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杂粮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赤峰市杂粮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赤峰市杂粮杂豆生产现状、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兴红,张利,李志伟,吕艳洁[1](2021)在《翁牛特旗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赤峰市翁牛特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农牧业发展状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牧业生产结构。翁牛特旗因旱作农业区面积较大,杂粮杂豆产业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是农民农业增收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翁牛特旗杂粮杂豆产业通过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创建等途径,得到了更长足的发展,但在种植技术和惠农政策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短板、不足和缺失。本文阐述了翁牛特旗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杂粮杂豆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刘猛,崔纪菡,夏雪岩,赵文庆,李顺国,刘建军[2](2021)在《河北省杂粮供求关系及潜力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省杂粮种类众多,发展潜力较大,但消费水平较低。以河北省当前杂粮产业发展为背景,分析河北省杂粮生产的供求关系,基于河北省农业统计数据,采用线性方程预测未来河北省杂粮供求情况。结果显示,河北省杂粮当前及未来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预计2023年河北省杂粮缺口达248.6万t,需要通过省外或者国际贸易解决缺口问题。最后,从加强杂粮发展政策制定,打造河北杂粮、发展高端精品杂粮,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杂粮生产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河北省杂粮生产和消费的对策建议。

曲佳佳[3](2021)在《中国杂粮供求研究》文中指出杂粮是指除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等大宗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小宗粮豆作物的总称。杂粮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杂粮产业发展有利于改善居民饮食结构,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杂粮供求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杂粮生产、消费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杂粮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杂粮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利于激发乡村新业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农产品供需理论、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理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水平模型、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杂粮供给和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取得以下工作:(1)利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基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杂粮生产年度和地区层面数据,分析杂粮的生产布局及其影响因素。从省域看,我国杂粮生产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云南、吉林、山西和河北,杂粮生产从黑龙江、江苏、安徽、辽宁等地向内蒙古、云南、河北、西藏、陕西、山西等省份集中;从南北方看,北方是我国杂粮的主要产区,杂粮生产有继续向北方转移趋势;从东中西部看,杂粮生产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并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杂粮生产地位处于交替主导状态。总体来看,2002年以来杂粮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杂粮生产布局逐步优化。杂粮主产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生产比较优势和杂粮补贴政策共同影响了杂粮的生产及其布局变迁。(2)以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为视角,利用国家产业体系食用豆固定观察点的调研数据,建立多水平模型,实证分析杂粮生产的微观影响因素。首先,价格、生产成本等市场因素对杂粮种植户生产决策有显着影响,以食用豆种植户生产决策行为为例的研究发现,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同的食用豆,种植户对其价格敏感程度也不同,但对食用豆生产成本都比较敏感;其次,家庭资源禀赋影响杂粮种植决策,家庭人口数越少的农户越愿意种植食用豆,食用豆是有利于农户从事非农生产的作物;再次,种植规模小的食用豆,种植户生产决策考虑自家饮食消费需求,食用豆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最后,气候因素是影响杂粮种植户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考虑食用豆“填闲补灾”的作用。(3)基于FAO和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分析杂粮需求规模变化和结构特征,以及影响杂粮需求的因素。谷物类杂粮和食用豆的消费结构有较大差异,谷物类杂粮的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占消费量比重大,而食用豆主要用于食用消费和饲用消费,工业消费量占比较小。谷物类杂粮中,谷子和荞麦处于净出口状态,高粱和大麦的进口需求量大;食用豆大多处于净出口状态,其中芸豆的出口量最大,但是豌豆处于净进口状态。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杂粮及其相关商品价格等影响我国杂粮的消费需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出台鼓励政策,对杂粮生产提供补贴;第二,优化种植结构,增加谷物类杂粮的饲用品种种植,提高食用豆的生产品质;第三,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杂粮的抗干旱、病虫害等风险的能力;第四,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市场价格监测机制,加强对杂粮的市场监管,稳定市场价格,促进杂粮消费。

