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号令”后的中国电视市场

“17号令”后的中国电视市场

一、“17号令”后的中国电视市场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孟婷[1](2017)在《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文中认为体育纪录片记录的是体育事件,反映的是政治与社会文化现状,传递的则是价值观、习俗与信仰。体育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电视尚未发展和普及,体育纪录片兼具新闻报道功能,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大量信息通过体育纪录片传达给民众。进入电视时代,体育纪录片逐渐剥离新闻报道功能,转向人文视角,注重对体育文化和体育价值观念的传播。如今新媒体成为体育纪录片越来越重要的传播平台,体育纪录片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本文在媒介社会学视角之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地区体育纪录片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论文的导论部分交代了研究缘起,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在梳理体育纪录片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传播受到了哪些社会力量的作用,受何种因素支配?同时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市场逻辑之下,政治传播方式的转变,以及政治的隐形制约作用,进而分析了体育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发展契机在哪里?诸如此类问题。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介研究,能够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在这个研究视角下,能够看到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生产背后的社会因素,不同美学特征呈现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功能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背后的国家话语与市场力量控制。本文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文本分析以及个案研究等。第一章论述了 1949年到1965年间体育纪录片的情况,这是体育纪录片的起步和探索阶段。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以后,体育纪录电影迎来了第一个发展小高潮。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在国家主导之下,选题面比较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选题分布较为均衡;其次,体育纪录片的新闻报道功能突出。接下来,本章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美学及其形成原因。最后,以《征服世界最高峰》为个案,研究了国家主导下的体育纪录片何以完成巩固政权合法性和社会动员任务?本章小结部分对起步阶段体育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问题具有时代性,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二章停滞阶段论述了 1966年到1976年间体育纪录片的情况,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十年“文革”时期。本章分析了“乒乓外交”过程中体育纪录片突出的新闻报道功能,以及体育纪录片对“超阶级友谊”的政治言说。另外,本章对《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与《征服世界最高峰》两部影片进行了再解读,研究了体育纪录片中的阶级话语呈现和女性形象塑造,具有那个年代的特殊性。第三章论述了 1977年到1992年间体育纪录片的发展情况,这是体育纪录电影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体育纪录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拍摄素材,体育纪录电影的数量显着增加,体育纪录片在艺术探索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纪实美学风格确立。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逐渐剥离新闻报道功能,开始由新闻报道向文化传播过渡,同时体育纪录片摒弃了先前的革命话语转而用现代化话语言说。接下来,本章重点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的民族主义叙事,体育纪录片通过空间上“自我-他者”关系建构、时间上民族“自我”今昔对比两条路径实现民族主义建构。最后,本章结合上世纪80年代体育报告文学对体育的言说,对体育纪录片思辨性的缺失进行了探讨。第四章研究了多元化发展时期体育纪录片的情况,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16年。这一阶段,体育纪录片迎来了两个机遇期:第一个机遇期是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为电视体育纪录片的创作和播出提供了稳定的平台;第二个机遇期是新媒体平台崛起,并成为体育纪录片越来越重要的播出平台,这进一步推动了体育纪录片的市场化发展。本章首先对体育纪录片制作主体的多元化、艺术创作的多样化以及生产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研究。接下来,分析了市场逻辑对体育纪录片传播方式的影响,主要是体育纪录片的“去政治化”研究。随后,本章分析了体育纪录片中政治的隐形规训,市场化时代体育纪录片几乎不再直面来自上层的政治要求,但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结早已内化于制作者的认知体系中,另外,当局的播出监管也具有隐形的制约作用,不能越轨是底线。最后,在小结部分探讨了这一时期体育纪录片太过于重视人文性而忽略了运动美学展示的问题,毕竟体育纪录片的运动美学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类题材纪录片的根本特征。第五章从宏观上分析了体育纪录片当前的生态环境,并探讨了体育纪录片所面临的边缘化危机及发展契机。不同时期体育纪录片的选题、美学特征、功能以及政治传播方式等,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宣传政策、体育现代化进程、传媒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与深化、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创作者主体的能动意识等等。各种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到每一部体育纪录片,其支配性的因素是不尽相同。体育纪录片的危机即来自外部也来自体育纪录片本身,但是在国家扶持纪录片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大背景下,体育纪录片有着巨大的发展契机,更何况传媒技术的发展也将带来新的机遇。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中,体育纪录片发展有三个显性的驱动因素:政治驱动、资本驱动和技术驱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体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路径:商业性体育纪录片的娱乐化发展路径和宣传性体育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不管是作为宣传作品,还是文化产品,这几百部体育纪录片影像既记录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轨迹,既记录了中国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也参与了体育现代化进程,体育纪录片记录的是体育,折射出的是中国大社会的整体形态与变迁,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刘菡[2](2015)在《我国电视剧市场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剧市场政策是保证电视剧创作导向,规范和促进电视剧市场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重要保障。