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鱼塘增氧技术措施

冬季鱼塘增氧技术措施

一、冬季鱼塘补氧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程森[1](2021)在《徐州北郊渔业复垦塌陷地抗性基因赋存特征及其去除研究》文中提出

林梦珂[2](2021)在《沣东新城供需水区间化管理方法研究及实现》文中指出沣东新城是西安市核心发展区,由于其水资源量匮乏,区域发展与水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近些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对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取、用、排三个环节提出了明确的红线限制。如何缓解城市发展与水资源不足之间的冲突,响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文件要求,加强取水用水排水管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沣东新城供需矛盾和水资源管理问题,构建了供需水区间化管理方法,该方法统筹兼顾沣东新城供需水侧,保障用水主体的最低用水需求;在此基础上对用水效益高、用水效率高、排污行为优的用水主体鼓励用水,反之,则约束用水。并将管理过程动态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动态因素;最后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沣东新城供需水区间化管理系统,推进沣东新城水资源管理工作向更加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沣东新城供需矛盾及水资源管理问题。对沣东新城的地理位置、气候与降水、水资源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掌握了沣东新城水文情况;识别了主要用水主体并预测了其需水量,调查分析了现状供水水源工程、规划水源工程并预测了其可供水量,基于供需预测分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调查了其水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管理问题。(2)提出了供需水区间化管理方法。以平衡用水主体的基本权益与用水整体目标最优之间的关系为目标,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为指引,以规制为工具,设计了区间化管理方法的实现机制。该方法将供水、需水区间化,以区间平衡的方式,可根据供水管理要求和用水表现实现“无穷个值”的供需平衡,相较于传统“单个值”的供需平衡更具有适应性。(3)搭建了沣东新城供需水区间化管理系统。根据沣东新城供需水区间化管理方法,基于综合集成平台,采用Web Service、数据库、知识图及组件等现代信息技术,以流程化、可视化、组件化的方式,将系统各个模块的应用以流程化方式进行可视化的描述并将相关计算方法封装成组件,实现供水区间化、需水区间化、供需平衡动态化等功能。实现了沣东新城供需水区间化管理方法。(4)沣东新城区间化管理系统实例应用。从系统的各个模块出发进行系统模拟仿真,以沣东新城规划年的数据为输入,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先进性。该系统能够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背景下为沣东新城提供一个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方式。

黄霞[3](2021)在《石河子市适宜地下水位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贾磊,张弥,蒲旖旎,赵佳玉,王娇,谢燕红,张圳,肖薇,石婕,邱吉丽[4](2021)在《养殖塘CH4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基于多通道密闭式动态箱法对亚热带典型养殖塘CH4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亚热带养殖塘CH4主要排放方式是冒泡,CH4扩散及冒泡通量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秋、冬4个季节CH4扩散通量分别为:0.113,0.830,0.002,0.005μmol/(m2·s),冒泡通量分别为0.923,1.789,0.006,0.007μmol/(m2·s),冒泡通量占总通量的比例分别为89.04%、68.29%、78.95%和60.52%.在冬、春季养殖塘没有人工管理措施的情况下,CH4通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冬、春季养殖塘中间区域CH4总通量分别是岸边浅水区的34.70和2.98倍.夏季养殖活跃期CH4通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人工投食区(7.371μmol/(m2·s))>自然生长区(2.151μmol/(m2·s))>人工增氧区(0.888μmol/(m2·s))>岸边浅水区(0.206μmol/(m2·s))的特征.在0.5h尺度上,春季CH4扩散通量与水温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风速呈负相关关系,秋季CH4扩散通量与水温、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冒泡通量和水温呈正相关关系.在日尺度上,水温是CH4扩散通量和冒泡通量的主控因子,两者均随着水温升高呈指数增加,并且冒泡通量的水温敏感性Q10(12.72)大于扩散通量(7.78).

