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冠心病心律失常42例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冠心病心律失常42例体会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42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石兆峰[2](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张敏州,丁邦晗,林谦[3](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文中提出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国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华中医药学会支持,在陈可冀院士、张伯礼院士及吴以岭院士的指导下,由张敏州教授、丁邦晗教授及林谦教授组织国内着名临床医学专家、方法学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等共同参与,立足于国内外中医药防治AMI的研究成果,借鉴循证医学指南制定的原则和方法,对现有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价,通过国际推荐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标准并建立证据分级体系,经专家论证后形成了有证据级别及推荐意见的AMI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针对AMI的防治提供以中医药为主要内容的诊断与治疗建议。

李颖[4](2021)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临床预测模型》文中研究说明

王志娟,张慧,申中洁[5](2021)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8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行DCG检查(A组)与常规心电图检查(B组)。记录两组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分布,并将两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情况及心率变异率指标包括间期平均值标准差(RMSSD)、均值标准差(SDANN)、总体标准差(SDNN)进行比较。结果 A组心肌缺血总检出率为80.88%,高于B组的60.29%(P<0.05);在6∶00-12∶00有症状及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频率最高,其次是12∶00-18∶00;A组心律失常总检出率为79.41%,高于B组的57.35%(P<0.05);A组RMSSD、SDANN、SDNN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能有效提高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张贺[6](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稳定性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的使用可大大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仍有较高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何进一步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依然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既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稳定性冠心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较难体现出中医的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特点。因此,选用怎样的临床研究方法来科学的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实际临床效果成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突破口。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评价干预措施在患者个体临床实际中的效果,这一特性符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个体化诊疗的特点,无疑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此,本课题组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设计,在真实世界临床数据中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优势。结合冠心病稳定期毒证诊断及量化标准,探索稳定期冠心病患者毒证的临床表现及特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以期为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诊疗、心血管血栓事件的预防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一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临床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成功纳入508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以患者服用中药/中成药的时长(≥12周/年,或入组前已持续服用12周/年以上时间的中药/中成药,入组后继续服用的)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2431例)和西医治疗组(n=2649例),并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临床随访,详细记录随访过程中患者所出现的临床结局指标。临床结局指标为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入院),并根据随访过程中患者的服药情况及所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中药联合西药使用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除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史、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脑卒中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冠脉搭桥史、超敏C反应蛋白、寒凝、气滞、痰浊、血瘀中医证素方面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外,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空腹血m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性格特点、运动频率上存在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有153例(6.29%)患者发生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西医治疗组共有228例(8.61%)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可显着降低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调整后得HR,0.72;CI,0.58-0.89;P=0.003)。次要复合终点事件的比较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发生率比西医治疗组有显着降低趋势,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HR,0.81;95%(CI,0.66-0.99;P=0.039)。由于患者发生血运重建的结局事件可能受到医生主观判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我们进一步比较了心血管临床试验中常用的“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西医治疗组可显着降低“硬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HR,0.36;95%CI,0.09-0.85;P=0.010)。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入院)的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低于西医治疗组,但两组的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调整后 HR,0.87;95%CI,0.73-1.04;P=0.116)。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重新匹配,成功匹配中西医结合治疗组(n=1097)、西医组(n=1097)两组新的患者数据,匹配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等基线资料的比较上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匹配后的两组数据再次进行临床结局指标分析,得出的结果与以上结果具有一致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HR,0.64;95%CI,0.49-0.85;P=0.002)、次要复合终点事件(HR,0.75;95%CI,0.56-0.99;P=0.040)、“硬终点”事件(HR,0.69;95%CI,0.43-0.92;P=0.032)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在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结果差异不显着(P<0.05)(HR,0.93;95%CI,0.73-1.17;P=0.522),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着低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组间比较可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皮肤瘀斑、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与西医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年随访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次要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和因UA/HF/恶性心律失常入院)的发生率,且中药联合西药的使用并未增加患者出血等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二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证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研究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毒证的临床表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既病防变”的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设计方法,结合随访过程中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临床结局指标,进一步探索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合冠心病稳定期毒证诊断及量化标准,研究稳定期冠心病患者毒证的临床表征,并加以验证“因毒致病”理论。