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120例综合治疗

腰肌劳损120例综合治疗

一、综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120例(论文文献综述)

卢庆盈[1](2020)在《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是基于筋针在香港渐见普及,而普通针刺以及中药一直都是香港中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他们之间在治疗腰肌劳损疗效上的一些差别,临床研究是很少涉及的,故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这三种治疗方法,找出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镇痛效果与整体疗效是否优于另外的两种方法。方法:为了研究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本小样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来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然后定下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及详细研究方案等,运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筋针组,对照组1及对照组2各30例;筋针组采用筋针疗法,医生可用以结为腧,以痛为腧及以舒为腧的筋穴取穴方式,根据腰部损伤部分共选取4个筋穴。对照组1采用毫针治疗,针刺双侧肾俞及大肠俞;对照组2采用中药复方独活寄生汤治疗,研究对象每天服用一次独活寄生汤浓缩颗粒冲剂10g,一周服5天;以上三组研究对象均须要于4周内完成治疗,同时要自行做基础运动训练,以强化腰功能。进行治疗前后,所有研究对象都须要填写问卷,以便医生采集以下各方面的数据:(1)腰肌劳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数字等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这项目是要反复让研究对象确认上面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数据,故这项目不需要归纳;(3)日常生活能力评定(SF-36);(4)腰部活动范围评分;(5)腰部疼痛点数;(6)综合疗效评定: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研究完成后,所有数据就以多元统计分析方法(SPSS22.0),建立数据库,进行各种多元分析,并将临床研究结果要点作出总结并分享。结果: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经正态性检验均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P>0.05),经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P=0.527>0.0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比较,F=0.28,P=0.76>0.05,表明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无明显差异。三组性别资料经卡方检验显示X2=0.11,P=0.95>0.05,表明三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无明显差异。可见三组在各项基线资料构成(性别、年龄)上均无显着差异。腰肌劳损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方面: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VAS评分比较,三组均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p=0.117,0.092,0.471>0.05),方差齐(P=0.36>0.05),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治疗前后同一组的变化,均有P=0.000<0.01,表明三组治疗后均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比较,F=5.86,P=0.004<0.01,表明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后VAS评分有显着差异;故进一步进行三组内组间两两比较(Mann-Whitney)。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03<0.01;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004<0.01,表明筋针组在缓解研究对象疼痛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SF-36):三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三组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均P<0.05),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coxon 法)对比治疗前后同一组的变化,有P=0.000,0.000,0.000,0.000,0.000,0.002,0.00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0.006,0.001,<0.01,表明三组治疗后均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即提升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进一步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法)比较三组之间的疗效,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三个项目中有显着差异,X2=11.051,6.467,12.028,均有P<0.05,表明三种疗法在治疗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三个子项目方面有显着差异;故进一步进行三组内组间两两比较(Mann-Whitney)。在生理机能子项目中,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22<0.05;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002<0.01,表明筋针组在改善研究对象生理机能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在生理职能子项目中,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07<0.01;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239>0.05,表明筋针组在改善研究对象生理职能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相近。在躯体疼痛子项目中,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01<0.01;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006<0.01,表明筋针组在改善研究对象躯体疼痛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在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五个方面经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法),得出X2=3.878,0.894,1.161,2.135,3.563,均有P>0.05,表明三种疗法在改善研究对象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五个方面疗效基本一致。腰部活动范围评分: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腰部活动范围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比较,F=11.85,P=0.000<0.01,表明三种疗法在改善腰部活动范围评分有显着差异;故进一步进行三组内组间两两比较(Mann-Whitney),筋针组对比普通针刺组,P=0.027<0.05;筋针组对比中药组,P=0.000<0.01,表明筋针组在改善腰部活动范围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腰部疼痛点数: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腰部疼痛点数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腰部疼痛点数比较:三组不服从正态分布(Shapiro-Wilk,P=0.000,0.001,0.007<0.05),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Wilcoxon法)对比治疗前后同一组的变化,均有P<0.05,表明三组治疗后均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腰部疼痛点数;进一步采用非参数检验(Krvskal-Wallis检验法)比较三组之间的疗效,X2=2.52,P=0.28>0.05,表明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后腰部疼痛点数无明显差异,即三种疗法在治疗腰部疼痛点数上疗效基本一致。