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术语解释

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术语解释

一、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的名词解释(论文文献综述)

初林魁[1](2021)在《《午夜切尔诺贝利》(Midnight in Chernobyl)(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玥[2](2021)在《基于蒙特卡罗算法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束流配送系统和治疗计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离子治疗肿瘤因其优越的深度剂量分布和高的相对生物学效应特性,使其成为当今国际上最先进、最科学和最有效的放疗手段。尽管快速发展的放疗技术减少了放疗的不确定性,但是粒子治疗中由于摆位误差、射程转换、入射粒子误差等因素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研究并克服这些不确定性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本文对粒子治疗的物理和生物过程和不确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发现治疗计划系统和剂量配送中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临床结果的影响最大。此外,点扫描的束流配送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对这些不确定性尤为敏感。基于此,本文利用FLUKA蒙特卡洛代码建立了HIMM的主动式束流扫描头模型,开展了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束流配送系统和治疗计划关键问题的模拟和优化研究。(1)研究束流配送系统的不确定性对射野区束流均匀性和半影的影响。首先,利用FLUKA蒙特卡罗代码和实验分别对190 Me V/u和260 Me V/u碳离子束的百分深度剂量曲线和布拉格峰位置的横向剂量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和测量。考虑到低剂量束流包络对碳离子笔形束空间剂量分布的贡献,本论文使用不同的笔形束模型对不同深度碳离子束的横向剂量分布进行了模拟。同时模拟计算了束流配送系统存在点剂量精度误差和点位置误差时放疗靶区的剂量均匀性和半影。结果表明,FLUKA的模拟结果和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二重高斯-逻辑斯蒂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笔形束的空间分布,其对射野区点剂量精度误差和点位置误差相比于二重高斯模型更加敏感。(2)采用mat RAD软件开展了头部肿瘤重离子放疗计划系统的模拟优化研究。本文利用建立好的主动式扫描治疗头的基础物理数据,将其植入开源治疗计划系统软件mat RAD中,对生物学模型、束斑间距、摆位等因素对治疗计划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模型计算得到的剂量分布差异不大。当束斑间距小于5 mm时治疗计划的适形指数和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优于5 mm的束斑尺寸。而当病人的摆位出现较大误差时就会导致剂量分布的严重偏差。(3)利用FLUKA蒙特卡罗代码构建ICRP110和CRAM人体体素模型,使用主动式束流配送系统模拟研究碳离子束照射人体头部时,人体的剂量分布和能量沉积情况。我们也模拟研究了当拟人体出现摆位误差时,不同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变化。结果表明,ICRP110和CRAM人体体素模型在主动式束流配送系统中不同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差异不大。当出现摆位误差时,临近组织的吸收剂量会出现差异,这就提示我们,对于辐射敏感的组织器官,我们在选择照射体位时要尽量避开直接对其照射。这些结果有助于医学物理师更加深入了解放射治疗过程,可为放射治疗的精细化调试提供重要线索,为优化放射治疗计划系统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分析一系列误差,对提高放射治疗计划的鲁棒性和进一步发展更加精准的点扫描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振江[3](2021)在《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艺术为研究对象。基弗艺术独具特色的画语使其成为当代艺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由绘画语言与绘画言语统合而成的画语,包括物质、痕迹、图像、主题、题材、思想、修辞和场域等,对于艺术创作和研究而言至关重要。基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雄心壮志,创造了一种“无界”的多元性画语呈现。他的艺术摆脱了现代主义艺术滑向装饰愉悦的倾向,而重回艺术的崇高精神;是现代主义艺术对古典艺术艺术超克之后的再超克;是对包括现代主义艺术在内过去诸种艺术的超越与融合。他的艺术实践创造了一个承载精神的物化空域——填充空白空间,一个个人的宇宙。在20世纪70-80年代现代艺术陷入困境时,使绘画艺术获得了新生,因此被誉为“绘画艺术的拯救者”。目前,在当代绘画艺术日渐式微的情境下,研究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特别是其中的画语,对深挖艺术的真谛,赋予绘画艺术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结构主义方法,将安塞姆·基弗的艺术置于由独特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家庭环境及艺术个性的整体框架下。再以解构主义的方式对安塞姆·基弗的混合型艺术思想、独特的造型观念、超常的造型方式、无界的物质媒介、总体性的组织逻辑、多种结合的形式特征、多重来源的图像生成和开放循环的工作空间等画语关系,逐个进行全面且深入地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当代艺术的画语秩序,跳出陈旧的传统画语,拓展开放的多元性画语形态。同时,通过对安塞姆·基弗画语的研究进一步领悟中国当代艺术和自己艺术发展的合理路径——艺术家需要探查心灵,触摸灵魂,发现“本我”,感受“自我”,表现“超我”,形成“我”的画语体系,创作“我”的艺术。

