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Ⅰ合剂疗效综合评价

胃炎Ⅰ合剂疗效综合评价

一、胃炎I号合剂疗效的综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朱丽[1](2021)在《芪黄养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芪黄养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CAG患者60例,符合脾虚湿热型的纳入标准,其中研究组口服芪黄养胃汤(30例),对照组口服胃复春(30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通过中医证候评分、胃镜评分以及病理组织评分来比较芪黄养胃汤与胃复春的疗效。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分析:经治疗后,芪黄养胃汤组总有效率为96.7%,胃复春组总有效率为86.3%;经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组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好(P<0.05)。2.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经治疗后,组内比较,芪黄养胃汤和胃复春在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组的治疗效果较好(P=0.001<0.05)。3.两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经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脘腹痞满、胃痛隐隐、体倦乏力等主要症状较之前均有所缓解(P<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改善患者的脘腹痞满、胃痛隐隐效果更为明显(P<0.05);而在改善体倦乏力上两组药物无明显差别(P>0.05)。4.两组次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比较,大便溏滞、食少纳呆、口干口苦、四肢不温、肢体困重等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在改善患者的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肢体困重等方面效果更突出(P<0.05),但在大便溏滞、四肢不温等症状两组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别(P>0.05)。5.胃镜总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的胃镜下黏膜病变较治疗前均可见明显改善(P=0.0001<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改善胃黏膜的情况较胃复春更优(P<0.05)。6.胃镜下主要病变积分:组内比较,黏膜粗糙、血管显露、颗粒结节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在改善黏膜粗糙、血管显露效果更突出(P<0.05),对于颗粒结节,两组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7.胃镜下次要病变积分:组内比较,两组药物均可改善黏膜糜烂、黏膜红斑、胆汁反流等病理改变(P<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在改善黏膜糜烂、胆汁反流上效果更突出(P<0.05),而对于黏膜红斑两组药物无明显差别(P>0.05)。8.病理积分比较:组内比较,病理总积分较前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芪黄养胃汤组改善更佳(P<0.05)。9.主要病理积分比较:组内比较,芪黄养胃汤和胃复春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活动性炎症等病理改变(P<0.05);组间比较,萎缩、肠化改善情况芪黄养胃汤优于胃复春(P<0.05),上皮内瘤变、活动性炎症改善情况两组药物无明显差异(P>0.05)。10.两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无异常表现。结论:总体而言,芪黄养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CAG疗效更突出,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黏膜病理改变,减少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吉萌萌[2](2020)在《清开灵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基于大样本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甚少,且不良事件/反应特征经个案报道、文献评价、HIS数据仓库、药品不良反应自愿报告系统(spontaneous report system,SRS)等基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清开灵注射液不良事件/反应相符;影响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除目前已确认的合并用药种类外,经过文献评价、HIS数据仓库分析,认为还与患者患有肝硬化或伴有电解质紊乱、泌尿系感染、神经肌肉系统等疾病,患者过敏史,超适应症(急性扁桃体炎、高血压等),溶媒情况(说明书中未提及允许与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混合使用),合并使用(腺肽、硝苯地平、胰岛素、维生素C等)等因素有关。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能够科学严谨、充分地认识药品安全性,其最重要的内容是药品不良反应评价,主要是通过被动和主动两种监测模式评价药品安全性。通过文献汇总,用于药品不良反应评价的数据挖掘方法主要有:比值失衡测量法、卡方检验、条件Logistic回归等方法。Logistic回归应用于单药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具有较好的效果,它是通过控制混杂因素,从而来估计影响因素的相对危险度,对目标不良反应建立回归模型,以其他作为对照,但同时会忽略各个报告表的严重程度等级;随机森林方法具有对数据集大小基本没有限制、内嵌缺失填补方法的优势,同时不存在过拟合及共线性等问题,通过得出变量的重要性评分,从而客观地评价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其最重要的、最具有实用价值的结果是可以分析各因素-不良反应症状的变量重要性评分情况,并结合原始病例资料,探索各个因素对引发具体不良反应症状之间的关联程度。为了充分了解真实世界下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非对照的药物源性(drug-oriented)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1)主要研究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时的安全性,识别并判断药品不良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性质、特点和发生的危险因素。(2)次要研究目的:探讨影响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的挖掘方法,为我国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采用多中心、非对照的药物源性(drug-oriented)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2)监测对象:根据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医院集中监测方案,方案设计单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监测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就诊于深圳仁爱医院、清河县中医院、原阳县人民医院等48家医疗机构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30842例患者。(3)监测方法:无挑选地纳入本制剂使用患者;按照中成药医院集中监测规范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案、监查规范、成立研究组、督查组,深入临床观察、随访患者的用药反应,由临床医师/护师/药师根据病历和实际观察填写观察表。(4)数据处理:总协调员核实所有观察表,原始资料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保管。参照国际通用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的西医诊断标准,对诊断名称进行了规范命名的标准化处理;参照《中医内科学》对中医诊断、证型进行标准化处理;参照Meddra字典对病例中的ADR名称进行标准化的处理。(5)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实施:监测中心、监测人员、监测进度、原始文件、电子数据、档案管理、质量管理。其中,原始文件和电子数据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6)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及统计工作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未参与方案设计的专业人员完成。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特点分析:采用R统计分析软件3.5.0版本编程计算。对于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方法分析频数及百分比;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分段描述频数和百分比的方式。运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探索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①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按照1:3配对方式,形成ADR组和对照组。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two-side test),以P≤0.2初步筛选可疑风险因素,采用95%的可信区间。②基于描述性初步分析结果,纳入单因素分析并将显着因素(P≤0.2)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中进行分析。当P≤0.05,估计系数为正值时,则认为该因素为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当P≤0.05,估计系数为负值时,则认为该因素为不良反应发生的非风险因素。③采用R软件包RandomForest,将ADR组和对照组共368病例以7:3交叉训练分成256例训练集建立随机森林模型,112例测试集用来检验预测效果。