结果:随访1年后共有541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42.73%有吸烟史,36.65%有饮酒史,高血压史的患者有80.11%,48.25%的患者有高脂血症史,有糖尿病史的占47.70%;既往行CABG的有5.16%,54.14%有PCI史,28.55%的患者有心肌梗死史,24.49%的患者有脑卒中病史,32.60%患者有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患者BMI中位水平为25.83kg/m2,空腹血糖中位水平为6.20mmol/L,Hs-CRP中位水平为1.35mg/L,HDL-C中位水平为1.14mmol/L,LDL-C中位水平为2.37mmol/L,TC 中位水平为 4.05mmol/L,TG 中位水平为 1.62mmol/L。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LDL-C、TG 5个因素Sig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性。根据《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筛选出稳定性冠心病血瘀证毒证患者987例,血瘀证非毒证患者1159例。随访1年后,毒证组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有138例(13.98%),非毒证组发生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有88例(7.59%)。毒证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毒证组(P<0.001)。相对危险度(RR)为1.841,归因危险度(AR)为6.39%,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即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R)为45.65%,0R为1.978(95%CI 1.492-2.623),由上可以看出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可作为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辨别及“因毒致病”的诊断。两组风险生存分析显示:毒证组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非毒证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基线资料后 HR,1.452;95%CI,1.066-1.978;P=0.018)。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SCAD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近一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医生仍需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加强生活方式及二级预防用药的宣教及健康生活内容知识的普及。2“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诊断及量化标准”可用于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的辨识,对发挥传统中医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既病防变”优势,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冠心病二级预防水平奠定基础。

左泽敏[7](2021)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和EMBASE。检索发表于2021年1月前,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并提取一般资料和实验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0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共265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或联合西药治疗)1358例,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或安慰剂治疗)1296例。Meta分析结果如下所示:1.疗效性分析:纳入的23项研究对临床总有效率进行了报道,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OR=3.61,95%CI[2.81,4.64],P<0.00001),说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18项研究评价了心律失常事件数,2项研究未具体描述心律失常类型,其中16项研究评价了室早次数,6项研究评价了房早次数,4项研究评价了交界性早搏次数,4项研究评价了短阵房颤事件数,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控制室早、房早、交界性早搏、短阵房颤数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仅有1项研究评价了短阵室速事件数,结果显示P=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无差别。16项合并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控制24h心律失常事件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MD=-213.72,95%CI[-251.21,-176.23],P<0.00001);纳入的8项研究对中医证候疗效进行了报道,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OR=4.10,95%CI[2.51,6.71],P<0.00001);共有5项研究对心电图疗效进行了报道,结果显示:OR=2.91,95%CI[1.82,4.65],P<0.00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心电图疗效;有6项研究报道了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方面更有优势(MD=9.20,95%CI[6.15,12.25],P<0.00001);血液流变学指标:(1)全血粘度高切:有5项研究报道了全血粘度高切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全血粘度高切水平(MD=-0.98,95%CI[-1.09,-0.87],P<0.00001)。(2)全血粘度低切:有5项研究报道了全血粘度低切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更能降低全血黏度低切水平(MD=-1.83,95%CI[-2.31,-1.36],P<0.00001)。(3)血浆黏度:有5项研究报道了血浆黏度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显着降低血浆黏度水平(MD=-0.42,95%CI[-0.49,-0.35],P<0.00001)。2.安全性分析:纳入的30项研究中,有13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OR=0.30,95%CI[0.20,0.46],P<0.00001)。结论:1.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能显着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有效控制24h心律失常事件数、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较单纯西药治疗更有优势。2.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少,安全性更高,但长期随访情况未系统研究,不能排除远期副作用的存在。

王兴[8](2021)在《中医药膳联合浴足干预冠心病慢性心衰(阳虚血瘀水停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应用辨证施膳联合中药浴足对冠心病慢性心衰(阳虚血瘀水停证)的患者进行干预,观察治疗前后NT-pro BNP、6MWD、MLHF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的效果,同时记录患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以评价此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西药+中医药膳+浴足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NT-pro BNP、6MWD、MLHF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出组后对病人进行12周的随访,记录心血管事件及再住院率。结果:1.NT-pro BNP水平:两组患者疗后较疗前均有改善P﹤0.05;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78.8%。2.6分钟步行距离:两组患者疗后较疗前均有改善P﹤0.05;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66.7%。3.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患者疗后较疗前均有改善P﹤0.05;疗后组间对比,在躯体和其他状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情绪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的总积分疗后较疗前均有改善P﹤0.05;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54.5%。单项中医症状比较:对照组患者的胸闷痛、气短/喘息、浮肿等症状疗后较疗前均有改善P﹤0.05,而畏寒/肢冷等8个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试验组患者胸闷痛等11个症状疗后较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疗后组间对比,在胸闷痛等3个症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畏寒/肢冷等8个症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12周后,对照组再住院人数为6人(18.2%),试验组为1人(2.9%),患者再住院率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皆未出现心血管及死亡事件。结论:中医药膳联合浴足疗法对冠心病慢性心衰(阳虚血瘀水停证)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证候及再住院率方面效果显着,且安全可靠,为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珊珊[9](2021)在《腹针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衰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腹针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衰病的临床疗效,以此客观评价腹针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病房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病人6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腹针治疗,选取主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穴脐周四穴(水分、阴交、双天枢),每次针刺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10min行针1次,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C-MLHFQ)评分、(NHYA)心功能分级、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评估。