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要把握的几点

经济结构调整要把握的几点

一、经济结构调整应把握的几个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宋福鋆[1](2020)在《论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实现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企业文化视角,首先剖析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进而梳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握的几个要点,最终提炼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策略,以求在实现国有企业的正确价值引领与良好业绩基础上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龙平沅[2](2015)在《不饱和聚酯树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注要点》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泉州市多家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生产企业的调查和此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分析总结不饱和聚酯树脂类项目的特点及环评编制过程应予以关注的要点。本文提出不饱和聚酯树脂项目环评关注的要点主要为选址分析、产业政策与环保政策分析、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分析、污染防治措施论述、清洁生产分析、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内容,供环评编制工作者和环保审批部门参考。

张小曼[3](2014)在《动态视角下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及调整速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本结构问题是企业财务理论的重要议题之一,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价值最大化,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以MM理论为起点的资本结构理论一直着力于探讨最优资本结构的存在及决定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复杂和深化,市场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加,基于动态视角的资本结构动态理论逐渐发展起来。在全球金融危机频发的时代大背景下,金融资本受到了更加严格的监管,金融资本的安全和运作效率直接关系到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掀起了一股上市风潮,在资本获得补充注入的同时,如何进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成为各大上市银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两大问题:一是我国上市银行如何进行资本结构调整优化,这关系到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探究,只有确定了动态视角下资本结构是如何决定的,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借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二是我国上市银行的动态调整进程如何,这关系到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研究,只有测度出动态视角下具体的调整速度,才能了解我国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本文在梳理资本结构理论脉络、回顾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以下研究:首先,从其融资方式、资本特征和资本结构特征三方面进行特征分析,确认了本研究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价值;其次,对本文的两大关注点“影响因素”和“调整速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特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大假设,试图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部分调整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总体的静态动态比较以及分类别比较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本文选择的广义矩估计等方法作了简单介绍;再次,基于理论假设和模型方法的选择,对变量进行了操作化筛选,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运用statal1.0软件进行了实证检验。总体估计结果表明,动态模型的解释能力更强,其中规模、盈利性、股权结构、资本充足性等因素对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影响较为显着,且动态调整速度较为缓慢;分类别估计结果表明,不同类别银行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存在些许差异,且对比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来说,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动态调整速度相对较慢。因此,不仅各类银行应针对自身情况进行资本结构优化,监管当局也应深化市场改革、放宽不必要的限制,从而实现资本结构的自由化调整。

熊正贤[4](2013)在《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乌江流域为研究地域,按照“提出问题——基础理论——分析评价——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而言,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厘清和界定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以及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借鉴民族学、资源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热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角度分析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相关关系,从微观角度分析文化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特征以及供需均衡,从宏观角度分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木桶”理论以及“协同创新”理论。认为文化经济一定程度上存在“时尚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特征,在文化需求上存在“炫富效应”和“攀比效应”,而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木桶”现象,“倾斜木桶”和“区域协同创新”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要素瓶颈。其次,对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其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乌江流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归纳,并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然后从本土市场和外部市场两个方面分析该流域文化市场的拓展问题。分析表明乌江流域文化资源丰富而密集,但缺乏文化品牌的支撑,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落后,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国民收入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市场以本土市场为主,外部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最后,对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该流域发展的几种模式,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分析表明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民族文化资源,劣势是交通、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发展理念落后等,发展方式上以“低端生产、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为主。基于此,该流域在模式选择上,首选是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和文化品牌开发模式,实现“倾斜木桶”效应,在条件较好的贵阳等地区可以采用综合开发模式,集聚区域内的文化经济要素,在其他地区可以选择特色项目突破和特色资源突破模式等,而重庆渝东南的区县经济体则适合采用小狗经济发展模式。此外,应从人才支撑、融资保证、科技融合、政策扶持、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弥补木桶短板,充分释放该流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

