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多成因大地构造理论》综述

《综合多成因大地构造理论》综述

一、《集成多因大地构造说》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功文,张智强,李瑞喜,李俊建,沙德铭,曾庆栋,庞振山,李大鹏,黄蕾蕾[1](2021)在《华北重点矿集区大数据三维/四维建模与深层次集成的资源预测评价》文中指出华北矿集区是中国金属矿床成矿地质背景、过程与定量预测评价较高的地区之一,其黄金储量与年产量都位居国内首位.文章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华北克拉通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成矿机理"顶层设计的地学理论与方法,以华北重点金矿集区(山东焦家-三山岛、招平南段和辽宁五龙、青城子)为研究区,较系统地收集和构建了地学大数据(矿集区-矿田-矿床尺度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地质工程与地理高程等),定量化分析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地质背景与金成矿事件及其典型金矿床的成因模式与找矿模型,开展了矿集区地学大数据的三维/四维建模,挖掘了矿集区尺度的多元地学三维勘探变量以构建定量勘查模型.其中,运用Flac3D软件与自主研发GeoCube3.0软件实现了焦家断裂三维模型与流体饱和度参数约束的动态建模,从而重建了焦家断裂构造动态演化的四维模型.利用GeoCube3.0深层次集成模块(普通证据权、增强证据权、模糊证据权、逻辑斯蒂回归、信息量和随机森林六种方法),开展了研究区四个矿集区的勘探变量集成及其C-V分形的A、B、C三类靶区优选,获得如下主要成果和认知:(1)研究区的四个矿集区1000~3000m深部靶区都在3处以上, A、B、C等级靶区与1000m以浅工程控制的金矿体空间关联性较好.(2)利用三维空间的证据权法集成实现了山东焦家-三山岛矿集区、招平南段矿集区和辽宁五龙矿集区3000~5000m的靶区优选.(3)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三维空间的证据权法是稳健的集成与靶区优选方法,适宜于在成因模式和找矿模型定量化程度高的山东焦家-三山岛矿集区、招平南段矿集区和辽宁五龙矿集区;三维空间的随机森林是机器学习中多目标集成与靶区优选方法,适宜于成矿地质体复杂的辽宁青城子矿集区,后者的成因模式和找矿模型关联的勘探变量不仅具有华北矿集区金矿断裂构造与岩浆岩侵位共性特征约束,还受围岩地层褶皱和层间滑脱构造制约.(4)利用山东焦家-三山岛矿集区三山岛大型-超大型金矿床的金储量数值及其三维块体模型,估算了该矿集区A、B级靶区三维块体单元的含金率分别为65.5%、25.1%,其深部金找矿有利靶区3000m以浅的金资源总量为3908t(含已探明金储量1700t), 3000~5000m深部靶区金资源总量为936t.研究表明,华北重要金矿集区深部金矿床形成的"运-储"空间关联性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这些"运-储"空间模型表征了华北克拉通破坏事件关联成矿系统的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并间接指示了金矿化富集地段.

滕吉文,董兴朋,闫雅芬,毛慧慧[2](2016)在《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运动与动力学响应和力源》文中研究表明地球内部物质在动力作用下重新分异、调整,深部和浅部物质与能量进行着强烈的交换和运动,并导致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地震与火山等灾害的形成。地球动力学受到地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并相继产生了诸多假说,如地球的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自转说、涌流说、地幔对流说、地壳均衡说等,而问题是何为其力源?因为力源确是驱动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对各种动力假说的分析和理解,讨论了1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响应;2对历史上诸多动力学假说的分析和理解;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深层动力学过程;4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的思考;5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响应与力源及机制问题的探索。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不仅涉及到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空间特异结构与变异,而更为重要的却是如何深化认识地球本体,并厘定物质运动的动力学响应和力源机制。

戴雪灵[3](2012)在《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成岩—成矿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大尹格庄金矿位于郯庐断裂东侧,胶西北隆起区东南缘、招平断裂带中段,是胶东地区重要的超大型蚀变岩型金矿之一,具有“深、大、贫”的特点,金矿体赋存于玲珑花岗岩与胶东群变质岩接触带中的招平断裂带中。本论文在充分收集总结前人在胶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研、矿床地质剖析、构造地质解析、岩相学研究、主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示踪、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多学科理论的交叉和多手段的运用,以陈国达的多因复成理论为指导,以成岩-成矿机理的研究为主线,描绘了大尹格庄金矿多阶段成岩模式和热液对流循环成矿模式。通过对本区出露的各类岩石进行分析认为本区的绿岩基底原岩为基性火山岩+沉积岩,且斜长角闪岩、变辉长岩等基性岩为源自亏损地幔拉斑玄武质岩浆在海相张性环境中喷发而形成;认为玲珑花岗岩为挤压环境中绿岩基底重熔而成,具有富Si、Al、Ba、Sr、Na,贫Mg、Y、Yb、Ti、HREE和正Eu异常、高的Mg#值等特点,为“似C型埃达克岩”,其产出暗示曾有东部高原的存在;郭家岭花岗岩为地壳整体拉薄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壳幔混合型花岗岩;闪长玢岩、煌斑岩的产出代表中生代中晚期该区处于整体拉张的大地构造背景,其均为源于富集地幔的高钾—钾质的中—基性岩脉。在研究矿体产状、规模、品位,矿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矿石类型,脉体及矿物的共生组合、穿插关系、包含关系、溶蚀关系,围岩蚀变类型及蚀变分带特征、包裹体测温资料等的基础上将大尹格庄金矿的成矿划分为6阶段。通过研究6个阶段中的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类型、温度、压力、盐度、密度及成分特征,认为成矿早阶段至晚阶段包裹体的类型从气相+气液两相+含CO2三相包裹体变为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且温度、压力、盐度不断降低,包裹体成份由H2O-CO2-CH4-H2S变为H2O-CO2-CH4-SO2型,成矿环境由还原环境变为氧化环境。氢、氧同位素结果显示大尹格庄金矿的初始成矿流体为地幔+岩浆流体,而晚期则大气水占优势的特征,显示玲珑花岗岩的流体来源较为复杂既有变质水也有幔源水的参与。碳同位素结果同样显示出初始成矿流体主要为深源,晚期不断有其它流体参与的特征;硫同位素特征则显示该区的硫源具有继承性,且矿石的硫同位素范围与郭家岭花岗岩最为相近的特征,暗示其最直接来源为郭家岭花岗岩。铅同位素特征显示古老铅源特征,与S同位素继承性特征一致,且铅同位素落在一条斜率较陡的直线上,意味着其铅源可能为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了大尹格庄的构控、层控和岩控的特征,并对成矿物质的多源性、成矿流体的多源性、成矿动力的多源性等进行了探讨,重点对成矿流体的性质、运移、沉淀机制进行了分析,系统剖析了“多因复成”的超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典型特征。将地洼阶段的成矿作用归结为“热液对流”多次循环成矿系统,指示深部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王雄军[4](2008)在《云南老君山矿集区多因复成成矿模式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都龙老君山地区是我国滇东南锡成矿带上最重要的超大型锡、锌多金属矿集区之一,也是中国三大锡矿基地之一,铟矿储量更是全国第一,闻名中外。论文以地洼学说多因复成递进成矿理论和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以老君山矿集区内不同类型矿床(体)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变质岩原岩恢复、矿床成矿作用以及遥感信息解译等方面的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区域成矿背景分析,总结了老君山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微量元素分布规律、构造演化特征、成矿序列以及成矿演化模式,并采用多因复成递进成矿理论、分形理论、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和矿体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等方法开展了老君山矿集区控矿机理、遥感信息解译、地质建模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研究。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矿集区内各种构造交汇格局、构造形迹及其配套构造发育特征的分析,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及构造体系的发展、演化特征,指出老君山穹隆、文山—麻栗坡断裂及马关—都龙断裂对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2、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多重分形方法对老君山矿集区17个微量元素进行分形统计,根据分维数b2的大小,将元素分为三类。Ⅰ类中数值小于2,包含了As、Co、Bi元素;Ⅱ类b数值范围在2~3之间,包含Sn、Ag、Zn、Pb、Cu、W元素,是主要成矿元素;Ⅲ类数值大于3,包含了Mn、Sb、Mo、Ti、V、Ni、Cr、Hg元素,并指出从分形曲线的拐点和间断性也可以判断矿区存在多期次成矿活动。3、在详细研究矿床的同生与后生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同类矿床的对比分析,并按成矿演化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矿床的主导成矿作用,将老君山矿集区内矿床系统地划分为三大成矿类型:①喷流沉积—变质改造—岩浆热液叠加富集型成矿类型;②高温岩浆热液类型;③燕山晚期中低温热液型成矿类型。突破了传统的“唯花岗岩成锡”的观点,拓宽了找矿思路。4、从成矿系列研究出发,依据矿床成因及矿物组合特征,将老君山矿集区内所有矿化类型进行了重新分类,划分出七种与成矿类型相联系的矿床,即:层状锡石—硫化物矿床;层状锡多金属矿床;层状钨多金属矿床;长英岩脉型锡钨矿床;长英岩型锡钨矿床;石英脉型锡钨矿床、似层状铅锌矿床。并对各种类型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成矿作用、控矿规律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5、将矿床成矿作用与壳体大地构造(递进)演化—运动相联系,详细阐述了老君山矿床成矿的多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多成矿物质来源、多控矿因素、多成矿方式以及多种成矿作用的五“多”特点。建立了完整的矿床多因复成成矿(递进)演化综合模式,并分析了矿床多因复成成矿作用的内在机制。6、应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对老君山地区进行遥感线性信息解译和矿化蚀变信息提取,进一步分析了老君山矿集区遥感信息成矿规律以及构造与蚀变的分形特征,并将其与其它地区线性构造对比,推测老君山矿集区断裂分形结构偏于复杂,活动性偏强,成矿规律更为复杂。7、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和信息统计单元方法对老君山矿集区进行了数字矿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建立的研究。研究得到了每个网格信息单元的成矿有利度,按成矿有利度0.5、0.6和0.7为异常分界点,对找矿预测单元进行了分级,预测单元可分为3级,即A级、B级和C级,其中A级预测单元(大于0.7)为成矿条件最有利,找矿标志明显,并具有寻找大型多金属矿床的潜力;B级预测单元(介于0.6和0.7之间)为成矿条件比较有利,找矿标志较明显,具有寻找中型多金属矿床的潜力;C级预测单元(介于0.5和0.6之间)为成矿条件较一般,但仍有找矿可能,具有寻找小型多金属矿床的潜力。8、为了检验矿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引入BP人工神经网络对成矿有利区进行评价。评价模型反演结果发现网络学习效果好,输出的值与期望的值满足评价要求,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成矿有利区评价是可行的,从而也说明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得到的成矿有利度是正确的,成矿预测单元的划分是合理的。

