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成分通过阻断关键酶来杀死癌细胞

绿茶成分通过阻断关键酶来杀死癌细胞

一、绿茶组分通过阻断关键酶杀死癌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莉[1](2021)在《谷糠多酚通过c-Myc/miR-149/AKT调控鞘糖脂代谢逆转结肠癌耐药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第三位和第二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方面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导致我国CRC患者数量在过去20年中显着增加。近年来,尽管针对CRC的化疗手段取得了极大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目前常用的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单一、毒副作用大、长期使用易导致化疗耐药,极大的降低了治疗效果。据统计,约90%的化疗失败与化疗耐药有关。因此,肿瘤化疗抵抗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miRNAs与肿瘤耐药密切相关,一些miRNAs的高表达可以促进化疗药物排出肿瘤细胞,使得药物在细胞内的积蓄达不到杀死细胞的有效浓度;而另外一些miRNAs功能相反。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ABC家族的一员,为一种依赖于ATP的“药泵”,它的高表达预示着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抗性。miRNAs之所以能够调控药物在细胞内的积蓄,主要是通过调控P-gp等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得以实现的。糖脂是构成细胞膜的关键物质,参与调控细胞形态结构、细胞分化、细胞周期等多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肿瘤细胞中鞘糖脂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和相关代谢产物的水平与耐药相关蛋白P-gp的过表达存在相关性。因此,从miRNAs的角度出发,筛选可以重塑鞘糖脂代谢的活性分子,有望成为逆转肿瘤耐药的新策略。本课题组前期以谷糠为原材料,提取出谷糠多酚(bound polyphenol from millet bran,BPIS),发现BPIS在体内外均具有显着抗肿瘤活性,然而,BPIS对正常细胞和模型鼠的生长没有影响。传统化疗药物与新型药物联用已成为克服肿瘤耐药的新趋势,为了进一步探讨BPIS是否具有开发成为化疗辅药的潜力,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BPIS逆转CRC对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化疗抵抗的效应进行研究;并在细胞和裸鼠水平对BPIS调控c-Myc/miR-149/AKT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酸性鞘糖脂代谢逆转CRC耐药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PIS逆转CRC对奥沙利铂化疗抵抗的效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BPIS与奥沙利铂联合用药,具有协同抗CRC的效应(CI<1)。进一步研究发现,BPIS处理抑制了耐药HCT-116/L细胞增殖,进而导致凋亡现象的产生,同时BPIS明显增加了药物在HCT-116/L细胞内的积蓄,而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BPIS处理破坏了P-gp的转运功能,并显着抑制了该蛋白的表达。(2)BPIS通过干预miR-149/AKT通路增加CRC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采用miR-149 mimic过表达耐药HCT-116/L细胞内的miR-149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显着减弱并发生凋亡现象,同时罗丹明123的内吞增加;但采用miR-149 inhibitor敲减耐药细胞内的miR-149,细胞的增殖能力提高。说明miR-149的表达量与CRC耐药之间存在极大相关性。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BPIS显着促进了耐药细胞中miR-149的表达,同时下调miR-149靶基因FOXM1和AKT的表达。采用AKT(LY294002)和FOXM1(FDI-6)的特异性抑制剂处理耐药细胞,使得下游耐药蛋白P-gp和BCRP的表达被显着抑制。以上结果说明,BPIS促进了耐药HCT-116/L细胞内miR-149的表达,下调了靶基因AKT和FOXM1的水平,导致下游耐药蛋白被抑制,最终逆转了CRC的化疗耐药。(3)BPIS重塑酸性鞘糖脂GM3代谢增加CRC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采用q PCR、Western Bolt及ELISA等技术所获结果显示,耐药HCT-116/L细胞中唾液酸酶(Neuraminidase 3,NEU3)异常高表达,其介导的酸性鞘糖脂(又称神经节甘脂)GM3分解代谢发生紊乱,主要表现为GM3代谢相关产物(Cer、GM3及Gb3)水平异常。体内研究结果显示,AOM/DSS诱导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小鼠的肠组织以及CRC病人肠组织中GM3分解代谢的关键酶NEU3的表达水平也呈现显着升高。说明,GM3代谢异常与CRC恶化及其化疗耐存在相关性。用BPIS处理耐药细胞后,NEU3的表达水平及其介导的神经节甘脂GM3分解相关代谢产物(Cer、GM3及Gb3)的水平恢复正常。si RNA干扰NEU3,明显增强了BPIS的耐药逆转效应,说明NEU3介导的神经节甘脂GM3分解代谢在BPIS提高CRC化疗敏感性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AKT能够调控神经节甘脂GM3代谢。用AKT的特异性抑制剂处理耐药细胞后,细胞中NEU3的表达被显着抑制,GM3的积蓄增加,而Gb3的水平下降。用si RNA直接干扰耐药细胞中AKT的表达,得到一致的结果。然而,用AKT的特异性激活剂(SC79)处理耐药细胞,促进了NEU3的表达,GM3含量减少而Gb3的含量增加,并且使BPIS抑制GM3分解代谢的功效被废除。说明,miR-149的靶基因AKT参与调控下游GM3的分解代谢。(5)c-Myc是miR-149的上游转录因子。软件预测显示c-Myc可能是miR-149上游潜在的转录因子。用si RNA干扰c-Myc后,检测到耐药HCT-116/L细胞中miR-149的表达量增加。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实验的分析结果显示,上游转录因子c-Myc与miR-149之间存在直接调控关系,且为负调控。进一步研究发现,用si RNA敲减c-Myc后,P-gp、AKT和FOXM1的表达量降低。随后,用BPIS处理耐药细胞,观察到c-Myc的表达水平被显着抑制。说明BPIS干扰c-Myc的表达后,进一步干预了miR-149及其靶基因和耐药蛋白的表达。(6)BPIS在体内逆转耐药的效应研究。用耐药HCT-116/L细胞建立耐药裸鼠模型。实验结果显示,OXA单独给药组裸鼠皮下肿瘤并没有被抑制;而BPIS与OXA联用时,明显的抑制了裸鼠皮下肿瘤的生长。随后,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技术对相关因子进行检测,包括:c-Myc、miR-149、AKT、P-gp和NEU3等,结果表明,BPIS明显抑制了小鼠皮下肿瘤中c-Myc、AKT、P-gp、NEU3的表达,同时,促进了miR-149的表达。综上,谷糠来源的多酚BPIS通过干预c-Myc的表达,使c-Myc与miR-149启动子区的结合能力减弱,从而促进了miR-149的表达,抑制了其靶基因AKT的表达后,使AKT下游的酸性鞘糖脂(神经节甘脂)GM3的分解代谢被抑制,促使P-gp的水平被下调,最终使CRC恢复化疗敏感性。

赖俊忠[2](2020)在《Zebularine通过增敏cGAS-STING通路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观遗传修饰(例如DNA甲基化)在多种细胞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DNA甲基化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靶向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化学抑制剂已用于治疗白血病,治疗实体瘤中也有不少的临床试验在进行中。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DNMTi)的主要作用在于抑制DNA甲基转移酶的活性从而具有DNA去甲基化的功能,这一功能依赖于脱氧胞苷激酶(Deoxycytidine kinase,DCK)。然而,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却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改变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和周期活性、抗细胞增殖、改变干细胞功能等。特别是许多研究表明DNMTis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尤其是在干扰素的调节上。cGAS-STING介导的DNA免疫识别通路是调控干扰素的最主要途径之一,cGAS可以识别因病原感染或细胞受损造成的DNA在细胞质中的堆积,产生环腺苷酸-鸟苷酸(cGAMP),cGAMP作为第二信使进一步激活STING及其下游级联反应,诱导干扰素的产生,cGAS-STING通路在近几年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标靶。由于DNMTis能介导DNA的修饰且激活干扰素的产生,因此,有可能与cGAS-STING调节相关,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所知甚少。我们的前期研究证实了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可以增强肿瘤细胞中cGAS-STING通路的敏感性并增强DNA介导的干扰素的表达。因此,本论文以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Zebularine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Zebularine与cGAS-STING通路的关系,以及Zebularine在抗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Zebularine单独处理肿瘤细胞可以一定程度增强I型干扰素的表达水平,并可以显着提高细胞中由HT-DNA以及cGAMP,而非Poly(I:C)诱导的I型干扰素和干扰素激活基因的表达。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实时定量分析(qRT-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免疫印记(West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流式细胞荧光分析技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等方法分析发现,Zebularine处理可以上调肿瘤细胞中I型干扰素的表达,且在HT-DNA、cGAMP而非Poly(I:C)的诱导下进一步上调I型干扰素和干扰素激活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ing genes,ISGs)的表达。这些结果证明了Zebularine在增敏cGAS-STING通路中的重要作用。2.Zebularine增强肿瘤细胞中cGAS-STING通路敏感性依赖于细胞中的cGAS、STING基因。为了确认Zebularine特异性的作用于cGAS-STING通路,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cGAS、STING基因进行敲除,研究发现在Zebularine处理下,与野生型AGS和B16F10细胞对比,cGAS和STING缺失细胞中无法诱导IFNβ的表达。说明Zebularine在cGAS和STING基因的存在下才可以增敏cGAS-STING通路。3.Zebularine依赖DCK起去甲基化功能,降低STING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提高STING基因的表达。通过CRISPR-Cas9及RNA干扰技术对DNMTs进行敲除或者表达沉默,分析发现DNMTs的缺失或表达沉默对HT-DNA或cGAMP诱导的IFNβ的表达有显着增强作用;通过CRISPR-Cas9技术进行脱氧胞苷激酶(DCK)的敲除、甲基化敏感的溶解曲线法(MS-MCA)进行DNA甲基化分析发现,对比野生型AGS细胞,Zebularine依赖DCK才具备DNA去甲基化功能,并能显着增强IFNβ以及STING的表达;另外,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检测STING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说明,Zebularine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中STING启动子的甲基化,从而增强其表达。这些结果说明,Zebularine可通过DNA去甲基化作用降低STING启动子的甲基化并增强其表达,这与Zebularine增强HT-DNA及cGAMP诱导的干扰素表达可能有密切关系。4.Zebularine可促进肿瘤细胞细胞质中DNA及cGAMP的积累,且与DNA损伤无关。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AGS细胞中胞质DNA的表达情况、胞质DNA提取以及cGAMP的提取并分析其是否诱导IFNβ的表达发现,Zebularine可以促进胞质DNA以及cGAMP的积累。另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γh2ax的表达说明,Zebularine并未与Ara-C一样诱导DNA损伤。这些结果说明Zeb可以促进肿瘤细胞中胞质DNA及cGAMP的积累。5.Zebularine与cGAMP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其中联合使用效果显着优于单独使用,并可以进一步的增强PD-L1抗体的抗肿瘤效果。通过在C57BL/6小鼠中构建B16F10、MC38和Panc02等肿瘤模型,并进行Zebularine以及cGAMP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发现这些治疗手段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生长并延长对荷瘤小鼠生存时间;另外,Zebularine、cGAMP和PD-L1抗体的单独或者两两或者三者结合使用发现Zebularine可以进一步提高PD-L1抗体治疗肿瘤的能力,且三者联合使用效果最佳。这些结果说明Zebularine在抗肿瘤免疫中可发挥重要作用。6.Zebularine的抗肿瘤作用依赖于肿瘤细胞以及小鼠体内的cGAS、STING基因。通过比较Zebularine以及cGAMP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在B16F10-Wt、B16F10-Cgas-/-和B16F10-Sting-/-细胞构建的肿瘤模型,以及B16F10细胞在Wt、Cgas-/-和Sting-/-C57BL/6小鼠中构建的肿瘤模型中的抗肿瘤效果,发现Zebularine的抗肿瘤作用在B16F10-Cgas-/-和B16F10-Sting-/-细胞构建的肿瘤模型以及在Cgas-/-和Sting-/-小鼠中的B16F10细胞肿瘤模型中缺失。这些结果说明了Zebularine的抗肿瘤作用依赖于体内体外的cGAS、STING基因。7.Zebluarine可以显着提高肿瘤细胞以及免疫细胞中ISGs的表达,并促进CD8 T细胞以及NK细胞的表达。通过qRT-PCR对肿瘤组织,纯化的肿瘤细胞(除去免疫细胞)以及提取后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进行ISGs表达的分析,发现Zebularine依赖cGAS、STING基因的存在显着提高肿瘤细胞以及TILs中ISGs的表达,且ISGs主要来自于TILs;另外,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分析发现Zebluarine与cGAMP单独或者联合处理可以显着增强TILs细胞中CD8 T细胞以及NK细胞的表达,且同样依赖于cGAS、STING基因的存在。这些结果说明了Zebularine诱导ISGs表达,进一步的增强CD8T细胞以及NK细胞的表达。结论:综上,我们发现Zebularine处理肿瘤细胞可以诱导细胞质中DNA的积累、增强cGAS-STING信号通路的作用,而这与Zebulairne的去甲基化功能和STING基因上调有关。依赖于cGAS-STING信号通路,Zebularine与cGAMP联用在多种同系肿瘤模型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Zebularine与cGAMP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协同作用,促进肿瘤中CD8 T细胞和NK细胞的浸润。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Zebularine的新型免疫调节机制,并为进一步的癌症的联合用药治疗奠定了基础。

