掩饰乡村现状
    第二节 建构的乡村人物无法掩盖村民对城市的张望
        一、呈现的“坚守乡村者”:无法转移空心村问题
        二、呈现的“积极还乡者”:无法回避村民城市迁徙的现实
    第三节 建构的乡愁文化无法掩映多元乡村精神
        一、解说词的“乡愁”表达:无法忽视乡村发展主题
        二、刻意的画面表达:无法挽救“日薄西山”的乡土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主要作品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遗产旅游研究现状
        (二)文庙·国子监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价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理论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三)相关的概念与理论
第一章 文庙·国子监景区的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历史概况
        1.文庙——越南人祭祀孔子之地
        2.国子监——越南的第一所大学
    三、建造与维修的过程
    小结
第二章 文庙·国子监的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
    一、以大成殿和进士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资源
        1.文湖
        2.文庙门
        3.大中门
        4.奎文阁
        5.大成殿
        6.国子监
    二、以鼓励学习为中心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1.古代越南教育培训中心
        2.承认教授仪式
        3.请运与祈运
    三、文庙·国子监景区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是社会发展的文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集中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艺术价值高
        (三)传播儒家思想,具有世世代代的教育价值
        (四)内涵丰富,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
    小结
第三章 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与现状
    一、旅游开发的过程
        1.观光、游览文化之地
        2.探索、研究之地
        3.参观、体验游乐活动
        4.祭祀圣人之地
    二、文庙·国子监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情况
        1.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规划和建设
        2.为旅游提供服务活动
        3.建设、管理和维护文化遗产
    三、文庙·国子监旅游业为河内做出了贡献
        1.成为吸引四方游客之地。
        2.增加了首都河内的旅游收入
    四、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
        1.取得的成果
        2.存在的不足
    小结
第四章 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
    二、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
    三、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四、与学校联合开展更多的研学旅游
    五、提高文庙·国子监服务人员的水平
    六、举办文庙·国子监旅游工艺品展览会
    七、开发与其他景区的关联性旅游线路
    八、加大广告和宣传力度,争取国内外的支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网络乡村的“新三农”图景 ——对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志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关键词解释
    四 研究方法
    五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
    六 田野地点
第一章 条山农场“三代人”
    1.1 条山农场“创建者”
    1.2 条山农场“生产者”
    1.3 条山农场“创新者”
第二章 相约“梨花节”
    2.1 初见梨花节
    2.2 年年梨花盛开时
第三章 衍生农庄活动
    3.1 “浪漫奇袭”
    3.2 “众志成城”
    3.3 “人约黄昏后”
第四章 电商+农产品
    4.1 “条山牌”农产品
    4.2 线上销售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哈尼梯田景观标识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哈尼梯田核心区研究综述
        (二) 文化信息传递及旅游研究综述
        (三) 符号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五、田野点概况
        (一) 元阳县
        (二) 哈尼梯田核心区主要旅游村寨
    六、核心观点
第一章 作为景观的哈尼梯田景观标识
    第一节 景观标识及其分类
        一、景观
        二、景观标识
        三、景观标识的分类
    第二节 公共标识景观
        一、哈尼梯田核心区的介绍性信息
        二、公共标识与社会发展的同步
        三、公共标识的解释力不足
    第三节 旅游标识景观
        一、哈尼梯田核心区的专门化信息
        二、旅游标识与旅游发展的同步
        三、旅游标识的信息错漏
    第四节 程式化表现的展演景观
        一、走向艺术真实
        二、“内”“外”关系的联结
        三、神圣性的消散
    第五节 片段式呈现的生活景观
        一、包罗万象的日常生活
        二、生活世界的编码与解码
        三、日常与非日常的混淆
    小结
第二章 景观标识设立的认知与实践
    第一节 信息传递的认知
        一、标识设立目的的模糊
        二、标识文本内容的混乱
        三、文化阐释的随意规训
    第二节 文化信息的加工
        一、文化信息的随意增补
        二、文化信息的无心删减
        三、文化信息的族性修饰
    第三节 形式对内容的僭越
        一、文本书写的多层级性脱节
        二、“出场”胜于一切
        三、生活世界中的“课题”抽离
    小结
第三章 景观标识的阅读与理解
    第一节 表层的引导与内涵的缺位
        一、文化书写的表层化
        二、游客差异性的漠视
        三、内涵性引导的缺位
    第二节 导致误解的视觉陷阱
        一、视觉印象的赋魅
        二、缺乏理解的观览
        三、偏误信息的形成
    第三节 通往文化理解的尝试
        一、探索共享意义
        二、创造融合契机
        三、寻找符号系统
    小结
第四章 景观标识对村落的影响
    第一节 景观标识的进入与传统村落的显现
        二、从自然到非自然的蘑菇房
        三、从幕后到台前的生活世界
    第二节 内部信息的外部化表述张力
        一、处于交往表层结构中的地名信息
        二、处于交往中层结构中的仪式物信息
        三、处于交往深层结构中的婚嫁信息
    第三节 他者的进入与时空格局的改写
        一、由具象走向抽象的时序符号
        二、由浑然一体走向机械切分的空间秩序
        三、全域旅游的推行及时空格局新整体的重塑
    小结
第五章 梯田世界的变化与知识传播的创新
    第一节 梯田知识生产的延时性
        一、对梯田传承保护的刻板理解
        二、对梯田发展变化的滞后把握
        三、对梯田符号自我的长期建构
    第二节 梯田信息传递的不确定性
        一、收讯者类型的多样性
        二、交往关系的不稳定性
        三、“中间人”的个性化阐释
    第三节 梯田知识传播的创新原则
        一、梯田本土知识的征用与超越
        二、梯田知识接受路径的拓展
        三、梯田知识生产困境的克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迎接旅游业的春天(论文参考文献)

  • [1]山间连翘花复黄[J]. 杨晋林,任慧文. 黄河, 2021(04)
  • [2]博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调查研究[D]. 巴都木加甫. 新疆大学, 2021
  • [3]《扬州画舫录》画舫风物探考[D]. 刘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4]龙泉镇乡村旅游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D]. 王新洁. 烟台大学, 2021(12)
  • [5]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秘境旅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刘双.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7]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的乡村形象建构研究[D]. 吴欣越. 扬州大学, 2021(09)
  • [8]越南河内文庙·国子监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白元宝(BACH NGUYEN BAO).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网络乡村的“新三农”图景 ——对条山农场新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志考察[D]. 刘妍卿.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哈尼梯田景观标识的人类学研究[D]. 郑佳佳.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迎接旅游的春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