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中上游汛降水过程天气成因分析

汉江中上游汛降水过程天气成因分析

一、汉江中上游致洪降水过程的天气成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孝慈,李双君,孟英杰[1](2021)在《2016—2020年6—7月长江流域主要暴雨过程特征及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利用2016—2020年6—7月长江流域735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雨情信息对长江流域主要暴雨过程的区域性特征、天气系统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2016—2020年6—7月长江流域降水过程对流层中高层主要受加强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高空低槽东移带来的梅雨锋影响,中低层主要影响系统是切变线、低涡、台风倒槽,边界层有一半的降水过程发生在暖区或受静止锋影响;(2)影响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形势分为纬向环流型、两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之间型、经向型和偏东气流型;(3)长江流域降水差异同副高脊线位置和夏季风北推进程以及短时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相关性。

武坤[2](2021)在《耦合天气系统的英那河水库防洪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库调度在防洪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化防洪体系的建立,常规水库调度方式已很难满足水库调度的需求。针对中小流域以面临时刻的水雨情制定的预报调度方式,存在着预见期较短,预报准确率较低等问题,近些年来数值预报开始逐渐应用于水库调度中。虽然数值预报精度得到提高,但单独依据降雨预报信息的可靠性仍较低,故应结合降雨的天气系统进行相应分析。本文以英那河水库为工程背景,分析降雨预报信息的可利用性,归纳总结流域天气系统及相应暴雨特征,最后以天气系统为主,结合降雨预报信息制定水库的预泄调度策略。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降雨预报信息的利用可有效延长洪水的预见期,但其误差容易给水库防洪调度带来一定的风险,本文重点研究TIGGE降雨集合预报信息应用于水库防洪调度的可行性。选取NCEP和ECMWF两个的预报中心发布的数据,利用TS评分和Bias评分等方法,分析预报中心的预报技巧和精度。以预报技巧和精度更高的ECMWF预报中心的预报信息为研究对象,从误差特征、实际降雨概率分析、天气能量释放规律多个方面分析不同降雨阶段不同时间尺度降雨预报信息的可利用性。结果表明,短期预报降雨中24h预报降雨可用于指导水库决策,但可利用性一般,需进一步考虑结合天气系统。(2)由于仅考虑降雨预报信息并不满足中小流域水库防洪调度的要求,本文重点分析影响英那河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及暴雨特性,研究暴雨特性与天气系统之间关系。归纳整理了影响英那河流域降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并利用相似性方法确定当多个天气系统复合作用时,起主要影响的天气系统。以此为基础,分析不同天气系统的暴雨特征,并结合实例分析了降雨时的高空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结果表明,气象条件与降雨关系密切,分析降雨时需考虑此因素。(3)为进一步提升水库的防洪能力,在利用降雨预报信息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耦合影响暴雨的天气系统,以指导水库决策。分析不同天气系统下,预报降雨与实测降雨之间的误差,结果显示预报降雨均偏大。结合气象要素确定气象因子,分析是否利雨,以气象因子、天气系统、预报降雨确定四个不同的预泄雨量。基于分析结果制定考虑天气系统、气象条件、累积降雨量、预泄水量、24h预报雨量、4d预报雨量的决策树,预泄五种不同雨量的调度方式。结果表明,将新的调度方式用于指导水库调度,与常规调度相比,很好地起到了延长预见期,降低最高库水位,减小防洪压力的目的,耦合天气系统指导水库决策效果较为显着。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且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张梦莹[3](2021)在《基于水文气象预报信息的丹江口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是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重要的途径之一。流域洪水资源利用主要是通过水库的科学调度来实现,其中,水库汛限水位的设计与运用是水库调度的一个焦点。汛限水位除了可以在不同时期进行划分外,还可以在同一时期内划分,本文研究的是在子汛期内根据水文气象信息进一步对水库汛限水位进行分型设计,可以在水库子汛期内按多个汛限水位进行精细控制。本文以丹江口水库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分析水库流域历史典型洪水的暴雨特性、洪水特性以及天气系统特性,得出其三者之间的成因响应关系;依据其三者之间的响应关系对多场典型洪水分类;依据现行的水库防洪调度规则,推求各类型洪水的汛期起调水位值,提出丹江口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设计与控制方法;最后对丹江口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控制进行风险与效益分析,以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汛期起调水位分型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在了解丹江口水库防洪任务与兴利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水库已有的洪水资源利用的研究,综合分析汛期起调水位分型研究的必要性。(2)汛期起调水位分型研究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天气系统预报信息可利用性、典型洪水分类可行性、不同典型洪水调度差异以及分型研究资料可获取性四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分别从技术层面、研究思路以及资料获取等方面分析丹江口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研究的可行性。(3)汛期起调水位分型设计。通过研究丹江口水库多场典型洪水的暴雨特性、洪水特性、天气系统特性得到三者间响应关系,并依据这种响应关系进行典型洪水分类;依据现行的防洪调度规则,对各分类典型洪水进行调节计算,推求各分类典型洪水对应的汛期起调水位值,取各分类典型洪水中的最低起调水位,作为对应类型的汛期起调水位分型设计值。(4)汛期起调水位分型控制。在预报水库流域未来一定预见期内有中雨及以上量级的降雨时,通过泄流使库水位尽快回落至与预报暴雨洪水类型对应的分型汛期起调水位,提出了丹江口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控制方法。(5)汛期起调水位分型控制风险与效益分析。分析了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控制时可能影响防洪调度的原因,以及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措施方法等;同时分析并计算了水库由于实施汛期起调水位分型控制而增加的发电、供水等兴利效益。

张霞,赵培娟,张渊萌,栗晗[4](2020)在《淮河上游致洪暴雨对王家坝水位影响分析及估测》文中研究说明采用1980—2018年王家坝逐日水位、河南省逐日降水等资料,分析了王家坝洪水特征及淮河上游降水对王家坝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汛期的6—8月是王家坝洪水易发时段,持续日数达7 d及以上的洪水均发生在主汛期6—8月,又以7月最易发。2007年7月王家坝洪水持续25 d,居1980年以来持续日数之最。依据淮河水系将河南省淮河流域分为Ⅰ—Ⅲ区。王家坝洪水与Ⅰ区暴雨关系密切。该区连续性暴雨或单日强降水均可导致王家坝洪水,王家坝水位一般在强降水结束后的第3日或第4日达到短期最高水位;王家坝最大水位增幅与Ⅰ区单日面雨量相关系数为0.712,与Ⅰ区连续5 d累计面雨量相关系数高达0.857。基于淮河上游面雨量对王家坝水位影响分析和洪水前及持续期间暴雨特征统计结果,定义了淮河上游致洪暴雨标准,建立了基于面雨量的王家坝水位最大增幅估测模型,实现了对王家坝水位增幅的短中期估测。经43次洪水过程回算,模型估测正确率达74.4%;对2019年5—9月4次区域暴雨过程水位进行估测,最大水位增幅为1.5~2.3 m,估测王家坝未出现洪水,与实况一致。