郭伟[3](2020)在《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生产酪醇及红景天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产物是药物、食品添加剂的主要来源之一,作为高附加值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行业。目前,植物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是在天然产物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方法。传统的植物提取法效率低、分离工艺复杂,而且,植物的生长受土壤质量、气候以及其他外部因素限制。化学合成法难以实现从头合成、所需的反应条件苛刻、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不同于以上两种天然产物获得方法,通过生物合成法可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以廉价的碳源作为原料生物合成高附加值目标化合物,该法具有低成本、高效、环保及可持续等优势。近年来,生物合成法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合成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系统的代谢工程改造,实现微生物细胞工厂高效生产天然产物是满足日益增长的天然产物市场需求的可行策略。迄今为止,实现以微生物作为细胞工厂生物合成芳香类化合物的生产方式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依然面临挑战。酪醇是一种来源于橄榄的芳香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消炎等功效,同时,也是重要心血管药物红景天苷的直接前体。红景天苷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行业。但是,目前通过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用于酪醇及红景天苷的生物合成,所获得的总产量小于2 g/L。为了实现酿酒酵母高效生物合成酪醇及红景天苷,在本研究中,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理性的代谢工程改造策略,并且通过对酿酒酵母工业菌株进行系统的代谢工程改造,显着地提高了酪醇及红景天苷的产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高效生物合成酪醇比较分析了两条外源的可将酪氨酸转化为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径TDC-TYO途径和PcAAS途径对酿酒酵母生物合成酪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cAAS途径比TDC-TYO途径更有助于酿酒酵母中酪醇的生物合成,导入PcAAS途径的酿酒酵母菌株的酪醇产量相对于对照菌株提高约1 17倍。由于酿酒酵母存在Crabtree效应,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时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乙醇。因此,为了降低乙醇分支途径的碳流量以提高目标化合物酪醇的产量。我们通过敲除酿酒酵母乙醇分支途径的主要丙酮酸脱羧酶基因PDC1,使酪醇产量提高了 18.53%。此外,为了增强莽草酸途径的终产物——分支酸向酪醇生物合成方向的碳流量,我们在pdc1位点分别异源表达了大肠杆菌来源的分支酸变位酶/预苯酸脱氢酶的双功酶基因EctyrA及其酪氨酸反馈抑制不敏感突变体EctyrAM53I/A354V,酪醇产量分别提高了 33.59%和35.18%。为了促进酪醇生物合成的工业化应用进程,实现以酿酒酵母工业菌株作为出发菌株构建高效生物合成酪醇及其衍生物的微生物细胞工厂。首先,为了方便代谢工程改造,我们对多株二倍体酿酒酵母工业菌株进行了单倍体分离实验,获得了 4株来源于不同菌株具有不同配型的单倍体工业菌株。基于菌株的酪醇生产水平,通过筛选获得了酪醇产量较高的单倍体酿酒酵母工业菌株HLF-Dα。与前期实验中使用的酿酒酵母实验菌株相比,酿酒酵母工业菌株的鲁棒性更好,其发酵性能更加稳定。通过将前期构建的代谢工程改造策略应用到了 HLF-Dα中,获得了高产酪醇酿酒酵母工业菌株DA-1,该菌株在72 h摇瓶培养后,酪醇产量达到742.02±22.45mg/L,与出发菌株HLF-Dα相比,提高约11倍。该菌株被作为进一步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高效生产酪醇的平台菌株。随后,我们对酿酒酵母中酪醇生物合成的前体之一——赤藓糖-4-磷酸(Erythrose-4-phosphate,E4P)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优化。首先,我们尝试通过过表达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ZWF1以增强酿酒酵母内源的E4P生物合成途径-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phosphatepathway,PP途径)。研究结果显示,过表达ZWF1后,酪醇产量和生物量均没有显着变化。我们推测,由于磷酸戊糖途径较为复杂,并且存在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限速反应步骤,通过改造内源的E4P生物合成途径很难实现酪醇产量的提高。随后,我们寻找到一条外源的基于磷酸酮醇酶(Phosphoketolase,Xfpk)的E4P生物合成途径——Xfpk途径,通过对两条途径的热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与PP途径相比,以葡萄糖作为碳源生物合成E4P时,通过Xfpk途径仅需4步,其最大反应驱动力约为PP途径的2倍,且不需要耗能及辅因子的参与,并且,其理论转化效率为PP途径的2倍。以上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Xfpk途径是一条潜在的高效的E4P生物合成途径,可被应用于提高酿酒酵母酪醇及其他芳香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通过将来源于青春双歧杆菌的磷酸酮醇酶基因Baxfpk在酿酒酵母的不同位点(PHA2、XKS1、GRE3)进行表达,我们发现,在PHA2位点表达Baxfpk优于XKS1和GRE3位点,更有助于酪醇产率的提高。此外,我们对不同来源的Xfpk酶进行了筛选,分别将来源于短双歧杆菌和牙齿双歧杆菌的磷酸酮醇酶基因Bbxfpk和Bdxfpk在PHA2位点进行了表达,发现Bbxfpk表达菌株的酪醇产率最高。该研究结果表明,Xfpk途径的导入是提高酿酒酵母酪醇的产量的有效策略,与BaXfpk和BdXfpk相比,BbXfpk的导入更有助于提高酿酒酵母酪醇生物合成。由于在Xfpk催化底物果糖-6-磷酸(Fructose 6-phosphate,F6P)生成E4P时,会生成1分子乙酰磷酸(Acetyl-phosphate,AcP),AcP可被酿酒酵母内源的甘油磷酸酶GPP1p和GPP2p催化生成乙酸,从而造成发酵过程中乙酸的积累。过量的乙酸积累会对酿酒酵母的发酵产生抑制作用。磷酸转乙酰酶Pta可催化AcP可逆地转化为乙酰辅酶A,缓解乙酸积累对菌株发酵产生的抑制作用。因此,我们敲除了酿酒酵母中主要的甘油磷酸酶基因GPP1,并异源表达了来源于克氏梭菌(Clostridium kluyveri)的磷酸转乙酰酶基因Ckpta。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导入Ckpta后不仅无法缓解乙酸积累,而且不利于酪醇的生物合成。由于莽草酸途径的关键酶基因受到产物芳香类化合物的反馈抑制,限制了芳香类化合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构建了解除芳香类氨基酸反馈抑制的突变体AR04K229L和AR07G141S,并将其插入在酿酒酵母中ARO3位点进行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突变解除芳香类氨基酸对莽草酸途径的反馈抑制后,酪醇产量提高了 27.54%。最终,我们通过葡萄糖分批补料发酵实验,获得了 8.37g/L的酪醇产量,该产量是目前已报道的酿酒酵母生物合成酪醇的最高产量。(2)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高效生物合成红景天苷酪醇是红景天苷,羟基酪醇等心血管药物合成的直接前体。目前,红景天苷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化妆品等行业。基于酪醇高产工程菌株DA-9,我们拟通过进一步代谢工程改造,构建高效生产红景天苷的酿酒酵母工程菌株。通过在酪醇高产菌株DA-9的TRP3位点表达来源于拟南芥的葡萄糖苷转移酶基因ugt85a1,构建了酪醇向红景天苷的转化途径,获得了产红景天苷菌株DA-91 菌株。经葡萄糖分批补料发酵实验,该菌株在发酵 216 小时后,其酪醇和红景天苷产量分别达到8.47 g/L和1.82 g/L,这是目前为止,以酿酒酵母为底盘细胞获得的最高产量。

文帅[4](2020)在《柑橘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探究具有广东地理标志的天然产物——柑橘皮和英红九号茶叶,二者结合而成的柑橘茶抑制肝癌细胞(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HCC)增殖的作用与机制,以及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与机制。参考国标和相关文献,检测活性成分含量,测定自由基清除能力。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检测(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和伤口愈合(Wound healing,WH)实验检测柑橘茶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L)检测各橘红茶组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分析抗HCC增殖的分子机制。利用试剂盒检测血脂生理指标变化,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分析肝脏病理学变化,通过WB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探究缓解NAFLD的分子机制。结果:(1)柑橘茶含有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橙皮苷(Hesperidin)等多种功能成分,且具有明显清除多种自由基的作用。(2)CRPBT显着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对正常肝细胞LO2无显着影响,可显着下调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的蛋白磷酸化水平,同时,显着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9等蛋白表达水平。(3)YT-CM组和GT-CM组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作用显着优于BT-CM组。YT-CM组和GT-CM组对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与BT-CM组相比较强,且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BT-CM组。给茶组均显着下调PI3K、AKT、雷帕霉素的哺乳动物靶标(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的蛋白磷酸化水平,且显着调控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其中,YT-CM组和GT-CM组的调控作用较强。(4)各给茶组小鼠的体重、体重增加值、Lee’s指数显着降低,肝脏重量和肝脏指数较模型组显着减少,BT-CM组的影响最为明显。各给茶组均显着调节模型组血清肝脏的各项生理指标指标异常,BT-CM组调节作用较显着。各给茶组显着减少脂质空泡,明显减轻炎性浸润,BT-CM组表现较优。GT-CM组和YT-CM组调控AMP激活蛋白激酶(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和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蛋白表达水平较好,BT-CM组调控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的蛋白磷酸化水平和脂肪酸氧化限速酶-肉碱脂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CPT1)蛋白表达水平较优。结论:(1)柑橘茶含有儿茶素和橙皮苷等多种活性成分,并呈现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2)小青柑红茶可调控PI3K/AKT和MMPs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3)化州橘红茶可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凋亡蛋白表达水平,诱导肝癌细胞凋亡。(4)化州橘红茶可激活AMPK/ACC和AMPK/FAS信号通路促进脂肪氧化,抑制脂肪合成,减少脂肪积累,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

