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荣获国际大赛桂冠

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荣获国际大赛桂冠

一、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捧得国际大赛桂冠(论文文献综述)

张娣[1](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乌云塔娜[2](2013)在《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探》文中指出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是西方合唱技法与蒙古民族音乐传统相融合与创新的独具特色的合唱艺术。它不是对蒙古民族传统音乐的简单重复或移植,而是一种在继承与借鉴中升华出的、崭新的、更具民族特色、更具时代性的合唱艺术,对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的研究与探讨是适应时代及实践需求的具有典型性意义的课题。合唱艺术是人声交响的艺术,具有鲜明的声乐属性。无伴奏合唱作为人省交响中最集中最高超的体现形式,更加的确立了人声的主导地位,无伴奏合唱艺术的研究也是声乐艺术研究的深化,而合唱的声乐属性在无伴奏合唱中又是尤为的凸显。本文将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从合唱的声乐属性出发,结合音乐美学、合唱艺术美学、声乐学、民族音乐学等多学科的不同视角,对其艺术特征及演唱、指挥做了进一步研究。文章共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概括论述了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价值和表现形式。第一部分对无伴奏合唱进行了概述。梳理无伴奏合唱艺术及中国民族合唱艺术的形成、发展和特点,从声乐属性角度对合唱艺术进行探讨,阐明演唱与指挥对合唱风格把握及展现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从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的创作材料角度、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将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从创作材料角度分为三个类别,并分别列出其代表作品;此外,还从声乐形态、创作特点、演唱特点、表演特点等四个方面对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综述。第三部分从作品、演唱、指挥三个角度分别对创作歌曲改编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民歌改编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孤独的白驼羔》、创作型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八骏赞》这三首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代表作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进而分析了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的演唱及指挥。结语部分对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的传承保护发展以及演唱指挥实践运用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薛文婷[3](2010)在《关于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蒙古族长调民歌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宗教习俗、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哲学和美学的感悟,是蒙古歌唱艺术最高成就的艺术形式,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然而,在历经千年传承后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长调民歌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正面临巨大的改变,再加上长调民歌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等因素,长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空前危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当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就长调传承这一课题,如何更好地处理好长调民歌这一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关系。借着对长调民歌的起源、发展脉络、美学高度、传统传承方式、面临的困境、歌唱及学术理论界的争议等研究,剖析阻碍长调民歌传承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并参考其他有关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研究成果,就长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提出笔者的认识和建议。笔者通过大量阅读其他学者在蒙古长调民歌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音乐发展趋势等课题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比较、借鉴、引用、归纳的研究方法,在纷繁浩瀚的学术观点中提出了关于如何处理好长调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新思路:首先,政府及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对长调民歌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在政策、制度上加以完善;其次,应该欢迎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保护长调的队伍中,通过广泛交流和对话,逐步找寻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体系;最后,对于当前出现的“新民歌”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大加鼓励,通过对其它音乐文化的吸收、借鉴、交流融合,为长调民歌开辟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因此,不管是长调的传统传承方式、传统歌唱方式,都需要随着新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创新,只有这样,长调这一历经千年岁月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才不会消亡,才会和时代脉搏合拍,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重新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陈燕[4](2007)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是中国艺术产业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艺术产业得以不断扩展和延伸。演出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艺术品业等等各行业市场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艺术产业竞争将更加趋于激烈。我国艺术产业经营者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发达国家的艺术产业相比,我们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营运资本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人家积累了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我们所经历的艺术市场实践不过十来年时间。我国艺术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艺术产业要虚心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市场经验。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博采众长、勇于进取,才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本文主要以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料,从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的具体面貌,也希望为中国艺术产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柯沁夫[5](2006)在《绿色文明的天使——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绿色中国行——走进北京合唱音乐会”》文中研究说明深深扎根于蒙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之中.在歌唱艺术和作品创作方面大胆借鉴并融汇欧洲传统与现代技法.慧眼选择优秀指挥进行科学训练.勇于探索新的舞台表演形式.从而开辟出蒙古族现代合唱艺术道路.这是该团成功的根本原因。

