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科技产业的必要条件

高校发展科技产业的必要条件

一、高校发展科技产业的必要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刘嫒[1](2021)在《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的组合构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实际上非“双一流”高校是我国高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这类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提高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在于找到影响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已有大量文献的深入分析,发现影响学科建设水平的因素主要包含在学科资源、学科组织文化、学科生态系统以及学科发展环境这四个方面之中。这四大类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目前学者们对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采用案例研究法和定量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但实际上这两种方法都忽略了很多现象的发生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具体情况不同,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存在多种学科建设路径和建设模式。因此探索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的不同条件组合构型对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34个非“双一流”高校学科为案例样本,探究学科经费水平、高层次人才水平、学科传奇人物、学科声誉水平、学科群组织水平和地域发展水平这六个条件构成的不同组合构型与学科建设水平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此研究专注于影响学科建设水平的多种因素如何匹配以实现非“双一流”高校学科能够达到学科建设水平高这一结果。根据定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没有任何一个影响因素是学科建设水平高的必要条件,但高层次人才水平高、学科经费水平高、有学科传奇人物和学科群组织水平高这四个影响因素接近成为必要条件的标准,对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高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地域发展水平高和学科声誉水平高与不同的影响因素相互组合能够不同程度的提升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另外,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共有五种发展模式,分别为:传奇人物引领型、特色发展型、传统优势型、人才驱动型和区域带动型。基于定性比较分析的结果对非“双一流”高校学科提出一些建议,即合理构建高层次人才的育引与管理体制;加强学科群管理意识,积极构建高校学科群;合理配置经费资源,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挖掘传奇人物故事,加深学科组织文化以及发挥地域优势,注重学科声誉。

肖睿聪[2](2021)在《区域创新平台运行绩效影响因素组态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洋洋[3](2021)在《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模型的构建与定性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素质人力资源及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高等教育直接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的职能,因此可以说,高等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也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实体。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整体提升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可以说是关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现实课题。从现有研究来看,关于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主要侧重实证研究,通过建构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区域及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进行比较及评价分析,通过这种研究看到我国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但是对于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上,通过分析不同样本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试图提出未来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的适切性建议。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组态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本研究选择我国东、中、西部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样本区域的不同因素组合如何影响并带动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展开研究。并结合典型样本区域的现有高等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未来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的可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竞争力会受到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其次,区域高等教育正向分析和反向分析对应的样本区域竞争力提升路径存在差异。再次,典型样本区域的高等教育建设的政策规划内容具有同质化特点,与提升路径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提出未来区域高等教育提升的适切性建议。

韩旭[4](2020)在《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中国制造业整体落后于欧美日等传统工业强国仍是不争的事实。对发达国家长期的跟随模仿,使得我国工程科技人员整体缺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突破发达国家愈发严密的技术封锁,推动国内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高质量工程师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工程人才更应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工程科技难题的能力,对工程人才创造力培养的需求愈发明确而紧迫。为了应对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高等工程教育理应更加重视工科人才的创造力培养。然而,工程创造力培养仍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有力的实践探索。具体表现为:第一,工程创造力的内涵仍不清晰;第二,工程创造力的测评仍脱离工程实践;第三,工程创造力的提升机理仍不明确。有关工程创造力研究和实践的匮乏,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工程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针对上述现实问题和理论诉求,本文围绕“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这一核心话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界定工程创造力的内涵,并开发相应的测评方法;第二,剖析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内在机理;第三,提出面向我国工科人才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建议。为了回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借助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详细梳理已有创造力文献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创造力内涵及测评研究;进而,基于C-K理论的视角,开展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机理研究,并主动设计和实施实验,对机理研究的结论加以验证;此外,选取国内外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提炼其实践举措的亮点,反思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开展以上一系列研究,形成如下四项结论:第一,通过深入分析工程活动的特征,本研究指出,工程创造力是在满足特定功能要求和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产生多种新颖且有用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其内涵具体分为创造维度(包括流畅性、丰富性、原创性三个子维度)和工程维度(包括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三个子维度),并针对六个子维度开发了工程创造力的定量测评方法。