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坝上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张家口坝上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张家口坝上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勃颖[1](2021)在《张家口市蔬菜产业扶贫效果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贫困问题不仅制约个人生存,同时对国家及地区的发展存在诸多阻碍,贫困问题的有效缓解不仅是对中国扶贫工作的挑战,也是全人类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河北省近年来经济增长有目共睹,但全省仍存在较大贫富差距及经济水平不均的现象,张家口市因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等因素,贫困情况复杂、贫困发生率较高,其贫困问题的解决影响着全省脱贫工作进程。以此为研究背景,对地区产业扶贫开展情况进行效果分析,进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地区甚至国家脱贫效果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通过文献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将张家口市阳原县、赤城县以及沽源县三县为调研地点,对三县蔬菜产业规模、生产布局、主产区建设情况、产供销情况以及发展制约因素五个方面对蔬菜生产现状进行初步概述;其次,以三县蔬菜产业相关村落为调研单元,从产业运行机制、产业项目效益、产业保障措施以及模式运行效果四个方面对政府及基层组织主导式、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带动型以及能人承包经营式四种扶贫模式进行综合概述;再次,选取了资金使用效率、利益联结机制、项目瞄准性三个视角对四种蔬菜产业扶贫模式实际带贫增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针对张家口市蔬菜产业带贫情况,为促进张家口市蔬菜产业扶贫可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分析结果发现,蔬菜产业扶贫通过发展蔬菜种植业、加工业以及旅游产业等项目,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蔬菜生产,在促进张家口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目的。张家口市四种扶贫模式对贫困户增收能力均呈正向积极效应,其中企业带动型以及合作社带动型两种模式市场联结相对紧密,对贫困户带动能力较为突出,扶贫、带贫效果最佳;而能人带动型以及政府及基层组织主导式虽带贫效果相对较差,但从项目盈利水平以及分配的扶贫性方面,这两种扶贫模式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更为直接,降低了扶贫资金流动的成本损失。综合比较四种蔬菜产业扶贫效果得出,产业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落实村民自我脱贫、自我服务以及自我管理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扶贫效果的有效、稳定。本文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对蔬菜产业扶贫发展相对成熟的乡镇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农户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蔬菜产业扶贫实施情况,总结了蔬菜产业扶贫成功带贫的多样化模式。二是通过对张家口市农业相关部门、新型经营主体、建档立卡户、一般户等多个参与主体在蔬菜产业扶贫中所承担的角色进行多角度分析,较为全面的总结了张家口市蔬菜产业扶贫运行机制及效果。

翟宇[2](2021)在《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的农户意愿及方案选择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家口坝上地区是河北省马铃薯生产主产区,近年来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方式由传统旱作转变为现代化的灌溉方式,坝上地区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马铃薯耕地休耕制度是治理该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是破解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匮乏间矛盾的有效手段。调研中发现当前已经有部分经营主体开始探索主动休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一个新的休耕政策,推广实施必须了解农户的意愿与偏好、构建完善的休耕实施方案,才能取得预期成效。因此探究农户参与休耕的意愿、意愿受何种因素影响以及农户对休耕方案的偏好选择,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产业角度分析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的迫切性;二是基于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种植户的休耕意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三是运用选择实验法,选取休耕政策中的关键属性,模拟不同休耕方案,让农户进行选择,探究休耕规则对农户参与休耕意愿的影响,最终探索适宜张家口坝上地区的马铃薯休耕方案。研究发现:(1)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种植户对参与休耕有较高的积极性,政策有良好的实施环境。(2)农户的休耕意愿受到农户特征以及休耕规则的多重影响,马铃薯休耕政策应依据农户差异,分类别有针对性地推广与实施。(3)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分析发现,农户更偏向于选择参与休耕土地比例小、休耕年限短、补偿金额高且能够为农户提供复耕保险的休耕政策,因此多元化的组合休耕方案,更适合张家口坝上地区实施马铃薯休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种植户的休耕意愿较为强烈,在后续的政策推广过程中,应增加休耕政策的科学宣传,进一步增强农户对休耕政策的了解。完善休耕主体筛选机制,政策实施要依据农户意愿,合理划定休耕区域、选择休耕主体。农户参与休耕的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休耕政策制定要依据农户异质性,容纳多元化休耕方案属性,建立动态休耕补偿机制,在政策实施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的休耕方案。同时要完善休耕监督与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从而确保马铃薯休耕政策能够顺利、稳定实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探究资源约束背景下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处于张家口坝上地区拟实施政策压采地下水,但还无成熟政策实施、未取得显着成效的时间节点上,本文结合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出针对不同时期实施的马铃薯休耕方案,丰富了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理论。(2)采用选择实验法分析休耕方案对农户休耕意愿的影响。在分析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种植户参与休耕的意愿后,又进一步引入休耕方案变量,探究休耕规则对农户意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休耕政策的制定,是对农业生态补偿理论的进一步补充。

黄绍琳,鲁春霞,刘一江[3](2020)在《张家口市高耗水农作物种植结构及需水量时空格局变化》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张家口市不同尺度的农作物种植结构、需水量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变化特征,以便为农业结构节水提供重要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张家口市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上仍向高耗水方向转变,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24.75%,水浇地种植面积增加了6%;2015年坝上和坝下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较2005年增加了33.97%和20.7%,坝上的雨养作物总种植面积减少了58.5%,而坝下增加了48.51%,坝上较坝下变化更为剧烈。2)由于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增加,2015年需水量比2005年增加了2.74亿~3.89亿m3;尽管蔬菜种植结构在向节水和高收益方向转变,但总种植面积扩大使得蔬菜生产需水量增大,2015年比2005年增加了684.44万~684.59万m3。