综合疗效评定:在这小样本临床研究中,治疗后即时的治疗效果显示,筋针组经总有效例数为29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6.7%;普通针刺组总有效例数为28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3.3%。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25例,最终总有效率为83.3%。三组疗效评定构成资料经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法),X2=3.94,P=0.14>0.05。结论:(一)筋针、普通针刺以及中药三种治疗方法对腰肌劳损都有其疗效。(二)根据本小样本研究结果,腰肌劳损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中,筋针组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SF-36)中,在改善患者生理机能及躯体疼痛两个子项目,筋针组的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腰部活动范围评分,也表明筋针组在改善腰部活动范围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与中药组。(三)综合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筋针组经治疗后即时结果显示总有效例数为29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6.7%;普通针刺组,总有效例数为28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3.3%。中药组总有效例数为25例,最终总有效率为83.3%。本研究中三组治疗共90例腰肌劳损患者,即时疗效评定表明筋针组在治疗腰肌劳损的综合疗效较优。

霍志豪[2](2020)在《理筋推拿治疗腰骶角增大引起的腰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进行理筋推拿治疗腰骶角增大引起的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观察理筋推拿治疗腰骶角增大引起的腰肌劳损的作用机制,为理筋推拿治疗腰骶角增大引起的腰肌劳损提供临床实践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纳入合格受试者62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两组各剔除脱落1例,共观察60例,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推拿疗法,采用揉法、弹拨法等手法放松腰臀部痉挛肌肉,点按双侧肾俞、大肠俞、腰夹脊、阿是穴等穴,并配合屈髋屈膝托骶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取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腰夹脊和局部阿是穴。两组均每日1次,每次约30分钟,5天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腰骶角度数变化,治疗后两组疗效对比和1个月后随访两组治疗有效患者的复发率。结果:本次实验观察60例受试者均完成疗程并取得随访。治疗前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VAS评分、ODI评分、腰骶角度数分别进行比较,治疗组、对照组两组不存在差异性(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比治疗前有差异性下降,且治疗组两者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后腰骶角度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腰骶角度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腰骶角度数低于对照组。经治疗后,治疗组30例,治愈12例,好转17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30例,治愈4例,好转20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两组治疗有效的患者,其中治疗组治疗有效29例中,复发5例,复发率17.2%;对照组24例中,复发10例,复发率41.7%。两组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治疗组1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理筋推拿与普通针刺在治疗腰骶角增大引起的腰肌劳损方面上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理筋推拿在改善腰骶角增大引起的腰肌劳损临床症状、疗效、腰骶角度数等方面,其效果优于普通针刺,且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因此可见理筋推拿在治疗腰骶角增大引起的腰肌劳损上具有疗效显着、改善腰骶角度数、不易复发,且安全简便、耗材低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的推广与运用。

李婷[3](2019)在《多针浅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研究属于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研究领域,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多针浅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与常规针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的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和优势,并进行分析,阐明多针浅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机理,做出科学客观的判定,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高效的针灸治疗方法。研究性质是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本研究将72例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治疗组及对照组。通过治疗组运用多针浅刺选穴治疗与对照组常规针刺法治疗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判定,评分标准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软组织损伤功能分级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症状评分。治疗后对两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改善情况进行评分及疗效分析。结果:1.患者总数为72例(治疗组为36例,6例脱落;对照组为36例,6例脱落),治疗前对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进行问卷简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之间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总体有效率进行对比,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的疗效要好于对照组。3.治疗后与治疗前疼痛与症状积分进行比较分析,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人治疗后症状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治疗后疼痛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多针浅刺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与常规针刺法比较,多针浅刺法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法,在改善慢性腰肌劳损的疼痛及症状方面多针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同样存在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多针浅刺法对于施术者的手法要求较为严格,无痛进针是其主要的优势所在,见效快、疗程短、患者痛苦小,较常规针刺相比,容易被大众接受,提高患者依从性,能够接受全程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