第二,基于C-K理论的视角,识别了工程创造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整理国内外现有的工程创造力培养中的主要方法,提炼不同方法之间的共性要素。最后,揭示工程创造力培养中克服障碍的四条机理(包括摆脱固着效应、促进发散思维、跨越知识壁垒、重构约束思维)。第三,设计并实施“浙江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作为实验研究的载体,最终共收集工科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项目报告167份。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参加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后,学生的工程创造力测评的六个维度(流畅性、丰富性、原创性、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提升,从而验证了本文机理研究的结论。第四,选取国内外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中国清华大学),总结提炼其实践举措中的亮点,深入反思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在培养目标方面,应明确将工程创造力纳入其中;在培养过程方面,应推进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学习,培养工科人才的创造力;在评价指标方面,应重点考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在支撑条件方面,应着力建设适应项目教学的新型工科教师队伍。本研究的理论及现实贡献包括:第一,明确了工程创造力的内涵,开发了新的测评方法;第二,基于C-K理论的视角,揭示了工程创造力培养过程的机理,填补了理论研究空白;第三,针对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高等工程教育变革提供实践启示。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马永霞,窦亚飞[6](2020)在《驱动或抑制:哪些因素影响了高校的学术创业绩效——基于29个省域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学术创业已成为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承载创新驱动发展使命的重要方式,其绩效水平是衡量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整合高校组织资源与区域环境资源影响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组态分析框架,以我国29个省份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多维资源因素共同影响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科技服务人员投入是提升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必要条件,驱动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机制有4条路径,即内部驱动型、全面发展型、网络拓展型、内外耦合型;不同路径所涉及的网络资源要素与区域环境资源要素既发挥协同作用,也发挥互补作用。科研水平是抑制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必要条件,抑制机制的路径表现为内外制约型。研究说明了影响机制适用不同区域的特点,为提升各地高校学术创业绩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陈雷[7](2020)在《科研绩效评估取向、产学研合作意愿与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科技人才的创新行为很大程度上受科研绩效评估政策的影响。当前,我国传统的以论文和项目数量为主导的学术取向在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出现诸多问题。本文试图分析高校科研绩效评估取向与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探寻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高校科研绩效评估由“学术取向”向“应用取向”过渡的不同路径。本文首先根据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建立了科研绩效评估取向、产学研合作意愿与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理论模型与假设,并根据定义将中介变量产学研合作意愿划分为合作参与、资源寻求维度。然后运用因子分析、分层回归、结构方程模型及AMOS等方法验证研究假设,并基于构型理论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究可能产生产学研合作意愿从而影响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前因条件组态。实证显示:(1)学术取向绩效评估对高校科技人才产学研合作意愿与创新行为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应用取向绩效评估则对高校科技人才产学研合作意愿与创新行为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时,当前高校更多采用学术取向绩效评估,应用取向绩效评估还有较大实施提升空间;(2)产学研合作意愿对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相较于合作参与意愿,资源寻求意愿对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存在更大的促进效应;(3)产学研合作意愿在科研绩效评估取向与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中存在显着的部分中介作用。FSQCA结果显示:(1)产学研合作意愿是产生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必要条件与核心因素,采用学术取向绩效评估、缺乏应用取向绩效评估及产学研合作意愿为抑制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必要条件;(2)不同组合下的年龄、学历、职称、科研绩效评估取向均能触发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触发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驱动机制分为3种模式,即应用评估取向两种评估取向*高产学研合作意愿、人口统计学特征*两种评估取向*高产学研合作意愿、学术评估取向*高产学研合作意愿。不触发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驱动机制分为2种模式,即人口统计学特征*学术评估取向*低产学研合作意愿、学术评估取向*低产学研合作意愿。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建议:(1)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考评机制,合理搭配实施两种价值取向的绩效评估。在重视学术成果的同时引导科研人员认同“实用主义”文化,采取有力措施激励人才深入一线,合作攻克技术难题;(2)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人才类别设计评估标准,普及技术转移人才专门岗位;(3)从影响高校科技人才产学研合作意愿的个体、环境、利益驱动、内部资源等因素出发,采取具体措施完善使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交易机制,并重视合作意愿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联,激发高校科技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意愿。

