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泰高速公路危岩滑坡工程设计与施工

济泰高速公路危岩滑坡工程设计与施工

一、济泰高速公路危岩滑坡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陈谋,李树鼎,殷强,王军[1](2021)在《映汶高速公路地震次生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对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沿线震后地质次生灾害的调查分析,介绍了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有关防灾减灾的处治思路和采用的防护技术,总结了在极重灾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

杨钊[2](2021)在《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分析及锚固界面的剪切滑移模型》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在岩石工程运用锚杆支护本质上是让锚杆(索)同各类裂隙发生作用。主要体现在:(1)锚杆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围岩微裂隙的萌生和发展。(2)在边坡治理工程中进行锚固,可以防止已有裂隙失稳扩展和抑制弯曲变形中微裂隙萌生发展。(3)拉拔力作用下锚杆锚固界面微裂隙萌生发展。然而目前针对岩石工程中锚杆与裂隙发生作用的解析研究还没有完全成熟,故通过损伤与断裂力学理论与实证展开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成果如下:(1)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推导出考虑地下工程围岩开挖卸载发生损伤时的端头锚固和全长锚固锚杆锚固圆形洞室解析解。参数分析表明,当锚杆锚固端进入塑性区后,再增加锚杆长度对于支护效果没有明显提升。当锚杆长度足够时,减小锚杆间距比增长锚杆角度更有效。(2)结合损伤力学可以反映围岩剪切刚度在塑性区随围岩径向深度逐渐变化的过程,突破了前人研究时在塑性区将围岩剪切刚度假定为一常数的障碍,改进了地下工程全长锚固锚杆的受力模型。通过算例分析得出:考虑围岩损伤在相同情况下会使全长锚杆的轴力大于前人假定岩体为理想弹塑性的情况。(3)结合围岩损伤并根据锚固力大小简单地将锚杆等效成各类约束,将喷层等效为梁进行分析。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得出:锚固力的大小是保持巷道稳定的关键。但塑性区围岩损伤较大时,锚喷支护即使能发挥较强支护效果,加固后的围岩强度还是小于围岩损伤程度较低时的情况。(4)通过权函数理论提出一种边缘裂隙在集中力作用下的应力强度因子表达式,运用在关键张裂缝和危岩主控结构面的锚固止裂分析中。结合工程案例,对锚固止裂效应和方法的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阐明了锚固止裂效应的机制是通过锚固力让裂隙的应力强度因子减小,变相增加岩石的断裂韧度。引入损伤力学分析了锚索对于板裂结构边坡弯曲失稳的抑损止裂作用。(5)在研究界面剪切刚度劣化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了锚筋-锚固剂界面(下文称为第一界面)的随机微裂隙强度服从Weibull类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Weibull族类统计损伤力学剪切滑移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该模型不仅适用于各类第一界面,对于锚固剂-地层界面(下文称为第二界面)也适用。

谭明灿[3](2021)在《危岩稳定性评价与治理研究 ——以桂林市叠彩山危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危岩灾害是我国常见的岩溶地质灾害,由于岩溶区危岩形状不规则、分布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危岩稳定性的预测一直是工程实践中难题。目前工程规范中的危岩稳定性理论计算公式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以室外落石试验、1:10室内比例模拟落石试验为基础,研究落石质量、形状、阻尼系数等基本参数对落石运动轨迹的影响,通过OBTE落石冲击力测试、摄像提取试验中落石的运动轨迹、冲击力、运动速度、弹跳高程等运动参数,推导落石轨迹运动方程。通过Rocfall数值模拟建模,验证模拟与试验结果的可取性和差异值,从而对桂林市叠彩山危岩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治理方案,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对比室外落石试验和室内落石试验得出:落石运动模式均以滚动、弹跳及飞落为主,滑动模式极少出现;落石质量对落石偏移量有影响,但对落石偏移比影响较小;落石运动模式中,弹跳和滚动两种模式交替混合运动偏移量均比单项弹跳或滚动模式更大;大质量的落石对地表波动阻尼等影响因素的“抗地形干扰能力”越强。2.在Rocfall数值模拟中,模拟落石运动达到最远距离、弹跳次数均大于试验结果,弹跳高度大于试验结果的15~25%,落石冲击力产生的能量高于落石试验结果的25%~35%。这与Rocfall设定落石形状均为质点,在相同的条件下忽略形状和其他因素影响相关,说明在过去数值模拟中取值一般偏大于实际落石取值。3.通过对比室外落石试验和室内模拟落石试验与Rocfall软件数值模拟的落石运动路径比较,试验各项结果虽小于数值模拟,但对于实际工程而言,其误差在工程设计可接受范围内,因此采用Rocfall软件数值模拟对实际工程案例分析研究意义。4.根据上述结论对桂林市叠彩山危岩进行研究,查明研究区内当前危岩工程地质发育所在区域的特殊地质环境和构造状况,采用赤平投影分析法对典型危岩单体的稳定性评价,推导出滑塌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坠落式危岩的不同荷载条件下损伤,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岩体所在边坡基本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之间。5.以研究区欠稳定状态危岩所在的剖面为计算剖面,运用Rockfall软件对其失稳后的落石运动轨迹进行数值模拟,确定落石最终停止运动点与水平运动距离的关系。选取自重+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作为设计工况,探讨了合理选择最优边坡防护设施位置、最优防护标准高度、宽度等落石边坡防护防治方法,采用了“清除、锚固、主动网为主,被动网为辅”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王军[4](2021)在《九寨沟震后受损边坡类型划分与植被生态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与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第四纪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第四纪生态环境地质成为应用第四纪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九寨沟被誉为“人间的天堂”、“童话王国”,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A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首个为保护自然风景而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同时其在国际间被誉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所导致的诸多问题对景区的地貌、生态等带来了极为恶劣的损伤,对整个聚落的影响也十分深远,让景区的经济出现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在保证景观质量基础上进行灾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根据九寨沟震后崩塌滑坡景观修复的切实需求,确定了此次研究的课题,运用应用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遥感空间信息技术,从生态-地质-环境的思想角度,对九寨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了地质条件影响因素、成因机制以及成灾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并以植被恢复景观重建为基础对不同类型崩塌滑坡开展了分类体系构建,针对不同类型崩塌滑坡的立地条件完成对物种的选择,同时尽可能的去建立景区典型不同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范和景观重建模式,并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咨询法(Delphi)对典型修复崩塌滑坡景观协调性进行了综合评判,让崩塌滑坡灾害防范和景观协调能够科学的结合,完成两者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保护、改善景观的目标,同时也是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在生态环境学科内涵基础上的拓展实践研究。