张建东[5](2007)在《个旧锡矿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空间展布特征、控矿机理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个旧地区是我国滇东南锡成矿带上最重要的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集区之一。长期以来,个旧锡矿一直以其巨大的锡多金属资源储量、众多的矿床类型以及悠久的开发历史而闻名中外。论文以活化构造成矿理论、成矿预测理论、三维可视化建模理论为指导,以个旧花岗岩凹陷带内不同类型矿床(体)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矿作用以及典型花岗岩凹陷带等方面的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区域成矿背景分析,总结了花岗岩凹陷带成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展布特征,并采用多因复成成矿理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分形理论、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和矿体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等方法开展了花岗岩凹陷带控矿机理、地质建模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研究。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东西区花岗岩岩石化学组分演化规律比较分析发现:相对西区花岗岩,东区花岗岩相对贫K2O、Na2O、Al2O3、Fe2O3,富TiO2、FeO、MgO、CaO、P2O5。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东区花岗岩普遍与围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所致。2、应用多重分形方法对个旧花岗岩凹陷带的12个微量元素进行分形统计,根据曲线的形态可以分为两种多重分形模式。模式Ⅰ是具有两个无标度区的简单多重分形模式,第二直线段和曲线能够很好的拟合,具有该模式的元素为Hg、Mn、Sb、Mo、As、Zn,是一些与成矿元素无关和伴生的元素。模式Ⅱ是一种具有高丛集的多重分形模式,第二直线段与曲线拟合程度较差,有明显的偏离,它反映了元素的高含量点在模式Ⅰ上的叠加。具有该模式的元素有Sn、Cu、Pb、Ag、W、Bi,这些元素都在该区有很大的局部异常,其中主要的成矿元素Sn、Cu、Pb、Ag都形成了不同级别的矿床。3、综合分析了花岗岩凹陷带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凹陷带矿体主要赋存于岩枝、岩舌上下接触带、凹中间、凹根、凹底接触带部位。凹陷带形态、产状、规模的变化直接影响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凹陷带的形态越复杂,越有利于成矿。凹陷带矿体长轴走向基本同凹陷带走向一致。凹陷带矿体成矿元素在空间上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花岗岩凹陷的内接触带主要分布锡矿化,而铜矿化则分布在外接触带,在整个凹陷带垂向上,成矿标高由高向低,矿体则有锡(铅)矿→锡、铜矿→铜、锡矿→铜矿的成矿趋势。4、通过三维建模软件Surpac对花岗岩凹陷带、矿体、变火山岩进行了实体建模。研究了老厂竹叶山矿段、卡房竹林矿段和卡房西凹矿段的实体模型之间的空间展布关系。研究发现矿体分布规律与花岗岩分布具有一致性,总体沿花岗岩凹陷带呈带状分布,花岗岩表面形成的复杂程度与矿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变火山岩对后期花岗岩侵入起阻挡作用,往往形成花岗岩凹陷构造,进而控制凹陷带矿体的分布。5、运用多因复成成矿理论研究分析了个旧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的形成及控矿机理。认为花岗岩体接触-凹陷带是燕山晚期花岗岩侵位的产物,系燕山期花岗岩岩浆作用与地层、构造及印支期火山岩等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花岗岩是本区的主要成矿母岩,在矿床的时空分布、物质与热能供给等方面有着决定性作用;个旧组卡房段是凹陷带内主要的控矿和容矿地层,在成岩、成矿过程中都起到控制作用;区内构造格局控制了印支期海底火山活动和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并成为燕山期花岗岩浆侵位通道和就位空间;印支期火山岩的形态直接控制着花岗岩的形态,间接地控制着花岗岩叠加改造矿体的形成和分布,也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6、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和信息统计单元方法对花岗岩凹陷带进行了数字矿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的研究。研究得到了每个网格信息单元的成矿有利度,按成矿有利度0.7和0.5为异常分界点把找矿靶区分为A级和B级,其中A级靶区为成矿条件相对有利,找矿标志明显,并具有寻找大型铜锡多金属矿床潜力的靶区;B级靶区为找矿标志较明显,具有寻找中、小型铜锡多金属矿床潜力的靶区。7、为了检验矿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引入BP人工神经网络对成矿有利区进行评价。评价模型反演结果发现网络学习效果好,输出的值与期望的值满足评价要求,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成矿有利区评价是可行的,从而也说明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得到的成矿有利度是正确的,成矿预测区的划分是合理的。

