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超声显像及其病理基础

乳腺癌的超声显像及其病理基础

一、乳腺癌的超声显像及其病理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袁洁[1](2020)在《乳腺癌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威胁妇女生命和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从影像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两个方综述了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石燕清,乌兰,王红春,李柔萱[2](2019)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弹性成像对微小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弹性成像对微小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81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的不同将其分为微小乳腺癌患者79例和乳腺良性结节患者202例。全部患者均接受了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弹性成像检查。比较微小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结节的钙化类型、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情况和弹性应变率(SR)比值。结果微小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结节钙化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钙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小乳腺癌的钙化类型以Ⅰ型多见,乳腺良性结节的钙化类型以Ⅲ型多见。微小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结节的BI-RADS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微小乳腺癌的BI-RADS分级以4~5级为主,乳腺良性结节的BIRADS分级以2~3级为主。微小乳腺癌的弹性SR比值高于乳腺良性结节(P﹤0.05)。结论微小乳腺癌的钙化类型主要为Ⅰ型,BI-RADS分级主要为4~5级,且弹性SR比值较高。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微小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结节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许洪芬[3](2019)在《评估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技术对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对乳腺纤维腺瘤(Breast Fibroadenoma,FA)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73例共868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的X线及超声资料。以DM及US图像为基准,影像表现均典型组180个,不典型组688个。将DM上X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等或稍高密度影、典型粗大爆米花样钙化,US上圆形或卵圆形、低回声、边界清楚、纵横比≤1归为典型;有一项影像表现不典型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成角或毛刺、高密度、纵横比>1、后方回声衰减、伴有可疑恶性钙化、不对称致密、结构扭曲、杂乱腺体区、低回声区或单一某种检查方法假阴性归为不典型。以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 and Data System,2013,BI-RADS第五版)为诊断标准,比较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数字乳腺X线摄影及超声检查对乳腺纤维腺瘤、不同乳腺致密度中纤维腺瘤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数字乳腺断层摄影中乳腺纤维腺瘤有典型及不典型的影像表现,不典型影像表现肿块型病变有不规则形(11.3%),边界不清或模糊(37.2%),高密度(4.4%),伴可疑恶性钙化(1.4%);不典型影像表现非肿块型病变有结构紊乱2个,局灶性不对称致密1个,粗糙不均质钙化1个。2.超声检查中乳腺纤维腺瘤亦有典型及不典型影像表现,不典型影像表现肿块型病变有不规则形(23.5%),边界不清(21.5%),纵横比>1(0.5%),后方回声衰减(6.8%),丰富血流(13.1%);非肿块型病变有杂乱腺体区14个,低回声区13个。超声对钙化的敏感性较低。3.对于本研究中所有纤维腺瘤,DBT较DM对纤维腺瘤的检出率(75.8%vs 55.4%)及诊断准确率(68.9%vs 39.2%)均较高,DBT较US的检出率(75.8%vs 99.5%)及诊断准确率(68.9%vs 93.0%)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S较DM对纤维腺瘤的检出率(99.5%vs 55.4%)及诊断准确率(93.0%vs 39.2%)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本研究中致密型乳腺组织789个(90.9%),对于致密型乳腺,DBT较DM对纤维腺瘤的检出率(75.0%vs 53.0%)及诊断准确率(68.4%vs 37.6%)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BT较US的检出率(75.0%vs 99.5%)及诊断准确率(68.4%vs 92.8%)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S较DM对纤维腺瘤的检出率(99.5%vs 53.0%)及诊断准确率(92.8%vs 37.6%)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非致密型乳腺共79个(9.1%),对于非致密型乳腺,DBT较DM对纤维腺瘤的诊断准确率(72.2%vs49.4%)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BT与DM的检出率(83.5%vs 7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T较US对纤维腺瘤的检出率(83.5%vs 100%)及诊断准确率(72.2%vs 94.9%)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S较DM对纤维腺瘤的检出率(100%vs78.5%)及诊断准确率(94.9%vs 49.4%)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BT较DM大大提高了乳腺纤维腺瘤尤其是影像表现不典型纤维腺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但弱势于US。X线对钙化敏感,对钙化型病变及有可疑恶性钙化的影像表现不典型纤维腺瘤的检出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乳腺纤维腺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没有明显相关性。所以DBT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乳腺X线摄影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陈茹[4](2019)在《多模态超声在三阴性乳腺癌与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三阴性乳腺癌与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鉴别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因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均不表达,使其对在非TNBC中疗效较好的常规内分泌以及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敏感性均较差,故治疗较为棘手,易复发转移。但研究显示其对新辅助化疗较敏感,若术前能通过肿块超声上的某些特征分析并预测出TNBC,这将有助于整个治疗方案的制定。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TNBC和非TNBC超声特征的鉴别,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作为非TNBC中的一小部分,其超声特征甚少引起关注,但其特征可能并不同于大部分非TNBC。