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sphasilapropadiene及其相关分子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Phosphasilapropadiene及其相关分子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一、磷杂硅杂丙二烯及其相关分子稳定性的理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蔡涛[1](2018)在《含膦配体钌卡宾、亚乙烯基、亚丙二烯基配合物的反应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渡金属卡宾、亚乙烯基、亚丙二烯基及卡拜配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在有机合成、药物合成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备受关注。钌作为后过渡金属的代表,不仅廉价易得,而且毒性低,己经在有机催化转化中表现了巨大的优越性。本论文以一些简单易得的钌配合物为起始物合成了一系列含膦配体的钌卡宾、亚乙烯基和亚丙二烯基配合物,并对部分配合物的计量化反应性质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结合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别简要概述了钌卡宾、亚乙烯基、亚丙二烯基以及卡拜配合物的研究进展,并简述了本论文的主要设想和目的。第二章主要合成了含PCy3配体的钌烯基亚乙烯基配合物RuC12(=C=CH-C(Me)=CH2)(PCy3)2(2-1)和 RuCl2(=C=CH-C(Ph)=CH2)(PCy3)2(2-2)。探索了配合物2-1和2-2与CO配体的反应性质,发现配合物2-1和2-2与CO反应得到了配合物RuC12(CO)2(PCy3)2(2-3),以及相对应的有机物2-甲基-1-丁烯-3-炔和2-苯基-1-丁烯-3-炔;探索了配合物2-1和2-2与酸,如四氟硼酸和2-(二苯基膦)苯磺酸的反应性质,发现分别可以合成五配位的离子型钌烯基卡拜配合物 RuC12(≡C-CH=CMe2)(PCy3)2(BF4)(2-4)和 RuC12(≡C-CH=C(MePh))(PCy3)2(BF4)(2-5)以及六配位的中性钌烯基卡拜配合物RuC12(≡ C-CH=C(Me)2)(o-S02(O)-C6H4-PPh2)(PCy3)(2-8)和RuC12(≡C-CH=C(MePh)(o-S02(O)-C6H4-PPh2)(PCy3)(2-9)。探索了钌烯基卡拜配合物2-4,2-5和2-9与碱的反应性质,发现它们在Et3N的作用下发生去质子化反应,分别得到了钌烯基亚乙烯基配合物2-1,2-2和RuC12(=C=CH-C(Ph)=CH2)(o-SO2(O)-C6H4-PPh2)(PCy3)(2-10)。与此同时,配合物2-2在2-(二苯基膦)苯磺酸钠的作用下也可以转化为2-10。第三章研究了含CO配体的钌烯基卡宾配合物RuC12(=CH-CH=CR1R2)(CO)(PPh3)2(R1=R2=Ph,3-12;R1=Me,R2=Ph,3-13;R1=R2=Me,3-14)与强碱叔丁醇钾的反应性质。发现它们并不能得到相应的钌烯基卡拜配合物,而是意外地得到了结构新颖的钌配合物3-16~3-18,并推测了可能的形成机理。与钌同族的锇烯基卡宾配合物OsC12(=CHCH=CPh2)(CO)(PPh3)2(3-19)与叔丁醇钾反应时,反应情况较为复杂,未能分离得到纯净的锇配合物,通过对混合物的单晶培养,表征了其中一个产物3-20,并推测了其可能的形成机理。第四章合成了一些新的含双8-(二苯基膦)喹啉配体(DPPQ)钌配合物Ru(DPPQ)2C12(4-1),[Ru(u-Cl)(DPPQ)2]2[BPh4]2(4-2)和[RuCl(DPPQ)2(Py)][BF4](4-3)。进一步探索了这类钌配合物对末端炔醇的内式-环异构化反应的催化活性。经过条件优化,我们发现,以配合物4-2为催化剂,1 mol%用量,能高选择性地endo-环化各种末端炔醇,以中等到较高产率得到5~8元环状的烯醚产物,尤其是7,8元环状的烯醚。除此之外,通过一系列计量化的反应和控制实验系统地研究了该反应的机理,捕捉和分离了一系列5~7元氧杂环状钌卡宾中间体[RuCl(=CCH2C6H4CH2CH20)(DPPQ)2](BPh4)(4-12),[RuCl(=C(CH2)50)(DPPQ)2](BPh4)(4-12’),[RuCl(=C(CH2)40)(DPPQ)2](BPh4)(4-13)和[RuCl(=C(CH2)30)](BPh4)(4-14)。其中配合物4-12是首例分离表征的苯并氧杂七元环状钌卡宾配合物。不仅如此,我们首次通过实验直接证明了氧杂环状卡宾配合物是该endo-环化反应的关键中间体。第五章利用钌配合物[Ru(u-Cl)(DPPQ)2]2[BPh4]2(4-2)与末端炔丙醇反应,合成 了亚丙二烯基配合物[RuCl(=C=C=CPh2)(DPPQ)2][BPh4](5-1)和[RuCl(=C=C=(FN))(DPPQ)2][BPh4](FN= fluorenyl)(5-2),并考察了配合物 5-1 和5-2与肼、腙、水和膦等亲核试剂的反应性质。首次发现配合物5-1和5-2与肼或腙反应能生成丙烯腈配合物[RuCl(NEC-CH=CPh2)(DPPQ)2][BPh4](5-3)和[RuCl(N≡C-CH=(FN))(DPPQ)2][BPh4](5-4),反应涉及肼进攻亚丙二烯基配体的α碳;同时,配合物5-3在过量1,1-二苯基丙炔醇的作用下又能转化为配合物5-1和3,3-二苯基丙烯腈;配合物5-4在过量9-乙炔-9-荷醇的作用下又能转化为配合物5-2和3-芴基丙烯腈。在上述计量化的基础上我们初步考察了配合物4-2对端基炔丙醇与肼反应生成丙烯腈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该催化反应的确可以进行,但是得到的丙烯腈产物的产率不高。尽管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这些研究表明可望发展端基炔丙醇与肼经由过渡金属亚丙二烯基中间体转化为丙烯腈的新催化反应。此外,通过计量化反应实验说明了该催化反应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由于丙烯腈配合物很稳定以及单体[RuCl(DPPQ)2][BPh4]与末端炔丙醇反应的活性不高。其次,我们发现钌亚丙二烯基化合物[RuCl(=C=C=CPh2)(DPPQ)2][BPh4](5-1)与H20 反应得到[Ru(-CH=CPh2)(DPPQ)2(CO)][BPh4](5-5)。最后,探索了 配合物 5-1和5-2与亲核试剂二苯基(苯乙炔基)膦(Ph2PC≡CPh)的反应性质,发现二苯基(苯乙炔基)膦可以区域选择性地进攻配合物5-1和5-2的Cα位分别得到α-膦丙二烯基配位的产物[RuCl{C(Ph2PCOCPh)(=C=CPh2}][BPh4](5-6)和[RuCl{C(Ph2PC ≡ CPh)(=C=C(FN)}][BPh4](5-7)。第六章对本论文研究工作做了总结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展望。