谷悦[5](2019)在《‘大红袍’红橘多甲氧基黄酮提取物及其主要单体的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甲氧基黄酮(Polymethoxylated flavones,PMFs)是一类高度甲氧基化的黄酮类化合物(flavanoids)主要存在于柑橘属植物中。其具有一系列生物活性,例如抗氧化、抗炎和抗癌活性。目前,传统的前列腺癌化疗药普遍存在毒性大、耐药性高等问题。因此,寻找副作用小,药效好的天然抗肿瘤化合物显得更加必要。本试验选取了‘大红袍’红橘(Citrus tangerina Tanaka)果皮为研究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对富集后的红橘果皮乙醇提取物中的9种PMFs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同时,以人源前列腺癌细胞PC3和DU145为细胞模型,采用MTT法研究红橘果皮乙醇提取物和4种含量最高的PMFs单体,分别为橘皮素(Tangeretin),5-去甲基川陈皮素(5-Hydroxy-6,7,8,3’,4’-pentamethoxyflavone,5DN),甜橙黄酮(Sinensetin)和川陈皮素(Nobiletin)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毒性。根据IC50选取抗癌细胞效果最好的两种单体,5-去甲基川陈皮素和橘皮素深入研究。运用DAPI细胞核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法,细胞划痕实验探究5-去甲基川陈皮素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迁移的影响。同时,利用橘皮素与化疗药米托蒽醌联合,探究联合用药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UPLC检测结果显示:富集后的红橘粗提物中主要含有9种PMFs,9种PMFs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川陈皮素210.87 mg/g,橘皮素55.66 mg/g,甜橙黄酮28.11mg/g,5-去甲基川陈皮素24.66mg/g,5,6,7,4’-四甲氧基黄烷酮12.14 mg/g,异橙黄酮12.9 mg/g,5,7,3’,4’-四甲氧基黄酮1.83mg/g,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7.68 mg/g,5,7,4’-三甲氧基黄烷酮橙皮苷0.64 mg/g。(2)体外抗前列腺癌细胞活性:富集后的红橘粗提物对PC3和DU145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依赖性。提取物对PC3细胞的IC50为7.05μg/mL,DU145细胞的IC50为26.44μg/mL。4种含量最高的PMFs单体都对PC3和DU145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橘皮素和5-去甲基川陈皮素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且对PC3和DU145细胞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依赖性。橘皮素对PC3细胞的IC50为22.12μmol/L,DU145细胞的IC50为46.60μmol/L。5-去甲基川陈皮素次之,其对PC3细胞的IC50为49.33μmol/L,DU145细胞的IC50为54.14μmol/L。甜橙黄酮和川陈皮素对两个细胞系未达到半数抑制。(3)5-去甲基川陈皮素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5-去甲基川陈皮素能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表现为处理后在PC3和DU145细胞系中出现凋亡小体,两个细胞系中基因Bcl-2,AKT1和AKT2的mRNA的转录水平显着降低,基因caspase-3和Bax的转录水平显着升高。DU145中基因PTEN的mRNA的转录水平显着升高,并且蛋白caspase-9的表达上调。同时,5-去甲基川陈皮素能降低基因c-Myc的mRNA的转录水平,有效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4)橘皮素与米托蒽醌联合用药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橘皮素和米托蒽醌都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DU145的活性。二者联合后,橘皮素能有效加强低剂量的米托蒽醌对PC3和DU145细胞的毒性。联合用药产生的对肿瘤细胞的高毒性可能与其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凋亡有关,表现为联合处理后在PC3和DU145细胞系中,与二者单独处理组相比,基因Bcl-2,AKT1和AKT2的mRNA的转录水平都显着降低,基因caspase-3和Bax的转录水平都显着升高。DU145中基因PTEN的mRNA的转录水平显着升高,蛋白Bcl-xL表达下调,蛋白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上调。结论:红橘PMFs粗提物对PC3和DU145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粗提物中含量较高的4种PMFs单体都对PC3和DU145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橘皮素对两个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最强,5-去甲基川陈皮素次之。5-去甲基川陈皮素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且能通过线粒体诱导途径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橘皮素与化疗药米托蒽醌联合能有效增强低剂量米托蒽醌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毒性,二者对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为红橘皮的资源利用以及前列腺癌的治疗及联合化疗提供了新思路。

王鹏[6](2019)在《胡桃楸中活性成分胡桃醌诱导肝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胡桃楸为胡桃科,胡桃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植物物种资源丰富,并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其中抗肿瘤功效较为显着。在中国和韩国,胡桃楸未成熟外果皮已经应用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胡桃醌(Juglone,JG)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胡桃揪新鲜根皮、枝皮和青果皮中的萘醌类成分。据报道,胡桃醌在体外对多种肿瘤均有抑制作用,但是JG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人肝癌HepG2细胞系为模型,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裸鼠移植瘤实验等技术手段,重点考察了自噬和凋亡在JG抑制肿瘤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JG诱导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分子机制,以及自噬对JG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以JG为基础研制开发抗肿瘤新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利用MTT、CCK-8和克隆形成方法检测JG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仪和周期相关蛋白探究JG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JG处理后HepG2细胞以及细胞核的构型变化。并用DNA损伤、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和凋亡相关蛋白等检测方法探讨JG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AO染色、MDC染色、Ad-mCherry-GFP-LC3B转染、免疫荧光双染和western blotting研究JG对细胞自噬的影响,同时分别使用自噬抑制剂3-MA或wortmannin抑制自噬观察其对凋亡的影响。之后还检测了 JG诱导自噬激活的可能通路以及ROS的变化。最后通过建立裸鼠移植瘤观察JG在体内抗肿瘤的作用。研究结果:体外实验研究结果1.JG能够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与空白组相比,JG处理显着降低了 HepG2细胞的活力,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但对正常肝细胞表现出较低的毒性。同时JG处理减少了 HepG2细胞克隆的形成,并将细胞阻滞在G2/M期。光镜下发现JG干预后细胞体积缩小,细胞间间隙增大并且核中的染色质发生固缩。Annexin-V-FITC/PI双染结果显示细胞凋亡比例由4.08%(0 μM)增加至20.90%(30 μM)。免疫印迹结果进一步显示,cleaved PARP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随着JG浓度的增大而升高。同时,JG干预后引起细胞中p53的快速积累,然而采用siRNA沉默p53表达后,细胞凋亡明显减少。2.JG可以诱导HepG2细胞产生自噬。AO和MDC染色显示JG组的细胞分别出现更强的橘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JG能够提高自噬相关蛋白LC3II、Beclin-1和Atg5的表达水平,而p62蛋白的表达量逐渐降低。然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JG可以诱导腺病毒mCherry-GFP-LC3转染的HepG2细胞中LC3的红色和绿色荧光亮点产生且二者不能完全重合,但是联合抑制剂CQ和Baf A1干预后,细胞中几乎全部为黄色荧光亮点。此外,用自噬抑制剂3-MA或wortmannin联合JG共同处理后,细胞内自噬小体减少。MTT和Annexin-V-FITC/PI结果进一步表明JG诱导的自噬可以增加细胞凋亡。3.JG可以诱导HepG2细胞自噬的相关通路激活。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细胞内p-p38 MAPK和p-JNK的表达水平升高,然而p-ERK1/2的表达没有变化。同时还发现蛋白AMPKα和ACC磷酸化水平也明显升高,但是p-mTOR蛋白表达量被抑制。抑制AMPK途径可以明显减少JG引起的自噬。此外,siRNA沉默p53同样也抑制了自噬的发生。4.JG能够诱导细胞中线粒体介导ROS产生。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JG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随着抗氧化剂NAC使用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象。同时,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随着JG处理导致细胞中的Bax/Bcl-2比例显着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JG主要增加了细胞中的H2O2和O2·-水平。联合清除剂CAT或SOD共同作用细胞后,细胞凋亡比例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也表明H2O2的清除剂CAT和O2·-的清除剂SOD都能抑制JG诱导的p53积累和凋亡蛋白PARP和caspase-3激活。此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相比SOD,CAT能更显着地抑制腺病毒mCherry-GFP-LC3转染细胞中荧光亮点的产生。体内研究结果JG能够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JG给药组裸鼠皮下移植瘤无论是肿瘤体积还是重量都显着减小,HE染色可见肿瘤组织有明显的坏死现象。同时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JG组中自噬标志蛋白LC3II蛋白、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及p53表达增加。虽然JG组的裸鼠体重略有下降,但病理检测鼠体内重要脏器细胞结构并没有明显地变化。研究结论:JG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而且JG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同时JG还能引起肝癌细胞自噬,抑制自噬可使JG诱导的细胞凋亡减弱。JG引起的自噬和凋亡都与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相关。在肝癌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中,JG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综上,本研究为JG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王翼华[7](2018)在《发展天然产物导向的促氧化血管生成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管生成是指从已有的脉管系统通过出芽形式形成新血管的生物学过程,在肿瘤等疾病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血管密度可作为肿瘤转移潜能的重要预后指标,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控制实体瘤生长和转移的有效策略之一。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需要更高水平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维持其恶性表型,因此更加容易受损于促进ROS生成的试剂(促氧化剂)。然而,当前从促氧化的角度设计天然产物导向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工作尚不多见。本论文选择天然产物白藜芦醇、[6]-姜烯酚、姜黄素及其类似物,探究它们抑制血管生成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试图为“如何设计促氧化的血管生成抑制剂”提供重要信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作为我们研究计划“理解为什么邻苯二酚型饮食类多酚往往具有显着的癌预防活性”的部分,我们选择白藜芦醇类似物3,4-DHS作为邻苯二酚型饮食类多酚的模型分子探究其抗血管生成作用及分子机制。通过内皮细胞迁移、侵袭和Tube形成,以及体内血管生成模型——鸡胚尿囊膜实验检测了3,4-DHS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同时用各种特异性抑制剂分析了3,4-DHS抑制细胞迁移的潜在分子机制。发现:3,4-DHS能够利用胞内铜离子和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构建催化氧化还原循环,产生ROS(O2·-和H2O2),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进而抑制血管生成。本研究为“邻苯二酚型饮食类多酚通过铜离子依赖的促氧化(而不是抗氧化)作用呈现抗血管生成活性”提供了证据,并为“设计多酚类导向的血管生成抑制剂”提供了重要信息。2).基于上章工作,为提高3,4-DHS与铜离子的反应性,我们在保留其邻苯二酚结构单元的基础上,从降低氧化电位、提高亲脂性以及增强与铜离子络合能力的角度,选择其共轭链延长的类似物3,4-DHB为研究对象。血管生成抑制研究表明:3,4-DHB比3,4-DHS更易与细胞内铜离子和NQO1构建氧化还原循环产生ROS,从而下调MMP-9表达和抑制血管生成。3).生姜中的活性组分[6]-姜酮酚([6]-paradol,6P)、[6]-姜烯酚([6]-shogaol,6S)及[6]-脱氢姜烯酚([6]-dehydroshogaol,6-DHS)含有不同数目的Michael受体单元,我们选择它们探究抑制血管生成对Michael受体结构的依赖性。发现:具有双Michael受体结构的6-DHS呈现出最高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它能通过促进ROS生成抑制血管生成。本研究以[6]-姜烯酚及其类似物诠释了“基于Michael受体结构设计促氧化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可行性。4).