基于描述性初步分析结果,纳入66个变量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的影响因素,根据MeanDecreaseGini指标分析各个因素总的重要性评分及各因素-不良反应症状的变量重要性评分探索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监测清开灵注射液患者一般情况:采用多中心、非对照的药物源性(drug-oriented)前瞻性医院集中监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30842例患者,男性有16209例(52.55%),女性有14633例(47.45%),分布于各个年龄段,5691例患者为18~30岁;就诊患者中,西医诊断涉及各个疾病系统,主要以呼吸道感染(11624例)、气管炎(5593例)、肺炎(2788例)等感染及侵染类疾病为主,中医诊断主要为邪热闭肺(3863例)、热毒(2289例)、邪热阻络证(1521例)等。(2)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特点:30842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患者中,92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ADR发生率为3‰;涉及皮肤及皮下组织、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胃肠系统、各类神经系统、心脏器官等多种系统,主要表现特征为(频数≥10例):皮疹(42例)、瘙痒(32例)、恶心(16例)、胸闷(15例)、头晕(14例)、呕吐(12例)等。(3)巢式病例对照人群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对368例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巢式病例人群中ADR组和对照组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学显着水平P≤0.2的因素有:既往病史(肺癌、高脂血症、胃炎等)、既往过敏史(P=0.1)、ADR史(P=0.052)、ADR史皮疹(P=0.004),西医诊断(脑供血不足、肺炎、尿路感染等),中医诊断(肝湿郁热、邪热闭肺、邪热阻络证等),溶媒剂量(P=0.063),间隔用药时间(P=0.036),合并其他药物种类(P=0.114),联合用药(奥拉西坦注射液、盐酸吡格列酮片、碘帕醇注射液、盐酸二氧丙嗪片、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注射液、复方氢氧化铝片等),合并药物系统分类(OTC感冒用药、OTC呼吸系统药物、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药物等),合并药物药理作用(过敏介质阻释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等)。(4)基于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基于巢式病例对照人群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统计学显着水平P≤0.2),筛选出的与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相关的既往病史肺癌等66个可疑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与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曾患有肿瘤史、皮疹ADR史、现患有胃炎疾病、中风病;清开灵注射液与中药联合用药发生ADR的风险不明显。(5)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以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为结局,基于描述性初步分析结果,纳入66个变量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的影响因素,随机构建100棵决策树,且该随机森林模型的精度为78%,预测模型良好。MeanDecreaseGini重要性评分排名前6位的为:曾患有皮疹ADR史、肿瘤疾病,现患有脑供血不足,既往过敏史,与中药合并用药,现患有胃炎疾病。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以不良反应名称的首选语编码(皮疹、瘙痒、恶心、胸闷、头晕、呕吐)作为结局变量,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相关因素(曾患有皮疹ADR史、肿瘤疾病,现患有脑供血不足,既往过敏史,与中药合并用药,现患有胃炎疾病)作为解释变量,显示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时:既往皮疹ADR史引起瘙痒、皮疹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恶心、胸闷、头晕、呕吐;既往疾病系统史肿瘤引起恶心、胸闷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皮疹、瘙痒、头晕、呕吐;现患脑供血不足引起胸闷、恶心、头晕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皮疹、瘙痒、呕吐;既往过敏史引起皮疹、瘙痒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恶心、胸闷、头晕、呕吐;与中药合并用药引起皮疹、瘙痒、恶心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胸闷、头晕、呕吐;现患胃炎疾病引起皮疹、瘙痒的重要性评分明显高于恶心、胸闷、头晕、呕吐。结论(1)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30842例患者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有92例,ADR发生率为3‰,属于偶见不良反应;涉及皮肤及皮下组织、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胃肠系统、各类神经系统、心脏器官等多种系统,主要表现特征为:皮疹、瘙痒、恶心、胸闷、头晕、呕吐等。(2)既往肿瘤病史,既往过敏史及皮疹ADR史,胃炎,脑供血不足,中风病是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3)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时,曾患有肿瘤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恶心、胸闷的不良表现;曾患有过敏史、皮疹ADR史、现患胃炎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瘙痒、皮疹的不良表现;现患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容易出现胸闷、恶心、头晕的不良表现。(4)目前临床上应用清开灵注射液相对比较规范,但对于现患有脑供血不足、中风病患者,应密切关注患者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后的用药反应(胸闷、恶心、头晕等),若有应立即停止使用;现患有胃炎的患者,建议慎用清开灵注射液。

王菀[3](2020)在《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为临床应用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参照《meta-分析设计与实施方法》与《系统评价指导手册》制定研究方案并严格执行。计算机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4个英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全面获取关于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CAG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建库-2019年7月1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OR(二分类资料)和MD(连续型资料)进行合并效应量。采用ROB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GRADE证据质量分级对纳入的所有结局指标进行评级。研究结果本系统评价研究共纳入78篇文献(80项研究,7 888例病人),根据治疗组干预方式不同分为“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vs西药”与“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联用西药vs西药”两组进行研究,各组按照对照组干预药物差异进行亚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单一用药组的meta结果显示: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CAG可明显改善患者胃胀(O R=4.43,95%CI[2.37,8.27])、胃痛(OR=3.33,95%CI[1.45,.7.66])、纳呆(OR=8.19,95%CI[3.76,17.85])、嗳气(OR=4.51,95%CI[2.12,9.60])及嘈杂(OR=6.51,95%CI[3.05,13.90])的症状,在综合疗效有效率(OR=3.92,95%CI[3.26,4.72])和治愈率(OR=2.51,95%CI[2.05,3.08])、临床疗效有效率(OR=4.06,95%CI[2.70,6.10])和治愈率(OR=3.85,95%CI[2.24,6.62])、胃镜有效率(OR=5.09,95%CI[3.45,7.53])和治愈率(OR=3.75,95%CI[2.45,5.76])、Hp 根除率(OR=3.05,95%CI[1.44,6.48])、中医证候积分变化(MD=-2.44,95%CI[-2.68,-2.20])方面均明显优于维酶素、抗Hp疗法、胃肠促动药及抑酸护胃剂等西药,在病理病变萎缩(OR=2.47,95%CI[1.70,3.60])、肠化(OR=7.14,95%CI[4.04,12.62])及异型增生(OR=8.37,95%CI[4.02,17.45])的改善及逆转方面也展现出独特优势。联合用药组的meta结果显示:益气化瘀解毒法联用抗Hp疗法、抑酸护胃剂或胃肠促动药在综合有效率(OR=3.92,95%CI[3.26,4.72])和治愈率(OR=2.05,95%CI[1.67,2.53])、临床症状有效率(OR=3.91,95%CI[2.62,5.86])和治愈率(OR=3.12,95%CI[21.51,6.46])、胃镜有效率(OR=3.89,95%CI[2.89,5.23])和治愈率(OR=1.76,95%CI[1.04,2.98])、Hp 根除率(OR=3.05,95%CI[1.44,6.48])均优于单用西药,其中胃镜治愈率(P=0.03)结果把握度较低;在病理组织学改善及逆转方面仅对萎缩改善(OR=2.42,95%CI[1.27,4.60])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组有7项研究报道不良事件发生情况,meta分析结果(OR=0.71,95%CI[0.41,1.23])提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学指标的meta结果显示:应用益气化瘀解毒法可下调TNF-α(SMD=-1.15,95%CI[-1.35,-0.94])、IL表达,减轻胃黏膜炎性反应;调节血清GAS水平,改善胃黏膜功能;降低MTL(SMD=-2.84,95%CI[-3.16,-2.53])、ET(SMD=-3.32,95%CI[-4.84,-1.80])水平,增加胃黏膜血供,促进胃肠运动。