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优秀论文投资方向及期刊评选

人文社科优秀论文投资方向及期刊评选

一、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的投向与期刊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曦,邢靖函,吴清清,王涵[1](2021)在《学术期刊与学术类社交媒体传播机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提升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下的社交媒体运营能力,推进学术期刊与学术社交网络的深度融合,利用媒介内容分析法对20个学术期刊公众号和学术类公众号的2 668篇文章进行了质性研究,比较分析了学术期刊公众号和学术类公众号在传播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的异同,提出了学术期刊公众号需强化用户服务意识及重组再造期刊内容,创新呈现形态及改善用户体验,多措并举培育服务体系及增强内生传播动力,挖掘期刊独特优势及实现与学术类公众号的错位发展,以期为学术成果的创新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李亚琴,魏克臣[2](2020)在《中外会计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视角》文中指出利用国内外会计类顶级期刊2015—2019年发表的学术论文,采用文献计量结合内容分析的方法,分别从中外会计顶级期刊核心作者及其共现、核心研究机构及研究资助机构、高频关键词及其共现和高被引论文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国内外会计领域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以期为今后会计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发现:我国会计学者研究成果颇丰,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较高;实证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会计学者普遍采用的研究范式;国内外研究热点主题差异表明我国会计研究能够反映中国特色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征和制度环境进行综合研究。

王雅娇,杨建肖,柯晓静,田杰,石文川[3](2020)在《融媒体时代研究生群体论文写作现状调查及联合培养模式探析》文中指出【目的】深入了解目前研究生群体在论文写作方面遇到的困难和论文指导课程开设的现状,探索融媒体时代由导师、研究生学院、高校学报、图书馆等联合培养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新模式,以及联合培养模式下高校学报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目前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开展的方式、遇到的困难以及期望的学术论文指导方式等。【结果】目前高校开展的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仍不能满足研究生作者的需求,被调查研究生对已开设的论文指导课程满意度欠佳,不同年级、不同学位类型和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在论文写作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研究生作者期望得到导师、期刊编辑、审稿专家、高产作者等的联合指导。【结论】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媒体资源,开展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联合培养模式,高校学报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新媒体平台,通过与校内多部门合作以及与其他兄弟期刊联合,同时调动审稿专家与高产作者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指导模式,培养优秀的研究生作者。

余倩[4](2019)在《我国英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现状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对我国英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以下简称"英文社科期刊")的收集和整理,共收集68种英文社科期刊(不含港澳台地区),并对这68种英文社科期刊的学科分布、创刊时间、出版周期、主办单位和地域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英文社科期刊的现状,发现目前我国英文社科期刊存在政策扶持力度较小、学术评价机制不利于英文社科期刊发展、国际影响力有限等问题。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我国英文社科期刊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陈红雨[5](2020)在《高水平期刊首次发表前后学者学术能力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水平学术期刊往往具有严格审稿程序和流程,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论文也更容易获得引用,这使得在学术优先权竞争过程中,学者更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率先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往往意味着学者的研究成果被学术共同体广泛认可。也因此在实践中,学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后,在各类项目、奖项评审、职称晋升中都会拥有一定优势。但如果这种评价制度出现异化,则会变成了“四唯”的不正之风,不讲贡献、不讲影响,这将伤害到真正的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者,影响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根基。“四唯”现象出现的根本问题是,无法准确识别真正具有学术能力的学者。基于此,论文将研究问题聚焦为:首次在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发表经历,是否意味着学者的学术能力在发表前后存在显着变化。论文以管理领域为例,首先收集在国际公认的管理领域顶级期刊目录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发表的基本情况、作者特征分析、国际合着的分析以及主导地位变迁分析,形成对中国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情况的基本认识。其后,在分析高水平期刊发表如何影响学术能力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研究明确评价学者学术能力的方式方法,选用论文数量、聚类性、相关性三个参量,以发表量、期刊影响因子、论文被引频次作为测度中国内地学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前后学术能力的测量指标。利用配对t检验方法,推断在高水平发表前后同一样本的学术能力有无统计学差异。并对样本分类重复多次检验子样本,以得到更丰富的结论和保证总样本结论的稳健性。实证结果表明,学者在高水平期刊首次发表论文后,学者再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平均期刊影响因子与之前相比有一定差异。具体体现为,再发论文的数量与之前有边缘差异即细微差异(提高),平均期刊影响因子较之前有显着差异(提高),但在论文平均被引频次上变化不显着。考虑到期刊影响因子容易受到异常值的影响,平均被引频次更能反映学者学术能力。因此基于全部样本,中国内地学者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后,学者学术能力较之前没有发生显着性差异。但以担任了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学者为样本检验时,学者学术能力较之前表现显着性差异。基于实证结果,论文提出相应的管理启示。