因此,为了提高TNBC的诊断水平,有必要对TNBC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超声特征做对比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比TNBC与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多模态超声表现,筛选出二者的主要鉴别点,以期提高TNBC的诊断水平。方 法1.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7例TNBC和116例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多模态超声表现,后者包括常规超声、三维超声、超声弹性成像(VTIQ)、超声造影表现。肿块的常规超声表现指肿块的大小、形态、方位、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微钙化、边缘以及内部血供情况;肿块的三维超声表现指肿块有无汇聚征、晕环征以及导管改变;肿块的超声弹性成像表现指肿块内剪切波速度均值以及变异系数;肿块的超声造影表现指增强后肿块的形态、边界、增强强度、充盈缺损、造影剂分布特点、增强顺序以及增强后病灶大小差值情况。2.应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对两组患者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探讨两组的构成情况,对理论频数小于40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s精确概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临床病理:TNBC组和HER-2过表达组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患者年龄、家族史、肿块组织分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TNBC组和HER-2过表达组在肿块形态、边缘、边界、微钙化、内部血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块大小、方位、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周边血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超声:TNBC组和HER-2过表达组在汇聚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在晕环征以及导管改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TNBC组和HER-2过表达组在剪切波速度均值和变异系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超声造影:造影后,TNBC组和HER-2过表达组在形态、边界、充盈缺损、造影后病灶大小差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增强强度、造影剂分布特点、增强顺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病理: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TNBC。常规超声:TNBC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缘微分叶或光整、边界清、内部无微钙化,血流常表现为周边富血供、内部乏血供;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或成角、边界不清、内部微钙化多见,血流常表现为整体富血供。三维超声: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较TNBC更容易表现出汇聚征。超声弹性成像:TNBC较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剪切波速度均值更低,变异系数更小,即TNBC更软,更均质。超声造影:TNBC增强后形态多规则、边界多清晰、更易见充盈缺损、造影后病灶增大不明显;HER-2过表达增强后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充盈缺损少见、造影后病灶增大明显。第二部分雄激素受体阳性与阴性的三阴性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鉴别背景与目的尽管TNBC患者对新辅助化疗有较好的初始疗效,但长期用药耐药性仍就不可避免。因此,TNBC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较为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法来与新辅助化疗有效联合。近年来研究发现,有部分TNBC表达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且AR有望成为该类TNBC治疗中的新靶点,如果超声能术前无创预测出TNBC是否表达AR,将对整个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对比AR阳性和阴性的TNB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多模态超声表现,筛选出二者的主要鉴别点,以期提高AR阳性的TNBC的诊断水平。方法将第一部分TNBC病例127例按免疫组化结果分组,分为AR阳性组32例和AR阴性组95例,其余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临床病理:AR 阳性组和AR阴性组在年龄、乳腺癌家族史、组织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7)。常规超声:AR 阳性组和AR阴性组在形态、边缘、边界、微钙化、内部回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块大小、方位、后方回声、血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超声:AR阳性组和AR阴性组在汇聚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在晕环征和导管改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AR 阳性组和AR阴性组在剪切波速度变异系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剪切波速度均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超声造影:造影后,AR阳性组和AR阴性组在形态、边界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肿块增强强度、充盈缺损、造影剂分布特点、增强顺序、造影后病灶大小差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病理:AR阳性的TNBC较AR阴性的TNBC更多见于年龄较大女性,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可能性较低,其肿瘤组织分级较AR阴性者低。常规超声:AR阳性者较AR阴性者更可能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毛刺或成角,此外,AR 阳性者更可能表现出微钙化,极少表现为囊实性及不均质回声。三维超声:AR阳性者较AR阴性者更容易表现出汇聚征。超声弹性成像:AR阳性者剪切波速度变异系数大于AR阴性者,即AR阴性者更均质。超声造影:造影后,AR阳性者较AR阴性者更可能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和边界不清。

古静[5](2019)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与乳腺癌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动态增强磁共振对BI-RADS 4类乳腺病灶的再观察价值目的:比较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与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对常规超声诊断为BI-RADS 4类乳腺病灶的再观察价值。方法:1、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超声科就诊,经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为BI-RADS 4类的230例乳腺疾病患者(共237个病灶),其中BI-RADS 4A类76个,BI-RADS 4B类65个,BI-RADS 4C类96个。2、检查流程:患者均先行常规超声检查,常规超声诊断为BI-RADS 4类的乳腺疾病患者再分别进行ABVS检查和DCE-MRI检查,对病灶重新分类,将BI-RADS 4A类和4B类作为良恶性之间的分界点,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ABVS和DCE-MRI对BI-RADS 4类乳腺病灶的再观察价值。