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中窝底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

颅中窝底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

一、中颅凹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峰[1](2020)在《青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特点及并发出血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近3年于我院就诊并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检查诊断的青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病例,归纳总结青年ICA的发病特点,并对并发颅内出血的病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提高对青年ICA的认识,强化对青年ICA重视,并为预测疾病进展与并发颅内出血概率评估提供方向,为青年ICA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01至2020.01.01期间于我院就诊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并诊断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120名青年病例资料,对其发病特点,包括:性别、年龄、病灶数量、起病形式、起病症状、病灶分布、病灶区域供血血管、病灶大小、是否并发出血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并分析性别、年龄、病灶数量、病灶分布、病灶区域供血血管、病灶大小、血脂、体重指数(BMI)与并发颅内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分析青年ICA患者病例120例,住院76例,门诊44例。总出血病例55例,占总病例45.83%。男性57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为31.69±8.71岁。多发病灶10例,单发病灶110例。多为慢性起病,部分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起病症状主要以癫痫发作、头痛、头晕、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病灶分布于幕上者102例,幕下者18例。幕上病灶明显多于幕下病灶。位于前循环供血区域病灶65例,后循环供血区域16例,分水岭区域39例。病灶大小平均值为2357.23±112.11mm3(14.54±8.99mm),中位数为488.80mm3(11mm),最大值为26721.40mm3(46mm),最小值为6.28mm3(3mm)。血脂异常患者35例,其中高脂血症患者16例。低高密度脂蛋白19例,住院患者BMI介于15.57-34.89 kg/m2,平均值为21.56±3.94kg/m2。中位数为20.79kg/m2。【结论】青年ICA的发病在男女方面无明显差异,单发性病灶常见,多发性病灶少见,病灶好发于幕上区域,少部分位于幕下区域。多数患者发病形式为慢性反复发作,部分为急性症状,少数为亚急性发作。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癫痫发作、头痛、头晕、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来院就诊患者并发颅内出血几率大,约45.83%,经统计学分析,是否并发颅内出血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灶数量、血脂、BMI等无关,与病灶大小、病灶部位和所处区域的血供有关。

刘利平[2](2020)在《伽马刀降低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年出血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meta分析旨在评估伽马刀降低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年出血率的效果,为伽马刀作为治疗颅内CM的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19年12月之前的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等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伽马刀治疗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研究的文献。检索关键词为:“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OR“cavernous hemangioma”OR“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s”OR“cavernous angioma”OR“cavernous malformation”OR“cavernous malformations”OR“cavernoma”AND“gamma knife surgery”OR“gamma-knife”OR“gamma knife radiosurgery”OR“gamma knife.”按照标准纳入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数据之后,使用Review Manager5.3、Stata12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共包括984名患者。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经过伽马刀治疗后的再出血率与治疗前相比显着降低(RR=5.48;P<0.001)。伽马刀治疗2年后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治疗2年内(RR=3.17;P<0.001)。同时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经过伽马刀治疗后70.2%(689/984)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稳定。在随访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中,48.2%(341/708)患者的病变体积缩小,49.7%(348/700)患者的病变体积无改变。与放射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率为6.9%(68/984),暂时的放疗相关并发症为4.9%(30/610),长期的并发症为1.9%(11/576)。亚组分析研究表明平均边际剂量为≤13Gy与平均边际剂量为>13Gy的相比(4.2%vs.8.7%;P<0.001),有症状的放疗相关的并发症的发展在统计学上显着降低。结论:伽马刀治疗后的2年内和2年后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年出血率均降低。伽马刀使用相对较低的边缘剂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是必要的,以确定最佳的放射治疗边缘剂量。