赵雅宁[5](2021)在《基于物质循环理念的城市屋顶温室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人口加速集中,引发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加快了城市资源的消耗速度,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造成了能量和养分资源的单向流失和线性代谢。论文从微观层面关注城市建筑屋顶循环温室,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去探索一种可以改善当前城市环境以及代谢问题的方法。论文依托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项目,将建筑与物质循环代谢系统关联,从养分、水分、能量三个方面构建循环体系,并进行数据测算。为了量化实验数据,将“城市代谢实验室”和建艺馆五层的实际代谢为研究范围,并以此为代谢实验单元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量化计算以及数据比较,对“城市代谢实验室”建设前后建筑内资源消耗进行分析。利用屋顶循环温室构建建筑内部闭合物质循环体系,改善当前城市线性代谢的问题。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含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框架、方法和创新点以及对于相关文献的综述等。第二章是屋顶循环温室的解析,通过对屋顶循环温室的概念、系统组成以及特征进行界定,阐述屋顶循环温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空间系统、种植系统、循环系统三个方面总结出设计建造的通用策略,构建物质循环体系,并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第三章是关于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项目的研究,从空间系统、种植系统、循环系统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项目的建造过程,并对建造成果进行展示。第四章是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的循环性研究,结合建筑屋顶温室农业的相关理论,从食物、水分、能量三个方面的量化计算。最后第五章是关于论文的总结与展望,对于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对该研究的一些不足以及对于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论文将建筑学与生态学以及农业等学科的知识内容结合在一起,统筹空间系统、种植系统、循环系统策略,量化循环体系的相关数据计算,提高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屋顶循环温室的研究价值,可为我国建筑层面的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纪静怡[6](2021)在《纳入非常规水源利用的区域水资源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增加区域水资源可供水量,本文将非常规水源纳入区域水资源供水系统中,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区域水资源进行配置。基于配置模型的建立,提出评估非常规水利用风险的方法,进而确立整体配置方案风险分析流程及方法,最终应用到实例中。以期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促进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文章基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及原则,结合用水部门对供水水源水质的要求,以非常规水及常规水配置水量为决策变量,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多个目标,将用水部门需水量、区域内常规水与非常规水可供水量和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等作为约束条件,构建纳入非常规水源利用的区域水资源多目标配置模型。采用多目标转化单目标的求解方法,利用lingo软件建模对模型求解。基于区域水资源配置模型的构建,提出水资源配置系统风险分析内涵及基本步骤。与传统水源相比,非常规水水质情况更为复杂,其收集、生产及出水过程中易产生风险。因此首先采用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方法对非常规水利用风险进行评价,计算确定研究区域非常规水源利用风险等级。根据利用风险评价结果确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是否需要重新生成。进而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生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风险分析,模拟区域水资源系统供需水过程,构建模拟指标与目标效益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确定在指标变化条件下水资源配置方案目标效益无法达到预期值的可能性,即水资源配置方案的风险度。同时对配置方案风险进行敏感度分析,确定影响不同效益风险的敏感因子,为方案选择风险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将上述方法应用到阜宁县实例中,结合其实际发展规划情况对其区域水资源进行配置,配置结果表明非常规水配置水量占比随时间增长逐步提升,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可以有效减少常规水使用量,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对配置方案中的非常规水源利用全过程进行风险分析评价,评价结果为较低风险,即配置方案中非常规水源可正常供水,无需重新配置。对整体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风险计算,结果表明水资源配置方案风险较低,水资源配置模型具备可行性。

朱赟[7](2021)在《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国家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工作,中央1号文件多次明确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在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的同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能有效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农业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滇中地区是云南省的经济核心区和农业优先发展区域,但受自然条件约束,也是云南省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为缓解滇中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启动了滇中引水工程,批复了滇中引水工程可研报告。为实现二期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同步建成、同步发挥效益”,本文对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在弄清农业水资源对滇中农业生产发展支撑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二期工程可研工作,更好地从农业全局把握水资源的价值,为滇中受水区节水政策、方案、措施等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以2019为现状年,对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状况及在滇中引水二期工程基础上的农业水资源发展预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在现状发展基础上确定了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并对滇中现状年2019年、规划水平年2030、2040年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对于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从有限的数据中对其进行模糊概念评价是很难的。现已有诸如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背景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有限元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常规趋势法、神经网络法、灰色聚类分析法和多目标规划法等方法用于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但是这些方法往往忽略了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忽略了问题本身的模糊性与随机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定性定量的转化模型。例如传统计算指标因子权重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AHP),并不能准确的判断指标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而处理模糊问题的传统方法之一——模糊数学,利用隶属度函数转化不确定性时就已经改变了问题模糊的性质。本次研究,结合云模型可以实现定性定量相互转化的特性,改进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三者结合,建立了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在指标体系及指标数据的基础上对滇中2019年、2030年、2040年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滇中高原经济区整体角度分析,规划水平年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较现状年有一定的好转,承载力状态由饱和状态向有一定承载力状态转变。从各受水片区角度分析,大理、楚雄、昆明片区在2019、2030、2040年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均处于临界状态。玉溪、红河片区2030、2040年承载力状态由临界状态恢复至有一定承载力状态。丽江片区承载力状态在2040年就由临界状态恢复至有一定承载力状态。