徐亮[2](2018)在《基于碳氢键直接官能团化的多硼化合物以及噻咯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硼、硅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的高效合成与利用一直是有机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这些化合物有些可以作为亲核试剂参与到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之中,有些可以作为高性能有机材料应用于新材料的开发与改进。近年来,基于碳氢键直接官能团化的有机化学反应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许多类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条原子经济性和步骤经济性的路径。其中,碳氢键硼化反应已经从一个金属参与的当量化学反应变为一个可靠且高效的催化反应。相对而言,关于直接的碳氢键硅化反应的研究较少。以碳氢键直接官能团化为反应路径,本论文主要探索了两类重要化合物,即芳基多硼化合物和噻咯衍生物的新合成方法。第一章是背景介绍,主要包括对硼酸保护基的介绍、多硼化合物的制备与利用,以及对目前存在噻咯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的介绍。第二章介绍了芳基多硼化合物的制备及该类化合物在模块化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以芳基MIDA(N-甲基亚氨二乙酸)硼酸酯为原料,通过铱催化碳氢键硼化反应可以在该芳环上引入另外一种含硼官能团,频哪醇硼基B(pin)。由此所得的多硼化合物每个硼原子上带有不同的保护基,使这些硼原子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反应活性。通过化学选择性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这些多硼化合物中的活性硼官能团B(pin)优先反应,剩余的相对惰性的硼官能团B(MIDA)可以在水相碱性反应条件下继续参与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这种模块化的连续交叉偶联路径,可以被应用于合成多取代芳基化合物。第三章介绍了芳基卤化物的直接B(dan)化(1,8-二氨基萘硼化)反应以及该类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在钯催化的Miyaura反应条件下,以不对称的联硼试剂B(pin)-B(dan)为硼化试剂,其中B(dan)部分可以选择性地被转移到芳环上,实现芳基卤化物向芳基B(dan)化合物的一步直接转化。该方法提供了一条合成惰性硼基的简洁路径。同时,该方法也被应用于制备含有不同保护硼基的多硼化合物,由此所得的多硼化合物也可以进一步参与连续选择性交叉偶联反应。第四章介绍了通过硅自由基中间体合成噻咯类衍生物的新反应研究。芳基硅烷可在自由基引发剂存在下生成芳基硅中心自由基,以2-联苯基硅烷为原料,通过分子内的碳氢键均裂硅化反应可以得到硅芴类化合物。以苯基硅烷为原料,经苯基硅中心自由基与炔烃发生的串联环化反应可以生成硅茚。这两个反应均涉及碳氢键、硅氢键断裂以及含硅五元环的生成,不仅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合成噻咯衍生物的路径,也代表了一种新颖的碳氢键硅化反应策略—硅自由基对芳环的均裂取代反应。另外,该论文还包括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以及含硼负离子的双齿配体设计与利用两部分研究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将在第五章中进行简单介绍。本论文所涉及的实验,第六章将会进行介绍,主要包括一些实验通则描述和代表性化合物的分析数据。

