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养殖LY(成年)母猪调查报告

养殖户养殖LY(成年)母猪调查报告

一、农户饲养LY(长大)母猪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孟露露[1](2021)在《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文中研究指明集体化时代,广大农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留存了大量的账本、凭证等基层经济资料。这些资料是农村生产队的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其中包含了细致的农村经济生活信息,对于研究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山西太原城郊村剪子湾保存了大量的集体化时代账本资料,从时间段上连续且完整,涉及农民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是从经济角度研究村庄发展变迁的珍贵史料。本文利用剪子湾村的账本资料探讨集体化时代城郊村庄的生产与村民生活问题。具体而言,对账本展开全面细致地解读,结合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剖析村民的生存方式、村庄的经济发展,揭示工业化建设背景下国家对农村的资源汲取,以及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剪子湾村临河而居,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集体化时代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被侵占,导致村民只依赖土地完全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下,村民很早就有从事副业维持生计的传统,集体化时代更是利用地处城郊,这样较为优越的理位置发展马车运输、劳务输出、白灰、砂场等副业,副业利润逐渐成为村庄和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村民通过多次向政府申请的方式发展副业,这种非暴力的方式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生存理性。同时,由于水利建设、肥料、种子等的投入,农作物产量有所增加,传统农业的潜力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增加,导致劳动生产率没有相应地提高。此一时期,国家为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通过税收和统购统销的方式转移了村庄的收入。另外,公共工程建设和公社抽调村庄的劳动力,但却将这部分人的开支转嫁到生产队。这些都消耗了村庄收入,导致副业较为发达的剪子湾村并未能摆脱“内卷化”的命运。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下,农民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口粮被挤压到最低消费水平,虽然现金收入呈增长趋势,但并未实现质的飞跃。农民日常生活消费还是以食品支出为主,呈现出人均收入缓慢增长与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的不平衡状态。

冯瑞[2](2021)在《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主要扶贫方式是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联系,通过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让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维西县是迪庆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特殊贫困问题凸显,在全县脱贫后该地区少数民族妇女成为维西县未来扶贫主要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其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这可以使贫困妇女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增加经济收入,转变思维认知和思想观念。因此本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贫困文化理论和教育发展功能理论为依据,选取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为县域案例,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分析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实施现状和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筛选三位接受过妇女职业教育成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典型少数民族妇女,构建了典型案例分析基本思路:“案例妇女基本情况简介-妇女职业教育路理分析-子代贫困代际传递阻断成效”,从这三方面重点阐述和说明案例妇女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旨在总结经验、深入比较、凝练普遍成效,并多角度多方面凝练和分析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的凸显问题,进而从妇女思维观念改变、乡村就业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开展和持续推动以及妇女教育能力、子代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多元性、创新性的有效对策建议,更好地巩固维西县脱贫成果、保证贫困代际传递阻断的可持续性。

何雨潼[3](2021)在《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阿坝藏猪是我国高原藏猪中的一个类型,本文对阿坝藏猪的部分种质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阿坝藏猪提纯复壮及科学饲养管理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对阿坝藏猪的生长发育、肥育性能、屠宰等性能及肉质品质进行了测定、分析和研究。(1)生长发育方面:在阿坝藏猪主产区随机抽测388头藏猪(其中公猪116头,母猪272头),分别在2、4、6、8、10、12、14、16、18月龄进行体重和体尺指标的测定。对阿坝藏猪体重生长进行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nffy三种模型拟合,并对体重累积生长及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阿坝藏猪生长发育规律均符合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nffy模型,但存在不同性别间所适用的模型不同。公猪生长发育更符合von Bertalnffy生长模型(R2=0.9914),其生长拐点为6.77月龄,拐点体重15.38 kg;母猪生长发育更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R2=0.9928),生长拐点为8.35月龄,拐点体重24.06 kg;阿坝藏猪生长发育存在性别差异,藏公猪生长拐点月龄早于藏母猪。除6月龄和8月龄外,公猪的体重均低于母猪。阿坝藏公猪体重与体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2=0.965),公猪18月龄内通过体长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21.5449x0.3307,胸围估算的体重公式为y=20.9619x0.3258;母猪体重与体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2=0.979),阿坝藏母猪18月龄内通过体长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33.5535+0.987x;胸围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21.9716x0.3052。(2)肥育性能方面:选取健康、体重基本一致的3月龄断奶阿坝藏猪12头(其中公猪6头,母猪6头)并去势,按当地传统的放牧+半舍饲饲养方式进行肥育性能测定。即半舍饲饲养6个月(补食为主),再放牧6个月(放牧为主),最后半舍饲3个月(补食为主)直到出栏。结果表明:日增重在肥育的15-18月龄为最高184.25 g,极显着高于其它各阶段(P<0.01),其次为6-9月龄和12-15月龄(P<0.01)分别为111.81 g和110.66 g;料重比以12-15月龄最低为1.11极显着低于15-18月龄、6-9月龄、3-6月龄、9-12月龄;阿坝藏猪全程料重比为2.06:1,普遍低于其它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阿坝藏猪通过传统放牧+半舍饲饲养方式进行育肥具有低料重比,高饲料转化率,低饲养成本优势,15月龄左右完成肥育屠宰可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和胴体品质。(3)屠宰性能方面:随机选取育肥至18月龄的6头阿坝藏猪,进行屠宰和相关屠宰指标测定。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引入品种猪屠宰性状比较,结果表明:阿坝藏猪胴体长为58.075±0.21cm,屠宰率64.97±0.51%,腿臀比28.64±0.55%,瘦肉率40.05±1.12%。阿坝藏猪眼肌面积19.182±0.32 cm2均高于合作藏猪、西藏藏猪(CG)、迪庆藏猪(放牧+补饲组),有一定的产肉潜能,但不占优势;胴体长为58.075±0.21cm较西藏藏猪(CG)、合作猪长;背膘厚3.34±0.23cm较西藏藏猪(CG)、迪庆藏猪要薄,高于外国猪种。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引入外国品种猪的部分内脏器官指数比较,结果表明:阿坝藏猪心脏指数0.36%,肝脏指数1.25%,脾指数0.15%,肺指数1.04%,肾脏指数0.28%,胃指数1.09%,大肠指数3.66%,小肠指数1.04%,阿坝藏猪大肠指数高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具有耐粗饲性特点。(4)肉质品质方面:选用结束肥育、屠宰的5头阿坝藏猪背最长肌部分进行肉质品质测定。结果表明:L*值为43.56、a*值为17.52、b*值为3.6,L*值均低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未出现PSE肉;a*值均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猪肉肉色偏红,b*值低于其他地方品种猪。阿坝藏猪肉质耐贮存,且p H24下降幅度小,滴水损失(1.78%)和剪切力(3.76kg)低于部分地方品种猪,熟肉率(69.58%)均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阿坝藏猪猪肉营养丰富,猪肉营养成分中除水分(64.73%)低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外,粗蛋白(23.89%)﹑肌内脂肪(8.94%)高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阿坝藏猪猪肉中8种氨基酸含量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且鲜味氨基酸含量占主要,阿坝藏猪猪肉具鲜美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高,值得推广。