3)从空间分布来看,张家口市作物生产需水量呈增加趋势,2015年坝上和坝下的农作物需水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22.36%~22.42%和21.46%~21.81%,其中坝上的康保、沽源和坝下的张家口市区、崇礼需水量增加较多,2015年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41.19%~41.59%、38.86%~44.78%、43.83%~52.42%和42.67%~45.26%。高耗水作物种植规模的增大是需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宋慈[4](2020)在《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探究生态功能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及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机理,实现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协调发展,对国家绿色发展空间的维护、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长期定位于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张家口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水源涵养目标又对当地产业发展形成了硬性约束。本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两山”理论为指导,针对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水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机理,构建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以张家口市为例,分析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路径并提出政策建议。主要工作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基于生产方式转变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模型,为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有效转化提供框架思路。在多系统整体性框架下,从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与有效转化角度阐释“两山”理论的经济学内涵,并从“资源-资产-资本”之间的转化关系入手提出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逻辑框架,阐述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影响因素(即发展偏好、技术进步、土地利用方式、生态补偿)和路径机制(即产业转换机制、金融机制、财政机制、市场机制)。(2)提出并核算了水源涵养价值,通过编制2012年张家口市投入产出表、核算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构建了以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动态优化模型,并以张家口市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和模拟实验。实现了用一个目标函数同时反映水资源消耗、水环境损害和水源涵养效益对经济发展的正负向影响,丰富了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设定,也为以往只基于历史数据进行核算的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指标的可预测性提供了模型参考。模拟期内,水量保持和水环境控制两个水源涵养的基本功能可以实现。到2035年,张家口市森林和草地总持水量达132万立方米,向北京供应的地表水资源量5.25亿立方米;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处理能力逐年提高,模拟期末COD可实现零排放;水源涵养价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加4247.3亿元和4155.39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6.73%和6.79%。(3)基于转化机理,结合模拟结果,分析提出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路径,即增加水资源消耗性利用向非消耗性利用的转化、拓展水资源非消耗性利用方式、财政补贴的合理来源和分配、新兴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等。

刘一江[5](2020)在《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监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充足的水资源是保障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加,有限的水资源量难以承载越来越多的消耗,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水资源承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作为保障首都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一环,张家口市长期向北京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水资源。但近四十多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张家口市面临水资源短缺、水质环境恶化等严峻挑战。如何基于水资源承载力发展社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是张家口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回答的科学问题。本文在总结梳理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张家口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起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确立指标权重,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2005-2017年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了评价与分析。随后对张家口市2020年、2022年和2035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预测与预警,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以期为本地区水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和分配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较差,水资源继续开发潜力较小。经分析发现主要受水资源系统影响,特别是受人均水资源量和产水模数的影响较大,导致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等级偏低。(2)2005-2017年间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总体状况较差,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弱或较弱等级。水资源子系统对其变化起主要作用,其他子系统的影响作用较小。(3)区县尺度上,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分布状况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及南部区县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好;西部及北部区县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差,但具有明显的好转趋势;中部市辖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相对最差。(4)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结果表明:维持现状情境下,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在2020年、2022年、2035年逐步恶化,预警等级由轻警变为重警;而开源节流情境下,预警等级一直处于无警,水资源承载能力逐渐好转。