研究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法单用或联用西药干预CAG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萎缩、肠化与异型增生及调节炎症因子(TNF-α、IL)与GAS、MTL、ET水平方面较优于单纯西药组,但在Hp根除方面尚不能认为有一定优势性;在药物安全性方面,考虑无法解释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来源,对结果暂持保留态度。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可能存在多种偏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高晓珊[4](2018)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称为胃癌前期病变(PLGC)。专家学者提出,“将胃癌的研究提前到癌前病变,在肿瘤早期甚至前期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能是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佳途径”。因此,如何有效干预PLGC,切断胃癌进展的路线,是目前防治胃癌发生的关键。然而西医对PLGC的病因及机制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在治疗上也没有明确特效的治法。一般予对症治疗,如根除HP,保护胃黏膜屏障,应用抗氧化剂等,在逆转PLGC的发展趋势上尚无显效的作用。中医药在干预PLGC的临床实践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不仅对病情的发展可以有效控制,还能对萎缩、IM甚至Dys起到逆转作用,在对胃癌的防治研究中显然中医药的治疗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本课题应用的理气活血解毒法进行干预,在近几年的临床治疗中该法对萎缩、IM甚至Dys均有确切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故本课题结合临床症状、胃镜像、病理组织及生物学指标PTEN、NF-KB、CDX2、Bcl-2、Ki-67的表达,对该法治疗CAG癌前病变进行研究,不再只停滞在临床疗效研究,进一步从分子水平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本课题研究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结合从古至今各医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认识进行阐述,分别是中医学相关认识和现代医学的相关认识及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是临床及实验研究来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本病的疗效及干预机制。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5.09~2017.12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符合胃镜像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辨证为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的患者51例。给与纳入患者理气活血解毒法汤药口服治疗进行干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胃镜像及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善情况,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该法对PTEN、NF-KB、CDX2、Bcl-2、Ki-67表达水平的影响来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PLGC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在年龄分布上无差异;大部分患者多在40-70岁之间,比较集中的年龄段在50-60岁;在病理程度分级上看,萎缩、IM、Dys患者在性别方面分布无差别。(2)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治愈3例,占5.88%,显效10例,占19.61%,有效32例,占62.75%,无效6例,占11.76%,总有效率88.24%。从疗前疗后症状积分对比可以看出,胃痛、痞满、乏力、口苦、口干、大便异常症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反酸、烧心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心烦易怒等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痊愈9例,占17.65%,显效8例,占15.69%,有效22例,占43.14%,无效12例,占23.53%,总有效率为76.47%。疗前疗后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病理学改善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炎症无明显差异(PP>0.05)。病理总积分疗前疗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P<0.01)。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治疗前后在病理程度分级变化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炎症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PTEN、NF-KB、CDX2、Bcl-2、Ki-67表达及阳性率分布情况治疗前PTEN中度表达比例较高(72.55%),治疗后PTEN中、重度表达较高(47.06%、41.18%)。治疗前NF-KB中度表达比例较高(50.98%),治疗后NF-KB轻、中度表达较高(37.25%、45.10%)。治疗前CDX2中度表达比例较高(56.86%),治疗后CDX2轻、中度表达较高(35.29%、39.22%)。治疗前Bcl-2中度、重度表达比例较高(49.02%、41.18%),治疗后Bcl-2中度表达较高(66.67%)。治疗前后Ki-67中度表达比例均较高。治疗前后比较,可以看出PTEN、NF-KB、CDX2的表达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Ki-67的表达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所入组的大部分患者年龄多在40-70岁之间,比较集中的年龄段在50-60岁,可见该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流行病学认识较相符。(2)对比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像及病理组织诊断及积分可以得出: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CAG癌前病变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胃镜像及病理组织学,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3)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发现,治疗后PTEN表达较治疗前增加,治疗后NF-KB、CDX2表达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Bcl-2、Ki-67表达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4)理气活血解毒法对PTEN、NF-KB、CDX2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干预相关基因调控及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过程,进而影响胃黏膜癌前病变的进程。

李亚博[5](2017)在《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是一种胃癌前疾病。肠上皮化生是癌前病变的关键步骤,所以干预肠上皮化生是减少胃癌发病率的关键。现代医学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治疗上主要采取目以根除Hp,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抗氧化剂、叶酸等治疗手段。目前没有明确有效的手段。中医药在治疗、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实践中有着突出的优势。中医各家在治疗本病时有着不同的认识及临证经验。我们通过前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进行的证候学调查结果,我们采用了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本病,有待于通过进一步研究证实其疗效,探索其机制。本研究观察分析了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肝胃郁热,气虚血瘀患者39例。根据其治疗前后的症状、病理、CDX2、MUC2、Ki-67、Bcl-2、Bax表达水平变化,评价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IM的疗效,尝试分析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可能的作用机制,同时丰富本病的理论和临床诊疗基础及依据。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总结撰写中西医综述,总结CAG伴IM的认识及研究进展。第一篇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相关的中医学认识。第二篇总结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前后症状、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相关指标的变化,观察理气活血解毒法对CAG伴IM的疗效,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作用机制。方法:本课题观察来源于2014.09-2016.12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肝胃郁热,气虚血瘀患者39名。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予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醋柴胡10g、紫苏梗10g、白花蛇舌草10g、生薏苡仁30g、莪术10g、太子参10g)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组织病理、CDX2、MUC2、Ki-67、Bcl-2、Bax表达水平变化,评价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IM的疗效,尝试分析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痊愈7例,占17.95%,显效5例,占12.82%,有效22例,占56.41%,无效5例,占12.82%,总有效率87.18%。