孙浩[4](2020)在《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撒坝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撒坝猪是原产于我国云南地区的知名地方品种。在云南地方品种中,撒坝猪具有繁殖力高、体型大等优良生产特性。然而,对于撒坝猪优良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一直以来缺乏深入研究,并且在撒坝猪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缺乏分子层面的技术指导。因此,本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来获取基因组信息,并以此对撒坝猪的种质特性及保护和利用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撒坝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研究: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简化测序技术平台GGRS(genotyping by genome reducing and sequencing)对包括撒坝猪在内的7个云南地方品种/品系进行了基因型分型,并结合已有的西方引进品种和江、浙、沪地区部分品种共940个个体的数据,通过群体遗传结构、群体进化和群体混杂等分析方法,揭示了撒坝猪具有独特的遗传基础。撒坝猪与云南其他地方品种呈现中等分化程度,与西方引进品种呈现高度分化程度。在所有的群体中,撒坝猪与大河猪的遗传关系最近。与云南其他地方群体相比,撒坝猪与江、浙、沪地区品种的遗传关系最近。(2)撒坝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研究:为了探究撒坝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开展了群体内的选择信号分析和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分析。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本研究利用人类增强子和疾病的研究信息,在猪基因组层面开展了增强子的预测,并构建了ETph数据库。在群体内的选择信号分析中,检测到了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基因(如PRL、ADRA1B)和增强子。在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分析中,发现了22个撒坝猪独有的且未经报道的遗传标记。本研究提出了应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来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的策略,并针对基因组这种高维度变量的数据类型,开发了能简化PLS运算复杂度的fast PLS方法。基于模拟的和真实的基因型数据开展研究,结果表明fast PLS具有明显的计算优越性,且比常用的遗传差异检测方法(FST)具有更高的检测效力。利用开发的fast PLS方法,检测到了与生长(IGF1R)、体型(LTBP2)、肉质(PHKG1、LEP)和繁殖(BMP7)等性状相关的重要基因及信号通路。(3)撒坝猪的保种分析:为了评估撒坝猪的群体现状与保种效果,对撒坝猪的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谱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云南地方猪种整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其中,撒坝猪仅次于迪庆藏猪。比较基于分子标记构建的群体系谱结构,结果显示在全基因组层面上撒坝猪的群体结构分布以及选种均较为合理,但在繁殖性状水平上的选种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建议在对有特定遗传特性的品种进行保护时,应结合全基因组标记和性状特异标记,综合评估群体遗传结构、设计保种方案。同时,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也发现,在真实的遗传情况下,基于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的假定,会低估地方品种保种群这类小群体的期望杂合度。(4)撒坝猪的杂交利用分析:基于全基因组和性状特异的遗传标记,本研究对撒坝猪与引进品种开展了杂种优势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杜撒和杜大撒杂交模式可作为后续撒坝猪开发利用的二元和三元杂交模式。结合滇撒猪配套系的配套模式,发现了其亲本群体在毛色(KIT)、生长(IGF1R)、繁殖(ESR1、FSHB、BMP7)和肉质(FTO)等方面的差异基因和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基因组信息,发现撒坝猪具有遗传上的独特性,挖掘到了与撒坝猪体型大、繁殖力高、肉质好等特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发现了撒坝猪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预测了适宜撒坝猪开发利用的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组合模式,并发现了滇撒猪配套系亲本间在重要经济性状上的遗传差异。同时,本研究开发了fast PLS研究方法,预测了猪基因组上的增强子,探索了适于地方品种保种群这种小规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估计方法,提出了结合全基因组遗传标记与性状特异标记进行品种保护的保种思路。以上研究结果,一方面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撒坝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也为撒坝猪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分子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对其他地方品种的评价、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

周杰灵[5](2019)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文中研究指明一百年来,美国生猪养殖粪污的治理观念、制度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念上,从将生猪粪污当作废弃物到将其视为资产,经历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转变;制度上,从粪肥还田到综合养分管理,经历了种养结合到种养分离,再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综合养分管理的制度转换;治理方式上,从小规模生猪牧养粪肥治理方式到大规模粪污泻湖系统,再到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经历了经济与环境相互平行、相互冲突、以及协调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生猪养殖方式的不同,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10-1958年间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养殖时期;1959-1971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萌芽时期;1972-1998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快速发展时期;1999-2010年间的农工商垂直一体化养殖发展时期。20世纪初,受到资源保护及荒野保护运动的影响,美国人开始从原来那种建立在以“征服自然”为价值导向,以疯狂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为表现形式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中转向对自然的欣赏和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并试图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崭新关系模式。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美国生猪牧养阶段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生猪养殖和作物生长都依靠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作物——土地——猪粪尿之间形成密闭的养分循环,能有效防止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然而,战争打破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猪养殖方式和粪污治理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二战之后的二十多年间,美国军工行业开始大批转向民用,农业领域产生新的分工,农业生产全面进入机械化和化学化阶段。原本在战争期间应用哈伯-博施的大批量工业合成氮素方法制造炸药的化工厂纷纷转向生产农用化肥;同时,二战期间被实验证明可以促进农业增产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也开始被大规模地生产和使用。化肥的大量使用割裂了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通过动物粪便还田形成的传统养分循环链条,猪粪被完全当做一种废弃物进行处理。农户处理生猪养殖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问题根据《妨害法》由具有物产保护权的农户自行解决,政府很少干涉,监管上几乎是空白。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新的生猪清粪方式也开始出现。1951年,挪威首次发明使用了漏缝地板技术来取代人工清粪。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这种大量节省劳动力的清粪方式被介绍到美国并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的生猪养殖业。漏缝地板技术的出现对于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来说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变革,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为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9-1971年间,大规模养殖粪污清粪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养殖设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集约化养猪开始萌芽。然而,清粪方式改变后的储粪池管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储粪池随着猪舍建设的扩大而扩大,成为了猪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种替代传统储粪池的泻湖储粪系统开始得到开发和应用。随着集约化生猪养殖的发展,美国养殖污染问题开始显现,美国社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其以往的价值观念。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从生物学的角度,用自然选择理论阐述农业过度使用化学产品而人为创造“超级昆虫”和“超级细菌”的恶果,批判了“人类中心论”的自大观点——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不惜与万物竞争,甚至破坏生态系统,成为现代环保运动诞生的导火索。环保运动的推进唤醒了一些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人们更多地提倡与万物协调共生的理念而不是通过诸如消灭不利于人类的物种等利己行为来获得短视的利益。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探索经济制度的新思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和鲍尔丁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环保制度建设的新观念。科斯通过运用“社会成本”这一概念,考虑了受害人和加害人的主客观因素,用控制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分析方法来确定环境污染中的责任比重,希望通过最缜密的制度设计来使得稀缺的自然资源流动到能够最有效使用这些资源的人手中。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每年从工厂、城市居民、和畜禽养殖场排出的大量污水造成河流湖泊的严重污染。1972年美国颁布《清洁水法》,首次在全国层面将养殖粪污作为监管的对象。由于当时大部分污水来自于工厂和城市居民的污水排放,美国政府便将工厂、城市居民的污水连同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按照点源污染进行政策规范和治理。20世纪80年代,尽管美国废水排污点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水体的质量并未发生重大改善,非点源污染代替了点源污染成为美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982-1997年间,美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农场中只有25%左右的饲料养分转化为动物产品,另外约75%的饲料养分存在于生猪粪污中。这些粪肥被施用在养殖场内部有限的农田后,大约有51%的氮素养分和64%的磷素养分超出其农田需用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污染治理政策的偏差,环境不公现象开始显现,成为环境正义运动关注的焦点。为应对养殖污染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1999年美国农业部和环境保护局联合发布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统一国家战略,并推出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要求规模化养殖场将粪污作为养分还田的管理对象,以减少养殖粪污通过农田径流和氨挥发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的推行将粪污养分管理从养殖业延伸到了种植业,将种植土地的粪肥施用养分管理也纳入了综合养分管理的范围。