刘明[6](2007)在《云南个旧花岗岩凹陷带锡铜多金属成矿学研究》文中指出个旧锡矿区开发历史悠久,地质研究程度较高,但对于花岗岩凹陷带及凹陷带矿床至今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本文结合中南大学科技合作项目《个旧锡矿花岗岩凹陷带形成条件及成矿规律研究》(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下发的《2004年度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试点项目任务书》“[2004]003号”项目的子项目)的科研选题,在大量收集和充分消化前人基础地质研究与矿产资源勘查资料的基础上,以活化构造成矿理论为指导,以个旧老卡花岗岩体接触-凹陷带及其中赋存的锡铜多金属矿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分析、总结了凹陷带构造产出特征、形成机制、控矿机理及其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成矿规律等,提出了成矿靶区及找矿方向。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历史—因果论壳体大地构造学理论与分析方法,从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块、带特征入手,深入探讨了个旧及其邻区区域壳体大地构造的演化运动特征;提出该区壳体演化经历了前地槽、地槽、地台及地洼(活化)四个发展演化阶段的新认识;指出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最初形成于地台余“定”期的古断拉谷环境新观点。提出地幔热点、地壳的拉张作用及同生深大断裂的长期发展演化,是造成古断拉谷形成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论述了个旧—开远古断拉谷的演化作用及其控岩控矿意义。2、对个旧花岗岩体接触-凹陷带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分析研究了其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形成机制以及控矿机理,提出了个旧花岗岩体接触-凹陷带的形成受燕山期花岗岩、构造、地层、印支期变玄武岩等多因素、多条件制约的新认识。3、从宏观及微观上对个旧花岗岩体接触-凹陷带型矿床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凹陷带型矿床主要受燕山期花岗岩、构造、地层、印支期变玄武岩、成矿的继承与演化等多方面因素控制,凹陷带型矿床对个旧组卡房段地层具有“选择性”。4、首次在3-9#等典型凹陷带型矿体中发现了印支期变玄武岩的存在,为凹陷带中富大矿体的“多因复成”成因提供了有力依据。5、在详细研究矿床的同生与后生特征的基础上,发现较大规模的凹陷带矿体往往是在印支期海底火山活动和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早期矿体的诱导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生改造作用的强度是两个关键性因素。6、首次将矿床成矿作用与壳体大地构造(递进)演化—运动相联系,详细阐述了矿床成矿的多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多成矿物质来源、多控矿因素、多成矿方式以及多种成矿作用的多因复成成矿特点,总结了花岗岩凹陷带矿床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建立了完整的凹陷带型矿床多因复成成矿模式。7、在分析研究矿床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的基础上,应用地、物、化、遥等现代找矿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成矿预测地质模型,在区内成矿有利地段开展了隐伏矿床的定位预测,指出了该区成矿靶区及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刘伟[7](2007)在《冀西石湖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地洼学说成矿学理论为指导,从石湖金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入手,应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对石湖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在全面总结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成矿预测研究工作。首次论证了石湖金矿区经历了前地槽、地台及地洼三个大的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前地槽主要为沉积期,构成了阜平群的原岩地层;吕梁期,区域上升成为地台;燕山期,地台活化,进入地洼阶段,区域发生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为石湖金矿床的重要形成时期。对矿床的近矿围岩、岩浆岩、以及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在成岩、成矿过程中所反映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表明成矿元素金主要来源于矿源层(阜平群团泊口组)。硫、铅、碳同位素分析显示硫、铅、碳来源于地幔,矿石中石英包裹体气液相成分和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成矿物理化学特征表明矿床形成于超浅成、相对偏氧化的弱碱性中温成矿环境。运用爆裂法测温在石湖金矿进行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的研究。通过测定101-4主矿体各部位的爆裂温度、编制矿体垂直等温线图(纵投影图),判断出石湖金矿成矿流体是自矿区南端深部流向矿区北端浅部。对成矿流体运移方向的研究,从微观上解释了石湖金矿101-4矿体向南侧伏的形成机制。将矿床成矿作用与大地构造演化阶段联系起来,详细地阐述了石湖金矿床的成矿机理,认为矿床的形成具多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多成矿物质来源、多控矿因素、多成矿作用和多成因类型的特点,提出石湖金矿床属产于太古代中级变质岩系、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的燕山期岩浆改造混合热液型多因复成金矿床,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成矿模式图。通过对控矿因素分析,总结出石湖金矿区断裂破碎带赋存工业矿体的条件为:①发育于阜平群团泊口组,因团泊口组为矿区的矿源层;②具有一定的规模,沿走向一般应在1000m以上;倾向延伸应大于400m;③须经历多期次多阶段的活动,活动次数多易形成多阶段矿化叠加;④伴有石英闪长玢岩脉的侵入,岩脉的侵入使断裂破碎带成为构造薄弱带,有利于成矿流体的进入和沉淀;⑤位于岩体外接触带的放射状断裂系统中,断裂破碎带走向为NW或NNW至SN向时最有利成矿。通过编制矿体厚度、品位等值线图,发现金矿化富集部位的连线同矿体的侧伏方向一致;研究发现石英矿物爆裂法测温的α—β相转变峰的出现率在矿体中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矿体浅部到深部α—β相转变峰出现率由高到低变化,据此规律预测矿床180m中段以下深部还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通过对成矿规律的研究,以矿体的侧伏规律、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以及矿化在空间上所表现的各种富集变化规律为主要预测依据,提出了在101矿带的深部和南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并经EH-4电导率成像系统勘查,圈出了101矿带南部和沿现有矿体侧伏方向的深部两个预测靶区,找矿潜力巨大。矿山近期对南部预测区进行了坑道工程验证,在180m、220m、260m三个中段均揭露到了厚度大、品位富的工业矿体。

汪礼明[8](2006)在《广东凡口超大型铅锌矿田成矿学研究》文中提出凡口铅锌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曲仁构造盆地的北东缘,多年来关于它的物质来源及成因成为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地洼学说多因复成递进成矿理论为指导,以宏观地质为基础,重点对前人研究较薄弱的同位素、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等入手,对矿床的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矿床的成矿作用以及成矿预测作了许多新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有别于前人的地质认识,这些认识对指导矿床深边部找矿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创新成果和认识如下:(1)通过对矿床原生地球化学晕特征及成矿作用的深入分析,指出矿床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地壳深部重熔的岩浆分异热液,间歇式沿NEE—NE向古断裂带上升,在还原的泻湖沉积条件下,与海底沉积碳酸盐岩交代富集成矿,并形成凡口铅锌矿床特有的各元素地球化学场;(2)氢、氧同位素、铅同位素和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成矿物质具有显着的多源性特征:硫大部分来自沉积地层,少部分来自岩浆流体;铅主要来自岩浆流体和沉积地层;成矿流体则是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岩浆热流体以及被加热的地下水;(3)矿床矿物包裹体测温和物理化学环境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提出成矿早期矿床温度较高,而成矿晚期温度较低;不同成矿阶段矿液的溶解和搬运形式有所不同。(4)矿区铅锌硫化物矿床的形成、分布和矿体具体定位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控制。中泥盆统棋梓桥组和上泥盆统佘田桥组地层的沉积岩相古地理环境及其时空变异控制了沉积成岩期黄铁矿矿化分布和矿化强度;印支期断层、褶皱、层间滑动构造组合控制铅锌硫化物矿体的矿化就位和矿带的展布;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富含铅锌等金属成矿元素的岩浆水和深度演化地下水混合是矿床形成重要的控制因素。(5)通过综合分析,首次提出凡口铅锌硫化物矿床具有多成矿大地构造阶段、多成矿物质来源、多控矿因素组合类型、多成矿作用方式和多成因类型的特点,属于典型的多因复成矿床的观点。(6)总结了矿床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建立了矿床沉积成矿阶段、沉积成岩成矿阶段和岩浆成矿阶段的成矿模式,建立了凡口矿的成矿预测地质模型,并对其外围进行了实用性较高的成矿预测。