李霞[5](2013)在《武汉当代城市空间拓展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发展是一个有机生长的整体,它受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政治体制变革的双重影响,城市急剧向外扩张,通过中心城区的蔓延扩展和郊区城镇的行政区划整合,武汉市建成区面积由1979年初的168.4平方公里急剧扩张到2009年的超过260平方公里,急剧拓展造成了城市空间的无序和混乱,对城乡人居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威胁。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和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建立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人文基础上的空间优化成为城市集约、健康、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1861-2009年武汉市空间发展形态的演变的回顾分析,探析其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未来驱动武汉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的探析,对其未来“黄金三十年”(2009-2039年)的空间发展做出规划。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对武汉市空间拓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研究。通过对武汉市发展背景的分析以及国内外城市空间拓展研究成果的借鉴,结合武汉城市空间拓展的综述结论,探求武汉城市空间研究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为下文分析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六章。简要介绍武汉市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并对武汉市历史时期(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的空间拓展进行简单概括。主要研究1979-1989年、1989-1999年、1999-2009年三个阶段武汉城市空间拓展历程和特征。论文首先对各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历程进行了回顾,因为“只有把城市形态放在不断发展中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加以考察,才能有深入的理解”(周霞,2005)。然后分析了本阶段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结构、面、线和点等要素,最后,对本阶段武汉市城市空间拓展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八、九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探析武汉市“黄金三十年”城市空间拓展优化的策略。论文首先分析了武汉市空间拓展的影响因素,并通过SPSS等分析软件对这些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评估,得出影响武汉市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因子。并结合未来发展中推动武汉市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预测了武汉市未来的城市空间拓展的导向、目标。最后提出了武汉在2009-2019、2019-2029、2029-2039年三个阶段城市空间优化布局及保障措施。系统地阐释了本次空间优化的思路和对策。结论部分对武汉市空间拓展各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概括了武汉市空间拓展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阐述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对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王枫云[6](2011)在《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调整原则与保障制度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佛都市圈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推进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全面加快广佛同城化进程、进而提升珠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文章对推进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构调整原则和保障制度体系展开了探讨。

张浩然[7](2011)在《宁乡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明宁乡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及经验,以便于今后更好地稳定其它经济相对发达烟区和完善宁乡烟叶工作,本文对宁乡保持烟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并围绕宁乡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开展了探索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讲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及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然后对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做了重点介绍。第二章对宁乡社会经济、种植业发展现状及烟叶产业地位进行了分析,指出烟叶产业已成为宁乡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并为促进农村及相关产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第三章解释了宁乡烟叶产业得以长期规模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认为烟-稻连作制是宁乡农民长期获得较高规模效益的理想选择,分别从收购制度保障、年综合比较效益、生态效益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同时指出,烟-稻连作制在冬闲季节利用、土壤有机质矿化、晚稻秸秆利用、茬口衔接四方面仍需完善,并提出了优化建议。第四章指出,现代农业的探索可帮助宁乡解决烟叶产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的一些问题,并通过介绍宁乡现代烟草农业在烤烟工场建设、烟叶生产方式转变、服务型合作社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表明现代农业探索对宁乡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第五章、第六章,分别针对宁乡现代烟草农业主要关注的烤烟工场运作管理方式、烤烟生产专业化服务领域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对宁乡现有的三种工场化育苗运作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专业队育苗方式与单个专业户育苗方式的运用效果较好,适合在宁乡烟区推行,并探讨了工场化育苗在大面积推广中值得关注的3个问题,从加强育苗工场综合利用研究、实行工场设施产权分离、加强器械使用技能培训这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对宁乡工场综合利用的优势、经营管理模式、可行性和成本效益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当地实施综合利用的三点成功经验,并围绕市场化运作水平、专业技能、配套服务体系这三个尚待完善的环节提出了建议;通过对宁乡烟叶工场化烘烤进行分析,认为劳动力价格较高、生产水平差异较大、考核机制欠缺、服务方式存在缺陷是当地推行工场化烘烤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依托合作社解决用工困难、统一开展农事操作、严格实施考核等解决方案。在对宁乡烤烟生产专业化服务的研究中,首先指出了当地实行生产专业化服务的必要性和应把握的几个要点,并从专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效果两方面做了分析,说明宁乡烟区开展专业化服务是切实可行的,最后针对服务组织资金、服务范围、服务人员素质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陈庆修[8](2011)在《以更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把握的几个要点》文中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立足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增强开发创新能力,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唯有科技进步能够改变生产要素的传统组合方式,不断突破"增长极限",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信息技术是实