刘猛,刘斐,赵宇,夏雪岩,李顺国[4](2021)在《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及生产布局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是杂粮生产大省,且种类繁多。为稳定河北省杂粮生产发展,进一步调整河北省种植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总结了河北省杂粮的历史生产现状,包括面积、单产、总产以及河北省各地市杂粮的分布,试图探索杂粮的生产布局与趋势,同时针对河北省杂粮历史单产水平变化趋势,分析了造成单产变化的成因,并简单提出建议。最后提出河北省杂粮生产布局的展望,将河北省杂粮生产区域布局划分为优势主产区、战略提升区、稳步发展区三个功能区。

侯金慧[5](2021)在《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是新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带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张家口市是河北省杂粮的主产区,其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较深,利用杂粮产业优势进行产业扶贫,对于当地扶贫工作和农户脱贫致富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基于此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杂粮产业扶贫方式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可持续生计目标下,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健康发展提出指导性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在对既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基础上对前人研究成果、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陈述,并提出研究的基本框架;其次依托关键人物访谈和部门统计资料获取信息基础上对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呈现了各种扶贫方式的具体实施情况;再次在问卷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基于此剥离了该地区杂粮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提出问题对可持续生计目标下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一是近年来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生产资料供给型、技术服务供给型、销售引领型和“三金”扶贫等几种具有自己特色的扶贫方式。二是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使得的农户获取培训的机会增加、杂粮种植面积增加、杂粮生产自有机械设备和机械化程度提升、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提高、社会关系网边界扩大,农户生计资本明显得到了改善,但是同时也发现不同杂粮扶贫方式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是不同的。三是技术服务培训不足、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低、扶贫引领主体和利益联结机制单一、杂粮机械化程度增加较低、杂粮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缺乏、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四是基于可持续农户生计视角的考量,文章认为应该从增加农户技术培训机会;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增加杂粮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强化引导主体的扶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增加专项资金支持,完善杂粮生产风险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巩固和提升杂粮产业扶贫对农户生计的支撑作用。本文主要创新在于将可持续生计框架引入杂粮产业扶贫研究,以农户生计资本变化为切入点,探讨了杂粮产业扶贫的影响,并以农户可持续生计为目标对杂粮产业扶贫及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结果对充实产业扶贫相关理论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丰富了产业扶贫效果评价的内容。

张爱武,姜秀杰,曹冬梅,刘勇[6](2020)在《杂粮精细化产品开发对大庆杂粮产业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从大庆杂粮种植、精细化食品加工现状入手,基于现代营养学及杂粮加工特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讨大庆杂粮加工企业创制精细化、高值化、特殊杂粮功能产品的思路,并分析杂粮特色产品开发对大庆杂粮产业发展的影响,为推动大庆市区域经济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董春浩,张三强,李峰,尹继伟,贺磊,正月,周学超,秀梅,娜日娜,绳志生[7](2020)在《赤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指出赤峰市农业人口数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在内蒙古自治区均居首位,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地服务"三农"提供参考,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调研,指出其在资金、运营、人才、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建议从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加强技术培训服务、加强政策项目扶持和加强与贫困户紧密联结等方面促进脱贫攻坚事业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向雁[8](2020)在《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水和耕地是支撑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种植结构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其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对促进区域粮食可持续生产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1990-2017年时序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态势;利用LMDI、虚拟耕地、综合灌溉定额等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与耕地、水资源利用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阐明了三者的关联状况;建立了LSTM模型,预测了水-耕地-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诊断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的基本态势和时空演变特征。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偏少,地下水供水比例及灌溉用水占比偏高,水资源总量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错位,三大平原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偏高。1996年以来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耕地去向由生态用地为主,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主,增加耕地来源以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为主,形成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占用生态用地”占补格局;耕地利用结构主要变化方向为旱地向水田转化,水田面积及占比上升。1990-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09.82万hm2;水稻和玉米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1.09个和14.00个百分点,大豆、小麦、杂粮分别下降3.16个、13.42个、8.51个百分点。水稻生产向三江和松嫩平原地区聚集,玉米生产在中部至南部地区发展较快。(2)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二元关联关系。粮食-耕地关联分析表明,粮食生产中的低产作物转向高产作物,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0.24 hm2/t降至2017年的0.17 hm2/t,粮食种植结构向节地方向发展。粮食-水关联分析表明,水稻面积占比上升,旱地作物面积占比下降,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838.30 m3/hm2增至2017年的2192.52 m3/hm2,粮食种植结构向耗水型方向发展。水土匹配分析表明,基于水资源自然本底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两种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差距较大。(3)建立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测算了四种情境下的关联关系。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域尺度均处于不平衡状态,并且均缺水;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87.96%和82.41%的地市处于不平衡状态,主要为缺水状态。表明将全部耕地发展为灌溉耕地是不现实的。基于粮食生产现有灌溉耕地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级尺度均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在不增加灌溉面积情况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是平衡的;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47.22%和44.44%的地市处于水多地少状态,说明还有一定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潜力。水多地少区域主要集中于山区,可采取水权流转方式实现山区与平原地区的区域均衡。(4)构建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三者关联状况,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仍处于缺水状态;基于粮食灌溉耕地面积,吉林省和辽宁省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继续保持平衡状态,黑龙江省将变为轻度缺水状态。耕地资源、水资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灌溉定额等因素对水-耕地-粮食关联具有直接的影响,针对各地市水-耕地-粮食关联特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水土资源配置,是改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的有效手段。创新点:(1)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评价水、耕地与粮食生产的适宜和满足程度;(2)建立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3)揭示了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与水、耕地资源的关系,提出精准调控策略。