李静[6](2018)在《基于社交媒体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营销策略研究 ——以SN公司的中国市场营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开放获取模式下的学术期刊,基于社交媒体的营销策略。随着互联网的时代的蓬勃发展,学术出版领域的商业模式也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型。开放获取这种出版方式横空出世,契合了研究者和作者希望被更广泛地被同行所引用、所借鉴的需求,开始迅速发展,渐渐替代传统的基于订阅的出版方式。在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下,市场营销起了比以往更关键的作用,因为商业模式从原来的B2B转变为B2C,期刊的学术内容的推广比原来更为重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使用社交媒体,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社交媒体也是内容营销最有效的渠道。本文以全球OA的先驱者SN学术出版公司为例,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对研究人员进行洞察研究,研究研究人员对社交媒体的态度,以及如何用社交媒体进行专业工作,进而提出基于社交媒体的营销策略,并对微信营销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和阐述。本文研究成果对SN学术出版公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相关企业也具有参考价值。

许心,蒋凯[7](2018)在《高校教师视角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文中研究说明在学术国际化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教师发表SSCI和A&HCI论文进行激励。激励制度主要体现在物质奖励和学术评价两个层面。从对国内某研究型大学文科教师深度访谈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持不同意见,虽一般不反对对国际发表进行物质奖励,但他们对国际发表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高校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激励制度的过程中应理解和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关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方宝[8](2017)在《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推进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的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发展,近几年来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了多份指导性文件。然而,当下的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依然存在着“过度量化”、“标准异化”、“弹性缺乏”等诸多问题,并广受质疑与诟病。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仅仅是科研业绩考评的某一制度建构不当所至,而是考评机制体系整体设置不合理及其交互作用所引发。因此,要较好地解决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激发其教师的科研活力和促进科研创新,有必要从其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入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研究以研究型大学为研究范畴,以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为研究客体,通过理论思辨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多个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体系的应然状态进行逻辑架构与分析,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阐释。其次,在宏观层面上,以所建构的“考评机制体系”为分析维度对10所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现状与特点进行政策文本分析研究。再次,在微观层面上,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来对10所代表性大学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的教师满意度进行测评,并通过对2所代表性大学教师与科研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的方法来进一步探究其考评机制设置与运行所存在的问题。最后,综合调研的主要发现,从合理性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视角提出进一步改善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的政策性建议与对策。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大方面:一是完整的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体系至少应包含规约机制、运行机制和修正机制三大部分。二是当下的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的架构相对完整,但在分类机制、弹性机制、修正机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设置仍存在诸多不足,从而导致其教师个体的理性追求与学校总体目标之间存在部分背离。这主要是由于其机制体系设置对系统多样性和动态性变化反应失灵所致。三是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中的“弹性因素”对“教师满意”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显着性影响,而当下的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主要以传统的业绩指标为主,且考评机制体系中的弹性机制和修正机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从而导致其机制设置出现“激励不相容”的状态。四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存在过于偏重工具理性以及过度迎合外部利益相关者之诉求等问题,这主要源于其机制设置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取向选择之困境以及其在与外部系统进行资源交换时所处的被动、弱势地位。五是总体上教师对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的满意度属中等水平。在满意度均值比较方面,男女教师、不同岗位类型教师以及不同年龄段教师组之间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是,人文社科教师的满意度均值显着小于自然科学教师,且不同职务等级以及不同导师身份教师组的满意度均值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六是总体上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师对考评机制设置现状比较满意,其它教师对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及运行存在的不满主要集中在技术机制、分类机制以及弹性机制设置等方面;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教师们对当下的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比较满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思维与学术思维在考虑和处理科研业绩考评相关问题方面存在的差异。七是教师在科研业绩考评中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对学生以及项目经费等科研资源的激励竞争,而教师科研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其内在动机。在综合已有调研发现与理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与对策:一是研究型大学应重视和完善修正机制的设置,加强保障机制中的人性化制度构建,改善科研业绩考评分类机制的设计,以及充分发挥修正机制的作用。二是科研业绩考评应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追加必要的“质性评价”,同时密切关注和深入探究考评目标的“异化”问题,并确保工具理性在价值理性的指引下发挥作用。三是研究型大学应将考评机制设置权下放到各个二级院系或部门;同时为了实现机制设计激励相容目标,应充分重视业绩考评的“弹性机制”设计和发挥合同管理的弹性功能,并加强对“科教融合”考评方式的探索和尝试。四是研究型大学应理性回应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业绩指标的解读与应用;同时积极探索和设置宽容失败的教师科研业绩“过程型考评”机制。本研究所具有的可能创新之处包括: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来对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实证研究,从而有效弥补了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采取逻辑思辨为主、普遍缺乏实证调研以及实证调研规模偏小、方法相对单一之不足。其次,尝试性地对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体系进行逻辑架构,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理论探索。再次,提出了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机制设计、加强弹性机制设置、注重过程型考评、协调好考评机制设置的“集权”与“分权”问题、不能过度迎合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等创新性观点。