郑勇鹏,许家喜[3](2014)在《Thorpe-Ingold效应及其在有机成环反应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介绍了Thorpe-Ingold效应及其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然后综述了近年来ThorpeIngold效应在形成三、四、五和六元环产物的环化反应中的应用。Thorpe-Ingold效应可以有效地促进分子内和分子间环化,提高环化的产率和速率。该效应主要通过空间效应、电子效应或者两者协同起作用,在某些情况下,该效应还会受催化剂和溶剂等影响。利用该效应可以促使一些难以发生的环化反应顺利进行,并能获得较好的产率。

袁烺[4](2010)在《螺环化合物环应力、生成热及重排机理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所选螺环化合物环应力、生成热及重排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主要针对1-亚甲基-2-乙烯基环丙烷、3-亚甲基环戊烯、1-亚环丙基-2-乙烯基环丙烷和4-亚甲基螺[2,4]庚-5-烯体系进行了探讨。采用键反应模型对相关体系的环应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B3LYP/6-311G(d,p)水平下采用超同键模型,所计算出来的环应力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可以预测螺环化合物的结构中若含有环烯烃结构,环应力则随着环的数目增多而减小,稳定性也随之增强。采用了12种方法对相关体系的生成热进行计算,通过与实验值作对比,结果表明,在所选的12种方法中B3LYP/6-311 G(d,p)、B3LYP/6-311++G(d,p)和B3LYP/6-311++ G(2df,2p)这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生成热值接近于实验值,其中采用B3LYP/6-311++G( 2df,2p)方法计算出来生成热值与实验值吻合最好。通过对目标体系重排机理的计算,结果表明,反应1-亚甲基-2-乙烯基环丙烷到3-亚甲基环戊烯,反应1-亚环丙基-2-乙烯基环丙烷到4-亚甲基螺[2,4]庚-5-烯的重排均是一步完成的。