李英[9](2020)在《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户问卷调查》文中认为自2007年开始实施政府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政策以来,经过十一年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保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种植业保险的保费补贴金额和保费收入不断增加、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参保农户数量不断增多。内蒙古自治区的种植业保险规模位列全国前三位。为了准确识别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实证检验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规模及种植结构的影响,进而为促进内蒙古甚至全国的种植业保险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本研究也是对我国农业保险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本文在梳理当前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作物种植状况以及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年的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实践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种植业保险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分别从农户的种植规模和种植结构两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是否有助于农户稳定和扩大保险农作物的种植规模?是否有助于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增加保险农作物的种植比例?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实证分析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规模的影响。揭示现行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是否有效提高了农民对政府保费补贴农作物的种植积极性,是否有助于稳定和扩大保险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而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以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主产区玉米种植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实证结果来看,保费补贴的种植业保险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有积极影响,参保农户比未参保农户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积极性更高。种植业保险政策对保护农民玉米种植积极性具有一定作用。第二,实证分析参保农户对种植业保险政策的认知和评价是否影响其种植规模。基于参保农户视角,采用横截面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估计。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参保农户对种植业保险的认知没有显着影响其种植规模决策,这主要与参保农户对种植业保险认知度不高有关;二是参保农户对农业保险政策评价显着影响农户种植规模决策。参保农户对种植业保险政策越满意,其稳定和扩耕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一方面要以保险公司为主要宣传主体、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种植业保险的认知度,有利于增加其参保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增强其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参保农户对种植业保险满意度高的原因是,由于存在“协议理赔”模式,种植业保险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普惠政策被农户所接受,应从提高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坚持“据实赔付”、不断开发种植业保险新产品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农户对种植业保险的满意度。第三,实证分析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研究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结构的政策效应,检验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是否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增加保险农作物的种植比重,进而引导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研究发现:种植业保险促使农户在有政策性保险覆盖的农作物和没有政策性保险覆盖的农作物之间做出选择,将现有的耕地面积用于种植更多的、有政策性保险覆盖的农作物。最后,本论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种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证研究结论,从政府及相关部门、种植业保险供给主体以及国外的经验方面分别提出建议,以期为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李倩[10](2019)在《乌兰察布市杂粮杂豆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杂粮杂豆产品因其药食同源、营养价值高的特性在现代膳食资源中占据了较高的地位,市场前景广阔。乌兰察布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生产的多是品质好营养高天然无公害的优质杂粮产品,杂粮杂豆产业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撑。目前,乌兰察布杂粮杂豆产业基础薄弱,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应找准定位精准发力,打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全市杂粮杂豆产业的发展。