杨倩[5](2020)在《汉江上游径流演变规律和实际蒸散发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人们对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驱动下生态水文问题的关注持续增强。气候变化会加剧水文循环过程,人类活动会改变下垫面条件,两者都会引起流域天然水文循环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径流响应研究逐渐成为水文循环研究的热点。而蒸散发作为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是水文-气象的一个耦合过程,也是水文-生态的一个连接过程。实际蒸散发的准确计算对流域的径流预报、水资源管理和水文过程模拟都十分重要。汉江上游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区,研究径流量的演变规律和实际蒸散发量对调水工程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汉江上游石泉水文站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研究区域的生态水文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然后,基于SWAT模型和弹性系数法,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分析了不同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径流响应。最后,基于蒸散发互补理论,优选了适合研究区域的蒸散发互补模型,对实际蒸散发进行了估算,并对实际蒸散发的演变进行了归因分析。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降水、潜在蒸散发、径流、植被指数和土地利用等要素,采用线性回归法、累积距平法、有序聚类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揭示了生态水文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年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量和年径流深均呈递减趋势,汉中、洋县、两河口、石泉这四个水文站的年径流深呈现递减趋势,酉水街的年径流深呈不显着上升趋势,区域面降水量和径流量均在1990年发生突变;年平均NDVI值呈显着上升趋势,NDVI值由低级别向高级别不断转变,不同类型植被的NDVI值从低到高依次是灌丛<草地<常绿针叶林<农用地<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土地利用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耕地和草地三者之间,从1980年到2015年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有所增加,草地和耕地面积在减少。(2)基于汉中以上区域和汉中-石泉区域的水文气象数据和下垫面数据,构建了SWAT水文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汉中和石泉水文站的径流敏感参数略微不同,率定期和验证期的月径流模拟效果均较好,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E、确定性系数R2和KGE系数均大于0.8,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14%,满足水文模型的精度要求。说明SWAT模型在石泉水文站以上区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用于变化环境下的径流响应研究。(3)采用6种弹性系数公式和构建的SWAT水文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气候和人类活动对汉中站和石泉站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发现气候变化对汉中站和石泉站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在79.50%-80.90%和59.41%-73.50%之间,人类活动对汉中站和石泉站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在19.10%-20.50%和26.50%-40.59%之间。气候变化是造成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径流对降水的敏感性远大于潜在蒸散发。(4)在设定土地利用不变的情况下,设置了 34种气候变化情景,基于SWAT模型对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当气温不变时径流对降水减少的响应程度略大于对降水增加的响应程度;降水量不变时气温变化引起的径流变化幅度小于气温不变时降水量变化引起的径流变化幅度,这也说明径流对降水的敏感度高于气温,降水是影响两个水文站径流变化的主导性气候因子。不考虑气候改变的情况下,设置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基于SWAT水文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自然增长情景、极端草地情景和极端耕地情景都显示汉中和石泉水文站年径流量增加,极端耕地情景使两个水文站的年均径流量增加最多,极端草地次之。极端林地情景下的年均径流量减少幅度最大。(5)基于蒸散发互补原理,结合水量平衡法率定了三种蒸散发互补关系模型的参数,分析了研究区实际蒸散发过程。验证了研究区域蒸散发互补关系,比较了 AA模型、B2015模型和H2018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其中B2015模型估算实际蒸散发效果最好。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平均实际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各个季节的实际蒸散发量变化规律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年实际蒸散发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显着升高、降水和风速的减少;春季实际蒸散发显着升高的原因是气温的显着升高、日照时数的增加和风速的显着减少;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是实际蒸散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秋季实际蒸散发量增加主要是由于最高气温的显着增加和降水的减少;冬季实际蒸散发量增加显着的原因是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显着升高。

孟雪姣[6](2019)在《变化环境下梯级水库群汛限水位联合优化设计与实时防洪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洪水灾害是全球发生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破坏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全球气候持续变化的背景下,洪水的强度、频率和严重程度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因此,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防洪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洪灾严重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已有的水文稳态规律,使流域洪水序列形成的一致性不复存在,导致传统的基于一致性假定的水文频率计算方法不再适用;同时,流域水库群的建设,不仅增加了设计洪水计算的复杂性,而且对水库群的汛限水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兼顾水库群的整体防洪效益和兴利效益。因此,本文针对变化环境下水库群防洪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考虑水文序列的非一致性以及洪水的地区组成特性,提出变化环境下水库群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并基于水库群设计洪水,提出变化环境下水库群汛限水位的联合设计方法,不仅对提高流域的综合效益和水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变化环境下水库群联合防洪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此外,针对水库实时防洪调度中的风险问题,基于汛期径流特性,研究水库实时防洪库容频率曲线和实时防洪风险,为水库的实时防洪调度运行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汉江上游流域洪水序列,采用变异诊断系统和时间序列分解与合成法进行非一致性检验和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推算安康水库设计洪水过程。结果表明,安康、石泉和区间的年最大洪峰序列均发生跳跃变异,且变异年份分别为1985年、1990年和1987年;安康水库的设计洪峰流量与原设计值有明显差别,5年一遇洪峰和20年一遇洪峰较原设计值偏大,100年一遇以上洪水较原设计值偏小。(2)基于汉江上游流域非一致洪水序列重构结果,采用Copula函数法和地区组成法分析安康水库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规律,推求水库群设计洪水过程。结果表明,典型组成、同频率组成1、条件期望组成1中石泉洪水所占比重较大,对防洪较为有利:而最可能组成、同频率组成2、条件期望组成2中区间洪水所占比重较大,对防洪较为不利。(3)基于非一致条件下安康水库设计洪水过程,构建耦合防洪与兴利的汛限水位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MOCS)进行求解,确定安康水库的汛限水位和对应的防洪规则,并分析汛限水位与水库校核水位以及发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康水库的汛限水位最高为322.67m,低于原设计值,对应的水位判别参数分别为326.22m和329.42m,均高于原设计值。考虑到设计洪水的变化,有必要在发生中小洪水时,通过石泉水库分担部分防洪任务来抬高安康水库的汛限水位,提高水库群的整体效益。(4)在确定石泉-安康梯级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式的基础上,根据水库群设计洪水过程,构建基于联合防洪调度的水库群汛限水位联合优化模型,采用MOCS算法进行求解,确定梯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规则和汛限水位联合设计方案,并分析不同洪水地区组成对水库群防洪的影响和差异,以及联合运行和单库运行下安康水库调洪结果的差别。结果表明,石泉水库在20年一遇及以下洪水时,可以充分发挥水库的拦蓄作用,减少下游安康水库的洪量;在100年一遇及以上洪水时,可以发挥水库的削峰作用,减小下游安康水库的入库洪峰。相比安康水库单库运行,水库群的联合运行可以在保证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抬高下游安康水库的汛限水位,并降低各频率下安康水库的调洪高水位,尤其是100年一遇及以下洪水。遇中小洪水时,不同洪水地区组成下安康水库调洪过程差别不大,但是遇100年一遇以及以上洪水时,不同洪水地区组成下安康水库调洪过程差异明显。(5)根据水库时变防洪库容,构建基于龙-刘梯级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的龙羊峡水库实时防洪风险模型,对汛期径流过程以及设计洪水过程进行调洪计算,确定龙羊峡水库实时防洪库容频率曲线和实时防洪风险。结果表明,随着调度期的缩短,龙羊峡水库所需要预留的防洪库容逐渐减小,并且7月1日和8月1日水库所需防洪库容差别不大,而9月份水库所需防洪库容明显减小;龙羊峡水库在7月1日和8月1日的防洪风险差别不大,9月1日与9月16日的防洪风险差别不大,而水库在9月1日的防洪风险相比7月1日明显减小。