3、常规乳腺超声检查:常规乳腺超声主要观察病灶的最大直径、形状、方位、边缘情况、内部回声、后方特征、周围回声晕、血流、微钙化等,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ssociation,ACR)2013年颁布的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 and data system,BI-RADS)进行乳腺病灶的分类,BI-RADS 4类的病灶分别再进行ABVS检查和DCE-MRI检查。4、ABVS检查:ABVS冠状面再观察的重点在于:1对于肿块型的病灶:主要根据病灶的形态、边缘情况、微钙化重新进行分类,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模糊、微小分叶、成角或毛刺)、微钙化,具备三项中的一项分为BI-RADS 4A类,具备两项或两项以上分为BI-RADS 4B类;2对于非肿块型的低回声病灶:根据病灶内部的回声改变及节段分布特点、导管扩张及导管壁不光整、微钙化,具备三项中的一项分为BI-RADS 4A类,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评为BI-RADS 4B类;无论肿块型病灶或非肿块型病灶,冠状面出现汇聚征均分为4C类。5、DCE-MRI检查:观察病灶的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病灶的边缘(清楚、欠清、毛刺状)、病灶的强化方式(不强化、均匀强化,内部分隔无强化、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早期强化率(<50%、50%-100%、>100%)、强化曲线TIC曲线类型(Ⅰ型、Ⅱ型、Ⅲ型),根据改良Fischer评分法进行评分,0-1分,BI-RADS分类为1类;2分,BI-RADS分类为2类;3分,BI-RADS分类为3类;4分BI-RADS分类为4A类,5分BI-RADS分类为4B类,6分BI-RADS分类为4C类;7-11分,BI-RADS分类为5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常规超声、ABVS、DCE-MRI诊断乳腺BI-RADS 4类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使用统计软件SPSS22.0用于统计描述与推断,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理结果:237个病灶中,良性病灶84个,恶性病灶153个,良性病灶中包括46例纤维腺瘤,15例腺病,7例慢性肉芽肿性炎,1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乳腺脓肿,2例脂肪坏死;恶性病灶中包括143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导管内原位癌,2例黏液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癌肉瘤,1例髓样癌。常规超声诊断为BI-RADS 4A类76个,BI-RADS 4B类65个,BI-RADS 4C类96个,以BI-RADS 4A类、BI-RADS-4B类作为良恶性的分界点,常规超声诊断为良性病灶76个,恶性病灶161个,常规超声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1.70%(125/153)、57.14%(48/84)、73.00%(173/237);ABVS诊断为BI-RADS 4A类90个,BI-RADS 4B类45个,BI-RADS 4C类102个,良性病灶90个,恶性病灶147个,ABVS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0.20%(138/153)、89.29%(75/84)、89.87%(213/237);DCE-MRI诊断为BI-RADS4A类81个,BI-RADS 4B类47个,BI-RADS 4C类109个,良性病灶81个,恶性病灶156个,DCE-MR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1.50%(140/153)、80.95%(68/84)、87.76%(208/237);ABVS、DCE-MRI诊断BI-RADS 4类乳腺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均高于常规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VS与DCE-MRI相比,二者在诊断BI-RADS 4类乳腺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VS与DCE-MRI较常规超声在鉴别BI-RADS 4类乳腺病灶的良恶性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而ABVS与DCE-MRI相比,二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相当,两者均是常规超声的一个有效补充手段,能够提高对BI-RADS 4类肿块良恶性鉴别的准确性。第二部分超声二模态下的乳腺癌征象与分子生物学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的乳腺癌征象与分子生物学因子包括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的相关性,试图利用超声辅助评估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因子的表达,为临床上制定个体化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以及疗效评估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53例(共153个病灶)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常规超声征象与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冠状面征象,常规超声征象主要包括肿块最大直径、形状、方位、边缘情况、内部回声、后方特征、血流、微钙化等,ABVS冠状面征象主要包括汇聚征。通过免疫组化获得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因子,主要包括ER、PR、HER-2的表达情况,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常规超声与ABVS冠状面的乳腺癌征象与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ER、PR、HER-2的表达与常规超声征象中的肿瘤最大直径、形状、方位、内部回声、后方特征、血流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超声征象中边缘为毛刺征的肿块ER、PR阳性表达率高于边缘为非毛刺征的肿块(75.00%vs49.52%,70.83%vs4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VS冠状面出现汇聚征的肿块ER、PR阳性表达率高于冠状面无汇聚征的肿块(80.00%vs38.55%,72.86%vs34.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征象边缘为毛刺征联合ABVS冠状面出现汇聚征的肿块ER、PR阳性表达率高于单独常规超声征象边缘为毛刺征者或ABVS冠状面出现汇聚征者(97.22%vs75.00%、80.00%,94.12%vs70.83%、72.86%),且HER-2阳性表达率低(2.50%vs16.67%、21.43%);常规超声征象中肿块内有微钙化者HER-2阳性表达率高于肿块内无微钙化者(38.57%vs1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以及ABVS冠状面乳腺癌征象在预测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因子的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常规超声联合ABVS能够更好地预测ER、PR、HER-2的表达,为临床上乳腺癌的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监测疗效以及早期评估预后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沈吉,韩运生,陈文显[6](2019)在《乳腺癌超声弹性成像与组织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弹性成像与组织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孕激素受体乳腺癌患者200例,采用超声弹性成像进行弹性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观察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组织学特征及Her-2、ER和PR表达阳性情况,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与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关系。结果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中,评分3分9例、评分4分24例、评分5分167例。肿瘤大小≥2. 0 cm患者54例,浸润型导管癌患者168例,淋巴结转移患者73例。Her-2阳性表达患者125例,ER阳性表达患者139例,PR阳性表达患者145例。不同肿瘤大小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浸润型导管癌超声弹性成像评分5分多于浸润型小叶癌和其他,淋巴结转移超声弹性成像评分5分多于无淋巴结转移,Her-2阳性者超声弹性成像评分5分比例显着多于阴性者,ER阳性者超声弹性成像评分5分比例显着多于阴性者,PR阳性者超声弹性成像评分5分比例显着多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乳腺癌超声弹性成像与组织学病理及Her-2、ER和PR阳性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二者联合可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指标。