电视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其外部性特征决定了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对电视剧市场进行管理与调控。因此,有必要分析电视剧市场政策的颁布现状、政策效果,在分析电视剧市场政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完善对策和建议。本文以电视剧市场发展现状为产业背景、以党和国家对发展包括电视剧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重大需求为政策背景、以当前我国电视剧市场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现实背景,采用文献调研、数据统计、数学建模、典型政策分析等方法对电视剧市场政策进行了研究。纵向层面,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对1978年以来的电视剧市场政策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划分,并总结了其颁布时间、表现形式、颁布主体和政策内容方面的特点。横向层面对电视剧市场政策管理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政策梳理和政策效果评价。我国对电视剧产品实行电视剧产品制作主体准入和电视剧产品内容准入,制作主体准入经历了从国有制作机构垄断向社会资本开放的过程,电视剧内容准入在保证电视剧质量的前提下简化了行政审批手续,充分发挥市场在电视剧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电视剧播出环节通过对播出内容、播出时段、播出时长和控制电视剧插播广告等方式,保证电视剧在播出环节的价值实现和观众收视的满意度;电视剧要素市场包含的税收优惠、投融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政策,都为电视剧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典型政策分析选取了分级制和“一剧两星”政策。用“帕累托最优”理论建模分析,推导出推行电视剧分级是实现电视剧市场帕累托最优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运用公共政策分析过程,对“一剧两星”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其政策效果的有限性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电视剧市场政策存在的规范性文件滥用、决策系统缺乏统一协调、政策界定模糊、制定相对滞后,政策在传播过程中有效性较低,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反馈等问题,本文也提出了完善建议,提高政策的预判能力,明晰政策内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为电视剧市场提供更加有效的政策支持。

马芳[3](2014)在《中国电视制度变迁及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业经历多次变革,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在管理方式、产业发展和节目内容生产方面仍旧存在诸多旧有体制遗留下的问题。作为电视体制改革的重要指标与刻度,国家电视制度设计的宏观调整变化对电视业发展和电视体制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电视制度中管理制度、产业制度、内容制度等相关制度,分类研究其制度的演变规律,横向梳理这些制度并结合数据分析了这些变化对中国电视各方面的影响。再结合不同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国际背景,尝试对三类制度演变进行动因分析。通过横纵两轴的梳理,作者试着总结我国电视制度设计与管理中的过度与缺失。作者希望通过宏观梳理电视制度的演变,展示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制度的沿革过程,力图为优化我国电视制度制定提供依据,为改善电视生存状态提供出路,为电视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制度趋势分析,从而有利于当前的电视生产与经营。

易旭明[4](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认为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阮垂杨(Nguyen Thuy Duong)[5](2011)在《越中电视传媒产业运营机制之异同》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环境下,电视在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越南电视还只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因此越南电视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本文以越南和中国电视传媒运营机制为主线。通过这对两个国家电视传媒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指出电视传媒的演变和发展趋向,从此对越-中的电视传媒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对越南和中国的电视传媒运营机制进行对比,找出共同之处。回顾越-中电视传媒的全部历程和发展道路,中国电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可以并且应当成为我国的有益的借鉴。

杨旦修[6](2011)在《规制与发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其原动力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社会背景,在此背景下,政府不断放松规制,市场机制逐渐增强,表现出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博弈演进,推动投融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制播分离模式的深化发展以及产业价值链完整建构,并共同演绎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产业化发展过程。我国电视剧产业规制是从政府绝对控制的背景下起步的,从1979年至今的30余年的电视剧产业化发展进程,总体上看是一个不断放松规制的过程,这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社会背境。政府在文化传媒政策与电视剧行业政策两个方面,放松规制。主要有:制作资金逐步向民营资本甚至外资开放,制作机构的资格准入逐渐向民营公司开放,题材从规划审批到备案公示,审查制度与内容管理规定从粗放、模糊到精细化、透明化、规范化发展,发行机制逐步建立与健全,以及播出管理从紊乱到有序等等。放松规制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作用于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目前规制存在的问题是,规制政策层次不高、效力不够,随意性大,且具有模糊性。发展方向是政府管办分离,减少对产业领域的干预,继续增强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完善法制化规制体系。我国电视剧投融资领域,政府不断放松规制,从当初的只允许国家资本准入,到默许民营社会资本参与,最后到积极鼓励民营社会资本准入,同时允许外资有限参与。融资方式也日趋活跃,主要有国家财政资金、社会赞助、企业债券、私募基金、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境外资金等等。基本形成了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与外资踊跃参与投融资多元化格局。投融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民营资本的大量涌入,激活了电视剧制作市场,推动了电视剧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目前还存在投融资领域的政策风险问题、非公资本的信任问题与电视剧企业难以作为合格的融资主体等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电视剧投融资体系,大力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与健全投融资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电视剧投融资领域的专业化建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电视剧制播体制改革,是在政府不断放松规制的前提下发展的。