基于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1)通过遥感解译及现场调研,运用不同的灾害评价模型对区内崩塌滑坡灾害进行了影响因素、成因机制以及成灾过程等方面的研究,站在植被重建的角度,采用第四纪地质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对崩塌滑坡特征实施整理分析,同时对其和我国已有的崩塌滑坡生态恢复技术进行联系,充分考虑立地海拔、土壤(岩性、风化程度)等植物生长发育时的8大要素基本特性,充分尊重崩塌滑坡的地学规律,将区域内受损边坡划分为六类:(1)微风化中山整体结构平整高-超高岩质急坡面(老虎嘴式不稳定斜坡)、(2)弱风化中高山块状结构轻微凹凸中高岩质急坡面(荷叶寨后山式崩滑)、(3)弱风化中高山块状结构凹凸中高岩质急-峻坡面(五花海右岸式崩塌)、(4)强风化中高山碎裂结构轻微凹凸中低土石质陡坡面(五花海右侧中段式崩塌)、(5)强风化中高山碎裂结构凹凸中低土石质缓坡面(黑角寨道路式滑坡)、(6)全风化中山散体结构凹凸中低缓松散堆积物坡面(五花海上端式不稳定斜坡)(2)采用历史遥感影像和现场样方调查综合迹地周围地块植被调查的方式对各个地区海拔建群种和优势种详细研究后得到了16种乔木、20种灌木、12种草本,并掌握了它们在九寨沟的分布情况,为之后的物种筛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针对典型六类崩塌滑坡开展立地条件分析,在筛选适宜物种的基础上选择出合理的搭配模式:老虎嘴式不稳定斜坡:灌-草-藓模式、灌-藓模式、草-藓模式;荷叶寨后山式崩塌适宜低矮植被:灌-草-藓模式、灌-藓模式、草-藓模式;五花海右岸式崩塌:乔-灌-草-藓模式、灌-草-藓模式;黑角寨道路式滑坡:阴坡乔-灌-草模式和灌-草模式、阳坡乔-草模式等;强风化中高山碎裂结构凹凸中低土石质缓坡面:阴坡乔-灌-草模式和灌-草模式、阳坡乔-灌-草模式和灌-草模式;五花海上端不稳定斜坡:阴坡乔-草模式和草本模式、阳坡乔-灌-草模式和灌-草模式以及草本模式。(4)通过六种不同典型类型坡面的立地条件及地质特征分别对相应坡面的崩塌滑坡防治措施:(1)老虎嘴式不稳定斜坡适用于被动防护网+桩板拦石墙+微生境创造(掘孔)+适量孔内填土+相应海拔乡土先锋乔-灌-草-藤蔓-真藓模式;(2)荷叶寨后山式崩塌适合被动防护网+桩板拦石墙+相应海拔乡土先锋乔-灌-草-藤蔓-真藓模式+一定量孔内填土;(3)五花海右岸式崩塌适合清方+一定量填土+挂网喷播+主动防护网、相应海拔乡土藤蔓、穴植乔木+灌草先锋物种模式;(4)五花海右侧中段式崩塌适合清方+主动防护网+穴植乔木+相应海拔乡土灌草类先锋物种自然播种模式;(5)黑角寨道路式滑坡适合清方+主动防护网+穴植乔木+相应海拔乡土灌草类先锋物种自然播种模式;(6)五花海上端不稳定斜坡适用于清方+穴植乔木+主动防护网+相应海拔乡土灌草类先锋物种自然播种模式。(5)根据九寨沟景区震后受损边坡植被修复景观特殊性并结合了前人已有研究方法,综合层次分析法(AHP)、专家咨询法(Delphi)建立了九寨沟景区震后受损边坡植被修复的景观协调性评价体系。该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即景观内部协调、外部景观协调以及整体美学效果,对各项指标的内在含义进行阐述,并对其对应的评估标准进行界定。其次充分发挥综合指数法的作用,对景观协调度展开相对精确的计算,并根据协调度的具体数据确定等级评价标准。最后运用新构建的评价方法对六类典型崩塌滑坡修复模式进行了评价计算,得出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B)分别为4.6.、4.6、5.4、6、6.6、7.2,景观协调度得分(M)及等级分别为(57.5,Ⅲ级)、(57.5,Ⅲ级)、(67.5,Ⅲ级)、(75,Ⅱ级)、(82.5,Ⅰ级)、(90,Ⅰ级),研究结果表明九寨沟景区震后受损边坡植被修复景观后与周围景观协调性良好。

陈建发,岳志勤[5](2020)在《西成客专嘉陵江河谷工程地质选线研究》文中认为1.概况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跨越嘉陵江地段属于构造侵蚀峡谷区,线路自川陕界附近的宁强站接出,西南向穿越大巴山-四川盆地陡降段至嘉陵江河谷,跨江后沿右岸宝成铁路通道接入既有广元站,受客专线线路参数和前后站位控制,跨江位置被局限在嘉陵江边须家河村上下游约3.5km的区域。两岸地势陡峻,危岩落石、岩堆及滑坡堆积体、采空区等不良地质强烈发育。本段河流有三级通航要求,右岸分布既有宝成铁路,左岸分布川陕二级公路及高速公路,

刘浩[6](2020)在《滚石运动特性及冲击棚洞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以“合璧津”高速公路危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山区滚石灾害的定量化预测评价不仅可以为滚石灾害防治工程措施的设计及部署提供具体直观的参数信息,还可以为山区城镇、线路等的选址、风险区的划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传统的滚石灾害评价手段单一,考虑的因素简单,导致计算或预测结果往往过于保守,与实际结果出入较大。为此,本文通过对在建的“合璧津”高速公路九峰山段危岩滚石灾害实地调查,研究了危岩体的分布、成因、类型。并开展滚石运动和滚石冲击棚洞垫层物理模型试验,以此来验证数值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滚石运动、冲击过程分析方法,并用于研究区内某危岩发育边坡的滚石灾害计算评价研究。论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查明了研究区内危岩的分布特征研究区内地层主要为砂泥岩互层,在差异性风化、降雨、人类工程扰动等因素作用下形成众多危岩,包括:“孤立式”、“倾倒式”和“悬挂式,其中威胁研究区内线路建设的主要为“孤立式”危岩,最大块径达到250cm,广泛分布在线路临侧坡体上,总体积达到3.5~4.6万立方米,潜在主崩方向均为线路所在位置。(2)提出滚石从运动到冲击的全过程分析方法对比滚石运动特征物理模型试验,采用离散元方法研究滚石运动过程,并采用该手段以研究区内某试验边坡为例,开展滚石运动特征模拟研究。结果显示滚石运动速度受形状影响明显,相同块径下滚石越接近球形,其运动速度更快,模拟中似球状滚石可比同块径下的条状滚石运动速度大约30%。同时采用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手段,其中以离散元模拟砂土垫层的离散型,有限差分法模拟棚洞结构的连续性,在充分发挥两种模拟方法优势下,研究棚洞结构在滚石冲击下的动力力学响应。对比物理模型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滚石以不同速度、不同角度冲击棚洞砂土垫层的过程。通过对滚石运动过程和冲击砂土垫层过程的分析,提出了滚石运动-冲击过程分析方法。(3)以研究区某危岩发育边坡为例开展滚石运动-冲击过程的研究选定研究区内某危岩发育边坡,开展滚石运动-冲击过程的案例研究。按最大块径滚石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潜在斜坡滚石最大运动速率约20m/s,冲击能量912k J,考虑场地条件,推荐宜采用防滚石棚洞作为防治手段。根据边坡滚石的运动分析,设定垫层厚度为1~3m,密度1600~2400kg/m3,开展滚石冲击棚洞结构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冲击能量下厚度1m、密度1600kg/m3的砂土垫层便能起到较好缓冲效果,增大垫层厚度或密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滚石冲击力,但会显着增大结构自重,因此在工程实践中砂土垫层的选取应在保证抗冲击能级范围内选取最优垫层厚度。

吴汉[7](2020)在《都四铁路重要构筑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都四铁路起于成都平原西北侧都江堰市,穿越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和青藏高原东缘的梯形过渡带区域,其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多变、地震烈度高,地形地貌主要以高山峡谷为主,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拟建都四铁路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将面临大量的地质灾害威胁。本文在收集都四铁路地面重要构筑物(路基、桥梁、车站、隧道口)相关地质灾害勘察设计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都四铁路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和诱发条件,找到地质灾害与铁路重要构筑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建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单灾种危险性评价;最后基于ArcGIS对都四铁路地质灾害进行线性危险性评价和区划危险性评价,综合分析得到都四铁路地面重要构筑物遭受相关地质灾害威胁的危险性评价结果。通过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成果和认识:(1)通过对都四铁路沿线地面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孕灾环境和诱发条件的研究,研究区主要存在5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分别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岩堆、危岩落石。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地处龙门山高山峡谷区的卧龙镇境内,在时间分布特征上具有季节性、重复性和伴随地震高发的特点。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植被发育情况、海拔、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诱发条件包括降雨、地震、冻融、地下水、地表水、河流影响等。