张涵[9](2009)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 ——兼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文化产业”在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崛起。中国的文化产业,有着与西方文化产业不同的发生背景,它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起步,有着自身发展的特点。文化产业研究是对文化与工业文明乃至与整个社会文明的关系性研究反应,是应社会历史发展需要而出现并被人们重视的。现在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研究的着作和文章不少,有侧重从文化方面论述的、有侧重从经济角度论述的,而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方面展开详细论述的并不多见。而在国外,一些哲学家、社会学家注意从社会批判理论方面加以研究,在哲学、社会学等方面作出学术建树,但基本是就当代西方国家的情况进行论述。本研究论文,立足于文化产业的世界发展和中国国情下的文化产业,由既是文化又是产业而立论,展开论述,以面对新的历史情况,联系我国实际,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推进理论创新中,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论文基本分为前三章和后三章两大部分。前三章:首先,由文化产业内在的“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二重因素,对“文化产业”的概念给出界定,同时比较了国内外关于文化产业理论有影响的定义,分析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译名及概念,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经典着作中的有关论述,发掘了马克思这方面原初思想,阐述了这些思想的当代意义。其次,论述了“文化产业”与当代出现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创意经济”,既有区别又相伴随兴起发展;论述了文化产业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中,在“三次产业”中,在“服务业”中,地位愈益重要,其在“完善经济结构并飨成文化服务”中,越来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然后,基于揭示文化产业作为其中的文化内容有其意识形态的特征,作为其中的产业形式有其经济运作的特征;论述了文化产业既在社会发展中有带动经济增长、丰富文化生活、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又会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有导致文化“平庸化”、“伪世界”弥漫、滥觞“完美罪行”的作用,而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这二重作用表现是不同的;论述了在社会发展形态和阶段的演进中,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的作用有其自身的历史走向。后三章:首先,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特殊规律,论述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建设成就和趋势及面临解决的迫切问题。其次,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实证举例,剖析了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态势及薄弱环节。最后,针对面临的问题,对如何发展好文化产业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比较综合各种文献,特别在马克思原着中并没专门提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的情况下,由马克思的原本论述深入发掘了马克思这方面的原初思想。这是目前学术理论界以往文献所缺乏的,这在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方面,有新的拓展和推动深化作用。二是,把文化产业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思考和研究。(1)论证文化产业的兴起,以往对于其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创意经济的关系,常见的是各论其说,而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往往不清楚;要么把它们完全等同,要么认为是互为独立或并列的经济形态。本论文在“文化产业的兴起”一节中对这个问题作了与以往文献不同的处理,形成了一个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运动发展概述。(2)论证文化产业的地位,以往缺乏在社会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结构性演进中作出基础性论证。本论文在“文化产业的地位”一节中特别由此角度展开论述;旨在明确发展文化产业不只是加强服务业的权宜之计,也不只是为在“三次产业”中增加第三产业的指标,而是在当代社会正实现着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历史趋势中,由历史必然性决定的。这形成着关于文化产业“地位”方面研究的新角度。(3)论证文化产业的作用,以往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只看到其一重作用。要么只论述其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要么只揭示其对于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本论文特别提出,文化产业对于社会进步来说,它的作用有“二重性”。它可能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也可能对社会进步起消极作用。重要的不同在于:文化产业,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固然能起到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积极作用,而其对人类发展的消极作用会明显地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膨胀地表现出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文化产业对人类发展的积极作用则能够得以充分发挥,而其可能出现的消极作用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规范和堑币?得到扼制、制止,而不恰当引导亦可能出现许多消极现象。三是,对“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坐标系中作出大纵深的历史考察。本论文特别把“文化生产”和“文化产业”放到马克思所讲的历史“三大形态”演进过程中,作出了其从无所谓“产业”,到成为商品形态的“产业”,到脱去商品外壳的“文化生产”,这样的发展系列动态说明。这是人类社会关于文化生产的历史规迹。基于此指出,要使文化产品在将来不以文化商品的面貌出现,必须在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且针对中国当前的实际强调:只以计划经济的投入方式发展文化而不发展文化产业是不行的:完全使文化产品带上极端的商品性质,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不行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既是为了发展经济,又不只是提高经济产品文化含量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权宜之计;既是为了繁荣文化,又不只是繁荣文化的权宜之计;而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而必须努力去完成的历史任务。由此论文提出,在目前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科书中尚没专门论述文化产业章节情况下,应当把关于文化产业的问题专门列入其中并延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专题加以阐述。总之,本论文写作过程中,由本文面对的问题,努力对于什么是文化产业,历史上出现文化产业其一般的概念、兴起与发展、特征及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怎样认识在我国要发展的文化产业,我们当前应如何把握好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作出回答。为实现这样的要求,一方面站在基础理论的前沿,大量研究现代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原着中的种种见解;一方面直面文化产业最实际的问题,对当代文化产业的实践遭遇做出大量调查研究,从而提出政策论证。论文力求对“文化产业”这个我们现在生活中能直接感受和体会的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命题和历史坐标系中,由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出论证。理论性,要在社会发展层面,而不仅是经济的或文化的政策层面,旨在对推进理论发展管用;实践性,要由推动社会发展视野,而不只是理论概念层面,旨在对指导现实实践管用。