张伏龙[5](2009)在《1,3-二磷硅杂丙二烯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使用abinitio(HF)和密度泛函法(B3LYP,B3P86),在6-311++G(d,p)和6-311++G(3df,2p)水平,对1,3-二磷硅杂丙二烯及其相关分子进行了优化构型的量子化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标题物分子Ⅰ-Ⅷ为弯曲几何构型,NBO分析表明,在标题物Ⅰ-Ⅳ中,末端Si、P原子有孤对电子,标题物Ⅰ中有较弱的Si←P配键和强的P≡P键,标题物Ⅱ中有Si←-P键和P=P健,标题物Ⅲ中有两个Si=P键,标题物Ⅳ中有P-Si键和Si≡P键.

张伏龙[6](2008)在《硅锗杂硫烯酮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使用abinitio(HF)和密度泛函法(B3LYP,B3P86),在6-311++G(d,p)和6-311++G(3df,2p)基组水平下,对硅杂锗杂硫烯酮及其相关分子进行了优化构型的量子化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全部标题物Ⅰ到Ⅵ为反式弯曲几何构型.NBO分析表明,在各标题物中,末端Si、Ge原子上有孤对电子,标题物Ⅰ和Ⅳ中有Si=←O键,标题物Ⅱ中居中的Si原子上有p成份为主的空轨道,标题物Ⅲ中有Ge=←O键,标题物Ⅴ中有Ge=←S键,标题物Ⅵ中有Si=←S键.

张伏龙[7](2007)在《锗杂硫烯酮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文中指出使用abinitio(HF)和密度泛函法(B3LYP,B3P86),在6-311++G(d,p)和6-311++G(3df,2p)基组水平下,对锗杂硫烯酮及其相关分子进行了优化构型的量子化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标题物Ⅰ和Ⅲ为反式弯曲几何构型,Ⅱ和Ⅳ为弯曲几何构型.NBO分析表明,Ⅰ中Ge原子上有孤对电子,Ⅱ、Ⅲ、Ⅳ中有弯曲弱σ键,该键有明显的π键性质,Ⅰ中有C■O键,Ⅲ中有C■S键.

张伏龙[8](2007)在《硅杂硫烯酮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使用abinitio(HF)和密度泛函法(B3LYP,B3P86),在6-311++G(d,p)和6-311++G(3df,2p)基组水平下,对硅杂硫烯酮及其相关分子进行了优化构型的量子化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标题物Ⅰ和Ⅲ为反式弯曲几何构型,Ⅱ为弯曲几何构型,Ⅳ为线性平面分子.NBO分析表明,Ⅰ中Si原子上有孤对电子,Ⅱ和Ⅲ中有弯曲Si-Cπ键.

张伏龙[9](2006)在《ⅣA重元素重键化合物的合成及理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简要综述了ⅣA族重元素多重键化合物的合成和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概括总结了ⅣA族重元素孤立双键化合物、丙烯型分子和环丙烯型分子的合成及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分析并预测了该前沿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张伏龙,运婧[10](2006)在《1,3-磷锗丙二烯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文中认为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HF)和密度泛函理论(DFT)对1,3-磷锗丙二烯及其相关分子进行了研究.在6-311++G(d,p)和6-311++G(3df,2p)基组水平优化上计算了各标题物的平衡几何构型.结果表明:1,3-磷锗丙二烯及1,2,3-磷硅锗丙二烯为弯曲几何构型,负离子也为弯曲几何构型.另外,在B3LYP/6-311++G(d,p)水平上计算了各标题物的旋转势垒,定性估算了各标题物分子中Ge=C、Ge=Si、C=P、Si=P和Ge=P等双键的相对强度.