杨晓明,陈丛,金蕊[9](2016)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数构建——以2014—2015年中国论文数据为例》文中认为文章基于国内顶级期刊论文发表数及新华文摘转载论文数,构建了人文社会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指数,以此对中国主要研究机构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2014-2015年中国人文社会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水平处在前10位的机构依次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

李建臣[10](2016)在《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新业态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涌现。特别是在科研成果的传播方面,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术期刊在从传统模式向现代传播转变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从编辑主体到编辑客体,从编辑理念到编辑流程,从作者到读者,从评价到运营等等,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如何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如何建立新的管理模式。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传统学术期刊、电子期刊和和OA等类型的期刊,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网络计量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方法以及实证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学术期刊的综合评价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构建两大问题。本文绪论部分对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的历史、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扫描。正文中,首先梳理和识别了学术期刊的相关概念,包括学术期刊的内涵与特点、学术期刊评价的内涵和发展,以及学术期刊的作用、类型、原则、内容与体系,学术期刊管理的内涵与内容,进一步分析了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阐述了4个相关理论:学术期刊质量理论、学术期刊效率理论、学术期刊评价理论与模型、学术期刊管理理论与模式。围绕此4个相关理论,本文阐述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方法,阐述了国内外现有学术期刊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体系特征,分析了我国现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评价观念、评价实践、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量化原则、随机分布原则、认同原则、核心要素原则、分类和可比原则;分析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包含基于多视角,基于指标数量,基于质量要素的三种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在认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基于质量与效率的传统学术期刊、电子学术期刊和开放存取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从4个方面进行了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阐述了三种期刊的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的内涵以及机制的构成要素,从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三种期刊编辑出版基本流程,分别设计三种期刊的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最后构建了基于质量和效率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及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分为两个子系统,共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

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的投向与期刊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的投向与期刊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学术期刊与学术类社交媒体传播机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术期刊与学术类社交媒体调研样本的选择
    1.1 学术期刊公众号样本选取
    1.2 学术类微信公众号样本选取
2 学术期刊公众号与学术类公众号对比分析
    2.1 学术期刊公众号与学术类公众号内容整体分析
        2.1.1 均在探索增强学术传播效率的社交媒体传播模式
        2.1.2 两类公众号传播效果差距显着
    2.2 学术期刊公众号与学术类公众号内容对比分析
        2.2.1 学术期刊公众号以本刊论文内容传播为主
        2.2.2 学术期刊公众号学术活动传播有待提升
        2.2.3 学术类公众号更侧重提供学术信息服务
        2.2.4 学术类公众号增值服务产业链较为完善
3 学术期刊公众号优化传播效果的策略
    3.1 强化用户服务理念及重组再造期刊内容
    3.2 创新呈现形态及改善用户体验
    3.3 培育服务体系及增强内生传播动力
    3.4 挖掘独特优势及实现错位发展

(2)中外会计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基础
    (一)文献计量
    (二)会计研究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核心作者发现及其合作分析
        1. 核心作者发现。
        2. 高产作者共现分析。
    (二)核心机构分析
        1. 核心研究机构。
        2. 核心支持基金。
    (三)关键词分析
        1. 高频关键词。
        2. 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四)高被引论文分析
五、总结与研究展望