唐晓先[10](2008)在《水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需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正确把握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考虑项目的选址选线是否合理,对项目的产污环节进行全面分析,选取准确的预测模式和方法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提出可靠的污染防治对策,采取措施保证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本文根据水泥项目的行业特点,结合笔者从事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讨论。

二、经济结构调整应把握的几个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结构调整应把握的几个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论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形势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1.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2. 倡导工匠精神,培育一流企业。
二、新形势建设国有企业文化应把握的要点
    1.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
    2. 努力实现国有企业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生共融
    3. 积极倡导与培育创新精神与学习型文化。
    4. 鼓励突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多样性与特色。
三、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1. 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2. 充实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
    3. 创新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运作机制。
    4. 培养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优质队伍。
    5. 营造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利氛围。

(2)不饱和聚酯树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注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选址与产业、环保政策分析
    1.1 选址分析
    1.2 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分析
2 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分析
    2.1 工艺流程简述
    2.2 产污环节分析
    2.3 产污环节分析关注要点
3 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3.1 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3.2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3.3 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预案
4 其他方面
    4.1 清洁生产
    4.2 环境管理
    4.3 公众参与
5 结论

(3)动态视角下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及调整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评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本结构的一般定义
        2.1.2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概念界定
        2.1.3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概念界定
    2.2 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及发展
        2.2.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2.2.2 经典资本结构理论
        2.2.3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2.2.4 后资本结构理论
        2.2.5 动态资本结构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2.3.1 对动态资本结构理论的检验
        2.3.2 对动态视角下目标资本结构的探讨
        2.3.3 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的研究
        2.3.4 对银行资本结构的研究
        2.3.5 简要述评
第三章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的特征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
        3.1.1 国家政策性注资
        3.1.2 股份制改造上市
        3.1.3 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
        3.1.4 吸收民营资本
    3.2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特征
        3.2.1 资本规模
        3.2.2 资本充足率水平
        3.2.3 资产质量
    3.3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特征
        3.3.1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的现状特征
        3.3.2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的趋势特征
第四章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理论分析
    4.1 理论基础
        4.1.1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1.2 调整速度的理论分析
    4.2 假设形成
    4.3 模型建构
        4.3.1 变量设计
        4.3.2 变量关系
    4.4 方法选择
        4.4.1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
        4.4.2 部分调整模型的估计方法
        4.4.3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估计方法
第五章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的操作化
        5.1.1 变量的选择处理
        5.1.2 变量的最终选择
    5.2 样本与数据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样本数据处理
        5.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计量分析与结果讨论
        5.3.1 总体实证分析
        5.3.2 分类别实证分析
第六章 建议与展望
    6.1 政策建议
    6.2 研究局限
    6.3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产业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及扞卫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
        1.1.2 文化产业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促进产业升级的需要
