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与国民素质教育

公共图书馆与国民素质教育

一、公共图书馆与国民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姚桃[1](2021)在《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的价值导向研究》文中认为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从源头推进儿童阅读,对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作为儿童阅读推广的重要主体和重要力量,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引领,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为价值导向,探索儿童阅读推广的实现路径,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佀咏梅[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民生建设在探索中推进,在推进中日益成熟,不仅丰富了文化民生建设的内容,也推动文化民生建设在多方面展开,取得了卓越成绩。同时,由于时代和实践的局限,文化民生建设也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探寻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措施,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民生建设展现出来的重大意义,并系统总结文化民生建设的经验,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是构筑民族精神家园的需要;不仅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而且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民生建设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具有特定的现实需要、理论依据和历史前提的。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内在动力。虽然经典作家没有提出“文化民生建设”这一概念,但是经典作家的思想中一直包含着文化民生建设的相关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的需要理论、文化发展的人民主体性思想是文化民生建设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致力于推动文化民生建设,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地位,并通过文化民生建设对民众进行文化启蒙,这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的历史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文化民生建设,并不断丰富文化民生建设的内容。文化民生建设从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出发,在文化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为民族凝聚精神力量,构筑民族精神家园,进而孕育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并培育高素养的国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终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归宿。在文化民生建设的实践中,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公共性与公平性相统一的原则,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注重群众的文化娱乐休闲需要、引导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并以人民利益是否得到满足、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文化是否繁荣兴盛作为文化民生建设效果的评判标准。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在深入推进中逐步建立了动力机制、评价反馈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长效机制。文化民生建设的持续推进,需要改革赋予动力。文化体制改革不仅解放了文化生产力,也解放了作为文化发展主体的人,激发了人在文化创造和享受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保证文化民生建设的成效以及建设的深入推进,探索建立了文化民生建设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多方参与,形成文化民生建设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为保证人们在文化民生建设中的各项权利,出台各项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文化民生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各项机制的配合互动为推动文化民生建设提供了保证。但是,文化民生建设要出实效,还需要运用多元化的载体,探索具体推进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探索运用文化惠民工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信息化事业作为文化民生建设的载体,并以这些载体为基础,通过植入政治仪式、融合地方文化资源、利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利用文化新业态等具体形式,推进文化民生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基本文化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多元文化需要得到有效满足、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党的文化民生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民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文化民生建设的区域以及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文化民生建设的有效供给不充分、主体需求释放不充分、法律保障不充分;文化民生建设理论指导实践的力度不足、内容创新力度不够、资源整合不深入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对文化民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文化民生建设水平、思想多元化对文化民生建设的冲击以及文化人才队伍的质量影响文化民生建设效果。因此,要继续推进文化民生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文化民生建设的预判力、引领力和整合力,培养适应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和文化强国需要的高质量文化人才队伍,改革文化民生建设的财政投入路径,并且要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意义深远、经验丰富。在理论上,党的文化民生建设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且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认识;在实践上,文化民生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对于筑牢民族复兴的基础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表现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以党的领导统领文化民生建设,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民生建设协调推进,以经济发展奠定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通过文化民生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人才保障;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并积极运用市场的力量,吸收社会组织参与文化民生建设;始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尤其是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要求提高文化民生建设的水平;始终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回归文化育人化人的本质,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党的文化民生建设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决定了对文化民生建设的研究没有终点。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需要加强对新时代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特点的研究,并深入研究文化民生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探索文化民生建设的规律。通过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的理论研究推动文化民生建设的实践深入,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智赋能赋力。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雷月荣[4](2020)在《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教育启示》文中提出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是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思想体系中一颗尚待开采的明珠。