(3)融媒体时代研究生群体论文写作现状调查及联合培养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说明
    1.1 调查问卷设计
    1.2 问卷信度分析
    1.3 调查对象及其情况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基本情况分析
        2.1.1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2.1.2 论文指导课程开设情况
    2.2 论文指导课程满意度分析
    2.3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途径现状分析
    2.4 学术论文写作困境分析
    2.5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期望分析
3 培养方式建议
    3.1 联合培养模式
    3.2“线上线下”交互培养模式
    3.3 统一授课及差异化辅导相结合
4 高校学报在研究生作者群培养中的重要性
    4.1 高校学报编辑的指导性作用
    4.2 高校学报审稿专家、高产优秀作者资源优势
    4.3 高校学报的行业资源优势
    4.4 高校学报的新媒体优势
5 结语

(4)我国英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现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英文社科期刊的数量
2英文社科期刊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2.1学科分布不均
    2.2创刊时间较短
    2.3出版周期以季刊为主
    2.4主办单位多为高校与科研机构
    2.5地域分布集中京沪
    2.6英文社科期刊内容形式多样
    2.7英文社科期刊多与国际出版商合作
3英文社科期刊发展困境及问题
    3.1政策扶持力较小
    3.2学术评价机制不利于英文社科期刊发展
    3.3英文社科期刊数量少
    3.4英文社科期刊国际影响力有限
4思考与建议
    4.1增加英文社科期刊数量
    4.2调整出版周期
    4.3各学科均衡发展
    4.4积极申请CN号,相关政策需扶持
    4.5科研评价导向需科学
    4.6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4.7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4.8打造英文社科期刊学术出版平台
5小结

(5)高水平期刊首次发表前后学者学术能力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学者学术能力
        1.3.2 高水平期刊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学者学术能力概念与构成
    2.2 影响学者学术能力的因素
        2.2.1 专业能力
        2.2.2 合作交流
        2.2.3 心理因素
    2.3 学术能力评价
        2.3.1 学术能力三种评价模式
        2.3.2 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方法
    2.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中国管理学者发表高水平期刊(UT24)情况分析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3.2 UT/DALLAS顶级期刊论文发表基本情况
        3.2.1 UT/DALLAS顶级期刊论文发表总体描述
        3.2.2 UT/DALLAS顶级期刊目录发表的学科分类分析
    3.3 作者特征分析
        3.3.1 作者数量特征分析
        3.3.2 作者地域特征分析
        3.3.3 中国内地作者任职单位分析
    3.4 中国内地国际合着特征分析
        3.4.1 国际合着的基本情况分析
        3.4.2 国际合着地域分布分析
        3.4.3 合着国家数量分析
        3.4.4 与中国合着数量前5位的国家分析
    3.5 近五年中国内地在国际合着中参与度分析
        3.5.1 近五年中国内地学者的参与程度分析
        3.5.2 近五年内地学者主导地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水平期刊首次发表前后学者学术能力变化的实证研究
    4.1 高水平期刊发表对学者学术能力影响分析
    4.2 实证工具选择与变量说明
        4.2.1 实证工具选择
        4.2.2 变量说明
        4.2.3 数据收集
    4.3 总样本学者学术能力显着性检验
    4.4 基于作者特征分析的样本分类重复性检验
        4.4.1 作者数量特征
        4.4.2 作者任职单位
    4.5 基于中国内地国际合着特征分析的样本分类重复性检验
        4.5.1 独立发表和国际合着
        4.5.2 合着地域分布
    4.6 基于论文合着参与度分析的样本分类重复性检验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社交媒体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营销策略研究 ——以SN公司的中国市场营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性
第2章 行业与竞争情况分析
    2.1 学术出版行业概况
    2.2 开放获取出版概况
        2.2.1 开放获取期刊增长趋势和分布概况
        2.2.2 OA论文比例和分布概况
    2.3 金色OA期刊中国市场的竞争情况分析
    2.4 社交媒体概况
第3章 研究作者洞察
    3.1 研究作者洞察的目的
    3.2 研究作者的行为、观念和态度洞察
        3.2.1 研究发表动机
        3.2.2 期刊的选择
        3.2.3 作者对开放获取出版的看法和态度
        3.2.4 对社交媒体的态度
        3.2.5 研究作者洞察小结
    3.3 研究作者对开放获取发表的洞察
        3.3.1 研究方法论
        3.3.2 发表OA原因对比2014 VS.2017
        3.3.3 不选择开放获取的原因
        3.3.4 一项补充研究:各国科研人员的APC经费情况
        3.3.5 开放获取研究作者洞察小结
    3.4 在中国市场的一项对社交媒体和学术协作网络(SCNs)调研
        3.4.1 调研方法
        3.4.2 各平台的知晓率和总体使用情况
        3.4.3 社交媒体/SCNs上开展的工作
        3.4.4 社交媒体/SCNs与出版商
        3.4.5 社交媒体调研小结
    3.5 研究人员洞察小结
第4章 SN出版公司情况分析
    4.1 SN出版公司概况
    4.2 SN公司OA业务的情况
    4.3 SN公司OA文章学科领域情况
    4.4 “B品牌”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
第5章 基于微信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
    5.1 市场细分
    5.2 目标市场选择
    5.3 市场定位
    5.4 以“4C”理论构建社交媒体营销策略
        5.4.1 消费者Consumer
        5.4.2 成本Cost
        5.4.3 便利Convenience
        5.4.4 沟通Communication
    5.5 营销策略目标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高校教师视角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二、高校教师视角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
    1. 国际发表中的语言博弈
    2. 国际期刊论文的问题视域
    3. 国际期刊论文的研究范式
    4. 国际期刊的发表规则
    5. 国际期刊的质量
三、高校教师视角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激励制度
    1. 对国际发表的物质奖励
    2. 国际发表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
四、结论与讨论