董吉[7](201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与其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ER、PR、HER-2和Ki-67)相关性初步评价》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不同年资医师判读的一致性评价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统计分析不同年资医师对IDC声像图特征判读结果的一致性,筛选出判读结果一致性好的IDC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用于第二部分研究。材料和方法:收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93例IDC患者的超声影像学资料,本研究的入组病例既往均无IDC治疗史,均在手术和穿刺活检前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由乳腺超声亚专业副主任医师,按照诊疗常规和检查规范分别进行IDC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数据采集、存储和后处理。以2013年版乳腺超声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US)和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2013年颁布《产前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指南》第8章“乳腺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中的乳腺肿块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声像图特征作为本研究的IDC超声声像图(特征)观察指标,包括:1)常规超声:肿块最大切面直径、形态、边缘情况、生长方位、内部回声(均匀情况)、内部微钙灶、周边高回声晕、毛刺征和后方回声特征;2)超声造影:造影剂分布特征(均匀情况)、增强水平、增强方向和由时间-强度曲线得出的增强方式、消退方式。由3位不同年资医师(分别从事超声诊断工作3年、5年、8年)分析每个IDC癌灶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声像图特征,各自判读并记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Cohen′s Kappa(K值)分析不同年资医师IDC声像图特征判读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不同年资医师依据2013年版BI-RADS-US对IDC常规超声的声像图特征判读的一致性分析结果为:肿块最大切面直径、形态、内部微钙灶、周边高回声晕、毛刺征和后方回声衰减的一致性好(K值0.62、0.69、0.71、0.68、0.65、0.62);肿块边缘不光整、内部回声(均匀情况)的一致性中等(K值分别为0.50、0.53);肿块生长方位、后方回声增强和无改变的一致性弱(K值分别为0.30、0.30、0.27)。不同年资医师依据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2013年颁布的《产前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指南》第8章“乳腺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中乳腺肿块超声造影的声像图特征观察指标,对IDC超声造影的声像图特征判读的一致性分析结果为:造影剂分布特征(均匀情况)、早增强、高增强、早消退、晚消退的一致性好(K值分别为0.68、0.75、0.72、0.66、0.71);同步增强、晚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同步消退的一致性弱(K值分别为0.33、0.20、0.39、0.32、0.29);肿块增强方向(包括:向心性、离心性、弥散性)的一致性弱(K值分别为0.23、0.22、0.17)。结论:本组研究表明不同年资医师(分别从事超声诊断工作3年、5年、8年)对IDC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各声像图特征判读结果的一致性存在差异。其中常规超声观察指标中的肿块最大切面直径、形态、微钙化、周边高回声晕、毛刺征、后方回声衰减和超声造影观察指标中的造影剂分布特征(均匀情况)、早增强、高增强、早消退、晚消退一致性好,医师工作年资对判读结果的影响相对小;常规超声观察指标中的肿块边缘不光整、内部回声(均匀情况)一致性中等,医师工作年资对判读结果的影响中等;而常规超声观察指标中的肿块生长方位、后方回声增强、无改变和超声造影观察指标中的造影剂同步增强、晚增强、低增强、等增强、同步消退、肿块增强方向(向心性、离心性、弥散性)的一致性弱,医师工作年资对判读结果的影响相对大。由此可见,本部分研究得出了不同年资医师(分别从事超声诊断工作3年、5年、8年)判读一致性好的IDC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临床IDC超声诊断中以其为判读指标在不同年资医师判读结果间的差异小,理论上其稳定性和可靠性高,推荐作为第二部分IDC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与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ER、PR、HER-2和Ki-67)相关性研究的超声声像图观察指标。第二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图像特征与其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的相关性初步分析目的:根据第一部分研究所获的不同年资医师(分别从事超声诊断工作3年、5年、8年)判读一致性好的IDC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为观察指标,对其与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术前无创性预测IDC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材料和方法:收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93例IDC的病理、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资料,入组病例既往均无IDC治疗史,均在手术和穿刺活检前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标本均同时做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IHC)检查,由1名从事乳腺病理诊断的副主任医师读片并记录IDC癌灶ER、PR、HER-2和Ki-67表达情况。所有病理结果记录完整。以第一部分研究所获的不同年资医师(分别从事超声诊断工作3年、5年、8年)判读一致性好的IDC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为观察指标,包括:肿块最大切面直径、形态、微钙化、周边高回声晕、毛刺征、后方回声衰减、造影剂分布特征(均匀情况)、早增强、高增强、早消退、晚消退,由2名从事乳腺超声诊断工作5年的超声医师,分别对193例IDC超声声像图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和判读,并记录判读结果,当判读意见不一致时,经两者协商达成一致,并作为最终判读结果进行记录。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估上述IDC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与各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与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HER-2)、Ki-67]有相关性的超声声像图观察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研究的193例肿瘤标本常规病理检查,均诊断为IDC。