姜黄素具有抗血管生成、抗肿瘤侵袭和转移活性,但其活性亚甲基的存在导致其结构不稳定和生物利用度低。因此,我们设计合成了屏蔽姜黄素活性亚甲基位点的系列类似物,发现Knoevenagel缩合物2a比姜黄素母体分子具有更高的抗血管生成活性,它凭借其Michael受体单元促进ROS生成,抑制细胞迁移和CAM血管生成。2a抑制PMA诱导的MMP-9表达和AKT磷酸化,进而抑制血管生成。5).荜茇酰胺(Piperlongumine,PL)是分离自胡椒科植物荜茇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可作为促氧化剂选择性杀死癌细胞,然而对其在低氧环境下的抗癌机制目前并不清楚。我们以氯化钴(CoCl2)刺激的人肝癌细胞HepG2作为缺氧模型,发现:PL在缺氧条件下比在常氧环境下呈现出更高的细胞毒性。它在缺氧条件下激活p-P38表达,促进ROS生成,进而上调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的过表达,HIF-1α进一步调控下游蛋白,最终诱导HepG2细胞凋亡。同时发现:PL可抑制CoCl2诱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说明PL抑制实体瘤生长可能与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孙逸虎[8](2017)在《HMGA1对MCF-7细胞糖酵解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索HMGA1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糖酵解代谢途径的影响,初步明确HMGA1基因在乳腺癌糖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1.培养普通MCF7细胞株,使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HMGA1质粒及空质粒转入MCF7细胞中,并使用500ug/ml浓度的G418(遗传霉素)筛选出稳定转染株。通过WB技术检测转染效果,MTT法及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MGA1稳定转入人乳腺癌MCF7细胞后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通过检测比较HMGA1稳定高表达后与空质粒对照组中MCF-7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乳酸累积量和ATP生成量之间的差异来初步了解HMGA1对MCF7细胞的葡萄糖代谢途径的作用。3.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从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来分析MCF-7细胞中HMGA1对细胞糖酵解途径中关键酶的影响。4.进一步通过对糖酵解关键酶PFK、HK、PK、LDH等活性进行测定,初步探讨HMGA1在糖酵解代谢途径中可能调控的下游靶点及机制。结果:1.MTT实验及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均表明:HMGA1稳定转染人乳腺癌MCF7细胞后,对细胞增殖能力有促进作用(P<0.05)。2.HMGA1转染人乳腺癌MCF7细胞后,与pc DNA3.1组细胞(空质粒组)相比,检测结果表明HMGA1高表达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乳酸累积量、ATP生成量明显增高,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MGA1高表达组细胞内有关糖酵解反应的关键酶:HK2、PKM2、PFKP、LDHA表达均明显增加,而PDH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K1、PKM1/2、PFKL、GLUT1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MGA1高表达组细胞中FPK、PK的酶活性高于转染空质粒组MCF7细胞,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K、LDH酶活性高于转染空质粒组MCF7细胞则更加明显(P<0.01)。结论:1.HMGA1可促进MCF7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2.HMGA1转染人乳腺癌MCF7细胞后能够促进其糖酵解过程。

伊娟娟[9](2014)在《松多酚酰化衍生物制备、结构表征及其抗癌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癌症是全球医学领域不断探索却难以攻克的难题。目前治疗癌症的常用药物毒副作用很大,天然抗肿瘤的多酚类物质毒副作用小且效果显着,但因分子量大,脂溶性差,机体内利用度低等因素限制了其开发利用。故对天然多酚进行结构修饰,研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已经成为科研的热点。本文研究了松多酚强抗肿瘤活性成分,在提高其纯度的基础上,进行化学修饰,用以改善此类大分子在机体内的利用度。并系统的研究了松多酚PK-40及其衍生物CPK-40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系统及体内抗氧化酶系的影响。旨在为抗肿瘤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支持。本研究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法提取红松球果鳞片活性物质,以AB-8大孔树脂为分离介质,通过响应面技术分段富集松多酚。对一级纯化物PK组分进行成分分析后,采用梯度洗脱方式进行二级分离,洗脱浓度为20%、40%及60%。抗肿瘤增殖活性研究:一级分离物采用MTT法对7种肿瘤细胞(HT-29、HeLa、A375、A549、MCF-7、SY5Y及LOVO)进行抗肿瘤增殖活性筛选,结合半数致死浓度EC50值比较筛选出药物敏感性肿瘤细胞LOVO进行后期实验研究。收集不同洗脱浓度下的二级多酚分离组分进行抗LOVO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研究,MT结果显示:40%的多酚组分(PK-40)纯度最高,对LOVO抑制活性最强,其EC50值为0.2154mg/m L。富集PK-40进行氧酰化及碳酰化衍生物的制备。PK-40酰化衍生物的制备:通过MTT法选择抗肿瘤能力最强的C-酰化反应物进行衍生条件优化,以抗LOVO增殖活性的EC50值为筛选指标,确定了PK-40:硬脂酰氯:无水氯化铝的最优摩尔比为1:1:1.5,最佳转化温度40℃及反应时间为8h的条件下合成的CPK-40抗肿瘤活性最强,并对衍生物初步运用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进行结构分析。研究PK-40和酰化衍生物细胞水平及动物水平的毒理实验,确定了它们的安全浓度使用范围后在体内建立S180荷瘤小鼠肿瘤模型,对PK-40及CPK-40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小鼠生命延长率、抑瘤率及细胞周期等指标分析,结果看出:CPK-40高剂量组抑瘤效果最明显,抑瘤率为44.27%,显着的延长了小鼠的存活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结果显示PK-40-M剂量组和CPK-40-H剂量组凋亡峰面积显着,凋亡率分别是:33.4%,45.6%。且发现PK-40-M剂量组将肿瘤细胞阻滞在G2/M期,而CPK-40-H剂量组将肿瘤细胞阻滞在G0/G1期。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发现CPK-40能够提高小鼠肿瘤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ax、TNFα和Caspase-3活化亚基的表达率,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从而能很好的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Tunel检测的结果也证实了CPK-40高剂量组处理的肿瘤细胞凋亡率最高。对CPK-40对S180小鼠免疫系统影响的结果显示:CPK-40能有效的增加S180小免疫器官及血液系统免疫指数,并能促进ConA转化脾细胞增殖能力,且巨吞噬细胞吞噬作用也有所加强。对荷瘤小鼠各脏器及血液的抗氧化酶系检测结果发现:CPK-40能够有效升高小鼠体内的抗氧化酶系(SOD和GSH-Px)的活性和提升抗氧化物质GSH的合成能力,并能降低小鼠体内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水平,表明CPK-40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抗癌活性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性。本研究对于揭示多酚化学修饰物抗癌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进一步开发天然低毒功效显着的抗癌剂具有现实意义。

陈继承[10](2011)在《醋粉中降血脂成分筛选及其对脂质代谢的调控》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等多因素影响,高脂血症发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高脂血症属脂质代谢紊乱所致,因血脂过高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严重威胁。我国自古就用食醋作为民间药物,关于食醋降脂、减肥之功效已有很多研究证实。醋粉作为食醋家族中新成员,既保留了食醋原有的营养功能特性又降低了食醋原有的刺激性,增加其携带运输方便性,但是相关研究甚少。本论文采用传统食醋通过喷雾干燥制备醋粉,并通过动物实验对产品降血脂功能进行评价。建立降血脂功效成分的筛选方法,分离纯化醋粉中降脂活性成分,确定醋粉中降脂特征性成分,并探讨醋粉降血脂的物质基础。研究确定了醋粉的最佳干燥工艺;确定了醋粉中降血脂特征性成分,为醋粉辅助降血脂产品开发和产品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醋粉具有预防大鼠血清TG增高作用,降低最大幅度可达24.4%(p<0.01),该醋粉具有显着调节胆固醇代谢的作用;显着降低受试大鼠血清中TC水平,最高达22.2%(p<0.01);对升高大鼠血清HDL-C水平有明显作用,最高达22.0%(p<0.05);同时显着提高HDL-C/TC比值,最高达48.3%(p<0.01)。因此,该醋粉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辅助调节血脂保健食品开发资源。建立了醋粉体外降血脂生物活性成分筛选平台。体外模拟胆汁胶束法;基于微量比色法建立了高通量脂肪酶抑制剂筛选方法;建立了基于Hep-G2和RKO细胞的胆固醇流出筛选模型;建立了肝脏X受体激活剂的细胞筛选模型,获得LXR激活剂筛选的稳定细胞株。以上四种筛选方法组成降脂活性成分筛选平台,该平台可以从不同途径、多靶点对中草药、天然产物、微生物发酵产物等辅助调节血脂活性成分进行高通量筛选。该平台为降脂药物和降血脂保健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对醋粉水溶性组分进行分离纯化首次获得两个外环二肽,经波谱技术鉴定为3-异丁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和3-苯丙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对醋粉中小分子物质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经现代色谱技术(硅胶柱色谱,LH-20, Sephadex G-15, HPLC-ODS)及重结晶分离纯化后,运用波谱技术(MS,ESI, NMR)鉴定出9个组分,分别为2-甲基-3-羟基-γ-吡喃酮、川芎嗪、2-羟基-3-苯基丙酸甲酯、对羟基苯丙酸甲酯、丁香酸、2-乙氨基丙氨基-2-乙酸丁酯、5-乙酰基嘧啶-2,4,6(1H,3H,5H)-三酮、L-环丝氨酸、哌嗪。建立了食醋和醋粉中乙偶姻、川芎嗪同步快速检测方法。检测限:乙偶姻为5.625μg/mL,川芎嗪为0.033μg/mL;定量限:乙偶姻为18.750μg/mL,川芎嗪为0.111μg/mL;检测线性范围:乙偶姻为0.02-20 mg/L,川芎嗪为0.12-80μg/m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9;准确性:乙偶姻平均回收率为96.03%,川芎嗪平均回收率为92.06%;精密度: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定得到方法的精密度RSD<2%。该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样品前处理简单、科学有效。利用该方法检测了36种市售食醋,发现不同食醋样品中乙偶姻和川芎嗪的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食醋中乙偶姻和川芎嗪含量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该方法还适用于乳制品、饮料等其它食品尤其是发酵制品的日常检测和监控。另外,还建立了外环二肽3-苯丙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的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性高,重复性较好。为进一步的食醋及其制品中外环二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醋粉富含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等抗氧化成分,其水溶性组分具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细胞实验证实,醋粉组分能清除细胞中ROS,降低细胞中MDA水平,减少细胞氧化损伤、保护细胞。醋粉组分具有抑制脂肪酶活性的作用,分子量大于10kDa组分抑制作用最强。醋粉中分离纯化各组分能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胆汁胶束形成,表明醋粉组分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从醋粉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川芎嗪和外环二肽,经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能显着清除细胞中ROS和MDA,并显着增加细胞中SOD和CAT活性,其抗氧化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加细胞中SOD和CAT活性防止脂质过氧化。川芎嗪和外环二肽能显着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并能明显激活LXR受体。体外实验数据表明,川芎嗪和外环二肽具有较好的降血脂功效。

二、绿茶组分通过阻断关键酶杀死癌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茶组分通过阻断关键酶杀死癌细胞(论文提纲范文)

(1)谷糠多酚通过c-Myc/miR-149/AKT调控鞘糖脂代谢逆转结肠癌耐药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膳食多酚的研究现状
    2 膳食多酚与肿瘤耐药
        2.1 肿瘤的多药耐药
        2.2 膳食多酚逆转肿瘤耐药
    3 miRNAs与肿瘤耐药
        3.1 miRNAs在肿瘤耐药中的重要作用
        3.2 膳食多酚通过调控miRNAs的表达逆转肿瘤耐药
    4 鞘糖脂代谢与肿瘤耐药
        4.1 鞘糖脂代谢
        4.2 鞘糖脂代谢在肿瘤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谷糠多酚BPIS逆转结肠癌细胞奥沙利铂耐药的效应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
        2.2 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试剂的配制