芦鑫[7](2019)在《基于日降水量的长江流域极端降水与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流域多雨的气候条件与多低山丘陵的地形条件加剧了区域降雨对土壤的侵蚀能力,研究长江流域极端降水与降雨侵蚀力有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与洪涝灾害的防治。本文利用章文波日雨量模型,采用线性趋势、空间克里金插值、Mann-Mendal突变检验等方法,基于长江流域127个气象站点1960-2017年长时间序列的逐日降雨资料,分析长江流域近58年来极端降水与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960-2017年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其中,长江上游年降水量呈微弱下降变化,长江中下游呈上升变化;整个流域内降水量在2000年后波动变化强烈。空间上,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在四川盆地、乌江流域,呈上升趋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降水日数年际变化均呈显着下降趋势。在四季中,长江上游四季降水量均呈下降变化,长江中下游夏冬季降水量呈上升变化,春秋季呈下降变化。近58年来长江流域年均侵蚀性降雨量占年均降水量百分比均值为69.62%,呈显着增加趋势;其中,中雨量占年降水量百分比呈显着下降,大雨量占年降水量百分比呈增长趋势,暴雨量占年降水量百分比呈显着性上升趋势。1960-2017年长江流域侵蚀性降雨量以3.79mm/10a的速率增长;侵蚀性降雨量丰富区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东部平原丘陵及河流交界处,且多数呈增长趋势;其中,中雨量呈下降趋势,大雨量在长江上游呈下降趋势,在长江中下游呈上升趋势,暴雨量呈上升趋势;且在春秋两季多年年均侵蚀性降雨量呈下降趋势,在夏冬两季多年年均侵蚀性降雨量呈上升趋势。(2)1960-2017年长江流域极端降水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长江流域年降水强度(SDII)、5日最大降水量(R5day)、极端降水总量(R99P)、异常降水总量(R95day)连续无雨日数(CDD)呈上升趋势,其中SDII、R99P的上升趋势通过显着性检验;连续有雨日数(CWD)呈极显着下降趋势。在流域内存在三个年降水强度上升幅度较大的高值中心,分别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汉江流域上游、金沙江与长江交界处;且极端降水总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R99P呈上升趋势的地区也分布在平原丘陵区;CWD下降幅度较大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尤在乌江流经的喀斯特地貌区显着。(3)1960-2017年长江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较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流域的部分地区、洞庭湖流域东北部;其中中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其下降趋势较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中部武陵山周边、大巴山西南山区、四川盆地、大娄山区;大雨侵蚀力与暴雨侵蚀力均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较大区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流域、长江中游长江干流间、洞庭湖周边。长江上游中雨与大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长江中下游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均呈上升趋势。四季中,长江流域不同区域春季以大雨产生的降雨侵蚀力为最大,夏季以暴雨产生的降雨侵蚀力为最大,秋季不同量级雨量产生的侵蚀力大体相当,冬季以中雨产生的侵蚀力为主。在春季和秋季全流域年均降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在夏季和冬季年均降雨侵蚀力呈上升趋势。四季中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在长江中下游长江南岸多呈上升趋势,在雪峰山、武陵山、巴巫谷地等山区波动变化明显。(4)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强度指标(SDII、R5day)、极端降水相对指标(R99P、R95P)均与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连续有雨日数CWD呈微弱正效应,与连续无雨日数CDD呈显着负相关。

邢慧敏[8](2019)在《小流域视角下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文中提出人口爆炸及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所施加的压力和影响与日俱增,生态环境问题亦日渐复杂。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均把生态文明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国际担当和共产党人的民益精神。生态环境脆弱性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本底机制,是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小流域是完整的生态系统单元,能较好地反映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交换及相互作用关系。本文以小流域为视角,探讨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机理与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为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脆弱生态环境恢复研究提供支撑。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省份,是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深远的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下,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日益明显。湖北省生态环境健康不仅是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量研究前人相关文献及对湖北省地理要素和生态环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满足数据可获取性的原则下,筛选了气象要素、地形地貌要素、土壤植被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等相关因子,构建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SPSS等软件,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计算;并利用基于DEM数据的小流域划分方法,将湖北省划分为20个小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生态环境治理和脆弱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依据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大小,对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了五级划分: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和极度脆弱。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以轻度脆弱和中度脆弱为主。轻度脆弱型和中度脆弱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重为44.033%和36.547%,微度脆弱型、重度脆弱型和极度脆弱型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 2.816%、15.574%和 1.030%。