地质灾害主要威胁的地面重要构筑物包括铁路路基、桥梁、隧道口及车站,都四铁路的施工建设同样会触发地质灾害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2)构建都四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即D=1×2,其中P1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分,P2为地质灾害到达铁路概率评分。根据研究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灾特征,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对各类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量化统一评估;根据地质灾害可能的运动距离以及地质灾害与铁路之间的距离,建立地质灾害到达铁路概率的评估方法;总结地质灾害的里程桩号数据、灾害点前缘宽度数据,得到地质灾害影响铁路线路的范围。(3)采用都四铁路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对研究区21处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为4处极高危险、8处高危险、7处中危险、2处低危险;研究区42处崩塌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为:11处极高危险、12处高危险、14处中危险、2处低危险、3处极低危险;研究区31处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为:4处极高危险、10处高危险、4处中危险、10处低危险、3处极低危险;研究区24处岩堆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为:6处极高危险、6处高危险、8处中危险、2处低危险、2处极低危险;研究区20处危岩落石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为:8处极高危险、3处高危险、5处中危险、3处低危险、1处极低危险。(4)基于ArcGIS分别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线性危险性评价和地质灾害区划危险性评价。都四铁路地质灾害线性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铁路主要遭遇极高危险的地质灾害威胁,其次是高危险和中危险的地质灾害影响,少部分的铁路构筑物遭遇低危险和极低危险的地质灾害威胁。极高危险和高危险灾害主要分布在上木江坪大桥至耿达站区域,彩林特大桥至邓生沟隧道出口段,以及四姑娘山站区域。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区划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极高危险和高危险区域主要分布在上木江坪大桥至耿达站,卧龙站至邓生沟隧道出口段,以及四姑娘山站区域,该区域主要分布在茂县-汶川断裂带附近以及高海拔的四姑娘山站附近。从都江堰站到四姑娘山站,全线依次经过中、低危险-高、极高危险-中、低危险-高、极高危险-中、低危险-高、极高危险这一灾害危险性程度不同的区域。对比都四铁路地质灾害线性危险性评价和都四铁路区划危险性评价成果可见,危险性偏高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上木江坪至耿达站、卧龙站至邓生沟隧道出口以及四姑娘山站区域,两者评价结果基本一致。(5)分析都四铁路重要构筑物(桥梁、路基、隧道口、车站)在线性危险性评价结果中相关地质灾害范围内的危险性等级、数量,以及重要构筑物在区划危险性评价结果中所处的危险性区域。综合得到了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沿线重要构筑物遭遇地质灾害威胁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为该轨道交通防灾减灾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白天[8](2020)在《乐西高速S1标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拟建乐(山)西(昌)高速公路S1标段起于马边县永红乡,止于雷波县大谷堆村,路线全长40km。公路沿线地质构造复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公路的施工及运行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本文在对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调查基础上,对公路沿线不同类型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机制分析,结合典型地质灾害分析,掌握了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采用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进行危险性评价,通过Arc GIS平台,得到研究区危险性分区图,并且采用ROC曲线进行检验,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评价了研究区的危险性情况。最后根据公路线路布设,对沿线地质灾害的防治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为乐西高速公路线路的规划、设计及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公路区域性地质灾害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通过收集研究区相关地质资料及现场调查,分析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并根据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组、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将研究区岩土体类型划分为4个岩类,分别为坚硬岩类、半坚硬岩类、软岩类、松散岩类。(2)研究区斜坡类型分为岩质斜坡和土质斜坡两类,根据岩层走向与公路走向角度相交关系,将研究区斜坡分为顺向坡、逆向坡、横向坡、斜向坡。分析了各类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状况,掌握了研究区斜坡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斜坡主要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型和滑移-弯曲型。土质斜坡以滑坡、泥石流堆积体为主,崩塌堆积体次之,冲洪积斜坡较少,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为界面滑动和圆弧滑动。在分析了斜坡类型和破坏模式的基础上,得到了研究区斜坡工程地质分段,并对不同斜坡提出了稳定性初步评价。(3)公路沿线调查地质灾害共34个,其中滑坡12个,崩塌8个,泥石流14条,对不同灾害类型及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并选取典型灾害点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分析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基本影响因素,结合研究区斜坡的破坏模式,选取坡度、高程、工程岩组、坡体结构、水系距离、降雨量6个评价因子,得到每个评级因子的栅格图。建立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量化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权重。(4)将研究区按19m×19m的大小进行正方形网格划分,共划分为463286个栅格单元,利用Arc GIS软件绘制出各评价因子栅格图,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危险等级划分,对不同的评价因子采用隶属度函数,并在Arc GIS中计算出每个评价因子的低、中、高隶属度图,最后运用Arc GIS加权叠加得出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并用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根据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沿线灾害发育特点、斜坡工程地质分段等,将公路线路分为八个不同的区段,并对每个区段进行危险性综合评价,最后结合工程布置以及沿线灾害特点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郑盛哲[9](2020)在《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华蓥市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矿产储量丰富,开采历史久远,市内有5个主要的大型矿区,高顶山矿区作为其中之一,有近60年的开采历史。大规模开采导致地质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森林湿地面积大幅减小,地质灾害发育,水土污染,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等大量地质环境问题。