李永军[9](2005)在《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 ——在天水地区花岗岩类调查与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花岗岩类信息示踪技术,正在成为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Chappell和R.White(1974)创立的I—S型成因分类理论为标志,利用花岗岩类示踪地壳的组成、结构与演化的探索进入新的研究时期。此后,地壳重熔说及其建立在地壳重熔说基础之上的地球化学场理论,花岗岩类构造环境分类新理论,花岗岩类的定位机制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而这些新理论、新成果,其主要技术支撑无不来源于花岗岩类的信息获取与示踪研究。 花岗岩类蕴藏有丰富的地质信息,是地质学家认识岩石圈,示踪地壳演化的首选地质体。对这些信息示踪,是解决当今大陆地质演化,解决大陆动力学关键问题的主要途径。对这些信息的集成与应用研究,不仅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是花岗岩类地质理论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 信息的获取与集成是示踪研究中主要内容。花岗岩类信息主要获取的方法有宏观方法与微观方法,以及对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获得的信息的集成与分析应用。本文提出的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采集系统,为全面、系统、有效和规范性的采集、集成与应用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平台。 天水地区位于祁连造山带和秦岭造山带的接合部位。花岗岩类种类多、分布广泛,主要地质时期和构造演化阶段均有花岗岩体产出,且构造分带性明显,较好地记录了这一地区地壳结构与演化等重要地质信息。 近年来,在前人信息成果的基础上,作者等在本区进行了较全面的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调查研究。总的来说,本区大多数花岗岩类的地质信息属于可靠信息类型,其获取信息的理论正确,方法合理,实验室分析方法正确,仪器精度高,取得的信息清晰、全面和准确,并且有极大使用价值的各类信息,是本次信息集成与应用研究的主要信息支撑。 综合分析,天水地区3个岩浆带的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有明显差异。北秦岭是通过俯冲方式与祁连造山带拼贴(晋宁—加里东期);中秦岭是通过碰撞方式与北秦岭拼贴(海西期);而南带花岗岩类信息示踪,印支期曾有强烈的“开”—“合”构造演化历史。花岗岩类的地质学信息、地球化学信息较好地示踪了本区花岗岩类的源区成分、形成过程与时间,也为本区地壳演化及地质找矿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区域重力异常图、剩余重力异常图、莫霍面等深线图、航磁异常图,以及重力和电性二维综合剖面图等区域地球物理信息,较好地印证了本区的地壳结构、构造格架和花岗岩类的分布等特征。区域地球化学信息也较好地示踪了花岗岩类的分布,并对部分隐伏花岗岩体有明显的显

王力[10](2004)在《个旧锡铜多金属矿集区成矿系列、成矿演化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个旧地区是我国滇东南锡成矿带上最重要的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集区之一。长期以来,个旧锡矿一直以其巨大的锡多金属资源储量、众多的矿床类型以及悠久的开发历史而闻名中外。 论文以活化构造成矿理论及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以个旧矿集区内不同类型矿床(体)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矿作用以及控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区域成矿演化背景分析,对矿床成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矿床成矿系列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成矿演化模式、并在全面总结了矿化富集规律的基础上成功地开展了成矿预测研究。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区域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建造以及构造型相等宏观特征入手,首次应用历史—因果论壳体大地构造学理论与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个旧及其邻区壳体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特征;提出该区壳体演化经历了前地槽、地槽、地台及地洼(活化)四个发展演化阶段的新认识;首次提出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最初形成于地台余“定”期的古断拉谷环境。提出地幔热点、地壳的拉张作用及同生深大断裂的长期发展演化,是造成古断拉谷形成的根本机制,并进一步论述了个旧—开远古断拉谷的演化作用及其控岩控矿意义。 2、通过对矿集区内各种构造交汇格局、构造形迹及其配套构造发育特征的研究,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应力场及构造体系的发展、演化特征,指出东西向基底构造存在的可能性和北东向构造对成矿控制的重要地位。 3、在详细研究矿床的同生与后生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同类矿床的对比分析,并按成矿演化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矿床的主导成矿作用,将个旧矿集区内矿床系统地划分为三大成矿系列,即:印支期海底火山—沉积成矿系列、印支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成矿系列、燕山期花岗岩浆的叠加改造成矿系列。突破了传统的“唯花岗岩成锡”的观点,拓宽了找矿思路。 4、从成矿系列研究出发,依据矿床成因及矿物组合特征,将个旧区内所有矿化类型进行了重新分类,划分出九种与成矿系列相联系的矿床成因类型,即:VHMS型Cu、Au矿床、VHMS型Cu、Sn矿床、SEDEX型Pb、Zn、Sn矿床、SEDEX型Sn、Pb矿床、含锡白云岩型Sn、Pb、Zn矿床、矽卡岩硫化物型Sn、Cu矿床、东西向断裂带脉状硫化物型Ag、Pb、Sn矿床、电气石细脉带型

二、《集成多因大地构造说》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成多因大地构造说》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重点矿集区大数据三维/四维建模与深层次集成的资源预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背景与矿床特征
    2.1 地质背景
        2.1.1 胶东矿集区地质背景
        2.1.2 辽东矿集区地质背景
    2.2 矿床时空特征
3 地学大数据与三维/四维建模
    3.1 矿集区的地学大数据
    3.2 矿集区的三维/四维建模
4 深层次勘探变量集成与靶区优选
5 资源预测评价
6 结论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运动与动力学响应和力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运动的机制与动力学响应
    1.1 对地球内部与物质运动及过程的思考
    1.2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界定
    1.3 何谓地球动力学
2 对历史上诸多地球动力学假说的理解
    2.1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动力学假说应满足于一定的边界条件
    2.2 复杂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动力学假说
        2.2.1 地球收缩说
        2.2.2 地球膨胀说
        2.2.3 地球脉动说
        2.2.4 地球自转说
        2.2.5 涌流构造说
3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动力学响应
    3.1 深部物质分异,调整和运移的物理属性
    3.2 地球内部地幔对流
    3.3 重力均衡作用
    3.4 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发展势态
4 地球动力学的发展趋势和应以强化研究与探索的几个创新成果转化问题
    4.1 地球动力学的发展趋势
    4.2 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几个应强化研究的科学问题
    4.3 跨越多元构造体系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和探索
        4.3.1 沿108°E线跨越东亚大陆南北向综合地球物理超长大剖面的设计与构思
        4.3.2 跨东亚大陆南北超长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的构思与设计
5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的力源是什么?
    5.1 关于力源的几个为什么?
    5.2 驱动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是热能,还是尚可能有其他的能量
        5.2.1 地球内部的热能最有可能是驱动物质运动行为与轨迹的力源
        5.2.2 地球内部是否也存在着类似天体运动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呢
6 结语