米艳杰[8](2015)在《伊通河水体污染生态修复及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主要水系的水质多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要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要想实现此目标,除需对污染源进行强化控制减少排放之外,对污染河流水体开展生态修复也是实现治污控污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以第二松花江二级支流伊通河的重污染河段—长春市区河段为研究区,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子课题“重污染支流伊通河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的资助下,以“近自然、多功能、高效益、可持续”为生态修复理念,以“增活力、提能力、减污染、降风险”即“增强系统活力、提高自净能力、减轻污染负荷、降低风险危害”为阶段目标,以生态学和工程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集成为手段,通过工程设计、施工与效果监测,初步构建了适合北方气候条件的水体污染生态修复的工程技术体系,评估了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效益。构建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针对城区上游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河岸土壤侵蚀治理的乡村段生态修复治理技术;二是针对城区迅速发展的生活社区点源的梯级生物治理技术;三是针对城区河段水流缓慢、自净能力差、污染严重、亲水性低的景观水体的河岸生物-生态工程治理技术,以上三部分的结合,构成了伊通河城市段水体污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该项研究可为北方中小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必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具体内容和结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在城区段上游实施的乡村河段面源污染防治和河岸侵蚀治理的生态修复工程(2009-2012年)包括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多功能鱼塘修建和河道微地形改造3部分工程。其中,河岸植被缓冲带系统,面积为2.30 hm2,主要功能为过滤、截留两岸农田面源污染物、维持河岸稳定、防止河岸侵蚀;多功能生态鱼塘系统,面积约1.2hm2,主要用于协调资源利用、缓解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微地形调整系统的面积为0.7 hm2,主要功能是净化上游来水,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多样的生境。通过对工程实施前后研究区入口和出口处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该生态修复工程可显着提高河流水体中NH3-N、COD和BOD5的去除率,其去除率分别由工程实施前(2009年)的-14.29%、1.81%和-0.5%,提高到实施后(2011年)的66.29%、10.81%和7.25%;浮游生物中代表清洁物种的生物种数由恢复前的1种增加到8种;与工程实施前相比,工程实施两年后的河岸植被群落结构完整,植被带宽度和物种种数增加,草本植物带的平均宽度增加36.33 m、物种种数增加1-6种;其中灌木带的平均宽度增加9.12m、物种种数增加4种,乔木带的平均宽度增加16.52m、物种种数增加1-2种;多功能生态鱼塘的构建,非但没有增加河流污染负荷,反而有所降低,其中对cod的去除率达9.36%,bod5削减约43%,池塘中的do保持在8mg/l以上(有必要的人工增氧措施);同时经营者的经济收入由原来每年的4万元左右增加到18万元左右,改善了鱼塘的景观。实施的结果表明,该生态工程技术系统能显着减少城市上游河流面源污染负荷,改善城市河流水质,生物多样性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这种修复方式是适用于北方中小型河流乡村段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2)针对城区河段居民小区点源未能及时有效处理而直接排入伊通河内的现状,研发了“4段梯级式”生态治理技术以降低河流污染负荷。该工程于2011年完成,占地面积约1.2hm2,日处理污水量360-650m3(平均值为465m3),主要包括沉淀截留(面积24m2)、人工湿地(面积1000m2)、生物填料段(面积11233m2)和植物修复段(面积30m2)四部分,工程运行后对生活污水中的nh3-n、tn、tp、cod、bod5的去除率分别达到23.77%、19.17%、30.18%、30.96%、26.38%。各段对污染物去除的贡献率不同。其中,人工湿地段对去除tp、bod5贡献的相对较高,分别为34.71%、35.06%;生物填料段对nh3-n、tn去除贡献相对较高,分别是45.87%、37.81%;而植物修复段对cod的去除、do的恢复贡献相对较高,cod的去除率为44.32%,do升高53.86%。经济效益分析表明,该工程在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上都低于同等规模污水处理厂的投资。(3)针对城区河段主河道水流缓慢、自净能力丧失,河岸硬质化、亲水性低等问题,构建了水面面积为4.3hm2的河岸辅助净化系统,该净化系统利用河岸原有泡塘,采取微地形改造、多孔性玄武岩基质铺垫、植物格栅与生态岛、生态跌水、硬质化护岸改造、生物修复、近自然溪流的重建等技术集成净化河流水质。工程运行后日均处理水量9000m3左右,占河流日均流量的3%,枯水季节可达20%,对水中bod5、ss、nh3-n、tn、tp的去除率均超过20%。同时,该工程注重景观多样化和亲水性的设计受到市民好评。(4)针对城市河流上游的面源污染,构建了包括截留农业面源的河岸植被带系统、改善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多功能鱼塘系统、减少河流上游来水污染的微地形调整系统在内的保护水环境质量的耦合技术体系;针对社区点源污染,构建了包括沉淀、湿地、生物修复技术在内梯级生态治理技术体系;针对主河道景观水体污染,构建了包括沉淀、过滤、生物修复、硬质化护岸修复、溪流再造技术在内的岸上辅助净化技术体系;这些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形成了可适用于北方城市河流水体污染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削减了cod、氨氮和总氮的入河量,其削减量分别为330.88×10-3t/d、17.49×10-3t/d、30.54×10-3t/d,这对河流系统自净能力的提高,系统完整性的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有些技术未来在河流水体生态修复工程运用过程中还需是河流自身特点而不断完善,包括工程的规模、运行维护和后期管理等影响技术效果发挥的环节。