二、赤峰市杂粮杂豆生产现状、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峰市杂粮杂豆生产现状、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翁牛特旗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现状
    1.1 杂粮杂豆种植现状
    1.2 品牌建设情况
    1.3 联农带农情况
        1.3.1重点龙头企业带动。
        1.3.2创建产业扶贫模式。
2 杂粮杂豆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2.1 种植地块基础条件差
    2.2 品种单一,科学种植水平低
    2.3 缺乏保险保障
    2.4 销路窄,深加工水平低
3 杂粮杂豆产业发展建议
    3.1 提升科学种植水平
    3.2 建立专业园区
    3.3 提高深加工水平
    3.4 加大政策项目扶持力度

(2)河北省杂粮供求关系及潜力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河北省杂粮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发展的机遇
        1.1.1 改革机遇
        1.1.2 政策机遇
        1.1.3 市场机遇
        1.1.4 文化传承机遇
    1.2 面临的挑战
2 河北省杂粮供给与需求
    2.1 杂粮供给
        2.1.1 杂粮产量与人均占有量
        2.1.2 杂粮种类构成及产量
        2.1.3 各区域杂粮供给及年人均占有量
    2.2 杂粮需求
        2.2.1 杂粮满足不了本省需求
        2.2.2 各地区供求不平衡
3 河北省杂粮供求趋势预测
    3.1 供给预测
    3.2 需求预测
4 河北省杂粮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做好省内杂粮生产区域布局,扩大杂粮种植面积
    4.2 加强杂粮发展的政策制定
    4.3 打造河北杂粮品牌,发展高端精品杂粮
    4.4 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杂粮生产水平提升
    4.5 加强杂粮健康营养宣传,扩大消费

(3)中国杂粮供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杂粮供给的研究现状
        1.3.2 杂粮需求的研究现状
        1.3.3 杂粮国际贸易的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理论基础
        1.6.1 农产品供给理论
        1.6.2 农产品需求理论
        1.6.3 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理论
第二章 杂粮生产分析
    2.1 杂粮生产结构
        2.1.1 杂粮生产规模变化
        2.1.2 杂粮生产品种结构
    2.2 杂粮生产特征
        2.2.1 杂粮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2.2.2 谷物类杂粮具有更大的生产优势
        2.2.3 杂粮生产集中度高
    2.3 杂粮生产宏观影响因素
        2.3.1 自然因素
        2.3.2 经济因素
        2.3.3 政策因素
第三章 杂粮生产微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 调查样本选择
    3.2 样本特征
    3.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3.3.1 变量选择
        3.3.2 模型设定
    3.4 实证分析结果
        3.4.1 模型拟合结果
        3.4.2 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杂粮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国杂粮消费需求规模变化
        4.1.1 中国杂粮总体需求状况
        4.1.2 中国杂粮重要品种需求状况
    4.2 杂粮消费结构
        4.2.1 谷物类杂粮
        4.2.2 食用豆
    4.3 杂粮需求影响因素
        4.3.1 人口因素
        4.3.2 收入因素
        4.3.3 价格因素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4)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及生产布局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
    1.1 河北省谷子生产现状
        1.1.1 河北省谷子历史面积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1.1.2河北省谷子历史总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1.1.3 河北省谷子历史单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1.1.4 河北省谷子生产区域构成
    1.2 河北省高粱生产现状
        1.2.1 河北省高粱历史面积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1.2.2 河北省高粱历史总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1.2.3 河北省高粱历史单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1.3 河北省绿豆生产现状
        1.3.1 河北省绿豆历史面积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1.3.2 河北省绿豆历史总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1.3.3 河北省绿豆历史单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1.4 河北省红小豆生产现状
        1.4.1 河北省红小豆历史面积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1.4.2 河北省红小豆历史总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河北
        1.4.3河北省红小豆历史单产变化及与全国对比
        1.4.4 河北省红小豆生产区域构成
2 河北省杂粮单产水平变化成因分析
    2.1 干旱少雨地区造成单产水平偏低
    2.2 科技进步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杂粮单产的提高
    2.3 病虫草害对杂粮单产影响很大
    2.4 生产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杂粮单产的提高
3 河北省杂粮生产展望
    3.1 优势主产区
    3.2 稳步发展区
    3.3战略提升区
    3.4建议展望