根据疗前疗后症状积分对比,发现胃痛、痞满、反酸症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暖气、食欲减退、乏力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便稀溏、口苦咽干、烧心、心烦易怒、呃逆、恶心呕吐等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学疗效评价:痊愈9例,占23.08%,显效6例,占15.38%,有效16例,占41.03%,无效8例,占20.51%,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79.49%。疗前疗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腺体萎缩、慢性炎症没有明显差异(P>0.05)。病理积分疗前疗后具有显着差异(P<0.01)。(3)治疗前后 CDX2、MUC2、Ki67、Bcl-2、Bax表达差异治疗前CDX2中度表达比例较高(74.36%)。MUC2中轻、中度表达比例较高(35.90%、46.15%),治疗后CDX2轻、中度表达较高(46.15%、38.46%),MUC2阴性表达较高(43.59%)。治疗前后Ki-67、Bcl-2均为中度表达比例较高。治疗前后Bax均为阴性表达比例较高。在疗前和疗后进行比较,发现CDX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2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Ki-67、Bcl-2、B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收入病人年龄多在40-70岁之间,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多见于中老年人,符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流行病学认识。(2)通过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诊断,可证明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疗效可靠。(3)理气活血解毒法可能是通过影响CDX2的表达,进而影响MUC2的表达,从而影响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进程。

李美丽[6](2015)在《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干预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Survivin、Bcl-2及P53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Survivin、Bcl-2及P53表达的影响,探讨该制剂治疗胃癌前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该制剂治疗胃癌前病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20只SPF级4-6周龄SD雄性大鼠自购进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抽取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100只采用0.02mol/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5m L/kg灌胃、饥饱失常(2d饱食,ld饥饿)和情绪刺激(每周夹尾1次,持续10min)综合造模制备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8周后随机抽取1只正常对照组大鼠和5只造模大鼠,杀检证明符合胃癌前病变病理诊断标准,造模过程中共死亡27只,然后随机抽取65只分为模型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10m L·kg-1·d-1灌胃)、复方蜥蜴散80目组、100目组、80目100目等量混合组(XY8 0组、XY1 0 0组、XY8 0′1 0 0组均为1.5g·kg-1·d-1糊剂混悬液灌胃)、维酶素组(0.3g·kg-1·d-1维酶素混悬液灌胃)共5组,每组13只,均连续用药12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在给药第12周末,将各组大鼠禁食禁水24h,麻醉并处死后肉眼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HE染色做病理组织学观察,邻近切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对胃黏膜组织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Bcl-2和凋亡促进基因P53表达的影响。结果1.一般情况:造模成功率73﹪,模型对照组死亡4只,维酶素组和XY8 0组各死亡1只。正常对照组体形肥胖,被毛清洁有光泽,活动灵敏,进食进水量良好,大便呈颗粒状,尾色红润;模型对照组形体消瘦,被毛蓬松、枯黄无光泽,活动少而迟钝,进食进水量减少,软便时不成形,尾色淡白;各治疗组上述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各组大鼠平均体重:正常对照组(565.54士51.70/638.15士42.68)、模型对照组(456.23士35.12/537.22士22.92)、XY8 0组(456.54士41.32/587.08士30.10)、XY1 0 0组(455.08士38.56/587.54士29.63)、XY8 0′1 0 0组(457.54士43.03/620.15士43.44)、维酶素组(453.31士34.07/577.17士46.24),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治疗前,各组与正常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Y8 0′1 0 0组与维酶素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Y8 0组、XY1 0 0组与XY8 0′1 0 0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XY8 0′1 0 0组体重值为最高。2.病理组织学观察:病理形态学肉眼观察可见正常对照组胃黏膜呈粉红色,黏膜皱襞表面光滑规整,胃壁较厚,伸展性好,被覆较多黏液;模型对照组胃黏膜颜色多呈苍白或灰白色,黏膜皱襞紊乱,表面缺少光泽,部分区域皱襞变浅或消失,胃壁弹力减弱,无黏液,外观有出血点及颗粒样结节,黏膜下可透见树枝状血管;各治疗组上述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XY8 0′1 0 0组为最佳。切片行HE染色后,镜下观察可见:正常对照组胃黏膜结构正常;模型对照组胃黏膜不同程度萎缩;各治疗组胃黏膜肠化、异型增生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XY8 0′1 0 0组为最佳。3.免疫组化结果: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Survivin、Bcl-2及P53的平均吸光度(A):正常对照组(21.46士2.69/19.06士2.32/19.14士2.45)、模型对照组(29.29士3.51/30.20士4.83/30.16士4.82)、XY8 0组(24.18士2.82/22.14士3.57/22.23士3.63)、XY1 0 0组(24.05士2.80/21.98士3.06/22.16士3.21)、XY8 0′1 0 0组(21.63士2.61/19.15士2.67/19.35士3.24)、维酶素组(26.59士3.36/24.80士2.89/25.11士3.34),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A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Y各治疗组与维酶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Y8 0组、XY1 0 0组与XY8 0′1 0 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XY8 0′1 0 0组A值最低。4.相关分析结果:经Pearson相关分析,Survivin与Bcl-2表达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0.935);Survivin与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0.899)。结论1.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可以整体改善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毛色、精神状态、进食进水量、大便、体重变化、活动及存活情况。2.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可以改善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情况。3.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可以降低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Bcl-2和凋亡促进基因P53的表达。4.Survivin与Bcl-2、P53呈正相关,说明Survivin、Bcl-2和P53在胃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5.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不仅配方独特,而且采用80目和100目等量混合和糊剂给药方式可进一步逆转胃癌前病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Bcl-2的表达,降低凋亡促进基因P53的突变,从而实现有效干预胃癌前病变和延缓癌变进程的作用。

安振涛[7](2015)在《益气健脾方对CAG大鼠RegI及PCNA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益气健脾方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课题成果中凝练而成的协定处方之一,具有益气健脾、活血通络的中医功效,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疗效满意。本课题基于前期临床疗效基础,进一步探讨其疗效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第一部分:理论研究从现代医学角度对CAG发病学、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归纳认为,现代医学在CAG病因、发病学认识和临床治疗的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对胃粘膜萎缩或肠化的控制甚至逆转尚缺乏特异性手段和方法。继之,从中医对CAG的认识、发病观、主要病机理论、治疗现状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现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从中医发病学看来,脾胃虚弱是CAG的基本病机,气滞、血瘀、湿热等是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阶段;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CAG的有效方法,而益气健脾法为其基本治法。此外,就益气健脾方组方药物的君臣佐使结构、中药药理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益气健脾方对CAG发挥疗效的理论机制。