并将两组收集完成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腹针联合西药疗法对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心功能、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以此探析腹针联合西药疗法对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的临床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进行组内比较,(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气阴两虚型心衰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进行组间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此外,两组在降低心悸、气短、疲倦乏力、食少、尿少等症状的积分上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在改善患者心悸、气短、疲倦乏力、食少、尿少等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常规西药组为66.67%,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进行组间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上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C-MLHFQ)评分:治疗后,两组心衰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组内比较(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组心衰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组间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3.(NHYA)心功能:治疗后,两组(NHYA)心功能改善程度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56.67%高于照组的36.67%(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NHYA)心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4.血浆NT-proBNP水平:治疗后,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组内比较(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组间比较(P<0.05),提示观察组在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1.腹针联合西药治疗可降低气阴两虚型CHF患者NT-Pro BNP水平,且降低程度优于常规西药组。2.腹针联合西药治疗可改善气阴两虚型CHF患者的中医证候、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在心悸、气短、疲倦乏力、食少及尿少等中医证候方面的疗效尤为突出,且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药组。3.腹针联合西药疗法优化了气阴两虚型CHF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赵静思[10](2021)在《单中心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双心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我院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分析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为心内科临床医师诊断双心疾病提供经验,降低双心疾病的漏诊率。2.探讨双心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心内科临床医师治疗冠心病住院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提供经验。【方法】1.第一部分:以2020年4月-2020年10月我院心内科190例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入院3天内,使用SAS、SDS量表开展心理问题调查。经测评后将患者分为焦虑抑郁组及非焦虑抑郁组,收集患者一般基线资料、SAS评分、SDS评分。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通过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二元Logistic统计分析我院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纳入2020年4月-2020年12月经SAS、SDS筛查确定存在轻中度焦虑抑郁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规范药物及必要的介入治疗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由健康教育强化、认知疗法、运动疗法、放松训练、药物干预联合的双心干预。干预前所有入组患者均完善SAQ测评;干预1月后、3月后,再次测评患者的SAS、SDS、SAQ评分。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通过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法、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在19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合并焦虑抑郁的有91例,其中焦虑发生率为32%,抑郁发生率为25.79%,焦虑合并抑郁为14.21%。2.焦虑抑郁组与非焦虑抑郁组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在性别、婚姻状态、文化程度、职业、付费方式、糖尿病、睡眠障碍、诊断、介入治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民族、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半胱氨酸血症、吸烟、体重指数、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3.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与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睡眠障碍、居民医保的付费方式呈正相关(P<0.05,Exp(B)>1)。第二部分:1.焦虑抑郁情况1)实验组焦虑33例,干预1月后缓解19例(57.58%),3月后缓解28例(84.84%);对照组焦虑36例,干预1月后缓解8例(22.22%),3月后缓解17例(47.22%)。实验组抑郁22例,干预1月后缓解13例(59.09%),3月后缓解19例(86.67%);对照组抑郁27例,干预1月后缓解5例(18.51%),3月缓解10例(37.04%)。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均有缓解,实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2)SAS评分两组患者组内SAS评分均存在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月、3月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3)SDS评分两组患者组内SDS评分均存在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干预1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干预后两组患者SAQ评分1)组内PL得分比较存在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干预1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L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内AS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干预1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S明显高于对照组。3)实验组组内干预1月后、干预3月后AF得分较干预前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干预3月后AF得分较干预前、干预1月后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月后、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F明显高于对照组。4)TS得分实验组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月后、3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S明显高于对照组。5)2组患者组内DP得分均存在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月、3月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DP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第一部分:1.心内科冠心病住院患者易发生焦虑抑郁,临床医生应关注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2.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与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及职业状态、糖尿病病史、行支架置入治疗相关。3.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睡眠障碍、居民医保付费方式是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医生应该重视存在上述情况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第二部分:1.规范的冠心病治疗和双心干预均可以缓解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联合了健康教育强化、认知疗法、运动疗法、放松训练、药物干预的双心干预疗效更显着。2.规范的冠心病治疗和双心干预均提高改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双心干预疗效更显着。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42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42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指南》制定的方法学策略
