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与CT检查在慢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B超与CT检查在慢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一、B超与CT检查在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菊玲[1](2021)在《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通过检索数据库文献,阐述近现代医家对胰腺癌证型分类的认识,归纳总结晚期胰腺癌常见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讨论各医家对晚期胰腺癌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探析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证候、病机和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胰腺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3.前瞻性观察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手工检索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26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整理核对、数据提取和规范后,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统计胰腺癌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并拆分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探讨总结胰腺癌核心病机。2.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条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 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描述统计、Apriori法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可视化等,对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探究,提炼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与遣方用药规律。3.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条件的Ⅲ-Ⅳ期胰腺癌病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病史资料、治疗用药、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检验检查等信息,根据分组标准划分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运用SAS 9.4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升降趋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虚为主的病机观点居多,是胰腺癌发病和治疗的关键。结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核心病位在脾,脾虚是其发病和治疗的关键。晚期胰腺癌病性证素包括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毒、气虚、血虚、阳虚、寒、痰、气逆。其中,湿、热、气滞、气虚与血瘀是胰腺癌主要的病理变化。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复合证型。2.基于256例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胆,尤其责之于脾、肝,可涉及肾、肺、心,脾是发病的核心病位。南北方病位均以脾、肝为主,其中,脾、胃为病在南方频次较高,肝、胆、肾、肺为病在北方频次较高。常见病性证素有气滞、气虚、湿、热、痰、血瘀、阳虚、血虚、水停、阴虚、寒,气虚和气滞分别是南北方主要的虚性证素和实性证素,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脾虚气滞、脾虚湿阻、脾虚痰凝、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在南方出现频次较高,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病机特点在北方出现频次较高。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通过关联强度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得到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半夏、鸡内金、麦芽、白芍、党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之效。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结论: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位在脾,脾、胃为病多见于南方,肝、胆、肾、肺为病多见于北方;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多见于南方,北方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半夏、白芍、山药、麦芽;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三因制宜”学说在肿瘤临床辨治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合理性,填补了晚期胰腺癌方证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的空白。3.基于138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别是影响胰腺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相较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 340.00天,P=0.0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228.00天,P=0.0232)、分期为Ⅳ期的晚期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 308.00天,P=0.037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423.00天vs 349.00天,P=0.0297)以及无确诊后治疗史的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255.00天,P=0.0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50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结论:组别是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晚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验证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李明亮[2](2019)在《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采用CT检查准确性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41例我院疑似急性胰腺炎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全部患者均行B超检查及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诊断结果准确性及阳性检出符合率。结果疑似急性胰腺炎患者确诊结果阳性29例(70.73%)、阴性12例(29.27%);B超检查阳性2 6例(6 3. 4 1%)、阴性1 5例(3 6. 5 9%); C T检查阳性2 8例(68.29%)、阴性13例(31.71%)。与B超检查(55.17%、16.67%、43.90%)相比,疑似急性胰腺炎CT检查诊断结果灵敏度(93.10%)、特异度(91.67%)、准确性(92.68%)较高,组间可见显着差异性(P <0.05)。CT检查与确诊结果水肿型胰腺炎、坏死型胰腺炎、胰腺肿大、胰腺周围间隙积液、胰腺脓肿阳性检出率无差异(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通过CT检查准确性水平较高,其影像学表现更佳,应予以临床推广。