制作机构、播出机构的准入以及市场化经营方面,不断开放。推动了制播体制改革的发展,形成了从高度垄断的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模式的初建,再到制播分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制播分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释放了电视剧市场的活力,推动了电视剧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转型升级发展。目前还存在电视台所属制作公司转企改制问题,以及制作系统与播出系统的各自整合问题以及制播系统纵向整合问题。制作系统、播出系统先形成垄断竞争格局,再形成制、播系统的战略联盟基础上的制播分离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是从制播分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了从不完整到完整建构的发展过程。产业价值链完整建构以及电视剧产业链上的策划市场、制作市场、发行市场、播出市场、衍生产品开发市场的基本形成,加速了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目前还存在电视剧产业各环节的分工细化以及专业化发展问题,每个环节市场地位不平等问题以及每个环节多元化经营有待开发等等问题。推动我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优化建构是未来发展方向。在深入探讨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中的四个核心问题以后。再分析美剧、韩剧的生产观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通过横向比较,认为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尊重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树立电视剧作为商品的观念、实施流水线生产方式、实行边制边播的运行机制、确立编剧中心地以及推动走出去工程等等。总体看来,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是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继续放松规制,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骆飞[7](2011)在《省级卫视广告编排特色及创新探析 ——以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和东方卫视为例》文中提出电视广告如何编排表面看来似乎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是电视工作者和广告主该思考的话题。但实际上,对整个文化产业研究而言,这既是一个观察电视媒体广告经营的绝佳窗口,也是一个考察电视台与广告主如何结合的绝佳窗口。只是,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几乎空白,形而上的论述电视广告经营之道的研究汗牛充栋,形而下的对电视广告编排特色进行条分缕析的论着寥若晨星。本研究旨在进行一次形而下的尝试。以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和东方卫视三家为对象,考察省级卫视这一中国电视业最具创新能力的电视平台在广告编排上的特色与创新。本研究认为,省级卫视或整个中国电视广告编排的创新不是一种自觉自为的行为,而是多重驱动因素使然。就省级卫视而言,这种驱动因素主要表现在来自政策、市场和受众三个方面的驱动。政策对广告编排的规制经历了一个从不设防到严加限定、从规制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转变过程;市场的驱动因素则包括了来自整个媒介广告市场、电视行业内部和省级卫视彼此之间的三重竞争压力;注意力资源的争夺日益白热化之下,把握并尊重受众收视心理则是电视广告编排时需要考虑的一个直接因素。与传统的电视广告编排不同,日益成熟的省级卫视发展到今天,整个编排格局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本质改变。由原来的常规广告编排发展成为常规广告编排与特殊形式广告编排共存的编排格局。这种改变导致我们在分析时必须区别对待。常规广告的编排主要是广告段和广告段时长的编排。通过对三家卫视常规广告的广告段与时长分析发现,在“61号令”的限定之下,各卫视的广告段和时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广告播出的总时长超标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但在广告段的设置和时长控制上,各卫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景观,尤其在黄金时段的常规广告编排方面,湖南卫视通过采取拉长黄金段及一系列规避政策掣肘的措施,实现了对时段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山东卫视与东方卫视亦有其特色,或通过减少节目间广告段位的时长,或通过无缝编排,做出了旨在减缓广告收视衰退和节目收视衰退的相应举动,但其可待挖掘的空间还很大。特殊形式广告有传统与创新之分。冠名、赞助、提示等传统的特殊形式广告通过利用标板、压屏、角标等构成要素,实现了在不占用广告时长的情况下传递广告信息的功能。植入式广告作为目前创新特殊形式广告的主要代表,在当下的电视广告编排中已经得到初步应用,只是目前看来,这仍是一种偶尔为之的策略,未成为电视广告编排的常态化操作手段。本文对电视广告编排特色与创新的探析只是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尚待厘清的问题是,哪种特色或创新的效果更佳?不同卫视采取不同编排策略的理据究竟是什么?遗憾的是,对此,本文虽有所涉及,但只是提供了一些经验性的定性论述。鉴于当前对“是什么”的问题学界尚未谈及,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只能期待未来针对广告效果和收视衰退的量化研究的推进。就整个电视广告编排研究而言,本文不过是掀开了小小一角。

吴昊[8](2010)在《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R-SCP分析框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一方面从传媒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把握其具有的一般产业属性以及其特殊的属性,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提出产业的“双重属性”、“三元市场”和“复合效益”;另一方面从规制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剖析政府规制因素引入的必要性,得出一个拓展的R-SCP框架,并应用该框架对我国电视传媒产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经验后提出规制重建的思路。电视传媒产业的R-SCP分析框架是整个研究的基石。研究认为,在产业严格规制时期,市场结构外生化,政府规制直接作用于企业行为,以此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社会福利,规制起主导作用,“SCP”范式无实际意义;在近二十年产业放松规制时期,市场结构趋于内生,SCP内部相互传导作用逐渐显现,但鉴于产业的特殊属性,政府仍然通过规制来塑造其认为合理的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同时,政府将依据企业市场行为与产业绩效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规制措施,并重新影响对市场结构的塑造,R-S-C-P互相反馈、影响,最终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规制依然是影响产业组织的主要变量。对我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进入规制,塑造了电视节目播出收视、广告市场与节目市场结构,但由于直接干预与区域行政垄断及退出机制的缺乏,收视与广告市场“马太效应”显着,节目市场国有电视台占优,社会制作机构实力较弱。市场结构变化,竞争初显,诱发企业在价格、组织结构与产品行为上均产生相应的变化,但政府规制仍偏重于行政性干预,未遵循市场规律与产业属性,使多元化集团行为出现“马歇尔悖论”困境,并在价格行为、上市融资与内容产品质量等方面规制滞后,规制法规条例等不明晰、可可操作性差。受市场结构与行为的传导影响,产业的市场绩效有明显提升,尤其是社会绩效方面。但由于占产业主体的国有电台仍处于行政垄断下,缺乏改造提升经济绩效的动力,收入来源单一,节目制播比率、资源使用率与投入产出比率均低,导致实际利润率的下滑,反而是放松规制引入社会制作机构的绩效突出。研究总结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规制主体的“越位”与规制体系的不完善。为此,本文借鉴美、英两国电视传媒产业的规制经验,研究发现其产业发展良好与其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及独立的规制机构密切相关,并且在放松规制同时均加强规制重建工作。由此,研究提出我国电视传媒产业规制重建的思路,提出建立“软硬约束齐备”的规制体系,并具体设定两阶段规制重建的目标。