张珍珍[6](2020)在《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施肥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生产中施肥量随意性强,施肥量差异性大,品质难以保证等问题,以青萝卜“绿翡翠”品种为材料,于2019年7~9月在尚义县小蒜沟镇勿乱沟村青萝卜种植基地进行了施肥效应研究。试验设计5个施肥处理,通过在青萝卜不同生长期取样测定青萝卜植株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品质、土壤性状和植株养分及经济效益指标,以便筛选出能够促进青萝卜生长,增加其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品质的施肥处理。主要结果如下:1、青萝卜根际土壤理化性状、植株养分积累在不同施肥处理间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施用推荐施肥量的情况下,于莲座期和肉质根膨大期叶面喷施海藻酸肥料的处理(即处理4)可使土壤p H值更接近中性,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较CK提高;促进了青萝卜植株养分的有效积累、转移和分配。2、推荐施肥量的各处理都可以提高青萝卜的各项形态指标,且青萝卜的各项形态指标与施肥量呈正相关。但施用推荐施肥量的情况下,叶面喷施海藻酸肥料的处理4也能够促进青萝卜的各项形态指标提高,其效果仅次于处理3。3、不同施肥处理在改善青萝卜品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不同。处理4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效益较常规施肥处理(CK)分别提高了15.00%、15.74%和20.31%;以处理4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最高,较CK分别提高了16.20%,27.27%和6.98%,但处理4肉质根中亚硝酸盐含量则较CK降低了22.26%;处理3的经济产量、经济效益略高于处理4,二者差异也不明显,但处理4的品质指标却是所有处理中最低的。4、青萝卜光合性能在不同施肥处理间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处理3、处理4显着提高了青萝卜的光合性能,处理3、处理4的叶绿素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12.64%和11.68%,二者的净光合速率较CK分别提高了16.23%和12.59%,处理3虽略高于处理4,但二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综合各项指标看,在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生产中,在施用推荐施肥量的基础上,在青萝卜莲座期和肉质根膨大期叶面喷施海藻酸肥料(处理4)能够达到促进青萝卜生长、增强光合作用、提高青萝卜产量和经济效益、改善青萝卜品质、改善土壤环境的目的,因此,处理4是适合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的施肥方案。

张博超[7](2020)在《沽源县蔬菜产业升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沽源县蔬菜产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沽源县种植业中第一大产业,也成为了沽源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沽源县蔬菜产业在近几年面临着新的形势,产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是消费者对蔬菜安全性、风味、营养需求的沽源县落后生产力的矛盾,二是在“两区”建设背景下沽源县以高耗水蔬菜、马铃薯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也愈发激烈,对蔬菜产业进行提档升级迫在眉睫。本文从产业升级的角度,对沽源县蔬菜产业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阐述了进行蔬菜产业升级的必要性,通过产业超前系数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沽源县蔬菜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同时指明了沽源县进行产业升级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影响沽源县蔬菜产业升级的因素究竟到底有哪些?结合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从政策因素、资源禀赋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经营管理因素五个大方面建立了影响沽源县蔬菜产业升级的16个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制定调查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分析结果,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蔬菜产业在沽源县第一产业中具有较高的层级和较高的附加值,劳动和技术较为密集,较第一产业中其他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沽源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如果短时间内对蔬菜产业不合理的高压整治必然会引发更多的矛盾,所以在“两区”建设特定政策背景下以高效节水为主线对沽源县蔬菜产业进行升级势在必行。(2)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确定影响沽源县蔬菜产业升级的关键影响因素共有16个,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和因子分析法形成五大类影响因素,包括:基础生产条件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水资源因素和需求因素。在这五大类影响因素中,沽源县基础产业条件因素被认为是对最重要的,然后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名为:技术因素、市场因素、水资源因素、需求因素。从五大因素可以看出,沽源县在将来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注重在全县范围内逐步还林还草,恢复湖泊、河流、湿地生态,逐步回补地下水超采亏空量的同时,要以节水增效为主线,重点压减种植高耗水作物或采取高耗水灌溉方式的粗放型低等耕地面积,并对原有具备升级条件蔬菜相关产业进行整合升级,完成蔬菜产业的三产融合,完成低效向高效的转化,通过对蔬菜产业的升级实现沽源县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并保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赵玉峰[8](2020)在《京津冀典型水源涵养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驱动因素及模型预测 ——以张家口地区为例》文中认为京津冀西北地区是京津两地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区域。为揭示京津冀西北地区地下水位时空演变规律、地下水位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途径,以张家口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81~2015年56个地下水位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坝上高原、柴宣盆地、涿怀盆地和蔚阳盆地4个地貌单元地下水位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地下水位变化的驱动因素,同时,运用Spss22.0软件构建逐步多元回归模型,对4个地貌单元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地下水位时空演变进行预测,以期为张家口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调配以及京津冀西北地区水源涵养和生态功能保持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地下水位的时间变化来看,1981~2015年张家口地区坝上高原、柴宣盆地、涿怀盆地和蔚阳盆地4个地貌单元及下辖各县区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自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下降速率逐步加快。坝上高原及下辖各县区在1981~1996年地下水位呈小幅波动,变幅≤±0.46m;在1996~2008年呈波动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逐步加快,降幅介于1.83m~4.35m;在2008~2015年下降速率放缓,变幅≤±2.86m。柴宣盆地和涿怀盆地及下辖各县区地下水位在1981~1998年呈波动下降趋势,降幅分别≤3.18m和≤0.86m;在1998~2015年柴宣盆地区及涿怀盆地区水位以近线性趋势急速下降,降幅介于13.94~20.83m和4.43~9.24m。蔚阳盆地区水位在1981~1988年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变幅≤±0.4m;在1988~2003年呈快速波动下降趋势,降幅介于1.99~3.9m;在2003~2015年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变幅≤±3.06m。(2)从地下水位的空间变化来看,1981~2015年张家口地区4个地貌单元地下水位降幅表现为:坝上高原<蔚阳盆地<涿怀盆地<柴宣盆地。在坝上高原下辖各县中,康保县水位降幅最小,为1.06m,张北县水位降幅最大,为6.84m,沽源县和尚义县水位降幅介于2.53~2.97m。蔚阳盆地下辖各县中,蔚县和阳原县水位降幅分别为1.22m和7.14m。涿怀盆地下辖各县中,涿鹿县和怀来县水位降幅分别为9.66m和5.3m。在柴宣盆地下辖各区县中,桥西区和万全区水位降幅最大,分别为23.57m和21.49m;下花园区水位降幅最小,为6m;桥东区、宣化区和怀安县水位降幅介于16.99~17.48m。(3)从地下水位变化的驱动因子来看,1981~2015年张家口地区4个地貌单元的地下水位变化量与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自然因素相关性较低,而与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年末总人口、常用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总产量、蔬菜总产量和猪牛羊肉总产量等社会经济因素相关性很高,因此,社会经济因素是驱动该地区地下水位变化的主导因子。