二、磷杂硅杂丙二烯及其相关分子稳定性的理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杂硅杂丙二烯及其相关分子稳定性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膦配体钌卡宾、亚乙烯基、亚丙二烯基配合物的反应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钌卡宾配合物
    1.2 钉亚乙烯基配合物
    1.3 钌亚丙二烯基配合物
    1.4 钉卡拜配合物
    1.5 本论文的设想与目的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Cy_3配体钉烯基亚乙烯基配合物的合成和反应性质探究
    2.1 前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RuCl_2(=C=CH-C(R=CH_2)(PCy_3)_2](R=Me,2-1; R=Ph, 2-2)的合成
        2.2.2 [RuCl_2(=C=CH-C(R)=CH_2)(PCy_3)_2](R=Me,2-1;R=Ph 2-2)与一氧化碳的反应
        2.2.3 [RuCl_2(=C=CH-C(R)=CH_2)(PCy_3)_2](R=Me,2-1;R=Ph,2-2)与HBF4的反应
        2.2.4 [RuCl_2(=C=CH-C(R)=CH_2)(PCy_3)_2](R=Me,2-1;R=Ph,2-2)与2-(二苯基膦)苯磺酸的反应
        2.2.5 钌烯基卡拜配合物与碱的反应
    2.3 小结
    2.4 实验部分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含CO配体钌烯基卡宾配合物与tBuOK的反应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RuCl_2(=CHCH=CPh_2)(CO)PPh_3)_2与~tBuOK的反应
        3.2.2 RuC1_2(=CHCH=CMePh))(CO)(PPh_3)_2与~tBuOK的反应
        3.2.3 RuCl_2(=CHCH= CMe_2)(CO)(PPh_3)_2与~tBuOK的反应
        3.2.4 OsCl_2(=CHCH=CPh_2)(CO)(PPh_3)_2与~tBuOK的反应
    3.3 小结
    3.4 实验部分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含8-(二苯基膦)喹啉配体钌配合物对末端炔醇内式环异构化的催化活性及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一系列含8-(二苯基膦)喹啉钌配合物的合成
        4.2.2 钌配合物对末端炔醇内式-环异构化的催化活性探索
        4.2.3 机理研究
    4.3 小结
    4.4 实验部分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含8-(二苯基膦)喹啉配体钌亚丙二烯基配合物与亲核试剂的反应性质研究
    5.1 前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RuCl(=C=C=CR_2)(DPPQ)_2] [BPh_4] (R=Ph,5-1;CR2=FN=fluorenyl,5-2)的合成
        5.2.2 [RuCl(=C=C=CR_2)DPP)_2][BPh_4](R=Ph,5-1;CR2=fluorenyl,5-2)与腙类和肼类配合物的反应
        5.2.3 配合物[Ru(u-C)(DPPQ)2]2[BPh_4]_2(4-2)在催化丙炔醇与肼转化为丙烯腈反应中的活性探索
        5.2.4 钌亚丙二烯基配合物[RuCl(=C=C=CPh_2)(DPPQ)_2][BPh_4](5-1)与H2O的反应
        5.2.5 钌亚丙二烯基配合物与二苯基(苯乙炔基)膦(Ph_2PC-CPh)的反应
    5.3 小结
    5.4 实验部分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附录Ⅰ 部分配合物的IR谱图
附录Ⅱ 博士期间发表和交流的论文
致谢