彭祝斌[9](2008)在《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电视内容产业逐渐脱离了对传统电视媒体的依赖,获得了独立的发展。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和WTO各项条款的全面实施,电视内容产业已逐渐显示出应有的产业特性和价值增长潜力。在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全球电视内容产业竞争格局中,中国电视内容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如何准确分析和揭示中国电视内容产业的成长特点,探寻和掌握电视内容产业的成长规律,整合各种电视内容产业资源,促进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快速成长,迅速壮大中国电视内容产业,使中国电视内容产业在世界电视内容产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一项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的现状分析为逻辑起点,从电视内容产业链的形成、延伸与整合等多个层面,对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依据该理论,提出了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对策。本文揭示了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特点。研究发现,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形成具有产业链短而不完整、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各环节发展不平衡、各环节规模偏小以及各环节龙头企业数量少等特点;而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能力则主要表现出生产能力不足、资本运营水平较低以及资金缺口大、人才短缺比较普遍、盈利模式和利润来源单一、龙头企业缺乏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并且带动作用有限等特点。这些特点表明,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不仅规模和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而且成长潜力不足,成长能力不强。本文构建了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模型。本文认为,电视内容产业链作为电视内容产业各企业之间依据技术经济联系为生产电视内容产品或提供相关服务而形成的一系列互为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包括电视节目市场调查、节目创意、节目生产、节目交易、节目播出和衍生产品开发六大环节。价值增值、分工深化以及交易费用的降低,是电视内容产业链形成与成长的三个主要条件;市场需求强度、市场供给意愿、技术进步水平、政府主体决策共同构成电视内容产业成长的核心因素,它们所形成的市场拉动力、市场诱致力、技术推动力和政府驱动力,是促进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的主要动力。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来自交易效率、劳动生产效率、专业化分工、社会资本积累能力、交易信息传递水平,甚至隐性知识传递和技术溢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而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交易效率水平、劳动分工深化和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整体效应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内生的关系。本文建立了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的延伸模式。本文认为,在电视内容产业链延伸中,应以寻找经济增长点、提高电视内容产品的附加值、解决市场需求、增加对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提高电视内容产业集中度以及消除法律隐患为目标,同时应把握经济效用原则、社会效用原则、紧密性原则、资源匹配性或技术兼容性原则、创建或增强核心竞争力原则等基本原则。电视内容产业延伸的具体方式,从传统产业角度来看,主要有横向延伸和纵向延伸两种,其中横向延伸主要包括内容延伸和品牌延伸,纵向延伸则包括产业内延伸和产业外延伸;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电视内容产业链延伸主要指电视内容产品的开发,包括核心产品的开发,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的开发,还包括电视内容成品节目的再次开发。本文建立了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的整合模式。本文认为,主导企业的存在是电视内容产业链整合的前提条件,信息共享机制是电视内容产业链整合的基础,协调运作是电视内容产业链整合的目标,风险、成本和利益共但是电视内容产业链整合的结果。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整合有水平整合、垂直整合以及混合整合三种类型。股权并购、战略联盟以及产业集群是电视内容产业链整合的三条主要途径。在电视内容产业链整合中应特别重视知识整合,电视内容产业链知识整合的途径与措施主要有知识在电视内容产业链中开放、电视内容知识交流与共享、电视内容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电视内容产业的知识联盟等。本文提出了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策略。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包括产业链的形成、延伸与整合等多个层面。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形成策略,一是创新电视内容产业管理体制,降低电视内容产业的交易成本;二是创新电视内容产业运营机制,加快电视内容产业的分工深化;三是积极扶持电视内容产业内龙头企业,强化其辐射作用和带动能力。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延伸策略是,不仅应延伸电视内容产业链的电视节目创意生产环节,而且应延伸电视内容产品的流动环节,电视内容产品流动环节的延伸,应从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纵向渠道、横向渠道和立体渠道,国内渠道和海外渠道等多方面进行,另外还应延伸电视内容产品的价值环节,包括挖掘电视内容产业链中原创环节的高附加值、开发电视内容品牌相关消费产品、再开发已有电视内容产品客户群和发行队伍的价值、深加工电视内容产业的资讯以及链接新兴产业等。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整合策略是,整合电视内容产业资源、整合电视内容产业市场、建立电视内容产业联盟以及优化电视内容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等。