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主要体现为对国民健全独立人格的培育,倡导通过个人改造与社会制度改造相结合的途径实现人的独立、自由、平等人格的建构。当前社会道德建设仍存在一种忽略独立人格、批判意识和责任精神的价值取向,仍存在一种重视人的改造,忽视制度建设的“单项决定论”倾向。历史上那些被猛烈批判过的国民素质问题,亦或国民劣根性问题如今在国人身上仍然有迹可寻。可以认为,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对于改革学校道德教育,对于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提高国人素质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造就健全独立人格的现代人是胡适改造国民性的终极目标。健全独立人格主要表现为独立批判态度、自由冒险精神与责任意识。胡适基于健全独立人格,在国民性批判、国民性建构、国民性改造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与阐释。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上,经由对“国民”的批判发展到对“人”的批判,最终形成了以“个人本位”的国民性改造内容。培养个人本位意识是胡适改造国民性的核心内容,据此,胡适对女子问题、贞操文化、传统孝道、封建礼俗、家族个人主义等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在理想国民性的建构上,经由“现代国民”到“现代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健全独立人格”的国民性改造目的。“健全独立人格”是胡适改造国民性的价值基点与目标归宿,它要求现代人应具备两个特点:其一,个人“要有自由意志”,其二,个人须“当干系、负责任”。在如何改造国民性问题上,经由“单项决定论”到“双向互动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制度与人”的双向互动国民性改造途径。双向互动改造包括以教育、文学为主的“人的改造”和以“民主制度”为主的“制度改造”两个方面。而民主制度的改造思路重点体现为民主制度之“民主”基础、“人权”核心、“宪政”实质、“法治”表征、“渐进改良”过程及“个人权利与自由”目的等方面。同时,胡适对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改造路径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改造路径进行了有针对性、有力度的批判。“国民性改造问题”根本上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包括两大关键主题:其一,国民性改造的“立国”与“立人”问题,实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中的“集体”取向和“个人”取向问题;其二,国民性改造的“单项”和“双向”路径问题,实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前者关乎“造就什么样的人”,后者关乎“如何造就这样的人”。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勾勒出一条以“权利与责任”为旨要,以“双向互动”为路径的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国民性改造思路,实现了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反思和超越,对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平衡和弥合。但是,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外在方面体现为现代性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两难兼顾。近代中国面临现代性与建立民族国家的双重任务。胡适引进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时,不自觉带入了民族、国家意识,他一方面宣扬“个人价值”,试图“解放个性”,另一方面迫于建立民族国家的时代任务,其改造国民性的目的更多是强调强国护民,“解放个性”被弱化。二者的两难兼顾成为了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一大悖论。内在方面体现为中国自由主义自身问题:诸如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由西方引入,而非本土生发;改造主体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改造方式以批判为主调,建设性较弱;实验主义自身内在限度等。当前,中国人的现代化仍未完成,国民劣根性仍有迹可寻。基于对中国人现代化的现状分析和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整全性阐释,并且立足当前我国教育的实践,一种依循于健全独立人格的“公民教育”理念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关注对象。

蔺文爱,杨丽兵[5](2019)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图书馆"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渠道、方式及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向也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性而发生了更加复杂的变化。文章在政策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新挑战,进而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助力国民素质提升的几种模式,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庄晓梅,丛惠媛[6](2017)在《日本图书馆建设及运营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在国民素质教育和国家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日本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入手,研究日本图书馆对提高国民素质做出的贡献,反思我国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借鉴日本图书馆建设经验,为我国图书馆建设提供措施建议。

陈一[7](2017)在《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信息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既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导致全球图书馆业态都发生剧烈的变化。为了应对新型环境与保持图书馆传统价值,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图书馆共同趋势。但转型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策、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又被理论和实践所忽略,这就使得图书馆转型也伴随着风险,乃至灾难的发生。本文认为,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系统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科学认识转型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识别并治理风险,防止转型灾难。论文结合组织发展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图书馆发展理论以及不确定性理论展开研究,使用文献调研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语义强度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社会发展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使图书馆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又使得在转型过程中又必定会伴随着不确定性,“发展与不确定性”矛盾推动风险演化。通过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现状,确定转型风险测度,找出其中的风险来源。通过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对图书馆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以及对风险因素的多维度分析,总结出图书馆转型风险的主要特征。研究重点在于凝练出我国图书馆转型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构建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将“馆员”作为一个变量纳入到风险演化体系中。探索构建治理手段专业、合法,风险控制有效、高效的图书馆转型风险迁移路径。为探索我国图书馆转型方向,规避图书馆转型风险提供参考。本研究一共分为9章: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转型研究现状。调研发现,国内外有关图书馆转型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而且研究轨迹比较类似。从宏观上讨论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冲击,分析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到探索具体的转型策略,以及对一些典型转型案例的探讨。关于转型中的风险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忽略。第2章阐述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图书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距离全面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通过转型来适应新常态、新业态。