王茂枝,刘森林[4](2021)在《辐射的来源漫谈》文中指出不了解核的人们,总是把核与辐射联系在一起,对核抱有紧张与恐惧的心理。其实辐射是无处不在的,在我们受到的所有辐射照射中,有80%以上来自天然辐射源,只有不到20%来自人工辐射源,而且人工辐射源主要来自医学应用。人们每年受到的天然本底辐射约为2.4 mSv。

郑钧正[5](2020)在《历史见证了X射线发现125周年之辉煌》文中研究表明适值伦琴射线发现125周年之际,在人类科技史上这空前伟大的划时代成就,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给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带来了无比辉煌的硕果。抚今追昔,紧密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由其所持续绵延激发出的杰出成就,谨从四大方面追踪评述相关发展状况与趋势,聊表崇敬与缅怀之情,祈盼获得宝贵的启迪与裨益。鉴往知来,基于电离辐射技术是把双刃剑,由此深感能不懈为发展核科学技术及其广泛应用保驾护航是非常荣幸的。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侯琨[7](2020)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文中指出天体生物学是一门伴随着生命起源研究和航天实践而兴起的交叉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莱德伯格提出地外生物学的概念以来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过程。在天体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它广泛吸收了不同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从陨石学、无线电通讯、嗜极生命、遗传学等诸多研究中汲取养分,拓宽了自身的学科范畴。从技术性视角来看,天体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始终与航天、生命领域的技术进展相一致,它的发展反映出时代的进步。自从美国在20世纪末完成了天体生物学的学科建制化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纷纷成立了隶属本国的专门研究机构来推动学科进展,但我国尚没有这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本篇博士论文通过回顾天体生物学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够理清其学术脉络,对于我国学界正确认识该学科、推动本土研究进展有所裨益。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天体生物学在20世纪50年代得以起源的历史条件,即米勒实验的突破性成果推动了生命起源研究从思辨到实证的转变,第一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的召开促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制度化、专业化进展。生命起源领域的进展为地外生物学的出现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在莱德伯格的推动下,地外生物学概念被提出,美国国家航天局在科技竞赛的支配思想下也开始投资支持生命起源和地外生物学研究。第二章则考察了生命起源研究之外天体生物学得以成立的另一种学术研究传统——火星生命争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火星运河争论促进了美国国内火星科幻的繁荣,对在20世纪中叶成长起来的一批天文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天文学界对太阳系内行星认知的逐渐加深,火星在学理上和文化上都成为了地外生命探测最重要的目标天体。20世纪60-70年代,借着美苏航天竞赛的东风,美国国内地外生物学研究群体参与到了一系列火星探测活动的仪器研发、成果解读中,这一时期也是地外生物学实践的高潮期。但随着海盗号登陆火星表面对与火星生命说的否定性结果,地外生物学逐渐进入低谷。第三章分析了美航局航天实测之外的多学科参与的地外生物学研究,它们的成果为学科复兴埋下了种子。默奇逊陨石中氨基酸以及星际空间中有机分子的发现为业已沉寂的胚种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嗜极生命的新的研究进展则加深了学界对于极端环境中生命的认识水平;SETI理论的提出和相关搜索计划的启动则推动了对于地外文明的探测热潮;新的生命起源理论也在遗传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斩获新生。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和发现为地外生物学拓宽了学科边界,成为了天体生物学学科知识的重要来源。第四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天体生物学完成建制化的过程。ALH84001火星陨石的发现以及激进的解读(即在陨石中存在火星生命遗迹)使得火星生命再次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政治性力量的站台也为天体生物学复兴奠定了基础。随着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成立、专业性学术杂志的发行以及学术教材的编排出版,天体生物学逐步完成了建制化,相较于以往的地外生物学研究,天体生物学不但拓宽了视野,也更加注重下一代学者的培养。第五章关注到新世纪以来天体生物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拓展,系外行星的发现和宜居带概念的提出使得科学界对于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系统加深了认识,同时对于适合生命产生的环境条件有了新的理解;而太阳系内巨行星卫星系统中,木卫二与土卫六因冰层与大气的存在成为了天体生物学最为关注的新的目标天体。这股向内与向外的目标天体延伸成为了新世纪天体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第六章针对我国民国时期对于生命起源理论的接受与21世纪以来天体生物学相关知识在中国的传播现状进行了梳理,以试图解释天体生物学在我国的缺位原因,这其中意识形态上认知的差异是关键性因素。可喜的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学术研究者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逐步进入到该研究领域中,我国进行天体生物学建制化的契机也逐步形成。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天体生物学在当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它始终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相结合,并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了当代科技的进步,天体生物学的科学实践还对于人类重新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天体生物学在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展示出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新一轮火星探测的热潮,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出台了各自的航天规划,天体生物学因航天而起,也因航天而兴,我国的航天事业终将建立自己的天体生物学研究体系。本文希望通过对于天体生物学历史的梳理,为天体生物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任国月[8](2019)在《(250-600)kV重过滤窄谱Ⅹ射线绝对测量与研究》文中指出自从德国物理学家1895年发现X射线以来的一个世纪人们对X射线的研究从未停止。由于X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性而被人们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工业探伤机安检仪以及医用CT等。但由于X射线是由高速运行的电子群撞击物质受阻产生的,虽然它具有很高的穿透性但同时抑制和损害人体的组织细胞,如果人体长时间受到X光的的照射将会使人体内的白细胞减少引发感染或者抵抗力下降甚至可能引起人体内部细胞突变从而引发癌症。但少量的X射线并不会引发危险,因而X射线的计量变得异常重要。X射线的计量器具应运而生,这就使得计量器具的量值溯源也变得异常重要。窄谱系列具有高能量分辨率的特性,因此窄谱系列的辐射质通常用于校准和确定剂量计响应随光子数变化的关系。目前国际上复现能量最高的窄谱系列为德国的PTB达到400kV。对于需要更高能量复现要求的计量器具造成很大不便,为完善窄谱系列的量值复现,(250-600)kV的X射线的测量与研究具有很大意义。本课题首要任务是建立重过滤窄谱系列的辐射质,德国PTB复现的管电压(250-400)kV的能量则是根据ISO4037规范中窄谱系列管电压与平均能量的线性关系外推出此能量段的平均能量。然后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模拟出不同能量的能谱,这里需要添加不同厚度以及不同材料的金属片来调节能谱的平均能量,以便使模拟出的平均能量与外推出的平均能量基本相同,一般偏差在±5%以内。这样辐射质建立基本完成。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对半值层的测量计算出同质系数以及有效能量并运用BEAMnrc模拟出的实际能谱来建立标准辐射场。标准辐射场建立以后则要考虑电离室的选取、量值复现以及最后的不确定度的评估。由于在400kV的高能量段自由空气电离室会有电子损失以及初级电子的径迹急剧增大的问题,因此我们选用石墨空腔电离室。在量值复现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得到8个修正因子的值,其中有部分需要实验测量,另一部分则需要用EGSnrc程序模拟。得到空气比释动能率以后我们还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一方面我们需要用自由空气电离室与石墨空腔电离室同时测量N250辐射质下的空气比释动能率来验证石墨空腔电离室的性能,结果发现空气比释动能率相对偏差0.4%;为另一方面则是对A5电离室进行刻度,观察刻度曲线与理论刻度曲线的趋势。通过内插法得到N250下的理论刻度因子,与我们计算得到的刻度因子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实验刻度因子与理论得到的刻度因子偏差为0.34%。最后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估,其中A类不确定度为0.15%,B类不确定度为0.4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44%。

董俊成,孙燕滨,姜开通[9](2018)在《肾上腺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并发透壁性胃溃疡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作为近距离组织间植入放疗手段治疗恶性肿瘤已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虽然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转移瘤的有效性已被国内外广泛认可,但对于照射剂量的选择并没有确切的标准.肾上腺血供丰富,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左肾上腺与胃毗邻,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疗效确切,但可能会对周围脏器造成一定损害.临床上对于合并左肾上腺转移癌并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应当警惕透壁性胃溃疡的发生,在行此治疗时应尽量选用低活度粒子,减轻放射性粒子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结构造的损伤.