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方对CAG大鼠血清和组织中RegI和PCNA表达的影响及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探讨益气健脾方对CAG大鼠发病的影响和对CAG萎缩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按经典方法建立MNNG大鼠CAG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饲养)、模型组(0.9%Nac1)、益气健脾方低(11.59 g/kg/d).中(23.18 g/kg/d)、高剂量组(46.36g/kg/d)和阳性对照组(叶酸3.16mg/kg/d和替晋埔酮15.8mg/kg/d)等6组,母组10只,除正常组正常饲养外,其余各组均进食含0.03%的雷尼替丁饲料,予2天饱食、1天禁食;除模型组2mL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余4组各干预药物2mL灌胃,每天1次。10周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重、脏器指数、胃粘膜病理状态、血清和组织中RegI及PCNA表达含量等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模型组胃粘膜明显变薄,腺体明显减少,伴有弥漫或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肌性)组织增生,表现为中重度炎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明显。②益气健脾方不同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对CAG大鼠在一般情况和病理状态等方面均有改善作用,益气健脾方低剂量组胃粘膜内壁细胞数多于模型组,胃粘膜结构紊乱程度变化较模型组轻;中剂量组胃粘膜结构较清晰,上皮细胞排列比低剂量组规整,粘膜层有少量炎细胞浸润;高剂量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排列规整,与正常对照组相似,成纤维细胞显着少于模型组。③益气健脾方各组与阳性对照组的脏器指数改变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从数值的变化来看,益气健脾方各组似乎显示出优势倾向。④益气健脾方各组与阳性对照组对RegI及PCNA含量具有下调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益气健脾方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趋势。结论:益气健脾方能够改善CAG大鼠胃粘膜病理萎缩状态、改变脏器指数、调控血清和组织中RegI及PCNA表达含量等,且优于阳性对照组,分析认为益气健脾方对CAG大鼠发病的抑制作用除与传统中医功效理论和药物组成的药理作用外,与该方调控RegI和PCNA的表达异常相关,对RegI和PCNA下调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效应的作用机制之一本研究揭示了益气健脾方对CAG发挥疗效作用的部分机制,为证实中医优势疗法的客观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弓淑珍[8](2009)在《胃炎Ⅰ号对大鼠胃癌前病变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7、9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全球肿瘤发病率和癌症病死率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然而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无法进行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但胃粘膜的癌变往往经历较长的癌前病变阶段,呈现慢性浅表性胃炎一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的趋势。其中,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被称为癌前病变。因此,针对癌前病变的二级预防是防治胃癌的关键。如果能在胃癌前病变阶段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则能极大的降低胃癌的死亡率。中医药在防治胃癌前病变方面展示出独特的优势。胃炎Ⅰ号是导师刘友章教授根据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结合临床,创制的纯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前期研究已初步证实了胃炎Ⅰ号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CAG)胃炎病人和CAG模型大鼠胃粘膜修复有很好的疗效,并有一定的抗肠上皮化生的作用。本课题拟研究胃炎Ⅰ号治疗胃癌前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胃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出现过度表达和活性提高。MMPs是内源性蛋白水解酶,它主要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调节细胞间黏附、以及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参与组织重构、细胞增殖、恶性细胞浸润、转移等。MMP-7、9是MMPs家族中重要成员,它们的过度表达或活性的提高与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等有密切关系。此外,一些研究已证明,MMP-7、9在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较慢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升高。那么,胃炎Ⅰ号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是否与MMP-7、9有关?这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对胃炎Ⅰ号方临床疗效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并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观察大鼠胃组织中MMP-7、9蛋白的表达、酶的活性,以及MMP-7mRNA、MMP-9mRNA的表达,从而初步探索胃炎Ⅰ号治疗胃癌前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更好的使用该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将84只大鼠,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24只,空白组、胃炎Ⅰ号大、中、小剂量组及维酶素组各12只。造模期间,空白组给予正常饮食以及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给予以下处理措施:①50μg/mL 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用,造模期间不再给予其他饮水;②盐酸雷尼替丁水溶液按每天0.03g/kg灌胃,每日1次;③饥饱失常:连续2d喂食,保证足量,1d停食。造模共20周。造模成功后,胃炎Ⅰ号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使用2.16g/(kg·d)、1.08g/(kg·d)、0.54g/(kg·d)的胃炎Ⅰ号水煎液灌胃。维酶素组用0.86g/(kg·d)的维酶素水溶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均用0.18g/(kg·d)的生理盐水灌胃。给药3个月。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取胃组织做病理检查。使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MMP-7、MMP-9蛋白的表达。使用明胶酶谱法观察MMP-7、MMP-9酶的活性。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观察MMP-7mRNA、MMP-9mRNA的表达。2.临床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前病变患者30例,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胃炎Ⅰ号治疗组和维酶素对照组,每组各15例。采用中医症候量表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两组患者的中医疗效,以及治疗后药物安全性观察。从而对胃炎Ⅰ号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的评价。研究结果:1.动物试验:病理结果显示大鼠胃粘膜腺体萎缩,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提示造模成功。经胃炎Ⅰ号和维酶素治疗后,上述病理改变减轻或消失。大鼠胃组织MMP-7的表达: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大、中、小剂量组及维酶素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5,P=0.032)。大、中、小剂量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组与维酶素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32)。大、小剂量组与维酶素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93,P=0.466)。大鼠胃组织MMP-9的表达: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中、小剂量组及维酶素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P=0.002,P=0.012)。大、中、小剂量组及维酶素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大鼠胃组织MMP-7活性:χ2=26.533,df=5,P=0.00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平均秩次的变化趋势看模型组活性最高,空白组活性最低。中剂量组较大、小剂量组、维酶素组MMP-7活性低。大鼠胃组织MMP-9活性:χ2=24.386,df=5,P=0.00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平均秩次的变化趋势看模型组MMP-9活性最高,空白组活性最低。中剂量组较大、小剂量组、维酶素组MMP-9活性低。大鼠胃组织MMP-7mRNA表达:χ2=11.730,df=5,P=0.03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平均秩次的变化趋势看模型组MMP-9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组上调。胃炎Ⅰ号大、中、小剂量组和维酶素组较模型组表达水平下调。大鼠胃组织MMP-9mRNA表达:χ2=11.385,df=5,P=0.04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平均秩次的变化趋势看模型组MMP-9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组上调,胃炎Ⅰ号大、中、小及维酶素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下调。