为完成国家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对高顶山矿区的地质环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其评价结果为后续的矿区恢复治理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在对高顶山矿区相关地质资料的收集及地质环境调查基础上,分析了矿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结合矿区的地质环境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通过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基于Arc GIS平台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的结果,对高顶山矿区矿山恢复治理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区内环境地质问题以地质灾害为主,还存在矿山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区内发育地质灾害22处,其中危岩15处,不稳定斜坡灾害3处,泥石流4处。生态破坏主要为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损毁与压占,其中地貌景观破坏面积较广,主要为矿山开采形成的开采光壁及工业广场,破坏严重。土地压占与损毁总面积为369.43亩,以工业广场及矿渣堆积体为主,大范围的破坏林地。环境污染情况中土地资源污染程度较轻,且不会产生新的污染,水污染程扩散式的污染,其污染程度较轻,但为了保证用水安全,仍需重视。(2)根据矿区内环境地质问题情况及恢复治理研究需要,将高顶山矿区划分为8个分区。其中地质灾害问题主要集中在Ⅱ区、Ⅳ区、Ⅴ区、Ⅶ区及Ⅷ区,生态破坏各区严重程度不一,以Ⅳ区和Ⅶ最为严重,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3处堆渣体所在的Ⅶ区和Ⅷ区,其他区域影响较轻。(3)根据评价因子的建立原则、结合高顶山矿区当地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矿山开采情况,选定地层岩性、坡度、开采程度、危岩灾害、不稳定斜坡灾害、矿渣泥石流灾害、地貌景观破坏、土地压占与损毁、水污染程度9个因素作为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的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后,再通过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最终权重。(4)基于Arc GIS平台,对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矢量化处理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并得到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其中,地质环境评价差区面积为0.32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6%,地质环境评价一般区面积为0.63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2.7%,地质环境评价良好区面积为3.98km2,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0.7%。该评价结果能充分反映高顶山矿区受开采影响的程度,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5)根据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的结果,对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将高顶山矿区打造成绿色矿山的新思想,通过升级转型,解决华蓥市因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通过对高顶山矿区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研究,并利用其恢复治理研究成果,为其他矿区提供的新思路。

陆渊[10](2020)在《汶马高速薛城一号隧道进口边坡变形机理与处置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汶马高速公路为四川藏区第二条高速公路,是中国建设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桥隧比高达86%。区域内地形高陡,深切峡谷纵横分布,千枚岩、板岩、片岩等变质软岩广泛出露,地质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广泛分布。受限于地形条件,桥梁、隧道工程将难以避免地穿越这些不良地质体。因此,对汶马高速沿线,隧道穿越不稳定斜坡所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与处置方案研究刻不容缓。薛城一号隧道开挖后,进口段边坡与隧道洞身不同位置出现了裂缝,且有变形持续增加的趋势,对隧道洞身和洞口外接的木卡大桥正常施工构成了威胁。本文以薛城一号隧道进口段边坡为研究对象,对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完成了研究区的岩体质量研究,进行室内试验,结合工程经验,完成了岩体力学参数选取。对变形体发育规模与边界特征进行调查,掌握了坡体结构特征。通过对历史变形进行测量,并结合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掌握了边坡与隧道洞身变形分布时空规律,进一步提出了围岩—边坡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变形分区与潜在危害性的定性评价。基于DEM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对薛城一号隧道开挖前后,围岩—边坡体系的应力应变、位移变形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该体系的稳定性评价。最后,综合研究区的地质条件、施工现状与变形的成因机理,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并使用数值计算与监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验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取得的成果有:(1)对研究区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勘查,查明了场地的地形地貌、岩性分布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体分布以及人类工程活动情况。采用无人机对边坡进行了测绘,获取了场地的点云数据,使用Pix4D建立了地面高程模型(DSM)与数字正射影像(DOM),结合及计算成果,基于Smart3D建立了三维倾斜模型,采用三点法在三维倾斜模型上进行了结构面测量,最后将解译成果与地面调查成果相结合,统计了优势结构面。对岩体结构从边坡岩体结构类型和围岩结构类型两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全面掌握了薛城一号隧道进口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进行了劈裂抗拉试验与单轴压缩试验,得到了岩体力学参数的定量数据。(2)结合前期分析成果,对边坡的坡体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薛城一号隧道进口边坡为倾倒变形体,进口段为极强倾倒区,分界线下部为强倾倒区,且隧道走向与坡面斜交,与层理走向小角度相交,进口段属浅埋段。通过对隧道开挖后的历史变形进行调查、测量,并结合GNSS监测数据,发现隧道开挖后,隧道进口上方岩体首先出现变形,变形量最大,坡表、隧道洞身出现裂缝的时间稍滞后,位移量值相对较小,且变形主要集中于极强倾倒区。对围岩—边坡体系的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互作用地质概念模型,为数值计算提供了分析基础。(3)对地面高程模型(DSM)进行滤波处理,获取了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地质概念模型,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运用Flac3D对隧道施工前后进行了三维数值计算,得到了隧道开挖后围岩与边坡的应力调整过程以及最大剪应变的分布情况。运用UDEC进行了变形破裂模式分析,发现若不采取治理措施,边坡整体将沿结构面与折断带组合形成的软弱面滑移失稳,局部出现坠落式崩塌。在此基础上,对隧道围岩—边坡体系作出了稳定性综合评价。(4)在掌握了围岩—边坡体系的变形成因机理与稳定性状态的情况下,提出了适用于研究区边坡的“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杆+主动防护网+导石网+截排水沟+隧道出口桥改路+增设明洞”的综合处置方案,采用数值计算分析了该方案的有效性,结合治理工程完成后的监测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认为该方案是合理的。以上研究对双线分离式公路隧道穿越大型倾倒变形体的设计、施工建设水平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类似工程的修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二、济泰高速公路危岩滑坡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济泰高速公路危岩滑坡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映汶高速公路地震次生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沿线主要地震次生地质灾害[1]
    (1)滑坡:
    (2)崩塌区(危岩、落石及崩滑体):