但4个地貌单元地下水位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有所不同,其中坝上高原地下水位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为蔬菜总产量、第一、三产业产值和有效灌溉面积。柴宣盆地的关键驱动因子为猪牛羊肉总产量、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和蔬菜总产量;涿怀盆地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猪牛羊肉总产量、年末总人口和蔬菜总产量;蔚阳盆地为猪牛羊肉总产量、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年末总人口和蔬菜总产量。(4)从地下水位变化的模型模拟精度来看,利用回归原理建立的张家口地区坝上高原、柴宣盆地、涿怀盆地和蔚阳盆地4个地貌单元逐步多元回归模型,其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1、0.994、0.961和0.993,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3、0.988、0.924和0.985,说明各模型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分别可解释地下水位变化的98.3%、98.8%、92.4%和98.5%。P值均达到0.001的显着水平,且模型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4.5%和≤2.5%。说明该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可以很好地反映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与地下水位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及驱动作用。(5)从地下水位变化的情景预测结果来看,以2015年为基准年,在4个地貌单元地下水位变化模型中涉及到的自然因素按趋势拟合方程计算模拟变化率,经济因素指标(包括常用耕地面积)则按2015年较2010年增长率的75%、100%和125%作为三种情景模拟变化率,计算得到张家口地区4个地貌单元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为,坝上高原地下水位分别介于9.28~10.33m、11.69~15.26m和15.34~24.44m,与2015年地下水位相比,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分别介于1.9~2.95m、4.31~7.88m和7.96~17.06m;柴宣盆地分别介于51~54.45m、57.89~67.85m和67.11~88.81m,与2015年地下水位相比,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分别介于3.3~6.75m、10.19~20.15m和19.41~41.11m;涿怀盆地分别介于25.44~26.99m、28.9~34.02m和34.03~46.67m,与2015年地下水位相比,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分别介于2.58~4.13m、6.04~11.16m和11.17~23.81m;蔚阳盆地分别介于0.18~0.36m、11.15~11.64m和9.82~11.13m,与2015年地下水位相比,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分别介于2.58~4.13m、0.53~1.02m和1.04~2.35m。结果表明:按照目前张家口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坝上高原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但柴宣盆地原、涿怀盆地和蔚阳盆地地下水位仍将持续下降,其中柴宣盆地下降最为严重。论文研究结果可为张家口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京津冀地区水源涵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合理调配具有重要意义。

张志慧[9](2019)在《坝上地区农田休耕与水浇地转旱作的生态补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实行旱地休耕与水浇地旱作制度是减轻冀西北坝上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增强水源涵养与供给功能,保障下水下风地区生态与资源安全的重要社会需求。本研究于20172018年选择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的两个代表性乡镇作为案例区,采用对案例区雨养旱地、水浇地和大棚三种种植类型的农户与企业精细访谈摸底、进田实地检测方式,获得作物生产的数据资料,进一步对雨养旱地、水浇地和大棚进行生产、生态和经济效果分析,并运用机会成本法,估算不同种植类型耕地休耕与转作生产的经济补偿数额。主要结果如下。1、初步明确了不同类型农田主栽作物生产的外部效应量值坝上地区雨养旱地、水浇地和大棚三种种植类型的耕地农作,均伴有起沙扬尘、肥力下降、蒸耗降水、消耗地下水和地膜白色污染等负外部性影响。水浇地作物生产以西兰花抽取地下水量最少,每亩灌水量为36.28m3,马铃薯、圆白菜次之,分别为每亩44.8m3、61.42m3,甜菜的灌水量最大,为每亩72.14m3;大棚豆角抽取的地下水量最多,为每亩112.29m3,微型薯棚每亩灌水量为56.47m3。旱作生产莜麦、亚麻田收益较低,肥料投入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养分耗亏成本为每亩28.5467.38元;旱作马铃薯和甜菜田养分盈余,马铃薯为每亩12.32元,甜菜为16.98元。水浇地甜菜和圆白菜土壤肥力下降,甜菜田肥力下降的成本为每亩37.72元,圆白菜田每亩146.20元;水浇地经济效益高的马铃薯与西兰花生产表现培肥土壤特征,马铃薯为每亩16.21元,西兰花为196.80元。大棚生产土壤养分也表现为盈余,大棚豆角每亩为338.18元,微型薯每亩405.62元。农田生产收益(y)与养分盈亏成本(x)呈现y=0.388x2-40.394x-2725.7987(r=0.726)的二次项正相关关系。2、明确了农资成本投入是影响不同类型农田作物生产效果的主要因素坝上雨养旱作生产,农田投入少,产量变幅大。旱作田农资成本投入在每亩60.00321.35元,作物产量变异系数在15.6822.44%间。水浇地收益较高,农资成本投入在每亩791.381716.15元,作物产量变异系数在3.7822.44%间。在农田动能投入中,雨养旱地机械化程度低,人工费用高。旱地马铃薯、甜菜生产,机械成本为每亩66.9573.38元,人工投入为每亩629.82915.52元;相应水浇地马铃薯、甜菜生产,机械成本为每亩133.51240.84元,人工成本则降至每亩393.77641.93元。机械化替代人力,提高了农田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坝上旱地、水浇地与大棚作物生产的经济效果表明,坝上农作物产值(y)随农资投入(x)升高,呈y=0.001x2+0.278x+708.057(r=0.959)的二次项正相关关系。3、明确了不同类型农田的经营主体以及相应农田休耕、转作的适宜经济补贴数额依案例区实际调查情况分析表明,目前耕地经营的主体受农田投资质量影响。雨养旱作田农资成本投入少,经济效益低,经营主体为自耕农与兼业农。水浇地收益较低的甜菜、圆白菜生产田,经营主体为兼业农;经济效益高的马铃薯、西兰花生产田,经营主体为租地商与农企。大棚的架豆角及微型薯生产,农资成本投入多,经济效益高,经营主体为租地商与农企。坝上实行休耕,在考虑农田生产造成的土壤水分、养分盈亏成本时,经营主体为兼业农下,补偿数额为旱作莜麦每亩补偿68.14元、亚麻89.70元、马铃薯218.81元、甜菜99.54元;水浇地甜菜每亩补偿数额为455.38元、圆白菜397.69元、马铃薯737.01元、西兰花1241.08元;不考虑水分、养分成本时,则补偿数额为旱作莜麦每亩96.68元、亚麻157.08元、马铃薯206.49元、甜菜82.56元;水浇地甜菜的补偿数额为每亩672.01元、圆白菜696.21元、马铃薯831.90元、西兰花1034.25元。水浇地较高的经济效益会导致直接休耕成本高,政府财政压力大。考虑水浇地转作生产效益最好的旱作马铃薯,以水转旱的收益差值作为转作补贴数额。考虑水分、养分成本时,在经营主体为兼业农下,水浇地甜菜和圆白菜的水转旱收益差值为负;在经营主体为租地商与农企下,水浇地马铃薯转作补贴数额为每亩372.99元、西兰花877.06元。不考虑水养分盈亏成本时,在经营主体为兼业农下,转作补贴数额为水浇地甜菜每亩120.31元、圆白菜144.51元;在经营主体为租地商与农企下,马铃薯480.20元、西兰花每亩682.55元。大棚生产不仅经济效益高,大棚架芸豆亩收益是水浇地西兰花的6.52倍,而且通过膜面集雨渗漏地下的水量多于抽取地下水的灌溉量,豆角与微型薯大棚所生产的地下水资源量超过灌溉量,分别为46.31和118.22m3/667m2。所以坝上地区的大棚生产,不应考虑休耕或转作。综之,通过对坝上地区雨养旱地、水浇地和大棚菜地等农田的生产调查,初步明确了各类耕地的生产、生态和经济效果;明确了不同类型农田的经营主体,以及相应的农田休耕、转作策略、适宜的经济补贴数额。文中进一步讨论了农村非农性产业开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等,以促进冀西北坝上地区休耕制度的实施。