在美国农业部的督导下,化肥行业率先引入一种全球通用,具有科学开创意义的4R养分管理制度。这种养分管理制度将化肥养分管理又延伸到了粪肥管理领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禀赋来不断完善各层面养分管理水平,促使农户采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佳肥料管理实践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初,原来在美国东南部地区被广泛应用的泻湖或露天厌氧化粪池(泻湖)系统,因产生氨气排放、臭味、病原体传播、以及水质污染等环境与健康问题而广遭诟病。2000年7月,在环境正义运动的影响下,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与北卡罗来纳州政府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同意开发和使用新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技术来改变原有的储粪系统,集约化养猪环境优先技术(EST)应运而生。环境优先技术是在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环境优先为原则的技术系统。它由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养猪实验基地负责开发并被州政府指定为用来淘汰露天厌氧化粪池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系统。而环境优先或环境保护优先原则主要是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环境利益为优先,使主体对环境的保护行为优先于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百年变迁中,资源禀赋与经济因素、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大国及养殖粪污最多的国家,中国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从观念、制度和技术上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满足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道路。美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最主要是在观念上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即在处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时,坚持以环境利益为先的原则;在制度上要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即将养殖业与种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政策规范;在技术上要倡导环境优先技术,实现绿色养殖的目标。

陈茜[6](2018)在《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文中提出几十年来,中国扶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2011年国务院公布中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说明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较大面积、“久扶难脱贫”的经济洼地。值得强调的是,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竟有10个为少数民族地区,这就意味着当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中,少数民族的贫困现象在贫困范围、贫困规模、贫困程度、脱贫难度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相对更为艰巨的困难和强大的阻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与此同时,中国贫困地区范围与生态脆弱区范围的面积大部分重合,以往扶贫工作中重经济、轻生态等扶贫问题也屡见不鲜,而不少曾经生态环境优良的少数民族地区竟也出现生态衰退或生态灾变伴生的生态贫困现象。着眼于中国民族地区扶贫的特殊难题和生态扶贫的长远目标,对于以自身传统文化作为关键区别的各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对本民族的全面发展是否产生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尤其对本民族当前经济增长和生态维护是否产生阻碍作用,在以往扶贫攻坚过程中是否成为脱贫阻力或生态制约,又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原因使得民族文化无法发挥出原本具有的经济与生态正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当前,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提出生态扶贫或者绿色扶贫理念,积极探寻兼顾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的扶贫新路径。在上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苗族贫困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然特定民族文化与相应民族的贫困关联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哪怕仅着眼苗族及其文化进行研究,也是一个无法短期完成的艰巨任务。那么,不如聚焦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村寨,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梳理和验证相关的扶贫理论与观点,分析当地苗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其生态扶贫实践的价值,以期达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目的。与此想法最契合的,正是民族学常用的“解剖麻雀”的方法,指明了由点及面的思路。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麻雀”,逐步逐层、认真细致地解剖,了解“器官”组成、位置、关联及功能等方方面面,然后分析总结出鸟类的共性,从而为认识其他鸟类提供理论指导或者有益参考。遵循民族学这一成熟可靠的方法,就可以让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在子腊村这只“麻雀”的认真解剖下成为可能。要想做好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当代价值研究这一问题,基本遵循如下思路:苗族文化资源在田野点的生态扶贫中是否存在价值?如果存在价值,那么具体有哪些文化资源,分别具有哪些价值?这些苗族文化资源中,哪些内容可以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以及如何应用来解决当地生态贫困等问题?上述思路可以通过在田野点调研和分析来逐层理清:一是全面了解田野点概况,尤其是当地苗族文化现状,当地生境情况,苗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状况的关联,以及苗族文化中与生态扶贫关联紧密或者值得关注的资源要素等内容;二是深入调查田野点整体贫困的根源,尤其需要关注当地是否存在与苗族文化及其变迁而导致的贫困原因,如果存在则需要找出具体内容、作用途径、以及影响后果;三是从田野点现有苗族文化资源中认真遴选出有利于自然环境维护和整体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和要素,探讨将这些苗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现实路径,或者提出这些文化要素如何参与、推动生态扶贫的方法或构想;四是研究田野点苗族文化在生态扶贫实践中的博弈,分析国家权力、市场资本、民间力量等多方博弈之中的苗族文化,了解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现实作用、可借助力、以及可能阻力,探讨苗族文化资源如何参与其中才能更有利于推动生态扶贫进程。在众多符合要求的苗族村寨中,花垣县子腊村是与该课题比较契合,调研条件相对成熟的田野点。通过文献查询、访谈调查、参与观察等得知,子腊村作为一个苗族文化底蕴深厚、传承较好的纯苗族村寨,其生产与生计仍然大多依循着当地苗族传统,但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冲击。历史上,子腊村曾经远近闻名,村民们普遍比较富裕,并拥有“子腊贡米”等众多的苗族文化珍品。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的变迁,子腊村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成为影响该村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时至今日,在花垣县这一国家级贫困县的众多贫困村中,子腊村属于位置偏远、经济落后、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较大的类型。不论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还是从杨庭硕、罗康隆等学者的生境或“文化生态共同体”视角分析,都可以发现该田野点的长期贫困、难断“穷根”的现象,不仅是经济和生态双重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整体状况下行的问题,而且还有苗族文化等因素在其中产生了重要的排斥或阻碍作用,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国家权力的在场与民族文化的无序以及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该贫困村而言,苗族文化在生态衰退、经济困顿等生态贫困要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当地现有的众多苗族文化资源中,相对成熟、可资利用、适合应用于生态扶贫的资源或要素,主要包括“子腊贡米”、苗族刺绣、苗族歌舞和苗族宗教等。机缘巧合下,“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于2017年6月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此,子腊村不再是当地众多贫困村中毫不起眼的一员。而是凭借“子腊贡米”等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苗族文化资本的开发,终于跃入相关扶贫部门、资本市场和公众的视野聚焦区,并有望获得更多扶贫资源汇聚的扶贫重点村。在“子腊贡米”生态产业的带动下,其余苗族文化资源和要素也可能成为丰富当地生态扶贫思路和推动整体发展的有益助力。然而,苗族文化资源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子腊村多年来扶贫攻坚的实践,以及当前生态扶贫探索中发生的众多博弈案例,就是较好的证明。幸而,在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中,苗族文化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子腊村的田野调查和扶贫实践中,传统苗族文化对子腊村的生态修复、经济增长、整体发展等方面的良好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和体现,那么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的当代价值也就可见一斑。通过对子腊村开展田野调查,再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分析,可知苗族文化作为指导当地苗族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体系,既是经过长期检验的、认可度高的、行之有效的、并能兼顾当地生态与经济双重目标的调和剂,又是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巨大的宝贵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蕴含苗族生态文化精髓的苗族生态文化产业,是目前当地修复生态环境、整体增收脱贫、保持生态扶贫实效和长效的良好途径。最终,在获得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肯定答案的同时,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挖掘和应用于生态扶贫的经验、教训、案例分析及理论总结,对其他苗族贫困群体而言,甚至对其它民族贫困地区而言,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贫困群体长久收益、推动生态扶贫进程的有益参考和借鉴。