(2)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从空间分布上看,呈现四周高中间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态势。鄂西北、鄂西南的脆弱生态环境属于地形地势主导型,鄂东北的脆弱生态环境主要受不稳定地质地貌和暴雨影响,鄂东以及江汉平原的脆弱生态环境主要受洪涝影响。(3)对湖北省20个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分类比较研究,按照小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平均值,将小流域划分为轻度(9个)、中度(9个)和重度(2个)脆弱度等级。其中,清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最高,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平均值为6.387,其重度脆弱型占该流域总面积的67.120%,其极度脆弱型占湖北省该脆弱等级总面积的80%以上;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最低是沮漳河流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平均值为3.073,全省50.214%的微度脆弱等级都集中在该流域。(4)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出与地形及土地利用明显相关的特征。从地形上看,平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最低,轻度脆弱型占研究区平原总面积的64.906%,海拔1000 m以上的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最高;从土地利用看,水域生态系统由于自我恢复能力强,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最低,轻度脆弱型占研究区水域总面积的72.233%,草地和耕地生态环境脆弱程度较高。小流域是具有完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环境系统,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能够顾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可以更好地体现生态环境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本研究为湖北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邴建平[9](2018)在《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通江湖泊,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气候变化、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长江与鄱阳湖江湖关系持续演变,尤其是近十几年演变加剧,给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要素对江湖水情的影响,分析三峡水库运行下江湖关系新变化趋势及适应性调控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系统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对江湖关系演变与调控效应相关研究的方法、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围绕江湖水情时空演变特征与趋势、江湖洪水遭遇规律、江湖水量交换关系、控制性水库对江湖水情的调控效应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定量辨识研究,为保障鄱阳湖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水文演变趋势分析方法,揭示长江中游干流和鄱阳湖的流量、水位、江湖冲淤、河道水位流量关系、江湖水位关系、湖泊调蓄洪水能力等水系统要素的长历时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三峡水库运行以来,长江中游干流9~11月流量明显减少,12~次年3月流量增加;九江站枯水河床冲刷下切,水位特征受上游来水和河道冲刷综合影响而改变。鄱阳湖出湖水量减少幅度小于入湖水量,但枯水期出流加快,9~11月最大倒灌流量减少;入湖水量长历时变化趋势不显着,出湖水量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和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湖区都昌站附近水位变化幅度最大,都昌以上距离湖口越远影响越小。鄱阳湖湖口与长江干流水位相关关系较好,三峡水库运行后,水位相关关系未发生明显变化,而湖口站14m以下水位时星子水位明显降低。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或倒灌作用减弱,从而减弱了对长江洪水的调蓄作用。江湖水情变化受降水偏少、河床冲刷和采砂、三峡水库运行等综合影响,2003年为主要突变点。(2)基于Copula函数研究江湖不同量级洪水遭遇概率,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影响下多因素对洪水遭遇的影响。长江干流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鄱阳湖发生100年、50年、10年一遇出湖洪水的概率分别为19.0%、27.3%和53.8%。在长江发生一定洪水条件下,鄱阳湖低重现期洪水发生的可能性比高重现期洪水的可能性大,鄱阳湖调蓄降低了长江洪水与鄱阳湖出湖洪水遭遇概率。三峡水库削峰作用降低了鄱阳湖与长江洪水遭遇概率约7.0%。(3)基于顶托强度指数、倒灌强度指数及水量交换系数等特征指数概念和方法,系统分析复杂的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及交换强度变化,探讨主要驱动因素影响程度。鄱阳湖汛期7~9月多年平均顶托强度27.5%,平均倒灌强度8.3%,水量交换以“湖分洪”状态为主;枯水期12~次年4月多年平均顶托强度8.8%,水量交换以“湖补江”状态为主。当长江中游来水较五河来水15.7倍偏丰时,水量交换以“湖分洪”为主;当长江中游来水较五河来水6.8倍偏少时,水量交换以“湖补江”为主;其他来水情况表现为“稳定”状态。江湖调控是驱动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变化的主因,三峡水库运行以来,12~次年3月湖口顶托强度增加6.0%,汛期削峰作用降低湖口顶托强度4.8%,倒灌强度减弱2.3%。(4)构建长江中游复杂江湖关系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定量识别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对于江湖天然水文过程和江湖关系的影响程度。三峡水库蓄水期(9~11月),长江中游干流九江站流量减少、水位降低,尤以10月最为显着,平均流量减少3340m3/s;三峡水库补水期(12~次年5月)流量总体增加、水位升高,枯水期1~3月补水作用明显,平均流量增加800~1550m3/s;汛期大洪水洪峰有所削减。三峡水库运行改变了江湖水量交换过程,鄱阳湖9月平均出湖流量增加14.6%,而10月出流减少9.6%,12~次年5月出流减少0.1~5.0%,6~7月出流增加2.7~7.4%,8月出流减少4.6%,7~10月倒灌流量有所减少。湖区水位过程受长江干流来水和江湖水量交换变化而发生显着改变,涨水阶段水位偏高,退水阶段水位偏低,消落速度加快,枯水出现时间提前,枯水历时加长,水文节律变为洪旱急转的情势。三峡水库蓄水期降低湖区水位效应可影响至康山,枯水期补水抬高湖区水位作用仅能影响到都昌附近。湖区星子站10月平均水位降低1.04m,1~3月平均水位升高0.17~0.32m,湖区水面面积和湖容相应变化。湖区近年水文节律变化特征已成为常态化趋势,对湖区供水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5)采用水动力数学模型和动湖容模拟调节,研究拟建鄱阳湖枢纽及与三峡水库联合调控对江湖水情的调节效应。鄱阳湖枢纽科学调控后,汛期对江湖水情影响较小,枯水期可有效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改善了湖区的水资源利用形势和水生态环境,并可对长江下游干流起到一定的补水作用。鄱阳湖枢纽汛末蓄水期(9月1日~15日),湖口出湖流量平均减少值占大通站同期流量的5.6%,而湖区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0.78m。江湖关系恢复期(9月16日~10月底),为三峡水库主要蓄水期,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2.59m,湖区水位、下降速度可基本恢复到三峡水库运行前的情势。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期(11~次年2月),11月湖口出湖流量平均增加714m3/s,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2.72m,较三峡水库运行前的水位抬高0.7m;长江干流最枯水期12~次年2月,出湖流量变化较小,而星子水位可平均升高2.94m,较2003年以前的平均水位抬高2.36m。