        2.3 谷糠多酚BPIS的提取及其成分分析
        2.4 细胞培养
        2.4.1 细胞培养及传代
        2.4.2 细胞冻存
        2.4.3 细胞复苏
        2.5 MTT法检测BPIS及其活性成分逆转奥沙利铂耐药抵抗的活性
        2.6 Annexin V/PI法检测BPIS诱导HCT-116/L耐药细胞的凋亡
        2.7 Hochest33342 染色观察凋亡小体
        2.8 细胞克隆
        2.9 RNA提取及反转录
        2.10 qPCR分析
        2.11 western blot分析
        2.12 HCT-116/L耐药细胞内药物积蓄的检测
        2.1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BPIS联合奥沙利铂协同抗结肠癌效应
        3.2 HCT-116/L耐药细胞的奥沙利铂耐药性评价
        3.3 BPIS及其活性成分逆转耐药HCT-116/L细胞对奥沙利铂的化疗抵抗
        3.4 BPIS处理诱导了HCT-116/L耐药细胞的凋亡
        3.5 BPIS处理增加了抗癌药物在HCT-116/L耐药细胞内的积蓄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BPIS通过调控c-Myc/miR-149/AKT信号轴逆转结肠癌耐药的分子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
        2.2 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试剂的配制
        2.3 细胞培养
        2.4 细胞克隆
        2.5 RNA提取及反转录
        2.6 q PCR分析
        2.7 western blot分析
        2.8 miR-149 的转染与定量分析
        2.9 细胞周期分析
        2.10 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
        2.11 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实验
        2.1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miR-149 与奥沙利铂耐药呈负相关关系
        3.2 BPIS处理促进了miR-149 在耐药细胞中的表达
        3.3 过表达miR-149 加剧了BPIS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 期
        3.4 BPIS处理抑制了miR-149 靶基因AKT及 FOXM1 的表达
        3.5 AKT及 FOXM1 调控下游耐药蛋白的表达
        3.6 c-Myc能够靶向调控miR-149 的表达
        3.7 BPIS通过调控c-Myc/miR-149/AKT逆转结肠癌耐药的分子机制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BPIS通过重塑酸性鞘糖脂代谢逆转结肠癌奥沙利铂耐药的分子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
        2.2 实验动物
        2.3 仪器及试剂
        2.3.1 仪器
        2.3.2 试剂
        2.3.3 试剂的配制
        2.4 AOM-DSS诱导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AC)小鼠模型
        2.5 AOM/DSS诱导的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AC)小鼠肠道组织的分离
        2.6 免疫组化分析
        2.7 结肠癌病人组织样本的获取
        2.8 western blot分析
        2.9 ELISA分析
        2.10 瞬时转染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节苷脂代谢参与结肠癌奥沙利铂化疗耐药
        3.2 BPIS通过降低HCT-116/L细胞内NEU3 的水平抑制神经节苷脂代谢
        3.3 NEU3 介导BPIS逆转HCT-116/L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抗性
        3.4 BPIS通过抑制AKT的表达参与调控神经节苷脂代谢
        3.5 BPIS通过调控神经节甘脂代谢逆转结肠癌奥沙利铂耐药的分子机制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BPIS能够逆转结肠癌裸鼠的奥沙利铂耐药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株
        2.2 实验动物
        2.3 奥沙利铂耐药模型裸鼠的构建及给药干预
        2.4 western blot分析
        2.5 qPCR分析
        2.6 免疫组化分析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BPIS处理抑制了耐药模型裸鼠体内肿瘤的增殖
        3.2 BPIS处理对耐药模型裸鼠中c-Myc/miR-149/AKT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BPIS处理抑制耐药模型裸鼠中NEU3 及下游耐药蛋白P-gp的表达
        3.4 BPIS逆转结肠癌奥沙利铂耐药的分子机制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附件缩略词表

(2)Zebularine通过增敏cGAS-STING通路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DNA甲基化抑制剂与肿瘤治疗的关系
        1.1 DNA甲基化与DNA甲基转移酶
        1.2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与肿瘤治疗
        1.3 DNMT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与肿瘤免疫调控
        1.4 DNMTi与免疫治疗
    2.cGAS-STING通路与肿瘤免疫治疗
        2.1 I型干扰素的抗肿瘤作用
        2.2 cGAS-STING通路诱导I型 IFN的表达
        2.3 cGAS-STING通路与肿瘤
        2.4 cGAS-STING通路介导的靶向治疗
        2.5 STING激动剂的研究进展
    3.肿瘤免疫疗法
        3.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
        3.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CAR-T疗法)
        3.3 肿瘤疫苗治疗
        3.4 溶瘤病毒疗法
    4.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Zebularine增强肿瘤细胞中cGAS-STING通路的敏感性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2.1 主要细胞系
        1.2.2 主要试剂
        1.2.3 主要仪器设备
        1.2.4 主要溶液配制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及转染
        1.3.2 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检测
        1.3.3 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检测
        1.3.4 流式细胞分析B16F10-mcherry-IFNβ promoter-GFP细胞中IFNβ表达
    1.4 实验结果
        1.4.1 Zeb增强肿瘤细胞中cGAS-STING通路的敏感性
        1.4.2 Zeb对非肿瘤细胞中cGAS-STING通路的影响
        1.4.3 构建稳转B16F10-mecherry-IFNβ-promoter-EGFP细胞验证Zeb的作用
    1.5 讨论
第二章 Zebularine依赖cGAS、STING基因增敏cGAS-STING通路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细胞系
        2.2.2 主要试剂材料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主要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CRISPR/Cas9敲除细胞载体的构建
        2.3.2 敲除细胞系的建立
        2.3.3 mRNA提取以及qRT-PCR和ELISA检测基因的表达
    2.4 实验结果
        2.4.1 AGS细胞以及B16F10细胞中敲除cGAS、STING基因
        2.4.2 Zeb依赖cGAS、STING基因增敏cGAS-STING通路
        2.4.3 Zeb不依赖MAVS基因的存在增强cGAS-STING通路
    2.5 讨论
第三章 Zebularine依赖DCK调节STING的去甲基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细胞系
        3.2.2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亚硫酸氢钠转化实验
        3.3.2 亚硫酸氢钠转化后DNA纯化
        3.3.3 MS-MCA法检测RPRM启动子甲基化
        3.3.4 BSP测序法检测STING启动子甲基化
    3.4 实验结果
        3.4.1 非核苷类DNMTi增强cGAMP诱导的IFNβmRNA的表达
        3.4.2 Zeb通过去甲基化作用增敏cGAS-STING通路
        3.4.3 Zeb依赖于DCK通过去甲基化作用增敏cGAS-STING通路
        3.4.4 Zeb抑制STING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
    3.5 讨论
第四章 Zebularine可以促进胞质DNA以及cGAMP的积累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细胞系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主要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免疫荧光检测Ds DNA的含量及定位
        4.3.2 cGAS酶活性检测
        4.3.3 细胞内cGAMP提取及细胞刺激实验
        4.3.4 胞质DNA的提取及刺激
        4.3.5 mRNA水平基因的相对表达检测
    4.4 实验结果
        4.4.1 Zeb对cGAS的酶活性无显着的影响
        4.4.2 Zeb以及Dac未引起DNA损伤
        4.4.3 Zeb处理诱导细胞胞质DNA的产生
        4.4.4 Zeb处理细胞诱导cGAMP的堆积
    4.5 讨论
第五章 Zebularine对肿瘤治疗作用及其对cGAS-STING信号传导的依赖性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肿瘤模型的建立并处理
        5.3.2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的提取
        5.3.3 B16F10-luciferase细胞的构建
        5.3.4 小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提取
        5.3.5 流式分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5.3.6 小鼠活体成像实验
    5.4 实验结果
        5.4.1 Zeb和cGAMP联合处理的抗肿瘤作用
        5.4.2 Zeb抗肿瘤作用依赖于肿瘤细胞中的cGAS、STING基因
        5.4.3 Zeb抗肿瘤作用依赖于宿主体内的cGAS、STING基因
        5.4.4 Zeb的抗肿瘤作用在裸鼠中无显着作用
        5.4.5 Zeb可以提高PD-L1抗体的治疗效果
        5.4.6 Zeb增强肿瘤细胞中以及免疫细胞中的ISGs的表达
        5.4.7 Zeb增强肿瘤浸润细胞中CD8 T细胞的含量
        5.4.8 Zeb增强肿瘤浸润细胞中NK细胞的含量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3)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生产酪醇及红景天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酿酒酵母作为底盘细胞合成天然产物
        1.1.1 酿酒酵母作为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应用
        1.1.2 酿酒酵母中芳香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1.2 酪醇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1.2.1 酪醇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2.2 酪醇及其衍生物的生产工艺
        1.2.3 酪醇及红景天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意义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改造酿酒酵母中心碳代谢途径生产酪醇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材料及耗材
        2.2.2 主要试剂、溶剂及缓冲液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2.5 质粒、菌株和引物
        2.2.6 实验方法及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酿酒酵母Ehrlich途径的重构
        2.3.2 改造酿酒酵母乙醇分支途径提高酪醇产量
        2.3.3 改造酿酒酵母分支酸代谢途径提高酪醇产量
        2.3.4 酿酒酵母工业菌株单倍体的分离及鉴定
        2.3.5 高产酪醇的酿酒酵母工业菌株的构建
        2.3.6 改造酿酒酵母PP途径对酪醇生物合成的影响
        2.3.7 PP途径和Xfpk途径的热动力学参数的比较和分析
        2.3.8 在酿酒酵母中导入Xfpk途径以提高酪醇产量
        2.3.9 葡萄糖补料分批发酵生产酪醇
        2.3.10 减轻来源于Xfpk途径的AcP对酿酒酵母的影响
        2.3.11 改造莽草酸途径提高酪醇产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酿酒酵母中红景天苷的生物合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实验材料及耗材
        3.2.2 主要试剂、溶剂及缓冲液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2.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5 菌株、质粒和引物
        3.2.6 实验方法及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景天苷生物合成酿酒酵母工程菌株的构建