(3)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成岩—成矿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成岩-成矿机理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2.2 胶东金矿床研究现状概述
        1.2.3 大尹格庄金矿地质勘查程度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胶东地质演化
        2.1.1 地槽及前地槽阶段
        2.1.2 地台阶段
        2.1.3 地洼阶段
    2.2 区域地质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地质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岩浆岩地质特征
    3.4 矿体及矿石特征
        3.4.1 矿体特征
        3.4.2 矿物成分
        3.4.3 矿石结构、构造及其类型
    3.5 蚀变及其分带特征
        3.5.1 蚀变特征
        3.5.2 蚀变分带特征
    3.6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3.6.1 成矿阶段划分
        3.6.2 矿物生成顺序
第四章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变质岩元素特征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微量元素特征
        4.1.3 稀土元素特征
        4.1.4 变质岩成岩分析
    4.2 玲珑花岗岩体主量元素特征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稀土元素特征
        4.2.4 玲珑花岗岩成岩分析
    4.3 脉岩元素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微量元素特征
        4.3.3 稀土元素特征
        4.3.4 脉岩成岩分析
    4.4 蚀变、矿化过程中元素变化规律
        4.4.1 方法的选择
        4.4.2 元素的聚散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5.1 样品采集、分析方法
    5.2 流体包裹体显微岩相学特征
        5.2.1 矿物中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2 包裹体类型及其特征
    5.3 包裹体温度、盐度及拉曼光谱分析结果
    5.4 包裹体捕获压力及深度估算
    5.5 群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
    5.6 成矿流体特征
第六章 稳定同位素特征
    6.1 氢、氧同位素特征
        6.1.1 分析方法
        6.1.2 氢氧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6.3 碳同位素特征
    6.4 硫同位素特征
    6.5 铅同位素特征
第七章 成岩-成矿机理分析
    7.1 成矿大地构造阶段
    7.2 成矿物质来源
        7.2.1 成矿物质的多源性
        7.2.2 成矿流体的多源性
    7.3 成矿控制因素及控矿机理分析
        7.3.1 层控机理
        7.3.2 构控机理
        7.3.3 岩控机理
    7.4 成矿动力学及成矿作用分析
        7.4.1 成矿动力学来源
        7.4.2 成矿流体作用
    7.5. 成岩-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
        7.5.1 “多因复成”成岩-成矿模式
        7.5.2 “热液对流”成矿系统
        7.5.3 对深部找矿潜力的指导意义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图版说明
图版