(2)基于碳氢键直接官能团化的多硼化合物以及噻咯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写
1 绪论
    1.1 有机硼酸与保护的有机硼酸
    1.2 MIDA硼酸酯
        1.2.1 MIDA硼酸酯的结构与性质
        1.2.2 MIDA硼酸酯的制备
        1.2.3 MIDA硼酸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 DAN硼酰胺
        1.3.1 DAN硼酰胺的性质与制备
        1.3.2 DAN硼酰胺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 多硼化合物在硼基选择性反应中的应用
        1.4.1 1 ,1-二硼烷烃
        1.4.2 1 ,2-二硼烷烃
        1.4.3 多硼化烯烃
        1.4.4 多硼化芳烃
        1.4.5 双硼化合物的选择性烯丙基硼化反应
        1.4.6 总结与计划
    1.5 噻咯(硅杂环戊二烯)衍生物
        1.5.1 噻咯衍生物的简介
        1.5.2 硅茚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5.3 硅芴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5.4 总结
2 通过碳氢键硼化制备多硼化芳烃并将其应用于选择性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
    2.1 背景与反应设计
        2.1.1 铱催化碳氢键硼化反应的简单介绍
        2.1.2 关于多硼化芳烃制备及利用的设想
    2.2 通过碳氢键硼化制备多硼化芳烃
        2.2.1 初步尝试
        2.2.2 具体的反应条件筛选
        2.2.3 底物拓展
    2.3 多硼化芳烃在选择性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2.3.1 反应条件筛选
        2.3.2 底物拓展
    2.4 多硼化芳烃在连续的选择性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2.4.1 2-2h在连续的选择性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2.4.2 2-2a在连续的选择性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2.5 总结
3 钯催化非对称联硼试剂的选择性硼基转移—卤代芳烃的直接1,8-二氨基萘基硼化反应
    3.1 背景与反应设计
        3.1.1 非对称联硼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1.2 将非对称联硼试剂B(pin)-B(dan)应用于选择性硼基转移反应的设想
    3.2 卤代芳烃的直接1,8-二氨基萘基硼化反应
        3.2.1 反应条件筛选
        3.2.2 底物拓展
    3.3 卤代芳烃直接B(dan)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3.1 制备多硼化合物
        3.3.2 芳基B(dan)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3.3 1,3,5-三硼基苯的制备
    3.4 总结
4 以芳基硅烷为原料通过硅自由基中间体制备硅茚以及硅芴类噻咯衍生物
    4.1 背景与反应设计
        4.1.1 联苯基骨架上的分子内自由基环化反应
        4.1.2 炔烃参与的分子间自由基串联反应
        4.1.3 利用硅自由基中间体制备硅茚及硅芴类化合物的设想
    4.2 初步尝试
    4.3 利用硅自由基中间体制备硅芴类化合物
        4.3.1 反应条件筛选
        4.3.2 底物拓展
    4.4 利用硅自由基中间体制备硅茚类化合物
    4.5 总结
5 其他工作
    5.1 由三氟甲基化引发的1,2芳基迁移反应的机理研究
        5.1.1 计算方法
        5.1.2 可能的机理探讨
        5.1.3 利用不同计算方法所得结果的比较
        5.1.4 总结
    5.2 硼负离子配位的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5.2.1 背景与反应设计
        5.2.2 初步尝试
        5.2.3 突破性进展
        5.2.4 PL3中硼硼键对低价金属的氧化加成反应
        5.2.5 底物拓展-杂环芳烃的碳氢硼化反应
        5.2.6 总结
6 实验部分
    6.1 概论
        6.1.1 反应条件概述
        6.1.2 结构分析方法概述
        6.1.3 反应试剂与溶剂
    6.2 第二章内容所涉及的实验
        6.2.1 芳基MIDA硼酸酯的碳氢硼化反应
        6.2.2 硼基选择性的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
        6.2.3 连续的选择性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
    6.3 第三章内容所涉及的实验
        6.3.1 钯催化的选择性硼基转移反应
        6.3.2 多硼化合物的制备
        6.3.3 芳基B(dan)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6.3.4 1,3,5-三硼基苯的制备
    6.4 第四章内容所涉及的实验
        6.4.1 原料制备
        6.4.2 硅芴的合成
        6.4.3 硅茚的合成
    6.5 第五章内容所涉及的实验
        6.5.1 PL3中硼硼键对低价金属的氧化加成反应
        6.5.2 底物拓展:杂环芳烃的碳氢硼化反应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Thorpe-Ingold效应及其在有机成环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1 Thorpe-Ingold效应
2在形成三元环产物环化反应中的应用
    2.1环丙烷衍生物
    2.2环氧乙烷衍生物
        2.2.1β-卤代醇环化反应
        2.2.2自由基反应
3在形成四元环产物环化反应中的应用
    3.1环丁烷衍生物
        3.1.1自由基反应
        3.1.2金属催化环化
    3.2氧杂环丁烷衍生物
4在形成五元环产物环化反应中的应用
    4.1环戊烷衍生物
        4.1.1周环反应
        4.1.2金属催化环化
        4.1.3自由基环化
        4.1.4碱催化环化
    4.2氮杂环戊烷衍生物
        4.2.1金属催化环化
        4.2.2有机催化氢胺化
        4.2.3碱催化重排
        4.2.4 1, 3-偶极环加成
        4.2.5周环反应
    4.3氧杂环戊烷衍生物
        4.3.1金属催化环化
        4.3.2其他环化反应
    4.4噻唑烷衍生物
    4.5磷杂环戊烷衍生物
    4.6硅杂环戊烷衍生物
5在形成六元环产物环化反应中的应用
    5.1环己烷衍生物
    5.2氮杂环己烷衍生物
    5.3氧杂环己烷衍生物
        5.3.1碘催化环化
        5.3.2金属催化环化
    5.4硅杂环己烷衍生物
6其他反应
7总结与展望