龚瑜凡[8](2020)在《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演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科技服务业早期起步于科技中介活动,在科学技术和产业高速发展的趋势下,承担的技术中介功能逐步向更为综合的一体化服务演变,专业化和知识密集的特征日益显着。作为现代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技服务业的出现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为鼓励科技服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创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近年来产业化趋势明显加快。但由于整体成长期较短,我国的部分科技服务企业仍存在知识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知识活动松散等问题,从现实来看,科技服务企业发展滞后仍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短板之一。针对科技服务企业有别于其他服务企业的知识密集性质,值得关注的是,支撑服务能力提升的知识要素尚未被探査,对企业知识体系演化过程及关键影响因素也没有清晰的认识。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扎根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素和演化过程进行了探究。通过对原始案例资料进行概念化的编码处理,最终提炼出知识协同能力、客户参与度和产业生态环境三个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三种因素的组合关系对知识体系演化过程的影响,最终得到各阶段的关键因素组态类型。主要研究发现有以下几点:一是归纳了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构成的三个要素维度,包括服务知识、科技知识和产业知识。二是梳理了科技服务企业由弱趋强的不同成长阶段中,知识体系演化呈现的特征:服务知识从“基础性服务知识”向“综合性服务知识”演变;科技知识和产业知识从相对单一的专业化向更具有深度的专业化和综合性演变;三类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也日益趋向融合集成。三是从动态视角揭示了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演化过程中各阶段关键影响因素的组态特征,知识协同能力(组织内知识学习和跨组织知识整合)、客户参与度(客户参与深度和客户参与广度)以及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环境动态性和产业环境适应性)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推进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的演化进程,在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演化的不同阶段,驱动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演化的因素组合存在不同形式,同一因素在企业知识体系提升的不同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水平。本文既丰富了企业知识体系和影响知识体系演化因素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为科技服务企业实现知识体系提升提供了理论参考,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曹翰[9](2020)在《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稳步提升,我国企业逐渐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李克强指出,要持续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科技服务企业作为国家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在企业科技活动与产业活动衔接的过程中,科技服务企业通常需要双向参与科技活动和产业活动,体现出一定的“接口”特征。我国已有许多科技服务企业在多年来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具备了优秀的研发能力。但仍有一部分科技服务企业在“科技活动”和“产业活动”上协同不够,在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服务上存在一定困难,难以发挥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一差距?单一因素对企业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影响似乎过于薄弱,而要求企业全方位提升又过于苛刻。因此,有必要探索关键影响因素组合在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和活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演进过程与关键影响因素。首先,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对科技服务企业的接口功能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扎根分析,本文识别出组织学习、资源整合和行业环境三大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单向接口功能和双向接口功能两个结果变量。最后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对39个案例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五个关键影响因素组态,并进一步构建了影响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的关键因素模型。本研究得到以下几点发现:一是基于科技服务企业参与科技活动与产业活动的程度和特点,将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归纳为单向接口功能(“基于产业活动对接科技活动”和“基于科技活动对接产业活动”)和双向接口功能(“科技活动与产业活动双向对接”)。二是组织学习(知识吸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宽度、资源整合深度)和行业环境(行业对科技服务需求动态性、行业对科技服务需求规模)三大影响因素通过一定的组态对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产生影响,且组态中各因素存在相互作用。三是揭示了关键影响因素的演变规律和作用机制。本文在丰富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科技服务企业协同产业活动和科技活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和值得关注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黄水芳[10](2020)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组合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来,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机制体制创新的有力抓手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各个地区都在如火如荼地改善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类似于一个创新生态系统,能有效克服一直以来面临的科技与经济相脱离的创新难题。但由于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分布不均、质量参差不齐,有部分机构存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创新效率低下等发展问题,其如何提升创新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关于其创新绩效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却主要以单一要素的线性关系研究为主,缺乏不同要素的组态视角研究,即不同创新要素通过哪些条件组合来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于是新型研发机构如何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对于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和实现机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新型研发机构内部创新主体、资源等要素进行理论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随后引入TOE框架,结合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层面提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的整合性分析框架,构成了定性比较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从组态视角出发,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厘清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的组合以及条件替代关系,研究发现,以技术、组织、环境不同层面的要素为核心的多元组态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结合TOE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层面衍生出高层次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组织规模、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经费支持七个条件展开分析,得到了组织规模是影响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的核心条件和四条组合构型:(1)组织协同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组织规模大且有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的机构能够实现高创新绩效;(2)组织聚集环境支撑型:经济水平发达的地区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可以提升创新绩效;(3)技术支撑环境促进型:在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的地区,加大政府经费支持力度以及完善技术基础设施也能够实现高创新绩效;(4)全面协同型: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需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的有机协调,且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健全的体系下,组织规模大的机构往往更易实现高创新绩效。