农章嵩[4](2019)在《壮医经筋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壮医经筋推拿和常规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验证壮医经筋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干预措施为壮医经筋推拿疗法,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常规推拿疗法。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开始第二个疗程,共3个疗程。(1)疼痛程度评定:使用简化McGill评分量表(包含PRI、VAS及PPI评分);(2)腰部活动功能评定:使用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3)总疗效评定:使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两组临床受试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和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临床受试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简化McGill评分量表各项积分以及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评分比较,两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疼痛评定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的PRI、VAS及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是壮医经筋推拿在减轻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腰部活动功能评定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的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是壮医经筋推拿在改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腰部活动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总体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壮医经筋推拿组48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其中临床痊愈率为66.67%;常规推拿治疗的48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9.58%,其中临床痊愈率为41.57%。结论:壮医经筋推拿和常规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均有明确效果,但壮医经筋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以及改善腰部活动功能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慧[5](2019)在《热敏点埋线干预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选取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采用肾俞、大肠俞、腰眼穴旁热敏点埋线的干预措施,客观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为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思维方法。方法:选取70例慢性腰肌劳损病人,按照随机化原则划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一组35例。试验组采用肾俞、大肠俞、腰眼穴旁热敏点埋线,入组当天予以穴位埋线,间隔10天再埋线1次,1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每周针刺5次,5次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采用视觉疼痛评分量表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脊柱活动评分评价患者腰痛症状的缓解及生活质量提升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1%,两者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试验组、对照组第一次治疗后VAS评分均显着减少,对照组减少幅度大于试验组,组内、组间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对照组第一次治疗后脊柱活动度评分均显着减少,对照组减少幅度大于试验组,组内、组间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ODI评分,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VAS评分治疗前后,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脊柱活动度评分治疗前后,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上三个量表,试验组、对照组组间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试验组、对照组的ODI评分持续减少,且试验组减少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都比较安全,相对而言没什么不同(P>0.05)。结论:1、热敏点埋线与普通针刺相较,两者均可有效缓解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腰部疼痛、改善其脊柱活动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且疗效相当;2、普通针刺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即刻镇痛疗效更佳;3、热敏点埋线治疗的后续效应好,且操作次数少,更为方便,适合学生及工作人群使用。

黄嘉慧[6](2019)在《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选用60例样本设置随机对照实验,以单纯针刺为对照组,观察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目的在于探索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中医作用机理,为将来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和严谨的科研资料,为针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提供更多样、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观察的全部病例来源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的门诊的患者,根据诊断标准选取符合的病人,对他们进行了随机对照观察。治疗组30例采用易罐结合针刺法(选取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针刺法(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用表格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和临床疗效的评价,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Oswestry评分、临床体征积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结束治疗后统计发现两组的VAS评分、Oswestry评分、临床体征积分均有所降低,差异皆无显着性(P>0.05)而实验组降低幅度更大,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在改善腰肌劳损症状腰痛症状更加有效,结合实验组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86.67%,说明实验组结合了易罐的治疗比对照组的疗效更优。结论:单纯针刺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效果亦可,但易罐结合针刺缓解腰腿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更优,疗效更佳。