在193例IDC病理标本的免疫组化检测中ER阳性137例(70.98%)、PR阳性123例(63.73%)、HER-2阳性115例(59.59%)、Ki-67阳性158例(81.87%)。IDC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与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做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为:IDC声像图特征中的肿块形态、微钙灶、周边高回声晕、毛刺征及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与各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ER、PR、HER-2和Ki-67)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DC常规超声的声像图特征中的肿块后方回声衰减与ER表达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273,P<0.05);肿块最大切面直径≥2.0 cm与HER-2和Ki-67表达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478、0.258,P<0.05);IDC超声造影的声像图特征中的高增强、晚消退与HER-2表达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411,r=0.237,P<0.05)。对上述与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的声像图特征,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DC癌灶直径≥2.0 cm与HER-2、Ki-67阳性表达的OR值高,表明癌灶直径≥2.0 cm提示HER-2、Ki-67阳性的风险性高(OR=10.543,OR=6.206,P均<0.05)。IDC癌灶后方回声衰减与ER阳性表达的OR值高,表明后方回声衰减提示ER阳性的风险性高(OR=6.026,P<0.05);IDC癌灶超声造影呈高增强、晚消退与HER-2表达阳性的OR值高,表明高增强、晚消退提示HER-2阳性表达的风险性高(OR=6.034,OR=7.271,P均<0.05)。结论: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ID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中,肿块最大切面直径≥2.0cm、高增强、晚消退与HER-2表达阳性的OR值高,提示HER-2阳性表达的风险性高,表明这3个超声声像图特征具有HER-2阳性表达的潜在预测价值;癌灶后方回声衰减与ER表达阳性的OR值高,提示ER阳性表达的风险性高,表明其具有ER阳性表达的潜在预测价值;肿块最大切面直径≥2.0cm与Ki-67表达阳性的OR值高,提示Ki-67阳性表达的风险性高,具有Ki-67阳性表达的潜在预测价值。上述IDC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与部分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为术前无创性预测IDC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林映常[8](2015)在《钼靶X线与超声联合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钼靶X线与超声联合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80例乳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经病理学证实乳腺癌患者87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193例;所有患者均行多普勒超声及钼靶X线检查,比较两者单独检查与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46%(70/87),钼靶X线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21%(75/87),联合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55%(84/87),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显着高于超声检查和钼靶X线(χ2=12.734、6.787,P<0.05)。超声和钼靶X线联合检查后,乳腺癌诊断敏感性为96.55%、特异性为95.34%、准确性为95.71%,均显着高于超声或钼靶X线单项检查(P<0.05)。结论钼靶X线与超声具有各自的特点,两者联合检查相互补充,能够为早期诊断乳腺癌提供准确、丰富的信息。

刘健[9](2015)在《超声造影对乳腺实体肿瘤的诊断效能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影像学检查对乳腺实体瘤的诊断及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影像技术及诊断水平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量资料表明,X线摄影与超声是乳腺癌普查中的首选检查方法,而乳腺超声检查方便、快捷、经济适用、且可以实时动态获取病灶的信息,其在乳腺实体瘤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得到临床的认可,并得以普及,尤其是针对我国女性乳腺以致密型腺体为主、乳腺癌发病年龄较早的特点,超声诊断的灵敏度优于X线钼靶[1]。目前,常规高频及多普勒超声已被作为乳腺肿瘤的临床常规检查方法,但是有些乳腺良恶性的常规二维声像图特点存在重叠,而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实体瘤内的低流速、低流量的微血管显示较困难[2],从而使常规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能力很难有大的突破。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是继常规超声后的一次诊断技术上的飞跃,它的优势在于作为一种纯血池显像技术,能够实时动态的显示脏器或肿瘤微循环情况,通过显示微血管在肿瘤内的空间分布或血流灌注的时间顺序上的差异对其良恶性进行鉴别。研究表明[3],肿瘤血管新生对肿瘤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超声造影不同于多普勒超声,它通过增强显像显示肿瘤内新生血管,可清晰显示微小血管及低流速血流。该技术目前已经较成熟地应用于肝脏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其诊断价值得到临床的认可,可以与增强CT及MRI相媲美[4-6]。但是目前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在临床未得到普及,乳腺肿瘤的造影图像分析方法仍未达到统一,研究较多的是造影增强模式与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s,TIC),其中造影增强模式所观察的参数指标是通过医师目测观察到的,包括增强程度、增强是否均匀、病灶边缘是否有放射状增强、增强达峰后病灶径线是否扩大等,但是根据造影增强模式来分析图像对操作者存在一定主观依赖性;TIC是通过专用的分析软件获得的,可以测定造影剂在不同部位的信号强度变化,该曲线以强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描记出一定时间内的TIC曲线,再通过拟合公式可得到拟合的TIC曲线,读取参数,从而实现定量分析,但是由于存在不同分析软件选择上的差异、操作方法上的不同以及患者的全身循环情况不同等,影响了TIC曲线形态及参数的可重复性及客观性[7]。所以目前对乳腺超声造影的诊断标准还没有统一,为此设定本研究,对造影增强模式与TIC分析进行对比,紧密结合临床,探讨合适的造影图像的分析方法,以有助于日常工作中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判定。美国放射学会于2014年对第五版[8]“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进行了修订,规范了乳腺病变的超声术语,如肿块的形态、边缘、钙化、纵横比、结构扭曲及伴发征象的描述,制定了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分级标准(0类6类),这些内容方便了超声与其他影像各亚专业之间,以及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有利于记录普查结果和随诊监测。但是由于部分良恶性病灶在常规声像图上有相似之处,尤其是BIRADS-US 3类和4A类,良恶性病变存在部分重叠,超声造影具有显示肿瘤微血管走行和分布的优势,本研究希望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乳腺病灶的造影模式特点,有助于提高超声BI-RADS分类对乳腺实体瘤恶性风险分层评估的准确性。当前研究发现,很多癌基因间相互作用均会引起乳腺癌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因此,深入的探讨这些癌基因在病变中的表达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判断乳腺癌的预后。