王谷[10](2018)在《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文中研究表明郧阳地区群山环绕,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界之地,郧阳地区的行政区划长期以来处于分而治之的状态。直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明政府迫于此地严重的流民问题,决定在此地划定“特区”,设置郧阳府,“郧阳”之名由此而生。其最高行政长官统称为郧阳抚治,专事安抚管理鄂、豫、陕三边地区的流民事宜。因此,郧阳地区以成化十二年(1476)为时间界限,正式进入到了政府专管时期,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山区开发。有序的生产,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人口的喷薄增长,人口的压力转化成了资源开发的巨大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扩大农业垦殖的范围。这个扩张是循序渐进的,由平地到江、湖、滩涂再到山坡、丘陵。到了清后期人们的开发步伐更大了,深入到老林区域,深入山区的开发是随着玉米、马铃薯、红薯的引进而新兴的,物种强悍的适应性为人们开发深山老林提供了良种,整个明清时期郧阳地区的资源开发呈现的是粗放、盲目和无度的特点,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带来的后果既有社会的发展,也有环境的变迁。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官员未必不知道资源开发的严重后果,只是在利弊权衡之下,做出了符合短期利益的选择而已,对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此作出评价。总的来说,本文认为:开发过程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必经过程,中央政府的开发策略是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只有真正经历过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制约作用后,环境思想才会被真正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全面论述郧阳地区社会变迁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背景。任何社会模式的形成都根源于其自然环境基础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来自于内在习惯的形成,生产方式受制于环境的约束。人类活动和生产方式共同构成了基本的社会模式。第二章,探讨明清时期郧阳地区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通过明清人口特点对比,本文认为清代人口增长呈现出“几何型”增长趋势,并且就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考证。首先结合郧阳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以不同时间段灾害发生的次数对比、新灾害的出现以及不同灾害之间的联系为依据,证明人口基数的增加的确使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了,主要表现形式为恶劣气候的增加。其次,考察了郧阳地区人口与生物种类之间的关系,以老虎在郧阳地区的各文献中的记录,分析郧阳地区的生物种类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人口变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做物种对比,本文把物种变动开始的时间限定到乾隆十五年(1785)到同治四年(1865)之间,并且郧阳地区物种从数量上看没有减少,主要影响的是大型野生动物和具有经济价值的禽类和植物。第三章,通过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研究了解明清郧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农田水利的发展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劳动智慧的具体体现,利用自然的天然条件,加上人工的创造使郧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郧阳地区一直延续了农业耕作传统,他们不擅长手工,不从事商贾,所有的生计全在田地之间,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这是最适合山林地貌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技术随着民族的融合和官员们对农耕技术的推广而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为人们进一步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清后期人口的日益膨胀为资源开发提供了原始的动力,玉米等高产耐旱物种的引进就是这场资源大开发运动的催化剂。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比人口的影响要更直接,人口增长的压力通过农业对环境进行转嫁,直接影响了郧阳地区整个森林体系,这个体系复杂而又联系紧密,包括林木、土壤、微生物、动物、空气等等,体系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很难修复;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水土流失与农业开垦之间的关系,甚至向前推导出了人口增长这个根源。第四章,通过对官方以及郧阳地区地方官员环境思想的论述,了解当时环境观念在郧阳地区的生存发展空间。官员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了解外来思想的途径,特别是接触实际地方政务的地方官员,对于环境变化以及带来的后果了解最为清楚,他们是最好的环境思想接受者。清政府出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没有办法依靠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解决人口庞大的生存需求,而地方官员出于其自小树立的人伦道德,即使意识到了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也没有办法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建议,这个时间的政府和官员所能做的是不涉及根本的环保措施——种树,并且种植的理由以强调其经济价值为主。郧阳地区地方官员很早就有了初步的生态主义的意识雏形,即意识到了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人类目前的遭遇的天灾根源于人类的无度开垦,并做出退耕还林的解决方案。但是到了清后期土地严重不足的时候,官员们对于“退耕还林”方案持保守态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生存无法保证的时候是普遍的生态观念,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说,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限制而转化为生态主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二、汉江中上游致洪降水过程的天气成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江中上游致洪降水过程的天气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6—2020年6—7月长江流域主要暴雨过程特征及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资料与方法
2 长江流域雨情概况
3 长江流域主要暴雨过程天气形势
4 长江流域降水差异成因分析
    4.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4.2 南海夏季风
    4.3 短时强降水特征
5 结 论

(2)耦合天气系统的英那河水库防洪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库防洪调度研究进展
        1.2.2 耦合集合降雨预报的水库防洪调度研究进展
        1.2.3 耦合暴雨天气系统的水库防洪调度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TIGGE降雨集合预报信息的精度检验及可利用性分析
    2.1 引言
    2.2 研究区域概况及TIGGE资料介绍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TIGGE资料介绍
    2.3 降雨资料前期处理
        2.3.1 流域面雨量计算
        2.3.2 英那河流域降雨分级标准
    2.4 降雨集合预报信息精度检验分析
        2.4.1 TS评分和偏差Bias
        2.4.2 Brier评分和CRPS评分
        2.4.3 Talagrand分布检验
        2.4.4 精度检验结果综合分析
    2.5 降雨集合预报信息可利用性分析
        2.5.1 可利用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2.5.2 可利用性分析方法
        2.5.3 降雨开始前降雨预报信息的可利用性分析
        2.5.4 降雨结束后降雨预报信息的可利用性分析
    2.6 小结
3 英那河流域天气系统及暴雨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英那河流域的降雨天气系统类型及特点
        3.2.1 台风型暴雨
        3.2.2 冷涡型暴雨
        3.2.3 副热带高压型暴雨
        3.2.4 气旋型暴雨
    3.3 致洪暴雨分类及相似性分析
        3.3.1 暴雨相似性分析指标
        3.3.2 相似性分析方法
        3.3.3 暴雨相似性分析
    3.4 英那河流域致洪暴雨分析
        3.4.1 致洪暴雨特征分析
        3.4.2 高空形势分析
        3.4.3 水汽输送分析
        3.4.4 动力条件分析
    3.5 小结
4 耦合天气系统的英那河水库调度方案研究
    4.1 引言
    4.2 水库常规调度方式
        4.2.1 英那河水库调度原则