(4)云南老君山矿集区多因复成成矿模式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老君山锡锌多金属矿集区研究现状评述
        0.2.1 老君山锡多金属矿集区研究现状
        0.2.2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0.3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完成的工作量
    0.4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一章 研究领域综述
    1.1 活化构造成矿学理论研究综述
        1.1.1 活化构造成矿学理论的形成
        1.1.2 活化构造成矿理论组成内容
        1.1.3 活化构造成矿理论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
    1.2 成矿系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
        1.2.1 成矿系列概念的有关问题
        1.2.2 成矿系列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及研究内容和方法
        1.2.3 成矿系列研究的重要进展
        1.2.4 成矿系列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
    1.3 空间信息成矿预测理论综述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特征
        2.3.1 区域地层分布特征
        2.3.2 区域构造系统
        2.3.3 区域岩浆活动
    2.4 区域壳体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特征分析
        2.4.1 构造层的划分
        2.4.2 壳体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特征分析
    2.5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及地球物理场特征
        2.5.1 区域地层地球化学背景
        2.5.2 区域岩浆岩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及变化规律
        2.5.3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6 区域成矿特征
第三章 老君山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3.1 矿集区沉积建造及其控矿性
        3.1.1 地层分布及沉积建造特征
        3.1.2 地层地球化学
        3.1.3 控矿性
    3.2 构造演化
    3.3 矿集区变质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3.1 变质相带划分及岩石特征
        3.3.2 变质岩生成时代
        3.3.3 变质岩原岩恢复
        3.3.4 变质岩与成矿的时空分布关系
    3.4 矿集区岩浆活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4.1 燕山期花岗岩产出特征
        3.4.2 岩石学特征
        3.4.3 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特征
        3.4.4 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
第四章 矿集区稳定同位素、稀土、微量元素及包裹体成分特征
    4.1 稳定同位素特征
        4.1.1 硫同位素特征及硫的来源
        4.1.2 铅同位素特征及铅的来源
        4.1.3 铷—锶同位素特征
    4.2 稀土元素特征
        4.2.1 燕山期花岗岩稀土分布特征
        4.2.2 围岩、矽卡岩稀土分布特征
    4.3 岩石微量元素特征
        4.3.1 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4.3.2 岩石微量元素统计学特征
    4.4 成矿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第五章 老君山矿集区矿床成因类型及典型矿床特征
    5.1 矿集区海底喷流热水沉积特征
    5.2 矿床成因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5.3 喷流沉积—变质改造—岩浆热液叠加富集矿床
        5.3.1 概述
        5.3.2 曼家寨、铜街层状锡石硫化物型矿床
        5.3.3 辣子寨层状锡石硫化物型矿床
        5.3.4 新寨层状锡多金属矿床
        5.3.5 南秧田层状钨多金属矿床
    5.4 燕山晚期花岗岩浆岩高温岩浆热液型矿床
        5.4.1 概述
        5.4.2 老寨硫化物长英岩脉型锡钨矿床
        5.4.3 花石头长英岩型锡钨矿床
        5.4.4 砂坝石英脉型锡钨矿床
    5.5 燕山晚期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5.5.1 概述
        5.5.2 南当厂似层状铅锌矿床
        5.5.3 坝脚似层状铅锌矿床
第六章 老君山矿集区矿床多因复成成矿模式
    6.1 大地构造演化与主要热事件
    6.2 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6.2.1 地层、火山岩及岩浆岩来源
        6.2.2 锡在地壳中的初始富集—深源矿源层问题
    6.3 成矿控矿因素
        6.3.1 矿床(体)空间分布特征
        6.3.2 成矿控制因素分析
    6.4 矿床多因复合成矿机制及成矿演化模式
        6.4.1 矿床成矿作用及成因类型
        6.4.2 矿床多因复合成矿
        6.4.3 矿床空间定位综合模式
第七章 老君山矿集区数字矿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
    7.1 遥感信息解译技术应用
        7.1.1 老君山地区遥感线性信息解译
        7.1.2 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7.1.3 遥感信息与成矿的关系
        7.1.4 遥感构造与蚀变的分形特征
    7.2 基于 GIS的矿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应用
        7.2.1 矿床空间信息模型与成矿模式的关系
        7.2.2 信息统计单元概述
        7.2.3 信息统计单元的划分
        7.2.4 预测区地质信息变量的确定及编码
        7.2.5 成矿有利度法的数学描述及其确定
    7.3 基于 BP人工神经网络的成矿有利度评价
        7.3.1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方法原理
        7.3.2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数学描述及算法实现
        7.3.3 基于 BP人工神经网络的成矿有利区评价
    7.4 矿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的实现
    7.5 老君山矿集区找矿预测综合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科研工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个旧锡矿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空间展布特征、控矿机理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评述
        0.2.1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0.2.2 个旧锡矿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0.3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0.4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一章 研究领域综述
    1.1 活化构造成矿学理论研究综述
        1.1.1 活化构造成矿学理论的形成
        1.1.2 活化构造成矿理论组成内容
        1.1.3 活化构造成矿理论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
    1.2 花岗岩研究综述
        1.2.1 花岗岩类信息示踪技术
        1.2.2 花岗岩类地质理论的主要进展及技术
        1.2.3 花岗岩类研究在地质学中的地位及意义
    1.3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建模研究综述
        1.3.1 国外在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
        1.3.2 国内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
    1.4 空间信息成矿预测理论综述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特征
        2.2.1 区域地层分布特征
        2.2.2 区域构造系统
        2.2.3 区域岩浆活动
    2.3 区域壳体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特征分析
        2.3.1 构造层的划分
        2.3.2 壳体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特征分析
    2.4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及地球物理场特征
        2.4.1 区域地层地球化学背景
        2.4.2 区域岩浆岩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及变化规律
        2.4.3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5 区域成矿特征
        2.5.1 个旧-开远断拉谷演化及其控矿性
        2.5.2 矿田构造格架及其与矿田分布关系
        2.5.3 个旧地区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
        2.5.4 地层的控矿性
第三章 个旧花岗岩接触-凹陷带岩、矿石地球化学
    3.1 个旧花岗岩接触-凹陷带岩浆岩常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3.1.1 个旧花岗岩产出及岩石化学特征
        3.1.2 个旧凹陷带花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3.1.3 变火山岩岩石化学
        3.1.4 变火山岩稀土分析
    3.2 岩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3.2.1 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3.2.2 微量元素统计学特征
    3.3 成矿流体与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3.3.1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3.3.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四章 个旧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的空间展布特征与控矿规律
    4.1 个旧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的空间展布特征
        4.1.1 花岗岩凹陷、凹陷带概述
        4.1.2 花岗岩体接触-凹陷带空间展布特征
    4.2 含矿凹陷带的主要特征
        4.2.1 含矿凹陷带产出特征
        4.2.2 凹陷带控矿特征
    4.3 凹陷带矿化的主要类型与典型矿体
        4.3.1 主要矿化类型
        4.3.2 典型矿体
    4.4 凹陷带控矿规律
第五章 个旧花岗岩接触-凹陷带三维空间展布模型
    5.1 个旧花岗岩体接触-凹陷带三维建模
        5.1.1 三维建模软件Surpac的特点
        5.1.2 三维模型建模方法
        5.1.3 原始数据整理及模型数据的建立
        5.1.4 花岗岩凹陷带三维模型
        5.1.5 凹陷带矿体三维模型
        5.1.6 凹陷带变火山岩三维模型
    5.2 花岗岩接触-凹陷带三维空间展布特征
        5.2.1 老厂竹叶山矿段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空间展布特征
        5.2.2 卡房竹林矿段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空间展布特征
        5.2.3 卡房西凹矿段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空间展布特征
第六章 个旧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的形成与控矿机理
    6.1 花岗岩接触-凹陷带形成的地质控制条件
        6.1.1 燕山期花岗岩条件
        6.1.2 构造条件
        6.1.3 地层条件
        6.1.4 印支期变火山岩条件
    6.2 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的形成机制
    6.3 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的控矿机理
        6.3.1 印支期海底火山活动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分析
        6.3.2 燕山期花岗岩控矿机理
第七章 个旧花岗岩接触-凹陷带数字矿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
    7.1 成矿信息空间化
    7.2 个旧矿田遥感蚀变与构造异常
        7.2.1 个旧矿区遥感线形、环形构造分析
        7.2.2 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7.2.3 遥感信息成矿特点
        7.2.4 遥感构造与蚀变的分形特征
    7.3 基于GIS的矿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的建立
        7.3.1 信息统计单元
        7.3.2 信息统计单元的划分
        7.3.3 预测区地质信息变量的确定及编码
        7.3.4 地质信息变量赋值
        7.3.5 空间定位预测的实现
    7.4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成矿有利度评价
        7.4.1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方法原理
        7.4.2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数学描述及算法实现
        7.4.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成矿有利区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云南个旧花岗岩凹陷带锡铜多金属成矿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0.2 选题方向的研究现状
        0.2.1 锡铜多金属成矿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0.2.2 个旧矿集区研究综述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0.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第一章 区域壳体大地构造运动—演化特征
    1.1 区域大地构造基本格架
        1.1.1 大地构造位置
        1.1.2 大地构造基本格架
    1.2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块、带特征
        1.2.1 区域地质的块、带特征
        1.2.2 区域地球物理的块、带特征
        1.2.3 区域地球化学的块、带特征
    1.3 区域块体物质组成的特点
    1.4 区域构造带的物质组成及演化运动特征
    1.5 区域壳体大地构造运动及演化分析
        1.5.1 构造层的划分
        1.5.2 壳体大地构造运动与演化分析
第二章 个旧矿集区锡铜多金属成矿背景分析
    2.1 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2.1.1 含锡铜多金属沉积建造
        2.1.2 含锡铜多金属岩浆建造
        2.1.3 区域控岩控矿构造特征
    2.2 锡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及矿床类型
        2.2.1 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成矿作用
        2.2.2 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2.2.3 燕山期花岗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2.2.4 风化剥蚀沉积成矿作用
        2.2.5 矿床类型
第三章 花岗岩凹陷带的空间展布及形成机制
    3.1 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空间展布特征
        3.1.1 凹陷带构造样式
        3.1.2 凹陷带空间展布特征
    3.2 花岗岩体接触—凹陷带形成的地质控制条件
        3.2.1 燕山期花岗岩条件
        3.2.2 构造条件
        3.2.3 地层条件
        3.2.4 印支期变玄武岩条件
    3.3 花岗岩体接触—凹陷带的形成机制及控矿机理
        3.3.1 形成机制
        3.3.2 控矿机理
第四章 花岗岩凹陷带矿床地质特征
    4.1 含矿凹陷带的主要特征
        4.1.1 含矿凹陷带产出特征
        4.1.2 凹陷带控矿特征
    4.2 凹陷带矿体的主要类型与典型矿体
        4.2.1 矿体分布、形态及空间组合特征
        4.2.2 主要矿化类型
        4.2.3 典型矿体
    4.3 凹陷带矿体的控矿因素
第五章 花岗岩凹陷带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和矿床成因
    5.1 控矿条件
        5.1.1 玄武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1.2 花岗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1.3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1.4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2 成矿物质来源
        5.2.1 成矿流体来源
        5.2.2 成矿金属来源
        5.2.3 硫的来源
    5.3 成矿的物理化学环境
        5.3.1 成矿温度及成矿流体盐度
        5.3.2 成矿压力
        5.3.3 硫逸度(氧逸度)
        5.3.4 成矿流体的酸碱度
    5.4 矿床成因
第六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6.1 成矿规律
        6.1.1 矿化空间分布规律
        6.1.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6.2 成矿演化模式
    6.3 凹陷带及凹陷带矿床成矿预测
        6.3.1 遥感信息解译与成矿预测
        6.3.2 高频大地电磁法(EH—4)与成矿预测
        6.3.3 构造地球化学成矿预测
        6.3.4 隐伏凹陷带及凹陷带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6.3.5 找矿方向
图版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冀西石湖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矿床学理论及成矿预测研究综述
        1.2.1 矿床地球化学
        1.2.2 矿床模式及多因复成矿床
        1.2.3 成矿预测理论
        1.2.4 勘查方法、技术研究进展
        1.2.5 生产矿山扩大接替资源的对策
    1.3 石湖金矿床研究现状评述
        1.3.1 石湖金矿床勘查历史及研究现状
        1.3.2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质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2.3.1 华北地洼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
        2.3.2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2.4 区域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2.4.1 区域磁场特征
        2.4.2 区域重力场特征
        2.4.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石湖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3.1 赋矿地层
        3.1.1 地层岩性组合及岩石学特征
        3.1.2 变质岩原岩恢复
    3.2 矿区构造特征
        3.2.1 褶皱构造特征
        3.2.2 断裂构造特征
    3.3 矿区岩浆岩
        3.3.1 麻棚岩体特征
        3.3.2 石英闪长玢岩特征
    3.4 矿体地质特征
        3.4.1 矿体在断裂破碎带内的分布特征
        3.4.2 矿体形态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围岩蚀变
    3.5 金的赋存状态
    3.6 成矿阶段划分
第四章 石湖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1.1 近矿围岩微量元素特征
        4.1.2 矿石微量元素特征
        4.1.3 麻棚岩体微量元素特征
        4.1.4 石英闪长玢岩微量元素特征
    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2.1 岩浆岩稀土元素特征
        4.2.2 近矿围岩稀土元素特征
        4.2.3 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4.3 稳定同位素特征
        4.3.1 硫同位素
        4.3.2 铅同位素
        4.3.3 氢、氧同位素
        4.3.4 碳、氧同位素
    4.4 成矿流体特征
        4.4.1 包裹体特征
        4.4.2 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来源
        4.4.3 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
        4.4.4 成矿物理化学环境
第五章 石湖金矿矿床成因
    5.1 成矿物质来源
        5.1.1 地层含矿性分析
        5.1.2 岩浆岩含矿性分析
    5.2 金的迁移与沉淀机制
    5.3 矿区的成岩成矿时代
    5.4 成矿机理
    5.5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第六章 石湖金矿区成矿预测
    6.1 控矿因素分析
        6.1.1 矿区地层与金成矿的关系
        6.1.2 构造与金成矿的关系
        6.1.3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6.1.4 混合岩化与金成矿的关系
        6.1.5 物化条件变化与成矿的关系
    6.2 成矿规律
        6.2.1 矿床、矿体定位的构造条件
        6.2.2 矿体赋存规律特征
        6.2.3 矿化富集规律特征
        6.2.4 找矿标志
    6.3 成矿预测
        6.3.1 成矿预测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6.3.2 预测区的提出和依据
        6.3.3 预测区的初步勘查
        6.3.4 预测靶区定位
    6.4 成矿预测结果
        6.4.1 预测资源量估算
        6.4.2 预测区验证设计方案
        6.4.3 探矿工程初步验证效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图版说明及图版