其中C-erb B-2还被称作Nell或者是HER-2基因(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被公认为是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原癌基因[9],Nm23基因可以从p53肿瘤抑癌基因当中的某一区域内分离出来,研究已证实:乳腺癌病人表达nm23基因的水平和淋巴结的转移程度为负相关关系[10]。超声造影可显示病灶的微血管变化,分析癌基因的水平与乳腺肿瘤的造影特征间的联系,有利于人们更好的认知乳腺癌疾病的超声造影显像,可望为乳腺癌术预后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腋窝淋巴结状态是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和决定其辅助治疗的最重要因素[11]。传统方式是用腋窝淋巴结清除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来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及乳腺筛查的普及面增大,更多的早期乳腺癌(分期在T0T2N0M0)被检出,文献报道[12]约仅有30%40%早期乳腺癌患者存在患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这提示有60%以上的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了ALND。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肿瘤淋巴管引流的第一战,应用SLN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判断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目前已作为一种较低创伤性的方式被广泛采纳[13、14],而活检术前SLN定位至关重要,所以特异的、高度敏感的且经济实用的SLNB示踪剂的研发是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上常规的SLN定位的示踪剂有放射性核素和染料、或两者联合使用、荧光染料,以上定位方法比较准确,但是却存在各自的缺点[15]。基于上述资料,确立本课题研究思路如下:研究目的:1、比较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TIC定量分析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预测能力,探讨目前更适合临床应用的造影图像评判方法,有助于推动乳腺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为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2、通过分析比较常规超声对乳腺肿瘤BI-RADS分类诊断标准与结合了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后的BI-RADS分类对判断乳腺肿物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探讨增加了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指标,是否更有助于提高超声BI-RADS分类对乳腺实体瘤恶性风险分层评估的准确性。3、探讨乳腺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TIC曲线参数与C-erb B-2癌基因和nm23抑癌基因间的联系,希望为今后开展乳腺癌的临床诊疗、预后评估等领域提供相关影像学资料。4、通过应用经皮下注射超声造影剂来定位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及判断其良恶性,总结前哨淋巴结增强特点,探讨经皮超声造影检测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1年9月到2014年5月的门诊及住院的151例乳腺实性肿块患者,年龄为1968岁,平均(44.7+8.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获的病理结果,其中142例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再次获得病理结果。术前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前取得患者同意,并签署造影知情同意书。151例中有142例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恶性病灶103个(浸润性导管癌83个,浸润性小叶癌2个,混合型浸润癌3个,导管内原位癌11个,小管癌1个,粘液癌2个,筛状癌1个),均为单发;39例术后为良性病变,另有9例经穿刺活检明确为良性病变未手术治疗,所以共计48例良性病灶(纤维腺瘤14个,腺病16个,腺病瘤8个,良性叶状肿瘤1个,导管内乳头状瘤3个,炎性病变4个,积乳囊肿1个,浆细胞性乳腺炎1个),良性病例中有16例有两个或多发病灶或双乳多发病灶,选取最大一个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51个病灶。2.仪器与造影剂使用Philips公司的i U22和百胜公司的Mylab Twic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造影剂为意大利博莱科公司生产的声诺维(Sono Vue)。3.方法对入选病例先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对常规超声声像图特点进行分析并做BI-RADS分类;对入选病例均进行左肘静脉注入声诺维造影检查,对所有穿刺活检确定为乳腺癌的病灶同侧腋窝淋巴结进行了经皮淋巴结造影检查并记录造影过程。造影后分析并记录乳腺原发病灶造影增强特点,需要记录以下的内容:造影增强的均匀性、增强的方向及程度,达峰时的径线大小,是否有中央增强缺损以及增强后病灶边缘特点(是否有放射状增强)。结合病灶增强模式特点对乳腺肿块再行BI-RADS分类并记录。对其中122个病灶超声造影后对图像进行TIC曲线分析,分析曲线并记录灌注指标,主要有两方面的参数共12项指标,分别是相对参数(即病灶区的参数与周边对比正常腺体区的参数之差,共6个指标):相对起始的增强时间、相对峰值的强度、相对达峰时间、相对曲线下的面积、相对上升斜率及相对下降斜率;病灶区参数(6个指标):开始增强时间、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上升及下降斜率。分别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造影增强模式指标及TIC曲线定量参数进行比较,提取良恶性病灶间有差异的指标或参数,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行多因素Logic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151个病灶的常规超声BI-RADS分类与结合了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特点的BI-RADS分类两种判定方法进行比较。选取其中69个乳腺癌病灶,收集其术后病理切片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记录癌基因C-erb B-2及抑癌基因nm23表达情况,将乳腺癌病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指标及TIC曲线定量参数与C-erb B-2及Nm23的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对术后分期为早期乳腺癌的41个病灶的经皮超声造影显示的前哨淋巴结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经皮超声造影定位前哨淋巴结的准确性及前哨淋巴结的增强特点。结果:1、在增强模式各指标中,恶性结节多表现为高增强(92.1%,70/76)、增强不均匀或伴中央增强缺损(59.2%,45/76)、增强后径线扩大(72.4%,55/76)及边缘模糊呈蟹足状(65.8%,50/76),与良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增强程度、增强是否均匀、达峰后径线是否扩大的诊断意义显着,对良恶性肿块的预测准确率为90.9%。在TIC曲线定量参数中,恶性病灶峰值强度较高、相对开始时间早、相对峰值强度高及相对曲线下面积较大,与良性病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只有相对峰值强度诊断意义显着,但是对良恶性肿块的预测准确率为62.6%。由造影增强模式分析和TIC分析所产生的ROC分别为0.909和0.74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结合了超声造影增强特点后,BI-RADS分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3类和4类,其中3类中有5个病灶在结合超声造影后升为4A类,穿刺活检后病理结果均为恶性;4类中有13个病灶在结合超声造影后降为3类,穿刺活检后病理结果证实了其中10例为良性结节;而在2类及5类的病灶,结合超声造影的图像特点,分类均没有发生变化。