(5)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
        1.2.2 国内文献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性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性
        1.4.2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扶贫和杂粮产业扶贫
        2.1.2 生计与可持续生计
        2.1.3 生计资本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3 张家口地区杂粮产业扶贫现状
    3.1 张家口地区贫困现状
        3.1.1 贫困发生率较高
        3.1.2 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3.2 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主要方式
        3.2.1 生产资料供给型的扶贫方式
        3.2.2 技术服务供给型的扶贫方式
        3.2.3 销售引领型的扶贫方式
        3.2.4 “三金”扶贫方式
    3.3 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案例分析
        3.3.1 尚义杂粮产业扶贫案例分析
        3.3.2 阳原杂粮产业扶贫案例分析
        3.3.3 蔚县杂粮产业扶贫案例分析
4 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
    4.1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4.2 杂粮产业扶贫前后的农户生计资本比较分析
        4.2.1 参与杂粮产业扶贫前农户的生计资本特征
        4.2.2 参与杂粮产业扶贫后的农户生计资本特征
        4.2.3 杂粮产业扶贫前后的农户生计资本对比
    4.3 不同杂粮产业扶贫方式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
        4.3.1 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4.3.2 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5 农户生计资本分析视角的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的问题
    5.1 农业技术服务培训机会少,培训信息不对称
    5.2 农户对政策依赖性强,扶贫实施效果可持续性低
    5.3 杂粮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生产专项资金少
    5.4 扶贫引领主体单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6 可持续生计目标导向的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6.1 增加技术培训机会,提高农户技术水平
    6.2 提高农户发展能力,增加扶贫发展动力
    6.3 增加专项资金支持,促进杂粮产业发展
    6.4 强化引导主体的扶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6)杂粮精细化产品开发对大庆杂粮产业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庆市杂粮种植及加工情况
    1.1 杂粮种植情况
    1.2 杂粮食品加工情况
2 大庆市杂粮企业开发精细化杂粮功能食品的途径
    2.1 加大力度学习先进杂粮精细化加工技术
    2.2 基于杂粮物性,创配方、优工艺
    2.3 创制适合特色人群的精细化杂粮功能食品
    2.4 鼓励开发杂粮与主粮复配类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2.5 持续加强校企合作,实现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
3 杂粮精细化产品开发对大庆市杂粮产业发展的影响
    3.1 拓展杂粮生产领域,推动大庆杂粮产业链有效延伸
    3.2 增加了杂粮利用率,推动大庆杂粮主食化进程
    3.3 可壮大本土企业,吸引外来企业
    3.4 有助于形成品牌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7)赤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1.1 发展概况
    1.2 发展特点
        1.2.1 不同区域发展存在差异
        1.2.2 合作领域全面化
        1.2.3 技术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
        1.2.4 逐步打破“同类”限制
        1.2.5 合作社运营模式多样化
2 存在问题
    2.1 合作社发展重数量、轻质量
    2.2 合作社缺少资金
        2.2.1 各级政府资金量不足,覆盖面较小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
        2.2.2
    2.3 合作社运营不规范
        2.3.1 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2.3.2 组织机构不健全
        2.3.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4 合作社缺乏综合型人才
        2.4.1
        2.4.2 成员文化水平较低,合作意识不高
    2.5 相关部门对合作社管理指导服务难度大
    2.6 合作社产品和服务推广难
        2.6.1 合作社的产品和服务利润低,进一步开拓市场的难度增大
        2.6.2 合作社产品和服务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2.6.3 缺乏对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引导力度
    3.2 加强技术培训服务
    3.3 加强政策项目扶持
    3.4 加强与贫困户紧密联结
4 结语