张国彬[10](2018)在《微创放疗术后验证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距离粒子放射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治疗癌症的微创性手术,以其精度高、创伤小和治疗效果好等优势,在临床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术后验证是近距离粒子放射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主要是对术后做一次精确的剂量验证和评估,以检测手术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故对术后验证技术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首先,实现肿瘤靶区和重要器官的可视化三维重建。主要内容为:通过自主开发的图像分割工具对肿瘤靶区以及重要器官进行轮廓提取和填充,对虚拟图像空间中的每个器官进行渲染赋值,利用面绘制等技术对其进行三维重建,以完成其可视化。其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T图像的,自动粒子拾取算法。该算法通过对粒子区域进行阈值、去噪等处理,将所得的连通区域准确分类。创新性地运用Canny边缘检测算法和改善后的凹点匹配算法将黏结粒子分离为单个粒子,并通过计算图像矩等参数以确定粒子的位置和方向。最后,本文设计两种不同的验证实验以验证所提算法的性能,完成术后验证系统的开发和搭建,并将其成功集成到实验室(IGRTS)自主研发的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中。物理仿体实验结果表明,粒子拾取的位置误差为(0.61±0.38)mm,方向误差为(2.4±1.2)°。16组病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算法的拾取率高达99.71%,在所有拾取粒子中,超过95%拾取粒子的位置误差小于0.8mm,超过93%拾取粒子的方向误差小于3.5°,平均拾取100颗粒子的计算时间为8.7s,误差均在临床应用的允许范围之内。综上,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面绘制等技术实现对肿瘤靶区和重要器官的可视化三维重建,并提出了一种基于CT图像的,自动粒子拾取算法,创新性地运用Canny边缘检测算法和改善后的凹点匹配算法分离黏结粒子。物理仿体实验和病例验证实验均表明,所提算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良好的鲁棒性。所开发的术后验证系统已在多家医院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体现出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的名词解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的名词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蒙特卡罗算法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束流配送系统和治疗计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放射治疗肿瘤的发展现状
        1.2.1 放射治疗肿瘤的必要性
        1.2.2 近代物理研究所放射治疗的研究
    1.3 碳离子放射治疗的优势
        1.3.1 碳离子束的物理优势
        1.3.2 碳离子放射治疗的生物学优势
    1.4 重离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4.1 能量损失
        1.4.2 多库仑散射
        1.4.3 核碎裂
    1.5 束流配送系统
        1.5.1 被动式束流配送系统
        1.5.2 主动式束流配送系统
    1.6 治疗计划
    1.7 剂量计算算法
        1.7.1 扫描笔形束的剂量算法
        1.7.2 蒙特卡罗模拟
    1.8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9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放射治疗的不确定性
    2.1 放射治疗中不确定性的影响
    2.2 放射治疗中不确定性的来源
    2.3 患者固有的参数
        2.3.1 组织参数的不确定性
        2.3.2 剂量计算模型
        2.3.3 放疗过程中受照射组织的变化
    2.4 治疗计划中的不确定性
        2.4.1 治疗计划成像
        2.4.2 吸收剂量计算
        2.4.3 RBE加权剂量的计算
        2.4.4 次级粒子光谱
        2.4.5 范围不确定性
        2.4.6 控制参数的计算
    2.5 束流配送的不确定性
        2.5.1 束流的产生
        2.5.2 剂量或粒子监测器的校准
        2.5.3 光束传输系统的精度
        2.5.4 剂量计和剂量测定标准
第3章 基于FLUKA的 HIMM治疗终端建模
    3.1 FLUKA蒙特卡罗代码及其图形用户界面
        3.1.1 FLUKA的几何模型
        3.1.2 FLUKA输入文件
        3.1.3 FLUKA采用的物理模型
    3.2 HIMM治疗终端结构
        3.2.1 1号治疗终端空气段束流纵向设备布局
        3.2.2 终端真空膜窗结构
        3.2.3 固定分条电离室结构布局
        3.3.4 剂量电离室结构布局