        3.3.2 葡萄糖补料分批发酵高产红景天苷
    3.4 本章小结
附录
    附录1 紫色红曲霉的桔霉素生物合成研究
    附录2 冠突曲霉的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及次级代谢研究初探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已(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柑橘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肝病的背景
        1.1.1 肝癌的背景
        1.1.2 肝癌的研究进展
        1.1.3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背景
        1.1.4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
        1.1.5 抗肝癌的研究进展
        1.1.6 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1.2 柑橘茶的背景及发展
        1.2.1 柑皮及其功效研究进展
        1.2.2 茶叶及其功效研究进展
    1.3 柑橘茶对肝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1.3.1 柑橘茶抗肝癌的研究进展
        1.3.2 柑橘茶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柑橘茶的主要成分与体外抗氧化活性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制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柑橘茶冻干粉的制备
        2.2.2 柑橘茶生化成分的检测
        2.2.3 柑橘茶儿茶素、没食子酸和咖啡碱单体成分的检测
        2.2.4 柑橘茶橙皮苷类单体成分的检测
        2.2.5 柑橘茶总抗氧化能力的检测
        2.2.6 柑橘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2.2.7 柑橘茶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2.2.8 柑橘茶清除NADH/PMS/NBT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测定
        2.2.9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柑橘茶的生化成分含量
        2.3.2 柑橘茶的儿茶素、橙皮苷、咖啡碱及没食子酸单体成分含量
        2.3.3 柑橘茶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2.4 本章小结
3 小青柑红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侵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试剂制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复苏
        3.2.2 细胞传代
        3.2.3 细胞冻存
        3.2.4 MTT实验
        3.2.5 加药细胞形态实验
        3.2.6 Wound healing实验
        3.2.7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
        3.2.8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CRPBT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3.2 CRPBT对肝癌细胞迁移的抑制
        3.3.3 CRPBT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
        3.3.4 CRPBT对 PI3K/AKT蛋白磷酸化水平的调控
        3.3.5 CRPBT对迁移和侵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
    3.4 本章小结
4 化州橘红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与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原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复苏
        4.2.2 细胞传代
        4.2.3 细胞冻存
        4.2.4 MTT实验检测橘红茶体外抗肝癌的作用
        4.2.5 细胞周期检测
        4.2.6 细胞凋亡检测
        4.2.7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
        4.2.8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橘红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4.3.2 橘红茶对肝癌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
        4.3.3 橘红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4.3.4 橘红茶对肝癌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
        4.3.5 橘红茶对肝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调控
    4.4 本章小结
5 化州橘红茶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与机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原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主要试剂制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动物编号分组
        5.2.2 动物灌胃给药
        5.2.3 数据记录
        5.2.4 小鼠解剖前处理
        5.2.5 小鼠解剖和收集组织
        5.2.6 血清和肝脏血脂指标检测
        5.2.7 组织包埋与切片
        5.2.8 HE染色
        5.2.9 IHC染色
        5.2.10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5.2.11 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橘红茶对ob/ob小鼠体重、饮食、饮水量及Lee’s指数的影响
        5.3.2 橘红茶抑制ob/ob小鼠增肥的作用
        5.3.3 橘红茶对ob/ob小鼠脂肪肝的缓解作用
        5.3.4 橘红茶对ob/ob小鼠血清和肝脏指标的调节作用
        5.3.5 橘红茶对ob/ob小鼠肝脏病理学特征的影响
        5.3.6 橘红茶对APMK和 ACC蛋白磷酸化水平的调控
        5.3.7 橘红茶对CPT-1和FAS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
        5.3.8 橘红茶对炎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大红袍’红橘多甲氧基黄酮提取物及其主要单体的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多甲氧基黄酮抗癌活性研究概况
        1.1.1 多甲氧基黄酮的来源与提取
        1.1.2 多甲氧基黄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1.3 多甲氧基黄酮的抗癌机制
    1.2 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1.2.1 前列腺癌概述
        1.2.2 前列腺癌的发生和预防
        1.2.3 前列腺癌的治疗手段
    1.3 联合用药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现状
        1.3.1 内分泌药物联合化疗
        1.3.2 抗肿瘤化疗药联合
        1.3.3 基于天然产物与化疗药的联合
第2章 引言
    2.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细胞系
    3.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红橘PMFs的提取及富集纯化方法
        3.3.2 UPLC检测PMFs含量的方法
        3.3.3 细胞培养
        3.3.4 细胞毒性实验(MTT)
        3.3.5 DAPI细胞核染色
        3.3.6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3.3.7 细胞划痕实验
        3.3.8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9 蛋白免疫印迹法
    3.4 数据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红橘PMFs粗提物的组分,含量及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毒性
        4.1.1 红橘PMFs粗提物的组分及含量
        4.1.2 红橘PMFs粗提物和4 种主要单体的抗癌活性
    4.2 5 -去甲基川陈皮素(5DN)的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
        4.2.1 5DN诱导PC3和DU145 细胞的凋亡
        4.2.2 5DN抑制PC3和DU145 细胞的克隆形成
        4.2.3 5DN抑制PC3 细胞的迁移
    4.3 橘皮素与米托蒽醌联合用药的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
        4.3.1 联合用药对PC3和DU145的细胞毒性
        4.3.2 联合用药抑制PC3和DU145 的克隆形成
        4.3.3 联合用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
第5章 讨论
    5.1 PMFs类物质的结构与抗癌活性的关系
    5.2 5 -去甲基川陈皮素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
    5.3 5 -去甲基川陈皮素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5.4 橘皮素的抗前列腺癌活性
    5.5 橘皮素与化疗药米托蒽醌的联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和参研课题

(6)胡桃楸中活性成分胡桃醌诱导肝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胡桃楸的研究以及应用概况
        1.1.1 胡桃楸简介
        1.1.2 胡桃楸中化学成分概况
        1.1.3 胡桃楸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1.2 萘醌类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应用概况
        1.2.1 萘茜类化合物
        1.2.2 1,2-萘醌类化合物
        1.2.3 1,4-萘醌类化合物
    1.3 胡桃醌的研究概况
        1.3.1 胡桃醌的抗菌作用
        1.3.2 胡桃醌的抗肿瘤作用
    1.4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概况
        1.4.1 肝癌的流行病学
        1.4.2 肝癌的治疗进展
    1.5 细胞凋亡的概念
        1.5.1 内源性细胞凋亡途径
        1.5.2 细胞凋亡的关键通路
    1.6 细胞自噬
        1.6.1 细胞自噬的概念
        1.6.2 细胞自噬的通路
        1.6.3 细胞自噬与凋亡
    1.7 细胞中活性氧的介绍
        1.7.1 细胞中活性氧的来源
        1.7.2 细胞中活性氧与生物效应
    1.8 天然产物与肿瘤自噬
    1.9 胡桃醌在肿瘤治疗中的优缺点
    1.10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胡桃醌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2.2.1 细胞系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4 主要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细胞的复苏
        2.3.2 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2.3.3 细胞的冻存
        2.3.4 MTT检测法
        2.3.5 CCK-8检测法
        2.3.6 细胞形态学观察法
        2.3.7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3.8 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
        2.3.9 DNA Ladder检测法
        2.3.10 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法
        2.3.11 Caspase 3活性检测
        2.3.12 siRNA转染实验
        2.3.13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JG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
        2.5.2 JG对肝癌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
        2.5.3 JG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2.5.4 JG对肝癌HepG2细胞中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2.5.5 JG对肝癌HepG2细胞中p53靶基因的影响
        2.5.6 p53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3 胡桃醌诱导肝癌HepG2细胞自噬的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3 主要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MTT检测法
        3.3.2 MDC荧光染色
        3.3.3 AO荧光染色
        3.3.4 LC3II与LAMP-1共染色法
        3.3.5 Ad-mCherry-GFP-LC3B和Ad-GFP-LC3B转染
        3.3.6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3.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JG对肝癌HepG2细胞自噬的影响