邓壮[3](2019)在《壶腹周围癌的EUS评价及其与MRI、MRCP、CT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EUS在壶腹周围癌中的诊断价值,并与MRI、MRCP、CT等影像诊断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为壶腹周围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2月份至2018年5月份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且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壶腹周围癌的患者73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研究EUS、MRI、MRCP以及CT在壶腹周围癌中的诊断符合率、特异性、敏感性,分析EUS、CT、MRI以及MRCP检查壶腹周围癌的影像学征象,比较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73例,其中男性51例(占69.86%),女性22例(占30.14%),患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29岁,平均为62.03±9.12岁。所有患者行手术病理检查,病理诊断结果均为壶腹周围癌,其中壶腹癌23例(占31.50%),十二指肠乳头癌22例(占30.14%),胰头癌14例(占19.18%),胆总管下段癌14例(占19.18%)。EUS诊断壶腹周围癌的符合率为78.08%,高于CT(66.18%)、MRI 62.5%)、MRCP(55.71%)。EUS与CT对壶腹周围癌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总体诊断符合率要高于MRI、MRCP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EUS与MRI、MRCP在不同类型壶腹周围癌的诊断符合率,发现EUS的十二指肠乳头癌诊断符合率与MRI、MRCP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43)。胆总管下段癌的诊断符合率与MRCP的诊断符合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ROC曲线结果显示,EUS、CT、MRI、MRCP对胰头癌的诊断效能优于其它三种类型壶腹周围癌,EUS和CT对胰头癌的诊断效能接近,且均优于MRI和MRCP;EUS对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以及胆总管下段癌的诊断效能均优于其它三种诊断方法。EUS对不同类型壶腹周围癌的敏感性为71.43%~86.96%,特异性为88.68%~100%;MRI对不同类型壶腹周围癌的敏感性为54.55%~71.43%,特异性为80.70%~100%;MRCP对不同类型壶腹周围癌的敏感性为41.67%~61.54%,特异性为75.81%~100%;CT对不同类型壶腹周围癌的敏感性为47.62%~84.62%,特异性为87.93%~96.49%。根据不同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EUS诊断效能优于其它三种诊断方法。EUS对于不同类型壶腹周围癌的肿块血供、形态、边缘、是否凸向管腔、回声、胰胆管扩张比、梗阻部位管腔形态进行分析。胰头癌的肿块血供不丰富率(100%)、形态不规则率(100%)、肿块凸向管腔率(100%)、血供不丰富率(100%)均高于壶腹癌(56.5%,43.5%,56.5%)、十二指肠癌(36.4%,22.7%,36.4%)、胆总管下段癌(35.7%,21.4%,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壶腹癌肿块边缘清晰率(56.5%)高于胆总管下段癌(71.4%)和胰头癌(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癌的回声(低回声率100%)与壶腹癌回声(低回声率13%,等回声率30.4%,偏高回声56.5%)、十二指肠乳头癌回声(低回声率13.6%,等回声率31.8%,偏高回声54.5%)、胆总管下段癌回声(低回声率71.4%,等回声率0%,偏高回声28.6%)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下段癌的回声与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回声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乳头癌与壶腹癌回声间存在差异,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癌胰胆管扩张比高于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胆总管下段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壶腹癌,P<0.0001;十二指肠乳头癌,P<0.000l;胆总管下段癌,P=0.001)。壶腹癌梗阻部位管腔形态(截断型,30.4%;鸟嘴型56.5%,鼠尾型13.0%)与十二指肠乳头癌(截断型,68.2%;鸟嘴型0%,鼠尾型31.8%)、胆总管下段癌(截断型,57.1%;鸟嘴型14.3%,鼠尾型28.60%)、胰头癌不同(截断型,64.3%;鸟嘴型14.3%,鼠尾型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壶腹癌与十二指肠乳头癌间有显着差异(x2=117.496,P=0.001);结论:EUS诊断壶腹周围癌的诊断符合率,高于CT、MRI、MRCP。EUS、CT、MRI、MRCP对胰头癌的诊断效能优于其它三种类型壶腹周围癌,EUS和CT对胰头癌的诊断效能接近,且均优于MRI和MRCP;EUS对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以及胆总管下段癌的诊断效能优于其它三种影像学方法。EUS检查过程中,肿块的血供、形态、边缘、是否凸向管腔、回声、胰胆管扩张比、梗阻部位管腔形态可作为壶腹周围癌分类的参考依据。