        3.3.5 HIMM主动式扫描治疗头的建模
第4章 束斑不确定性对笔形束扫描碳离子放射治疗剂量均匀性和半影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190 Me V/u和260 Me V/u碳离子束深度剂量分布和横向剂量分布的测量
        4.1.2 FLUKA中 HIMM扫描治疗头的建立
        4.1.3 笔形束束流模型
        4.1.4 方形场的叠加
        4.1.5 束斑位置的变化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和分析
        4.2.1 深度剂量分布和侧向剂量分布
        4.2.2 束流模型
        4.2.3 不同类型错误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基于开源治疗计划软件mat RAD的头颈部肿瘤放疗计划优化
    5.1 mat RAD开源软件包功能介绍
    5.2 治疗计划优化
    5.3 鲁棒性
    5.4 生物模型
        5.4.1 微剂量学
        5.4.2 离子的RBE模型
    5.5 治疗计划流程的具体实现
        5.5.1 基础数据的生成
        5.5.2 患者数据的导入
        5.5.3 辐射几何的定义
        5.5.4 剂量计算
        5.5.5 治疗计划的优化
    5.6 材料与方法
        5.6.1 碳离子治疗基础数据的产生
        5.6.2 肿瘤体积和危险器官的勾画
        5.6.3 治疗计划和优化标准
        5.6.4 评估标准和统计分析
    5.7 结果
        5.7.1 点扫描碳离子治疗和调强放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计划比较
        5.7.2 生物学效应模型和RBE×D生物模型对治疗计划结果的影响
        5.7.3 束斑间距对治疗计划结果的影响
        5.7.4 病人摆位误差对治疗计划结果的影响
    5.8 讨论
第6章 碳离子头颈部肿瘤放疗中各器官吸收剂量的计算
    6.1 材料与方法
        6.1.1 ICRP110 体素化人体模型和CRAM体素模型的创建
        6.1.2 比较ICRP110 模型和CRAM的体素模型的吸收剂量差异
        6.1.3 病人出现摆位误差时各器官吸收剂量的变化
    6.2 结果
        6.2.1 ICRP110 体素模型和CRAM体素模型
        6.2.2 ICRP110 模型和CRAM的体素模型的吸收剂量差异
        6.2.3 摆位误差对CRAM体素模型组织器官吸收剂量的影响
    6.3 讨论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计划
        7.2.1 分析均匀扫描中束流配送系统的不确定性对射野区域剂量均匀性和半影的影响
        7.2.2 基于FLUKA的束流配送过程中次级粒子的剂量贡献研究
        7.2.3 优化mat RAD软件中的碳离子治疗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FLUKA模拟代码
附录2 点扫描辐射场叠加MATLAB代码
附录3 用于获取组织器官材料的Python脚本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画语
    第二节 画语转向
    第三节 没落与升起——新表现主义艺术
    第四节 安塞姆·基弗画语之维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第六节 本课题的意义
    第七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安塞姆·基弗艺术的思想
    第一节 与生俱来的日耳曼人气质
    第二节 儿童期审美意识的形成
    第三节 来自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基弗艺术中的思想来源
    小结
第二章 安塞姆·基弗的造型观
    第一节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空间观
    第二节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时间观
    第三节 安塞姆·基弗的能量观——无界转换
    小结
第三章 安塞姆·基弗的画语特征
    第一节 创作指向——记忆
    第二节 风格迷宫
    第三节 忧郁辩证法
    第四节 画语修辞
    第五节 物性拓展
    第六节 动态画语
    小结——无界创造
第四章 安塞姆·基弗艺术中的图像系统
    第一节 德国历史图像
    第二节 文化图像
    第三节 人物形象
    第四节 自然物像
    小结
    附录:关于女性形象
第五章 循环的整体——安塞姆·基弗的工作室
    第一节 工作室——庇护所和实验对象
    第二节 工作室——艺术家的自画像
    第三节 工作室——动态的容器
    第四节 布岑——艺术源起
    第五节 巴尔雅克·第二次生命
    第六节 克洛伊西——开放的整体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5)历史见证了X射线发现125周年之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1 19世纪末的系列杰出发现引发改变世界的深远影响
2 一百多年来奇迹般陆续激发出33项相关荣膺诺贝尔奖成果
3 促使医学发生革命而催生放射诊疗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医学
4 应运而生放射防护学为发展核科学技术及其广泛应用保驾护航