2.临床研究:两组在性别、年龄段、病程段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中医证候量表调查显示,治疗前两组各症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各症状比较,胃炎Ⅰ号方对于改善痞满胀闷、胃脘疼痛、口干口苦、嗳气反酸、大便稀溏方面与维酶素有差异(P均<0.05)。二者在改善纳呆乏力症状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症状治疗前后比较,胃炎Ⅰ号方和维酶素均能改善各临床症状(P均<0.05)。两者在改善胃脘疼痛、嗳气反酸、口干口苦、大便箱绶矫嫖秆注窈欧接庞谖杆?在痞满胀闷、纳呆乏力方面两者无差别。两组中医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5),胃炎Ⅰ号方疗效优于维酶素。结论:1.胃炎Ⅰ号方对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一般情况,以及胃粘膜慢性炎症,逆转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方面均有一定疗效。胃炎Ⅰ号方对改善大鼠胃癌前病变组织异常的超微结构有一定的作用。2.胃炎Ⅰ号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可能是降低MMP-7mRNA、MMP-9mRNA的表达,使大鼠胃组织MMP-7、MMP-9蛋白的表达下调,以及降低MMP-7、MMP-9酶的活性,多个环节共同起作用所致。3.胃炎Ⅰ号方和维酶素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两者中医疗效比较,胃炎Ⅰ号方疗效优于维酶素。

陈端进,严锦贤[9](2003)在《胃炎I号合剂疗效的综合评价》文中认为评价中药制剂的质量集中体现在其疗效上 ,好的疗效才能说明制剂的优质。本文以胃炎 号合剂为例 ,试就其疗效建立综合评价方法。应用权重结合目标决策技术进行制剂疗效综合评价 ,大大地提高了统计结果的可靠性 ,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如能通过计算机编程 ,可大大减少计算的时间 ,达到快速的评价效果

张越颖[10](2006)在《酸橙与甜橙枳实所制枳术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组无器质性原因的慢性或间歇性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常见上腹痛或不适、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反酸等症状。其病程的长期性及反复发作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至今尚没有肯定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不断增多,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枳术丸作为治疗“痞满”的传统名方在临床中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因中药的疗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不同品种、不同产地、不同收割期及不同炮制方法等均可影响其疗效,导致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疗效不稳定,而其中品种因素又是影响疗效的首要因素,故对不同品种的同一味药进行药效学比较,选择疗效较优者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酸橙枳实与甜橙枳实均为正品枳实,酸橙枳实是枳实的主流品种。为考察酸橙枳实与甜橙枳实(不同化学组分)所配制枳术丸是否具有不同的药理学作用和临床疗效,本试验在导师王新月教授指导下应用不同配方枳术丸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依照随机对照原则,共观察病人63例,剔除、脱落病例3人,实际有效病例60例,枳术丸Ⅰ号组30例,服用甜橙枳实配制枳术丸,枳术丸Ⅱ号组30例,服用酸橙枳实配制枳术丸,每次服用6克,每日3次,餐后服用,4周为一疗程。重点观察两种枳术丸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学疗效,单项症状疗效及胃动素、胃泌素及钡条的胃排空情况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显示:枳术丸Ⅱ号组和枳术丸Ⅰ号组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比较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 枳术丸Ⅱ号组治疗总有效率86.67%,枳术丸Ⅰ号组总有效率为63.33%,枳术丸Ⅱ号组总体疗效优于枳术丸Ⅰ号组(P<0.05);在单项症状改善方面,枳术丸Ⅱ号组胃脘胀满改善率90%,胃脘疼痛改善率72.72%,饮食减少改善率85.19%,均优于枳术丸Ⅰ号组(P<0.05),枳术丸Ⅱ号组的嗳气改善率为91.67%,明显优于枳术丸Ⅰ号组(P<0.01)两组对疲乏无力、大便稀溏的症状改善均显着,但组间比较不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不透光标志物胃排空试验结果显示,枳术丸Ⅰ号组中胃排空延迟者占68.42%,治疗有效率为53.85%,胃排空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枳术丸Ⅱ号组中胃排空延迟者占75%,治疗有效率为73.33%,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极显着差异性(P<0.01)。枳术丸Ⅱ号组胃排空改变更明显,优于枳术丸Ⅰ号组(P<0.05)。两组治疗后胃动素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枳术丸Ⅱ号组治疗后胃动素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治疗前后胃泌素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 研究提示:酸橙枳实与甜橙枳实所配制枳术丸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均有效,能增加患者胃泌素、胃动素分泌,改善胃排空,调节胃肠运动,对不存在胃排空功能障碍的患者也由一定得治疗作用,以酸橙枳实枳术丸疗效更为显着。导致疗效差异度的原因,除不同的化学组分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胃炎I号合剂疗效的综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炎I号合剂疗效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芪黄养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病机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标准
        1.5 西医治疗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后转归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2.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临床病例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设计
        3.2 样本量估算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指标
        3.5 观察节点
        3.6 疗效判定方法
        3.7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4 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4.5 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4.6 中医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4.7 胃镜总积分比较
        4.8 胃镜下主要病变积分
        4.9 胃镜下次要病变积分
        4.10 病理积分比较
        4.11 治疗前后病理各个积分比较
        4.12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记录
第三章 讨论
    1. 研究结果与讨论
        1.1 CAG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1.2 芪黄养胃汤治疗CAG的疗效分析
    2. 本研究的意义及不足
    3. 芪黄养胃汤治疗CAG的立论依据
        3.1 理论追溯
        3.2 芪黄养胃汤的组方分析
    4. 导师治疗CAG临床经验采撷
        4.1 调理脾虚湿热,巧用辛开苦降
        4.2 补益脾胃,重视阴阳
        4.3 宏观微观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清开灵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清开灵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研究进展
    综述二 药品不良反应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进展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医院集中监测的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特点分析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监测对象与样本量
        2.2 伦理审查与注册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处理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清开灵注射液监测病例一般情况
        3.2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3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特征分布情况
        3.4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既往史、既往ADR分布
        3.5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诊断情况分布
        3.6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用药情况分布
        3.7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合并用药情况分布
第二部分 运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分组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巢式病例对照人群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