陈军[3](2018)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硬膜下或硬膜外入路切除大型或巨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例大型或巨大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过程。其中女性12例,男性6例。发病年龄在41~70岁,平均56岁。临床表现为头痛8例,眼球活动受限或上睑下垂9例,视力减退6例,面部感觉减退3例。收集影像资料(CT和MRI)并分析影像特征。病例分为前期组(2008年06月至2012年12月,7例)和后期组(2013年11月至2017年12月,11例),前期组采用硬膜下入路,后期组11例采用中颅底硬膜外入路,其中2例为联合入路。收集患者症状、体征、肿瘤大小和范围、治疗经过等资料,并进行临床资料和MRI随访。结果MRI扫描:T2WI的超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强化显着且信号均匀,冠状位葫芦样外形和鞍区浸润表现在绝大部分病例中。前期组肿瘤全切除2例(28.6%),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3例,随访时间30~102个月,平均61.4个月。末次随访结果如下:3例头痛患者全部缓解,1例面部感觉减退患者部分缓解,3例视力减退患者术后均明显改善,4例眼球运动受限或上睑下垂患者2例完全缓解,2例症状较术前改善(动眼、外展神经部分麻痹)。后期组肿瘤全切除8例(71.8%),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结果如下:5例头痛患者全部缓解,2例面部感觉减退患者完全缓解,3例视力减退患者术后2例明显改善,1例未改善(术前已失明),5例眼球运动受限或上睑下垂患者2例完全缓解,3例症状较术前改善(1例动眼、外展神经部分麻痹,1例动眼神经部分麻痹,1例外展神经部分麻痹))。结论MRI表现:T2WI的超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强化显着且信号均匀,冠状位葫芦样外形和鞍区浸润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手术切除是治疗大型或巨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较硬膜下入路在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保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蒋华庭,蒲敬泽,陈跃辉,张鑫[4](2015)在《CT及低场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T及低场MRI两种检查方法在检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方面的优劣及其联合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资料,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0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23例患者均进行CT及MRI检查,并分析比较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结果,采用CT、MRI、CT+MRI方法,对照单独进行CT、MRI及联合CT+MRI应用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检出率。结果:单独采用CT和低场MRI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54.0%和75.6%,特异度分别为63.5%和79.0%,准确率分别为47.8%和74.0%,检出率分别为43%和84%;联合CT+低场MRI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提高到87.2%,检出率为98%,特异度和准确率均提高到82.4%和85.3%。其准确率及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6,x2=16.73;P<0.01)。结论: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方面,MRI较CT具有优势;结合CT+MRI两种检查方法,更有助于病变的检测,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李美娜[5](2013)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海绵窦位于近颅底中心的蝶鞍、垂体和蝶窦的两侧,每侧海绵窦的静脉窦腔都是由硬脑膜壁围成的,是两侧硬膜之间宽大而不规则的腔隙,其中有许多纤维小梁,把窦腔分成多个相互交通的小腔隙,形似海绵状。海绵窦的毗邻:前方为眶上裂,与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相邻,后部与颞骨岩部的尖端,与颈内动脉管和半月节相邻;内侧壁与垂体、蝶鞍、蝶窦相邻;上外侧邻大脑的颞叶,下壁为蝶骨,与圆孔、卵圆孔相邻。其中有III、IV、V、VI脑神经和颈内动脉通过,海绵状血管瘤是海绵窦区一种罕见的脑外实质性占位病变,实质是畸形血管团,好发于海绵窦和中颅窝,与颈内海绵窦段及相关颅神经毗邻紧密。术前不易诊断,其临床特点及MRI检查特点,丰富的血管和颅内神经解剖位置致手术切除难度大,术中易出现出血难以控制,而且该病的影像学检查变现缺乏特异性,导致该病的误诊率较高,它的诊断及治疗是神经外科医生长期面临的考验。随着神经外科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于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制定具体、规范的方案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挑战。

张世明,王中,黄亚波,叶明,曹洁[6](2011)在《显微手术治疗术前放射治疗的海绵窦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二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处理中颅窝底巨大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中颅窝底巨大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放疗,放疗后1-2个月行手术治疗。结果放疗后病灶体积明显缩小,术中输血量显着减少,术后随访动眼神经和视神经功能恢复良好,MRI检查证实病灶完全切除。结论对中颅窝底巨大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行先放疗后手术的治疗策略,对减少术中出血、避免脑神经损伤、提高手术切除率具有重要意义。

董雪超[7](2011)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是颅内海绵窦区一种少见的良性血管畸形,位于海绵窦内,与位于海绵窦外侧壁内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上颌支,与接近内侧壁的展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等重要结构相毗邻。从而使其手术切除成为目前神经外科一大难点。近些年来,随着显微解剖、颅底影像、显微外科技术及神经病理等各领域的不断发展和相互促进,使这一区域的外科手术得以广泛开展并逐渐完善,肿瘤切除率目前为止显着提高,但术后常常伴随着较高的死亡率及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海绵窦内的解剖关系复杂及肿瘤本身切除难度较大,易出现术中汹涌出血及神经损伤。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进一步改变。所以就要求我们对于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切除因该是既全切肿瘤又以减少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所以针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原则应当是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入路,减少出血及神经损伤,必要时给予患者放射治疗。

徐高峰,谢万福,鲍刚,白晓斌[8](2011)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4例的显微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1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1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显微手术治疗,观察切除率并发症。12例脑内型、1例脑外型病灶完全切除,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1例病灶大部切除,术后并发颅神经麻痹。采用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可以清楚显露病变和周围结构关系,最大程度减少术中出血,大大提高肿瘤切除率。