        4.2.2 英那河水库常规调度规则
        4.2.3 调度实例
    4.3 耦合天气系统与降雨预报信息的可行性分析
        4.3.1 不同天气系统下的实际降雨与集合降雨预报信息对比分析
        4.3.2 天气系统与降雨预报信息的耦合利用方式
    4.4 耦合天气系统的水库调度方式
        4.4.1 水库调度方式
        4.4.2 调度实例
    4.5 调度结果对比分析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耦合天气系统的预泄决策表
致谢

(3)基于水文气象预报信息的丹江口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水库洪水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1.2.1 水库汛期分期研究
        1.2.2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
        1.2.3 基于水文气象预报信息的洪水资源利用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丹江口水库流域概况
    2.1 引言
    2.2 丹江口水库概况
        2.2.1 流域及工程概况
        2.2.2 水文气象条件
        2.2.3 水库工程任务
        2.2.4 防洪与兴利需求矛盾
        2.2.5 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研究的必要性
    2.3 本章小结
3 丹江口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 引言
    3.2 天气系统预报信息可利用性分析
    3.3 典型洪水分类可行性分析
    3.4 不同典型洪水调度差异分析
    3.5 分型研究资料可获取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丹江口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设计与控制
    4.1 引言
    4.2 丹江口水库典型洪水暴雨特性分析
        4.2.1 夏季典型洪水暴雨特性分析
        4.2.2 秋季典型洪水暴雨特性分析
    4.3 丹江口水库典型洪水特性分析
        4.3.1 夏季典型洪水特性分析
        4.3.2 秋季典型洪水特性分析
    4.4 丹江口水库典型洪水天气系统特性分析
        4.4.1 夏季典型洪水天气系统特性分析
        4.4.2 秋季典型洪水天气系统特性分析
    4.5 天气系统、暴雨、洪水之间的响应关系分析
        4.5.1 夏季响应关系分析
        4.5.2 秋季响应关系分析
    4.6 典型洪水分类
    4.7 丹江口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设计
        4.7.1 水库典型洪水汛期起调水位
        4.7.2 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确定
        4.7.3 分型设计防洪安全性分析
    4.8 丹江口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控制
    4.9 本章小结
5 丹江口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控制效益与风险分析
    5.1 引言
    5.2 风险分析
        5.2.1 风险分析内容
        5.2.2 风险分析方法
        5.2.3 汛期起调水位分型控制风险分析
    5.3 效益分析
        5.3.1 效益分析内容
        5.3.2 效益分析方法
        5.3.3 汛期起调水位分型控制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场次洪水峰量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淮河上游致洪暴雨对王家坝水位影响分析及估测(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 料
    1.2 淮河流域片区划分
    1.3 方法简介
2 淮河上游降水对王家坝水位影响分析
    2.1 王家坝洪水统计特征
    2.2 王家坝洪水与淮河上游暴雨关系
    2.3 淮河上游面雨量对王家坝水位影响
        2.3.1 不同片区面雨量对王家坝水位影响
        2.3.2 基于面雨量的淮河上游致洪暴雨标准
        2.3.3 淮河上游面雨量与王家坝水位增量关系
        2.3.3.1 面雨量与最高水位出现时间
        2.3.3.2 面雨量与最大水位增幅相关性
3 王家坝水位增量估测方法
    3.1 王家坝水位最大增幅估测
    3.2 估测方法回算及2019年估测效果评估
4 结论与讨论

(5)汉江上游径流演变规律和实际蒸散发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变化环境下的径流响应研究进展
        1.2.2 SWAT模型研究进展
        1.2.3 蒸散发互补研究进展
        1.2.4 汉江上游水文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基础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水文气象特征
    2.2 数据来源
        2.2.1 水文气象资料
        2.2.2 SWAT模型所需空间数据
        2.2.3 植被数据
        2.2.4 灯光数据
3 汉江上游生态水文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线性回归法
        3.1.2 累积距平法
        3.1.3 有序聚类分析法
        3.1.4 相关性分析法
    3.2 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3.2.1 降水演变特征分析
        3.2.2 潜在蒸散发演变特征分析
        3.2.3 径流演变特征分析
    3.3 植被指数演变特征分析
        3.3.1 NDVI时空变化分析
        3.3.2 NDVI驱动因子分析
    3.4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4.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3.4.2 土地利用变化速率
        3.4.3 土地利用转移方向
    3.5 本章小结
4 汉江石泉水文站以上区域SWAT模型的构建
    4.1 SWAT模型数据库的构建
        4.1.1 数字高程图
        4.1.2 土地利用数据库
        4.1.3 土壤数据库
        4.1.4 气象数据库
    4.2 基于DEM的水文参数提取
    4.3 模型参数校准及验证
        4.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4.3.2 模型适用性评价指标
        4.3.3 参数校准与验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汉江石泉水文站以上区域在变化环境下的径流响应研究
    5.1 基于弹性系数法的径流归因分析
        5.1.1 弹性系数法
        5.1.2 基于弹性系数法的径流归因分析结果
    5.2 基于SWAT模型的径流归因分析
        5.2.1 基于SWAT模型的水文模拟法
        5.2.2 基于SWAT模型的径流归因分析结果
    5.3 不同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径流响应
        5.3.1 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响应
        5.3.2 土地利用变化下的径流响应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蒸散发互补原理的实际蒸散发分析
    6.1 汉江石泉水文站以上区域蒸散发互补关系研究
        6.1.1 研究区蒸散发互补关系验证
        6.1.2 研究区蒸散发互补关系模型的选择
        6.1.3 互补模型参数率定方法
        6.1.4 不同蒸散发互补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评价
    6.2 汉江石泉水文站以上区域实际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研究
        6.2.1 实际蒸散发年际变化规律
        6.2.2 实际蒸散发季节变化规律
        6.2.3 实际蒸散发月际演变规律
    6.3 汉江石泉水文站以上区域实际蒸散发变化的成因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变化环境下梯级水库群汛限水位联合优化设计与实时防洪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变化环境下设计洪水研究进展
        1.2.2 水库汛限水位研究进展
        1.2.3 水库防洪调度风险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非一致性条件下设计洪水推求
    2.1 引言
    2.2 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方法
        2.2.1 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方法对比
        2.2.2 水文序列非一致性检验
        2.2.3 时间序列分解与合成法