田翠[4](2018)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胰腺癌恶性程度高,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前十位。由于胰腺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困难,18F-FDG PET/CT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胰腺癌的分期有重要价值,且延迟显像对鉴别胰腺良恶性病变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因此我们对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在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诊断价值及18F-FDG PET/CT双时相在胰腺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面进行了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沈阳军区总医院胰腺病变患者共65例,且后期行手术、穿刺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诊证实为胰腺癌恶性患者42例,良性患者23例。患者注射18F-FDG后50~60 min行早期显像,注射后120~150min行延迟显像,分别记录两次显像的胰腺病灶的SUVmax值并计算滞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比较二者对胰腺病变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以及统计分析18F-FDG PET/CT对胰腺癌诊断的分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胰腺病理结果恶性的患者SUV早期为8.18±3.52,恶性病变患者SUV延迟为10.34±4.46,良性病变患者SUV早期为4.26±3.65,良性病变患者SUV延迟为4.55±3.37,胰腺病理结果恶性的患者SUV早期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SUV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P<0.05);胰腺病理结果恶性的患者SUV延迟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SUV延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恶性病变延迟显像SUVmax明显高于早期显像SUVmax,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4,P<0.05);良性病变延迟显像SUVmax略高于早期显像SUVmax,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05)。良、恶性病变患者均行双时相显像,恶性病变患者RI为(27.76±20.65)%,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RI(7.54±1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42,P<0.05)。以SUVmax=2.5为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阈值,SUVmax≥2.5提示肿瘤恶性,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对照,PET/CT诊断胰腺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80.9%(34/42 例)、47.8%(11/23 例)、69.2%(45/65 例)。以 RI=10%为本研究最佳诊断界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1%(37/42例)、69.6%(16/23 例)和 81.5%(53/65 例)。18F-FDG PET/CT对胰腺癌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 80%(20/25),58.8%(10/17),74.0%(20/27),66.7%(10/15)及71.4%(30/42)。18F-FDG PET/CT对胰腺癌远处转移判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7.5%(21/24),72.2%(13/18),80.8%(21/26),81.3%(13/16)及 80.9%(34/42)。PET/CT 发现了 3 例常规 CT、MRI或B超检查漏诊的转移灶(包括肝转移2例、腹膜种植转移1例)。结论:胰腺癌延迟显像SUVmax明显比胰腺炎的增高幅度大,以RI≥10%为阈值标准,可提高诊断的灵敏性,进行双时相显像比单纯SUVmax早期特异性和准确性更高。恶性肿瘤达到摄取高峰较晚,通常在注射18F-FDG 1小时以后,且在较长时间仍表现为18F-FDG的高摄取。而良性病变细胞18F-FDG摄取较低,通常在注射18F-FDG 1小时内即达到摄取高峰,之后摄取浓度迅速下降,且在细胞内滞留时间较短。因此,采用双时相显像的方法,即在早期显像之后1-2h进行延迟显像,可提高诊断效能,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双时相显像指标在鉴别良、恶性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合SUVmax早期图像和多种影像资料综合诊断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8F-FDG PET/CT延迟显像在胰腺癌应用上,有助于转移灶的发现,进而对临床分期有重要价值。