        3.2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
        3.3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清开灵注射液ADR发生的风险因素
第三部分 讨论
    1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特点
    2 清开灵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CAG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1 CAG发病因素和机制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
        1.2 胆汁反流
        1.3 药物
        1.4 自身免疫
        1.5 其他危险因素
        2 CAG药物治疗
        2.1 根除Hp治疗
        2.2 抗胆汁反流治疗
        2.3 抗氧化治疗
        2.4 对症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CAG中医病机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病机认识
        1.1 脾虚肝乘为本
        1.2 滞、湿、瘀、毒为标
        2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1 临床疗效研究
        2.2 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前言
    研究方案
        1 资料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筛选
        2.2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2.3 数据提取
        2.4 统计分析
        3 用药规律分析
        4 结果报告
    研究结果
        1 资料
        1.1 文献检索结果
        1.2 文献筛选流程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1 一般情况
        2.2 研究设计
        3 Meta分析结果
        3.1 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vs西药
        3.1.1 有效率
        3.1.2 治愈率
        3.1.3 主要症状缓解率
        3.1.4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3.1.5 Hp根除率
        3.1.6 发表偏倚检测
        3.1.7 敏感性分析
        3.2 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联合西药vs西药
        3.2.1 有效率
        3.2.2 治愈率
        3.2.3 Hp根除率
        3.2.4 血清GAS水平
        3.2.5 血清MTL水平
        3.2.6 血清ET水平
        3.2.7 不良事件发生率
        3.2.8 发表偏倚检测
        3.2.9 敏感性分析
        3.3 复发率
        3.4 血清TNF-α水平
        3.5 血清IL水平
        3.6 敏感性分析
        4 证据质量分级
        4.1 评级方法
        4.2 评级结果
        5 纳入文献组方的药物关联规则
    讨论
        1 方法学特征
        1.1 研究设计与实施
        1.2 纳入文献质量
        2 结果分析
        2.1 异质性分析
        2.2 Meta结果分析
        2.3 结局指标
        3 用药规律
        3.1 频数分析结果
        3.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3 规律总结
        4 小结
        4.1 益气化瘀解毒法为干预CAG的有效治法
        4.2 本研究与类似研究的异同点
        4.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2 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CAG资料评价表
    附录3 诊断、疗效标准参考文献
    附录4 纳入文献的中医组方及频数分布
    附录5 敏感性分析结果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辨证分型
        4 中医药治疗
        5 治疗机制研究
        6 理气活血解毒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及发病机制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收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免疫组化实验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症状积分评价
        3.3 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
        3.4 治疗前后各指标免疫组化积分及阳性率分布情况
        小结
    4 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症状及病理改善情况分析
        4.3 组方药物分析
        4.4 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组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5)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中医学认识
        1. 古代医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认识
        2. 现代医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中医认识
        3. 现代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辨证认识
        4. 辨证分型治疗
        5. 专方专药治疗
        6. 针灸或针药联合治疗
        7.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实验研究
        8. 理气活血解毒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研究进展
        1. 肠上皮化生病因及发病机制
        2.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胃镜检查
        2.2 主要实验药物
        2.3 治疗与指标观察时间窗
        2.4 主要试剂及设备
        2.5 染色方法
        2.6 观察与结果评价
        2.7 质量控制
        2.8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中医症状积分评价
        3.3 病理疗组织学疗效评价
        3.4 病理积分评价
        3.5 治疗前后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布情况
        3.6 治疗前后免疫组化积分变化
        小结
    4 分析与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中医症状及病理疗效评价分析
        4.3 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干预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Survivin、Bcl-2及P53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方法
        2.1 药物配制方法
        2.2 造模、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标本采集与制备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结果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一般情况
    2.病理组织学观察
    3.免疫组化结果
    4.相关分析结果
讨论
    1.Survivin、Bcl-2 及P53 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2.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制备
        2.1 动物品系的选择
        2.2 造模方法的选择
    3.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理论依据与组方原则
    4.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的现代药理研究
    5.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Survivin、Bcl-2 及P53的影响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Survivin、Bcl-2 及P53 在胃良恶性病变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1.1Survivin、Bcl-2 及P53 分子结构、分布及功能
        1.2Survivin在胃良恶性病变中表达的研究
        1.3Survivin与Bcl-2、P53 的相关性研究
    2.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1 研究现状
        2.2 研究评估
    3.祖国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3.1 名着经典研究
        3.2 医家经验研究
        3.3 固定专方研究
    4.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4.1 胃癌前病变的诊治研究进展
        4.2 H.pylori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编着作
个人简历

(7)益气健脾方对CAG大鼠RegI及PCN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理论概述
        1 多因素发病与病理机制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
        1.2 免疫因素
        1.3 遗传因素
        1.4 饮食因素