简明[10](2007)在《2001—2006年中国电视媒体广告竞争格局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从2001年开始,媒体之间的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媒体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变得错综复杂。如何在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是摆在媒体经营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电视广告收入是电视台的主要经济支柱,广告收入通常占到电视台总收入的80%以上,电视媒体的竞争集中表现在电视广告的竞争中。荷兰AC尼尔森公司调查分析预测,中国广告市场在2010年左右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有着巨大的广告市场,中国的广告总量也仍然在高速增长,但是增长率在逐年下降,而且四大传统媒介中电视广告增幅最低。本文从2001年—2006年电视广告的宏观外部环境和广告市场政策变化导致的行业广告投放变化,媒体之间“抢食蛋糕”以及吸引受众的广告竞争大战,以及电视广告的经营管理走向和如何做好客户营销等三个层次来铺陈展开,层层推进。中国电视广告的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从政策层面来看,2001年中国加入WTO,境外媒体在国内落地使中国电视广告市场变得更加复杂。2004年1月1日,广电总局颁发的“第17号令”正式施行,国家职能部门对电视媒体展开一系列的“清屏行动”,电视媒体广告经营出现“马太效应”;从广告主层面来看,国家广告市场政策变化直接影响到行业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比如加大对医疗保健品广告的监管力度,查处违法房地产广告等等都造成广告产业波动;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传媒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也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数字革命”,视听新媒体与方兴未艾的网络都在蚕食着广告份额;从受众层面来看,“圈屏运动”必将带来“眼球经济”,吸引有消费能力的受众群体,分流一部分针对独特受众群的广告主的广告投放。目前,电视广告经营的现状是电视台通过向广告主出售广告时段,出售观众的注意力资源来获取利益。在中国电视业金字塔式的差序结构中,跨媒介集团相继成立力图做大做强,区域媒体纷纷合纵连横巩固阵地,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广告资源进入重新配置阶段;加大广告市场推广力度,优化节目编排,开发优质广告时段,进行频道专业化和细分化,展开品牌战略,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和进行精耕细作的客户营销成为电视广告经营的必然趋势。

二、“17号令”后的中国电视市场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7号令”后的中国电视市场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体育纪录片:用影像书写体育史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体育纪录片的界定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视野
    一、国内外体育纪录片研究综述
    二、媒介社会学——一种研究视角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综述
第四节 研究路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探索发展时期:1949-1965年的体育纪录片
第一节 体育纪录片产制的宏观环境
    一、体育事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二、体育纪录片生产的国家主导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选题多样,以“成绩”汇报为主
    二、新闻报道功能突出
    三、原因分析:国家主导、计划生产的体制使然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的艺术分析
    一、现实主义美学取向
    二、浪漫主义美学取向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胜利叙事
小结 起步阶段体育纪录片的泛政治化 第二章 停滞时期:1966-1976年的体育纪录片
第一节 “工具论”登峰造极的十年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作品及其新闻报道功能
    一、体育外交活动报道
    二、再现登山运动的辉煌
    三、“体育简报”与着墨不多的群众体育纪录片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阶级话语呈现:《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与《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再解读
    一、阶级斗争话语呈现:《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中话语的军事化
    二、性别从属于阶级:女性形象的嵌入
第四节 超阶级的“友谊”:体育纪录片中的国家外交
小结 体育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探讨 第三章 黄金时期:1977-1992年的体育纪录片
第一节 重启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纪录电影
    一、竞技体育“霸屏”
    二、从宣传报道向文化传播过渡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艺术性的回归
    一、纪实美学风格的确立及运用
    二、体育运动美学展示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主导话语:革命话语向现代化话语的转变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中的民族主义叙事
    一、“自我—他者”关系构建
    二、民族“自我”今昔对比:“东亚病夫”集体记忆构建
小结 体育纪录片与竞技体育之殇 第四章 多元化时期:1993-2016年的体育纪录片
第一节 体育纪录片制作主体多元化
    一、体制内体育纪录片及其宣传性和人文性
    二、体制外体育纪录片锋芒初露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创作多样化
    一、纪实手法大量运用
    二、体育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
    三、电影创作手法的借鉴使用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生产方式多样化
    一、生产流程模块化
    二、故事结构标准化
    三、工业化生产方式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第四节 体育纪录片的“去政治化”传播策略及其市场逻辑
    一、传播实践:《筑梦2008》的“强国梦”叙事和《中国体育再出发》的文化叙事转向
    二、“去政治化”背后的市场逻辑
第五节 市场化时代政治的隐形规训
    一、生产主体民族主义情结的内化
    二、体育纪录片传播过程监管
小结 过度人文化与运动美学缺失 第五章 体育纪录片发展前瞻
第一节 当前体育纪录片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体育纪录片的边缘化危机与发展契机
第三节 体育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访谈实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件

(2)我国电视剧市场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以及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电视剧市场政策研究综述
        1.4.1 电视剧市场政策基础理论研究
        1.4.2 电视剧产品市场政策研究
        1.4.3 电视剧服务市场政策研究
        1.4.4 电视剧要素市场政策研究
2 电视剧市场政策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2.1 电视剧市场政策相关概念阐释
        2.1.1 电视剧市场的概念
        2.1.2 电视剧市场政策的概念及其特征
        2.1.3 电视剧市场政策的制定原则
        2.1.4 电视剧市场政策的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政府失灵理论
        2.2.3 公共政策理论
3 我国电视剧市场政策发展阶段及特点
    3.1 电视剧市场发展阶段划分
    3.2 电视剧市场政策发展阶段
        3.2.1 电视剧市场政策发展阶段划分依据