张琳[5](2018)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价值,重点分析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囊肿、息肉、异位胰腺、血管瘤等疾病的超声内镜特点。2.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评估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对比分析超声内镜、普通内镜及CT的诊断准确率。3.评价超声内镜对诊断早癌及判断侵犯层次的价值,为ESD治疗早癌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1.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行普通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再行超声内镜检查的患者共428例。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26例,病灶432处,其中有4位患者有两处病变。年龄分布在18-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岁。回顾性研究分析超声内镜下病变分布的层次、超声回声学特点和病变大小等。常见疾病如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囊肿、息肉、布氏腺瘤、异位胰腺、血管瘤、外压等疾病。2.432例中获得明确的病理结果的共143例,分析比较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总结超声内镜总的诊断率及几种常见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超声内镜、普通内镜、CT诊断准确率。结果:1.疾病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共收集432例病例,其中食管167例,胃182例,其中贲门12例,胃底77例,胃体32例,胃窦61例,十二指肠24例,结肠33例,直肠26例。2.超声内镜下的特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间质瘤99例,主要来源于粘膜肌层和固有肌层,长径中位数是1.11cm,超声学回声特点均表现为低回声为主,亦可见混合回声;平滑肌瘤115例,主要来源于粘膜肌层和固有肌层,长径中位数是0.63cm,超声学回声特点均表现为低回声为主;脂肪瘤16例,主要来源于粘膜下层,长径中位数是1.22cm,超声学回声特点表现高回声为主;异位胰腺17例,均来自粘膜下层,长径中位数是0.67cm,超声回声特点多样,有高回声、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息肉61例,主要来源于粘膜层,长径中位数是0.72cm,超声学特点高回声为主;布氏腺瘤5例,长径中位数是0.3cm,超声内镜下表现主要来源于1-3层的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囊肿31例,来源于粘膜下层,长径中位数0.53cm,超声学回声特点囊性的无回声。血管瘤共12例,长径中位数分别为0.5cm,主要来源于粘膜下层为主,超声学特点以低回声及无回声为主;早癌35例,长径中位数是1.35cm,超声学回声特点均表现为低回声为主。3.外压性改变共28例,而胃部占24例,以脾脏外压为主。4.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本组432例治疗的患者,病理确诊143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84.62%,其中间质瘤、脂肪瘤、平滑肌瘤、息肉、异位胰腺、早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73%、100%、93.54%、83.33%、60%、87.5%。分析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及不符合因素的中,符合与不符合的病灶大小分别2.34±0.94cm、1.3±0.72cm,行T检验后,P<0.05,统计学有意义。5.超声内镜诊断对于早癌的诊断特异性为82.35%,敏感度87.5%,阳性预测值82.35%,阴性预测值87.75%。超声内镜对ESD术前侵犯层次与ESD术后对比分析,诊断相符率为87%。6.对比影像学检查,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为84.62%,普通内镜的诊断准确率48.25%,CT的诊断准确率38.64%,分别与超声内镜行卡方检验P值均<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1.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判断一些常见病变的病变来源、部位、大小等具有优势,尤其是可以判断外压性改变的来源。2.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性病变的诊断优于普通内镜及CT检查。3.超声内镜对诊断早癌及判断侵犯层次具有重要意义,对ESD治疗早癌有一定价值。

罗桢[6](2014)在《138例慢性胰腺炎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138例慢性胰腺炎(CP)临床病例资料,总结CP致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结合我国提出的最新CP诊治指南,讨论新的CP分型分期法是否对我院CP的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为我院以后的CP诊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138例确诊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致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分析主要危险因素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并使用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CP诊治指南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分期,运用M-ANNHEIM慢性胰腺炎临床特征评分系统对各期治疗前后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结果1.我院收集的CP患者中饮酒为首要发病危险因素,占44.2%。吸烟占42.8%。高脂血症占39.9%。胆道疾病占20.2%。特发性慢性胰腺炎患者占24.6%。其他少见因素包括:十二指肠异常(2.9%),自身免疫性(2.2%),外伤(1.4%),胰腺分裂(0.7%),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0.7%)。同时有两种危险因素的患者49例(占35.5%)。其中同时占三种危险因素的21例(占15.2%),同时占4种危险因素的4例(2.8%)。2.本研究138例慢性胰腺炎病例中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为116例(85%),其中伴腰背部放射痛56例(40.5%),体重下降30例(21.7%),黄疸27例(19.5%)。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30例(21.7%),黄疸27例(19.5%),假性囊肿20例(14.4%)。3.138例慢性胰腺炎患者采用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腹部B超137例(99.2%),阳性病例103,阳性率75.1%,薄层三期胰腺CT扫描128例(92.7%),CT检查阳性117例,阳性率91.4%。行MRCP/ERCP检查56例(40.5%),本研究组检查提示阳性52例,阳性率92.9%,检查不成功2例。4.本研究长期饮酒的CP患者出现胰腺结石或钙化较无饮酒史CP患者(55.7%VS28.6%)高,P<0.05,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糖尿病低于无饮酒史CP患者(16.4%VS19.4%),P>0.05,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期吸烟史CP患者出现胰腺结石或钙化较无吸烟史CP患者(54.2%VS32.9%)高,吸烟患者伴糖尿病较无吸烟CP患者(23.7%VS10.1%)高;P<0.05,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5.根据中华内镜学分会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标准对我院138例CP患者进行分析:Ⅰ型(急性发作型)11例,占总数的8%;Ⅱ型(慢性腹痛型)58例,占总数的42%;Ⅲ型(局部并发症型)47例,占总数的34%;Ⅳ型(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型)22例,占总数的16%。其中1期患者69例,占总数50%,2期患者47例,占总数34%,3期患者22例,占总数16%。6.本研究中行保守及介入治疗患者67例(48.5%),经腔镜下腹腔神经丛损毁手术2例,ERCP胰管支架置入术1例。外科治疗71例(51.4%)。主要手术方式包括胰腺引流术39例;胰腺切除术12例;胆道手术20例。胰腺活检4例。各临床分期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运用M-ANNHEIM评分表进行CP严重度评分,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期保守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异,P=0.744;2期手术治疗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期保守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手术治疗组,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CP患者主要致病危险因素是酒精,吸烟和高脂血症超过胆道疾病为我院CP的重要危险因素。2.长期饮酒的CP患者胰腺钙化或结石发生率高于无饮酒史CP患者,长期吸烟的CP患者胰腺钙化或结石和糖尿病发病率均高于无吸烟史CP患者。3.B超和CT是我院诊断CP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CT诊断阳性率高于B超。4.我院收治CP患者以1、2期为主,2期CP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3期CP保守治疗效果优于手术治疗组。