    (3)泥石流:
    (4)堰塞湖与河流冲蚀:
2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灾减灾原则
    2.1 公路震害调查与科研成果总结[1]
    2.2 防灾减灾设计原则[1][3]
3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
    3.1 路线防灾减灾技术
        (1)分段有针对性选线。
        (2)隧道轴线选择:
        (3)桥位选择:
    3.2 路基斜坡的防灾减灾措施
    3.3 沿河岸坡与水位抬升段的防灾减灾措施
        3.3.1 岸坡防冲蚀防护措施
        3.3.2 受河床抬升与堰塞湖影响的连山村段防灾措施
    3.4 隧道洞口的防灾减灾措施
        3.4.1 洞口上方危岩与落石的防护措施
        3.4.2 隧道洞口段坡面泥石流处治措施
    3.5 桥梁的防灾减灾措施
        3.5.1 桥梁通过泥石流沟谷防护措施
        3.5.2 桥位段危岩落石防护
        3.5.3 墩柱防撞防护
4 结论

(2)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分析及锚固界面的剪切滑移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全长锚固锚杆加固工程解析解研究
        1.3.2 全长锚固锚杆的理论解析力学模型
        1.3.3 全长锚固锚杆的数值模拟研究
        1.3.4 端锚加固工程解析解研究
        1.3.5 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及锚固界面损伤的剪切滑移模型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2 地下工程中全长锚固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分析
    2.1 概述
    2.2 全长锚杆锚固地下工程抑损止裂解析解
        2.2.1 锚杆加固后的围岩等效物理力学参数
        2.2.2 锚固前后损伤变量的定义及演化方程
        2.2.3 锚杆调动围岩自承载能力系数
        2.2.4 锚杆调动围岩自承载能力系数的计算
    2.3 算例分析
        2.3.1 对比分析
        2.3.2 围岩参数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围岩损伤对全长锚固锚杆受力的影响
    3.1 概述
    3.2 围岩损伤影响下的巷道全长锚杆受力分析
        3.2.1 损伤变量的定义及演化方程
        3.2.2 考虑围岩损伤的圆形巷道解析解
        3.2.3 全长锚固锚杆受力分析
    3.3 算例分析
        3.3.1 脆性损伤下算例分析
        3.3.2 连续损伤下的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工程中端头锚固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分析
    4.1 概述
    4.2 端锚加固地下工程的等效方法
    4.3 端锚加固地下工程的损伤演化方程
    4.4 端锚锚固地下工程解析解
        4.4.1 端锚锚固端处在弹性区
        4.4.2 端锚锚固端处在塑性区
    4.5 工程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锚喷支护在围岩损伤影响下的加固效应
    5.1 概述
    5.2 四种锚喷模型
        5.2.1 高锚固力情况下的锚喷力学模型
        5.2.2 低锚固力情况下的锚喷力学模型
        5.2.3 锚固力不稳定情况下的锚喷力学模型
        5.2.4 高锚固力情况下一根锚杆脱出的锚喷力学模型
    5.3 工程案例分析
        5.3.1 四种模型的对比分析
        5.3.2 工程案例一
        5.3.3 工程案例二
    5.4 本章小结
6 锚索(杆)在边坡治理工程的止裂效应分析
    6.1 概述
    6.2 裂纹的应力场分析
        6.2.1 张开(Ⅰ)型裂纹的锚固前后应力场分析
        6.2.2 滑移(Ⅱ)型裂纹的锚固前后应力场分析
        6.2.3 锚索锚固力随时间损失的模型
        6.2.4 Ⅰ型裂纹的锚固应力分析
        6.2.5 Ⅱ型裂纹的锚固应力分析
    6.3 顺层岩质边坡后缘张裂缝的锚固止裂分析
        6.3.1 锚固力作用下的临界深度分析
        6.3.2 工程实例分析
    6.4 其余不利情况下的岩质边坡后缘张裂缝锚固止裂分析
        6.4.1 周边修筑建筑工程的影响
        6.4.2 周边地下工程爆破的影响
        6.4.3 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随时间损失的影响
    6.5 经典案例-湖北秭归链子崖T11 张裂缝锚固止裂分析
    6.6 岩质边坡危岩锚固的止裂分析
        6.6.1 锚索锚固下的危岩稳定性断裂力学分析方法
        6.6.2 工程案例分析
    6.7 细长岩层层状边坡的锚固止裂分析
        6.7.1 细长层状边坡的力学模型研究概述
        6.7.2 锚固软岩细长直立层状边坡的止裂模型
        6.7.3 直立层状边坡锚固止裂算例
        6.7.4 锚固细长顺层岩质边坡的止裂模型
        6.7.5 顺层边坡溃屈弯曲工程案例
    6.8 本章小结
7 考虑锚固界面损伤的剪切滑移模型
    7.1 概述
    7.2 FRP锚杆第一界面损伤剪切滑移模型
        7.2.1 FRP锚杆第一界剪切滑移模型概述
        7.2.2 FRP筋锚杆拉拔过程中剪切刚度变化规律
        7.2.3 FRP筋锚杆的损伤剪切滑移模型
        7.2.4 模型应用-基于荷载传递法的锚杆传力分析
        7.2.5 试验与算例分析
    7.3 锚杆第一界面完全解耦的三参数WEIBULL统计损伤剪切滑移模型
        7.3.1 第一界面完全解耦的剪切滑移模型概述
        7.3.2 第一界面完全解耦的统计损伤剪切滑移模型
        7.3.3 案例验证与分析
        7.3.4 参数分析
    7.4 高温影响下的第一界面修正WEIBULL统计损伤剪切滑移模型
        7.4.1 高温影响下的第一界面剪切滑移模型概述
        7.4.2 改进的修正Weibull热损伤锚固第一界面剪切滑移模型
        7.4.3 模型验证与算例分析
    7.5 锚杆锚固第二界面统计损伤力学模型
        7.5.1 概述
        7.5.2 工程案例验证分析
    7.6 模型应用-锚筋低应力脆断裂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危岩稳定性评价与治理研究 ——以桂林市叠彩山危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1.1.2 选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危岩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
        1.2.2 危岩落石运动特征研究
        1.2.3 落石防护措施研究
        1.2.4 危岩稳定性研究方法
        1.2.5 Rocfall在实际工程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室外落石试验及数值模拟
    2.1 室外落石试验场地及环境条件
    2.2 试验岩块特征
    2.3 试验步骤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5 落石运动路径及落石能量计算
        2.5.1 基本假设
        2.5.2 落石飞落运动计算
        2.5.3 落石碰撞运动计算
        2.5.4 落石碰撞的后续运动情况
    2.6 Rocfall数值模拟与现场落石运动轨迹对比分析
        2.6.1 Rocfall数值模拟介绍
        2.6.2 Rocfall数值模拟参数的选定
        2.6.3 Rocfall数值模拟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危岩落石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
    3.1 模型试验设计
    3.2 模型试验条件
    3.3 模型制作及试验落石选取
    3.4 试验步骤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3.6 落石室外运动与落石室内运动结果对比
    3.7 落石室内运动结果与Rocfall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桂林市叠彩山地质环境、危岩体基本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4.1 研究区地理位置
    4.2 工程地质条件
        4.2.1 地形地貌
        4.2.2 气象、水文
        4.2.3 地层岩性
        4.2.4 地质构造
        4.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4.2.6 水文地质条件
        4.2.7 山体岩溶发育特征
    4.3 危岩体基本特征
    4.4 形成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
        4.4.1 危岩(带)形成机制