常规超声BI-RADS分类与结合造影特点后的BI-RADS分类对判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结果不一致,Kappa=0.679,p=0.069>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与常规BI-RADS分类比较,结合了超声造影增强特点后的BI-RADS分类诊断的特异性(70.8%)、准确性(86.1%)、阳性预测值(87.3%)及阴性预测值(82.9%)均有明显提高,而常规BI-RADS分类诊断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1%、72.8%、80.5%、75.7%,但是灵敏度变化不明显。3.乳腺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TIC曲线参数与癌基因C-erb B-2及抑癌基因nm23之间的关系:(1)69位研究病灶中,癌基因C-erb B-2和nm23抑癌基因表达为阳性的分别为46例(66.7%)、19例(27.5%);nm23抑癌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在C-erb B-2癌基因阳性表达组和C-erb B-2癌基因阴性表达组中分别为13.0%(6/46)、56.5%(13/23),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0.029);(2)相比于C-erb B-2癌基因的阴性表达组,其阳性表达组中,大多数病灶是高增强、中央灌注受损、增强不均匀、病灶边缘呈放射状增强,具有更高的相对达峰强度和相对上升斜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相比于nm23抑癌基因的阳性表达组,其阴性表达组中,大多数病灶是高增强、病灶边缘呈放射状增强,具有更高的相对上升斜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经皮超声造影显示前哨淋巴结(SLN)的准确性为78.6%(44/56),有转移的前哨淋巴结以不均匀增强为主,部分可见周边增强,中央增强缺损,经皮超声造影判断SLN有无转移的准确性为84.1%、灵敏度78.9%、特异度88%、阳性预测值83.3%、阴性预测值为84.6%。结论:1、在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中:高增强、增强不均匀或伴充盈缺损、增强后径线扩大,边缘增强呈放射状有助于对乳腺恶性病灶诊断,其中高增强、增强不均匀或伴充盈缺损、增强后径线扩大诊断意义最大。在TIC曲线的各参数中,病灶区峰值强度高、相对开始时间短、相对峰值强度高及相对曲线下面积大有助于对乳腺恶性病灶的诊断,其中相对峰值强度高诊断意义最大。2、在乳腺实体瘤的超声造影诊断中,增强模式中各指标更直观、更易获取,比TIC曲线定量分析更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有助于在临床推广应用。3、在常规超声BI-RADS分类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病史,准确并熟练掌握乳腺超声造影方法,并对良恶性病灶的造影增强模式各个指标全面分析比较,结合病灶造影图像信息能提高超声BI-RADS分类对乳腺肿物恶性风险分层评估的准确性。4、超声造影的增强特征和TIC参数大小与C-erb B-2癌基因和nm23抑癌基因间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可为今后开展乳腺癌的临床诊疗、预后评估等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5、经皮超声造影对早期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的检测有一定临床价值,显示转移性淋巴结多表现为不均匀增强,或环状增强伴中央增强缺损。

谢婷婷[10](2013)在《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免疫组化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分析乳腺癌超声声像图征象,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从而探讨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免疫组化结果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患者88例为样本,此88例样本均为原发灶单发肿块。88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并分析肿块及腋窝声像图表现,术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VD值,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观察乳腺癌超声声像图征象、肿块MVD与病理诊断腋淋巴结转移间的相互关系。并以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自变量,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子,并用ROC受试者曲线评价其结果。结果:乳腺癌原发肿块的血流分级情况、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及原发灶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对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提示作用,肿块内血流分级越高(Ⅱ-Ⅲ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越高(OR=33.445,P=0.005);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3mm,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机率与最大皮质厚度<3mm相比增大到46.964倍;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比较,转移组的MVD计数是未转移组的96.879倍;用ROC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原发灶血流分级(Ⅱ~Ⅲ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3mm及MVD高计数是发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子。结论:研究显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需要多个指标综合判断,乳腺癌肿块内血流分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肿块内MVD值与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均存在较高相关性,同时结果显示肿块血流分级程度可以间接反映肿块的血管生成活性,原发灶内的血流分级与MVD值成正相关,即血流分级越高,MVD计数值也就越高,从而可间接反映出肿块的恶性程度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二、乳腺癌的超声显像及其病理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的超声显像及其病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像学检查
    1.1 超声造影
    1.2 弹性成像
    1.3 其它
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1 Luninal分型
    2.2 血管内皮因子
    2.3 c-erB-2
    2.4 p53
    2.5 CA15-3、CEA
    2.6 HIF-1α
3 病理分型
4 特殊情况
5 治疗

(2)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弹性成像对微小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检查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钙化情况的比较
    2.2 BI-RADS分级情况的比较
    2.3弹性SR比值的比较
3讨论

(3)评估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技术对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乳腺X线摄影检查
        1.2.2 超声检查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乳腺纤维腺瘤的DM、DBT及 US表现
        2.1.1 DM表现
        2.1.2 DBT表现
        2.1.3 US表现
    2.2 DBT、DM及 US对乳腺纤维腺瘤诊断的BI-RADS分类结果
    2.3 DBT、DM及 US对乳腺纤维腺瘤、不同乳腺致密度纤维腺瘤、不同病理类型纤维腺瘤及对单纯型与复杂型纤维腺瘤检出及诊断的差异
        2.3.1 DBT、DM及 US对乳腺纤维腺瘤检出及诊断的差异