(7)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前人研究综述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创新点与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地外生物学的兴起——20 世纪50 年代的科学变革
    1.1 米勒实验与生命起源理论的范式转变
        1.1.1 米勒实验的历史过程
        1.1.2 米勒实验引发的科学争议
        1.1.3 米勒实验的社会影响
        1.1.4 米勒实验的意义探讨
    1.2 国际生命起源大会与生命起源研究的组织更新
        1.2.1 国际生命起源大会的历史背景
        1.2.2 首届国际生命起源大会概况
        1.2.3 生命起源大会的制度化与学科发展
    1.3 地外生物学——航天竞赛与行星免疫
        1.3.1 人造地球卫星1 号带来的冲击
        1.3.2 莱德伯格关于太空探测的思考:行星免疫学
        1.3.3 地外生物学的提出及内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火星生命探测——20 世纪60-70 年代的地外生物学实践
    2.1 火星生命的历史渊源
        2.1.1 月亮骗局
        2.1.2 火星运河与火星科幻
        2.1.3 新技术与新证据
    2.2 水手4 号——火星生命探测争论及影响
        2.2.1 火星生命探测的历史背景
        2.2.2 三次研讨会与逐步推进的火星生命探测计划
        2.2.3 学术争议:科学界的反对方
        2.2.4 水手4 号探测结果与争议
    2.3 海盗计划与地外生物学的沉寂
        2.3.1 地外生命探测仪器的研制
        2.3.2 海盗计划的实施与生物实验结果
        2.3.3 生物解释与化学解释的争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天实测之外的地外生物学研究——20 世纪60-80 年代的多学科参与
    3.1 默奇逊陨石与星际分子——地外有机物与天地统一性
        3.1.1 默奇逊陨石的发现与解读
        3.1.2 星际有机分子的确认
    3.2 嗜极生命——原始生命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3.2.1 沃尔夫阱与南极生物
        3.2.2 海底热液喷口的古细菌
    3.3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理论与实践
        3.3.1 SETI的理论基础
        3.3.2 SETI的初期实践
    3.4 类蛋白质微球到RNA世界——代谢优先到遗传优先
        3.4.1 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微球学说
        3.4.2 RNA世界假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体生物学的复兴与建制化——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学科建设
    4.1 陨石背后的科学与政治
        4.1.1 火星陨石的发现和确认
        4.1.2 ALH84001 的解读与争议
        4.1.3 火星政策转向——陨石解读背后的政治因素
    4.2 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创立与发展
        4.2.1 天体生物学的名称来源与学科范畴
        4.2.2 美航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创立
        4.2.3 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发展与成果
    4.3 学术刊物与学科教材——科研与教育的主阵地
        4.3.1 《天体生物学》的10 年计量分析(2001-2010)
        4.3.2 天体生物学学科教材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外行星与系内新目标——21 世纪新研究动向
    5.1 系外行星与宜居带——宇宙微观结构再认识
        5.1.1 系外行星的发现
        5.1.2 系外行星的搜寻及特征
        5.1.3 宜居带的定义与意义
    5.2 欧罗巴与泰坦——巨行星卫星的宜居性
        5.2.1 先驱者号、旅行者号与外太阳系探测
        5.2.2 欧罗巴与泰坦的宜居性——新证据与新方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体生物学相关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6.1 20 世纪上半叶生命起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6.1.1 随《字林西报》传入中国的生命起源知识
        6.1.2 中国学者主动翻译、引进的生命起源学说
        6.1.3 生命起源传播影响——以罗广庭事件和奥巴林学说为例
    6.2 天体生物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6.2.1 新媒体中的天体生物学
        6.2.2 通过翻译引入的学术与科普作品
        6.2.3 本土天体生物学研究与航天战略演变
第七章 结语
    天体生物学兴起的两股历史传统
    天体生物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天体生物学的发展逻辑
    天体生物学的意义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词