张凯,曾祥蛟[6](2003)在《草原歌魂 震撼世界》文中研究说明骏马奔驰在塞北草原歌声从地平线升起雄鹰翱翔在万里蓝天于是,欢乐充满了世界

二、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捧得国际大赛桂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捧得国际大赛桂冠(论文提纲范文)

(1)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无伴奏合唱概述
    (一). 无伴奏合唱及中国民族合唱
        1. 无伴奏合唱
        2. 中国民族合唱
    (二). 合唱艺术的声乐属性及合唱演唱
二.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类别及艺术特点
    (一).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的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1. 创作歌曲改编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
        2. 民歌改编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
        3. 创作型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
    (二).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特点分析
        1.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的声乐形态
        2.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的创作特点
        3.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的表演特点
三. 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演唱分析
    (一). 创作歌曲改编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1. 作品简析
        2. 演唱分析
    (二). 民歌改编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孤独的白驼羔》
        1. 作品简析
        2. 演唱分析
    (三). 创作型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作品《八骏赞》
        1. 作品简析
        2. 演唱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关于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现状
一、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 长调民歌发展的三大时期
        1. 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
        2. 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
        3. 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二) 长调民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发展
    (三) 当代着名长调歌唱家中的代表人物简述
        1. 第一代: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
        2. 第二代:金花、拉苏荣、德德玛
        3. 第三代:阿拉泰、朝鲁
        4. 三代歌唱家演唱风格的演变
    (四) 长调民歌的价值
        1. 情感价值
        2. 文化价值
        3. 美学价值
二、长调民歌在当代传承中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 建国后长期政治动乱的影响
    (二) 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
    (三)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1. 生态环境的改变
        2. 文化环境的改变
    (四) 主流音乐文化的影响
    (五) 恪守传统,拒绝创新
三、长调民歌传承的路径与思考
    (一) 传承与创新的观念碰撞
        1. 关于长调传统传承方式的坚守与改革
        2. 关于对经典长调民歌演唱方式的坚守与创新
        3. 关于长调与其他音乐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为长调发展带来的契机
        1. 建国后社会各界对保护传承长调民歌做出的努力
        2. 申遗成功后的工作开展状况和工作成果
        3. 内蒙古音乐界和理论研究界关于长调保护的共识
    (三) 长调民歌在传承和发展中的创新
        1. 正确理解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2. 新民歌现象以及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趋势
        3. 着名蒙古族歌手在长调创新中的贡献
    (四) 长调民歌的产业化发展
四、保护和发展长调民歌的意义
    (一) 凝聚民族精神
    (二)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三) 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基础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角度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历史:发展轨迹
    2.1 中国现当代艺术产业的发展
    2.2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产业现状
第3章 系统:产业结构
    3.1 演出产业
    3.2 音像产业
    3.3 影视产业
    3.4 艺术品业
    3.5 其他艺术服务业
第4章 管理:产业政策
    4.1 文艺体制改革
    4.2 艺术产业的政策演变
    4.3 世纪之交的中国主要艺术行业的产业政策
第5章 空间:产业地位
    5.1 艺术产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
    5.2 艺术产业对国家艺术事业的作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绿色文明的天使——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绿色中国行——走进北京合唱音乐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胆借鉴,开创了崭新而独特的蒙名族合唱音色
二、广取博采,汇集传统与现代相融的民族合唱精品
三、高瞻远瞩,选聘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指挥家
四、破除陈念,探索新颖而生动的舞台表演形式
五、坚持不懈、高唱绿色文明旋律

四、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捧得国际大赛桂冠(论文参考文献)

  • [1]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2]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探[D]. 乌云塔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S1)
  • [3]关于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的思考[D]. 薛文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4]世纪之交的中国艺术产业 ——关于历史、系统、管理、空间的研究[D]. 陈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1)
  • [5]绿色文明的天使——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绿色中国行——走进北京合唱音乐会”[J]. 柯沁夫. 人民音乐, 2006(04)
  • [6]草原歌魂 震撼世界[J]. 张凯,曾祥蛟. 草原税务, 2003(02)

标签:;  ;  ;  ;  ;  

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荣获国际大赛桂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