张亚敏[9](2013)在《冬季鱼塘高效管理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鱼塘清理与改造、日常管理、鱼塘氧气补充、鱼种放养、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介绍了冬季鱼塘高效管理的措施,以期促进渔业高效发展。

秦苏华[10](2013)在《冬季鱼塘的增氧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冬放鱼种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冬季鱼种存塘率逐年增加。在冬季,鱼塘是比较容易缺氧的。主要原因是:冬天,气温低,光照时间短,强度弱,鱼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数量少,光合作用比较弱,浮游植物产氧量也较少,常常引起养鱼水体缺氧,如处理得不好,很容易引起浮头,严重的导致泛池。因此,防止鱼塘缺氧是冬季养鱼管理的关键。在水产生产中,常常采取以下四种方法来增加鱼塘水体的溶解氧。1.生物增氧在冰封前要注入一些

二、冬季鱼塘补氧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季鱼塘补氧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2)沣东新城供需水区间化管理方法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1.2.2 区间化研究进展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问题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区位分析
        2.1.2 气候与降水
        2.1.3 水资源量
    2.2 用水主体及供水水源调查
        2.2.1 用水主体调查
        2.2.2 现状供水水源
        2.2.3 规划水源工程
    2.3 供需分析
        2.3.1 需水预测
        2.3.2 可供水量预测
    2.4 水资源管理现状
    2.5 供需矛盾及存在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供需水区间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区间化相关理论
        3.1.1 区间化内涵
        3.1.2 区间化供需平衡思路
    3.2 区间化供需平衡方法
        3.2.1 规制概述
        3.2.2 区间化规制及分类
        3.2.3 区间化供需平衡流程
    3.3 指标体系建立
        3.3.1 指标选取
        3.3.2 指标的评价方法
    3.4 规制构建及完善与积累
        3.4.1 规制构建及相关原则
        3.4.2 规制的构建过程
        3.4.3 规制构建实例
        3.4.4 规制的完善与积累
    3.5 动态过程化管理
        3.5.1 动态化管理的必要性
        3.5.2 动态化实现思路
        3.5.3 “问题导向”流程
        3.5.4 “指挥联动”流程
        3.5.5 “在线考核”流程
    3.6 本章小结
4 沣东新城供需水区间化管理系统实现
    4.1 系统技术支撑
        4.1.1 综合集成平台
        4.1.2 数据库技术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 系统实现流程
        4.3.1 绘制知识图
        4.3.2 组件开发与上传
        4.3.3 组件定制
    4.4 系统功能模块开发
        4.4.1 基本需水计算
        4.4.2 数据库开发
        4.4.3 需水预测与可供水量计算
        4.4.4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4.4.5 供需平衡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沣东新城供需水区间化管理系统应用
    5.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5.2 数据库管理模块
    5.3 供需水管理模块
        5.3.1 供水管理
        5.3.2 需水管理
        5.3.3 水资源配置与供需平衡计算
        5.3.4 动态过程化管理
    5.4 区间化平衡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养殖塘CH4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多通道密闭式动态箱设计及通量计算原理
    1.3 其他观测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CH4通量时间变化特征
        2.1.1 CH4通量日变化特征
        2.1.2 CH4通量季节变化特征
    2.2 CH4通量空间变化特征
    2.3 气象要素对CH4通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亚热带养殖塘CH4通量的排放水平及排放途径
    3.2 养殖塘CH4通量空间变化特征
    3.3 养殖塘CH4通量的影响因子
4 结论