        2.2.4 基于跳跃变异的分解与合成法
    2.3 安康水库设计洪水
        2.3.1 流域概况
        2.3.2 变异诊断结果
        2.3.3 洪峰序列重构
        2.3.4 安康水库设计洪水
    2.4 小结
3 设计洪水地区组成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Copula函数的洪水地区组成计算方法
        3.2.1 洪水地区组成描述
        3.2.2 Copula函数
        3.2.3 条件期望组成与最可能组成
        3.2.4 地区组成法
    3.3 石泉-安康水库群设计洪水地区组成结果
        3.3.1 条件期望组成与最可能组成
        3.3.2 典型组成与同频率组成
        3.3.3 洪水地区组成结果对比
    3.4 小结
4 水库汛限水位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水库汛限水位设计现状与问题
        4.2.1 水库汛限水位设计现状
        4.2.2 存在问题
    4.3 防洪调度方式与规则
        4.3.1 水库防洪调度方式
        4.3.2 水库防洪调度规则
        4.3.3 安康水库防洪调度方式与规则
    4.4 模型建立与求解
        4.4.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4.4.2 求解方法
    4.5 安康水库汛限水位优化结果
        4.5.1 优化结果
        4.5.2 安康水库调洪过程
        4.5.3 与设计值对比
    4.6 小结
5 梯级水库群汛限水位联合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联合防洪调度方式与规则
        5.2.1 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式
        5.2.2 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规则确定方法
        5.2.3 石泉-安康梯级水库联合防洪调度方式与规则
    5.3 模型建立与求解
    5.4 石泉-安康梯级水库群汛限水位联合优化结果
        5.4.1 优化结果
        5.4.2 石泉与安康水库调洪过程
        5.4.3 与单库运行结果对比
    5.5 小结
6 水库实时防洪风险分析
    6.1 引言
    6.2 水库实时防洪风险分析模型
        6.2.1 水库时变防洪库容
        6.2.2 防洪调度模块
        6.2.3 频率计算模块
        6.2.4 风险分析模块
    6.3 龙-刘梯级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模型
        6.3.1 水库防洪任务及存在的问题
        6.3.2 龙-刘梯级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模型建立
    6.4 龙羊峡水库实时防洪调度风险分析结果
        6.4.1 龙-刘梯级水库防洪调度结果
        6.4.2 龙羊峡水库防洪库容频率曲线
        6.4.3 龙羊峡水库实时防洪风险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日降水量的长江流域极端降水与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极端降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极端降水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极端降水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降雨侵蚀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降雨侵蚀力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降雨侵蚀力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长江流域的研究现状
第2章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资料来源
        2.2.2 极端降水指标的定义
        2.2.3 降雨侵蚀力计算公式
        2.2.4 克里金插值方法
        2.2.5 时间趋势分析方法
        2.2.6 Mann-Mendal突变检验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长江流域降水量与侵蚀性降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1 长江流域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1.1 多年年均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1.2 四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1.3 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3.2 长江流域侵蚀性降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2.1 侵蚀性降雨量占降水量的百分比分析
        3.2.2 侵蚀性降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2.3 四季侵蚀性降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2.4 侵蚀性降雨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第4章 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4.1 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的强度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
        4.1.1 长江流域年降水强度(SDII)的时空变化特征
        4.1.2 长江流域5日最大降水量(Rx5day)的时空变化特征
    4.2 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的持续性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
        4.2.1 长江流域连续降水日数(CWD)的时空变化特征
        4.2.2 长江流域连续无雨日数(CDD)的时空变化特征
    4.3 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的相对指标的时空变化
        4.3.1 长江流域极端降水总量(R99P)的时空变化特征
        4.3.2 长江流域异常降水总量(R95P)的时空变化特征
第5章 长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5.1 长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空间特征
        5.1.1 长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变化特征
        5.1.2 长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特征
        5.1.3 长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突变特征
    5.2 长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季节变化特征
        5.2.1 长江流域季节性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变化特征
        5.2.2 长江流域季节性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特征
        5.2.3 长江流域季节性降雨侵蚀力的突变特征
    5.3 降雨侵蚀力与极端降水指标的关系
        5.3.1 降雨侵蚀力与极端降水的强度指标的关系
        5.3.2 降雨侵蚀力与极端降水持续性指标的关系
        5.3.3 降雨侵蚀力与极端降水相对指标的关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小流域视角下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环境脆弱性概念及内涵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生态承载力理论
        2.1.3 小流域综合治理相关理论
    2.2 技术方法
        2.2.1 基于DEM数据的小流域划分方法
        2.2.2 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
3 湖北省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
    3.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小流域划分
4 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度模型构建
    4.1 参评要素识别及评价指标遴选
        4.1.1 指标遴选原则
        4.1.2 参评指标识别及遴选
    4.2 指标脆弱程度的量化分级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生态环境脆弱度模型计算