在服务经济增长、国民素质提升、文化强国、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社会发展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图书馆在投资、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力资源与技术、其他行业竞争以及内部治理方面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通过转型,使得图书馆优化工作流程,节约运作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论文将我国图书馆转型主要归纳为: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第3章确立了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并分析了转型风险来源。论文通过转型效率、转型成本、转型效益以及转型文化来测度风险。从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三个角度总结了转型实践中的遇到的不确定性,其中涉及图书馆经费、人力、法律、价值定位等各个层面。第4章筛选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论文利用系统性、完整性、重要性原则进行风险因素筛选。在参考国际组织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对国内图书馆转型现状的梳理,对各类转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纳,同时根据各社交媒体平台关注用户的留言反馈,留意媒体的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包含图书馆业务、战略、财务、人才、法律、运营、技术、价值等在内的40种风险因素。并就这40项风险因素,向业内人士展开意见征询。采用因子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降维处理,最终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归纳为运营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价值风险6个类别,共29项风险因素。第5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度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感知。研究发现,业内人士对图书馆转型风险整体认知水平较为一致,绝大多数的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发生后产生的后果均值都在3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在转型过程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但对风险发生后带来的后果认识并不十分明晰。论文基于不同的图书馆性质,受调查者不同的职业层级、职业背景以及图书馆不同的发展水平4个角度分析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差异,并从主观-客观、行业内-行业外、领导-管理这3个维度,6类属性对转型风险进行多维分析,从而更全面的认识风险本质。第6章总结了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其中包括环境风险: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运营风险:业务流程改变,领导力挑战,人力资源短缺;财务风险:投资保障不足,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法律风险: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技术风险:技术采纳迟缓,技术融合不佳;价值风险: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传统服务弱化。第7章归纳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论文发现,图书馆转型风险具有普遍性、可预知性和可变性。图书馆为巩固社会地位,提升社会价值,转型成为必然,而同时,业态环境中资本的投入水平、持续保障能力;新信息技术的更迭;法律政策的支撑水平等诸多不确定性又可能制约转型进展,可能给图书馆转型带来风险。发展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都必然存在,“发展与不确定性”这对矛盾相互作用,导致转型过程产生风险。同时,图书馆员和用户的感知差异对风险产生“催化”作用,可能共同推动风险向纵深演进。第8章探讨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在坚持风险识别前瞻性、风险管理专业化、风险迁移合法性以及风险治理社会化的原则的基础上,论文提出通过环境洞察把控风险,优化治理迁移风险,业务创新降低风险,制度建设规避风险。第9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马丽[8](2016)在《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以国民素质教育为视角》文中认为公共图书馆与国民素质教育休戚相关,我国公共图书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如公共图书馆设立数量、未完全开放的数字资源、仍需健全的儿童阅读环境等。我国应该加大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加快筹建基于免费公众服务的数字化公共图书馆,大力推广儿童阅读,使公共图书馆对国民的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和发展。

叶杰[9](2016)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绩效评价 ——绩效生成过程的视角》文中指出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和其它公共政策一样,就其生产过程而言,也和其他产品相同,需要经历投入、生产和产出的基本过程,即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组成部分投入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经过特定组织和特定流程对上述资源的整合加工,最终产出公共产品。然而,从根本上说,政府与其它诸如盈利性机构的组织具有本质区别,因而作为政府行政重要手段的公共政策生产过程及其绩效,也与一般组织的生产活动及其绩效有着本质区别。其本质区别就在于公共政策必须符合公共价值,符合公众期待。因此,在构建公共政策绩效评价框架时,必须考虑公共价值,并将其作为根本性问题予以对待。具体来说,在政府和社会对公共政策进行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在运用政治合法性、技术性知识和支撑性制度安排时,必须符合特定的公共价值;政府和特定组织在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整合、加工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时,不能违背特定公共政策的公共价值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管理意义上的效率最大化;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绩效环节后,理论上讲,公共政策的产出就是符合公共价值的政策绩效。因此,在构建公共政策绩效评价框架时,必须要将公共价值和公共政策的投入绩效、生产绩效和产出绩效结合起来。扩招政策的公共价值诉求是高等教育发展。高等学校在实施扩招政策中从政府和社会吸纳各类资源,经过自身的加工整合,并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整个过程,都必须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发展。基于扩招政策绩效生成过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共价值标准,本文确立了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扩招政策投入绩效、过程绩效和产出绩效的绩效标准。进一步地,依据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方面的绩效标准,确立了高校当年各类人口占当年社会总人口的比例等二十三个评价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TOPSIS法、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基尼系数及其结构分解、变动分解技术评价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投入绩效、过程绩效和产出绩效。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在扩招政策的投入绩效的综合水平评价方面,其基本结论包括:第一,从相对接近度的数据来看,1998年到2013年的数值呈现出“快速增长到平稳增长再到快速增长”的特征。说明扩招政策实施在特定时段提高了社会对高校投入绩效的综合水平,只不过这种提高具有阶段性;第二,自1998年到2013年的每个年度,较之于上一年度,人力资源投入这一指标得分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说明1999年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普通高校各类人员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第三,在1998年到2013年中,以2002年为界,物力资源投入这一指标得分先升后降,呈“倒U”字型状态,说明1999年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校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并未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第四,在1998年到2013年中,财力资源投入这一指标在扩招政策实施的前七年处于平稳增长的状态,自2006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说明1999年扩招政策实施以来,财力资源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第五,物力资源投入权重最小,说明该项指标在扩招政策投入绩效整体中的重要性最弱,也说明物力资源投入在投入绩效综合评价中贡献能力最小,属于典型的“保健型”指标;第六,财力资源投入权重最大,说明该项指标在扩招政策投入绩效整体中的重要性最强,也说明物力资源投入在投入绩效综合评价中贡献能力最大,属于典型的“激励型”指标;第七,人力资源投入权重处于中等水平,说明该项指标在扩招政策投入绩效整体中的重要性居中,也说明人力资源投入在投入绩效综合评价中贡献能力居中,属于典型的“中间型”指标。