(5)基于物质循环理念的城市屋顶温室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1.1.2 城市代谢问题
        1.1.3 都市农业的发展
    1.2 概念解析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实践综述
        1.4.1 城市屋顶温室农场研究
        1.4.2 关联物质循环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
        1.4.3 研究简评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点
第2章 屋顶循环温室解析
    2.1 概念
    2.2 系统组成
    2.3 特征
        2.3.1 生产性
        2.3.2 循环性
        2.3.3 生态性
    2.4 理论基础
        2.4.1 城市农业理论
        2.4.2 循环理论
    2.5 发展价值
        2.5.1 生态价值
        2.5.2 经济价值
        2.5.3 社会价值
    2.6 屋顶循环温室的设计与建造
        2.6.1 空间系统
        2.6.2 种植系统
        2.6.3 循环系统
    2.7 案例分析
        2.7.1 空间系统案例
        2.7.2 种植系统案例
        2.7.3 循环系统案例
        2.7.4 案例总结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实践
    3.1 项目简介
        3.1.1 基地概况
        3.1.2 项目目标
    3.2 项目图纸
    3.3 建造过程
        3.3.1 空间系统
        3.3.2 种植系统
        3.3.3 循环系统
    3.4 建成效果展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循环性研究
    4.1 养分量化计算
        4.1.1 养分生产
        4.1.2 养分消耗
    4.2 水分量化计算
    4.3 能量量化计算
        4.3.1 能量生产
        4.3.2 能量消耗
    4.4 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纳入非常规水源利用的区域水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优化配置
        1.2.2 水资源系统风险分析
    1.3 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纳入非常规水源利用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2.1 水资源优化配置内涵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源组成及供水目标确定
        2.2.1 水资源分类及其利用方式
        2.2.2 水资源优化配置用水对象
    2.3 优化配置模型建立
        2.3.1 目标函数
        2.3.2 约束条件
        2.3.3 模型求解方法
        2.3.4 权重计算方法
        2.3.5 模型参数计算方法确定
第3章 水资源配置系统风险分析
    3.1 风险分析的内涵
    3.2 水资源配置系统风险分析内涵
    3.3 非常规水利用风险评价
        3.3.1 非常规水利用风险识别
        3.3.2 非常规水利用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3.4 水资源配置方案风险评估
        3.4.1 水资源配置方案风险因子识别
        3.4.2 风险估计
        3.4.3 供需水模拟
        3.4.4 敏感性分析
第4章 实例应用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自然地理
        4.1.2 水文气象
        4.1.3 河流水系
        4.1.4 社会经济
    4.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4.2.1 用水现状
        4.2.2 供水现状
    4.3 需水量预测
        4.3.1 居民生活需水量预测
        4.3.2 农业需水量预测
        4.3.3 二三产业需水量
        4.3.4 城镇生态环境需水量
        4.3.5 需水结构分析
    4.4 供水量预测
    4.5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4.5.1 非常规水源供水参数确定
        4.5.2 常规水源供水参数确定
        4.5.3 约束条件参数确定
        4.5.4 模型目标函数权重计算
        4.5.5 模型求解结果
    4.6 非常规水利用风险评价
        4.6.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6.2 多级模糊评价结果
    4.7 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风险评估
        4.7.1 风险因子指标集构建
        4.7.2 风险概率参数率定
        4.7.3 风险估计结果
        4.7.4 敏感性分析结果
    4.8 风险管控措施
        4.8.1 生活用水
        4.8.2 工业用水
        4.8.3 农业用水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供需水年内分配结果
附录二 区域水资源年内配置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1.2.2 国内外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的研究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
        2.1.3 河流水系
    2.2 滇中引水二期工程概况
        2.2.1 工程任务
        2.2.2 工程规模
第3章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3.1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3.2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开发现状
        3.2.1 水资源开发现状
        3.2.2 农业生产水平
        3.2.3 农业用水水平
        3.2.4 存在问题
    3.3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3.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3.2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4.1 研究方法
        4.1.1 云模型理论
        4.1.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4.2 基于云模型的改进层次分析法赋权
        4.2.1 构建判断矩阵
        4.2.2 计算权重
    4.3 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
        4.3.1 构建云模糊评价矩阵
        4.3.2 模糊综合评价
    4.4 基于云模型的滇中高原经济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4.1 指标体系构建
        4.4.2 评语集云模型表述
        4.4.3 滇中高原经济区评价指标赋权
        4.4.4 基于云模型的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估
    5.1 现状农业节水潜力分析
        5.1.1 农业用户端
        5.1.2 农业供水端
        5.1.3 农业节水潜力分析
    5.2 基于滇中引水工程的水资源配置
        5.2.1 农业发展预测
        5.2.2 种植结构
        5.2.3 农业节水预测