(8)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型大学
        二、大学教师
        三、科研业绩
        四、科研业绩考评
        五、考评机制设置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的理论之维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的价值取向
        一、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价值取向的内涵
        二、考评机制设置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取向
        三、考评机制设置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科学理论
        二、机制设计理论
    第三节 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及在本文中的主要应用
        一、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二、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的逻辑架构及运行机理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的基本架构
        一、制度机制的内涵分析
        二、考评机制的逻辑架构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的具体构成
        一、规约机制
        二、运行机制
        三、修正机制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的内在关系
        一、基于核心地位的规约机制
        二、规约机制的直接衍生机制
        三、运行机制的功用及其实现
        四、规约与运行机制的互动性
        五、具有维护功能的修正机制
    第四节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的运行机理
        一、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运行机理整体的基本架构
        二、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运行的主体:利益相关者
        三、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运行的主动力:资源交换
        四、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运行的手段:刺激与管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本分析: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的现实架构
    第一节 文本分析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对象
        三、方法应用
        四、文本搜集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架构的现状与特点
        一、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的不同类型分析
        二、研究型大学教师竞争型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分析
        二、研究型大学教师合格型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分析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所存在的不足
        一、机制设置的价值取向依然存在诸多非理性成分
        二、机制体系的系统性建构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三、机制设置对业绩考评动态性与博弈性应对乏力
        四、机制设置对科研业绩考评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失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问卷调查:研究型大学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的教师满意度现状
    第一节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一、问卷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应用
        三、问卷调查对象
    第二节 教师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构建
        一、满意的内涵
        二、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简介
        三、教师满意度指数模型与ACSI模型的差异性分析
        四、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教师满意度指数模型的确定
    第三节 教师满意度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一、教师满意度问卷编制
        二、问卷质量的预测研究
        三、量表的结构效度检验
        四、量表的内在信度检验
        五、量表的区分能力检验
    第四节 教师满意度问卷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回收
        一、问卷调查的具体实施
        二、样本的具体构成分析
        三、数据的初步统计分析
    第五节 教师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的相关统计分析
        一、教师总体满意度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不同教师群组满意度指数的差异性分析
        三、教师满意各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度访谈: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及运行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深度访谈研究设计
        一、访谈目的
        二、方法应用
        三、访谈对象
        四、访谈提纲
    第二节 深度访谈研究实施
        一、受访人员构成
        二、访谈具体实施
        三、访谈信息记录
        四、访谈信息处理
        五、研究效度保障
    第三节 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及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样本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的相关情况简介
        二、教师视域下的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及运行
        三、管理人员视域下的业绩考评机制设置及运行
        四、科研业绩考评弹性机制设置存在的相关问题
        五、科研业绩考评的压力与科研动力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 导致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及运行相关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理性取向的困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极向效用冲突与选择困境
        二、资源交换的被动:资源交换地位的不对等性导致大学主导权缺失
        三、激励相容的缺失:教师个体理性追求与学校总体目标指向之背离
        四、系统生成的固化:机制体系对系统多样性和动态性变化反应失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发现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发现
    第二节 基于理性取向理论视角的反思
        一、工具理性的反思:重新权衡“量化”与“量化技术应用”之利与弊
        二、价值理性的反思:深入探究考评目标的“异化”及“反异化”问题
        三、理性融合的反思:从根本目的出发寻求最具成效的考评路径与手段
    第三节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视角的设计
        一、系统的完整性:进一步完善业绩考评机制体系的理性架构
        二、系统的多样性:进一步完善科研业绩考评分类机制的设计
        三、系统的动态性:进一步对科研业绩考评指标体系进行更新
    第四节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视角的改进
        一、提高信息效率:协调好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中的“集权”与“分权”
        二、多样性视角下的激励相容:重视“弹性机制”设计和“弹性”合同管理
        三、颠覆性回归下的激励相容:加强对“科教融合”考评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第五节 基于机制运行机理视角的突围
        一、相关者诉求之回应:理性引导外在利益相关者对业绩指标的科学取用
        二、过程型管控之探索:积极探究和实践宽容失败的“过程型考评”机制
        三、激励型机制之设置:加强以奖励推进为主要形式的正向动力机制设置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三、后继相关研究展望
附录Ⅰ 研究型大学教师岗位聘期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的教师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Ⅱ 用于问卷发放的统一邮件内容
附录Ⅲ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相关问题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Ⅳ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相关问题的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访谈信息记录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9)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数构建——以2014—2015年中国论文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方法
    (一)期刊选择
    (二)测算方法
三、对科研机构实证评价
    (一)人文社科总体
    (二)按论文载体排序
四、结果分析