(8)(250-600)kV重过滤窄谱Ⅹ射线绝对测量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础理论方法
    2.1 X射线产生方式及原理
    2.2 X射线剂量测量原理
        2.2.1 光电效应
        2.2.2 康普顿散射原理介绍
        2.2.3 电子对生成
    2.3 空气比释动能定义
    2.4 空腔电离理论
    2.5 蒙特卡洛模拟
    2.6 比释动能量值复现公式及各项修正因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装置介绍
    3.1 X射线出束装置
    3.2 附加过滤装置
    3.3 激光定位装置
    3.4 辐射野均匀性测量装置
    3.5 微电流测量系统
    3.6 石墨空腔电离室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准辐射质的建立
    4.1 附加过滤的确定
    4.2 半值层的测量
    4.3 有效能量计算
    4.4 实际能谱的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修正因子的测量
    5.1 射束轴向不均匀修正因子
    5.2 复合损失修正因子
    5.3 杆散射修正因子
    5.4 射束径向不均匀修正因子
    5.5 湿度修正因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物理常数的模拟
    6.1 壁修正因子
    6.2 石墨对空气的阻止本领比
    6.3 空气对石墨质能吸收系数之比
    6.4 韧致辐射份额常数
    6.5 电离功
    6.6 模拟结果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方法验证、实验结果及不确定度评定
    7.1 方法验证
    7.2 量值复现结果
    7.3 不确定度评定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肾上腺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并发透壁性胃溃疡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病例报告
2讨论
文章亮点
    病例特点
    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实验室诊断
    影像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
    治疗方法
    相关报道
    名词解释
    经验教训