荣志红[10](2019)在《河北省山区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及资源利用效率分析》文中提出河北省山区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整个河北省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蔬菜产业是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山区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山区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明确了河北省山区蔬菜的种植现状和分布特点,分析出七种不同蔬菜生产的优势区域布局,并对蔬菜种植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对山区蔬菜生产投入产出的不足和冗余情况提出合理的调整。为促进山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农户科学的蔬菜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河北省山区蔬菜种植分布规律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河北省山区蔬菜种植面积大、种类多。2016年河北省山区蔬菜产量达2.86×107 t;蔬菜面积达4.36×105 hm2,露地蔬菜、地膜蔬菜和设施蔬菜分别占蔬菜总种植面积的33.60%、26.13%和40.27%;设施蔬菜中塑料大棚蔬菜、中小棚蔬菜和日光温室蔬菜分别占39.11%、22.58%、38.71%。不同类别蔬菜分布较均匀,白菜类种植面积最大为9.38×104 hm2,占总体的25.14%,主要分布在唐山市的玉田县、承德的丰宁县和昌黎县。其次是瓜菜类,占14.71%,葱蒜类的种植面积较小,只占全部的10.89%。(2)河北省山区蔬菜种植的优势地区运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多个指标,得出河北省山区七种不同蔬菜种植的优势地区分布差别较大。高类地区出现更多的主要有白菜类、根茎类、茄果类和葱蒜类,主要分布张家口市、承德市和秦皇岛市的部分地区。叶菜类、瓜菜类和豆用菜类的生产高类地区较少,分布较零散,蔬菜生产水平有待提高。7类蔬菜5种以上处在高类地区的有昌黎县、崇礼县、抚宁区、沽源县、康保县、迁安市、桥西区(张家口市)、永年县、玉田县9个地区,5种以上处于低类地区的有承德县、丰宁县和阜平县3个地区。(3)河北省山区主要蔬菜的资源利用效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得出河北省山区蔬菜种植的总体资源利用效率较好。通过487户蔬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分析12种蔬菜的投入产出数据可知,蔬菜农业资源利用总体效率(0.946)较高,综合效率中只有露地黄瓜、设施黄瓜和设施菜椒的DEA未达到1;纯技术有效决策单元10个,纯技术有效平均值达0.962;黄瓜种植尽管没有实现规模有效,但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计算出露地黄瓜和设施菜椒的无效单元各投入产出指标的改进方向和具体改进值,其中设施菜椒的土地成本和农药农膜费用分别需要调整65.17%和79.92%,其他投入产出调整较小。综上所述,通过对河北省山区蔬菜的种植现状分析和农户调研结果,明确了蔬菜的种植分布特点,通过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得出了各类蔬菜种植的优势区县。并通过蔬菜生产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出主要蔬菜的农业资源效率。以此提出蔬菜生产的投入改进值,提高蔬菜生产效率,以优化蔬菜在河北省山区的种植。

二、张家口坝上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家口坝上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张家口市蔬菜产业扶贫效果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贫困定义的研究
        1.2.2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
        1.2.3 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
        1.2.4 关于产业扶贫模式的研究
        1.2.5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依据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存在的不足
2 张家口市蔬菜产业扶贫发展情况分析
    2.1 张家口市贫困情况概述
    2.2 张家口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2.1 张家口市蔬菜种植结构
        2.2.2 张家口市调研县蔬菜种植情况
        2.2.3 张家口市蔬菜供销现状
    2.3 张家口市蔬菜产业扶贫发展历程
    2.4 本章小结
3 张家口市蔬菜产业扶贫效果分析——基于贫困户视角
    3.1 调查说明
        3.1.1 问卷设计及调研方法
        3.1.2 样本村基本情况
    3.2 调研对象样本特征
        3.2.1 个人特征
        3.2.2 家庭特征
    3.3 蔬菜产业扶贫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蔬菜产业扶贫模式及效果分析——基于经营主体视角
    4.1 政府及基层组织主导式扶贫模式
        4.1.1 黄盖淖蔬菜园区——“一户一棚”模式
        4.1.2 政府及基层组织主导式运作方式
    4.2 企业带动型扶贫模式
        4.2.1 盛丰公司——“政府+企业+基地+农户”
        4.2.2 企业带动型运作方式
    4.3 合作社带动型扶贫模式
        4.3.1 强农合作社——“合作社+基地+农户”
        4.3.2 合作社带动型运作方式
    4.4 能人承包经营式扶贫模式
        4.4.1 小关村蔬菜园区——“能人+贫困户”
        4.4.2 能人承包式运作方式
    4.5 张家口市四种典型蔬菜产业扶贫模式效果比较分析
        4.5.1 扶贫资金精准带贫效果比较分析
        4.5.2 项目带贫增收稳定性比较分析
        4.5.3 项目可持续性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蔬菜产业参与度较高,利益联结机制多样化
        5.1.2 贫困人口劳动力短缺,制约产业扶贫效果
        5.1.3 生产风险承受能力弱,区位资源优势溢价低
        5.1.4 蔬菜产业科技含量低,农机推广服务需完善
    5.2 对策建议
        5.2.1 发展节水型蔬菜产业,增强扶贫增收可持续性
        5.2.2 促进农业科技转化率,提高产业扶贫生产效益
        5.2.3 创新高端化营销模式,加强产品优势溢价能力
        5.2.4 提高科技保险支撑度,保障经营主体产业效益
        5.2.5 加力度扶持经营主体,积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情况调查表
作者简介
致谢

(2)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的农户意愿及方案选择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耕地休耕实施目标及模式研究
        1.2.2 耕地休耕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耕地休耕补偿方案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外部性理论
        1.4.2 公共物品理论
        1.4.3 生态补偿理论
    1.5 概念界定
        1.5.1 地下水压采
        1.5.2 休耕
    1.6 创新点
2 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的迫切性分析
    2.1 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特点
        2.1.1 马铃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1.2 马铃薯现代生产方式使得耗水增加
    2.2 张家口坝上马铃薯产区地下水超采严重
        2.2.1 地下水资源匮乏
        2.2.2 水资源承载力严重脆弱
    2.3 张家口坝上马铃薯产业面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2.4 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实施现状
        2.4.1 部分经营主体主动休耕
        2.4.2 多种主动休耕模式并存
        2.4.3 马铃薯休耕效果初现
3 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种植户休耕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3.1.1 变量选取
        3.1.2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3.2.1 数据来源
        3.2.2 样本特征
    3.3 农户休耕意愿分析
    3.4 影响因素分析
        3.4.1 多重共线性和模型总体检验
        3.4.2 回归结果分析
    3.5 结论分析
4 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方案选择研究
    4.1 选择实验设计
        4.1.1 休耕方案属性
        4.1.2 休耕方案选择集设置
    4.2 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4.2.1 变量设置