曾军泰[7](2019)在《腰三针结合泰式热敷包治疗腰肌劳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腰三针结合泰式热敷包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并探论其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为泰式热敷包结合腰三针治疗,对照组则为腰三针治疗加热盐包疗法,隔天1次,每周3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数据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性障碍指数问卷表(Chinese Oswestry Dability Index,CODI)及总体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评价:经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痊愈3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中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腰三针结合泰式热敷包组在改善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优于腰三针结合热盐包组。3、通过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均对改善腰肌劳损的疼痛有效,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改善腰肌劳损的疼痛有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通过对Oswestry功能性障碍指数问卷表(CODI)中总分的观察,治疗前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均有效改善腰肌劳损患者的疼痛状态、日常生活能力、行走、提物、站立、座位时长、睡眠、性能力、参与社会活动能力以及旅行能力,提高患者生活品质,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腰三针结合泰式热敷包组较腰三针结合热盐包组改善更为显着。结论:综上所述,两组治疗方法都能改善腰肌劳损患者的疼痛状态、日常生活能力、行走、提物、站立、座位时长、睡眠、性能力、参与社会活动能力以及旅行能力,提高患者生活品质,而腰三针结合泰式热敷包组改善更为显着,尤其是在显效率方面明显优于腰三针结合热盐包组。因而腰三针结合泰式热敷包疗法是一种临床治疗腰肌劳损较好的组合疗法。

张琳[8](2019)在《运动针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运动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临床疗效,多维度对治疗疗效作对比及分析,探索运动针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短期和中期疗效以及应用价值,为慢性腰肌劳损的针灸治疗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共收集了 60例来自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及志愿者;招募时间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试验分组方法:将符合本病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的6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法分成两组:治疗组(运动针法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选取了相同的穴位: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以及根据证候分型配穴:寒湿型配腰阳关、阴陵泉(双),瘀血型配膈俞(双)、血海(双),肾虚型配志室(双)、太溪(双),湿热型腰痛配合谷(双)、阴陵泉(双);治疗组采用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总时长均为1个月,每周治疗3次,同时完成病例报告表的填写,分3个时间点进行疗效评估:开始治疗前、疗程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主要临床疗效观察指标采用ODI指数和VAS疼痛量表,次要指标采用SF-36健康问卷及腰痛发作次数。治疗结束后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综合分析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更优的方案。结果:本研究共收集了60例患者并完成试验,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脱落病例。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ODI、VAS、SF-36评分等基线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特征均无明显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时,两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满意,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总愈显率为6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总愈显率为33.33%,治疗组短期疗效与对照组相仿(P>0.05)。1个月后随访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总愈显率为6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总愈显率为33.33%,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改善,治疗组中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治疗组的中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运动针法治疗该病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方面,治疗结束时疗效等级比较Z=7.549,P=0.549>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月疗效等级比较Z=6.745,P=0.675>0.05,疗效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因此运动针法治疗不同证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的疗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明显的证型特异性。组内比较两组治疗结束、随访时ODI、VAS、腰痛发作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两组在缓解腰痛、改善腰部功能、减少复发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两组的ODI、VAS及发作次数,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SF-36评分方面,治疗前后及随访时各项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而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理机能、精力方面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改善患者生理机能、精力方面的情况,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研究结果提示运动针法及常规针刺均能不同程度明显缓解患者的腰部疼痛,但综合分析,在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生存质量、减少腰痛发作次数方面,运动针法疗效要优于常规针刺,并且对改善患者中期疗效更有优势。

林奕青(Lam lekCheng)[9](2019)在《穴位埋线加麦粒灸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穴位埋线结合麦粒灸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研究及与电针结合麦粒灸功效对比,为治疗寒湿型腰痛提供参考。方法:纳入于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选取寒湿型腰痛的60例患者,主要为慢性腰肌劳损引发的腰痛。采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随机分组设计,设30例观察组及30例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穴位埋线加麦粒灸治疗寒湿腰痛,对照组采取电针加麦粒灸治疗。选穴标准基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和督脉的循行与腰部的联系,以及脾肾互为先后天,互相补充的原则,穴位埋线和电针治疗的穴位均选取命门穴、肾俞(双侧)、气海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关元俞(双侧)、秩边穴(双侧)、阴陵泉(双侧)和承山穴(双侧),麦粒灸穴位选取肾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和八髎穴。穴位埋线加麦粒灸疗法,每周治疗1次,4周为1疗程;电针疗法每周治疗3次,麦粒灸疗法每周治疗1次,4周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记录在简式疼痛问卷表(SF-MPQ),疗效观察指标以及中医症状量表的各个评分,分析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数,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改善程度。结果:寒湿型腰痛的60例患者经过治疗,症状体征均有明显好转。