(4)螺环化合物环应力、生成热及重排机理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环应力的研究现状
        1.2.2 生成热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1 化学反应过渡态的计算
        2.1.1 反应过渡态理论的基本假设
        2.1.2 过渡态的计算方法
    2.2 电子相关问题
        2.2.1 物理图象
        2.2.2 电子相关能
        2.2.3 组态相互作用
        2.2.4 耦合簇方法
    2.3 密度泛函理论
    2.4 基组的选择
    2.5 振动频率的计算
        2.5.1 谐振频率的计算
        2.5.2 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第3章 螺环化合物环应力的理论预测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设计键反应求环应力
        3.3.2 1-亚甲基-2-乙烯基环丙烷的环应力分析
        3.3.3 3-亚甲基环戊烯的环应力分析
        3.3.4 1-亚环丙基-2-乙烯基环丙烷的环应力分析
        3.3.5 4-甲基螺[2,4]庚-5-烯的环应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螺环化合物生成热的理论计算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计算方案
        4.3.2 生成热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螺环化合物反应的重排机理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物、过渡态及产物的几何构型
        5.3.2 重排机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硅锗杂硫烯酮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几何优化
    2.2 标题物的原子净电荷分布
    2.3 分子总能量和前线轨道能级
    2.4 自然键轨道 (NBO) 分析
3 结论

(8)硅杂硫烯酮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几何优化
    2.2 标题物中各原子上的净电荷分布
    2.3 分子总能量和前线轨道能级
    2.4 自然键轨道 (NBO) 分析
3 结论

(10)1,3-磷锗丙二烯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几何优化
    2.2 标题物中各原子上的电荷分布
    2.3 分子总能量和前线轨道能级
    2.4 旋转势垒和双键强度
3 结论

四、磷杂硅杂丙二烯及其相关分子稳定性的理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含膦配体钌卡宾、亚乙烯基、亚丙二烯基配合物的反应性质研究[D]. 蔡涛. 厦门大学, 2018(07)
  • [2]基于碳氢键直接官能团化的多硼化合物以及噻咯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D]. 徐亮. 西安交通大学, 2018(12)
  • [3]Thorpe-Ingold效应及其在有机成环反应中的应用[J]. 郑勇鹏,许家喜. 化学进展, 2014(09)
  • [4]螺环化合物环应力、生成热及重排机理的理论研究[D]. 袁烺. 黑龙江大学, 2010(11)
  • [5]1,3-二磷硅杂丙二烯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J]. 张伏龙.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6]硅锗杂硫烯酮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J]. 张伏龙.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7]锗杂硫烯酮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J]. 张伏龙.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8]硅杂硫烯酮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J]. 张伏龙.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 [9]ⅣA重元素重键化合物的合成及理论研究进展[J]. 张伏龙.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 [10]1,3-磷锗丙二烯及其相关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J]. 张伏龙,运婧.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标签:;  ;  ;  ;  

Phosphasilapropadiene及其相关分子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