基于上述评估结论并结合相关背景,本文进行了如下推论:第一,物力资源投入具有极强的波动性,说明政府对高校固定资源投入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一窝蜂而上又一窝蜂而下”的情况时有发生;第二,固定资产和教育经费增速远远高于人员规模的增幅,说明在扩招时期,特别是在扩招后期,高等学校内部出现了“僧少粥多”的情况且这一情况有所扩大;第三,高等教育当年经费总支出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增幅远高于高等教育当年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当年公共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说明扩招政策是一场典型的政府“请客”,受教育者和高等学校“买单”的“饭局”;第四,扩招政策作为一项声势浩大的公共政策,却并没有得到政府在公共财政上给予的重点投入和扶持,说明高等教育事业缺乏在政府中获取更多资源的能力;第五,扩招政策实施若干年后,社会对高校投入的重点已经从固定资产投资转向日常的事业性经费投入,说明扩招政策下的高等学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二,在扩招政策的过程绩效的综合水平评价方面,其基本结论包括:第一,从相对接近度的数据来看,1998年到2013年的数值呈现出逐年递减的特征。说明扩招政策并未增加高校内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且其综合水平大有一年不如一年的趋势;第二,生均图书馆面积、生均实验室面积、生均会堂面积、生均行政用房面积、生均食堂面积、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在扩招政策实施过程中有所波动,但较之于扩招之前的1998年,生均值有所下降;第三,生均福利用房面积、生均教师人员、生均行政人员、生均教辅人员和生均工勤人员在扩招政策实施过程中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属于持续下降型指标;第四,生均教室面积、生均体育馆面积和生均宿舍面积在扩招政策实施过程中有所波动,但在波动中有所增长;第五,生均体育馆面积、生均会堂面积、生均行政用房面积、生均行政人员数、生均工勤人员数权重最小,说明这些项指标在扩招政策过程绩效综合水平中的重要性最弱,也说明这些指标在过程绩效综合评价中贡献能力最小,属于典型的“和平型”指标;第六,生均图书馆面积、生均实验室面积、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和生均教师人数权重最大,说明这些指标在扩招政策过程绩效整体中的重要性最强,也说明它们在过程绩效综合评价中贡献能力最大,属于典型的“革命型”指标;第七,生均教室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食堂面积、生均福利用房面积和生均教辅人员数权重居中,说明该类指标在扩招政策过程绩效整体中的重要性居中,也说明这类指标在过程绩效综合评价中贡献能力居中,属于典型的“动荡型”指标。基于上述评估结论并结合相关背景,本文进行了如下推论:第一,虽然社会在扩招期间给高校投入了很多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但生均内部资源还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有逐年递减的趋势,说明很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第二,虽然投入很多,但各项内部资源的生均值总体还是处于下降的状态,说明扩招政策中,资源的增长速度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打了一场准备不足的“扩招之战”;第三,生均专任教师、生均图书馆面积、生均实验实习及科研用房面积、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等“革命型”指标在扩招政策实施期间或持续下降,或在波动中下降,而生均教室面积、生均体育馆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急迫性和重要性不十分强的“和平型”指标和“动荡型”指标的得分在扩招期间有所上升,说明现在是提高高校内部资源绩效综合水平的好时机第;四,虽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相关约束性政策法规以保证高校内部资源的基本规格,但从高校内部生均资源指标的得分值来看,这些政策法规并未得到严格遵循;第五,高校内部生均资源绩效综合水平的逐年降低,说明扩招政策确实稀释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是大众教育确实是对精英教育有所冲击。第三,在扩招政策过程绩效的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方面,其基本结论包括:第一,扩招时期的各个年度中,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的比物力资源的分布更加不均;第二,扩招期间,物力资源综合水平表现出波动中的平稳的特征,而人力资源综合水平在整个扩招期内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之中;第三,扩招政策使得高等学校从物力资源滞后变为人力资源滞后;第四,总体而言,扩招以来,高等学校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都在下降;第五,扩招以来,高等学校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协调度的波动性强于协调发展度;第六,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等学校生均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从“大规模高协调型”逐步变为“小规模低协调型”;第七,扩招政策虽然降低了高等学校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协调发展度,但高校协调发展度基本上处于协调发展的水平。基于上述评估结论并结合相关背景,本文进行了如下推论:第一,扩招时期高校生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协调度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说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内部资源建设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够,调控效果不好;第二,扩招时期高校生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协调度的波动性强于协调发展度,说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内部两类资源规模的调控能力强于对其协调度的调控能力;第三,1998-2013年间,高校生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协调发展度表现出逐年递减的状态,这可能是扩招政策饱遭诟病的重要原因;第四,从高校生均内部两大类资源的比较来说,扩招政策使得“物力资源欠缺”变为“物力资源过剩”,说明当前高校应将人力资源作为资源建设的重点;第五,扩招政策并未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生均总支出、生均个人部分支出、生均公用部分支出的省际差异,但提高了生均基建部分支出的省际差异;第六,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等学校生均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从“大规模高协调型”逐步变为“小规模低协调型”。第四,在扩招政策过程绩效的经费地区公平性评价方面,其基本结论如下:第一,扩招政策并未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生均总支出、生均个人部分支出、生均公用部分支出的省际差异,但提高了生均基建部分支出的省际差异;第二,较之于扩招前,扩招政策实施后个人部分支出对于总支出的占比有略微提升,公用部分支出对于总支出的占比则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应地,基建部分支出对总支出的比值呈现出日益缩小的趋势;第三,扩招政策实施前后,个人部分支出一直对总支出差异具有缩小效应,公用部分支出则在扩招政策实施后分别有四个观察年份和十个观察年份中对总支出差异产生扩大效应和缩小效应,而基建部分支出对绝大多数年份都对总支出的省际差异产生了较强的扩大效应;第四,扩招政策实施后,省际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有增有减,并无明显的时间趋势,也即我国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在扩招政策实施后有时处于扩大状态,有时则处于缩小状态;第五,各分项经费支出的地区分布差距的变化对省际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基尼系数变化的影响最大;第六,基建部分支出在扩招政策实施后的多数年份中对总体人力资源基尼系数的变化起着最大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评估结论并结合相关背景,本文进行了如下推论:第一,人员经费直接影响教学活动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其支出具有刚性,造成了人员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相对较小的省际差异;第二,公用经费支出在各地多无统一标准,执行中多以当地财力为依据,经费较低地区只能挤占公用经费,形成了公用经费支出一定程度的省际差异;第三,各省区财政投入差异对高等教育支出的影响更多地反映在由发展和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的基础设施上,促使扩招时期基建经费支出相对较大的省际差异;第四,为了在上年度的基础上缩小总支出的省际差异,就目前来说,还是应着眼于缩小各类支出在各省区的实际拥有量,如这种缩小在当前条件下比较困难,则调整各省区高等学校中各类支出之间的相互比例也是一种次优选择;第五,从基建部分支出是引起省际差异变化的主要力量这一结论来看,如果想在上年度的基础上缩小总支出的省际差异,着力于基建部分支出在各省区高等学校的分布差异并调整其在各类支出中的比例是最优选择;第六,在扩招时期,为了抢夺生源,即便在高等教育资源总体不足的情况下,各地高校也必须加大资源投入,进而形成低水平的均衡状态;第七,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实施的旨在保证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格的相关文件保证了扩招时期各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基本支出。