在简式疼痛问卷表(SF-MPQ)方面,治疗前观察组的评分为22.37±2.14,治疗后为9.57±1.49,对照组治疗前23.51 ±2.38,治疗后15.33± 1.38,,两组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观察指标方面,两组方法治疗前后评分均有差异,观察组治疗前7.17±1.90,治疗后4.23±1.50;而对照组治疗前为7.33±1.81,治疗后5.01±1.62,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医症状量表测定,观察组治疗前14.17±2.39,治疗后4.35±1.55;对照组治疗前为14.29±2.48,治疗后7.48±1.62,两组症状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更优,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数方面,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痊愈,总痊愈率为10%,显着疗效14例,总显效率为56.7%,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中有2例痊愈,总痊愈率为6.7%,显着疗效8例,总显效率为33.3%,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8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治愈率和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和督脉的循行与腰部的联系,以及脾肾互相补充的选穴原则,穴位埋线加麦粒灸以及电针加麦粒灸治疗寒湿腰痛,二者均可缓解症状和体征。2.通过临床验证,埋线及麦粒灸临床对症治疗寒湿腰痛,相比于电针和麦粒灸,具有明显的疗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埋线结合麦粒灸治疗寒湿腰痛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郑骁[10](2018)在《筋针疗法治疗血瘀型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腰肌劳损又被称为功能性腰痛。其主要指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导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而引发的腰部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腰痛的发病高峰期为41岁到55岁,现阶段此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腰肌劳损在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同时也降低了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此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内服西药、外用止痛药、药物注射、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等,西药内服或者药物注射存在明显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引起胃肠道不适的毒副作用,且只能起到暂时止痛的效果,易出现复发的情况;康复理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疗程长,患者难以坚持,且在腰部症状发作时,难以起到即时的止痛效果。中医治疗腰肌劳损具有多种有效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注射等,以上方法在治疗腰肌劳损时均取得满意的疗效。针灸治疗腰肌劳损是临床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具有有效、安全、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易于患者接受的特点。现在医家临床针灸治疗此病时,针刺方法各有特色,常用的有电针、浮针、温针、腕踝针、传统针刺等,通过meta分析发现浅刺针法对治疗腰肌劳损有明显治疗作用,筋针疗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浅刺方法,临床报导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文献较少,若能证明其治疗腰肌劳损有效,则可以为其在临床上推广提供客观依据。目的:1.明确筋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2.采用不同针刺方法对比治疗腰肌劳损,为临床治疗腰肌劳损提供一种疗效明确且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方法:1.病例来源:本次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2.治疗方法作为试验对象的60名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采用SPSS软件获得随机编码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试验组以及对照组。治疗时,试验组采用筋针疗法,具体操作为,用0.30×40mm毫针,在筋穴常规消毒后进针,沿皮下平刺2535mm,再嘱患者活动腰部,以疼痛减轻或消失为准,如无减轻则调整针刺方向,直至痛减为止。留针20分钟,一周2次。筋穴选取的方法为,在两侧腰部肌肉处寻找压痛点、筋结点或痛减点即为筋穴,大多分布于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志室、腰眼穴附近。每次治疗不超过4个穴位。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具体操作为以0.30×40mm毫针,在穴位常规消毒后进针,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一周2次。对照组穴位选取的方法为,在两侧腰部肌肉处寻找压痛点、筋结点或痛减点即为阿是穴,大多分布于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志室、腰眼穴附近。每次治疗不超过4个穴位。所有患者均以2周为治疗上限,患者可于完全治愈时提前结束治疗。于第一次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即时、治疗周期结束后共3时间点进行观察,记录观察指标,以了解患者的即时疗效、综合疗效、安全性等。于治疗周期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远期疗效。本次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简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脊椎活动度评分以及临床体征积分量表。于第一次治疗前、治疗周期结束后记录观察评价所有指标,评价筋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综合疗效;在第一次治疗后即时记录VAS评分表以及脊柱活动度评分,以评价筋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即时疗效;在治疗周期结束后评价简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量表以评价筋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有效率。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用简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量表评价患者的复发情况。以简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量表的评分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所有量表等方面进行对比,性别方面,用卡方检验后得,x2=0.073,P=0.787>0.05,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在统计学中无差异;对两组年龄比较,用秩和检验得,Z=-0.469,P=0.639>0.05,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方面在统计学中无差异;简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对比时,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后得,t=0.047,P=0.963>0.05,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估在统计学中无差异;对患者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后得,t=0.348,P=0.729>0.05,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在统计学中无差异;对患者脊椎活动度进行评价,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后得,t=1.481,P=0.144>0.05,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脊柱活动度得分评估在统计学中无差异;对患者临床体征积分量表进行评价,用秩和检验对两组评分进行组间比较,Z=-0.656,P=0.512>0.05,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量表评估在统计学中无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所有方面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在第一次治疗后即刻对患者进行VAS评分以及脊椎活动度评分,先对两组患者VAS评分治疗前评分以及治疗后评分自身对比后发现,试验组经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表示试验组在治疗后疼痛有减轻,对照组用配对样本t检验后发现治疗前后亦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表示对照组在治疗后疼痛方面也有减轻,然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进行组间对比,发现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证明试验组对疼痛改善更加明显;对患者脊柱活动度进行测评,试验组自身前后评分经秩和检验后得,Z=-4.667,P<0.01,表明试验组经第一次治疗后脊柱活动度有改善,对照组自身前后评分对比,经秩和检验后得,Z=-4.146,P<0.01,表示对照组治疗后脊柱活动度亦有改善,之后对两组进行组间对比,经过秩和检验后得,Z=-2.360,P<0.05,两组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证明试验组在第一次治疗后腰部活动度改善更加明显,综合两表结果发现,试验组的即时效果更加明显,证明筋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具有即时疗效,且疗效优于传统针刺。