        3.5.2 JG对肝癌HepG2细胞产生自噬流的影响
        3.5.3 JG诱导的自噬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胡桃醌诱导自噬发生的相关通路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3 主要溶液配制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1 MDC和AO荧光染色
        4.3.2 Ad-GFP-LC3B转染
        4.3.3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4.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5 实验结果
        4.5.1 p53对JG诱导的自噬的影响
        4.5.2 AMPK信号途径对JG诱导的自噬的影响
        4.5.3 MAPK信号途径对JG诱导的自噬的影响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胡桃醌诱导ROS介导的凋亡和自噬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3 主要溶液配制及器械准备
    5.3 实验方法与步骤
        5.3.1 CCK-8检测法
        5.3.2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5.3.3 细胞内超氧化物阴离子检测
        5.3.4 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
        5.3.5 细胞凋亡检测
        5.3.6 Ad- GFP-LC3B转染
        5.3.7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5.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5 实验结果
        5.5.1 JG对细胞中氧化应激的影响
        5.5.2 JG诱导的氧化应激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5.5.3 JG诱导的氧化应激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胡桃醌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初步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6.2.1 细胞系
        6.2.2 实验动物
        6.2.3 实验仪器
        6.2.4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5 主要溶液配制及器械准备
    6.3 实验方法与步骤
        6.3.1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
        6.3.2 组织石蜡包埋与切片
        6.3.3 石蜡切片HE染色
        6.3.4 免疫组化(IHC)实验
        6.3.5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6.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6.5 实验结果
        6.5.1 JG对肝癌细胞HepG2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6.5.2 JG对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6.5.3 JG对裸鼠各器官的影响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发展天然产物导向的促氧化血管生成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血管生成
    1.2 血管生成与肿瘤转移
        1.2.1 肿瘤血管生成
        1.2.2 肿瘤侵袭与转移
        1.2.3 血管生成是肿瘤转移的主要组成部分
        1.2.4 血管生成作为人类肿瘤转移潜能的指示器
        1.2.5 血管生成控制转移病灶的大小
    1.3 抑制血管生成治疗转移性肿瘤
        1.3.1 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
        1.3.2 外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
        1.3.3 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
        1.3.4 具有潜在血管生成抑制活性的天然小分子
    1.4 论文选题依据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邻苯二酚型白藜芦醇类似物抑制血管生成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摘要
    2.2 引言
    2.3 结果
        2.3.1 白藜芦醇及其类似物对HUVEC细胞毒性检测
        2.3.2 白藜芦醇及其类似物抑制HUVEC细胞划痕损伤修复能力检测
        2.3.3 3,4-DHS抑制HUVE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检测
        2.3.4 3,4-DHS抑制基质胶管腔形成和CAM血管生成
        2.3.5 3,4-DHS抑制细胞迁移与ROS有关
        2.3.6 3,4-DHS与胞内铜离子和NQO1 构建有效的催化氧化还原循环
        2.3.7 3,4-DHS下调MMP-9 表达受ROS调控
        2.3.8 3,4-DHS抑制MAPK通路与ROS无关
    2.4 讨论
    2.5 小结
    2.6 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2.6.1 材料和试剂
        2.6.2 供试细胞
        2.6.3 仪器
        2.6.4 细胞培养
        2.6.5 MTT实验
        2.6.6 划痕损伤修复实验
        2.6.7 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
        2.6.8 基质胶管腔形成实验
        2.6.9 鸡胚尿囊膜实验
        2.6.10 细胞活性氧检测实验
        2.6.11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2.6.12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2.6.13 数据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共轭链延长策略发展邻苯二酚型分子作为血管生成抑制剂
    3.1 摘要
    3.2 引言
    3.3 结果与讨论
        3.3.1 3,4-DHB抑制HUVEC细胞划痕损伤修复
        3.3.2 3,4-DHB抑制HUVEC细胞迁移和侵袭
        3.3.3 3,4-DHB抑制CAM血管生成
        3.3.4 3,4-DHB促进ROS产生
        3.3.5 3,4-DHB在胞内构建氧化还原循环抑制细胞迁移
        3.3.6 3,4-DHB下调MMP-9 表达
    3.4 小结
    3.5 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3.5.1 材料和试剂
        3.5.2 细胞培养、MTT、划痕损伤、细胞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CAM、活性氧及蛋白表达检测
        3.5.3 数据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6]-姜烯酚及其类似物抑制血管生成作用及机制研究
    4.1 摘要
    4.2 前言
    4.3 结果
        4.3.1 Michael受体与细胞增殖能力之间的关系
        4.3.2 Michael受体与细胞划痕损伤修复能力之间的关系
        4.3.3 Michael受体介导抗血管生成作用
        4.3.4 Michael受体与ROS生成有关
        4.3.5 Michael受体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 之间的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4.6 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
        4.6.1 材料和试剂
        4.6.2 细胞培养、细胞增殖、细胞迁移、血管生成CAM、活性氧及蛋白表达检测
        4.6.3 数据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姜黄素及其类似物抑制血管生成作用及机制研究
    5.1 摘要
    5.2 引言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姜黄素及其类似物在HUVEC细胞中划痕损伤修复能力检测
        5.3.2 姜黄素类似物2a的 Michael受体对抑制细胞划痕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
        5.3.3 姜黄素类似物2a抑制HUVEC细胞迁移与侵袭
        5.3.4 姜黄素类似物2a抑制血管生成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5.3.5 姜黄素类似物2a促进ROS产生
        5.3.6 姜黄素类似物2a抑制MMP-9 表达
        5.3.7 姜黄素类似物2a抑制AKT活化
    5.4 小结
    5.5 材料与方法
        5.5.1 材料
        5.5.2 化合物合成及谱图归属
        5.5.3 细胞培养、细胞毒性、细胞划痕损伤修复实验、细胞迁移与侵袭实验、鸡胚尿囊膜CAM实验、ROS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
        5.5.4 数据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低氧环境荜茇酰胺诱导人肝癌细凋亡的机制研究
    6.1 摘要
    6.2 引言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oCl_2模拟低氧环境检测
        6.3.2 PL在 HepG2 细胞中的毒性检测
        6.3.3 PL诱导HIF-1α过度表达
        6.3.4 PL诱导HepG2 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
        6.3.5 PL诱导HepG2 细胞中ROS累积
        6.3.6 PL对 HepG2 细胞中蛋白表达的影响
        6.3.7 PL对凋亡调控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6.3.8 Michael受体结构与HepG2 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6.3.9 PL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
    6.4 小结
    6.5 材料与方法
        6.5.1 材料
        6.5.2 细胞培养
        6.5.3 MTT法检测细胞毒性
        6.5.4 细胞周期检测
        6.5.5 Hoechst33258 染色分析
        6.5.6 DCFH-DA染色分析
        6.5.7 Western Blotting
        6.5.8 数据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和意义
    7.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7.2.1 人肝癌鸡胚尿囊膜模型的建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HMGA1对MCF-7细胞糖酵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实验材料
    2.1 实验细胞
    2.2 质粒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仪器和设备
    2.5 主要试剂的配制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及处理
    3.2 MTT检测
    3.3 细胞克隆形成
    3.4 葡萄糖消耗测定
    3.5 乳酸累积量测定
    3.6 ATP含量测定
    3.7 Western Blot
    3.8 酶活性测定
    3.9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HMGA1成功转染MCF7细胞后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2 HMGA1稳定转染MCF7细胞对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乳酸累积量、ATP生成量的影响
    4.3 HMGA1稳定转染MCF7细胞后,对糖酵解途径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HMGA1稳定转染MCF7细胞后对HK、LDH、FPK、PK活性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松多酚酰化衍生物制备、结构表征及其抗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癌症的发生的分子机制和治疗现状
        1.2.1 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
        1.2.2 癌症的治疗现状
    1.3 多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多酚的结构特征
        1.3.2 植物多酚的生物活性
    1.4 多酚类化合物化学修饰研究现状
        1.4.1 氧酰化法研究现状
        1.4.2 碳酰化法研究现状
        1.4.3 多酚化合物化学修饰抗癌作用的研究现状
    1.5 多酚类化合物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5.1 改变肿瘤细胞周期
        1.5.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1.5.3 免疫调节杀伤肿瘤细胞
        1.5.4 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
    1.6 主要研究内容
        1.6.1 实验技术路线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剂及药品
        2.1.2 仪器设备
        2.1.3 实验原料
    2.2 松多酚提取及含量测定
        2.2.1 松多酚的提取方法
        2.2.2 松多酚含量的测定方法
        2.2.3 松多酚纯度的测定方法
    2.3 松多酚分离工艺条件优化
        2.3.1 AB-8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2.3.2 单因素实验