        1.1.3 文化产业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与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得的契机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6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
    2.1 文化、民族文化的涵义及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与类型
        2.1.1 文化的涵义
        2.1.2 民族文化的涵义
        2.1.3 民族文化资源的涵义
        2.1.4 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
        2.1.5 民族文化资源的类型与价值
    2.2 文化产业
        2.2.1 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2.2.1.1 文化产业的概念
        2.2.1.2 文化产业的分类
第三章 文化产业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研究
    3.1 国外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3.1.1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产业理论
        3.1.2 英国文化学派的文化产业基础理论
        3.1.3 文化产业应用理论
    3.2 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3.3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第四章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理论探讨
    4.1 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4.1.1 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产业化可行性
        4.1.2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效益与维度
        4.1.3 文化产业发展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反哺作用
        4.1.3.1 提供保护资金
        4.1.3.2 增强保护意识
        4.1.3.3 拓宽保护渠道
    4.2 文化产业的发展:市场层面的分析
        4.2.1 文化产品的供给特征
        4.2.2 文化产品的供给函数
        4.2.3 文化产品的消费特征
        4.2.4 文化产品的需求函数
        4.2.5 文化市场的供需均衡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供需的影响
        4.2.5.1 文化产品的供需均衡
        4.2.5.2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供需的影响
    4.3 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层面的分析
        4.3.1 文化产业发展的木桶理论
        4.3.2 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理论
        4.3.2.1 耗散结构理论
        4.3.2.2 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的模式分析
第五章 乌江流域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5.1 乌江流域的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
        5.1.1 乌江流域物质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
        5.1.1.1 乌江流域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物质文化资源
        5.1.1.2 乌江流域省级以上风景名胜文化资源
        5.1.1.3 乌江流域重要历史遗址遗迹文化资源
        5.1.2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特征
        5.1.2.1 乌江流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
        5.1.2.2 乌江流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
    5.2 乌江流域显性文化资源、灰色文化资源和隐性文化资源的分类
第六章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概况、发展动力及市场分析
    6.1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6.1.1 经济发展概况
        6.1.2 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6.1.3 主要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6.1.3.1 毕节地区
        6.1.3.2 安顺地区
        6.1.3.3 六盘水地区
        6.1.3.4 贵阳地区
        6.1.3.5 遵义地区
        6.1.3.6 黔东南地区
        6.1.3.7 铜仁地区
        6.1.3.8 渝东南地区
    6.2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分析
        6.2.1 动力一:国民收入的增长
        6.2.1.1 协整分析
        6.2.1.2 格兰杰因果分析
        6.2.2 动力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6.2.2.1 乌江流域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
        6.2.2.2 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
    6.3 乌江流域文化市场分析
        6.3.1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本土市场发展历程
        6.3.2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市场的预测与拓展
第七章 乌江流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7.1 乌江流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硬伤”
        7.1.1 交通条件落后
        7.1.2 融资渠道不畅
        7.1.3 人力资源匮乏
    7.2 乌江流域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软伤”
        7.2.1 文化品牌缺失
        7.2.2 发展理念滞后
        7.2.3 发展方式欠佳
        7.2.3.1 重自然资源的开发,轻文化元素的挖掘
        7.2.3.2 重文化产品的生产,轻文化产业的培育
        7.2.3.3 重文化产品的数量,轻文化产品的质量
        7.2.3.4 重短期的经济利益,轻持续的发展能力
        7.2.3.5 重区域利益的竞争,轻跨区域资源整合
第八章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8.1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8.1.1 从政府干预视角进行划分
        8.1.1.1 政府主导型模式
        8.1.1.2 市场主导型模式
        8.1.2 从资源密集程度进行划分
        8.1.2.1 科技主导型模式
        8.1.2.2 资本主导型模式
        8.1.2.3 资源主导型模式
    8.2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8.2.1 上海:创意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8.2.2 北京:综合开发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8.2.3 深圳:创意+媒体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8.2.4 浙江:民营崛起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8.2.5 湖南:品牌建设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8.2.6 云南:民族特色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8.3 乌江流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索