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了整体评估,评估项目包括简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VAS评分、脊椎活动度评分以及临床体征积分量表。简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方面,试验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经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后,发现得分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且治疗后得分更低,表示试验组治疗后有改善,对照组用秩和检验分析自身治疗前后得分,发现治疗前后得分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得分有所降低,表示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改善,随后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分差,发现两组分差有统计学差异差异(P<0.05),证明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方面,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疗前后自身得分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治疗后得分均与治疗前得分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表示治疗有效,对两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试验组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脊椎活动度评分方面,用秩和检验对两组治疗前后得分分析,两组治疗后得分均与治疗前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表示两组治疗后脊柱活动度均有增加,再对两组组间对比,进行秩和检验,发现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1),表示试验组对脊柱活动度改善更加明显;在临床体征积分量表方面,用配对t检验对试验组治疗前后得分对比分析,发现治疗后得分与治疗前得分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1),表示治疗后患者症状减轻,用秩和检验对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得分有显着差异(P<0.01),表示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改善,对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发现两组分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两组对症状体征积分改善程度一样;根据简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治疗结束后评分变化对两组整体疗效进行对比,试验组治愈7例,显效2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经过秩和检验分析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治疗结束1个月后采用简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对患者进行随访,与治疗结束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均无复发(P>0.05)。结论:筋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具有即时镇痛以及改善腰部活动度的效果;筋针疗法具有治疗腰肌劳损的效果,并且具有远期疗效。

二、综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1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1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腰肌劳损的研究状况
        一、腰肌劳损的概念
        二、腰肌劳损的发病因素
        三、腰痛的生物力学
        四、慢性腰痛的历史因素
        五、现代医学的治疗方向
    第二节 中医学对腰肌劳损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古文献对腰肌劳损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临床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案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研究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情况
        二、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结果分析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四章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2)理筋推拿治疗腰骶角增大引起的腰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传统中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及治疗
        1.1.1 腰肌劳损中医的病因病机
        1.1.2 中医治疗
    1.2 西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和治疗
        1.2.1 西医的发病机制
        1.2.2 西医的治疗
    1.3 腰骶角增大引起的腰肌劳损的研究概况
        1.3.1 腰骶角的解剖及力学结构相关研究
        1.3.2 腰骶角增大引起腰肌劳损的关联研究
        1.3.3 腰骶角增大引起腰肌劳损的治疗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2.2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
        2.2.1 样本量估算
        2.2.2 病例分组
        2.2.3 技术路线
        2.2.4 操作方法
        2.2.5 观察方法
        2.2.6 评价指标与观察指标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统计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1.1 两组性别数统计分析
        3.1.2 两组年龄和病程统计分析
    3.2 病情可比性分析
        3.2.1 两组治疗前VAS、ODI评分统计分析
        3.2.2 两组治疗前腰骶角度数统计分析
    3.3 治疗结果分析
        3.3.1 两组治疗后VAS、ODI评分统计分析
        3.3.2 两组治疗后腰骶角度数统计分析
    3.4 两组疗效比较
    3.5 复发率比较
    3.6 脱落与剔除
    3.7 安全性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腰骶角增大引起腰肌劳损的理论依据
    4.2 理筋推拿对腰骶角增大引起的腰肌劳损的作用机理
    4.3 研究结果分析
    4.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3)多针浅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研究现状
    2 中医治疗进展
    3 西医研究现状
    4 结论与展望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壮医经筋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腰背肌筋膜炎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因