(8)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耕地-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1.2 我国水-耕地-粮食安全出现新的挑战
        1.1.3 东北地区面临新一轮粮食生产及种植结构调整的压力较为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为水土资源匹配以及水土粮的关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2.2 为相关部门提供“控”与“调”的决策参考
        1.2.3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灌溉定额及灌溉需求的认识
        1.2.4 有助于强化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多源信息复合
        1.4.2 多模型与多指标综合
        1.4.3 多研究尺度整合
        1.4.4 总体研究与分类研究结合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耕地-粮食的研究进展
    2.1 耕地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1.1 耕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的表征关系
        2.1.2 耕地数量保障范畴与目标争议
        2.1.3 耕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两大类方向
        2.1.4 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2.2 水资源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2.1 水资源配置思想的转变
        2.2.2 水资源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2.2.3 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承载力
        2.2.4 粮食作物虚拟水与水足迹
        2.2.5 灌溉需水量与作物需水量
        2.2.6 灌溉与雨养的产量差距
        2.2.7 灌溉定额与种植结构
    2.3 水土资源匹配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3.1 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性
        2.3.2 水土资源匹配的生态学与地理学解释
        2.3.3 水土资源匹配测算
        2.3.4 粮食结构调整的水土资源效应
    2.4 总结评述
        2.4.1 粮食结构调整对不同时空尺度的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有待加强
        2.4.2 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有待加强
        2.4.3 水土资源匹配的测度存在较大差异
        2.4.4 水-耕地-粮食三者的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2.4.5 耕地、水、粮食的未来情景预测方法仍有改进与丰富的空间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概述
    3.1 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2.1 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
        3.2.2 农业经济学理论
        3.2.3 资源地理学理论
    3.3 分析模型
        3.3.1 耕地利用与粮食空间分布分析模型
        3.3.2 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3 水-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4 水-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5 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
    3.4 研究区概况
        3.4.1 地形地貌
        3.4.2 气候特征
        3.4.3 土壤条件
    3.5 数据来源
第四章 水-耕地-粮食时序变化特征
    4.1 耕地变化特征
        4.1.1 耕地总量
        4.1.2 耕地利用结构
        4.1.3 耕地灌溉面积
        4.1.4 耕地质量等别
    4.2 水资源变化特征
        4.2.1 水资源总量
        4.2.2 供水能力
        4.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4.2.4 用水量变化
        4.2.5 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4.2.6 农田灌溉用水
    4.3 粮食作物生产特征
        4.3.1 粮食生产
        4.3.2 水稻生产
        4.3.3 玉米生产
        4.3.4 小麦生产
        4.3.5 大豆生产
        4.3.6 杂粮生产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水-耕地-粮食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 耕地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1 水田与旱地的空间分布
        5.1.2 “水改田”与“旱改水”分布区域
        5.1.3 新增耕地来源与分布区域
        5.1.4 减少耕地去向与分布区域
    5.2 水资源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2.1 水资源总量空间分布
        5.2.2 供水量空间分布
        5.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级分区评价
        5.2.4 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的空间匹配分布
        5.2.5 灌溉用水量空间分布变化
    5.3 粮食作物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3.1 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粮食生产重心移动特征
        5.3.3 粮食生产空间分布
        5.3.4 各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分布
        5.3.5 粮食种植结构空间聚类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粮食-耕地(LF)关联研究
    6.1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效应
        6.1.1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6.1.2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时序差异
        6.1.3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空间分异
        6.1.4 耕地利用效应主导因素
    6.2 粮食生产结构对虚拟耕地的影响
        6.2.1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特征
        6.2.2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的影响
        6.2.3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空间聚类
        6.2.4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
        6.2.5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影响的空间差异
        6.2.6 结构及单产变化对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增减变化的影响
    6.3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粮食-水(WF)关联研究
    7.1 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对综合灌溉定额影响
        7.1.1 粮食作物综合灌溉定额时序变化
        7.1.2 粮食种植结构对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的阶段特征
        7.1.3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空间分布
        7.1.4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因素
    7.2 粮食生产变化对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
        7.2.1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
        7.2.2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的影响因素
        7.2.3 粮食生产变化对需水强度的影响
        7.2.4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空间分布