        4.4.2 危岩(带)影响因素
    4.5 危岩稳定性评价
        4.5.1 定性评价
        4.5.2 定量评价
        4.5.3 稳定性综合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治设计
    5.1 Rocfall数值模拟
        5.1.1 参数选取
        5.1.2 模拟结果分析
        5.1.3 落石理论计算
    5.2 防治工程
        5.2.1 静态爆破清除
        5.2.2 锚固+主动防护网
        5.2.3 被动网拦截
        5.2.4 支撑
        5.2.5 危岩监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九寨沟震后受损边坡类型划分与植被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九寨沟地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第四纪震后受损边坡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3 震后受损边坡与活动断裂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4 研究区域活动构造与崩塌滑坡灾害研究现状及进展
        1.2.5 震后崩塌滑坡灾害修复及植被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及成果
        1.5.1 论文工作量
        1.5.2 章节结构
        1.5.3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水文
        2.2.4 土壤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大地构造背景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特征
    2.4 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
    2.5 第四纪地层及崩塌滑坡灾害
第3章 震后受损边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像来源及预处理
        3.1.1 影像处理
        3.1.2 影像解译标志建立
        3.1.3 影像解译
    3.2 震后受损边坡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震后受损边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风险性评价
        3.3.1 地形地貌的影响
        3.3.2 地质构造条件的影响
        3.3.3 地层与岩土体结构条件的影响
        3.3.4 降雨条件及植被覆盖程度的影响
        3.3.5 活动构造与历史地震的影响
        3.3.6 崩塌滑坡灾害风险性评价
第4章 基于植被生态修复的典型震后受损边坡分类及立地分析
    4.1 受损边坡类型划分
        4.1.1 分类原则
        4.1.2 分类依据
        4.1.3 分类结果
    4.2 老虎嘴不稳定斜坡灾害地质条件与成因分析
        4.2.1 灾害的基本特征
        4.2.2 构造地貌及临空面条件分析
        4.2.3 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分析
        4.2.4 形成机制及成灾过程分析
        4.2.5 立地分析
    4.3 荷叶寨后山震后滑坡灾害地质条件与成因分析
        4.3.1 滑坡灾害的基本特征
        4.3.2 构造地貌及临空面条件分析
        4.3.3 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分析
        4.3.4 形成机制及成灾过程分析
        4.3.5 立地分析
    4.4 五花海右岸震后崩塌灾害地质条件与成因分析
        4.4.1 崩塌灾害的基本特征
        4.4.2 构造地貌及临空面条件分析
        4.4.3 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分析
        4.4.4 危岩变形破坏特征
        4.4.5 形成机制及成灾过程分析
        4.4.6 立地分析
    4.5 五花海右侧中段震后崩塌灾害地质条件与成因分析
        4.5.1 崩塌灾害的基本特征
        4.5.2 构造地貌及临空面条件分析
        4.5.3 地层岩性及构造条件分析
        4.5.4 危岩变形破坏特征
        4.5.5 形成机制及成灾过程分析
        4.5.6 立地分析
    4.6 黑角寨公路震后滑坡灾害地质条件与成因分析
        4.6.1 滑坡灾害的基本特征
        4.6.2 构造地貌及临空面条件分析
        4.6.3 危岩变形破坏特征
        4.6.4 形成机制及成灾过程分析
        4.6.5 立地分析
    4.7 五花海上端不稳定斜坡地质条件与成因分析
        4.7.1 灾害的基本特征
        4.7.2 斜坡表层变形破坏特征
        4.7.3 形成机制及成灾过程分析
        4.7.4 立地分析
第5章 典型震后受损边坡植被生态修复与景观协调度评价
    5.1 受损山体生态植被修复基本原理
        5.1.1 生态恢复原理
        5.1.2 植被群落演替原理
        5.1.3 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原理
        5.1.4 物种生态适应性原理
        5.1.5 物种共生生原理
    5.2 植物种筛选
        5.2.1 植物种选择的原则
        5.2.2 植物种选择方法
        5.2.3 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筛选
    5.3 受损边坡植被生态修复模式
        5.3.1 老虎嘴式不稳定斜坡模式
        5.3.2 荷叶寨式滑坡模式
        5.3.3 五花海右岸式崩塌模式
        5.3.4 五花海右侧中段式崩塌模式
        5.3.5 黑角寨式滑坡模式
        5.3.6 五花海上端式不稳定斜坡模式
        5.3.7 不同类型受损边坡植被生态修复模式
    5.4 受损边坡景观修复协调度评价
        5.4.1 评价体系的建立
        5.4.2 评价计算指标体系构建
        5.4.3 评价计算指标选取
        5.4.4 评价方法
        5.4.5 评价因子分级及赋值
        5.4.6 综合评价计算
        5.4.7 典型受损边坡协调度评价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西成客专嘉陵江河谷工程地质选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2.3 不良地质
        2.3.1 复杂煤窑采空区
        2.3.2 岩堆及古滑坡堆积体
        2.3.3 危岩落石
3. 工程地质选线研究
    3.1 上游大角度跨越嘉陵江方案
    3.2 下游小角度跨越嘉陵江方案
    3.3 中游较小角度跨越嘉陵江方案及主要工程措施
        3.3.1 优化孔跨布置满足嘉陵江行洪及通航要求
        3.3.2 局部改建川陕二级路及大跨跨越川陕高速公路
        3.3.3 局部改建宝成铁路
        3.3.4 加固滑坡堆积体
        3.3.5 彻底治理危岩落石
4. 小结

(6)滚石运动特性及冲击棚洞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以“合璧津”高速公路危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滚石运动特征研究
        1.2.2 滚石冲击棚洞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危岩滚石发育特征
        2.3.1 危岩滚石分布
        2.3.2 滚石诱发因素
        2.3.3 危岩破坏类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滚石运动特征分析
    3.1 滚石运动物理模型试验
        3.1.1 试验概述
        3.1.2 试验准备
        3.1.3 试验结果分析
    3.2 典型斜坡滚石运动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3.2.1 模型构建与校正
        3.2.2 模拟分析工况
        3.2.3 模拟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滚石冲击棚洞结构动力响应
    4.1 耦合计算原理
    4.2 研究问题
        4.2.1 问题描述
        4.2.2 试验装置
        4.2.3 模型构建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支座反力响应
        4.3.2 峰值冲击力变化特征
        4.3.3 顶板中心位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斜坡滚石运动冲击过程研究
    5.1 滚石运动过程模拟分析
        5.1.1 模型构建及参数取值
        5.1.2 模拟计算工况