    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2.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3. 推荐强度与证据级别
        3.1 证据级别
        3.2推荐强度
    4.评议和咨询过程
《指南》具体内容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3.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2 中医诊断
        3.2.1 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 1 气虚血瘀证:
        3.2.2. 2 痰瘀互结证:
        3.2.2. 3 气滞血瘀证:
        3.2.2. 4 寒凝心脉证:
        3.2.2. 5 气阴两虚证:
        3.2.2. 6 正虚阳脱证:
        3.3 鉴别诊断
        3.3.1 心绞痛:
        3.3.2 主动脉夹层:
        3.3.3 急性肺动脉栓塞:
        3.3.4 急性心包炎:
        3.3.5 重症心肌炎:
        3.3.6 急腹症:
    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4.1 辨证论治
        4.1.1 气虚血瘀证:
        4.1.2 痰瘀互结证:
        4.1.3 气滞血瘀证:
        4.1.4 寒凝心脉证:
        4.1.5 气阴两虚证:
        4.1.6 正虚阳脱证:
        4.2 推荐中成药
        4.2.1 通心络胶囊:
        4.2.2 复方丹参滴丸:
        4.2.3 麝香保心丸:
        4.2.4 丹蒌片:
        4.2.5 麝香通心滴丸:
        4.2.6 丹七软胶囊(丹七胶囊、丹七片):
        4.2.7 丹红注射液:
        4.2.8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
        4.2.9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4.2.1 0 疏血通注射液:
        4.2.1 1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
        4.3 补充疗法
        4.3.1 针刺治疗:
        4.3.2 耳穴治疗:
        4.3.3 穴位按揉与腹部按摩:
        4.4 胸痛症状缓解现有证据主要体现于对胸痛症状的缓解,常用药物包括:
        4.4.1 速效救心丸:
        4.4.2 宽胸气雾剂:
        4.5 危险因素预防与并发症防治
        4.5.1 危险因素预防:
        4.5.1. 1 松龄血脉康胶囊:
        4.5.1. 2 血脂康胶囊:
        4.5.1. 3 芪参益气滴丸:
        4.5.2 并发症防治:
        4.5.2. 1 心力衰竭
        4.5.2. 1. 1 心脉隆注射液:
        4.5.2. 1. 2 芪苈强心胶囊:
        4.5.2. 1. 3 生脉注射液:
        4.5.2. 1. 4 参麦注射液:
        4.5.2. 1. 5 黄芪注射液:
        4.5.2. 1. 6 芪参益气滴丸:
        4.5.2. 2 心源性休克:
        4.5.2. 3 心律失常
        4.5.2. 3. 1 参松养心胶囊:
        4.5.2. 3. 2 稳心颗粒:
        4.5.2. 3. 3 心宝丸:
附录A:证素——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辨证参考要素

(6)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认识及治疗
        1 西医对SCAD的认识及治疗
        2 中医对SCAD的认识及治疗
        3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现状
        1 RWS定义与中医药领域应用
        2 SCAD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与应用RWS特点
        3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RWS研究进展
        4 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在RWS中的应用
        5 SCA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RWS的优势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受试者招募完成情况
        2 SCAD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3 临床结局指标
        4 药物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证对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SCA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2 SCAD患者血瘀证毒证临床表征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7)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中医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疗
    2.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2.1 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纳入的研究
        2.2 研究特点
        2.3 质量评价
        2.4 结局指标Meta分析
        2.5 敏感性分析
讨论
    1.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理论基础
    2.中药使用情况
    3.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4.影响Meta分析结论的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8)中医药膳联合浴足干预冠心病慢性心衰(阳虚血瘀水停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冠心病慢性心衰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慢性心衰的认识
    3 总结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3 试验结果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阳虚血瘀水停与慢性心衰
    3 中医药膳方的理论依据及组方
    4 浴足方的理论依据及组方
    5 临床疗效评价
    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腹针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衰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2.5 观察指标和疗效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图
    3 医学伦理问题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统计与分析
        4.3 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4.4 不良反应事件情况
分析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1.1 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
        1.2 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调查
        1.3 病因、诱因及发病机制
        1.4 治疗方法
    2 传统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2.1 病名起源
        2.2 病因病机
        2.3 心衰病气阴两虚证
        2.4 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3 腹针疗法治疗心衰病(气阴两虚型)的理论依据
        3.1 腹针疗法特点
        3.2 腹针治疗心衰病的机理
        3.3 腹针选穴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2 疗效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单中心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双心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单中心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单中心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住院患者双心干预研究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双心医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42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J]. 张敏州,丁邦晗,林谦.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7)
  • [4]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临床预测模型[D]. 李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J]. 王志娟,张慧,申中洁. 中国实用医刊, 2021(12)
  • [6]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评价研究[D]. 张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7]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D]. 左泽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中医药膳联合浴足干预冠心病慢性心衰(阳虚血瘀水停证)的疗效观察[D]. 王兴.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腹针联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衰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珊珊.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单中心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双心干预研究[D]. 赵静思. 大理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冠心病心律失常42例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