朱冠楠[7](2015)在《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中国,除了牧区之外的广大农业生产地区,畜禽业一直是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历史上向来是畜禽业高度发达的地方,近代江苏畜禽生产在全国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又因其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作为近代最先受到海外畜牧业影响和冲击的地区,江苏畜禽业发展也因此处于中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最前沿。民国时期(1912—1949年),虽仅有短暂的38年时间,但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是我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传统畜牧科技与近现代畜牧科技相互交汇、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苏省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核心区,其畜禽业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方向的重要转折和发展。根据江苏畜禽业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将民国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二阶段是1927—1937年,国民党建立并巩固其南京政权阶段,第三阶段是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江苏沦陷阶段;第四阶段是1945—1949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政权崩溃阶段。在第一阶段1912—192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乱,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致使江苏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在第二阶段1927—1937年社会政治相对平稳,各项建设事业均得到较快发展,史称"民国十年黄金期",在此期间,畜禽业发展才开始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国民政府主导下的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初步建立起来,大量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引进江苏,用以改良地方畜禽品种,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也逐渐建立起来,江苏畜禽业在这十年期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阶段1937—1945年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江苏省因日本侵略沦陷,损失惨重,畜禽业发展被迫中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第四阶段1945—1949年期间,江苏畜禽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国民党政权日渐崩溃,导致这一时期江苏畜禽业的发展规划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完全付诸实践。资产阶级政权性质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畜牧业发展政策,大都是围绕着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来制定的。这一时期的江苏畜禽饲料生产与加工利用、中兽医技术等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经验,变化较小。而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畜禽品种的改良和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不仅是近代江苏整个畜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三个方面,也是江苏畜禽业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一时期初步建立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及改良地方畜禽品种和建立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等江苏畜禽业发展集中体现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建立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畜牧兽医组织机构在引进、推广、研究及传播西方畜牧兽医技术,保障中国畜禽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江苏畜禽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以及运用现代实验科学育种技术改良地方畜禽品种,是不同于以往历代传统育种技术的人工有意识的培育选种,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畜禽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建立后,采用了先进的现代畜禽生产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畜禽养殖业的生产率与商品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尽管它们为数不多且发展缺乏连续性,但却代表了长江中下游畜禽业的近现代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挖掘我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我国畜禽业良性发展及畜牧业的现代转型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经验主要是: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间资本对现代畜禽业的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和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政府与专家主导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最后归纳反思,以史为鉴,以史观今,对当前我国畜禽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张景爱,段定然,梁昌林,杨勇[8](2014)在《农村散养长大母猪繁殖性能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长大母猪是以长白猪作父本,大约克夏猪作母本杂交选育的二元杂种母猪,在良好饲养条件下,饲料转化率高、繁殖率高、生产性能稳定。长大母猪经过人工授精或本交与杜洛克公猪(约占八成)或杜本杂种公猪(约占二成)杂交生产的三元杂种商品肉猪因饲料转化率高、生长快、瘦肉率高,深受市场青睐,但长大母猪同时也具有抗病力差、对饲养管理要求高的弱点。农村散养长大母猪多数存在饲养管理粗放、

孙洪波[9](2012)在《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民以食为天,确保充足、安全的食物供给是各国政府的首要责任。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保障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但农产品质量水平却没有相应提升,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打击了消费信心,而且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有关部门采取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食品检测、打击违法制售添加剂行为等措施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很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的部分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以更加宽广、深入的角度,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行为本身考虑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猪肉是我国居民重要的消费食品,生猪养殖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确保猪肉产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生猪饲养随意添加“瘦肉精”等有害添加剂,导致猪肉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已经谈“肉”色变。如何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本文以猪肉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组织理论、治理结构理论、管理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猪肉供应链模式、生猪品种引进、猪肉需求变化与生猪养殖之间的矛盾、价格波动对生产者收入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影响猪肉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挖掘影响生猪养殖中的机会主义内在根源,进而探究解决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理论和应用方案,使猪肉供应链在有效治理框架下良好运转。基于上述思路,本文以瘦肉精中毒事件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法、实证案例分析、结构方程定量分析等方法,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一是分析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现状,着重研究生猪养殖规模变化情况;二是以养猪大县为案例,通过对生猪养殖、收购、屠宰、批发和零售等环节研究,剖析猪肉供应链状况和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三是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探究引发猪肉供应链上机会主义行为的深层次根源,着重分析生猪引种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疾病发生与机会主义的关系、猪肉价格波动与机会主义的关系;四是针对机会主义的产生原因,提出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治理思路模式,并探讨我国生猪养殖政策演变和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政策措施(放在产业现状部分?);五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大型连锁超市在提高我国猪肉食品安全性、增强消费者信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六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防范生猪供应链上机会主义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往往是深层次因素影响的结果。(2)盲目引进猪种容易造成我国生猪整体抗病能力下降,是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之一。(3)价格问题特别是“健美猪”与普通猪的差异性收购价格,是导致添加瘦肉精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猪肉价格起伏波动较大,周期越来越短,养猪已经成为高风险行业。而机会主义大部分是扎根在价格风险规避和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之上。(4)在猪肉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之间引进更加先进的治理模式——三方治理、双方治理和统一治理,改进治理模式有利于杜绝生猪养殖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猪肉食品安全。(5)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对于防止生猪供应链上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迅速找到问题根源和对策措施具有重要作用。(6)现代流通方式特别是大型超市有助于提高猪肉食品安全,是治理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提高我国猪肉的食品安全方面,“超市+屠宰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超对接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推广。