        8.3.1 以乌江流域地区为整体的“协同创新开发模式”
        8.3.2 以乌江流域地区为整体的“文化品牌开发模式”
        8.3.3 以贵阳、遵义为代表的“综合推进开发模式”
        8.3.4 以毕节、安顺为代表的“特色资源开发模式”
        8.3.5 以铜仁、黔东南为代表的“项目突破开发模式”
        8.3.6 以渝东南为代表的“小狗经济开发模式”
第九章 对策建议
    9.1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建设
        9.1.1 人才培养注重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结合
        9.1.2 人才选用注重领军人物与普适人才相结合
        9.1.3 人才引进注重刚性和柔性的结合
        9.1.4 人才激励注重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9.2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
        9.2.1 促进传统与现代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9.2.2 加强新兴文化产业的技术渗透
        9.2.3 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科技融合
    9.3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保障
        9.3.1 质量与数量:政府对文化产业投资力度的加强
        9.3.2 门槛与创新:银行加强对文化产业融资的倾斜
        9.3.3 引导与鼓励:直接融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
        9.3.4 自生与自立:企业自身对文化产业资金的积累
        9.3.5 助推与提升:中介机构对文化资本转化的推动
    9.4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9.4.1 加快落实国家支持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
        9.4.2 积极制定有助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政策
    9.5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9.5.1 促进文化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9.5.2 促进文化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9.5.3 促进文化产品由劣质庸俗向优质高档转变
        9.5.4 促进文化产业由急功近利向持续发展转变
        9.5.5 促进文化产业由区域竞争向区域竞合转变
参考文献
致谢

(5)武汉当代城市空间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世界
        1.1.2 城市化的世界
        1.1.3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1.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变化
        1.1.5 中国大城市的核心力量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理论意义
        1.2.4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空间拓展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2.1.1 城市空间
        2.1.2 城市空间结构
        2.2 城市空间拓展相关理论研究
        2.2.1 城市人文
        2.2.2 空间协调理论
        2.2.3 聚集经济理论
        2.2.4 地租理论
        2.2.5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2.2.6 新城市主义理论
        2.3 研究综述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2 武汉城市空间相关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二部分 当代武汉城市空间拓展历程
    第3章 武汉城市空间拓展的历史背景
        3.1 自然地理
        3.1.1 九省通衢的交通区位
        3.1.2 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3.1.3 地形多样化
        3.2 历史沿革
        3.3 社会人文
        3.4 城市历史空间演变过程
        3.4.1 古代武汉城市空间发展历史
        3.4.2 近代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3.4.3 近代武汉城市空间演变分析
        3.4.4 1949年-1978年武汉空间发展历史
        3.5 小结
    第4章 1979-1989年武汉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4.1 历史背景
        4.2 历次城市规划情况
        4.2.1 1982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4.2.2 1988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4.3 城市空间拓展的要素分析
        4.3.1 结构要素
        4.3.2 面要素
        4.3.3 线要素
        4.3.4 点要素
        4.4 城市空间拓展的特征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1989-1999年武汉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5.1 历史背景
        5.2 城市空间拓展的历程分析
        5.2.1 “八五”时期
        5.2.2 “九五”时期
        5.3 1996版《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5.3.1 总体规划背景
        5.3.2 指导思想
        5.3.3 基本思路
        5.3.4 主要内容
        5.3.5 空间布局
        5.3.6 实际空间演化情况
        5.4 城市空间拓展的要素分析
        5.4.1 结构要素
        5.4.2 面要素
        5.4.3 线要素
        5.4.4 点要素
        5.5 城市空间拓展的特征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1999-2009年武汉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6.1 历史背景
        6.2 城市空间拓展的历程
        6.3 2006年版《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6.3.1 总体规划背景
        6.3.2 城市性质
        6.3.3 城市规模
        6.3.4 新城规划
        6.3.5 都市发展区规划
        6.3.6 住宅建设
        6.3.7 工业区布局
        6.3.8 综合交通规划
        6.3.9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6.4 城市空间拓展的要素分析
        6.4.1 结构要素
        6.4.2 面要素
        6.4.3 线要素
        6.4.4 点要素
        6.5 城市空间拓展的特征分析
        6.6 小结
第三部分 当代武汉城市空间拓展优化策略
    第7章 武汉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评估
        7.1 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7.1.1 经济因素
        7.1.2 技术因素
        7.1.3 政治政策因素
        7.1.4 社会文化因素
        7.1.5 外部约束因素
        7.2 武汉市城市空间拓展影响因子评估
        7.2.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7.2.2 指标选取
        7.2.3 数据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当代武汉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动力机制
        8.1 武汉市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动力机制
        8.1.1 外在动力机制
        8.1.2 内在动力机制
        8.2 武汉市城市空间拓展趋势预测
        8.2.1 空间拓展模式
        8.2.2 空间扩展方向
        8.3 小结