        1.3 发病机制
    2 腰背肌筋膜炎的现代医学治疗
        2.1 口服药物治疗
        2.2 药物肌肉注射治疗
        2.3 物理治疗
    3 中医学对腰背肌筋膜炎的认识
        3.1 中医学关于腰背肌筋膜炎病名的论述
        3.2 中医学对筋膜的认识
        3.3 中医学对腰背肌筋膜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3.1 风寒湿邪侵袭
        3.3.2 慢性劳损
    4 腰背肌筋膜炎的中医及民族医治疗概述
        4.1 针刺疗法
        4.2 艾灸疗法
        4.3 推拿疗法
        4.4 拔罐疗法
        4.5 中药外治疗法
        4.6 中药内服和刮痧疗法
        4.7 民族医疗法
        4.7.1 壮医经筋疗法
        4.7.2 民族医其他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临床受试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设计类型
        2.2 样本量的估算
        2.3 分组方法
        2.4 盲法设计及实施
        2.5 干预措施
        2.5.1 治疗组(壮医经筋推拿组)
        2.5.2 对照组(常规推拿组)
        2.6 疗程
        2.7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2.8 不良事件的处理
        2.9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1.1 性别、年龄及病程的比较
        3.1.2 两组治疗前简化McGill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3.1.3 两组治疗前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DQ)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现有疼痛强度(PPI)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DQ)评分比较
        3.6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壮医学对腰背肌筋膜炎的认识
    2 壮医经筋推拿镇痛的理论基础
    3 现代医学对推拿局部镇痛效应机制的认识
    4 推拿治疗软组织疾病的优势
    5 壮医经筋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特点与优势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1 临床总疗效结果分析
        6.2 疼痛缓解程度和腰部活动功能评估结果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热敏点埋线干预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依从性保证
        1.9 不良事件的处理及记录
        1.10 伦理学原则
        1.11 随访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对照设计
        2.4 盲法设计
        2.5 技术路线图
        2.6 方案设计
        2.7 一般观察指标
        2.8 疗效指标
        2.9 疗效评定标准
        2.10 安全性评价
        2.11 依从性评价
        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3 总结与资料保存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治疗结果
讨论
    1.慢性腰肌劳损的现状及危害
    2.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病因的认识
    3.祖国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病因的认识
    4.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治疗及缺陷
    5.干预方法的选择
        5.1 穴位埋线
        5.2 穴位敏化
    6.埋线腧穴的选择
    7.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8.研究结果分析
        8.1 基线分析
        8.2 综合疗效评价
        8.3 即刻镇痛效应
        8.4 后续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三 VAS疼痛评分量表
附件四 改良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
附件五 脊柱活动度量表
附件六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症的认识
        一、定义
        二、病因
        三、发病机制
        四、西医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症的研究概况
        一、病因病机
        二、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四节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基线资料比较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三、研究结论
    第五节 不良事件的处理
    第六节 随访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理论探讨
        一、易罐的源流和优势
        二、易罐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原理
    第二节 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症的选穴依据及优势
    第三节 本研究结果的分析
        一、从基线资料比较
        二、从VAS、Oswestry、临床体征积分指标比较
        三、从临床疗效来看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腰三针结合泰式热敷包治疗腰肌劳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腰肌劳损的认识
        1.1.1 定义
        1.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中医对腰肌劳损的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1.2.1 解剖学基础
        1.2.2 发病机制学说
        1.2.3 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表现及判定标准
        1.2.4 腰肌劳损的治疗方法
    1.3 腰三针特色疗法
        1.3.1 定义及原理
        1.3.2 理论来源
    1.4 泰式热敷包特色疗法
        1.4.1 定义及原理
        1.4.2 国外对泰式热敷包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标准及剔除标准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3.1 治疗组
        2.3.2 对照组
    2.4 注意事项
        2.4.1 针灸过程可能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
        2.4.2 泰式热敷包及热盐包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4.3 其他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5 疗效观察
        2.5.1 观察指标
        2.5.2 观察周期
        2.5.3 疗效判定指标
    2.6 统计方法
    2.7 研究结果
        2.7.1 一般临床研究和资料分析
        2.7.2 临床疗效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现代医学的泰式热敷包作用机制探讨
    3.2 中医医学的泰式热敷包作用机制探讨
    3.3 腰三针的理论来源及其特色
    3.4 结果评价与分析
    3.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运动针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慢性腰肌劳损概述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中西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1.3.1 西医发病病因及病理机制