何百祥,徐高峰,鲍刚,谢昌厚,郭世文,张晓东,李奇[9](2009)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颅内CA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脑内型CA40例。临床观察6例,4例随访1-6年无特殊不适,2例随访1年后症状加重;手术治疗9例,均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随访0.5-3年均恢复良好;γ-刀治疗25例,7例0.5-1年再次出血,1年后仅6例病灶体积缩小。脑外型CA6例,均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其中病灶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全切除的3例病人随访3月-2年MRI复查未见血管瘤复发。不全切除的3例患者术后均行γ-刀治疗,1年后复查MRI见病灶体积不同程度缩小,临床症状改善。结论:脑外型CA应首选显微手术治疗,残留部分可行γ-刀治疗;脑内型CA,无症状者可临床观察。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则应积极手术治疗,合理采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并遵循个体化原则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γ-刀治疗必须慎重。

曹国彬,陆永建,何伟文,方泽鲁,伍健伟,李明昌[10](2009)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与显微外科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8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等资料。结果183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脑实质内,以头痛、癫痫及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均全切除病灶;6例位于脑外中颅窝底区,其中全切除病灶5例,病灶活检1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其疗效满意。

二、中颅凹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颅凹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青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特点及并发出血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一般统计结果
    2.2 一般结果分析
三、讨论
    3.1 概述
    3.2 结果讨论
    3.3 干预
四、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伽马刀降低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年出血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海绵状血管畸形
    2.2 病理学
    2.3 遗传学
    2.4 临床表现
        2.4.1 出血
        2.4.2 癫痫发作
        2.4.3 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
    2.5 影像学检查
        2.5.1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2.5.2 核磁共振成像(MRI)
        2.5.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2.5.4 脑电图检查
    2.6 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治疗
        2.6.1 保守治疗
        2.6.2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2.6.3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文献检索策略
    3.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文献的质量评估
    3.4 数据的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文献筛选和病例资料
    4.2 文献质量评估
    4.3 伽马刀治疗前后的出血率
    4.4 异质性分析和亚组分析
    4.5 发表偏倚分析
    4.6 临床表现和病变体积的改变
    4.7 放疗相关性并发症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
    研究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
    1.1 海绵窦解剖
    1.2 病理学
    1.3 临床表现
    1.4 影像学表现
    1.5 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4)CT及低场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 设备与扫描方法
    1.3 资料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影像表现
    2.2 术前诊断
3 讨论
    3.1 影像学表现
    3.2 CT及MRI的优劣性分析

(5)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海绵窦解剖位置
    2.2 病因与病理:
    2.3 临床症状
    2.4 影像学表现:
    2.5 鉴别诊断:
    2.6 放射性治疗:
    2.7 手术治疗: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影像学检查:
    3.4 手术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肿瘤切除程度
    4.2 术后并发症及随诊
第5章 讨论
    5.1 海绵窦的解剖特点
    5.2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5.3 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
    5.4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海绵窦及海绵状血管瘤
    2.2 临床表现
    2.3 影像学检查
    2.4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2.5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预后
    2.6 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肿瘤切除程度
    4.2 术后并发症及随访
第5章 讨论
    5.1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生物学特性
    5.2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策略
    5.3 放射治疗的应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影像学表现
2 结果
3 讨论

四、中颅凹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特点及并发出血相关因素分析[D]. 张世峰.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2]伽马刀降低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年出血率的Meta分析[D]. 刘利平. 吉林大学, 2020(08)
  • [3]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D]. 陈军. 苏州大学, 2018(04)
  • [4]CT及低场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对比研究[J]. 蒋华庭,蒲敬泽,陈跃辉,张鑫. 中国医学装备, 2015(02)
  • [5]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治分析[D]. 李美娜. 吉林大学, 2013(09)
  • [6]显微手术治疗术前放射治疗的海绵窦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二例[J]. 张世明,王中,黄亚波,叶明,曹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11)
  • [7]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治疗策略[D]. 董雪超. 吉林大学, 2011(09)
  • [8]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4例的显微外科治疗[J]. 徐高峰,谢万福,鲍刚,白晓斌. 中国医药导刊, 2011(02)
  • [9]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 何百祥,徐高峰,鲍刚,谢昌厚,郭世文,张晓东,李奇. 现代肿瘤医学, 2009(09)
  • [10]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与显微外科治疗[J]. 曹国彬,陆永建,何伟文,方泽鲁,伍健伟,李明昌.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9(01)

标签:;  ;  ;  ;  

颅中窝底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