黄椿[10](2011)在《农业保险主体供需意愿研究 ——以福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是九成以上的土地在农村、五成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基础地位。然而我国农业同时是一个弱势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当前,我国主要的救灾措施是国家民政救助、社会捐款、企业和个人的捐助及少量的农业保险补偿资金,而在发达国家则主要依靠农业保险救济。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业稳健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陷入了供求意愿“双冷”的困境,这种局面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发展。因此,本文以农业保险的供需主体(即保险公司、农户和农业企业)及其意愿为研究对象,结合农业风险特征变化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背景研究农业保险供需意愿问题,积极探索融合农业保险供需意愿、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路径选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基于此,本文通过应用制度变迁理论及交易费用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农户经济理论、保险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并结合农业的弱质性理论和农业的特殊风险理论,从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的特征分析入手,分析国内农业保险经营的难点和制度原因,并对农业保险供需主体的特征、面临的风险、意愿特点及影响意愿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就如何融合农业保险主体供需意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章和第2章,主要阐述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理论层面内容,包括农业风险特征、农业保险的性质、功能等以及现有经营概况与经营难点。第二部分:即第3至5章,以福建经营的农业保险为例,对其涉及的三个主体的供需意愿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农户的农险需求意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福建481份农户和141份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保险企业,对保险企业特点及其考核体系进行研究,阐述农业保险供给的特殊性,并对在售农业保险产品进行比较研究,最后通过问卷方式分析影响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供给意愿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6章。通过对农业保险主体供需意愿的研究,本文得出结论:一是显着影响农户及农业企业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的共同因素是养殖技术水平及风险承受能力。从其他显着影响因素看,农户方面主要是文化水平、养殖收入占比、养殖划算程度、受周边人影响程度;而农业企业方面主要是投保便利程度、是否投保过商业保险、对保险公司的看法。二是在对保险责任适应性、保险公司的快速理赔、对保险公司的信任、低保费、便捷的投保服务、保险公司的增值服务、政府补助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70%以上的农户选择前三位的是对保险公司的信任、低保费、便捷的投保服务,而75%以上的农业企业选择前三位的是保险责任适应性、保险公司的快速理赔、保险公司的增值服务。三是通过比较农户及农业企业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得出农业企业的保险需求意愿均强于一般农户,农业企业更符合市场经济的特征,未来将是农业保险开拓的重要目标市场。四是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农业巨灾风险损失、风险偿付能力、经营投入不足、不合理赔付等风险,同时受到公司内部考核导向的约束。主要的顾虑包括对政策持续性、经营风险、政府财力、费率的制定、农险投入等方面。根据农业保险投保主体需求意愿的差异以及农业保险供需意愿影响因素的区别情况,提出融合农业保险主体供需意愿的对策建议:改革农业保险推广模式;加强政策法规推动;不断促进农业保险有效需求;努力增加农业保险有效供给;加强农业保险业务管理;加强农业保险的政府监管。本文在学术上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在研究农业保险投保主体意愿时,根据农业生产者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的差异并结合农业产业化趋势要求,将农业保险需求主体分为农户和农业企业,完善了农业保险需求主体的研究体系;二是以能繁母猪保险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丰富了当前涉及较少的养殖业保险(其保险特征与种植业保险差异大)的研究内容;三是从供给角度对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的意愿进行深入研究,并侧重于保险公司的内部考核体系、管理机制及运行成本角度进行分析,对系统的、符合保险运行规则的农业保险供给理论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弥补了当前农业保险研究较少涉及保险供给方的缺陷。

二、农户饲养LY(长大)母猪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户饲养LY(长大)母猪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基础史料
    五、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剪子湾村及账本概况
    一、剪子湾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二、账本资料概况
    三、账本的创造者:会计
第二章 剪子湾村的经济活动
    一、村庄的主业
    二、村庄的“富业”
    三、畜牧业
    四、劳动生产率
第三章 生产的转移:征税与征购
    一、显性的转移:农业税与工商税
    二、隐性的转移:征购与价格差
第四章 农民劳动产品的分配
    一、分配依据:工分制
    二、口粮与现金分配
第五章 农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保障
    一、村民的生活条件
    二、乡村社会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迪庆州是国家“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
        二、多元扶贫是迪庆州维西县稳固脱贫的长久之计
        三、妇女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举措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二、妇女职业教育相关研究
        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四、已有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第一节 迪庆州维西县社会经济的现状
        一、维西县区位与自然现状
        二、维西县人口与经济现状
        三、维西县的教育发展现状
    第二节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一、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的现状调查
        二、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实施现状
    第三节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分析
        一、职业教育扶贫政策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基础
        二、多元妇女教育探索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指明了方向
        三、妇女职业培训需求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动力
第二章 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典型案例描述
    第一节 典型案例研究设计
        一、典型案例研究对象的遴选原则
        二、典型案例分析的逻辑思路
    第二节 XYM:职业教育育己育子,阻断子代贫困代际传递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第三节 HCF:抓住职业教育机遇,斩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第四节 SSY:赋妇女以职业技能,奠定阻断贫困代际基础
        一、案例妇女情况简介
        二、妇女职业教育过程分析
        三、子代贫困代际阻断成效
第三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案例特征比较及成效分析
    第一节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案例特征比较
        一、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案例的同质特征
        二、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案例的异质特征
    第二节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成效分析
        一、职业教育提升妇女健康意识,提高家庭人口质量
        二、职业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增加妇女增收渠道
        三、职业教育促进妇女个体发展,提升妇女综合素养
        四、职业教育增强妇女主体意识,提高妇女家庭地位
        五、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凸显教育强大力量
第四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传统性别分工与家庭观念束缚交织制约妇女自主发展
        一、传统性别分工,妇女发展范围局限
        二、家庭观念束缚,妇女独立发展较慢
    第二节 增收渠道单一与就业岗位有限制约家庭经济收入增长
        一、传统农业限制,家庭增收渠道单一
        二、扶贫产业缺乏,妇女就业岗位有限
    第三节 政府管理分散与宣传力度薄弱制约妇女职业教育规模
        一、政府管理联动机制不完善,妇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二、妇女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够,非正规职业教育认可度低
    第四节 教育供给单一与需求多元错位制约职业培训质量提升
        一、职业教育主体单一,各地教育内容同质
        二、妇女实际需求多元,教育与就业相脱节
    第五节 家庭文化贫困与妇女教育水平低下制约子代教育发展
        一、家庭文化贫困,子代阶层突破难度较大
        二、教育程度较低,妇女家庭教育能力不足
第五章 迪庆州维西县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更新妇女家庭观念,转变妇女思维认知
        一、借助教育转变妇女家庭观念,提高妇女家庭身份地位
        二、实现妇女独立自主脱贫致富,激发妇女自我发展意识
    第二节 挖掘妇女发展潜力,拓宽妇女就业机会
        一、挖掘妇女发展潜力,多措并举地促进家庭经济增收
        二、提供良好就业环境,拓宽妇女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