        1.3.2 中医的病因病机
    1.4 慢性腰肌劳损的中西医治疗
        1.4.1 西医治疗
        1.4.2 中医治疗
    1.5 运动针法概述
        1.5.1 运动针法概念
        1.5.2 运动针法的理论基础
        1.5.3 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特色
    1.6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证候分型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标准
        2.1.7 脱落标准
        2.1.8 终止标准
        2.1.9 剔除、脱落或终止后的处理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算与试验分组
        2.2.2 治疗方法
        2.2.3 操作过程
        2.2.4 治疗疗程
        2.2.5 疗效观察
        2.2.6 评价时点
        2.2.7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法及记录
        2.2.8 统计学分析
    2.3 统计分析结果
        2.3.1 纳入临床病例情况
        2.3.2 基线特征比较
        2.3.3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2.3.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3.1 慢性腰肌劳损现状
    3.2 选择运动针法治疗的理论依据
    3.3 选穴依据及分析
        3.3.1 近端选穴依据
        3.3.2 远端选穴依据
    3.4 研究成果分析
    3.5 本研究的不足与拟解决方案
        3.5.1 研究样本问题及解决方案
        3.5.2 疗程及随访时间问题及解决方案
        3.5.3 观测指标问题及解决方案
    3.6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分辑

(9)穴位埋线加麦粒灸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内治法治疗
        1.2.1 活血化瘀法
        1.2.2 祛邪除湿法
        1.2.3 补益肝肾法
        1.2.4 柔筋补脾法
    1.3 外治法治疗
        1.3.1 毫针疗法
        1.3.2 温针疗法
        1.3.3 火针疗法
        1.3.4电针疗法
        1.3.5 小针刀疗法
        1.3.6 穴位注射及自血疗法
        1.3.7 浮针疗法
        1.3.8 推拿疗法
        1.3.9 刺络拔罐疗法
        1.3.10 艾灸疗法
        1.3.11 穴位埋线疗法
        1.3.12 中药外治
        1.3.13 联合疗法
        1.3.14 其他方法疗法
    1.4 结语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研究对象
        2.1.2 选择标准
        2.1.3 分组方法
        2.1.4 治疗用具
    2.2 治疗方法
        2.2.1 观察组
        2.2.2 对照组
        2.2.3 注意事项
        2.2.4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2.4.2 两组患者治疗前指标比较
        2.4.3 两组患者治疗后指标比较
    2.5 讨论
        2.5.1 选题背景
        2.5.2 穴位埋线和麦粒灸的选择依据
        2.5.3 选穴依据
        2.5.4 结果分析
        2.5.5 穴位埋线结合麦粒灸疗法的优势
        2.5.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筋针疗法治疗血瘀型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腰肌劳损的认知与治疗概况
        1.1.1 现代医学对腰肌劳损病的认识
        1.1.2 现代医学对腰肌劳损的治疗概况
    1.2 中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与治疗概况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原则
        1.2.3 中医对腰肌劳损的治疗概况
        1.2.4 针灸治疗腰肌劳损的穴位选择
        1.2.5 针灸治疗腰肌劳损时不同针刺方法比较
    1.3 筋针疗法的研究
        1.3.1 筋针疗法的简介
        1.3.2 经筋的涵义
        1.3.3 经筋的循行分布特点
        1.3.4 经筋病的发病原因
    1.4 小结
第二部分 浅刺对比传统针刺治疗腰肌劳损的系统评价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检索方法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文献质量评价
        2.1.6 数据提取
        2.1.7 资料分析
    2.2 结果
        2.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2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2.2.3 结果分析
    2.3 总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3.1 临床资料
        3.1.1 病例来源
        3.1.2 随机方法
        3.1.3 诊断标准
        3.1.4 病例选择
        3.1.5 治疗方法
        3.1.6 疗效评价标准
        3.1.7 统计方法
        3.1.8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解决办法
    3.2 研究结果
        3.2.1 治疗前基本资料对比
        3.2.2 治疗前患者病情资料评价比较
        3.2.3 即时疗效对比
        3.2.4 治疗前后整体疗效对比
        3.2.5 临床疗效比较
        3.2.6 远期疗效观察
讨论
    4.1 概述
    4.2 经筋理论
    4.3 筋针疗法选穴特点
        4.3.1 以痛为输
        4.3.2 以结为腧
        4.3.3 以舒为腧
    4.4 试验结果分析
    4.5 筋针疗法治疗筋性痛症的临床体会
    4.6 筋针疗法与其他浅刺针法对比
        4.6.1 腕踝针
        4.6.2 皮内针
        4.6.3 刺络放血
        4.6.4 浮针
    4.7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综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1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筋针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 卢庆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理筋推拿治疗腰骶角增大引起的腰肌的临床研究[D]. 霍志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多针浅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 李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壮医经筋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D]. 农章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热敏点埋线干预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嘉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腰三针结合泰式热敷包治疗腰肌劳损疗效观察[D]. 曾军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运动针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 张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穴位埋线加麦粒灸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研究[D]. 林奕青(Lam lekCh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筋针疗法治疗血瘀型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 郑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标签:;  ;  ;  ;  

腰肌劳损120例综合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