总体而言,扩招政策并没有扩大幅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且在扩招时期,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保持在相对可控的状态。第五,在扩招政策产出绩效的综合水平评价方面,其基本结论如下:第一,从相对接近度来看,1998年到2013年的数值呈现出逐年上升的特征。说明扩招政策持续提高了高校产出绩效的综合水平;第二,自1998年到2013年的每个年度,提高就业素质贡献这一指标数值稳步增长,基本处于“一年好过一年”的状态;第三,从1998年至2013年,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贡献这一指标数值快速增长,形成了“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局面;第四,在1998年到2013年中,吸纳就业贡献这一指标一直平稳发展,形成了“今年更比去年好”的状态;第五,在1998年到2013年中,延缓就业贡献这一指标每年都有所提高,形成了“芝麻开门年年高”的局面;第六,直接吸纳就业贡献和延缓就业贡献权重最小,说明该两项指标对于扩招政策产出贡献度的重要性最弱,也说明其对于扩招政策产出绩效综合评价中贡献能力最小,属于典型的“蛮力型”指标;第七,提高就业素质贡献权重最大,说明该项指标对于扩招政策产出绩效综合水平的重要性最强,也说明其对于扩招政策产出绩效综合水平中贡献能力最大,属于典型的“杠杆型”指标;第八,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贡献的权重居中,说明该项指标对于扩招政策产出绩效综合水平的重要性居中,也说明该项指标在扩招政策产出绩效综合水平评价中贡献能力一般,属于典型的“等力型”指标。基于上述评估结论并结合相关背景,本文进行了如下推论:第一,从毛入学率的角度看,我国整体上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通过提高劳动力就业素质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逐步发挥出来;第三,教育不是万能的,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依赖多种力量的合力作用;第四,从延缓就业的角度看,扩招政策让更多的适龄就业青年进入高校学习,使得就业市场上的供给量大大降低,对于我国的就业难问题具有很强的缓解作用;第五,高等教育事业吸纳就业贡献指标数值逐年提高但数值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说明高等教育事业本身的就业吸纳能力是有限度的;第六,扩招政策让越来越多的“血气方刚”的青年在大学校园里接受高等教育,可能是矛盾越来越多的转型期社会仍然能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绩效生成过程的视角出发,将投入绩效、过程绩效和产出绩效作为绩效评价的对象,对高等教育扩招政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绩效评价,得出了若干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结论。本文的后续研究将从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扩招政策“软”绩效评估模型、扩招政策绩效评估的国际比较研究、扩招政策推进逻辑研究等方面展开。

陈传夫,冯昌扬,陈一[10](2016)在《面向全面小康的图书馆常态化转型发展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表明2016—2020年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面临着独特的机遇、风险与挑战,"转型发展"是这一时期全球图书馆事业的主要特征。中国图书馆应当主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式,科学确定发展方向,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流,纳入国家重大规划视野。本文在职业认知调查、政策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2016—2020年图书馆的常态化趋势,提出图书馆事业常态化转型发展这一概念;研究全面小康对图书馆事业服务经济增长、国民素质提升、文化强国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分析图书馆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投资与预算、人口数量与结构、外部行业竞争、图书馆内部治理、人力资源与技术;凝练常态化发展模式特征:内涵式发展、均衡性发展、民生化发展、法制化发展和创新型发展。

二、公共图书馆与国民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共图书馆与国民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的价值导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服务现状
2 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的价值导向分析
    2.1 儿童阅读推广之“魂”:在全球化语境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引领
    2.2 儿童阅读推广之“基”:在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建立文化自信
    2.3 儿童阅读推广之“本”: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个体发展,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
    2.4 儿童阅读推广之“体”: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发展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5 儿童阅读推广之“源”:保障儿童阅读权利,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3 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思考
    3.1 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思考
    3.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儿童阅读推广服务内涵的思考
    3.3 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儿童阅读推广服务导向的思考
    3.4 国际视野与文化坚守:儿童阅读推广服务理念的思考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
        (二)民生概念的界定
        (三)文化民生建设的界定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的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现实依据
        (一)文化民生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文化民生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三)文化民生建设是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内在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发展的人民主体性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历史依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民生建设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民生建设
        (三)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的文化民生建设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历程与内容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历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的文化民生建设
        (二)十五大到十八大的文化民生建设
        (三)十八大以来的文化民生建设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目标层次
        (一)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二)构建民族精神家园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基本原则
        (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三)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四)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五)公共性与公平性相统一
    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重点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三)提升公民的知识水平与技能
        (四)注重群众的文化娱乐休闲需要
        (五)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发展