        5.1.3 计算结果分析
    5.2 滚石防护工程布设及冲击响应研究
        5.2.1 防护工程的选择
        5.2.2 模型构建及参数选取
        5.2.3 棚洞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都四铁路重要构筑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1.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交通概况
        2.1.3 气象水文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地震
        2.2.5 季节性冻土
        2.2.6 水文地质条件
        2.2.7 不良地质现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对工程的危害
    3.1 地质灾害的类型
    3.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3.2.1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3.2.2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3.3 地质灾害孕灾环境和诱发条件
        3.3.1 孕灾环境
        3.3.2 诱发条件
    3.4 构筑物与环境地质相互作用关系
        3.4.1 滑坡危害方式
        3.4.2 崩塌危害方式
        3.4.3 泥石流危害方式
        3.4.4 岩堆危害方式
        3.4.5 危岩落石危害方式
        3.4.6 工程建设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状工程单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4.1 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概述
        4.1.1 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量化的意义
        4.1.2 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类型
        4.1.3 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假定
        4.1.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4.2 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4.2.1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方法
        4.2.2 滑坡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4.2.3 崩塌的危险性评价方法
        4.2.4 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4.2.5 岩堆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4.2.6 危岩落石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都四铁路地质灾害现状危险性评价
    5.1 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基础数据
    5.2 滑坡的危险性评价
        5.2.1 易发性评价
        5.2.2 到达线路概率评价
        5.2.3 影响线路范围评价
        5.2.4 危险性评价分级汇总
    5.3 崩塌的危险性评价
        5.3.1 易发性评价
        5.3.2 到达线路概率评价
        5.3.3 影响线路范围评价
        5.3.4 危险性评价分级汇总
    5.4 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
        5.4.1 易发性评价
        5.4.2 到达线路概率评价
        5.4.3 影响线路范围评价
        5.4.4 危险性评价分级汇总
    5.5 岩堆的危险性评价
        5.5.1 易发性评价
        5.5.2 到达线路概率评价
        5.5.3 影响线路范围评价
        5.5.4 危险性评价分级汇总
    5.6 危岩落石的危险性评价
        5.6.1 易发性评价
        5.6.2 到达线路概率评价
        5.6.3 影响线路范围评价
        5.6.4 危险性评价分级汇总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ArcGIS的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6.1 地质灾害线性危险性评价
        6.1.1 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和危险性等级表示
        6.1.2 铁路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布
    6.2 地质灾害区划危险性评价
        6.2.1 地质灾害区划危险性评价指标
        6.2.2 地质灾害区划指标权重计算
        6.2.3 地质灾害区划危险性评价图
    6.3 都四铁路重要构筑物遭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危险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 A 滑坡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附录 B 崩塌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附录 C 泥石流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附录 D 岩堆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附录 E 危岩落石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8)乐西高速S1标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崩塌灾害研究现状
        1.2.2 滑坡灾害研究现状
        1.2.3 泥石流灾害研究现状
        1.2.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人类工程活动
    2.3 工程岩组划分
第3章 斜坡结构类型及变形破坏特征
    3.1 斜坡地质结构类型
        3.1.1 层状结构类型斜坡
        3.1.2 土质斜坡
        3.1.3 斜坡结构发育分布状况
    3.2 斜坡变形破坏特征
        3.2.1 斜坡变形主要机制类型
        3.2.2 斜坡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
    3.3 斜坡工程地质分段
第4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4.1.1 灾害类型与基本特征
        4.1.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4.2 典型灾害分析
        4.2.1 雷马坪滑坡
        4.2.2 银厂沟滑坡
        4.2.3 五彝湾崩塌
        4.2.4 罗彻泥石流
    4.3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4.3.1 地形地貌
        4.3.2 地层岩性
        4.3.3 坡体结构
        4.3.4 水文气象
        4.3.5 人类工程活动
第5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模糊综合评判法
    5.2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5.2.1 确定评价指标与评价单元
        5.2.2 评价因子的选取及栅格化处理
        5.2.3 计算评价因子权重
    5.3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3.1 计算隶属度函数
        5.3.2 基于Arc GIS的隶属度操作
        5.3.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3.4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段综合评价
第6章 沿线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6.1 滑坡防治建议
    6.2 崩塌防治建议
    6.3 泥石流防治建议
    6.4 路基段斜坡稳定性控制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现状
        1.2.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
        1.2.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研究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社会经济