        5.2.4 农业需水预测
        5.2.5 农业供水预测
        5.2.6 滇中引水水资源配置
    5.3 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4 滇中引水对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伊通河水体污染生态修复及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国内外进展
        1.2.1 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
        1.2.2 河流水环境质量修复主要技术和方法
        1.2.3 生物生境与栖息地修复技术和方法
        1.2.4 河流生态护岸技术
        1.2.5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实例及其启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伊通河流域概况及研究区选择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流水体污染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及工程设计原则
    2.1 河流水体污染生态修复的理念
    2.2 河流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2.2.1 食物链理论
        2.2.2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2.2.3 生态位理论
        2.2.4 自组织和自设计理论
    2.3 河流生态修复生态工程设计原则
        2.3.1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原则
        2.3.2 与现有水利工程相结合原则
        2.3.3 景观美和亲水性原则
        2.3.4 生态工程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结合原则
    2.4 中国河流生态修复面临的客观挑战
        2.4.1 河流渠道化、直线化、平面化问题依然存在
        2.4.2 河流水质污染严重
        2.4.3 河流保护共同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2.4.4 河流生态修复效果判断标准缺乏统一性
    2.5 小结
第三章 伊通河乡村段面源污染控制修复技术及工程实施
    3.1 乡村河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工程设计
        3.1.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1.2 工程设计
    3.2 河岸植被带的构建
        3.2.1 植被缓冲带设计与植物种类的选取
        3.2.2 植被缓冲带效果评估
    3.3 生态鱼塘系统
        3.3.1 系统设计
        3.3.2 生态鱼塘系效果评估
        3.3.3 生态鱼塘系统的效果
    3.4 河道微地形改造及其环境效益
        3.4.1 系统设计
        3.4.2 环境效益
    3.5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
        3.5.1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监测
        3.5.2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效果
        3.5.3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社会效益
        3.5.4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成本估算
    3.6 问题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伊通河城区河段排污支沟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实施
    4.1 城区段水环境现状分析
    4.2 排污支沟生态治理工程
        4.2.1 排污支沟概况
        4.2.2 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4.3 工程效果监测
    4.4 工程运行效果分析
        4.4.1 水质分析
        4.4.2 成本效益估算
    4.5 问题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伊通河景观水体河岸辅助净化修复技术及工程实施
    5.1 研究区概况
    5.2 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与技术集成
        5.2.1 水位高程与闸门设计
        5.2.2 生态修复技术及工程应用
    5.3 工程运行效果监测及分析方法
    5.4 生态工程运行效果分析
        5.4.1 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5.4.2 工程效益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伊通河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
    6.1 河流水质改善情况
    6.2 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6.2.1 浮游植物的变化
        6.2.2 浮游动物变化
        6.2.3 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
    6.3 修复工程措施对污染物消减量的估算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9)冬季鱼塘高效管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鱼塘清理与改造
    1.1 鱼塘清理
    1.2 鱼塘改造
2 鱼塘日常管理
3 鱼塘氧气补充
4 鱼种放养
5 完善配套设施

四、冬季鱼塘补氧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州北郊渔业复垦塌陷地抗性基因赋存特征及其去除研究[D]. 程森.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沣东新城供需水区间化管理方法研究及实现[D]. 林梦珂.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石河子市适宜地下水位控制研究[D]. 黄霞.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养殖塘CH4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贾磊,张弥,蒲旖旎,赵佳玉,王娇,谢燕红,张圳,肖薇,石婕,邱吉丽. 中国环境科学, 2021(06)
  • [5]基于物质循环理念的城市屋顶温室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城市代谢实验室”为例[D]. 赵雅宁.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6]纳入非常规水源利用的区域水资源配置研究[D]. 纪静怡. 扬州大学, 2021(08)
  • [7]滇中高原经济区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D]. 朱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伊通河水体污染生态修复及效益评价[D]. 米艳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8)
  • [9]冬季鱼塘高效管理措施[J]. 张亚敏.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3)
  • [10]冬季鱼塘的增氧措施[J]. 秦苏华. 渔业致富指南, 2013(02)

标签:;  ;  ;  ;  ;  

冬季鱼塘增氧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