    第9章 2009-2039年武汉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9.1 城市发展目标和规模
        9.1.1 城市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9.1.2 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9.2 城市用地布局优化的导向和目标侧重
        9.2.1 规划布局的导向
        9.2.2 优化目标的侧重
        9.3 2009-2019年空间拓展要素优化
        9.3.1 结构要素
        9.3.2 面要素
        9.3.3 线要素
        9.3.4 点要素
        9.4 2019-2029年空间拓展要素分析
        9.4.1 结构要素
        9.4.2 面要素
        9.4.3 线要素
        9.4.4 点要素
        9.5 2029-2039年空间拓展要素分析
        9.5.1 结构要素
        9.5.2 面要素
        9.5.3 线要素
        9.5.4 点要素
        9.6 空间布局优化保障机制
        9.6.1 国际化城市的经验借鉴
        9.6.2 武汉空间布局优化保障措施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博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6)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调整原则与保障制度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进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构调整原则
    1. 整体关联原则
    2. 层级互动原则
    3. 动态开放原则
    4. 适时高效原则
二、推进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保障制度体系
    1. 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制度
    2. 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合作契约制度
    3. 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合作网络制度

(7)宁乡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3 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
    4 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4.1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必要性
        4.2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内容
        4.3 现代烟草农业研究动态
第二章 宁乡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烟叶产业地位
    1 宁乡县社会经济基本现状
        1.1 宁乡县概况
        1.2 宁乡县产业结构及从业人员现状
        1.3 宁乡县农村常住人口及劳动力现状
    2 宁乡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2.1 宁乡县种植业品种结构
        2.2 宁乡县种植业产量结构
        2.3 宁乡县种植业产值结构
    3 宁乡县烟叶产业地位
        3.1 宁乡烟叶产业发展状况
        3.2 烟叶产业已成为宁乡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
第三章 烟-稻连作是宁乡农民长期获得较高规模效益的理想选择
    1 宁乡烟区推行烟-稻连作制度的优越性分析
        1.1 有最稳定的收购制度保障
        1.2 有最高的年综合比较效益
        1.3 土地用养结合的效果较好
        1.4 作物生长的安全性较高
    2 烟-稻连作尚需优化的环节
        2.1 冬闲季节未得到有效利用
        2.2 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较慢
        2.3 晚稻秸秆浪费严重
        2.4 茬口衔接过于紧密
    3 优化建议及对宁乡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1 增种一季速生绿肥,提高烟田土壤肥力
        3.2 运用现代技术,解决有机质矿化及部分秸秆还田的问题
        3.3 实行国家最新政策,争取更为充裕的烟-稻衔接期
第四章 现代农业探索对宁乡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 宁乡烟叶产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1.1 快速发展的产业经济影响当地对烟叶种植资源的掌控
        1.2 传统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较高的规模化种植水平
        1.3 较发达的经济水平加重了烟叶种植的成本负担
    2 现代农业的探索可帮助宁乡解决烟叶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3 宁乡现代烟草农业探索取得的进展
        3.1 烤烟工场建设稳步推进
        3.2 烟叶生产方式持续转变
        3.3 服务型合作社建设成效显着
第五章 宁乡烤烟工场运作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1 宁乡烤烟工场化育苗运作方式的比较分析
        1.1 宁乡烟区的3种工场化育苗运作方式
        1.2 不同工场化育苗运作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1.3 三种工场化育苗运作方式的运用效果分析
        1.4 工场化育苗在大规模推广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 宁乡烤烟育苗工场综合利用分析
        2.1 宁乡实施育苗工场综合利用的优势
        2.2 育苗工场综合利用经营管理模式
        2.3 综合利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2.4 综合利用成本效益分析
        2.5 宁乡烟区育苗工场综合利用的成功经验
        2.6 育苗工场综合利用尚需优化的环节及建议
    3 宁乡烟叶工场化烘烤模式的探索
        3.1 宁乡烟区实行工场化烘烤的优势
        3.2 宁乡烟叶工场化烘烤运作模式
        3.3 宁乡推行烟叶工场化烘烤值得关注的问题
        3.4 解决方案
第六章 宁乡烤烟生产专业化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1 宁乡烟区实行烤烟生产专业化服务的必要性
        1.1 是稳定烟农队伍的需要
        1.2 是降低人工成本的需要
        1.3 是提高规模效益的需要
    2 烤烟生产专业化服务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2.1 应以服务型合作社为主要依托机构
        2.2 服务环节及服务标准应切合本地实际
        2.3 服务价格及服务质量应令烟农满意
        2.4 应着力提升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3 宁乡烤烟生产专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
        3.1 专业化服务成本的确定
        3.2 专业化服务价格的制定
        3.3 专业化服务流程的规范
        3.4 专业化服务质量的控制
    4 宁乡烤烟生产专业化服务的运行效果
    5 宁乡烤烟生产专业化服务尚存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5.1 专业化服务组织有待扶持
        5.2 专业化服务范围有待拓展
        5.3 服务队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9)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 ——兼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呼唤
        (二) 对文化与现代产业及社会文明关系研究的迫切要求
        (三)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指导文化产业实践的现实需要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一) 对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理论和基本方略的研究
        (二) 对当前文化产业建设政策与发展管理的研究
        (三) 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基本思路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化产业的概念、兴起与发展