梁萍[7](2010)在《CT与B超对胰头癌诊断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胰头癌的超声学特点和B超在胰头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疑为胰腺癌患者进行胰腺B超检查及CT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同时对比观察B超和CT在胰头癌诊断中的异同。结果 38例疑为胰腺癌的患病者最终有28例证实为胰头癌患者,B超检查检出21例,诊断符合率为75.0%,CT检出24例,诊断符合率为85.7%。B超与CT比较,各项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B超和CT对胰头癌检查诊断符合率基本一致。

杜大云,左芙蓉[8](2004)在《B超与CT检查在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文中指出1995年10月至1997年10月慢性胰腺炎的80例病例。其中每一例均行CT及B超检查,且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并将30例确诊为CP的为第一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3-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其余50例非CP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为第二组。 B超检查使用Aloka SSD265型实时动态扫描机。一般病员饮服300-600ml自来水或温开水后右卧3分钟后平卧于检查床上开始扫描。在脐上3横指处,深头稍向上倾斜探扫可获得胰腺头、体、尾部的前后径、而在正中偏左纵切可获得胰体上、下径和前后径。然后取俯卧位或右侧位,用左肾、脾作声窗探扫可获得胰尾正位或左冠状面的影像,并通过工

王薇[9](2002)在《B超与CT检查在壶腹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B超与CT检查在壶腹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癌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 4 1例行Whipple手术 ,18例行姑息术作内或外引流。结果 :B超与CT扫描均示壶腹部软组织肿块为壶腹癌的直接征象 ,部分壶腹癌不能明确显示肿块 ,但胆总管远端与胰管近端间距缩小 ;十二指肠腔内充盈缺损及局部肠粘膜破坏 ,壶腹段胆总管壁不规则增厚和肝内、外胆管中高度扩张、胆囊增大、双管征是壶腹癌的间接征象 ,本组CT诊断正确率为 84 .7% ,而B超为 81.3%。结论 :B超检查仍是目前诊断壶腹癌初步筛选和行之有效的首选方法 ,CT检查对壶腹癌的定位、定性和胰管的显示有其优势 ,B超和CT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陈哲京,黄炽森[10](1998)在《肝外梗阻性黄疸B超CT与手术病理对比分析》文中认为肝外梗阻性黄疸B超CT与手术病理对比分析陈哲京黄炽森影像学检查在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我院自1996年7月至1997年7月共手术治疗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116例,对其行术前B超、CT检查,并与手术及病理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提高对肝外梗阻性黄...