(8)广东凡口超大型铅锌矿田成矿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选题方向的研究现状
        0.2.1 成矿学研究现状
        0.2.2 矿床(体)定位预测
    0.3 研究内容
    0.4 完成主要工作量
    0.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第一章 区域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1.1 区域大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1.2 区域热事件
    1.3 成矿事件及其时空联系
第二章 凡口矿田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概况
        2.1.1 地层
        2.1.2 重要容矿层位的沉积相分析
        2.1.3 构造
        2.1.4 岩浆岩
    2.2 矿体地质特征
        2.2.1 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
        2.2.2 矿化就位特征
        2.2.3 矿石组构特征
    2.3 围岩蚀变
    2.4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第三章 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
    3.1 温度
    3.2 成矿环境
    3.3 Pb、Zn溶解度计算
第四章 成矿条件和矿床成因分析
    4.1 控矿条件
        4.1.1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1.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1.3 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2 成矿物质来源
        4.2.1 成矿流体来源
        4.2.2 成矿金属元素来源
        4.2.3 硫的来源
    4.3 成因分析
第五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5.1 成矿规律
        5.1.1 矿化空间分布规律
        5.1.2 成矿演化规律分析
    5.2 凡口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模型
        5.2.1 凡口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5.2.2 原生晕地球化学组合标志
        5.2.3 凡口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2.4 矿床地球化学模式分析
    5.3 成矿模式
    5.4 成矿预测
        5.4.1 找矿标志
        5.4.2 成矿前景分析及成矿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 ——在天水地区花岗岩类调查与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0.1 立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0.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0.4 研究工作概况及主要工作量
0.5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花岗岩类地质理论研究现状
1.1 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花岗岩类信息示踪技术与方法
1.2 花岗岩类地质理论的主要进展及技术支撑
    1.2.1 I、S、M、A型分类及其应用
    1.2.2 原地重熔说与元素地球化学场理论
    1.2.3 花岗岩类构造环境分类新理论
    1.2.4 花岗岩类的源岩研究新进展
    1.2.5 花岗岩类的上升、定位机制研究进展
    1.2.6 大陆造山带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研究的新构想
    1.2.7 “中国花岗岩和大陆地壳生长”研究动态
1.3 花岗岩类研究在地质学中的地位及意义 第二章 花岗岩类的地质信息及其示踪方法
2.1 花岗岩类的示踪技术
2.2 花岗岩类信息获取的宏观方法
    2.2.1 花岗岩类地质调查的现状
    2.2.2 现行花岗岩类分类及在地质调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3 花岗岩类地质调查单位的划分原则
    2.2.4 地质调查中花岗岩类分类方案的选择
    2.2.5 花岗岩类的野外调查方法及主要内容
    2.2.6 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地质调查
2.3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获取的微观方法
    2.3.1 现代地质分析与测试发展的主要趋向
    2.3.2 整体分析技术(bulk analysis)
    2.3.3 地质年代学测定及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2.3.4 野外或现场分析技术
2.4 地球信息科学与花岗岩类地质信息分析
    2.4.1 地球信息科学概述
    2.4.2 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内容
    2.4.3 地球科学信息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2.4.4 花岗岩类信息分析
    2.4.5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类型
    2.4.6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系统 第三章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型及时空分布
3.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及分区
    3.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3.1.2 区域地质概况
3.2 研究区花岗岩类的主要类型
    3.2.1 变质花岗岩类和未变质花岗岩类
    3.2.2 岩浆混合花岗岩类
    3.2.3 复式深成岩体和独立侵入体
3.3 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
    3.3.1 花岗岩类的时间分布
    3.3.2 花岗岩类的空间分布 第四章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已获取信息的综述
4.1 地质学信息
4.2 地球化学信息
4.3 地球物理信息
4.4 遥感信息
4.5 各类信息的可靠性综合评述
    4.5.1 可靠信息
    4.5.2 较可靠信息
    4.5.3 参考信息
    4.5.4 可靠性差信息
    4.5.5 花岗岩类地质时代学信息的可靠性评述
    4.5.6 信息资料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
5.1 北带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
    5.1.1 变质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
    5.1.2 未变质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
    5.1.3 北带花岗岩类成岩温度信息
5.2 中带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
    5.2.1 温泉岩浆混合花岗岩地质学信息
    5.2.2 党川一大堡岩基(岩体群)地质学信息
    5.2.3 百花杂岩体地质学信息
    5.2.4 中带花岗岩类成岩温度信息
5.3 南带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
    5.3.1 柴家庄—八卦山—天子山岩浆带花岗岩地质学信息
    5.3.2 吴茶坝岩体地质学信息
    5.3.3 太白岩体地质学信息
    5.3.4 糜暑岭岩浆混合花岗岩地质学信息
    5.3.5 南带花岗岩类成岩温度信息
5.4 各带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的差异及成因对比
    5.4.1 岩石类型的差异
    5.4.2 岩石化学信息及成岩温度信息的差异 第六章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型地球化学信息
6.1 北带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信息
    6.1.1 北带花岗岩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信息
    6.1.2 北带花岗岩类同位素年代学信息
6.2 中带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信息
    6.2.1 温泉岩浆混合花岗岩地球化学信息
    6.2.2 党川—大堡岩基(岩体群)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信息
    6.2.3 中带花岗岩类同位素年代学信息
6.3 南带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信息
    6.3.1 柴家庄—八卦山—天子山岩浆带花岗岩地球化学信息
    6.3.2 吴茶坝岩体地球化学信息
    6.3.3 太白岩体地球化学信息
    6.3.4 糜暑岭岩浆混合花岗岩地球化学信息
    6.3.5 南带花岗岩类同位素年代学信息
6.4 各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6.4.1 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6.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6.4.3 锶、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6.4.4 信息示踪的主要成因结论 第七章 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及遥感信息
7.1 天水地区地壳结构、区域构造的区域地球物理信息
    7.1.1 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信息
    7.1.2 重力梯级带与断裂构造信息
    7.1.3 重磁场分区与构造单元的应证性信息
    7.1.4 天水及邻区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信息
    7.1.5 天水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信息
7.2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的区域地球化学信息
    7.2.1 区域地球化学场分类
    7.2.2 与花岗岩类有关的区域地球化学信息
7.3 天水地区区域遥感及反映的花岗岩类信息
    7.3.1 遥感图像的收集及室内处理
    7.3.2 花岗岩类出露区的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第八章 花岗岩类的信息集成及应用
8.1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集成的概念及方法
    8.1.1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集成的概念
    8.1.2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集成的原则
    8.1.3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集成分类
    8.1.4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集成的基本方法
    8.1.5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集成的表达方式
    8.1.6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模块化”集成的原则
8.2 花岗岩类主要地质信息集成类型
    8.2.1 独特成因特征的花岗岩类信息集成
    8.2.2 不同构造分区的花岗岩类信息集成
    8.2.3 相邻构造单元花岗岩类构造配置的信息集成
    8.2.4 大型—巨型断裂带花岗岩类信息集成
8.3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的信息集成及地质分析应用实例
    8.3.1 温泉岩体的信息集成、区域构造意义及成矿作用
    8.3.2 糜署岭岩体的信息集成
    8.3.3 糜署岭构造—岩浆带信息集成及区域构造意义
    8.3.4 北带(祁连造山带)花岗岩类构造演化信息集成
    8.3.5 渭河断裂带花岗岩类信息集成
8.4 关于本次花岗岩类信息集成的评述 第九章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信息示踪的地壳演化信息
9.1 古元古代造山带结晶基底形成期
9.2 中—新元古代过渡性基底形成期
9.3 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与加里东期俯冲—碰撞造山期
9.4 晚古生代—三叠纪板内伸展裂陷和印支期全面碰撞造山期
    9.4.1 板内伸展裂陷与陆褶造山阶段
    9.4.2 印支期全面褶皱造山与逆冲推覆阶段
9.5 中—新生代陆内(板内)演化期
    9.5.1 燕山早期(J1-2)伸展塌陷与岩浆活动阶段
    9.5.2 燕山晚期(J3-E)浅层次逆冲推覆阶段
    9.5.3 喜山期山体隆升与浅层次逆冲—走滑阶段 第十章 结论
10.1 获得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尚需深化的问题 图版 致谢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负责或参加的科研项目公开发表的着作与论文
读研期间负责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着作与论文