    五、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评判标准
        (一)人民利益标准
        (二)生产力标准
        (三)文化发展繁荣标准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一、建立健全文化民生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在改革中建立文化民生建设的动力机制
        (二)在实践中建立文化民生建设的评价反馈机制
        (三)在推进立法中建立文化民生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
    二、创新文化民生建设的载体
        (一)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四)发展健康的网信事业
    三、探索提升文化民生建设效果的具体方式
        (一)植入政治仪式
        (二)融合地方文化资源
        (三)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四)利用文化新业态
    四、文化民生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二)群众的多元多样文化需要得到有效满足
        (三)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
        (四)文化自信日益增强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问题与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民生建设不平衡
        (二)文化民生建设不充分
        (三)文化民生建设创新不足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的问题归因
        (一)对文化民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文化民生建设水平
        (三)思想多元化对文化民生建设的冲击
        (四)文化人才队伍质量影响文化民生建设效果
    三、进一步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文化民生建设的领导
        (二)培养高质量的文化民生建设人才队伍
        (三)改革文化民生建设的财政投入路径
        (四)用好全媒体传播体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意义与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理论意义
        (一)文化民生建设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二)文化民生建设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文化民生建设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认识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实践意义
        (一)文化民生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体现
        (二)文化民生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三)文化民生建设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民生建设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有机统一
        (二)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民生建设协调推进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紧密结合
        (四)坚持普及与提高相互促进
        (五)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互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4)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教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历史资源:众多历史先贤国民性问题探索成果
        (二) 现实关照:社会转型背景下国民素质提升需求
        (三) 认知盲点:“熟悉的陌生人”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胡适思想研究概况
        (二) 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
        (三)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的主要论题
        (四)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演进与形成
    一、胡适生平
        (一) 绩溪岁月(1891—1904):“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我是我父亲的儿子”
        (二) 上海求学( 1904—1910):“受到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
        (三) 美国留学(1910——1917):“杜威教授是对我有终身影响的学者之一”
        (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1926):“新文化运动领袖”
        (五) 大革命时期(1926—1930):“人权的斗士”
        (六) 抗战前夕(1931——1937):“战乱阴影下的北大文学院长”
        (七) 抗战期间(1937——1946):“驻美大使”
        (八) 内战时期(1946—1948):“北大校长”
        (九) 落日余晖( 1949—1962):“坚持为自由而战的老斗士”
    二、背景:从民族危机到文化自觉
        (一) 辛亥革命后的文化反思思潮
        (二) 新民派先驱者的思想渗透
        (三) 留美求学后认识深化
    三、溯源:从中国传统到西方文化
        (一) 隐性的暗合: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 显性的自觉:西方文化的影响
    四、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 上海求学(1904-1910):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发轫时期
        (二) 留美七年(1910-1917):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初步形成时期
        (三) 归国以后(1917—1962):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深化时期
第二章 国民性批判:从“国民批判”到“人的批判”
    一、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发展历程及相关概念分析
        (一) 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发展历程
        (二) “现代国民”、“现代人”等概念分析
    二、“无国民意识”:留美前胡适对国民性的批判
        (一) “立足救亡而兼顾启蒙”:20世纪前后国民性思想基本格调
        (二) “中国人总是一盘散沙”:留美前胡适对国民性的批判
    三、“无个人意识”:留美及归国后胡适对国民性的批判
        (一) “超越贤妻良母”:对女子问题的批判
        (二) 人格应该高于贞操:对贞操文化的批判
        (三) “父母无恩”:对传统孝道的批判
        (四) “无后主义”:对家族个人主义的批判
        (五) 丧礼改革:对封建礼俗的批判
        (六) 对“时间观念淡薄、懒惰、知足”等劣根性的批判
第三章 国民性建构:从“现代国民”到“现代人”
    一、“现代国民”:留美前胡适国民性改造理想
        (一) “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20世纪前后国民性建构理想
        (二) “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国民”:留美前胡适国民性建构理想
    二、“现代人”:留美及归国后胡适国民性建构理想
        (一) “健全独立人格”:“个人有自由意志”与“个人当干系、负责任”
        (二) 真假个人主义辨析
    三、“健全独立人格”的具体表现
        (一)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须有独立批判的态度
        (二) “造就有意义的新生活”:须有自由冒险的精神
        (三) “把人人都看作同力合作的伴侣”:须有与社会协进的观念
第四章 国民性改造:从“单向决定论”到“双向互动论”
    一、“单向决定论”:留美前胡适“思想革新”式个人改造
        (一) 从新民派到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国民性改造路径
        (二) “人的改造”:留美前胡适国民性改造路径
    二、“双向互动论”:留美及归国后“制度与人”双向互动式改造
        (一) 人的改造:教育与文学
        (二) 制度改造:民主制度
    三、新文化运动后期对保守派和激进派的批判
        (一) 对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批判
        (二) 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批判
    四、留美前后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转变之原因
        (一) 社会价值的近代转换
        (二) 所处时代的主要矛盾不同
        (三)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
        (四) 留美前后胡适受教育经历不同