        1.5 其他因素
        2 诊断现状介绍
        2.1 内镜下表现
        2.2 病理诊断
        3 疾病治疗概况
        3.1 根除Hp治疗
        3.2 保护胃黏膜
        3.3 改善胃肠动力及防止胆汁反流
        3.4 其他药物
        3.5 手术治疗
    二 再生蛋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1 再生蛋白家族简介
        2 RegI蛋白的相关作用和意义
        2.1 调节炎症因子表达作用
        2.2 调节炎症因子表达作用
        2.3 保护细胞及抗凋亡作用
        3 RegI与CAG及GC的关系
    三 增值细胞核抗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相关的研究概要
        1 PCNA的生物学特征
        2 PCNA的生物学作用
        2.1 PCNA对DNA损伤与修复的调控作用
        2.2 PCN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作用
        2.3 PCNA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3 PCNA与CAG及GC的关系
    四 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状况
        1 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药治疗现状
        2.1 辨证论治
        2.2 名义专方治疗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2.4 针灸治疗
    五 益气健脾方对CAG发挥疗效的理论分析
        1 益气健脾方组方意义的解释
        2 益气健脾方药物的相关药理作用阐述
        3 益气健脾方临床疗效撷要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物
        3 实验试剂
        4 仪器及耗材
    三 实验方法
        1 分组方法
        2 造模方法
        3 干预方法
        4 标本制备与采集
        5 观察指标及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四 实验结果
        1 大鼠一般情况
        2 大鼠给药期间死亡率比较
        3 大鼠给药期间体重变化
        4 对大鼠脾脏、胸腺指数的影响
        5 对大鼠病理形态的影响
        6 对大鼠血清RegI的影响
        7 对大鼠粘膜RegI mRNA的影响
        8 对大鼠血清PCNA的影响
    五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胃炎Ⅰ号对大鼠胃癌前病变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7、9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病因
        1.2 病机
    2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2.1 辨证论治
        2.2 固定方加减
        2.3 基础方加减
    3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机理的研究进展
        3.1 从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入手探索中药治疗机理
        3.2 从作用于胃肠道的激素入手探索中药治疗机理
        3.3 从抗氧化水平探索中药治疗机理
        3.4 从影响机体免疫水平入手探讨中药治疗机理
        3.5 从基因水平探讨中药治疗机理
    4 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
        4.1 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
        4.2 胃癌前病变的发生机制
    5 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5.1 非药物治疗
        5.2 药物治疗
        5.3 西医治疗胃癌前病变存在的不足
    6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研究
        6.1 动物品系的选择
        6.2 造模方法的选择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药物干预
        2.4 标本采集
    3 检测方法
        3.1 大鼠胃组织的形态学观察
        3.2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胃组织MMP-7、MMP-9蛋白表达
        3.3 明胶酶谱法检测大鼠胃组织MMP-7、MMP-9活性
        3.4 PCR技术检测大鼠胃组织MMP-7mRNA、MMP-9mRNA表达
        3.5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大鼠一般情况
        4.2 大鼠胃粘膜组织观察
        4.3 大鼠胃组织MMP-7、MMP-9蛋白表达
        4.4 大鼠胃组织MMP-7、MMP-9活性
        4.5 大鼠胃组织MMP-7mRNA、MMP-9mRNA的表达
    5 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1 研究对象和选择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胃癌前病变诊断标准
        1.3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2.4 观察指标
        2.5 资料整理与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3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3.4 治疗前后实验室安全性指标检查结果
    4 结论
第四部分 讨论
    1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复制
    2 基质金属蛋白酶-7、9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3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4.1 方义解析
        4.2 现代药理研究
        4.3 胃炎Ⅰ号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及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致谢

(9)胃炎I号合剂疗效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理
2 方法
    2.1 得出单因素矩阵
    2.2 计算各因素的权重
    2.3 综合评价
3 小结

(10)酸橙与甜橙枳实所制枳术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研究
    综述一 西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概况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发病机制
        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型
        4.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古医籍对痞满的述要
        1.中医病名
        2.中医的病因病机
        3.中医辩证要点
        4.治疗原则与方药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研究
        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探讨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断
        4.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5.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研究
        6.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机理研究
        7.评价与展望
        参考文献
酸橙与甜橙枳实所制枳术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
    1.前言
    2.临床资料
    3.诊疗标准
    4.研究方法
    5.观察结果
    6.安全性评价
    7.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胃炎I号合剂疗效的综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芪黄养胃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清开灵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研究[D]. 吉萌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 王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高晓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李亚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干预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Survivin、Bcl-2及P53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D]. 李美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15(06)
  • [7]益气健脾方对CAG大鼠RegI及PCNA的影响[D]. 安振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8]胃炎Ⅰ号对大鼠胃癌前病变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7、9调控机制的研究[D]. 弓淑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胃炎I号合剂疗效的综合评价[J]. 陈端进,严锦贤. 海峡药学, 2003(06)
  • [10]酸橙与甜橙枳实所制枳术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D]. 张越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胃炎Ⅰ合剂疗效综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