        4.2.2 模型选择
    4.3 休耕方案对农户选择意愿的影响
        4.3.1 模型估计结果
        4.3.2 不同意愿下农户的方案选择
    4.4 结论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增加休耕政策科学宣传
        5.2.2 完善休耕主体筛选机制
        5.2.3 构建多元化休耕方案属性
        5.2.4 建立动态休耕补偿机制
        5.2.5 完善休耕实施监督与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1.1.2 生态功能区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1.1.3 生态功能区面临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性研究成果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2.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研究
        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2.3 水源涵养研究
        2.3.1 水源涵养功能机制研究
        2.3.2 水源涵养效益研究
    2.4 最优化模型研究
        2.4.1 多目标优化模型
        2.4.2 投入产出优化模型
    2.5 文献述评
3 基于“两山”理论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机理分析
    3.1 “两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1.1 思想萌芽和理论提出阶段
        3.1.2 解读深化和发展完善阶段
        3.1.3 体系成型和升华指导阶段
    3.2 “两山”理论的经济学内涵
        3.2.1 “绿水青山”资源的优化利用与有效转化
        3.2.2 “两山”理论的多系统整体性分析
    3.3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逻辑框架
    3.4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影响因素
        3.4.1 发展偏好
        3.4.2 技术进步
        3.4.3 土地利用方式
        3.4.4 生态补偿
    3.5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机制
        3.5.1 产业转换机制
        3.5.2 金融机制
        3.5.3 财政机制
        3.5.4 市场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张家口市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4.1 地理位置和区域定位
    4.2 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4.2.1 土地资源现状及问题
        4.2.2 矿产资源现状及问题
        4.2.3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4.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3.1 经济发展
        4.3.2 居民生活
    4.4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构建
    5.1 模型设定
        5.1.1 前提假设与模型框架
        5.1.2 土地利用方式和水污染物质分类
        5.1.3 污水处理技术引入
        5.1.4 政策组合
        5.1.5 数据来源
    5.2 模型基础
        5.2.1 投入产出表编制
        5.2.2 经济-水源涵养生产总值核算
    5.3 模型构建
        5.3.1 目标函数
        5.3.2 社会经济子模块
        5.3.3 水量保持子模块
        5.3.4 水环境控制子模块
        5.3.5 水资源供需子模块
    5.4 外生参数设定
    5.5 本章小结
6 水源涵养价值实现路径动态优化分析
    6.1 经济-水源涵养动态优化模型模拟
        6.1.1 情景设置
        6.1.2 各情景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1.3 最优情景选择
        6.1.4 模型检验
    6.2 最优情景下水源涵养功能和价值实现情况
        6.2.1 水量保持功能
        6.2.2 水环境控制功能
        6.2.3 水源涵养价值的实现
    6.3 水源涵养价值实现路径分析
        6.3.1 水资源消耗性利用向非消耗性利用转化
        6.3.2 水资源非消耗性利用方式拓展
        6.3.3 财政补贴的合理来源及分配
        6.3.4 新兴主导产业培育与发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监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张家口地区水资源概况及现状分析
    2.1 张家口市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
    2.2 张家口市水资源基本情况
        2.2.1 地表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资源量
        2.2.3 水资源总量
    2.3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2.3.1 水库工程
        2.3.2 农田灌溉工程
        2.3.3 河道治理工程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4.1 张家口市现状年供用水情况
        2.4.2 张家口市供用水量变化趋势
    2.5 本章小结
3.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
    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1.2 指标的选择
    3.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3.2.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2.2 评价指标分级
        3.2.3 计算隶属度函数
    3.3 指标权重确定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熵权法
        3.3.3 指标综合权重
    3.4 本章小结
4.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评价
        4.2.1 张家口市现状年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4.2.2 计算隶属度函数
        4.2.3 确定权重
        4.2.4 现状评价
    4.3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
        4.3.1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时间变化
        4.3.2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变化
    4.4 本章小结
5.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预警分析
    5.1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警度划分
        5.1.1 预警指标的选择
        5.1.2 确立警度
    5.2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预警指标预测
        5.2.1 水资源供给指标预测
        5.2.2 水资源需求指标预测
    5.3 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3.1 维持现状情景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3.2 开源节流情景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4 对策与建议
        5.4.1 水资源子系统
        5.4.2 经济子系统
        5.4.3 社会子系统
        5.4.4 生态子系统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与不足
        6.3.1 创新之处
        6.3.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2.3.1 植株生长及产量测定
        2.3.2 土壤养分测定
        2.3.3 植株养分测定
        2.3.4 品质测定
        2.3.5 试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数的影响
        3.1.3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长和叶宽的影响