        3.2.2 政府主导时期(1978-1991年)
        3.2.3 政策规范时期(1992-2002年)
        3.2.4 政府规制和市场共同作用时期(2003年至今)
    3.3 我国电视剧市场政策特点分析
        3.3.1 政策颁布时间密度不一
        3.3.2 表现形式多为通知和规定
        3.3.3 颁布主体核心为国家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
        3.3.4 政策内容重心为产品市场
4 电视剧产品市场政策研究
    4.1 电视剧产品制作主体准入政策
    4.2 电视剧产品内容准入政策
        4.2.1 电视剧题材规划政策
        4.2.2 电视剧内容审查政策
    4.3 境外电视剧产品准入政策
        4.3.1 引进剧准入政策
        4.3.2 合拍剧准入政策
    4.4 典型政策分析——电视剧产品分级的必要性
        4.4.1 推行电视剧产品分级的必要性
        4.4.2 推行电视剧产品分级的可行性分析
        4.4.3 分级制是实现电视剧市场帕累托最优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5 电视剧服务市场政策研究
    5.1 电视剧发行政策
        5.1.1 电视剧国内发行政策
        5.1.2 电视剧出口政策
    5.2 电视剧播出调控政策
        5.2.1 政策梳理
        5.2.2 政策效果评价
    5.3 广告播放调控政策
        5.3.1 政策梳理
        5.3.2 政策效果评价
    5.4 典型政策分析——“一剧两星”政策
        5.4.1 “一剧两星”政策内容及出台原因
        5.4.2 “一剧两星”政策对电视剧市场的影响
        5.4.3 “一剧两星”政策之下卫视的应对策略
        5.4.4 “一剧两星”政策效果分析
6 电视剧要素市场政策研究
    6.1 版权政策
        6.1.1 政策梳理
        6.1.2 政策效果评价
    6.2 税收政策
        6.2.1 政策梳理
        6.2.2 政策效果评价
    6.3 投融资政策
        6.3.1 政策梳理
        6.3.2 政策效果评价
    6.4 人力资源政策
        6.4.1 政策梳理
        6.4.2 政策效果评价
    6.5 技术政策
        6.5.1 政策梳理
        6.5.2 政策效果评价
7 我国电视剧市场政策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
    7.1 我国电视剧市场政策现存问题
        7.1.1 规范性文件与行政公文混淆使用
        7.1.2 决策缺乏科学性,行政管理用力不均
        7.1.3 政策界定模糊,制定相对滞后
        7.1.4 电视剧要素市场政策欠缺
        7.1.5 电视剧市场政策常见“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7.1.6 电视剧市场政策传播有效性较低
    7.2 完善电视剧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
        7.2.1 政策制定应有预判性,界定清晰
        7.2.2 通过政策引导提高观众媒介素养
        7.2.3 完善电视剧要素市场相关政策,加强行业管理
        7.2.4 完善电视剧服务市场,建立电视剧评价机制
        7.2.5 为新兴媒体与电视媒体竞争创建公平的政策环境
        7.2.6 促进政策评估体系由“事后评估”向“事前评估”转化
参考文献
附录1 1983-2014我国电视剧市场政策颁布一览表
附录2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历史沿革
致谢

(3)中国电视制度变迁及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 相关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4. 研究意义
5. 文献综述
6. 研究方法 一、中国电视制度的沿革
(一) 粗放探索阶段(1979-1991)
    1. 开启法规建设
    2. 确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
    3. “四级办台”
    4. 人事选拔
    5. 放开经营
    6. 鼓励有线电视
    7. 电视剧许可证制度
    8. 确保舆论导向
(二) 调整发展阶段(1992-2002)
    1. 出台《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2. 提出电视产业属性
    3. 建立年检制度
    4. 超量电视台规模治理
    5. 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出现
    6. 资本准入加速开放
    7. 广电集团化启动
    8. 保护国产电视剧
    9. 强化中央电视台内容覆盖
    10. 限制广告播放内容及比例
(三) 分类管理阶段(2003-2010)
    1. 进一步集团化
    2. 准入部分资本类型
    3. 推动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4. 人事管理进一步改革
    5. 互联网视听许可证
    6. 推动中央电视台覆盖
    7. 保护国产动画片
    8. 引导舆论监督导向
    9. 控制电视广告播放内容及比例
    10. 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
    11. 治理电视剧超量播放 二、中国电视制度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电视制度内容分类
    1. 类型一:电视管理制度
    2. 类型二:电视产业制度
    3. 类型三:电视内容制度
(二) 电视制度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制度建立基础薄弱
    2. 规范化管理缺失
    3. 内容监管程序随意 三、中国电视制度建立存在问题的成因与改善策略
(一) 电视制度建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1. 政治作用力
    2. 经济作用力
    3. 社会作用力
(二) 中国电视制度改善的建议
    1. 营造良善的政策环境
    2. 改善并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3. 建立科学的内容管理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八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一 中国电视诞生
        二 曲折发展之路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一 制度环境剧变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三 电视建设进展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一 制度环境变革
        二 电视任务、内容
        三 观众需求扩张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一 制度环境基础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三 需求均衡评析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二 广告产生过程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一 需求扩张加速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四 政策与对策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一 市场需求升级
        二 有线电视兴建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三 制度均衡分析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一 制度环境变更
        二 制度均衡分析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一 生产能力提升