并通过条件间的替代关系发现,研发经费投入和政府支持作为可控条件,能够克服组织规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成为提升创新绩效的有效可行方式。本文结合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提出了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及对案例进行组态分析得到了提升创新绩效的不同组合类型;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深化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背后多重因素间复杂互动本质的理性认识,并为新型研发机构如何提升创新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二、高校发展科技产业的必要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发展科技产业的必要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的组合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1.3.2 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1.3.3 学科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学科
        2.1.2 学科建设
        2.1.3 非“双一流”高校
        2.1.4 构型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位理论
        2.2.2 配置理论
3 学科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的识别
    3.1 结果变量的确定和解释
    3.2 条件变量的确定和解释
        3.2.1 学科经费水平
        3.2.2 高层次人才水平
        3.2.3 学科传奇人物
        3.2.4 学科声誉水平
        3.2.5 学科群组织水平
        3.2.6 地域发展水平
    3.3 研究模型
        3.3.1 研究模型的构建
        3.3.2 研究模型的解读
4 学科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的组合构型分析
    4.1 分析策略
        4.1.1 定性比较分析
        4.1.2 基本原理
    4.2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4.2.1 案例的确定过程
        4.2.2 数据收集过程
    4.3 数据分析
        4.3.1 真值表的构建和检验
        4.3.2 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4.3.3 条件组合分析
    4.4 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发展模式
        4.4.1 传奇人物引领型
        4.4.2 特色发展型
        4.4.3 传统优势型
        4.4.4 人才驱动型
        4.4.5 区域带动型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合理构建高层次人才的育引与管理体制
        5.2.2 加强学科群管理意识,积极构建高校学科群
        5.2.3 合理配置经费资源,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5.2.4 挖掘传奇人物故事,加深学科组织文化
        5.2.5 发挥地域优势,注重学科声誉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访谈提纲
附录 2 复合方案和简约方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模型的构建与定性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
        2.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客观要求
        3.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多因素影响
    (二)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经济与管理领域竞争力文献梳理
        2.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文献梳理
        3.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的焦点
    (四)研究思路设计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设计
        2.研究内容的确立
        3.研究方法的选择
    (五)创新点
二、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分析基础
    (一)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二)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分析理论基础
        1.高等教育职能论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视角:组态理论
        1.组态理论起源
        2.组态理论内容
        3.组态理论的适切性
三、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一)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识别
        1.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要素构成的多元形态
        2.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确定
    (二)组态理论与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1.组态理论视角下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2.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钻石模型”架构
    (三)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1.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2.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确立
四、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定性比较分析
    (一)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选择及可行性分析
        1.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介绍
        2.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应用
        3.方法选择的可行性分析
    (二)结果变量与条件变量的选取
        1.结果变量设计
        2.条件变量设计
    (三)变量数据库的构建
        1.变量命名与数据来源
        2.定性比较分析基础数据
    (四)数据处理
        1.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的校准
        2.条件变量的必要性分析
        3.真值表构建
    (五)结果分析
        1.区域高等教育“强竞争力”成效分析结果
        2.区域高等教育“弱竞争力”成效分析结果
        3.稳健性检验
五、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组态解讨论及提升路径建议
    (一)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组态解讨论
        1.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讨论
        2.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组态解的不同区域案例分析
        3.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组态解与区域政策规划比较
    (二)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的改进建议
        1.国家政策扶持,差异化精准支持
        2.探索多重路径,体现“区域特色”
        3.优化要素条件组合,塑造综合影响力
        4.找准区域定位,突出地方高校特色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各区域高校规模原始数据
附录 B 各区域学生规模原始数据
附录 C 各区域高校教师规模原始数据
附录 D 各区域高校办学条件原始数据