第五章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贡献、局限及教育启示
    一、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贡献
        (一) 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反思和超越
        (二) 对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平衡和弥合
    二、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限度
        (一) 外在:现代性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两难兼顾
        (二) 内在:中国自由主义内在问题
    三、公民教育: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 中国人的现代化仍未完成,国民劣根性仍有迹可寻
        (二) 培养合格公民:中国人现代化之集中体现
        (三) 公民性: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之主要特征
        (四) 公民教育: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之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5)公共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文献综述
3 研究方法
    3.1 政策研究
    3.2 案例分析
4 服务国民素质提升中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
    4.1 经费投入与预算
    4.2 图书馆的内部治理
    4.3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
5 公共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的模式创新
    5.1 构建创客空间的服务模式
    5.2 联盟化发展模式
    5.3 社会力量参与的共建模式
6 结语

(6)日本图书馆建设及运营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图书馆概述
    1.1 起源
    1.2 发展及现状
    1.3 种类
    1.4 法令
        1.4.1 国立国会图书馆法
        1.4.2 学校图书馆法
    1.5 协会
2 日本图书馆对提高国民素质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
    2.1 图书馆是提高国民素质的物质保障
    2.2 图书馆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助力器
    2.3 提供学习阅读的文化氛围
    2.4 培养公众阅读意识
    2.5 全民素质共同进步
    2.6 从小养成规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3 中国图书馆建设现状分析
    3.1 中小学图书馆发展落后
    3.2 国民阅读意识不强烈
    3.3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3.4 图书馆及藏书数量不足
    3.5 针对残疾人的图书馆发展落后
4 解决对策
    4.1 政府应加大经费支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
    4.2 鼓励大学生去图书馆做义工
    4.3 构建完善的图书馆法律体系
    4.4 发展残疾人图书馆
    4.5 政府应鼓励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

(7)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相关术语界定
        0.2.1 图书馆转型
        0.2.2 不确定性和风险
        0.2.3 风险治理
    0.3 理论基础
        0.3.1 组织发展理论
        0.3.2 社会认同理论
        0.3.3 图书馆发展理论
        0.3.4 不确定性理论
    0.4 研究目标、方法与内容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方法
        0.4.3 研究内容
    0.5 研究创新点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图书馆转型研究
        1.1.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1.1.2 图书馆转型具体策略
        1.1.3 图书馆转型典型案例分析
        1.1.4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1.2 国内图书馆转型研究
        1.2.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1.2.2 图书馆转型的具体策略
        1.2.3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1.3 研究评论
2 我国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2.1 图书馆发展转型动力考察
        2.1.1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常态
        2.1.2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业态
    2.2 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2.2.1 图书馆服务经济增长
        2.2.2 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
        2.2.3 图书馆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2.2.4 图书馆服务社会建设
        2.2.5 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2.3 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2.3.1 投资与预算
        2.3.2 人口数量与结构
        2.3.3 人力资源
        2.3.4 信息技术
        2.3.5 其他行业的竞争
        2.3.6 图书馆内部治理
    2.4 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
        2.4.1 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
        2.4.2 图书馆业务流程转型
        2.4.3 图书馆组织结构转型
3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与来源
    3.1 风险测度
        3.1.1 转型效率
        3.1.2 转型成本
        3.1.3 转型效益
        3.1.4 转型文化
    3.2 风险来源
        3.2.1 服务模式转型风险
        3.2.2 业务流程转型风险
        3.2.3 组织结构转型风险
4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筛选
    4.1 识别原则
        4.1.1 系统性
        4.1.2 完整性
        4.1.3 重要性
    4.2 风险因素筛选过程
        4.2.1 国际组织的调查
        4.2.2 图书馆观察
        4.2.3 意见征询
5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认知调查
    5.1 总体认知
        5.1.1 风险发生可能性认知
        5.1.2 风险产生后果认知
        5.1.3 风险因素测评
    5.2 风险认知差异
        5.2.1 图书馆性质
        5.2.2 图书馆职业层级
        5.2.3 图书馆职业背景
        5.2.4 图书馆发展水平
    5.3 多维分析
        5.3.1 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
        5.3.2 领导风险与管理风险
        5.3.3 行业内风险与行业外风险
6 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
    6.1 环境风险
        6.1.1 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
        6.1.2 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
    6.2 运营风险
        6.2.1 业务流程改变
        6.2.2 领导力挑战
        6.2.3 人力资源短缺
    6.3 财务风险
        6.3.1 投资保障不足
        6.3.2 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
        6.3.3 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
    6.4 法律风险
        6.4.1 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
        6.4.2 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
        6.4.3 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
    6.5 技术风险
        6.5.1 技术采纳迟缓
        6.5.2 技术融合不佳
    6.6 价值风险
        6.6.1 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
        6.6.2 传统服务弱化
7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
    7.1 图书馆转型风险特征