第3章 矿山开发情况及环境问题
    3.1 矿产资源简介
    3.2 矿区开发情况
    3.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概述
        3.3.1 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3.3.2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3.3.3 矿山污染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地质灾害分析
    4.1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4.1.1 地质灾害类型
        4.1.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4.2 危岩体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2.1 危岩发育特征
        4.2.2 典型危岩灾害
        4.2.3 危岩破坏影响因素
        4.2.4 危岩稳定性评价
    4.3 堆积体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4.3.1 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
        4.3.2 典型不稳定斜坡灾害
        4.3.3 矿渣斜坡破坏影响因素
        4.3.4 矿渣斜坡稳定性评价
    4.4 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4.4.1 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
        4.4.2 典型坡面泥石流灾害
        4.4.3 泥石流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区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
    5.1 生态破坏
        5.1.1 矿区地貌景观破坏
        5.1.2 矿区土地资源影响分析
    5.2 矿区环境污染分析
        5.2.1 地表水影响分析
        5.2.2 地下水影响分析
        5.2.3 土壤污染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高顶山矿区地质环境评价
    6.1 评价原则
    6.2 环境地质问题分区
    6.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立
        6.3.1 评价方法
        6.3.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
        6.3.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3.4 权重体系的建立
        6.3.5 构建隶属度函数
    6.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7.1 高顶山矿区恢复治理原则与目标
        7.1.1 治理原则
        7.1.2 治理目标
        7.1.3 规划思想
    7.2 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
        7.2.1 地质灾害恢复治理研究
        7.2.2 地貌景观恢复治理
        7.2.3 土地损毁恢复治理
    7.3 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7.3.1 环境效益评价
        7.3.2 社会效益评价
        7.3.3 经济效益评价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汶马高速薛城一号隧道进口边坡变形机理与处置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开挖与斜坡变形相互关系研究现状
        1.2.2 公路地质灾害处置措施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与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2.1 地理位置及气象水文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及水文条件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不良地质现象
        2.2.6 人类工程活动
    2.3 隧道进口段岩体质量研究
        2.3.1 结构面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2.3.2 岩体结构类型分析
    2.4 岩体力学参数综合选取
        2.4.1 抗拉强度试验
        2.4.2 单轴压缩试验
        2.4.3 参数综合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洞口段围岩—边坡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3.1 变形体基本概况
    3.2 发育规模及边界特征
    3.3 坡体结构特征分析
    3.4 变形破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3.4.1 变形迹象分析
        3.4.2 变形监控量测及分析
        3.4.3 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5 隧道围岩—边坡体系相互作用地质概念模型建立
        3.5.1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3.5.2 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3.5.3 围岩—边坡相互作用变形破坏概念模型
    3.6 变形分区及危害性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洞口段围岩-边坡体系稳定性分析
    4.1 隧道进口段围岩-边坡体系应力应变特征分析
        4.1.1 数值模型前处理
        4.1.2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2 隧道进口段围岩-边坡体系变形破裂特征分析
        4.2.1 数值计算前处理
        4.2.2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隧道围岩-边坡体系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道洞口段变形体综合处置技术研究
    5.1 隧道进口边坡变形处置技术设计原则
    5.2 处置方案设计思路
    5.3 处置措施设计
    5.4 治理效果数值计算验证
        5.4.1 边坡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5.4.2 治理后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济泰高速公路危岩滑坡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映汶高速公路地震次生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J]. 陈谋,李树鼎,殷强,王军. 四川建筑, 2021(04)
  • [2]锚杆的抑损止裂效应分析及锚固界面的剪切滑移模型[D]. 杨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危岩稳定性评价与治理研究 ——以桂林市叠彩山危岩为例[D]. 谭明灿.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4]九寨沟震后受损边坡类型划分与植被生态修复研究[D]. 王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5]西成客专嘉陵江河谷工程地质选线研究[J]. 陈建发,岳志勤. 中国勘察设计, 2020(10)
  • [6]滚石运动特性及冲击棚洞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以“合璧津”高速公路危岩为例[D]. 刘浩.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都四铁路重要构筑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 吴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乐西高速S1标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D]. 白天.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D]. 郑盛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汶马高速薛城一号隧道进口边坡变形机理与处置对策研究[D]. 陆渊.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济泰高速公路危岩滑坡工程设计与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