    第三节 完善职业教育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完善部门联动合作机制,健全妇女职业教育协同机制
        二、增强职业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加大信息传播宣传力度
    第四节 分层实施职业教育,促进社会供需匹配
        一、多元化展开妇女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饱满发展
        二、分层次实施妇女职业教育,展现职业教育的区域特色
    第五节 增强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庭人口质量
        一、关注贫困家庭的妇女教育,提升妇女的家庭教育能力
        二、完善家庭子代教育的支持,提高阻断代际贫困现实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文献
    三、学位论文
    四、其他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猪种研究现状
        1.1.1 国外猪种资源的现状
        1.1.2 国内猪种资源的现状
    1.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对我国猪种产生的影响
        1.2.1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
        1.2.2 国外猪种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1.3 我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概况
        1.3.1 我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1.3.2 我国藏猪的现状与特点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研究地基本概况
    3.1 产区自然条件
    3.2 生态环境条件
    3.3 社会经济条件
4.阿坝藏猪生长发育及模型的拟合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体重
        4.2.2 体重与体尺
    4.3 讨论
        4.3.1 阿坝藏猪生长模型的拟合
        4.3.2 阿坝藏猪的生长规律
        4.3.3 体重与体尺各指标相关系数
        4.3.4 阿坝藏猪体重与体尺的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阿坝藏猪(放牧+半舍饲)肥育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5.1.2 肥育生长性能测定及指标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育肥期日增重
        5.2.2 育肥期料肉比
    5.3 讨论
        5.3.1 阿坝藏猪肥育性能日增重比较
        5.3.2 阿坝藏猪肥育性能料重比比较
    5.4 本章小结
6.阿坝藏猪屠宰性能测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屠宰测定依据
        6.1.2 主要测定指标及标准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屠宰指标比较
        6.2.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猪种和国外品种猪的内脏器官指数比较
    6.3 讨论
        6.3.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屠宰性状分析
        6.3.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品种猪的部分内脏器官分析
    6.4 本章小结
7.阿坝藏猪肉质品质测定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测定动物
        7.1.2 试验仪器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肉色比较
        7.2.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猪肉质理化指标比较
        7.2.3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商品猪肉质营养成分比较
        7.2.4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猪肉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7.3 讨论
        7.3.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猪肉肉色比较
        7.3.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常规肉质性状比较
        7.3.3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猪肉营养含量比较
        7.3.4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猪肉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7.4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描述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撒坝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章部分略缩语表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撒坝猪概况
        1.2.1 产地与命名
        1.2.2 起源与历史记录
        1.2.3 群体规模变化
        1.2.4 体型外貌
        1.2.5 生产性能
        1.2.6 撒坝猪在云南省地方品种中的地位
        1.2.7 撒坝猪种质遗传特性的研究概况
        1.2.8 撒坝猪的保种概况
        1.2.9 撒坝猪的杂交利用概况
    1.3 猪种质特性的分子研究策略
        1.3.1 遗传变异检测方法
        1.3.2 选择信号分析
        1.3.3 功能注释
    1.4 猪遗传资源保护的研究
        1.4.1 猪遗传资源危机
        1.4.2 地方品种的保护策略
        1.4.3 遗传多样性评估
        1.4.4 群体遗传结构
        1.4.5 保种群保种效果评估
    1.5 猪遗传资源利用的研究
        1.5.1 品种选育
        1.5.2 杂交利用
        1.5.3 医学模式动物开发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撒坝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简化基因组测序
        2.1.3 测序数据分析
        2.1.4 SNP检测
        2.1.5 群体系统进化树
        2.1.6 群体遗传结构
        2.1.7 群体混杂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GGRS的模拟酶切结果
        2.2.2 遗传变异检测结果
        2.2.3 群体系统进化树
        2.2.4 群体遗传结构结果
        2.2.5 群体混杂分析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群体间遗传差异检测新方法——fast PLS
    3.1 方法
        3.1.1 基于PLS的群体间遗传差异检测方法
        3.1.2 简化PLS计算复杂度的fast PLS方法
        3.1.3 基于R语言的fast PLS软件包开发
        3.1.4 模拟分析fast PLS简化运算的效果
        3.1.5 模拟比较fastPLS与 F_(ST)的检测效果
        3.1.6 应用 fastPLS 检测 CEU 与 TSI 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3.2 结果与分析
        3.2.1 fast PLS程序包及其使用说明
        3.2.2 fast PLS简化运算的效果
        3.2.3 fast PLS用于群体间遗传差异分析的效果
        3.2.4 CEU与 TSI群体的遗传差异
    3.3 讨论
    3.4 小结
4 撒坝猪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特异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群体内选择信号检测
        4.1.2 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检测
        4.1.3 候选基因组区域的功能注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撒坝猪群体内选择信号
        4.2.2 群体间遗传差异检测结果
        4.2.3 猪功能注释信息挖掘
        4.2.4 功能注释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撒坝猪的保种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遗传多样性检测
        5.1.3 近交系数估计
        5.1.4 分子系谱构建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小群体的期望杂合度估计
        5.2.2 全局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与近交系数
        5.2.3 繁殖性状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与近交系数
        5.2.4 撒坝猪分子系谱
    5.3 讨论
    5.4 小结
6 撒坝猪的杂交利用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杂种优势预测
        6.1.2 大长撒配套模式遗传基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杂种优势预测
        6.2.2 大长撒模式遗传基础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语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主要的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文中的附表
    附录2 论文中的附图
    附录3 论文中的其他附件
    附录4 小样本群体期望杂合度的估计方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5)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美国生猪养殖发展背景及历史分期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
    第二节 1910-2010年间美国农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的大致分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养殖方式
    第二节 牧养方式下的粪污治理观念及政策导向
    第三节 美国早期生猪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59-1971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集约化生猪养殖方式的动因及初期发展
    第二节 观念及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粪污治理的具体措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72-199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集约化养猪快速发展
    第二节 社会环境及政策驱动
    第三节 环境正义追求下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一)
    第一节 生猪养殖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粪污治理的困境与综合养分管理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综合养分管理计划与4R养分管理制度
    第四节 综合养分管理的变革措施与管理成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二)