        二 消费模式拓展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越中电视传媒产业运营机制之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电视传媒产业运营机制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1958年-1978年前)行政宣传型——经费全额拨款制
    二、第二阶段(1979年-1999年)宣传经营型——单位企业化管理
        (一) 广告经营
        (二) 制片人制
        (三) 部门混编制(中心制与频道制混搭)
    三、第三阶段(1999年- 至今)制播分营型——产业事业两分化
        (一) 集团化
        (二) 制播分营
        (三) 传媒产业走向“整体转制”
第二章 越南电视传媒产业运营机制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1970年–1993年)行政宣传型—经费全额拨款制
    二、第二阶段:(1993 –至今)宣传经营型
        (一) 财政自主权—以越南中央电视台为例
        (二) 社会化、付费电视经营
        (三) 媒体内部的初步集团化
第三章 越中电视传媒产业运营机制之异同
    一、越中电视传媒产业运营机制之异同
        (一) 共同点:经营管理程度
        (二) 越南电视可以向中国电视学习
    二、自我发展道路
        (一) 明确电视传媒的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
        (二) 科学确定频道专业化经营策略
        (三) 完善越南电视台的自主财政的一些办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规制与发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政府规制、市场机制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第一节 放松规制,激活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第二节 当下我国电视剧产业规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第二章 投融资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第一节 投融资多元化,催生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第二节 当下我国电视剧投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小结
第三章 制播体制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第一节 制播体制改革,加速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第二节 当下我国电视剧制播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小结
第四章 产业价值链与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第一节 产业价值链建构,给力电视剧产业化发展
    第二节 当下我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小结
结语 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的基本认识
附论 美剧、韩剧的产业经验兼及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美剧的生产观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第二节 韩剧的生产观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第三节 美、韩经验对我国电视剧产业化升级发展的启示
附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7)省级卫视广告编排特色及创新探析 ——以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和东方卫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省级卫视广告编排创新的驱动因素分析
    第一节 电视广告政策
    第二节 媒体竞争环境
    第三节 受众收视心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常规广告编排的特色与创新
    第一节 全天常规广告编排
    第二节 黄金时段常规广告编排
    第三节 常规广告编排与节目编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殊形式广告编排的特色与创新
    第一节 特殊形式广告概述
    第二节 传统特殊形式广告的编排
    第三节 创新特殊形式广告:植入式广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R-SCP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国外关于电视传媒产业的研究与相关理论
        (二) 国内关于电视传媒产业的研究与主要观点
        (三) 对国内外研究理论的评述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五、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电视传媒产业的界定及产业属性探析
    一、 电视传媒产业的界定
        (一) 传媒
        (二) 电视传媒
        (三) 电视传媒产业
    二、 电视传媒产业的基本产业属性
        (一) 信息产业属性
        (二) 创意产业属性
    三、 电视传媒产业的特殊产业属性
        (一) 电视传媒产品的“双重属性”
        (二) 电视传媒市场的“三元结构”
        (三) 电视传媒产业的“复合效益”
第三章 电视传媒产业的政府规制与 R-SCP 分析框架
    一、 规制的基本含义和政府规制的依据
        (一) 规制的含义
        (二) 政府规制的依据
    二、 电视传媒产业的公共产品性与政府规制
    三、 电视传媒产业的外部性与政府规则
    四、 电视传媒产业网络经济性与政府规制
    五、 电视传媒产业 R-SCP 框架的提出
        (一) SCP 范式在电视传媒产业研究中的局限性
        (二) 影响电视传媒产业组织的重要因素:规制
        (三) 电视传媒产业 R-SCP 分析框架的逻辑
第四章 我国电视传媒产业 R-SCP 分析
    一、 R-SCP 框架下我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一) 播出收视市场
        (二) 广告市场
        (三) 节目市场
        (四) 政府规制与市场结构
    二、 R-SCP 框架下我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一) 价格行为
        (二) 企业组织调整行为
        (三) 企业产品行为
        (四) 政府规制与市场行为
    三、 R-SCP 框架下我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一) 经济绩效
        (二) 社会绩效
        (三) 政府规制与市场绩效
    四、 R-SCP 框架下我国电视传媒产业的计量经济分析
        (一) 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分析
        (二) 政府规制与市场结构、市场绩效分析
第五章 电视传媒规制的国际借鉴与我国电视传媒规制重建
    一、 美国、英国电视传媒产业 R-SCP 分析
        (一) 美国电视传媒产业
        (二) 英国电视传媒产业
        (三) 美、英电视传媒产业政府规制的特点与趋势
    二、 我国电视传媒产业规制重建
        (一) 规制重建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 规制重建的实现途径——建立“软硬约束齐备”的规制体系
        (三) 规制重建的两阶段目标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2章 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状况分析
    2.1 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历程
        2.1.1 事业统筹阶段
        2.1.2 产业孵化阶段
        2.1.3 产业成型阶段
    2.2 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现状