        2.3.3 松多酚一级分离响应面优化
    2.4 一级分离物PK成分分析
        2.4.1 PK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2.4.2 PK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2.4.3 PK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
        2.4.4 PK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2.5 PK二级分离条件的确定
        2.5.1 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
        2.5.2 大孔树脂的解吸附
        2.5.3 松多酚一级、二级分离物抗肿瘤活性筛选
    2.6 二级分离物PK-40 的酰化衍生物制备
        2.6.1 O-酰化反应物制备
        2.6.2 C-酰化反应物制备
        2.6.3 抗肿瘤细胞增殖C-酰化衍生物合成条件优化
        2.6.4 PK-40 及CPK-40 化合物结构表征
    2.7 PK-40 及CPK-40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2.7.1 酰化反应物细胞毒性试验
        2.7.2 PK-40 及CPK-40 动物水平毒性实验
        2.7.3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2.7.4 实验分组及灌胃方法
        2.7.5 小鼠脏体的测定
        2.7.6 CPK-40 对S180实体瘤的抑制率
        2.7.7 S180小鼠肿瘤细胞周期的分析方法
        2.7.8 S180小鼠肿瘤组织凋亡DNA含量
        2.7.9 S180小鼠肿瘤细胞Bax、Bcl-2、TNF-α及Caspase-3 的测定
        2.7.10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凋亡Tunel检测方法
    2.8 CPK-40 对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2.8.1 荷瘤小鼠血常规测定
        2.8.2 Con 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2.8.3 小鼠单核细胞吞噬指数的测定
    2.9 荷瘤小鼠体内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
        2.9.1 组织匀浆液的制备及蛋白质含量测定
        2.9.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9.3 总过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测定
        2.9.4 谷胱甘肽 (GSH)的测定
    2.10 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分析
第3章 松多酚分离及抗癌组分的筛选
    3.1 松球果鳞片提取物中多酚含量的分析
    3.2 松多酚一级分离工艺优化
        3.2.1 松多酚分离单因素实验
        3.2.2 松多酚分离的响应面法研究
        3.2.3 分离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
    3.3 松多酚一级分离物PK成分分析
    3.4 松多酚PK组分二级分离分析
        3.4.1 PK二级分离树脂的静态吸附和解吸附
        3.4.2 PK二级分离组分纯度分析
    3.5 松多酚一、二级分离物体外抗肿瘤增殖活性的优化
        3.5.1 PK多酚组分对7种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5.2 多酚一级分离物对7种癌细胞增殖活性EC50值比较
        3.5.3 二级分离各梯度组分对LOVO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多酚PK-40 组分抗癌酰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4.1 松多酚PK-40 组分酰化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分析
        4.1.1 松多酚PK-40 组分酰化衍生物对LOVO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4.1.2 OPK-40 及CPK-40 对LOVO肿瘤细胞抑制活性EC50值比较
    4.2 松多酚PK-40 组分抗肿瘤细胞酰化衍生物制备条件优化
    4.3 松多酚PK-40 组分及酰化衍生物结构表征
        4.3.1 PK-40 酰化衍生物紫外光谱分析
        4.3.2 CPK-40 衍生物红外光谱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K-40 及其衍生物对荷瘤小鼠生理功能影响及抑癌途径分析
    5.1 PK-40 酰化衍生物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5.1.1 PK-40 酰化衍生物脾细胞毒性实验
        5.1.2 PK-40 及酰化衍生物急性毒性实验及治疗剂量的确定
    5.2 CPK-40 作用下荷瘤小鼠的行为特征
        5.2.1 CPK-40 对S180荷瘤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5.2.2 CPK-40 对S180小鼠生长动态及死亡率的影响
        5.2.3 CPK-40 对S180小鼠外观特征的影响
        5.2.4 CPK-40 对S180小鼠生命延长率的影响
    5.3 CPK-40 对S180小鼠肿瘤的抑制率
    5.4 CPK-40 对S180小鼠肿瘤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5.5 CPK-40 对S180小鼠肿瘤组织细胞DNA含量的影响
    5.6 免疫组化分析CPK-40 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5.6.1 PK-40 及CPK-40 对肿瘤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5.6.2 CPK-40 对肿瘤组织凋亡蛋白表达率的影响
        5.6.3 CPK-40 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5.7 CPK-40 对S180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5.7.1 CPK-40 对S180小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5.7.2 CPK-40 对S180小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5.7.3 CPK-40 对荷瘤小鼠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影响
        5.7.4 CPK-40 对碳廓清指数的影响
        5.7.5 CPK-40 对荷瘤小鼠脾细胞增殖的调节
    5.8 PK-40 及CPK-40 对小鼠体内相关抗氧酶系的影响
        5.8.1 CPK-40 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5.8.2 CPK-40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5.8.3 CPK-40 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
        5.8.4 CPK-40 对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醋粉中降血脂成分筛选及其对脂质代谢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食醋、醋粉及其功能特性
        一、食醋
        二、醋粉
        三、食醋和醋粉的功能特性
        1. 食醋的功能特性
        2. 醋粉的功能特性
    第二节 血脂异常的危害与治疗方法
        一、血脂与脂蛋白的组成
        二、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定义
        三、高脂血症的危害与症状
        四、血脂异常的治疗方法
        1. 采用膳食均衡与膳食干预的方式
        2. 采用运动干预和运动治疗的方式
        3. 药物治疗及常用的血脂调节药物
    第三节 降血脂功效成分筛选及降脂保健品开发研究进展
        一、降血脂功效成分体外筛选研究概况
        1. 基于受体筛选模型
        2. 基于胆固醇代谢筛选模型
        3. 模拟胆汁胶束法
        4. 脂质代谢调控酶的抑制剂
        二、降血脂保健品食品研究进展
        1. 降脂保健品开发的资源及其功能因子研究概况
        2. 辅助降血脂保健品降脂机理及其产品研发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醋粉制备及其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第一节 醋粉制备及其营养特性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喷雾干燥条件对醋粉回收率的影响
        3.2 醋粉中的糖类及其含量
        3.3 醋粉中的有机酸及其含量
        3.4 醋粉的营养成分组成
        3.5 醋粉中辅助降血脂特征性成分
        4. 小结
    第二节 醋粉对大鼠脂质代谢调节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高脂饲料
        2.4 受试样品及剂量分组
        2.5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醋粉对受试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醋粉对受试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醋粉对受试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醋粉降血脂功能成分体外筛选方法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溶液的配制
        2.4 细胞培养及药物处理
        2.5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体外模拟胆汁胶束法
        3.2 脂肪酶抑制剂筛选法
        3.3 抑制癌细胞增殖法
        3.4 细胞内胆固醇流出法
        3.5 肝脏X受体激活剂的细胞筛选模型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醋粉中降血脂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成分鉴定
    1. 引言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 仪器
        2.2 化学试剂
        2.3 显色剂
        2.4 材料
    3. 结果与讨论
        3.1 水溶性组分分离纯化
        3.2 醋粉中小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及成分鉴定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醋粉中活性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醋粉中乙偶姻和川芎嗪的快速同步检测方法建立
        3.2 不同品牌食醋中乙偶姻和川芎嗪的检测
        3.3 醋粉中3-苯丙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醋粉及其组分对脂质代谢调节机理研究
    第一节 醋粉中川芎嗪和外环二肽对脂质代谢调节的机理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川芎嗪脂质代谢调节的影响
        3.2 外环二肽对脂质代谢调节的影响
        3.3 醋粉组分对核受体LXR的转录调节作用
        小结
    第二节 醋粉及其各组分抗氧化活性与降血脂的关系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醋粉中不同溶剂提取物的DPPH清除率
        3.2 醋粉及其组分的DPPH清除率
        3.3 醋粉组分中黄酮、多酚含量与DPPH清除率的关系
        3.4 醋粉组分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4. 小结
    第三节 醋粉及其组分对脂质吸收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醋粉及其组分体外降胆固醇作用研究
        3.2 醋粉及其组分脂肪酶抑制特性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后续研究展望
图表索引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绿茶组分通过阻断关键酶杀死癌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 [1]谷糠多酚通过c-Myc/miR-149/AKT调控鞘糖脂代谢逆转结肠癌耐药的分子机制[D]. 张晓莉. 山西大学, 2021(01)
  • [2]Zebularine通过增敏cGAS-STING通路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D]. 赖俊忠.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生产酪醇及红景天苷的研究[D]. 郭伟. 山东大学, 2020(08)
  • [4]柑橘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D]. 文帅. 五邑大学, 2020
  • [5]‘大红袍’红橘多甲氧基黄酮提取物及其主要单体的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D]. 谷悦. 西南大学, 2019(01)
  • [6]胡桃楸中活性成分胡桃醌诱导肝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 王鹏.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7]发展天然产物导向的促氧化血管生成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王翼华. 兰州大学, 2018
  • [8]HMGA1对MCF-7细胞糖酵解的影响[D]. 孙逸虎. 南华大学, 2017(04)
  • [9]松多酚酰化衍生物制备、结构表征及其抗癌作用研究[D]. 伊娟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3)
  • [10]醋粉中降血脂成分筛选及其对脂质代谢的调控[D]. 陈继承. 浙江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绿茶成分通过阻断关键酶来杀死癌细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