(10)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整体情况概述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主要理论基础
    2.1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1.1 学术期刊
        2.1.2 学术期刊评价
        2.1.3 学术期刊管理
        2.1.4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关系分析
    2.2 学术期刊质量与效率理论
        2.2.1 学术期刊质量理论
        2.2.2 学术期刊效率理论
    2.3 学术期刊评价理论与模型
        2.3.1 学术期刊评价理论
        2.3.2 学术期刊评价模型
    2.4 学术期刊管理理论与模式
        2.4.1 学术期刊管理理论
        2.4.2 学术期刊管理模式
3 学术期刊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3.2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3.2.2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电子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电子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3.3.2 电子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1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3.4.2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 学术期刊分类评价实证研究
    4.1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实证研究
        4.1.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4.1.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4.1.3 评价方法与流程
        4.1.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2 开放存取期刊评价实证研究
        4.2.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4.2.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4.2.3 评价方法与流程
        4.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2.5 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趋势
5 学术期刊质量控制机制与动态管理机制研究
    5.1 学术期刊质量控制及动态管理概述
    5.2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5.2.1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概述
        5.2.2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5.2.3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
        5.2.4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5.3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5.3.1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概述
        5.3.2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5.3.3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
        5.3.4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5.4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5.4.1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概述
        5.4.2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5.4.3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
        5.4.4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5.5 本章小节
6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研究
    6.1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架分析
        6.1.1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的内涵
        6.1.2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的基本内容
    6.2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建
        6.2.1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内涵
        6.2.2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框架与价值标准
        6.2.3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6.2.4 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与模型
        6.2.5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实施机制
    6.3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6.3.1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内涵
        6.3.2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流程分析
        6.3.3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结构和功能分析
        6.3.4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内容构建
    6.4 本章小节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的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的投向与期刊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术期刊与学术类社交媒体传播机制比较研究[J]. 郭晓曦,邢靖函,吴清清,王涵. 图书情报导刊, 2021(04)
  • [2]中外会计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视角[J]. 李亚琴,魏克臣. 统计学报, 2020(05)
  • [3]融媒体时代研究生群体论文写作现状调查及联合培养模式探析[J]. 王雅娇,杨建肖,柯晓静,田杰,石文川.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04)
  • [4]我国英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现状及分析[J]. 余倩. 图书馆杂志, 2019(12)
  • [5]高水平期刊首次发表前后学者学术能力变化研究[D]. 陈红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社交媒体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营销策略研究 ——以SN公司的中国市场营销为例[D]. 李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7]高校教师视角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J]. 许心,蒋凯. 高等教育研究, 2018(01)
  • [8]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研究[D]. 方宝. 厦门大学, 2017(01)
  • [9]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数构建——以2014—2015年中国论文数据为例[J]. 杨晓明,陈丛,金蕊.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10]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D]. 李建臣. 武汉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人文社科优秀论文投资方向及期刊评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