        2.2.1 电视节目的研发
        2.2.2 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
        2.2.3 电视节目的交易与销售
        2.2.4 电视节目的播出
        2.2.5 衍生产品的开发
    2.3 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环境
        2.3.1 政策法律环境
        2.3.2 经济社会环境
        2.3.3 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媒介环境
        2.3.4 数字化的技术环境
    2.4 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特点
        2.4.1 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形成特点
        2.4.2 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能力特点
第3章 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机理及模型
    3.1 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构成
        3.1.1 电视内容产业的构成
        3.1.2 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构成
    3.2 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途径与条件
        3.2.1 电视内容产业链形成的途径
        3.2.2 电视内容产业链形成与成长的条件
    3.3 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动因与机理
        3.3.1 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的动因
        3.3.2 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机理
    3.4 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模型
        3.4.1 基础模型建立及说明
        3.4.2 超边际结构模式分析及模型求解
        3.4.3 模型结果分析
第4章 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的延伸模式
    4.1 电视内容产业链延伸目标与原则
        4.1.1 电视内容产业链延伸目标
        4.1.2 电视内容产业链延伸的原则
    4.2 基于传统产业的电视内容产业链延伸
        4.2.1 电视内容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4.2.2 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横向延伸
    4.3 基于文化产业的电视内容产业链延伸
        4.3.1 电视内容核心产品的开发
        4.3.2 电视内容的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的开发
        4.3.3 电视内容成品节目的再次开发
第5章 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的整合模式
    5.1 电视内容产业链整合的目标与类型
        5.1.1 电视内容产业链整合目标
        5.1.2 电视内容产业链整合类型
    5.2 电视内容产业链整合实现途径
        5.2.1 股权并购途径
        5.2.2 战略联盟途径
        5.2.3 产业集群途径
    5.3 电视内容产业链的知识整合
        5.3.1 电视内容产业链的知识分工模式与创新模式
        5.3.2 电视内容产业链知识整合的途径与措施
第6章 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策略
    6.1 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形成策略
        6.1.1 创新管理体制,降低交易成本
        6.1.2 创新运营机制,加快分工深化
        6.1.3 扶持龙头企业,强化辐射作用
    6.2 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延伸策略
        6.2.1 电视节目创意生产环节的延伸
        6.2.2 电视内容产品流动环节的延伸
        6.2.3 电视内容产品价值环节的延伸
    6.3 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整合策略
        6.3.1 电视内容产业资源的整合
        6.3.2 电视内容产业市场的整合
        6.3.3 电视内容产业联盟的建立
        6.3.4 电视内容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2001—2006年中国电视媒体广告竞争格局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中国电视广告的生态环境变动
    (一) WTO 时代的广告环境
        1. 世界广告的中国力量
        2. 中国传媒的危情时刻
        3. 中国广告的“第三势力”
    (二) 宏观监管下的广告投放
        1. “第17 号令”的清屏行动
        2. 行业广告的投放变化
二、中国电视媒体广告的竞争格局
    (一) 电视的“数字时代”领跑
    (二) 报刊和广播的广告份额下滑
    (三) 网络广告势头强劲
    (四) 视听新媒体圈屏运动逐渐升温
        1. 楼宇电视,无聊时间的“卖点”
        2. IPTV,网络和电视的新生儿
        3. 移动电视,又一块诱人蛋糕
        4. 手机电视,最后的赢家?
三、中国电视广告的经营前瞻
    (一) 广告资源的重新整合
        1. 差序格局——电视业金字塔结构
        2. 开源节流——电视广告的类型及其开发
        3. 做大做强——跨媒介集团竞争加剧
        4. 合纵连横——区域媒介横向联合
        5. 内容为王——打造电视核心竞争力
        6. 数字化生存——未来大势所趋
    (二) 电视广告的客户营销
        1. 电视广告推广力度不断加强
        2. 电视节目编排日趋优化
        3. 电视广告价格战全面展开
        4. 品牌化营销趋势逐步显现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17号令”后的中国电视市场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陆体育纪录片发展史研究(1949-2016) ——基于媒介社会学视角的考察[D]. 孟婷. 山东大学, 2017(03)
  • [2]我国电视剧市场政策研究[D]. 刘菡. 武汉大学, 2015(01)
  • [3]中国电视制度变迁及创新研究[D]. 马芳. 内蒙古大学, 2014(10)
  • [4]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 [5]越中电视传媒产业运营机制之异同[D]. 阮垂杨(Nguyen Thuy Duong).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6]规制与发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研究[D]. 杨旦修. 南京大学, 2011(06)
  • [7]省级卫视广告编排特色及创新探析 ——以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和东方卫视为例[D]. 骆飞. 山东大学, 2011(04)
  • [8]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R-SCP分析框架[D]. 吴昊. 福州大学, 2010(06)
  • [9]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研究[D]. 彭祝斌. 湖南大学, 2008(12)
  • [10]2001—2006年中国电视媒体广告竞争格局探析[D]. 简明. 河南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17号令”后的中国电视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