二、B超与CT检查在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与CT检查在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胰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2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3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4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型
        5 胰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1 胰腺与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2 胰腺癌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3 不同地域医派胰腺癌辨治的学术探讨
        4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概况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第一章 基于文献的胰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时间范围
        3 文献类型
        4 检索策略
        5 文献的纳入与筛选
        6 数据提取和规范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文献类型
        2 文献来源及时间分布
        3 证型频次分布
        讨论
        1 证候、病机、证型的关系
        2 胰腺癌病机特点
        3 胰腺癌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论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关联规则分析
        讨论
        1 晚期胰腺癌病机及证素特点
        2 晚期胰腺癌用药特点
        3 本研究的特点
        结论
第三部分 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分析
    讨论
        1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
        2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
        3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
        4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结论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胰腺癌AJCC第八版TNM分期
附录二
附件

(2)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疑似急性胰腺炎患者B超检查与CT检查诊断结果
    2.2 疑似急性胰腺炎患者B超检查与CT检查诊断准确性比较
    2.3疑似急性胰腺炎患者CT检查阳性检出情况比较
3 讨论

(3)壶腹周围癌的EUS评价及其与MRI、MRCP、CT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
    3.2 不同影像方法诊断壶腹周围癌诊断情况
    3.3 不同病理类型壶腹周围癌的影像诊断征象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仪器设备
    2.3 显像剂
    2.4 PET/CT显像方法
        2.4.1 患者准备
        2.4.2 PET/CT显像
    2.5 图像分析
        2.5.1 定性分析
        2.5.2 半定量分析
        2.5.3 转移灶的诊断标准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诊断价值
        3.1.1 胰腺病变患者良恶性分析
        3.1.2 胰腺病变患者SUV_(早期)和suv延迟的比较分析
        3.1.3 胰腺病变患者滞留指数RI的比较分析
    3.2 ~(18)F-FDG PET/CT双时相在胰腺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
        3.2.1 双时相显像对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分析
        3.2.2 双时相显像对胰腺癌远端转移的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致谢

(5)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138例慢性胰腺炎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略缩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一般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收集标准
        2.2.1 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CP诊断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CP临床分型及分期
    2.3 研究方法
    2.4 治疗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CP病因分析
    3.3 CP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3.4 CP影像学检查
    3.5 饮酒、吸烟与CP胰腺钙化和糖尿病的关系
    3.6 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CP分型分期
    3.7 CP各期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CP的危险因素
        4.1.1 胆道系统疾病和酒精因素
        4.1.2 吸烟
        4.1.3 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
        4.1.4 特发性胰腺炎
        4.1.5 其他少见因素
    4.2 CP的诊断
        4.2.1 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测
        4.2.2 胰腺内分泌检查
        4.2.3 影像学检查
    4.3 CP的分型分期
    4.4 临床表现与分型
    4.5 CP的治疗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B超与CT检查在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 结果
    2.1 CT诊断:
    2.2 B超诊断:
3 讨论
    3.1 CP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
    3.2 鉴别诊断:
    3.3 CT和B超在CP中的诊断比较本分析表明:

(9)B超与CT检查在壶腹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壶腹癌的病理与临床
    3.2 壶腹癌CT扫描的临床价值
    3.3 壶腹癌的B超、CT影像特点

四、B超与CT检查在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D]. 姜菊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评价[J]. 李明亮.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22)
  • [3]壶腹周围癌的EUS评价及其与MRI、MRCP、CT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D]. 邓壮. 浙江大学, 2019(03)
  • [4]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诊断价值[D]. 田翠. 苏州大学, 2018(06)
  • [5]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D]. 张琳.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6]138例慢性胰腺炎临床病例分析[D]. 罗桢. 中南大学, 2014(03)
  • [7]CT与B超对胰头癌诊断的对比分析[J]. 梁萍.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10)
  • [8]B超与CT检查在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J]. 杜大云,左芙蓉.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4(04)
  • [9]B超与CT检查在壶腹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王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04)
  • [10]肝外梗阻性黄疸B超CT与手术病理对比分析[J]. 陈哲京,黄炽森. 肝胆胰外科杂志, 1998(03)

标签:;  ;  ;  ;  ;  

B超与CT检查在慢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