附录 E 各区域高校经费投入原始数据
附录 F 各区域高校科研成果原始数据
附录 G 各区域高校科研产出效益原始数据
附录 H 定性比较分析各变量基础源数据
附录 I 定性比较分析各变量校准后数据
致谢

(4)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
        1.1.1 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迫切需要工程创造力培养
        1.1.2 高等工程教育应更加重视创造力培养
        1.1.3 创造力培养在我国工程教育实践中仍缺乏探索
    1.2 理论背景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章节安排
        1.4.3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创造与创新的区别
    2.2 创造力的研究综述
        2.2.1 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2.2.2 创造力的测评
        2.2.3 创造力的领域特异性
    2.3 工程创造力的研究综述
        2.3.1 工程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2.3.2 科学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2.3.3 工程创造力与科学创造力的辨析
        2.3.4 工程创造力的测评
    2.4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研究分析框架
    2.5 C-K理论基本内涵
        2.5.1 两个空间及四个算子
        2.5.2 C-K理论解构工程问题解决过程
    2.6 文献述评
3 工程创造力的内涵及测评研究
    3.1 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
    3.2 工程创造力的“创造”维度
        3.2.1 “流畅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3.2.2 “丰富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3.2.3 “原创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3.3 工程创造力的“工程”维度
        3.3.1 “可行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3.3.2 “经济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3.3.3 “可靠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3.4 小结
4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机理研究
    4.1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主要障碍
        4.1.1 固着效应
        4.1.2 收敛思维
        4.1.3 知识壁垒
        4.1.4 约束思维
    4.2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4.3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机理
        4.3.1 摆脱“固着效应”的机理
        4.3.2 促进“发散思维”的机理
        4.3.3 跨越“知识壁垒”的机理
        4.3.4 重构“约束思维”的机理
    4.4 小结
5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5.1 浙江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5.1.1 培养目标
        5.1.2 培养过程
        5.1.3 评价指标
        5.1.4 支撑条件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假设提出
        5.2.2 实验对象选取
        5.2.3 实验流程介绍
    5.3 实验数据收集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信度分析
        5.3.3 配对样本T检验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6.2 斯坦福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6.2.1 培养目标
        6.2.2 培养过程
        6.2.3 评价指标
        6.2.4 支撑条件
    6.3 麦克马斯特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6.3.1 培养目标
        6.3.2 培养过程
        6.3.3 评价指标
        6.3.4 支撑条件
    6.4 奥尔堡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6.4.1 培养目标
        6.4.2 培养过程
        6.4.3 评价指标
        6.4.4 支撑条件
    6.5 清华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6.5.1 培养目标
        6.5.2 培养过程
        6.5.3 评价指标
        6.5.4 支撑条件
    6.6 案例分析结论及延伸思考
        6.6.1 四个案例横向比较分析
        6.6.2 延伸思考一: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工程教育中的适用性
        6.6.3 延伸思考二: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
7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7.1 培养目标方面,应明确将工程创造力纳入其中
    7.2 培养过程方面,应推进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学习
    7.3 评价指标方面,应重点考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
    7.4 支撑条件方面,应着力建设适应项目教学的师资队伍
    7.5 小结
8 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本研究不足与局限
        8.2.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工程创造力前测文件
附录 B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驱动或抑制:哪些因素影响了高校的学术创业绩效——基于29个省域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三)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1. 条件变量的指标确定与数据来源
        2. 结果变量的指标确定与数据来源
三、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高校学术创业绩效的计算
    (二)定性比较分析的实证结果
        1. 影响学术创业绩效的必要条件分析
        2. 导致高学术创业绩效的条件组合分析
        3. 导致非高学术创业绩效的条件组合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7)科研绩效评估取向、产学研合作意愿与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科研绩效评估理论及研究
        2.1.1 科研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
        2.1.2 科研绩效评估的研究综述
    2.2 产学研协同合作理论及研究
        2.2.1 产学研协同合作的相关理论
        2.2.2 产学研协同合作的研究综述
    2.3 个体创新行为的内涵研究
        2.3.1 个体创新行为的内涵
        2.3.2 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内涵
第三章 假设模型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1.1 研究假设
        3.1.2 理论模型
    3.2 研究设计
        3.2.1 调研对象与方式
        3.2.2 量表设计
        3.2.3 模糊集定性比较(FSQCA)设计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
    4.1 数据与样本
        4.1.1 数据采集
        4.1.2 样本特征
    4.2 因子分析
        4.2.1 主成分分析检验
        4.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4.4 假设检验
        4.4.1 主效应检验
        4.4.2 中介效应检验
    4.5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4.5.1 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4.5.2 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假设检验结果
        5.1.2 定性比较分析结果
    5.2 管理启示
        5.2.1 完善高校科技人才的考评激励机制