    第一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产生及基本规范
    第二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升级换代
    第三节 环境优先技术中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第四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推广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粪污治理百年变迁动因分析
    第一节 资源禀赋与治理范式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驱动
    第四节 市场环境与经济动因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及教训
    第一节 政策制度层面经验总结
    第二节 资源化利用层面经验总结
    第三节 各国/地区生猪养殖粪污治理方式比较
    第四节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失败教训
第九章 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价值取向与道德风险的防范
    第二节 粪污治理方式与环境正义的实现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6)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苗族文化的概念界定
        二、生态贫困的概念界定
        三、生态扶贫的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二、文化与贫困的研究
        三、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研究
        四、民族文化与生态扶贫的研究
第二章 子腊村概况
    第一节 选点理由
    第二节 子腊村的生态、生产与生计
        一、子腊村的生态
        二、子腊村的生产
        三、子腊村的生计
    第三节 子腊村的民族与文化
        一、子腊村的民族
        二、子腊村的文化
    第四节 子腊村的“贡米”
        一、“子腊贡米”的含义
        二、“子腊贡米”的发现
        三、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第三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
    第一节 “子腊贡米”系统嵌合关键环节的衰落
    第二节 传统文化价值兑现受阻推动偏离
    第三节 外来不契合文化的偏离影响
第四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
    第一节 无法成钢的废铁与自然灾害的频发
    第二节 工业文化的冲击与生态污染的加剧
    第三节 苗族织绣的衰落与生物多样性的弱化
    第四节 苗族歌舞边缘化与相关文化传承隐忧
第五章 国家权力的误伤与民族文化的无序
    第一节 国家粮食政策变迁与贡米文化混乱
    第二节 国家林业政策实行与传统林、猎文化衰败
    第三节 过往扶贫政策的遗憾与传统文化的错位
    第四节 国家权力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第六章 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
    第一节 市场需求锐减与传统文化产品裁汰
    第二节 经济观念影响与传统教育观念改变
    第三节 市场资本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第四节 民间力量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第七章 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应用
    第一节 “子腊贡米”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一、“子腊贡米”系统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二、复兴“子腊贡米”系统促进生态扶贫的对策
    第二节 苗族织绣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一、子腊村苗族织绣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二、苗族织绣助推生态扶贫潜力的挖掘
    第三节 苗族歌舞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一、子腊村苗族歌舞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二、开发苗族歌舞产业推进生态扶贫的思路
    第四节 苗族宗教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一、子腊村苗族宗教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二、苗族宗教参与生态扶贫的思路
    第五节 生态扶贫的文化资本
        一、文化资本与生态扶贫
        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原则
        三、生态扶贫中文化资本的运用和转化
第八章 生态扶贫中的文化博弈
    第一节 生态扶贫中的国家权力机构
        一、各级国家权力机构的角色定位、权力及职能
        二、国家权力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三、借助国家权力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第二节 生态扶贫中的市场资本
        一、市场资本博弈的立场分析
        二、市场资本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三、苗族文化借助市场资本参与生态扶贫的建议
    第三节 生态扶贫中的民间力量
        一、民间力量博弈的立场分析
        二、民间力量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三、苗族文化借助民间力量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花垣县森林年末实有面积表

(7)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况及以往研究局限
    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解释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晚清江苏畜禽业发展概况
        一、养猪业
        二、养牛业
        三、养羊业
        四、养马、驴、骡业
        五、养兔业
        六、养禽业
    第二节 晚清中国畜禽业发展的困境
        一、中国畜禽业日趋衰落
        二、中国畜禽产品贸易的困境
    第三节 晚清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引进
        一、翻译介绍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文章和着作
        二、重视畜牧兽医教育,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
        三、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并建立畜牧试验场
第二章 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一、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二、江苏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三、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一、我国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二、位于江苏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三、各级畜牧兽医教育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四、畜牧兽医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及留学生教育
    第三节 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一、设立于南京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二、设立于上海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第三章 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品种的改良
    第一节 猪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猪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猪种改良
    第二节 牛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牛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牛种改良
    第三节 羊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羊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羊种改良
    第四节 马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马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马种改良
    第五节 兔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兔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兔种改良
    第六节 鸡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鸡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鸡种改良
第四章 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第一节 现代畜禽企业的建立
        一、现代奶牛企业的建立及发展
        二、现代养鸡场及蛋品公司的建立
        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畜禽企业的建立
    第二节 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一、建立畜产合作社的背景
        二、江苏畜产合作组织的概况
    第三节 现代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的特点
        一、由政府和畜牧兽医专家学者主导和发起
        二、发展缺乏连续性
第五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
        二、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和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
        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
    第二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资本对畜禽业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
        二、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
        三、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及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
        四、政府与专家主导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五、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江苏省民国时期建制沿革
    附录2 江北各县二十四年度推进畜禽养殖业情形简明表
    附录3 无锡牛乳营业登记一览表
    附录4 《牛乳营业取缔规则》
    附录5 《南京市牛乳保证责任合作社章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主持科研项目

(8)农村散养长大母猪繁殖性能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方式