        2.3.2 DBT、DM及 US对不同乳腺致密度中乳腺纤维腺瘤检出及诊断的差异
        2.3.3 DBT、DM及 US对不同病理类型中纤维腺瘤检出及诊断的差异
        2.3.4 DBT、DM及 US对单纯型和复杂型纤维腺瘤检出及诊断的差异
    2.4 DBT、DM及 US对不同肿块大小、不同影像表现类型及单一检查影像表现不典型、两种检查均不典型纤维腺瘤的检出及诊断差异
        2.4.1 DBT、DM及 US对不同肿块大小纤维腺瘤检出及诊断差异
        2.4.2 DBT、DM及 US对不同影像表现类型乳腺纤维腺瘤诊断准确性的差异
        2.4.3 DBT、DM及 US对对两种检查均不典型和单一检查影像表现不典型纤维腺瘤的检出及诊断差异
    2.5 乳腺纤维腺瘤发生部位及左、右侧乳腺发生率差异
    2.6 不同年龄组乳腺纤维腺瘤的发生率
    2.7 影像表现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2.7.1 不同影像表现分组中单纯型与复杂型纤维腺瘤差异性比较
        2.7.2 对于单纯型和复杂型纤维腺瘤,不同影像表现组别差异性比较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局限性
致谢

(4)多模态超声在三阴性乳腺癌与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三阴性乳腺癌与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鉴别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雄激素受体阳性与阴性的三阴性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鉴别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创新性
    局限性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多模态超声诊断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5)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与乳腺癌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动态增强磁共振对乳腺BI-RADS4类肿块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仪器与方法
        2.3 病理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超声二模态下的乳腺癌征象与分子生物学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1 引言
    2 病例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仪器与方法
        3.1 使用仪器
        3.2 检查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6)乳腺癌超声弹性成像与组织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超声弹性成像
        1.2.2 组织学特征
        1.2.3 分子生物学指标检测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及组织学特征分布
    2.2 Her-2、ER和PR表达阳性表达情况
    2.3 超声弹性成像与组织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相关性
3 讨论

(7)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与其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ER、PR、HER-2和Ki-67)相关性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不同年资医师判读的一致性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与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的相关性初步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钼靶X线与超声联合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1.2方法
    1.3乳腺癌诊断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病理检查结果
    2.2超声检查结果
    2.3钼靶X线检查结果
    2.4超声、钼靶X线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2.5超声、钼靶X线单独检查与联合检查对乳腺癌诊断参数比较
3讨论

(9)超声造影对乳腺实体肿瘤的诊断效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时间强度曲线鉴别诊断乳腺实体瘤良恶性的对比研究
    2.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实时超声造影对乳腺BI-RADS分类的影响
    3.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乳腺癌超声造影表现与癌组织中C-erbB-2 及nm23表达之间关系探讨
    4.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经皮超声造影对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及定性诊断的临床研究
    5.1 资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早期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超声造影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免疫组化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3 免疫组化检查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乳腺癌的超声显像及其病理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进展[J]. 袁洁.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2)
  • [2]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弹性成像对微小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J]. 石燕清,乌兰,王红春,李柔萱. 癌症进展, 2019(15)
  • [3]评估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技术对乳腺纤维腺瘤的诊断价值[D]. 许洪芬. 青岛大学, 2019(03)
  • [4]多模态超声在三阴性乳腺癌与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D]. 陈茹. 苏州大学, 2019(07)
  • [5]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与乳腺癌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古静. 成都医学院, 2019(08)
  • [6]乳腺癌超声弹性成像与组织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J]. 沈吉,韩运生,陈文显.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01)
  • [7]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与其预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ER、PR、HER-2和Ki-67)相关性初步评价[D]. 董吉. 苏州大学, 2016(01)
  • [8]钼靶X线与超声联合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林映常. 实用癌症杂志, 2015(09)
  • [9]超声造影对乳腺实体肿瘤的诊断效能评价[D]. 刘健. 第三军医大学, 2015(01)
  • [10]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免疫组化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研究[D]. 谢婷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乳腺癌的超声显像及其病理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