(10)微创放疗术后验证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医学图像的可视化三维重建
        1.3.2 近距离放射治疗术后验证粒子拾取算法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医学图像中器官的可视化三维重建
    2.1 引言
    2.2 CT图像的成像特征
    2.3 器官轮廓的提取
        2.3.1 图像数据的应用
        2.3.2 虚拟图像空间的创建
        2.3.3 器官轮廓提取
    2.4 器官的三维重建
        2.4.1 MarchingCubes算法
        2.4.2 面绘制及器官的重建
    2.5 开发源的介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T图像的近距离放射治疗术后验证粒子拾取算法
    3.1 引言
    3.2 基于灰度分布直方图的OTSU最佳全局阈值处理
        3.2.1 空间域和灰度变换
        3.2.2 CT图像的灰度分布直方图
        3.2.3 最佳阈值*k的确定
        3.2.4 DICOM图像二值化
    3.3 粒子分类
        3.3.1 连通区域的标定
        3.3.2 粒子标准体积的确定
        3.3.3 粒子分类的确定
    3.4 黏结粒子的分离
        3.4.1 Canny边缘检测
        3.4.2 凹点匹配算法
    3.5 粒子质心和方向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验证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物理仿体实验
        4.2.1 物理仿体实验材料
        4.2.2 物理仿体实验流程
        4.2.3 物理仿体实验结果
    4.3 病例验证实验
        4.3.1 病例验证实验材料
        4.3.2 病例验证实验流程
        4.3.3 病例验证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术后验证系统的实现
    5.1 开发环境
    5.2 系统框架结构及主界面
    5.3 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的名词解释(论文参考文献)

  • [1]《午夜切尔诺贝利》(Midnight in Chernobyl)(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初林魁. 青岛大学, 2021
  • [2]基于蒙特卡罗算法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束流配送系统和治疗计划的研究[D]. 李玥.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向死而生 ——安塞姆·基弗艺术研究[D]. 张振江.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4]辐射的来源漫谈[J]. 王茂枝,刘森林. 中国辐射卫生, 2021(02)
  • [5]历史见证了X射线发现125周年之辉煌[J]. 郑钧正. 辐射防护通讯, 2020(06)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20世纪50年代以来天体生物学的起源、发展与建制化[D]. 侯琨.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250-600)kV重过滤窄谱Ⅹ射线绝对测量与研究[D]. 任国月.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9]肾上腺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并发透壁性胃溃疡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董俊成,孙燕滨,姜开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8(19)
  • [10]微创放疗术后验证关键技术研究[D]. 张国彬. 天津理工大学, 2018(10)

标签:;  ;  ;  

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术语解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