    1.2 调查地点
    1.3 调查时间及数量
    1.4 调查内容
2 调查结果
    2.1 散养长大母猪生产水平
    2.2 散养长大母猪饲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圈舍条件和卫生状况差
        2.2.2 保育条件差
        2.2.3 免疫不到位
        2.2.4 饲喂不科学
3 建议
    3.1 参加技术培训和学习, 提高长大母猪的饲养管理水平
    3.2 改善养殖基础条件, 满足母猪生产需要
    3.3 科学饲养, 提供均衡营养
    3.4 科学防疫, 保证猪群健康

(9)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能的创新点
        1.7.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2.1.2 关于供应链治理的研究
        2.1.3 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2.2.2 关于供应链治理的研究
        2.2.3 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概况
    3.1 生猪存栏情况
    3.2 生猪出栏情况
    3.3 各地区的存栏和出栏量
    3.4 各地区生猪出栏率
    3.5 养猪农户比例
    3.6 养猪农场规模的变化
    3.7 规模化养猪逐渐占主导地位
    3.8 各地区生猪规模养殖农场
    3.9 生猪养殖户规模调查
    3.10 规模化养殖发生原因
第四章 机会主义根源探索:生猪引种与疾病之间关系
    4.1 机会主义研究
    4.2 猪肉食品安全问题
    4.3 我国传统生猪品种的特点
    4.4 生猪引种和育种政策
    4.5 种猪进口
    4.6 种猪进口原因分析
        4.6.1 企业进口种猪的动机和行动
        4.6.2 进口种猪中的政府立场
    4.7 本土猪种所面临挑战
    4.8 引种、疾病和机会主义之间关系
    4.9 小结
第五章 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案例研究
    5.1 引言
    5.2 资中县情况介绍
    5.3 资中生猪养殖生产阶段
        5.3.1 生猪的养殖规模
        5.3.2 生猪品种
        5.3.3 生猪饲养模式
        5.3.4 家庭副业养殖
        5.3.5 小规模养殖模式
        5.3.6 小规模养猪案例
        5.3.7 规模养殖模式
        5.3.8 大规模养殖模式
        5.3.9 大规模养猪案例
    5.4 资中县生猪流通阶段
        5.4.1 活猪流通渠道
        5.4.2 活猪流通成本
        5.4.3 流通阶段的食品安全问题
    5.5. 生猪屠宰阶段
        5.5.1 乡镇屠宰点
        5.5.2 屠宰厂
        5.5.3 屠宰厂的采购模式
        5.5.4 食品安全
    5.6. 上游饲料产业
        5.6.1 加工饲料的配方
        5.6.2 加工饲料的流通模式
        5.6.3 饲料的价值增值过程
        5.6.4 加工饲料的食品安全
    5.7 小结
第六章 猪价与机会主义
    6.1 生猪价格波动
    6.2 生猪价格波动原因探索
    6.3. 政策性猪肉价格波动
    6.4 生猪疾病与猪肉价格波动
    6.5 市场风险与道德风险
    6.6 小结
第七章 生猪食品安全治理结构研究
    7.1 宏观治理结构
        7.1.1 威廉姆森理论
        7.1.2 生猪供应链
        7.1.3 生猪供应链机会主义宏观治理
    7.2 微观治理结构
        7.2.1 可追溯体系的意义
        7.2.2 生猪养殖阶段
        7.2.3 农户合同与代码
        7.2.4 填写饲养记录
        7.2.5 生猪出栏
        7.2.6 生猪屠宰
        7.2.7 猪肉零售阶段
        7.2.8 微观治理的问题
    7.3 生猪政策治理研究
        7.3.1 计划经济生猪政策
        7.3.2 改革开放生猪政策
        7.3.3 养猪与农业和生态环境
        7.3.4 猪肉质量安全政策
        7.3.5 小结
第八章 现代零售企业对猪肉供应链治理作用的实证研究
    8.1 猪肉供应链上机会主义的防范
    8.2 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和农超对接的实施
    8.3 大型连锁超市防范机会主义的实证分析
        8.3.1 结构方程模型
        8.3.2 提出理论假说和设计基本路径
        8.3.3 数据获得
        8.3.4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与检验
        8.3.5 模型解释
第九章 结论
    9.1 本文结论
    9.2 建议
        9.2.1 加快优良品种培育
        9.2.2 完善饲养管理组织体系
        9.2.3 进一步优化猪肉供应链和引进可追溯体系
        9.2.4 完善供应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
        9.2.5 规范兽药生产和使用行为
        9.2.6 依法规范生猪饲养行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农业保险主体供需意愿研究 ——以福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保险现状方面
        1.2.2 农业保险需求方面
        1.2.3 农业保险供给方面
        1.2.4 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方面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
        1.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4.2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6 创新与不足
2 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概述
    2.1 农业与农业风险
        2.1.1 农业概况
        2.1.2 农业风险
    2.2 农业保险的特征及功能
        2.2.1 农业保险的界定
        2.2.2 农业保险的特征
        2.2.3 农业保险的功能
    2.3 农业保险经营概况及经营难点
        2.3.1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借鉴
        2.3.2 国内及福建省农业保险经营概况
        2.3.3 农业保险发展的困境
        2.3.4 农业保险陷入发展困境的制度根源
3 农户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分析
    3.1 农户与农户面临的风险
        3.1.1 农户的定义
        3.1.2 农户特征及面临的风险
    3.2 影响农户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的理论分析
        3.2.1 农户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的定义
        3.2.2 影响农户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的因素
    3.3 影响农户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的实证分析—以福建为例
        3.3.1 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3.3.2 影响农户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因素的描述统计分析
        3.3.3 影响农户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农业企业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分析
    4.1 农业企业与农业企业面临的风险
        4.1.1 农业企业及其类型
        4.1.2 农业企业面临的风险
    4.2 影响农业企业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的实证分析—以福建为例
        4.2.1 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4.2.2 影响农业企业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因素的描述统计分析
        4.2.3 影响农业企业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 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供给意愿分析
    5.1 保险公司与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
        5.1.1 保险公司及其考核体系
        5.1.2 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
    5.2 农业保险供给分析
        5.2.1 农业保险供给的特殊性
        5.2.2 农业保险供给主体分析
        5.2.3 农业保险供给产品分析
    5.3 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供给意愿的理论分析
        5.3.1 大数法则角度
        5.3.2 可保风险角度
        5.3.3 经营绩效角度
        5.3.4 社会绩效角度
    5.4 影响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供给意愿的实证分析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融合农业保险主体供需意愿的对策建议
        6.2.1 创新农业保险推广模式
        6.2.2 加强政策法规推动
        6.2.3 不断促进农业保险有效需求
        6.2.4 努力增加农业保险有效供给
        6.2.5 加强农业保险业务管理
        6.2.6 加强农业保险的政府监管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福建农户能繁母猪保险需求意愿调查问卷表
    附件2:福建母猪饲养企业能繁母猪保险需求意愿调查问卷表
    附件3: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供给意愿问卷调查表
    附件4: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农户饲养LY(长大)母猪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D]. 孟露露. 山西大学, 2021(12)
  • [2]迪庆州维西县少数民族妇女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案例研究[D]. 冯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D]. 何雨潼.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基于基因组信息的撒坝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 孙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5]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D]. 周杰灵.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D]. 陈茜. 吉首大学, 2018(02)
  • [7]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D]. 朱冠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 [8]农村散养长大母猪繁殖性能调查报告[J]. 张景爱,段定然,梁昌林,杨勇. 养猪, 2014(06)
  • [9]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D]. 孙洪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10]农业保险主体供需意愿研究 ——以福建为例[D]. 黄椿.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养殖户养殖LY(成年)母猪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