(10)个旧锡铜多金属矿集区成矿系列、成矿演化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0.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评述
        0.2.1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0.2.2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0.3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0.4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一章 研究领域综述
    1.1 活化构造成矿学理论研究综述
        1.1.1 活化构造成矿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2 活化构造成矿理论组成内容
        1.1.3 活化构造成矿理论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
    1.2 成矿系列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
        1.2.1 成矿系列概念的有关问题
        1.2.2 成矿系列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及研究内容
        1.2.3 成矿系列研究的重要进展
        1.2.4 成矿系列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及壳体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特征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特征
        2.2.1 区域地层分布特征
        2.2.2 区域构造系统
        2.2.3 区域岩浆活动
    2.3 区域壳体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特征分析
        2.3.1 构造层的划分
        2.3.2 壳体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特征分析
        2.3.3 个旧-开远古断拉谷演化活动及其控岩、控矿意义
    2.4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及地球物理场特征
        2.4.1 区域地层地球化学背景
        2.4.2 区域岩浆岩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及变化规律
        2.4.3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5 区域成矿特征
第三章 个旧锡铜多金属矿集区成矿地质、地球化学条件
    3.1 沉积建造及其控矿性
        3.1.1 矿集区地层分布及沉积建造特征
        3.1.2 主容矿地层的控矿性及地层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3.2 矿集区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应力场分析
        3.2.1 矿集区构造格局
        3.2.2 主要构造形迹
        3.2.3 构造系演化及应力场分析
    3.3 矿集区岩浆活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3.1 岩浆岩石系列时空分布特征
        3.3.2 印支期基性火山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3.3.3 燕山期花岗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第四章 矿床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及包裹体特征
    4.1 稳定同位素特征
        4.1.1 硫同位素特征及硫的来源
        4.1.2 铅同位素特征及铅的来源
        4.1.3 碳、氧同位素特征
    4.2 稀土元素特征
        4.2.1 印支期玄武岩稀土分布特征
        4.2.2 燕山中晚期含锡花岗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4.2.3 不同类型矿石、玄武岩、花岗岩及灰岩稀土配分模式之比较
    4.3 成矿流体包裹体特征
第五章 矿床成矿系列研究
    5.1 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及主要矿床类型
    5.2 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成矿系列及典型矿例
        5.2.1 概述
        5.2.2 卡房新山、金光坡VHMS型Cu、Au矿床
        5.2.3 竹叶山矿段VHMS型(13-2-3#)Cu、Sn矿床
    5.3 印支中晚期海底(火山)喷流—热水沉积成矿系列及典型矿床实例
        5.3.1 概述
        5.3.2 马拉格、松树脚矿田SEDEX型层间Cu、Pb、Zn、Sn矿床
        5.3.3 芦塘坝矿段SEDEX型Sn、Pb矿床
        5.3.4 老厂含锡白云岩型Sn、Pb、Zn矿床
    5.4 燕山晚期花岗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系列及典型矿例
        5.4.1 概述
        5.4.2 矽卡岩硫化物型Sn、Cu矿床
        5.4.3 东西向断裂带脉状Ag、Pb、Sn矿床
        5.4.4 电气石细脉带型Sn、W、Be矿床
        5.4.5 云英岩型Sn、W矿床
第六章 矿床多因复成成矿机制及成矿演化模式
    6.1 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6.1.1 地层、火山岩及花岗岩来源
        6.1.2 锡在地壳中的初始富集——深源矿源层问题
    6.2 现代海底热水沉积活动及喷流热水沉积矿床基本特征
    6.3 矿床成矿作用与成因分析
        6.3.1 印支期海底火山—沉积与海底(火山)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依据
        6.3.2 燕山期花岗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的依据
        6.3.3 矿床多因复合成矿机制及成矿演化模式
第七章 隐伏矿床定位预测研究
    7.1 矿床(体)定位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7.2 遥感信息解译及找矿远景分析
        7.2.1 遥感信息找矿基本原理
        7.2.2 个旧地区遥感信息解译及找矿远景
    7.3 控矿构造分形特征研究
        7.3.1 分形几何学理论及其在地质构造研究中的意义
        7.3.2 个旧东部矿化集中区构造分形特征及找矿潜力
    7.4 隐伏矿床定位预测实例
第八章 结论
    8.1 论文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与认识
    8.2 个旧锡多金属矿集区资源潜力分析
    8.3 个旧锡矿找矿方向
致谢
攻博期间科研、着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图版

四、《集成多因大地构造说》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重点矿集区大数据三维/四维建模与深层次集成的资源预测评价[J]. 王功文,张智强,李瑞喜,李俊建,沙德铭,曾庆栋,庞振山,李大鹏,黄蕾蕾.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09)
  •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运动与动力学响应和力源[J]. 滕吉文,董兴朋,闫雅芬,毛慧慧. 地质论评, 2016(03)
  • [3]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成岩—成矿机理研究[D]. 戴雪灵. 中南大学, 2012(12)
  • [4]云南老君山矿集区多因复成成矿模式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研究[D]. 王雄军. 中南大学, 2008(12)
  • [5]个旧锡矿花岗岩接触—凹陷带空间展布特征、控矿机理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研究[D]. 张建东. 中南大学, 2007(12)
  • [6]云南个旧花岗岩凹陷带锡铜多金属成矿学研究[D]. 刘明. 中南大学, 2007(12)
  • [7]冀西石湖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研究[D]. 刘伟. 中南大学, 2007(01)
  • [8]广东凡口超大型铅锌矿田成矿学研究[D]. 汪礼明. 中南大学, 2006(01)
  • [9]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 ——在天水地区花岗岩类调查与研究中的应用[D]. 李永军. 长安大学, 2005(04)
  • [10]个旧锡铜多金属矿集区成矿系列、成矿演化及成矿预测研究[D]. 王力. 中南大学, 2004(11)

标签:;  ;  ;  ;  ;  

《综合多成因大地构造理论》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