        7.2.5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因素空间特征
        7.2.6 粮食作物需水强度主要影响因素
    7.3 章节小结
第八章 水-耕地-粮食(WLF)关联研究
    8.1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
        8.1.1 粮食生产可利用水资源
        8.1.2 粮食生产可利用耕地资源
        8.1.3 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变化
    8.2 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研究
        8.2.1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时空变化
        8.2.2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变化影响因素
    8.3 章节小结
第九章 未来水-耕地-粮食(WLF)关联及调控
    9.1 预测模型构建
        9.1.1 LSTM模型构建
        9.1.2 对比模型构建
        9.1.3 模型评价指标
    9.2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情况预测
        9.2.1 耕地总面积预测
        9.2.2 耕地复种指数变化预测
        9.2.3 粮食面积比例变化预测
    9.3 粮食种植结构变化预测
        9.3.1 水稻播种面积预测
        9.3.2 玉米播种面积预测
        9.3.3 大豆播种面积预测
        9.3.4 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9.3.5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预测
    9.4 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情况预测
        9.4.1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预测
        9.4.2 粮食灌溉用水量预测
        9.4.3 农田灌溉用水效率预测
        9.4.4 灌溉耕地面积预测
    9.5 未来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预测
    9.6 水-耕地-粮食关联调控策略
        9.6.1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9.6.2 灌溉水资源管理
        9.6.3 灌溉用水效率优化
        9.6.4 灌溉定额管理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之处
        10.2.1 方法创新
        10.2.2 内容创新
        10.2.3 实践创新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户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户种植业保险购买决策研究
        1.2.2 农户种植行为决策研究
        1.2.3 种植业保险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假说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假说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户种植行为决策
        2.1.3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期望效用理论
        2.2.3 行为决策理论
        2.2.4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2.2.5 农业保险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农作物种植规模与种植结构状况
    3.1 内蒙古自然资源条件
    3.2 内蒙古农作物布局
    3.3 内蒙古农作物种植规模和种植结构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及美国种植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4.1 内蒙古种植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4.1.1 内蒙古种植业保险政策背景
        4.1.2 内蒙古种植业保险运营模式
        4.1.3 内蒙古种植业保险发展现状
    4.2 美国种植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4.2.1 美国农作物保险的政策背景
        4.2.2 美国农作物保险的运营模式
        4.2.3 美国农作物保险的发展现状
    4.3 本章小结
5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规模的影响
    5.1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影响农户种植规模的理论分析
    5.2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参保决策对农户种植规模的影响
        5.2.1 数据来源
        5.2.2 农户的基本特征分析
        5.2.3 模型构建
        5.2.4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5.2.5 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5.3 参保农户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对其种植规模的影响
        5.3.1 数据来源
        5.3.2 参保农户的基本特征分析
        5.3.3 变量设置
        5.3.4 模型构建
        5.3.5 实证结果分析
        5.3.6 讨论与启示
    5.4 本章小结
6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
    6.1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机理
    6.2 研究方法
    6.3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6.4 实证结果
    6.5 讨论和启示
        6.5.1 讨论
        6.5.2 启示
    6.6 本章小结
7 完善内蒙古种植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7.1 内蒙古种植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7.2 完善种植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7.2.1 政府及相关部门方面的建议
        7.2.2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供给主体方面的建议
        7.2.3 美国农作物保险的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乌兰察布市杂粮杂豆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充分认识杂粮产业站位
2 乌兰察布市杂粮产业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3 发展建议
    3.1 抓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优化生产区划
    3.2 加强杂粮产业科技创新支撑
    3.3 培育加工龙头企业,提高杂粮经济效益
    3.4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

四、赤峰市杂粮杂豆生产现状、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翁牛特旗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 赵兴红,张利,李志伟,吕艳洁. 现代农业科技, 2021(19)
  • [2]河北省杂粮供求关系及潜力预测[J]. 刘猛,崔纪菡,夏雪岩,赵文庆,李顺国,刘建军. 农业展望, 2021(07)
  • [3]中国杂粮供求研究[D]. 曲佳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及生产布局展望[J]. 刘猛,刘斐,赵宇,夏雪岩,李顺国. 农学学报, 2021(03)
  • [5]张家口杂粮产业扶贫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D]. 侯金慧.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6]杂粮精细化产品开发对大庆杂粮产业发展的影响[J]. 张爱武,姜秀杰,曹冬梅,刘勇. 现代食品, 2020(22)
  • [7]赤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J]. 董春浩,张三强,李峰,尹继伟,贺磊,正月,周学超,秀梅,娜日娜,绳志生. 贵州农业科学, 2020(10)
  • [8]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D]. 向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户问卷调查[D]. 李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10]乌兰察布市杂粮杂豆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 李倩. 现代农业, 2019(12)

标签:;  ;  ;  ;  ;  

赤峰市杂粮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