        3.1.4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鲜重及干重的影响
        3.1.5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长及根粗的影响
        3.1.6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鲜重及干重的影响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3.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品质的影响
    3.6 不同施肥处理对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3.6.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
        3.6.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磷素含量的影响
        3.6.3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叶片钾素含量的影响
        3.6.4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氮素含量的影响
        3.6.5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磷素含量的影响
        3.6.6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根中钾素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生长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4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5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萝卜植株养分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冀西北坝上地区萝卜施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沽源县蔬菜产业升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产业升级的内涵
        1.2.2 产业升级的动力
        1.2.3 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1.2.4 农业产业升级影响因素
        1.2.5 蔬菜产业升级影响因素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蔬菜产业升级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基础概念
    2.2 蔬菜产业升级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资源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沽源县蔬菜产业现状分析
    3.1 沽源县概况
    3.2 沽源县蔬菜产业发展历史
    3.3 沽源县蔬菜生产情况
        3.3.1 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及产值
        3.3.2 品种结构
        3.3.3 生产布局
        3.3.4 从业人员及文化程度
    3.4 沽源县蔬菜的加工及销售情况
        3.4.1 蔬菜产值
        3.4.2 蔬菜产品加工情况
        3.4.3 蔬菜产品销售渠道
        3.4.4 蔬菜品牌建设
第四章 沽源县蔬菜产业面临的问题
    4.1 政策问题
        4.1.1 “两区”建设任务目标与扶贫开发的矛盾
        4.1.2 “黑地”问题
    4.2 资源问题
        4.2.1 土壤条件恶化
        4.2.2 用工成本激增
        4.2.3 资本投入不足
    4.3 技术问题
        4.3.1 蔬菜生产技术落后
        4.3.2 采后增值技术落后
    4.4 市场问题
        4.4.1 国内同质市场竞争
        4.4.2 本地蔬菜交易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4.4.3 无法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4.5 经营管理问题
        4.5.1 一般农户和企业建立不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4.5.2 大企业和小农户抢市场
第五章 沽源县蔬菜产业比较优势测度
    5.1 模型选择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 产业超前系数测度结果
第六章 沽源县蔬菜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6.1 蔬菜产业升级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6.2 蔬菜产业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影响因素的确定
    6.3 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6.3.1 因子分析方法
        6.3.2 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
        6.3.3 KMO和 Bartlett检验
        6.3.4 因子分析过程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完善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7.2.2 改善蔬菜产业基础条件
        7.2.3 推动蔬菜产业科技创新
        7.2.4 精准定位产业地位,完成市场化改造
参考文献
致谢

(8)京津冀典型水源涵养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驱动因素及模型预测 ——以张家口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位驱动因素分析
        1.2.2 地下水位模型预测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气象气候概况
        2.1.2 地形地貌概况
        2.1.3 水文地质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张家口地区地下水位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3.1 时间变化规律
    3.2 空间变化规律
4 张家口地区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4.1 地下水位驱动因素指标选取
        4.1.1 自然因素指标选取
        4.1.2 社会经济因素指标选取
    4.2 地下水位驱动因素相关性分析
    4.3 地下水位驱动因素主成分分析
5 张家口地区地下水位变化的模型预测
    5.1 逐步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5.1.1 坝上高原逐步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5.1.2 柴宣盆地逐步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5.1.3 涿怀盆地逐步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5.1.4 蔚阳盆地逐步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5.2 逐步多元回归模型的验证
        5.2.1 坝上高原逐步多元回归模型的验证
        5.2.2 柴宣盆地逐步多元回归模型的验证
        5.2.3 涿怀盆地逐步多元回归模型的验证
        5.2.4 蔚阳盆地逐步多元回归模型的验证
    5.3 逐步多元回归模型的情景预测
        5.3.1 坝上高原地下水位变化的情景模拟
        5.3.2 柴宣盆地地下水位变化的情景模拟
        5.3.3 涿怀盆地地下水位变化的情景模拟
        5.3.4 蔚阳盆地地下水位变化的情景模拟
6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坝上地区农田休耕与水浇地转旱作的生态补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休耕背景
        1.3.2 休耕实施方式
        1.3.3 补贴方式和标准
        1.3.4 退耕还林
        1.3.5 休耕
        1.3.6 转作休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分析方法
    2.4 参数与来源
    2.5 定义与来源
        2.5.1 休耕
        2.5.2 生态补偿
        2.5.3 外部效应
        2.5.4 机会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2.5.5 自耕农、兼业农和租地商
    2.6 说明
第三章 坝上旱作农田生产效果及休耕补偿分析
    3.1 旱作莜麦生产效果及休耕补偿分析
        3.1.1 旱作莜麦生产效果分析