        5.2.2 激发高校科技人才的产学合作意愿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演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科技服务企业相关理论研究
        2.1.1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
        2.1.2 科技服务企业特征的相关研究
    2.2 企业知识体系相关理论研究
        2.2.1 企业知识分类研究的理论溯源
        2.2.2 企业知识体系的相关研究
        2.2.3 知识体系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3 案例企业扎根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方法
        3.1.2 案例选择
        3.1.3 数据来源
    3.2 案例企业素描
        3.2.1 汇能科技:从项目式合作到一体化服务
        3.2.2 华测检测:全面服务网络的拓展之路
    3.3 扎根分析
        3.3.1 开放性译码
        3.3.2 主轴译码
        3.3.3 选择性译码
        3.3.4 信度和效度检验
    3.4 关键因素分析
        3.4.1 知识协同能力
        3.4.2 客户参与度
        3.4.3 产业生态环境
        3.4.4 知识存量
4 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演化过程分析
    4.1 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构成
        4.1.1 科技知识
        4.1.2 产业知识
        4.1.3 服务知识
    4.2 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的阶段性特征
        4.2.1 市场立足阶段:基础性的知识体系
        4.2.2 服务增强阶段:提升性的知识体系
        4.2.3 “知识伙伴”阶段:综合性的知识体系
5 关键因素组态关系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方法与假设
        5.1.2 研究样本选择
    5.2 数据测度及处理
        5.2.1 各因素赋值标准
        5.2.2 数据收集及处理
    5.3 三个阶段组态分析
        5.3.1 市场立足阶段的组态分析
        5.3.2 服务增强阶段的组态分析
        5.3.3 “知识伙伴”阶段的组态分析
    5.4 研究发现
        5.4.1 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演化过程中关键影响因素组态特征
        5.4.2 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演化过程中关键因素演变规律
        5.4.3 组态内多因素的作用机制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科技服务企业的相关研究
        2.1.1 科技服务企业的内涵与特性
        2.1.2 科技服务企业的类型与功能
    2.2 科技服务企业的接口功能
        2.2.1 科技服务企业的作用机制
        2.2.2 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的影响因素
    2.3 现有文献总结
3 影响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的关键因素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方法
        3.1.2 案例选择
        3.1.3 数据来源
    3.2 典型案例素描
        3.2.1 易世达
        3.2.2 汇能科技
        3.2.3 易事特
        3.2.4 昊华科技
    3.3 三级编码分析
        3.3.1 开放性译码
        3.3.2 主轴译码
        3.3.3 选择性译码
        3.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3.4 关键因素分析
        3.4.1 组织学习
        3.4.2 资源整合
        3.4.3 行业环境
        3.4.4 接口功能
4 关键因素的组态关系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与假设
        4.1.2 样本选择
    4.2 数据测度及处理
        4.2.1 各因素赋值标准
        4.2.2 数据收集及处理
        4.2.3 必要条件分析
    4.3 数据分析及结果统计
        4.3.1 标准分析
        4.3.2 科技服务企业单向接口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组合
        4.3.3 科技服务企业双向接口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组合
    4.4 研究发现与讨论
        4.4.1 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组态特征
        4.4.2 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演变规律
        4.4.3 关键影响因素对接口功能演进的作用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组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2.2 资源依赖理论
    2.3 新型研发机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发展现状研究
        2.3.2 国内发展现状研究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TOE框架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1 TOE分析框架建构
    3.2 基于TOE框架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3.2.1 技术层面
        3.2.2 组织层面
        3.2.3 环境层面
    3.3 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
        4.1.1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4.1.2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适用性
    4.2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4.3 变量测量与赋值
        4.3.1 解释变量
        4.3.2 结果变量
    4.4 必要条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条件组合构型
    5.2 高创新绩效的组合类型
        5.2.1 组织协同型
        5.2.2 组织聚焦环境支撑型
        5.2.3 技术支撑环境促进型
        5.2.4 全面协同型
        5.2.5 条件间的替代关系
    5.3 低创新绩效的组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启示
    6.1 研究发现
    6.2 管理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高校发展科技产业的必要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的组合构型研究[D]. 刘嫒.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区域创新平台运行绩效影响因素组态效应研究[D]. 肖睿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模型的构建与定性比较分析[D]. 刘洋洋.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D]. 韩旭. 浙江大学, 2020(0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驱动或抑制:哪些因素影响了高校的学术创业绩效——基于29个省域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马永霞,窦亚飞. 教育发展研究, 2020(11)
  • [7]科研绩效评估取向、产学研合作意愿与高校科技人才创新行为[D]. 陈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体系演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D]. 龚瑜凡.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9]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与影响因素研究[D]. 曹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10]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组合效应研究[D]. 黄水芳.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高校发展科技产业的必要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