    一、“文化产业”及相关概念
        (一) 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
        (二) 关于“文化产业”的分类
        (三) 关于“文化经济”
    二、马克思经典着作中的有关论述研究
        (一) “工业运动”的“特殊部分”
        (二) “非物质生产”但“生产资本”
        (三) “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精神生产”
        (四) 历史唯物论与“文化产业”
    三、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一) “文化产业”同“知识经济”伴随发展
        (二) “文化产业”与“信息经济”密切联系
        (三) “文化产业”向“创意经济”发展升华
第二章 文化产业的特征、地位与作用
    一、文化产业的特征
        (一) 意识形态的特征
        (二) 经济运营的特征
    二、文化产业的地位
        (一) 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化”中的地位
        (二) 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
        (三) 在“服务业”中的地位
    三、文化产业的作用
        (一) 对于社会发展的正面积极作用
        (二) 对于社会发展的负面消极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历史坐标系中的“文化产业”
    一、社会历史“三大形态”与文化产业
        (一) 要在社会发展不同形态中作出具体的历史分析
        (二) “文化产业”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自然历史过程
        (三) 发展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当代发展的历史要求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任务
        (一) 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殊历史基础
        (二) 立足当代中国国情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建设之路
第四章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性质、方针、部署要求
        (一)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又是中国特色的
        (二) 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 部署要求: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
        (四) 在把握性质、方针、部署要求中处理好若干关系
    二、中国文化产业建设的成就和趋势
        (一) 在地位提升中结构走向合理
        (二) 产业集团化簇群化成为趋势
        (三) 高新技术愈益得到广泛应用
        (四) 文化产业在业态创新中升级
        (五) 文化消费呈多样性健康生长
        (六) 在区域不平衡之中互动发展
    三、面临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 在制度体制建构方面
        (二)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三) 在应对国际环境方面
第五章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实证举例——关于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
    一、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
        (一)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二) 进入新世纪头几年
        (三) 近几年
    二、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态势
        (一) 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政策举措愈益到位
        (二) 产业建设高点起步,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三) 资金支撑大有成效,市场培育优势后发
        (四) 亮点品牌集群涌现,文化消费比重攀升
        (五) 总量规模显着扩大,整个结构趋于合理
    三、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需加强的措施
        (一) 薄弱环节
        (二) 问题原因
        (三) 加强措施
第六章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某些对策性建议
    一、提高认识,明确发展文化产业任务的紧迫性
        (一) 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任务紧迫性
        (二) 充分认识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紧迫性
        (三) 充分认识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任务紧迫性
    二、抓住关键,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二) 加快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三) 继续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四) 抓紧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三、加强协调,把文化产业纳入我国改革发展全局统筹推进
        (一) 作为关涉全局的工作来抓
        (二) 与各个领域改革协同进行
        (三) 统筹处理种种的复杂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水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需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2 选址选线的合理性
    2.1 厂址选择
    2.2 废石场选择
    2.3 廊道选线
3 产污环节分析的全面性
4 环境影响预测的准确性
    4.1 源强确定
    4.2 预测模式和方法的选取
5 污染防治对策的可靠性
    5.1 有组织排放颗粒物防治对策
    5.2 无组织排放颗粒物防治对策
    5.3 噪声防治对策
6 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四、经济结构调整应把握的几个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J]. 宋福鋆. 经济师, 2020(09)
  • [2]不饱和聚酯树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注要点[J]. 龙平沅.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5(06)
  • [3]动态视角下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及调整速度研究[D]. 张小曼. 西北大学, 2014(09)
  • [4]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熊正贤. 西南民族大学, 2013(07)
  • [5]武汉当代城市空间拓展研究[D]. 李霞. 武汉大学, 2013(06)
  • [6]广佛都市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调整原则与保障制度体系[J]. 王枫云. 改革与开放, 2011(20)
  • [7]宁乡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索研究[D]. 张浩然.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1)
  • [8]以更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把握的几个要点[J]. 陈庆修. 经济研究参考, 2011(23)
  • [9]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 ——兼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D]. 张涵. 山东大学, 2009(12)
  • [10]水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需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J]. 唐晓先.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经济结构调整要把握的几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