        3.1.2 旱作莜麦的生态效果分析
        3.1.3 旱作莜麦的经济效果分析
        3.1.4 旱作莜麦田休耕的经济补偿分析
    3.2 旱作亚麻生产效果及休耕补偿分析
        3.2.1 旱作亚麻的生产效果分析
        3.2.2 旱作亚麻的生态效果分析
        3.2.3 旱地亚麻的经济效果分析
        3.2.4 旱作亚麻田休耕的经济补偿分析
    3.3 旱作马铃薯生产效果及休耕补偿分析
        3.3.1 旱作马铃薯的生产效果分析
        3.3.2 旱作马铃薯的生态效果分析
        3.3.3 旱作马铃薯的经济效果分析
        3.3.4 旱作马铃薯田休耕的经济补偿分析
    3.4 旱作甜菜生产效果及休耕补偿分析
        3.4.1 旱作甜菜的生产效果分析
        3.4.2 旱作甜菜的生态效果分析
        3.4.3 旱作甜菜的经济效果分析
        3.4.4 旱作甜菜休耕的经济补偿分析
    3.5 雨养旱地各种作物成本与收益比较
        3.5.1 雨养旱地各种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比较
        3.5.2 雨养旱地各种作物成本与收益比较
    3.6 讨论
        3.6.1 坝上旱地人工机会成本特征
        3.6.2 坝上旱地土壤养分盈亏与生产收益的关系
        3.6.3 坝上钾肥低效
    3.7 小结
第四章 坝上水浇地生产效果及休耕与旱作的补偿分析
    4.1 水浇地马铃薯生产效果及休耕与旱作补偿分析
        4.1.1 水浇地马铃薯生产效果分析
        4.1.2 水浇地马铃薯的生态效果分析
        4.1.3 水浇地马铃薯的经济效果分析
        4.1.4 水浇地马铃薯田休耕的经济补偿分析
        4.1.5 水浇地马铃薯田转作的经济补偿分析
    4.2 水浇地甜菜生产效果及休耕与旱作补偿分析
        4.2.1 甜菜生产效果分析
        4.2.2 水浇地种植甜菜的生态效果分析
        4.2.3 水浇地甜菜的经济效果分析
        4.2.4 水浇地甜菜休耕的经济补偿分析
        4.2.5 水浇地甜菜转旱地马铃薯的转作补贴
    4.3 水浇地西兰花生产效果及休耕与转作补偿分析
        4.3.1 西兰花的生产效果分析
        4.3.2 西兰花的生态效果分析
        4.3.3 西兰花经济效果分析
        4.3.4 西兰花生产田休耕的经济补偿分析
        4.3.5 西兰花转旱地马铃薯转作经济补贴分析
    4.4 水浇地圆白菜生产效果及休耕与转作补偿分析
        4.4.1 圆白菜的生产效果分析
        4.4.2 圆白菜的生态效果分析
        4.4.3 圆白菜经济效果分析
        4.4.4 圆白菜休耕的经济补偿分析
        4.4.5 水浇地圆白菜转作旱地马铃薯经济补贴分析
    4.5 水浇地各种作物成本与收益比较
    4.6 讨论
        4.6.1 灌溉水资源生产效果
        4.6.2 坝上滴灌“节水不减水”
        4.6.3 水改旱后的补贴对象
    4.7 小结
第五章 坝上大棚作物生产效果及旱作补偿分析
    5.1 大棚豆角生产效果及旱作补偿分析
        5.1.1 豆角生产效果分析
        5.1.2 豆角生态效果分析
        5.1.3 大棚豆角的经济效果分析
        5.1.4 豆角大棚的旱作经济补偿分析
    5.2 大棚微型薯生产效果及旱作补偿分析
        5.2.1 大棚微型薯生产效果分析
        5.2.2 大棚微型薯的生态效果分析
        5.2.3 大棚微型薯的经济效果分析
        5.2.4 大棚微型薯田旱作的经济补偿分析
        5.2.5 大棚微型薯旱作的经济补贴
    5.3 大棚作物成本与收益比较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坝上农田休耕与转作的综合分析
    6.1 不同类型农田的投入、产出、收益
    6.2 不同类型农田的产量的稳定性分析
    6.3 不同类型农田的补贴对象与数额
第七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坝上水浇地肥力变化
        7.1.2 休耕及转作休耕补贴主体确定
        7.1.3 坝上旱地、水浇地及大棚生产的负外部性分析
        7.1.4 休耕农民的就业保障问题
    7.2 结论
        7.2.1 作物产值与农资投入呈正相关,土壤养分盈亏受作物收益影响
        7.2.2 明确了雨养旱作农田休耕的经济补偿数额
        7.2.3 明确了水浇地转旱作的经济补偿数额
        7.2.4 大棚作物生产既不应休耕也不转作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10)河北省山区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及资源利用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蔬菜产业的现状
        1.2.2 国内蔬菜产业的现状
        1.2.3 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现状
        1.2.4 蔬菜产业的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水文条件
    2.4 土壤资源状况
    2.5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 河北省山区蔬菜种植分布规律
    3.1 近十年山区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趋势
    3.2 近十年山区蔬菜种植单产的变化趋势
    3.3 山区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布
    3.4 山区蔬菜不同种植模式分析
    3.5 山区设施蔬菜不同类型分析
    3.6 山区蔬菜品种分类及区域分布分析
    3.7 山区蔬菜基地分布
    3.8 小结
4 河北省山区蔬菜种植优势区域分析
    4.1 指标的选择及资料来源
    4.2 指标的测算与结果分析
        4.2.1 指标测算的步骤
        4.2.2 各区县不同蔬菜区域优势计算结果
    4.3 七类蔬菜的优势区域分析
        4.3.1 叶菜类
        4.3.2 白菜类
        4.3.3 根茎类
        4.3.4 瓜菜类
        4.3.5 豆用菜类
        4.3.6 茄果类
        4.3.7 葱蒜类
    4.4 小结
5 蔬菜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5.1 构建原则与模型选择
        5.1.1 构建原则
        5.1.2 模型选择
        5.1.3 指标解释
    5.2 数据来源
        5.2.1 问卷调查的发放
        5.2.2 资料统计
    5.3 DEA测算与结果分析
        5.3.1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分析
        5.3.2 无效决策单元目标改进分析
    5.4 小结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蔬菜生产区域优势分析
        6.1.2 蔬菜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6.2 建议
    6.3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四、张家口坝上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家口市蔬菜产业扶贫效果调查分析[D]. 王勃颖.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2]张家口坝上地区马铃薯休耕的农户意愿及方案选择实证研究[D]. 翟宇.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张家口市高耗水农作物种植结构及需水量时空格局变化[J]. 黄绍琳,鲁春霞,刘一江. 草业科学, 2020(07)
  • [4]基于“两山”理论的水源涵养价值动态优化研究 ——以张家口市为例[D]. 宋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监测预警研究[D]. 刘一江.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萝卜施肥效应研究[D]. 张珍珍.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7]沽源县蔬菜产业升级影响因素研究[D]. 张博超.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8]京津冀典型水源涵养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驱动因素及模型预测 ——以张家口地区为例[D]. 赵玉峰.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坝上地区农田休耕与水浇地转旱作的生态补偿分析[D]. 张志慧.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4)
  • [10]河北省山区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及资源利用效率分析[D]. 荣志红.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张家口坝上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