        7.1.1 普遍性
        7.1.2 可预知性
        7.1.3 可变性
    7.2 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
        7.2.1 演化路径
        7.2.2 演化模型
        7.2.3 转型风险函数
8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
    8.1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原则
        8.1.1 风险识别前瞻性
        8.1.2 风险管理专业化
        8.1.3 风险迁移合法性
        8.1.4 风险治理社会化
    8.2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
        8.2.1 环境洞察把控风险
        8.2.2 优化治理迁移风险
        8.2.3 业务创新降低风险
        8.2.4 制度建设规避风险
9 研究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8)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以国民素质教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现状
二、公共图书馆对国民文化素质提升的作用
三、当前公共图书馆存在的不足
四、关于进一步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国民教育中作用的思考
    (一)继续加大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力度
    (二)加快筹建基于免费公众服务的数字化公共图书馆
    (三)积极探索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的有效办法

(9)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绩效评价 ——绩效生成过程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1.3.1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国内外学界关于扩招政策的“社会经济绩效-客观测量型评价”
        2.1.1 扩招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测量评价
        2.1.2 扩招政策对就业水平和高等教育收益率作用的客观测量评价
    2.2 国内外学界关于扩招政策的“高等教育绩效-客观测量型评价”
        2.2.1 扩招政策对教育公平作用的客观测量评价
        2.2.2 扩招政策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测量评价
        2.2.3 扩招政策影响高校发展的客观测量评价
    2.3 国内外学界关于扩招政策的“社会经济绩效-主观判定型评价”
        2.3.1 扩招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观判定评价
        2.3.2 扩招政策对就业水平和高等教育收益率作用的主观判定评价
    2.4 国内外学界关于扩招政策的“高等教育绩效-主观判定型评价”
        2.4.1 扩招政策对教育公平作用的主观判定评价
        2.4.2 扩招政策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观判定评价
        2.4.3 扩招政策影响高校发展的主观判定评价
    2.5 已有文献的总结
第三章 评价模型的建立
    3.1 评价模型的构建逻辑:理论模型-指标-权重-评价方法
        3.1.1 制定理论模型
        3.1.2 遴选评价指标
        3.1.3 确定指标权重
        3.1.4 选择评价方法
    3.2 扩招政策绩效评价的理论模型构建
        3.2.1 公共政策绩效评价框架:公共价值与政策绩效生成过程
        3.2.2 扩招政策的公共价值诉求:高等教育发展
        3.2.3 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扩招政策绩效标准
    3.3 扩招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选择
        3.3.1 指标的遴选过程
        3.3.2 关于指标遴选过程的几点说明
    3.4 扩招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权重
        3.4.1 熵权法
        3.4.2 主成分分析
        3.4.3 统计平均法
        3.4.4 层次分析法
    3.5 扩招政策绩效评价的评价方法
        3.5.1 综合评价:TOPSIS综合评价法
        3.5.2 资源协调水平: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
        3.5.3 高等教育经费区域差异:基尼系数及其结构分解、变动分解技术
第四章 扩招政策的投入绩效评价
    4.1 研究的展开
        4.1.1 搜集原始数据
        4.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1.3 基于层析分析法的指标权重测算
        4.1.4 TOPSIS法下的扩招政策投入绩效综合评价
        4.1.5 投入类指标的权重、综合水平的相对接近度及排名
    4.2 研究发现
    4.3 推论
第五章 扩招政策的过程绩效评价:综合水平评价
    5.1 研究的展开
        5.1.1 搜集原始数据
        5.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5.1.3 基于层析分析法的指标权重测算
        5.1.4 TOPSIS法下的扩招政策过程绩效综合评价
        5.1.5 过程类指标的权重、综合水平的相对接近度及排名
    5.2 研究发现
    5.3 推论
第六章 扩招政策过程绩效评价: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6.1 研究的展开
        6.1.1 搜集原始数据
        6.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6.1.3 指标权重测算
        6.1.4 协调水平的测度模型
        6.1.5 协调发展度的类型及其识别
    6.2 研究发现
    6.3 推论
第七章 扩招政策的过程绩效评价:经费地区公平性评价
    7.1 研究的展开
        7.1.1 搜集原始数据
        7.1.2 测算各类生均支出的基尼系数
        7.1.3 测算总基尼系数
        7.1.4 基尼系数的变动分解
    7.2 研究发现
    7.3 推论
第八章 扩招政策的产出绩效评价
    8.1 研究的展开
        8.1.1 搜集原始数据
        8.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8.1.3 基于层析分析法的指标权重测算
        8.1.4 TOPSIS法下的扩招政策产出绩效综合评价
        8.1.5 产出类指标的权重、总规模绩效的相对接近度及排名
    8.2 研究发现
    8.3 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9.2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面向全面小康的图书馆常态化转型发展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现状调查过程
2 全面小康对图书馆发展的新要求
    2. 1 图书馆服务经济增长
    2. 2 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
    2. 3 图书馆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2. 4 图书馆服务社会建设
    2. 5 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3 服务全面小康图书馆面临新的挑战
    3. 1 投资与预算
    3. 2 人口数量与结构
    3. 3 其他行业的竞争
    3. 4 图书馆内部治理
    3. 5 人力资源与技术
4 面向全面小康的图书馆发展模式创新
    4. 1 内涵式发展模式
    4. 2 均衡性发展模式
    4. 3 民生化发展模式
    4. 4 法制化发展模式
    4. 5 创新型发展模式

四、公共图书馆与国民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的价值导向研究[J]. 姚桃. 图书馆, 2021(10)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建设研究[D]. 佀咏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教育启示[D]. 雷月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公共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的模式研究[J]. 蔺文爱,杨丽兵.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08)
  • [6]日本图书馆建设及运营对我国的启示[J]. 庄晓梅,丛惠媛. 饮食科学, 2017(14)
  • [7]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D]. 陈一. 武汉大学, 2017(06)
  • [8]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以国民素质教育为视角[J]. 马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9]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绩效评价 ——绩效生成过程的视角[D]. 叶杰. 兰州大学, 2016(03)
  • [10]面向全面小康的图书馆常态化转型发展模式探索[J]. 陈传夫,冯昌扬,陈一.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公共图书馆与国民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