5 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及特征分析
    5.1 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总体特征
    5.2 生态环境脆弱性随海拔高度的分布特征
    5.3 生态环境脆弱性随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
6 小流域视域下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及保护
    6.1 不同小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差异分析
        6.1.1 轻度脆弱流域
        6.1.2 中度脆弱流域
        6.1.3 重度脆弱流域
    6.2 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之处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江湖水系统理论研究进展
        1.2.2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研究进展
        1.2.3 江湖关系变化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1.2.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分析与调控模拟方法
    2.1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分析与调控模拟理论框架
    2.2 江湖关系的水文演变趋势分析方法
        2.2.1 演变趋势分析方法
        2.2.2 洪水遭遇定量评价方法
        2.2.3 水量交换效应研究方法
    2.3 江湖关系的水动力模拟模型
        2.3.1 长江中游一维水动力模型构建
        2.3.2 江湖关系二维水动力模拟模型构建
    2.4 鄱阳湖枢纽调控模拟方法
        2.4.1 模拟调节计算方法
        2.4.2 湖区水位面积、容积曲线
    2.5 本章小结
3 长江-鄱阳湖水情演变特征与趋势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长江中游流域概况
        3.1.2 鄱阳湖流域概况
    3.2 长江中游干流水情变化
        3.2.1 径流变化特征
        3.2.2 水位变化特征
        3.2.3 水位流量关系变化
        3.2.4 水情变化趋势
    3.3 鄱阳湖水情时空变化
        3.3.1 入出湖径流变化特征
        3.3.2 湖区水位变化特征
        3.3.3 江湖水位相关关系变化
        3.3.4 水情变化趋势
    3.4 鄱阳湖调蓄洪水能力变化响应
        3.4.1 鄱阳湖对入湖洪水调蓄分析
        3.4.2 鄱阳湖对长江洪水调蓄分析
        3.4.3 洪水调蓄能力年际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长江-鄱阳湖洪水遭遇研究
    4.1 江湖洪水遭遇的联合概率分布
        4.1.1 边缘分布与函数拟合
        4.1.2 洪水遭遇重现期及概率
    4.2 江湖洪水遭遇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鄱阳湖来水影响
        4.2.2 三峡水库调节影响
        4.2.3 湖区调蓄影响
        4.2.4 影响贡献率评估
    4.3 本章小结
5 长江-鄱阳湖水量交换研究
    5.1 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分析
        5.1.1 长江水顶托特征变化
        5.1.2 长江水倒灌特征变化
        5.1.3 江湖水量交换综合分析
    5.2 江湖水量交换的驱动因素分析
        5.2.1 江湖来水差异驱动
        5.2.2 三峡水库调节影响驱动
        5.2.3 湖区容积变化驱动
    5.3 本章小结
6 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调控效应研究
    6.1 三峡水库运用对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的影响
        6.1.1 三峡水利枢纽概况及调度方案
        6.1.2 江湖关系水文过程对三峡水库调度的响应
    6.2 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对鄱阳湖调控的响应
        6.2.1 鄱阳湖水利枢纽概况及调控方案
        6.2.2 汛期枢纽工程对江湖水情的影响
        6.2.3 调控期枢纽工程对江湖水情的调控效应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郧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形与气候
        二、水系与土壤
        三、植物与动物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郧阳地区行政建置制沿革
        二、郧阳地区的移民与文化
    小结
第二章 郧阳地区人口变迁与环境
    第一节 明清人口政策与环境
        一、明代人口政策
        二、清代人口政策
        三、生态视角下的人口政策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流民偷入与附籍
        一、明代流民偷入与附籍
        二、人口构成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人口发展
        一、清代前期郧阳地区人口恢复
        二、清代后期郧阳地区人口增长
        三、清代郧阳地区人口构成
    第四节 人口与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一、明清人口变化趋势
        二、人口变化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郧阳地区农业开发与环境
    第一节 明清土地政策与环境
        一、明代土地垦荒政策
        二、清代土地政策
        三、生态视角下的土地开发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一、土地开垦状况
        二、农田水利建设
        三、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一、土地开垦状况
        二、农田水利建设
        三、种植新趋势
    第四节 农业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森林资源衰减
        二、水土流失
    小结
第四章 环境思想与保护个案
    第一节 明清环境思想
        一、明清士大夫环境思想
        二、明清郧阳地区官员的环境思想
        三、郧阳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环境思想
    第二节 明清环境保护与个案
        一、清代官方环境保护
        二、明清郧阳地区环保个案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汉江中上游致洪降水过程的天气成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2020年6—7月长江流域主要暴雨过程特征及差异性分析[J]. 王孝慈,李双君,孟英杰. 干旱气象, 2021(06)
  • [2]耦合天气系统的英那河水库防洪调度研究[D]. 武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水文气象预报信息的丹江口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分型研究[D]. 张梦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淮河上游致洪暴雨对王家坝水位影响分析及估测[J]. 张霞,赵培娟,张渊萌,栗晗.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04)
  • [5]汉江上游径流演变规律和实际蒸散发变化分析[D]. 杨倩.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6]变化环境下梯级水库群汛限水位联合优化设计与实时防洪风险研究[D]. 孟雪姣. 西安理工大学, 2019
  • [7]基于日降水量的长江流域极端降水与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研究[D]. 芦鑫.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小流域视角下湖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D]. 邢慧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9]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D]. 邴建平. 武汉大学, 2018(01)
  • [10]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D]. 王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汉江中上游汛降水过程天气成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